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
2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1教师内涵的转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倚偷慕淌ΑK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2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2.3教学思维的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努力做好教学优化工作
3.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篇2
一、对洋思教学经验的思考
洋思中学在二十多年的征程中凭着朴实、踏实、扎实,依靠创新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辉煌。从“当堂完成作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形成,从“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新的教育观念的提出,这一切无不体现着洋思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教学思想的主体,这无疑是对传统“满堂灌”模式的挑战,改变一味地由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中的家长制作风,这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意识。这样的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发言踊跃,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拨、指导、释疑,凡学生通过自学已会的内容,就大胆地不教,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因为教师已经知道学生“浅”在哪里,“近”在哪里,这样才能往“深”处、“远”处指引。正如蔡林森校长所说的“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样老师教学的调子也就不会太高,是教学的对症下药”。而事实上,我们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这一点,洋思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实践
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很是讲究,洋思课堂老师的教,不是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去再加以重复,讲得不完整,没有深度,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就更正。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的教,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洋思人做到了这些,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洋思的教,是“点石成金”,这里,老师给学生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的指头”,有了这样的“指头”,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仓库里堆满“金山”。
三、将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发展
和完善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诸如主体性教育、合作教育、掌握性学习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效果。从语文教学来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虽然依据语文教学特点细化为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但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距离。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在语文课程目标的构建上,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情感体验在语文
学习中的作用。二是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看,洋思课堂教学资源相对贫乏。洋思课堂教学资源、学习资源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其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从语文教学程序的设计来看,“语言的运用和实
践”型课堂模式尚未形成,或者说,未形成适用的教学模式。三是从教学内容来看,洋思教学模式尚不完备,没有“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洋思的语文课堂要适应要求,其教学内容也要进一步扩大。四是从课程评价来看,洋思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的主要评价手段。
四、发展和完善洋思语文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 文言文现状分析;思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80-0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入选的文本都是千百年来的名篇佳作,其厚重和丰富不言而喻。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并未提高,反而呈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阅读能力日渐低下的窘迫局面。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陷入教学目标单一,片面强化字词积累的困境。学生的学为考试简单应付,教师的教为巩固基础疲于奔命,二者陷入恶性循环。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到底是持一种怎样的心态,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哪些无法跨越的困难?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到底应当怎样调整,才能从教学的困窘局面中走出?进而改变学生学习的现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希望本文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1.文言文学习现状的思考
1.1学生的畏难、不自信等主观心理因素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文言文距离我们的年代较远,时间的距离也成了学生的心理距离。其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句式倒装等内容确实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考试的角度,文言文的得分往往比较不理想,很多学生在答题时连蒙带猜,挫折感倍增。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更多地通过练习的方式来实现,这加重的学习任务有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效率。
1.2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布卢姆在《教育评价》中曾经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除了高考考试的需求,绝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基本没有兴趣。在这种功利化目的的驱动下,学生根本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感受文言文之美,更不用说认识和学习文言文中古人优秀的品质和智慧文化的结晶,拿高分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全部动力。同时,从实用的角度而言,文言文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失去了交际传播的功能。学生缺乏运用的意识,一旦离开考试的指挥棒,或者离开校园,文言文基本不会在他们的生活中继续。
1.3教师重字词积累,轻文本内涵的教学方法降低教学有效性。很多学者批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味强调字词,忽略文本内涵。虽然自主自发阅读的能力,需要有培养的过程,但是并不意味着"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学误区。钱梦龙老师曾说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作为教师确实不能只着眼于高考要求,只关注考纲中的考点,而忽略文本的深刻内涵;只注重字词积累让教师陷入教学目标单一的局面,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其教学有效性可见一斑。
1.4文言文的社会基础薄弱,缺乏使用的文化氛围影响学习积极性。从客观原因上分析,大环境的缺失是文言文学习的致命伤之一。作为一种语言,一旦失去交际的功能,它的生存就变得举步维艰。同时,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氛围较淡薄,书店里与之相关的书籍不多,有读书习惯的人中阅读文言文文本的人少。在这生活节奏加快,网络阅读泛滥,游戏娱乐充斥的时代,能静下心来阅读文言文文本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的汉字简化了,成语用得少了,语法被弱化了,文言文生存的空间日渐狭小。
2.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2.1帮助学生克服畏难的情绪和不自信的心理。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首先要让学习主体觉得自己的付出会有收获,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把它学好。这份底气和信心才足以支撑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把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文言文字词句式语法中解放出来,感受一份来自文言文的简单美好。克服畏难情绪,树立文言文学习的信心首先可以让学生从获得成功体验开始。比如说选择阅读的文本可以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发现学生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美,降低学生的畏难的心理防线,让学生做到不排斥,不畏惧,进而能慢慢喜欢。
2.2关注字词的积累,更关注文本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文言文中蕴涵着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其语言也是千锤百炼、文才斐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争取能更多扩展文本本身的文化内涵,进而感受文言文学习之乐。比如《荆轲刺秦王》其故事性很强,学生对于秦王朝时代的故事大多比较感兴趣,不妨从故事入手,串起全篇的字词教学;《陈情表》中的祖孙感情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妨引导他们从自己生活的情感体验出发,感受李密的赤诚之心;《孔雀东南飞》是个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不妨联系当今的爱情速食或者爱情功利主义做一个比较分析;《劝学》的开篇极富文采也朗朗上口,不妨多诵读,感受节奏之美等等。
叶圣陶老先生说:"古书非读不可。"选入我们教材的文本,无不蕴含着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离不开优秀文章的阅读熏陶,因此教师不可忽视文本内涵。
2.3将文言文学习和课外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文言文水平,单靠课内几篇课文是不够的,课外阅读的补充势在必行。如果可以将文言积累、课外阅读和学生的兴趣联系在一起会更好。比如当下很多电影取材于古代文本,《画皮》、《赵氏孤儿》之后,《画壁》也随之而来,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阅读训练是否可以考虑从《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浅易趣味的文本入手,进行文本的阅读扩展。
参考文献
[1]潘宝红.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教研天地.2007.02
篇4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写作兴趣不高
当前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普遍来看,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更加注重对写作知识进行灌输,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很难了解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因而在写作材料和写作题目的选取与确定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不高。同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更多的是把参考书作为了辅助教学工具,课堂教学缺乏新意,课堂氛围不够活跃,降低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基础写作知识不够扎实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部分学生和教师,对语文写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在写作教学中,甚至对遣词造句等基础知识避而不谈。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也不能对语文写作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仅写作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而且还会认为写作是学习中的一种负担,进而影响了写作教学的开展。
(三)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源头。通常情况下,要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尽管教师提出了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是许多学生还是忽略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因而阅读量不够,知识面较为狭窄,文章构思缺乏新颖性,而且还会出词语搭配不合理,语句不通顺等现象,阻碍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语文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情况,创设出合理化的教学情景,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语文写作教学的课堂实效。
(一)引入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个体、组织对某件事物探索研究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态度的表现。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学习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尽可能让学生眼看、耳听、口说、鼻闻、手做,调动起学生五官,使学生对事物产生直观的认识。在写作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心理强、喜欢变化的性格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一些阅读材料或写作资料通过视频、音频及丰富多彩的图片来展示,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让世界充满爱》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以“爱”为主题的画面或者视频资料,如环卫工人的辛勤劳作、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孕残让座、拾金不昧、搀扶过街老人、孝敬父母以及保护环境等视频资料,同时配合相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充满爱意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会对“爱”的内涵有深刻理解,丰富了写作思路,因而会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写作创作中。
(二)角色扮演,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是一门情感类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情感,提高价值观念。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置情景,增强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语文写作的理解,并且在真实的情景中提高情感价值。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母爱》 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队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关于母爱的情境化表演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讲述与表演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或者关于母亲的事迹,总之,在主题表演活动中,教师不需要做出过多的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模仿生活母亲的形象,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理解日常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爱。通过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在形象化的表演中,使学生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题材,使学生在写作中流露出真情实感。
(三)以读促写,巩固基本功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强化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将读和写进行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全面读写能力的培养。在阅读中渗透写作知识,而在写作中要有机链接阅读知识,使学生找到读和写的相互结合的关键点,使写作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语文读写训练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的经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等,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另外,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好段落,可以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摘录,同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与观点,并要对摘录内容进行改写,以此来强化记忆,提升写作能力。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方式
一、明确和端正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浓厚兴趣
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3~16岁之间,他们已经习惯上用母语中文进行表达和交流,突然让他们重新开始学习一种在他们看来“发音古怪”、“晦涩难懂”和“表达困难”,而且在现实和未来都不一定能用得上的语言,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要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中学生是个爱“做梦”的年代,估计没有哪个学生愿意自己碌碌无为过完一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科学家的梦想、作家的梦想或成功商人的梦想,在适当时机,让学生明确,只有学好英语,继续深造,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实现个人梦想,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祖国。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显得十分重要。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词汇和语句紧扣日常生活和交际,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情景设计,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和录像等教具,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消除学习英语过程中死记硬背单词和语句的乏味性,增加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好教学反馈,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重要方法。与中文“平仄”发音不同,英语有着自己的发音方式,对于较长的单词如“tomorrow”,学生并不一定在初学时就能完整和准确地拼读,作者的一个学生为了容易记住这个单词,该单词下面自行做了一个注解“T毛肉”,可想而知,其“异腔怪调”读音在课堂上会带来怎样的“轰动”效应,但此时不能对学生进行盲目批评,甚至嘲笑,否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从而不愿开口,甚至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的成绩和进步,要不吝赞扬和鼓励。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不能简单做出“good”或“bad”这些简单字眼的批语,而是要从学生的作业和考卷中,发现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赞扬,找出不足之处,针对性地进行鼓励和提出期望,这样,学生会感觉自己的努力受到了肯定,才能保持长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注意教学方式,强化英语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前面已经说过,死记硬背是英语学习的大敌,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学习效果是事倍功半。不死记硬背,并不是不去学习和掌握单词和语句,恰恰相反,熟练掌握单词和基本语句和语法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孤立地学习单词,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学习“parents”这个单词时,我会问学生“父母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付出了很多的辛苦,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可你们知道用英语怎么拼写父母这个单词吗?”课堂气氛这时候往往被很快调动起来,学生们也能很快掌握这个单词的拼写和读音。再比如,教师在教授新的单词时,要注意对学过的同类或相关单词进行归类和总结,比如“noodle(面条)”、“bowl(碗)”和“chopsticks(筷子)”,“bread(面包)”和“butter(奶油)”,“water(水)”和“fire(火)”等,这样便于学生进行联想记忆。
在语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过多强调知识传授、书面练习、语法分析和规则记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多,主动探究少;机械训练多,生活情景少;枯燥乏味多,快乐趣味少。作者认为,在语法的教学中,一定先要让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讲解比较级和最高级时,先通过实物或图片比较(比如,三栋高矮不一的楼房),引出这个语法的结构和功能,引申出No.1buildingisbig,No.2buildingisbigger和No.3buildingisbiggest三个句型,学会“whichisbigger?”和“whichisbiggest?”等句型,然后结合教室内和生活中物品和人,引导学生利用“high,higher,highest”“fat,fatter,fattest”和“odd,odder,oddest”等词汇进行造句和表达。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使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从而降低了语法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教学精神,按照教材的科学设计进行教学。比如,在初中英语新教材中,“dialogue”占了很大一部分,很多新单词和语法都涵盖其中,有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人“独立”完成了单词讲解、语法剖析和语句朗读全部工作,至始至终没有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一个人表演,教学效果十分不佳。根据作者的经验,学习新的“dialogue”分为三步走,一是教师讲解和领读新单词和新句型;二是在学生自行理解对话内容的基础上,由不同同学扮演角色朗读对话;三是教师对学生完成对话过程的错误发音和不当理解进行纠正和强调。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聚精会神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整个班级学生的精力也全部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可做到印象深刻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还必须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时间。除正常课堂教学时间,高效地利用早读时间也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方法。初中学生尚处于心智发育时期,自律性不强,有的教师在早读时间,让放任学生自学,这样很难保证学习效果。作者在早读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让学生上台进行默写生词、板书句型和情景设计和对话比赛,这样容易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可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进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初中新教材所选的话题、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招和高考英语的升学考试也越来越侧重于对英语的实际运用和驾驭能力的掌握。因此,英语教师注重和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英语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掌握英语单词和语法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苏舒雅.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浅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8(3):116.125-126.
[2]王立群.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探讨.攀枝花大学学报,2000,17(4):52-53.
[3]王雁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88-90.
[4]顾莲芬.培养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4):121.
篇6
关键词:初中教育;语文阅读;小说;情境教学
相对于传统教学,情境教学的意义在于将学生的精神带入小说中,通过各类方法,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身临其境地探索小说的内涵,从而在课本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和人格有所裨益。
一、情境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学生初次接受小说单元的学习,在这之前有不少学生有阅读各类小说书报的兴趣,大多数对于小说文选的学习是抱有极大的兴趣的。此时不应当再使用传统的课堂老师口述和学生笔记的教育方式。无聊沉闷的传统教学无疑是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一种扼杀。一旦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便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低下,同时对于学生以后语文小说单元的学习都具有非常消极的影响。而情境教学能够从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极大地尊重学生的创新思想和个人独到的见解。激发孩子对小说的学习兴趣,对于以后的小说学习甚至是语文这一科目的学习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2.培养思想内涵
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来说,课本里小说文选的摘录都是对孩子的思想方式和人格塑造有着积极影响的,通过小说的学习,孩子理应从中获得一些人生哲理和思想启发。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一点往往会被教师所忽略,由于课程的单调晦涩,加上老师将课文揉碎,填鸭式地告诉孩子应试过程中所要考的考点。
二、情境教学的策略
1.文本创新
首先对于课本文本,我们采用两个方面的创新。首先在文本的诵读上,由于很多长篇小说,例如《最后一课》,我们需要将文章交给学生分角色还原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每个人物说话时应当使用何种语气。对于韩麦尔先生说话时的哽咽和欲言又止,让学生自己去模仿和揣摩。然后老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朗读,充分地将韩麦尔先生心情的绝望和伤心表现出来。尤其是最后一句“下课了,你们走吧”,充分地体现出韩麦尔老师的内心因为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悲凉,致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引导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有自我正确的认识。而后我们采取表演的形式充分地还原人物对话和性格,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上台互相合作还原故事情境,尤其是对于《孔乙己》此类小说。学生通过大胆地表演,能够亲身体会到孔乙己的处境艰难以及孔乙己这个小人物所面对的社会地位尴尬的情况。学生通过模仿孔乙己的满口“之乎者也”,从而在对其抱有怜悯之心的同时,也对孔乙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于小说的主旨有了更多的见解。最后再要求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老师的补充纠正,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2.教具利用
现在教学教具不比当初,不再是一块黑板和一张讲台。我们通过从三个方面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完成对情境教学的改善。在听觉上我们通过电脑里一些曲目的播放让学生去仔细联想品味课文的某些情境,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社戏》时,我们可以在夜间划船的剧情中播放德彪西的《月光曲》。通过曲子的静谧和灵动,让学生放松的同时,配合老师的深情朗读,让学生在休息冥思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听觉感官的情境还原。深切地体会鲁迅先生当初生活的殷实美好。其次,老师通过收集好的摄影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中所涉及的物品和情境。例如《故乡》一文中,通过显示预先找到的猹和闰土的角色图片,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小动物是何种形态,还有少年闰土的机灵活泼。最后,通过播放部分小说的相关影视资料来完成教学目的。例如《香菱学诗》,通过播放《红楼梦》里的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得到对小说情境的深刻体会。对于本身被诟病且晦涩难懂的《红楼梦》通过观看影片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人物性格和背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也是一种推动。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应当构建一个开放并且有张力的课堂,而非传统的应试教育课堂。通过情境教学,生动地还原小说的情节构筑,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情境的还原中去,从而能够在立足生活认知的同时,对于小说文本的探究有了循序渐进的认识。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应当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并且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问题的答案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而是在合理的范围给予学生更多的认识空间,尊重学生的思想认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小说阅读情境教学也是未来这类教学中的发展重心。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质疑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47-0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主要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从根本上改变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提出质疑。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各种反馈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切实履行好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转变当前学生为配角的身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一、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质疑
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于嬉游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擢扰之则衰痿。”在他看来,“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所以,在学生质疑精神培养上必须由老师加以合适的引导才能实现良好的效果。大致来说,就是老师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克服不敢质疑的心理顾虑。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老师应该尽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并努力创设出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问的一种良好氛围。比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中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探讨,然后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上课。老师和学生的具体表演,能够帮助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具体内涵和真正意义,而且也在无形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能够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的条件下一同学习和讨论问题。
总的来说,教师要改变与学生交流的态度,力争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顾虑,才能够让学生敢于发出质疑之声。例如话语的鼓励、恰当的肢体动作、及时的表扬、适时的赞扬都能够增进师生感情并让学生提高积极性,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
从某种角度来看,培养质疑精神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才能进行思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设问质疑
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巧妙地设问,以诱导的方式来让学生关注这一问题,并促使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在描述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的具体情景时设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如菲利普夫妇洋洋得意之时,遇到衣衫褴褛于勒的时候,菲利普夫妇的动作、心理、语言和神情会发生哪些变化?语文老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关系的理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设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质疑来感受人物形象,深入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比较质疑
比较质疑主要是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通过比较方法来学会质疑,比如运用修辞比较、前后比较、人物比较及文章的主旨比较等方法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和理解海燕形象,可以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海燕和其他海鸟(如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行为表现,如海燕的“飞翔”“渴望”“飞舞”“呼唤”与海鸭等的“飞窜”“躲藏”“”等,通过比较,概括出海燕勇敢无畏和海鸭等恐惧胆怯的行为特点,从而让学生理解海燕象征着英勇乐观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形象。推而广之,引导学生将同样的比较方法应用于郑振铎《猫》的质疑和学习,这样几次下来,学生的质疑兴趣会大大提高。
(三)联想质疑
这一方法主要强调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因为联想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修辞联想、时间联想、情景联想等。以丰子恺的《竹影》这篇课文为例,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解“童年游戏中包含着艺术创造”来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华明用铅笔描写自己的影”“弟弟拿来一把木炭分给我们来描竹叶”等都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加以模仿,并引导学生对“假如我们用绿颜料来撇竹叶”的效果加以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这样学生不但会理解用木炭描竹叶的游戏中实际上有艺术的成分和中国画的“意与符号”的特点,而且大大提高了阅读时解决有价值的质疑问题和问题的能力。
三、起好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质疑
一直以来,我国教师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且不可撼动的,这很大程度上都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观念在作怪。进入新世纪后,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被摒弃,极大地局限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正因如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要切实转变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并有效改变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教育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但不能颠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老师可以通过故意犯错,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质疑的机会,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老师在组织学习《出师表》这篇古文时,将“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翻译成“先帝没有因为厌恶我恶劣的品行,而放下身段三次拜访于我住的茅草屋中”,故意将“卑鄙”这一古今异义词翻译成“品行恶劣”,而不是原意的“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发现,诸葛亮在前文中提到自己不求功、不逐利,只求在乱世中安稳度过一生,这充分地说明了诸葛亮具有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其品行不可能恶劣,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有意犯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并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促使学生在探讨与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主人公的优秀品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判断能力,培养其质疑精神。
总而言之,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还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探索和想象能力,为初中生更好地接受更高一级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目前我们的初中生普遍缺少质疑精神,因此,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仍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课题之一。这对于提高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然.质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石钟山记》教学案例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5).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文言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9-01
在新课程的学习下,在语文方面的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由于文言文所占分值不高,所以使得学生接受它的程度仍不尽人意。因此,应该研发更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对它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它的乐趣。
1.打造学习氛围,锻炼学习能力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当讲解文言文时多给学生讲述一些文章中涉及的一些相关人物的介绍和作者的逸闻趣事,增加他们对这篇短文的理解,锻炼他们变通的能力,多让学生记一些作者的由来以及生平经历,这样当遇到同作者写的文言文时能够由他们的生平想到此文章的写作用意。
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应该结合全文来了解它的大概意思;对于常用介词,应举一些学过的文章中的例子来分析它的常见意思。在课上就应该常常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当写作或者阅读时这些能力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记住某些词语与某些词语相遇时的含义及其用法,记住常见的被动句,使动句的构造句型,当写作时如果用到能够为写作题和辨析题加分。
2.提高学习基础,带动学生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的进行,文言文在语文中的地位越来越深,但是学生对它的接受能力却不尽人意,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些有效的办法去提高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但能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对深入探究文言文的感悟和认识加深并提高。
首先应该重视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明确学生才是课上的中心,而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充当一个领导者,即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在课上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之后学生应该学会变通的表达能力,将教师教给的只是转变成自己的,在做题过程中懂得举一反三,对文章有自己深入的研究,自主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根据教师的引导找到自己能够接受这知识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的效率。
3.实行有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结合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找到合适的方法使得学生爱上对文言文的学习。实施针对性的学习,根据教师对学生们的了解,掌握他们的性格,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个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在上课期间多为学生讲述诗人的生平经历、爱好、青年和壮年以及老年时期的作为、思想变化以及对世间的看法,在讲述完文章后,可以找一些同诗人写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加深入对诗人的了解和文章之间的联系。
文言文是古代语言文章的统称,但是文言文也分为很多的体裁,比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等。对于这些不同体裁的文言文,在讲解时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包含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习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注重点也是不同的。
例如:如果教师为学生讲解杜甫的《望岳》时,会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诗词,然后根据课后注释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词的大概主旨。当教师讲课时会着重讲解一下作者和诗词中一些比较有名的语句,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作者的宽怀以及人格魅力。掌握此类体裁的文言文的解读方式以及分析方法,在遇见同样的体裁的文言文时能掌握变通的方法,并且在看到不同的体裁时能分清如何分析。
4.教师教学的启发
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两要素即为教师和学生,虽然学生是课堂上的核心要素,但是教师带给学生的启发与教师传授的方法给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一般大多数学生会严格听从教师所给的意见,遵循教师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们制定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供学生们学习和参考。在课上,使教师为学生严格制定一套思路:讲什么、如何讲、根据什么、得出什么结论。应该结合学生本身的知识及基础能力慢慢深入教学思想,不能一气呵成,慢慢吸收并做好笔记,才是有效提高学习水平的方法。
在教师为学生们答疑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为学生们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建议,掌握好难易程度,赋予创造性和启发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和差异性。上课竞答期间,使得每道题符合各个学生的学习阶层,尽可能让任何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5.结束语
此论文中结合了如何学习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策略,学好文言文应该具有的品质与方法,以及教师与学生完美配合的重要性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虽然文言文不是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但是文言文记录了许多我们不熟悉的历史,所以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发扬,将文言文学习精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语文基础课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200-02
一、语文基础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所处困境
1.专业技能课与文化基础课二者关系存在的困惑
语文是容纳量很大的一门学科,除了其本身的知识体系外,在日常的读、写、听、说活动中会大量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是最不能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的。然而,当前中职学校的语文基础课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基本处于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脱节状态。导致了部分财会专业学生学习了应用文的写作却不会写经济合同,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学习了说明文不会写制图说明等等怪现象的出现。这种教学语文教学理念缺乏专业针对性,学科本位意识使语文基础课失去了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2.语文基础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的缺失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发展。当前中职学校语文基础课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互动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常见的这样的场面:教师在讲台上自编自演,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口干舌燥。台下学生“自学”,甚至是呵欠连天,吵吵闹闹。然而,部分教师不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却自认为已圆满完成日常教学工作。
在学生方面,中职学生对语文基础课有一定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但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在语文素养上有较为严重的欠缺,语文基础相当薄弱,语文知识贫乏。主要表现在:字词句掌握情况差;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普遍低下;阅读能力低下等方面。虽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基础的薄弱,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往往是被动去学习,冷漠对待,学习兴趣很快转移,从而缺乏学习目标,学习目的不明确,在课堂教学中就很难配合教师教学,影响了语文基础课教学效果。
二、语文基础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所处困境的原因
1.受市场经济功利性因素的影响
许多学生及其家长认为:上中职学校只是为了学一技之长,有技术就能走遍天下,又不需要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学不学基础课无所谓。而大部分中职学校为争得生源,迎合家长和学生口味,片面地认为:“职业教育仅指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终身教育、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等长期目标服务,在这种指导思想驱使下,各类职业学校几乎不约而同地把专业放在了‘空前绝后’的位置。语文教学则成为摆设、边角料,可有可无。” 这种偏颇的观念使得短期内难显效果的文化基础课遭到冷遇。显然,这种观点和做法不利于中职教育本身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的一些错误导向也从中发挥了作用,一味地强调“面向市场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用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来衡量一所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这种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办学思维,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语文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
语文基础课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语文基础课教师对中职教育中语文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认识不足,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中专的文化课只不过是个点缀,可有可无。因此,大多中职教师在理论上怠于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求创新,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一言堂”教学方法使教育和教学流于一种单向的信息输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处于分裂状态,从而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此外,大部分语文教师是为语文而教语文,对专业课缺乏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关联性,让学生不能感受到语文学习带给专业学习的好处,导致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漠视。
3.中职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中职学生缺乏正确学习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在对语文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的无知。大多数学生对上职校以及文化基础课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偏差。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选择上职校一是因为无奈,普通中学进不了,只好来上职中;二是为了学一门技术,毕业后找份工作,至于是否是为了多学一点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从来没有想过,也觉得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将来当工人没有多大关系。” 并且在 “职业”的导向性影响下,他们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功利性的特点,学生们“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比较明显。
据笔者对本校学生的调查,认为语文学习对中职生“很重要”和一般的学生各占31.13%和47.40%,过半数(59%)的学生对学习语文只是“一般”程度的喜欢与努力。目前流行于校园的一首口头禅:“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毕业扔笔记。” 或许这就是当前众多中职学生学习态度的真实写照。
三、发挥语文基础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的对策
1.管理者应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文化课基础课与专业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兼顾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训课三课的关系,因为“文化课,不仅仅为专业课或实训课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相应人才的文化素质。”
2.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树立教育民主的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精心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优化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开展综合学习活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教学方法上,由于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且参差不齐,如果按照“整齐划一”的常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会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很难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因此,语文基础课教师应尽可能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培育自身良好的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基础课学习。在学习方法上,首先应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语文学习的学习计划,既要有长远的打算,也要有短期安排,只要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即使自身基础再薄弱,也能学好语文基础课。其次,要明确语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建立是实现语文学习动机内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最后,应做到学以致用,将课堂上所学内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发挥,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如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及学生会举办的专题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甚至外出采风、考查等等活动。
篇10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建构主义体验 教学情境语文实践
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这么多年以来的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定位,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一些粗浅的体会,先将它写出来,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 利用好资源,增强实践
课标指出,语文是世界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计划处处都有时时都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以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全册书安排了四次综合实践活动,四个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就新课程对八年级学生的要求来看,要达标,决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有所变通,特别是在农村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各方面分配又不齐全,因此很难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为例,农村学生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知识面太窄,语文素养不高,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老师为他:读过名著了吗?竟然不知“名著”是何物。学校的图书馆只能叫图书室,藏书量既少,有太旧、太烂,破旧不堪,而新课标中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二至三部名著。怎么办呢?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即扩展课程资源概念的外延。可以说,形成课程的因素的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都是课程资源。
我们在班上高一次《读名著》为主题的阅读名著活动,我先列出一百部名著书单,并对一些名著做重点的推荐,然后有学生自己挑选自己要买哪一本,每人买其中一本,让他们家长亲自带领他们到城里去买,这样班上每人都有一本名著,全部至少也有四五十部名著,每人先阅读自己手上的书,看完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换。这样,三年下来,学生的阅读量可以远远超过260万字,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实践活动也落到了实处。再比如说我们在上“说不尽的桥”单元时要求学生周末回家时去各处转转,看看各式各样的桥,有关历史的、有关神话等,然后写出报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二, 注重建构,强化效果
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所谓“知识建构”是指知识是不能单独地进行传授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中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直升机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所谓“理解知识”与“消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义赋予”的过程,即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做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在实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建构主义的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理论中找出正确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以知识建构主义为核心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只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而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加工和改造并赋予现实以独特意义的一种建构,是学生在面对新的信息时如何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等诸方面“同化”、“顺应”并建立起新的知识信息,情感价值等诸方面的过程。比如在上《背影》时,可以让学生就自身父亲的了解感受整体感知全文,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比如在上《水调歌头》是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对中秋节的认识,月亮所代表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朗读这首词,让学生谈谈这首词中作者表现了些什么,有的学生认为表现了“思念”,有的学生认为表现了“离别”,有的学生认为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等。实际上在教学中等学生谈完了,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了,为了深化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可以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生活找出文章中最让他感到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这样即使学生弄懂了文章,培养了情感,又使学生在教学中积极思考,有话可说,同时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 形式可以多样化 进行有效体验
课改进行这么多年,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形成了“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模式,然而对于有些课外来说,这一模式未必就是最佳选择,新课标的综合性学习中提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活动的体验性是针对传统教学忽视教学过程的亲历性和自主性而说的。强调体验性的理由十分明确,因为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知识,它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在实际的教学中体验性包括三个方面:一、生存过程的体验;二、课程文化的体验;三、创造性活动的体验。因此,体验性教学十分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实践。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除了组织一系列文学活动,办板报、校刊、合作交流等活动之外,另一种课堂模式也应当受到重视,即课本剧表演。以八年级上册为例,书中有许多篇目都比较适合用来表演课本剧,比如《背影》学生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课文,然后讨论写出自己小组的表演剧本。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要大胆创新,写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上课时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全部表演完成之后全班评出表演得最好的小组。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同其他观众同学要做好纪录,表演结束后,每个人都可以对表演者的表演作出点评。
课本剧表演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一件事,这种学生方式轻松、活泼,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往往是班上最调皮、最好动学生的最佳学习舞台。
四,营造氛围 培养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能动的知识建构者,而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理所当然,学生处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要营造个好的教学氛围,就必须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教学的整个时空,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等。除了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外,主要是如何让学生、老师、文本这三者之间相互的交流与对话在和谐、民主、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现在的教师都明白教育教学必须转变观念,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然而在乡镇中学,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发言,不敢在众人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使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以“学生为中心”望而却步,最后只能丢掉以“学生为中心”变回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去。该怎么办呢?首先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其次是要多和学生交心谈心多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缩短同学之间的距离。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敢于发言了。
总之,课改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相信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书目: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 上一篇: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 下一篇:企业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