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的地理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重展示、重设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启发:简要地介绍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
学生活动:学生出于好奇,跃跃欲试地进入竞赛活动状态中:
第一轮:可以看各版本地图册中的“中国政区图”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于东北的3个省;二、位于北部边疆的1个自治区;三、位于黄河中下游的6个省、直辖市;四、位于长江中下游的7个省、直辖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六、位于西南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位于西北的5个省、自治区。)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二轮: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三轮:正式开始竞赛,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教师点评]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成绩居前六名者,可以获得奖品(注:“中国政区拼图”竞赛游戏,在学生完成拼图时电脑可以自动记时)。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2. 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在地图三要素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1)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就越小,表示的内容也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就越大,表示的内容也越简略。(2)若需要一张内容详细的深圳市地图,则需要用大比例尺;反之,则需要用小比例尺;(3)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请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
学生: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画地图(教师适时地引导);
教师:请大家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
学生1: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学生2: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学生3:……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制作深圳市地图、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3. 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篇2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所有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回顾这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颇有感慨。现对这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了1班、3班、6班、7班共4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其中1班、3班是文科平行班;6班、7班是理科平行班,本学期主要教授这两个班级的学业水平科目。这学期新接手高二的班级,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必修2及必修3两本教材,时间紧迫、教学任务很重,最终在期末考试到来前如期完成教学任务。
二、虚心学习,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个教师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是做一个成功的教师,还是成了一个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多次的听学校各位老师的公开课,让我有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多次的组内教研活动,让我有了检查自己的时机;要“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评好每一堂课;反思好每一堂课”成了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途径。
三、了解现状,发现问题
自从这学期担任高二地理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在尽力摸索、了解现在高二学生地理的学习现状以及其对地理学习的态度,以期能够尽好的融入这个新的学习团队。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共处,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偏科严重,重视主科而忽略地理学习,作业没能按时完成。
2. 基础知识薄弱:目前,我们这一届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知识的遗忘率较高。
3. 学生的答题规范性有待提高:我们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点,但是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用语不规范,还不能用“地理语言”来回答现实的地理问题,以致在考试中影响得分。
四、针对问题,深刻反思
针对于以上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够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性的作用。
1.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证明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用身边的实例来提高同学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端正学生对地理的态度。
2. 学练结合,注重练习:鉴于同学们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我们应对部分知识点进行适当讲解,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题,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为我们高三进行文综打好基础。
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基本思路 教师方法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使得广大教师对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深刻认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课堂因为学生的热烈研讨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研究性的学习。我在教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区域能力较差是非常突出的问题。区域地理能力的培养,要把读图技能的训练与区域地图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把综合概括区域地理特征与比较分析区域差异作为区域地理能力的核心;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区域地理能力发展的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练习绘制区域简图,建立区域基本概念;掌握中国分区图,理解区域特征;抓住主要分界线,掌握区域差异;进行区域及国家对比,深化区域特征与差异;结合热点问题,强化区域问题解决。
二、加强对考生答题能力及技巧的训练
对考生进行答题技巧的训练,比如把答题的步骤、答题的策略、审题和检查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和考试讲评试卷,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平时必须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一些考试反映出的学生的弱点是:不会读图,不会从题干中获取信息,他们认为答案一定是自己平时背到的知识,其实很多答案就隐藏在题目中。故平时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使学生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和空间思维能力,充分运用地图进行思维建模
在日常训练中,让地图成为复习的载体,如在空白地图上标出重要的经纬线及涉及的重要国家,标出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空白地图上抽象概括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等等。教学中要提倡使用动态、思辩、反思的原则。高三复习进行到末期阶段,对复习内容要深入思考――即体验,体验方法的运用,回味知识的描述,反思已有的结论。讨论、一题多解、交互答疑和述评等是训练的良好方法。要舍得拿出时间思考、表述甚至争论,激发思维火花和创新欲望,会使复习档次大幅度提高。教师应该提出,对于一个问题,你可以不会答案,但不能不思考。
四、加强地理语言规范性表述的教学
要求在答题中表述准确,没有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丢失;表述符合逻辑,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和思维方法:高考中的题目绝对是新颖的、未见过的,但考察的知识又是不超纲的,复习过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多方面比较、多角度分析问题和组织答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试制胜的关键就是做到心理稳定、思路清晰。同时要关注热点、焦点问题,加强学科综合:结合热点问题,教师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和了解热点问题的起因、背景、过程和结果,并积极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加强学科知识的综合。
五、反思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方法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二是虽加大了学习的力度,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得不够细实,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三是地理教学中有特色的、有创意的东西不够多,还要努力找出一些地理教学的特色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对策主要有:
一是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现在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
二是培养创新意识。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六、注重联系实际开展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一是尽量借用学生身边的素材。教材中所举的例子不一定适合每个地区,所以为了缩小教材深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要尽最大努力挖掘一些学生身边的有利用价值的素材。
二是所用的素材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素材的引用要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不能长时间用同一个案例说明某一个人文地理现象,因为人们的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在变化。
三是不要教条地只利用当地素材。如果当地是个小区域,那么所能提供的素材也是有限的,若局限于当地素材,无异于“井底之蛙”,因此可以利用当今发达多样的媒体,引用学生都关注的问题作为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
四是适时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学习人文地理的主要实践方式,也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的过程,所以,精心挑选当地的一些人文地理现象,让学生进行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调查还是很有必要的。
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教师要正确理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篇4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实施过程;有效性
回顾以前的高三地理教学,感觉在复习过程中地理学科内容丰富而凌乱,覆盖范围广。由于知识、时间和空间跨度大,所以学生往往是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学完了也忘光了。如何做好高三阶段的地理教学复习工作,是每个高中地理教师都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高三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地理复习的有效教学。
一、注重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
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提升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应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做到胸有成竹。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地基和骨架,对于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掌握,切忌死记硬背,而应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高考出题的重要特点,通常是引用一些素材和课外知识,构成新问题的背景素材,从而考查学生分析、解决、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无论怎么考,其考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综合的思维网络,才能适应高考,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地图学习,抓住地理的核心内容
地图是地理的无形语言,只有学会看图、读图、析图,才能够在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背景素材解答地理问题,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而且信息量更大,可以说学会看图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
复习时一定要有一本比较权威的地图册,最好全校用同一版本地图册,这样就可以把地理要素的分布、地理规律的体现都落实在地图上。例如,在中国地理复习过程中,可以看以下几种地图,即:中国的政区图、中国的气候图、中国的地形图、中国的水系图、中国的资源图、中国的农业分布图、中国的工业中心分布图、中国的交通图、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图、中国的民族、人口、城市、商业中心图等。逐一看图、识图、记图、画图,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此外,还要适当做一些地理各种考试地图的练习。例如,地理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地理景观示意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地质构造图等一系列,只有熟悉这些图的特征和解读方法,才能够学好地理。
三、注重空间思维,加强地理的能力训练
空间思维能力是大多数文科考生所缺少的能力之一,而地理学科对于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也成为制约考生成绩提高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等值线及其应用,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大气运动规律和原因分析(三圈环流),世界和中国区域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地图的判读,各类重要地理的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等。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学习方法。例如,对空间定位和地球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一条重要经纬线去记忆,通过这些在脑海中形成的完整经纬网,想象地球运动起来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运动特征等。
四、做好全面复习,掌握地理的方法策略
良好的复习方法是成功、有效学习的保障,那么,在整个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去复习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有重点地去复习,做到查漏补缺,学会自我反思、归纳、总结、及时反馈和纠错。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总结解题经验,探索解题技巧,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从而提高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复习方法,学习起来才会有针对性,有重点,才会提高学习成绩。
五、专题训练,系统整合
在基础知识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整合训练。基础知识为学生答题提供依据,专题复习使学生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整合训练,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知识体系,促使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六、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高三复习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
1.讲,要有针对性,除了讲重点、难点、考点、热点问题,同时还侧重复习过程中易错点和混淆点的学习,注重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
2.练,以限时训练、周练、阶段测试为主要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训练的试题要抓住考点,要注重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要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间的渗透能力。
3.评,教师要做到趁热打铁,考后及时讲评试卷,讲评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考点。考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既可以巩固知识,还能提高解题速度和技能,但不要搞“题海”战术。教师要精选试题,目的是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掌握题目类型,研究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和解题规律,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题型,迅速确定答题思路。
七、建立“错题本”,分析失分原因
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测试很多,因此学生在每次测试中都会有错误出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错题本”,这样,教师每讲完一份试卷,学生就在“错题本”上将错误改正,并作正确的分析、归纳、总结。每次考试前,学生再重新看一下自己曾经做错的题加深印象,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长此以往,对于做错的题,加强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做题时认真审题、思考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测试中获悉,在答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易错、易混知识点没有落实好;
2.审题能力欠缺,阅读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其中审题不清导致的失分居于失分原因之首;
3.对教材的内容不够熟悉,知识网络不健全;
4.知识迁移能力较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
5.学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书写不规范,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完整性;
6.考试中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答题技巧欠缺。
八、注重考试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最终都要在高考中得到体现,虽然高考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是就目前来说,高考依然是我国选拔优秀人才最重要的方式。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1.提高审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重点的字词要划出标记,只有读懂题意,解答问题的落脚点才正确,因此审题能力很重要。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在平时教学和考试中,要严格要求学生用准确的地理术语表达,不能太过口语化,尤其是一些学科专用名词。
3.培养书写规范能力
往往有不少学生不太注意书写的规范性,经常出现错字、别字、拼音字等,这也是高考失分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书写答案时缺乏条理性,主次颠倒,因此,在平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答题的习惯,尽可能用数字把要点标记出来,先主后次。
九、注意高考相关信息的收集
高考信息收集准确,我们复习才会有针对性,复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做好这一环节。教师要重视对《考试大纲》、历年高考地理试题和省内各地区的一模考试题进行分析和比较,使复习目标与高考命题最大限度的接近,并从中发现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变化趋势、核心知识点出现的频率、分布等,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的相关信息,研究复习教学的对策,对于辅导内容的删减、复习重难点的把握就会更加准确,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
总之,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订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复习方法,在复习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完善、改进、交流,制订可行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教学,从容地面对高考。
参考文献:
[1]谢春燕.浅谈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2009(05).
[2]王智力.高中地理教学第二语言运用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篇5
一、精心计划,合理安排
由于暑假和双休日不允许补课,实际上高三教学时间由原先10个月压缩到7个月,这就必须压缩内容,整合内容。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三地理的复习时间经过高三备课组的讨论及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后,上学期完成必修1、2、3的教
学内容,2012年2-3月完成选修教学内容,在3月底前结束一轮复习,4-5月份完成二轮专题复习和综合训练。
虽然我们对高三地理的复习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绷紧一根弦,要清醒地认识到,时间少了,所以在复习内容上要合理安排,时间上要精打细算,首先,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整合教材的知能体系,尤其是新增考点,勇于删除与考点无关的内容。二轮复习应跳出教材,依据《考试说明》中设的考试要点,构建系列专题。其次,狠抓主干知识,立足于学科能力,对主干知识和能力进行多角度、多形式、多题型的反复演练,讲究方法,注重能力,力求规范,突出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认真编写教学案
由于教材的变化,并且同种教材还有不同的版本,资料虽然很多,但难度普通偏大,没有完全适合学生实际教学的资料,所以教师对资料要精心选择,尤其是要对资料进行改编,使资料切合学生实际。
我校高三地理备课组在开学之前就由备课组长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把学案编写任务分给了各位老师,落实到人,提前准备。学案分为三块:第一块,是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填空,主要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提高自学能力,目的是要学生重视书本。第二块,主要是习题巩固,做题时间大约在15分钟以内完成,这主要是课堂内容讲解结束后,用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情,及时反馈,制订计划,调整教法、学法。第三块是学生、老师的反思。学生反思是在后边的横线上写上对本章学案有哪些不理解问题的题号,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听懂。老师反思是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再次分析错因,是难度偏大了,还是重难点讲解不到位,以便再次矫正。
三、把好训练的质量关
早期的题海战术已逐渐被淘汰,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作为选修学科,既要适应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也不能冲淡语数外学科的学习。因此,对地理选修课来讲,相比以往做题讲题的时间少了,只能控制“量”,提高“质”,精讲精练。
精练:学案中的题目,上课选用的题目都是整个备课组老师经过精心挑选使用的,具有一定的梯度,其中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还加注标记,让学有余力、争取达A的同学去做。
精讲:时间少了,老师讲知识、讲题目的时间必然少了,那就需要精讲,精讲不是简单地少讲,实际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要着重讲命题者的出题意图。
四、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品质
1.纠正错别字,力求书写规范
错别字和书写不规范都属于学生的基本功问题,在平时,老师要多加以纠正、引导,考试中要加大扣分的力度,比如错别字,答案字数少的就全扣,不给分。
2.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达准确
部分同学答题时,不能正确表达或不能完整表达,答点重复,逻辑混乱,有的甚至不能用地理语言答题,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上课时,注意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3.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篇6
关键词 原创试题 地理教师 教学评价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
原创地理试题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对地理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的检测和查漏补缺,也是对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全方位的提升。考试试题,尤其是高考试题,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侧重点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原创试题,应不仅具有正确的引导性,还应具有新颖性、扩张性、开放性等特点,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避免陈旧、重复。对于更擅长课堂教学的教师而言,命制原创试题是相对薄弱的技能。了解高中地理教师命制原创地理试题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1地理教师培养命制原创试题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命制原创试题能力是地理教师顺应新课改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新课改实施以来,新的地理教学理念逐渐被普及和落实。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课程目标也着重地理知识指导实践的价值,关注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在地理教学方面,“地理教学生活化”、“把社会实际引入课堂”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方面,作为对高中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常模参照考试――高考,也不断地把地理学术研究的成果,社会的时事热点引入考试之中,从而以新颖的内容,考察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地理原创试题以其新颖、热门、实际等优点,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调查问卷,60%的教师认为高考地理试题主要是考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高考的考察意图相契合。在教学过程中,84%的教师在课堂都注重把热门地理问题引入课堂,在备课,上课,评价(设计考试题目)、反思这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中,32%(仅次于教学反思)的教师认为他们能力最薄弱的方面是命制原创试题(包括课后练习题),学生的课后作业和阶段性考试题还是陈旧的、基础性的题目为主。不难发现,新课程目标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严重脱离目标轨道。在命制原创地理试题的主要环节中,58%的教师认为最难的部分是对试题命制思想的把握,也即教师对命制试题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导向,考察的意图不明确,缺乏深入认识。教师过多地研究高考的考试意图,而忽视了地理教学的最高指挥棒――新课程改革目标。
(2)命制原创地理试题是地理教师深化拓展专业知识,全面发展专业技能的必然要求。试题命制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教师在对地理教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大量分析优秀地理试题,把握命题技巧和方法,广泛涉猎地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关注地理时事热点,领悟命题思想,将命题技巧、方法、思想和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并且能够灵活熟练地使用各种制图绘图软件,这也是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整合过程。在整个命题过程中,教师地理专业知识不断拓展,认识不断深化,教学评价能力更强,同时,也能熟练地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和资源,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通过教师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只有5%的地理教师所在的学校地理试题是由教师原创,30%(最多选项)是对以往的考题进行选择和组合。对以往的考题进行组合的这种方法能够方便快捷地从众多优秀试题中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试题,既能节省教师时间,也能较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同时,教师很容易对这种省时省力的方法产生依赖,致使其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受到消极影响,不利于地理教师全方面的成长。这种简单易行的命题方式对学生也会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在学生问卷中,18%的学生在地理考试中经常遇见原题,46%的学生偶尔遇见原题。对于原题的出现,32%的学生认为他们会因此而采取题海战术,大量做题,以求遇见原题;22%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考试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学评价的真正作用,使考试意义不大。在评价教师提供的地理考题方面,34%(最多选项)的学生反映,题目的难度不能较好的反映学习水平,也即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评价内容。以上问题和不足长期存在,必然使得地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地理教师命制原创试题,于己于学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3)地理原创试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原创试题最大的优点是创新性和与时俱进性。这些试题多源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结合地理学知识,考察学生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运用所学,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的能力。足球地理,新闻地理,媒介地理等等这些都是对课本知识的验证和延伸,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思维、眼界的引导,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学生问卷中,34%(最多选项)的学生认为学习地理的主要意义是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指导实际生活,82%的学生认为将地理时事热点引入地理试题和课后题中,能够扩充课外知识,增加见闻,学以致用。34%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建立在教师为他们展现丰富多彩的地理世界,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用处。
以上,我们分析了地理教师培养命制原创地理试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了命制原创地理试题的必要性。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掌握命制地理原创试题的方法比领悟其必要性更难。以下,从试题命制的各个环节进行概述。
2命制地理原创试题的主要环节
(1)明确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价值观。新课标地理课程改革的总要求是地理试题命制的最高指挥。分析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从中解读的主要价值观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聚焦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高考试题,为地理原创试题命制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和正确导向。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从中把握考试内容、命题形式,以及答案组织,从深层次领悟高考试题的价值导向,并以此为借鉴。因此,分析新课程目标要求以及近年来高考试题是我们把握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
(2)广泛搜集资料。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来源进行分析,我们就能从中发现,命题一部分来源于地理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并且渗透着地理专业研究内容和思维方法;另一部分源于地理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还有一部分是对一些优秀试题,根据社会变化进行改编的。从高考试题来源中,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的一个特点就是创新,基本上都是原创。我们不妨将高考试题这个高中阶段最权威,意义最重大的试题的命制思想、方法引入到日常的测验、阶段性考试题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精创试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能力,这些能力是高三阶段一时很难突击形成的。
(3)选取、处理、组合资料,形成试题。纷繁复杂的资料库中,最有价值的资料是与学科知识联系密切,能有效验证说明学科知识的正确性,并且能对学科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的资料。地理试题主要有两部分构成:题目和参考答案。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读图、判图和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因此,地理试题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文字材料;另一部分是插图。对于文字材料的组织,可将选取的资料进行精简,保留客观事实的主要部分,并与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建立紧密的联系,保证试题的梯度性、新颖性、开放性和扩张性。插图部分,可对搜集的图片进行裁剪、修改,也可利用底图重新绘制新的底图。对于比较简易的模拟图或示意图,也可徒手绘画。这三种方法是比较便宜的插图制作方法。插图部分对教师的制图、修图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灵活地操作Word、Excel、Gis以及Photoshop等相关的软件。通过对心理测量学分析和近三年来高考试题答案组织的优缺点的分析研究,答案组织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考试思维习惯和心理,这是有效反映学生自身学习水平的基础;第二,体现学科特征,避免过于专业或学科特征不明显的现象,这是保证试卷质量的关键;第三,逻辑严谨,避免重复或不全面,这是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全面考察;第四,突出要点,同时保证适当的开放性,对于主观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实际上是主流思维与非主流思维的平衡。
篇7
关键词 区域地理 学习过程 案例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1区域地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区域地理,是地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以研究和介绍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环境差异、区际联系,以及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从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看,既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知识,又包括人口、商贸、交通、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知识。每一部分既有独立的组成部分,又与其他部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理问题的研究往往以区域为载体、区域研究为基础,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研究,各种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和地理规律的发现、分析和解释,都离不开区域二字,所以,区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区域地理、世界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国土整治内容,都是是以区域地理为主。
除教学内容外,区域地理也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考地理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论述题,总也少不了区域地理的考察。尤其是对区域分析,往往成为高考综合题来压轴。这就充分显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2问卷调查目的及统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总是反映区域地理难度大,学习时间长但效果并不太好,为了解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提高区域地理的学习效果,针对性设计调查问卷,选取了本校高三文科生100名进行调查统计。本问卷调查围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教法及教材的使用方式等方面来进行设计。
2.1学生学习行为调查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图是地理的语言,但从表1数据来看,仅一半学生能克服地图关,其他学生学习地理缺乏方法指导。
从表2和表3来看,说明多数学生学习地理时应试心理严重,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明显是重知识轻能力,从而忽略了自主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2.2课堂上学习过程调查
在表4中,“边讲边做课堂练习”这种师生互动方式最不受学生喜爱,但从学习效果看,“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讲,我们听”和“边讲边做课堂练习”对自己却又有较好的学习效果,这种矛盾反映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地理问题难度较大,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在表5中,讲授法是教师最常使用的教法,同时也是学生觉得对自己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导学案辅助法使用频率高,但对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不明显,归纳法在日常教学中不常使用,但学习效果较好。说明教师需要反思和改进导学案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并增加归纳法等其他方法的使用。
2.3案例教学实际效果调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处理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在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材中应用最多。
在上述统计中,案例教学对多数学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区域地理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地理学科的问题主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提出“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教师结合学情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地理还是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地理的自信,主动学习精神不足。教师要注重地理课堂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共同开发,真正把生活中的地理展示给学生,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新课标要求的地理能力。
备课时,要注意问题的设计,通过分解问题逐步深化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并在得出课本案例结论的基础上,把信息提取、问题分析的方法和原理性结论运用于其他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最终形成同类问题的程序性知识。这样,不仅时时创造了学生可参与可解决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还养成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情境设计或问题导入等方式调动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进行活动设计,要结合理论指导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
3.2渗透地理学法指导,落实日常教学检查,重视学生习惯养成
在区域地理的日常教学中,教师注重学法指导,把自然原理、人文原理与区域地理结合分析。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时时强调地理学习的图文结合,并且在基本原理规律学习完之后,提醒学生及时利用习题运用巩固和能力训练,强化学生自主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3.3及时进行效果反馈,强化改进教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可充分利用讲授法、习题训练法和案例教学法、归纳法、动画演示法这几种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并在学生反馈的问题上进行改进。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利用好的教法和好的理论指导进行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学习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111-03
1 “教学研究”为什么
地理教学研究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探求地理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常被用来描述一个特定地理教学课题的资讯收集,利用有计划、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等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把规律、法则或理论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教学研究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本身,而在于隐藏在这个问题之中或由其引发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当然,关于地理学科的教学研究,一直不乏有深度有见解的研究,特别是新课标提出后关于“创新教学”、“有效教学”等方面,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著作、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果喜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人们一窝蜂研究这类问题时,却首先忽视了“教学研究为什么”这个不应被逾越的问题。
反观现阶段的地理教学不难发现,由于受到某种驱使,有些所谓“研究”和“探索”的脚步已经超前于“思考”,特别是有意义的深度思考了。如地理教学研究到底为了什么?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究竟总结或发现了多少地理学科“独有的”教学现象与规律?总结与发现的教学现象与规律被采纳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依据了吗?希冀把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活动,从而提供有价值的教学依据,事实上做到了吗等?问题。
诚然,实干精神值得推崇,“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勇气也值得赞赏,但是“只顾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却令人担忧,如果“教学研究为了什么”这个导航仪仅摇摆于肤浅的“坐井观天”而未明确其真正内涵,那做法与目标只会渐行渐远。
2 重新发现“地理教学研究”
长期以来,在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被默认为以教师为中心,而新课标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现象,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此,新课标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究,首先要研究的是学生。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有较强的时空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地理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是“教”与“学”的无缝对接、无间融合。比如,教师和学生在学术地位上的平等,在探究进展上的同步,在价值情感上的共鸣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核心,视学情而教,即“以学定教”,否则,教与学是不可能融合的。因而,学科的教学研究也应该“以学定研”。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变化是很小的,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但是,随着学生的不同,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逻辑顺序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考纲要求需要整合;思维提升和价值引领等方面更是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尝试[1]。
通常,地理学科的教学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展或加深学科的理论知识,内容包括学科理论的判断、归纳、演绎、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应用研究是将理论研究所产生的成果,设法应用到解决地理学科教学实践上,内容包括理论方法的实践、反思、修缮、升华、提炼、再次实践等。总结目前的研究,在内容上较多的偏重于方法与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会和会学的能力;但相对忽视了学科思维的提升、学科精神的陶冶、人文情感的调动和人生价值的引领,使得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每批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有着不同的时代印记,每个学生更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是,教师的研究成果一旦形成后,便被“奉为”经典的模式,不可撼动,试图让学生来适应这个既定的模式。其实,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理应随着学生特点的不同而“与时俱进”,理应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地修缮、提高[2]。
3 地理教学研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3.1 “教教材”与“教学生”之争
案例1:教师列举出几种常见的能源资源,使得学生对能源的概念有基本的感性印象,接着教师引入能源的概念,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让学生自己根据概念补充,并说出各种能源的不同,从而对能源进行分类。
案例2:教师试着请学生自己列举几种能源,根据所列举的能源,引导他们尝试着为能源下个定义,师生展示能源的概念,学生作对比,欣赏与学习别人头脑中的能源概念,修正并完善自己头脑中能源原有的概念。
案例1通常被称作“教教材”,按照课本给定的内容展开教学,较为注重课本上的经典案例;案例2通常被称作“教学生”,即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展开教学,较为注重学生、联系生活。“教学生”关注了学生在教学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确实值得实践;而“教教材”也注重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关注了对教材的开发利用。
一直以来,有一种关于两者以谁为主的争论,相当多的人认为教材只具有普遍性,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而“教学生”则灵活随意,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发展状态。不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生”是对“教教材”的一种超越。有时候,教师虽然看起来好像站在教材一边,但很大程度上却并不仅仅是充当着教材“传声筒”的角色,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解读教材进行备课以及运用教材进行授课时,正在某种程度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度的调整。客观地说,二者都有可取之处,与其争论,不如认真思考:应如何处理好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将关系简化,即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通过教材(严格来说应该是通过知识)发生关系——教师通过运用教材教会学生。所以,从这个关系上来看,其实所谓的“教学生”与“教教材”并无本质上的矛盾,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处理好对待教材和学生的关系。现实中,很多注重“教教材”的教师可能倾向于选择“团结教材而进攻学生”,表现为教师开发教材,之后教会学生;“教学生”的教师则可能倾向于选择“团结学生而进攻教材”,表现为教师研究学生,进而整合教材。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教师借助于教材的权威来促使学生学习,借助于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来安排与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而后者是需要教师能够在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状态的过程中解读教材、批判教材并重新整合教材。若要让教学充满智慧的火花,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不论是“教教材”还是“教学生”,都不能单纯地以征服“教材”或者“学生”为目的,而需要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走进教材、开发教材、完善教材、走出教材、运用教材。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见图1。
3.2 “预设”VS“生成”,艰难的选择
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在引导学生探究了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后,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根据以上的开发条件,请同学们思考,山西省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促进其区域发展?学生经过讨论基本达成了如下共识:(1)因为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继续大力发展煤炭开采业;(2)由于其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应该利用好交通资源,扩大煤炭的运输量;(3)由于其市场广阔,可以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其市场占有份额,同时开拓新的市场。
在前面知识以及问题的引导下基本上实现了笔者的下一步预想,即要引出能源基地建设的相关内容。但同时,也有学生提出了一些质疑,打乱了笔者原先的预设,鉴于此,笔者适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学生的主要问题整合后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山西气候较干旱,缺水;(2)经济基础不牢且过分依赖煤炭;(3)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于是,笔者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个个写在黑板上,继续引导:在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应该如何解决?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继续思考,探究结束后,本节的知识结构体系已经相对完整,这个意外的生成使得有限的时间得到了有效甚至可以说是高效的利用。
在此之前,笔者曾在另外一个班级做过尝试:去掉“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这个预设,让学生直接思考并讨论山西省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发展?学生虽然知道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但还是生成了一些不相关的内容,有的照搬照套其他区域,有的则过于信马由缰。课后,笔者认真反思,发现是没有充分了解或者忽略了学生当时的现实起点与状态,由于生成有着随意性与不可预见性的特点,使得有的生成缺乏预设的引领而成为“低效”生成。
很多研究过分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灵光。因为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似乎早已被规划殆尽,周围的空间早已被“经验”填满,早已没有了变通的余地。不可否认,学生不完全顺着教师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大相径庭的想法,作为教师应该多元解读,不宜强制性地把学生往预定的路上赶,但确实亦不可完全顺着学生的思路或者价值取向走。因为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突发性,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的。新课程改革之后,对于学生的有些所谓偏离正常轨道的“灵光闪现”,虽然有一定的创新,但是却苦于太随意,又缺乏学科规范,而且离教学目标或高考考纲尚有一定的距离,因而教师又千方百计朝着“教学目标”这个方向引导,最终又要回到原先规划好的“预设”方向上来。因此,生成固然对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异常重要,精心的预设也不可或缺,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但只有在认真研究学情、摸清学生的现实状态的前提下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目标、考纲,创设较为弹性的教学设计,课堂才能有效甚至高效地呈现出精彩纷呈的“生成”。
3.3 困惑中的思考:地理教学到底为什么
笔者曾经找过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谈话,了解他们学地理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个学科有什么要求。必修班的学生对地理的要求是“小高考”(即学业水平测试)时尽量争“A”,保证高考成绩能加上1分;选修班的学生除了基础较好的学生高考时想拿到“A”、考上个好大学以外,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达到“B”;只有几个学生说对地理专业有兴趣,将来可能朝此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科教学到底为了什么?
答案可能有很多种。最朴素、最普通的是保住饭碗,不敢也不能误人子弟;最直接的是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态度、一个学习习惯;最功利但却最真实的是体现教学水平,不给所带班级拖后腿;最有人情味的是让学生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将来能靠一技之长安身立命;最崇高的是为祖国甚至人类培养接班人等。
站在某个特定的角度,以上无论哪种学科教学目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总结起来会发现学科教学目的并非仅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也不仅仅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教学的实际水平,而是融入了非智力的因素。“成功”固然是教学的目的,但“成人”却应该是首要目的。但是,实际中往往过多地关注了“目的”这个结果,而忽略了任务,即应该做什么。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实性又要适度地开发学生,给学生以“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
因此,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让学生在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 反思刚开始:怎样的研究更有效
基于以上的思考并且结合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成绩经常有较大的变动,特别到了高三三次模考和高考期间,更加明显。找学生谈心后了解到:学生除了会谈到心理或者情绪的波动外,也会谈到一些诸如自控能力不强、动力减弱等原因,致使不能持续地有效学习。
众多教育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不仅仅
(下转第117页)
在于他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更与其动力、毅力、责任感等因素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其发展的“外在起点”,是初始高度;学生的能力与潜在能力是隐含在基础之下的构成其发展的基本条件,影响其基础平台的搭建;而学生的情商、责商等则是其发展的驱动力,能够影响其能力与潜在能力的开发,从而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速度与加速度。如果这些因素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利用或者被忽视,则会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帮助学生培养使其终生受益的这种长久性的持续性的学习行为当做最终目标。这种学习行为可称作“学习竞争力”,学习竞争力不同于学习能力,其内涵更全面、更广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或者自学等方式掌握的科学学习方法或者技巧。一般地,学习能力是指在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解题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归纳与演绎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等。而学习竞争力,则是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等的综合体现。就其内涵而言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容量及其承载能力和运用能力,即学生学习内容的宽广程度与其个人能力的创造程度;也包括学生的知识质量及其获取和持续的能力,即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效率、学习品质等。
学生的学习竞争力旨在于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状态进行关注,学习竞争力的提升更应该成为解决学生学习问题,使其在今后踏上社会获得进一步发展与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学科的教学研究中,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不妨降低研究的“起点”,适当地进行相关研究,帮助学生做好人生定位与规划,使其真正地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地理高考试题,教学
2010年的高考已经落幕,但其命题思想所带来的影响是长远而又深刻的。结合2008年、2009年高考试题,纵观2010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试题命题总体比较稳定,但所呈现出来的改革趋势价值取向还是比较分明的,这种思想必然会改变我们中学地理教学策略。论文参考,教学。
1.2010年高考试题特点
1.1吻合考试说明变化
对比2009年考试说明,2010年说明中将“主要的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修改为“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城市化的意义”修改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修改为“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这种修改,考查范围更具体,强调了对我国影响比较大的四种主要自然灾害;考查了学生对城市化特征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对“全球变暖”的考查要求更广泛,不仅是趋势,还要了解其成因。在高考试题中,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得以呈现。论文参考,教学。
1.2重视基础知识考查
就地理学科特点而言,自然地理一般比人文地理更难理解。而自然地理又存在三个难点,第一是地球运动,涉及到天文学和几何学,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第二是气候,气候的成因纷繁芜杂、原理性较强,而且变化莫测空间差异大。如果结合经纬线结合局部小范围大比例尺地图出现在考题中的话一般较难。第三是洋流,寒暖流的形成机制与气候的形成机制密切先关,洋流分布也比较复杂。在很长时期内,地理试题中的难点都喜欢在以上三个方面深入挖掘做文章。
分析今年试卷,笔者发现所谓的“难考点”都没有在“难”上做文章,而考查更多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比如选择题第3题、第4题属于地球运动章节,只要能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定义,并写出其计算公式,第4题便可以迎刃而解,而第3题只要再掌握地球自转线速度规律便可以解答。在气候单元考查中: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温降水特征图形、常见的天气系统、旱涝成因、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等均有涉及。虽然考面很广,但涉及的原理都很基础,因此没有偏题怪题。
1.3重视图表信息获取
2008年环境保护题给出的是一幅图表,即“195l~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圈”,仅依据这幅图表提供的信息,可以答对2分,其余的8分均可以脱离该图表答题。论文参考,教学。2009年环境保护试题给出的是两幅图,依据地图,可以答对1分,其余的9分均是凭借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答题,与题目中所给的图表无关。再观2010年环境保护试题,题目中给出两幅地图“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依据这两幅图表信息,可以答对5分,而且这5分的答案均能在题目信息中一字不落地找到。
1.4关注热点地理知识
人口、资源、环境,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在试卷中所占比重很大,而且题目大多以现实生活作为背景创设情境来考查。生活中的地理尤其是热点问题得到很大关注。通览试卷,从冰岛火山喷发到海地智利地震,从西南大旱到新疆部分地区防洪,从能源安全到全球气候变化,从上海世博到3S技术使用,可以说无所不包。试卷上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试题的分值约为50分,约占总分的40% ,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学以致用的特色。
高考试题展现出来的特点对高三地理复习方向有着很大的引领作用,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浅见:
2.新高三地理复习思考
2.1深入研究考试说明
不能忽视,江苏现在采用三种版本地理教材(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但是统一高考。论文参考,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论文参考,教学。如何用教材教呢?因为版本不同,我们课本中的教学案例、活动、问题研究考得很少,那么在提倡“减负增效”的今天到底应该怎么教?以什么作为教学依据?毫无疑问,考试说明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依据,是最权威的。
2.2归纳总结狠抓基础
如区域地理学习中各大洲地形地势特点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因为地形地势特点对理解河流走向、气候成因、人口城市分布、农业分布、工业分布、交通分布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学生不易准确识记,若辅以如下表格则会清晰明了,见表1。
表1 世界各大洲地形地势比较
篇10
关键词:“3+3”新高考方案;地理等级性考试;高中地理教学
2016年是上海市高考改革方案过渡的一年,高三学生迎接最后一次“3+1”模式的高考,高二选考地理的学生按照2017年“3+3”高考模式,迎接的是地理学科的第一次等级性考试。新高考方案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高中地理的教学环境、师生心理面临哪些变化,需要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本文就几个问题略做探讨。
一、从“+1”到“+3”――高考方案变在哪
上海市的“3+1”高考模式执行了30余年,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00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理科考生可选择物理、化学、生物中的一门学科,文科考生可选择政治、历史、地理中的一门学科,加一学科满分150分,考试时间2小时。
按照《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起实行“3+3”高考模式,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60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不变,考生可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学科中任意选择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
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的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两部分组成: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即可获得40分基础分(未参加等级性考试则不能获得此项基础分);学生再参加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照考生总体划分为5等11级,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见表1)。
2016年地理学科成为高二年级率先实行等级性考试的科目,这是因为按照新高考方案,学生只有在取得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该学科的等级性考试。学生在高一结束时已经完成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而其它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需要在高二结束时进行,这些学科的等级性考试要到高三进行。所以,2016年只有地理一门学科可以参加等级性考试。
二、上海市地理等级性考试情况如何
2016年5月,上海市有34 417名学生选择参加了地理等级性考试,占该届学生总人数的63%(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数据)。考试卷面满分100分,试题结构是选择题40分(单项选择题20题)和综合分析题60分,考试时间1小时。考试难度最终与事前上海市教委宣布的难度系数0.75非常吻合,卷面满分100分的试卷,平均得分约75分,但最后学生得到的成绩只是一个等第,无法知晓个人的原始分数。
按照等第划分比例和计分,全体学生平均等级得分为15分,加上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获得的40分基础分,全体学生地理高考的平均得分是55分。抽样选择了几所学校参加地理等级性考试的学生比例和考试等第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各校选择地理学科等级性考试的学生比例有许多差异,从69%到100%各有不同。考试结果的等第分布有明显差异,学校X1是一所市示范性高中,A、B等第人数比例较高;学校X2是比较接近总体平均得分的一所普通高中;学校X5是一所生源较弱的普通高中,D、E等第人数比例较高(见图1)。
三、选与不选的矛盾――教学与管理难在哪
1.教学管理面临全体动员和自愿选择两难困境
等级性考试科目的选择,除了与学生个人兴趣特长有关,也与报考高校的专业限制有一定关系。以上海高校公布的招生信息为例,1 096个专业(类)的选考科目来看,学生选考物理的覆盖率为97.63%;化学为90.51%;生物为80.02%;地理为64.05%、历史为63.5%、政治为62.14%。从想报考的专业来看,地理学科似乎并不占特别大的优势,但高校招生时完全限制选考三门的专业不多,多数专业只要1门或者2门满足要求即可。
由于地理学科在高一就完成了学业水平考试,比其它学科提前一年率先实行等级性考试,这让地理学科占据了时间上的优势,选地理的学生到高三时只需选择另外2门学科参加等级性考试,相对而言高三的学习压力小一些,可以在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上赢得更多学习时间。
这种情况让许多学生在“3+3”科目的选择上趋向于选择地理学科,绝大多数学校选地理学科的学生比例占总数的60%以上,一些学校更是在家长和学生中动员,让学生全体参加高二的地理等级性考试,所以出现了表2中X2学校100%选考的情况。但是,动员全体学生参加高二的地理等级性考试,这很大程度上是方便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学校的日常教学可以维持原来的行政班级,但是这恐怕违背了高考“3+3”给学生更多选择权的本义。因为这样,有部分学生属于被迫选择地理,学习比较消极被动、没有紧迫感,教师要保障教学质量则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则高二的地理上课时间需要安排走班,给学校的教学排课和班级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一些硬件好、场地富余的学校,在高二年级就按照学生3门学科的选择意愿,完全实行走班教学,因为学生选择的组合较多,几乎需要每天拿出下午半天的时间安排等级考试科目的走班教学,排课管理变得异常复杂,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的教研、校本研修等许多常规工作的时间都受到挤占。大多数学校因场地条件限制只能做统一动员,或者做出几种有限的组合给学生选择,以控制走班教学的课时数。
2.选考人数增多致使师资严重紧缺
上海原来“3+1”时地理高考考生一般只有几千人,有的学校没有地理高考班,或者高考地理只有1个班,这样以目前地理教师的师资储备迎接3万多人的等级考试,显然师资力量相差很大。而且2016年是原有的“3+1”高考模式最后一年,有高三的学校地理学科面临高一学业考、高二等级考、高三高考等多重压力,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特别繁重,师资不足问题尤为突出。
3.课时紧张导致教学反馈和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3+1”高考模式下高三地理周课时一般8节,但高二阶段同时开设的科目较多,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都还没有结束学业合格考试,所以对于高二地理等级性考试周课时,多数学校只能安排3~4节,个别学校因为师资严重不足的原因甚至仅仅安排2节,而等级考试与原来高考相比,学习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大体相当,能够安排训练和反馈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普遍感到课时紧张,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障。加上学生人数较多,作业和日常检测难以做到及时批阅,教学反馈不及时,甚至很少安排阶段性检测,教学效果的提升可望不可及,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有许多焦虑情绪。
4.没有考试说明导致日常教学和检测难度难以把握
习惯于以往的“3+1”高考有非常明确的考试说明,教师对于本次没有明确的考试说明和题型结构显示出很大程度的不适应。教师只能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等级性考试应有较大区分度的预测来组织教学,日常检测也是延用高考能力立意的思路,试题情境的阅读文字量往往偏大,而1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常常导致学生答题时间紧张,教师和学生都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缺乏经验,从各个区县的模拟检测命题看,一线教师的模拟命题大都难度系数在0.5~0.6之间,虽然不少试题是参照以往的高考模拟试题做了许多简化和改编,对学生来说依然偏难,与上海市教委宣布的等级性考试难度系数0.75依然有很大偏差。
教学时间少、检测频率低是普遍现象。参加高二地理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其地理素养、能力和地理思维水平与以往参加“3+1”高考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延续以往“3+1”高考的教学经验,拔高教学和日常检测难度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到考前报名阶段最终放弃了参加今年的等级性考试。按规定缺考学生可以在明年继续参加地理学科的等级性考试(不能改考其它学科),但这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麻烦。
四、等级性考试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和管理应该怎么办
根据2016年上海市高中地理首次等级性考试的实施情况可以发现,学科教学环境、师生心理都面临许多新的变化,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科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也值得大家今后认真研究和思考。
1.因校制宜引导学生理性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
由于各个学校的场地硬件条件、师资力量各不相同,需要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等级性考试的科目,最好在尊重学生个体意愿、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兼顾学校的师资优势、硬件条件并做一些细微的引导和调整,尽量避免统一动员全体学生选择某一门学科,从而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这才能真正落实“3+3”高考的本义。
而事实也证明,现在的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当学校的整体安排不能满足部分学生自主选择的意愿时,这些学生的学习往往带着被迫选择和排斥的消极负面情绪,给师生都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寻求合作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目前出现的师资紧缺问题,主要是学校层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积极挖潜,寻找师资。许多学校临时招聘地理教师、实习生和代课教师;二是做课时的加减法。削减高一地理课时,优先保证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学;同时高二的课时安排量各校差异也很大,周课时从2课时到5课时不等。即使有的区有统一的课时安排要求,也由于师资问题无法保证。三是高二地理课延迟到高三开。个别学校因为师资不足导致高二没有正常开设地理课,学生只能等到高三再同时面对“3+3”的三门学科的等级考试,原有的时间优势就丧失了。
这种师资不足的困难,某种程度上对地理教师就业是一件好事,因为不少学校积极引进地理教师。但另一方面,每年不定人数的选考,对学校管理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储备的地理教师多,如果选考的学生少,面临教师可能课时不足的矛盾;如果教师少,又面临开不出足额课时量的问题。这将是选考学科都会面临的问题。
除了学校自身想办法,上级管理部门还应该有哪些应对措施?能否以市(区)为单位,借鉴美国学区管理的一些做法,一些教师可以在学区范围内共用。如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实现一个市(区)的部分教师实现按照课程安排的各校灵活流动。当然,这些问题的真正可操作性确实会遇到管理和编制等诸多实际困难。但在这种选课背景下,完全让学校来承担师资压力确实有困难,流动不失为长远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种办法就是实现校际之间的课程互选。比较近的一些学校组成校际联盟,实现师资共享、课程互选,这样可以使学生选课和学校师资的矛盾得以缓解。
上海许多学校从2015年的高一年级开设生物课程,并在高一结束完成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这样以后参加高二等级性考试时学生就多了一种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地理、生物中的1门或同时选择这2门学科参加等级性考试。据推测,这样可能会分流一部分选考地理的学生,师资不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3.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灵活应对新高考
(1)立足学科教学整体设计。 “3+3”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研组、学科教师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思考、规划整个高中学段的学科教学设计。如高一地理合格考试的难度与以往相比有所降低,但合格要求低并不等同于低水平的教学,一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训练还需加强,如果随意缩减课时、删减教学内容,起始年级的教学基础不扎实,后续参加等级考试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接近零起点,给后期教学将带来许多困难。
(2)渗透学科素养和能力培养。即便在起始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认真按照课程标准,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渗透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多引入时事热点、生活实际和问题情境开展教学,培养学生面对图表等非文本材料的阅读能力、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平时教学一定要做到讲练结合。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相互渗透、区域专题地图的补充、地理原理的领悟、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新高考方案下等级性考试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很难安排时间对区域地理进行系统的补充学习,需将区域地理的知识分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包括应对学业合格考试阶段的学习也是如此,地理教学应始终做到:以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阐述系统地理的要义,以系统地理为灵魂,统领区域地理的探索。
(3)重视学生元认知水平提升。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即便是参加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习,教学的课时安排、学生投入学习的有效时间、学校组织安排的教学检测时间,与以往参加“3+1”高考科目的学习相比都有明显减少;加上学生等级性考试科目选择的差异,教学管理必然需要采取走班形式,学科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条件都大大削弱。如何加强学生在自主选择上的自觉学习意识,基于任务下的自主学习、反思及重建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4)养成简明扼要表达习惯。等级性考试计入高考总分,是选拔性考试,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同样遵循能力立意的考试命题宗旨,试题也大都围绕新颖的情境组织设问。1小时考试的应答策略有哪些?这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平时养成对学习材料进行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简明扼要地表达,这种有针对性的应答策略训练,还需在平时适当加强。
4.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并尽快配置阅卷系统
- 上一篇: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系统
- 下一篇:地理微课教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三挑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