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前些日子,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一次关于《陈情表》的文本解读活动,各位同仁对文本的解读一改过去的唯教参论,进行了多元化解读,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与大家交流之后,仔细回想解读的内容,总觉得有一些解读不是很妥贴,出现了一些过度解读和取悦解读,这样的解读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没有好处,反而造成学生的偏离文本,对于教学没有任何益处。
例如有的教师认为李密写的孝情是虚情假意,认为李密为了自己的名节,假托孝情达到自己不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对蜀汉尽忠尽节的声誉。有的说李密所写之情是矫情,将《陈情表》看成是李密的处世哲学,李密懂得变通,懂得不作无谓的牺牲,懂得如何在乱世求生存求保全家人甚而求发展。不要将《陈情表》当成至真至性的文章来读。有的观点认为李密所写之“情”更偏向于“事情”“实情”而非“感情”,其孝情只是作者在擂未境中智慧行文时凭借的一种手段而已。认为李密辞不就职有三种原因:一是李密确实有一个需要供养的祖母刘氏;二是李密是蜀汉旧臣,有怀旧思想,对于晋灭蜀汉有些不服气;三是李密认为做官如履薄冰,晋朝刚刚成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
究竟应该怎样对《陈情表》进行有效多元的解读,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我认为还是要要基于学情,还要体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并且要符合大众主流价值观。
1解读要遵从文本的本质,依据史实
(1)《古文观止》中对《陈情表》的评语是“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2)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3)北宋大文豪苏轼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4)晋武帝信守诺言,李密走上为官之道。《晋书.李密传》中有言:“后刘终,服阕,复以冼马征至洛”。
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出《陈情表》写的是至孝之情,顺忠之心。文章能深深打动晋武帝的也是这一点。当然让晋武帝欣然接受李密的“辞不就职”还有别的原因,但孝情是主要的,这与当时晋武帝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吻合的。《陈情表》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为孝道的典范,影响深远。
2解读要体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课堂上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习质量标准融入到教学之中。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所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就会让学生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不仅影响立德树人,还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解读出李密的虚情假意或矫情,就会让学生对古代的文人产生一些不好的印象,从而怀疑古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怀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抱负。而当他看到史实的记载时,又该怎样去解读呢?我以为是不妥的。如果文本解读是为了出新出奇,这样的解读不要也罢。
3解读要关注学情,并且要符合大众主流价值观
例如学生在学密的《陈情表》时,对于古代关于忠孝了解不多,理解不够,体会不深,对古语说的“自古忠孝不得两全”更是难以理解,为什么尽忠就不能尽孝,尽孝就不得尽忠,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尽忠尽孝都是很遥远的事,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更是难以体会到尽忠尽孝的两难尽地。如何进行文本解读,这是需要教师进行课堂预设的。应从李密的悲情、孝情、归顺之情和尽忠之情进行解读,符合大众主流价值观,也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所以应该对悲情和孝情进行重点解读,因为学生对于悲情和孝情还是有所感触的,只要教师能调动起学生在生活中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和父母抚养孩子的不易,就能感受的李密与祖母的相依为命,情感至深。有了孝情做基础,李密的一切言行皆顺理成章。
由此可见,教师抓住悲情、孝情、归顺之情,尽忠之情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更利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对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是有好处的。文章以事动情,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千古一文,实在是实至名归。而一些脱离主流哗众取宠的个性解读让文章失去光彩,让人性蒙上阴影,让往圣情何以堪?
因此解读文本需要理论支撑,而不是心血来潮、别出心裁。不负责任的解读会误人害己,所以解读要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 王彬.古代散文鉴赏辞典[M].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文本解读
诗歌源自于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也是对诗人心境的解读,了解当时环境背景上,人们的心理特点和时展情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诗歌内容,很多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对诗歌中的语句内容进行分析,而没有挖掘诗歌背后的故事及情怀,使诗歌教学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诗歌教学向机械化教学模式发展,影响了诗歌独有的韵味。
一、诗歌文本解读的内涵和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能够有效挖掘诗歌中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诗歌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是素质教育理念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诗歌文本解读的内涵
文本解读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学接受审美的过程中,读者通过直接的知识内容和人生经历,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体会,感受文本中的生命意义和文学价值[1]。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是一种具有强大凝练性的文学体裁,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能够深入了解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怀,感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思想状态,加深对历史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尚书・尧典》中所云:“诗言志,歌永言。”
(二)诗歌文本解读的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主要具有体验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以下为对这两种特点的具体论述:
1.体验性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的体验性特点主要表现为读者在诗歌阅读的过程中,解读必须遵循“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原则,在对诗歌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感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挖掘在诗歌背后所表达的人类真是情感[2]。
2.生成性特点
诗歌文本解读的生成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中,有很多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在对这些诗歌内容的解读过程中,要注重将新时期的时展特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真正展现诗歌文本解读的价值和意义[3]。德国著名哲学思想家伽达默尔曾说过:“对一文本或艺术作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新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具体策略
在高中语文诗歌文本解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诗歌文本解读的内容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和发展规律等内容相结合,真正展现诗歌文本教学的价值,提升学生对诗歌文化的深切感受。
(一)抓住文本细节,分析诗歌内容。
细节是展现诗歌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诗歌中的细节都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歌中的细节主要分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大类别。静态描写主要有肖像刻画、场景描述等内容,而动态描写主要为人物行为描写、心理动态描写等内容。在诗歌本文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根据诗歌文本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深层思想空间和隐含的情感内容。例如在对《归园田居》这篇诗歌的解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性本爱丘山”、“池鱼思故渊”等语句,感受到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出了陶渊明对和平、美好、闲适生活的渴望,表现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怀。
(二)了解创作背景,体会历史意义。
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特点,才能够真正的“换位思考”,理解当时诗人创作的心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对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却从来没有气馁,诗歌创作于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于黄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是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也展现了他大气、豪放的性格特点。对诗歌本文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够更加理解诗人的创作心情。
(三)注重问题引导,深层解读诗歌。
有效的问题引导能够增强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认识,提升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天净沙・秋思》这篇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等问题,带动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可以不断加深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不断提升学生对诗歌文本的掌握程度和深层次理解。
三、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诗歌文本解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红彩.人教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文本解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05).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突破;难点
语文教学中一些句子的含义或是人物形象的理解等重点、难点,是教师很难讲清、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一旦把握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就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避重就轻、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一些学生也是看到需要理解和思考的难点题目就放弃,只是了解了课文的生字词和写作背景、大概的故事情节、简单的说明对象特征或是知道了论点论据就以为学完了,对记叙文中的句子含义、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等没有深入探究,只学到了表面,没有深入到课文的内涵,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改变这一学习状态,集中精力和时间去了解、解决重点问题,促使学生很好地学习和掌握文本,进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一、善于设疑,抓住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设疑提问,在启发学生思维意识的同时,帮助他们突破文章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时,教师要把握作者所运用的个性化语言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和通过对“奥楚蔑洛夫”的分析,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作者契诃夫是怎样通过奥楚蔑洛夫对待‘小狗咬人’事件的几个判断变化,描绘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呢?”这样能很好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学习和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分析与探究时,教师可以提出“文中狗的主人是谁?”“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会变来变去?”“文中对警官穿、脱大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是什么原因造就奥楚蔑洛夫的善变?”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达到突破文章重点的目的。
二、深入分析,突出重点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还应利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从时代背景、作者心理特征、叙述顺序等方面分析文章,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首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看云识天气”的方法。教师在讲到“方法”时,应适当地做深入分析,从云的形态上看:比较轻、薄的云,说明天气是晴朗的,低而厚的云,说明是阴天;从光彩角度上分析:“晕”、“华”、“虹”、“霞”代表是晴天。这样在进行简单概述和深入分析过程中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并掌握看云识天气的方法,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三、要避轻就重,抓住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避轻就重,抓住文章的教学难点,在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外,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的知识量,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教师要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了解重点、难点后,教师可以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部分进行分层次地讲解,如在“山野对歌”中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唱歌人”,在“山路漫歌”中主要描写了“唱歌的环境”,在“村寨传歌”中重点描写的是“唱歌的场面”,这样把文章归纳为三部分,让学生清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分层次的讲解,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意图,进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恰当启发,紧扣难点
教师还可以紧扣课本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在分析文章重、难点:分析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作用。这样能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从而理解“孔乙己”的人物性格特点。教师还可以适当地给予学习启发和点拨,如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形态造就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这样适当地启发学生,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涵义,进而促使其突破学习难点。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文本语境品味和理解“温文尔雅”等词语,引导学生归纳描写春景和水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的个性对话。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阅读,体会水的含义以及孔子的教育智慧和浓浓师生情。
重难点是理解孔子关于水的论述以及弟子立志的教育过程。
一、以孔子地位为激发点,引发学习热情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孔子博大精深,其儒学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孔子的认知,然后对孔子的生平以及学术成就作简要的讲述。同时适时介绍我国在美国、韩国等世界范围内开设几千家孔子学院的盛况。当下,全世界都在研究孔子,学习孔子。这一环节的教学明确了孔子的地位和影响,必将激起学生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和民族的自豪感,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学习的“愤悱”状态。
二、以故事内容为生长点,把握课文重点
课文内容较长,我先是进行一段配乐朗读,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所描写的诗意情景中,借助音乐和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听完后,我激发学生对出现在眼前景色的叙述以及个人主观上的感受,说说自己的体悟和想法,并学习用对应文章的词语进行概括,从而梳理出文章的三个层次:赏景、论水、谈志。泗水河畔的景色描写优美,但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不是上课所要讲解的主体。而故事的主旨,即课文重点论水和谈志才是我们课堂需要细细消化和感悟的主体。对于泗水春景,可通过语言的描绘,引入情境,带领学生读一遍,把握描写春景的技法,然后切入到课文主旨部分的学习。
三、以文与人交流为核心点,实现多重对话
本课重难点教学中,我致力于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伴、与自我心灵对话,同内外世界的对话,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从而,让文本的思想内涵与外延鲜活起来。
重难点之一,孔子论水。
采用步骤:先是通过画面的优美展示,教师精准语言的描绘,再现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沉思的情与景,引导学生随着孔子的论述,进入情境。然后出示《荀子》中与课文相应的部分片段,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突出文本的厚重,激起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从侧面帮助对文本的理解。第三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并且结合日常观察、思考,凭借个人的独特生活经验,交流发表自己对孔子心目中关于对水的理解。最后,拓展情境,由泗水之境,延伸到碧波荡漾的洪泽湖,浩瀚无边的长江,奔腾不止的淮河水,波澜壮阔的南海,引发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水发表自己新鲜的见解。如水浩瀚无边,包容万物,像君子一样有博大的胸怀;水不知疲倦,一路欢歌,像君子一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一拓展既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既有文本的体验,又有个人生命的感悟,看是解读水,实则是在观照自身,是学生思想、情感的交融点。
重难点之二,孔子谈志。
篇5
关键词: 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通过分析来理解和阅读,通过自己对文本的分析,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现代小学英语教学中,文本解读已经成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文本解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书本的理解能力,降低英语学习的难度,对学生学习英语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使用文本解读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效率,成为广大英语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文本解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文本解读教学中存在普遍性的问题,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较弱。对此笔者做了专项调查,以分析小学英语文本解读的现状,笔者发现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文本解读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文本解读的意识不强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同层次的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实施程度也有所不同,优秀教师能准确地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旨,进而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能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然而,大部分教师仅仅是把文本解读停留在口头,并没有真正实施,他们更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不符合新课改教学的理念,甚至偏离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弱
在当前的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准确地解读文本,许多教师只注重眼前的教材,忽略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导致教材的解读局限于语言表面,教学内容显得肤浅片面,使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课堂教学难以得到提高。
二、文本解读的教学策略
1.重视学生的文本解读体验
文本解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时更细致、更深入,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教小,理解能力差,因此教师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的体验。小学生处在好奇心重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这一特点来引导学生阅读,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阅读的主体,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利用文本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内容探究,领会文本当中的情感表达,实现对阅读教学效果的强化。
2.立足文本
立足文本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通过对文章的全面解读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小学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考方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含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实现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
3.在文本解读中要注重文章的关键词和中心句
抓住文本关键词和中心句子是文本解读的重点。中心句是文章主旨最直接的体现,抓住文本的中心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以引导全文的解读。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关键词和中心句入手解读文章,注重文章细节的解读,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在文本解读中重视背景知识的激活
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学生在阅读时如果对文章的背景有准确的把握,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更容易接受以时间的顺序解读文本,但是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显得突兀。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引入话题,加入与文本相关的知识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意识,还使学生获得了理解文本所需的信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5.从插图入手解读知识疑点
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插图蕴含着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直观有效地体现文本的背景。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详细的解读,帮助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my home”一课中的let’s talk内容时,课文首先用一句不太重要的祈使句“Open the door,please.”开头,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对教材的插图进行解读,我们发现当时妈妈手上拿了很多东西,无法自己开门,因此才首先说出了这句“Open the door,please.”,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插图在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快速正确地理解文本含义,从而真正成为语言使用的主人。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多元化地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才能对教材文本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另外,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背景,抓住解读阅读文本的切入口,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理出文章思路,归纳文章要点,挖掘文章内涵,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古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精炼性的特点,教师在解读该类文本时,对于诗文的用韵、用律和用词,诗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应有一定的关注。就古诗教学而言,教材在编排时对其言语形式的目标指向并不明晰。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古诗文时,对其“语用”目标有一定的关注,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乡村四月》,谈谈自己对该诗的教学解构和语用点的选择。
一、关注选词,体悟用词之精妙
叶圣陶说:“字字为语乎,语语悟其神。”吕叔湘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就是语言。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关注语言,时刻保持敏锐的语言意识。要字斟句酌,悟字品义。
古诗人在遣词造句时,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确,讲究推敲字词,诗人翁卷亦如是。《乡村四月》描写了四月的江南,绿色遍布各处:竹林里、小溪边、房前屋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而在绿色的原野上,是纵横交错的河渠,一道道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这江南美景的渲染,靠的是诗人翁卷的精炼用词。
首联“绿遍山原白满川”,该句中一绿一白,尽显山原与平地的色调。诗人用“遍”来形容绿的多、绿的饱满、绿的丰富,尽显颜色的张力。诗人对于“遍”字的运用,想必是经过一番琢磨推敲的。如此用词,便是该诗彰显言语表达精妙的地方。作为教师,要用炯炯慧眼去捕捉文本中这样特别的地方,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适时提醒、巧妙点拨,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在初读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让学生交流各自吟诗时,脑海中都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到处都是绿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后,我又通过PPT展示,让学生看到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满是绿色的世界,进而指导孩子齐读“房前屋后满是绿,这就叫——”“山坡原野遍布绿,这也叫——”。
这些环节之后,我又指导孩子朗读该句体会“绿遍”。“你只读绿了一个角落”“山陵仿佛被你读绿了”“原野也被你读绿了”“让绿布满整个乡村吧,一起读”,通过这样的评价语,让学生在读通、读懂、读美古诗文的同时,也体悟到诗人在行文时“遍”字运用之精妙。
二、关注经典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在进入文本时,教师应始终保持一种敏感和警觉,在文本解读时,要关注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探寻品析这些经典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
“子规声里雨如烟”,诗的颔联写雨。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是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文描绘的初夏景色,笔触是细腻的,意境是朦胧的,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用“子规”这一意象?这是我在解读文本时的一处疑惑。在查找资料后,我了解到“子规声”在诗歌里具有引发人哀怨的特殊内蕴,或陈述游子思乡之情,或来表达故人离别之,或诉说冤屈之愤。李白《蜀道难》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云“杜鹃啼血猿哀鸣”都是以杜鹃啼叫声表现人的悲伤情感。而这里的“子规声”,在烘托出四月景色的特点的同时,我也解读出了翁卷在细雨中透露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试想:如若仅仅为了表现初夏江南的朦胧美,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上“燕子声里”亦或是“牧笛声里”?在了解了诗人放弃幕僚生活,沦落江湖,以布衣终的生平,在品读了诗人的写实之作《东阳路旁蚕妇》中刻画的蚕妇辛苦生活的形象后,我更加确定,翁卷在选择“子规”这一意象吟咏田园生活之时,更饱含着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透露着对“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一残酷现实的淡淡忧伤。
诗歌蕴含的文化深意还有很多。诸如:《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其中的“萧萧”便是古人通常用来描写秋冬景色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意象选择的重要性,我别具匠心地在教学该诗时,选择了这样的环节。“春夏之交的田间地头,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然后出示了下列诗句: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唐·王维
抓住时机,我问孩子们:“乡村四月还有哪些动听的声音?请你来填一填: 声里雨如烟。”孩子们有的说“青蛙声里雨如烟”,有的说“知了声里雨如烟”,还有的用上了“牧笛声里雨如烟”。最后问孩子们:“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子规呢?”通过拓展阅读,从另一个角度去告诉孩子们农民在雨天里不得不忙碌、不得不劳作的无奈。
三、想象补白,使情感更深入
歌德说过一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如果教师不关注文本的“秘妙”,也就缺失了看见文章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的能力。而恰是这些容易被忽略的表达秘妙,是最需要提醒学生关注的节点。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注重形式,关注文章整体布局和描绘手法,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因为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尾联“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中一个“才了”、一个“又”,时间节奏很紧凑,再现了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诗文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了衬托出乡村生活的繁忙,化繁为简,故意而为之。而这一点正是解读中容易被忽视的文本“秘妙”。
这后两句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但是乍一看诗句,对于孩子们而言似乎隔着很远的距离。如何让孩子们了解农事的繁忙呢?我的设计在于让孩子们来亲历农事:想一想,在这个季节里,男女老少还会忙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的翅膀吧!请你来写一写。
【课件】四月的乡村,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山坡上,男人们在 ;小河边,妇女们 ;
竹林里,孩子们 ; 。
如果想象能让孩子们体悟到农事的繁忙,那么我的采访就更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了。
采访一:辛勤的孩子,你不累吗?休息一会儿不行吗?
采访二:又是采茶又是种豆,你不累吗?喝口茶,歇会不行吗?
最后,我用引语告诉孩子们辛勤劳作的重要性:辛勤劳作,以后的日子才能舒坦,所以乡村四月——辛勤劳作,才能换来秋收呀!所以——辛勤劳作,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所以——
篇7
带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也都提出了很多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课文前后内容进行对比,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的教学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前后段对比,理清文章的结构
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作者在表述内容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结构与顺序来写这篇课文的。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把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割裂开来,带领学生进行单独解读。这样的解读只是表层的解读。由于学生没有把每一段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放在一起对比,在脑海中就不能形成清晰的印象。所以,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前后段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每一段的表述方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大家已经把这篇课文通读了一遍,那么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济南的哪几个泉水,它们各分布在哪几个段落?
生1:主要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第二自然段介绍珍珠泉,第三自然段介绍五龙潭,第四自然段介绍黑虎泉,第五自然段介绍趵突泉。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阅读这几个自然段,看看它们都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些泉水的,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
生2:这几段都是先介绍泉水的位置,然后介绍这些泉水名称的来历。
生3:这几段分别介绍了四种泉水的特点。珍珠泉的泉水是从地下往上涌的。五龙潭是一个泉群,它的周围还有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等。黑虎泉的水声喧腾,比珍珠泉的声音要大。趵突泉是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从泉底“咕嘟咕嘟”地向上冒。
生4:修辞都一样,都是运用比拟的手法来描写的。
生5:在济南的七十二泉中,趵突泉名列第一。
这样,通过前后段之间的对比,学生自主探索各段的描写特点,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二、前后句对比,品读表述之美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都有一句领衔全文的句子,甚至每一段都有关键句,它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如果教师抓住了这些关键句,放在一起比较,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了。
教学时,教师出示了课文中的两个句子“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济南的泉水闻名天天,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句话?
生1:第一句话说明济南的泉水众多,而后面的一句话说明把济南称为“泉城”的原因。
师:如果把这两句话的位置调换一下,好不好?
生2:不好,如果一开始就说济南的泉水闻名天下,不能让别人信服,因为没有凭据。而先说济南有七十二泉,可以激发读者探究这七十二泉的奥秘的欲望。
师: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济南泉水特征的关键句,并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描写过程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解读课文既要有表层的文字解读,也要体会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为什么要放在这儿,放在这儿的目的是什么,从而通过前后句的对比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前后词对比,掌握用词技巧
作者在写文章时,往往都会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描绘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这些词语罗列出来,加以对比,那么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作者的用词技巧。
师:作者对泉水的描写用了很多形象、贴切的词语,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对比一下,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来描写泉水的。
生1:“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明珠散落、声音洪大、虎啸狮吼、声音低细、秋雨潇潇”。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了济南泉水的特征。“有的……好像……”“有的……听起来……”两种句式串联起来,给人一种结构美与和谐美。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式给改了,只用前半部分的词语,如“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声音洪大,有的声音低细”,这样描写好不好?
生2:当然不好了。比喻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帮助我们理解济南泉水的特征,如果把后面的比喻词给去掉,文章就会显得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
生3:“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等词充分地把珍珠泉的特征给表现出来了,而且每一个词都是由一对相反的字来组成的,这样的描写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篇8
一、新解构主义和高中语文教育的关联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哲学思想。解构主义在欧洲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二战毁掉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以理性和科技建构的美好世界。然而回溯战争的原因,发现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根据理性的推导和科技的进步一步步毫无破绽地结构而成的。所以,德里达们发现了逻辑的荒谬,并从语言学人手开始解构现实社会。
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的切入点是语言学,这是解构主义和高中语文教学的关联点之一。解构主义认为语言结构本身没有意义――所谓语言结构通俗言之就是文本和构成文本的语法。因为文本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总是存在差异,“所指”是作者通过文本试图表现的意义,“能指”是读者看到文本认为其表达的意义,两者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文本对于作者而言无法精准表达其思想。换句话说,解构主义始终坚持文本解读的多元性,而文本解读的多元性正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趋向之一。文本解读多元性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反中心论和反权威,这恰恰是解构主义的精神核心。解构主义并不注重文本解读中的逻辑,他更侧重于读者对于文本的直觉感受,强调读者在文本能指中的自由。
文本解读多元化在原则上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多元化带来很多问题。首先,它使教师在文本解读中丧失了权威地位,而在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实施高度仰仗教师的权威性。一旦教师在文本解读上的权威性丧失,那么教学过程必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如果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师生地位的调整可以解决的话,那么下面一个问题似乎是个死结。高中语文教育在目前来说是集体化的,并不是个人阅读感受的状态。文本解读多元化,必然会出现彼此差异乃至矛盾的解读,这种争议本身可以通过逻辑证明来判断对错,但是文本解读多元化是重感受轻逻辑的。反过来,由于文本解读多元化无法使作为教学实施过程主导者的教师裁判对错,教师会进一步丧失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性,教学过程会更加无序。
更何况,目前高中语文的承担的并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的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历史传统使它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文本解读过程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过程。为此,教材编订就带有主题限定,文本解读是一元化的。为了达到文本解读的一元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逻辑矛盾混乱。同时,教材编订者又希望学生服从自己的权威解读。如此循环,更加引起学生的反弹,反权威和反一元论在高中语文教学实施中更加明显。
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三个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低效。文本解读多元化е露嘀止鄣愠逋唬缺乏逻辑证明和理性思维。
(二)学科地位尴尬。“杜甫很忙”即是明证。这是由于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低效引起的,同时又是由于语文教育中学科权威性丧失引起的。
(三)语文教材知识体系混乱。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同时又是教材编订缺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和逻辑导致的结果。
看似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高中语文教育处在一种典型的解构主义背景下。语文教育试图寻求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精神的建设性成长,但是它正处在一种破坏性的背景结构中。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逻辑已行不通,更何况语文学科作为具有强烈价值观训练的学科,无法脱离主流社会思潮的存在。当社会主流思潮是以戏谑、恶搞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解构主义思潮的时侯,语文科学绝难成为严肃的结构性的建设力量,它只能以“恶搞杜甫”“调侃经典”和“胡改乱编”等表现方式对社会思潮亦步亦趋。
二、“打碎――叠加――重组”。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
解构主义因其寄生性而遭到保守批评家的诟病,而德里达自己的论述本身互相矛盾之处甚多。解构主义的问题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破解。一切关于解构主义的文本都是用德里达们自己竭力反对的结构性语言表述的。用结构主义的文本阐述解构主义来反对结构主义,这是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所以,德里达之后的解构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打碎――叠加――重组”的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集中教学,思想灌输,文本工具性训练等固有结构已经在现实上支离破碎,进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诞生的一种教学结构。
但是,新的教学结构诞生在目前的教育背景非常困难。首先,社会价值观已经形成解构主义思潮。一切反主流、反权威和反经典的言行会迅速被社会接受并流行。高中语文教育很难在解构主义背景下独善其身,由破而立地诞生新的语文教学结构。
其次,新的高中知识体系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脱离。高中语文教育是以现代汉语知识体系阐释文本。例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强调各种语言活用和语法结构,是典型的以今译古。但是,现代汉语作为创作语言不足百年,语法知识体系极不完善,用现代汉语知识体系解释白话文文本已经举步维艰,更何况以今译古。高中语文的知识性不完善并有逻辑冲突。要建立新的高中语文教育结构,就要先建立新的高中知识体系。而建立新的高中知识体系,并不是高中语文教学实施者能够实现的。
其三,高中生并不具备独立阐释文本的能力。
高中生并不缺乏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但是高中生对文本解读更多的是感受,不是逻辑和理性的思考,更不能形诸文本。即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是观点的争吵而不是思想的交锋。在个体思维能力成熟之前,很难形成新的有效的教育结构。但是,个体思维能力可以训练,所以这一点上,并非是不可解决的。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全息视域;数据开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35-01
当下语文教学的低效,究其原因在于教学的碎片化思维――只着眼于单篇文本,而没有一种主题整合意识;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只着眼于 “语感”“段感”,而缺乏应有的“篇感”“文感”。全息视域将文本置于教材的主题中、母语的整体框架内、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之中,尝试用一种结构观点、主题思想、系统思维和整体视野来考量具体的语篇教学。
一、全息视域: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儿童语文教学
罗杰斯指出, “全息”即系统之中的一个微单元都包含整体或母体的全部或部分信息。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文本都可以相互阐释,所以有学者提出 “互文教学”“群文教学”。基于全息视域,语文教学的全息教学的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语文文本中的字、词、句、段与文本的整体篇章之间存在着全息性,即通过文本中的文眼、核心表达、承上启下的段落等能够折射出文本的整体意趣。如,教学《月光启蒙》,可以以“启蒙”“月光启蒙”为主线串起一系列课内外信息,让学生在感受文字隐藏的亲情的同时,唤起他们生命里的各种启蒙教育的记忆等。
二是语文文本本身具有全息性。文本是作者生命实践活动的灵动表达。在文本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心路历程、创作背景、时代信息和复杂的生命体验。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可以解读出萧红快乐、自由自在、幸福的童年,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萧红的经历,让儿童更深刻地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三是语文教学的全息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板块的设置还是教学课时的划分等,都能展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凸显全息视域中的儿童语文教学,是观照儿童、观照母语的真实体现。
二、全息视域:儿童语文教学的实践建构
全息视域中的儿童语文教学将从范本解读、样本阅读走向全息阅读。全息阅读是对语文教学的革新,将阅读的时空真正还给儿童,将儿童语文阅读中的全部潜在状态、隐蔽状态信息置于全息视野下。
(一)数据开放,让语文更具全息效应
在信息时代,许多即时信息扑面而来。儿童拥有着教师无法想象的信息。因此,基于全息理论下的语文教学也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视频音频对话,微信、博客、朋友圈……让儿童的信息接收显得强大。基于全息视域,语文教学的主体将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笔者融入互联网中的文字、画面、音频、视频等,构建了一个强大、开放的大数据库,让语文更具全息效应:播放纪录片的《话说黄河》,生动的解说丰富、鲜活了教材文本的语言,气势磅礴的黄河更加映衬了艄公勇敢与智慧、机敏与镇静。这些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全面。
(二)主题整合,让教学形成全息互动
主题整合让教学各元素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形成全息互动,包括教材文本间、教材与儿童经验(生活)之间以及教材文本与母语的全息互动。教材中存在着许多“类结构”(即主题相同、相近的结构)的文本。教学中,教师应彰显文本“全息态”的整体之美、逻辑之美,并根据儿童的特点和认知能力,对文本主题进行整合优化,凸显其核心价值。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郑和远航》、第六单元的《大江保卫战》、第七单元的《水》,笔者基于“人物主题”的视野对三篇课文的场面描写进行对比:郑和远航的动态与静态描写,“抢修大堤”的全景描写与特写,“雨中洗澡”场面的详写与略写,使学生对场面描写有了更全面具体的认识,丰富学生写作验。
(三)场域融通,让儿童形成“全息认知”
全息视域中的儿童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为此,教师要融通儿童学习的不同场域,丰富儿童的信息。在全息视域中,儿童应直面信息本身,展开关系思维。“关系思维”能给我们提供许多新的文本解读视角。例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如果仅仅局限于探讨爱因斯坦“平凡中的伟大”,儿童就很难走近爱因斯坦,也很难感受到爱因斯坦的伟大。为此,笔者让孩子们课前搜集资料并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爱因斯坦的伟大,形成对爱因斯坦伟大的全息认知。
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个体差异;彰显个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讲授式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文课本的知识,还需要在语文教学建构多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其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全面地进步。如此的语文教学才能成为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而不是仅为考试而苦学的语文。
一、文本多元解读,让阅读之树开满个性之花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教师不必急于追求唯一的单一的固定答案。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并提倡学生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的解读。
(一)重视直接感悟,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文本的多元解读要想让学生展现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直接感悟,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建构温馨而有人文性的多元解读的平台。抓准学生的感悟和发现,进行因势利导,教师更要珍视学生宝贵幼稚的阅读初体验,以激励促其生长,以鼓励促其深入,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结合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许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切入点入手:
1.精心设计开放性的“主问题”――引领学生个性化解读。学生对文本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老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灵活有开放性,使学生能进行发散思维,深入研读文本,有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例如在《十二章》中我设计问题“在这十二章论语中,你最喜欢哪章?请结合课文谈谈理由。”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各抒己见,从学生的发言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让他们有了自己的解读选择。
2.结合文本的争议,引导批判式解读。在教材处理上,体现新文本的情趣、理趣、谐趣以及由此产生的美趣。给学生以全新的心理感受与视角冲击,真正体现文学是人学,力求文学作品思想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例如在《杨修之死》的课堂上,我设计问题“对于杨修以及他的悲剧人生,历史众说纷呈,你怎么看待杨修以及他的人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并能做到言之有理。
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学生在自主学习、对文本进行解读,往往会提出多种多样的见解和看法,有时会是睿智之思、惊人之言,但也一定免不了主观随意、“胡言乱语”、乱解乱读。面对这样的课堂情形,我们更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多元解读并非信马由缰,任意驰骋,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而应该多元有界,必须有一定的“范”,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看法作消极处理、一味迁就,过于褒扬。例如《孔乙己》的教学中,会有学生认为孔乙己是个矫情造作之人,懒惰、无知,可联系整部作品,了解待遇的出身和遭遇就可以知道这人背后蕴藏了多少辛酸!
二、教学多元进行,让课堂舞台异彩纷呈
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努力寻求一条走向多元化课堂的教学之路。
(一)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个人特长
课文学习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形式,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小组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例如:学习《醉翁亭记》时我布置学生按组根据课文的不同部分,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最终以演绎文本或者是说故事形式串讲课文。如此一来,既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文内容的梳理和讨论中,又能让他们挖掘自身的特长,发挥自己的特长,并能从其他组员身上取长补短。
(二)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各展其才
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内外为学生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提供一个舞台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学习现代诗的单元,组织学生举行诗文朗诵比赛;学习《真正的英雄》时让学生争论“谁是真正的英雄?”学习文言文单元,组织学生进行文言基础大比拼;学习对联知识,让学生收集展示名联故事,进行对联写作比赛……多种教学方式灵活变通,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团结合作,异彩纷呈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讲授与汲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如倾听能力、交流能力、团体合作能力。语文教学不局限于四十或四十五分钟的师生对话,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将语文教学贯穿渗透到课堂内外。我经常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一些学生们喜爱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竞赛性的语文活动,并多以小组或大组形式进行。例如:学习戏曲时,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戏剧表演比赛,要求学生以课文为剧本进行小组排演,以表演带动课文的学习。又如学习新闻时,组织学生举行班内的新闻联播大赛。学生的课堂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令人大开眼界。
三、结语
语文教学实施得好,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综合过程。我亦不懈地追求一个更为适合学生成长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给学生的畅想开辟一方乐土,给学生的才能一个展示的舞台,让语文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伴随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朱永新.新教育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 上一篇: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
- 下一篇: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知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