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健康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健康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健康教育内容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高校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1]要求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为此,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既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高校课程,那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如何建设呢?这个问题都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才能回答。教学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布卢姆认为评价是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也就是作为一种反馈机制。[2]它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更趋向合理,实施更加有效。下面笔者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角度探析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

一、评价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起点,也是教学终点。一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实施效果的依据。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目标

任何教学的高级目标都是建立在认知目标的基础上,没有认知目标的目标体系是不属于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要确定为是否能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能促进其认知的发展,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之时选择合适的心理应对策略。比如,学生掌握一些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对于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能够根据行为主义的疗法进行自我矫治。

2.非智力性目标

除了关注认知目标,我们还应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性目标。非智力品质是指人的智力行为之外的一些个性品质,如意志品质、合作态度、生命热情、创新精神等,它对一个人的智力行为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只是简单的认知教育,而是夹杂着很多非智力性品质的教育。例如,在挫折教育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分析挫折的原因和学习应对挫折的方法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发展性目标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既要制订基础性目标,又要制订发展性目标,两者要密切配合。基础性目标是大学生明确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处理危机的一些方法等等,而发展性目标是对学生心理成长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三类目标并不是简单的独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关系。评价目标包括五个方面,一方面看该教学目标是否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一致;二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三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现有水平;四要看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评估性;五要看该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3]认知目标、非智力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符合以上五个方面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目标。

二、评价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其选择得恰当与否以及是否与目标一致,将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学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不能等同心理学的内容设计,其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非结构性、非学术性、非结论性的特点[4],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设计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是否是贴近学生需要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内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同心理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好的教材。

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心理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心理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的作用,就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个体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个体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个体在他人帮助下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大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在经历一些细微的变化,从最初对学校的迷茫,专业学习的困惑,到最后对自己的学业清楚认识和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这之间的落差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作用。

3.教学内容具有生命意义

如何选择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促进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呢?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回归生活、联系生命,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直接的关联,能够激发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意义以及价值。二是必须克服以心理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质,促进个体对自己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的尊严的关怀。因此,在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否具有生命意义的元素,例如,我们在人际关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应付人际冲突,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对于他人或者整个人类具有尊重的情怀。

三、评价教学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教学方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体系。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估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课堂心理氛围是否融洽

心理氛围是心理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在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才会造成认知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进而达到思想上的升华,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学生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合谐的心理氛围是教学任务顺畅完成的有力保障。那么怎么才能判断心理氛围融洽呢?其指标是教师积极投入,学生全神贯注,师生之间交流融洽,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接受愉快高效,信息反馈及时等。

2.师与生、生与生是否充分沟通互动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分享和倾诉的巨大功效,而分享和倾诉来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充分沟通。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

3.活动是否具有深入性和分享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心理活动带来快乐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要求师生和生生之间要有充分分享的过程。我们总是强调倾诉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性,然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同样需要有倾诉的过程,但是这个心理教学中的倾诉往往称之为分享。生活中的许多快乐,都是互相分享得来的。如果心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没有分享的过程,只是一味由老师的引导,那么心理教学教育也只是单一影响过程,而不是一个多面影响状态。当然分享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再由深到浅的过程,只一味停留于表面的分享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四、构建质化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

纵观评价方法的发展历史,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由以量化评价为主,质化评价为辅,发展到质化评价为主,量化为辅。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很多,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两个不同侧重点进行评价时,又各有不同的适用方法。在这些方法中,量表法、随堂听课评价法、情境式评价法等是主要的方法。量表法是指通过编制评价量表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使用量表评价法时,量表中的指标或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指标是指具体的、行为化的、可测量或可观察的评价内容,即根据可测或可观察的要求而确定的评价内容。但是,量表法往往在指标范围内进行,对于一些不在指标内的因素无法纳入考核范围之内。随堂听课评价法可以弥补量表法的缺陷。评价者抓住任何一个细节,对一些特殊行为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对这些行为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通常这种方法要求观察者有熟练的观察技能和丰富的观察经验。这种方法的难度较大,为了简化难度。教师有计划在课堂上创设某些片段,也就是创设某些情景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应对这个情景。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在情景中做出的反应做出客观地评价。

总而言之,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以评促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以及评价方法及时反馈给心理健康教育者。这对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北京:教育部,2001.

[2]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87.

[3]董晓星,陈家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4,6:24-26.

[4]陈家麟,郭享杰主编:高中心理教育指导[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19页.

篇2

关键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科技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85-02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快的进步,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形势给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了巨大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只有认识到网络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逐步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心理教育平台,才能使网络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出作用,然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问题

1.高校没有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研究。随着近年来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普及,网络科技逐渐融入到社会各领域当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而大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因此网络科技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并没有充分地利用网络科技环境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指导,而仅是片面地考虑到网络对于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而继续沿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从而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很大的进展。然而网路科技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网络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一些不良信息也利用网络进行快速传播,这些不良信息确实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网络发展还有是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优势的,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从而充分地利用网络发展的优势规避其劣势。

2.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防治工作。在高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内容是关于心理疾病预防的,比如说: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大都是关于心理压力以及心理障碍等调适与指导的内容,很少有关于心理发展性的内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较为片面的理解,把心理咨询与治疗当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心理障碍性问题,另一种类型是心理发展性问题。在所有学生当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性问题的是非常少的,而学生的大多数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发展性问题上,因此,高校更应该侧重于发展性心理健康指导,从而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进而发挥网络心理教育的功能,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3.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影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这就需要心理指导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专业的技能,尤其是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指导之时,还需要教师具有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指导,但是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并非专业的人员,而是思想政治教师、医务人员或者是其他专业的教师所兼任,这些教师既不具备较高专业心理学知识,而且心理指导的技能也不是很丰富,导致心理健康指导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高。

4.没有对网络信息进行筛查监督。随着网路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很多信息是由个人所提供,而且没有专业的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导致很多信息都出现失真的情况,特别是网上的心理测验内容,有些内容没有经过特殊处理,最终的测试结果可信度不是很高,但是却很容易对测试者造成心理影响,并不利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的大学生,受网站心理测试影响,会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只注重资源建设,而并没有为访问者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不利于网络心理健康指导的顺利进行。

二、改进策略

1.树立先进教育理念,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目前大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时期,并且他们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但是他们社会经验不丰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某些有心人可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传播一些不良的思想内容,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高校要不断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正确的引导方式,从而使学生的辨别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对不良的信息的免疫力,主动避开网络垃圾。同时高校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并形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扰,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高校需要加大网络平台建设的资源投入,给予必要的硬件支持,这也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同台构建的基础条件。另外,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丰富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专题部分,设置的内容主要是当前学生比较关注的心理问题,高校可以聘请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丰富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授,并制作成视频到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些技巧,从而能够在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时及时自主解决。第二,是基础知识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心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是一些实用的论文或者是一些案例故事,还可以是一些相关的课件以及网络上的资源,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从而有针对性获得知识。第三,网络心理测试系统,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学生心理状况,并要汇总学生测试的数据进行归档整理,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人格特点、情绪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指导。第四,交流讨论区,学生可以根据关注的认定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看法,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能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发展需求,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较高的素质能力,才能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网络心理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网络心理教育中能够采取较为先进的技术以及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教学资源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从而使教学的效果能够得到提升。其次,心理指导教师需要具备专业心理教育知识以及技能。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网络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心理教育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才能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新的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精神。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革新,不仅能利用网络课堂,同时要充分地利用在线讨论方式,更积极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促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顺利地进行。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可以从预防性的心理教育改革为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推动传统网络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力度。这就需要高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培训的力度,并要构建网络交流平台,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更好地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另外,高校还可以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

4.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首先,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并要加强管理,加大网络信息的筛选力度,并要以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建设的高地,避免学生接触到错误以及消极的思想在网络传播,从而充分地发挥网络优势。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指引,促使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辨别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减少不良思想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需要利用网络辅助工具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传统的心理教育也不能被忽视,要促使网络心理教育与传统心理教育相互结合,这就给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树立先进教育理念,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并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充分发挥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远,高娜娜.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

篇3

1.前言

健康是伴随人类不断发展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健康问题越发受到重视。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部分部分。高校体育教学需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并在该指导思想下,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新途径及新方法,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在新时期,需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大好时机,明确健康教育重要性,并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可行的健康教育目标,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内容,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身体健康不仅可以保持生理机能处于良好状态,同时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带来的心理压力,若想实现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则需深入改革高校现有体育教学内容,在此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显得当务之急。2.2广大师生的殷切愿望健康体育教学具有趣味性、积极性及广泛性,可有效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及自觉性。就体育教师而言,其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表现,重视对学生身体锻炼能力的指导;就学生而言,它更加注重挖掘教材的兴趣,重视愉快的教学气氛,注重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2.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受传统教育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影响,高校片面强调对大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却普遍忽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体育的健康功能逐步被弱化,致使高校健康教育质量普遍停滞不前。高校教育特别是体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束缚,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积极树立“健康第一”教指导思想,促使健康教育渗透至各个学科,实现高校健康教育得到真正发展。

2.4大学阶段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

高校健康教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对大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不利,科学锻炼知识和全面的卫生保健知识薄弱,影响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不利于大学生主动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3.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高校需进一步加大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体育教学则应突出健康教育,促使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在体育教育教学中需因材施教,耐心指导,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促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体育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切实增强体质。作为学校需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帮助大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体育健身方法及心理、卫生等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同时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运动条件和环境,努力为健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3.2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以人为本,采取科学客观、重在激励的评价方法,避免采用单一的或者统一的标准考核全体同学,既不公正,也难以达到促进其身体健康的目的,作为教师需采用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学生的品德修养、努力程度和提高幅度等指标给予综合性评价,该评价可肯定大学生努力所取得的进步,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及上进心,更加主动投入体育学习当中。

3.3丰富教学内容

改革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积极构建符合高校实际,以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体系,积极把现代休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有机结合,如现代体育项目,如轮滑、网球等项目深受大学生喜爱;而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舞龙等项目的健身实效性很强,同时蕴含民族文化价值,传统项目和休闲项目有机结合,可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扩大大学生的选择面,同时对于促进大学生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了解十分有益。

3.4教学目标应以“社会化”为导向

健康体育强调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需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除了要重视学校教育目标外,还要关注社会教育目标,并将社会教育长远目标作为导向,体现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健康观、终身体育观等人文社会学科教育,为体育锻炼终身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5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需由过去的以健身为主转移到开智的功能上来,由“一刀切”转向区别教学,由注入式教学转到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独立掌握体育知识信息。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采用开放型及探索型教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将教学课堂转变为起点不同的学生均可接受并能获到满意的知识和技能。

3.6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给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完成讲授健康知识外,还需通过体育实践课积极融入有关健康的内容,促进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因此,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培训势在必行,通过在职培训提升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满足高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结合的需要。

篇4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思想消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目前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教育目的应遵循心理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帮助大学生开发心理潜能和提高心理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将大学生作为潜在的心理问题对象,将重点放在“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上并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出发点,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弱点。在这种消极思想指导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上以治疗心理疾病、预防心理问题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在实际课堂教学则以矫正和诊断心理为重点。这种思想消极的课程体系不可避免地具有先天局限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本应发挥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方面,不利于充分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心理品质。

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欠合理

目前,受“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等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在此教育理念影响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以病理性心理和消极性心理为主,即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相关的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预防和矫正方法。心理教育导向和教学实践,无形之中使绝大部分大学生错误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片面理解为心理问题,误认为只有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学内容不够科学的课程体系过于关注缺陷和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发展潜能,不利于大学生拓展心理素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也反过来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真正提高。

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缺乏完备的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应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不同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互补、教育功能各异、教学方式灵活,教学覆盖范围和课程时间安排协调统一,从而构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但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较为分散,各科之间教学内容重复,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此外,有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连贯性,过于随意,没有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不同个性大学生实际心理的教育需求。更有部分教师只凭自己的兴趣开课,没有考虑其开设的课程是否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㈣心理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由德育工作者和思政辅导员承担,而这些教师很多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没有经过心理学的严格训练,没有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有些心理教师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缺陷,没有办法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涵,导致有些心理教师只能采用灌输式手段授课,心理课程教学质量自然无从谈起。不少心理教师凭着自己的感性认识照搬课本理论知识来处理大学生碰到的心理问题,随便给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扣帽子,视之为洪水猛兽,并利用一些强制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来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教师素养欠缺导致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可能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再次伤害和扭曲。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加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导致高校大学生群体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必须重点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挖掘当代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心理问题为焦点的消极心理学的有效补充和理论升华,平衡和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当中去,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回归到以人性为本的教育目标上,确立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综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相互统一,心理学教师把大学生化为具备发展潜力的个体,挖掘和培养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潜质,有效提高大学生发展积极心理的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完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维护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并且完善和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

㈠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的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存在心理适应困难、心理行为失调的特殊个体,其关注的对象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而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则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了解一些如焦虑、强迫、抑郁等不良人格的形成,却没有机会认识自身内在潜能进而发展自信的积极人格品质。积极人格品质可以将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有效激发,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潜力,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要认识和发展大学生个体内在积极潜能,使之形成一种日常行为模式,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以有效充当这一途径。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理念有助于改变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对传统心理学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从根本上重视和巩固大学生心理的积极特质,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问题”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中心和归宿,帮助大学生学会用积极态度来对待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学会挖掘自身潜力,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幸福体验,从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

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设置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实际需求,科学选择和当代大学生最为贴近的相关心理主题,从积极的维度入手介绍和解释这些心理学问题,一般应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校心理健康必修课以普及和传授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帮助在校大学生主动认识和发现自己的潜在积极品质(如友善、勇敢、智慧、毅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即传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必修课侧重教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但积极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独立的积极心理课程。积极教育可以渗透在大部分的心理素质培养选修课程中,心理选修课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和不同兴趣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供大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选修课的主题要有明显的区分度,不应求大求全,而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㈢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重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始终强调心理学家应该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它的基础方法和理论都是紧紧围绕着“人”来研究,充分发现个体的内在潜能从而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积极向上地应付日常问题。传统心理教育课程的内容较少生活化而更具理论色彩,因此要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必须选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内容”来组织心理教学,避免过多采用“消极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将心理学理论和日常生活有效衔接,引导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的心理学意义进行讲解和探讨,提高大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事件的能力与技巧。在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关注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发现和培养,遵循大学生主动体验的原则,从而使大学生通过积极领会和体悟进而自主构建自身完善的心理系统。此外,课程教学内容应该随课程教学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做出相对应的调整和更换,使课程教学内容处于一种相对动态的调整之中,这样才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心理探索空间,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生成”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

㈣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体系

篇5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主要造成因素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文化价值等息息相关,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前言:

健康是人类的第一大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后续的人生。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人才,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促进其学业有成、事业辉煌、生活丰富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对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如对学校环境与专业的不适、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矛盾、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等。这些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学习与学习环境问题是高校学生常见问题之所在,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更加自主、灵活,在学习方面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能力。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出现困惑的心理,如理想与现实产生的落差,不知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一个重点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人际交往经验不足,部分学生因性格、爱好等个人原因无法很好的处理与同学、朋友、老师等人之间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显得被动。恋爱问题,大学生恋爱属于热门话题,进入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对异性的追求的欲望加强,但由于缺乏经验,在恋爱关系中往往容易出现矛盾,无法正确认清爱情的责任。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情况较差,大部分高校学生知道学校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参与其中的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很好的发挥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没有具体的实质内容与措施,使其流于形式。再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性不强。据统计,我国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业教师引导学生。一般高校近设有两个专职心理教师,且大多无实际操作技术,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老师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只是简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简单的讲座不能对全部学生与所有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覆盖,如讲座场地的限制,不能让所有同学参加,且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经历等各有迥异,心理问题表现不一,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理想。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国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设置专业人员,主要包括心理学专业人士、精神医学人士,负责帮助解决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设置心理课老师,安排每个班级至少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心理辅导课,保证每位学生得以参加;设置辅导员,其主要责任是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内容,根据学生心理困扰程度与心理问题类型进行辅导。

(二)增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

可适当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开展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心理健康宣传中去;每个月组织学生观看心理电影、宣传片等;为学生订发心理健康书籍、报刊、杂志等;适当开展心理健康趣味活动,如答辩有奖、同学互动等。增加高校心理咨询形式,如个别面对面进行心理咨询、校园电话热线咨询、来信咨询、团体辅导等,可加强发展网络咨询的方式,同时保证学生的隐私安全,降低心理辅导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一套评价学生受辅导情况与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工作水平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能够从学生的评价中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学生问题的所在,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的评价中改善高校心理教育机构的不足,加强教育水平。

(四)搭建家长、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高校学生远离父母,交流变少,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媒体,建设网络互动平台,发挥家长的资源作用,优化整合家庭教育资源,使家庭、学校、学生三体之间形成多维度、多层面的信息交流,让父母及其他亲人分享经验于学生。高校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开发多种渠道的沟通平台,如微信、腾讯QQ等社交软件,通过此类渠道共享心理健康经验。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进行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关注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只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做好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还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促进国家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相信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知识与素质,定会为国家输送专业知识扎实、身心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43-145.

[2]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03):180-181.

[3]林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10):84+92.

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1、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行,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激烈,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致使未来大学生人才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为此,为使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和自身创造能力等心理能力不断增强,就必须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因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是其全面发展应具备的基础。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素质提高的一项重要课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陕西部分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大量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教育对策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从而来确立本研究的立足点和侧重点。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表,对陕西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其它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进行访谈,以了解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从而获取更从的材料与信息。

2.3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3.1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严重

从调查结果发现,陕西高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高校仅占10.3%,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挂靠在学校医院或卫生所的占到7.6%,有65%的学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挂靠在教育科学系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或学工部;其它的挂靠在别的部门。到目前为止,陕西各高校中有91%以上的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是免费的,由此可以看,在陕西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事业心在为大学生进行服务。从进一步调查中还可以发现,学校宁愿花上千万或上百万来建设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也不愿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很少的投资,领导们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很重要,但它并不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硬性指标,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只要保证学生不出事,不闹事,不走极端就行,没有必要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

3.2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低

从对陕西各高校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陕西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都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国为陕西省各高校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还有的是管理学生的工作的书记来做兼职,甚至有些是其它学科的教师来兼职,或者是一些科研室的科研人员。

3.3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督机制不健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学校园内开展这一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对于学生学习的提高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是高校其它工作无法替代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能单纯依靠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几个人员,或者是某个部门,而是要达到各个部门之间统一协调,相互配合,通力协作才能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4.改善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4.1构建陕西高校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直接服务。所以说在高校选择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大致可以这样来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应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念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教育,使每一位学生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能自我评判心理的异现象;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使大学生了解心理保健知识,学生自我调节心理障碍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心理控制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与生活、学习和生涯发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涵盖其中。

4.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从调查结果发现,陕西各高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的学校仅占总调查学校的0.7%。这一结果提示,陕西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及其相关测量技术设备方面有必要进行更深层的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应设立有心理咨询室、辅导室、治疗室、档案室等,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机构的规章制度的建设、经费的投入、专业人员的配备、资料设备配备及教育评估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依据学校自身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应包括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使用,也为了存放一些资料和档案的办公室;团体心理咨询室,也可作会议室;个别咨询室,可供个体心理测评用。

4.3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

目前陕西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随意性,开展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由于陕西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够,也没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监督;少数学校对该工作进行的评估所采用的标准仅是看学校有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是看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次数或者规模来评价,这些均会导致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有失科学性的指导性。为了促使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成效,上一级教育领导部门有必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方面面进行督导,其具体方面包括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机构的设置情况、师资力量的配备情况、有关方面的教学科研情况和心理咨询情况等。(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春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D].苏州大学2010

[2]李米环,李国强.基于能量代谢与体质量指数关系的体力活动问卷的信效度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9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管理

改革民办高校安全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模式。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随着民办高校日益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不容忽视。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式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改革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教育方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创建和谐校园环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因素相当复杂,高校应从影响因素入手,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改革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传统的教育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安全教育之一,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多渠道,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广大师生安全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更是高校的头等大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基本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当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宁有序、和谐融合、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一、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主体。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民办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办学和管理模式,高校的扩招和合并,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是高校的重中之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民办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适应大学生教育,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层。

心理问题是伴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正确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评价和分类,正确把握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展开的工作才会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才会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上一个全新的台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高校的安全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石。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透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内涵,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本来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解决的问题,因得不到及时辅导,而成了心理问题,甚至退休、自杀。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方法途径研究,发挥其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体系,而且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整体效应,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规律,找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体制保障。

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相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如此必然带来学校环境的安全稳定。安全工作的深入和开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一味的强调安全制度,用刚性约束人,而不做软性的心理疏导,力度再大,也达不到安全管理的效果。所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溶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把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对高校的安全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92-01

自从我国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个地区也制定了相关的法规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将其视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但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简单化,和德育混合在一起

主要表现为高校将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混淆在一起,认为两者是相同的,有心理健康教育就无需思想政治教育,有思想政治教育就不用心理健康教育。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笼统,也过于简单化。高校用这种主观的思想去解决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甚至会让他们的心理病情加重,导致严重后果发生。

2.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缺乏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尽管我国高校都建立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很多高校机构设置不合理,一部分是单独设置,有的则隶属于其他部门。正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模糊,才导致机构设置专业性不强,疏于管理和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缺乏规范性及科学性。由于高校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部分接受过此课程专业培训的教师产生失落感,在职称问题、位置摆放问题及工资报酬问题等都会让他们心理产生不平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会大量流失。

3.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定位不准

尽管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有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但仍然存在着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高校对正常的心理防治和引导不够重视,而主要重点在于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上。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敢前来咨询,担心同学取笑,让学生错误地认为高校心理咨询主要针对的是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与大部分心理健康但在生活中、家庭中和情感中等遇到很多的问题没有关系,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及范围受限,不利于开展工作。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进的对策分析

1.合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虽然在具体目标着重点有差别,但最后的目标是统一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人格上的健康发展。要将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首先就要将它们合理结合起来。结合的内容首先就是教育内容上的结合,可以在思想品德课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情绪、交际等方面进行引导,也让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另外一个是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要合理结合。德育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采取有效的个性化教育,让德育工作更具科学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要这样,教师应该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2.建设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和伦理道德等一些专业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对这方面的教师专业要求也较高,只有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才能做好这项工作。一些国外高校,在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要求都比较严格,不但要求具备各种心理学知识,而且要求学位必须在硕士以上,还要具备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队伍,形成以专家对其指导、专职教师为主、兼职为辅,鼓励所有大学生及政工干部全体参加的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结构。

3.健全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制度

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重点都放在对个别同学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治及指导,这样的做法一方面给学生产生了偏见,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都会存在心理疾病,而且还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得以真正的体现。要做好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可以开展心理咨询热线,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设计了定点、定时和主动深入等方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及时、有效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文件,有力地推动和规范了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西教育厅在2007年就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桂党高工[2007]5号),文件指出,“各普通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并明确“二级网络是院(系)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由院(系)学工干部、辅导员组成,主要任务是建立院(系)学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或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并解决一般性的心理问题”。2013年广西教育厅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广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桂教思政[2013]23号),文件指出,“高校要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二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运行情况调查

1广西各高校建站总体情况

笔者前期通过访谈及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自编《广西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工作情况调查表》,随机抽取了广西区内43所高校开展调查,其中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5所)25所,高职高专学校18所。结果显示:31所高校在学院(系部)成立有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占调查样本的72.09%,其中18所是本科院校,13所属于高职高专学校;12所高校尚未成立二级工作站,占调查样本的27.91%,其中5所是本科院校(含3所独立学院),7所是高职高专学校。从建站情况来看,广西大部分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都已经设立了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不过独立学院明确而又规范地建站的不多。

2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具体运行情况

(1)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队伍建设情况从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组织领导特别是担任站长工作的人员组成来看,61%的高校是由各学院(系部)党委副书记或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担任;26%是由各学院(系部)分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来担任;7%是由各学院(系部)的分团委书记担任;但还有6%的高校二级工作站站长没有确定的人选,甚至长期空缺,组织领导不明确。从各高校二级工作站成员组成来看,67.74%的高校二级工作站成员包含本学院或系部所有辅导员,77.42%的高校二级工作站成员中含有心理学背景的辅导员(含心理学专业或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辅导员),16.13%的高校把班主任也纳入了二级工作站成员中。还有些高校把学生朋辈群体也纳入二级工作站,如48.39%的高校二级工作站成员包含班级心理委员,还有9.68%的高校把一般学生干部也作为二级工作站成员。从各高校二级工作站对工作站成员的专业成长建设来看,提升各工作站成员专业能力的方式主要有:邀请专家对成员不定期开展培训、通过例会进行工作交流、开展心理沙龙等,也有部分高校会通过定期组织各工作站成员开展案例讨论与督导来提升成员的专业能力,在参与调查的已经设立有二级工作站的高校中,有54.8%的高校每学期会组织1~2次案例讨论与督导,有9.7%的高校每学期会组织3~4次案例讨论与督导。(2)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体制机制建设情况根据调查统计,在参与调查的已经设立有二级工作站的高校中有61.29%的高校二级工作站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如站长职责、二级工作站工作职责与要求、学生心理工作流程及管理规定、咨询守则、危机干预条例、心理委员职责等。但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二级工作站在真正开展工作及责任落实方面非常欠缺。只有38.71%建站的高校安排有明确的工作时间,且大多安排的时间仅限于行政上班时间;只有9.68%的高校有具体的值班安排。(3)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经费支持、硬件条件情况在硬件条件方面,只有35.48%的高校二级工作站拥有专心理用的工作场所,且大部分在10~25平方米之间,64.52%的高校虽然设立有二级工作站,但绝大部分都只是把牌子挂在各学院学工办,更谈不上拥有专门的办公设备和咨询设施。各高校的二级工作站成员目前也基本都没有相应的待遇,工作量没有计算的标准。在心理辅导热线方面,只有25.81%的高校二级工作站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热线。在经费支持方面,只有32.26%的高校二级工作站有专项工作经费,具体经费支持各高校差异很大,从几百元到几万元都有,不过大部分高校经费支持低于生均3元。(4)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各工作站的工作、辅导内容按开展频次的高低主要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心理状况排查;开展主题活动;心理危机干预;个别心理辅导;开展团体心理活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其他。其中开展个别心理辅导的形式主要还是面对面的辅导谈话,占93.55%,电话辅导也占一定比例,另外,QQ、微信也逐渐成为新的辅导渠道。

三广西各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运行情况分析及思考

1值得肯定的地方

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事物,也是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拓宽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接受调查的广西高校中,有72.09%的高校已经在学院(系部)成立有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这个比例相对来说还是较高的,说明广西高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逐渐得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局及网络整体意识整体还是很强的。且61%的高校是由各学院(系部)党委副书记或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担任二级工作站站长职务,说明大部分高校至少在组织领导方面是很重视二级工作站的建设的。另外,93.55%的高校二级工作站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87.1%的高校二级工作站要负责学生心理状况排查,83.87%的高校二级工作站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心理主题活动等,说明绝大部分高校二级工作站都做了不少具体的工作。

2不足及思考

(1)缺乏配套硬件设备及经费支持,需加大专项支持力度心理咨询室的设计、选址、配备都应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但目前各二级工作站连一间空房的配备大部分都未达到,毋庸置疑,这会影响到各二级工作站实质性工作的开展。另外,目前广西各高校对二级工作站有专项经费支持的为数不多,即使有经费支持的高校,大多数也比较少,平均到每名学生不到3元,没有经费或经费有限在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各二级工作站工作的开展。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兴力量,投入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将其作为专项给予预算,提供专门的建设及活动经费,是二级工作站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并将会大力推进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2)队伍专业性较弱,急需提升专业化程度心理咨询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与技术,通过专业的咨访关系,帮助合适的来访者依靠个人自我探索来解决其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如果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缺乏专业人员,那么所开展的所谓的“心理辅导”工作就可能变为亲朋式的支持安慰或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说教。所以,高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队伍成员也应该朝着专业化方向多一些努力。(3)心理活动院系特色不够突出,质量、效果有待提升就当前现状来看,各二级工作站开展的工作大多是学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布置的任务,自身主动结合院系特色开展心理活动的不多,所以活动形式虽然也较多,但很多都雷同,较小有区分度,且不少二级工作站忙于应付完成各类活动任务,流于形式,对活动的效果较少回顾评估。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各院系的专业特色乃至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入院系特色并发挥出实效性是值得各二级工作站认真思考的课题。(4)缺乏规范管理,建议引入科学考评机制在接受调查并业已建站的广西高校中,虽然61.29%的高校二级工作站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但具体落实情况不佳,表现为服务内容不详,服务时间不明,服务对象模糊,服务主体无相应资质要求及待遇等,离规范管理还有很远的距离。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建议可以引入考评机制,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可行的体系是院系工作考评的关键和核心。当然,考评体系所应涵盖的内容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确定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考评体系,通过考评既能反映出各二级工作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实际,又能规范各二级工作站的具体建设,而且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促进作用,整体提升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学生的满意度。

作者:汪依桃 陈雪斌 谢春艳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益荣.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

[2]韦波,何昭红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10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做出的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1](P.39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而建立一种心理教育合理的结构和程序,或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经验,创造新的心理教育模式。”[2]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薄弱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的分类上面。根据学科背景不同,陈旭、张大钧总结国内外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3]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同,胡凯将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医学型和教育发展型。[4](P.19)但是学术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概念、作用等的研究几乎空白。另一方面,我国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实际经验,缺乏理论支撑。特别是整合思想在我国流行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基于实践构建的模式由于缺少理论基础,在实施中必然遇到一些问题而不能很好的解决。

2.实践操作推广性弱

科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大范围普遍的推广价值。它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省市。而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就存在着操作性和推广性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些发达地区的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相对落后地区很难实施。例如,发达地区的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是高校在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合作,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套齐全,而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致使这些模式在这些地区无法实施。另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构建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总结来构建模式。而我国高校之间差异很大,很多模式不具备推广价值、没有推广空间。如何构建一个实践操作推广性强的、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关系到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

3.整合理念模糊

整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固有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走一条整合的道路,才能实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大部分都在尝试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整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如舒曼[5]等人提出的立体化模式提出了模式构建途径的三个层次,即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和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指各种模式之间的整合。如胡凯[6]在分析了医学模式和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的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概念比较模糊,整合的要素不尽相同,整合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整合的内容和途径单一缺乏创新。

4.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国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其发展走在我国的前面,有较成熟和稳定的工作模式。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经验和方法。在我国当前比较流行的心理咨询模式,咨询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等都来自于国外,至今仍没有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深入研究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几乎都来源于国外的理论成果。由于当前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方面的积累较少,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是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国外可行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特点和状况,如果不经过一个充分的内化过程而直接拿来就用,很可能在实践中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

二、对策

1.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个有效的模式离不开理论的支撑,面对我国当前模式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加强理论基础势在必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走一条整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整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的调动高校学生、教师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强调多方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学范围内,要引入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来探索和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2.开展高校现状和大学生现状的调查研究

2007年教育部公布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共742所,分布于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支持力度不同、学校建立历史长短等原因,造成我国高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和研究这些差异的内容和表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提供物质载体和构建空间,是我国构建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一种模式的作用和价值最终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改善情况体现出来的。当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有很多,“2000年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讨论会上,有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上升到了25%,近年来已经达到30%左右。”[7]但我们应该看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仅仅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够的,还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家庭、社会背景、思想品质等进行调查研究。这种全面调查可以提高模式构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构建的模式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大高校。然而调查和研究的过程是漫长和复杂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科学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趋势

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和地区,都在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把学校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种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整合”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针对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趋势提出来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要走整合的道路,这是国际普遍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研究和讨论明确什么是整合、怎么整合等一系列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理论的指导。

4.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力开展本土化研究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其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模式,而且影响人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时的求助方式。例如,西方人普遍比较重视和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问题会及时求助心理医生。而中国人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认为有“病”才去心理咨询,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在心理问题上的讳疾忌医。”[8]我国当前心理方面的理论实践基本上都来源于西方,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差异很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视中国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吸收外来的理论和方法,大力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崔景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3]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4]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5]舒曼,袁爱清,徐紫云,徐朝亮.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成效报告[J].华东大学学报,2006,(3).

[6]胡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