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篇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归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这三种新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地表露出来。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课堂,新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良好,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与合作、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的主要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在语文改革方面主要从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着手。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摒弃以往只看重文化知识的思想,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灵活,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这门课程中学到更多。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有不少的收获和感悟,在本文中与同行分享。

一、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放下权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去创新。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教师不但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语文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三、发挥作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新课标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即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以后各部分中都有相关阐述。作文也是学生表露自己思想和个性的窗口。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学生做人。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训练学生作文技能的同时,都可以把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的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贯穿、渗透进去。

四、注重现代教育与技术的结合

篇2

【关键词】:渗透德育 氛围 感恩思想

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与感恩教育非常必要。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真诚的心,去对待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另一颗心,这就是感恩。感恩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也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继承。

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懂得对社会、对学校、对家人应常怀一种感恩之心。所以,我认为感恩心态的培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学会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懂得体谅别人,原谅别人,甚至帮助他人,进而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的含义是沉重的,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豪言壮语,它更应是沉甸甸的实际行动的结果。

语文个性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要坚持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追求。第一,重塑人格基础,由关注知识技能转向关注个性整体发展,并主要关注精神世界的构建。第二,重塑人格形成机制,由关注教学目标转向关注教育目的,将人文关怀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

现在的语言教学受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的影响较深,过分追求教学目标的细目化、可操作性、确定性、完整性等行为性标准,相对忽视了情感性、体验性、审美性、情境性等隐性目标。

好的教师让他的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得到报酬——发现具有探索精神的生活是激动人心和价值自足的。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在语文课教学中发现,学生们越来越缺乏感恩情怀。就此,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管理。

一、班主任与语文教师要注重以感恩为班会内容的活动的开展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时间,把“一片孝心回报家庭、一份爱心回报他人”、“一腔热心回报社会”为基本内容,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分层次的要求。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电影,比如《放牛班的春天》《暖春》,对学生们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

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高学生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还可以举办感恩之歌大家唱活动,甚至可以把有关感恩的歌曲作为学生们的“课前一支歌”,比如我所在的班级最爱唱的就是《感恩的心》和《母亲》这两首歌.用这些动人的歌曲去感染学生、凝聚学生,美妙的歌曲会像一条绳子把学生们的心串起来,使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友好、团结、向上的班级气氛。

二、学校要营造感恩的氛围

良好的教育气氛和校园文化建设会给孩子们提供感恩的土壤。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办板报的机会,多向孩子们提出举办感恩板报比赛的要求,甚至学校周边的围墙也可以因此拿来利用。

学校的宣传栏也要经常的做出这方面的宣传,各班学生可将自己的感恩故事挂在橱窗里供大家阅读。我们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让每个孩子无论走到学校的哪个角落,都被一种浓浓的感恩情怀感染着。 学校的德育不能是说教式的,不能仅靠书本的灌输,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和活动开展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还可以利用每年“母亲节”做些文章,开展一些“感恩”活动,让孩子们在“五一”假期多帮父母做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学校还可以趁机印发一些关于指导孩子活动的倡议书,比如要求孩子回家后了解父母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父母的工作辛苦程度,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以及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等等情况。并倡议孩子们有心事应主动和父母沟通思想,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假期回来后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在家的故事,让他们互相教育和促进,让感恩的外延扩展到爱。

三、科任老师也要加强对学生们感恩思想的渗透

无论语文、政治、历史,还是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都可以将感恩的思想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例如我们担任语文课的老师,可以讲一些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让学生在听完后进行思考和讨论。有时一个小小的问题也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写作欲。

记得我曾经问过学生们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亲人去世了,你们会买很多花

向他们哀悼吗?”当时很多学生站起来说:“当然。因为我爱他们。”我适时点拨:“当亲人去世的时候再去买花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而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哪怕是一句爱他们的话,他们也会感动非常。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珍惜。”也许正是这样的话,打开了学生们潜意识中的感情之门,那次作文也因此而大放异彩。某同学这么写到:“感恩就是在父母生病时端过来的一杯热水;感恩就是炎热的夏天给父母递过来的一杯清凉的绿茶;感恩就是在父母烦恼时,你静静的听他们的诉说;感恩就是在学校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孙某同学的开篇:“一阵阵微风传递着爱的气息。那是感恩的芳香的弥漫;一串串快乐的音符在空气中飘荡,那是感恩的旋律的释怀。”学生们用自己最优美的语言描述着感恩的话题。注重课堂中知识传递转向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生成,由注重对课文理解的有限性转向对人生、生活的理解的无限敞开性。

篇3

关键词:感悟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知识挪移的过程。感悟使得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倾听、用皮肤去接触、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触摸、用全副身心去探索课文言语的内涵,使语文学习由抽象走向形象,由单元走向多元,由片面走向整体,由表面走向深入,由封闭走向开放。

关于“感悟”的界说和演绎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因此,人们对“感悟”的把握难免有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喟。就眼下人们对“感悟”的理解看,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如下:

一、对真、善、美人性的呼唤与歌颂

爱丁堡、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于我们的孩子该是多么遥远!遥远的国度、遥远的时空、遥远的生活。可是当我们读了相关课文以后,突然之间我们又感觉是那么亲切和熟悉。读者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产生和感悟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钱钟书指出:“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

在执教《小珊迪》一课时,我没有直接揭示课题进行课文教学,而是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尽管学业成绩十分优异但在档案里有一些诸如套票等小事的记录,却让他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屡遭碰壁的故事。让学生在“成绩优异”与“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冲突中凭着自己的想象合理猜测,以使他们主动、积极地调取原有的生活经验参与故事的情景构想。并且使故事的发展呈现扑朔迷离的状态,学生的愤悱之态油然而生。所以在老师将原因“德国老板竟然把逃一两次车票看得比优异成绩还重要”呈现出来后学生无不目瞪口呆,此时顺水推舟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到课文文本,“其实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能很好的解释刚刚你们的疑惑”,同学们欣然接受了建议迫不及待的翻开课本认真阅读。有了类似现实人物的对比学生对于“小珊迪”的认识渐渐丰满立体,对于诚信的理解和渴望更是节节攀升!可见融入了生活体验的阅读教学对心灵的震撼力该有多么巨大!

二、感悟教学法对“潜心涵泳”的淋漓尽致

一般而言,潜心涵泳指的是当事人能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去揣摩、感悟所面对的各类语言文字,从这些语言文字中获得更多真理。从语文课堂层面讲,潜心涵泳意为学生和老师认真阅读、揣摩、感悟语文教材文本,准确理解全面挖掘语文教材文本的内涵与意蕴,并从中获取相应的感悟。其中实现对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的潜心涵泳主要分为下述几大步骤进行:1明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课标要求,为教师与学生解读语文教材文本提供依据与方向;2重视起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3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想实际;4紧抓主干深入细节;5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借助科学观点紧密联系现实;6科学合理整合教材文本内容。

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学生能够感觉到体会到教材文本的内涵与意义但不知如何表达出来,这种行为亦属于潜心涵咏。本文将以《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与鲁肃的一段对话详细论述“潜心涵咏”。鲁肃满脸吃惊曰:“若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答:“今日雾如此大,吾料定曹操那厮定不敢派兵迎战,所以汝与吾尽管饮酒取乐,天亮之时便可回营。”实际上诸葛亮的笑恰到好处的印证了潜心涵咏真正的含义。这种笑是集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等一系列气度胸襟的结晶。诸葛亮的笑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可以理解为:对曹操的笑,笑曹操生性多疑即将战败;对自己的笑,笑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对鲁肃的笑,笑鲁肃愚昧无知忠厚老实。

三、思之深又深,悟之切又切

千百年来,中国始终将熟读精思作为阅读教学的精髓。南宋思想家朱熹曰:“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清代人唐彪曰:“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实疑之难也。”即人只有先出现疑问之后产生解决疑问的想法和行为最后从疑问中获得感悟。

以唐宋家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老翁为何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是生活所迫?还是兴之所致?更重要的是真有其事吗?可是从诗文短短20字中我们并不能找到答案,只有进一步结合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才能发掘作者写作这首《江雪》背后的故事,才能解释我们的疑问。否则我们就有可能错解了其中的意思。柳宗元谪居永州,空有报国的崇高理想却不受重视,内心既悲愤又孤独,所以他钓的不是鱼是寂寞。

悟”是一种品格,“悟”是一种境界,教人“感悟”是品格之上的品格,境界之上的境界。没有冬的历练、春的孕育、夏的洗礼、秋的风霜,哪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坦荡与伟岸!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36-02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进行培养,为他们以后能独立面对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广大教师的重要责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读书、学会读书,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自主学读”就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造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从本人的教学实践出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自主学读”做一些感悟。

一、以一个目的为要求,让学生掌握读写技能

1.学会阅读方法。当前,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读写算等,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会阅读,掌握读写的基本技能,才能够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2.亲历阅读过程。小学生只有亲历阅读,才能把阅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掌握,也只有亲历阅读,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思维。语文阅读教学就要以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积极参与为主。

3.改革阅读教学。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各种问题不断出现,比如,在阅读开始时,教师忽略了对阅读进行感知这一过程;在阅读中,教师往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把自身的阅读过程变成了学生的思想过程;在阅读完成以后,忽视了学生有没有学会这一环节,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意识受到了限制,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经历语文阅读的过程,就必须对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进行改革。

二、以两条规律为基础,顺应学生发展历程

1.遵循主体认识规律。事实上,教学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它主要是让广大学生获得对社会现象以及客观规律的认识,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得到提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从抽象到具体,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使用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实践的过程。学生只有对这个过程进行亲身经历,才会在对知识进行领会与掌握中完成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自主学读”就是对学生阅读认识规律的遵循,注重把学生的积极情感给调动起来,对学生亲历整个阅读过程进行有效指导。“自主学读”强调学生要对课文进行读顺、读懂以及读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落实理解记忆以及操作运用。

2.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处于一个平稳期,这就让他们在心理上还处于协调与发展中,有着可塑性和向师性特征,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及形成良好思维的最佳时期。因此,广大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发展规律进行顺应,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得到心理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读”提出了三个阶段目标,即让学生把文章读顺、读懂以及读会,这三个阶段目标把语文阅读教学分成了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学习要求不尽相同,能够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得到新的需求。这三个不同阶段目标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目的,这些学习目的明确而又具体,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促使着学生在亲自经历阅读中掌握自主读书的方法,尽快对语言文字进行掌握。

三、以三个阶段为结构,让学生学会阅读

依照实际的教学经验,在总结前人有效做法的前提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三个阶段,即“读顺、读懂和读会”,以这三个阶段为总体结构,以此来实现学生学会阅读的目的。

1.读顺。它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准备阶段。它以对语言文字进行充分感知为特点。“读顺”的基本标准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要把文章中的每一句话读顺,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依照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了解,对所学材料的内容进行熟悉。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探究,从中找到在新旧知识中有冲突的地方,以便进入全新的学习准备当中。

2.读懂。它是语文阅读中的体会和归纳阶段。读懂以对语文文字进行深入理解为特点。它的基本标准就是:通过对材料内容进行阅读,能读懂文章作者的感情,清楚自身的学习过程。读懂可以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变成丰富生动的形象,经过自身的判断和推理,提高逻辑思考的能力。“读懂”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些造句的方法,在思维上得到启发。

3.读会。它是语文阅读中的保持和运用阶段,也是三个阶段中最关键的一步。读会注重学生的记忆练习。它的基本标准是:学生能够熟记材料中的重点字词,能够进行造句,能够美读精彩的篇段,可以依照要求来完成说写任务,在阅读中能够用新知识和新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理解,可以积累吸收语言文字,并能积极掌握。

四、以四点准备为手段,对备课方式进行更新

为了能够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读”模式相适应,广大教师必须要对备课的方式进行更新。要在对课标要求以及教材内容进行熟悉的基础上,注重把学生学习现状的研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因此教师要以以下四点准备为手段来进行。

1.明确。就是对学生的具体学习任务进行明确。教师要在本课学习当中了解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而不是过于笼统地叙述生字词或者文章内容。它的表述必须从学生认清字形、了解词义、把握脉络中出发,教师只要对教学目的进行了明确,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准确把握。这些具体的要求在教材上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研究。

2.掌握。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掌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读”中,教师要想把学生的学习特点给掌握住,就要实地调查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要深入学生当中,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谈和互动。要对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以及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分析。

3.确定。就是对学生的指导方法和指导步骤进行确定。这是在“明确”和“掌握”实施之后,教师要适当地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对合理的指导步骤进行设计。

4.检测。就是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是了解学生在“读顺、读懂和读会”三个阶段中对目标完成的情况做一个充分的把握与了解,以便可以对那些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检测的方式主要以随意抽查、课堂提问、亲切交谈和点名测读为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的目的就是对他们的情况进行掌握,以便能够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以此来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容忽视,广大教师要运用“自主学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认识能力上得到发展。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积极开拓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中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体验生活的美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作文写作能力,以此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屈梦鲜.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方法[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3,(05).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情感互动 提高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声情并茂、游刃有余地上出语文味,就要看语文老师能否展现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组织教学个人能力,课堂展示的智慧、魅力,从而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如果语文老师能够打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开放性的课堂,一个感悟性课堂,一个想象的课堂,就一定能给学生带来美妙的享受、美好的情感、美丽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就能更好、更高效地实现课堂三维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载体,老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情感火花,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领略语文特有的艺术魅力,真正把语文课堂作为自己的乐园。在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要摈弃填鸭式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新理念、新模式,淡化权威意识,对学生坦诚相待,倾听心声,真情对话,构建人性化的课堂,从激趣入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根据智商、情商的不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敢于质疑,大胆讨论、争论,引领学生在错误中明理,在欣赏中倾听,在快乐中接受知识,这样也许老师会得到意外的惊喜,从而激活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避免老师在台上吹得天花乱坠,不顾学情的自娱自乐,而学生死气沉沉,其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高效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这是高效的关键,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平衡点。一定要让学生对这个学科充满兴趣,对这节课充满兴趣,转化为学生自发学习。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不扼杀学生的思维,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可借助趣味性材料,如故事、佚事、典故、谜语等,以幻灯片、图片、课件及相关文字材料的形式展示出来(有条件的还可亲自动手将相关素材制作成课件),这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情境,从而积极主动思考,感受领悟。

二、开展多彩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互助互学中取长补短

高效语文课堂离不开师生互动,生生研讨,富有成效的合作探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独学无友,进步自然慢,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合作探究首先要根据班情、学情分成合理、科学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组成方案:位置要相邻,便于就近共同探讨;根据智商、情商差异;对基础知识不同,本着教学相长、互帮互助的原则。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终实现语文成绩齐头并进。其次便于均衡各组成为平等的竞争伙伴。同时各组之间交流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往往能够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还能建立新型的合作学习关系,培养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发展个性,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再次,合作问题既要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体现合作方式要新颖、新鲜,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展开基础知识竞赛、抢背抢答,展开小组之间的辩论会等,使课堂活而不乱,使优等生在合作中思维得到拓展,学困生在合作中迅速追赶,使中等生更快向优等生靠拢,从而共同提高语文成绩,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在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每节语文课我们都要精心、巧妙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披情人文,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深刻领悟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达到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从而引感共鸣。可以运用浑厚富有情感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例如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下载了用悠扬的音乐配备对诗歌《再别康桥》的朗诵,通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让学生自然而然融情于意境柔美的诗歌意境之中,使学生陶醉于厚重的情感和曼妙的美感之中,从中体会出诗歌里裹挟着作者对母校厚重的情感,从情感的朗诵中细致入微想象到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以及对眼前现状的无可奈何,使学生与音乐、诗、作者同时产生情感共鸣,怦然心动,最终产生情感所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做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做主动的探究者,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

总之,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创设愉悦的情境,积极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多读、多听、多写、多说、多问、多思。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会思考探究,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寻找作者、老师、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产生心灵共鸣,教育家夏D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在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只要老师能精心备课,认真组织教材,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就能打造高效、优质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篇6

关键词:自主 尊重 调动 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94-01

1 自主――选取、实践的课堂

自主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伙伴等方面有选择权。在教学中,学生自己决定先学哪部分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选择哪一个难度的习题做,和谁合作学习等都是自主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提供表现学生自主性的机会。自主的学习也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素质教育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经成为共识。小班化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形成以前的探索性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理解、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如近代和现代的许多教育家都主张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卢梭提出,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学问。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识起因于主体对客体的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真正理解一个概念和理论,就意味着主体对它们的重新探索,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重复和记忆。小班的条件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可能。

2 尊重――差异、培养能力

经过一年多年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舞台,“在教学互动中提升质量”是关键,“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目标。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厚师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学生的家庭文化无高低之分,区别的只是我们自身喜好;学生能力无本质差别,有的只是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因教师自身的文化背景产生喜好把孩子简单归类,“有教无类”方能“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所以通过正面的接触或从家长那儿了解孩子的特点,成为新接班老师的首要任务。

3 调动――主动性,创设教学氛围

小班的组织形式不同于大班,给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常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教师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的主观因素无形中决定学生说的欲望和说的机会,时间一久,能说会道的孩子更加能说了,而不好表露的孩子更加沉默了,甚至游离到课堂之外。在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课堂,努力落实“人人参与”中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3.1语文课谱上“序曲”,开展“一读一说”活动

即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分钟诵读和一分钟谈话。一读―经典诵读:由值日班长领全班学生吟诵,古诗、歇后语、弟子规、三字经、数字成语这些典范语言都是最好的素材;一说―自由谈话,谈话者为全体学生,由学习委员提早一天通知准备,全班诵读结束后站到讲台前大声说话。说话内容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在我班,学生喜欢活泼的形式,有时猜谜语、讲儿歌、讲故事,有时是成语接龙,也有说电视新闻、身边趣闻、畅谈理想等。自由谈话者如能做到神情自然、语言规范,赢得同学掌声的均可获得值日班长发给的奖励卡。这些集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活动,既训练学生的表达,也不失为训练全体学生“听”的良好方法。

3.2“抚平”后进生挫折感,保持其学习的动力

由于学生学前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课堂上的表现总有许多意外的生成,有时一个平翘舌音发错,纠正四五次依然不见起色,学生不仅会感到沮丧,更会害怕同伴异样的眼神。除了明确告诉每一个学生“我们人人都会有不足,有不足的问题,我们才会有提升的空间”。更可以让出错的孩子在班里寻找一名喜欢的小老师,课后互相帮助纠正,掌握之后到教师跟前汇报,最后根据两名学生的学与教给予适度的奖励。对于课堂提问出错的孩子,鼓励其向班里一至二位好朋友当堂求助,现场解答。在听的活动中,如果记住了稍纵即逝的信息,学生就已经在倾听同伴的解答中得到了提高。

3.3提高学生专心听讲的积极性,“避重就轻”,迂回引导

对班级中一些学习习惯欠佳的孩子,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逐步改善其听课习惯,每节课安排一个环节请他们中转变最大的学生上台帮助教师抽取学号或组好,指定同学回答问题,并由摇号者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委婉的方式和积极的信息刺激来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这样有趣的游戏式的提醒比单纯的说教灌输有用得多。

3.4开放――综合、广阔的课堂

小班化的教学打破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封闭,加强了与各学科的渗透和联系,通过活动综合,达到知识、能力、智力的整体优化。首先是教室环境突破了传统的、封闭的、一劳永逸的布置。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经常更换布置方式,不断营造开放的、动态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体验引发出内心的喜悦,对学习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如学习拼音阶段,在教室的空白处张贴一些有拼音的图片,让学生在一个充满拼音字母的环境中,对于学习拼音是有帮助的。学习汉字时,鼓励学生进行环境识字,把平时课外学会的字加上图画画出来,写出来。然后把他们的“杰作”张贴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能让学生随时能互相学习。学习课文时,提早布置寻找有关资料,把相关资料刊出在黑板报上,课堂上可以活用。

把现成的场所和传媒纳入视野,作为教育资源为课堂所用,这是小班化课堂综合性的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整合同样也体现了课堂的综合性。它加强与各学科的渗透与联系,把课堂延伸到与之关联的现实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王深根.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经典案例赏析[M].宁波:宁波出版社.

篇7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还充当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

1.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新课程标准改变后,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教,更重要的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的学。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不是通过记忆复杂的公式与符号,而是要通过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克隆之谜》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应在阐述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2.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趋向于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二泉映月的录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二泉映月的感人场面,从而促使学生切实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注重学生兴趣培养的个性化

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以促进整体的发展为核心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应注重不同学生性格间的差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语文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讲解语文知识时要渗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还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例如,在学习“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时,语文教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先给学生简单描述郑和远航中发生的有趣故事,然后再针对课文内容阐述我国人民的探索精神与航海技术。

4.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记录生活、感悟生活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适时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结合在一起。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是由抽象的数字符号组成的,它所阐述的更多的是关于生活的感悟。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传授的只是枯燥的语文基础知识,这样,不仅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腻烦的心理,同时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例如,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中的金字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金字塔精巧的结构特点,从而实现他们对古埃及人民杰出智慧的歌颂。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来完成,这在无形中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新课程标准实行后,语文教学模式有了相应的变化,语文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体,而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保证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在学习《郑成功》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往直接讲课的传统模式,可以先让学生收集关于郑成功的故事或资料,学生在简单了解郑成功的事迹之后,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般都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由于教材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扩充。因此,为了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标准,语文教师扩充了语文教学内容,使教材成了教学中的参考工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同时还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例如,在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呈现草原的真实面貌,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舍笔下“人美、景美、文美”的场面,并且也在无形中丰富了关于“草原”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3.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合理化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设计环节中,教师只注重课上的教学设计,却忽视了课前设计与课后设计,这在无形中就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也更多的目光投到课前设计与课后设计中,从而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合理化。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课上的教学设计,同时还应注重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设计,以便实现“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的合理化。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体地位,而是将更多的目光放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还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由此可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李东杰.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朱玉萍,王彩梅.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J].中国农村教育,2009(10).

[3]冉进.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9).

[4]王丽娟,杨健.对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06).

[5]李正东.谈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6]蔡中坚.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小学版,2009(08).

[7]刁瑞红.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感受[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06).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主体性;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起教育学界的一场大讨论,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在近20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研究主体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潮流。必须确立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发扬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发展,对原有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改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已取得了一些经验。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完全是在教课文、在分析教材、在向学生灌输所谓的知识,其主要特征是“教师在讲台上问”,“学生在下面回答”。教师与学生的之间的关系错位了,教师成了主体,学生反而成了客体。甚至部分教师过于强势,在教学关系上授课者始终凌驾于学生之上,教学霸权的现象比较普遍和突出;关注学生仅停留在口头上;语文课,上成了“问答课”,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演变成了授课者的“课堂表演”,仿佛在唱一场“独角戏”。久而久之,调换了另外一位教师,或另外一个班级,教师不知道问什么,学生也不知道回答什么了。学生成了看客、听众,教师成了主持人,他们始终处在被动的位置上。这种现状与新课程标准要求背道而驰,亟待改变。

二、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积极互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师生积极互动、立足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和谐教学双边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发展

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加大对原有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点进行改革的力度,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下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和观念: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和群体,需要对其给予充分信任、尊重和关怀,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实现有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从整体、全局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积极地发展自我。

(2)强调师生交往

构建互动的、和谐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无疑是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在语文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创造和谐气氛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让课堂走向民主、宽容,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于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肯定,对他们的观点要重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其发展的潜在与可能也不尽相同,要多理解他们存在的不足,尽可能地多表扬他们。

2.“教学做合一”,将学生主体性与生活性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加强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积累是构建“以生为本”高效课堂的核心。广大教师要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社会、自然中,打破课堂的局限,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当学生踏入自然时,就能通过实地的考察、询问、观察,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生活中自然性的资源主要包括:自然形态(如茫茫大海、冰雪风霜、连绵山峰等等),还有人工打造的形态(如花卉园林、农田果园、大坝水库、人工防林等)。学生通过走进自然,实地考察,感悟自然,拓展了眼界,丰富了课堂教学。他们将实地感受景物的方法以及内心的感悟在班中进行交流,就会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和实践中,我们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自觉性和参与性,努力使每一堂课都让学生以高昂的兴趣,积极地参与,从而把知识与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辉.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

篇9

关键词:赏识教育;关爱学生;激发兴趣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又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改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应用存在较多的问题,从而导致赏识教育不能有效发挥教育效果。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对赏识教育进行有效研究和分析,以促进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赏识教育的含义

赏识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即欣赏、认识、教育,欣赏是前提,认识是目的,而教育则是结果。将赏识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欣赏和认识,以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人而异,为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对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反之对学生的缺点加以改正,以实现更好教育学生的目的。

2.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特殊性。其一,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学生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其二,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2)必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最大的鼓励,进而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3)重要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大的区别,不仅要教会学生认知,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因而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修养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总之,每个学生都是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因而其学习能力和思想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语文教师则不能将所有学生协调到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赞美,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更好塑造学生的人生。

二、赏识教育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更好应用的原因

赏识教育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能更好应用的原因有许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文化底蕴因素的影响。我国历史悠久,而传统的教育观念贯穿于古今教育教学中,进而对现代教育教学有较大的影响,而以师为尊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而导致教师难以突破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第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受社会环境的熏陶程度不同,从而导致赏识教育不是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能奏效,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第三,评价标准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所依据的评价标准过于狭隘,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很少。评价标准的手段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实施,过于追求教学质量的教师缺乏欣赏学生的能力,而学生对自己也不能正确赏识,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难以更广泛地应用赏识教育。第四,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同时也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学校开展赏识教育需要有家庭方面的密切配合,为此学校教师与学生父母都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进而对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夸奖和鼓励,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被赏识和被教育。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

第一,教师应该善于表达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口语中,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教室文化,进而对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将爱更好地传递。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力,又可以促进师生间的相互赏识。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并未有效应用赏识教

育,这不利于提升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小学生学习生活中需要教师的赏识和鼓励,进而可以使学生感悟美、生命和生活,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的胸襟,从而促进学生在融洽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

成长。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精神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52-01

人文精神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向度追求,是人们重要的精神力量来源。人文精神体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产生了两大积极推力:第一推力是推动了学生挖掘汉语言文字中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第二推力是推动了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塑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使小学语文教育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良好调节,极大地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1、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精神向度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文字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积淀与精华的集中体现,带有显著的民族性和人文性。小学语文教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为学生的智育发展奠定基础。

1.1 人文精神体现着文以载道的教学诉求

文何以载道?小学语文教材呈现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如《论语》、古代诗词赏析、中外名著赏析等带有浓郁人文关怀的文章,使学生了解到璀璨的中外文化;通过教学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带入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通过阅读,了解到孔融让梨、孟母戒子、老人与海欧、农夫与蛇等道德故事,了解到古代诗人词人悲天悯人的大智慧、大情怀,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树立了正确的好恶,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人文精神凸显了构筑精神家园的教学理念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构筑文化体系的核心。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是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创建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中富含了深厚的历史、民俗、哲学和文化等内容,是学生汲取精神营养的基地。把握好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合理渗透于日常教学中,教学阐述做到忠实原义、弘扬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神圣职责。

1.3 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沃土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盖了深厚的历史、民俗、哲学和文化等内容,尽管言简意赅,但博采众家之所长,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加上教师的解析,使学生在感受作者丰富情感和深厚的时代背景的同时,也领略了其中的艺术魅力。对于经典课文的赏析,本身就是对于读者审美情操的一次提升,日积月累,便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体会到参差百态的生命真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1.4 人文精神推动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转型

当今教育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偏向实用的教育,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寻求职业发展的技能教育;另一种偏向人文的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格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则属于后者是,因此将小学语文教学同人文精神紧密融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人格,提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首先,人文精神教育可接近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相对于数学、自然、英语等应用型学科,小学语文这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学科,最直接地为学生展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其次,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更贴近生命、感悟生命。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人类生命与灵魂的感知过程,相对于理性学科,语文教学更强调学生的感性思维,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可激发学生民族感和审美情操,使民族文化代人相传。

2、人文精神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人文精神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展示,强调感悟、熏陶、体验等感性理解,不像应用型学科那样,可以通过量化的检测来检验教学效果,而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构建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体系。

2.1 教材中处处蕴含着人文精神闪光点

比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使学生感受到同情已远远不能慰藉小女孩的心灵,她的善良在充满自私和冷漠的社会中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使学生体会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再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通过老人与海鸥结缘、喂食海鸥等情境的描写,展现了老人对于动物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爱是需要相互的,对于人类对于动物同等重要,使学生体会到珍爱动物的重要性。再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在学生面前勾勒出一副完美的大瀑布景象,但随着人类肆意砍伐、破坏大自然,瀑布完成了另一番景象,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2 围绕体现人文精神展开教学实践

人文精神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教师适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动态,有助于调整教学工作。开展互动教学的方式有许多:

(1)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人文精神魅力

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而对于小学语文这一涵盖历史、文化、民俗、道德等多种文化内涵的学科而言,情境教学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从而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

(2)实践教学,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