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诵读不仅仅只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小学语文应该做的事情,初中语文应更加关注这个环节。因为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能使学生灵活贯通经典的字词句型。
1诵读教学的作用
1.1增强口语表达水平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语言要发挥其交际技能,就必须规范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而规范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字、词、句都涉及到普通话的声、韵、调等规范问题,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促其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庄子说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厚积方能薄发,诵读回归课堂为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融入现在与未来的社会提供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1.2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十分推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说明,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文本巧妙的立意、优美的语言、细致的描写、深远的意境等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领悟。因此语文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少讲精讲,让学生真正读起来,于诵读中不断理解,不断领悟。
1.3提升写作能力
诵读教学中所要求的多读、熟读实际上就是量的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感性的意会积累多了,才会上升到理性的语法理解和规律总结。写作时才会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文思泉涌。
1.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鲁迅说过: “语言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 美 以 感 官,二 也; 形 美 以 感 目,三也。”诵读时能使文本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句子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多种形式之美得到充分体现,使语音的节奏、叠词的使用、平仄的抑扬、语气的急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之美得到充分展示。同时,诵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美、领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获得了怡然畅快的审美享受。
重视学生的诵读,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习方法上的互相认同。有很多的教师很重视学生的诵读,认为诵读可以达到的效果很多,所以在每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自己先抑扬顿挫地读一遍,再让学生来模仿。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已经仔细地领悟了一遍,然后再进行诵读,领悟的效果更好。在诵读中要注意,教师要让学生做到精神饱满,眼到心到。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一个小组一起诵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滥竽充数。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够在课本中把握要领,营造气氛。教师应先让学生对课本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是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在里面,什么样的方法在里面穿插,什么样的作者思维贯穿在其中等等。教师甚至还可以为学生配音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感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3讲究诵读效果与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通过诵读深化知识,也需在诵读中升华情感,让学生不是死读书,而是巧妙利用诵读这一方法去主动汲取知识,陶冶情感,升华情感,把握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诵读效果,边诵读边思考。如思考诵读内容概要,思考作者创作这些内容的目的与意图,思考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的,是怎样进行表达的,又是如何进行布局谋篇的……这样,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把握诵读方法。当然,在诵读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字词、语句、段落等进行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大胆提出诵读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取长补短。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提问中了解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然后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在语文诵读时,教师还需注意方法,如个体诵读 、集体诵读;先读而后提问点拨;先提问引导而后学生诵读;边导边读;此外,还有教师示范朗读、录音范读。当然,对比范读、反复引读也是有效的诵读方式。通过多种诵读方法,使诵读更为有趣,更能够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
4明确诵读位置与方向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显示了诵读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注重诵读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而深刻理解知识,内化知识,而不是一言堂,教师代替学生诵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诵读的文章,让学生自主诵读,以诵读促讲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诗词、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以及极具韵律感、节奏感的重点语句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一方面感受内容语言之美与文章构思之美,同时于诵读中积累语言,增强表达能力。如学习诗歌时,若想学生鉴赏与解读诗歌,则需引导学生揣摩诗句,发挥想象与联想,再现情境,学会鉴赏倾注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才可进入诗词意境中,感受诗歌韵味与情趣。而诵读是揣摩诗句的前提与基础。例如:教学《归园田居》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模仿诵读,找出生字生词,熟悉作品,把握诗歌内容,品味写景诗句的情境之美以及语言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讲解。在学生诵读时,有时也需要教师的各种讲解活动,如提示或引导等,以增强师生互动,增强诵读效果。如语文教师可适当拓展知识,譬如简要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生活链接等资料,引导学生诵读;适当提示点拨,解决诵读障碍,唤起学生诵读热情等。
5总结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作为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学生学会一些知识, 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让学生背诵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尽量减少死记硬背。 只有引导学生融入情感,才能真正地将诵读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把握好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引导学生诵读方法的选择,并对其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 文言文 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文言文教学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古典文化熏陶,提升语文素养,提高文学修养,增加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结合文言文的特殊性及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就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与广大同行朋友进行探讨。
一、创新文言文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对文言文进行诵读,能够夯实文言文的知识基础。通过反复诵读,能够加深对文章词句的理解,积累经典的词句,丰富语言词汇,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感情,明白其中的深刻内涵,感受到文言文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配乐朗读经典佳作,激发文言文诵读兴趣。
对于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经典篇目,诸如《岳阳楼记》、《爱莲说》等文辞兼美的传世名篇,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诵影像课件,以古典、高雅的名曲为背景音乐,通过配乐诵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营造与课文已经相符合的氛围,对学生的感官系统进行强烈的刺激,促使学生认真地进行聆听、想象、联想,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增强学生在文言文方面的语感。
(二)采用各种方式诵读,确保诵读的灵活性。
一是采用男女生对读,通过男声部与女生部的配合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当男生(女生)诵读时,女生(男生)可以边听边读,更加容易发现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倾听习惯。二是采用小组竞赛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在组中进行选拔,每个成员读过后,其他成员进行打分评价,最后推荐读得最好的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参与全班诵读比赛。在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饱含感情的诵读表演,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到对语调、语速等诵读细节的巧妙处理,感受到文言经典作品带来的独特的美的感受。各个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诵读竞赛,学生能够丰富文言知识积累,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已成为主要的辅助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受到了广泛好评。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视频或音频播放的特殊优势,用色彩鲜明的画面将文言文中的情景再现出来,创设高仿真的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跨越时空距离,突破时空的局限性。
三、传授文言文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一,三看、两查、两问,理解文言文大概意思。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注重让学生掌握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从而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传授理解方法,促进学生自主理解能力的提升。在文言文理解方法的传授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到“三看”。一看课文,二看注释,三看资料。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这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看,通过看课文明白大意,借助注释,进一步理解课文,再结合资料,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的意思。二是做到“两查两问”。两查是指:通过查工具书和上网查询,进一步理解课文,扫除理解方面的障碍。两问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向老师问,向同学问,通过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等方式,弄清文言文课文的具体意思。
第二,小组合作探究,全面理解文言文词义。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虚词进行探究理解。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加以补充,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以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
第三,不断归纳总结,形成知识脉络。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尤其对重要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要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认真做好笔记,以备考试前复习。
三、结语。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创新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创新文言文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通过配乐朗读经典佳作,激发文言文诵读兴趣,确保诵读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传授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莲.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2]吴洪雷.放飞文言文的课堂——小议初中文言文的几种教学方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1,(36).
篇3
创新课型是目前语文教改中十分重要的话题。
所谓创新课型,一言以蔽之,就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创造出有时代特点的、科学的、高效的、新颖的、实用的新课型。
课型需要创新,主要有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当前语文教学教改的宏观背景有很大的变化。一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二是素质教育对课堂的高效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很有力度,提高课堂内教学质量成为教改的主导方向;四是创新教育的研究日渐深入,呼声日益高涨;五是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需要。
第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初中语文教材,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从几个重要方面更新观念。
一是教学设计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二是教学设计要突出诵读训练的安排与指导;三是教学设计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四是教学设计要讲求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五是教学设计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第三、教学改革试验与科研课题的深化需要创新课型的支撑。在新世纪之际,各地的语文教研教改成果激动人心,很难设想,这些优秀的充满科学性、充满生命力的教学科研能够让那些由教师独占讲台的陈旧课型所支撑,可以说,没有课型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只会是一句空话;也可以说,越是优秀的课题,越是富有成果的教学改革,其课型研究、改革和创新就越有风采。
所以课型设计要创新,是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必然。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方向
破除串讲式、讲析式、答问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
创造学生自主阅读式、活动式、导入式、探究式等崭新的课型,更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
在课型创新的研究中,我们要注意如下内容:
第一、要结合实际。就是不离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高效阅读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大背景”,不离开初中语文教材这个重要的载体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设计的要求,不离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诵读、品析、积累”的学科、教学要素,不离开大面积语文教师的教学需求。
第二、要突出重点。一是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语言积累、能力训练、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五个方面得到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二是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创新的课型更有效、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同时又更具有美感。
在课型创新中,要做到:
第一、语言训练要充分,技能训练扎实,思维训练科学。
第二、教师精要指导,学生充分活动,课堂积累丰富。
第三、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重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知能的积累。
第四、表现出我们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课堂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五、能够处理好阅读与诵读、阅读与听说、阅读与置疑、阅读与品析、阅读与积累、阅读与想象、阅读与延伸等各种关系,让学生在诵读,听说,置疑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求知、求智、求美、求乐。
第六、要丰富而又新颖,科学而又艺术,独特而又普通。既要带有研究性又适用于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既能参加各个层次的教学竞赛又可以成为一般通用的常规课型。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类型
现在使用的新教材是人教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中学教科书》,这套教材构造的阅读系统,是致力于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扩大视野,以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人文素质。这套教材的重要改进之处是强调综合,提高培养“文学素质”的地位,提高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课文的比例,这样大动作的改进,必然会带动课型设计和教法运用方面的改革。因此,为了适应这样一套教材,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一般常用的教读课型和自读课型之外,还要注意如下课型的设计与运用。
1.朗读课型――主要用于名家名篇的教学,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此时的朗读训练已不是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课型,其课型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的训练。2.诵读课型――也就是背读课型,主要用于文言诗文课文的教学。这是一种重要的新课型,其课型任务是降低难度,简化讲析,进行文言文背读,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3.学法指导课型――重点用于对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科学的阅读技能的培养。其课型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4.文学欣赏课型――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它讲求突出文体色彩。要求有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还要求有突出的“美点”,以及丰富的情感,要求我们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三个方面下功夫。5.活动课型――用于课中活动,用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安排语文活动课是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创举,是语文教材质量整体突破的标志之一,语文活动课的课型,任务是将语文知识的渗透、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训练、比赛、娱乐、游戏、演出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学习语文的广阔视野。6.积累课型――用于语言特别丰富的课文,突出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
篇4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教学 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及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树立正确的古文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多样化教学方法,紧跟时展步伐,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胆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一、适当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对文言文存在厌恶感,看到文言文就感到头疼,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情节性强的文言文,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在讲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时,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愿,六出祁山,兴师北伐,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五丈原”等情节内容,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由此可见,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奠定情感基础,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堂上必须充斥着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是古代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这一教学形式。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只要用心把文章多读几遍,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教师在学生不明白文意的情况下实施教学,即使将内容分析的再细致、再透彻,也无法使学生深入掌握文章主旨,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甚至会使学生歪曲对原文内涵的把握。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多读,指导学生正确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同时,要采用多样化诵读方式,如果采用单一的诵读方式,则会打击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感觉诵读文章枯燥乏味。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配乐诵读
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可以播放优雅古典的乐曲,同时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此情此景中诵读古文,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当学生闭上眼睛时,会仿佛感觉身处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皆在眼前,心境也随之变得儒雅,犹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致远旷达,以及不争名利的可贵品质。为了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可以反复播放、反复诵读,让学生默默体会古文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目的。
2、分角色诵读
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以下角色:邹忌、妻、妾、客、齐王等。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注意文章的“三问三答”,并切身体会不同人物在回答问题时的不同语气,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私、畏、有求”等不同情感。再如:《促织》、《画皮》、《黔之驴》等,由于这些文言文内容丰富、情节有趣、扣人心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质。
此外,还可以灵活采用个别诵读、评价诵读、两人诵读、小组诵读、个别诵读、师生对读、多人对读、竞赛诵读、接力诵读、模仿诵读、挑错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乐趣,并读出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养成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再教会学生翻译“六字法”:对、留、换、删、补、调。比如《韩非子·说难》中有这样一句话:“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可翻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就是采用了“对译法”。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增强学生文言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其次,初中文言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情境,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及其心理变化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深入体会。例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以让学生作为文中角色,对课文进行解说,从而深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猜测下文,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如,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时,教师可以将文章开始部分朗读一下,让学生边听边理解文意,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划出来,然后在关键时刻停止朗读,让学生自己猜测接下来的文意,黔之驴到底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方法和策略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效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学生精神品格,有效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喜麟.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革新
[2]李改青.如何把初中文言文教活探析[J].新课程(教研)
篇5
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课堂的有效上面,却忽略了教学的有味性。本文提出要从文本的审美入手,加强引导和建构,让学生从诵读中提升语感,从文本言语聚焦言语,从提问中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
文本建构 阅读教学 语文味 教学策略
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虽然有名目繁多的概念炒作,但究其实质也只是在教学形式上打转,教学的本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何谓教学本质?它是指教学的原则,是指教什么,让学生得到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首要元素是语文,只有具有语文味,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课堂锁定语文味这个频道,让学生体验言语构成规律,培养语感,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分析,由此提升思维能力。现根据教学实践,谈谈思考。
一、聚焦文本形式,感悟独特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以散文题材为主,这种文学题材和小说、通讯具有很大的区别,具有高度的个性化表述特点。因而,教师要加强个性化阅读引导,帮助学生感悟独特体验,体会文本特定的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特定情感,在特定语境中获取人文滋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泰格独特的个性化言说方式,我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文本的形式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找出文中描写第一个病人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病人看到的世界是美丽的?和我们看到的世界有什么不同?第二位病人心理有什么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对两位病人相关描写的多次阅读,能够对两个人物展开探究,感受到第一位病人对生活的热爱,他总是能够给人带来快乐,他饶有兴趣地讲述自己动人的人生故事,给人带来光明和快乐;而第二个病人,总是津津有味地享受别人的故事,以为那是别人提供的义务服务。当那个给予过他安慰和快乐的病人病情严重时,他竟然无动于衷,而且不失时机地提出要霸占那扇窗户的要求,反衬出他的自私和冷酷。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为什么不以《两个病人》作为题目呢?到底有什么深意?学生仔细分析了文本的言语形式,感受到文本人物形象塑造的浑然之美,通过教师的引导,对两个人物形象也有了深刻认知,体会到《窗》所彰显出来的艺术底蕴,感悟到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设置巧妙追问,拓展阅读视野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对文本的阅读和赏析,整个提问过程频繁,但有价值的问题却很少,这就让课堂变得浮泛,缺乏实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要基于学生文化、思维、知识的背景,紧扣文本脉络,抓住问题,把握三个角度,一是将文本置放在历史文本语境中;二是体察文本的深层结构,感悟文本语境;三是探索言语世界与文本形式之间的关系,由此拓展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安恩与奶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涵,特意带领学生聚焦文本中那些具有穿透力和表现力的句子,进行深入分析和体验。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文章的几处对话:1.“这头母牛卖多少钱?”――“它是不卖的。”2.“喂,这头母牛多少钱?”――“它不卖的。”“这头奶牛是不卖的。”针对这段对话,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仔细品读比较,体验这几处对话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发现,这段对话充分表现出老婆婆安恩对奶牛的深情。此时我追问:你怎么看待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学生认为,在这段对话中,不管有多少人想要买,安恩始终都不为所动,她只是想要奶牛不觉得孤单,这种意外的回答,让人感到温暖,同时心头会被有种东西触动。
以上阅读教学,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细腻的品位,对文本的细节也有了深刻的追问,体验到小说的艺术魅力,由此提升了思维水平。
三、建构文本之美,提升语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选编的是优美的散文,这里有美酒般的醇味,也有辣椒般的麻辣味,还有龙井般的沁香味,如何让学生感受都这些,就需要帮助学生建构文本之美,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语文味,我进行了如下课堂设计: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济南冬天的整体特点,理清课文的脉络;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画出能够表现济南特点的句子,然后展开讨论:为什么作者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这里蕴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问题引导下,学生先抓住一个妙字进行分析,感受到老舍笔下的济南具有的魅力:妙龄少女一般,有带水纹的花衣,还有美丽的肌肤,微微露出粉色。接下来,学生读出文本的特点,深入理解语境,从描写的小山有秀气的,粉色的,体会到济南在老舍的眼中是娇羞的,是温情的。以上教学,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品咂,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文字之美,建构了文本之美,由此,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感,提升了语文素养。
总之,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每一个教师都应当从学生需要什么入手,与此同时,还要思考:如何教更能够凸显语文的本质。显而易见,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前面的路还很长,教师要从文本形式抓起,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实现有效性的同时,实现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感悟到文本之美,提升语感。
【参考文献】
【1】陈永忠. 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课堂【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6)
【2】金梅芳.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4)
【3】李淑萍.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3(04)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想象力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11-0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提高语言技能,并提高思维技能,开拓想象力及创新潜力”。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中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好理解教材内容,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在感知体会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感知―领悟―品味”这一思维过程,把无生命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美或壮阔豪迈的画面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如教学《净沙・秋思》时,可要求学生根据曲中的描绘,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再现出一幅天涯游子的画面。有学生这样绘:“一日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锻炼了想象力。
二、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能力
在观察中,学生的思维会自觉将事物进行记忆、分析、归纳和理解,当观察到一定的深度,就会激发潜在的想象,促进创新知识的产生。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观察任务。比如,为学生布置观察校园里的银杏叶,并让学生对自己的观察进行概括,在课堂上进行表述,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比如“你们所看到的是怎么样的场景”、“这些场景让你想到了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在感情诵读中培养学生想象力
语文学习中少不了“读”。学生通过朗读,将文章的文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字的想象。特别是饱含感情进行朗读的过程,当学生读到激情昂扬的片段时,可以很自然的将自己融入进去,在自己的朗朗声中,走进文章,感受所描写的场景。例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边自由诵读边想象,读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我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一句,耳边传来了隆隆的炮火声,看到祖国大地上到处都是硝烟,满目疮痍,我们的民族饱受列强的,让我心痛。”有学生说:“我读‘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两句,仿佛看到了我们民族正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一次又一次。”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看着祖国的累累伤痕,满目焦急,不顾危险奔走呼告。”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入了情境,通过朗读,不仅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四、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随着教师对自己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与改进,情境教学在教学里的地位也愈发重要。这与它自己的优势是分不开的。情境的创设,本就是教师想象力的体现,课就是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老师的知识想象情境中,能够更好地融入进去,在情境中进行知识引申,进而可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例如,教学完《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后,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范进,而当中举后的,遇到被打折腿的孔乙己会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课题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通过对课本进行剧本的编排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学生对这类课文往往很感兴趣,学习这类课文时,可以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基础内容和架构时,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除了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在学生表演的时候,他们不能单纯不变地照搬课文中的内容,必须进行合理的想象,精心地加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课本剧。
六、引导善于幻想,丰富情感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特殊的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的极端发挥,就成了幻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不可少的。丰富的情感是激发想象的动力。悲观的情感常常使人想到可怕的失望的情境。而乐观的情感往往使人想到那些充满希望,令人兴奋的情境。所以,在教学中着力营造愉快的氛围。是调动学生展开积极想象的有效方法。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篇7
理论经纬
(4)浅谈曾子文章中丰富的教育内容 曾祥芹
(7)论君子——《论语》串读 吴永福
(9)浅议基于行业需求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策略 言岚
(11)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整合的创新 郜暘
(13)《大学语文》鲁迅专题授课的几点收获与思考 陈亚萍 段朝霞
(15)基于职业语文能力培养的技工院校口语教学探索 张丽
(18)品,《老王》教学的简约风格——余映潮老师执教《老王》 曹月芹
(21)浅谈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魏婉棉
(23)专题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性研究 陈露 张晨
(25)从莫言获奖感悟:让语文理性的回归 王云雨
(27)教科书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程鑫
(29)语文有效课堂之我见 向箭锐
(32)关注大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性 莫云
(34)敢问农村语文教师素养提高之路在何方 苏红平
备教导航
(36)高中语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探究 张俊珍
(38)《魏公子列传》教学思路及说明 王冰雪
(40)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李清照诗词的豪放风骨 胡亚玲
(42)由“同行”说开去——简论古汉语多音字读音与意义的关系 杨辉
(44)《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线索设置艺术探微 文建设
(45)由一堂课管窥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钟水长
(47)“一个”阿q的“种种”角色 李晓奎
(49)探寻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出发点——以四堂《在沙漠中心》异构课为例 张寰宇
(53)构建诗意课堂的几点思索与尝试 杨丽娜
(55)从《散步》五则课例中浅析语文课的有效拓展 朱媛
(57)依据语感特性 培养语感能力 周莉
(58)我教学生这样背诵《阿房宫赋》 罗珺
(60)“独立寒秋”之“独立”赏析 蔡恒
(61)多少愁恨如春水 满纸血泪就华章——对李煜《虞美人》的品读与思考 袁安彬
(63)语文教学幽默艺术刍议 张婷
(64)“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西江月》一词中的“别”字赏析 朱文玉
(66)谈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艺术 周雪梅
(68)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余满仓
(69)论高中语文课堂文本拓展教学的有效性原则——以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 吴玉南
(71)浅谈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 吴少桂
(73)
诗词色彩美之赏析
(74)《金岳霖先生》一文的细节析疑 刘红丽
(76)浅说古诗中酒意象及其文化的赏析 杨扬
(77)让语文课堂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应寨铃
(79)课堂提问艺术?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简迎春
(81)浅析诗歌中的“想象·诵读·品评” 吴建方
(83)浅谈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嵇素贞
(85)让课堂成为美的发源地 张灼花
(87)诗美的积淀与选择 邓春浓
(88)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打造语文和谐课堂 史俊英
(90)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包永杰
(91)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语文课堂 房颖
(93)论如何上好新职业素质培养环境下的语文课 魏劲松
(95)让对话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郑云龙
(97)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杨金平
(98)教师是语文课改的关键因素 刘肃善 何永国
(100)课堂教学不惟模式,惟高效 蒲仲慧
(101)有效课堂教学之根本 李福伟
(103)做个轻松高效的语文教师 王存法
(105)浅析莫言诺奖演说三个故事的寓意 刘俊林
(107)浅谈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练习中的应用 王燕玲
(108)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吴玉梅
(110)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安东升
(111)浅谈农村中学校本教研中语文公开课评课活动 祁辉君
(113)语文教师动起来才能造就灵活课堂 吉守金
阅读教学
(115)农村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崔文龙
(117)中职语文课外阅读再审视 鲍源泉
(119)从“读书人是幸福人”论当代学生的读书 王海安
(121)例说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维度 骆汉忠
(123)新课程背景下课外阅读平台构建的现实追求 李杏珠
(126)以苏教版中《雷雨》(节选)为例谈戏剧文本的阅读 袁书春
(127)重视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李兴存
(129)阅读·悦读·跃读——也谈课外阅读 胡志峰
写作教学
(131)试论初中作文中语言陌生化的应用 金冠芬
(133)提高农村中学生写作素质之我见 黄荣光
(134)作文:追求真实的生活感受 易风云
(136)对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突破思考 张建辉
(138)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实践研究 彭一晗
(13
39)写作,需要让学生自由表达 石建善 刘玉秀
(141)记叙文的“模式化定型” 付永东
(142)向教材学教法 向经典学技巧——从教材古代议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 夏炯
(144)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析 徐萍
(146)引领学生抒写个性化作文 黄新霞
(147)浅谈如何指导中学生写好作文 王国
教材课程
(149)黄金时代渐逝 无限感伤萦怀——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送考》主题重解 魏静
(152)“速”当作“迅速,快速”解——苏洵《六国论》“速”字含义辨正 汤振洪
(153)挖掘资源丰富课堂 研究拓展深化教学——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陈蓉
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
(155)谈文言文阅读之虚词复习 潘秋霞
(158)浅析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规律及解题方法 张山姗
(159)毕业班语文复习的困惑及对策 刘颖
无
(f0002)杏坛学人风采 无
(f0003)乐于读,善于思,勤于写 第十届“孔子杯”全球青省年华文作文大赛征稿启事 无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大类,这四种能力相互影响,同时也相互促进。语感是这四种能力的联系纽带。阅读中良好的语感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能深入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新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能力培养中,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对语文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初中语文老师们的重视,下面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积累的几点经验。
一、培养学生语感从对字词的感受力入手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初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他们对字词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
组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是稳定的、静态的,即约定俗成的;言语是个别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是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性化”。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陆机提出“文外曲致”,刘勰主张“情在词外”,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也有的是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
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
当然,语言符号的“共同性”毕竟是基础,对词义的准确理解,是词汇积累的第一步。中学生头脑中积存的语汇,往往是会用却不会释,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习词语的方法,显然是十分必要的。课文中出现的常用词、关键词,也有必要加以点拨。
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语感力的提高,又使词汇积累更加容易,就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培养学生语感要注重学生的意象积累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符号,都有着其特定的意义。古人对言和意的关系论述颇多。张裕钊说:“曰意、曰词、曰气、曰法,之数者,非判断自为一事,常乘乎其机而混同以凝于一,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与吴函父书》)他认为“意”“词”“气”是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符号,而“气”就是作者在创作时饱含情感色彩的意象活动。韩愈则特别强调“气”对“言”的作用:“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答李翊书》)气(即意象活动)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一直伴随作者创作的全过程,并驾驭着作者。
既然意象活动也始终伴随着创作过程和解读过程,我们就有必要认识意象的性质、特征。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下。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
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
要提高学生语感力,丰富学生头脑的意象积累,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另外,养成学生勤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多欣赏有益的影视也是一种途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先“入”后“出”。高明的教师,总是以精采的开课,引导学生一头扎入;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境界,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被充分唤起,迅速形成新的意象。然后再带“出”,逐一琢磨,细细咀嚼,难词、难句便会迎刃而解。
三、培养学生语感要强调诵读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深刻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清朝的桐城派,竭力提倡诵读。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写道:“(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篇9
然而新课程改革又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打开了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叶圣陶先生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
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字词
字词积累是语文教学一个常抓不懈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积累知识。
2.搜集资料
搜集的资料包括:作者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同类作品等。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拓展他们的阅读面,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阅读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需要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有助于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二、确定目标,明确要求
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明确提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避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生确定。对于学生熟悉的体裁,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但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对学生提出的不适当的目标进行修改,或对目标进行整合。另一种是由教师确定。对于新体裁或含有新知识点的文章应由教师确定。
确定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具有全面性,即体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2.目标要具有明确性、具体性。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含糊、笼统,应力求明确、具体。
3.目标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情况,对不同的班级要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即使是同一个班,目标的设定也要有层次性。
三、展示风采,检查预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应尊重学生,不要死板地去检查结果,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说、去做。此环节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在教学《三峡》第一课时时,作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请赶快告诉大家吧!”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我知道了《三峡》的作者,我知道了三峡的位置,我领略了三峡的风光,我知道了生字的读音等。通过预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他们急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让所有学生对文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发现质疑,感知内容
古人去:“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质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生质疑。教师对于学生质疑既要鼓励,又要适时指导,必要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另一种是由教师质疑。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抓住关键性的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局。问题应具有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应步步深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五、探究交流,赏析语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探究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赏析语段是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对重点语段的品读、探究过程,对语言文字的涵咏、品味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语段的研读为宜。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贯穿诵读
“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文章的美点,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在读中品味、感悟、积累。
2.要有趣味性
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根据他们的喜好去设计问题。
3.要有深度、广度
赏析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品味美点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应切入主题、升华主题、这样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就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4.要有层次性、开放性
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阅历、个人喜好等各不相同,所以问题的设计还要具有层次性、开放性,使每位学生有事可干、有话可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拓展延伸,迁移升华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设置拓展环节,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拓展的角度有:
1.从作者的角度拓展。
2.从文章主题处拓展。
3.从写作技巧上拓展。
4.从故事情节或悬念处拓展。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56-0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课堂开始可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等来引入课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辅助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
二、反复吟诵,感受古韵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才能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诵读的方法有多种,如:①范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流利有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②自读。同学们按要求进行重点朗读,揣摩节奏,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③抽读。抽4~5人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一首,师生共同指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④领读、齐读。就要求读出文章的气势。⑤分组读、分角色读。则要求读出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坚持下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传授方法,知识迁移
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常见的通假字:“说"通“悦”,“不”通“否”,“曷”通“何”,“见”通“现”,“识”通“志”,“有”通“又”等。又如词的古今义,去(离开\往),于是(“于”,“是”连用\今是表顺承的连词),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仅指妻子),但(只,副词\今常用作转折连词)等。再如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1、疑问句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强语气。某些重点文言虚实词的多种用法,如“之”“其”等;某些词类活用;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古代的文化常识……掌握了这些规律,也就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善学。
教师还要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归类,然后运用知识的规律去指导学习新的知识,这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鼓励质疑,合作探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质疑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如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辩论,竞赛法等。
五、重视课外阅读,厚积薄发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诵读教学,创设文言语境,就能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别墅庭院景观设计方案
- 下一篇:影像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