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语文教学衔接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初语文教学衔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初语文教学衔接

篇1

主要表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要求、方法和手段的差异很大;中小学教师教学习惯、个人教学风格对学生学语文的不同影响;中小学学习语文的时间安排、学习方法、习惯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要实现教学目的,就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得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

二、寻找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力措施:

1、作为小学教师除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外,还要通读领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中学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与小学比较,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教学的目的性。

适当讲述一些初中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初中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

2、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将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加难的课文,难易有诸多不适应,所以小学阶段应加大古典诗歌、名言警句、文言文的知识积累。因为这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根据思维特点,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适当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及“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

强调预习、复习指导学习的方法。有的老师指导预习方法很有成效。如"朗读课文三五遍,解决疑难生字词,不懂的地方画问号,通过练习找重点。"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过渡,调动口、心、手、眼的四到位。多说、多读、多思、多写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

5、读写结合,做好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衔接。

读写是语文的两支柱,但是在小学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套路文”。老师一让写好人好事,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下雨了谁的伞自己舍不得用,留给别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开放式大读写的新的语文教学的格局。

6、适当向口头作文的能力。首先做到口心一到。即“我口讲我心”,课文演讲、短剧表演、专题竞赛、趣味辩论等口头作文,学生可以克服对书面作文的畏难情绪更有兴趣。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情感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7、 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阅读或学到方法或理解内涵,再延伸到写作或谈感受,或学技巧,把两者结合得更紧密些,读是为了写好,写能更好地读。

篇2

关键词 中小学;英语;衔接、]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已经渐渐普及,小学英语是初中阶段英语的基础和拓展,但两者的教学侧重点、方法都有所不同,如果做不好二者的衔接,就可能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英语老师可能抱怨小学英语教师没有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小学英语教师也可能责怪中学英语教师在严格的教学氛围 中伤害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初中和小学英语教学的脱节是英语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让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初中的英语教学环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中小学英语教师都关心的问题。

一、教师要吃透英语教材,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英语教师和初中英语教师应当互相了解对方的知识体系、教材和课程标准,这样就能使不同阶段的英语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一般而言,初中英语教学和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知识层次也有差距。小学生学习英语时,游戏教学居多,小学生在游戏和模仿中,能学会一些单词和一些简单的句型。小学英语学习一般不强调笔头练习,教学上只是要求学生能够背熟会话、课文即可。小学英语的练习很少,顶多都是一些拼写、抄写练习,最多的练习一般都是在课堂上的游戏中完成的。由于学习方式的轻松愉快,很多学生对小学英语是很有兴趣的,也基本上能接受所学的内容。小学英语教学没有语法知识,有关语法的知识内容都靠增强记忆来解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学生喜欢玩的天性,寓教于乐,在快乐的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较好。到了初中阶段,英语教学就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初中英语注重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要求学生在巩固英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逐步形成英语简单交流的能力。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是基础,是启蒙,初中英语是小学英语的拓展,二者在知识体系上是相互联系而相互衔接的,只有二者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才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前提。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方法,逐步调整初一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以游戏为主,方式灵活、多样,进入初中以后,英语教学方式就变的比较单一。为了让学生能适应初中的学习方式,初一英语教师要搞好衔接,就不能丢掉小学英语课的活跃气氛。教师要抓住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还得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从初一英语教学目标出发,培养引导学生从模仿、机械训练的英语学习,平稳过渡到交流运用的学习目的。

在教学中,初一英语教师可在大纲允许的范围内,相对自由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表演,激发并鼓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可适当借鉴、延续小学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引入对话练习、做游戏、唱歌谣和讲故事等形式。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争取最大限度的消除学生害羞和紧张的情绪,让初中学生继续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上好英语课,逐步的、渐进式的适应初中的英语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至于感觉初中小学的学习差距过大,才可以继续维持那些本来喜欢英语的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最终才能更好更快的地达到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

三、教师要注意中小学教学评价的衔接

针对初一学生,英语教学评价要适当照顾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适应过程,英语考试和检测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努力做到难易适中,既要让学生能够回顾小学所学,保持动力与信心,也不能够丢掉当下的学习。科学、适度的检测考试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为教师的备课、上课提供依据,还可据此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适度的考试检测能让后进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让他们能够迅速的认识自己的问题,才能科学的调整学习计划,改正不足。初一英语的检测考试,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着眼于能力培养的检测;要兼顾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知识,做到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共注重,难易适度,分值科学合理。

四、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衔接

小学生的英语课课时安排少,其目的是适当学点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为初中英语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小学生学英语是在游戏中学,课业负担很轻。到了初中以后,因为教学目标的改变和学习任务的加重,英语的学习已成为学生的必修主课。初中阶段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和课堂互动,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课后认真复习的好习惯。另外,要积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简单的学习方法,如小学生记英语单词,常常是用一个一个字母死记硬背的方法,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音标、构词法等知识,让学生尝试用别的方法更好的记忆单词。学生应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读多背、听课聚精会神,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认真完成作业。要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找出不足,勤于钻研探索,充分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晓广.初中英语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郑宇醒..教材分析与教案编写[M].宁波出版社,2002.

[4]梁仪.初中英语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篇3

一、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差异

1.教法的差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涉及的知识点较少,而初中语文教材不仅内容加深了,而且知识点也增多了。由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都不同,使得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涉及字、词等基础知识较多,阅读理解少,思维难度不大,所以小学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初中课文容量大,思维难度大,所以初中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小学教师讲课的速度较慢,教法以朗读为主;相关知识可以反复讲,反复练,强调熟能生巧;课堂形式多样,语文活动多,强调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而由于课文容量大,初中教师讲课的速度相对也较快,因此语文知识不能反复讲,不能反复练。初中教师讲课时注意分析点拨,同时提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形式相对单一。在作业方面,小学书面作业简单,难度小,教师可以精批细改。而初中的作业不仅较多,而且难度也大,使得教师不容易做到精批细改。小学和初中的教法差异如此之大,而我们一些初中教师缺乏对小学语文教法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没能做好与小学的衔接,使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

2.学法的差异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学习负担不重,所以教师对学生帮扶多。小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依赖教师的安排,一般学生只是单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觉得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主要是耳听、眼看、手写、心记,对课文的学习一般只是解决字词、段落意思、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内容,在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方面有明显的不足。而到了初中,教材内容相比小学不仅增多而且加深,对相关知识点要求充分理解并掌握,而学习则更多地体现自主性:学习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预习、自主做笔记和复习功课,养成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习方法由被动型转到主动型,学习方式也由记忆型转到理解型,一些学生正是在转型时出了问题,所以才感到语文学习特别吃力。

3.评价标准的差异

目前小学和中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存在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中体现出来。小学教师注重鼓励性评价,而初中教师的评价相对较客观、严格。评价的差异是由这两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不大,小学教师对学生多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提倡学习多元化,在考试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答题,对问题允许有多个思考角度,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到了初中,教师认为学生长大了,再加上有中考升学的压力,对学生的要求变得严格,在课堂和作业评价上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也就少了。为了和中考接轨,日常的考试评分强调紧扣标准答案,教师评判主观题的标准是扣住答题点,答出几个点就得几分。这与小学评分以鼓励为主,有明显不同。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对这些差异的不适应是造成一些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做好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方法

研究并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初一语文教学要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

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升到初中一年级,年龄大不了几个月,虽然比在小学时成熟一点,但还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幼稚和依赖的一面。大部分初一新生在心理、学习、交往方面还处于被动状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教师,不能很快适应。小学和初中的教法是不同的,小学体现帮扶,而初中更多体现的却是引导自学。初一新生对事物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小学教师帮扶的教法,此时初中教师如果不先帮扶一下,初一新生就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所以在初一上学期,教学应该放慢速度,适当采用小学教师的一些教法,如对一些知识要反复讲、反复练。通常小学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则偏重于理性。面对初一新生,初中教师要善于把情趣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要像小学教师一样充满激情地引导,课堂互动讨论多一些,等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特点和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后,再适当增加一些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扶”中有“放”,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过渡。另外,在初一学习上要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先尝到成功的甜头,增强学习的信心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一些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从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2.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进入初中以后,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的差异,还在沿袭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初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从初中生心理发展来看,初一学生的年龄偏小,学习经验不足,一般尚未掌握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说明教学在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初中语文教学要有步骤地教给学生适合初中学习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研究单元要求和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授课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教会学生预习、听课、思考、做笔记和复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总之,要逐步帮助学生改变依赖教师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估计不足,要求往往过高,使很多学生没有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理论叫“无助感”,意思是当人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习评价过于严格,学生学习成绩总是不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语文能力低,不能胜任语文学习,就对语文学习没有内在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初一教师要把握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特点,注意延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的做法,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乐意地参与学习。

4.加强中小学的联系,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要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工作,首先要了解小学和中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新课程标准心中有数,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找出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其次要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交流,熟悉彼此在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方法、手段方面的差异,为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打下基础。再次是在小学高年级提前做工作,为学生顺利过渡做好准备。以前人们大多强调初中要与小学衔接,而不是互相衔接,所以效果不理想。因为学生经过6年小学的学习,学习的习惯方法已被模式化了,要想靠初一几个月时间就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工作要提前做。比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要适度加深和延伸,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自学的因素,有意识引导学生预习自学,指导学生边读书边看课文批注,学会自己阅读课文。

篇4

小学升初中是孩子学习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尽管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加,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如何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这些差异,进入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是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准确找到中小学语文不衔接的原因

中学语文相对于小学来说在学习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灵活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由小学阶段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从老师事无巨细到独立合理地安排时间。种种的差异造成了中小学语文不衔接的现状。

二、心理方面要做好调整

初中阶段,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因此语文学科也应该随着学生心理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以适应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心理上的松懈,避免掉队,克服依赖性强、爱马虎等心理问题。

三、指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就要明确介绍初中语文学科在学习方法上与小学语文学习的不同之处。小学语文注重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书写的规范性、朗读的准确性等,注重打好语文学科的基础,而初中阶段的语文则注重语文文化素养的提升,知识的积累、运用与拓展,阅读和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了差异,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四、教师要找到并缩小在衔接中的差距

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要读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外,还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全面掌握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方面的差异,以便找准目标,拉近中小学语文的距离,从而促进语文教学。

五、适时适量地复习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为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基础

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于初中生活还有很多的不适应,教师在教学中时常带领学生复习小学的语文知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大量记忆民间谚语、名言警句、好词好句等,温故而知新,为接下来的初中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十分重要,对学生主动质疑、思考、评价等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七、让方法成为学习的策略

初中语文相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更加系统和完善,知识含量更丰富,要想学好初中语文就需要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在语文学科上有所收获。每个学科在学习上都有自己的规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也是这样,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中,反复斟酌、积累,让方法更加适用于自己。

1.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学习

学习内容的增多,需要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预习、复习、知识积累、写作、查漏补缺等方面的时间,以便在学习上不会掉队。

2.分题型巩固知识点

初中阶段的语文主要分为积累与运用(字音字形、词语运用、句子排序、综合性练习)、阅读(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写作(记叙文、议论文)等几大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之处重点攻克,不断强化。

3.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其实,每个学科都有它学习的窍门,学生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找出其中的规律,举一反三,多实践。例如:在小说教学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够根据故事情节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以往学习经验,如果该人物形象是正面的,学生就可以从一系列的显示人物正面性格特征的词语中筛选出相应的答案,选择最适合的语言进行答题分析。

4.培养阅读、积累和记录生活素材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和积累二者缺一不可。广泛的阅读和积累可以扎实语文的基本功,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其自身的语文素养,这种进步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遇到名家名篇尽量要背诵下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间接地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在写作时才不会词穷。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结合课堂上所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对话,积累词汇,感悟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每周在班级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时间,指导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阅读名家名篇,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词,进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并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在阅读和积累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地进行正面的引导,可以让学生选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篇目进行阅读,也可根据需要扩大阅读范围。

写日记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积累素材和写作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组员把日记写在同一个本子上,配上插图,循环交流。可以写内心所想,可以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有意义的细节。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小组间可相互交流、展示。

实践表明,平时喜爱阅读和积累的学生,知识面宽,写作素材就丰富,写作方法运用得就恰到好处,反之,学生则一到作文时就无话可说。

八、多给学生展示习作的机会

每个学生内心都有展示的欲望,学生都愿意将自己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每日利用晨读时间,或者课前的几分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感,让学生要把自己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学生通过轮流表演,人人得到锻炼。通过演讲活动,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有所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创办手抄报,将设计成果展示在黑板报、墙面上等,学生会从内心里感到高兴,感到自己的作品是有价值的。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增加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写出好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有极大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练笔当中,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

篇5

一、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底子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学生入校以后,我不急于上课,而是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歌唱出来,并就此对音乐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借以了解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程度,根据学生自唱每首歌的内容,我把音乐知识渗透入内向学生提问,对学生的各种回答做一个认真、详细的记录,对基本掌握内容的学生加以肯定及表扬,树立他们的信心,对那些高声歌唱而跑调、节奏不稳的学生,我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那些音乐基础好的同学上课兴趣十足,注意力高度民主集中,充满自信。一些性格内向基础不好的同学非常胆怯,声音很小,老师一提问便满脸通红,低着头怕老师提问,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还有一些顽皮的同学东张西望,搞小动作,并会故意发出怪声引同学发笑,通过两周的学习与观察,我初步摸清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为学生划分不同类型,为教学设计和分类指导打下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任何东西的动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让对音乐似懂非懂的学生进入正规音乐学习的关键,作为音乐教师,要以生动的语言、标准的范唱、熟练的弹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渴望春天》是我教给初中学生其中的一支歌,不仅要求学生会唱,同时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体会歌曲的优美之外,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美的感染,激发起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建立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常规

由于以往的农村小学缺乏音乐的教学的硬件与软件,学生的音乐课上得比较随意,担任音乐课的教师,一般是本班班主任或者一些兼课教师,所以音乐课常常被占用或者学唱一首歌曲应付,造成学生在音乐课时也就了然无趣应付了事。针对这样情况,我制定了一些教学常规:

1、听着音乐进教室,在音乐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

因为农村学生生性比较好动,喜欢一些新鲜的东西,我选择了美国影片《音乐之声》里面的插曲哆来咪。在此之前我专门到书店买回这部影片的光盘放给学生看,学生在故事里面感受到了音乐的欢乐与美好,对里面的歌曲哆来咪感受尤其深刻,这样对于教学常规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这首歌曲基本掌握之后,我引导他们理解歌词加上简单的动作,欢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歌词使学生更是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为上课打好了基础。

2、根据学生原有的音乐基础设立练声曲

把以往在课堂中一问一答的方式改为以音乐的方式师生问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感觉,根据农村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的特点,我设立了以唱唱名为主的曲子,如C大调的音阶从低至高再由高到低。在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只唱唱名,例如《闪闪的小星星》,在课堂上用约十分钟的时间反复的练习,现在学生已经基本能够掌握唱名了。所以我又新增了F、G、D三个大调的音阶唱名练习,以后我还会按照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设立其它的练声曲。这样会帮助提高学生视唱与音准能力。

3、在学唱C大调的音阶熟练的情况下训练学生的听音能力。

农村的学生从来没有经过听音练习,所以要从最简单开始,并且要避免枯燥,我目前所定的听音目标是以C大调的la为标准音,听辩do与mi两个音,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常规在学生的心理扎下了根,上起音乐课时就会得心应手。

四、针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实情,我根据几周上课的摸底情况,分为优、良、中、差四类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给予充分肯定,给他们更多的空间与自信,课堂上充分“领头羊”的角色,发挥“骨干”作用,既可以认识自身不足又可以增强自信心,学习更进一步,对属中等的学生,我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他们原有的基础,设计可行的学习目标,对进步加以肯定表扬,对基础差的学生,关键在于提高其素质,据我观察,学生基础较差是有多种原因的,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帮助,对未上过音乐课的学生,利用他们的好奇与新鲜发展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进入音乐情境学习,对那些顽皮的学生,通过分组比赛来对他们进行约束,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后,充分发挥好带差的作用,在课上降低评价标准,只要有细微的进步就大力表扬与肯定,树立他们的信心,变被动为主动,对较内向的同学,我设法消除胆怯心理,在课间与他们说话聊天,课堂上注意他们的情绪,给以鼓励的眼神,从而改变他们畏怯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课是美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同于一般知识性、纯理论性的学科,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给刚入校的学生学习的方法。

首先要学生知道学习音乐知识是为了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摘学习歌曲时,不能死记硬背,要开动脑筋灵活模仿,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理解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

篇6

一、 影响初小衔接的因素

1. 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能力水平

小学孩子升入中学以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和教材肯定会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同时,孩子的能力也在发生着改变。小学时学生认知事物比较单一化、表面化,而且记忆方法比较简单,通常是死记硬背,容易遗忘。如何培养他们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学老师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一开始就以高标准来要求孩子,这样很容易打击他们的信心,从而使他们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课程标准不同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语法知识。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培养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词汇量要求也大大增加,句子结构更为繁杂,可以说是由记忆层面向运用层面进行过渡。

3. 教学方法的改变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形象直观,知识单一,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用大量的时间反复操练同一个句型或对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中学英语教材内容多,知识综合性强,课堂容量大,进度加快,教师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操练。这使初中学生开始时不适应中学英语学习而影响英语成绩的提高。

4. 学习方法有差异

小学英语学习,学生的依耐性较强,常常是被动吸收,以机械性记忆和练习为主。而中学英语教材容量大,涵盖知识面广,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学生要自主学习,主动质疑。然而,很多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缺乏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 初小衔接的有效对策

1. 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它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它既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包括其具体行为。不同学习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意识、降低学习者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初中的词汇量是学生的第一关,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提醒学生单词预习要注意词的音、形、意、用,做到见其形而知其音,听其音而知其形与意;其次,在词汇教学中引入构词法的概念,通过前缀、后缀的总结,让学生攻克较长单词的难点;第三,上课前5分钟开展单词竞赛,有效地复习旧知识,使原有单词的掌握率大幅度提高。

2. 充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英语教师习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持续不断地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比如对话、唱歌、讲故事等等。然而进入中学以后,由于教材容量的扩大,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兴趣的激发。英语教师还必须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英美历史地理概况及名人趣事、名著等,并不时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牛津7A的第三单元讲的是万圣节,教师讲课时可以补充一些中西方不同的节日及庆祝方式,学生会很感兴趣,在课上踊跃发言,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

3. 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当他们升入中学后,一切都感到新鲜,又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因此如果教师能在中学的初始阶段对他们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那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诵读的习惯。英语不仅是一门高考学科,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门语言。语言是要说出来的。而我们学外语缺少语言环境,所以诵读是很必要的一个训练方式。它既可以帮助同学们练口语,又可以帮助记忆,培养语感。因此每天早读、晚读时都要求同学们能开口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同时,教师也应利用英语课堂,为孩子们搭建平台,开展课本剧表演、演讲等活动,给学生展示英语水平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 预习的习惯。任何一名学生对“预习”二字都是不陌生的。但是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因其起步性质,就算没有做好预习工作,学生课堂听课也不成问题,因此学生并没有预习的习惯,而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引导。但到中学以后,英语课文的篇幅加长,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如果没有预习,根本适应不了课堂的教学进程。所以,中学英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不能只是泛泛要求,而要把它当作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进行精心指导。

(3)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应准备一本词典,学会自己从词典中查找一些基本词汇的词性及拼写方法,寻找同义词的意义差别和用法差别。遇到词汇方面的疑问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解答,而是能够学会自己在字典中寻求答案。

三、 处理初小衔接问题教师应当注意的要点

1. 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

首先,教师必须熟悉和掌握中小学教学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资源,有效实现初小衔接。小学英语多以游戏教学为主,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少量的单词和一些生活会话及部分句型,凡涉及语法内容多以强记为主。学生对英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度,但是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面临着中学学习的调整,学生因为课外接触英语的层次不同,因而在进入中学时,在口语、阅读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确定教学容量,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互相激发的迁移作用,努力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方式方法逐渐转变的情况下,保持对英语的学习热情。

2. 合理解决应试与能力的矛盾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过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3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18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联系并不大,这样也就忽视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教学。然而近年来小初衔接严重脱节的现象日益显著,绝大多数小学生在升入初中后,无法良好地理解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不理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教学,为小学生进入初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树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教学意识

在以往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对小学生进行过渡教学,而且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在知识方面也没有太大联系,其教学内容也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阶段性的教学特征,这一特征在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对成绩非常重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一味地赶超教学进度,将大把的时间用在小学语文的复习课程中,对小学语文的全部知识点进行梳理,为全面复习做好准备,然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反复练习,让学生牢固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在复习中做到“点水不漏”,这样一来学生的成绩是有了显著提高,教师也认为是为学生的小学阶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这样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毫无创新可言,这样的复习知识对过去所学知识的机械重复,同样也只是让学生带着高分成绩进入初中。小学语文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还要注意的是在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的延展性,尤其是知识的过渡性与持续性。我们通过初中的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它与小学语文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知识难度和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就这种情况看,小学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严重下滑的现象就有了解释。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过渡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在进入初中后快速适应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

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量并不大,教学进度也不快,关于重点的知识内容教师都会重点讲解,并且会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都比较具有针对性,教师也会对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细致的批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在中考时,语文考试的内容并不多而且难易程度也适中,学生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对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然后将所学习的知识认真作答,拿到好成绩是不太困难的。然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难度加大,知识点增多,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还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速度也逐渐加快,由于教学内容多,很多知识点都是一带而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量明显加大,教师在进行批改时也只是粗略批阅。在初中考试中,语文考试的内容多,难度加大,而且考试时间也非常有限。要想让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能够快速适应初中语文教学,就必须将小学语文教学与过渡教学相结合。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所学习的修改病句中,教师可以增加“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知识,让学生能够提前为修改病句做准备。再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所学的《石灰吟》中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中没有涉及这一知识点,教师只能解释为借物喻人,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教师不能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错误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进入初中再改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要培养学生专心认真的习惯,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遵守课堂纪律。第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将重点词汇进行标注,将运用的手法批注在旁边,甚至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对文章进行评析或者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受。第三,培养学生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不需要家长监督就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第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说话的胆量,让学生能够大方得体地说话,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说恰当的话、说礼貌的话,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第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摘抄一些美文中的词句,积累文学素材。第六,指导学生恰当利用参考书和工具书,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时,要学会自己查阅参考书和工具书解决问题。

四、增加小学语文教师与初中语文教师的交流机会

小学与初中是完全不同的独立教育场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与初中语文教师能够交流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渡教学,而且小初语文教学衔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将小学与初中有机联系起来,建立小初语文教学衔接交流制度,将过渡教学作为一项改革内容让中小学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还可以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教师关于过渡教学的交流会、座谈会等等,邀请教师到小学和初中听课,通过相互听课去了解双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够给小学教师学习和借鉴的机会,让小学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小初语文过渡教学。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

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