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

篇1

【关键词】边防公路自然灾害防治冰包雪阻水毁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危害

1.1冰包(涎流冰):

涎流冰是指我区冬季泉水在公路上形成的冰体,当地人俗称“冰包”。冰包在公路上形成的长度由几米到上千米不等,最大冰厚6米,平均冰厚1.2米,是我地区边防公路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最严重的线路是X901线伊木河至白鹿岛段和X903线荒火地至西牛耳河共计251公里,延线大小冰包近百处,每年的一月至四月是冰包的生长期,春融期冰体融化后冲刷路基、路面及桥、涵形成公路水毁。

1.2雪阻:

雪阻是指我区冬季积雪在公路上达到一定厚度时,行驶车辆受阻,严重时断绝交通的现象。雪阻经常发生在公路的低洼、傍山、路堑路段,积雪最厚达1.2米,严重影响交通。每年的二月至三月末是雪阻多发期,我区边防公路各线都十分严重,是我地区冬季公路另一种较严重的灾害。

一般公路形成雪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次降雪量较大时形成,整个冬季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形成的雪阻较长、较厚全线阻车,延线都可能出现雪阻,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另一种是风力较大时(特别是春季)刮起地面积雪积集在公路上形成雪阻,一般发生在每年的二至三月份,这种情况出现的雪阻频率高,多发生在低洼、路堑、傍山路段,雪阻较短、厚,严重时断绝交通。

1.3水毁:

公路水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公路路基、路面及延线设施破坏力极强。特别是我地区边防公路,由于地形复杂、公路等级低、排水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每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公路水毁,严重时断绝交通,同时也是一种较严重的交通隐患。

我地区边防公路水毁多发生在春融期和夏季梅雨季节。每年的春融期当温度升高较快时,满山的冰雪快速融化汇成洪流冲向路基,由于此时桥、涵内的冰体未完全融化,排水量严重不足,至使洪水直接冲击路基并漫过路基冲刷路面,造成路基、路面水毁。当水量较大、急时则冲空桥、涵基础,发生桥、涵水毁。温度升高越快水毁越严重。这种水毁多发生在林区的X901线和X903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毁。夏季水毁则不常见,只有出现强降雨时才能发生,破坏力极大,桥、涵、路基都可能发生水毁。

二、自然灾害的防治

2.1冰包的形成与防治

冰包主要是暖泉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及一定的气温下形成的,它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1月到12月中旬,气温开始下降,最低气温可达-200C,水开始冻结,公路的各种排水设施逐步被冰堵塞,流水漫上公路形成第一期冰包,冰面光滑、平缓。第二阶段是12月中旬至翌年2月初,最低气温可达-450C,潜流的液态水开始析出大量冰晶,流到公路上形成第二期冰包,由于水量小冰包生长缓慢。第三阶段是2月中旬至3月末,气温开始回升,地面冻土与永冻层土衔接,潜流全部堵塞,所有泉水流出地面漫过公路形成第三期冰包。特点是面广、长度大、生长快。

根据冰包形成的大小及特点可采取两种防治措施。第一种措施是对于较小的冰包可用导流坝与透水路堤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公路冰包形成处的上游设置导流坝,用以汇集第三期冰包形成的水流。在冰包形成路段或桥涵两侧做成透水路堤,加大将要封冻的桥、涵排水能力,让第一期形成冰包的水流顺利通过路基,冰包不会形成。由于第二期冰包形成较小,一般不会严重阻车,即使阻车清除也十分容易。对于第三期形成的冰包可在3月末一次清除。此种措施可以就地取材,施工方便,造价低。第二种措施是对于较大的冰包可用呼伦贝尔市公路管理局1984年实验成功的“双出口导流三期综合治理方案”进行根治。其基本原理就是找到暖泉出水口,埋设保温导管,通过路基基础排到路基下游,让泉水在公路下游形成冰体。原理图如下:

此项措施技术性强,施工困难,造价高,需专项投资。

2.2雪阻的防治措施

根据公路雪阻形成的种类,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进行防治。

(1)由于风力较大在路堑、傍山、低洼路段形成的雪阻,可在雪阻路段的上方或下方(根据风向定)设置挡雪墙或挡雪栅栏用以挡雪和降低风速。对于基础为岩石的路堑、傍山段可设置挡雪墙,材料用片石或块石均可,墙的厚度0.5米、高度为年积雪高度的1―1.5倍、长度为雪阻路段长度的1.2―1.5倍;基础为普通土便于施工的雪阻路段可设置透风度为70%的铁栅栏或木栅栏,其长度及高度参考挡雪墙的数据。原理图如下:

2)由于降雪量较大路面积雪过多形成的雪阻,阻车路段长、工程量大,可配置专用除雪设备随机进行清理。

2.3水毁的防治

防治边防公路水毁必须严格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本地区边防公路水毁形成形成的特点,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对现有的边防公路进行升级改造,根据当地的水文资料认真做好公路延线汇水面积、降雨量、河道洪峰流量等数据的调查、统计、测算工作,根据实际设计公路的排水设施和防护工程,保证公路具有足够的泄水能力和防冲刷能力。

(2)加强公路延线易发生水毁路段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冬季冰包发生准确地点和大小,桥、涵被冰体的堵塞程度,以及春季桃花汇集、流量的特点、规律。二是夏季梅雨季节各桥、涵排水设施设置是否合理,泄水能力是否能满足要求等。根据实际对排水设施进行加固、增设、改造,提高其排水能力和防冲刷能力。

(3)加强公路排水设施的养护力度,及时维修其损坏部位,认真清理河道、桥、涵及排水设施,确保其排水能力。特别是春季冰、雪融化前及时疏通桥、涵内的冰体,保证桃花水顺利通过。彻底清理路基、路面积雪,降低桃花水的冲刷和破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事后对策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51011

1 我国近期农业气象灾害的具体现状

作为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的国家,气象灾害不仅对农作物造成大幅度的减产、还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更是影响我国在农业发展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迅速的进行发展、包括城乡一体化、工业化的进程与发展不断上升,再者就是我国走的是以工业发展为主的疯狂式发展路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环境的污染也造成极大的危害,频繁发生的气象灾害导致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粮食的安全问题也大幅度的下降。据统计,我国在近几年农作物每年平均受到气象灾害的面积达到近3330万公顷,因气象灾害粮食损失超过55亿公斤,这是一组十分庞大的数据,伴随着社会进度的不断发展,如果未来这种情况不断的发生,那么气象所造成的灾害在以后带来的将会是一场噩梦,会造成非常大的危机,甚至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摇,所以一定要制定出相应的防御措施,以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使农业生产达到高产高效,才能保证粮食的安全,社会的稳定。

2 及时有应对性的防御措施

2.1 充分分析不同的农作物对自然的抵抗力,以便更好的来确定农作物的适应条件,生产方式等

尽早做出针对气象灾害的预备工作,当面临危险农业气象到来之时才能临危不乱,充分的措施和防御会将农业气象造成的灾难降到最小。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也是应对气象灾难的对策,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一定要加强气象灾难防御措施,使灾难发生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的保护了农业的生产,我们也要掌握一些农业气象有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防御

2.2 加强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能够准确有效的减少农业灾害,在加强气象预测与防御措施的同时,农业的栽培技术也同等重。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之时在栽培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的话,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了解生活习惯后可以适当的进行人工的措施,从而使产量大大提高,所以加强农业的栽培技术也是应对与避免农业灾害的防御措施。

2.3 农业气象灾害的长期性防御措施

为了长期性的防御气象灾害。在加强气象灾害的时候 ,更要加强长期性的避免,可以实施一些必不可少的措施,就像对温室蔬菜所进行的栽培,可以确保农产品作物不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但这样也只是一种做法并不能长期使用,总的来说,顺应天气的变化是最好的。

2.4 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

为了跟好的避免自然灾难,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环境,这是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防御中最重要环节,不仅加强了农田的基本建设,坡地梯田化、洼地台田化、兴修水利、打井防旱以及营造防护林用来调节和改善农业土壤条件,努力实现生态的自然平衡,从而更好的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减少农业灾害的建设频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 防御气象灾害事后对策

发生自然气象灾害是避免不掉的,那么我们不仅要有应对的防御措施,还要有防御的应继续和长效性等的对策外。还要承担后果,及时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的到来。能够及时有效的是气象灾难发生后,能够及时进行弥补是损失量降到最低,竟可能的尽早恢复生机、下面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应对:

3.1 灾难发生后的处理对策

当灾难事件发生之后应该有效及时的作出相应的技术对策,使得农业灾害造成的后果降到最小,让受灾的农作物能够恢复生长,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农业生产质量和产量。

3.2 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大范围的减少由气象造成的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气象灾害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能找到一个从经济的制度上预防灾害的办法,这个方法是对与那些已经做好了很好的防护措施,但是没有得到效果,还是受到自然灾害的损失起到很好作用的办法,这样也可以鼓动农作物的工作者加入农业保险,这样就会减少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危害。

3.3 大力保护环境

我们现今居住的地球是经过漫长的演化时期,才渐渐形成今天能够适应生命生长的环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地球才变得美轮美奂、缤纷多彩。在很多年年前地球孕育出了人类,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对地球有着生存繁衍的依赖性,我们需要地球不断的提供食物和植物才能够生存下去。

4 结论

气象灾害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加重危害,这种趋势与人们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地资源的过度开采森林的减少加重滑坡与水土流失,加速河道、泥石流等气象灾害的发生,湖泊中的淤泥导致洪水能力的减少及旱灾发生频繁的主要原因。还有就是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导致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有些城市的防洪措施没到位等,内涝加重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鲍文.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及其构建[J].江西农业学报,2013(02):83-86,89.

篇3

论文摘要:阐述了我国北方主要的自然灾害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了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可以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侵害程度。

作物的生存是和它周围的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作物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通常的生态关系,不良的生态环境将使作物生长不良,生理机能的破坏,农作物产量显著降低,甚至颗粒无收。

1主要的自然灾害

1.1旱灾旱灾是我国北方经常发生的主要灾害之一,它危害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旱灾大部分发生在春季,也可能发生在冬季或夏季,在北方多发生在春季,时间在3~5月期间,这时又是北方风季,往往高温伴随着强风,对农作物的生长危害甚大。

1.2风灾风灾是我国北方又一主要灾害之一,尤以春季大风危害最为严重,春季平均风速为3~5m/s,最大平均风速一般在20m/s以上,个别地区可达30~40m/s,加之年平均大风日数较高,一般在50~100d之间,而且往往大风伴随沙尘暴,沙尘暴日数一般达10d左右,最多可达30~40d。

1.3雹灾雹灾是我国北方炎热夏季出现的一种灾害,它来势凶猛,危害程度大,危害范围较小,一般危害范围在10~20km的狭长地带。

1.4冻害冻害也是影响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威胁较大,在温暖季节,当冷空气南下时,各地会出现降温,致使许多作物遭受冻害或霜冻。

1.5土壤盐碱化我国北方土壤盐碱化面积正在不断扩大。

2自然灾害给作物的危害

2.1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危害我国北方经常发生“干热风”的侵袭,它的危害范围较小,但危害程度较大,“干热风”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干热风”形成之后,尽管土壤中含水比较充足,农作物由于空气干旱所引起的强度蒸腾和生理失水过多,它来不及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导致植物有机体的水分平衡破坏,使农作物青枝绿叶变成枯叶,收获量显著降低。当小麦将要成熟或正值扬花灌浆时期,经常遇到“干热风”,将使小麦减产20%~30%。

2.2风灾对农业带来的危害当风速达到10m/s以上时,农作物的同化作用能降低1/20,并使农作物遭受机械损伤,如倒伏、茎杆折断、落花落果。如果遇到狂风和暴风(28~32m/s)农作物的受害程度更大。

2.3雹灾对农业带来的危害正当农作物扬花灌浆或邻近成熟时,一场冰雹过后可使农作物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冰雹不仅毁坏庄稼,而且有时能伤害人畜和房屋。

2.4冻害对农作物的危害霜冻分早、晚霜,“早霜”发生在农作物成熟或邻近成熟的晚秋季节,这时农作物的抗寒性较强,一旦发生霜冻,作物受害程度较小,有时“早霜”发生的时间较早,其危害性也是很大的。“晚霜”发生在春播作物处于萌芽状态的早春季节,此时农作物正在萌芽,组织细嫩耐寒性差,一遇霜冻,受害程度较大。我国北方广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海拔高和干旱,经常在早春季节发生“黑霜”的危害,俗话说“四月八,黑霜杀”,它对早春作物危害甚大。

2.5土壤盐碱化对农业的危害由于土壤中含盐很多,土壤水分变成很浓的盐水,这时植物根系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就发生了很大困难,甚至完全无法吸收,于是植物枯萎,严重时死亡。同时土壤的盐分太高时还会直接使原生质受害和伤害植物组织。

3农田防护林带减轻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侵害

3.1农田防护林带对旱灾的影响克服土壤干旱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所以为了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单纯依靠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是不够的,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在林带的保护下,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一般可增加10%~20%,土壤蒸发减少30%~40%,气温在夏季晴日白天14时一般可降1~2°C,因而改变了干旱性质,减轻了对作物的受害程度。

3.2农田防护林带对风灾的影响农田防护林带,一般可降低风速30%~40%,大面积林网还能使风速发生递减作用,从而可以防止风灾或减轻其侵害程度。

3.3农田防护林带对雹灾的影响农田防护林带可减少或免于冰雹对农作物的侵害。营造大面积防护林,能够改善不良环境,是从根本上防雹治雹的重要措施之一。

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防灾;抗灾

引言: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仅仅只有人类文明、科学技术进步、还有各种各样的灾难,它们为人类历史留下的是一页页触目惊心的篇章。灾害,特别是工程灾害,每年都会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如何防灾已是土木工程界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一、灾害的分类

土木工程中的灾害及其分类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损害。例如,强烈的地震,可使上百万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滂沱暴雨泛滥成灾,可摧毁农田、村庄,使成千上万居民流离失所;严重干旱可使田地龟裂、禾苗枯萎、饿殍遍野;火山喷发出灼热的岩浆,可使城镇化为灰烬;强劲的飓风、海啸可使沿海村镇荡然无存,诸如此类,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灾”。人为灾害是由于人的过错或某些丧失理性的失控行为给人类自身造成的损害。具体灾害有如下几种:

1、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2、滑坡。

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 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灾害的治理:如在坡顶筑截水排水沟,裂缝回填,建造排水隧洞及坡面排水孔、削坡、压脚等措施;还有就是开展抗滑工程。

3、崩塌。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4、地面下沉。

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5、地震。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土木工程抗灾内容

1、灾害材料

在工程结构的抗灾研究中,首要关注的是材料受灾后的性能变化,即灾害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也即材料在灾害下的损伤等。关于灾害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国内外都已做出了许多研究,定性和定量的得到了一些结论,但是系统性还显然不够,故在土木工程研究中,灾害材料领域还未形成一个专门完善的领域。而在工程结构的加固设计、工程鉴定和工程咨询等实践中又必不可少地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灾害材料学一般涉及到土木工程材料的一般力学性能。

2、灾害检测

检测在受灾的土木工程结构鉴定和加固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检测的程序为:检测任务委托,收集原设计图纸及竣工图,外观检测,材料检测,构件变形及现有强度评估,有无可修性,寿命估计等。灾害检测报告一般包括:现状调查,图纸核对,材料强度鉴定,承载能力验算等。

3、灾害加固

就加固材料来说,目前仅仅是用钢材作为加固介质。钢筋砼结构加固方法有很多种,90年代以来主要是置换法、绕丝法、粘刚等方法。国内外近几十年来已较多的开始研究粘贴复合材料来加固梁柱等结构。与钢相比,用复合材料对结构进行加固有如下优点:自重轻、厚度小;任意长度、免搭接;材料不用预加工;板材允许交叉;极高的强度;可采用不同模量的产品;突出的抗疲劳能力;结构物不用预处理就能覆盖;抗腐蚀;施工时对环境无特殊要求等。而粘土剂同样具有以下优点:高强度、高模量;基材可以是混凝土、砌体结构、木结构等多种结构建材;永久荷载下抗蠕变,抗腐蚀;符合环保要求。

三、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护性无论从筑巢穴居,还是到近代的地下指挥所、核电安全壳都需要土木工程的防护。

2、超前性防护设施必须建在遭受袭击之前,如交通需要先修路架桥、发电先建电厂等。

3、基础性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具有投入大、效益大、服役周期长等特点。

4、普遍性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土木工程,而其对土木工程也有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

篇5

吸取日本强震教训,笔者认为,我国化工企业要积极开展对炼油生产、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性、环境影响范围等方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价。按照发生自然灾害的预想,采取预防和应急措施,建立环保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废水贮存及处理系统,从根本上排除发生事故时因化学物质泄漏对水体可能造成的污染风险。企业要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与地方政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企业周边高风险区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告知群众,在遇到管道爆炸、泄漏等事故如何进行自救等相关知识;同时,要深入管道沿线评估高风险区,对管道进行内外检测,加强管道日常防护。

化工设备生产企业要提高设备的制造等级,尤其是提高应变承受能力。今后建设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因素,对大型油品储罐、重点设备提高制造级别。这样在突况下,才有可能保证设备完好。此外,还要提高自动化控制快速反应水平。有效、灵敏的自动化控制,可保证突发事件的瞬间,进行安全停车、关闭相关阀门、停止设备运转。这不失为一条保证安全的有效举措。

尽管天灾不能避免,但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人类是可以选择的。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化工企业的应急预案往往比较注重应对“人祸”,较少涉及天灾的预防。因此,从设计源头加强对天灾的预防和应对能力,科学制定针对天灾的应急预案已是十分必要。

首先,化工企业要制定严密的措施来维护危险设施和危化品安全。对在建和筹备建设的化工项目,要开展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火灾、爆炸、剧毒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的安全风险评估。地方政府在调整和布局产能时,不能仅仅考虑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及交通条件等因素,还要把当地环境、地质状况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其次,做好危险隐患的源头控制。由于化工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使得厂房之间各种埋地架空管线相互连接,地震来时厂房之间容易产生位移,进而造成管线断裂,致使危化品等泄漏。因此,企业要加强厂房和管道的防震措施,提高防震性能。此外,在设计一些原料和产品储罐时,必须进行抗震验算,若罐壁厚度不够,要采取补救措施。

篇6

关键词:成品油站场;安全性原则;应用方法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交通设施的日益完善,加油站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成品油汽油易燃、易爆等特点,如果在成品油战场中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引起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分析成品油战场设计中的安全性原则并探讨其应用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安全性原则

1.1 油库选址的安全性原则分析

在成品油库战场地址的选择方面应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成品油战场地址的选择应该符合地质条件的要求,不能选在存在泥石流或者流沙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区。另外在山区的成品油库应该选择不易出现分化的地方,并且在选址过程中注意避开破碎地带或者断层区域。二是成品油库站场的选址应该具有优秀的预防水灾的条件,避免洪水灾害对油库造成侵害,尤其是在靠近江河、水库等地段的油库,在施工设计方面应该注意油库地区的设计标高应高于此地最高洪水水位1米以上。三是油库站场所在位置应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以满足生产和消防的需要,另外,油库的选址应与周围保持安全距离,这样不但能够避免外界对于油库造成的污染,也能降低油库在与周围居民和建筑发生火灾事故时造成的相互影响。四是对特殊油库的选择应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例如机场油库在选址时应确保机场和飞行的安全,满足直面安全距离对周围空间的技术要求,而海岛油库的选址不但要保证港口和船舶的安全,还需要考虑海洋灾害可能对油库造成的风险。

1.2 油库设计的安全性原则分析

为了全面的保证油库的安全和便于管理,应该在油库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安全性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油库的设计方必须具备相关的资质条件;二是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例如《石油库设计规范》和《工业企业卫生标准》等,同时注意在油库建设过程中安装自控设备和电气设备时要达到防爆要求;三是在油库总体规划过程中应符合安全管理的要求,例如在油库总体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风向对油库各个区域可能造成的影响,道路对于消防安全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应该在油库总体设计中予以解决;四是重视油库中防护设施的设计和附属工程的安装,有很多油库在自然灾害中损失严重,都是由于防护设施建设不完善,例如排洪沟渠设计不完善,挡墙护坡等的设计也不符合要求,为油库日后的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

1.3 油库运行中的安全性原则分析

在油库运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安全性原则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况:即防火防爆,防中毒防静电,防失控,防设备损坏,防环境污染,防人的不安全意识,防自然灾害和有意破坏等。具体做法分析如下: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组织,实行安全员负责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二是建立健全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技术鉴定制度,做到工作有章可循,确保油库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三是加强油库工作人员得教育培训工作,鼓励工作人员和油库安全员按规章办事,对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全力保证油库长期的安全运行。

2 成品油站安全性原则应用方法

对于北京地区的成品油站,在安全性运营过程中应考虑到其气候特点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平均在10℃左右,因此在次地区成品油站的安全运行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冬天防冻,夏天房照,防偷盗、防破坏人为破坏的风险,而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山洪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在防护过程中可放在次要位置。

为了防止偷盗和人为破坏,应该采取以下防护措施,一是禁止无关人员的随意出入;二是非要害工作人员进入成品油站的要害区域应办理相关手续,做好登记;三是对成品油站中的电气设施或其他附属设施的运行状态经常检验,例如油罐的阀门,成品油站的库房和配电间等。另外为了做夏季的防胀和冬季的防冻工作,应该在每年夏季和秋季来临之前进行一次检查,并且在夏至和冬至时加强检查工作,及时休整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提前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3 总结

总之,在成品油站场设计中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特点进行安全性原则的应用,对于地质地质条件相对稳定的地区可将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得考虑放在次要位置,而对于湖泊和河流周围的成品油站场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可能对成品油站场产生的影响,另外在成品油站场的安全营运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为因素可能对成品油战场造成的影响并应及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确保成品油站场的安全、长期、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桥梁与城市发展 常见病害 桥梁养护

城市桥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桥梁主要是从地域范围来讲的,城市桥梁是指修建在城市范围内的修建在河道上的桥梁和道路与道路立交、道路跨越铁路的立交桥及人行天桥。城市桥梁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运营及灾害破坏情况下的紧急救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桥梁与城市发展联系.。

一个城市的发展,与之伴随的还有这个城市桥梁建筑的发展,随着城市近代化的进程,桥梁无论在地域分布还是在建造工艺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因此,从城市桥梁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往往能发现这座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原始轨迹。例如,城市规模不断向更宽广的三维空间扩展,原始的平面交通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对交通的需求,由此催生出的立体交通又必须借助桥梁才能得以实现。城市桥梁连接的往往是对城市发展有巨大作用的两端,毫不夸张的讲,一座桥梁就是一条经济腾飞的纽带,据相关部门统计武汉长江大桥建桥半个多世纪(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累计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超过百亿元。除了这些大型的跨江跨海大桥,琳琅满目的城市立交桥和高架桥也是城市现代风貌不可或缺的元素。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城市发展与桥梁建设的互动关系,即城市的发展是推动桥梁建设的主要动力,反过来桥梁的建设也很好的服务于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桥梁之忧患。

桥梁之于城市,城市之于桥梁,是鱼与水的关系,相辅相成。每座桥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防止已建桥梁尽可能免于破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修建一座桥梁特别是在城市中修建大型桥梁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这对任何省市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下面的数据也许会让你有所感触:虎门大桥工程总投资29.4亿元,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总投资大约30多亿元,杭州湾跨海大桥总投资118亿元。当然,桥梁的损坏维修费用也是高的惊人,这让我们的城市桥梁实在是“伤不起”。第二是桥梁损坏带来的安全隐患是无法估量的,特别是修建在人流、物流集散集中的城市范围内的桥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影响是持久的。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致使该地区大部分桥梁坍塌,2009年津晋高速公路离港塘收费站800米一段约150米长的高架桥突然坍塌,事故造成6人死亡、4人受伤入院 ,2007年九江大桥坍塌,2012年哈尔滨大桥坍塌........。历史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必须将桥梁检测严格贯穿桥梁建设和使用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对可能造成桥梁损坏的原因进行深入的了解,并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使灾害降到最低。

(三)影响桥梁安全的自然因素及防治建议

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范围广,影响大,许多重大桥梁事故的发生其“主谋”就是自然灾害,其中地震和洪涝灾害是对桥梁影响最大的,另外还包括风灾、沙尘暴在内的其他自然灾害。地震是最为我们所知的“桥梁杀手”,2008年四川地震中,作为灾后救援的生命线工程道路桥梁工程遭到全面的破坏,致使救援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桥梁的有效抗震引起了国家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对桥梁的抗震基本要求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根据实际工程经验,有关专家提出了桥梁抗震的三个重要措施,即抗震设计;减震控制技术;隔震控制技术。 桥梁的抗震概念设计主要发生在桥梁设计阶段,包括正确的桥址选择、合理的结构选型和布置、恰当的结构体系的采用,根据不同地域要求采用适当的抗震设防等级;减震控制技术是通过采用减震装置来尽可能地将结构或部件与可能引起破坏的地震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分离开来,减少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和能量,如采用减震支座等措施;隔震控制技术是以延长结构自振周期来实现的,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大跨度柔性结构往往采用提供适当阻尼的方法。实践证明采取上述抗震措施是行之有效的。除了地震以外,洪涝对城市桥梁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我国南方城市夏季多雨水,洪涝现象时有发生,并时常伴有滑坡和泥石流。所以洪涝对桥梁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基础部分,大型的洪涝现象往往容易将桥梁基础处土层部分掏空或直接破坏墩台,从而影响桥梁上部结构的稳定,这种破坏延续性很强,破坏力极大。这要求我们在建设桥梁时要特别注意去研究该地区气候特点和洪水资料,从而选择适当的桥位和防护措施。

(四)影响桥梁安全的人为因素及防治建议

自然灾害对城市桥梁的破坏固然可怕,但其终究属于不可抗力的范围,更令人深思的是人为的破坏,城市桥梁因为其所处地域的独特性,特别是中心城市的立交桥 、高架桥和人行天桥,其交通量往往较大,周围不安全因素更多,直接导致了桥梁事故发生频率的增加,上文中提到的哈尔滨桥塌事件的主要元凶是超载的货车。当然,事故发生可能不是某一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认识到许多事故桥梁早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就埋下了隐患,成桥又缺少专项安全防护设计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所有这些致使了许多桥梁事故的发生。对此,必须加快我国在城市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规程等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城市桥梁的调查和检测,将可能影响城市桥梁安全的因素尽可能扼杀在萌芽阶段,组织相关单位对城市桥梁进行专项防护,重点桥梁进行重点防护。

后言:

展望我国城市建设的前景,桥梁新建、改建、加固的任务依然很重,只要坚持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充分重视城市桥梁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极其重要的工程结构以及其特殊作用,总结经验,正视不足,认真解决桥梁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防灾减灾的问题,我国的城市桥梁建设技术一定会展现更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万敏.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桥梁建设,2002,(6)

篇8

关键词: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1.水土流失成因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是自然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加剧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1.1自然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其中地形、地质、土壤类型和植被等方面是潜在因素,而降水是主要动力因素。

1.2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的潜在因素,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则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开山采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且呈现出随着人口不断增强的趋势。长期以来,人为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活动是诱发和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及人为破坏,形成了两个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一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人口增长快,环境人口容量严重超载,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耕地(主要是坡耕地)比例过大,农业经营粗放,生产水平很低,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二是“越穷积累越少,积累越少越穷”的恶性循环。另外,滥挖、滥伐等人为破坏活动和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不注意水土资源、自然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保护,人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而严重的水土导致自然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逆向演替,土壤肥力衰退,自然灾害频发,农林牧业产量降低。水土流失不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且还严重威胁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妨碍社会的进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泥沙淤积,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态环境,是造成山区区域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1水土资源损失严重

作为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水土资源的严重流失,使当地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加剧干旱程度;地表活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生产力严重下降,造成沟头延伸和沟岸扩张,沟壑面积扩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当地群众的贫困程度。

2.2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2.3淤塞河流、淤积水库等沟道工程

大量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水库,缩短水库使用寿命,严重影响行洪调洪、蓄水灌溉等综合效益的发挥,对工程安全构成了威胁。水库由于淤积防洪能力降低成为病险水库,保灌面积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1/3,有些水库已完全丧失了蓄水灌溉能力,只能采取“空库迎汛”的运行方式,造成汛期有水不敢蓄,汛后想蓄又无水的状况。

3.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3.1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分为三项措施。一是宣传措施,通过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水土保持法律意识;二是政策措施,针对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制定地方配套规范性文件;三是监管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督执法队伍,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及时治理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2管护措施

管护措施其内容包括管理措施和看护措施,管理措施是为了调动全社会治理小流域的积极性,提高治理效果和水平所采取的项目管理措施;看护措施主要是为维护和保护治理成果而采取的措施,分为自管、专管、监管措施。对属于个人所有或承包的区域内的水土保持设施,主要以自管为主,村集体所有水保设施,主要以村级管护员专管为主,对国有水保公共设施主要以职能部门监管为主。

3.3群众参与,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

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各县(级)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土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3.4植物措施

植物防护措施配置上要求土地整治与造林种草措施相结合,对树种选择要适地适树,并结合生活及美化要求。在具体布设上,注意乔、灌、草的合理搭配,绿化和美化的有机结合,实行近灌远乔,形成综合性保水保土的防护体系。造林树种的选择: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立地条件选择树木花草种类。

(1)“二退二还”:①退大坡度耕地为林地;②在低山丘陵的耕地基本上都是毁林开发的;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对此在短期内必须采取“二退二还”的退耕还林治理对策。

(2)“二防二治”。对已发生库淤、湖淤的水库、湖泊采取清淤、治污,并在库区、湖区周围营造水源涵养林,由此达到防淤、防污的目的。

(3)生物措施。进行农田防护林、护沟林及封禁治理,行成生态自我修复,使活立木蓄积量≥400m3/km2,提高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的能力。

3.5工程措施

3.5.1分级截流泄洪

在山丘自然林与耕地交界处,即坡岗地上部建截流沟,截住山水,防止山水冲刷耕地;在岗坡地中部和岗坡地下部,也都分别开挖截流沟,中部截流沟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坡下建截流沟,既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又防止洪水倒灌。

3.5.2小塘坝工程

在山与山之间的沟谷里,修建小塘坝蓄积地表水,既可以蓄洪调洪,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综合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农业。

4.结语

水土保持工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搞好水土保持,把预防、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减轻水、旱、风、沙灾害,保持生物群落所依赖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使整个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呈现一片蓝天、绿地和碧水,进而夯实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游客出行常见安全风险点及隐患;通过分析,对与出行有关的各相关群体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共同携手关注游客出行安全。

【关键词】游客;安全;管理

旅游是人们钟爱的一种娱乐休闲方式,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演变,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项经济支柱产业。但近期接连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对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关注游客出行安全,已成为业内爱心人士的共识。

1游客出行潜在风险点概述

1.1自然灾害的不可预见性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游客事先无法预知其何时发生及其严重成度,因此在出行途中,极有可能遭遇自然灾害。例如在夏季、雨季,有可能遭遇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秋冬季则易发森林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后果,一般都较严重,对游客生命及财产安全将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它是游客出行必须考虑的风险点。

1.2交通工具的不安全因素

(1)交通工具年久失修,维护保养不及,导致自身安全隐患出现。

(2)驾驶员疏忽大意、违章操作,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3)驾驶员不具备基本素质,驾驭能力欠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4)游客乘坐交通工具时,安全意识淡薄,心存侥幸,不听工作人员劝阻。如乘车时未按照要求使用安全带等。

1.3旅游景区消防、安全设计不合理带来的隐患

(1)消防设备、设施投入不够,有的消防器材未做到定期检修、更换;消防通道宽度不够,景区建筑防火间距不完全符合规范要求等等。遭遇突发事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安全警示标识不完整、不规范。如要求中英文的书写的,如果只写中文,对外国游客就起不到警示、提醒作用。再如,未开发的危险地带,未与安全地带通过隔离、遮挡等措施,做到有效分离。

1.4游客自身的不安全因素

(1)对户外出行常识了解不够,因无知而造成的疏忽胆大与冒险行为,引发事故。

(2)虽了解出行常识,但心存侥幸,不听劝阻而引发的意外伤害。

1.5人与人之间的不安全行为

因人数众多、拥挤,造成碰撞、踩踏事故,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1.6人与环境的不适应因素

人们出行,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部分人因身体条件无法适应,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导致途中生病或加重原有病情。

1.7救援设施、措施不到位,造成出现险情时,施救不及时,导致损失出现。

2出行安全管理建议

2.1游客自身应树立出行安全意识

(1)出行前,应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无法判断时,应主动去医院接收检查,采纳医生建议,决定能否出行;病情不乐氐模也可以听取医生建议,备一些急用或常用药品,防止病情加重。

(2)准备出行的衣服、雨具等防护用品,避免多变气候的侵袭。

(3)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及危险物品。

一方面,游客应自觉主动远离易燃易爆及危险品,确保公共安全的实现。另一方面,景区工作人员,应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尤其对进入重要人文遗址的游客,要逐个进行安全检查,避免恶性数故发生。

(4)密切关注景区或目的地天气状况,避免遭遇自然灾害。

通过天气预报,可获知景区天气状况。如有可能发生自然灾害,应尽量改变行程路线,避开这些不利因素

(5)乘坐交通工具时,应按照导游或组织人员的要求,做好安全防范准备。

(6)带儿童出行的,至少做到途中看管好儿童,免受伤害。

2.2组织者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防患于未然

(1)旅行社或其他组织者,应对自有或租用车辆的安全性能做出评估;对自有或租用车辆驾驶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应保障驾驶员较为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疲劳驾驶。

(2)对乘坐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组织者应做到熟知每位游客的基本情况,统筹考虑身体状况与乘坐顺序位次,避免漏乘与不适。

2.3景区应对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1)景区管理人员,应正确引导、约束游客的游览行为,通过不间断现场巡视等手段,及时制止、警告游客在危险区域攀爬、跨越安全护栏等不文明行为;禁止游客在景区火灾敏感地带抽烟、野炊等;禁止游客擅自进入生态保护区内狩猎、参观等;禁止游客进入危险水域娱乐。

(2)加强景区内安全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对易损设施,应做到定时检查,一经发现,及时维修;对未加装防护设施的新增危险地段,应及时投入资金进行整改;以避免游客因此受到伤害。

(3)对景区内未开放区域及施工维修现场,应与游览区做好必要的隔离,防止游客误入引发意外。

(4)景区应配备应急抢险队伍及相应物资储备,一旦发生意外,应第一时间投入救援。应与地方专业抢险力量保持密切联系,并在游览区重点部位醒目位置,张贴公布应急抢险电话,以期最大限度保障游客生命安全。

2.4全社会共同关注出行安全

自我国设定12月2日为交通安全日,已基本形成了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自觉维护交通秩序、携手共治交通环境、提升文明交通水平的社会氛围。

在此启发下,在不远的将来,全社会定会关注包括交通安全在内的所有出行方面的安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通过典型案例的认真剖析,人们一定会逐渐树立安全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3小结

以上对游客出行安全隐患及规避建议,进行了简要阐述,意在揭示共性问题成因及改进途径。

出行安全,最关键的主体是游客本身,其他主体围绕游客开展工作。在安全管理方面,最重要的责任人是游客、驾驶员、景区管理人员、社会公众等,说到底,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与否、效果如何,主要在于人的主观因素。只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正确发挥,其管理效果将高于预期。

以上浅见,愿与业内人士共同交流。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篇10

关键词:自然灾害;电力系统;影响;对策

一、电力系统在风灾、地震、冰灾等灾害中的影响

1、在引发电力系统的自然灾害中,风灾是最为严重的一种。日本的统计表明,其电力供给中所有故障的70%都是由架空输电线路的故障产生的。2005年登陆美国的数次飓风,都给登陆地区的电力系统造成极大的损失。其中飓风卡特里娜造成290万户用户停电,飓风威尔玛更是造成600万户用户停电。事实上,由强风暴所造成的大停电在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呈现递增的趋势。

除了在强风作用下输电塔的倒塌,导地线的裹冰舞动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导地线在裹冰的情况下,由于截面形状的改变,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即使在风速不高的情况下,也可能引起导地线的舞动。舞动是一种发散型的振动,振幅很大。日本对其国内的输电线舞动状况进行过较为全面的观测,通过研究发现,舞动所造成的事故包括线间短路和接地短路,所造成的损失包括电弧烧伤、断股、断线、杆塔损坏、倒塔、防振锤或间隔棒损坏等。

2、地震的发生也会对电力系统产生很大的威胁。近年发生的多次强烈地震都对所在地区的电力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这些破坏性强烈地震中,电力系统中高压变电装置的破坏尤其引人注目。在我国发生的地震中,也多次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威胁。例如: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电力系统遭受极大的破坏,从此展开了电力系统抗震的若干研究工作。

3、除了强风和地震外,其它的一些自然灾害也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稳定。一些极端气候条件对电力系统的破坏还非常严重。除了冰灾、雪灾以外,洪水、沙尘暴等也会对电力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

二、电网应对自然灾害的对策及建议

1、要不断提高电网的防灾抗灾水平,设计时应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科学适用原则,综合政治、安全、经济等因素,充分考虑不同线路的重要性和差异性、同一线路不同地段的差异性、不同供电区域的差异性等因素。对重要线路提高设防标准,如重要电源送出线路、骨干网架、重点用户配电线路等;对跨越主干铁路、高等级公路、通航河流、重要电力线路以及运行维护和事故抢修特别困难的局部地段适当提高设计标准;对同样电压等级的线路,根据其在电网中的重要性,给予差异化的可靠度要求;从设计规范考虑,在不同地区建设的线路,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要有更详细的地区差异化设计原则。

2、自然灾害有许多不可抗力的因素,但有些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可预测性,在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上可以提前防范。随着当今气候变化加剧、环境恶化、资源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地震、台风、暴雨、冰雪等极端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还会进一步加大。面对灾害我们有必要加快电力系统内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加强与气象、地质、水利等相关部门的专业合作,形成电力行业自己的自然灾害数据解读能力,提高灾害预测和预警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3、加强电力系统相关技术及科学方法的研究,积极推进电力抗灾技术创新。研制和开发新型防冰雪、防污闪涂料及绝缘材料等抵御自然灾害的新产品,并加快其推广应用;优化导线、杆塔、金具等电网设施的设计,提高电网设施防强风、防冰冻、抗震减振等抗灾能力;研究输电设施故障测距、在线监测及报警系统、电力设施快速修复等技术,提升设备安全监测及防灾综合技术。应密切关注国内外先进的防灾研究方面的动态。

三、电力系统提高电力基建工程质量建议

1、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强网工程,构建坚强牢固电网

当前随着电网架构逐渐增大,系统日趋复杂,各级电网企业要针对电网系统存在的大面积停电风险和配网薄弱瓶颈制约等问题,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自然灾害对电网造成的巨大破坏情况,增强风险意识,加大电网建设投资力度,通过加强电网技术改造,优化电网结构,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防范发生大面积停电和重大社会影响的停电事故,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防范各类风险和灾害冲击.要全面分析电网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加强输,配电网薄弱环节的改造力度,深入开展互联电网安全防御体系,电网应急处理技术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完善电网安全稳定措施,构筑牢固的电网安全稳定"三道防线",强化电网安全的技术支撑,提高驾驭电网的能力.

2、强化电网调度运行管理,厂网共同维护系统安全

大电网的调度运行日趋复杂,对电力调度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电力调度机构要从维护电网安全稳定出发,进一步加强调度运行管理,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加强负荷预测与监控,完善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故,防范和化解电网风险,要严肃调度纪律,做到令行禁止.发电企业要服从调度管理,严格按调度指令安排运行生产,积极配合开展涉网安全性评价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涉网技术协调问题,加强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厂网共同努力保障系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