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

篇1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专业 课程

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研究性以及相当的实用性,。因此,随着行业的发展进步,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随之调整与更新, 从而保证各个不同时代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满足时代的需要。对于园林专业的教学,当然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现代风景园林的教学内容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也不断地在扩展。要实现教学内容如此规模的扩展,就必须按照园林专业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设置课程。

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内容和要求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 此课程是以园林设计初步为基础,与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建筑等课程息息相关,同等重要的课程, 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等后续课程的重要依据。本课程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通过熟练的表现技法,将设计理念清楚表达在图纸上。不仅如此,学生可将该课程所学与其它植物类、建筑小品类专业课程结合,从而将设计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详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由理论及设计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包括对园林中外史的简介,园林的美学特性、布局形式、植物建筑造景的特点,以及各类园林景观设计的程序;设计部分则是通过案例解析及实作练习,掌握地形、道路、山水、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的搭配。

由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设计类的学科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表现能力和艺术审美情操。同时,要求对园林四大要素的特点、布局掌握扎实。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作品美观、实用。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中职教育的学生整体上来讲,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够规范。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会容易放弃,不够坚持。再加上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不是太高、少有学生具有较好的手绘表现能力。从而在设计训练当中会失去耐心,头脑中缺乏所谓的“灵感”,造成所设计的作品空洞、表现不规范、美感差。

(二)课程时数不够,教学内容繁多

过去,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两学期、周学时为4学时以及一周实习的教学安排。教改以后,直接浓缩为一学期,减少一半。这就打破了理论和设计的比例。因为理论知识繁多,若删减过多,设计阶段难保设计质量;若不删减,设计训练的次数不够,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训练。所以在课程安排上着时困难。

(三)外出实习机会不够多

鉴于园林专业对园林要素,尤其园林植物的要求,外出参观实习对于学生专业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尤其是对园林要素、园林布局的直观认识。随着课程时数的减少,首先就是外出教学时数的减少,从而造成学生对园林的认识仅仅限于书本和图片,不够全面。

三、教学改革的初探

(一)正确适当缩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部分

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包括园林中外史简介、园林美学特性、园林布局、园林要素和各类绿地园林设计。其中,中外史简介作为园林鉴赏部分,对于学生对园林分类及特点的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课程时数足够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讲解一些中外名园。而园林美学特性作为纯理论部分可大幅度缩减。作为园林基础知识的园林布局和园林要素部分,是园林设计好坏的根本。所以这部分内容需要花较多的时数。

该课程的设计理论部分包括道路、厂区、居住区、学校、医院、公园、屋顶等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的设计训练。整体来讲,每一类绿地的设计训练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例案掌握此类园林设计布局和要素的特点;第二阶段,进行设计实作练习;第三阶段,通过方案讲解,评奖,找出方案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完善。因此,这部分需要占据更多的时数,需要尽可能多的时间去体会各类绿地的特点并且掌握。

(二)欣赏借鉴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案例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设计理论,绘图表现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是要具有丰富多样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为了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将理论的讲解、设计作业的练习、园林设计案例的引入有序地交叉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与社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通过自然与园林设计、社会生活与园林设计—游憩空间、视觉景观与园林设计、审美意境与园林设计这四个主题内容,分别融入介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1]。

(三)加强学生实作练习及实践性教学

首先是通过分组设计方案、演示方案、口述讲解设计理念等练习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设计理念的表达能力,丰富活跃学生的设计思想。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实习。通过对一些优秀园林作品的参观及到施工现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对于植物的观赏特性和规格大小,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植物造景设计立面图、效果图以及种植施工图的绘制能力。

四、小结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设计类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将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灵活配置,将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景观要素合理搭配,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是我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努力,为之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田雨.园林专业种植设计教学改革探讨?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 SciBull2009,15(11)

[2]刘华.现代园景设计创意祥解,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郑曙旸.景观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河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8-03在美丽中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景园林学在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社会环境发展需求,风景园林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规划。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合理的用人机制,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要把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生态良知感的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责任,这也给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不同于侧重理论、技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风景园林学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融合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如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对风景园林学人才的旺盛需求,就成为该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合理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严格的培养与管理制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硕士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授予等主要环节上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河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河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改革,提出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向风景园林专业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重点学科倾斜。在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方面,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育创新成果,学校设立创新培优专项基金;在研究生资助方面,积极推进“助教”、“助管”、“助研”三助工作,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学校设有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实行校、院、导师组三级管理。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每门课程均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成绩分别达到70分与80分才算通过;必修环节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均须有相应的审核通过意见,并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与实结。学校建立有校外风景园林推广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二、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风景园林导师队伍,现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3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4人;平均年龄41岁。导师分别来自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每所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独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校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并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的自。导师遴选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制。在遴选中, 既坚持学术标准,又重视教书育人;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以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向适应性强、易于联合、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聘请知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的兼职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已受聘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导师组指导制。首先跨专业、跨方向构建导师组,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其次探索本校与其他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日本香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倡导以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安排、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质量与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业务实践、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另外在双导师制度实施中逐步细化责、权、利关系,进行科学监控,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双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

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就要非常重视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区别于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属于农业院校,拥有河南省唯一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农业院校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了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生态学等理论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设了风景园林科技进展分析、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与生态工程、专业讨论与专家课堂等创新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突出了植物造景、生态工程与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具有宽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创新课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认知。

四、校企联合的实践性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道路。注重与研究所及大型企业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实践基地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请园林企业单位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目前已与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多家企业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形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使之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单位;与省内各地、市级园林管理部门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各界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单位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优良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意识

本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香川大学、信州大学等学校进行研究生的互换学习,并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去读学位。通过聘请国内外本专业的大师举行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能够主动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绿地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参与完成了洛阳等23个市、县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规划和包括郑州森林城在内的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与设计项目30余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每年举办“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并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领域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风景园林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加速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六、进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与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教学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本学科青年教师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读学位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加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基础,提升青年教师对风景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使其尽快成长。

3.在进一步巩固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和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的同时,鼓励教师到设计院、设计所及大型风景园林企业兼职,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教师对规划设计的认识理解,并在科研中提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为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下,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场,科学谋划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一条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46-50.

[4]闫慧,毕翼飞,赵普天等.地方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3(14):100-101.

篇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基础资料特别是基地数据资料的实时性、准确性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利用RS技术和GPS技术,园林设计师可以获取卫星影像图、航测图、GPS定位数据等最新、最准确的地面信息数据。例如,人们可以站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从仪器上精确的读出所在的经度、纬度和高程,并且随着位置的移动,它可以自动绘制出移动的轨迹,园林设计师对基地信息的实时准确收集工作由此将变得更为轻松。

由于信息数据可用电子文件方式进行保存,这既有利于信息资料的快速检索,也方便了文件的网络传输与共享,从而使信息的收集工作变得快捷、安全。这样用于规划设计的各种基础资料、规范、知识、数据唾手可得,这种资料收集方式是传统方式望尘莫及的。

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全国范围内各园林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规划设计单位、园林生产单位之间,可以进行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远程教学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包括在网络上实现网络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风景园林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审等。这对于全国乃至全球的风景园林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空间分析与数据提取

GIS为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提供了直观而理性的空间分析工具。通过GIS对RS、GPS等收集的各种资料对进行不同领域的信息提取分析,园林设计师可以在风景评价和规划中建立所需的空间数据库,并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提取查询,可以将反映基地的各种景观要素信息进行统计,可以对各地图要素进行操作、编辑、提取和输出。

运用层的叠加功能,园林设计师可以得到具有多重属性的新层。这种技术在风景区规划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用地不同属性的分解与统计,形成专题图层,再根据不同的专题图层进行用地开发的适宜性评论,从而为规划提供依据。

缓冲区分析、数字地形模型分析、网络分析等GIS所具有的强大分析功能,使园林设计师能在复杂的数据集合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用于风景区景点的选址、保护区范围的划定、游览线路的选择、旅游设施的布点等规划设计过程,并绘制各种分析图件。

利用RS技术和GIS技术我们可准确测定绿地范围、面积、树种结构、种类,甚至树种的生长状况。例如,根据遥感图像的色调、纹理、形状,我们可以分析出哪些图像表示绿地,哪些图像表示不同的树种。其中,利用GIS并根据专家的识别经验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可用于遥感图像中树种的比较、分析和识别。

三、景观表达

运用电子信息数据形式来描述景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形式,一种是动态形式。

静态形式的景观表达类似于传统的景观表现方式,它能够将园林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以形象、直观、逼真的方式表现给大众,这就在规划设计行业中常提到的“效果图”(或“鸟瞰图”),这种方式善于表现设计的细部和“亮点”。

动态形式的景观表达是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将设计成果以一系列的画面表现出来,使观察者以步行、车行、航空等方式来观察规划设计结果。这种形式使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善于表现规划设计的空间关系和景观序列变化。尤其是将多媒体技术融于其中,感染力将变得更强。

景观表达是园林设计师进行视觉分析与决策的有力工具。运用CAD、GIS等多种技术,园林设计师可将设计的山、水、树、建筑等对象置于基地场景中,并通过视线的分析、光线的变化、气象模拟、植物生长模拟等手段,方便的分析出设计的不足,并及时做出调整。在强调大众参与决策的今天,这种方式更为理性。

四、景观评价

采用“3S”技术,园林设计师能够客观地对景区的资源状况进行评价。例如,根据RS、GPS获取的地形、地势、植被、水体、地质等数据,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通过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可以评价出景区内不同地域景观的优美程度,并自动制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图件。这种方法可用于大范围的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等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景观资源分析与现状评价,采用这种方法,园林设计师不必跑遍现场的每个地方,特别是那些在现状调查时不易到达或没能到达但可能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地方。

利用GIS的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园林设计者可以进行地表的三维模拟与显示,并能进行不同视点(或景点)的可视性分析,为景点的选址和最佳游线的选择提供视觉分析依据。例如,在包含水库设计的风景区规划中,因水坝的拦截造成对上游山地、村庄、农田、森林的淹没情况,可以很方便的用GIS技术结合CAD技术进行景观预测与评价,并可以进行水位升降的动态模拟及水库面积和贮水量的计算,为下一步的居民搬迁、景点选址、道路选址、水面活动组织等提供科学直观的依据。

五、植物选择

园林设计师应具备在不同场合选择适宜植物的能力。植物的选择不仅有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还有美观功能等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园林设计师必须对各种植物的属性比较熟悉,如植物的名称、学名、种属、尺度、生长要求、美学价值等等。由于这些属性种类繁多,在现代信息量与日俱增的今天,对设计师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记忆上的负担。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植物选择系统,已成为园林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出现了诸多以检索为主要功能的植物数据库。利用它们,园林设计师方便地进行操作,极大减轻了记忆负担。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据库中还可以存入各种植物的图像信息和四季变化图片,进一步增强了园林设计师进行植物选择的客观性,使设计更趋合理、完美。

现在,将植物选择渗入CAD体统之中正成为流行趋势。园林设计师在运用CAD系统绘图的同时,可以随时进行植物数据库的检索与信息提取,并将其联接到设计图中,使设计图中的不同植物图例具有相应的植物属性,从而实现植物统计与分析的计算机化。植物选择融入CAD系统,为园林设计师的园林设计过程提供了轻松、生动、直观、高效的植物选择方式,使之能将精力更好地用于设计构思的其他方面。

六、动态监测与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园林、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动态监测时,获取的信息具有覆盖范围大、准确性高、分布均匀等特点,很容易制作出反映各自特点的各类信息和图件。

例如,运用RS获取绿化信息和图件,我们可以进行绿化与环境、绿化与人口密度、绿化与建筑容积率等相关分析,这对于动态研究绿化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以及园林绿化布局的合理性都十分有益。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控图像,通过GIS软件的叠加分析,我们可以对区域绿地变迁、城市绿地发展、风景园林建设进行动态监测,这对于营造大地景观、促进城市绿化、控制绿地流失、建设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各类风景区、大型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运用综合包括“3S”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还可以建立生态监测系统、森林防火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设施控制系统、旅游服务管理系统等各类专业系统,以便进行高效、动态的监测和管理。

七、“虚拟园林”

如今,融入多媒体动画的虚拟现实技术已开始渗入航天、医学等领域。运用这种技术,人们戴上特制的头盔(或眼镜)与数据手套等传感器,就可以置身于虚拟的场景之中进行各种操作,以达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等目的。在风景园林领域,同样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园林”来表达规划设计成果或满足“虚拟旅游”。目前这种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是一种持续性、长效性的工作,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技术支持,才能使园林绿化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园林景观才能逐渐达到完美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1 小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小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于准备过程中的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阶段管理、施工人员管理、完成施工后养护工作等几个方面,这些在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风景园林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小区风景园林施工准备所存在问题。在小区风景园林施工的准备过程中,其问题主要表现于施工方案的不合理制定。施工方案是风景园林进行施工的基础条件,只要合理、科学的制定施工方案,才能确保小区风景园林施工的有效进行。要想实现施工方案合理性,不仅要全面掌控施工进程,同时也要合理设置施工的工序,其中只要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必定会对施工顺利进行造成影响。在施工方案中,设置绿化工程工序较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在进行园林施工以前,没有准确、科学的设置与测量施工内容,同时在施工期间未详细计划栽植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小区风景园林的绿化施工。

1.2小区风景园林施工期间所存在的问题。在小区风景园林施工期间所出现的问题,不仅是施工管理是否合理的体现,同时也是施工人员素质的体现。施工管理是能否顺利进行施工项目的重要保障,在施工期间,调度与协调施工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对施工的指导,使小区风景园林施工效果得以保证。在施工期间,其问题集中体现于施工管理的指导观念缺乏长远性,观念过于狭隘,会严重影响风景园林施工顺利进行。此外,没有综合考虑风景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植被种植与植被维护问题,施工管理太过于随意化,这些都会对园林工程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施工人员素质过低,也会对园林建设产生直接影响。

1.3小区风景园林养护中所存在问题。在建成风景园林以后,需要通过养护,使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在风景园林植被存活率方面,需要后期养护才能得到保障,如果没有植被保障原则,风景园林建成后会失去其建设的根本意义。小区风景园林的养护问题是成功建设风景园林的重要保障,在园林的养护期间,其问题集中体现于植被的养护,树木的支架脱松以及植被浇水不足等都会对植被美感与成活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对小区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产生影响。

2 小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现代意义层面中的小区风景园林,主要是指在生态环境优化过程中有重要贡献,与人们审美需要相符合,并与中国传统的风景园林结合,即现代和传统相互统一风景园林。通过分析小区风景园林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主要从准备工作、施工环节以及建成后养护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而确保风景园林施工的有效进行。

2.1小区风景园林施工准备期间问题的解决措施。在园林施工的准备期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是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在园林施工的准备期间,要总结国内外城市小区风景园林建设经验,制定合理、科学施工方案,进而保证施工方案的实践性、可行性。不断推演园林施工整体程序,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需要根据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制定管理措施,对于在施工期间可预见性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采取解决措施。对于植被的施工、养护、存放以及移植等问题要做综合考量,并注意与园林硬景之间的关系。比如:某项目施工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利用景墙、雕塑以及路灯等装饰作为园林硬景,虽然其实用性并不强,但却是展现硬景设设计细节的关键。通过硬景呈现设计者理念,这能使场地档次得以提高,并且兼具美化环境作用。此外,要明确施工中各个环节的责任人,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施工质量。

2.2小区风景园林施工期间问题的解决措施。在小区风景园林的施工期间,不仅要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同时也要对施工加强管理。建设小区风景园林的关键是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受到施工人员的审美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制约,可以利用组织教学与培训,使施工人员对施工重点以及整体规划有一定的了解,进而使施工人员更对施工方案与计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园林施工期间,只有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充分呈现施工图纸的设置,同时也能提高施工人员对于设备以及材料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对于植被作用与类型的认识。加强对小区风景园林施工的管理,主要是指在施工期间,保证施工的安全、进度以及质量,全面考虑施工相关设备、人员、技术、材料等问题,其中需要注意材料的选择以及颜色的搭配,同时注意园林硬景色与软景色之间的协调,避免空间过于杂乱,导致应用功能难以满足人们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园林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某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作为整个项目的施工团队,应严格把关各个环节,制作施工计划安排实施,编制月或旬施工计划进度表,并且认真组织图纸会审及安全技术交底工作,认真核实材料颜色、尺寸以及各个环节项目的进出场时间等等,争取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安全有序。

2.3小区风景园林养护工作问题的解决措施。对于小区风景园林施工来说,建成后的养护工作重点体现在植被成活方面,后期通过加强园林养护工作,进而保证植被的成活率,进而使整体风景园林施工得以充分展现。为了保证养护工作期间的植被存活率,需要由专人进行植被的养护与管理工作,定期的做施肥、除草、除虫、修剪以及浇水等工作,对于植物的种植池需要做合理空间再组织,同时注意空间与空间之间的串联,协调各个植被种植空间之间的视线关系。并且根据小区风景园林中植被死亡原因,及时、合理的进行移植、补栽等工作,进而保证风景园林的美观性。比如某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在施工前会对当地的土质进行分析,并且选择合适的季节种植,尽量多种植当地树种,安排绿化专业人员跟踪、选苗,这样就可以减少后期绿化养护中不必的麻烦,确保植物种植的存活率。

3 结束语

目前城市建设已经逐渐走向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同时促进了我国风景园林建设发展,与此同时风景园林施工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人们对风景园林工程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随之风景园林施工问题日益突出。在风景园林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给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针对小区风景园林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做详细分析,并探讨怎样加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进而提出小区风景园林施工中的解决措施,以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T小兰.风景园林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13(04).

篇5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园林规划设计;现状;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33

Abstrac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garden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and garden teaching was discussed. Skills competition for lead, from the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to explored the effective, feasible landscape designed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in order to optimized the teaching effect, to promoted students' skill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ur count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teaching reform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及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出众的实践技能[1]。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之一,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意识及能力,助力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发挥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着人力、资金等浪费问题,但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应地提升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综合能力。

园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对经济发展具有“依赖性”和“伴随性”。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飞速正常,园林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园林规划设计人才需求更是紧缺。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很难培养适应当代企业所需的人才,为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各地市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次组织园林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为此,笔者在分析职业技能大赛对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及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职业技能大赛下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意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推进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1 职业技能大赛对于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

1.1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完善教学实践内容

职业技能大赛显著特点是标准化,其次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职业技能大赛利于革新,摒弃陈旧的教学知识内容。特别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通过大赛,利于转变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更接近实战,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2-3]。传统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要以讲授、演示、指导等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教师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补充适合现代高职教学的主流知识。在完善知识的同时,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互动探讨法等教学方法,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整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1.2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目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教学成效。职业技能大赛以任务和荣誉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大赛也为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证书,为学生就业增加了砝码;其次是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接近实战,为学生亲自动手提供机会;再者,通过大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总之,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1.3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提升教师专业业务素质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也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职业技能大赛为教师交流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促进相关专业教师知识衔接,在大赛中发现自身的知识盲点和技能短板不足,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知识的深度、精度和广度,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此外,大赛更多体现的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企业等合作,这种环境利于教师对竞赛项目各环节进行研究、思索,捕捉教学完善的信息,并带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技能大赛也有助于校企间的合作。

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特点

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景观设计、绿化施工与管理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该专业的重要课程,《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集艺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跨学科性强、实用性强及综合性强等特点。该课程决定学生职业能力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实施措施。通过该课程学习,承上启下《园林工程预算》、《园林树木学》、《工程测量》、《花卉学》、《CAD制图》以及《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把握植物与美学相关性的能力,并能把构思和内容正确表达并绘制。目前,该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无法满足企业对园林设计一线人才要求的问题。

2.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2.1 目标定位模糊,知识更新缓慢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要求艺术与美的结合。教材从书写到出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导致知识更新赶不上需求,以致难于满足当前规划设计要求。此外,授课过于理论化,难免造成理论表观于实践显得空洞,缺乏张力和感染力,虽然多媒体教学丰富了理论课程,平面化的图片也难以把握设计的关键知识点,也不利于人才目标定位的实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要么定位过高要么定位过低,园林专业就业去向很多,要把握方向,找准人才目标培养,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行业很多,涵盖城市设计、园林绿化、建筑工程、公路铁路等,需要根据定位目标,有侧重点地讲解知识。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没有从真实环境中体会的实践课空洞而理想化,缺乏实用性,而与社会脱节。

2.2.2 教学模式传统,互动教学不足 “填塞式”教学方法依然占据我国高职教育的讲台。缺乏互动的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这种缺乏互动融入的教学模式,难以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跟不上知识的步伐,不仅遏制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2.2.3 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机制尚缺 《园林规划设计》这门课程一般采取理论试卷考试或者是设计一幅图的形式作为考核,理论试卷考试重在理论,易于形成应付考试,学生不能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而设计图纸的交付缺乏能动机制,不利于提升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力,这也和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相符。如何综合评价《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效,尚缺完善的综合评价机制。

3 职业技能大赛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 完善理论知识,改进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行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难于通用。各高职院校通过到职业技能大赛与企业亲密交流,查找《园林规划设计》教材不足,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生产实际,突破传统教材和教学内容模式的束缚,有侧重地订购课程教材,并完善课程理论不足。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利于高职教师了解当前园林行业发展趋势,并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到课堂中,改进传统图片式的多媒体教学,引入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多媒体授课,以新颖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力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准[4]。此外,讲解行业的成功案例,将案例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模式多样,还包括实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可以改进传统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学习的氛围,提升了教学成效[5]。

3.2 项目化教学,任务化驱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重在实践,核心是理论在实践上的灵活运用。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任务驱动教学的一种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危机感和成功欲,能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滁州职业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把企业的一项项任务引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把课程分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了解规划设计类项目的工作程序,作品由企业去评判,具体项目涵盖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及公园规划设计、居民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绿地规划设计及屋顶花园规划设计五项[6-8]。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模块化,采取个人或者小组形式,以专业竞赛、校内小组赛、互动交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团队意识。

3.3 多渠道考核,改以考代评

改革以考代评的考核方式,强化高职院校技能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传统的作品设计考核易导致作品抄袭和雷同发生。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园林人才培养的实际,制定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聘请大学教授、企业专家对体系进行论证,避免考核体系的片面性[9-10]。笔者通过这些年教学,总结了一套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多元化考核、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考评等特点,一是理论成绩25%,二是课堂提问、作业10%,三是技能竞赛15%,四是小组项目作品25%,五是与企业间项目化教学作品25%。

参考文献:

[1]楼世洲.专业对接产业 人才服务企业――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25-29.

[2]孙钦花,杨瑞卿.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在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7):3868, 3871.

[3]汤鑫.依托职业大赛完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136-137.

[4]陈飞.浅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12):85-87.

[5]刘行,安军超,曲良谱.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3):127-130.

[6]许仁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2(7):187-188.

[7]叶登舞.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93-95.

[8]周金梅.园艺专业中《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1):85-86.

篇6

关键词:景观;符号;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9.046

近几年,景观设计已成为学术研究和市场追捧的热点,风景园林专业也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呈三足鼎立之势,三个学科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基础,而景观设计一直以来被设计者视作鸡肋,景观设计师在触碰建筑设计时捉襟见肘,在进行城乡规划时目光短浅,所以景观学或者风景园林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附属于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以求得自身发展的一门独立学科。

1 景观的符号化

在对城镇公园、广场、居住区景观的调查中发现,对文化符号的滥用是让景观变得乏味的重要原因,城镇的景观几乎“千园一面”,往往都是进行跟风式的设计,地产景观“玩”的是流行趋势,近年来流行东南亚的热带景观,于是很多地区都模仿东南亚热带景观,并且是劣质的景观设计,因为真正的高品质景观是不能够大量产生的,而景观的营造也就被市场消费,棕榈树小喷泉就是东南亚景观,土黄色的铺装在城市各处蔓延开来,这就是地产景观建设浮躁的表现。城镇公园都是按照江南园林的布局进行设计,亭台楼阁榭的设计完全照搬江南的东西,江南园林的手法并没有在设计中得到体现,文人的风雅在城市景观中丧失殆尽,只模仿其形未见其神,取而代之的是浮躁的建设,亭台的柱子用水泥柱代替,飞檐翘角都用水泥一并砌筑,似乎这些行为都和“公园就该那样”有关,设计中无论怎样都要建造一个像亭子的亭子,要挖一块像水池的水池,这些元素和符号被恣意的使用后造出的景,建出的公园,将让我们慢慢丧失对传统建筑和园林的认识,取而代之的是错误的符号和空间感知。

缺乏地域性的设计一定是失败的,但地域性的表现并不是一味地把符号放到设计中来,例如随处可见的各民族的文化元素,手拿标枪、头戴头巾的民族兄弟,札札弄机杼的妇女都一味地放到巨大的浮雕上,表现人们的生活幸福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这是在景观设计中一种典型的直白表达,却也是粗野的、不假思索的表达,换汤不换药而已。

2 景观的去符号化

2.1生态化设计

国外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有人研究生态设计,其中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最先提出了工业时代负面性;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引入生态学概念将设计与生态真正结合起来,使用生态学的分析手段对设计过程形成影响,小气候的影响通过系统的分析,给出设计的指导和评价。其中对乡土化的研究是生态化设计中的一个重点,“适地适树”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手段,并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设计,生态化设计应该塑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自然环境和时间的推动形成新陈代谢式的设计,通过对自然系统和组织的调动进行指导设计,才是真正的生态化设计所关注的重点。

2.2行为学设计

通过对人的行为研究,将行为学的指导作用引申到公园设计中,阿尔伯特・拉特里奇的《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就是一部真正关注人在公园中使用的著作,将人的行为习惯视为设计者对公园设计后使用的预判标准。只有将使用者的行为习惯作为环境设计的最重要依据并根据行为学研究者提出的观点和评价标准,制定一套新的针对设计的观察和调研的方法,一改往常的设计程序将关注点对准使用者,才能打破局限为人类服务。

2.3“风雅”的设计

我国的文人园林在明清以后再无人能企及更莫谈超越,原因是当时社会对文人的不重视,解决“生死存亡”的问题自然将“风雅”的文人放到一边,如今想要重拾“文化”二字又谈何容易,精而小的园林景观对城镇的影响是积极的,既没有大量的使用土地让住房成本上升,又让真正的文人精神得以重现,街头的小游园一定要成为“文人园林”的主要战场,结合自然环境营造一定的精神氛围,用低廉的造价还原精神性的空间,切勿再用混凝土代替轻盈的木构架,精神性的塑造应通过一定的空间变化来隐喻,而不是直白的用壁画、浮雕、文化柱来表达。文化符号用于点题是十分恰当的,通过空间的体验来塑造空间的精神性,可使用不同的材质,空间穿插,高差变化,颜色变化,假山奇石等手段来实现。不应拘泥于江南园林的构成手法而放弃本土化的表现。当然,赋予空间精神内涵是十分困难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摸索前行。

3 结语

对景观被符号化充斥的批判是基于目前浮躁的建设情况的表达,景观符号化也有其一定的成因,不应一味地怪罪于设计师的手法或是人们审美趣味不高,应该从社会和体制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符号化的解决必须用恰当的手段来疏导,去符号化也不是纯粹的消除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使用,而是用真正的场所精神,即“体验”来代替直抒胸臆的表达,即“看”,这种由“看”到“体验”的设计转变,也正是景观设计由劣质到精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从人居环境看中国城市建设.[J].科技导报,2008,26(18).

[2]吴良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02).

[3]俞孔坚.走向新景观[J].建筑创作,2005(02):5.

[4]汤茂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J].人文地理,1998,(02).

[5]俞孔裕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J].华中建筑,2005,(04).

篇7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13-03

随着社会人文和科技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园林专业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城市化迅猛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园林专业的专门人才。从专业结构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覆盖的领域迅速扩大。从城市到农村,涵盖了一切人居环境的美化活动。在新疆,园林企业的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依据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岗位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园林建设与管理人才。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满足城市建设部门、园林、花卉企业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等岗位要求。为满足社会及行业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园林科技学院承担学校绿化养护及嘉禾新居居住区绿化种植项目的实施,对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实习企业的调研,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了“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新疆园林行业发展和园林专业现状,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毕业生毕业班后的发展轨迹,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共同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数字化评价系统,减少人为和操作失误,形成循环、动态、开放、不断完善的网上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轨,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接轨。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质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工作任务要求引入教学内容评价;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公示于众,接受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的监督与评价,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唯,等.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篇8

【关键词】园林种植;施工图;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园林设计工作里,种植设计施工图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园林作品来说,设计概念的意义是难以取代的,新颖的概念从方案到落实有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设计图纸中的施工图起到基础性作用,所以加强施工图设计研究十分必要。

二.园林种植施工图设计的作用

种植施工图设计是对种植方案设计的细化,是非常具体、准确、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图纸文件。在整个项日的规划设计及施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将规划设计变为现实的重要步骤。它直接面对施工人员,同时也是绿化种植工程预结算、施工组织答理、施工监理及验收的依据。因此,种植施工图设计要求准确、严谨,图纸表达简洁、清晰。

园林种植施工图设计,是在种植扩初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设计项目所涉及的面积较小,绿化内容比较简单,往往扩初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合二而一。园林种植施工图的设计、制图人员要具有较全面的植物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还要多次现场踏查、精心设计,使种植施工图设计既能满足植物生长及绿地功能的要求,又要具有艺术性、欣赏性,并反映植物四季景观的变化,同时还要充分体现种植设计构思,将其准确、具体的表达出来。种植施工图设计是对种植设计的具体化,要解决许多在种植方案设计阶段包含不了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种植的二次设计。

三.园林施工图设计的设计程序

园林规划图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部分,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必需经过初步设计构思,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修改,使设计更具合理性,然后分项进行施工图设计,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设计方案。

1.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应在总体规划设计文件得到批准及待定问题解决后进行,初步设计应包括设计图纸、说明书、工程量总表和概算。图纸中高程和距离单位均以米计,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两位。CAD辅助计算功能,为工程量的统计汇总提供了很大的协助。

(1)道路和给排水管线布置图。

首先在道路总体设计图上确定公园的主、主要出入口与专用入口,还有主要广场、环路的位置以及消防专用通道。同时确定主次干道的位置以及各种路面的宽度、排水纵坡,并初步确定主要道路的路面资料铺装形式等。图纸上用虚线画出等高线,用不同的粗细线表示不同级别的道路及广场,并将主要道路的控制标高标明。根据总体规划要求,解决全园上下水源的引进方式,水的总用量及管网的大致分布,管径大小,水压高低等,以及雨水、污水的水量、排放方式、管网大体分布、管径大小及水的去处。

(2)种植规划设计图。

根据总体设计的布局、设计原则苗木情况确定全园总构思,种植总体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不通种植类型的布置,如草坪、疏林、树群、树丛、孤立树、花坛、花镜、园界树、园路树、湖岸树、园林种植小品等内容。园林建筑布局图要求在平面上能够表示出总体设计中建筑物在全园中的布局,除平面布局外,还应画出主要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图。

2.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在总体方案确定后,接着就要进行局部详细的设计工作,也就是施工图设计。施工设计图包括施工平面图、横纵平面图、种植设计图、园林路和广场施工图等。

(1)横纵剖面图。

局部艺术最重要的部位或局部地形有变化的局部做出断面图,以更好的表达设计意图,这类图纸的比例尺通常为1:200-1:500.

(2)种植设计图。

总体设计方案确定后,着手进行局部景区的局部设计、详细景点设计的同时,还要进行植物种植图的设计工作。一般比例尺为1:500,要求在图纸上能够准确的描述出乔木的种植点和种植数量;密林、疏林、树群、湖岸树和园林路的栽植位置。

四.提高园林种植设计施工图质量的措施

施工图若想充分表达出设计方案意图,就应该满足两方面要求,其一是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图纸做出准确的概预算与组织设计,其二是施工后甲方与监理单位进行质量验收时,施工图应该体现出质量掌控依据的作用。对于图纸本身来说,有几点值得改进的地方。

1.让图纸更丰富,表达更清楚。

(1)关键景观节点,应该做重点处理。用植物材料表同平面图纸互相结合的办法,在图纸上标注出不同规格的材料,接下来在材料表里将材料准确要求表示出来。园林种植设计施工图不应该只是一张图了事,而是要再增加相应的立面示意图,使构思意图更加明显。立面图有三个优点,一是图纸更直观、可操作性更强,二是监理人员的验收更有依据,三是设计人员对景观节点的控制更准确。总之用立面图设计可以起到更好的植物设计自我校对功能。

(2)所有的植物图例,应该分类示意清楚。很多园林绿化工程中,普通的一个项目需要使用数十甚至上百类植物材料,若每种材料一个图例,则施工图会显得非常凌乱,相应的种植点位也难以清晰表达,会为接下来的施工造成麻烦。所以在种植设计施工图里,代表植物的图形符号应该尽可能简洁明了,比如,可以把植物图例粗分成针叶树、阔叶树、地被、灌木、攀援等五类植物,而具体植物名称则可以用文字表示。另外要注意,一树一图的做法,不是特别可取,它极大地限制了设计人员的材料造景丰富思维。

(3)应该有精确的种植点位。以甲方所提供的永久基准点为标准,灵活调整坐标体系与网格,如果没有已经建成的建筑,可以用甲方所提供的建筑外装修数据当作调整依据,防止发生较大偏差。通过标注把植物同坐标网格联系起来。原点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根据特定情况区别对待。一般在楼座数量多、地形环境复杂的园林,可以分设原点,防止累积误差的出现。

2.让材料表更丰富,表达更科学。

(1)材料表应该包括植物总表和植物分表两个部分,总表和分表应该分别附在设计说明与设计图中。施工图的设计单位要同苗木基地加强联系,及时进行苗木信息的沟通。一方面,设计人员了解了苗木市场的现状,能够让施工图设计更趋合理,而另一方面,苗木供应商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转变生产方向,最终达到双赢的良性循环局面。

(2)尽量减少苗木规格的上下浮动范围,根据植物材料表里面苗木规格的浮动范围对园林种植进行计划性工程预算,修改投标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际工作时期,可以适当调整苗木的规格变化规律,比如可以把紫薇的规格规定在5至6公分或者7至8公分,而非6至8公分。而那些较为重要的景观节点,最好将苗木规格变化控制在零。

(3)合理准确编写设计说明。设计说明是园林种植设计施工图中的极重要组成环节,要以具体施工项目为参考依据。一般包括下述几项内容:设计构思与苗木质量阐述;地形与土壤要求;苗木栽植的规格与相关要求;苗木后续管理的相应要求;说明中重点引用相关技术规范与实施标准,如城市绿化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绿化工程技术规程、城市绿化质量检测评定标准等;说明种植工程同其余的单项工程间互相衔接和协调方法;说明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未尽事实进行解决的相应办法。

(4)需要注意编制同园林种植设计施工图关联紧密的图纸。园林工程施工中较多出现施工图同纵向标高图联系不紧密的情况,对此有以下两点建议,第一是若地形情况变化较为复杂,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纵向标高图同种植设计施工图叠加到一起,那么非常容易造成图画的混乱,难以准确读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标高控制关键点安排到施工图之内。第二,若地形情况变化较为简单,那么可以同时将反映标高与等高线变化的关键点都在图纸内展现出来,或者是直接把纵向标高点位同施工图叠加到一起。这种出图办法的优点是能够提醒施工人员注意维护已经建成的当地地形,保证绿化最终效果。

五.结束语

设计师通过施工图表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施工人员通过施工图进行施工操作。只有确保施工图纸的设计质量,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工程如期、保质完成。

参考文献:

[1] 李春年.景观施工图十问[J].园林,2011(04).

[2] 曾裕为.论园林种植设计施工图[J].科园月刊,2008(05).

篇9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植物;现状;策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 A

园林绿化是城市环境的绿化者,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纽带,也是维持自然平衡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方面园林植保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它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园林植保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发现问题、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我们要采取无污染的防治措施来维护园林植保,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平衡,将园林植保发展为生态植保便是园林植保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园林植保的现状

1.1 滥用农药,破坏生态平衡。目前国内在面对病虫害时,一味采用农药来对付植物病害,但是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长期使用农药使病虫产生了强大的抗药性,导致使用更多更毒的农药。而农药沉淀在土壤和环境中,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破坏了自然平衡,形成了恶性循环。

1.2 树种选用不合理。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品种单一,设计人员缺乏基本的植保病理知识,将易引发病虫害的植物种植在一起,造成交叉感染,导致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在园林植物的选择方面,我们要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利用植物间互相制约和调节的性能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1.3 城市环境恶化,适宜病虫害滋生。现在的城市环境恶化,人口密集,气候闷热,很适合某些病虫害的滋生和繁殖。

1.4 植物检验检疫工作不到位。由于城市美化工程的进行,需要我们从外部进购大量绿化苗木,由于植物检验检疫工作不到位,大量外地的苗木出圃后,在运输、栽植前未进行检疫,结果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病虫害,造成病虫害大范围传播,造成巨大损失。

二、 园林植保的策略

随着城市园林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省际交往的增多,以及物质流通系统的发达,苗木内运外调、区域间流通成为十分平常的事情,造成了外来重大树木病虫害传入的风险性也不断增加。国内近年来发生了许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并造成严重损失的事实。如美国白蛾、松材线虫、松突圆蚧等的入侵。国内原有的一些重大病虫害的分布和危害区域也在急剧扩散,如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臭椿沟眶象等。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任重道远,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病虫害的蔓延和扩散。城市园林部门应该设置园林植物检疫部门,负责园林植物检疫及病虫普查。从外省市或国外引进种苗时,负责提出检疫对象,并按调进种苗检疫的认证进行复检验收。调出苗木时,应由检疫人员进行场地初检,经植物检疫部门签证后方能调出。

2.1 有效利用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包括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其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虫害等。是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向病虫草害做斗争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天敌是生物治虫的有效措施,成本低、效果好、节省农药、保护环境,农药与生物防治技术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利用微生物来防虫害是一种十分良好的方法,它是利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杀死害虫。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物等,它对人畜并没有伤害,使用也比较安全,对于害虫的防治效果是十分好的,比较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有五种:①以虫治虫技术。以虫治虫技术是利用目前自然界现有的害虫天敌来克制其生长繁衍,目前国内最成功的一例以虫治虫技术是人工释放赤眼蜂来防治玉米螟的技术,它被全世界广泛地运用。②以菌治虫技术。以菌治虫技术是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来消灭害虫,应用较为广泛的微生物为颗粒体病毒、核心多角体病毒以及云金杆菌等等。③以菌制菌技术。以菌制菌指数主要的体现方式是利用微生物带自然代谢是所产生的抗生素来将植物中的病菌消灭。春雷霉素、阿维菌素以及多抗霉素等抗生素农药已被广泛使用。④性信息素治虫技术。性信息治虫技术是利用害虫同类的雌性激素来诱杀害虫的雄虫。主要有玉米螟性诱剂、小菜蛾性诱剂,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等等。

2.2 切实抓好免疫工作。为了防止植物在流动过程中向外界传播有害生物,本区在购进苗木时应当对苗木进行检疫,严格审查其检疫手续是否完备,不能够使检疫程序流于形式,在引入苗木后应对其进行及时的消毒处理,确保购进树苗没有疫情后再种植,以将日后的防治工作的工作量大幅度减少。某些地区在进行园林绿化施工时,未按照引进要求对植物进行检疫,而所种植的树木中带有大量的光肩星天牛,这种害虫的危害性是十分大的,每年造成大量木材的损失。它可以在3-5年内逐渐地将树木杀死,有些树木时间稍长。在中国,有大约40%的杨树因此被破坏,5省中240个城市或县受其影响。在宁夏一省,3年中为控制虫害,就有5000万株树被砍伐掉(1991-1993)。这些数据能够充分说明其危害性之强,由于检疫程序不严谨,导致了虫害蔓延,使得其它街道的树木也感染了害虫,由于其是蛀干害虫,因此,喷施农药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造成了更大的损失,最终也只能将被感染虫害的树木拔除焚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3 选用抗病虫害的植物物种。预防病虫虫害的关键是选用种植的植物其本身具有良好的抗病虫能力,尤其是在城市中的绿化植物,其生长环境比较严峻,受人为的干扰较严重,在不能大量使用农药的前提下,对植物的本身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的能力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在对园林绿化植物进行筛选的时候,应当尽量选用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植物,并对其进行更加良好的培育以及引种,因此,在选用园林绿化植物时,应当将抗病虫害和抗逆性的能力作为选用绿化植物的重要指标,选取具有良好品质和抗逆性强以及抗病虫害性强的植物作为园林绿化植物进行种植。

三、园林植保的发展趋势

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是今后植保工作的发展方向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益兽、益鸟、益虫、益螨,有益的细菌、真菌、病毒、激素等来消灭害虫。生物防治有许多优点,保护环境,不易造成环境污染,害虫不易发生抗性,对人、蓄、植物安全。使用得当,可以做到经济有效,还可节省劳力。最近天津市园林部门放飞了两亿只白蛾周氏齿小蜂,可保护5万株成材树木免受美国白蛾的侵害。

园林植保在新时期应摒弃以往的陋习,积极吸取新科技,采纳新技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使得园林植保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则,使得园林植物与害虫种群以及他们的天敌种群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使得园林植保能够达到一个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因此,我们认为,在园林植保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以生态意识为基础,朝着构建生态平衡的方向前进。

四、结束语

园林植保是城市的绿化者,对园林植保发展我们应秉着生态且可持续的观念,从自然平衡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园林植保的维护工作,减少甚至消除有机农药的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使得园林建设成为生态园林,这也是其发展的的必然趋势。这样便达到了生态平衡和自然平衡的良性循环,我们的园林植保也前景无限,我们也会取得长远的宏观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剑峰.浅谈城市园林植保发展趋势[j].今日科苑.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