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管理;财政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2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由于金融资产流动性较强的特点,金融危机主要是指涉及金融领域的危机。引发经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任何国家的经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下的产品都可能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货币危机。货币危机可以就其爆发原因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货币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货币之间汇率的影响。即一个国家原先所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但由于各种经济原因(经济走势低迷、经济环境恶化等原因),致使一个国家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固定汇率制转而采取浮动汇率制。而浮动汇率制的变化往往难以得到控制,市场所决定的实际汇率也一般与官方制定的汇率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就导致了狭义货币危机的爆发。
而广义的货币危机是指又到国际经济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汇率被动的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活动,致使一个国家的经济难以忍受这种变动最终爆发的货币危机。
2.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是指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不均衡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主要变现为一个国家在国际借贷的过程中,所借的债务已经远远超过其自身的偿还能力,导致一个国家为了偿还债务而不得不改变自身的汇率来减少所还贷款,又或者采取大量印钞的方式来偿还债务。债务危机可以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自身经济,往往不顾债务的衡量指标,向国际之间大量借贷,最终导致其经济崩溃,完全丧失偿还能力,也给其他国家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3.银行危机。银行可以说是一个国家重要的金融机构。银行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个国家的银行过度的涉足房地产、股票等高风险行业,产生了泡沫经济,致使借贷方无法偿还所欠贷款,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碎,而从爆发全面的银行危机。
4.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一场由美国因此的金融危机,其影响范围迅速从美国本土蔓延到欧洲如日本,对亚洲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次贷危机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而引起的。美国为了让一些不具偿还能力的人也能购买到住房而采取一种次级抵押政策。而次级抵押政策在发展过程中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
二、金融危机的危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可以说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整体。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之中出现了危机现象,危机就会迅速的蔓延到其他发达国家中去,给国家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与世界各国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在发展过程中做到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以下本论点将具体探讨金融危机的危害。
1.影响国家出口贸易。在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中,首先危及到的就是我国的出口行业。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后,美元在国际中的地位进一步开始弱化,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与人民币的升值。与此同时,中国是出口大国。许多国家都在进口“Madeinchina”的产品。美元的贬值与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致使中国所出口的产品的盈利降低,大量中国知道的产品无法出口,造成中国出口额逐渐下降。一些中国出口企业的信用额逐渐降低,造成出口企业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出增长趋势,金融危机致使中国出口产品的损坏率增加,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影响国内具体行业发展。金融危机在影响到我国出口行业之后,会对我国经济产生进一步的恶化影响。首先受到冲击的国内行业就是保险业、汽车制造业与房地产等涉及大量流动资产的高风险行业。与此同时,由于出口受到影响,我国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受到严重影响。以我国江浙一带的手工企业的发展为例。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江浙地区的纺织业发展每年程23%的速率进行增长,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出口出现问题。我国的防止也呈现出低迷势头,增长率逐年下降,甚至出现了亏损现象。汽车制造业也是我国另一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发达国家的发展,在上世纪末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开始逐渐进行产业转移,将汽车的加工制造企业迁移至中国,目的在于用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汽车制造行业明显出现亏损现象,汽车销售量直线下降。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3.加重社会危机。金融危机除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之外,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我国各行各业呈现出的亏损趋势,我国的失业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企业倒闭、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等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致使人们的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由此在心理上给我国人民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导致人们的安全感下降,生活的幸福感降低。从而导致犯罪率上升,造成社会秩序紊乱,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安定与繁荣。
三、金融危机管理中的具体财政政策研究
通过以上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金融危机的类型及爆发原因以及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生活的影响。由此,本论点将具体讨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在管理过程中所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
首先,国家应该加强财政支出与投资政策。一方面,国家应该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在应对金融风暴的时候,国家首先应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将发展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在各个方面推动农村的改革,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进行,努力改善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农民的影响,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国家对于房地产业应该实行有效地控制。就目前来讲我国房价除以一个居高不下的状态,房地产行业中泡沫现象严重,对于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非常弱。因此,国家应该采取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建设,通过廉价房以及保障性住房来降低房地产业的热度,减少由于金融危机而给人民带来的恐慌现象。综上,国家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采取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完善社会基础设施,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其次,国家应该减少税收。税收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而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高额的税收会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紧张,给人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给社会秩序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应该转变原有的税收政策,进行税收改革。实行税收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增加人民的收入,让人们用更多的钱去刺激消费,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增加内需。同时,对于企业来讲,进行税收改革意味着可以增加企业的资金,让更多的钱投入到过大企业规模、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上面去。与此同时国家应该进一步的促进社会成产的发展,通过解放生产力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最后,对于出口企业国家也应该采取积极地财政政策。一方面对于出口企业和对外经济,应该完善我国的退税政策,采用鼓励对外贸易发展的财政政策来减少美元贬值对于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另外国家应该积极的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将我国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
结束语
通过以上文章的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我国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应该采取的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着,在国际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与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做到防患于未然。如今的国际形势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逐渐在被削弱,然我们仍然不能小看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由此,我们应该在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着世界经济市场的走势,保证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我国应该积极完善社会福利政策,拉动内需,提供社会岗位,完善法律制度,把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相信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及领导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中国防范与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会更加完善,我国的经济地位会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果.金融危机下财政风险的法律防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6).
篇2
金融危机又被称为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自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标志金融危机开始以来,这场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造成股市暴跌,房价下挫,出口放缓,消费滞涨,失业率增加。危机现在依然在持续,其破坏力及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此情况下,国人的消费观念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金融危机对我们的消费观念带来了什么启示?
2、美国金融危机透视
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是美国2008年8月爆发的“次贷危机”。美国人购物尤其是购买住房等高档商品,大多采用抵押贷款方式分期付款。事实上,美国借贷消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借贷消费也曾经受到清教伦理的谴责,经受过社会文化的挑战。但上世纪30年代以后,这一消费方式逐渐为社会所普遍接受,而且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久而久之,美国人崇尚超前消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他们手握信用卡尽情购物、疯狂消费,却似乎忘记了“欠债还钱”这个道理。随着房产泡沫的破裂,美国房产价值逐渐蒸发,现在有近1/6的美国房主背负的房贷要高于其房屋本身的价值,这也增加了拖欠偿还按揭贷款的可能性,从而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3、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
曾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中国老太太,含辛茹苦地过了大半辈子,终于在临终前攒够了买房子的钱,搬进去只住了一天,就死了。而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年轻的时候通过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一辈子住得舒舒服服,在她临终的前一天,终于把贷款还清了。这个故事在中国刚刚出现商品房的时候,为推动中国的房地产还有金融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少的刺激作用。时至今日,贷款买房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毕竟一次性付款购买商品房对多数中国人来说还难以做到。而随着金融危机进入中国并在中国蔓延,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负面报道也在不断出现:许多企业倒闭,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企业掀起裁员潮;工作越来越难找,即便对今年大学毕业生乃至研究生来说情况也不容乐观,据媒体最新报道,截止今年7月日,经多方努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在许多行业,加薪开始变得遥不可及;随着需求减少,商品价格正在不断下降,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的热情也在不断降低。总理今年1月28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造成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据媒体上报道,仅广东一个省,在2008年10月份就垮掉了8万多家企业,大多是加工制造业,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型企业;另一个事件恐怕就是武钢前期出台的裁员减薪计划了。国有企业率先扛起了裁员减薪的大旗,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恐怕更多的是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恐慌。
4、减少与防范金融危机的思考
如果那位“美国老太太”有“中国老太太”一半勤俭持家的态度,贷款消费悠着点,量力而行,美国的金融危机或许就不会爆发了;而如果那位“中国老太太”有“美国老太太”一半提前消费的理念,存一点消费一点,量入而出,生产的东西自己也可以享受一部分,内需也就强起来了,我们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或许就更强了。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依然在持续,这也为置身其中的我们带来许多启示与思考,为减少金融危机的危害并更好地予以防范与抵御,笔者建议: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作为国人长期传承的一种消费文化,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自己的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要考虑收入能力。因为,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抑制消费,否则,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健康发展。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如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所以,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要注意保持冷静,避免心血来潮,避免事后发现这种消费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需要而后悔不已,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我们国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所以,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古人云:“先天人之忧而忧,后天人之乐而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句,作为中华美德的一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思想与消费观。虽然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向世界敞开了怀抱,国外的一些思想与消费观不断冲击着国人,并在国人心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作为主流思想,代代相传的美好品质,并不会因时间流失而改变,相反在与各种思潮的较量中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凸显优势,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等《金融海啸中的那些人与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
[2]孙飞赵文锴《金融风暴启示录》新世界出版社2008.12.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
1. 前言
08年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也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企业通过裁员、降薪等方式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宏观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人才的使用效率;从微观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企业创造和谐的生产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企业应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危机
2.1降低了企业的凝聚力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的订单减少、效益下降,企业举步维艰的经营现状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和自身的前途命运都心存疑虑,既要担心企业会不会破产,又要考虑自身会不会失业,无法专心工作。裁员也是降低企业凝聚力的另一原因,企业大量裁员,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影响企业和团队的稳定性【1】。此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带来的冲击,企业通过减少员工的娱乐和差旅费用降低企业资金自出,降低了存留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利于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2.2加大了员工管理的难度
企业面对金融危机被迫采取的裁员和降薪等应急管理手段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压力和考验。一方面裁员行动给企业员工带来打击和恐慌的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纠纷,既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又降低了企业的形象,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2】。另一方面降薪行动直接影响到了员工的利益,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困难。由于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绩效管理,造成薪酬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在绩效和薪酬管理中操作难度较大。
2.3加大了人力资源规划的难度
为了迎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企业根据世界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风云变幻不断改善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目标,随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金融危机的危害性无法估算,企业在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时缺乏科学性和确定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开展也困难重重。
3. 应对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策略
3.1更新理念,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面对金融危机和新的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企业要想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并实现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更新管理理念。传统的、粗放的绩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有效开展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积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裁员、降薪等行动制定可靠地制度保障,保证裁员和降薪行动顺利开展,降低企业成本。
3.2加快改革,实施高效的激励和绩效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逐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推进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管理制度的形成。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积极推进薪酬变革,实施高效的激励和绩效管理制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和集体进行激励,以高额的奖金刺激企业员工努力获取订单,不断开拓市场,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改进企业的绩效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员工个人的考核机制,实现绩效考核的全员化和精细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企业员工打造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绩效。
3.3加强培训,打造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
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优化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选聘最优秀、最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保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另外企业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既要注重培养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也要注重对员工进行世界经济形势的宣传和教育,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3】。此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进行合理性调整,在健全的裁员制度的保障下,削减部分员工,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
3.4重视文化,积极地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积极开展企业文化,重塑企业形象,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意义重大。企业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积极进取的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员工,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维护企业和个人的整体利益。
4.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意义重大。在市场经济下,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婷.浅谈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29),201.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形势;影响分析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剧,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也越趋频繁。尤其是我国在加入WTO之后,与他国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机遇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影响最具代表性。因此,我们应当仔细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中找出相应的应对解决措施,保证我国经济在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也能够快速发展。
一、金融危机的基本含义
金融危机,即金融市场危机,又称为金融资产危机或者金融机构危机,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其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三大”,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金融机构大量倒闭以及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系统性金融危机是指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全球经济体系的危机,最具代表性的有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大萧条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具有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爆发迅速等特点,会对国家或者地区甚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为了避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应当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
国际经济形势如果稳定,我国经济将会获得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实现。反之,一旦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不安,将会严重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自然难以幸免,我国的金融市场将承受非常大的压力,金融机构也将受到冲击,不利于国家整体实力的进步和发展。此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中,我国政府对市场形势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实施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将加大,导致投资者失去投资方向和信心,造成整个市场的混乱,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扩大的同时,也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
(二)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影响的将是全球各国的经济,我国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无法幸免。严峻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对我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等原因,市场供需紧张,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不断增加,严重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特别是沿海的部分中小型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严重受阻,企业难以正常运转,企业亏损愈发严重,从而导致企业破产、企业倒闭现象的出现。另外,企业重组或倒闭,又将导致大量的在岗工人面临失业的困境,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动乱,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最终影响的将是国家的发展进步。
(三)贸易出口增速放缓
贸易出口依靠的是稳定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稳定的的国际金融形势能够保证各个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贸易出口才能顺利进行。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由于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实力还不够强大,也就直接导致了贸易出口增速放缓。与此同时,面对金融危机,很多国家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希望将金融危机带来不利影响降到最小,而压价措施控制贸易进口就是其中之一,或者为了刺激本国的内部需求,对贸易进口实施控制,种种措施都不利于我国贸易出口的发展,阻碍了我国贸易出口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在贸易进口方面,也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存在导致商品成本增加,不利于我国贸易出口的正常进行。
三、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第一,扩大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我国的外部需求不断降低,出口贸易也逐渐减少,经济发展的动力被削弱,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考虑到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广的国家,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很好地拉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第二,鼓励企业轻化经营管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人才的培养,注重产品的创新,优化自身的组织结构,根据市场形势进行自我调节。第三,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能够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也就增强了对金融危机的抵抗力,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不能退缩,一定要立足本国国情,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力求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孟强.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浅析[J].改革与开放,2014.
[2]高伟.当前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 启示
随着亚太地区逐步从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席卷欧洲经济的危机又掀起了该地区对出口接连受创和金融资产流动受限的新一轮恐惧。针对这一场危机,亚洲各国政府正在着手各自的对策,并可能向亚洲开发银行寻求金融支持和政策建议。文章讨论了欧洲危机对亚洲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亚行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开展的危机应对评估所带来的启示。
一、欧洲危机的影响和风险
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亚洲的影响比之前担心的要小得多,但是由于一个国家退出欧元区而引发的危机(虽然可能性不大)带来的影响则可能更加深远。这样的事件可能会改变其他国家对欧元的认可程度,从而进一步减缓欧洲的经济增长,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并导致美元资产价格的飞升。本文认为受欧洲危机的影响,目前低迷的亚洲经济形势将进一步加剧。的确,对亚洲各国而言,应对欧洲急剧的经济衰退可能会比应对漫长的经济放缓更加困难,因为后一种情形至少为亚洲出口商提供了寻求替代市场的时间。
正如在2008~2009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中一样,贸易也许是主要的危机传播途径。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由于高度依赖欧洲市场而被认为非常脆弱。而即使对于那些依赖度较低的国家,全面蔓延的欧洲危机所带来的风险也不可忽视。如果随之发生国际商品价格下降,同样也会使矿石出口商面临着较高的风险,这样,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将受到冲击。同样的影响也会发生在那些依赖旅游经济和汇付经济的亚行成员国家身上,如柬埔寨、吉尔吉斯、蒙古、塔吉克斯坦、泰国、东帝汶、越南和一些较小的岛国。
如果信用和资产价格飞升、出口急剧下降,很多亚洲国家的金融产业将受到显著的影响。持有较低的国外资产和较低的欧元区债券可以保护亚洲新兴市场的银行体系,但如果欧洲银行因近来增加的风险而减少对亚洲的信贷投放,则会加剧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因此,虽然从总体看亚洲地区的贫困问题受到的影响可能相对温和,但对于小国而言,其影响则是非常严重的,并会直接影响到大国的弱势群体。
二、发展中国家的危机准备和应对
欧洲危机会从多大程度影响亚行各成员国家,不仅取决于各个国家的脆弱性,还有赖于他们的机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强度,金融部门的健康程度以及社会安全网的水平。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亚洲的宏观经济和金融部门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旨在增强这一地区应对未来紧急情况的能力。即使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8~2009年,面临严重的出口下滑,亚洲仍保持了可观的经济增长态势。主要亚洲经济体也不断增强汇率的灵活性(特别是最近几年)。因此,亚洲大部分的新兴经济体已形成了竞争性的汇率,并相应放缓了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流动对汇率和经济的影响。同时多数国家建立了充足的外汇储备体系,银行和公司部门的制度不断完善,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要求也有所提高。除此之外,这些国家减少了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产生大量现金流和期限错配的短期外债,并相应通过丰富资产的多样性减少金融市场风险。即便如此,亚洲特别是中亚转型国家的金融体系仍有相当空间加强和完善。
自亚洲金融危机后,通货膨胀在大多数国家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一些亚洲国家在2008年下半年迅速下调利率以释放流动性。一些国家物价上涨的压力显现,但通货膨胀率在2012年初回归到了预警水平以内。因此,这些国家在面对新一轮金融危机时,还有调整应对的空间,例如降低现金储备率和利率水平以鼓励银行业刺激经济发展。
财政赤字的下降,在2008至2009年间为大部分亚洲国家提供了实施扩张性政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的空间。虽然在面临此次欧洲危机时,亚洲大部分国家同样拥有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自由,但是居高不下的政府赤字,使得这些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高赤字可能会削弱信心,而此时收缩财政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波动负面冲击的影响。因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持续性以及政府逆周期的财政支出一篮子计划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经济增长目标,逆周期的支出(特别是消费类支出)必须是可逆的,同时,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投资应带来生产效益。
在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跨地区和亚洲各国之间高度的国际合作成为了有利的危机应对措施。面对欧洲危机,同样需要通过国家之间通力协作以阻止危机的传染和蔓延。下一步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将是推动公司和银行部门间制度的国际合作以适应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需要。发展中国家间的共同应对措施将减少金融危机对亚洲地区的影响。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和有效的金融整合使得亚洲在应对全球性危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意味着亚洲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欧元区的危机生动地暴露了在不同国家之间实行固定汇率体系的弊端和危害。与之相比,亚洲国家在收入水平、金融体系和法律、政治制度上更为多种多样。这样的多样性使得推动货币整合受到严苛的条约和制度安排限制。在变化莫测的全球环境下凸显了亚洲国家坚持浮动汇率制和独立货币政策的优越性。
GDP:国内生产总值;区内均值经过GDP加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
三、危机应对给亚行和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亚行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对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应对进行的评估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启示。专栏1指出了未来发展中国家、亚行和国际金融机构将如何应对,评估机构将如何更加有效。
篇6
前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际的不断增强,众多国家都相继与我国建立良好关系,并加强了经济贸易往来。虽然我国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所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也不萌忽视其破坏力,必须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时刻防范危机的爆发,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各国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便会立即迅速传导至另一个国家,并产生一些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多国多行业的经济损失,这便是国际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主要由多种因素所导致,其爆发具有难以避免的特征。
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主要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季风效应传导,就是指一些具有相似因素的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时,相继受到投机性冲击,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传导。这一传导机制的典型代表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1]。第二种是净传染效应传导,这一传导方式的引发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无法被宏观基本面数据解释[2]。其中主要涉及了自我实现和多重均衡理论,一旦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就会使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情况,形成“环的均衡”。第三种是羊群效应传导,主要是由于小投资者相关信息缺乏,更愿意跟随大投资者作出决策,从而产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第四种是溢出效应传导,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往往依靠金融和贸易,因而,金融及贸易溢出也成为了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途径。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形式主要包括贸易交易、金融渠道等的传导。贸易交易中的金融传导,主要是在某一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现了货币贬值、消费者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降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减少,从而使其他国家也受其影响的传导形式。在这种形势下,金融危机十分容易扩散,一国货币不断贬值,其他国家的货币却在不断的升值,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出口贸易额会大大降低,而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资金流动量也随之减少,双方都会出现经济受损的情况。例如美国在金融危机后,进口国外产品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有经济联系的国家出口额降低,获取的经济利益不断减少,美国内部很多资产价值缩水,金融机构开始缩紧信贷,而对于具有超前消费意识的美国人民来说,这一措施对其正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受损的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恐慌,并通过贸易交易的方式将金融危机传导向全世界。
金融渠道传导,主要是以汇率和利率作为传导方式,以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传导途径[3]。这一传导方式与贸易交易传导相比,具有破坏力更大、传导速度更快的特征。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紧密相连,一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货币贬值,也就会引发持有其国债的其他国家债券缩水,出现经济亏损。该国从其他国家收回海外资金时,也会使相应的国家出现股市、房价波动等情况,导致他国企业经济受损。
三、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抑制措施
为抑制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提升本国防御能力,应首先对出口市场进行调整,实现多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尤其是在贸易方面,则所产生的贸易溢出效应也就更加明显。因而,在贸易交易上,不应完全依赖某一国家,而要适当调整出口市场,以多元化发展方式分散风险,有效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其次,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没有征兆,但是在爆发前也会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足显现出来,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及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时间、概率等进行预测,并便采取相应应措施,减轻其所造成的危害。
最后,应加强跨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会影响多个国家,尤其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国家应注重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并要求各机构间能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在一家机构出现金融危机时,减弱其向其他机构的传导效果,避免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 后金融危机 消费者行为
众所周知,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适当的消费会刺激经济的增长同时形成良性循环,而过度的消费则会给经济带来负面的形象。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开始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商品房价格的崩溃引起了范围更大的银行及金融危机,引起美国房地产价格的崩溃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人过度的超前消费。经济状况能很大程度的影响消费者行为,并且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消费者行为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这个地区或国家的主流消费理念和经济状况。
如今,距离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但是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理念金融危机时还有后金融危机时期有什么不同?
在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主要趋势以节约为主线。在经济衰退时,消费者变得不太愿意支出更多,消费者的需求线的斜率变平,和一些消费者的偏好开始转变,从价格高的产品转向与价格低的但质量相差无几的产品。新麦肯锡的研究发现,在2008-2010这段期间,18%的CPG(consumer-packaged-goods)消费者转向价格较低的品牌。在这些消费者中,46%的消费者表示大部分产品的质量远远高于他们的预期。因此,其中34%消费者声称他们不会再买这些价格高但质量却一样的产品。
首先,在这段时间,企业为了吸引顾客也纷纷对消费者的转向做出反应。大幅降价,大量发放代金券及打折券成为主要吸引顾客的方式。对于服装行业,中高档品牌则主要采取降低生产成本等低成本方式来降低衣服的售价。比如在中国的某家二、三线城市的同一中高档家服装店,在2004年期间,售价1000元至2000元的衣服为主力产品,同时,2000元以上的服装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然后在2008年后,几乎看不到2000元以上的产品,并且500到1000元的产品成为主力。在另外一些领域,例如经济型连锁酒店等,都纷纷推出特价房等措施来提高品牌竞争力。
然而,在这期间并不是每一种商品的价格都降低了,根据调查,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并没有降低,甚至有些产品的价格还更高了。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像柴米油盐等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并没有减少。
在金融危机期间,消费者行为可以简单概括为:第一,消费者注重节约并且通过减少对高档产品的消费数量来减少其支出;第二,消费者会转换其之前的消费品牌,之前趋向于高档优质品的消费者会转向于相对较次一级的商品,以此类推;第三,从心理学上来说,消费者会更去趋向于包装小的产品,因为消费者一般会认为包装大的产品一般都会比较贵。
由于金融危机在2009年6月左右正式结束,由此开始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者行为与之前相比也产生了极大的改变,仍然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根据一家美国研究公司的2012年底对消费者的一项调查显示,31%的消费者的消费预算都会比金融危机前少,紧紧有12%的消费者的消费预算多于金融危机,但是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预算都跟之前持平。同是这家公司的另一项研究则表示40岁左右的中年人比于20岁左右的青年人更悲观,大学毕业生则比高中和中、大专毕业生更加的悲观。这项研究表示学历越高或者生活经历越丰富的人对金融危机了解的更透彻更加了解金融危机对于经济的危害,他们的消费行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越深。
篇8
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接二连三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综观影响较大的三次金融危机(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的拉美债务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它们爆发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贸易收支的长期失衡和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动却是基本的共同点。深入探讨贸易收支和短期资本流动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机理,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危机的再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
在虚拟经济运行日益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固然有金融市场运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失衡。从贸易收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只有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资源才能确保继续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进程中去;如果能长期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对本国经济资源的利用,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将更有保障。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极不稳定,贸易平衡通常很难实现,全球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到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相反,贸易收支逆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持续的贸易收支逆差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导致国内经济全面失衡,并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方面看,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相对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相对竞争优势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与绝对竞争优势相比,相对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依靠这种竞争优势所取得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等随时随地会被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夺走,因而在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相对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产要素的不流动为前提条件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比较利益的空间明显地受到压缩。在缺乏足够效益支撑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现恶化的局面。
第三,相对竞争优势的不稳定性常使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跟不上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经济理论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而展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大大缩短了比较优势和相对竞争优势变迁的时间。当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出现赤字就不可避免。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只能拥有相对竞争优势,而相对竞争优势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收支上必然处于长期逆差的状态,而是仅仅提供了这种可能。事实上,真正摧毁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并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是伴随着资本项目自由化而来的短期资本无序流动。
二、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
所谓资本项目自由化,尽管国际上对其还有争议,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指“国际资本交易本身及其支付和转移均不受限制,并且不仅支付和转移的作出,而且居民接受非居民的支付和转移也可自由进行”。[1](P.48)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表明,尽管已经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然而当今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却是建立在绝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资本自由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仅仅是适应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受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尾随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内实施金融自由化,在对外的资本项目领域也快速解除管制。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国际资本的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客观上极易对建立在相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国民经济形成一种有效的金融抑制,从而阻碍和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汇率机制本来是发展中国家调节贸易收支平衡的最主要手段,但在短期资本无序流动的影响下,失去了它应该发挥的传统作用。首先,由于贸易收支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上决定汇率的惟一因素,有的甚至已不是主要因素,只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减少对外经济交往中的风险和成本,通常只能实行固定汇率制,至少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次,由于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而短期资本的反应迅速得多,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往往未得其利,先受其害。第三,由于外汇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联度大大下降,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并不一定能够达到调整贸易收支平衡的预期效果。第四,由于货币市场的灵敏度远高于商品市场,汇率在政府干预下常常会出现超调现象。第五,由于预期在短期资本流动中的巨大作用,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取得成功往往不是在贸易收支恶化而是在贸易收支状况还比较好的时候。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已经大大压缩了汇率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作用的空间。
再从资本流动机制上看,短期资本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更为不利。第一,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在资本项目收支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属于资本净流出地区。相对竞争优势也许会带来较高的收益,却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赤字只能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第二,短期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停留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小。当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饱受资金短缺之苦;当相对竞争优势较为明显时,短期资本一拥而入,经济发展又会受到过热的困扰。第三,实践证明,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除了使汇率过高或过低、变幻不定外,还会不适当地抬高利率,使有限的资金不是流向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商品和劳务生产部门,而是流向不具有比较优势又发展滞后的虚拟经济部门,增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泡沫,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抑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四,短期资本自由流动最直接的危害是掩盖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失衡的事实和严重性。由于短期资本在表面上维持了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发展中国家对贸易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失衡普遍重视不够,导致国内经济矛盾日积月累。当短期资本的这种弥补功能达到一定极限而经济结构又尚未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进行调整时,仅仅是短期资本的停止流入就足以引发一场金融危机了。从这种意义上说,贸易收支失衡是表面现象,只要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失去,金融危机就开始酝酿,短期资本流动发挥的作用不过是使金融危机的酝酿时间有长有短,金融危机爆发的严重程度有强有弱罢了。
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肆无忌惮地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失衡并最终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得不到发展中国家应有的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对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的储蓄和外汇“两缺口模式”的误解。传统理论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资。事实证明,资本自由流动所吸引的大多为短期资本,真正对发展中国家提升竞争力有帮助的长期资本流入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关联度极小,而短期资本的流入不仅不能弥补储蓄缺口,相反还会对国内储蓄产生挤出效应。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提高国内经济效率及生产力。实际情况是,智利、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等经济体均是在没有实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其实资本项目自由化带来的资本流动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早有定论。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教授提出的“切合比较优势原理”的实质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动必须与本国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2](P.444)美国经济学家丹尼·罗德瑞克的实证分析则干脆得出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的结论。他明确指出,“当一个国家缺乏正确控制、规制手段和宏观经济管理框架时就贸然向国际资本流动开放金融市场是特别危险的”,而“即使具备上述保障,短期资本流入也是极不稳定并具有较大风险的”,[3](P.23)由此可见,让资本流入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是有条件的,相反,脱离现实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特别是短期资本的自由出入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却是巨大的。作为“金融深化”理论主要倡导人之一的麦金农近年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的外汇自由兑换通常是经济市场化最优次序的最后阶段”,[4](P.14)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就在于此。从目前情况看,一国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有可能带来的好处大致有三点:①有助于建立地区或全球金融中心;②有助于使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③有利于本国居民对冲来自国际贸易的风险。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于落后、全球化程度低、金融市场规模过小且发育不完善等原因,这些好处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享受。发展中国家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主要的后果只能是降低短期资本的流动成本,使短期资本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大进大出,随心所欲。这种短期资本不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反它通过削弱发展中国家本就很不稳定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金融抑制。而如果要避免这种抑制,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做到使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与本国竞争优势的大小强弱协调起来。
三、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应是一个渐进过程和最终目标
从长远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目标之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相对竞争优势这一基本格局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将始终处于防御地位,贸然让落后的本国经济与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全面接轨,只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即使想通过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来引进短期资本,也应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短期资本的利用能力结合起来,因此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最终的目标。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时,应侧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牢牢把握相对竞争优势这个中心,以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的贸易收支平衡作为抵御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平衡虽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却是发展中国家惟一有可能有效加以控制并用于弥补非贸易逆差特别是资本逆差的国际收支项目,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最主要的保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确保贸易收支带来的盈余足以抵挡短期资本恐慌性流出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本国的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足以偿还一切形式的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
第二,根据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体经济部门最具有竞争力也最先得到发展,而虚拟经济部门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不仅发展滞后,而且要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高度国际化和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如果意识不到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基础上的重大差距,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抑制。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的步骤与力度应取决于它对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盈余常常担负着弥补资本项目收支逆差的重任,所以资本市场的开放不应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平衡状况,不能因为存在资本的净流入就对贸易收支的失衡丧失警惕。归根结底,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目的不仅仅是引进外资,而是通过引进外资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巩固贸易收支平衡,保证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金融监管。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国发生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往往会马上蔓延到其它国家。当代国际金融市场虽然从总体上适应了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发展的需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没有建立起一套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机制。发展中国家在稳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和金融监管,以便从整体上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如,全球最后贷款人的空缺、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各国缺乏协调和合作机制、国际债权债务破产程序出现空白以及资本项目开放制度安排等问题得到解决,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当然,要从根本上杜绝金融危机的发生,关键仍在于发展中国家自己能够处理好国内经济的平衡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焦海松.关于资本项目自由化涵义的讨论[J].中国外汇管理,1997,(6):46~48.
[2][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3][美]丹尼·罗德瑞克.让开放发挥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倪瑛.资本项目自由化:开放还是管制?[J].国际经济合作,2000,(4):43~44.
[6]李山,李稻葵,朱天.中国应否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J].国际经济评论,2001,(7/8):13~17.
[7]高海红.资本项目自由化:模式、条件和泰国经验[J].世界经济,1999,(11):3~11.
[8]顾书桂.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J].生产力研究,2001,(6):17~18.
[9]洪银兴,林金锭.发展经济学通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篇9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
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篇10
金融危机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全球化视域下,世界经济逐渐连为一体,联系日益紧密,更加剧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广度。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进行相应的研究与探讨,有利于从根源处了解金融危机产生原因,从而使各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金融危机相关内容,便于预防与应对金融危机的产生。据此,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着手,简单介绍了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与内容,并且阐述对我国的一些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形成机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48
0引言
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一次巨大变革,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自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金融行业也渐渐与世界接轨。因此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增多。自2007年4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遭受了重大的冲击。该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市场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且进一步延伸到了全球,也对我国的经济市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金融市场复杂多变,加之大到各国经济、小到金融产业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已逐渐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形成金融危C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主要表现为三点。
1.1金融交易与交割的分离
金融的第一功能体现在以转化闲散资金的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该过程中,金融交易与交割等多个环节出现分离,使得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其风险因素以及不可控因素较大,给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壮大埋下危机隐患。同时金融创新产生的工具增多,也增加了金融危机产生与形成的可能性。在其发展过程中,风险因素与不可控因素不断累积,当其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即使是金融市场中偶然发生的事件也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而形成金融危机。
1.2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下的金融周期性波动
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金融,不仅影响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受到现代经济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其周期性波动受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根据数据调查与分析,金融周期只有在正常、平稳状态下才有助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而经济周期的波动深刻影响着金融周期,造成金融周期性波动,从而为金融危机的产生提供条件。
1.3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经济环境是金融产业与活动的外部环境,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根源之一,就在于其金融监管存在漏洞,监管力度不足,使得金融活动中人与人的博弈、心理、合约、信息等诸多因素皆受到影响,其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使得经济环境较为恶劣,给金融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并且,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将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金融危机的产生更具危害性。
2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就美国而言,金融危机的出现有必然性原因。从根本上来看,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生活模式存在很大的隐患,并且就体制机制方面,金额行业一直处于宽松、疏于监管的状态,有着几个重要环节的弊端。
2.1次级房地产的按揭贷款
一般来说,购房按揭贷款是先付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首付然后再按月还本付息。可是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以往的十年里购买房子不需要首付,半年内也不需要还本付息,并且五年内只付息不用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子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贷款。这种购房按揭贷款模式使美国人民普遍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使人们都住上了大房子。这种经济辉煌的背后就潜伏着经济危机的隐患。
2.2日益膨化的住房泡沫
美国一直以来都存在借贷消费的习惯,次贷危机便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美国一些银行为了拓展业务,极大程度上放松了借贷的条件和要求,使得许多信用程度不够的人也能在银行办理房产贷款,并且存在一部分投机者利用次级房贷赚取经济利益,由此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不景气、低落等现象时,多数投机者和无能力还贷者无法完全付清贷款,便造成极为严重的次贷信用危机,房地产泡沫与金融泡沫面临破裂威胁,进一步发展成为金融危机。
2.3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
由于虚拟经济的兴盛,美国金融市场较为活跃,其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较为剧烈的竞争行为,由此各金融机构为增加竞争力,均推出各式各样的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只需利息的抵押贷款产品,借款人使用这款产品时,在前几年无需担心本金,而只需付出一定的利息,大大削弱了还贷负担,使得许多低收入人群纷纷通过贷款购买物品。诸多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群大量借贷进行消费,滥用金融衍生品形成了次贷信用危机,从而加剧了金融危机的形成。
2.4房产债券的缩水
房地产市场与诸多金融产业存在紧密联系,其价格泡沫的形成易产生连续性与连带性影响,房产债券缩水正是其表现之一。上文中提到美国许多低收入人群在银行优惠政策支持下,纷纷通过借贷进行消费,由此造成巨大的次贷现象。金融市场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美国经济环境变化如银行加息政策的出台、人民收入下降、信用危机等使得贷款消费群体规模下降、房地产价格回落,在其形势影响下,各金融机构及个人纷纷抛售抵押债券,由此引起债券机构和发行机构陷入困境,并逐渐演变为破产和倒闭,形成金融危机。
3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出口贸易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调整经济结构加强法律法规的管理,还要扩大内需,增加国内消费。
3.1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管理,完善基础设施
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危害表明,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管理、严格控制金融行业监管制度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要实施运转就仍然需要完善。首先,应该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设备,提出对金融行业治理结构和产品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进一步对金融行业非内部财务信息进行公开纰露等内容。
3.2调整财务政策,增加资本性支出
政府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国内需求,刺激经济消费,同时,政府还应该增加社会保障、医疗及教育的投入,使人们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消费。另外,可以M一步改革增值税,降低各企业的税负,从而促进投资,并且缓解出口型企业的压力,避免出口过快下降。
3.3化解风险,扫清障碍
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银行产业中存在的不良资产是影响金融行业正常、平稳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形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着力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从根本上扫除障碍。
3.4协调与各国的经济关系,提供良好条件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前列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国际社会中保持自身大国形象,努力协调与各国的经济关系,为局部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将经济维持在平稳的状态,避免对外依赖性过大导致经济不平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部带来的影响与冲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在金融方面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方式与手段,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与层次,确保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昱.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机理及其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9,(8):356358.
[2]张为付,邹佳,殷英.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传导机理与对我国的启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2):111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