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业的管理体制

篇1

【关键词】旅游业激励 激励理论

中图分类号:TU26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加入WTO我国逐步开放旅游市场,对旅游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旅游业人才普遍匮乏,因此如何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现在的企业人才状况,应重视使用激励的手段。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本文将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起我国旅游业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一、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旅游业人才流动的不均衡与人才流动率过高并存

所谓人才流动,就是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与精华的人才,在工作地区、部门、行业以及工作岗位上的变动,亦即人才工作内容和生活空间的移动和变迁。人才流动是社会各系统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变换的关键。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的重要条件。而我国旅游业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及流向不合理的现象十分突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沿江沿边流动的趋向相当明显。西部拥有数量丰富的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然而由于地区经济于东部沿海地区,加上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致使人才东南飞的现象十分严重。

2、旅游业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业人才资源存在着一系列结构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即熟悉计划经济的人过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二是层次结构不合理,即中初层次的人才多,高层次的人才少;三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即低学历的人员多,高学历的人才少;四是职业结构不合理,即事业单位的人才多,企业的人才少;五是区域结构不合理,即东部地区的人才多,而西部地区的人才少。具体而言,就是那些熟悉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能熟练运用现代经营手段和管理技术的专业适用型人才以及金融运作人才等高级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极为稀缺。

3、加入WTO后将使我国旅游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WTO后,大批跨国集团进入中国旅游市场,凭借他们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上的优势,使大批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外流,将会严重削弱国内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原理分析及应用情况

1、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方法的概括。总的说可划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三类。三者在旅游企业实行激励机制过程中有不同的应用。

(1)内容型激励理论是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从低到高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五种需要;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作用于职工的心理因素分成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旅游企业要确定需要的主次顺序和结构及满足人才特定的需求目标才能以最大的激励来吸引、留住、开发企业所需的人才。

(2)过程型激励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为的心理过程的理论。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过程型理论就是要找出对员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员工行为。

(3)行为改造理论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们的行为使其达到目标的一种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亚当斯的“挫折理论”,斯金纳的“归因理论”。应用行为改造理论要求企业帮助员工确立正确的战胜挫折的方法,按照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强化训练,弄清员工行为的真正原因以正确决策。

2、对激励的层次和类别的分析

旅游企业管理激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激励体制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如经济激励、目标激励、动机激励、工作激励等等。按激励本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管理者激发员工积极性最基本的方法,正确运用物质激励的手段,满足人才的正当合理的需求,可以调动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精神激励则是满足其精神需要来调动人的工作激情,可以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且能进一步推动物质激励的发展。与物质激励相比,精神激励的范围更广、方法更多。企业在人才开发与管理中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方法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使激励作用效益最大化。

3、旅游企业中仍有激励不足的现象

(1)物质激励使用不灵活使激励作用大为降低。大部分的旅游企业仍奉行以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制的工资制度,忽视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工资报酬不能体现出人才工作质量的高低,即没能把劳动差别与工资收入差别联系起来,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无法实现激励的促进作用。

(2)物质激励的分配不公、利益均势失衡,甚至使激励作用走向反面。物质激励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如果该激励的没激励或激励不及时以及成绩是在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最后却只由高层管理人员获得奖励,由此不但不能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反而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愿望,使激励作用走向反面效果。

(3)精神激励同物质激励未能很好的配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激励作用的效果。精神激励应该是物质激励的重要的有益的补充,单纯的使用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都不能很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而只能是两者的结合使用。鉴于现在的经济水平,应以物质激励为主,辅之以精神激励,才能充分显示激励的作用。

(4)激励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和动态性。不同激励的种类、手段各有其不同的效用、功能和使用对象,加上人才的动态变化,如果企业仅凭主观愿望认为只要有奖励即可,图省心省事,不注重激励手段的动态性,将失去激励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企业将激励制度化、规范化,把激励的手段揉进企业制度中固定下来,形成完整的激励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三、建立激励型的人才开发机制的主要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型用工、培训和晋升制度。

旅游企业要建立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竞争上岗的激励体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你追我赶,人人争先,富有活力的企业用人环境。就要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主义和用工晋升机制,实行业内待岗和员工流动制,从而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

2、建立公正严明的激励型的考核和评估制度。

对人才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反映其素质和工作潜能,为评估提供客观依据。(1)逐级、逐日考核制。实行逐级管理体制,由上级考核员工,将其工作效率、服务态度、业务技能、劳动纪律、管理能力等与奖金报酬挂断。(2)过失提醒制。对于员工的工作失误以书面提醒的形式给予警告,并鼓励其改正。(3)实行奖励证书制。对于工作表现提出、成绩显著的人才,应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以激励先进带动一般。(4)实行年终综合考核考评制。在每年底,可对员工工作技能、岗位适应性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测评,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帮助其制订新的奋斗目标,同时把考评的结果作为其加薪、调职、晋升等重要依据,激发其进一步认识自我、强化自我、发展自我的意识。(5)实行管理人员民主测评制和每月工作报告制。由各级员工对管理人员进行民主的评价,并由其个人做工作报告,激励管理人员不断改进工作。(6)实行外语水平考试制。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国际化,国外游客来华增多,外语对于旅游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应鼓励他们提高外语能力,把考试结果适度地与薪酬福利、晋升机会等联系起来,并适当提供补助和培训机会,促进学习外语的热情。(7)实行各级管理人员研讨制。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各级管理人员一起畅谈行业、企业发展的现状,竞争上的优、劣势及未来发展的形势等问题,可以不受约束,各抒己见,实现不同思想、观点的大碰撞,使各级管理人员从中获得启发,把握行业、企业的发展形势,更加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3、建立灵活自主的激励型工资分配制度。

(1)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将岗位分成不同级别,每一级别又分成不同档次,每一职位等级视情况可设最低工资,但可以不设最高工资额度,实行下不保底,上不封顶的灵活机制,同时又上、下适当交叉,以岗分级,以能定岗,一岗多薪,岗变薪变的动态式管理。(2)扩大工资分配范围,简化员工收入结构。(3)实行质量考核加薪制个人加薪不是根据年龄、工龄和资历,而是根据工作实绩严格考核后决定。(4)实行竞争性工资分配制。在一些重要的岗位和优秀的人才上应给予高于一般岗位和一般人员的工资,实行高薪养才,这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保持人才竞争的优势。

4、建立民主的管理体系和富有人情味的企业用人文化。要进一步激励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需深入发掘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营造民主的企业氛围,重视人才的主人翁地位,通过法制、制度等多种渠道实现人才的民利,积极鼓励人才对行业、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发明创造革新,鼓励员工的发明创造和服务革新,改进服务质量;同时,鼓励人才对企业管理积极思考和探索,并对员工的成就和合理化建议给予肯定和赞扬,并同个人的加薪、调职等相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喻小航齐善鸿,管理学原理 1997年,南开大学出版社

2、甘朝有 齐善鸿,旅游心理学 1994年,南开大学出版社

3、张四成王兰英,现代饭店人力资源管理1998年 广东旅游出版社

4、李力,现代饭店管理概论 995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旅游新职业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管理类专业中开办较早的专业,承担着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众多旅游新业态和旅游新职业、新岗位,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新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状况

至2008年底,设置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全国共有916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666所,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212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38所;在校生人数为189231人,累计毕业生人数为137150人;其中四川有59所,毕业生11720人,在校生15675人,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数的50%以上。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

(二)职业范围定位于基层旅游岗位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范围定位基本上以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基层旅游岗位,课程体系也以这些基层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进行设计。

(三)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基于传统旅游基层岗位,如导游、旅行社、酒店、会展、接待等,过分强调职业性的特色,强调面向一线基层,太注重技能培养,课程设置基本对应于旅游行业的运行部门,缺乏前瞻性。

2.专业办学定位模糊,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混乱。据调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各类课程总计达300余种,除教育部指定的公共必修课外,仅有28%课程在内容、课时、课型方面一致。

3.课程设置带有很强的学科痕迹。

4.课程设置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大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改革依然局限于传统岗位、传统职业及其能力要求,没有体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新职业与新岗位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旅游产业转型背景下的旅游新职业分析

(一)旅游产业转型趋势

从宏观角度,我国旅游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功能从改革开放以来单纯的经济功能向综合的社会功能转变;旅游产品结构存在多元化、休闲化转型趋势,即从事务性旅游到休闲性旅游,从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向以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旅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规模扩张向集约型效益提升;旅游产业(或经济)结构从分散经济、规模经济走向系统经济、集群经济,形成产业积聚集群,构建旅游产业、休闲产业集群,使其不仅成为区域经济一部分,而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引擎。[1]

从微观(旅游者和旅游企业)角度,我国旅游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旅游方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体验旅游、探险、运动休闲旅游转型,从团体旅游向个人、家庭旅游转型,从传统背包旅游向自驾旅游转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儿童旅游市场的发展,老年旅游、儿童修学旅游等快速发展;旅游企业营销方式从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个性化营销转型,从旅游大众营销向定制营销转型。

旅游产业转型导致旅游新业态不断产生,新业态旅游方兴未艾。从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看,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主体内容包括:“行”的方面,邮轮旅游、自驾旅游等业态迅速发育;“食”的方面,特色餐饮、个性化餐饮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住”的方面强调舒适方便,主题酒店、度假型酒店、高档精品酒店将进一步发展;“游”的方面强调体验生态、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滑雪旅游、温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商务会展、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项目内容将会更加丰富;“购”的方面强调创意,旅游购物方式、消费内容不断创新;“娱”的方面强调文化,旅游演艺等新型业态迅速发展。[2]

(二)旅游新职业分析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大量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产生了众多旅游新职业。具有借鉴意义的旅游产业转型及产生的旅游新职业如下表:

这些新职业对旅游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已严重滞后,与旅游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这将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面临较大的窘境。这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海南省将开展旅游咨询师等27类旅游新职业培训鉴定项目,以满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对高水平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培养新型旅游人才的重要责任,应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培养适应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新型旅游人才。

三、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旅游行业新职业与新岗位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旅游服务能力、旅游营销管理能力、旅游咨询与策划能力、旅游护理能力,适应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外向性专门人才。

(二)职业证书

1.基本职业证书: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合格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旅游咨询师、旅游导购师、旅游项目策划师、旅游市场营销师、旅游电子商务师、康体休闲管理师、旅游体验师等。

(三)主要就业面向

1.旅游营销方向: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体验、旅游导购、旅游产品(线路)设计与推广、旅游项目策划、旅行社计调、餐饮创意设计。

2.休闲旅游管理方向:度假休闲旅游管理、运动休闲旅游教练、自驾游管理。

3.旅游保险方向:旅游保险销售与理赔。

4.旅游咨询与策划方向:私人旅游顾问、旅游咨询。

5.旅游护理方向:旅游护理、修学旅游管理。

四、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构建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旅游产业转型下的旅游新职业与新岗位为依据,以服务类课程为先导,以管理类课程为基础,以旅游新职业课程为特色,以培养适应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人才为目标。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将课程模块化,每个模块对应一种或几种能力的培养。为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可分为公共基础与素质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四个。

其中,专业基础课模块可以设置管理类、旅游基础知识类课程,包括:形体训练、商务礼仪、旅游概论、旅游地理、管理学、旅游英语、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与旅游目的地概况、旅游心理学、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汉语言文学知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酒店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

专业方向课模块按就业面向的5个方向设置课程,以基于旅游新职业能力要求开发的新课程为主,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专业方向课,学生也可根据自身职业规划选修课程。如旅游护理方向可以开设急救护理、精神护理、老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专业方向课程;旅游营销方向可以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营销、网页设计与制作、旅游营销策划、推销与谈判、旅游公共关系、旅行社计调、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

(三)新课程开发

现有课程体系下的传统专业课程已不能满足旅游新职业的需要,构建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根据新职业及其能力要求,做好以下新兴课程开发:旅游网络营销或旅游电子商务、运动休闲管理、度假旅游产品开发与推广、自驾游管理、旅游保险销售与理赔、餐饮创意设计、旅游护理、旅游安全管理、个人旅游规划与管理、高尔夫球场管理、探险旅游管理等。

(四)做好传统课程的整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制一般是三年,许多高职院校采取2+1(前2年在校学习,第3年顶岗实习)模式,在2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内,大概只能完成30门左右课程(每学期7门左右),而旅游管理专业又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要面面俱到开设涉及课程是不可能的,况且还要为开设新职业课程留出空间。解决学习时间有限与课程众多的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整合。比如,可以将《管理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整合成《旅游管理学基础》[3],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与酒吧服务与管理》等课程的有关内容整合成《酒店服务与管理》,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等课程的有关内容整合成《旅游文化与旅游审美》等等。通过课程的整合,设置综合化课程,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授课,既节约课时,又扩大学生知识面,也为新职业课程的设置留出了空间。

(五)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导游讲解、酒店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旅行社实务等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的,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导游讲解、旅行社、餐饮摆台、客房、酒吧、茶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实训室,校外基地主要以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为主。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了对应旅游新职业的新课程,对原有课程进行了整合,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作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1.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标准要在现有基础上按专业方向课模块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进行设计,校内实训基地要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旅游项目策划实训室、旅游急救护理实训室的建设;

2.校外基地要考虑增加保险公司、网络旅游企业(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休闲度假类旅游企业、旅游咨询企业、汽车俱乐部等;

3.创新顶岗实习模式。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要求进入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实体企业的旅游基层岗位顶岗,岗位相对稳定、起点低。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要在传统模式基础上,采取开放式、自由式、项目化等模式,形成以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为主的实习考核模式。如以某一个旅游项目为载体,完成项目调研、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估过程,以此过程的完整材料、效益和报告作为顶岗实习考核依据;学生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高端客户作私人旅游顾问,完成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安排、旅游讲解、客户维护等任务,以此过程的完整材料、效益和报告作为顶岗实习考核依据。

基金项目: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GZY11B15)。

[参考文献]

[1]刘少和.旅游转型研究综述及我国旅游转型发展的探讨.旅游论坛[J],2008.12.

[2]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09,11(6)

篇3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信息,及时,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1]。

但是,在旅游业智慧旅游新趋势的发展下,部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依然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无法跟上旅游业开放变化时期的步伐。究其原因,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旅游新趋势的发展,所应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相对应调整。因此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2014年中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契机下,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构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广义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指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指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问题;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中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2]。

(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规定了其课程计划与其他专业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旅游专业来说,除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配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教学过程外,还要顺应时展,结合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课程。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缺乏对智慧旅游要求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等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第一,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些理论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等内容。第二,在专业课内部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酒店类课程涉及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还体现在专业内部知识之间的重复及不同层次、同一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旅游策划学是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开设的科目,而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使某些学生认为升入本科后并没有学到许多新知识,本科期间学过的旅游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开设旅游基础知识,造成巨大的重复及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立即投身于旅游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内导游部分、酒店管理部分、旅行社部分的实践课相对较少,而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其整体学习时段较之本科少一年,这种情况直接会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都不深入,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室建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实践质量大大减少和降低,这些原因就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从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导致本专业学生与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人员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该有的专业优势。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院系或者旅游管理专业处在历史学院(系)、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外语学院(系)等,其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本学院(系)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某些学校盲目地开设旅游课程,随意地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和人文课程(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等课程)。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3]。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2014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1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同时,各旅游电商网站也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携程智慧旅游为例。携程智慧旅游是依托携程旅行网2.5亿用户,扩展到合作机构旅游爱好者,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市场化导向、互联网思维构建的,以目的地及景区营销一体化为核心的智能解决体系和一站式服务体系。携程智慧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提供系列软硬件、数据接口、APP、微信平台产品。从目的地及景区数据统计管理、游客体验、市场营销推广三个维度出发,以旅游产业链的角度将线上销售、线下服务完美互补、交融。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对目的地及景区的实力呈现;通过目的地APP增强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通过微信平台加强整体化的目的地品牌建设,搭建移动营销平台;系统化地帮助旅游目的地实现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全面实现智慧景区建设[4]。

通过以上携程智慧旅游的定位、功能与服务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对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产生一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公关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基础上,一些具备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写作、视觉设计、摄影摄像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竞争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要跟上旅游发展新趋势,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属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截至2015年共招收4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人数共计200人左右,在我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中,相较于市场营销、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其他专业而言,属于专业实力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下面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比例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的简单介绍,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滞后。

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受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影响。该校的课程体系属于典型的“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进行组合,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设计课程体系,只不过采用的课程类别名称有所区别。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和深度。

从各个模块的具体构成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更进一步的划分,致使设计深度不足。例如,专业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拓展课程包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细分,导致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导游等课程混在一起。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客源国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等,由此看出诸如此类课程在每学期只学习一门,各方向的课程不仅缺乏深度,没有针对性,而且导致学生课程学得多,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又不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从笔者的教学过程看,该专业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课程较少,专业实训主要有认知实训、模拟导游实训、模拟旅行社实训,且实训课程的学时较低,都为24个课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一般在理论课堂完成,甚至流于形式。再者,该专业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当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实训练习,造成本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校实训条件极度缺乏及“双师型”教师较少所致。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校内只有一个导游兼形体实训室,校外建立两个实训基地分别是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园及北海曼哈顿酒店、北海银滩1号国际会议酒店,实训条件极其艰苦和匮乏。

(四)实习层次低,内容单调。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饭店实习,在岗位安排上主要集中于基层操作岗位,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缺乏一般性管理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在智慧旅游逐步发展的时代,针对具体情况,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依托学院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优势专业的师资及实验室设施设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构想。

(一)特色构建之总体思路。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院优秀传统学科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雄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方向兼具传统的导游方向和新型的智慧旅游方向,放弃之前所包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向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而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则由传统的能力结构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转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其中智慧旅游能力包括旅游电商互联网所需的网页制作、文字与图片编辑和等核心能力。

(二)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专业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属于学校公共通识课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概等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方向: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②旅游学科知识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等;③酒店管理类课程,如现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以上专业基础课摒弃了传统上多所高校课程重复及大而全及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经管类―旅游类―酒店管理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力量针对这三大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

(3)专业技能课中,同样针对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全面的劣势,在智慧旅游时代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两大技能方向对应三大能力素质。①第一大技能为――导游专业方向技能,主要面向传统的导游职业。导游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数量较多,目的是着重训练学生导游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导游人才所必须训练的礼仪技能、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和导游词创作技能,主要对应课程有: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礼仪与沟通、导游词创作等。②第二大技能为――旅游电子商务技能,主要面向如今智慧旅游时代要求下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新型技能,如: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设计余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文字或图片编辑、网络营销等。

(4)专业选修课中所选择的课程统一面向的专业技能是摄影和计算机图片编辑和处理的技能,主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导游技能课程包和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包,目的是进一步加深这两种技能的拓展和学习。一方面,我们结合现有的学院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可以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此类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及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真正使学生学到两门专业技术强的技能,从而学以致用,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和上手。

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析如下:

(1)理论项目实训模块。该部分的理论项目实训主要对应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的实践能力导游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摄影技能、图片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其相应课程有:旅行社经营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模拟导游、计算机图像处理实训、摄影实训、礼仪与沟通实训、导游词创作实训等。

(2)拓展项目实训模块。此部分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与服务等,主要学习和训练理论体系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中的各实践教学项目,以便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酒店管理模块的素质和能力,所开设的相应课程为: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知识与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康乐服务与管理、化妆基础、插花艺术等。

(3)综合实训项目模块,包括学生的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和核心技能强化,主要对整个三年的学习前、中、后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

篇4

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当前就业形势,对于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指向性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1.部分高职院校从教学模式上看,依旧存在教学意识落后的弊端。在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得不到良性发展的空间,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系统构建和教材基础理论的书面认知,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相关知识的更新。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教学内容过于教学程序化,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受到阻碍。实践教学依旧挣脱不了“知识传授”的框架,教学方法跟教学环节的设置都逃不开教材制约,“悖逆”了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初衷。

2.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滞后,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型的旅游人才。从全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不难看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来自跟旅游相近的学科,这种“跨行”式教学虽然有着较丰富理论知识系统,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不少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也匮乏实践操作经验跟理论功底。高职院校的这种师资团队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根本无法培育出适应时展创造性旅游人才。

3.从旅游行业相关用人单位反馈来看,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严重不过关。尽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但是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方面却还不如部分中专学生。综合这些现象不难得出,旅游院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实践课的重要性,培育出的学生专业知识并不精通,实践操作水平低、工作能力不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依据

1.高职院校的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跟普通高校的不同就在于: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有属于办学特色的专业定位。即重视专业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服务、管理、提供技术精英和专业管理人员。基于此,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要求能够体现出相关技术型人才的层次和规格的差异,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必须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并且突出实践教学的正规尺度, 合理配置和分配教学资源。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地区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高职旅游人才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各大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从事岗位的不同,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侧重点也大不相同,虽然有着明确的边界,但又存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人才设定体现了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尊重管理专业的分化与整合的微妙关系。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是旅游界相关人才,人才的专业知识是否过关,实践操作技能是否娴熟以及能否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产教联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对于高职旅游教学有促进作用。

1.高职旅游院校树立“产教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主要是因为旅游院校跟旅游企业双方可以产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效应。一方面,根据社会调查反馈,市场上很多旅游企业都招聘不到合格的旅游人才,再加上一些新入职的员工在公司培训数月,一大部分选择离开,造成培训成本的损失。“校企联合”采用双方分工合作:旅游院校负责理论教学和知识系统的构建;旅游相关企业负责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合理的分工可以降低岗前培训的资金流失,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旅游企业提供优质的旅游人才。另一方面这种办学模式也能提高旅游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旅游教师带领学生在旅游企业完成课内实习,提高了旅游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不仅在旅游知识掌握上有权威的引导,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能得到正规的指导,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在旅游专业上的需求。

2.根据告知旅游专业的学科特征,院校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内容和实习方面为学生严格把关,努力为学生提供跟旅游企业接触的机会。实习与实训的实际必须保证质量,以学生为本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1)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实训平台,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跟学生不用“长途跋涉”去企业进行实训,提高了实训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借鉴国内外多所有经验旅游院校的成功方略,旅游管理专业的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为两个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是独立的实训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意向进行自主选择,为进行跟深层次的实践奠定基础。(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高级酒店与国际旅行社的基础上建设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在学生跟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共同发展桥梁,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定、高标准的实训平台,让学生对接企业,直接接触社会。

3.构建现代化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的实践模式应当由传统的四个老“中心”(应试、教师、课堂、教材)向以学生的主体经验、学生主体能力、学生主体活动、和学生主体观念四个新“中心”发展过渡。新“中心”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与“学”的具体形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旅游经营活动中的案例分析进行编写,引入教材;(2)实训者完全进入职位角色,通过实践操作过程,加深对于旅游岗位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技能的了解。

三、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策略

1.建设专业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的关键。专业教师应当积极钻研专业课程,参与旅游领域内的科研工作,争做“双师型”专业教师。例如,SHMS瑞士酒店管理学院,这座既传统又现代的院校。现有400多名教师,该学院聘请教师的条件是:入职教师必须有酒店管理工作经验,并且入职之后不能留校,必须定期到各大企业进行进修,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储备,一边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SHMS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的职业运行模式为:经验教师―旅游企业―“专业”教师,这种行业模式的进行有利于院校跟社会发展进行接轨,推动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由此可见,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保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2.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教学:(1)模拟实验教学(2)仿真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必须有相关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支持,配备专业实训管理员和高层次的实训教学师资。另外,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实训硬件跟软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3.高职旅游院校应当重视旅游专业的活动开展。积极在院校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让旅游企业进入院校开展比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交流会、让本专业内的教师与学生积极出席,解答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对于当前就业形势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同时又能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采用跟社会前沿接轨的教学理念,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权威的服务,赋予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师生观念的更新,推动了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进程。

4.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旅游行业氛围的职业强化训炼和工作岗位工龄的增长。“校企联合”实现了教学资源与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一方面旅游企业单位可以提供实习岗位、院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实习内容的掌握、用行业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为学生适应将来岗位的需求打下了基础。

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国内一些优秀旅游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正规指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流程当中锻炼操作能力,有利于将知识理论体系与实践教学进行巧妙结合。学生在完成知识理论的教授之后,专业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意向进行“岗前实训”。采取绩效式的实训教学模式,能将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实训操作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工作的发展。

篇5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 课程体系 教育改革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很多高职院校重视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使学生能适应旅游行业用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对旅游业的快速良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但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也随之提升。然而目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却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很多企业需要具有一定专长的毕业生适应旅游特色发展需要,而无合适的毕业生,高职专业教育与就业的矛盾依然突出。同时毕业生在工作中还存在流动性大,常发生违规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行业发展自身存在问题外,学校教育缺失和教育改革不符合社会需要是原因之一。而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是造成在校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

一、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课程体系中缺乏旅游职业规划和职业情感教育。

在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课程体系经多年的改革,已从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逐步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方向发展。但在现有的课程体系改革中,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调整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关系,以及调整课程设置重复问题等,却很少涉及职业规划和情感教育。学生自身缺乏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不明确,对社会和职场认识不足,对旅游职业的工作特性缺乏了解,感受不到旅游职业美感和职业魅力,职业情感缺失,甚至有些学生和家长对旅游行业还存在误解和偏见。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造成学生在就业中缺乏良好的心态,缺乏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学生毕业后不安于在一个岗位工作,并且呈现流动频率不断加快和流动集体化的特点。学生流动过快,不利于其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成本。学生职业情感的缺失,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也随之丧失,这也是造成旅游行业人员流失的原因之一。

2.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

在现有的职业教育改革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对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作为永恒职业精神的职业责任教育缺失,忽视了学生心灵育化和人格培养,导致很多毕业生功利主义严重,道德底线不断下滑。现在高职培养的毕业生中基本都能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然而由于法律知识欠缺,职业操守不坚定,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为了个人利益,违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以旅行社为例,很多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考了导游证书,掌握了较好的导游服务技能。进入到实际工作中后,受到利益驱使而忘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责任,不遵守社会公德,随意甩团,改变行程,增加旅游消费等,损害游客利益现象频频出现,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坏的影响,对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教育,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缺失,竞争力减弱。

现在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在沿袭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同时,按照通用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然而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程式化的教育格局没有改变,还是按照常规的教学理论逻辑组织教学,按照一个模式进行评估和考核,在培养了学生一定实践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却形成了束缚,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同时,在高职教育中缺失专业展现的舞台和机会,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时,没有了展现自我专业魅力和职业美感的机会和舞台,不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无法形成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由于学校缺失创新环境,教师缺失创新精神,造成学生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违背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的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失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就失去了竞争力,影响到了我国旅游行业的竞争力。

4.课程体系同质性强,没有前瞻性。

旅游行业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行业,要求培养的毕业生既要专业化,又要多样化。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专业化教育做得较好,但多样化教育还不够,一直跟不上市场的实际需求。各个学校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依赖于传统的旅游项目和产品,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基本一样,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差不大,旅游职业教育同质性太强,出现一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教育特色的倾向,造成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然而这些年来旅游市场兴旺发达,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长期流传的传统旅游项目出现了不少创新的思路和实践,乡村旅游、校园旅游、户外野营等新的旅游形式和产品不断涌现。这些都需要毕业生既要懂得行业的基础知识,又要掌握更加符合这些具体旅游项目和产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该如何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发展创新,如何体现不同的特色,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根据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不断的课程体系改革,同时这个问题的另一面也就是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应更加细分化的问题。

二、深化高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将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素质教育是教育宗旨。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日益增高,这就要求旅游高职教育必须具有完善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通过加强德育教育,配合相应的实践使学生对旅游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旅游高职德育教育应把人际交往、服务理念的培养、诚信的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融入到每门课程中,使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还可通过开设品德方面的课程,聘请从事行业的专家进行道德修养、旅游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讲座,或者利用实践活动深入到企业中去,使学生受到企业环境的熏陶,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

2.增加成功学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学习能力。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对口的高素质、技能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旅游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高职旅游教育既要培养学生适应生存的基本素质,又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态度,使得旅游高职毕业生能够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善于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很好地兼顾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通过成功学教育,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要求和未来发展轨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长期学习的意识和思想,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能够应对压力与挫折,实现自我的情绪控制和调整自己职业心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学会压力和挫折管理及时间管理,尽可能增强自学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市场需求,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掌握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凭借自己的实力占据一席之地。同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一部分,应为日后学生转岗做好理念、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上的必要储备,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要面向整个职业生涯,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3.加强个性化、特色化教育,突出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魅力。

个性化教育是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共同取胜之道,也是提升学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走特色化教育道路,积极打造特色专业和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旅游教育的特色应依托各院校教育资源,发挥所属的学院(系)或原有专业及学科的优势,走差异化培养的路子。各院校力求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突出本校特色,为新兴市场培养对路人才。同时根据学生自身个性和特长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未来社会竞争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

4.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和国际比较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能满足现代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应用与具体化。高职毕业生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缺乏创新能力是不行的,而创业能力则能将其推入一个新的较高层次的境界。高职院校应开设相关的国际旅游行业发展比较课程,介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和教育现状,了解国际先进旅游企业的管理理念,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创新,为学生未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还可以开设一些必要的创造学课程,举办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进行创业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高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1.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提升。

要培养出适合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毕业生,教师是关键。教师必须深入社会,了解行业动态,将最新的信息知识带进课堂。学生只有掌握了新知识、新服务方式,才能在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学生是上课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为了保障教学效果,加强教师授课技能和方式的培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吸收知识的本领。同时,教师不断加强知识学习。信息社会的到来,使旅游业面临新课题,急需一些新专业人才,如旅游资本运营等。应创造条件将教师送出去,深入到企业第一线,了解行业需求。也可以聘请专家走进课堂,实现优势互补。

2.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遴选与编写。

随着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现有的教材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根据行业实际发展需要及企业的先进技术要求,将原有的课程、教材和行业发展新要求进行整合,根据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组织遴选或编写适合的教材,开展专业讲座,将旅游行业发展最前沿的信息融合到课程中间来,及时跟进甚至超前引导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开发新课程,改变原有知识结构,超前抓好相关专业课程的开发,以培养适合对路的,满足旅游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教材的编写也应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相结合,编写配套软件,利用网络优势,图文并茂,增加知识容量,满足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学习要求。

3.学校体制保障。

由于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和教材内容的选编等,同时还需要老师、学生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工作量极大。学校应出台相应制度和配套措施,保障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搞好课程体系改革,并引进激励机制,使教师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改革工作不断深入,保证课程体系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考核方式。学校的考核制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方向,学校注重什么,教师就应强调什么,学生就会向那个方向努力和重视。学生成绩报告中的成绩不能单纯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应结合他的素质和能力综合评定成绩。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活动。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刘铁红.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篇6

 

一、前言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郑州校区),以下简称为郑州新联,是经河南省政府同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被纳入郑州新联的课程体系中。

 

独立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又不同于高职高专,因此,独立学院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既要有学院的独特发展特色,又能满足于市场的现代化要求。在分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前提下,从课程结构体系、社会需求、学校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探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和措施,以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郑州新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构成现状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石,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很好的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1]。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郑州校区的旅游管理专业开始近五年的时间,还处于初创时期的摸索阶段,很多的方面有待改善。从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结构看,分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公共基础课,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概论等专业基础课,旅游礼仪、旅游美学等专业选修课,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方向课,以及专业实习。

 

三、分析郑州新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问题

 

郑州新联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掌握并具备丰富和扎实的旅游管理、旅游资源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部门,从事旅游管理、资源开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把培养目标重点放在了培养理论性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的目标上,培养的目标定得太高。这就需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发展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理论知识优越于一般本科院校,实践操作能力不逊色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课程结构。

 

(二)课程开设门数和学分比例分配不协调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基本上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各校课时比例不一,但差距不是太大,大致为公共基础课占课时的41%—43%,专业课占37%,选修课占20%左右[2]。从郑州新联旅游管理课程开设门数和所占学分来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开设门数比例分别为33%、27%、27%、12%,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的学分比例分别为44%、27%、14%、12%(资料来源于郑州新联教务处相关材料)。而且,在旅游管理专业所修科目的总学分中,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分过高,高达44%,专业课所占的学分较低。

 

(三)开设课程的时序安排违背课程内容的逻辑性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3]。每门学科的课程内容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如果忽视了这些联系,就会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成为肤浅的或者说是片面的。从分析每学期安排的课程得出,郑州新联第一学年、第二学年课程设置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第三学年、第四学年课程安排以专业课为主,导致整个课程结构成层次分化,违背了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

 

(四)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郑州新联的实践教学设备只能满足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其他的课程教学设备还未到位,例如模拟导游课程,缺乏导游模拟软件或者是导游实习基地。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和景区经营与管理这两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理论知识就变成了死板的课本知识,缺乏灵活性。校外实习基地,目前仅在上海和厦门的星级酒店,缺乏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实习基地。

 

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一)优化课程目标,体现学院独立发展特色

 

一般的独立院校大多沿袭它所依附的高校的课程体系,把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培养理论性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上。作为介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独立学院,应调整其培养目标,以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加之旅游管理本身的专业要求,其课程目标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培养出和普通本科院校相当的旅游管理人才,又不逊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优化课程开设门数和学分比例

 

国外如欧洲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语言课,四类课程所占比例大致为33%、50%、8%、8%,以上比例均未计毕业论文和实习[5]。通过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门数和欧洲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门数的对比,可以看出欧洲旅游管理专业比较注重专业课程的开设,比重占到了50%,而我国独立学院专业课程的开设,比重只占到27%。而且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分过高,专业课所占的学分较低,会造成学生为争取学分而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应该重新调整旅游管理课程开设门数,使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开设的门数比例协调,使在校的旅游管理学生不仅能学到广泛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学到与专业有关的充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三)优化课程时序衔接

 

每门学科的课程内容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应符合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首先,独立学院旅游管理课程在设置传统科目的基础上,要注意建立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学科。其次,改变传统大一、大二学习公共基础知识,大三、大四学习专业课的传统教学计划,在新课程设置计划中,可以适当的将一些专业课穿插在公共基础课中,让学生在掌握公共基础理论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专业课程和专业特色,提前产生对自己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兴趣。再次,对于实践课程的安排,应该放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之前,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掌握操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再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把实践技能综合在一起,强化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四)优化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学生开阔视野、培养专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场所[6]。实践基地的建设包括包括学校内各种实训室的建设,如模拟导游、模拟中西餐厅等实训室,同时也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目前郑州新联的实践基地只有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客房服务的实训室,在模拟导游、模拟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实训室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以满足旅游行业对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校外的实习基地只有上海、厦门的星级酒店,学校还需要积极的和校外的景区、旅行社单位协商,以满足旅游管理景区方向和导游方向的学生的实习需求。

篇7

前言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竞赛,几乎把技能竞赛看作检验专业建设质量和课程体系构建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既可以以赛促学,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技能竞赛甚至影响招生就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职业院校把竞赛获奖作为招生的亮点。对于指导教师而言,在比赛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促进自我成长,促进同类院校教师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也是一个交流专业设置和实训建设的好时机。而且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旅游业与院校之间的了解,搭建行业名师与参赛学生的交流平台,为专业学生与优秀企业构建就业对话平台;更会吸引旅游业界、企业的参与,促进校、政、企之间的深度融合,增强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推动旅游技能人才队伍的成长与壮大。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导游服务”比赛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比赛。这个时候是检验授课效果是否扎实,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的一个大好时机。当然,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仅仅从一次比赛就判断一个学校的专业建设。但从竞赛的形式和比赛的内容来看,导游服务比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

一、高职“导游服务”的比赛内容

高职院校“导游服务”竞赛主要是比旅游业从业者最主要的核心工作内容,即导游服务,比赛的过程也是检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一个过程。“导游服务”比赛分为普通话导游服务和英语导游服务两个赛项。这也是针对旅游从业者在现实工作中要面对的两个群体:一个是面向国内游客,另一个是面向国外游客。

(一)“导游服务”的比赛内容

“导游服务”比赛分为三个环节,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分别是自选导游讲解、抽选项目讲解、现场知识问答、导游职业能力测试、才艺展示。具体比赛内容要求如下表1所示。

(二)“导游服务”比赛内容与专业课程解析

“导游服务”比赛的前三部分作为一个竞赛环节在同一场地按序完成,后两部分作为独立环节完成,以下为竞赛内容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对应关系的解析。

1.导游讲解。导游讲解主要考察参赛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此项内容分值占比最高,为60%。根据2016年实际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情况和“导游服务”竞赛规程,可以建立比赛内容与课程对应关系如下表2。其中,直接对应课程为比赛内容直接相关的课程;而间接对应该课程是指在“导游服务”竞赛中,与比赛内容相关的基础课程或延伸课程。

2.抽选项目讲解。此项内容主要考察参赛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储备情况及临场应变能力。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直接对应课程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考虑到比赛中只有20个名录,所以在设计课程时可以节选。而对应的间接课程是《旅游英语》、《导游实务》、《旅游心理学》等,而作为训练演讲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演讲与口才》也应该列入间接对应课程中。

3.现场知识问答。此项比赛内容主要考察参赛学生的导游基础知识积累情况,相对而言,测试的知识面比较宽。因此,可以认为直接对应课程为《导游基础》、《旅游概论》、《导游实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客源国介绍》等。由于比赛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间接对应n程应该是旅游管理类基础类课程都在此项比赛范围之内。

4.导游职业能力测试。此项比赛内容主要考察参赛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而导游职业能力包括内容很多。鉴于竞赛题型为案例分析题或情境分析题,因此对应直接课程最直观的为《旅游汉语言文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投诉案例与分析》或《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或顶岗实习等。间接课程对应知识比较广泛,因此与现场知识问答比赛内容基本一致。

5.才艺展示。主要是考察参赛学生在讲故事、乐器、歌舞、戏曲、相声、小品、朗诵、魔术、口技、武术等才艺项目中,任意选择一项进行展示。此项比赛最看兴趣和爱好的,可以说是因人而异,也是从事导游服务横向竞争优势的表现。若是在后天训练同等的情况下,这项比赛内容严格意义上是与个人天赋、遗传、身体条件关联性很大的。尽管如此,若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开设《导游才艺》或表演类的课程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基于“导游服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由于“导游服务”比赛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赛项也充分考虑了岗位或目标任务对旅游管理专业选手的理论素养要求。基本上是将理论素养水平测试融入到比赛之中,以理实一体的方式体现导游职业岗位对未来从业者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因此,从“导游服务”比赛的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或修订,不失为一个比较合适的途径。综上所述,基于“导游服务”赛项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如下图1所示。其中,基础专业课来源于比赛内容对应的间接课程;核心课程来源于直接对应课程;实践课程来源于顶岗实习等,用于检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掌握的程度。

图1 基于“导游服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篇8

关键词:旅游企业;财务管理;价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2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58-02

在我国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多是围绕各项收入与利润的增长开展,而相对忽略了资本的实际利用效率及其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国内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进一步体现财务管理在旅游企业中的价值增值,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以及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等关键问题,必须引起国内旅游企业和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所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管理,实现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其中财务管理是不容忽视的项目之一。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理念、方式、方法的影响,国内旅游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行为

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会计电算化时代,但是部分旅游企业仍然存在财务管理行为滞后的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例如:在旅游企业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财务分析与审核等方面,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严重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由此可见,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行为必须引起重视,也极有可能影响到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实际价值。

(二)各项费用的开支缺乏合理性

在国内部分旅游产业的财务管理中缺乏长远的目光,片面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当企业账面中稍有资金积累时,就无计划进行非生产、非营利性开支,这必然导致企业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滋生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问题的发生。总之,各项费用的开支缺乏合理性,是影响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价值增值的主要因素。

二、如何体现财务管理在旅游企业中的价值增值

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国内旅游企业必须注重财务管理活动的深入研究,并且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进一步体现其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价值增值,这是国内旅游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性研究课题之一。

(一)以价值创造为核心,重新设计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程序

1、价值规划。在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应坚持以价值理念为基础,合理进行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的计划与分析,并且对企业现有的各项业务进行科学的评估,以确定各项业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有可能创造的经济价值。同时,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规划中,要合理设定关键的价值标准,并且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价值增值氛围。

2、价值控制。在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设计中,要坚持以价值创造为中心,根据价值衡量的理论基础进行预算体系的编制,并且根据价值控制的相关标准进行各项财务控制活动。在现代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加强价值控制是实现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途径。

3、价值评价。在完成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设计方案的评估后,企业高层领导应协同财务部门共同进行管理程序的重新设计,其核心思想就是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并进行员工薪酬方案与业绩评价方案的设计。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资本分配

在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强化资本分配,服务企业的价值管理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针对国内旅游企业在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

1、旅游企业财务部门在进行预算管理方案的编制时,必须适时引入战略发展思维,将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有机结合,从而增强预算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价值。

2、在旅游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中,要突出集成化管理的特征,即要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推向“全面、全额、全员”发展的方向,企业全体人员都要明确预算管理的机制、模式与目标,并且加强预算管理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

(三)在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实现价值创造

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筹资、投资、经营等项目,其中投资与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包括投资、筹资以及经营活动,其中投资与经营活动是旅游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在旅游企业的筹(下转49页)(上接58页)资活动中,要全面分析自身的资本结构,并且选取资金成本最低的相应筹资方式;在旅游企业进行相关项目的投资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循“净现值”法则,只有当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现金流量净现值大于零,才可以进行投资活动的筹划;在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一定要将价值链管理、竞争战略与企业的长期价值驱动要素相结合,从而不断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合理利润进行分配,调动各层次人员积极性

在现代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利润分配具有重要的杠杆作用,即通过利润的合理分配,有利于调节旅游企业与社会相关经济组织的关系,也有利于调动企业内部的良好工作氛围。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更为合理的进行利润分配,更好地发挥其所具有的经济杠杆作用,是财务部门和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也要引起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各单位、部门之间的组织与协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必须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流,及时转变管理理念与模式,进而才能在加强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其在旅游企业发展中的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毛兰.价值管理下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选择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01):39-41.

篇9

【摘 要】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兴起,其中旅游业发展尤为突出,由此为了满足时代与人才的需求,我国多所中职院校均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此专业属于实践性功能较强的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强化课堂实践性指导,以满足相关专业知识的指导需求。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改进教学体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 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度提高,中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及专业水平也在不断的完善。为了满足学生及人才培养计划等,各方面对中职院校的相关要求,中职院校逐渐把职业教育与实践内容紧密相连,为培养出新时代的社会人才进行相关研究并改进。

一、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意义

我国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且实践教学过程存在着各种不足及缺漏情况,基于此,本研究中主要根据中职院校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为促进院校专业体系构建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在教学体系研究过程中可完善相关指导人的教学理念,通过与各方沟通与交流实现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促进本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其次,在设置课堂教学内容过程中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跟上时代的市场的需求设立各种前瞻性及科学性的教学科目。再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通过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取得各种教学成果,满足学校及相关专业的发展需求。最后,在教学体系的研究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在满足教学要求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共同发展及进步。

二、中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中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出现各种教学内容穿插,即设立科目及教学项目过程中,因各种教学目标不明确情况,出现教学科目重叠及教学资源浪费情况。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相关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相关专业知识水平的要求,中职院校教学实践过程中多存在各种无实际意义的课堂实践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兴趣及专业特长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院因各方面条件不允许,或相关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指导课堂采取敷衍或随意安排现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采取理论指导为主的教学形式,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课本教学为主,忽视内容的实践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情况,局限于教室与校园教学中。并且多数中职院校由于资金等条件有限,相对减少学生的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因此旅游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多得不到相关设备及场所的支持。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同时师资水平也成为一定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支持。

三、中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针对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研究结果调查,学院在设立专业科目课程时,多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穿插,无章法无重点的情况较为多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根据本专业的实际特点及社会需求等情况,安排课程内容及教学重点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等情况加以修改及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与专业要求为根本,加强理论知识指导的同时还需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相关指导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直接教学多于课外活动及实践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及能力均未得到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因加强与学生的积极沟通,通过对学生心理及课程特点的相互融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通过课程设置改革满足教学要求。提高自身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加强与时代的接触,跟上时代的步伐及社会的需要,安排基本的实训部分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仅可以安排短期校外培训,而且可通过校内实景模拟等课程完成。并且,中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基础设施与课程安排不配套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调配,即积极利用已有的基础设备加强课程安排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与社会资源的沟通交流,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强化其实践操作能力及与社会进行直接沟通交流的能力。

有效的改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不仅可以提高中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教育竞争力。在中职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需经过有效的改革与完善,逐渐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完成教学目的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慧,毛金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2(3):175-176.

[2]张玥娟.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17(1):128-131.

篇10

关键词:课证融通;高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5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提高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扩大学生的见习岗位群,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取得“双证书”的毕业生人数较多,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该专业重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以下简称导游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却连年下降,不仅造成学生考证信心严重不足,也极大影响了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本文从“课证融通”的理念出发,以提高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切入点,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就很好地契合了这一要求,所谓“课证融通”,是指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者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按照职业资格证或技术等级证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课证融通”强调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机结合,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岗位要求,具有较强的标准性、典型性和较好的共适性,以“课证融通”为切入点进行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

依据“课证融通”理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为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核心职业资格证书即导游资格证书,导游资格证的过关率就是专业的生命线,是衡量专业建设成效和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以广西为例,按照广西的导游资格考证安排,考试时间每年仅一次并安排在11月底或12月上旬,笔试内容对应四本教材,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并以单项题、多选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作为考试题型的情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考核、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围绕考证要求来进行改革和调整,搭建出符合“课证融通”理念,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引进职业标准,推进“课证融通”,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着眼点,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通,以重构课程安排设置、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调整课程考核方式等为手段围绕职业资格考试探讨该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模式

1.整合职业资格考试科目,重构课程安排设置。重视职业资格考证中的指导性作用,借鉴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把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按照考证的时间和要求进行调整,按照职业资格证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将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无缝对接。见下图:

为达到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证在上课时间和学习内容的对应,确保帮助学生在第三学期完成备考和考证,顺利取得进入行业的准入资格,为其第五、六学期的见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按照将职业资格证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对课程时间安排进行调整。

2.围绕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特点在于专业知识的融合,无论是理论考核还是面试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不仅仅是通过一两门的课程学习体现出来,而是要求对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课程的之间的融合,突出“学为己用”的理念,强调学生的理论吸收成效和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将专业理论教学在实践和操作过程当中入脑入心。采取项目化课程、教学做一体的模式,项目化的教学手段,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设置具体的教学任务,按照课程标准将课程教学和实践分为具体的项目,通过每个项目的设置和实施,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以适应考证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将教师角色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学生地位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媒体作用由演示工具转变为认识工具,教学过程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结合高职教学的特点,注重资源运用,将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3.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特点,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真实的导游大赛标准和导游行业要求搭建竞赛平台,举行院级模拟导游大赛,院级赛要求专业的所有学生必须参赛,并聘请旅行社的行业专家担任评委,对参赛学生进行专业点评,帮助学生迅速提高水平。比赛中的佼佼者则代表学院参加全区或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导游服务)大赛,将比赛与集训相结合,在大赛环境下检验学生对考取导游资格证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和运用状况,充分发挥竞赛的导向功能,带动教学改革。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竞赛元素,将技能竞赛作为常态化教学活动,通过比赛反思教学方式和效果,优化教学改革。

其次,对应导游资格考证当中的口试环节,通过与当地旅游景区相对接,将旅游景区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点的方式对学生导游讲解方面的能力进行强化。学生在大一阶段即多次利用教学实践周的时间前往旅游景点,感受优秀导游和景点讲解员的示范性教学,对规范、标准、优秀导游讲解有基本印象和了解,在大二阶段考证之前,引导学生利用实践周和周末实践到景点担任义务讲解员,既锻炼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又是对专业和学院的一次宣传契机。

4.参照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调整课程考核方式。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行业企业对具体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考核标准,结合所在省份职业资格考证的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进行模拟考题的收集、筛选和整理,在此基础上编制校本模拟习题集,强化模拟考试,提高考证通过率。在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中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既考核个人专业能力,又考核职业素养,参照导游证考试要求,打破专业课程必须在期末才能进行考试考查的藩篱,考证当中的相关课程,笔试对应笔试,口试对应口试,强化考前复习练习,在考证前多次进行模拟考试,并进行课程考查,学生考证环节结束,则课程教学和考试环节结束。

5.开设职业素质提升课程,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导游资格考试只是职业技能考核的一种方式,只能反映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部分素质,而非全部,若仅仅追求这一职业技能考核的通过率,则无法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也考虑到对学生其他职业技能的培养,如开设《普通话口才训练》课程对应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开设《茶艺服务技术》课程对应考取茶艺师资格证书,开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应考取人力资源师资格证,开展《专业英语》课程对应考取外语导游资格证书,并通过开展普通话诵读大赛、职业形象与礼仪大赛、主题茶席设计比赛、茶艺展示等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在旅游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10-11.

[2]周玉蓉,赵计萍.高等职业院校“双证融通”的探索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30).

[3]黄O.高职高专“双证书”制度实施途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