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危机的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一年来,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愈加明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出口行业处在风口浪尖,就业压力增大等。辽宁外向型企业比例相对较小,金融危机对辽宁企业的发展影响还是隐性的,但金融危机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一年来辽宁从宏观调控、金融调节等方面采取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防范,为辽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保八目标打下基础。
一、政策层面
1、发挥产业园区及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经济增长
辽宁根据“五点一线”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对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大力发展大型主导企业牵动,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网格化产业集群,打造机车、重型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以及数控机床和造船等特色产业链。
2、利用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成为我省GDP增长的绿色助推器,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辽宁省出台的《辽宁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部地区要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辽东半岛地区要以大连为龙头,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西部地区要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辽西历史文化走廊”,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
3、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结合我省实际,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根据《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本着“多予少取、先予后取、放水养鱼”的原则,要求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重点放在部分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交通方便的县乡地区,尽快完善功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4、利用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
辽宁利用本土优势,重点打造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三个领域的产业集权。以抚顺石油为中心的石油开采加工企业集群,以沈阳金杯为核心的汽车企业集群,以沈阳机床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鞍钢和本钢为中心的钢铁产业集群等,大力发展大型主导企业牵动,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网格化产业集群,拓展产业链条和深化产品价值链,提高竞争力。
二、金融层面
1、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制度
各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推出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新型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和服务,扩大企业申请贷款可用的抵质押品范围和种类,提出了积极探索开办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等动产质押贷款等信贷方式创新模式,依托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促进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和信贷方式创新。
2、加强银、政、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积极推动各地人民银行实施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制度,为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与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的对接开创有效形式。组织建立辽宁省信用评级机构总经理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会议章程,确立了信用评级的市场运作和行业自律规范。
3、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
继续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投入,继续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优惠性、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增加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4、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
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企业信用档案覆盖范围,把更多中小企业纳入征信系统,促进中小企业普遍诚信经营,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成本,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5、完善出口收汇核销管理模式
坚持把出口收汇核销管理新模式落到实处,完善网上收汇核销工作,进一步改进出口退税无纸化作业程序,降低出口型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重点支持出口型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向国家外汇管理局争取为更多中小企业特批预收货款结汇,保证出口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三、企业层面
1、提高核心竞争力,调整企业经营战略
企业要根据市场形势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专注于提高主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选择多元化发展道路,分散风险。
2、发展战略联盟,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积极发展战略联盟,与同业和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避免过度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交易成本上升,创造合作共赢的局面共渡难关。
3、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企业应适当地降低库存、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产品和资金周转的速度、降低内部运营成本等方法保证企业拥有相对充裕的现金流。同时提升企业现金流的管理水平,合理地控制营运风险,提升企业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不断加快企业自身的发展。
4、加快并购重组,实现做大做强
利用金融危机下资产的估值正趋于合理,甚至低于合理水平,企业应该抓住时机进行并购重组,推动企业实现结构调整。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可以凭借自身在资金、规模与管理方面的优势,通过并购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及实现规模经济。
后经济危机时代,危机犹在、困难犹存。辽宁要紧紧抓住国家最新出台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辽宁省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操作方案》等带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政策机遇,利用金融工具,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辽宁。
参考文献
[1]金融危机下沈阳经济区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分析[N] 新华社 2009年6月29日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 酒店业 影响 对策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比如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爆发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酒店业与金融实体密切相关,酒店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必须在金融危机面前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更好的立足。本文将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来进一步探讨其应对策略。
一、分析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
(一)对酒店客源的影响
1、国际
金融危机导致全世界经济萧条,跨国来看,国际旅客减少;好多企业资金紧缺,面临倒闭。各种大型会议的数量也有所下降,国际上的商务客流量也大大减少。
2、国内
普通消费者的投资和收入大幅度降低和金融危机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金融危机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导致人们对就业状况和收入担忧,当居民收入不稳定时,必将计划合理开支,首先就会减少旅游等一些非必需消费,因而度假的客源也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其次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部分企业资金短缺和面临破产,企业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成本,公司旅游促销、宴请等大型活动都将会被取消或者减少或者降低档次,一些商务会议会展活动次数同样会减少。酒店客源大大减少是必然趋势。
(二)对不同级别酒店的影响
1、星级酒店
星级酒店面临严峻挑战。总体来看,五星、四星酒店面对的客源大部分是国际旅客、商务客人等一些高端人士,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较大,酒店出租率和平均房价都大大降低,客源大量流失,他们也可能会选择降低档次去消费或减少没必要的消费。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收入大大降低,消费水平也会跟着降低,一些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商务人员的开支也会合理计算,宁愿选择降低消费档次,也就降低了星级酒店的消费。
2、经济型酒店
经济型酒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区别于以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的商务人士、高收入阶层、公费旅游者或政府官员为主要接待对象的高星级豪华酒店, 其服务模式是“住宿+早餐”,是低星级酒店、社会旅馆的替代产品。经济型酒店所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星级酒店要小得多,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旅游的不断升温和公共假期的调整,反而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汉庭连锁酒店、布丁酒店、汉庭客栈等连锁型百元酒店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从而酒店之间竞争也就会加大,这也是对酒店更近一步的考验,更多的出色之处才会吸引更多的顾客,积累更多更优质的客源,更好促进发展。
二、金融危机下酒店业的应对策略
(一)整合客源,不断开辟新市场
目前,国内比较高端的酒店基本上面向的是国外客人,国内客人一般选择中低端酒店进行消费,从国内来看,国内的综合实力的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考虑把酒店业重心逐渐转向国内,更加稳固,同时也能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两全其美。
金融危机下的高端酒店危机更为明显,经济萧条,考虑到各种因素,人们势必会降低一些非必需品的消费,旅游业必受其影响,酒店业直接下滑。
要想长期谋发展,及时调整客源结构,国内外双向发展,不断寻求开辟新的市场,酒店不仅仅是住宿,多样化发展,适时的举办活动,进行宣传,更贴近生活最好,更有利于生存。
(二)优化管理,储备人才
完善管理制度,更好地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市场联系,以市场为中心;酒店内部运营也要了如指掌。有效管理,提高人员配置和资源配置,提高酒店整体运行效率。
我国酒店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酒店管理人才紧缺问题,市场和酒店内部合理对接,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优秀员工的储备和员工培训工作不可或缺,精简人员,多选拔些优秀人才,重点培养。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必须提高,增强实力,进行内部调整,为经济危机过后的发展做好准备。通过高等院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出专业酒店管理人才,从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三)宾客至上,服务第一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优质的服务会赢得更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时刻记着:客人是“衣食父母”,是给酒店带来财富的“财神”,客人是来寻求享受的。最好的宣传来自顾客,做到让顾客满意,生意就会越做越火。
(四)更好的运用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不与互联网接轨,实体产业很难发展,因此要合理利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宣传更形象,引人注目,方便快捷,更好的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酒店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可以建立自己酒店的独立网站,进行远程交流,网上服务更具时代性,可操作性也比较强。例如7天连锁酒店将其”全球酒店业第一电子商务平台”与国内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 正式展开合作,打造出竞争对手无法逾越的优势,成为全球第一商务酒店网站,奠定了行业电子商务的领军地位。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酒店业势必会造成影响,寻找更好的解决之道才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不断开辟新市场,提高管理,为酒店发展培养人才,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酒店,让酒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育红.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影响及对策分析[N].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21―26
篇3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扩大内需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1.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对出口的影响
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金融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我国对出口产生重要影响。汇丰银行在2007年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出口有60%是输出到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就占了28%,因此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对从中国进口的需求减弱,将导致企业减产、工人失业、企业亏损。目前,许多企业已陷入倒闭和破产的困境。面临困难的企业越多,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就越大。日前,据里昂证券 (CLSA)公布,中国9月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7,低于8月份的49.2,亦继创有调查以来新低。
(2)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21日的数据显示,9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1.15,比8月份回落0.63点。至此,全国房地产景气指数已连续十个月环比回落。截至9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2%。同时,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开始显现,加上国际金融危机下,各银行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惜贷氛围比较严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此外,由于美国本土发生金融危机,引起诸多金融机构积极抛售在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以应对本国流动性不足。几种因素综合夹击下中国房地产业拐点的到来不可阻挡。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大引擎的熄灭。
2.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1)直接损失
首先是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贷款造成的损失。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贷款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贷款8000万美元;其次,是中国企业销售给美国产品所形成的1000亿美元以上的应收账款,这部分欠款的信用风险是很高的。再次,是很多金融机构、个人的投资,包括QDII等等,这些都会是中国在金融层面上的亏损。其中还没有包括对中国持有的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国债资产的评估。
(2)间接损失
银行业的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贷款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另外,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
二、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采取哪些措施以减少对我国的冲击,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1.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
我国去年财政实现了盈余,政府负债占GDP的比例不到20%,这为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增值税转型(降低企业税负)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轻个人税负)等措施来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其次,从农村着手通过有效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来刺激农民消费,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再次,房地产市场是内需的火车头但并不代表政府要救助房地产商,维持高房价,相反的政府应推出万亿级别的保障性住房供给计划,由于保障性住房价格低廉,不仅会有效地挤压商品房市场的泡沫,完成房地产市场的自我调节,更重要的是,它能与百姓需求对接,有效盘活内需,带动中游、上游产业的发展;最后是尽快使一批重点大型项目开工启动,例如:铁路建设重点项目等,拉动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放松信贷的货币政策
放松货币政策重在放松信贷规模控制。目前经济下行趋势已经进一步得到确认,应考虑再次放松和淡化信贷总量控制。因为相比而言,在经济出现一定幅度下滑的情况下,适度放松信贷闸门是比较有效的政策工具。几种工具交替、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有学者实证研究表明即使今年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均有所回落,贷款需要增长15%~16%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因此,目前的信贷总量控制依然是偏紧的,有必要适度放松,使其回到与实体经济的需要相适应的水平。
3.充分利用大量的外汇储备
本月温总理访俄期间,与俄国签订的一项规划已久的长期石油供应协议,中国将为俄罗斯企业提供200亿~250亿美元出口支持贷款,换取未来20年内获得3亿吨的俄罗斯石油供应协议。这一协议为我们有效利用我国高达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提供了很好的典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而预期美国巨额的救市资金所制造的天文数字般的国债,未来随时可能出现支付信用危机,美元贬值几成定局,在此期间,用外汇换资源,换技术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4.大力发展服务业
2007年,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到40%,而印度是50%、日本是65%、美国是80%以上,中国的服务业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由于当前中国70%~80%的中小企业没有金融服务,大的农村基本上也没有金融服务,所以市场非常广阔。如果能够尽快地把制造业游离出来的资源,转移到服务业,在比较低的GDP增长速度上,可以解决全社会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茹璧婷: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前沿,2008.18
[2]尚文涛: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J].商情,2007.02
[3]金融界专题―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数据,finance.省略/focus/2008g3cpi/index.shtml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监管缺失;金融衍生产品;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3/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156-03
1 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
1.1 全民借贷消费模式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上世纪20年代以后,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消费主义不再局限于富有的“有闲”的社会阶层在物质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而逐渐成为弥漫于整个社会的一种时尚观念,甚至全社会的“民主化的奢华”。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使得美国家庭对未来收入有较高的预期,表现为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并通过银行借贷来超前消费。有数据表明,2002-2006年间,美国家庭贷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整体经济的增速。就住房消费而言,Flavin and Nakagawa基于housing模型用经验数据验证了消费者的购房决策是内生的,并以调整成本最优化作为决定耐用品消费(房屋)以及非耐用品消费水平和其他金融资产持有量的依据。美国房地产业的景气,激发了家庭对住房的旺盛的需求,金融市场的发达,使得购房者更依赖于长期贷款,资本市场的泡沫也维持着消费者的透支行为。更为甚者,一些贷款机构也向信用程度较差和还款能力不高的借款人,即次级贷款者发放信贷。在1994年至2006年间,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这为危机埋下了隐患。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是美国消费文化的危机。
1.2 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以及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是造成危机的直接原因
自2001年起,美国为了刺激处于衰退的经济,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13次连续降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这是美国住房市场保持空前繁荣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因。随着美国经济的反弹的国内通胀压力日增,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不得不连续17次升息,借以打压通货膨胀。美国的货币政策的逆转也带来了浮动利率贷款还款时利息的大幅上升,这使得举债过量的次级房贷者的还贷负担加重,按揭违约比例大增。同时,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引发的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也使放贷机构出售住房变得困难,因为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不断扩大的不良贷款使多家银行陷入了坏账危机。本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去年以来次贷危机的延续。
1.3 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监管缺失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
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监管机构在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体系以及银行风险集中度管理方面应该实施新的措施,以避免风险的过度集中。但随着资产证券化的盛行,相应的金融监管并未随之更新,对金融工具创新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上的金融创新的制约机制缺失,直接扩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自由放任和缺乏有效监管的环境,激发了追求高回报、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基础金融产品基础上衍生再衍生,交易品种迅速增加,例如,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市场过去5年从1万亿美元迅速膨胀到62万亿美元,CDS是由JP Morgan在1995年创造出来的一种为公司和抵押证券相关的资产提供违约保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旨在保护投资者不会因各种资产违约而蒙受损失,也包括了次级抵押贷款。CDS并不在交易所而是在机构内部进行交易,它们没有完整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并且交易各方都持有大量风险敞口头寸。
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对与次贷相关证券和其它复杂信用产品的评级过程中,其独立性、透明度以及评级结果的质量方面也存在缺陷。由于评级机构明显的利益冲突,CDS经常被评为“AA和”“AAA”的等级,并认为与国债一样安全,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而事实上,信用评级只是信用价值的评估,而非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或其他风险的价值评估。在进行投资选择时,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来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被放大。
1.省略估计,在2004年至2007年期间,银行大概发放了1,500万个不牢靠的抵押贷款,其中1,000万个将会违约,这些违约现象迫使房价不断下跌,银行进而收紧了贷款标准,而这带来了更多的违约现象,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在金融创新背景下,房贷又被过度证券化,劣质信用和隐藏风险被完美包装。其实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于是,风险沿着资金链条继续放大和聚积着,这在客观上使危机的隐患进一步扩大。
金融衍生产品在交易中具有高杠杆率。作为资金链条的一环,华尔街资本家的贪婪、对金钱的无止境渴求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几大独立投行都是过于依赖杠杆,但却没有为它们的投资留出足够的风险拨备。杠杆率是一把“双刃剑”,当市场繁荣时,收益通过高杠杆率可以放大,而风险被边缘化。一旦市场不景气时,亏损和风险也被极速放大,便可能造成投行无法融资而陷入流动性危机。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曾用了33和32倍的杠杆率。据瑞银的数据,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去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达到28倍。
在次级债务的资金链条中,保险公司扮演了为投资银行出售的债务抵押证券提供资金的角色。其中,本次危机中受到冲击的美国国际集团值得一提,作为主要的CDS发行商,收取的大量佣金使它确信所保障的许多证券出现违约的风险很低,投资者也认为保险巨头良好的信用评级和强大的财务实力能保护他们免遭债券和贷款违约之灾。然而,不断升级的次贷债务已在逐渐侵蚀着美国国际集团所保障的许多证券的价值,今年以来美国国际集团遭受了18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为解决现金周转困难,美国国际集团被迫采取减记大量的衍生品头寸、追加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抵押品的措施来应付,致使公司财务状况紧张。而标准普尔降低其信用评级与股价持续暴跌,进一步增强了其市场融资的难度。
除了投资银行,美国金融市场上按揭机构也存在投机行为。“两房”就是典型的佐证。房利美和房地美作为私人投资者控股但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是从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购买住房抵
押贷款,并以关联贷款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将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打包出售给投资者,两房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所经手的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约为5万亿美元,几乎占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一半。。特殊体制间接鼓励了“两房”的过度投机行为。随着房价下跌以及越来越多的购房者丧失赎回权,“两房”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面临财务困境。
1.5 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资金链条是危机传导的必要条件
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资金链条进一步传导了危机。美国的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奢华的美国生活方式能够得以维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别国的产能。来源之一为新兴国家大量出口廉价产品到美国,这些国家实现的经常项目的顺差表现为巨额外汇储备,而美元在二战后具有的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各国的外汇储备出于保值和安全的考虑,不得不又去美国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债券等金融产品。来源之二是石油生产国赚取的石油美元也大量回流。各种渠道进入美国的资金,为美国提供了流动性,一方面降低了国民的消费信贷成本,而另一方面,在美国政府信用的担保下,无限制的金融创新则把超万亿元的美元引导进了由最穷的和最低信用等级的借款人构成的次级信贷市场。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国家,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被迫为美国的危机埋单,各国因此蒸发掉了巨额财富。
总之,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在于,围绕着美国创新出的,并渗透到金融机构投资产品组合中的一系列“次级贷款打包”、“次级债务”衍生产品,形成了一个由全球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复杂资金链条,随着链条的不断拉长,投行及其他机构用高杠杆的交易,使次级债务风险不断向周边关联者蔓延扩散,直到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而产生了泡沫风险。在监管缺失、货币政策逆转的政策背景以及美国人过度消费模式的影响下,当泡沫破裂引发多重委托关系的链条从根本上断裂时,危机就爆发了。
2 中国会发生类似的金融危机吗?
2.1 节约型消费模式仍占主流
基于以上对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分析,笔者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不同的国情。在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住宅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信用卡等金融工具的普及,我国借贷消费模式近十多年来开始流行。但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仍在完善中,中国人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严控信贷的消费观念仍占主流。在我国,个人消费开支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2007年13亿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而同期3亿美国人的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储蓄率相对较高,资金来源稳定、丰富、充裕。所以中国应当不致出现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
2.2 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和利率上升不会同时出现
近年来,央行数次曾提升贷款基准利率,使部分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对经济放缓的担忧使近期住房需求进一步下滑,银行大规模冲减不良贷款的可能性显著上升。为提振楼市,央行本年度已多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并从10月27日开始将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贷款的利率下限从贷款基准利率的0.85倍调整至0.7倍,配以部分房产交易实行税项减免的财政政策,这将适度减轻低收入消费者的还贷压力,有助于防止住房市场降温。
2.3 金融监管方面一直态度谨慎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缺乏监管和其内在交易机制弊端所引发的。特别是抵押贷款担保证券是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近些年来,我国央行在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完善金融监管方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审批诸如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其他高风险投资工具等新银行业务方面一直持谨慎态度。但由于金融监管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以及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还未根本转变等因素,金融监管仍需用加强。
2.4 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机构业务相对简单
首先,房地产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似乎比美国小:住房抵押贷款占中国各银行贷款总额的12%,对开发商的贷款占7%。而根据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数据,在美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商业银行贷款的50%以上。其次,我国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基本的存贷业务上,极少涉足那些帮助引发次贷危机的复杂金融产品领域。但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楼市泡沫的问题。飞速上涨的房价助推了购房者的购买热情,炒房成为获取巨额财富的途径,一些偿债能力低的人也参与到购房队伍中。若房价下跌、房市流动性降低、购房者的偿债压力就会加大,这将使银行信贷面临违约风险隐患。
2.5 金融业的全球化水平相对较低
据《华尔街日报》称,在中国所有银行中,中国银行的海外网络虽最为稠密,但也只有689家海外分支机构,连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旗下花旗银行(Citibank)的一半都不到。另外,在我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还不发达。我国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国际资本市场上次级债券相关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没有蔓延到中国资本市场。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各家银行这种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况,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既定政策,使这场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限于心理冲击。
总体看来,我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由于危机的真正影响尚未过去,我们仍需积极防范。
3 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建议
虽然可以肯定,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从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审时度势地采取各种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运行。
3.1 进一步完善监管
这次危机表明,不受约束的金融市场的危害是巨大,市场需要规则,并且需要有人负责监管。美国已在加强监管和干预方面积极行动。10月初,布什总统签署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获国会通过,这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干预,这将带来金融领域部分国有化和金融体系的结构性调整。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曾呼吁国会提供正式法律授权,对此前未受监管的特殊类型金融工具如对冲基金、私人资本运营基金实施监管,以纠正过度杠杆效应。评级公司也被施加更多制约,以便更有效防止系统风险。由此可见,面对市场失灵,政府运行行政资源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干预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在全球金融动荡的环境下,从全球视角看,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应通力合作,建立更有效的国际危机救助多边协调机制,推动全球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金融领域统一的法规监管模式的构建,提升IMF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增强其对金融市场进行联
合、跨境、全面的监管职能。当前,重建全球的金融秩序,对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进行变革也成为各国的共同话题。从中国视角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和金融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以至我们能经常听到“Chimerica”的提法,有鉴于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变动的影响,我国应加强金融市场干预和求助,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度投机,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和场外交易的监控,维护金融稳定。
3.2 我国还应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实际上,这场金融危机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到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中国经济应主动调整为靠国内消费、投资的增长来带动。我们需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规划、落实以消费为主导模式的发展战略,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活跃消费,拓展内需,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革完善教育和卫生以及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挖掘消费的潜力,特别是激活农民购买力,不断把潜在消费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市场,就能够为经济增长创造长期不竭的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在外部经济方面,我们应更好地控制住金融开放的业务范围和节奏,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同时,央行需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价格稳定的风险需定期评估,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由于国际市场的疲软和欧美消费减少,我国未来的出口需求将减少,然而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仍然较高,这就需要我们加快转变外贸粗放型发展方式,坚持优化进出口结构,调整贸易政策,注重出口地理方向的分散化,提升“中国制造”产品市场竞争力。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旅游业;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09)07-0014-03
发源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发展为全面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步入停滞甚至衰退的趋势明显,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8年10月20日预计,在2009年底之前,世界金融风暴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造成2 000万人失业,全世界失业人数将从2007年的1.9亿上升到2009年底的2.1亿[1]。金融危机已经向实体经济蔓延,许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具有高度关联性与外向性的旅游业尤为严重。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是赚取外汇和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根据《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08》,2007年我国旅游总收入10 957亿元,与GDP之比为4.5%,并且《中国旅游业远景目标纲要》要求2010年我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如何准确地认识此次突发事件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是当前中国旅游管理部门和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最主要的影响是对旅游市场以及旅游企业的影响,其中旅游市场包含入境、出境、国内三大市场,旅游企业包含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旅游社、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等。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
旅游产品非基本生活必需品,而是属于满足较高层次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的无形产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2],当消费者的有效收入大幅减少时,旅游消费将首先被消费者从消费计划中削减或取消。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实体经济,人们收入锐减,对经济持保守的观望态度,旅游消费欲望降低,最终导致旅游市场大幅缩水,其中境外市场影响最为严重。
(一)金融危机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1.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度减少且呈扩大趋势
根据中国旅游局统计,2008年入境旅游人数为1.3亿人次,同比下降约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 300万人次,同比下降约3%;旅游外汇收入400亿美元,同比下降约5%[3]。更值得注意的是从2008年下半年起,入境旅游市场进一步缩水(表1),各月入境旅游人数同比下降几乎都在6%左右浮动,2009年该趋势有扩大的迹象,2009年3月入境旅游人数竟同比下降11.3%,入境外国游客同比下降22.88%,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2.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减少最为严重
如表1所示,入境的外国旅游者人数下降最为严重。2008年5月份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突然同比下降5.97%,6月份之后各月平均同比下降在20%左右,2009年1月份竟然同比下降了31.18%,之后虽有缓和,但下降的趋势仍未改变。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打乱了各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贬值,加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提升,无疑给这些境外国家的游客出境中国旅游增加了负担,弱化了我国旅游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价格效应增加了国外游客出游中国的旅行成本,削弱了在我国旅游的产品购买力。
3.重点客源市场萎靡
我国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于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这些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人数之和占我国入境旅游总人数的94.99%,2007年占88.07%[4]。然而目前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均已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股市暴跌,经济严重放缓,根据韩国财政部2008年10月6日的估计,此次金融危机可能使韩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降至4.5%~4.9%以下[5]。重要客源市场的经济萎靡导致重点客源市场缩水严重(如表2)。
(二)金融危机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客源国,并稳居亚洲第一出境游客源国地位。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国[6]。尽管发生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受到的影响不大。受国际主要货币汇率下降的直接影响,出境游价格相对下降,刺激了国内居民的出境旅游消费,出境游客增长仍然保持了较快速度,出境游热潮正在酝酿。根据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组委会,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出境旅游始终逆市发展,2008年中国内地出境旅游人数比上年增长14%,总人数达到4 584万人次,其中约有70%是到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区旅游,另外近1 400万人选择到国外旅游观光或度假。
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对中国居民心理产生影响,预计部分居民将缩减出境旅游开支,产品选择可能由出境游向国内游转变,出境游人数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有机构预测,2009年中国出境人数年增长率将在6%左右,2010年增长率将会超过10%[7]。中国出境旅游市场专业研究机构艾威联合旅游顾问公司预计,中国出境旅游将在2009―2010年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阶段。
(三)金融危机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使得人们风险厌恶程度普遍上涨,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必然会被缩减,因此国内旅游市场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A股市场的下滑,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8]。2008年国内出游人数达17.1亿人次,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 749亿元,增长12.6%。与国际入境旅游市场大幅度缩水相比,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则相对平缓得多,国内游还有很大的潜力,但也要考虑经济危机的滞后效应。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企业的影响
旅游业是高度关联的产业,由于客源市场大幅度缩水,我国旅游企业承受着非常大的负担,很多旅游企业都在生命线上挣扎,大打价格战,争取有限的市场份额。国航、南航和东航三大航空巨头大幅降低机票价格和燃油附加费,部分国内航线的机票价钱甚至低于火车票价;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纷纷调降门票价格,甚至采取免费赠票的形式促进旅游消费;大大小小的旅行社纷纷大幅下调旅游团费,采用零团费甚至负团费的形式吸引旅游消费者,2009年春节期间,澳洲游同比2008年下降2 000元左右,澳洲大堡礁艳阳之旅8天最低只需11 999元,包括欧洲游、日本游等在内的出境游价格普遍降幅均在20%以上;宾馆饭店的价格和入住率均明显下降,截至2008年11月,北京饭店平均出租率下降8.1%,上海下降5.51%[9]。可以预见,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结局最终会是一些实力较差的旅游企业淡出舞台,旅游企业“微利”局势下将面临重组洗牌,规模化、信息化、连锁化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会造成个别旅游企业破产,员工失业等现象,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不稳定因素。
三、我国旅游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1.积极促进国内旅游。我国旅游经济有着独特的优势―大国旅游,具体表现之一是我国有着巨大的内部市场需求。相对于国际入境旅游市场的大幅度缩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受到的影响则相对平缓,国内游还有很大的潜力,在入境游陷入低谷之际,开拓广阔的国内游市场应是首选的“度难关、求发展”的手段。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措施积极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从特别重视境外营销,转为内外市场兼顾,增大对国内市场的营销;尽量推出一些经济实惠的短线游线路,提倡奖励旅游、福利旅游,开拓学生以及老年人市场;利用价格杠杆等手段,制定各种刺激方案。
2.主抓重点市场,降低营销成本。主要入境客源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密切关注经济动态,根据客源国入境我国的旅游人数及其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等指标来重新审视和界定重要入境客源市场,及时改变营销策略,做到有的放矢。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盲目加大营销成本的投入以刺激需求是不现实的,要尽量压缩营销成本和费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对重点市场要积极保持,向其推出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同时要开拓新市场,且不可寄希望于通过大量的营销来换取旅游人数的增加。
3.监督旅游服务,维护旅游形象。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监督,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避免因旅游市场恶性削价竞争导致我国整体旅游形象受损。要规范旅行社市场和导游队伍的建设,杜绝旅游企业因为个人利益欺骗旅游者的事件,做到越是危机的时候越要保持好的旅游形象。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合并或收购较小的企业,通过规模化效应来降低运营成本。
4.完善旅游产品,整合旅游品牌。对旅游产品进行调整,加速产品的更新、升级和优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旅游产品,逐步由观光产品向附加值高的休闲度假产品升级。加强旅游企业自身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培训工作,以期在经济复苏时能尽快加入市场争夺的行列;旅游企业应走集团化的道路,通过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管理合同及战略联盟等方式,减少企业投资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注意树立品牌化意识,塑造品牌的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工作人员服务的意识,不仅要“硬件”过硬,要“软件”不软。
参考文献:
[1]单铭磊.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旅游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22-125.
[2]周玲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9(1):146-151.
[3]厦门市旅游局.2008年厦门旅游经济运行分析[EB/OL]..cn/html/zfxxgk/gkml/tjxx/lyjjfx/20090420246. html,2009-01-16.
[4]邹家红,王慧琴.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09,(1):88-91.
[5]李祗辉.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影响及旅行社业应对策略[J].产业经济,2009,(569):229-230.
[6]中国文化新闻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影响[EB/OL]. /info/cnctnews/dispnews.asp newsid =564,2003-04-08.
[7]新华网.今年中国出境人数年增长预计约为6%[EB/OL]. /video/2009-04/28/content_16377605. html,2009-04-27.
篇6
论文摘要: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火车头的作用。然而2007年美国经济的表现不尽人意,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雪上加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转贴于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金融危机 对策及转型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职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突破。然而从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逐渐有演变为经济危机的趋向,身处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也深受影响,这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对国内的职教行业现状进行描述,较详细分析论述金融危机对职教行业的影响,并给出职教行业对于金融危机的应对方案。
一、职教行业的现状
2002年,中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文件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指出了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和内容,职业教育迎来的春天。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完成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战略性布局的调整。而与高等教育相比,中职学生年均96%的就业率占有明显的优势,表面上中职教育形势一片大好,但其实潜藏着种种危机。下面从其就业优势及本身的弱势具体展开分析。
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主要有着以下的优势:
一是我国职业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从劳动力结构看,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具有中专、技校文凭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二是由于地区不平衡,初中毕业出来打工的偏远地区劳动力;三是一些高龄的下岗人员,这其中,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适龄劳动力所占比例不大,构成了企业所急需的技能型工人群体。
二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和措施。从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从宏观上对初中毕业生分流比例进行调控以及制定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制度等,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应用型职业教育的决心。中央财政还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每生每年实施1500元的生活补贴,吸引了一部分的家庭贫困学生。
三是专业设置紧跟就业市场。有专业说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大多学校采用了“2+1”的培养模式,2年在校内完成,1年下企业顶岗实习,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各职业学校大力进行专业建设,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的还进行真实生产环境的模拟,使得学生和就业岗位能无缝对接,受到企业的欢迎。
但是,在高就业率光环的背后,职教行业还是有着很大的隐忧,职业教育仍处于教育中的弱势地位,这其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的原因,综合分析如下:
首先是思想观念束缚,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中国传统一直是“学而优则仕”,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不看好职业教育的观念。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职业教育就是“终结性教育”,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等等,许多家长往往把接受中职教育当作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对职业教育有着很深的偏见。
其次是专业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缺口较大。对于现有各校所办专业,在专业建设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在市场调研、教学设计等诸多环节没有花大力气,仅是模仿其它学校开什么,自己就开什么专业;或是市场上需要什么,自己就开什么专业,缺乏准确的定位及前瞻性的目光,造成大多专业千人一面,雷同众多,缺乏特色,不能真正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不少学校没有规划,缺乏一种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很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一体化双师型的教师大量缺乏。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掌握真正的技能,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脱节。
第三是教育培训主体竞争激烈。目前的教育格局中,多种办学主体并存,多种教育模式并存,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生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目前,我国高中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普通高中的扩招,再加上结构性人口减少,使得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生源的萎缩。再加上职业教育的招生混乱,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相关政策监管无力,不少职业学校在外地都设有招生,甚至还专门有人开起了中介公司,牟取利益。有的地方把学生的升学同初中毕业证书挂钩,只允许学生在辖区内的学校就读。以上等等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意味着职教行业的变将必将到来。
08年伊始,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波及到实体经济,也直接加速了职教行业的整顿与洗牌,给各职教学校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
二、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可见职业教育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之密切。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构成中,出口一直是三个主要增长点之一。而在金融危机中,出口疲软,对我国的传统企业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现行的经济带来了消极影响,更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其盈利水平与本外币的汇率水平密切联系。在出口产品国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本币相对于某一国际结算用外币升值的话,则意味着企业与以前相比出口换回的本币数量减少,企业利润下降,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人力成本引起的生产成本的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有的几乎为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而这些出口企业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将面临着失业的压力。而现今房价等飞涨,也导致大量资金被从实体经济中抽出,流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和实体经济关系极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下面再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来进行剖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也是全世界的制造基地。至2008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吸引了全国52%的实到外资。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上的,造成了成本的居高不下和对环境的破坏。由于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往年热门的制造、机械、电子专业开始降温,而这些专业基本上在各职校中是长线专业,就业的趋冷,必将导致这些专业的萎缩,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将带来严峻的考验。
三、职教行业的对策
我国的职业教育如何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国内职教行业又将如何变危机为契机?从历史上看,每一个阶段都有大量的行业淘汰,同时也催生着大量的新兴行业。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获悉,我国十二五经济规划中,将以出口、基础建设及促进内需三条腿走路,在内需的促进过程中,第三产业将获得较大的发展,大量营销、管理、物流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大增,职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转型获得发展:
1.政策扶持加大力度推动职教发展。随着我国不断深化的政治经济改革下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日益强劲的需求,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的决策理念对其也从以前的顺其自然到主动扶持,针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很难取得成功。随着1500元/年?生生活补助政策的继续实施,以及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的即将出台,将对职业教育起到一个正面的推进作用。
2.政府牵头整合职教资源,加强基础建设,调整办学思路及方法。随着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通用能力之外还需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而职业教育也必须实现办学思路、办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的全方位调整。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与学校彼此是消费与服务的关系,而这种服务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检验学生这种特殊产品的人力资本是否取得增值,市场是检验的标准。在办学思路及方法中,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借鉴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走出适合自己的一条本土化道路来。
3.大力开拓发展服务型专业。现在的服务,结合国家“促内需、保增长”的经济发展理念,应该是一个“大服务”的概念,既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创设服务本土经济型的特色专业;又可以大力建设新兴专业,如物流、电子商务等,为区域和全球经济服务;还可以做成服务外包专业,改变劳动力输出的形式等等。在这方面,长三角城市也都在进行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力争向利润曲线(微笑曲线)的中上游延伸。如2011年南京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比重达到了惊人的50%,再如无锡大力发展的服务外包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服务型专业毕业的学生。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钢铁企业;影响策略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由美国华尔街迅速地蔓延到世界各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系统的问题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体现在订单与消费急剧下降,众多经济实体面临经营困境;裁员加剧,失业率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股市缩水60%,市值蒸发近20万亿RMB;国内实体经济开始大规模受损,根据09年中国上市公司公告分析,众多公司披露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产品需求下降、业绩大幅下滑,危机迅速传导至青海钢铁企业。
一、金融危机对青海钢铁企业的影响
(一)直接导致流动资金紧张,经营业绩大幅亏损
我国北方冬季寒冷,钢铁企业所用铁粉含水量大,由于冬季上冻无法运输和装卸,青海钢铁企业都会在夏、秋两季大量采购铁精粉以备冬季使用,因而储存了大量铁矿石及铁粉,由此占用了大笔流动资金。
随着国际金危机的来临,需求大幅减少,以西钢集团公司为例,吨钢平均销售价格由08年6月份的6884元/吨,下降至今年6月份的最低点3802元/吨,下跌了45%。由此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问题——原料价格一路飙高和资金占用系数不断升高,导致产品价格与成本倒挂,库存积压,致使我省钢铁企业迅速处于亏损状态。
(二)钢铁下游市场需求减缓,销售收入急剧下降
一是房地产行业,房产市场有价无量,例如西钢集团公司,由于地处高原,原材料采购、销售渠道两头在外,全部靠陆路运输,原材料采购及销售费用远远高于同行,特别是输送费用较同行高出200元/吨,年增加成本3亿元。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国际大环境下,西钢集团面临着比内地同行更加巨大的危机和压力,成本居高不下,知识销售收入下降47%。钢材库存上升近50%。
二、金融危机下青海钢铁行业应对策略
(一)调整产业结构,依托青海矿产资源优势实施多元化及后向一体化战略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钢材消费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铁矿石原料和冶金焦炭及其他有色金属的巨大需求。西钢集团应极大的发挥青海矿产资源优势,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以综合开发利用铁矿、煤炭资源为主导,以开发其他金属矿为辅助,以提高资源综合经营水平为目标,依托青海矿产资源优势,形成找、勘、采、选为一体的资源开发体系,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由单一制造型企业向多元化资源开发综合型企业转型的基础上继续延伸产业链,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使西钢在行业竞争和市场竞争中体现出独特的产业优势。
(二)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凝聚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就业困难。西钢职工只有采取抱团取暖共度难关,西钢在地理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如何能更有效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将是我们人力资源战略的重点。灵活用工方式,如在外地建立科研实验基地等方式既能使人才可以不远离自己的故乡,又可以及时获得外地先进的技术,也可以成为拓展销售渠道,利用物流体现效益;众所周知,这次危机一方面加大了钢铁行业现实生存的困难,另一方面又以市场调节作用加快了落后产能的淘汰,一些经济实力差、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产出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的钢铁企业将被“洗牌”出局。西钢目前的产品结构在同行业还处于中低端市场,加之成本较高,因此市场竞争力较低。在当前情况下不能完全依靠低成本战略与其他外省同行业竞争,西钢集团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实施“重点中的重点”,重新细分市场,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依托自身45年特钢及军工产品生产经验及过硬的职工队伍,在军工、汽车产业中形成的产品优势,以某几类精品逐步占领高端市场,并力争垄断一些品种。由此带来的过硬的产品、过硬的质量和过硬的盈利水平。在技术上要效益可以通过与大型军工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国内具有研发优势的科研院所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些特殊用途的钢种,从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最近几年西部发展很快,以青海为例建筑市场红火,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利用青海陆路交通运费高的不利特点,以西宁为中心扩大普钢销售半径,开发多品种,多档次建筑钢材,力争占领西部建筑钢材市场。变“以产定销”为“以销定产”、“以效定产”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点,与销售渠道缔结战略伙伴关系,风雨同舟,实现双赢。
(三)企业自身需严控成本,挖潜增效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钢铁企业的工业废弃物尤其多,从工业废弃物中回收物质和能量,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不仅能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但目前西钢集团循环经济体系还不够健全,处理的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处理结果不彻底,废弃物回收覆盖率不高等问题较多,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还有很多潜力可挖。
(四)优化采购结构,降低对流动资金的占用
此次金融危机对钢铁行业的冲击还主要来源于08年前三个季度原材料价格飞涨,,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原材料市场也是急转直下,而企业库存原料量大价高,因此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解决好采购供应模式不科学的问题,向战略合作要效益。
建立长期、持久的上游各种原燃材料、设备、备件供应基地,实现直供直销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保证企业采购优质低价及供应安全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诚信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增强采购竞争力和实现供需双方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加强采购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实现规范化、制度化、遵循公平、阳光、透明的采购政策,才能保证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实现供需双方利益最大化。
长期以来,西钢采购供应模式不够科学高效,没有真正与供方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没有从供应链延伸的角度对供方实施有效管理、技术指导、业务交流,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同类产品多头供应,集中度不高,议价能力不强;同类服务多家提供,综合度不够,服务质量欠佳,导致了采购管理效率低下、效益不明显,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为此,全面推行全新采购战略和采购模式,对于改变采购供应的被动局面,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以构建供需双方互惠互利、相互支撑、合作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目标,全面整合和优化采购资源和采购渠道,坚持能集中的不多家供应,能综合的不分散供应的原则,减少资金占用,合理库存定额,实现物资采购与供应优质化,高效化,规范化。
(五)强化财务管理,发挥上市公司融资平台。
西钢集团要解决财务费用过高的问题,向资金高效使用要效益。西钢集团长期处于负债经营,财务成本居高不下,吨材财务费用高达212元,比行业平均水平72.28元高出近2倍。因此要进一步优化信贷金融机构,提高信贷集中度和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贷款费用支出。同时,优化信贷资金结构,一方面针对新增贷款,及时了解掌握市场财务信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与沟通,最大限度地争取贷款利率下浮和贴现率的降低;另一方面针对到期贷款,积极争取降息还款,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财务费用。要严格控制各类投资及投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使用效率,减缓企业当期资金压力。
发挥上市公司的体制优势和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在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上取得新的突破,重点解决企业资金周转的瓶颈。我省钢铁企业要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思路,在危急中调整姿势,使之成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型钢铁、矿产联合企业集团,确保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但能渡过艰难时期,而且会有着更美好的未来。(作者单位: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第二电解厂)
参考文献:
[1]安德鲁斯.公司战略概念
[2]波特.竞争战略:产业和竞争者分析技巧
篇9
关键词: 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2007 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2008 年9 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变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越来越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因此,笔者在阐述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据此提出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传染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纵观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从1636 - 1637 年荷兰郁金香泡沫破灭一直到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力度都在不断加深,对世界经济的危害日益严重。尤其在目前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市场也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因此,金融危机很容易由一国传染到另一国,而且还会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金融危机传染”。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涉及金融系统、投资和消费、实体经济部门、社会信用等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总结分析历次金融危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传染机制。
(一) 贸易传染机制
贸易传染机制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贸易,恶化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国际收支以及经济基础运行状况。贸易传染机制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得以实现的,即一国发生危机通常会造成货币贬值,这既增强了对直接或间接贸易国家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又使得国内经济(国民收入) 相对减少,从而减少了国外的进口。具体可分为“贸易伙伴型传染”与“竞争对手型传染”两种。前者是指货币贬值使得危机国出口竞争力增强,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 外汇储备减少, 使得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情况恶化,产生金融危机。后者是指使得与其有着共同出口市场或共同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国的产品竞争力相对减弱,引发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其贸易竞争国的货币会竞相贬值,导致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和加剧。
(二) 金融传染机制
金融传染机制是指因一国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缺乏,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国家的市场流动性缺乏,从而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其传染渠道主要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等来实现的。具体可分为直接金融危机传染和间接金融危机传染两种。前者是指一个国家发生投机性冲击导致本国市场流动性不足,通过金融中介清算其在有直接金融联系的另一国的资产,从而使得对方也产生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而后者则是通过第三国来实现的。第三国在两个资本市场无联系的国家都有投资,但由于其中一方产生了金融危机,会促使第三国重新估价自己的投资策略并从这两个国家同时撤资,导致另外一个国家产生流动性不足。
(三) 预期传染机制
预期传染机制是指即使国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贸易、金融联系,金融危机也可能会传染。这是由于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进而导致投机者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冲击,最终实现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扩散。这种“类似”范围非常之微妙,或经济基础相似,或政治与经济政策相似,甚至或是文化背景的相似。预期传染机制主要是通过货币投机的示范效应和“羊群行为”来实现的。前者是指当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时,投机者获得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与发生危机国家具有相似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国家,在受到冲击时,也会放弃固定汇率制。因此,投机者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强对另一个环境相似国家的货币的冲击,从而实现危机的国际传染。后者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这种羊群行为被货币攻击性投机者利用时,将在国际货币危机传染中发生乘数性的放大作用。
(四) 产业联动的传染机制
产业联动的传染机制是指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虽不尽相同,但在鼓励本国出口产业发展方面是相似的,其结果是各国的出口产业和全球的生产能力都在急速扩大, 出口产业把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一国出现的金融危机也会沿着产业联动效应的渠道传向其他国家。其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两条途径发生作用的。前者是指当出现经济衰退和消费需求下降时,生产企业的库存会大量增加,为了使存货降低到企业所能承受的水平,企业在短期内会大幅度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对供应商来说,意味着存货超过正常水平,需要缩减生产,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减少消费需求。如此循环反复,会把更多的产业和行业卷入危机,并由此引发社会上信贷链条的断裂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后者是指某些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与危机发生国十分相似,产业的碰撞使这些国家也出现了结构失衡状态,从而引发国际资本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和货币市场进行类似的投机性冲击和规避性撤离,导致它们也出现严重的金融动荡。 [ hi138\Com]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学的相关理论认为,一国受金融危机传染的程度,往往与一国的经济实力、市场开放程度、金融体系稳健程度、汇率制度灵活性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就中国经济而言,这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随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深,特别是2008 年下半年以来,通过贸易、金融、预期和产业联动等多种传染机制影响我国,对经济增长、三大需求、工业生产、行业和企业效益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并不断加重。可以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充裕的居民储蓄、巨大的内需市场、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有利因素,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未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还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负面影响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1.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而且可能会越来越突出。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 0 % ,为2003 年以来最低水平。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0. 6 %、10. 1 %、9. 0 %和6. 8 % ,其中第四季度增速创近六年来新低。
2. 对投资的影响。受金融传染机制和预期传染机制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经济形势,企业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不足,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和国内银行放贷更趋谨慎等因素,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减弱。2008 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累计增长15. 1 %(扣除物价因素) ,同比回落5. 7 个百分点。10 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 4 % ,比前三季度下降3. 2 个百分点。
3. 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受贸易传染机制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影响,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当高,进出口总额已相当于GDP 的2/ 3 左右,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经济走向衰退或增速放缓,从而对外需求降低,进口萎缩。同时,国内需求不旺和预期收入降低等因素超过了价格效应的影响,国内进口也开始下降。2008 年11 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月度进出口总值增速由上个月的增长17. 5 %逆转为下降9 % ,是自2001 年10 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月度进、出口增速则为1998 年10 月来首次同时呈现下降走势(除春节影响的月份之外) 。出口方面, 11 月出口增速由上个月增长19. 1 %逆转为下降2. 2 %; 进口增速由上个月增长15. 5 %逆转为下降17. 9 %。
4. 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股市低迷、企业效益下滑、失业增加等因素,降低了居民收入预期,消费增速开始放缓,一些消费热点明显降温,消费者信心逐渐下降。2008 年9~12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了23. 2 %、22 %、20. 8 %和19 % ,呈逐月下滑态势。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热点销售额大幅降低。2008 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长6. 7 % ,比2007 年增幅回落15. 1 个百分点。1~11 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呈现负增长态势,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累计增幅分别下降18. 3 %和19. 8 %,住房消费处于2000 年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走低。前三个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94. 8 、94. 1 和93. 8 , 10 月和11 月份又连创新低,分别为92. 4 和90. 2 。
5. 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受贸易传染机制、产业联动传染机制及预期传染机制的影响,加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全国工业生产增速迅速回落,2008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 9 % ,增速比上年回落5. 6 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工业增速呈阶梯状下降, 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6. 4 %、15. 9 %、12. 9 %和6. 4 %。其中11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 4 %,比2007 年同期回落11. 9个百分点,增速是为1998 年公布该指标以来月度增速最低值(剔除春节因素) 。从对不同地区的传染程度来看,对沿海地区影响时间早,对中西部地区影响速度快。下半年以来,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6 个月下滑,平均每个月回落1. 3 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四季度才出现明显回落,平均每个月下滑3. 5个和2. 8 个百分点。
6. 对主要行业和企业的影响。2008 年下半年以来,受产业联动传染机制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由外向型行业正在向内向型行业扩散,多数工业行业的生产增速开始放缓,特别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1~11 月份,电力、石化、冶金、有色、建材、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医药和烟草等11 个大类的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上年同期。从企业层面来看,受国际国内需求萎缩、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不少企业订单明显减少,库存大幅增加,资金严重短缺,一些企业不得不限产半停产或停产。1~11 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 9 %。增幅比1~8 月回落14. 5 个百分点,同比回落31. 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 8 倍。
(二)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这次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来拉动的,而国内消费比例呈下降趋势。在目前国外需求疲软和国内投资周期步入下行阶段的形势下,这种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迫使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到投资、消费、出口三者共同拉动,特别是要重点促进国内消费增长,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机遇。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日趋严峻,我国产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竞争力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批产品科技含量低、服务水平弱和管理水平差的企业难以立足。在市场的倒逼机制下,政府和企业不得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层次。同时,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整体面临衰退或衰退的边缘,迫于利润与生存的压力,一些产业将势必向发展中国加速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的不景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为中国相关产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机遇。
3. 促进企业购并、做大做强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一些国家大幅降低外资进入门槛,一些公司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进行海外投资和收购国外优良资产创造了机会。同样,在国内,经济下行和实体经济“消肿”的过程中,很多行业会出现一大批资产质量尚好,但由于种种原因经营困难,难以生存的企业,从而为优势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4.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的机遇。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加迫切。由于金融危机促使全球经济衰退,许多重要资源的国际价格大幅度回落,大大缓解了全球及我国的通胀压力,这为我国加快和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契机。中央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将会直接推动和深化公共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投资体制、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
三、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要有效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应当汲取以前“短期波动冲击发展战略”的历史教训,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既要注重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努力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传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又要着眼长远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经济转型,从而为我国经济提高金融危机防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在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开拓消费市场。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消费鼓励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努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资产质量。按照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应与我国实际相适应的原则,逐步有序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积极稳妥的开拓国际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时要全面考虑风险因素,确定合理的风险规避方式。加强金融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系统。
四是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减少和分散市场风险。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及农轻纺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和稀有战略资源的出口。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强对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在税收和融资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是引导企业和公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金融危机。政府和媒体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金融危机,对各种负面报道要正确疏导和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公共恐慌。政府应保持经济金融政策的一贯性,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一定的确定性。加强对国内投资者的心理引导和能力建设,避免其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使其能理智判断市场形势。
六是加快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继续推进投资体制、公共财税体制、垄断行业等方面的改革,重点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中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hi138/Com]
参考文献
[1 ] 高辉清,熊亦智,胡少维. 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 ] . 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 20226.
[ 2 ] 徐明棋.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J ] . 新金融,2008 (11) : 20226.
[ 3 ] 林璐,万玉琳. 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综述[J ] . 金融经济, 2008(10) : 52253.
篇10
关键词: 金融危机;陕西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02-02
0引言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并波及全球,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受到一定影响。我国人民币实施资本项下的严格管理,国际游资冲击不大,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在美国已有多家银行倒闭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轻重不一,这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国正在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积极应对,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0000亿拉动内需等措施推动经济发展。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的桥头堡,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可忽视,分析金融危机对陕西经济的影响,可以对陕西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我国经济发展给予启示。
1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1.1 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通常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因为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此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是导火线。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其深层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
1.1.1 美国消费政策的宽松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且超前消费有政策担保。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向居民发放各种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融资机构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000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融资机构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1.1.2 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创造与发行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
1.1.3 美国目前缺乏新兴的产业美国多年来常有新兴的产业引领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车工业、航空业、电子通信业。如电脑的硬件软件、手机曾遥遥领先当许多国家尚处于萌芽状态,美国则已面广量大地形成产业。但近十年来,美国这些领先的产业已处于徘徊状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迅猛追赶,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业发展神速,美国的优势相对削弱,或者说正在逐渐失去优势。
1.2 此次金融危机特点此次金融危机也产生了新的特点:一是这次危机影响到世界各著名金融机构,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冲击前所未有;二是美国、美元的国际信用进一步遭受质疑,欧元的地位提升;三是美国的经济困境要由全世界持有美元和美国债券的国家来共同承担,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四是普遍认为比股票风险小的债券,此次可能损失更大。
这一新的特征下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还会出现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2金融危机对陕西经济的影响
2.1 金融危机下陕西经济的宏观态势据统计,2008年陕西生产总值685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3.72亿元,增长7.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08亿元,增长18.8%,占56.1%;第三产业增加值2255.52亿元,增长13%,占32.9%。人均生产总值18246元,比上年增长15.2%。
2003年至2008年六年经济增长波动周期中,陕西和全国相比,具有增速上涨快、上涨时间长的特点。2003年以来,陕西GDP增速连续6年不断提升,由11.8%逐步提升到2008年的15.6%,提升3.8个百分点。全国GDP增速6年中有升有降,由10.0%逐步提升到2007年的11.9%,而后2008年下滑至9%左右,远低于陕西今年15.6%的速度(见表1)。
陕西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对比全国增长速度排位上升。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15.6%,较2007增长1.0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3位,比去年同期提升10个位次。陕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3404.1亿元,200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35.1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510.44亿元,增长32.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24.71亿元,增长31.9%,增幅在西部排名一直居前列。
全年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2034.3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9%。其中,铁路1662.97亿吨公里,增长11.5%;公路361.87亿吨公里,增长14.3%;民航9.08亿吨公里,增长1.3%。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21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电信193.44亿元,增长18.1%;邮政20.38亿元,增长11.8%。邮电业务总量65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电信604.79亿元,增长23.3%;邮政25.58亿元,增长12.2%。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8元,比上年增加2095元,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人均消费支出9772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91平方米,居住设施不断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8%,增速2008年内连续6个月在全国排名第1位,比去年提高8个位次。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83.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进口29.61亿美元,增长33.6%;出口54.07亿美元,增长15.7%。实现贸易顺差24.46亿美元。在进出口总值中,一般贸易进出口62.11亿美元,增长23.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4.2%;加工贸易进出口16.43亿美元,下降0.3%,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9.6%。
通过分析,陕西省近年来的经济增长趋势良好,加上金融危机对陕西这个内陆省份的有相对滞后的效应,显示陕西省经济形势好于全国,总体而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有些行业还是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2.2 金融危机对陕西经济的不利影响分析
2.2.1 陕西果业遭受较大打击由于陕西经济的外向程度较低, 2007年陕西出口额只有46.72亿美元,仅占整个GDP的6%左右。因此,金融危机对于陕西经济的影响比较小,但是仅对于外贸出口而言金融危机的影响很直接。表现最明显的是果业,尤其是浓缩果汁业,数据显示,陕西浓缩果汁2007年的出口额达6.69亿美元,是陕西最大的出口单品,而目前中国浓缩苹果汁产能大约1/3分布在陕西,年生产能力接近190万吨。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陕西的果汁业几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果汁的产能利用率将降至低点,而这也导致在2007年大幅扩充产能的加工企业处于更加严峻的境地,很多果汁厂被迫关门歇业。
2.2.2 陕西能源化工行业受到较大影响自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由2007年3月20日的56.41美元/桶起步,于2008年的7月10日达到顶点144.96美元/桶,之后受经济增长减缓引致的能源需求预期下降的影响开始急速下跌,至2008年11月21日已经跌破50美元/桶大关。而能源价格的下挫对于陕北以石油、煤炭为支撑的经济板块必将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陕西经济的整体走势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此次金融危机对陕西煤炭工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煤炭市场的需求增速减缓;煤炭价格出现回落;煤炭库存增加等方面。其他能源化工业的影响也基本相同,但近期市场对能源化工产品的需求又有回升。
2.2.3 陕西房地产业不景气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这势必影响到全球房地产市场,陕西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金融危机中陕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较高,但商品房销售回落幅度较大。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城镇投资的又一个重点,2008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749.2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16.6%。但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1416.5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3%。这显示出陕西房地产资源已有闲置。商品房成交量、竣工面积等主要指标均大幅度回落。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比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均下降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不景气,买房者持币观望,成交量萎缩。2008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41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商品房屋竣工面积69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7%。
2.2.4 陕西就业压力逐渐增大2008年9月底陕西省登记失业人员比2007年增加5000多人。同时农民工返乡就业人数也在增加,据抽样调查统计,截止2008年12月下旬,陕西省农村省外务工人员351.2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提前返乡农民工约16.66万人,占省外务工人员的4.74%。同时,陕西省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应届高校毕业生近25万人,加上历年沉淀,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达30万人左右。受金融危机影响失业农民工超过30万人,农村新增劳动力约20万人需要就业。城镇失业人员、国企改制新增的失业人员和成长新增劳动力预计超过25万人,需要就业人员总数超过105万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形成更加严峻的局面。据统计,陕西省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1%,比2005年增长5.7%。
3陕西经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3.1 借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扩大投资,刺激消费,促进陕西经济发展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投资建设关系全国发展建设大局的铁路、公路、机场、城建、生态、水利等基础建设大项目,最大限度地获得国家以高比例或全部投资给予支持。集中使用省内各种来源、不同渠道、不同用途的投资建设资金,加强国家投资项目资金配套,除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重大尖端产业专项外,暂停财政资金对其他一般性产业化项目的投入。
注重投资的效果和质量,不管是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还是产业化项目投资,都要加强深入调研、科学论证,不仅要充分估计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和人的全面发展,对基础设施、公共资源供给的大量需求,充分估计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市场容量,也要合理把握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点,促进陕西经济的稳步发展。
3.2 因势利导,推陈出新,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果品加工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陕西果汁加工业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前景看好的有利时机,在积极加工转化优生区相对过剩的低档果、残次果的基础上,加快专用加工果原料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加工品的质量档次,因势利导,推陈出新,大力支持从事果酒、果醋、果干、果片、果粉等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加工企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加工品的花色品种,提高果品深加工的附加值。
同时壮大支柱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和企业,扶强优势骨干企业、摒弃落后机制。特别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等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要引导困难企业加大推进新产品研制、资本重组和生产配套的力度,尽快适应新形势,提高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焕发新的活力。通过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更新,迎接危机后新的大发展。
3.3 改善企业运行的效果和质量对经济危机中市场需求超常萎缩,但长远市场需求较大的能源化工和材料产业,要着手建立国际一流生产基地,延长产业链,加强上中下产品联动,构建从资源开发到高精尖深加工、从基础原材料到高技术产品的完整现代产业体系,对体制机制和管理落后的企业,要借此机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注入资本和技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改善企业运行的效果和质量,保证企业发展对陕西经济的有利贡献。
3.4 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监测服务机制加强对房地产金融的监测,改进房地产金融服务。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监测机制,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建立房地产开发商信息披露制度。市场只有更多的认知才能更大效用地合作,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之间应加强了解。建议房地产开发商在季报中加入空置率、建筑面积、销售面积等房地产数据。
简化和规范住房贷款制度,理顺住房消费贷款政策。引导商业银行科学评估房地产业的风险,在完善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支持房地产业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促进房地产信贷市场平稳运行。
3.5 多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职工失业和农民工返乡待业问题做好就业工作是防止经济危机加重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建设投资项目、保持企业有序经营、引导回乡农民工就地创业,保证城乡劳动力充分参与到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中去,使其有工作可做、有收入可获,保证基本的安居乐业。要引导企业强化公共意识,切实负起安置就业、稳定社会、共度难关的社会责任。要按照“减薪不减员”的原则,引导企业优化各层次人员的工资结构,组织职工共同努力度难关,保持企业持续稳定运转。对于返乡农民工,政府应及时引导更新观念及拓宽就业门路,助其实现再就业,同时积极提供致富信息及出台优惠政策,为其创业营造好的环境。通过短训、集训、快训,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技能型岗位的人才,提高陕西省劳动力总体素质,从各个层面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师林.试论金融危机中的中国模式与反思[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