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管理的理解

篇1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的工学结合

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借鉴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力求在专业设置上摆脱原有的理论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采用“2+1”先学后工或“1.5+0.5+0.5+0.5”即“学-工-再学-再工”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即学生在校的第一到第三学期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其中,第三学期通过导游员资格证书的考试),第四学期持导游证进行工学交替的岗位体验实习,第五学期回到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拓展提升,第六学期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工学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践上能够较好地实现能力的螺旋递增,因而备受推崇。

2.课程体系方面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两方面的需要,其构成通常一方面是基于社会生活的公共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为基于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可通过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分析、排序,再对应于相应的学习领域;或者采用能力本位的理念围绕岗位能力目标来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不管是运用哪种方法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都应当让旅游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充分参与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中,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实习、顶岗实习类课程尽量以行业、企业的专家意见为主进行课程的设置和调整,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无缝对接。最终形成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通常包括导游服务技能、导游服务法规、导游基础、导游词设计与讲解、旅游门市接待、旅游外联营销、旅游服务心理、工学交替实习等。

(二)教学过程层面的工学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当与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衔接融合。

1.课程标准

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或“能力本位”等方式构建出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旅游行业需求紧密吻合。在每一具体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仍然应当由行业、企业、学校的人员共同参与,制定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使得学习的过程与工作的过程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如项目化教学中选择的驱动任务可以是导游在接团、带团、送团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境模拟。

2.教学师资

为了让学生对旅游行业和企业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因此无论是专业认知类的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还是专业技能类课程的教学都应当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施教,让旅游局、旅行社、旅游景区工作的行业专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毕业设计、导游技能大赛等各类教学环节中。其中,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导游基础》的教学应当以专业教师为主,行业专家为辅;专业技能类的课程如《导游词设计与讲解》的教学则以行业专家为主,专业教师为辅。

3.教学场所

随着教学条件改善,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纷纷建设了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社模拟实训实训室等多种多样的校内实训场所。多媒体、虚拟导游软件、微格教室等教学设施设备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便捷。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极强,情境模拟式的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专业要求,因此有必要与旅行社、景区、博物馆、酒店等旅游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在真实的旅游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

(三)教学评价层面的工学结合教学评价方面,应当由原先的卷面测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变为理论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导游服务技能》、《导游词设计与讲解》等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则可采用以技能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技能为主的评价应当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并且在细则的制定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参考旅游行业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包括导游员资格考试要求),方能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旅游管理专业“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当邀请旅游局、旅行社、景区、酒店等行业和企业的专家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交流会,确保专业的教学活动在“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其次,学校要积极与信誉度和美誉度较高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主动寻找校企合作的契合点,签署合作协议,构建“多赢”的合作平台。再次,学校在结合旅游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控制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的运行质量。最后,学校应当定期对工学结合的效果进行调查、评估和修正,推广校企合作成果,不断深化工学结合层次。此外,学校方面需要为旅游管理专业“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如兼职教师的考评制度、薪酬制度、专业教师的企业进修培训制度等等。

(二)企业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目前,有些旅行社和酒店简单地将“校企合作”定位为“劳务合作”,甚至有少部分企业将学生的实习当作廉价劳动力的使用,忽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极大地挫败了学生的实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因此旅游企业应当配合学校,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和功能,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质量控制、质量评估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同学校共同落实工学结合的各项措施。

(三)教师方面

教师是工学结合的主要施动力量,工学结合的各个核心环节,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模式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程编排、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考核、实习就业安排”等细则,都离不开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一方面应当保持与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紧密联系,从而了解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状况和最新动态;另一方面要利用周末、假期的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带团、前台、计调、外联、酒店服务等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挂职锻炼、担任导游面试评委、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来提高双师素质,推动“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下“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四)学生方面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作为施教对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端正对“多层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调整学习方式。一是通过《导游基础》、《导游服务技能》等课程的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经常性地进行书籍阅读、时事关注从而扩大知识面;二是主动参与课堂模拟、实践训练、第二课堂、校外兼职(如到景区担任讲解员等),锻炼讲解服务、前台接待、产品销售等专业服务技能;三是在“多层次”工学结合的学习中认真感悟,努力提高旅游职业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并且将“工学结合”中的学习体会和效果定期总结反馈给任课教师,协助“多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修正。

篇2

《世界遗产公约》的颁布和世界遗产的不断公布,使人们对世界遗产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自然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之一,为人类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瑰宝。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时代,世界自然遗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管理也成为国内外热议的话题之一。

1.世界遗产旅游管理模式现状

1.1管理缺少层序

现在世界遗产地管理当局的各个部门关系复杂,对开发当中的资源、宣传、交通、经营、开发等都存在着混乱、不协调的局面,旅游开发公司和当地政府人员做不到和谐统一的管理,对遗产地的现况缺少全局观念。对于遗产地周边的小景区和经营小店,缺少联系和沟通,独立的经营模式给当地的旅游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有的甚至为了自己的小利益损害了整个遗产地以致人类的大利益。有的遗产地开发商在对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前,并未获得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对当地的旅游项目开发、旅游项目建设都缺乏权威性和领导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导致了很难掌握当地旅游的主导权,使多种经营模式和开发项目并存。

1.2缺少协调组织

现在,世界遗产地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混乱、不统一的管理局面,旅游、文物、林业等各个行政部门都对遗产地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和不同数量的景区景点。整个遗产地的形象得不到统一和谐的规划,导致经营不善,景区知名度得不到提高,就是因为其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开发。旅游局应该及时改变现有的管理状态,做好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深化管理力度,加大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之间沟通和联系,使各个部门都能将其力量朝向统一的方向作用时并且将其力量发挥到最大化,共同促进遗产地、旅游景区的发展。

1.3发展与矛盾并存

遗产地旅游项目的开发难免会对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尽管很多人开始注意到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的问题,但二者间的矛盾还是很突出。相比于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之间的问题,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显突出。开发商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属于全人类的自然遗产资源,而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开发模式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带来和很大伤害。除了这两种矛盾之外,管理与经营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渐突出。世界遗产地的管理保护者与开发者之间对于资源保护和经营开发之间和谐统一的观念并未达到共识,政府和开发商由原先单一的保护观念转变为注重经营而忽略了其管理和保护的责任。

2.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旅游管理模式

2.1建立科学原则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仅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更应该是每一个经济发展的原则,绿色管理模式下的世界遗产地发展应该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当地的具体经济方式,采取因地制宜的市场经济模式,切实解决遗产地经济发展的市场缺陷,做到各个景区、各个环节、各个系统的统一发展,使发展的每个环节协调统一、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有效性,避免相互矛盾的发展方式,逐渐形成最佳的发展模式,促进遗产地的经济持续增长带动世界遗产地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增长。

2.2绿色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当局政府、行业协会三者是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的主要领导者,三者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做到分工明确,共同促进世界遗产地的发展。管理三方应该构成一种“三角互动”的管理模式,旅游企业作为直接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构建绿色旅游的管理制度,引进具有绿色管理理念的人员’提升整个遗产地旅游的绿色发展能力。当局政法应该对当地的旅游业起到引导扶持的作用,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监管,加强绿色旅游的政策宣传,倡导绿色旅游新风尚。行业协会作为一种协调部门,应该切实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及时向政府反映现有的问题和建议,并对旅游企业起到规范、指导的作用。

2.3绿色管理的作用

绿色世界遗产旅游管理是基于“三角互动”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新型管理模式,它将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实现和谐统一,旅游企业、当局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促进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将绿色管理理念发挥到了最大化,解决了原有的矛盾。三方之间共同管理,也使他们相互监督、相互约束,避免了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的现象发生。绿色管理实现了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并保护了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

3.结语

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旅游管理模式一种新的科学管理方式,将遗产地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能够大幅度提高世界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降低或避免了因经济开发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性。但因其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具体的实施方式还应结合具体情况加以改造,因地制宜,使其更好地为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篇3

关键词:旅游企业;界面;界面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178-02

一、界面管理的内涵

(一)界面

在管理领域,国内最早提出“界面”概念的是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1997)[1]。该研究所认为,界面是指为完成同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组织部门之间、各有关成员之间在信息、物资、财务等要素交流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宏观层次,最典型的就是用户(user)―制造商(manufacturer)―供应商(supplier)界面,即界面;二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层次,比如,市场营销―R&D―生产制造界面,即界面П;三是职能内部层次,如R&D―R&D 界面、研究―开发界面等,即界面Ш。官建成、张华胜将产生冲突的区域叫做界面,认为界面存在于独立的子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中[2],其和谐关系对产品开发成功影响甚大。刁兆峰和余东方认为,界面是两者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状态[3]。吴涛、海峰、李必强认为,界面是相关单元之间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是集成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4]。

通过对上述的各个概念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界面具有以下特点:(1)相互作用;(2)相互连接。在此,笔者对旅游企业间界面给出一个比较粗糙的定义:有内在关联性的旅游企业之间为满足各自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连接。根据长城研究所对界面的划分,旅游企业间的界面属于界面。本文旅游企业间合作主要指的是旅行社跟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的合作。

(二)界面管理

界面管理是指为完成同一任务,企业需要处理企业之间、企业的各组织部门、各有关成员之间在信息、物质、财务等要素交流方面的相互作用,解决界面双方在专业分工与协作需要之间的矛盾,实现控制、协作与沟通,提高管理的整体功能,实现企业绩效的最优化[5]。

(三)界面管理的发展历程

界面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8年Souder & Chakrabarti开展的界面问题研究,他们发现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界面管理是新产品的最主要原因。华锦阳根据管理方式与公司战略的关联度,将界面管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6]:第一阶段:职能分割,部门孤立,各行其是,界面管理近于无;第二阶段:在项目水平上各职能进行联结合作,形成矩阵式结构,但仅限于单个项目,未能将所有项目一体化,缺乏企业全局战略思考,界面管理是不完全、不稳定的;第三阶段:在全局性和长远性战略的指导下,部门之间达成伙伴式合作关系,一体化程度高,界面得到很好改善,企业中高质、创新、高效益的产品快速、持续产生。

二、旅游企业间的界面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旅游企业间的界面问题

在旅游企业间的相互合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无益的冲突,从而导致界面双方连接、作用的障碍,也导致双方合作的失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信息不及时、不透明。无论是旅行社和航空公司之间的合作,还是旅行社和酒店、景区之间的合作,都存在着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航空公司没有给旅行社确切的价格、航班及班次等信息,也没有给其充分的时间提前量,更没有较大的折扣;饭店没有及时告知旅行社饭店的预定、出租情况及价格的变化情况;景区的价格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但还是会出现涨价的情况,而没有及时通知旅行社。旅行社需要提前制定其线路,在与其上游企业合作中,由于得不到及时、透明的信息而使自己在经营操作中常常处于无序状态,甚至自己支付机票、客房、景点的涨价部分,从而降低了利润。

2.关系松散、相互之间不信任。航空公司、酒店觉得旅行社不可靠,淡季的时候请旅行社帮忙推销一些线路,但如果该条线路利润很低,旅行社通常都不会尽全力去推销,而在旺季的时候,航空公司(酒店)也不肯给予旅行社较低的折扣和较多的舱位(床位)。旅游景区在刚开始推出的时候,希望跟旅行社合作,共同宣传,以提高其知名度,而当景区热起来后,却没有保证最先投入开发的旅行社的利益,而是提供同样优惠的价格给所有的旅行社,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早期投入的旅行社的利益。

(二)旅游企业间界面问题形成原因

在探讨界面问题形成原因方面,郭斌、陈劲、许庆瑞等对企业内部界面问题以及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界面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粘性信息”(sticky information)的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缺乏了解、不同部门之间的目标差异导致的界面冲突、个人价值观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等4个方面是产生界面问题的共同原因[7]。旅游企业组织之间的界面的形成原因可以分析为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利益的独立性。旅游企业间是由不同的企业组成的,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因此,依然满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同时,又由于企业成员的有限理性及信息不对称,使得旅游企业具有利益上的异质性。如在旅游旺季,酒店尽量减少提供给旅行社的客房数,而在旅游淡季,又希望旅行社能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客流量。

2.组织异质性。每个旅游企业都有其各自的历史、经历、观点、行政系统和经营理风格,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而且该企业文化将影响自己员工的目标追求和个人价值观念、事业取向,也影响企业对知识和信息的吸收能力。在和其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往往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准则。

3.信息不对称。界面问题是企业间信息、资源的流动时表现出来的。因此,其信息流畅度与信息的内容、传递信息的介质有关。每个旅游企业是独立的组织,因此,具有独立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不一定跟其他旅游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系统,也不一定能和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很好的匹配,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导致信息的不及时。

三、旅游企业间界面管理机制

界面问题大量地存在于企业管理之中,从界面的产生结构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纵向联系而产生的界面,称为纵向界面,双方在组织内部有直接隶属关系;另一类是因为横向联系而产生的界面,称为横向界面,双方在组织内的地位平等或相对平等[8]。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并行的流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他们之间的界面是横向界面。

从界面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待横向联系方面的界面应采取跨职能整合原则、充分沟通原则和协商合作原则[8],相应地,建立了跨职能整合机制、充分沟通机制和协商合作机制。

(一)跨职能整合机制

跨职能整合是指在界面管理中运用系统整体性原理, 在系统目标指导下实现管理中各企业之间、各项目之间以及各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管理绩效[8]。在旅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针对产生界面障碍的利益独立性,可以采用跨职能整合,以建立合作各方共同的企业目标,需要制定这些目标的管理者具有精通多种职能管理知识的通才,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专才,因为通才才能更好的与对方企业谈判并建立合理的共同目标。在合作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原有目标不再符合现阶段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合作者既希望从合作中得到好处,同时,又极力保持相当程度的自,自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共同目标的潜在冲突。因此,需要这些管理者需要对发展方向定期检查,以确保目标的协调一致[9]。

(二)充分沟通机制

为了保证旅游企业间的有效运作,克服信息不及时、不对称的障碍,必须加强界面沟通和协作。通过沟通,有利于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得到共同发展;有利于了解对方的企业文化,理解对方的行为。

1.建立协调小组。当旅游企业开始合作后,不同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共同商讨一些事情,他们会定期开会,通过这个途径跟对方熟识。但是,并不是很多员工都能跟对方企业的员工交流的,因此,这些员工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同时,由于某些部分涉及到不同企业的共同的参与,因此还是会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协调小组。

2.建立有效沟通的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旅游企业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因此,会缺乏对其他企业信息了解的冲动,从而造成信息流堵塞在信息源附近,导致信息粘滞。在旅游企业间界面管理中,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公共的信息平台,这样,跟界面联系着的每个旅游企业都知道其他企业的一些信息及游客具体的需求信息、反馈信息,从而节省了管理的成本。为了了解不同企业员工的想法,还可以设立论坛,给员工一个自由沟通的平台,因为界面管理也不可能使每个员工都能面对面的跟其他员工进行交流。

3.建立适应界面管理的企业文化。针对产生界面障碍的组织异质性进行有效管理,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企业内部适应界面管理的企业文化。即努力营造有利于整合的旅游企业文化,积极倡导各旅游企业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以增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了解、沟通与合作。

(三)协商合作机制

在界面管理中,建立了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各旅游企业形成了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高度协调关系。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各自的权、责、利,避免互相推诿责任。当出现矛盾时,撇开自己的局部利益,以整体利益为重。同时,需要增加双方的信任,达到共识。

参考文献:

[1]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现代企业组织的界面管理[J].中国环保产业,1997,(12).

[2]官建成,张华胜.R&D―界面协调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2):1-5.

[3]刁兆峰,余东方.论现代企业中的界面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5):85-86.

[4]吴涛,海峰,李必强.界面和管理界面分析[J].管理科学,2003,(1).

[5]李凤莲,马锦生.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的界面管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

[6]华锦阳,张钢.试论界面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J]科研管理,2000,(2).

[7]郭斌,陈劲,许庆瑞.界面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向[J].科学学研究,1998,(1).

篇4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已经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的旅游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找出有效措施提高国内旅游的管理水平,实现旅游业的积极、有序、发展

一、限制国内旅游管理发展的因素

(一)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制约

旅游业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行业,它的发展需要多个行业的支撑,例如需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产业结构,如果这些方面缺少配套项目,势必会使旅游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同时,需要有良好的交通状况,但是我国的旅游交通压力较大,特别是在一些节假日,几乎所有旅游交通干线都会陷入瘫痪;其次是旅游住宿状况有待改善,我国部分星级酒店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这与生态旅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供不应求,一边是供过于求,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信息的和掌握不全面

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社会了,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同样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旅游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它的产品是无形的,游客是流动的,他们在购买商品和支付费用时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电子商务支付,但是当前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造成了游客旅游信息闭塞,搜集信息成本高,误差大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旅游管理法规不健全

我国尚未有完善的旅游基本法,存在的旅游法律法规也大多是临时性的,或是地方政府行政措施,这些法规基本都是为了维护景点利益的,对游客的利益基本没有保障,于实际中严重缺乏可行性。

(四)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不利

旅游公司管理不明确的现象十分常见,同样的旅游服务公司却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整个旅游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行业内的矛盾日益突出,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的程度,势必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五)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也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人才的缺乏导致旅游管理监督严重缺失,游客的基本权益都无法保障,例如,在一些大的旅游景区频繁的出现游客被“宰”的现象,而游客吃亏却没有地方投诉,即便是投诉也基本不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二、解决旅游管理困境的对策

(一)密切产业关系,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能够促进旅游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业的发展不同于其它行业,它有其本身的行业特点,因此必须对旅游景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转变主管部门的职能,重新调整旅游管理的关系,从而达到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2、加强对旅游计划与投资的管理,完善旅游项目,避免重复性和盲目性开发景点,一旦进行开发,一定要结合景点的特点进行有价值的开发,从而避免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旅游业发展的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旅游景点的网络营销,极开展与各大商业银行合作项目,共同完善旅游景点的电子支付流程,与游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方便游客及时获得有利信息。

(三)实施统一、集中化管理

为了有效避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方面的资源浪费,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实施统一、集中化管理,对旅游景点的门票进行“限价”策略,从而对“宰客”现象加以抑制。统一管理并是说要集权化,而是给旅游企业更大的自主管理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进行公平竞争,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更健康的发展。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导游讲解能力

旅游业逐渐发展的今天,导游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职业,而对于导游来说拥有一个良好的口才以及交际能力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基础的技能,而对于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口语交际能更是平时训练的一个重要项目之一,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在教学培养过程中的方向与培养力度还不够,且学生所达到的技能与未来的导游讲解职业的能力要求哈相差有一段距离,下文便着重对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的提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口语交际现状

(一)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现状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的学生能力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主要有3个问题的存在,首先是知识量的匮乏,导致讲解的趣味性与创新性都不够,中职的学生在文化知识水平上本身就有一定的限制,且由于导游这一职业的要求就是对于知识的含盖量是非常广泛的,从地理、人文、历史、文学等等方面都需要去了解,但是教材的生搬硬套会使得每个人的表达都大同小异,遇到新的情况与变化的时候往往会束手无策。其次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缺乏感染力与吸引力,导游的语言就是一门艺术,除了要符合大众的心里以外,也需要流利连贯、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但是又会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种味道,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让游客有兴趣继续听下去才是成功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缺乏自信,说话有信服力的前提就是需要百分之百的自信心,但是作为经验不丰富的导游学生来说,因为台词的生搬硬套,会出现忘词、语病等等拖拉的现象,说话时与游客之间的眼神交流也不到位,应变能力也稍差。

(二)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针对学生的目前的导游讲解能力的低下,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问题在里面,主要针对3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形成规范化,较为随意的进行口语方向的培训,认为学生平时说话就是口语练习,因此在口语训练的引导上就非常的不专业,甚至是被忽略的一项,虽然课本上也会有这一项的专门练习,但是语言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但是教师在平时的引导上的力度并不够。其次就是教材的匮乏与专业程度有限,课本的叙述与模拟都只能是一个大概,学生的学习与练习的程度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要求,比如演讲、辩论等等形式的练口语的方式,最终的效果以及评判还是需要教师来定夺,但是这样每位教师的理解与要求都不相同,没有一个整体划一的方向,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灵活有效的系统来对学生的口语进行一个专业的评判,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口语上产生一堆不好的语病,或者是由于教师的水平本身的参差不齐,导致教出来的学生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二、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导游讲解能力培养策略

(一)训练策略

对于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导游讲解能力的训练培养策略主要是针对该就业方向的一种针对性的训练与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训练策略就需要针对导游这一职业方向进行专门的培训,要明白课本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但是语言训练远远不止课本这么多,还应该包含社会文化以及时代最新文化等等,语言能力的高低之分就在于一个人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灵活快速的处理超出普通范围内的事件才是语言能力高的表现,且对于中职学生到旅行社之后处理一些与游客的矛盾与突发状况的处理都很不到位。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训练,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导游中适应更快更好。

(二)训练内容

(1)丰富知识储备:导游这一职业本身就要求有很丰富、很广泛的知识储备,应该处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状态,甚至对于此地的历史、民俗、政治、经济等等方向都应有深刻的了解,一些知识可以在网络上查询,而另一部分则需要从本地老辈分的人的口中得知,以及自身在该地的考察后的所得,这样才是最为全面的信息,才能够将导游这一职业充分的做好。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导游就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生活的,因此口语能力以及胆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作为学生,经验以及胆量都还远远的不够,甚至还有学生在众人面前说话会害羞,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现象,对学生多加训练,多说、勤说、会说,才是学生应该拥有的口语技能,也是教师应该培养的方向。

(3)加强模拟练习:仿真的模拟练习也是可快速的提高口语表达以及应变能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学生可以从有课以及导游的角度都进行尝试与模拟,才可以在换位思考当中理解讲解的技巧,学生可以在游客环节进行一些情景的设置来让作为导游的学生进行处理,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景区的环境模拟实训基地,山洞、微缩景观等等模式都可以有一个更为真实的环境,让学生提早的适应导游这一职业。

通过本文的叙述可以看出,对于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一些专业技能需要掌握以外,导游的讲解能力就是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学会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人群进行有技巧性的沟通,才是以为合格的导游应该做到的,而要想真正的掌握这项技能,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模拟练习与真实的练习爱能够真正的掌握,相信在采取了合理的培养模式之后,可以出现一批批优秀的导游实用人才,为我国的旅游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华英.浅谈有效教学理念下中职学生营销职业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2期,97-101.

篇6

关键词 火力发;用电率;节能设施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056-02

随着我国电煤供应的紧张,火电企业往往会因煤价不断攀升而出现大面积亏损。但目前,在煤价已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很多的火电企业仍然大面积亏损,针对这种电煤价格高亏损,价格低也亏损的局面,火电企业如何才能走出不亏损的尴尬局面,已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就火力发电过程的节能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讨。

1 火力发电企业现状及问题

1.1 发展现状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电力行业共有11家公司公布了2012年半年报业绩预告,超七成公司亏损。其中,黔源电力(002039,股吧)首次出现亏损,预计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7 200万元至7 700万元,同比下降604.1%。而长源电力(000966,股吧)上半年亏损最多,达1.4亿元至1.85亿元。此外,明星电力(600101,股吧)和国投电力(600886,股吧)均预计上半年业绩预减,其中,国投电力表示,与上年同期相比,利润将下降50%以上。另有统计数据显示,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一直位居各行业前列,今年一季度高达73.18%,2011年则为71.85%。对于火电企业来说,以往亏损是因为买不到煤开工不足和煤价过高,而今年煤价大幅下降,而且大量的煤卖不出去,似乎又回到了10年前煤找电的罕见现象。

1.2 存在问题

电力改革必须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大方向。目前的问题是市场发育不足,而非市场失灵。价格改革的含义应是从政府定价转向市场定价。政府只为垄断环节的输电定价,其他环节价格由市场决定,这才是改革,煤电联动、价格调高调低都不是改革。目前的电力运行体制改革成了“夹生饭”电网公司仍在实行“吃差价”的赢利模式,其利润直接与两端的电力交易规模相关,这给直购电和新能源自发自用带来了极大困难。政府在产业链某个环节管制所表现出的问题,在电力运行上尤为突出。如动力煤持续高位运行时,发电企业亏损加剧,价格部门调整上网电价,并视当时的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CPI值)来决定是否同时上调销售电价。这几乎就是目前中国处理煤电矛盾的全部思路。但电价调高后,往往会引发煤炭新一轮涨价,发电企业会再次提出煤电联动要求,国家则再次调高电价。煤电每联动一次,下游用户特别是工商业用户,都要付出更大的用电成本。这一煤电联动的价格循环,根本无助于发电企业摆脱困境。煤电联动实行了两次就告搁浅,正说明这种解决方式不可行。

2 火力发电企业技术分析

最近几年,随着自动一体化控制技术的完善和开发,自动一体化技术已经在火力发电企业有了成功应用的先例,自动一体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2.1 实现了多机一控系统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都是利用一个具体的控制室对其他两台机组进行控制,虽然也出现过一对一控制现象,但这种状况只能出现在一些技术相对比较完善的发电企业。最近两年,随着我国火力电厂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动一体化水平,也出现了一些由一个控制室可以同时控制三台或者四台机组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一些小型火电厂也开始尝试着用一个控制室对多个机组进行控制。这一技术的突破,为我国火力发电企业降低用电率以及成本带来了巨大地空间。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华能玉环电厂,它是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自动一体化控制系统,到目前为止,已经完全实现了一个控制室同时控制四个机组的运行方式。

2.2 集中控制逐步网络化

众所周知,火力发电厂除了锅炉、发电机和汽轮机及一些相关的系统之外,通常都会伴随着一系列的辅助系统,比如煤、水、灰渣等的处理系统以及燃油控制系统等,所有的辅助系统都是由单独的一个控制系统进行控制。这两年,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尝试着通过不点改变设计角度和位置,将一些相对位置和工艺性能相对接近的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让他们根据自身的辅助功能相互集中的某一个固定的区域,这样不但方便操作和控制,而且也缩小了实际占用空间。

2.3 实现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已经有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当初只是一些局部零星的小系统,发展到后来,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辅助车间系统。例如,由华东电力设计院所设计的华能金陵电厂以及华能九台电厂,已将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全面应用于主机组的设计中,目前这两个项目正在建设中。

3 节能技术的应用

X公司热电厂现在使用的除尘风机是液力的耦合器拖动,由于液力耦合器的效率比较低、调速的范围也很窄,所以节能效果相对比较低,试验中将液力耦合器进行拆除,对除尘风机进行变频的改造。

3.1 改造之前

P高速= U××cosφ×I1

高速=6×1.732×0.8×200=1662.72kW;

P低速= U××cosφ×I2

低速=6×1.732×0.6×80= 498.816 kW。

则全年系统耗能为:

C1= T1×P高速+ T2×P低速=299289.6+4988160=5287449.6kW·h

3.2 改造之后

η液耦×P液耦×η电机 =η变频× P变频×η电机;

变频低速运行下:P变频2=51.96kW;

变频高速运行下:P变频1=1509.44kW。

则系统全年耗能为:

C2= T1×P变频1+ T2×P变频2=31176+4528320=4559496 kW·h。

4 结论

全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的现行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描述,提出了火力发电企业在用电率以及其他节能方面的技术措施和方法。首先是对当前火力发电企业的最新技术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对这些新型技术的分析,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随着对新型技术的不断剖析,进而引出了一些针对企业的使用实例,结合X公司热电厂利用变频调速技术降低企业用电率,在变频调速的分析过程中,重点就改造前后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从比较结果和数字上我们不难看出变频调速技术在火力发电企业的节能过程中是非常成功和有效的,在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节能效果的同时也为企业带了价值不菲的经济效益,这对企业降低能耗和提升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交替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理念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学习中获取理论知识,在工作中锻炼职业技能,课程力求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采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

2、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

(1)课程开发与内容设计。课程体系开发遵循“目标职业群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境(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构建以项目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课程组专业教师、相关课程专家对企业岗位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进行专业调研,确立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针对毕业生可能从事工作的性质、任务、岗位责任等基本情况选定实践专家,再由实践专家、课程负责人以及专业教师召开研讨会,构想典型工作任务框架,三方汇总典型工作任务调查结果,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描述。专业教师、课程专家针对学习领域的描述,确立课程设计方案和课程标准。

根据旅游企业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的需要,课程内容围绕旅游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展开。课程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创业品质、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学习领域的确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与行业企业结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

本课程设计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将其划分为若干个项目进行教学,并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其实施,促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3)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能完全体现课程的教学特色:一是工学结合特色,完全采用企业案例,项目载体即是旅游企业项目,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第二是开放性教学特色。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学习动能呈逐渐上升趋势,教师的角色由讲解型转变为指导型,学习动能相对要渐渐减小。第三是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作为子项目,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

(4)课程教学组织设计。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来进行教学组织。 综合当前传统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工作任务及项目完成的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真实的项目展开,课程内容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重构、序化。体现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重新开发了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学习情境描述、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源。

(5)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课程内容及教师的教学特点,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要模拟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紧贴企业实际,提高课程岗位实习的适应能力;采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示旅游工作过程,规范业务操作要领,提高学生对旅游业的敏锐度及洞察力。

3、课程建设目标

要突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传统学科型课程是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要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改变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4、教学模式的创新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参照旅游企业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旅游企业专家、学院教师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小组,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制定新课程标准,使课程开发多元化。

(1)课程结构项目化。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结构模式,将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的转换。每个项目包含有若干个工作任务,其内容包括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工作案例、旅游企业案例等。任务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方面的综合、职业技能与知识创新的综合。在课程开发时,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相一致,使得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任务。

(3)课程实施一体化。首先要聘请旅游企业专家负责实践教学,融教师、“管理人”为一体;其次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将教室搬到实验实训室或现场,融教室、旅游企业为一体。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注重落实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环节,我们建立了相应的评价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4)“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设计既要注重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培养旅游企业岗位群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服从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设计理念,走出去,请进来,以其成长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构筑由低级简单任务到高级综合任务的框架,系统化地设计工作过程。

三、结论

围绕旅游管理企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实施课程建设,新课程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融课程建设与企业岗位一体化,开发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模式目标取向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模式改革为“素质本位”模式的课程;课程的“现实目标”取向改为“未来目标”取向。选取实践专家成长所经历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与实施,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通过课程开发与建设,也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及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陈至立 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R].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北京,1999。

篇8

教学团队的涵义

教学团队是指以教书育人为共同远景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以课程、专业、基地为建设平台,依托教研室、工作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研究所等,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人员群体。教学团队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并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

将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纳入教学团队,实现专兼结合,可以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推进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紧密相联,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建设一支“专业教师进企业、能工巧匠入课堂”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措施思考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英语、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要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需逐步加大聘请旅游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应在建立数量稳定、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不断加强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并注意专业教学团队梯队的建设,注重专任教师层次的提高。

另外,要进一步实现专兼结合向专兼融合的转变,实现专、兼职教师在产学研上的通力合作,形成1个企业产生1个项目,1个项目促生1门课程,1门课程由1位校内专任教师和1位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负责的校企联合、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从而有针对性地由企业设计部分课程,以项目带动教学,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专业素质高、融产学研于一体的教学团队。

(一)校内专任教师培养――向行业专家转变

应改变专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过硬、实践技能缺乏的现状,对其企业经验和实践能力进行按需培养。

到旅游企业实践,努力提高“双师”素质 专任教师融入行业的目的是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上紧跟行业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提高专业教学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教师到旅游企业实践,可采用学期制挂职锻炼、阶段性顶岗实践、部门培训等方式。实践的具体目的,一是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的运作方式等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等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四是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教师的实践工作可以采用定期与不定期实践相结合、中长期与短期实践相结合、综合性与单项性实践相结合、脱产与不脱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要目的明确,落实考核,体现成效。实践企业既可选择大型旅行社、会展公司、星级酒店,也可选择中小型旅行社、经济型酒店、度假型酒店等,关键是切实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

全程参与学生的实习环节,实现与兼职教师的“身份互换” 应根据教师发展方向,选配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实习过程。要学生去哪里实习,教师就去哪里挂职,学生实习多长时间,教师就挂职多长时间,全面参与学生的实习活动。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便于监督学生的实习状况,辅助旅行社或酒店等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生管理;另一方面,便于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实习环节及实习内容的调整;除此之外,还便于在学生实习期间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保持与学校教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这同时也是对专任教师的实践锻炼,能够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专任教师只有同时胜任专业教学能师与行业技术能师的双重角色,才能在与企业能师互动合作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创新。

(二)校外兼职教师聘用――向“星级”教师转变

兼职教师资质的选择 一方面,可以聘请旅行社或酒店的总经理和部门经理。他们行业经验丰富,有一定权威,可以进行宏观指导。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旅行社或酒店一线部门的高技能人才。他们专业经验丰富,可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的管理 首先,要进行相关培训。许多兼职教师尽管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但对教学方法和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对他们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加强其教学能力,培养其教育意识,使他们尽快适应实践教学工作。其次,要有专任教师在旁协助。对于《餐饮服务与管理》这类注重知识性亦注重实践性的课程,在聘请兼职教师讲解实践操作的同时,应安排专任教师在旁协助教学方法的选取和实践原理的讲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以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校外实训环节,聘请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同时也应安排专任教师到旅行社或酒店协助指导和管理学生,以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再次,要进行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可以专业教研室为主对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学效果进行监控,对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备进行记录,加以总结,定期考核;也可由专业教研室对学生进行随机能力测试,以学生专业能力的增长程度作为对兼职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的兼职教师可给予“星级”兼职教师称号,进行嘉奖,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表现较差的,要提出改进意见,并与企业协商决定其去留。

(三)校内校外教师专兼相融――共同研究应用性课题

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工合作 专任教师主要承担专业理论内容的教学,包括实践性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包括理论课程中的实践部分。双方应努力配合,在教学过程中使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依托校内实训室,建设“旅行社”、“会展公司”、“休闲吧”,在校园内及社会上承接相关业务,对接课程,衍生出实训环节,将实践性经营导入课程实训。教师和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更易融入角色,在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不知不觉中培养和锻炼了实践技能。

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互帮互融 应将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按专业方向编成教研组或项目组,使他们集体备课,探讨专业问题,互相听课,共同提高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实现专兼结合向专兼融合的转变。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有利于开发出以企业为依托的教学项目,以项目驱动教学,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及教材编写,开发试题库、案例库和实训方案,实现学训一体。在此过程中,专任教师能帮助兼职教师提高理论水平,运用理论前沿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兼职教师则能给专任教师补充行业第一线的新动向、新理念、新技能及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促进专任教师紧密联系实际,从而实现双方互帮互融。

篇9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伴随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但是,市场上又出现了众多企业不能找到自身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也说明,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出现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问题也包含在其中。《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培养能够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深度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模式,这既是一种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相结合,提倡“做中学、学中做”,最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内化为在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主体的互动,学校以培养知识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为目标;企业以在校企合作中获得学校的科研、接受学习学生客观上补足劳动力等利益目标;学生通过这种模式,获得专业所必须的技能,缩减毕业后适应具体工作的时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如下。

1、校企合作的双赢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共同参与。企业的投入程度和参与力度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而要促使企业能够深度参与,保证这种合作培养人才能够长期、稳定、有效地进行,必须构建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按照双赢机制开展校企合作,这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证。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主要是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学校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提供企业的实践导师,与学校共同研讨、商定课程;学校按照学生的数量为企业支付相应的费用,或者通过科研、企业经营管理项目论证策划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服务,或者通过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为企业的实际工作作出一定贡献,客观上弥补企业的成本与投入。

2、专业技能学习的层次性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过程中,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具有层次性的特征。首先是学生校内的技能准备。学生在校内的技能准备主要是学习一些通用的技能,比如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等。另外,专业技能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训练让学生掌握到一些基本的技能。其次是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环境由模拟到真实。在学生的校内技能准备过程中,一般都是模拟的情景,在技能准备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就能到企业的真实场景中进行学习,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然后习得具体的岗位工作能力。再次,学习形式由跟班学习到顶岗实践。学生到企业学习之后,需要有专人指导,需要在师傅的带领下共同开展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工作标准,适应企业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直到胜任岗位工作能力。在达到这一状态之后,学生就可以顶岗独立实践学习。

3、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主线是实践,实践教学工作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在教学设计方面,强调按照实际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手段。在人才考核和评判方面,也是通过对具体工作的实践考核方式进行。因此,实践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4、学生身份的双重性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身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到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一线去,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企业中实践学习的学生,就成为一名企业员工,有着企业职员的身份,需要学习并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认真学习生产经营流程和相关标准,完成岗位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在企业实践学习的学生,其本质身份还是学生,要接受学校和实践企业的教育与管理。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身份呈现出学生和企业职员的双重身份。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4+

3)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国家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

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企业工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开展了较长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院校的开展还比较少。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来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目前面临着理论知识不强、专业动手能力薄弱的问题,处于“不能文也不能武”的尴尬境地。当前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是大量的专业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国家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求

目前,旅游企业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都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历。所以,学生也迫切需要通过在相关旅游企业工作,获得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积累工作经验。一方面让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了锻炼,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在企业实践学习期间,也为学生奠定了以后职业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做好今后的职业规划。

3、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从当前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大量的有过工作经历的人才,并且将这一条件作为招聘员工的主要条件之一,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弥补自身实践经历的不足,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在周末和节假日,旅游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的工作相当繁忙,此时产生了较大的用工需求,如果企业临时招聘,会产生较大的成本。因此,旅游企业也需要一些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的方式补足用工缺口。

4、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各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计上也设计了一些针对专业技能提升的课程,比如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行课时间比较短,往往是学生还没完全掌握某一岗位的工作技能,实践教学工作已经要结束了。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对专业的社会认可度有负面影响。所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

为深入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结合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特点,基于旅游企业的业务开展特征,提出针对大二、大三两个年级学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4+3”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周一到周四在学校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周五到周日三天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在企业开展的实践教学工作遵循循序渐进的模式,从跟班实习、顶岗实习到轮岗实习。这种方式既能保证学生的理论教学工作不受影响,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保证学生获得更全面的专业技能培养,相应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还可以开展其他形式的合作,比如共同开展基于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发展的科研项目,共同开发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及进行教学改革。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4+3)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方式

1、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通过与旅游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聘请企业的高管、中层干部和骨干员工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工作中,构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共同设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展开共同讨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2、校企双方共同构建教学基本单位

要顺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新构建教学基本单位。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班级为组织单位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到企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时,学生原来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就被打破,进而代之的是以岗位或同类工作为基础形成的工作组。以酒店为例,学生就会形成餐厅工作组、客房工作组、大堂及前台工作组、旅游市场营销工作组等,每个工作组的学生都实践学习相同的专业技能。在各自学习目标达成之后,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轮岗。

3、学生自愿进入机制

在普通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会遭遇到部分学生的抵触,毕竟,高等教育的“精英思维”仍然停留在部分学生的思想中,少数学生对参加企业的一线实践学习有不同的意见,认为理论学习最重要。所以,在推行此项人才培养工作时,需要征询学生的意愿,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工学结合实验班”。这样也可以将参加实验班的同学和未参加实验班的同学的就业及未来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也为此项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论证支持。

4、学生的校企双方共同管理

在学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班级管理,学生请假、宿舍管理、日常行为纪律等均是在此模式下进行。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原有的管理模式也被打破了,需要构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比如形成校企学生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构成包括双方工作的负责人、高校的辅导员和企业各工作组的负责人等,对学生的请假、工作纪律、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实行双重管理。通过双重管理确保学生按照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4+

3)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4+3)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设计,并在教学、学生管理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实施方式,这必定能够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发挥很大的作用,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均会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这一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也应当注意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1、学生理论学习弱化问题

作为一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毕竟还需要掌握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这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如果这方面的学习弱化了,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背景下,专业技能学习的生动直观,学生的学习有可能过渡到非此即彼的状态,即对实践专业技能的学习过度重视,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状况在旅游管理专业以前的实习中已经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在这一培养模式中也极有可能出现。所以,高校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加以重视,注重学生的引导教育与严格考核。

2、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全面培养问题

篇10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旅游管理教学;应用探究

旅游管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人们经常旅游,对旅游管理越来重视,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旅游管理是按照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对整个旅游管理教学是十分有利的,使学生了解旅游管理的内涵,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这样对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1 体验与体验式教学的区别

1.1 体验的阐述

体验主要是指要设身处地,亲自进行查看,这样的方式就是体验,通过汉语词典的描述,可以知道体验就是指利用实践进行事物的基本认识,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体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利用过去已经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自己的知觉来理解事物,这就是体验,体验在生活中我们是经常遇到的,体验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自身有着一定的能力。

1.2 体验式教学的阐述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但是现在对于体验式教学还没有具体的定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就受到了局限,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体验、形成表象、回忆、概念的形成、能力培养和进行实践等过程得到的,在这样的循环下,就可以深刻的理解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进行创造、还原整个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将就是是学生亲自的深入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还原整个学习的内容,包括:情感、发展、知识构件和生产意识,在旅游管理中使用这些教学方式,使整个旅游管理教学更加的丰富,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旅游管理的含义,这样有助于旅游管理的教学。

2 旅游管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旅游管理教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理论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盲目的使用体验式教学法,需要结合实际,将旅游管理与体验式教学结合在一起,旅游管理教学中与体验式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进行多元互动体验式教学

多元互动体验式教学就是以某一个教学的内容为中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理解的过程,在旅游管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对整个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可以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基本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将整个教学内容全面的梳理,但是现在的旅游管理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记忆,没有从本质上与旅游这个行业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整个旅游管理教学是非常不利的,这样对于整个教学工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2.2 案例式教学

利用案例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旅游管理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是十分有利的,除此之外,还要将整个教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用典型的案例案例进行教学,将学生带到具体的旅游场景中,加强学生对旅游专业的理解,整个教学的过程都要有旅游管理教师指导,教师通过实践进行旅游管理的讲解,学生可以充分的感受到旅游管理的氛围,在环境的熏陶下进行旅游管理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发生情况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旅游管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讨论式体验教学

讨论式体验教学在体验式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旅游管理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结合管理的特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旅游管理就是在管理性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管理的理念,因此,要利用讨论式体验教学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预习与讨论相关内容的知识、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这一点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讨论式体验教学的采纳虽然使课堂气氛有所活跃,但这种方法需要学生预先自学有关的知识内容,这也使得有些时候讨论式体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上学生的讨论能力较弱。

2.4 情景模拟式体验教学

情景模拟式体验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在涉及服务理念与服务技巧、管理方式和领导风格等问题时,可采用这一方法。这一方式不仅缩短教学、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主体角色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旅游专业体验式教学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体验教学的效果。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课外体验

3.1 项目式体验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可以通过社会专题的调研来引导学生研究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项目式体验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以《餐饮管理》课程为例,纯粹在课堂上讲解管理理论是很枯燥的,为使学生综合掌握及运用本课,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以“开设一家赚钱的餐厅”为项目主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从餐厅的选址、客源市场的调查,到餐厅的功能区设计、菜单的设计,再到财务预算、营销决策、CIS设计等,完全让学生提出方案,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整门课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掌握,更能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类似《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这必然能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的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内容。

3.2 专业技能活动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往往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为此,需要给学生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学校要积极联系旅游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观摩,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复合型的教学活动体验。例如可以由系里出面倡导,面向全校组织各种鸡尾酒会、导游大赛等,让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具体的策划、设计、布置,然后由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具体的服务,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又可以检验学生组织能力、服务技能、操作技能等综合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4 结论

将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应用到旅游管理中,它实际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创新,除此之外,还需要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体验式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