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

篇1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协同模式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256-02

一、协同学原理及其基本观点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门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新兴学科。协同学的主要研究原理:利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进行的自发的空间、时间与功能上的非线性协同作用。协同学理论的研究基础是系统信息论、控制论及突变论,并汲取耗散理论的丰富成果,来描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化规律。协同学原理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役使原理

遵循的原则是慢变量服从于快变量,序参量决定子系统的行为。其本质在于“缓慢增长的组态决定并影响了快速衰减组态”,组织系统当接近某个临界的不稳定点时,其突现结构及动力学特征通常由序参量根本决定,且系统内的其他变量行为则由序参量规定且支配。

(二)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开放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作用达成的整体效用。在开放系统中,各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使得物质聚集态达到某个临界点后,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此种特定阶段的协同性,使系统在特定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反应,系统结构由无序转向有序,并产生稳定的物质结构。

(三)自组织原理

他组织与自组织是相对而言的概念。组织能力及组织指令来源于系统外部的是他组织。当系统在没有外部力量的环境下,其各个子系统之间仍能够遵循特定规律定向形成某种功能域结构。在有效输入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的条件下,基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就会形成空间及时间上的新的稳定结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高校现行的心理辅导一般可分为障碍辅导、适应辅导、发展辅导三种模式。障碍性心理辅导是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适应性心理辅导则是在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或是遭受日常生活的不良刺激,而且具有易感个性,加之适应能力差,导致适应性问题或障碍的人群所进行的适应性心理疏导,以便于辅导对象更快、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生活。发展性咨询则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的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三、协同学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途径

有效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由无序向有序转化,形成一个极大发挥整体效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协同模式建构的主导。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建构,需要社会各个子系统的有机协作与通力配合,即在辅导模式、工作队伍、教育力量、实施途径等方面的协同努力。

(一)辅导模式协同

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三种基本模式为适应性、发展性和障碍性,但每一种模式又有其各自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对之进行必要的协同与整合,同时,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与拼凑,而是分清主次的有序整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然而,大学生群体中有17%的学生具有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是正常发展的。发展性辅导是最符合高校教育规律及大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的辅导模式,因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着力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辅助以障碍性辅导及适应性辅导方式才能优势互补,发挥最大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二)工作队伍协同

心理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医务工作者,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主要依靠力量。这三个方面,既有其各自的特点,又存在自身的缺陷。所以,只有综合利用三方力量,相互协作,互为补充,融合学习,才能共同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努力做到三点:加强理论学习、进行实践操作、以科研为指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进行科学研究,善于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可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不断开拓视野,增强科研能力。当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除这三支力量之外,还需学校各类社团力量、管理人才及各学科专业教育人员的通力合作与配合,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个个参与。

(三)教育力量协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及心理教育工作者为核心的全员参与式活动。同时,在校外还需要社会及家庭的有效整合,协同建构以高校为主体,家庭与社会协同构建的整体教育网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拥有严密的组织领导机构,良好的育人环境,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有特定的受教育群体等,这些有效的前提条件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有系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三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遵循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而安排和开展各种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普及活动。四是一般高校心理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以每一个独立的学生个体的发展为己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系统的工程,高校是进行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应与家庭和社会相互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实施途径协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环境熏陶等多种方式。课堂的渗透教育是主导方式,其他方式则是辅助作用。多渠道多途径相互合作,协同作用,共同促进。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给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传授基本的心理调节方式,更需要将构建规范化、课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一种选修、必修与活动三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辅以各类教育活动,协同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学科渗透也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一方面,是由于学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更是因为学科课程自身蕴含丰富的心理教育的广泛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需要广大教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融心理教育与学科任务于一体,熏陶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方式的课余活动,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模式上的不足,促进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课外活动的方式可通过开设各类心理素质培训班、心理讲座、设立心理俱乐部以及进行各种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展开。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沟通与写作,并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哈肯.协同学:太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哈肯.远离热平衡态和非物理系统中的合作现象[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4).

[3]严由伟,刘建国,张贤蓉.高校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模式的思考和实践[J].理想·理论·教育,2001(10).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体论;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37-02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不同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目标、指导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构建了不同模式,有效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方向的发展。沈德立、林崇德、梁宝勇等人着力打造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体系,通过编写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培训教材,组织骨干教师专业培训,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编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等工作,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关主体问题的探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明确教育主体,有利于有针对、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因此对主体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并相继提出了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双主客体论、三主体论等观点。但是无论是单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单纯以学生为主体,都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互动,打破了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双主客体论中,“潜在主体”说将学生看作现实的客体和潜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现实主体,需要通过教育促使学生成为现实主体;而“轮流主客体”说、“主体移心”说等,将教育和接受教育简单的割裂开来,打破了教学双方面的有机联系。在“三体论”中,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第三方面因素看作教育活动的三个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实践。例如于光远将环境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并列,认为其同一般的认识过程不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被教育者、客观环境共同发挥作用,将教育者看作第一主体,发挥着主动的因素,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对象,外界环境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认识的来源和对象。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教育功能的发挥,而构建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式,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的整合模式”、“多维立体的心理教育模式”等。各领域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围绕教育的目标、主体、内容、途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评估方法等方面,构建了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优良心理品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在各个高校可以广泛借鉴的模式。

四、以“三体论”为基础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及分析

在以“三体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中,既要重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作用。

1.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道德要求和职业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以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基础,引导其积极、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构建普及性、拓展性、专业性心理学课程体系,保证全体学生必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普及性课程。科学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团体训练等内容穿插其中,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次,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组织开展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开展新生心理适应、自信心培养、阳光心态、考前心理调适等专题讲座,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积极组织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组织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大赛、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灵书签设计大赛、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等,分层次、分阶段的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最后,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中心职责、辅导教师工作职责、预约流程、普查流程、危机干预流程和心理咨询值班、预约、反馈等制度,重视心理咨询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信息反馈和个案分析、研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搭建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的朋辈教育平台,通过构建宣传网络平台、打造学生自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首先,教育者要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公共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并实现心理咨询的预约、测评、普查的网络化。利用展板、广播、宣传单等媒介,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升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其次,要积极打造以班级心理宣传员和寝室长为主体的学生骨干队伍,切实发挥其在班级、寝室的“心理活动员”、“心理观察员”和“心理关怀员”的作用。不断强化学生骨干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开展理论培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水平与互助水平。最后,要建立并科学指导学生自助组织,通过印刷发放心理健康辅导报、朋辈咨询热线、班级心理活动、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等活动,充分发挥朋辈互助优势,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作用。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即在教育者的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情况下,促进受教育者逐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促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和心理压力的缓解,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作用。首先,教师要加强个性品质修养,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优秀教师应当具备积极热情、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真诚关心学生的需求;知识渊博,具有卓越的才能;正确的角色认知和角色期待;待人真诚,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想法。其次,要构建平等对话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教育者与学生互动模式,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和科研学习,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网络、微信平台等途径,结合移情体验、换位思考等方式,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互动的过程中听取其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建立教育者对学生的鼓励和关注的新模式,教育者应对学生的行为采取及时合理的回应与关注,既要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想法,又要避免空洞赞赏夸奖现象的出现;建立教育者对学生期待的新模式,通过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学生追求成功,不断激发学生对取得成绩的向往和抱负水平;建立尊重共情的教育新模式,不仅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还需要掌握其心理动态变化,尊重学生观点、想法,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的失败与缺点。这些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师生相互沟通,塑造敞开、接纳、理解、包容的良好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主体性、模式、快乐、成功、合作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素质教育大潮的冲击,给体育与健康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根据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寻求最佳的教法、教材、组织与之“匹配”,已经成为当今优秀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我们不少的体育教师对什么是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概念、其教学“程序”、变式及其运用条件等存在着相当的困惑。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归纳。本文将对此进行理论探讨,希望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所裨益。

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调查的方法、资料的方法和观察的方法

3.

素质教育特征与启迪

素质教育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和主流。认识素质教育的特征对我们研究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相对统一的认识。杭州大学的张定章先生认为:“素质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是在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全面发展教育”。也有些学者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理想人格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在这里不能一一举例各种观点。但是,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①素质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是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这一点正是相对“应试教育”缺乏人格教育而言的。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他天赋的允许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③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如前所述,它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全面发展人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④素质教育一般是指基本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即不是“英才”教育,也不是“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而是“为人生作准备”的公民教育,这种理论无须要求学校教授越来越多的学习内容,而是注重教授最基本的知识点,将来使学生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素质教育对我们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它即表现为一种思想,也表现为一种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影响概括起来有四个核心概念。它们是:参与、合作、尊重差异和体验成功。突出一个主题——主体性,即教育为了孩子,而不是孩子为了教育。

4什么是体育教学模式

当代首次系统研究教学模式的是美国教育学者乔伊斯(B.Joyce)和韦尔(W.We I L)。他们在《教学模式论》(M odel of teaching )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吴志超等先生在《现代教学与体育教学》中进一步指出,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具有效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的模式和策略。教学模式可以看作是教学系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中介和桥梁。是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引申,但与前者不同的是,它是提供如何最有效的达成既定教学目标的程序和策略,更具有实践意义。

对比教学论中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和我国学者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可以看出,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的定义应关注如下几个要点:①任何教学模式首先都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依据,把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为结合起来。②任何教学模式都应有它的上位概念,这个概念可能是思想,也可能是规律或原理:③任何教学模式都应该是为完成某些教学目标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典范的形式;④任何教学模式都为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指导;⑤ 教学模式应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因此,我认为,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的基本定义应该是: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或规律和原理的教学单元或教学课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群体、独特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

5体育与健康课程主体教学模式

5.1关于主体概念的讨论

教育中的主体是指影响教学过程的主要原因。教学中的主体性是对立于主导性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总合,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其中,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指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能力,包括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决、自理、符合实际的自我判断、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等。主动性是指学生对外界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成功动机、竞争意识、求知欲、身心健康欲、主动参与社会的适应性。创造性是指学生在主动性和自主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它包括创造的意识、创造的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是认识或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的发展同其它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习是对知识的能动的智力加工活动,尊重了主体,学生才可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知识,善于运用知识,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中尊重差异,才能使教育恰到好处地施加于每一个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方面,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是最典型的。

主体式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的学习,实际上也是学生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体与对象合二为一,促进了学生对自身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发展/这个过程包括:①学习前根据学习任务和客观条件,确定自我目标,安排学习步骤和选择学习方法:②学习中监控学习进程,反馈和调整学习行为;③学习结束之前的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和补救措施。④学习结束之后的综合性评价和为今后学习提出的建议。即,自我计划、监督、检查、评价、反馈和调控过程。在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发挥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和强化学生自我锻炼和学习的潜意识,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发展;在学习中,促进学生寻求成功的感受,对学习中的不足学会正确的归因分析;还应该注意教师主导的适时、适量、准确和个性化。

学生的反馈意识、调节意识的技术要不断培养使之形成。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总是从他控到自控、从单维到多维、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缓慢提高到自我监控的数量飞跃。这种过程能力的培养,一般应首先使学生有基本的体育、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失去了自我监控的“技术”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树立自己的明确而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控制学生学习、反馈和调整计划的行为,使之成为自觉,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的能力。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领域内,强调根据学生的身心健康特点,发挥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已经成为教学中的新趋势。在我国学校体育较发达的地区,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教学,学生主动自我发展的教学范例已经屡见不鲜。现试定义如下:主体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体育教师提出问题或启发之下 ,突出学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与能力。其特点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师生之间互动互评,教学生动活泼。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应注意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身心健康保健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师生关系融洽,身体练习的危险性不大。

主体性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中比较成熟的形式有快乐体育模式,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小群体教学模式,下面将分述如下。

5.2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我国的快乐体育源于我国80年代的愉快教育与日本的快乐体育,是针对学生的体育厌学而提出,为了适应终生体育思想而发展起来的。

5.2.1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快乐?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正情绪。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乐体验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你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我们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除,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快乐的心理体验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对于社会的人来说,来自生物性的、游戏和玩笑性的快乐体验固然重要,但是,对人有建设性、有社会意义的活动更显得重要。如果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快乐体育应包括得到人体健康发展体验的快乐,得到成功、兴趣体验的快乐,以及得到尊重和信赖体验等的快乐。

试定义如下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指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并采用适宜的教法,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得到理性的快乐体验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其特点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条件是: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及小学学生。其基本教学程序是:

初步体验运动的乐趣——理解运动的乐趣——再学习——得到赞许(理性)和运动成就感

在快乐体育模式的实践中,成功体育教学与情景教学最典型,他们是快乐体育模式的变式

5.2.2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设置相关的故事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感氛围,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情趣,从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发展学生体育兴趣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理解、尊重、参与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特点通过情景设计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获取最佳的注意力。教学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多用在语文教学、外语教学,社会科学教学。情景教学用潜意识调节意识,用情感和审美来调节意识。情景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特点可以使学生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这种教学模式适应的条件是:小学中低年级且有适宜的教材:其基本教学程序是:

设置情境——引发运动兴趣——体验情节——运动乐趣——还原

5.2.3成功体育模式

成功体育是毛振明先生倡导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在教育学领域里认为,成功教育的宗旨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身心成功的体验,都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其实践的突破口是对教学评价的改革。

素质教育认为,传统的统一考试是强制性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是冷酷的,因为,他们在这种考试中常常只能得低分,被认为是差生。他们也由此觉得低人一等,丧失自信心。实际上,所谓优秀生在这种考试中也是被动的和无奈的。这一切对学生们同时也是不可回避的。因此,素质教育认为必须创造一种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是不带强迫性的,是每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就象节日的猜灯谜一样,融自愿性、竞争性和激励性为一体。当前,这种评价的方式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学生有积极的表现和进步,教师就应及时给予奖励(一般称为奖励分),而不论其在班上同学中实际所处的能力水平如何。在学期终结的时候,教师把统考分与奖励分按照一定的权重合成,给出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的特征是:

⑴奖励性评价是为了提供更多的机会,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⑵奖励性评价的标准是个体参照标准。

⑶奖励性评价的范围是广泛的。只要有教育价值的因素,不论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造性、独特性,都可以进行评价并把奖励性评价毫不吝啬地送给学生。

⑷奖励性评价的主体是师生双方的,奖励性评价坚持评价的民主性,应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为师生共同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践证明,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通过自我目标的设立,通过自我的超越,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感受,得到了快乐的心理体验。试定义如下:成功体育模式是运用运动的手段和组织措施,是每一个学生树立个体目标,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自身满意的效果,使其获得成功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体育与健康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特点是学生通过努力不断产生自我超越感,使身心得到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选择和设定场地、器材和规则等。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条件是: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及小学学生。其基本教学程序是:

教学诊断——设立自我目标——超越自我——体验成功

5.2.4关于快乐体育功能的有限性

快乐体育固然讲求愉快的学习气氛,旨在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转被动接受为积极自觉的渴求。但是,以“乐”激趣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良方和途径。这里存在着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问题。实际上,学生的兴趣即受影响于施教的方式,也受影响于施教的内容。当教学方式创设的精神与教学内容所描述的情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时,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在当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中,不论教材等条件,盲目“引导”学生“一乐了之”,忽视学生主动寻找乐趣的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应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予以修正。

情景教学模式则不适应于小学中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客观世界与幻想的区分能力较差,经常把猫啊-、狗啊的生活认为是现实的生活,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对客观现实生活更感兴趣,所以对猫啊、狗啊的问题的兴趣明显降低了。

对于成功体育的评价方法,我们应该全面的理解。对它的作用不能盲目拔高。研究表明,通过奖励分数,通过自我的超越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方法在低年级比高年级更有效:长期效应不如短期效应好。可见,这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根本的还是使学生的学习从外在的动机尽快过渡到内在的动机。

5.3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

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结构化的教材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亦称假设法、探究法和创造式)的一种教学过程,发现式学习由60年代布鲁纳提出。他曾说:“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得东西,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比较教学论P280)。这种模式是防止把学生的头脑当作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演示一个实验,证明一个结论,教学过程就完成了。发现学习模式的教学,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看起来,一样的教学过程,演示实验,但是教学的策略是不同的,是相反的教学观念。一种是接受式,一种是引导式。

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是成功的,例如,在短跑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速度跑的教学诊断,然后向学生提出影响跑的速度的因素有那些?有的学生回答,“步长”。教师就请这个学生用加大步长的方法“试一试”,其结果不如教学诊断的成绩。又有同学提出“步频”更重要。教师就又请这个同学用加快步频的方法“试一试”,其结果当然不如教学诊断的成绩。最后,教师请同学们在注意加快步频的同时适当加长步长,同学们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教师请同学们总结出步长与步频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试定义如下: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与启发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运动实践,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方式,

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是以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为依据,其教学程序为:

教师提出问题(其难度适合学生现有水平且稍难的假设)——组织提问或演示——实验性验证——得出结论或评价——在运动实践中体会练习

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条件是,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科技、心理、保健、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5.4体育小群体教学模式

体育小群体教学模式也是主体式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形式

自从16世纪,夸美纽斯系统总结及其基本特点,到19世纪的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基本的阶段,后进一步发展到几个教学中心环节,即整顿教学、导入新课、讲新课、巩固练习和布置家庭作业,成为一种教学的典范。这种模式,它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自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提高教学效率,“典型”的班级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批判”。由此产生了小群体体育教学活动的模式。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有希望结友,交流感情,讨论问题的需求,这实际上是学生发展社会性的需求。我们还看到,一堂好的教学课,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信息不完全来源于教师,还来自于伙伴,学生得到的信息量要大于教师的输出量。如果教师启发得当,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都会进发出很多闪光的思维火花。

体育教学中的小群体活动模式把学生(自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同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小集团与小集团之间通过运动,相互切磋与观摩,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里,教学的分组既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所采取的组织措施,也是小群体教学模式中学习集团的基本形式。

体育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小集团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按照区别对待和有利于集团学习的要求所采取的组织分组。体育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为:

教师提出要求--------小集团组成------小集团学习----集团间活动-----集团解散

这种教学存在一些不能处理好的关系。例如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关系,集团“领导”的产生与能力等。

体育小群体教学模式的主要变式是合作竞争教学模式。

重视竞争与协同并重是素质教育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发展,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素质教育重视现在竞争的意识,同时注重协同意识的培养与评价(见图1)竞争——协作

从发展趋势来看,社会的组织和企业越来越趋势于大型化、社会化、国际化。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了解周围的世界协调工作,是个人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意识和技能。

在这里,我们不是仅颂扬协作,而忽视竞争。实际上,竞争与协作对工作效率的共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倾向于竞争,有些人倾向于协作,从工作的性质来看,有些工作适合于成员进行竞争,有的则必须通过彼此的协作共同的完成。研究者通过综合分析认为,若工作比较简单,群体成员都能够独立完成全道工序,则个人竞争比群体协作有更好的工作成效;若工作比较困难,切一部分成员不能独立完成全部工序,则协作更优些;若团体成员的态度与感情属于群体定向,且组织目标明确,也适于协作,若成员的态度与情感属于自我定向,且工作本身缺乏内在兴趣,则个人竞争更能激发工作热情。可见,竞争和协同是有一定“条件”的。

素质教育不仅有培养人的竞争和协作的意识,同时要培养人对竞争与协同的选择,甚至方法与技巧的选择与运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对于了解和善于协同者来说,人们经常用“集体情商”的能力来描述。这种观点和实践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

试定义如下:合作竞争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运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创造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环境,使学生们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协作,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促进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促进学生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的发展。其特点是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合作与竞争。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条件是:根据教材特点,低年级更适宜强调合作,高年级更适宜强调竞争。其教学基本程序是:

分组------设置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可以多个)-----协调合作----竞赛-----体验合作乐趣

竞争与合作模式的不足是:不利于技能教学,教师不容易控制教学的方向。

6.实践体育与健康课程主体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同一般教学模式一样,各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应有最适合的条件和内容:相反,也应有它不太合适的条件与内容。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模式就可以“包打天下”。从教学方法来说,不同教学模式的成立必定依赖于一系列相应教学方式的开发和重组。表象练习对技术的学习就比较有效,在快乐体育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与暗示比较重要,而在成功体育教学中教育评价的方法就十分关键。

在认真研究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在规律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中所讲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依赖的规律不是一条,也不应该是一条,而是若干条,是“复合”式的。之所以称之为某种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模式,是指以某种教学规律为“中心”。

研究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但是,能够站在全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的高度,能够达到较高艺术水平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教学课并具有鲜明个性的并不多。这种水平是培养不出来的,因为必须有自己的教学观点和实践的磨练。因此,我们在对体育老师指导学习模式的同时,不要把青年教师的个性和特色磨平。有特色对学生也是十分有意的。

这里归纳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都是一些独立的有特色的模式。这些模式是为了更有利于实现某些教学目标。实际上,各模式之间存在着一些相关的要素。因为,体育与健康教学本身是学生和一种综合性的身心活动,我们不可能抛开学生的心理体验去谈技能的学习,也不能抛开体能的问题去谈技能学习。

当前,讨论和建立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但是,同时也应看到,这里建立的模式不是改革的“终极”模式。它应该随着我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立岗,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

2.吴出显 教学模式研究法 教育研究 1992(2)

3.甄德山 教学模式及其管理浅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4(5)

4.吴志超等 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 人民出版社 1993(6)

5吴文侃 比较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篇4

【关键词】产后家庭化护理模式;健康教育;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为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喂养是最科学的育儿方法,能够保障儿童健康成长,而且母乳喂养能够增进母子感情,促进产妇产后恢复[1]。但是,在产妇知识缺乏、产妇缺乏信心等因素作用下,我国母乳喂养状况不甚乐观。健康教育在促进母乳喂养中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通认可,但传统健康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2]。本研究中应用产后家庭化护理模式健康教育在促进母乳喂养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12月于我科住院分娩的180例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所有产妇为初产妇,无妊娠合并症,无其他影响母乳喂养的器质性疾病。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7.6±8.2)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52例,剖宫产3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20例,大学及以上56例。观察组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7.1±8.5)岁;分娩方法:自然分娩54例,剖宫产3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24例,大学及以上5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即由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随机分散的健康教育,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及技巧。观察组给予产后家庭化护理模式健康教育,具体如下:(1)产后当天给产妇及家属详细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母乳喂养。(2)给产妇及家属详细讲解疼痛、胀痛的原因,有效减少疼痛的措施,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示范及指导。(3)给产妇及家属讲解休息、保持心情愉悦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指导均衡饮食,保持乳汁冲着,并指导防治奶胀、皲裂、人工挤奶等方法。(4)给产妇及家属讲解产后随访的重要性,详细解答产妇及家属的问题。(5)产后每周通过电话或家庭访视等方式随访1次,了解产妇母乳喂养情况,解决新出现的问题。1.3观察指标随访6周,比较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情况,包括纯母乳喂养率及混合喂养率。并于出院时,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掌握情况,其中母乳喂养理论知识满分为150分,操作技巧满分为100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母乳喂养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纯母乳喂养率升高(97.8%vs90.0%),混合喂养率降低(2.2%vs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母乳喂养对婴儿健康成长及产妇的产后恢复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在哺乳时出现奶涨、疼痛、皲裂等现象,剖宫产产妇出现伤口疼痛,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部分产妇没有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重要性等因素作用下,母乳喂养状况不甚理想[3]。因此,如何提高母乳喂养率仍然是产科关注的焦点问题。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及行为干预使个人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建立正确健康观念,自愿采纳践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4]。目前健康教育在促进母乳喂养中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遍认可[5],但健康教育模式尚无统一标准。家庭化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以家庭为中心,重视家属的参与,已经在产科护理中逐渐推广[6]。本研究中,与常规健康教育相比,产后家庭化护理模式健康教育组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升高,混合喂养率降低,母乳喂养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评分升高。结果表明,产后家庭化护理模式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分析原因,与常规健康教育,产后家庭化护理模式健康教育注重家庭成员的参与,通过家庭成员的支持,营造和谐家庭氛围,能够有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从而提高母乳喂养率,并促进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

参考文献

[1]盛夕曼,洪静芳,王维利,等.社区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191-195.

[2]汪新菊,舒新莲,王乐霞,等.规范化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4):4009-4011.

[3]聂含竹,李文平,田利平,等.早期母乳喂养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4):2251-2254.

[4]徐旭东.健康教育路径在肺癌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6):547-550.

[5]韩明芳,王莉萍,王晓云,等.情景导入式健康教育对产妇母乳喂养能力形成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21):3367-3368.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治疗患者13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根据健康信念模式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慢行肾功能衰竭疾病常规健康教育,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及遵医行为等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健康信念模式能显著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健康信念模式;慢性肾功能衰竭;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21

Effect of health belief model education on improving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DING Ya-fen,CHEN Yuan,CHEN Fei-yan,et al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ao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Gaozhou5252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n health education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patients using health belief model.

Methods:136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from March 2011 to October 2012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8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performed in health belief model education,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performed in regular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renal failure disease,compared the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hree months.

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level of awareness of the disease-related knowledge and compliance behavior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Using the health belief model,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on the patient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Health belief model;Chronic renal failure;Health education

健康信念模式以心理学为基础,由需要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综合而成,是解释影响人们采取健康行为因素的重要理论模式[1,2],而健康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护患关系和患者的康复[3]。我科于2011年3月~2012年10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肾内科住院治疗患者136例,其中男88例,女48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1例,高中45例,初中49例,小学以下21例。年龄:20~35岁25例,36~50岁49例,51~65岁62例。将136例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根据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内容即个体的健康信念,主要包括4个与行为改变紧密相关的因素,即:(1)疾病易感性的感知。(2)疾病严重性的感知。(3)健康行为益处的感知。(4)健康行为障碍的感知。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因为当个体知觉到疾病的严重程度高、易患性大,采取健康行为的益处多,而改变行为的代价小的时候,健康行为最容易发生。

1.2.1对照组实施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疾病相关知识,个人卫生指导,饮食注意事项,适时心理支持等,在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时不定期实施、贯穿。

1.2.2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指导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具体如下:(1)第一步。用1周的时间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对本疾病的认知缺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向患者讲解或与患者一起讨论有关疾病的发病率、易患因素、危险因素、诱因及个体目前存在的不良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等,并让其了解疾病本身或治疗措施可能导致的健康状况改变,使患者认识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提高其对遵医行为益处和障碍的认知,从而促进其产生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健康行为的正确认识,增强自我效能感[4]。与患者一起分析疾病对其本身的影响,比如角色的改变,家庭经济负担,亲人的照顾负担,工作的暂时或永久性中断等。护士在讲解或讨论时,可借助数字或图片,便于患者更为直观的认识。在此阶段,应根据患者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适当的措施。(2)第二步。以健康信念模式理论为基础实施健康教育计划:用1周的时间重点教育和帮助患者树立信念,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遵医行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稳定、自我监控症状等。及时评估并记录患者对上述内容的掌握及执行情况。利用工休会,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成功案例示范等,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小手册、视听教材,以提供相关的健康信息等,使患者采取对其有益处的健康行为,并认识到遇到障碍及其对应方法,从而强化患者对采纳健康行为的依从性。(3)第三步。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理论知识对患者进行干预,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下一轮教育计划。

1.3评价标准自行设计健康教育效果评定调查表,评定表项目包括遵医用药、情绪稳定、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监控症状、主动求知状况。其中情绪稳定是指勇于面对,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保持平静、乐观、开朗,对疾病康复有信心;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自我调养、睡眠状况及卫生状况好;自我监控症状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主动求知健康相关知识等。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信念模式有利于患者战胜疾病的困扰如果个体对他目前的不良行为感到害怕,并坚信其改变不良行为所得到的益处大于障碍时,个体才会感到有自信,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良行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当护士希望个体改变目前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而采取健康的行为时,可应用健康模式来帮助达到目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患者常出现乏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对疾病知识缺乏认识,被动服从医嘱治疗,不能主动求知相关知识,对护士们所进行的常规健康教育知识不积极用心去掌握和执行。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变化极为复杂,紧张、焦虑、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5],而通过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不仅能使患者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和严重性,重要的是使患者知觉到健康行为的益处,使患者对健康教育不仅达到“知”,更应达到“信”和“行”,从而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表1显示,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下患者在遵医用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情绪稳定状况、睡眠状况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同时患者能积极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更有信心战胜疾病。

3.2信念模式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护理人员要求高,除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充分体现人性化护理。

总之,应用健康教育模式能显著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增强患者康复信心,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健康信念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7,20(29):21-24.

[2]靳雪征.健康信念理论的建立和发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2):945-946.

[3]张振路,郑淑君,谢文,等.提高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实践和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49-51.

[4]高贵秀,王晓梅.循证护理、自我效能在糖尿病痛性神经经病变中的联合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4):462-464.

[5]袁俊华.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心理护理探讨[J].西南军区,2009,11(2):367-368.

[6]温建清.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学,2009,16(6):1022-1023.

篇6

1大学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长期以来受到苏联以传授竞技技术为中心的“拼盘式”教学体系影响,到如今都还是主体上沿用着这样一种教学体系。这样一种教学体系下,注重的是内容的传授,和其它学科一样,都是对某一体育项目进行内容、技术性质的教学。一般来说都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始体育课程,到了大三、大四有的学校干脆彻底不再开设体育课,有的学校体育课也成了选修性质。过去很多学校都只有传统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等项目可供学生选择,到了如今有很多学校逐渐开设了瑜伽、武术、太极、舞蹈、轮滑等教学项目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但往往这样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依旧是传授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论教学,教学过程也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往往都只是为了开设课程而开设课程,不重视教学,甚至在学生身体素质测评中都存在一些不严谨的行为。正是这样的教学现状,导致学生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是匮乏的,学生自身对于健康的认识也不足。

2健康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向健康教育转变而言,健康教育的基本定义为“为了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保持健康、增进健康的知识,并通过学生科学的身体活动实践和相关的集体实践使之成为可以做出积极的健康选择的有用人才的教育。”这就需要对体育教学的模式进行重新的探讨研究,因为健康教育需要包括的教学内容多,需要一定量的理论教学作为支撑。因为健康教育必须要包含“运动医学基础知识、运动生理、人体机能、疾病预防、疲劳损伤预防、营养与健康”等众多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才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了解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能够对一些运动损伤与疾病有预防意识,并且能够对自身营养能够有控制能力。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对个人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于社会大众健康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变人们的不良健康习惯,才能够更好地面对如今全球都面临的诸多社会健康问题。而大学教育是在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未来大学生必然要承担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所以必须要提高大学生自身对于健康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确保自身的身心健康。所以当代大学必须要对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重视起来,提升健康教育的教学比重,转变体育教学现有模式,才有利于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3大学体育教学向健康教育转变存在问题

3.1运动技能知识培养所占比重过大

现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是依旧进行体育项目知识技能的教学,传授学生实践性的体育项目技能,并没有进行足够的健康教育。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都没有的情况下开展过多的专业技能教学意义本身并不大。其次实践课程的实践比重过大,导致健康教育并不受重视。过多的实践技能培训,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了解性的教学需求与专业性的技能教育实际上就存在着脱节的情况,与健康教育更是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3.2健康教育不受重视

健康教育在学校高层领导部分不受重视,不受体育教师的重视,甚至学生都觉得无所谓。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大学校园中的普遍存在的。健康教育开展的过少,学生不关心,其它学科的压力重,体育教学的相对宽松,都不利于健康教育的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并不是很受欢迎的讲座,健康教育活动、宣传都缺乏参与度,所以健康教育的开展还存在诸多的阻碍。

3.3教学的模式和结构存在问题

体育教学每学期理论课安排才4学时左右,有的甚至没有,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又更少之又少,健康体育要与终身体育相结合,这才是我们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三、四年级都缺乏体育课程的设置,缺乏专业的健康教育讲师。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搭配的结构不合理。现如今的健康教育理论课能够占到大学一、二年级体育总课时的10%都不到,就算教材编写合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重大,内容合适;没有足够的教学课时,教材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是不明显的。

3.4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现如今中学到大学都设立心理咨询室等一些专业的学生教室心理辅导机构;但实际上这些机构的运作情况总体上是不良好的。有的校医院心理咨询室实际上是名存实亡,有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设置过于偏僻,相关的负责老师就是心理咨询师,导致学生找不到心理咨询师,不敢去寻求帮助。再加上日常教学过程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更是导致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4加强体育教学向健康教育转变的探讨

4.1将运动知识技能的培养教育下放到基础教育阶段

我国义务教育的建设已经逐步完善,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水平在不断提升;同时,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在提升。于是在中小学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应该在中小学提升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把体育的技能知识教学放大中小学。学生在进入大学时能够保证对运动技能知识都有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就能够减少大学进行体育项目技能知识教育的需求,并且为逐步减少体育技能教学比重起到积极地意义。同时在基础阶段加强体育教学,并逐步引入健康教育,就能够为大学开展健康教育创造便利条件。

4.2深化大学体育教材改革

现如今大学体育教学往往都缺乏教材,理论课程少,教材技术强,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并且教师对于健康教育也缺乏认识。所以必须要针对现有高效的体育课教材进行改革,增加教材中健康教育内容的比重。并且增加教材理论教学的学时,现有少于10学时的健康理论教学课程必须要增加,增加健康教学的学时,增加一些休闲健康调理课程的数量和选择性,必然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在有兴趣的情况下进行健康知识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提升。

4.3教学的模式和结构变革

上面提到,现有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应该进行改革,现在大学体育理论课往往就是一年级开学第一、二周开设,大学体育理论课往往是形式,基本以实践课为主。所以必须要对现有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健康教育必须要穿插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每个学期都应该有健康教育的理论课,并增加理论课程的学时。大学体育教学不能够在二年级就结束,在三年级甚至四年级应该都开设体育课选修,并且应该增加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未来大学独立开设健康教育并纳入必修课程的条件也是有的,在有必要,有可能的情况下在大学教育中独立健康教育课程,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并且大学体育课程绝不能够在三年级就结束,必须贯穿整个大学的教学。

4.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高校应该独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咨询中心,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并且有条件情况下应该在校医院和相关的主要教学楼都要有心理咨询室,要让学生能够容易找到,加强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并且应该开展常态化的心理咨询讲座,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沟通的机会,更多的组织公众性的活动。

4.5增加健康教育的宣传

健康教育必须要得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重视,提升教师对于大学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尤其是体育教学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宣传。在校园内也应该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宣传,积极地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并且逐步的增加健康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比重数量。

5结语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分布在18-2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趋于成熟,还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和迷惘;因为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无法在短期内调整适应,与周边的环境和与身边同学的关系都很难快速融入,心理落差非常大;不会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恋爱、宿友之间的友谊等感情问题。虽然步入大学,但承载社会与家庭的双重期望,面对大众传媒的无所不及,价值观念的迅速更迭,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来自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强烈的自尊,叛逆的个性,他们的内心大都充满着各种矛盾,心理变化异常剧烈,因而导致大量的心理问题。厌学、抑郁的现象频频出现,心理障碍乃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也时有发生。自身因素再加上外部因素影响,诸多因素导致心理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不稳定,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这一切都引起了高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保证,更重要的它也是践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同时,进一步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方法和策略,让大学生具备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模式”

一词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标志着各种事物之间隐藏的一种规律性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反复出现的相关联的事物中发现和抽取出的有规律的东西,是解决问题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说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于开放式的大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通过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与指导,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正面的、有效的影响与干预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以营造和谐校园人文环境为既定目标,以塑造和完善学生思维架构、价值取向、人格为最终目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在其它教学课程中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进行心理素质行为训练,搞好课外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实施大学生心理测量、心理咨询,改善家庭内部环境,争取社会力量等。这对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心围绕点是积极的“健康心理”,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思维、理解、判断能力;第二,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内心思想状态;第三,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学生)不健康的思维、辨析能力,或是能够评估非正常的思想、内心状态,促使(督促)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期间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思维能力,时刻保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地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属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范畴,而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均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的。换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本质就是服务于学生,引导各专业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同专业或者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富有针对性。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动态性。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对待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因此,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呈现为一种动态的变动趋势。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只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关系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开展与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义重大。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模式实施后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的意义、价值,是运用这种或那种模式可以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有制度来加以约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绝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在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构建一套与现实状况相吻合、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任何事也都不是绝对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复杂的,是针对不同区域、环境、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科学。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探究

(一)结合“五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调查本地的几所高等院校情况看,近几年来都相继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一种形式。如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没有专业的教师,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笼统地混为一谈,而所谓的心理辅导员其实就是政治辅导员,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和帮助。此外,所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有时也形同虚设。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实际意义,由于片面的认识,或者是不愿意主动尝试,导致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不到位,纯粹是为了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需要。对此,明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层次性、动态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高校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时候,必须紧紧依据这“五性”。具体说,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即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选择上,一直到模式的开展与实施,还有后续活动阶段,都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第二,模式的搭建、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尤其是在内容的安排设计上,需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差异性需求来进行调整,从整体性体现出个性,并将每一个个体统一化来管理,层次分明。第三,模式的搭建、设计要尽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的自身变化,所有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均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层次性特点来逐层实施,尽可能地对所建构的心理教育模式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动态调整。第四,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上、政治上及教育管理工作上的重要性,模式的建构必须取得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论证,确实保障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真真切切地为各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够良好运行下去。第五,模式的构建、设计,一定要确保可以作为短期(一段时间内)内的检验和判断标准。可以通过此模式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出部分学生存在的、潜在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加以防范,切实做好心理健康保障工作。

(二)多元化、全方位地构建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新时期,许多高校重新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内涵以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从实际出发,落实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精神,从全方位、多视角来对待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构建立体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总体架构设计上,以实践为基准,以理论教育为辅助,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效运行。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按照“三项两互”模式来进行。所谓“三项”,即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编入到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内容中;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实现其科学化。“两互”,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结合促进。所有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都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构建互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理论教育环节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聘请专业的心理学科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学校各专业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为主,通过传授最基础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具有较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二是在实践教育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即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例如去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进行心理互动,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干预,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及爱心捐助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从心理医学方面开展实践,比如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街道心理义诊、送医下乡等校园公益性活动。总之,通过理论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通过社会实践式的心理教育,更加提升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知高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和开放性思维。

四、结束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是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大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身心处于不稳定期,往往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障碍,产生“心理负效应”。因此,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探寻高校较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势在必行。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项目,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更加有针对性、策略性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包括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运用,对社会学和德育论等学科知识的运用,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做到科学、实效,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102-105.

[2]刘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再认识[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1-152.

[3]王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9-21.

[4]叶金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9):135-137.

[5]孙一方,马小惠,惠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4):184-185.

[6]王炜丽,彭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5(12):150-150.

[7]张德臣,王海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35-37.

篇8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55-02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网络更是紧紧地围绕在他们的身边。对于这样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趋势,只有认真分析,正确对待,才能够很好地把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虽然在之前已经有高校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网络信息社会而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崭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被提上日程,开始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进行积极健康向上的引导,促使大学生积极地投入大学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加自己的精神力量,塑造自己的人格。还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网络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

1.增强自身知识力量,却对知识进行碎片化记忆。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以前要费很长时间、花很大力气获得的信息,现在可以很快地收集到,因此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然而,就是因为网络知识的多样性,才会使得人们对于知识的处理采取的是碎片式的记忆,脑袋里接收到的知识量多,还来不及细嚼慢咽地消化,新的信息就已经出现,吸引了自己的视线。所以在这样信息化浓厚的时代,大学生喜欢生活在网络的世界中,了解他们所想要了解到的,但是却不会深刻咀嚼的话题。

2.沉浸于网络世界,疏忽和外界沟通。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在这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够得到放松。现如今出现了一些比如微博、微信、人人网、QQ等聊天交流以及信息传播的平台。这些平台给每个人以平等的机会,可以在上面进行各种各样的吐槽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也不失为一种发泄自己内心情感的良方。尽管在网络上的信息可以得到别人的回复,简单地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却缺失了在人们面对面交流时的那种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连续对话的能力,是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交流沟通的过程。这样经常性的网络情感语言的交流,会导致和人们情感的渐渐疏远,不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交流。大学生是年轻的新一代,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网络世界的交流,走出网络世界多多与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成员进行良性的沟通,从而和他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3.知识来源于网络搜索,降低自身创造性。现在网络的发展极为迅速,想要了解的知识,只要在网页进行搜索就可以清楚且系统地了解。以前想要知道的知识,有的可以从传统查阅的方式了解到,但是有的则无从下手。在现在网络如此快速、如此便捷的情况下,大学生渐渐地养成了一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去网络上进行搜索查找,却不去独立思考。如此便养成了大学生懒惰的求知心理,其对于事物的创造性更加退化。然而,世界上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生活,就应该多观察、多思考、积极创造。

二、网络背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利影响

首先,网络扩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渠道。回顾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一般都是通过说教或者是阅读书籍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渠道单一,接受到的教育信息比较慢而且不够系统。作为新时代的网络信息的发展,可以结合大学生自己的情况,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整合起来,让大学生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渠道。同时网络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大学生所搜集到的信息会以色彩、图像、动画的形式出现,增添了趣味性。因此,网络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其次,网络为更多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存在,使得大学生处身其中,便会觉得舒服自在,卸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面具。在传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当一些大学生遇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时候,通常会因为自身思想的闭锁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所以不喜欢向自己的老师、同学或者家人吐露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是很难及时地准确地把握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因为这样的闭锁心理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后悔却无力回天。所以在网络下,大学生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大胆吐露自己真实的情况,从而对症下药。及时对其心理健康问题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从而给其帮助和关爱。

三、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确定大学生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对其主要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对其主体的特性开始研究,从而积极地引导他们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同时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在网络和现实之中分清网络的虚拟与现实,在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划出界限,从而在网络下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自我把控网络环境,提升自己在网络环境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2.在实践中探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简单地纸上谈兵,而应该从实践出发,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大学生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该多多地注重应用领域的研究,从而向心理进发,促进大学生在网络下的心理健康。关于实践性的研究,就是要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自身运作形式上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其自身所具有的规律性。实践性的研究还要求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慢慢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网络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网络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多样的系统,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内容、很多的方面、很多的途径和方法等,这就要求用实践的方式探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3.在理论中探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方面进行研究也是必要的选择。因为在网络中也应该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提升,在网络中增加大学生心理层面的修养,从而很好地培养在网络上高道德、高素质、身心健康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在理论的层面上通过网络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为我国日后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最大化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经典的理论和现如今思想政治的心理学教育理论都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标杆性理论,同时有许多别的理论可以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理论,比如网络社会学、网络文化学等。网络健康教育在理论上的发展,应该在坚持主要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多多吸收和借鉴新兴的网络教育学科,共同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4.架网络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网络是一个信息交织的平台,在其基础上架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最为重要的。实施起来必须有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作为引导,从而可以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布局,构建让大学生满意的、有吸引力的网络心理咨询中心,开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紧密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自己的心理知识系统,引导自己向着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向前进。

四、结语

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不断向前发展的潮流性趋势,对于当今同时代在进步的大学生而言,互联网更是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地开展网络环境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工作,通过了解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的影响,对症下药,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3-116.

[2]沈晓梅.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3,(6):115-116.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Background Mode

ZHU Lin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Suzhou,Jiangsu 215000,China)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时代、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拥有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成长中的大学生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日益增多,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元复杂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然而,面对21世纪社会、教育和个人发展的更高需要,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还显得比较落后,地区差异较大,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外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加快推进实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体现某种心理辅导思想、目标定向、促进其心理辅导功能发挥的操作思路。基本模式的确立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国外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广泛,提出了多种教育模式,其中发展性模式、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辅导――全员服务模式影响最广。基于我国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现状和国内外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以及十多年来我国心理辅导实践经验的积累,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最适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

发展性模式:提出辅导即是发展性的过程,促进个人成长,学习、发展是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三大重要目标。强调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所有领域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在1984年曾指出,“心理辅导强调发展的模式。所谓发展的模式,是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发展性模式强调辅导的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辅导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辅导对象学会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发展性心理辅导主张辅导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它把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看成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心理上的变态与疾病。因此,发展性模式的建构,是以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是顺应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模式。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用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培养当代大学生,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的成长成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预防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必须剖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刻而又具体的内涵。

1.坚持以生为本,全面的教育引导

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长期家庭的过度关爱,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我们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健康的生活模式,成熟的处理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与沟通,增强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价值观等方面。

2.强化全员参与的原则

构建一个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为骨干、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力军、学生骨干和心理健康社团为依托的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是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骨干和专家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家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许多发达国家都按照这三项要求培养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面临着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规模都有很大发展,每一所高校都应有一定的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编制。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治疗工作。加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其掌握新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咨询、治疗手段和方法,提高专职队伍的专业水平,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是建设学生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学生工作队伍由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组成,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的同时,开展心理知识宣传普及、学生心理状况排查、危机预防和干预等工作。学校以强化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为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既当好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辅导员,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员”。

三是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朋辈学生导师队伍、班级心理信息员等学生骨干队伍,积极搭建学生自我教育、互助成长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

3.深化全程辅导的原则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包括:生活和学习适应、宿舍人际关系、情感问题、职业生涯问题、学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人生目标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压力来源及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面对的主要发展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1)结合不同年级学生面对的主要发展问题,设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而培养不同的技能。如,一年级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增强自信心,重点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掌握学习技巧,时间管理的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开始思考生涯发展的问题等。

(2)分层次开发多种形式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与心理健康标准的普及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二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课程,如《咨询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三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课程,《人际交往心理学》、《爱情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心智潜能,培养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4.营造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高校良好校园文化和环境是心理健康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潜在课程范畴,是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用有时比显性的正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还大。校园文化和环境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其中心理教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等各种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心理发展方面的经验。在新的世纪更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增强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功能。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产生实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是什么东西推动大学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是教师的精神和道德的表率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艺术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有必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艺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优秀的品质、良好的学风。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Raymond J.Corsini,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M].New York:Wiler & Sons.Inc,1984.

[3]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4]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

[5]张怡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得探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8).

[6]彭晓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篇10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弥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时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内涵及特点,然后分析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最后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实施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20-03

基金项目:2014年度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专项课题(2014FSZJ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实施个体心理咨询等工作,但是由于这些形式的单一性和专业化,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较低.基于此,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

1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peer counseling)主要是指由经过专门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对需要帮助的朋友、同学以及同辈提供倾诉、咨询以及支持服务的帮助,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自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矛盾的化解以及心理情感沟通,推动大学生实现互帮互助、互相关怀、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一种活动[1].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也可以被称为是一种非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帮助者提供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像一般性质的聊天,也不是专业心理指导老师以及心理医生的专业指导,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友谊性

一般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要求避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熟人、朋友以及亲人或者同事等之间建立咨询关系,仅仅发生在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和陌生人之间的咨询关系.而朋辈心理健康辅助指导恰恰与专业心理健康指导相反,此种指导模式主要建立在亲人、朋友以及同学、熟人之间的活动,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2].

1.2 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心理咨询最大的区别是自发性和义务性,其中自发性和义务性主要是指朋辈心理辅导人员是自愿加入此项活动中,不存在大学生或者心理需求者给朋辈心理辅导员金钱或者物质上的报酬.

1.3 简单直接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是朋友、亲人或者同学之间的关系,与当事人交流以及交往的频率相对比较多,所以在朋辈心理辅导开展中,为当事人提供鼓励、帮助以及劝导和关系安慰等非常方便,甚至对当事人的言行也具有一定的监督和督促的作用,所以此种心理辅导模式的开展是非常简单方便的,同时也是最有利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作用

2.1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弥补专业心理辅导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压力和交际压力等多重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当前,由于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以及专业化心理辅导人员的缺乏,最终造成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生辅导方式,将其模式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当前高校专业心理辅导不足的问题,同时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在享受更多更好的学校机会的同时,其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多看,最终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关人员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得出[3],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或者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诊治的学生是非常少的,而多数学生存在的心理主要是在应激状态下短时间存在的心理紊乱或者心理困惑等,而这些问题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进行辅导就能缓解.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正直充满好奇、渴望独立的心理转折时期,所以他们喜欢与同龄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倾诉烦恼.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主要是通过相近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以及相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展的的一种心理健康模式,也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心理需求开展的健康教育模式,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开展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轻松和谐的氛围探讨自己的问题,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另外,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开展是一个心理互助的过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舒缓学生心理压力,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认识他人、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过程.

2.3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需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及时发现心理或者行为出现异常现象的个体,二是需要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监视和帮助,但是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度较大.而通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和高校心理教育职能部门相结合的干预形式,不仅能够更进一步距离接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还能够深入全面的观察到周围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个别学生心理问题,及时报告到学校相关部门,以达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目的.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实施的路径

3.1 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构建基础心理援助机制

心理委员主要是在高校大学生班级中设立的班团干部之一,班级心理委员设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积极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监看卫生知识,向学生介绍学校心理援助机制的设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2)辅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辅导员,在班级以及校园内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3)联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深入学生群体中,观察班级学生以及周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发现有行为异常或者心理异常以及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应及时向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以及高效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寻求帮助,从而配合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对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实施心理疏导.

心理委员的设立一般都是由学生毛遂自荐和学生选举以及学院推荐的基础上产生.班级心理委员设定后,在上岗之前,首先应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同时还要保证每一个心理委员都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理念、心理卫生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技能.

3.2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想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质量,仅仅通过理论教育不能深入人心,而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讲座、趣味心理健康游戏以及心理卫生知识竞赛,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站和电话热线,不仅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通过互动互助式的心理健康训练活动,有效帮助学生释放心理的压力,同时对实现互助式心理激励进而心理调适也具有重要的作用[4].其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就不失为一个好的措施,被各大高校争相学习,比如南京大学设置的“心理热线”、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心晴热线”以及湖南大学设立的“心之声”等均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应.通过上述高校设置的电话心理热线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朋辈辅导员设立电话热点,不仅方便快捷、安全经济,同时也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3.3 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运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只有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其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中,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其中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是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实际操作能够进一步促进相关理论知识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理论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心理健康常识以及自我成长等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主要包括辅导技巧、观察技巧以及说话技巧等相关知识.另外由于当前大学生群体为“80”、“90”后,他们个性比较鲜明,爱面子,自尊心较强,不愿意让别人探究自己的隐私,因此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中,一定要让心理辅导员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尊重当事人的合理要求.最后,为了尽快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快的适应教学活动,应对培训过后的朋辈辅导员进行模拟咨询,以进一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实践能力,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5].另外还应该注意,实际操作的意义在于操作中的体验以及感受,结束后的讨论和交流以及反馈和分享等才是最重要的.在开展朋辈辅导过程中,将会听到很多沮丧、愤怒以及悲伤的故事,很容易影响朋辈辅导员个人的情绪,所以朋辈辅导员在开展辅导中,首先应学会保护自己,要学会将负面的影响排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4 加强高校相关部门合作,构建健康和谐校园

新时期,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不仅与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与我们生活的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也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我们应不断扩大教育工作的范围,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促使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多样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部门之间有机的结合,共同合作,从而构建校园、宿舍、班级以及医疗机构、专门心理咨询机构以及相关管理机构等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哦工作网络,从而使校园中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创设出学生日常活动和校园环境相结合的实践空间,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最大限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境性、主体性以及生成性凸显出来.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南开大学实施的“园艺助心”实践活动,根据医学上的“园艺治疗”理念,通过为学生开辟绿地,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园园林设计、校园景观规划以及在校园内种植花卉等项目,从而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中,感受园林宁静自然,鸟语花香的过程中达到调节学生心理,净化学生心灵.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效果,同时对弥补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朋辈心理辅导,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同时由于其非专业性的特点使其难免会对其产生质疑.因此,还需要广大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有效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将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从障碍性咨询走向发展性辅导,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雅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的提高[J].才智,2014(18):64.

〔2〕江胜锋.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中的尝试[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85-86.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