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学科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中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例如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二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例如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和旅游活动、世界政治地里格局和国土整治等。这些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密切相关;又涉及社会科学,与政治、历史等紧紧相连。既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随着地理学的发展,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性越来越强。地理学逐步从经验的地理学走向试验的地理学,从定性描述的地理学走向定向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地理学,从宏观的地理学走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理学,从站在地面上看地面的地理学走向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和从地面看上下左右的地理学。二是技术性越来越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在地理学的研究和调查中。例如“3S”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已经融入到一些技术中成为具有地理特色的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数字地球技术等。三是系统性越来越突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科学。从系统学角度来说,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就是地球表层系统的核心内容。因此,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核心学科。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人类圈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实际上,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人类圈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作为地理学研究和考察的重要对象——区域,也是系统。区域内部地形、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气候、动物、植物和人类等多要素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区域之间也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理学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组成、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区域分异规律。四是生活性和社会性。地理学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学科,过去常常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可以不知道天文,但不能不知道地理。出门旅行要知道目的地所在的方位以及所经地点的气候、地势等情况,经商要了解地区之间的商品差价,投资建设要弄清楚投资地区的资源和环境背景等。地理学科知识和技能,已经逐步成为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理学,发展建设离不开地理学,国界谈判、军事外交、国防建设也离不开地理学,地理学正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
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特征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生产环境,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并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应是现代地理学科教育内容的基本实质。教育是人才产业,地理教育是培养战天斗地创造型人才的产业。人类社会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善用电子武器探天改地的时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调控和城乡建设规划以及探星登月等等宏观问题的处理,其科学文化的知识基础就在地里课程之中。由此可见,现代学校地理学科教育的重大育人作用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全世界重视科学教育的国家,在学校里总会把地理课程至于应有的重要地位,这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可抗拒。美国总统老布什当政时期,把地理课程列为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克拉里回忆录《Living History》(亲历历史)书中写道:“如今我越发肯定核心课程在各学科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核心课程是一个人打造思想文化基础的基础,学好了终身有用。
人类走进了二十一世纪,资源、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的主旋律。资源的评估,环境的规划,人地关系的协调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地理学,地里将在未来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经济的全球化、知识化,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都给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勇敢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创新,地理学的发展前景是光辉灿烂的。
篇2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学习档案;导向功能
教学检测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可以及时对师生教与学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和量化评估,而且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还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例如,期中或期末考试和中考等),把考试成绩仍作为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
为了有效地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一、两种有效的评价方式
1.终结性评价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终结性评价(如期末测试、结业测试等)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测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工具,包括考试和测验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代表着教育评价发展史上的前两个阶段,对人们的评价观念和实践操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我国,人们普遍将测试狭隘地理解为书面考试,强调试题的题型和模式固定化,强调答案客观唯一。这不仅是对评价理解的误区,也是对测试理解的误区。
2.形成性评价
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在双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学习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在学习进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综合素质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是无法通过定量方式所测定的,也无法在终结性评价中反映。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正是这样一种评价方式,其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二、采用多样化评价形式,建立“学习档案”
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水平,我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具体做法如下:
1.日常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
有许多学生,并不是因为笨而学不好英语,往往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老师没有及时给予科学的评价,使他们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失去了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及时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每处小小的错误,用老师博大的胸怀去爱每一个孩子。这样,孩子们才能像小树苗得到雨露滋润一样茁壮成长。
2.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是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针对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展开自评或互评,指出别人的优缺点,反省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使小组成员人人进步。引导学生自评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评价的客观程度。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
3.知识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重视实践能力,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懂得很多英语知识,却不会表达的学生,这样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我们不能只凭分数来评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坏,应当将知识与能力评价相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为了培养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能力,我在学生的学习档案中设立了一个“表演节目活动记录”,因为英语节目表演正是对学生应用英语能力的检测方式。除了平时的课堂表演外,每学期我还组织一至两次全员参与表演节目的活动。
4.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
校内评价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英语能力、身体素质等全面素质的综合评价。这些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档案和综合素质报告单上体现出来。校外评价是校内评价的延伸和继续,它强调检验学生素质的高低,而不应只看分数和升学率。通常是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评价与建议,记录档案中不仅是对学生的促进和鼓励,也能引起教师的思考与改进。
三、科学有效评价方式的导向功能
通过建立“学习档案”这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功能,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为学生发展服务,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
3.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提高了自信心,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4.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5.通过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增强了参与意识
由此我们认识到在外语教学中要力求科学合理地检测学生的成绩,其目的不仅仅是检测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一种紧张而有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柳菊兴.英语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山东教育厅师范处.课程与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美学教育 人地观 教法 赏识教育
当前,新课程标准已深入人心,一堂好的地理课,除了要达成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形成外,还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善和培养。实际教学中,这三个方面是彼此渗透、互相融合的,在此笔者重点谈一谈地理课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地理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在地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地理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地理审美情趣和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爱国情感、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些目标呢?现笔者从几个侧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展示地理美,以美学教育带动情感目标的实现
在旅游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大量搜集电子信息、影视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人民的宏伟壮举,引导学生去感受景观之声、色、形、动之美,体验自然景观之雄伟、峻奇、幽静、清秀,感悟人文景观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奇妙无比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激发了爱国热情,同时课堂活动又是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使学生的精神内在获得了净化与升华。
二、挖掘生产、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反映了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伟大壮举,当地人民在低洼易涝地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树或其他作物,根据基上种植的种类,可分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和果基鱼塘,塘泥可以作肥,基上植物的叶子可以投放到塘中作鱼的饵料,形成了一种塘基互养、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使农副产品进一步多样化,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走上了自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单一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状况,同时在封山育林、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源问题方面综合治理,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既发展了生产,也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使当地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类似的素材,在地理教学中比比皆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留民营村,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发展生态农业;三峡建设中,对库区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文物古迹的搬迁与防护、对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和库区人地矛盾问题的治理解决……凡此种种,无不折射出我国人民在生产建设实践中的环保理念、生态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以这样活生生的现实来做例子,来教育学生,也必将促成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三、注意教法常新,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死板化,久之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更何谈教育目标的实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常教常新,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法、导学法等。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行为体验,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此外,教师亦应把多媒体技术恰当地引入课堂,通过丰富的信息、充实的资料来启迪学生的智慧、震撼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有效扩大学习“战果”。笔者在此着重谈一谈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
如在教学“大气的受热过程”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心理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设置如下提问:(1)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是很少的?(2)什么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吸收作用?(3)为什么白天阴天比晴天的气温低?(4)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为什么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天就亮了,傍晚太阳已经落山而天还没有黑?(5)为什么晚上阴天比晴天气温高?……诸如此类的连环式的提问可以有效地带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对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习和深入领会科学原理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而且这个过程,也正暗合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尊重了学生的求知规律和需求,使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习过程与学生人格、情感的培养密不可分。
四、注重赏识教育,多以表扬肯定来激励学生
建立融洽的课堂关系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学、善学,陶醉于学习之中,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回答问题时,错了、不够完美,要及时纠正,耐心指导,但不要盲目指责;正确、有创造性时,要给予恰当的评价、表扬,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趣,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从人格、修养、内心世界,到语言、行为、处理方法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做学生学习上的“师者”,而且要做学生语言、行为上的表率,这种无形的“气场”,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深远的影响。
篇4
关键词:加强中职学生普通话应用
在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的技工学校,语文课的开设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而语言是人际间交流的工具,技工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马上面临的是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如果学生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但会使沟通容易许多,又因普通话字正腔圆、音色优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容易被单位认可。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上加强地方中职学生普通话的应用能力,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个话题。
一、本地中职学生普通话的现状分析
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从登上讲台的那一天,我就开始思索:如何根据学生特点让学生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加强学生普通话的应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很多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或是回答问题,都是用自己的方言表述。经我提示用普通话读课文后,只有个别同学能按要求用普通话阅读,但发音不标准;有的同学直接回答自己不会说普通话;有的同学很害羞根本不敢张口说。
河南属于北方方言区,北方话在全国使用人口最多,虽然各省、市、县语音有差异,但是总体上都能听得懂。我们学校的学生是来自本市8县2区的孩子,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是听着电视、广播等节目长大的一代人。平时在听老师讲课时,学生都能接受在课堂上听普通话,可是真正让自己讲的时候,学生却显得很拘谨。因为他们身边所接触的亲戚、朋友都是说方言的,从小的这种语音环境也导致孩子针对普通话形成了“听着容易,说起来难”的现状。
二、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学校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的社会交往。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推广普及普通话,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对技工学校来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具体方法
推普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语文课上必须强调和注意的教学内容。当然学说普通话需要氛围,校园就是一个很好的环境,老师讲普通话,校内广播讲普通话,平时的校内活动师生也都使用普通话,关键是让同学们课下也自觉说普通话。因此我在语文课上就要求学生多听、多读、多记、多写、多练,因为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而记和练又是必不可少的。
(一)用耳――听
1、听老师分析豫南方音
河南话属于北方方言区,有着较好的说普通话的基础,大多数字的读音都好掌握,关键是对于普遍存在的发音问题要给学生强调,如:①平翘舌音不分:普通话声母中有一组舌尖前音z、c、s,还有一组舌尖后音zh、ch、sh。这两组声母所组成的音节在普通话里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豫南方言中往往只有舌尖前音z、c、s,缺少舌尖后音zh、ch、sh,或把两组混淆使用。②h、f不分:把“红旗”(hóng qí)读成“逢旗”(féng qí),把“喜欢”(xǐ huān)读成“喜番”(xǐ fān)。③n、l不分:把“大娘”(dà niáng)读成“大梁”(dà liáng),把“恼怒”(nǎo nù)读成“老路”(lǎo lù)。
这三种问题在豫南地区表现极为明显。因此,我把容易读错的词语都收集出来,打印成资料,方便学生加以强化训练。
2、听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平时课下我会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对应的朗诵录音,等到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再播放给学生听。语文课的阅读课文这个环节,我是让听和读交替进行的。经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能跟随着录音专注的阅读文字部分,而且还让他们感受到了普通话语音的优美动听之处,形成良好的语境以便后面开口说的时候咬字发音更为准确。
(二)用嘴――读
针对如何能让学生放开喉咙用普通话阅读文章,教给他们一些朗读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加上前期听了老师讲的发音细节,再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在张嘴之前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学生的这个心理关算是过去了。
我们也知道在朗读中常常因为停顿不当,重音处理不妥,语调的抑扬不对,而造成语意模糊或混乱,因此我先会让他们学会抒发感情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1、停顿和连接:停顿时间的长短,显示了文章句子之间和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段>层>句;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分号>顿号。但根据作品有时也冲破这种固定格式,凡是在语意上需要顿歇,而在意思连贯的地方就要连接。2、重音:是指朗读或说话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重音可以解决句子段落中的主次问题,使言语目的明确,重点突出。3、语气:是句子所蕴含的特定的感彩和分量。只有语气准确、贴切,停连的位置和时间才会有生命的活力,重音才会更凝聚地表意传神。
学生了解了朗读技巧之后,我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实施安排如下一些朗读机会:
1、朗读
遇到课文对于读的好的同学,我会在点名册上给他的平时成绩加分。对于读的有误的同学,我会把有误的地方给他及时纠正,并鼓励学生不要气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能读好的。
2、讨论
为了激发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在班级中成功地营造了“人人学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每次课上我会提问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要求学生去作答。
3、活动
在学期中,语文教研室举行教学活动,这就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好时机。我会结合本学期教学内容,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激发学生讲好普通话的热情。
(三)用心――记
不管学习什么都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普通话除了听老师讲方法外,还应该让他们明白只有多听多读才能记得更加牢固。当然,技工学校的学生对学习语言本来兴趣就不大,虽然多次强调让他们自觉去复习,多读多记多练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我就和各班主任老师商议安排了一些活动,让大家共同参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生只要有心去思考,去学习,去练习,相信说好普通话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端正态度这一点很重要。
(四)用手――写
课文中遇到有难读的字,都及时把拼音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到词语并标上注音。在平时上课时,我会强调让学生把自己读不准的字找出来,记在笔记本上,再让他们利用自习时间查字典标注字词正确读音。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拿不准的字词再次加深印象,又可以方便以后的复习。多读多见几次后,陌生的字词也就成了熟悉的了,今后再遇到的时候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读出来。
另外,语文习题册上也有部分辨析字音的题。对于语文习题册,我的要求是每讲一课,让学生按照相应的课文完成一次作业。基础知识部分中的辨析字音的习题,就要求他们把错误的字音进行修改,在旁边标注上正确的读音。这样题见的多了,写的多了,学生对于字词读音的判断就更加的准确无误了。
(五)用功――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绩,有所突破,就必须做到勤学苦练。普通话的学习就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只要学生肯花时间和精力,掌握技巧后再反复去读去练,久而久之大家定能说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篇5
关键词:地理;综合育人;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相关方针政策,以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下面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具体分析研究如何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的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地理学科综合育人价值的表现
学校的育人价值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要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我认为关注地理学习的实践与运用是地理育人价值的体现。
在新课导入时,导入语应形象生动。利用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歌词、适当的诗词和谚语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自然的美、诗歌的意境无不能培养学生的美感。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培养学生诚实做人、务实做事的重要途径。
二、新课改对地理学科综合育人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课堂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思想观的形成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地理课堂是贯彻两纲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难免显得枯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德育融入合适的教材中。比如,在教学“地形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教学环节中,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相互关系,于是,我设想用音乐帮助他们感知一下,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一下歌曲描绘的生活景象,结合地形景观图片的展示,体会一下这些景象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三、地理学科中开展综合育人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以下四点: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大自然是有生命的,作为高级智慧生命要与有生命的大自然和谐相处。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平原能耕就耕,山区宜林就不能随意开垦,草原宜牧则不能随意开垦。随意开垦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随意开垦草原会造成土地沙漠化。
3.综合地分析问题。例如,在讲上海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之一时,既有自然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选址也十分重要,它有供水功能、运输功能和军事防卫功能;城市一般形成于气候适宜、降水适中的地区;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等。
4.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简单地说,人人都想发展,但是今天发展了,我们要想着明天也要能发展,我们这代人发展了,子孙后代也要能发展。
四、日常高中教学实践中跨学科综合育人的运用
在很多国家,地理学科是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等学科一起被当成核心课程对待的,甚至在许多大学里也当成公共课程。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技术和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五、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的实现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学科德育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想,可以尝试通过在地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技能。总体看来,多数学生是喜欢合作学习的。随着合作学习次数的增加,那些曾经另类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也加入了合作学习的行列,有了可喜的进步。
六、动手实践,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地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向实际,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通过老师多次地讲述、学生多遍地学习,往往不如让学生亲手做一下、亲身体验一下的效果好。
地理学科知识教育功能是广博的,其智能教学功能是全面的,尤其是综合分析范围广、层次高。地理学科的技能教学功能是读图用图和校外大范围综合性实践,技能因素丰富;其德育和美育教学功能是密切联系生活时空实际,境界感染力强大。可见,地理教学在传授学生当前和未来经济建设所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具有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功能优势。我们应以地理知识为载体,着眼于培养、提高受教育者未来发展所必需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能力,即人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归纳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综合创新的能力,以期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优势。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往往在具体的课堂讲授式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长期占据着基于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呈现结构,以及课堂教学活动时间进程层面的绝对控制地位,因而导致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性接受地位,无法获取到数量充足的时间资源进行自主性思维体验过程,给学生实际获取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效果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开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往往过分侧重于针对地理学科理论性知识内容展开教学讲授,在未能充分关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背景之下,给高中阶段学生群体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效果的改善提升,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在新课标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背景之下,高中阶段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能力水平引起了广泛关注,而研究性学习策略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运用,为有效改善提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的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应用能力,发挥了程度显著的支持和助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展开简要阐释。
一、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
(一)针对实际设定的学习实践活动目标展开细节分化处理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针对已经设定形成的学习目标展开细节分化处理,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还能显著改善提升针对特定课题展开教学呈现过程中的效率水平。比如在围绕《河流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课题组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应当在具体开展课题教学环节之前,优先督导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围绕如下细节分化性学习项目完成预习探究学习体验过程:(1)被污染河流的种类、引致因素以及污染来源;(2)实地获取的水样样本在实施化验处理过程中需要满足的基础技术条件,以及需要运用的技术方法;(3)河流污染治理职能部门对河流污染问题所表现的态度;(4)河流污染问题的发生对普通居民生活状态的影响;(5)河流污染治理工作的具体实践策略。
(二)切实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作为高中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应当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中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式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之前,优先为学生设定和提出明确且系统的学习要求。要切实督导学生借由对具体课题活动的参与,明确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体验活动本身具备的综合性实践价值;要督导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实施实地性考察活动,测量活动,以及实验探究检验活动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并且在此基础上确保实际获取的数据信息要素,能够具备稳定且充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在具体形成课题研究性学习结论过程中,应当指导相关学生尽可能保障和促进实际形成的学习成果具备充分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三)切实保障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过程中具备充分实际性
为切实保障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参与地理学科课题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顺利实现自身基础性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水平的充分改善提升,应当督导高中阶段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在具体设定研究研究新学习课题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和把握研究性学习课题与实际之间的相互联系,确保具体组织开展的研究是学习活动,能够保证和支持高中阶段学生群体的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水平不断改善优化。
二、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策略
以研究性学习方法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不仅应当注重于培养和提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对基础性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以及地理学科实践应用性技能的学习掌握水平,还能切实保障和支持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能够切实全面感知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性学习内容,在日常化生活体验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确保高中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写学习体验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综合性素质水平的显著改善优化。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由对适当表现类型的教学场景的设计及和呈现,督导高中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场景之中,具体完成针对特定地理学科知识内容要素的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并且在结合生活实践体验感知基础性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实践应用价值背景之下,不断诱导和激发高中学生群体参与地理学科基础性知识内容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主观愿望,切实改善提升我国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能获取水平。
三、结语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本文选取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以及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4:115-118.
[2]刘飞.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指导策略分析[J].中国培训,2015,08:148.
[3]刘丹.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283.
[4]孔祥平.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策略———以甘肃省靖远县第三中学学生例谈[J].学周刊,2017,15:98-99.
篇7
关键词:学习情感;地理;高中生
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的学习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消极的学习情感使学习过程变得机械、重复,使知识的传递趋于被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浅显记忆,不能对其进行深刻理解和内化。地理学科在中学一直处于“副科”、“小学科”的地位,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这一现状迫切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笔者通过在一年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查,发现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情感表现出与其他学科显著不同的特点,而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现状及特点
1.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消极情感
虽然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因人而异,但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消极情感,他们对地理学习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不足,对地理科目的学科价值持怀疑态度,认为地理知识过于宏观、笼统,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2.男女生地理学习情感不同
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导致男女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情感,男生往往表现出更多积极情感,女生往往表现出更多消极情感。男生对地理的兴趣较为浓厚,他们喜欢从文学名著或周围世界中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对生活中的地理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而女生对身边的地理关注较少,对地理知识的习得表现的更为被动。
3.学业水平测试前,文理科生地理学习情感不同
由于升学造成的文理分科使得文理科生的地理学习情感产生差异,文科生的地理学习情感较为积极但略有波动,理科生较为稳定但消极。文科生在长期的、系统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更广泛,对地理的认识更深刻、成熟,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但文科生对地理考试成绩较为关注,成绩的好坏会使他们的地理学习情感略有波动;理科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浅表化、形式趋于应付,使其对地理的认识较为片面,产生消极的地理学习情感,此外,理科生对地理考试成绩关注较少,成绩好坏对他们影响不大,地理学习情感较为稳定。
4.学生地理学习情感并非一成不变
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当所学内容较为抽象复杂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情感,当所学内容生动有趣时,学生往往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感;当学生喜欢地理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厌恶地理教师就会对地理失去兴趣;当学生的地理知识得到肯定就会喜欢地理,反之就会厌恶地理。
二、影响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因素
影响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当所学内容复杂抽象而又枯燥乏味时,学生表现出失落、烦躁、厌恶、焦虑、恐惧等消极情感;当所学内容简单直观而又生动有趣时,学生表现出兴奋、激动、愉悦、快乐、幸福等积极情感。
2.教师
地理教师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影响较大。地理教师的言谈举止大方得体、仪容仪表端庄美观、专业功底扎实深厚、为人处世宽容大度等会增加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反之,地理教师行为失当、不注重穿着、谈吐粗俗、知识浅薄、态度傲慢、愤世嫉俗等会降低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
3.同学
周围同学对地理的态度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地理学习情感。如果一个学生周围的同学对地理充满兴趣,上课聚精会神、慷慨激昂,下课认真完成作业,课后经常谈起与地理相关的话题,耳濡目染,在周围同学的长期影响下该学生也会改变对地理的看法从而喜欢上地理;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周围的同学对地理都毫无兴趣,认为地理枯燥乏味、过于宏观、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上课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或者做其他事情,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受此影响该学生也会对地理失去兴趣。
4.家庭
家庭环境也会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产生影响。如果家里的长辈从事与地理相关的工作或者对地理感兴趣,认为地理是一门开阔眼界、树立学生世界观的学科,就会更多的关注地理事物,使学生阅读与地理相关的书籍等,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就会产生特殊的地理情感;此外,如果家长认识到地理对学生学业的重要性就会对学生的地理成绩产生期待,这样也会增加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相反,如果家长对地理的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漠不关心,就会降低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
通过对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培养策略,希望能增强高中生对地理学科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培养策略
1.培养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对学生至关重要,学生处在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进取的班级中会更加热爱学习、主动参加课内外活动。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集思广益、发散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使学生收获友谊、增加成就感,培养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
2.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和地理知识之间的桥梁,地理教师的言谈举止、专业素养、为人处世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地理教师应该多渠道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比如阅读地理相关的学术论文、书籍,关注地理事件,多听其他地理教师的课;此外,地理教师还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赛课,取长补短,坚持写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后,地理教师还需提升个人魅力,比如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活跃课堂气氛,注意穿着打扮美观得体,行为举止优雅大方,为人处世谦虚包容等。
3.注重家庭教育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家长应该认识到地理的学科价值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周末或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观看《地理中国》、《BBC纪录片》等节目;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与地理相关的书籍、期刊、杂志等;还可以带学生出去旅游,使学生切身感受各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
4.利用榜样力量
学生对某件事物的好恶往往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理性思考和心理斗争,有时候仅仅是榜样力量,比如被某个人的地理学识所征服。榜样既可以是地理学界的专家、也可以是地理教师、还可以是地理的业余爱好者,既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往届的师兄师姐等等,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地理好榜样,增加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
情感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至关重要,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情感,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98;
[2]张瑜,初中生的学习情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覃胜贤,高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篇8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自19世纪中叶洪堡与李特尔创立科学地理学到20世纪中叶,地理学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近代地理学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研究方法的变革却相对落后。这个时期的自然地理学以分化为主,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成为主导方向,以肉眼观察或借助简单仪器观测为主要调查手段,定性分析和简单描述为重要表述方式。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创立与地理大发现以来哥白尼的“日心说”、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起源灾变说等一系列理论的出现密不可分,也与李希霍芬、彭克、戴维斯、沃耶科夫、道库恰耶夫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自然地理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密不可分。这些学者的观点和成果构筑了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推动了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地理学发展阶段。随着航空航天摄影和遥感技术在地理考察中的运用、定量方法的导入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发生了较大革新,但理论无重大突破,致使现代技术手段在自然地理学的许多领域里显得无所作为,因此,理论突破及理论与方法的协调成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进入了全球环境时代,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和全球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应怎样面对这种自然变化是当前和未来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触及到地球表层系统各个部分,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列问题成了地理学的前沿学科领域。21世纪,地理学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学要从人地关系系统结构变化、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的需求重新审视地理科学教育功能和价值,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地理学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科教学主要内容及观点。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要通过观念更新、内容整合、方法革新,促进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一、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3](一)课程分散,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地理学学科分化的影响,高等学校的自然地理学按照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分成一定门类,形成一系列课程。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结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课程,各门单独开出;一种是将所有自然地理学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称为自然地理学。部门课程自成体系,注重学科内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造成了部门课程与地理学的分离。合并为一门课,受课程内容容量的限制,不能充分反映学科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全球变化问题、《21世纪议程》等一些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和新知识难以列入到大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重视理论课程教学建设,而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多数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课内基础实验+野外实习。该环节时数占专业课总时数20%左右,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技术性、研究性实践课程和课时很少。
实践教学注重了部门学科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忽视了利用现代技术对地域综合性的调查与分析,各学科内容条块分割,内容重复或疏漏,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了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6]地理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形成学术性、应用性、技术性三类人才培养格局,地理学的学科教学要重视理论教学,积极发展应用性和技术性课程,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要更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在继承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关键是创新。教学改革与创新既要充分体现其学科教育的知识教育价值、能力教育价值、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变化和发展,革新与充实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将来生活和就业的需要,体现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
基于上述认识,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球意识,保持学科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将综合性、系统性思维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浓缩涵盖地球表层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在具体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区域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等原则。
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知识的发展一是突破,二是融合。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既要保留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能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现代技术进展。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步方案[7,8](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根据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新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反应地理学的综合化、区域科学化、时空动态化、人地关系核心化的新趋势,重点要加强自然地理学理论、实验、野外实习等方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赞同一些学者提出的按“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一般课程—新课程”的思路,通过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调整自然地理学课程结构,融合相邻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置“研究型课程”和“新课程”,来构建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做法。
自然地理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课程群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来体现。根据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设置主干课程和一般课程,依据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设置系列“新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新课程是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部门自然地理学相邻学科相关性比较大的内容融合形成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是围绕实践或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的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注重与实际应用结合,减轻了分支学科的内容,避免了相关内容的重复。
(二)课程体系构建初步方案按照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新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设想是:专业必修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大致为4∶4∶2。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约占70%~75%,实践教学约占25%~30%。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主要设置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学原理、遥感概论等课程;基本技术技能课程主要设置测量与地图、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理野外调查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理论选修课程设置综合自然地理、全球变化、第四纪地质、自然资源学等课程;应用选修课程可设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灾害地理学、资源管理与评价、地学软件等课程。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室内实验课在相应的课程内安排;校外实习安排地质学基础实习(2周)、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2周)和短途专题调研、参观实习(1周)。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教材内容及体系[9]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相继采用了一系列经典教材(见表1)。这些教材在内容结构及体系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彼此之间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这些教材绝大部分内容体系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展布为主线,部门地理自成体系分章论述的模式,有些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相互重复现象很是普遍。近年出版的自然地理学教材,注意了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性,吸收了一些新资料和方法,内容结构趋向科学合理,但也存在资料陈旧、内容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等缺陷。
教材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精炼,组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自然地理学教材修订应从“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加强学科内容融合,进行综合研究;应将系统的观点、区域的观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思路与方法贯穿于学科教材体系中;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研究成果与技术,适当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开设系列新课程;适当补充和更新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强化应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内容。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0]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教学目标是验证与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野外地理工作和室内地理分析的能力和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意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专业理论知识印证(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基本要素的概念、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和区域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认知),地理科学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现象观察能力、运用地图学、遥感图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基本技术和方法的技能的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培养),地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行为习惯,世界观和人地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常规的自然地理学实验、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综合性的野外考察、区域专题调查等。
随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必须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创新教育着手,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为核心,充分体现科学性与探索性,剔除部分低层次的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一些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实验。
处理好基本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既要体现纵向知识的相互联系,又要体现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是课程建设的支撑,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思想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发挥。在教学形式上的基本设想是: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实验实习、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创造一种师生互动、相互启迪、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实验实习教学模式改革:重新整合实验项目,提高实验开出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野外实习教学采用以实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告之观测点、路线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学生现场讨论—教师典型现象剖析—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改变教师的定点讲解,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教学模式。
(六)改进考核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地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的基本思路:建立科学地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实行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课程总成绩中,适当加大平时作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实验等考核的比重。校外实践考核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实地考察的工作情况和实习报告等,并对在实习过程中有创见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重视自然地理思维过程的培养。其次要从地球系统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革新教学理论、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成绩评价体系,这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中心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自然地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化,张小咏,赵军·关于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26(2):201-203·
[2]苏英·高师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8(6):71-74·
[3]赵捷·高师地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对接研究[J]·阴山学刊,2006,20(1):32-34·
[4]王建,张茂恒,白世彪,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4):66-69·
[5]陈国生,陈修颖·高师本科地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结构优化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24(6):75-79·
[6]孙根年,黄春长·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8(1):114-118·
[7]李晴·地理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29(3):373-375·[8]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等·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58(1):9-15·
篇9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研究方法;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54-03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和时空差异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在它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与更新。从两千多年前延续至今,我们围绕着历史地理学展开的探讨也在不断地加深和拓展。21世纪,历史地理学已经成为当代一门显学。综观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的探讨热点和今天我们学习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所遇到的疑惑,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历史地理学学科归宿问题;第二,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问题;第三,历史地理学发展前景问题。弄清楚历史地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对于我们了解21世纪的历史地理学、学习历史地理学以及进行历史地理学研究都有莫大的帮助和意义。
1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综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非常之大,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将其归纳为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第二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这种说法成为目前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观点;第三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第四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的科学。
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则将其归纳为三种意见:属于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属于历史学。2000年夏季,他本人就学界同人的看法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据我所知,历史地理多数同仁都赞成第一种意见,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是毫无意义的。但我们也应该看见后两种意见的合理成分,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虽然不是历史,但是由于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所以主要依据历史文献,使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为历史学所利用。至于是否构成一门独立学科,这不仅取决于这门学科的性质,还取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地位。历史地理研究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历史学或者地理学这些一级学科还无法相比。”另外,暨南大学的吴宏岐教授对此也有比较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对于历史地理学科归属的争议,我们不仅要看到主流的观点,也要去思考其他看法。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比较以上学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历史地理学属性呈动态分布,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历史地理学本身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一个辩证统一体。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甚至是不同的研究群体都在影响这个学科的属性。因为历史时期它主要是研究沿革地理,所以它的学科属性被灌注沿革历史地理;因为它曾经为历史学研究提供辅助研究,所以就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门辅学科;因为它近年来发展方兴未艾,所以就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将来随着历史地理学进一步深入发展,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也会得到不断的更新和补充。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众多学者就历史地理学属于历史学或者地理学的问题纠缠不清的缘由了。
2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历史文献资料和野外考察。传统文献资料给历史地理研究提供大量的强有力的论证,此外野外考察也从另一个方面来支撑我们的文献论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工作的一步步深入,我们发现很多地理现象是无法通过实地考察来进行研究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但是现存的史料往往都不是完整的描述,这样传统的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历史地理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值得我们去借鉴。复旦大学的葛建雄教授有过这样的论述:“提高历史地理研究水平的途径很多,方面很广,但是提高研究成果的精度是最重要的任务。固然历史地理的一些分支和不少方面还是空白,需要填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但一般来说,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增加研究力量,扩大研究领域来解决,而精度的提高不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飞跃,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要提高精度只能寄希望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的综合的努力”。另外,西南大学的蓝勇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教材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较之葛建雄先生的观点更为具体些。他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分为三大类:即文献逻辑推证法、统计计量法以及数理模型法。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矛盾体,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是有优缺点的。如何有机整合新旧研究方法以及以后出现的更新的研究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这对我们更进一步展开历史地理学习研究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中,我们既要传承传统的研究方法的精华,又必须利用新的研究方法来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使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为历史地理研究作出贡献。传统的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看似比较好掌握,很好上手,但是假如要更进一步,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古文字功底和丰富的野外考察经验,这样才能应用自如;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看似不好掌握,不好上手,但是只要我们先补充一些统计、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也会很容易接受这些新的研究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地理学在不断地发展,新的研究方法会越来越多。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千差万别的情况,来选用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某种或者数种一成不变的固定法。其实万法归一,只要你找到最科学、最简便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就是最好的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
3 历史地理学前景展望
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前景,绝大多数历史地理人都是乐观的。近些年来,历史地理学专业在高校招生规模正一步步扩大,全国各地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人员也在逐年增加。而且国内历史地理学与国外的学术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强。所有的一切都为21世纪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土壤,使大家看到了历史地理学发展的美好前景。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自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后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热潮延续至今。21世纪伊始,我们的政府更加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历史地理学研究覆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而且近些年来历史地理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又诞生了许多新兴的边缘性分支学科,如历史教育地理学、历史医学地理学、历史灾害地理学等,也验证了“并不存在唯一的历史地理学的信条”。历史地理学将发挥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可以填补历史气候、灾害等方面的空白,成为预测未来的主要依据;历史人文地理可以填补历史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历史医学地理学、历史灾害地理可以对防灾救灾、疫病防治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多方面、多渠道为政府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咨询,进而为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服务,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然我们在憧憬历史地理学美好前景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就像一个个陷阱在随时等待着它,阻止着历史地理学长足的前进和更好的发展。
3.1 学术态度有待端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历史地理学术界同样存在着功利主义。做学术的态度不端正,不是真正热爱学术,而是把学术当做通往名与利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便把它扔掉。例如,在历史疆域的研究中,常常因国家利益的改变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突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辽阔的疆域,不惜将不同年代的疆界拼凑在一起,搞成一幅极盛疆域地图。
暨南大学的李学武教授认为,现在学术界有三种学术态度,一是把学术当做妻子,做学术是出于一种责任;二是把学术当做情人,做学术是出于内心深处真正的热爱;三是把学术当做,用完了就扔掉。很不幸的是,当今的学术界有太多功利主义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做学问要坐得板凳十年冷。很不幸的是,当今的学术界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令人堪忧。我们从事历史地理学,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这一点至关重要,态度不好,一切皆枉然也。
3.2 学术水平有待提高
翻开厚厚的著作和各种论文,却发现太多掺水的东西混于其间,使得近年来历史地理学术水准出现下滑的迹象。为学术界所不齿的抄袭现象也屡屡出现,这不仅是学术水平的问题,更是作为一个学者的素质问题。近日,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遇害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学术界一片污烟瘴气。历史地理研究水平的高低以及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取得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历史地理这门学科以后的命运。
3.3 对学术的投入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以至于政府对人文学科的投入明显不如理工类学科。历史地理学作为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明显投入不足,这严重阻碍了历史地理学的正常发展。有些学校因为教育资金不足,甚至选择关闭某些历史地理学专业。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地理学的交流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也严重阻碍了历史地理学的健康发展。我们一方面要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让历史地理学科为现实服务,让社会看到它的价值,为投入增加砝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与曲折的统一体,历史地理学也如此。我们既要看到历史地理学的美好前程,又要注意面对它所遇到的挑战。虽然现在历史地理学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无法解决或者不能圆满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历史地理学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探讨了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以及历史地理学未来发展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历史地理学自它诞生之日起,这些问题也就围着它慢慢展开了。今天我们要学习历史地理,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就不能不了解这些问题,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试问一个连历史地理学属于什么学科都不清楚的人怎么能学好历史地理学呢?更无从谈展开历史地理研究了。反之,如果我们了解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了解了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动向,这又可以极大促进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有利于历史地理学科自身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林甫,等.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2]吴宏歧,郭声波.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
[3]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J].东南学术,2002(4).
篇10
摘要: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了解自身生存环境、形成基本地理认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通过基础地理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世界探究意识,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激发学生世纪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课程。
关键词:地理,教学法;师生关系;教学手段;学习兴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50-01
很多初中学生,甚至是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都学不好地理课程,学习效果比较差。通过和这些学生交流,发现不同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且往往是几个不同类型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出现。对这些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基本前提。
1.地理学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1.1 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在初中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中,地理学科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虽然是中考科目,但在中考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偏低,不像数理化、语数外等课程一样,甚至还不是满分试卷。另外,从高考这个长远目标来看,重点还是语数外等课程。不知不觉中,地理成了主课中的副课,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不太重视,同时也就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地理学不好了。
1.2 知识枯燥,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知识范围广泛,很多和生活的区域、环境不直接联系,需要记忆的点比较多,容易变成一系列繁杂、枯燥的知识汇总,导致学习起来有困难。同时,初中的学生还处于思维方式转变与成长的阶段,对一些地理图形、原理的理解还有些欠缺,也增加了学习难度。
1.3 缺乏生活经历,直观感受不够。城市环境成长的孩子,对土地等自然环境的接触偏少,很多的基本地理常识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例如在谈到锋面雨、季风、梅雨季节等概念时,虽然和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大多数学生无法和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自然也就很难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
1.4 叛逆期的年龄,心智不够成熟。初中学生正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心智和思想在逐步成熟,处于巨变之中,也是典型的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的敏感,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走极端,很多的学生因为和学校、老师、同学、家长之间的对立情绪,影响了学习。以上是一些比较明显的共性问题,另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我们不能穷尽。关键是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如何解决,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快乐轻松地学习地理知识,确实提高学习效果,微笑地说出“地理学习,so easy!”。
2.帮助初中生提高地理学习效果的“四维教学法”
依据长期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证实任何单独的解决办法都存在顾此失彼的情况,必须要利用综合办法,才能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据此,我们提出帮助初中生提高地理学习效果的“四维工作法”,建议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开展相关工作:
2.1 建立优秀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生阶段,很容易因为叛逆老师的管制,进而讨厌某门课程。例如有些学生说“我讨厌地理课的老师,不愿意听他的课,所以故意捣乱,地理也就学不好”!
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要充分尊重学生,不刻板教训学生,不给班主任、家长打小报告,通过相对平等的沟通让学生能够和教师建立一个相互信任、坦率、友好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用鼓励、夸奖的方式,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班级的优点,“狠狠地”夸奖他们,比如“你真是很有地理天赋,这种问题很多人都观察不到的!”,“你是我教过的地理悟性特别高的同学了!”,“你这样好的学习态度,地理肯定会学得特别好!”等等,让叛逆期的初中学生从心里和老师拉近关系。
2.2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一些地理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比较疏远,比如谈及长江流经的省份、我国的主要山脉等等,会让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在背诵几次产生混乱之后,就容易失去兴趣与信心。这个时候,通过多种灵活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
2.2.1 采用图片、模型、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让学生通过图片、模型、视频等综合方式学习地理。活生生的内容往往比纯粹的文字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我们曾经通过图片、视频将长江发源地开始,一直到入海口各个不同省市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展现给学生,他们就会形成深刻印象,学起来既容易又快乐。
2.2.2 将游戏引入教学之中。初中学生是非常爱玩的,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是激发兴趣的最佳手段之一。我们曾经展开"地图大PK"游戏,让同学们比赛在地图上寻找一组地名、辨识不同形状的地图、手绘地图比赛等等,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很好。
2.3 提高思维能力,解决好难点问题,提高学习信心。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这些难点如果没学好,就会让学生觉得地理很难,久而久之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难点问题,要耐心地教育,不厌其烦地讲解。
例如,看图识图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看图识图要求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三维思维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在思维能力跟不上的情况下,学习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扫除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消灭地理学习信心的这些障碍,让地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是提高地理学习信心与效果的重要举措。
2.4 阐明学好地理的意义与价值。思想上的轻视也是学生学不好地理的重要原因,一旦你认为某件事情不重要,潜意识就会减少相应的关注,那么成绩差也是正常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从考试的狭隘领域来理解地理学科的价值,要把地理学的深层次价值展现给学生。当然,也不能只讲道理,还要配合一些案例、故事来讲,比如一些以地质灾难、地质现象为主题的电影,例如《后天》、《2052》等,有时还可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某企业家因为地理知识发现商机、某将军因为地理知识打了胜仗、某侦探因为地理知识侦破重大案件等地理知识活学活用的案例,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意义,从思想深处重视地理,提升学习效果。
- 上一篇: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 下一篇: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