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思想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学思想

篇1

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密联系地理教材,在课堂中适时地切入时事热点,介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教学高一地理上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内容时,笔者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七号”的情况,并指出当前我国在世界航空航天科技领域中处于先进行列。又如,在讲授高二地理下册“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修建青藏铁路的情况,并指出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有“天路”的美誉。这样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培养的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一分为二看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逐渐形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客观、公正地分析我国国情,使其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地去看待国家的现状,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看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教学“海洋资源”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以下情况: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幅员辽阔,有着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岛屿星罗棋布。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有不少岛屿及其周围的海洋资源被其他国家侵占。接着,笔者在课堂中引入了“问题”。笔者重点介绍了的丰富资源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阐明我国对问题的态度及立场,还介绍了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对问题的看法,并剖析这些国家的意图。这样教学,能使学生认清当今的国际形势,更深刻地理解“和平崛起”的意义。最后,笔者这样引导学生:“爱国要落实到行动上。对学生而言,努力学习是爱国的重要表现。”

三、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篇2

    由此可见,地理思想是指人们对地理学科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地理方法指某一地理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和手段。地理方法的灵魂是地理思想,思想是对方法的抽象认识,方法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二者具有统一性。笔者通过对近五年来《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和相关专着中收集的有关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和实施中所取得的成绩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地理教育的价值实现做出一份贡献。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现状

    1.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想方法类型基本确定

    根据文献分析,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地理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地理教育国际》中指出,地理学科围绕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关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观念和法则,[1]包括:

    空间观念。涵盖区位论,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着空间定位、空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将世界组成不同区域加以认识、地理环境差异与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系统综合的观念。涵盖系统观、全球观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地理环境整体性、人地关系等思想方法。

    动态观念。涵盖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发展变化观,蕴含地理过程、时空关联等思想方法。

    可持续发展观念。蕴含人地关系的思想方法,其中“人对地”的影响中包括环境观、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一些观点。

    第二种观点,在《中学地理素养教育》一书中,袁孝亭教授从地理学家的倡导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认为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包含的地理思想方法有:[2]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应把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作为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主要包括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

    第三种观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地理视角”即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3]

    (1)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与“地理视角”有关的知识主要包括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念、因地制宜的观念、初步的环境伦理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化观念等。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特征“归纳”、地理成因“分析”、地理规律“理解”的过程与方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方法,例如归纳地理特征,包括运用地图发现地理特征、运用比较法概括地理特征等。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基本上概括了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地理思想方法,只是需要概括得再全面些,重点突出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思想,特别强调地图法、野外考察法等传统地理方法,增添GIS、GPS、RS等新技术新方法,同时新的地理课程改革也特别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2.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初步展开

    (1)理论研究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应当是基于地理学科的、以地理思想方法为主要依据的研究。并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如何基于地理思想方法进行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首先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提出具有基础意义的地理课程与教学问题;其次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探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再次是提出给予地理思想方法开展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技术路线”。[4]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地理思想方法体现研究

    洪婷从目标体系、地理教材、学习方式、形成性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策略。[5]陈启洪提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地理学思想,并把地理学思想划分为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等。[6]崔准依据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归纳为七个板块(定位问题、图像问题、区域分析方法、物质运动和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区位论、人地关系论)。[7]庞艳辉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人教版高中教材《地理1》的地理思想与方法,认为《地理1》中体现了四类12种地理思想和三类13种地理方法。[8]分析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的体现情况,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需要研究者的不断努力。

    (3)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研究

    张素娟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观念性知识——原理性——事实性知识‘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学内容,教学时再‘自下而上’帮助学生在事实和材料基础上提炼观念性认识,在具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概括,构建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并设计了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两个案例:“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洋流’”“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9]褚丽娟运用案例设计法,设计了地理科学方法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10]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还处于起始阶段,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

    (4)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学科教学中“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建和建构方式,代之以“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是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感知和了解各册教材的内容,并以其中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核心归纳和概括各册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以学科教材的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整体性教学。[11]徐宝芳教授在“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也强调对学生进行地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12]“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思想中,强调地理思维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从学案和教案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无论两案中的地图,还是图表、景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思想方法。教学有模,教无定模,至于哪种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有效教学,需要广大师生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5)地理思想方法的培养途径研究

    有关地理思维方面的文章较多,尤其以空间思维培养方面的最多。如袁孝亭主张在教学有关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等内容时,可利用空间形状、空间大小、距离等空间要素发展其地理空间思维;[13]代泽斌强调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通过区域[ lunwen.1KEJIAN.com]地图训练、区域对比训练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4]龚倩认为“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之一,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应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先导,明确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特征、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5]。笔者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方法的文章较少,缺少系统介绍培养学生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常有必要将地理思想方法作为地理教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并注重由地理思想方法推演开去,提出基于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总结提炼有关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策略、原理,以此构建地理教学的理论体系。[4]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起点,如何总结梳理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如何分析地理思想方法中所蕴含的地理教学原理;如何检验出地理教学原理的实际效果、运用策略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识和力量薄弱

篇3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地理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中必然蕴涵着丰富的思想素质教育因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把思想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地理知识中去,把思想素质教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思想素质教育在幼师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作为幼儿师范学校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思想教育价值,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想素质教育可达到以下目的。

1.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地理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在加强国情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地理教学,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工农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树立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地协调的发展意识。

幼儿师范地理教材内容是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的,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教育。通过地理教学,学生能明白资源、环境的关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认识到不能用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取得短期的经济效益;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与自然必须相互支撑,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地理教学更要使学生明确目前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只能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当今世界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地理教学内容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与外力、板块的张裂与碰撞、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资源开发与限制、人口增长与控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保护等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再如流星的坠落、四季更替、潮汐的形成、地震的产生日食月食、雷鸣闪电、山崩海啸海市蜃楼、彗木相撞、宇宙黑洞等自然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社会上流行的所谓“2012人类大灭亡”、“闰月之年有大灾”、“彗星的出现预示国家有难”、“十字连星警示世界末日来临”等谣言,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臆造。在地理教学中可结合这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识别事物、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破除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树立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的社会、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任何国家要求得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环境提供的机遇。诸如欧洲的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南极大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世界和平的实现等都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单靠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不能解决的,需要全球的合作和国家间的协调。中国实现现代化也同样要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引进国际现代化的科技和管理方法,广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打破闭关锁国的思想。立足国际、放眼世界,树立国际国内两种政治观、资源观、环境观,为日后参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打好思想基础。

二、思想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是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前提。

思想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一切教育思想、教育计划都需要人来实现,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地理教师首先应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要融会贯通地理解教材、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还要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当前地理信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充实地理内容;其次应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影响深远;最后,不仅要有强烈的敬业爱岗精神,还要有较高的理念修养及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样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改革教学方法,深挖思想素质教育素材。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能完成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深挖思想素质教育素材。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我国人口有13亿多,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一多,衣、食、住、行都紧张,年轻人升学、就业也困难。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了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时也看到长期的人口政策给我国带来的老龄化问题。又如讲“我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国。通过介绍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及丰富的资源等,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2)把现代化的一些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使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智能的条件。在教案设计中不仅要考虑选择有利于思想素质的教学内容,还要选择有利于思想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直观生动、形象地把一些思想素质教育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3)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如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搞一些有关环境、资源、人口、旅游等社会调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地理素质。

3.改革考试方法,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

任何一次考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考试的级别越高,学生的这种感受就会越深刻。应当意识到,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考查,还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极好机会。应该通过试题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次教育。假若试题能在知识、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人生观、环境道德观及国情等方面的深刻教育,那么这样的试题,不但体现着教育者的睿智及其所付出的心血,而且试题将发挥多方面功能。通过考试如能使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振动,它的意义将是一般知识、能力考查所无法比拟的。

三、思想素质的教育的形式

由于地理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思想素质的教育又具有现实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体现地理教学活动的特色,可采用多种形式。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形式当然不只是老师讲授,还可以师生讨论,做试验,看录像等。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恰当地渗透资源、环境、国情内容。

2.社会实践。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或调查。如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某要素的影响,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当地一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为加深感受,还可要求学生写出观察记录、调查报告、保护环境建议书或小论文等。

3.专题报告。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有计划地请环保、城建、计生、环卫、乡镇企业的有关人士,以及工人、农民或学生自己,就当地或某一单位某一方面地理问题作专题报告。

4.学生活动。

班委会或团支部组织的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地理教师可以协助班委会或团支部向学生活动渗透地理思想素质教育内容。例如,开展“世界环境日”、“地球人口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活动,“美化校园及美化家乡环境”活动,组织学生办板报,举办与相关的演讲会,成立“环保监督岗”,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篇4

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哲学的指导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哲学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引导学生用哲学的方法来学习地理,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辩证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哲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辩证唯物论,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在地理课本第一章就先介绍了宇宙中的地球。宇宙是以天体系统[1]为基础,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形成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目前,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2]中至今没有发现所谓上帝或者神仙创造天体活动的证据。而组成地球的物质具体形态是土壤、岩石、水、生物等,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世界是物质世界。通过对学生进行无神论的教育,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和地球的兴趣;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1)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改造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要求我们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具体的行动,促进事物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还应自觉主动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用因果联系的观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由于黄河上、中游地区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开垦陡坡、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使得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影响农业的生产。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破坏,人类要善于分析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在上游要植树造林、兴修水库、打坝淤地,减少泥沙流入河中;在下游要疏浚河道、加固河堤、治理盐碱化等,必须把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2)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哲学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过程。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例如,解释地表形态的塑造准平原的形成过程。最初的地貌平缓;后来由于构造上升,形成v形峡谷;再由于侵蚀加强河谷变宽,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谷间分水岭降低、变缓;最后地面近似平原,少数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因此,在判断准平原的地貌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凭借某一个阶段而忽略其整体变化过程,而是需要通过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应以正确的态度、合理的方法来探究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

3.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各个要素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各种地理事物,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需要教师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如,一些地理名词晨线与昏线、极昼与极夜、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寒流与暖流、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等。

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极昼地区变成极夜,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经济发达,西部相对闭塞,但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达到相对平衡,通过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缓解当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为人类造福。引导学生在面对不利因素时,不能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而是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2)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热量从低纬向高伟逐渐减少,从而使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致随纬度发生变化。例如,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自然景观大致为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叫做纬度地带性差异。

而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例如从北京向西到乌鲁木齐,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的变化,这种由于水分差异而导致的差异,叫做干湿度地带分异。这两种地域分异表现为普遍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共性。学生掌握了这种规律性,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上两种地域分布只是理想化的分布,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条件的变化、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内部又出现非地带性分布。例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美巴塔哥尼亚的荒漠,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等。

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哲学的指导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哲学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本文由收集整理,引导学生用哲学的方法来学习地理,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辩证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哲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辩证唯物论,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在地理课本第一章就先介绍了宇宙中的地球。宇宙是以天体系统[1]为基础,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形成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目前,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2]中至今没有发现所谓上帝或者神仙创造天体活动的证据。而组成地球的物质具体形态是土壤、岩石、水、生物等,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世界是物质世界。通过对学生进行无神论的教育,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和地球的兴趣;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1)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改造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要求我们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具体的行动,促进事物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还应自觉主动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用因果联系的观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由于黄河上、中游地区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开垦陡坡、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使得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影响农业的生产。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破坏,人类要善于分析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在上游要植树造林、兴修水库、打坝淤地,减少泥沙流入河中;在下游要疏浚河道、加固河堤、治理盐碱化等,必须把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2)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哲学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过程。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例如,解释地表形态的塑造准平原的形成过程。最初的地貌平缓;后来由于构造上升,形成v形峡谷;再由于侵蚀加强河谷变宽,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谷间分水岭降低、变缓;最后地面近似平原,少数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因此,在判断准平原的地貌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凭借某一个阶段而忽略其整体变化过程,而是需要通过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应以正确的态度、合理的方法来探究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

3.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各个要素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各种地理事物,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需要教师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如,一些地理名词晨线与昏线、极昼与极夜、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寒流与暖流、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等。

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极昼地区变成极夜,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经济发达,西部相对闭塞,但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达到相对平衡,通过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缓解当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为人类造福。引导学生在面对不利因素时,不能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而是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2)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热量从低纬向高伟逐渐减少,从而使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致随纬度发生变化。例如,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自然景观大致为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叫做纬度地带性差异。

篇5

一、德育经常化,就是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二、德育制度化,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制定“振兴奖学金”条例、学生立功受奖条例、学生操行评定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条例、学生劳动条例等。

三德育管理量化,就是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五章四十条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重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计分,前三项为常规检查内容,后几项为阶段性内容,对见义勇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自觉维护治安者进行表扬加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便于检查,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4个等级,以班为单位,每周一小结,学期中进行初评,学期末总评,公布结果。

四、德育学生化,就是德育工作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治、自愿、自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满意、高兴。德育学生化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如,开展班级卫生评比活动、国庆书画展览、校庆征文,定期出版学生报、举办革命歌曲比赛、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形成助人为乐、互相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几气。

篇6

关键词:地理学科 思想方法 教学

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学科学习的三大要素。要实现地理课易学易教,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就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

一、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

目前,地理教学中涉及的思想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整体性与系统论思想

这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要思想。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各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动态系统,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五大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口、聚落、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并与自然地理环境一起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系统。

2.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位论思想

这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地理教材中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中贯穿了区位理念。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是从自然与人文两大要素分析区位,具体分析时,应全面更要突出主导因素。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地理区位分析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克服不利条件,扬长避短,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即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3.地域空间性与尺度思想

这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地理空间概念包括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和范围,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事物的区域特征及差异等,表现在地理空间方面的特征与规律。地域性通过空间尺度的选择来体现,地理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并有一定的等级,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要对尺度大小进行选择。地理区域内部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是由尺度决定的。大小尺度间相互依存,深入了解地理现象要在大小尺度之间做相互转换。一般情况下,随着尺度的增大,空间异质性将会降低,即在大尺度上,较多地关注空间的整体性;在小尺度上,较多地关注空间的差异性。

4.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思想

这是研究和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决定了综合分析与比较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运用综合分析法学习区域,具体思路与程序一般为:明确区域空间范围―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综合分析区域人文特征―归纳区域特征―区域开发利用评价。比较法常用的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5.地图法

这是学习和研究地理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地图是最直观的地理“书”,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的种类和用途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地图法。

二、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的主要策略

1.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地理教学内容大致有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深层知识即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相关的学科思想方法,会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再庞杂和零散,基本技能不再停留在浅层次水平。要注意,地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基础知识的讲授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地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避免因单纯强调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而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

2.开展学科思想方法的主题式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有计划地进行一至两种学科思想方法的主题式教学活动。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某一地理思想或方法为主题,选择并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方法主题教学,一般适合复习课教学;二是以某章节、某单元、某模块知识的学习为主题,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一般适合新课教学。

3.借助练习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思想方法的意识

在平时的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想方法解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觉运用地理思想方法意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练习题和问题指导学生练习。

三、重视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重视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素养,进而推动地理学科教学的发展。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14-01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提高教学的效果放在第一位,杜绝无效教学。因此,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线教师需要直接面对的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

一、让“民主、宽松、愉悦”成为课堂氛围的主旋律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回答问题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强求一律。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要持一种平等接纳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不轻易给予评判,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回答中的错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发现错误,或者在讨论结束小结时再一起指出,如果每错必纠,势必会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评价时应多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样可以使许多学生不会因为错而觉得丢“面子”,相反,还会有学生千方百计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通过这些,我们使学生敞开了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二、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优化评价方式,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有积极的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生课后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 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在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教师还应是“加油站”,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这样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安排了一组照片《家乡巨变》对比铁山港区的发展变化。

五、巧妙的课堂收尾,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

篇8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 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 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作者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 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 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 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 “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 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 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2. 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

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 物分选性亦较好)。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 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 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 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 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 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3. 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

篇9

一、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教育内容。利用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中有大量的思想教育内容,我们要充分地去挖掘,并利用它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造纸术的知识,再向学生详细介绍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及传播情况,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四大发明的重大意义。使学生了解: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欧洲以后,改变了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火药和火器的使用,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城堡,战胜了封建贵族;指南针的使用,对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奠定了资产阶级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最后认识到:四大发明是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教材中渗透着许多思想教育因素。借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历史课堂上,根据教材的需要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名人的故事,有针对性的去引导他们思考,在他们心中树立名人的榜样形象。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人可以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成为孩子的人生楷模,可以给孩子以奋斗的动力。如在学习《张骞通西域》时,通过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拓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慢慢地感悟张骞的优秀品质。通过讨论有的同学说张骞忠诚,有的同学说张骞坚毅,有的同学说张骞勇敢,还有的同学说张骞智慧,感悟到了应该像张骞那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勇敢面对,奋力拼搏,永不放弃。又如在学习《的诞生》这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朗读马克思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片段,再给学生们讲马克思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虽然终生流亡,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虽然饱受磨难,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理想。感悟到作为青少年,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习马克思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直面困难的勇敢精神。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10

一、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

当前的中学地理教材运用了大量的描述文字与展示图片来对地理现象与概念进行讲解,却缺少对各知识点间联系的介绍,造成学生们的地理相关知识片面化和零散化。思维导图运用了图文并重的技巧,借助线条、图形、颜色、词汇和符号等元素间的相互组合,用直观形象的图示将各层面的知识点统一起来,进而使学生进行整体记忆。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可以显示知识点间的网络结构,还能有效地呈现思维过程,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减少了教师的思维引导与知识梳理,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贯穿了对其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引导。学生们只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地理思维模式,才能在学习中增强对地理现象的理解,进而将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式的教学工具,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改进,充分发挥其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二、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

(一)综合分析教材要素,建立科学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那么如何制作科学高效的思维导图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的关键或重点。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内容时,我以荒漠化的概念为核心,以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以及草场退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等四种景观进行发散,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对荒漠化的理解。其次,思维导图的制作要有层次感,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已知到未知,引导学生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点的联系。最后,教师在设计思维导图时,要遵循自己的教学思维,不可机械地模仿他人的思维导图。这不仅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整理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发展过程。

(二)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加强地理整体教学思维导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弥补了传统教学和学习模式中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如何合理巧妙地应用思维导图呢?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思维导图展开课前探究,对新知识点有一个自我的初步了解,在脑海中形成简单的知识体系,为课堂中的讲解打下基础。在预习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抓住教学重点,把握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思维,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体验。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一般来说,地理课堂上的思维导图具备两种功能———梳理和对比。梳理是指对地理知识体系的分析与建构,如在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我从地理位置、气温、气候、降水之间的联系着手,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相互之间的制约和影响关系。而对比则是通过不同要点之间的比较来展现知识点间的异同,促使学生们辩证思考,进而加强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以及对灵活思维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注重能力思维并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与资源融汇成一个整体。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运用教师的思维导图来进行课前预习、加强课堂理解,还要善于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建立自己的地理思维结构。我在地理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们自主设计思维导图的过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不断发散与完善其思维过程,确保相关内容的强化记忆。自主构建的思维导图还有一大显著优势,即学生们能够将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如探究本地种植的某种农作物时,先从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出发,反向思考本地的地理位置、光照、气候、降水等,从而明确农作物适宜生长的种植环境。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强化整体记忆,并利用线条、颜色、图形等将文字描述与真实现象联系起来,可以将知识点依据彼此间的关联进行鲜明的分层管理,进而在思考相关问题时就能够迅速检索出所需的知识内容,起到触类旁通之效。

三、思维导图的教学评价

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是中学地理教师们推崇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思维导图并非适用于所有地理教学内容,并且其相关的教学形式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善于了解自己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以确保课堂的科学、高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地根据课堂思维走向对思维导图进行相应的修改与丰富,及时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与点评,让其明白自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运用思维导图的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思维传导与学生思维反馈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们的思维优势,不断改善地理教学形式,以显著提升中学地理的教学品质,增强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