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原理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次贷危机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喷嚏”让世界“感冒”
2007年2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其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同日,汇丰控股表示为在美的次贷业务增加侣亿美元的坏账拨备。次贷危机风险开始浮出水面。2007年3月13日,新世纪金融表示无力偿款面临破产境地,在裁员过半后,4月4日该公司宣布破产。
新世纪金融的倒下,意味着次贷这个倒金字塔型危机最底下的一块砖被扳倒,其上越来越大的危机之墙就此一步步坍塌。
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央行48小时内向金融机构注资3262亿美元,此后,各国为次贷危机的注资不计其数,美联储、英国、日本央行不间断地注资却没有缓解危机的蔓延,10月24日,美林证券宣布亏损使危机之火实际燃烧到美国华尔街自身。降息、注资、联手救市,在危机不断蔓延之中,美国人采取了敞开货币供应,甚至主动贬值的方法将危机向全球转移,全球各国被动采取各种汇率、注资手段应对危机。2008年3月,美国首次担忧经济步入衰退,随着贝尔斯登最终、号称“第二美联储”的房利美、房地美被国有化、雷曼兄弟破产、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拿出7000亿美元天量救市资金,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全被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危机之中。
与次贷危机相伴,其他次生危机――石油危机、粮食危机以及东南亚部分经济体金融动荡风险交织在一起,次贷危机的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日前发表报告,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降至3.7%,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该机构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以令人预想不到的方式迅速蔓延,对市场及金融体系核心机构造成广泛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在失去动力。IMF认为,全球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25%的可能降到3%或以下。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让全球富裕起来,更把美国与世界经济拴在了一根绳上。这回美国一个“喷嚏”应验了坊间戏谑之言:世界真的“感冒”了!美国著名财经记者丹尼尔・格罗斯说,这次美国经济衰退将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拐点,美国经济引领全球的时代将结束,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将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标题赫然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欧洲、亚洲的金融界受美国经济影响,困难重重,叫苦不迭。如何为“感冒”降温,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寻觅救市良方。
“次贷”影响逐渐渗入生活
次贷危机,底在哪里?这是从华尔街到北京金融街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出口放缓使中国沿海外向型企业提前进入寒冬――中国沿海一批出口加工型企业倒闭,导致大批工人被裁,或被迫无限期休假。与此同时,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
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仅10月上旬,珠三角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据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年底时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即1.75万家倒闭,以一家企业倒闭导致500人失业计算,1.75万家倒闭就将导致87.5万人失业。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
这次大规模的倒闭和裁员使大批的农民工失业,全国8%的中小企业倒闭,沿海地区许多农民工出现“返乡潮”。农业部今年8月提供的数据是,2007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1.26亿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5亿人,扣除重复计算部分,2007年农民工达到2,26亿人。只要十分之一的民工就业受到影响,绝对值就将达到2200万人。
国内专家特别指出,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事实上中央政府已经采取措施,自央行2008年10月30日一月内三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隹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面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定单减少导致的中小企业经营的困难,一方面推进企业的重组和企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在金融上也对这些中小企业给予了新的信贷支持政策。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会议将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定位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这些都是确保中国经济渡过难关,长治久安的全局之举,也可以弥补此前在民生问题上的部分历史欠账,除了交通投资,其他都是长效工程,而且只能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去优化资源的配置,合理安排资金。
“寅吃卯粮”惹的祸?
纵观近期一些专家的言论,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与美国过度消费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美国政府利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巨大优势,鼓励公众透支,大力发展债务经济,而庞大的债务赤字只能由顺差国支持。顺差国家成为捆绑在美元战车上的人质,不得不通过持有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等金融资产和大量出口商品来支持美国的高负债和高消费的经济发展。
在“透支消费”的支撑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居民的个人消费增速不仅没有收缩,反而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从实践来看,“透支消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美国的普通百姓不但用尽了自己的收入,而且还要透支“未来的”或“虚拟的”收入以支撑今天的消费。在过去20年里,美国的消费无论经济好坏皆能保持兴旺,经通胀调节后的季度消费增长通常都较上年同期为高,这一时期美国消费开支持续畅旺的主要动力是“借钱容易”,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十分乐意为家庭不断上升的需求提供信贷。尽管也曾出现个别坏账的情况,但总体而言,消费者信贷一直被金融机构视作低风险高收益的业务。结果,强劲的消费冲破了相对萎缩的收入,由此形成了一个非理性的“透支消费”悖论。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不仅美国居民在“透支消费”,而且美国政府也在推行“透支经济”(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在全球经济都在为“过剩”而发愁的今天,美国之所以能够在相当长时期独善其身,正是在于这双重的“透支”暂时填补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从而掩盖了本国的经济扩张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虽然此种消费模式造成很大的矛盾,但是一些专家对此还是持肯定态度。
篇2
首先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其概念、原理、参与者和运作流程进行了简要阐述。其次深入探讨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主要阐述了次贷危机产生的相关机制、发展历程和内在原因。然后讨论我国在次贷危机背景下继续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当前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潜在风险,并利用credit poirtfolio view经济计量模型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信用风险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通过借鉴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今后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规避危机的相关建议和策略。
一. 绪论
1研究背景与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基本框架与思路
二.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概述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2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三. 美国次贷危机的历程与成因
1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相关机制
2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
3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
四.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及风险
1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状况
2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3我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研究
五.国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策略
1加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3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4建立完善的证券定价机制
5扩大投资者范围
篇3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说,当下的信贷危机是他在职业生涯中所见最严重的一次金融风暴,是百年一遇的危机。类似的话,索罗斯在今年初也说过。
在次贷风暴持续肆虐下,一向在华尔街及全球金融市场呼风唤雨的五大投资银行已倒下3个。贝尔斯登被收购,美林被卖,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剩下的高盛及摩根史丹利亦被市场紧密关注它们在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
美国政府这次下了狠心,对雷曼兄弟的破产危机袖手,让其自生自灭之余,其实也做了不少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的准备:撮合美国银行收购可能是下一个地雷的关林。对同样也身陷危境的AIG(美国国际集团)给予850亿美元紧急融资;促成全球十大商业及投资银行联手出资700亿美元成立自救基金。与此同时,欧洲央行和英伦银行也分别对金融市场注资。中国人民银行也宣布减息及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去年8月发生的美国次贷强震,目前正以前所未见的巨大海啸,席卷全球,各国都在忙着筑堤。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形成,短期而言,是源自于2001年开始的联储局的不断减息,刺激酝酿成了房地产大泡沫。长期而言,则应归咎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30年来,不断推出日新月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到最后连联储局主席伯南克都看不懂。眼前的次贷风暴,正是这长期与短期两个因素结合的必然结果。
伯南克在去年夏天次贷风暴开始时,表示问题不是十分严重,明显低估、错估了形势。格林斯潘跟索罗斯比一般人更清楚地看出“这是一个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但我担心他们仍有一些地方恐怕没有看透。
百年来,曾有过的最大金融及经济危机是西方1930年代的经济大恐慌,但事隔80年后的今天,当前的形势与30年代相比,至少有三点不同:
一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不同。30年代的问题出在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后来用凯恩斯的加速原理及乘数理论,即足以解释并找出解决之道。眼前新世纪的经济危机源头则出在虚拟经济,而且,虚拟经济又和实体经济的问题相互刺激,相互作用,乃一发不可收拾。
二是波及的范围不同。上个世纪初还谈不上全球化,30年代危机在区域上主要发生在大西洋两岸。现在则是高度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互为网络,尤其是金融。美国连续几次紧急会议都赶在周末结束前,即亚洲开盘前找到对策,希望避免冲击亚洲,又进一步冲击欧洲及美国,导致恶性循环。全球化程度愈高,金融及经济危机扩散的范围就愈大。
三是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程度不同。当时关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远非目前能比,如今“地震”震源发生在GDP占全球28%的美国,其烈度可想而知。这是问题的“强化”。
由是观之,格林斯潘及索罗斯所见,或许还有不足之处?
往后看,有三个关注点:
鲍尔森与伯南克此番痛下决心,袖手不管,就是想让美国金融置之死地而后生。思路正确,但同时也是下了极大赌注。未来一周或数周华尔街能否逃过此劫,是关键。
如果不幸,再有金融地雷陆续引爆,美元能否挺得住,将是美国一个世纪来金融帝国能否维系的最严峻考验。果真出现此等形势,则不免牵动到全球金融、经济、政治及战略版图的巨大重整。
篇4
对于华尔街的巨头们,11月并不是黄道吉日。由于三季度的业绩报告中出现了超出预期的次级抵押信贷亏损,11月初,美林集团CEO斯坦奥尼尔(Stan O’Neal)和花旗集团CEO查尔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先后引咎辞职。
更重要的是,对于今年年初以来的次贷危机,市场的疑问与日俱增:新一轮冲击将如何演化,会否引发美国经济的衰退,对全球经济又有何影响?危机之后的国际资本市场将走向何方?
11月1日上午,在北京金融街的丽思卡尔顿酒店,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在接受《财经》记者的专访时,就次贷危机的原因、教训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首次解读了高盛的中国战略。
2006年6月,高盛原董事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就任美国财政部长之后,贝兰克梵即接管了这家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机构。在此之前,贝兰克梵已在高盛工作了25年,并长期执掌固定收益、外汇、商品和股票交易业务,因此对于次贷市场有着极为深切的体验。
最坏的时刻过去了吗?
《财经》:最近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公布的三季度业绩并不理想,加重了市场对于次贷危机的担忧。在你看来,这一危机是否已经过去,次贷风波带来的损失究竟有多大,你认为美国经济有多大可能走入衰退?
贝兰克梵:关于次贷问题,尽管未来还会有一些波折,但大的危机已经过去了。
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房贷抵押证券的损失尚未全部反映出来,这在市场上加剧了投资者的不安全感。我想再过几个月的时间,市场就可以充分评估次贷风波带来的损失。因为每一次季报,都会披露一些新的发展。这个过程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不是几年。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因素是,如果房地产市场继续疲软,是否会影响到美国的消费,进而影响到美国的整体经济?如果房价下跌,人们会减少消费,就会导致公司销售量下降、业绩不佳、股价下跌,从而最终将危机传导到整个经济体当中。
以往美国经济一旦减缓,全球经济都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仍然存在,但对于一些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来说,影响的程度应该会比以往减轻了。中美两国的经济是独立的,但是中国仍然会受到美国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如果中国能多些消费,美国多些储蓄,这对全世界都有好处。
总体而言,我对美国经济未来的走向比较乐观。
《财经》:10月31日美联储再度降息,美国财政部也推动美国的主要银行共同出资组建“超级基金”,以购买市场中的短期商业票据维持流动性。这些行动能否帮助市场走出危机,抑或这只是危机继续恶化的反映?怎么看待中央银行在此次危机中的表现?
贝兰克梵:美联储和商业银行拯救市场的行动,既反映出市场自救的决心和信心,也显示出危机尚未完全结束。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能正视问题,共同努力,这就是一个好的迹象,可以让我们更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至于中央银行,我不觉得美联储是在“劫贫济富”。通常来说,央行只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宏观经济。但是,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并非毫无关联。人们一直通过买卖证券为他们的生意融资,如果有一天他们不能这样做,最终会影响到整体经济的表现。
因此在资本市场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央行需要留意市场的动态,但是他们的调控目标并不会以资本市场为转移,他们的目标始终是宏观经济。我很欣赏美联储的很多措施,他们的行动非常有效,有效地平息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财经》:包括美林等金融机构的最高管理者在次贷风波中辞职,您觉得谁应该为次贷风波的损失承担责任?
贝兰克梵:管理者要有责任担当。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CEO为公司的表现――无论好与坏――承担责任。这就如同船长要为他管理的舰船上的一切事情负责一样。
现实中,华尔街的生意都非常巨大且复杂,并且暴露在经济环境的影响之下。所以,管理者可能会搭上经济上升周期的顺风车,获得超出其真实努力的回报;但有的时候,如果宏观环境变差,他们也要承担更多的指责。现在我们看到的人更,并非关乎公平,而是关于责任。
重估CDO
《财经》:次贷危机起源于债券和衍生品市场,你在高盛的固定收益部门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在过去的十年中,固定收益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是怎样影响当前的投资操作的?
贝兰克梵:近十年来,固定收益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
尽管现在我们遭遇到了次贷危机,但我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现在可以用来管理风险的工具增加了,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和理解远比十年之前深入。目前全球资本市场的范围和容量都比十年前大大增加,但出现的问题少了很多。
第二个重要的变化是投资活动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第三个变化是科技的进步,这使得交易速度提高,减少价差和交易成本,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流动性,让市场受益。
十年后的今天,整个市场中的资金量大大增加,并且能迅速向那些价值未能得以充分发掘的“洼地”流动,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因此受益。
《财经》:不过,这种全球性的投资行动也让次贷危机波及到了更多的市场。
贝兰克梵:是的。次贷危机始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在美国,住房问题是家庭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很多方式手段被发明出来,来增加人们拥有自己住房的可能性。房贷证券化市场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市场发展了很多年,具有相当的流动性,吸引了美国、欧洲、亚洲的机构投资者。这可以理解为,一些美国家庭的房屋融资是由欧洲和亚洲的投资者来提供的。
当美国房贷资产估值出现问题的时候,住房抵押债券和其他的CDOs(抵押债务债券)的价值下降,危及的范围也远远超出美国市场,使次贷危机成为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在金融领域中,美国的问题也成为了全球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美国经济出现减缓,或者是美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美国可以将这些问题部分出口。
《财经》:在次贷风波过后,市场应该汲取哪些教训?
贝兰克梵:经历过一个较长的牛市之后,人们可能会低估风险。这次次贷风波的最大教训是,市场高估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持久性,因此低估了交易的风险。数学模型的根本原理是统计学,用历史的统计数据来预测未来。但未来总是与过去不同,有时只有毫厘之差,有时候却可以差之千里。当数学模型的局限性被市场遗忘的时候,危机就临近了。
《财经》:结构性产品的命运如何,市场何时能对结构性产品重建信心?
贝兰克梵:我觉得结构性产品总体上说还是好的。虽然现在有些被滥用的情况,但是这个技术还是有价值的。它给那些曾经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带来了流动性,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吸引了更多的资本。但是,现在我们需要退一步,重新评价整个结构性产品,这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最终结构性产品只会被改进,而不会被抛弃。
《财经》:信贷紧缩的市场环境会不会影响资本市场的收购兼并活动?
贝兰克梵:实际上,收购兼并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但是,由于目前信贷紧缩,一些私募股权基金的杠杆收购活动会减少,这种变化也许是临时性的,也许会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恢复。至于战略性的收购,比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的股份,还会继续进行。
中国公司海外收购的趋势还会继续,这是一件好事情。一方面,因为中国经济规模大、经济增速快,这必然导致很多公司转向海外寻求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在“金砖四国”(BRICs,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国的首字母缩写)中,中国的出口最为强劲,换取的外汇一部分转化为储蓄,另一部分需要进行对外投资。这对中国和世界都是好事,我们强烈相信一个全球的经济整合对全世界都有好处。
高盛的中国期待
《财经》:尽管也受到了次贷市场的冲击,今年三季度高盛的业绩要好于其他投行,为什么?
贝兰克梵:我们有很好的风险管理的文化,在市场波动比较大、难以预期的情况下,我们尽量减少风险敞口。但风险就是风险,没有人能预料所有的风险,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降低风险。
另外,我们总是尽量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在市场情况恶化时,维持这种密切的关系尤为重要。因为高盛和客户都有可能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对客户有所帮助,另外从客户身上了解到市场的趋势,对变化尽早做出反应。
《财经》:经过危机之后,投资银行领域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哪些领域会成为增长的重点?
贝兰克梵:对于投资银行来说,业务多元化非常重要。高盛同样受到次贷危机和信贷紧缩的影响,但是由于我们的产品和业务遍布全球,虽然在房贷等领域同样遭受了损失,但由于另外一些业务的表现非常强劲,整体而言,高盛受到的冲击就没有那么大。
多元化,不仅仅指产品的多元化,也包括地区的多元化。高盛的收入当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北美以外的市场。这个模式将会继续下去。中国已经成为高盛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投资银行和直接投资等业务领域,中国都是高盛的重要市场。
《财经》:高盛早年在中国进行了一些直接投资,非常成功。不过最近一段时间,高盛的直接投资业务似乎遇到了阻碍。高盛对美的电器等投资最终没有获批,对此,高盛有何回应?
贝兰克梵: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早年高盛首先提出“金砖四国”的概念,市场反响强烈,原因是没人相信我们的判断会成为现实。后来我们在中国寻找投资机会,并取得了成功。但现在,我们在中国遇到了更多的竞争对手,其他人已经发现了我们早年看到的中国的潜力,并开始在中国寻找投资机会,各种资产的估值随之上升是很正常的。
《财经》:9月以来,市场传出高盛即将结束与其中方合作伙伴方风雷团队的合作。您对这个传闻有何回应?
贝兰克梵:方风雷会继续担任高盛高华的董事长,高盛将会与方风雷团队永远合作下去。我知道方风雷在筹划其他的发展机会,但他仍会继续在合资公司担任董事长一职――高盛的很多顾问和他们的合作伙伴都有自己独立的业务。
《财经》:对于12月即将进行的第三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你有什么期待?
篇5
关键词:高利贷 不入罪 社会危害轻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高利贷是否应当入罪的争议
高利贷是以比较高的成本即利率开展资金融通的行为,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形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我们一般将民间高利贷界定为发生在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以及自然人与单位之间的借贷利率超过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的情况。
近年来,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随着“高利贷”现象和非法集资案件的增加,有学者认为应当对民间高利贷行为用刑法进行规制,也有学者认为只需要用民法对民间高利贷行为进行调整即可。由此,民间高利贷是否应当入罪?假如民间高利贷应当入罪的理由成立,那么应当如何入罪?这些都成为学者们所需要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高利贷行为社会危害性较轻,不应当入罪。
二、高利贷不入罪的理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日渐活跃,在我国很多地方高利贷又死灰复燃,并有日趋蔓延之势。高利贷虽然是违法行为,但它并不是犯罪行为,高利贷不入罪的理由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高利贷的社会危害性较轻。高利贷的社会危害性较轻,主要体现在金融交易秩序与道德两方面。首先,在金融交易秩序方面,高利贷只是金融交易中的一小部分,并不足以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由系统性风险导致的,高利贷还不足以造成系统性风险。其次,从大多数国家实践看,尽管高利贷不是受褒扬的行为,人们可以对放高利贷的行为予以谴责,但这是道德层面的范畴,不是法律原则。例如,美国大部分州允许设立“工薪日贷款公司”(Pay-day Loan)这样的机构,专门从事短期的高利贷业务,利率高达390%-780%不等。
第二,高利贷有利于实现金融自由。高利贷信用促进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高利贷提高了劳动产品的交换比率,促使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在现今社会中,高利贷满足了双方当事人的需要,促进了民间融资借贷,有利于活跃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自由。
第三,高利贷及时为企业融资,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可否认,对于急需资金的企业,能够为企业注入资金,就等于挽救了企业,当然对于个人也是如此。高利贷救急解难,帮助居民和中小企业克服了企业生产生活中的临时性困难;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创业与发展,促进生产,活跃商品流通。为融资困难的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对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对高利贷入罪理论的反驳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然有学者认为高利贷不应当入罪,当然也会有学者认为高利贷应当入罪,以下将会从两个方面对高利贷应当入罪的理由进行反驳:
第一,高利贷会引发金融危机。有些学者把高利贷当做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理由,但本文认为,高利贷只是金融交易中的一小部分,并不足以导致金融危机,充其量只能算是导火索,金融危机是由系统性风险导致的,高利贷还不足以造成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二.高利贷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大多数人认为高利贷的借贷者多是黑社会成员或者与黑社会有业务联系,出借方往往采用威胁、恐吓、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方式来收回借贷款。其实这只是人们自己的想法,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Adair Morse通过研究得出了很有趣的结论:凡是允许高利贷存在的社区,其房屋按揭贷款破产率、社区偷盗率、发病率、死亡率、吸毒酗酒率均低于禁止高利贷的社区。这从实证的角度证明,高利贷与犯罪不但没有正相关关系,反而是负相关关系。
四、在高利贷不入罪的背景下应如何减少高利贷的弊端
高利贷行为有利也有弊,当然它的利大于弊。在高利贷不入罪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减少高利贷的弊端:
第一,适当提高“四倍红线”,增设行政管理。本文认为可以适当提高“四倍红线”,把它增加至八倍,超过八倍可采取罚款等惩罚性措施,同时六到八倍的部分需要到行政部门予以登记。根据大众一般思想,登记是一项比较繁琐的手续,大部分借贷人宁可降低利率也不想去行政部门登记,因此这将会是一项抑制高利贷盛行的有效措施。
第二,适当放宽金融机构数量管制,允许民间资金设立放贷机构,应当是解决民间借贷泛滥的一项有效措施。比如,由地方政府监管的小额贷款公司。同时由银行业监管机构负责的正规金融机构,也应当适当放宽数量限制,在经济活跃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增设一定的机构,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实践证明,放宽中小金融机构投资限制也是落实国务院“新36条”、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一条较为现实的途径。
第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理顺价格关系,从源头上消除官方利率与民间利率之间的巨大价差和套利空间,资金才会重新进入银行体系,“金融脱媒”问题才可以缓解。同时,加快发展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各类债券市场,扩大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开正门、堵邪门。如同治水之道,堵是权宜之计,疏是长久之策。当然,利率市场化需要防范商业银行可能的道德风险。为此,利率市场化,也需要首先建立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或破产机制。
五、总结
民间借贷中存在高利贷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于高利贷我们应依法予以坚决打击,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为了避免高利贷的出现,将民间借贷予以取缔,将本来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民间高利贷作为犯罪论处,显然属于滥用了刑罚权,扩大了打击面,也与时下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相违背。
不可否认民间高利贷滋生了许多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民间高利贷伴生的一些犯罪行为,均应该按照刑法规定予以打击。但是,如何规范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去打击高利贷,那将是一个系统和庞大的工程,需要公众和政府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体制,减少高利贷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参见刘远:《金融欺诈犯罪立法原理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05页。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民发[1991]21号)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篇6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因其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多数经济体停滞甚至衰退。这场危机引发的美国和世界主要证券市场剧烈波动为1929年以来之最。本文应用奇异点检测的小波分析方法对美国证券市场进行回朔剖析,以期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健发展起到警示和借鉴作用。小波分析从工程领域应用于统计领域引起反响与关注[1](AntoniadisandOppenheim,1995),近年来被逐渐运用到经济、金融数据的统计研究中。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小波方法可以去除股市数据中偶然因素引起的涨跌,凸显影响股市涨跌的主要因素和宏观突变的特点,表明小波分析在探讨股市行为特别是奇异点检测及宏观股价走势的预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外对金融时间序列变点研究的有:纳森[2](Nason,1996)讨论了澳元对美元汇率的模拟数据,比较了“通用门限”法,“全门限”法等之优缺点。瑞斯等[3](Ramseyetal,1995)首先把小波分析应用于金融市场,分析了标准普尔指数的波动情况。王[4](Wang,1995)使用小波分析,对美国1953年至1991年月度股票收益的奇异点进行了研究,但没有检测出海湾战争这一重大事件。斯图[5](Struzikw,2001)认为,小波可用来发现金融数据的异常点,他尝试用小波变换极大模分析多重分形谱,确定了高频时间序列定位尺度的特征。国内的研究有:黄香,叶维彰等(1997)[6]使用样条小波研究美元对德国马克汇率数据,检验出了七国工业集团和海湾战争的影响。朱洪俊等(2002)[7]采用离散小波变换的直接算法来检测突变信号峰值奇异点,实现了对突变信号峰值奇异点的准确检测和精确定位。王哲(1999)[8]等用墨西哥帽小波对上证和深证股价涨跌率,通过二进小波变换多分辨分析,得出小波方法可以剔除股市偶然因素引起的涨跌,发现带有普遍性涨跌的一般规律。
2011年8月6日世界资本市场又经历了一场灾难性打击。因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将美国国债信用等级降为AA+,评级展望为负,美国首次失去AAA信用评级。受此影响全球投资者大规模恐慌,各国股市持续大跌。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1444.61点跌到10809点,欧洲股市直到8月14日仍在下跌。中国上证指数跌破2500点,创一年来新低。世界与中国经历的“标普———美债降级风暴”是次贷危机的延续,也是继危机标志性事件2009年雷曼兄弟破产后的“最大冲击波”,对各国的股市和经济影响深远。标志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危机仍将持续,终点仍无法准确预测。美国走上了向世界各国转嫁危机损失之路。因此,观测美国证券市场信号中的奇异点及不规则的突变部分,分析其中带有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诊断美国的经济运行故障,同时对本国经济将受到的影响作出提前反应。本文主要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方法,计算李普西兹指数,寻找美国次贷危机中的突变点及这些突变点对应的关键事件,研究次贷危机前后美国证券市场主要特征、次贷危机对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美国金融市场异常对应的美国经济系统的重大特别事件。
二、突变点的小波检测方法
时间序列中包含的信息主要体现在突变点或区域中。小波研究对象是信号,金融时间序列可以看做是金融信号。金融时间序列中的突变反映了市场异常波动和状态改变,并对应着国内重大事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及市场的反应。在危机中,对应着危机起源国家市场异常波动及随后的传染溢出效应。因此研究突变有以下用途:首先,检测危机发源国金融市场的突变点和结构变化,为危机前后建立变结构模型提供依据,也使得建立相关预测系统成为可能。其次,分析危机中金融市场的异常状态及结构变化,有助于对其特征及变化机制进行观测,是进一步研究这种特征对全球其他金融市场传染的基础。小波分析对信号进行时频分解,研究不同尺度下的突变情况的原理是不同时间尺度对应不同突变点,小尺度突变点多,大尺度突变点少,共同突变点说明这一时间突变强烈,反映了主要波动的特征。因此分析这些突变点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时间序列波动的驱动机制。一般用正则性刻画函数的光滑程度,正则性越高,光滑性越好。信号在某点或区间内可微,则信号在该点或区间正则。反之,函数在某处间断或导数不连续,则函数在该处奇异。奇异点分为两类:①峰值点,指某一时刻幅值发生突变,引起信号非连续,相当于在该处叠加了冲激信号,被称为第一类型间断点。②过零点,信号外观光滑,幅值无突变,但一阶微分有突变且不连续,被称为第二类型间断点。相当于在该处叠加了阶跃信号。两类奇异点均可在小波变换中反映。小波变换一阶导数dWfdt=0的点,是Wf()t的峰值点;小波变换二阶导数d2Wfdt2=0的点,是Wf()t的过零点。由拉氏变换可以推导出信号经某一函数滤波后求K阶导数等效于信号直接用该函数求K阶导数后的小波滤波。
三、小波变换模极大值
通常用李普西兹指数α(缩写L.E.α),来度量函数的正则性。它刻画了函数f与局部多项式的逼近程度。函数某点的李氏指数刻画了该点的奇异性,α越大,该点的光滑度越高;反之,奇异性越大。傅里叶变换是研究信号奇异的基本工具,通过函数傅里叶变换的衰减(趋于零的快慢)来判断奇异性强弱。缺点是只能给出信号在R上的均匀李氏指数,判断整体奇异性,但不能确定奇异点在R上的分布及奇异性强弱。小波可以对信号进行局部分析,判断奇异点位置及强弱。马拉特等[8](Mallat,1977,1992)最早研究了小波变换在信号奇异性检测中的作用。小波变换模Wfs,()u在v领域中小尺度下的衰减性能够刻画函数f在点v的局部李氏正则性,但尺度—时间平面上直接计算任意点v在其领域中模Wfs,()u的衰减性的计算量极大,很难直接运用于实际数值计算。Mallat,HWANG[10]给出了局部极大值可以控制Wfs,()u的衰减性的相关证明。如果小波变换Wfs,()u在小尺度上不存在局部模极大值,那么f一定是局部正则的。如果一个模极大值序列在小尺度上收敛于点v,则f在该点是奇异的。跟踪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曲线能找到所有奇异点,但模极大值点可能不在同一条极大曲线上,当f是完全正则函数时,有可能其小波变换某个模极大值点列趋于横坐标。因此仅沿尺度搜索小波模极大点是不充分的,需要从模极大值的衰减判断函数在该点的奇异性。
四、实证分析
本文中研究的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美国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的每日收盘价。在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标普500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中,我们选择了标普500指数数据。该指数根据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绝大多数普通股票的价格加权计算,包含股票数目多,数值精确,且具有很好的连续性,能够灵活地调节市场信息引起的价格变动,比其他两个指数更具代表性。样本区间为2005年3月15日至2009年2月13日,共1024个数据。包括了非危机时期:2005年3月15日至2007年2月28日,共512个数据;危机时期:2007年3月1日至2009年2月13日,共512个数据。这样分组的依据是以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宣布濒临破产、美国股市大幅下跌作为次贷危机爆发的初始结点。令y()t=x()t/σx,σx为x的标准差。使用小波方法检测奇异值前用一般统计方法对数据集中异常点进行检测。①偏离均值一定倍数标准差法。选择偏离均值1.5-3倍标准差,结果发现偏离1.5倍标准差时异常点过多,接近总数据的1/4,偏离3倍标准差时不存在异常点。因此将阈值定为2倍标准差,即不属于区间(珋x-2σ,珋x+2σ)的为异常点,可以检测出个86异常点,集中分布在2008年10月之后,原因是2008年9月标志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雷曼兄弟倒闭的影响。②离群值(outliers)检测法,不属于(Q1-1.5*IQR,Q3+1.5*IQR)为异常点,Q1、Q3分别为上下四分位数,IOQ=Q3-Q1。对非危机、危机时期分别计算,非危机期有4个离群值,对应日期:2007年2月14日、2007年2月16日、2007年2月22日、2007年2月23日;危机期有12个离群值,对应日期:2008年11月19日、2008年11月20日、2008年11月21日、2008年11月26日、2008年12月1日、2008年12月9日、2008年12月18日、2008年12月19日、2008年1月20日、2008年1月30日、2009年2月2日、2009年2月13日。这两种方法检测出了异常值点,但存在缺陷。首先因为实体经济的信息反映在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上是有时滞的,不同事件对股市的影响及持续时间并不一样。其次,这两种方法只能判断第一类间断点,也就是幅值的间断点(即与群组中数据存在较大偏差,1阶导数为零的点),而对于幅值无变化,但1阶微分有突变且不连续的点无法识别。小波方法弥补了这两种方法的缺陷,它通过沿着尺度搜索小波模极大点,同时根据模极大值的衰减判断函数在该点的奇异性,在考虑了峰值点的同时考虑了过零点。进行连续小波变换首先要选择小波,设()t=-()1nθ()n()t,θ()n()t为一高斯或样条函数,对任意f()t∈L2()R,f()t的小波变换的模极大值属于一条连通的曲线,即随着尺度的减小,模极大值不会中断。因此在信号奇异性检测中使用具有N阶导数的高斯小波或B样条小波族,可以保证小波变换的模极大值曲线连续,准确定位信号奇异点位置。高斯小波族包括高斯函数θ()t=12槡πσe-t22σ2的n阶导数,具有n阶消失矩,能够用于检测不同李氏指数α点的奇异性。样条函数是分段光滑且在连结点处具有一定光滑型的一类函数,被广泛应用于工程中的数值分析。其中基数B样条(CardinalB-Spline)函数具有最小支撑和易实现性,根据求导的阶数不同分为n阶B样条小波。这里我们使用二阶双正交B样条小波作为检测小波,同时使用高斯二阶小波重现研究过程,作为小波类型不会影响中心结论的稳健性检验。二阶B样条双正交小波,其尺度函数θ^2()ω由其傅里叶变换确定:θ^2()ω=e-iεω/2sinω/()2ω/[]23
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小波分析发现,小波分解中的低频系数是信号在最高尺度的加权平均,反映了信号的基本信息,变化规律和原始信号相似,代表信号总体发展趋势。高频系数是信号加权平均的广义差分,代表信号在各尺度的波动细节。由于数据是对称选取,危机的爆发是中后部,可以看出,在危机未爆发前,数据的波动较小,而危机爆发后,数据波动性显著增大。这种波动性在高频分解的第四个尺度上依然显著。进一步对突变点进行分析,信号中突变点的位置,可能反映在小波变换的过零点上,也可能反映在小波变换的峰值点上,但由于过零点易受噪声的干扰,根据过零点检测不如根据峰值点检测来得稳健[11]。因此我们只对超过阈值的峰值点及峰值点之间的过零点进行统计。上下阈值是根据非危机时期的最大、最小值确定的。可以从小波检验结果看出危机后奇异值变化的幅值更大。进一步我们通过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曲线计算李氏指数,并将得出的奇异点与次贷危机进行一一对应。具体过程为:①计算连续小波变换。②计算小波变换模的极大曲线。③沿着各极大曲线确定奇异点。④对于奇异点v,求出log2Wf(s,u)作为log2s的函数沿着收敛于v的极大曲线的最大斜率,根据公式(4),求出v点的李氏指数α。奇异点对应的具体日期及该日期属于危机的不同阶段所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见表1至表3。单一日期代表峰值点,双日期代表过零点前后日期。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①小波方法检测出了13个峰值点及6个过零点,其中峰值点均对应于次贷危机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而过零点中,有1个时间段无对应的重大事件,由此可以证明次贷危机反映在美国股票价格指数数据的奇异点上,但过零点检测不如峰值点检测稳健。②计算出的奇异点分别对应了次贷危机发生的主要阶段:标普降低次贷评级,标志危机开始;美国官方首次预测经济衰退,标志危机逐步发展;雷曼兄弟倒闭标志着危机全面爆发。检测出了次贷危机发生后对美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关键事件:包括最大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最大汽车生产商(通用)、最大保险企业(美国国际集团AIC)和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北电网络)的濒危及破产倒闭,以及美国就业率的大幅下降。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及欧洲的救市计划,其中包括美国主要的救市政策以及欧洲第一次采取直接注资银行系统方式救市的具体时间节点。
奇异点主要通过检测数据,判断具有强烈社会、经济背景的异常点的个数和位置,为后续建立经济模型提供依据。而预测危机需要确定用于预测的相关经济指标并对其进行有效配置。然而,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确定一套能够被识别且足够及时、准确检测出危机而不含虚假信息的指标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确定这套指标,也会因市场利用指标反映的信息采取行动使指标失去效用(如市场或决策当局因指标变化立刻采取行动避免发生危机)。本文尝试给出一种通过数据特征预测危机的方法,类似于股指稳定程度可以用来判断市场是否发生异变。
篇7
【论文摘要】文章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入手,先从金融机构,投资者以及监管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从严把信用关口,加强风险管理,更具前瞻性方面提出了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21世纪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使得美国经济进入衰退,而且导致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遭遇寒流,甚至进入冷冬。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从投资银行蔓延到商业银行。迄今为止,美国已有15家银行倒闭。其中最大的银行是IndyMac,该行拥有320亿美元资产和190亿美元存款,它也是美国历史上破产的第三大银行。美国金融巨擘花旗股票连续多个交易日下挫,其市值仅为210亿美元,不及其2006年年底时2740亿美元的1/10。根据IMF的统计,全球金融业将因次贷危机而损失1.4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工行市值的7倍之多。
一、次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在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方面
所谓次级按揭是指向负债较重,资产信用评级在620分以下,多数没有固定收入凭证的“劣质客户”提供贷款。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诸如新世纪金融和Countryside这样的按揭贷款发放机构降低住房信贷消费准入标准,把大量的房地产按揭发放给没有能力偿还贷款的中低收入购房者。出现了零首付以及向“劣质客户”提供贷款的行为。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次级贷款一般是无本金贷款,在开始几年只需每月偿还贷款利息,只用偿还超低利息,之后利率将重设,并且在3-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从实际利率看,大部分次级贷款基于浮动利率,即贷款利率随短期利率变动而变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又通过以次级按揭还款为抵押品的衍生证券把中低收入购房者偿还贷款的风险转移给了风险接力赛中的接棒者。发放贷款的机构大多“只贷不存”,为了不断获取资金,维持放贷规模,这些机构通过二级市场中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筹集资本,使得大量投资者聚集到次级贷这个链条上来。由于这些次级贷款是建立在低利率和房价不断上涨的基础之上的,而自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连续的升息政策,将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使得借款人成本激增,加上楼市开始下滑,动摇了整个次级贷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使得次级按揭还款出现拖欠的情况日益严重,违约率不断提高。抵押贷款企业纷纷宣布倒闭,2007年3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因为超过84亿美元的债务无法偿还提出破产保护。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随之降临。
2、投资者方面
这些金融衍生品的生成过程很复杂,一般的投资者是没有能力去辨认是建立在什么价值基础上的,不具备理解这些衍生证券所携带的金融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不理智一面,使得投资者在发现错误的时候反应过度。
3、监管方面
由于监管方面的缺失,政府把对这种金融衍生品的监督责任交给了评级机构。但这些评级机构并没有真实,准确的反映次级债券的风险情况。做出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评级,使得投资者在没有充分能力去理解整个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情况下依靠这些评级结果,做出错误的决策。我国持有雷曼兄弟债券的中资银行有7家。中国建设银行持有雷曼债券1.914亿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29%,中国工商银行(包括境外机构)持有雷曼债券1.518亿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01%,中国交通银行持有雷曼银行债券7002万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02%。而我国银行国际交易涉及次级贷逼近100亿美元。随着次级贷款风波的不断升级,我国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损失高达49亿人民币。目前国内国外宏观经济都存在一定的下滑可能性的情况下,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资产质量恶化以及利润增长放缓的状况,并且已经有14家上市银行已经出现了借款人违约数量增加以及流动性收紧的迹象,商业银行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不良资产。我们应当重视这场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启示,发挥后发优势,让我国的商业银行走得更快更稳。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1、严把信用风险关口
强化风险控制,确保偿付能力,量化风险。在结合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建立符合相应风险管理需要的资本金充足水平和贷款呆账准备金。同时应严格准入标准,把握信用风险的关口,并做好贷款担保和抵押的动态管理,防止因为2009年房价可能进入下行通道导致的抵押物价值不足的问题,保持信贷业务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将住房信贷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加以发展,有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重高达40%以上。我国目前房贷证券化产品很少,并且发行量比较小,房贷大部分只涉及银行和购房者。2005年12月15日,建设银行推出国内首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2007年12月建行又推出自己的41.6亿元人民币的证券化产品。这与整个抵押贷款市场的规模相比,证券化率非常低。与美国银行业以及房地产业相比较,我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规定首付比例20%-30%,还贷收入比不得超过50%,而且在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保持1元的贷款抵押物的市值一般超过2元。这些措施降低了借款人违约的概率,有效保证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弱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防止大规模违约风险的发生,在发放住房贷款时应该更加注意挑选信用记录好,收入稳定,还款能力强的客户作为发展对象。
2、保障金融安全,注重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的基本原则是“存款立行,风控保行,服务兴行,科技强行”。如果商业银行过多的依赖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而忽略自己的主业将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风险当中,北岩银行的破产就值得我们引以为戒。英国国内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也是最具活力的银行之一北岩银行(NorthernRock)大量通过吸引存款、同业拆借、抵押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融资,并投资于欧洲之外的债券市场。这次由于受到次级贷的牵连导致流动性不足而最终破产,引发了英国银行100多年来的首次挤兑行为,并实际上迫使英国政府为英国银行业体系的负债。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不应脱离自己立行之根本,否则一旦外部环境变差,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风险。
(2)做好风险评估,切实把握风险,而不是盲目跟进。把握好度,在进入不熟悉和缺乏足够风险控制的业务领域时要谨慎。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较而言,在业务种类和范围,风险管控上都有一定差距。由于在许多业务领域缺乏经验,所以应在充分了解这些业务的时候再进行投资决策,尽可能地防范风险。
(3)要注重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管理。从外部和内部的风险管理是使风险得以控制的关键所在。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处理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通过颁布政策、规定等措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按照各项规定运作。首先,在外部监管方面:一是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机构主要是银监会,但是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审计署、财政检查专员办等也在某些范围内对银行进行着监管。由于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标准,且处罚措施不一,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为了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和力度,加强各个监管部门的沟通,对现存的监管体制进行适当的修改,权利适当的集中,从而提升效率和降低监管成本。二是切实提高金融创新的信息透明度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本条件,因此应当加强监管以及信息披露的强度,对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要及时披露。金融创新是银行发展的动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它可以提高金融效率和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在金融发展方面发挥的助推器作用,但同时,次贷危机也表明,金融创新可以放大风险,可能产生巨大的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要又有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机制。在市场上投机意味非常浓烈的时刻,市场主体往往并不关注真正的价值基础,反而不断的去推高这个市场,让这种泡沫蔓延。而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金融危机正是巨大的泡沫破裂的后果。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信息披露一定要充分、及时。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当中,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由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过于复杂而且不透明,在不了解这些金融创新品的原理和相关的风险信息时,仅以评级机构的不负责任的某些结论来购买这些次级债券,从而成为大量的风险积累的牺牲品。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我国也在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6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中采取了一定应对措施,明确要求对商业银行所持有的金融债券的类别和金额,委托理财、资产证券化、各项、托管等业务的开展和损益情况进行披露。其次,在内部控制方面:第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机制,保证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由于委托——关系的原因,“股票期权”,“大比例分红”等激励措施使得高管阶层和各级员工不顾公司长远利益和金融体系稳定的短期逐利行为,使金融创新变了质。第二,建立问责制度。如果企业制度中缺少问责制度和高层管理不当收入追回机制,使得那些让公司破产倒闭的高管们还能逍遥度日。把权利和责任有效的联系起来,监督和追查对错误负有责任人的。促使企业人员更加注重风险,从而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降低风险。第三,我国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应当将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防范风险”放在首位,保证各项经营活动都建立在合理风险控制的基础上。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各商业银行应注重培育和强化风险意识,引进在风险管控方面有经验的人才,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加强内部审计和对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预案,按照银监会于2008年初下发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提出的指导性建议,逐步引进并深入研究压力测试技术。
3、更具有前瞻性
随着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经不能做到在金融危机面前独善其身,所以要提高对国际风险的敏感性和前瞻性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时刻对保持国际局势的变化的警觉。在能力范围内去分析国际上发生的各项事件对商业银行的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好应对措施,不打无准备之仗。
【参考文献】
[1]杨绍平、杨宇: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住房金融业务的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导论,2008(10).
[2]王华:关于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商业银行导论,2008(10).
[3]王英贵: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及其抵押债券危机的成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9).
篇8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金融危机 列宁
美国的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目前虽然经济危机的势头已不如当初,经过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央行前所未有的干预,全球经济已步入“后危机时代”,而后危机的时代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全球经济呈现复苏的状态,但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仍在困扰着全球。这次“后危机时代”现象的深入剖析与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路与前景的探讨中运用立场、观点与方法,特别是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的思想来科学的认识这次“后危机时代”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出路是很有研究价值与意义的。
一、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回望与“后危机时代”的探析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缘起于金融市场,而从07年开始蔓延开来的美国的次贷危机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进入2008年9月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骤然恶化,美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机构纷纷濒临破产的边缘。面对市场的急剧的动荡和恐慌,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纷纷出手救援金融危机维护市场的稳定。当然这次由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并不仅仅是发生在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的一场市场经济动荡,由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灾难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普及,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欧洲一些小国经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也先后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动荡。
至此,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变为一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信心已经慢慢地恢复,工业的实际产出也开始逐步回暖,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的预期也开始上调,全球经济也开始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了“后危机时代”。但“后危机时代”中固有的危机只是暂时的蛰伏,危机并没有消除。迄今为止,尽管目前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已经和早期的资本主义市场有了许多的变化与区别,但是资本主义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周期和危机。二战后以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超越列宁时代开启并初步形成的金融全球化的基本框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危机也常常带有全球化的性质,其经济危机的传导的速度、规模、范围和程度也往往带有全球化的特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后危机时代”中必须对这场经济危机进行大反思,并作出一定的变革。
二、以列宁思想为视角分析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后危机时代”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化的资本主义新阶段,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缓和,相反却进一步深化了。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再一次印证了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列宁根据时代的新变化,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列宁对于当代帝国主义与经济危机的认识,对于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的“后危机时代”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金融资本全球化与经济危机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决定了资本追求利益通常是不择手段的。金融资本作为资本的最高形式,同样具有资本的贪婪性。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列宁就指出了在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当今社会自由主义的思潮也使资本主义世界开始放松国家的管制,促进了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列宁曾说过,金融资本的世界统治和国际盘剥向来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金融的自由化开始催生了各种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些衍生工具的产生既降低了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的成本,同时也赋予了金融资本的虚拟性,加重了金融资本的投机性。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对私利最大化的追求,以此保障资本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总的来说,金融资本的全球化的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引发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垄断统治与经济危机
列宁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经济危机和垄断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经济危机加深了垄断化的过程,但是垄断统治不断不能彻底地消除危机,反而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在现今社会帝国主义的垄断组织已经发展到更为强大,金融寡头也由原先的传统银行转变为“投资银行”。他们已经不但与传统的银行资本合作,还与强大的产业资本合作,这种合作已经不是简单的合作,这是可以通过各种金融的衍生品来控制传统的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金融寡头们并不满足现状,他们还发明了各种金融工具与杠杆工具,撬动全球资本,使得自己能牢牢抓住全球资源,他们不但能使某个企业破产,甚至能使某个国家破产。因此,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是美国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的日益加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
(三)、制度危机与金融危机
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直接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深层原因是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其金融市场的监管的不足。但用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来解读当前危机的根源,便会找到它的制度根源,这是金融全球化下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时资本主义制度无法痊愈的顽疾,垄断虽然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但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这促使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也开始越来越尖锐。当前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全球化和社会化与美国国际金融高度垄断于华尔街一小部分金融寡头手中的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基本矛盾的表现,这表现为世界创造的财富很多并且高度集中与财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矛盾。从根本上说这场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所演变而成的反映。这场危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除,并且以更加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三、对“后危机时代”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出路的探讨
对于“后危机时代”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出路探讨,必须要清新的认识这次金融危机还不是全球资本主义世界的总危机。这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方面还占有相当的优势,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的国家还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各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在“后危机时代”中一定还会有新变化与新发展。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出路与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第一种可能是美国式资本主义模式经过调整和“改革创新”,获得新的生机和动力。通过列宁思想的视角,美帝国主义为了转移经济危机的矛盾,一定会通过对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刺激来达到恢复经济的目的。由此,美国的经济有新的反弹的话,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巩固与加强。其余资本主义国家将继续“美国模式”,成为美国霸权的附庸者。第二种可能,如果世界其他大国在经济危机中,将危机转变为契机,美国的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美国模式”与美国霸权主义将会得到根本上的动摇,世界经济新格局与全球政治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多极化会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后危机时代”中,将大大加剧多极化的进程,资本主义国家讲迎来自己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总的来说,认清当前金融危机的实质和原因,必须联系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在看来,日益加剧的经济危机正是资本主义日趋走向灭亡的标志,同时“后危机时代”传递出这次金融危机开始冲击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深刻反思各自的发展模式,对自己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因此,我们必须把基本原理和当今时展变化与国际国内最新实际相结合,运用列宁伟大思想为视角,来思考这次金融危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将会做出的反思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进一步坚定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世界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田春生,郝宇彪.国际金融危机:理论与现实的警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篇9
理财环境诊断:
亚洲货币有望升值
2007年以来,美元指数就一直“震荡下行”。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华尔街等发达金融市场无疑受害最深,全球外汇市场也感同身受。从中期来看,美元的走势仍不明朗,考虑到伦敦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也很大,估计英镑、欧元仍难见起色。受新兴市场拉动、“金砖四国”增长强劲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日元、新加坡元等亚洲货币则具备保持稳定和不断升值的条件。
外汇理财策略:
减持美元可选择3种理财方式
为了防止因汇率变化造成的损失,投资者应该调整手中的货币品种,以下4种方式可作为参考:
方法一:减持美元,兑换成人民币
如果有持续的外汇来源,如外企职员、在国内的侨属等,不妨尽量将外汇兑换成人民币,享受人民币升值的利好,同时投资一些人民币理财产品,保值增值。
以下是建议的产品及产品组合。
A.人民币债券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
B.稳健型理财产品。
C.挂钩黄金等能源商品方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基于美元与能源商品价格的对冲原理,持有美元的投资者可以间接持有“商品产品”,转化和分散风险。
D.直接购买黄金产品。一些银行推出的“实物黄金”可以作为保值工具和传统馈赠产品进行投资,而“纸黄金”产品更具备“金融投资工具”的功能,与持有的美元作合理比例组合是比较专业的选择,但是投资者一定要了解黄金的投资风险以及选择合适的投资比例与时机。
方法二:减持美元,增持亚洲货币(短期),如日元、新加坡元等,亚洲货币与人民币的相关性较强,人民币升值对亚洲货币应是利好因素,缺点是亚洲货币存款收益较低。
篇10
[关键词] 不对称信息 信用评级 监管 激励约束 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71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10)3-0063-10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之外的,危机之前几乎毫无预兆,且来势汹汹, 其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痛定思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又是什 么原因使危机的破坏性如此之大,今后如何才能防范和化解危机,成为目前摆在各国政治家 、经济学家和金融从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剖析美国次贷危机 的成因和传导机制,并就危机的预防提出建议。
引言
不对称信息是指,买卖协议的双方对于影响协议达成和实施的重要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其 中一方具有更多的信息,并能由此占据信息优势地位。协议双方知道彼此之间存在不对称信 息,只有当不对称信息没有影响到协议的达成,信息优势方才有可能将信息优势转化为经济 利益,如果信息劣势方因感自身面临的风险太高而放弃达成协议,信息优势则不能给信息优 势方带来利益。不对称信息是买卖协议能否达成的重要障碍,因此,信息劣势方需要考量这 种信息劣势会产生什么影响,有多大的影响,达成协议是否值得;与此同时,信息优势方要 设想信息劣势方的处境,考虑怎样才能使对方明知处于信息劣势的情况下仍愿意达成协议, 自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消除对方的疑虑。
以往在金融领域研究不对称信息主要是在银行和借贷人之间进行分析的。比如在斯蒂格利茨 (Stiglitz)和魏斯(Weiss)的模型中, Stiglitz J,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 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393-410银行不会用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 来调节贷款需 求,因为贷款利率的上升会导致借贷人提高贷款项目的风险,从而危及贷款安全,因此,银 行宁可选择控制贷款总量的方法。而要研究美国次贷危机,则不仅要看银行和借贷人之间的 不对称信息,更要看卖方银行和买方银行之间的不对称信息,因为银行和银行之间的传导才 是次贷危机的重要特征。
从不对称信息角度研究次贷危机的成因和传导机制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卖方银行和买方银行之间存在怎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什么它们最终能达成买卖 协议;第二,正是由于银行和银行之间的买卖协议,次贷危机由银行向银行传递,信息不对 称问题为什么没有有效地解决;第三,今后怎样才能防止这类银行体系内的风险传递。
信贷资产衍生品交易中的不对称信息及其解决方法
金融衍生品,特别是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次贷危机公认的一个原因。信贷资产衍生品本身具有 多种功能,买卖双方的需求不尽相同。购买者可能是出于投机和套利的动机,也有可能是用 于风险管理。比如保险公司本身不具有发放贷款的资质,但可以通过购买银行的信贷资产证 券来进行多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克服保险类风险的单一性。出售信贷资产的银行既可能 出于风险管理的目的,也可能出于降低存款准备金的考虑,因为根据“巴塞尔协议Ⅱ”的规 定,银行必须留有存款金额的8%作为存款准备金。通过出售信贷资产使这部分贷款重新变为 可支配的资金,并用于发放新的贷款。但近年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是为银行创造更 多的利润。
信贷资产衍生品有许多种类,它们的交易条件和特点各有不同,买卖双方承担的责任和风险 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以资产支持证券(Asset Backed Securities,ABS)为例分析其交易中 的不对称信息问题。 本文将只讨论借助ABS证券的贷款风险剥离的情况,银行出售的不是贷款本身,而是贷款的 风险。资产支持证券属于固定收益证券的范畴。和其他固定 收益证券一样 ,资产支持证券最大的风险来自于破产风险,在这里表现为贷款坏账风险。如果给借贷人的 贷款最终无法收回,那么资产支持证券的购买者就将蒙受损失。这是由ABS的证券设计所决 定的。银行将其所持有的贷款卖给一个专门用于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机构,即Special Purp ose Vehicle(SPV)。 为简化分析,本文将发放贷款的银行和SPV都作为ABS证券的发行人,即买方来考虑,忽略S PV的中间作用。SPV用于购买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于其发行资产支持 证券的收入。 资产支持证券的购买者今后获得的利息和本金就来自于这个由银行贷款组合而成的资产池。 特殊之处在于,资产池中的贷款组合一般先进行分级再发行出售。最高一级称为优先级(Se nior Tranche),资产池产生的资金流总是先满足优先级持有人的需求,因此它也是最安全 的一级,这一级的售价也是最高的。最低的一级则被称为股权级(Equity Tranche),其持 有人的需求将在其他各级持有人都得到资金流后才能得到满足,但往往因为资产池里的若干 贷款坏账,到最后已无钱支付股权级持有人的利息和本金了。因为股权级承担的风险最大, 所以售价也最便宜。可以看出,构造资产支持证券的方法就是一种把贷款资产进行组合和分 级的技术。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不同的贷款放在同一个资产池中符合金融学的资产组合 理论,其目的是分散风险;而将资产池再进行分级是为了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
当交易资产支持证券时,买方银行所面临的信息劣势在于,买卖协议成交前它们并不知道资 产池里的贷款是否都是高风险的贷款,以及在协议执行中它们不知道卖方银行和借贷者行为 的变化。卖方银行是放贷银行,它们对于借贷人信誉和贷款项目的优劣自然拥有比买方银行 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因此买方银行完全有理由认为,虽然可能有其他动机的存在,但卖方银 行出售贷款资产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贷款坏账风险高。当这类高风险的贷款资产借助资产 支持证券卖出后,卖方银行出于监管成本的考虑可能会对借贷人疏于监管,因此也会造成贷 款的坏账率上升,使得原本相对低风险的优先级都可能面临贷款坏账风险。由于这两种信息 不对称问题的存在,资产支持证券将可能会滞销。而实际的情况是,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量 非常高,不对称信息几乎完全没有影响到买卖双方达成协议。这是因为有不少手段可以减轻 双方的信息障碍。
1.释放信号
由卖方采用某种方式来使买方信服出售商品的质量是化解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资产支持 证券市场也通常采用这种“信号”手段。具体做法是,卖方银行在出售其他分级的同时自己 保留风险最高的股权级不卖,也就是说,一旦资产池里的某些贷款出现坏账,卖方银行将首 先承担风险。通过这种方式,卖方银行向买方银行传递这样的信息,在资产池中的都是优质 的贷款。德马佐(DeMarzo)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DeMarzo P. The Pooling and Tranching of Securities:a Model of Informed Inte rmediation.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5,18:1-35他比较了三种形式的 出售方式:单 一贷款出售、纯资产池方式出售以及资产池加分级方式出售。卖方银行在出售单一贷款时可 根据这一贷款的优劣决定出售和自我保留的份额,越好的贷款自留的份额越多,出售的越少 。买方银行看到这个“信号”,就会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购买。每一个贷款卖方银行都能够 充分利用私人信息来确定出售的份额,从而使利润最大化。但问题是,风险高的贷款将很难 卖出去。在以纯资产池方式出售时,卖方银行将不能有效利用私人信息,因为买方银行将以 资产池中贷款的平均质量来出价。从这个角度上看,资产池起到了“消除私人信息”的作用 ,而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卖方银行而言,单一贷款出售就要优于纯资产池方式出售。但德 马佐自己也承认,在考虑资产池的分散风险的作用后,纯资产池方式也可能会优于单一贷款 出售方式。第三种资产池加分级方式就是ABS证券的主要发行方式。要评价这种方式的优劣 ,就取决于资产池分散风险功能和“消除私人信息”功能的大小。当分散风险的功能大于“ 消除私人信息”的功能时,资产池加分级方式则是最优的出售方式。而分散风险的功能取决 于资产池中的贷款风险的相关性,贷款风险越是负相关,且贷款个数越多,分散风险的功能 就越大。这也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卖方银行总是尽量将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的贷款组合在一 起放入资产池里的原因。
通过贷款组合降低整个资产池的风险,保留风险最高的股权级不卖进一步显示资产池的优质 ,卖方银行用这种方法来消除买方银行对于贷款质量的疑虑,以期达成买卖协议。而这也同 样有助于缓解买方银行对于协议签署后卖方银行行为改变的担忧。戈顿(Gorton)和彭纳基(P ennacchi )就从理论上研究了这类道德风险的解决办法。 Gorton G,Pennacchi G. Banks and Loan Sales:Marketing Nonmarketable Asset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5,35:389-411贷款一旦卖出, 卖方银行就不 再承担贷款坏账风险,因此它们也无须对借贷人以及贷款项目仍然认真地监管,从而减低监 管成本,但缺乏监管的贷款其坏账率将大大上升,进而危及买方银行的利益。因此卖方银行 自我保留股权级的行为,使买方银行相信其不会疏于监管。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大都采用由卖 方自我保留高风险的股权级的方式,同时解决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2.信用评级
大多数情况下,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都会有第三方参加,即信用评级公司。信用评级是非常 典型的信息产品,其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家信用 评级公司,两家大型公司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和穆迪(Moody's)以及一家相对 小型公司惠誉(Fitch Ratings)。一般发行证券都需要至少两家评级公司的信用评级。信 用评级不仅缩小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也节省了买方搜集、整理和评估信息的时间和 精力,而且信用等级直接影响到买卖价格。一般来说,优先级可以得到最高的AAA等级,因 此价格也最高。正由于这一点,买卖双方都对评级非常重视。评级公司向卖方银行索取相关 的贷款资料作为评级的依据,而卖方银行一般都会持合作的态度,因为如果不向评级公司提 供它们所需要的资料,那么评级公司将从最差的情况出发来评级,这对于卖方银行是不利的 。另外,评级公司不仅在买卖前,而且在整个协议期间都将跟踪考查,一旦出现不利消息和 情况,将适时调整信用等级。
3.声誉
虽然声誉是一种非物质财产,但银行等金融机构非常重视维护自己的声誉,因为好的声誉往 往与高额的售价是密切联系的。在一次性的买卖交易中,卖方完全可以提供劣质商品而不顾 将来的后果。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都希望招来“回头客”,这就需要卖方以质量取胜,凭 借良好的声誉不断扩大交易量。从博弈论的原理上看,在一次性博弈中采取投机行为是合理 的,但在重复博弈中,人们则应遵循规则行动。不仅卖方银行需要顾及自己的声誉,信用评 级公司也十分看重自己的声誉,虽然评级市场存在双头垄断现象,但良好的声誉仍然是信用 评级公司生存的关键。
4.中国墙(Chinese Wall)
国外金融界用“中国墙”原译是长城,但金融界习惯在这里译为中国墙。 一词来描述一种机构内各部门互相隔离、不通信息的结构关系 。在这里是说,卖方银行中的放贷部门和出售信贷资产部门之间架起了一道屏障,两部门不 互通信贷的关键信息。放贷部门掌握贷款质量好坏的信息,但它们并不告知出售信贷资产的 部门,也就防止了只是质量差的贷款被卖出去的情况发生。而出售信贷资产的部门也不将最 终是哪些贷款被卖出去的信息传递给放贷部门,这就避免了放贷部门对于那些已经被售出的 贷款资产疏于监管的行为发生。
不对称信息问题在实践中未能有效解决的原因
以上四种方式是解决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前两种方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 用,正因为卖方银行自我保留了风险最高的股权级,再由信用评级公司进行信贷资产证券评 级,使得买方银行认为其信息劣势不足为虑,达成协议是有利的。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不论 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多是褒奖,虽然也有学者和金融从业人员提 出过质疑,但毕竟只是少数。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危机由一个银行向另一个银行蔓延,自 美国向欧洲等地扩散,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发展,人们开始逐步反思,原本令人称道的信 贷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缓解的情况下 ,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是买了那么多的次贷,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还是其他环 节出了问题?
1.发放贷款环节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银行体系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商业银 行 的商业模式。以往的银行其主要业务就是吸收储蓄和发放贷款,利润也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 和存款利息的息差;而自从信贷资产可证券化后,银行在放贷后又有了买卖信贷资产证券的 营销业务,且由此产生的盈利逐渐成为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其实不仅住房贷款可以证券化 ,许多种类的贷款都被证券化了。次贷危机是因为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跌和美国国内利率上升 而爆发的,受冲击的是银行住房贷款证券化的那部分。本来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在历史上也 不是没有发生过,而利率的波动更是常事,但以往受影响的只是个别银行,其损失也有限。 而这次次贷危机不仅波及面广且损失惨重,究其原因就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传递性,不单是 从银行A到银行B的传递,更多的则是继续向其他银行C、D……的传递。这就意味着,简单 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足以完全解释信贷资产证券交易中的信息问题。大多数买方 银行并不想自己保留买下的信贷资产证券,而是将其与其他信贷资产进一步打包组合后再分 级卖出,从而导致风险的传递。在这种情况下,买方银行并不真正关心所买资产的风险,因 此,其与卖方银行之间基于信贷资产质量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就不是交易的主要障碍。信息不 对称虽然存在,但被夸大了它的影响力。正因为这样,卖方银行不必担心买方银行对于信贷 资产质量的疑虑,这就直接导致卖方银行在放贷时的没有对借贷人的还贷能力进行认真的评 估。在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的环境下,银行不用担心房贷问题,因为即使无法收回 贷款,银行依法拍卖房屋的所得仍然能完全补偿损失,而当时较低的利息率也降低了借贷成 本。这两个外部条件加速了银行信贷的发放规模,信贷资产证券交易量也随之成倍增长,这 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银行放贷量的扩大,导致很多原本没有还贷能力的人也能从银行获得房 贷,使房贷质量大幅下降。一旦房价下跌,利率上升,房贷坏账立刻显现,且所有持有房贷 资产证券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因此受到冲击。
2.信用评级环节
信用评级公司在信贷资产证券市场上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支持作用,但危机爆发后,评级公司 一再修正原有评级结果,原来许多得到AAA评级的证券都被降低评级,评级公司落后的评级 手段,特别是以历史数据为主要评级参数的方法广受批评。作为调节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 重要手段,评级公司的中立性也令人质疑。在提供评级信息上,评级公司必须不偏不倚。如 同著名的“二手车市场”的例子,卖车人往往提供由有资质的汽车检验部门出具的车辆质量 和安全证明,来打消买车人疑虑。而进行检验的部门则必须在体制上和经济利益上是独立的 。在信贷资产证券市场上,卖方银行支付用于评级的费用,而给信贷资产衍生品评级也成为 评级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为与卖方银行形成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评级公司往往直接参与 到信贷资产池的分级过程中来,指导卖方如何将资产池有效分级出售。这就造成事实上是, 评级公司自己来评价自己的分级结果,其客观公正性也就难以保证。甚至不排除评级公司与 卖方银行的合谋行为。黄纯纯,周业安.金融危机的行为和制度特征.中国人民大学 学报,2009(5)
3.二次交易环节
信贷资产证券在第一次被出售时,卖方银行是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而该市场异常火爆的原 因之一就在于其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买方银行无意长期持有全部所购证券,在该证券被第二 次买卖的时候,它们就成了卖方银行。这就意味着,此时的买卖双方实际上都不拥有评价证 券优劣的“私人信息”。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买卖时的买方银行往往不是简单地出售所购证 券,而是将它与其他证券再一次打包后出售,造成资产池的组成结构异常复杂,不仅使二次 买卖时的买方,而且也使信用评级公司对此缺乏有效手段进行评估,诸如“CDO平方”等衍 生品就属于这种情况。
4.交易之后环节
在信贷资产证券交易时,卖方银行需要将风险最高的股权级自我保留来补偿买方的信息劣势 ,并起到对卖方银行的激励作用,促使其继续对贷款进行有效监管。在实践中,卖方银行之 后常常将股权级暗自卖出,而最大的买主就是对冲基金。对冲基金不受监管,以追求高杠杆 ,获得高额利润为目的。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江海学刊 ,2009(3)特别要指出的是,卖方银行没有将这种事后行为向买方通报的 义务,因此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又将买方重新推到信息的劣势地位,但此时已是买卖协议达成 之后,所以其带来的恶果更加严重,这也是许多金融机构和经济学家在危机爆发后非常惊讶 的原因。原本理论上完全可行的显示信息机制因为股权级的卖出而失灵。
5.风险决策环节
在最终决定交易的时候,另一种基于不对称信息的激励问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现代公司 理论中,公司内部各方具有不同的信息地位和利益取向,会造成它们的目标和行为的不一致 性。这不是参与信贷资产证券买卖的金融机构才具有的特征,但却回答了人们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许多银行在市场上既是卖方又是买方,如果它们知道进行交易的证券质量低劣,卖出 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又会买入呢?这就要从金融机构经理人的薪酬奖励机制上寻找答案。由 于经理人的薪酬和其业绩挂钩,这就会导致他们追求高杠杆高风险,因为这能带来高收益, 但显然不符合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而评判经理人业绩的主要指标是其短期业绩,信贷资产证 券的风险则往往要在几年之后才能显现,这就造成经理人的短期高风险偏好。虽然在危机爆 发后,银行陷入困境,直接影响到银行经理人的饭碗,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旦出现如此严重 的危机,银行很难逐个追究经理人的责任,即便他们被解雇,他们也能找到其他工作。当欧 美国家深陷危机之时,许多中东和东南亚国家都在积极抢夺欧美国家的金融人才。换句话说 ,银行经理人的行为本身不是危机的原因,而关键是激励经理人行为的机制出了问题。正是 这种机制造成经理人在最终决定信贷资产证券交易时更多的是考虑自身能否从中获益,而不 是整个银行的长期利益。
另外,银行在整个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也使银行有“大而不倒”的心理。单个企业的倒闭带来 的只是该企业员工的失业问题,而一家银行的倒闭能影响到大批企业的资金供应和许多存款 人的利益,因此,银行倒闭将是灾难性的,政府是要极力避免的。往往银行遇到危机,政府 将出面干预。正因为这样,银行有恃无恐,敢于钻监管的漏洞。从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 的措施上看,也的确验证了银行的这种心理预期。
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问题原本是信贷资产证券交易的主要障碍,其实长时间 以来,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信贷资产是不可以买卖的,因为它同时涉及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 险问题。但在理论上能够解决这两种问题的手段提出并运用于实践中后,信息不对称问题就 不再是信贷资产交易的阻力了,特别是信贷资产衍生品能够给银行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市场上没有出现较大的风险,所以导致其在房贷领域过度运用,甚至是 为了发行信贷资产证券而去放贷。事实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手段并没有像理论上一样 得到很好的实施,反而因为这一问题的表面解决使得整个市场的参与者对此都有些掉以轻心 ,最终酿成恶果。那么,今后要预防这类危机的发生,最重要的就是从体制机制和监管上着 手。
必须采取监管措施,监督卖方银行保留股权级,不得将其出售,这是保障买方利益的重要措 施,甚至可以要求卖方银行保留股权级之外更大的比例,以杜绝其侥幸心理。另外还要谨慎 评估风险,预留足够的资本。针对次贷危机暴露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问题,巴塞尔委 员会于2009年7月了《新资本协议》修订稿,我国银监会也于2009年12月了《商业 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进一步规范该市场的交易行为,特别对不同 情况下的监管资本的计提做了明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