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模式;互联网

随着“微课程”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互联网教学的模式,这种新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根据“微课程”所具有的特点来探索新模式下实现教学任务的途径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的特点

“微课”相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它的特征主要是有目的性的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难点进行分析与讲解,或者是解析教学环节中的某一个部分,这种课程的设计的新颖之处或者说是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由的进行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存在着差异,传统模式的教学不能够满足个体的发展,通过“微课程”的学习,他们能够自由自主的对自己所欠缺以及学习不足的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二、“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支撑力不足

小学语文的“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局限性较大,语文教学对纸质教科书的依赖以及语文教师的技术能力都对这种教学模式构成了较大的阻碍。就像我们之前所探讨过的“微课程”的特点与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技术性,既然此,一个好的网络平台就是必须的,怎样判定这个网络是好是坏,关键就在于便捷与否以及功能是否齐全。网络平台与微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土壤与种子之间的关系,互联网的支撑是微课程教学方式存活的土壤,如果土壤营养不足,那么种子就无法发芽生长。从对很多教学地点中的教学设施的调查中得知,目前支撑微课程的平台普遍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一方面是这种平台的数量很少,另一方面仅有的平台开发的功能又相对单一,据考察,这些功能仅仅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教学者对自身视频的加工,这种加工包括:上传、修改以及,对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交流这方面的设置寥寥无几。

(二)教师缺乏相关技术知识

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就小学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微课程设计”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一直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中的教师来说是陌生的。由于这种教学设计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完成,因此对语文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有着一定程度的考验。语文教学通常依赖纸质书籍,我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源于此,不管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中学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师之前,很大一部分是文学方面的专业生,对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的态度以及熟练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三、“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的出路

(一)实现“微课程设计”互联

网平台的多元化“微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方式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网络平台,但是目前的网络支撑平台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在之前讲到的两点:平台数量少以及平台功能单一,作为“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土壤”,不仅要遍布全网,更为重要的是要完善每一个所存在的功能。在加强与完善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力量都必须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网站的投资力度,既要安排熟悉网络平台构建的技术人员,也要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咨询与反馈,争取在功能构建这一问题上达到统一,由于网站的设计是为了“微课程设计”的正常进行及推广,因此这种平台的构建必须简洁与高效并存;而学校及教学工作者作为这种平台的使用者,必须参与到平台的构建和反馈过程中来,学校应该在平台构建的全过程中实施监督并提出意见,在平台展开运营之前必须由教学任务的完成者来进行体验,从而实现“微课程设计”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以及功能的简洁与高效;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者,任务不仅仅在于帮助网站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积极使用这些平台,使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微课程设计”新教学模式得到落实并广泛传播。

(二)小学语文教师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与提升

由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由教师本人来进行,那么“微课程”的设计也必须凝结着教师自身的知识与阅历,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最具有个性的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日益普及的科技时代,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以更好的更简洁的方式来传授更加深刻的内涵。我们在要求政府甚至是学校对平台进行构建与完善的时候,更加应该注重的是对教师本人使用这种平台能力的培养,让教师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之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探索出实施“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最佳途径。“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不断的普及,这种模式对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既充满了新意,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有来自外界的支撑力,也有来自于教师本身的技术能力,尽管有着很大的阻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新模式为教学工作增添了活力,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起了良好的作用,为知识的传授也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蒋蓉.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课程.教材.教法,2007(08)

【2】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4(08)

篇2

《19.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篇3

(一)有效课前准备,激发学生兴趣

一是布置学生的任务(包括学生的预习)

在课前,要提前对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鲜花与星星》教学中,老师在前一节课下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叫同学们收集知道的花的名字,知道的星星的名字,还有知道的颜色。此时,同学们便会十分好奇,在课后会比赛着进行这些任务。当然老师可以有一些鼓励的言语,比如“比比同学们谁知道的花的名字最多,谁知道的星星的名字最多”。新课标里面明确的要求便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事情,最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这种做法值得大家效仿。

二是教师做好充分课前准备

老师应该做好课堂的准备,在低年级的学生的课堂中,老师的准备工作更倾向于收集图片或者有趣的事物。以《鲜花与星星》的教学为例,老师提前做了的准备,准备了纸质的,可以在同学们中传看的图片资料,有星星,鲜花,其次,准备了视频资料,也是围绕鲜花与星星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充分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

(二)有效教学课堂,引导快乐学习

教学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因为一切的准备都在这个实践中得以实现,如果实践得不好,便一切都是白费。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注重感性的,直观的教学。所以需要老师自己有自己的特色。在《鲜花与星星》的教学中:

1、课始激起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第一课时。儿童刚刚接触新的课文,对课文还没有多少了解,甚至是没有了解,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链接合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无疑可以事半功倍,取得实效。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它隐藏在课题里,它隐身于文本中……只要我们善于巧妙地链接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就可以激发儿童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儿童在愉悦积极的状态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会走路的树》教学中,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徐老师就设置了一个“回音壁”的语文小游戏,让大家听老师说一句话,看谁能完整地重复。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都竖起了小耳朵仔细地听。老师说了两遍“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一下子就引领学生进入了美丽如童话般的课文情境中。同时这个游戏也培养了孩子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会听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正是由于这个小游戏的渗透,整节课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2、有效初读文本

在预习了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朗诵课文的时候就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在读的同时也在动脑筋,开发学生的大脑,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课中落实字词教学

对于生字的识习,不应该死板,老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随文识字时编造一个可爱的故事或者用生字的形状的特点来使学生快速记得。比如在《鲜花与星星》的生字练习中,老师道“朵:上面像一个花骨朵,下面的木像根树枝,横要写长托住花骨朵,并且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颗:左右结构,左边一个果,右边是我们要认识的一个新的偏旁页字旁。”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记住生字,而且印象深刻。

4、课尾巧设探究疑点

课堂教学的结束是整个课堂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兴趣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尾,充分利用课尾的教学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的。如在《鲜花与星星》的课尾设计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再结合该堂课学习的鲜花和星星来画出一幅初夏夜晚鲜花和星星共存的美丽图画,由此来加深学生对该堂课的印象。

5、课后落实字词教学

在课后,要求每位学生做好听写本课字词的准备,对于课文中教学的生字词要求人人过关,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篇4

小学语文教学环节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最终目的是使教学实现最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科学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巧设导入,唱响教学前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前奏,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一是讲故事导入。如教《乌塔》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作者“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交谈中知道,她竟然是独自一人游欧洲!她为什么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吧!简洁的故事,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其尽快进入教学佳境。二是唱歌典导入。如教《燕子》一课前,唱唱《小燕子》,既唤起了学生对美丽春天的记忆,又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教学适时、适当的演唱,无疑能“锦上添花。”三是设悬念导入。如教《草船借箭》,导入新课进可这样设置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当时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应付的?事情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这一问题将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巧创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角色,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强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习课文前半部分时,适时播放宇航员遨游太空拍摄的地球表面照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神密美”的向往;在学习后半部分课文时,可结合展示学生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不球资源遭受人类破坏的图片及数据资料,激感,指导朗读。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同样是创设情境不可缺少的途径。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在哀婉的乐曲声中,老师动情地说道:“老人生前孤身一人,每到冬季,他天天徙步二十多里,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来越冬的红嘴鸥……也从此定格为昆明市民心目中永久的‘海鸥老人’。”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与音画构成了和谐的氛围,不知不觉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三、巧抓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精彩的课堂教学,总是合理地、艺术地选择并调配各种类型的“点”,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一是巧抓切入点。语文学科大部分教材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词语、句段、开篇、结尾……找准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能让学生对课文留下完整的印象。譬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教师可以两位青年、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富有创意,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二是巧抓品词析句点。语文教学应当着眼于语言的学习,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音、形、意、境、情。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抓住“饱经风霜”一词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使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底层百姓的同情。三是巧抓朗读指导点。如教学《搭石》一课,教师可将第3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场景的描摹作为朗读指导点,通过朗读节奏的巧妙把握,通过将课文改成小诗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协调有序”的意味和乡村的画面美、人情美,仿佛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样引导,既悟了词义,又读出了美感,感受了美境,学生兴致勃勃,读得津津有味。

四、巧设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问”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所提问题是否科学、巧妙、有价值,难易是否适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初读课文环节,可以对文章印象提出疏通性的疑问;进一步阅读,则可以引导提出较深层的问题;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则可引导提出延伸扩展性的问题。设问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根据语文的课程要求、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设问,注重目的性和方向性,注意把握好设问的难度,要有助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发学生深厚的求知欲。以《落花生》一课为例,文章借物喻人,极富哲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文章的内涵,教师可这样巧设问题:父亲拿花生和桃子等来对比,是要表达什么呢?父亲要重点突出什么?人能不能讲体面?讲体面有没有错?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讨论中,明确父亲话语的重点是“做对别人有用的人”,并体会到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还有,教材中课后思考题也要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发挥其导教、导学的作用。例如《鸟的天堂》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学中可以将其进行分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见到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依照学习的步骤,学生将问题逐个解决,最后明白了“鸟的天堂”的含义,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设计指导 方法策略 教学技能

在开展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指导策略上,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设计并确定探究主题?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

1.与文本对话,开发探究的内容。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作出创新处理。其关键是要挖掘蕴含于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可供学生探究的内容。就阅读教学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在质疑问难处探究。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或语言,或多或少会有疑难迷惑,或者表面看似无疑,但经教师点拨后又发现疑窦丛生。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疑惑之处,探究文句之间的联系,揣摩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

(2)在品味赏析中探究。语文课本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或用语流畅、文笔精美,或语言朴实、准确自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得体的语词加以揣摩、体味,感悟其精妙,领会其诀窍,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荷花》一课写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用“冒出来”而不用“钻出来”、“长出来”,在词语的辨析中感受这满池荷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冒”字的生动传神。

2.以学情为依归,确定探究的主题。探究离不开问题,语文探究型课堂教学主要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发现产生新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只有那些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才能成为探究的主题。因此,作为探究主题的问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的广度,是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问题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但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只有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足以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2)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学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探究性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指导策略

1.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的最佳情境。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

2.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建构探究的操作平台。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也就没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一片探索的空间。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帮助学生对疑问归类整理。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给以积极的帮助,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疑问。

3.强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的渠道。探究本身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它既需要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需要同学、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而探究的成果则需要通过交流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才能逐渐形成共识,或达到成果共享,感受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亲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才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也才能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⑴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⑵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⑴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⑵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1、必修基础课程。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篇7

老师和学生之间创建和谐的情感,是激励同学学习兴趣的前提。老师和学生要创建亲密的感情,重点是老师要热爱自己所带的同学,这样的爱体现出的主动的情感才能够转化成学习的动力,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所以,在进行有效教学的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师生之间情感的建立。一个可以和学生融合到一起的和蔼的老师,学生一定会很尊重他,而且受到别人尊重的老师的学生也会不负老师所望,尽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在进行语文有效教学的时候,应该这样设计。比如说,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要积累与同学间的感情,用关爱去面对待所有学生,特别是对学习程度比较差的学生要更加留心,或者是有某些方面弱项的孩子,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建立起自信,激励学生。然后再对他们讲语文有多么重要,而且语文也是一门容易学习的。这样,学生才能把语文课上好。

二、在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改变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育有效性的基础条件,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实现职业学校对于语文课程的主要思想。根据实际增加对于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更加具有效率的语文课设计观念,改变一般的文化课程在职业学校课程中比较单独的能效,解决现如今语文教育实用性不是很高的实际中的难题,这样才能更加有效果地为社会服务。所以说,职业学校语文老师在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转换教学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变成所有人都一起参加的方式,面对所有学生,鼓励所有学生参加学习、有效率地学习。教育是否有效果,学习是否有效果,都是所有学生的有效地参加程度来决定的。老师应该想尽一切方式为同学提供一个能够让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动脑筋去想问题怎么解决,组成小组去一起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用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想要的结果。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自己要学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能够有动力、有方向、有热情,而且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思考,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同学在探索中自己获得想要的知识。另外,老师在设计教学方式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学生现实中的情况,设立的问题要循序渐进,提供的素材才能够非常地科学、有框架性,在教育中排除所有的同学参加活动的障碍,提升语文课上的教学成果。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应该让同学们更多地去思考、去表达,老师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顿悟,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想要获得的知识,培育创造新意的能力。所以说,培育同学们积极参与意识,是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育的有效性的先决条件。

三、在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思维,培育他们创新意识的能力,是现如今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同学能够参加到教育的环节当中,最后的结果就是为了达到提升课堂有效性的目的。老师要尽最大的可能来调动同学参加到语文课程教育的所有环节中,让他们改变以前那些只能机械地接受老师讲课的内容的方式,而且还能改变因为自己具有惰性而不愿意进行思考、不想去表达的不足。这就进一步地要求老师在教育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借助创新性思想的战略和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同学使用创新性思想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把课堂上的时间大部分都交由学生,激励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生有自己想法的时候,不去阻拦,更不能轻易下结论;在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些乐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保障同学参与到课堂的教育中来。

四、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创造适宜的学习氛围

“教学在培育我们国家创造新意的精神和培育创造新意的人才方面,有着非常特别的责任。所有的学校一定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好问心理、追求知识的欲望,帮助同学进行自己主动地学习,单独地进行思考,保障同学的研究精神、创造思想,开创一种追求最新知识、崇尚真理的氛围,才能发挥学生的天赋和潜力。”这段话说明,学生水平的挖掘和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在一定的氛围中才能得以实现。老师应该尽最大的可能不去限制同学们的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发展。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参加课堂的教学中,才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设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11-01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很多内容,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分析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情况。作为小学重要基础学科的数学,进行课堂设计可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设计当做工作重点认真落实。

1 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学校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设计存在较多问题,给数学课堂教学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接下来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对课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1.1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时,时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教学,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反应及接受情况。调查发现,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设计对教学内容阐述的比较清晰,但采用何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则很少考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现象非常多见,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1.2教学方法单一、趣味性低

小学数学逻辑性强,理解难度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但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仍将传授知识当做重点,并未明确阐述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技巧实施教学。众所周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定程度上受教学方法的影响。但部分教师虽然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但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趣味性低,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下,导致本来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的课堂设计收效甚微。

1.3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不合理

课堂设计的目的在于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内容,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但部分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不合理,只是堆积大量教学内容,没有层次感。同时,部分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使一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改善对策

2.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时,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己的主导地位,因此,进行数学课堂设计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学习中的疑惑,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当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得出正确结果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使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最后,教师充分扮演引路人的角色。除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外,还应注重关心学生以了解每节课学生学到的东西。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小学数学课堂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2.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避免数学学习枯燥感的产生,调动其学习数学的热情。小学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向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请教,借鉴其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数学教师还应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上运用分组讨论法、分组竞赛法、角色互换法、游戏教学法等。其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将游戏教学法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可以有效地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另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的难点、重点,争取在课堂讲清楚,尤其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讲解。

2.3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

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因此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上多加考虑。首先,明确每节课教学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教师应心中有数,并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讲解;其次,课堂教学设计应做到条例清晰,层次分明,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内容是提升能力的知识一目了然,以帮助教师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循序渐进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最后,还应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点,哪些是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哪些内容是独立的,应给予学生相关指导,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另外,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积极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听取其宝贵意见,并进行适当的改进,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质量,给予实际数学教学工作正确、有价值的指导。

3 结语

综上所述,受学校环境、教师个体差异因素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数学教师应结合自身实际状况,认真分析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和寻找有效的改进措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为提高小学生数学教学质量作用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及微型实验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设计与实施 导入 引导与点拨 评价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今的小语课堂中,仍出现了“致命”的弊端:重灌输、轻主体;重文字、轻文化。

具体表现为:教学课堂实践上,面对新教材,不知怎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评价,不知怎样恰当地、适时地用口语向学生表达引导、点拨、评价的意向。出现了诸多教师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明白、学不明白、逐步失去学习兴趣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是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关注自身“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造成的。

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水平,影响着新课程理念、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影响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笔者认为,要足够重视以下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

一、导入语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用最精炼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是导入语的功能。精湛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语所用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重大的影响。它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可以为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作引线,成为教学的先导。

(一)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遵循的原则

⒈ 激趣活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是课堂生成的动力。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把学习新知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活跃的思维去面对学习。

⒉ 有的放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心理。必须紧扣教材,准确切入课眼。切忌随意性、盲目性和牵强附会。

⒊ 干净利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注意灵活性、实效性、精炼性。

⒋ 常教常新。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强烈的“喜新厌旧”心理,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无论多么精彩的导入语设计,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使用多次后,学生都会厌倦。这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激活学生思维了。因此,要让我们的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赋予变化。

(二)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

例:“揭题导入”的导入语设计

A:(板书齐读课题后)“亲爱的同学们,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梳理出几个有价值的、直奔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B:(板书课题《鸟的天堂》后)“什么是天堂?天堂会是什么样子?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想象的一样!”

C:“亲爱的同学们,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几个字?”(学生板书课题后)“谁能说说这几个字的意思?”“从这几个字的意思里,你能猜猜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吗?”“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猜的一样!”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情境导入语 故事导入语、迷语导入语、介绍背景导入语、针对语病导入语、点出人物导入语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设计,都要充分体现激趣活思、有的放矢、干净利索、常教常新这几个原则。总之,“导入语”是鲜活的、灵动的、变化的、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教师要结合教材、学生和自身的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与实施好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整堂课亮点层出不穷,取得实效。

二、引导与点拔语

引导、点拔语的设计与实施关系到课堂上教与学的建构,是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的主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它的设计与实施应着眼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内容;观注课堂生成资源,鼓励、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课例:《五彩池》

我在教学《五彩池》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愣,略加思索后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一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指就能触到池底”(大多数太小、太浅);“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干净);“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由此得出结论:五彩池不宜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怎么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姚老师深入浅出地引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内化和智能的开发,真可谓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不经意间,把学生逐步引向语言学习的美妙境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真的归纳总结,心生顿悟,豁然开朗。学生的质疑不仅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而且成了深读课文的切入点,不亦妙哉!若然教师此时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势必使教学僵硬化,学生所得既浅又死。这就是观注生成的魅力。

三、评价语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大体有这么几种:“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为你自己鼓掌”;“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我认为如果学生第一次听到上课老师表扬他(她),他(她)会十分高兴,如果次数多了,学生听了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建议教师在评价用语中要注意三个点:1、真诚,2、赏识,3幽默。

真诚: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种一味迎合学生的过分表扬十分流行,“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充斥着整个课堂。这样的评价语只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势利,批判力锐减,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名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音质悦耳、吐字清晰。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

赏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事实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我在评价时要竭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

篇10

一、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我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初中学生大多还依赖于父母很多,让他们回味父爱、母爱是最容易的。在上《背影》这一课文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父亲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别是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向大家叙说自己父亲所做的事情,有的同学叙说得很动人。我就趁机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朱自清文中的父亲是如何关爱儿子的,进而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浓浓父爱,奠定理解文章主题的感情基础。

二、控制数量,提高问题设计质量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细化,是教学目标的具体渗透。课堂提问如果找不准切入口,就会犯无的放矢、漫无目标的毛病,把握不住课堂节奏,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因此,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不必太多,一堂课只需二、三个主要的有效问题,这几个问题要能牵动整堂课的重点,正所谓“牵一线而动全身”。还以《背影》为例,课文语言浅显明白,对学生来说,在文意理解上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应把“情”字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表现了什么情,是怎样表现的。根据教学的重点从学生最有感触的文字入手,然后层层铺开,体会文章“父爱子”及“子爱父”的浓浓父子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围绕“在阅读中哪些文字最触动你”“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三、掌握节奏,抓住提问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