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模式;互联网
随着“微课程”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互联网教学的模式,这种新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根据“微课程”所具有的特点来探索新模式下实现教学任务的途径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的特点
“微课”相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它的特征主要是有目的性的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难点进行分析与讲解,或者是解析教学环节中的某一个部分,这种课程的设计的新颖之处或者说是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由的进行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存在着差异,传统模式的教学不能够满足个体的发展,通过“微课程”的学习,他们能够自由自主的对自己所欠缺以及学习不足的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二、“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支撑力不足
小学语文的“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局限性较大,语文教学对纸质教科书的依赖以及语文教师的技术能力都对这种教学模式构成了较大的阻碍。就像我们之前所探讨过的“微课程”的特点与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技术性,既然此,一个好的网络平台就是必须的,怎样判定这个网络是好是坏,关键就在于便捷与否以及功能是否齐全。网络平台与微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土壤与种子之间的关系,互联网的支撑是微课程教学方式存活的土壤,如果土壤营养不足,那么种子就无法发芽生长。从对很多教学地点中的教学设施的调查中得知,目前支撑微课程的平台普遍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一方面是这种平台的数量很少,另一方面仅有的平台开发的功能又相对单一,据考察,这些功能仅仅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教学者对自身视频的加工,这种加工包括:上传、修改以及,对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交流这方面的设置寥寥无几。
(二)教师缺乏相关技术知识
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就小学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微课程设计”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一直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中的教师来说是陌生的。由于这种教学设计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完成,因此对语文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有着一定程度的考验。语文教学通常依赖纸质书籍,我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源于此,不管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中学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师之前,很大一部分是文学方面的专业生,对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的态度以及熟练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三、“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的出路
(一)实现“微课程设计”互联
网平台的多元化“微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方式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网络平台,但是目前的网络支撑平台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在之前讲到的两点:平台数量少以及平台功能单一,作为“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土壤”,不仅要遍布全网,更为重要的是要完善每一个所存在的功能。在加强与完善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力量都必须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网站的投资力度,既要安排熟悉网络平台构建的技术人员,也要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咨询与反馈,争取在功能构建这一问题上达到统一,由于网站的设计是为了“微课程设计”的正常进行及推广,因此这种平台的构建必须简洁与高效并存;而学校及教学工作者作为这种平台的使用者,必须参与到平台的构建和反馈过程中来,学校应该在平台构建的全过程中实施监督并提出意见,在平台展开运营之前必须由教学任务的完成者来进行体验,从而实现“微课程设计”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以及功能的简洁与高效;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者,任务不仅仅在于帮助网站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积极使用这些平台,使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微课程设计”新教学模式得到落实并广泛传播。
(二)小学语文教师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与提升
由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由教师本人来进行,那么“微课程”的设计也必须凝结着教师自身的知识与阅历,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最具有个性的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日益普及的科技时代,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以更好的更简洁的方式来传授更加深刻的内涵。我们在要求政府甚至是学校对平台进行构建与完善的时候,更加应该注重的是对教师本人使用这种平台能力的培养,让教师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之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探索出实施“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最佳途径。“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不断的普及,这种模式对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既充满了新意,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有来自外界的支撑力,也有来自于教师本身的技术能力,尽管有着很大的阻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新模式为教学工作增添了活力,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起了良好的作用,为知识的传授也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蒋蓉.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课程.教材.教法,2007(08)
【2】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4(08)
篇2
《19.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篇3
(一)有效课前准备,激发学生兴趣
一是布置学生的任务(包括学生的预习)
在课前,要提前对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鲜花与星星》教学中,老师在前一节课下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叫同学们收集知道的花的名字,知道的星星的名字,还有知道的颜色。此时,同学们便会十分好奇,在课后会比赛着进行这些任务。当然老师可以有一些鼓励的言语,比如“比比同学们谁知道的花的名字最多,谁知道的星星的名字最多”。新课标里面明确的要求便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事情,最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这种做法值得大家效仿。
二是教师做好充分课前准备
老师应该做好课堂的准备,在低年级的学生的课堂中,老师的准备工作更倾向于收集图片或者有趣的事物。以《鲜花与星星》的教学为例,老师提前做了的准备,准备了纸质的,可以在同学们中传看的图片资料,有星星,鲜花,其次,准备了视频资料,也是围绕鲜花与星星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充分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
(二)有效教学课堂,引导快乐学习
教学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因为一切的准备都在这个实践中得以实现,如果实践得不好,便一切都是白费。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注重感性的,直观的教学。所以需要老师自己有自己的特色。在《鲜花与星星》的教学中:
1、课始激起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第一课时。儿童刚刚接触新的课文,对课文还没有多少了解,甚至是没有了解,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链接合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无疑可以事半功倍,取得实效。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它隐藏在课题里,它隐身于文本中……只要我们善于巧妙地链接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就可以激发儿童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儿童在愉悦积极的状态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会走路的树》教学中,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徐老师就设置了一个“回音壁”的语文小游戏,让大家听老师说一句话,看谁能完整地重复。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都竖起了小耳朵仔细地听。老师说了两遍“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一下子就引领学生进入了美丽如童话般的课文情境中。同时这个游戏也培养了孩子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会听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正是由于这个小游戏的渗透,整节课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2、有效初读文本
在预习了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朗诵课文的时候就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在读的同时也在动脑筋,开发学生的大脑,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课中落实字词教学
对于生字的识习,不应该死板,老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随文识字时编造一个可爱的故事或者用生字的形状的特点来使学生快速记得。比如在《鲜花与星星》的生字练习中,老师道“朵:上面像一个花骨朵,下面的木像根树枝,横要写长托住花骨朵,并且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颗:左右结构,左边一个果,右边是我们要认识的一个新的偏旁页字旁。”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记住生字,而且印象深刻。
4、课尾巧设探究疑点
课堂教学的结束是整个课堂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兴趣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尾,充分利用课尾的教学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的。如在《鲜花与星星》的课尾设计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再结合该堂课学习的鲜花和星星来画出一幅初夏夜晚鲜花和星星共存的美丽图画,由此来加深学生对该堂课的印象。
5、课后落实字词教学
在课后,要求每位学生做好听写本课字词的准备,对于课文中教学的生字词要求人人过关,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篇4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斯茅语:从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极妙!)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 ”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斯茅语:王老师的设计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课文,真正达到了“以‘读’为经,以‘练’为纬的目的。)
篇5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需充分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1)读正确。即字字读准,包括生字、轻声、变调、儿化等,还要重视纠正地方音;要做到不重字,不添字,不颠倒、重复字句;(2)读通顺,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同时要求学生用笔勾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打上“?”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然后检查初读的效果。抽学生个别读生字词、读课文,切记不要齐读,以便学生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教师或学生对容易读错的字、词给予指导。对于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师以最简单的句式引导学生概括: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初步的感知。
二、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目前,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有一种倾向,那就是重感悟,轻质疑。中国传统 的阅读教学经验是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因为默读有利于思考。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默读时,学生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不懂的词语、句子或其它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有的可直接板书在黑板上,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
三、精读课文,释疑解难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就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字词方面的问题,有的教师稍作提示,学生思考解决;有的联系上下文;有的查阅工具书或资料;有的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有的让学生在游戏,表演中感悟、理解;还有的可让学生讨论、动手实验,调查了解等方式解决。
对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有的有明显答案或隐含答案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对含义深刻的文章的重点句子,教师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理解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呈现句子的训练的:
(1)小组读,想一想,读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鱼多,课件出示海底鱼1)
(2)都有哪些鱼呢?作者是怎么有条有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板书:“有的……有的……有的” (说一说)
(3)这些鱼真是美极了。想看一看吗?(出示课件鱼2)
(4)你能找到课文中写鱼的种类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生自由读)
(5)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语也告诉我们鱼很多,把它们圈一圈,划一划。
生异口同声:成群结队、穿来穿去、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找得很准,咱们在读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你能读好这些句子吗?(出示相关句子、生读、生评价)
师: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又划了词语,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了吗?
小结: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读、看看、划划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读懂。
(6)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至于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的快慢、语词的升降、语音的轻重则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读,读中文中体会、领悟,当然适当的时候教师作必要的范读。根据不同的体裁,学生还可以分角色朗读。
四、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课文是范文,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要通过熟读,达到诵读,这是读书语言内化的好方法,是积累语言的好途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将那些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摘抄在积累本上。鼓劲学生在平时的小练笔中使用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
篇6
参与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引导所有学习者都积极地、平等地参与学习,在参与中获取经验、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体验情感,最终形成新的价值观。把参与式教学应用在数学文化课中,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以“折纸棋盘游戏”为例,折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折纸操作也可训练学生的手脑协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棋盘游戏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学性和活动性。学生自己制作棋子、棋盘,最后再玩棋盘游戏,每个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都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在游戏中应用数学经验,也在游戏中获得新的数学经验,体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一、拟定切实可行的数学文化课计划,明确活动目标
参与式教学目标是参与式教学准备阶段和实施过程中重要的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主体性、参与性、层次性、生成性等基本特点。在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折纸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且十分热爱的一种活动。“折纸棋盘游戏”是指:用正方形纸折等边三角形板和菱形板,并利用这两种图形板作为棋子,制作棋盘,双方进行对决的一种游戏。学生能主动参与棋子制作和棋盘制作,而在玩游戏中不断尝试,利用观察、推测、分类等数学方法探索游戏规律。因此通过“折纸棋盘游戏”,力求达到以下活动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板、菱形板的折叠方法;
2.通过图形的组拼进一步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及其特征;
3.通过棋盘游戏进一步认识对称图形,体会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课前准备:12cm的正方形手工纸、A4纸
三、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先来猜谜语,看谁猜得准!
(1)它是轴对称图形,有一个角是60度,它是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四条边都相等。(教师用PPT逐步展现文字,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精确范围)
生:等边三角形、菱形!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等边三角形板和菱形板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热情。
师:用等边三角形板可以组拼成很多新图形,如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今天咱们就用这些图形作为棋盘,来玩棋盘游戏。
教师用PPT展示棋盘,揭示课题:棋盘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棋盘游戏有了棋盘,那棋子是什么呢?同学们请观察老师手中的等边三角形板和菱形板都是用正方形的手工纸折叠的,没有裁剪,也没用胶水,不信老师可以拆开其中一个图形板给大家看一看,是不是很神奇呀?这两种图形板将是我们玩棋盘游戏中的棋子。
教师拆开菱形板,让学生了解用正方形手工纸可折叠出菱形板,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制作棋子:折一折,想一想
师:接下来老师就教大家怎么折等边三角形板和菱形板。请每个同学都拿出一张正方形的手工纸。
教师用PPT展示台展示折叠步骤,同时教师操作折叠步骤,学生可模仿教师的折叠,也可观察PPT的展示,自己探索出菱形板和等边三角形板的折叠步骤。
菱形板的折叠步骤如图1――图6所示。
学生从菱形板和等边三角形板的折叠操作可以得出: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手工纸折菱形板和等边三角形板,等边三角形板可在折叠菱形板的基础上得到,且等边三角形板的大小恰好是菱形板的二分之一,这是棋盘游戏的一个前提。教师观察可发现,有部分学生可根据PPT上的展示图自己探索出图形板的折叠,可进一步提出假设并研究:可自己探索出图形板的折叠方法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思维是不是更优秀?
师:同学们都学会了菱形板和等边三角形板的折叠方法了吗?现在咱们来比一比,用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手工纸来分别折5个菱形板和等边三角形板,同桌为一个小组,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折得又快又好。
课前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10张同种颜色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手工纸,且保证同桌间的手工纸颜色不同,为棋盘游戏做铺垫。教师只教一次图形板的折叠,但PPT上的折叠步骤一直呈现,忘记步骤的学生可根据PPT上给出的折叠步骤回忆折叠方法,若还有不会折叠的学生,请周围已经学会折叠的学生进行指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具有竞争性的课堂任务,每个学生都特别兴奋和激动,还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制作棋盘:拼一拼,画一画
师:同学们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玩棋盘游戏啦?大家先不要着急,我们要玩棋盘游戏,现在棋子有了,那棋盘是什么呢?老师之前展示了几个棋盘,大家可发现棋盘可以是各种形状的多边形,制作方法是,用若干个小棋子等边三角形板组拼多边形作为棋盘,比如老师现在是用6个等边三角形板组拼的一个正六边形,将其边界和中间拼接的线条画出就是所需要的棋盘。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示范,每个小组跟着教师的操作,自己动手实践,制作出一个正六边形的棋盘。如图14所示。
4.尝试游戏:做一做,想一想
(1)讲解游戏规则
师:大家玩游戏时都知道,每个游戏都有一个游戏规则,有了规则才能玩游戏。那我们棋盘游戏的规则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游戏规则。
教师用PPT呈现游戏规则:
①该游戏两方对抗,各持一种颜色的棋子。先下棋者为先手,后下棋者为后手。
②两房轮流摆棋,每次只能摆1个棋子,可以选用等边三角形板或菱形板。
③最后将棋盘摆满的一方获胜。
学生可相互讨论,了解游戏规则,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及时向老师咨询,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熟悉游戏规则。
(2)尝试游戏,交流想法
学生熟悉棋盘游戏的规则后,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正六边形和正三角形棋子,与同桌在正六边形棋盘上玩棋盘游戏。学生们自由选择先手和后手,教师观察学生的下棋操作,并对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正六边形的棋盘游戏中,是否存在先手必胜或后手必胜的秘诀?棋盘游戏要求学生每下一步棋时都要思考,步步为营,想办法获胜。根据棋盘的形状去思考应选择哪一种形状的棋子和该棋子所放的棋盘位置,棋子的选择和位置的选择是棋盘游戏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也即是棋盘游戏中获胜的关键。
师:同学们觉得棋盘游戏好玩吗?现在用你们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对棋盘游戏的操作,认为是先手能必胜还是后手能必胜呢?
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在棋盘游戏中能应用数学知识去思考和探索是否有必胜的规律。在教学中,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学生积极参与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请学生把他们的推测展示在黑板上,教师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教师总结。
为便于描述,以持红色棋子的一方为先手,持黄色棋子的一方为后手,若先手胜,则有4种情况,如图15――图 18所示,其中图15、图16、图16为先手先放等边三角形棋子,图18为先手先放菱形棋子。若后手胜,则有2种情况,如图19、图20所示。
学生在多次尝试后会发现,在正六边形棋盘游戏中,后手能必胜。事实上,此棋盘的形状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无论先手先放何种形状的棋子,后手都可以在与之成中心对称的位置下同样形状的棋子,依次下去,则后手必胜。比如先手先放等边三角形棋子,后手可以在与之成中心对称的位置上也放等边三角形棋子,如图19所示,剩下四个空位仍然是对称的,此时,无论先手放菱形棋子还是等边三角形棋子,后手只需在其对称的位置下同样的棋子即可,这样,后手一定是最后将棋盘布满的一方,即后手获胜。
四、游戏延伸
学生基本掌握棋盘游戏的规则和关键点后,可尝试制作不同的棋盘,并在小组间进行对抗赛,如图21和图22所示,分别为用8个等边三角形组拼的等腰梯形棋盘和用9个等边三角形组拼的等边三角形棋盘。
五、结束语
该棋盘游戏课已由西南大学附属小学的洪亚丽教师于2015年5月在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进行的有关“参与式教学”的数学活动课上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并认为“棋盘游戏”课值得在小学数学文化课或者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推广和实施。学生在制作棋子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制作棋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几何图形组合能力,棋盘游戏有趣的地方还不仅仅是学生都亲自参与棋子和棋盘制作,还有不同形状的棋盘有不同的获胜规律,这需要学生在玩游戏时把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起来,去观察和思考。事实上,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结合具体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和教师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真正地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游戏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数学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进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折纸拼图活动作为游戏教学中很好的教学材料,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结合在一起,学生间合作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篇7
老师和学生之间创建和谐的情感,是激励同学学习兴趣的前提。老师和学生要创建亲密的感情,重点是老师要热爱自己所带的同学,这样的爱体现出的主动的情感才能够转化成学习的动力,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所以,在进行有效教学的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师生之间情感的建立。一个可以和学生融合到一起的和蔼的老师,学生一定会很尊重他,而且受到别人尊重的老师的学生也会不负老师所望,尽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在进行语文有效教学的时候,应该这样设计。比如说,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要积累与同学间的感情,用关爱去面对待所有学生,特别是对学习程度比较差的学生要更加留心,或者是有某些方面弱项的孩子,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建立起自信,激励学生。然后再对他们讲语文有多么重要,而且语文也是一门容易学习的。这样,学生才能把语文课上好。
二、在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改变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育有效性的基础条件,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实现职业学校对于语文课程的主要思想。根据实际增加对于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更加具有效率的语文课设计观念,改变一般的文化课程在职业学校课程中比较单独的能效,解决现如今语文教育实用性不是很高的实际中的难题,这样才能更加有效果地为社会服务。所以说,职业学校语文老师在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转换教学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变成所有人都一起参加的方式,面对所有学生,鼓励所有学生参加学习、有效率地学习。教育是否有效果,学习是否有效果,都是所有学生的有效地参加程度来决定的。老师应该想尽一切方式为同学提供一个能够让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动脑筋去想问题怎么解决,组成小组去一起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用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想要的结果。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自己要学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能够有动力、有方向、有热情,而且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思考,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同学在探索中自己获得想要的知识。另外,老师在设计教学方式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学生现实中的情况,设立的问题要循序渐进,提供的素材才能够非常地科学、有框架性,在教育中排除所有的同学参加活动的障碍,提升语文课上的教学成果。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应该让同学们更多地去思考、去表达,老师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顿悟,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想要获得的知识,培育创造新意的能力。所以说,培育同学们积极参与意识,是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育的有效性的先决条件。
三、在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思维,培育他们创新意识的能力,是现如今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同学能够参加到教育的环节当中,最后的结果就是为了达到提升课堂有效性的目的。老师要尽最大的可能来调动同学参加到语文课程教育的所有环节中,让他们改变以前那些只能机械地接受老师讲课的内容的方式,而且还能改变因为自己具有惰性而不愿意进行思考、不想去表达的不足。这就进一步地要求老师在教育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借助创新性思想的战略和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同学使用创新性思想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把课堂上的时间大部分都交由学生,激励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生有自己想法的时候,不去阻拦,更不能轻易下结论;在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些乐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保障同学参与到课堂的教育中来。
四、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创造适宜的学习氛围
“教学在培育我们国家创造新意的精神和培育创造新意的人才方面,有着非常特别的责任。所有的学校一定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好问心理、追求知识的欲望,帮助同学进行自己主动地学习,单独地进行思考,保障同学的研究精神、创造思想,开创一种追求最新知识、崇尚真理的氛围,才能发挥学生的天赋和潜力。”这段话说明,学生水平的挖掘和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在一定的氛围中才能得以实现。老师应该尽最大的可能不去限制同学们的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发展。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参加课堂的教学中,才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设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11-01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很多内容,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分析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情况。作为小学重要基础学科的数学,进行课堂设计可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设计当做工作重点认真落实。
1 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学校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设计存在较多问题,给数学课堂教学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接下来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对课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1.1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时,时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教学,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反应及接受情况。调查发现,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设计对教学内容阐述的比较清晰,但采用何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则很少考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现象非常多见,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1.2教学方法单一、趣味性低
小学数学逻辑性强,理解难度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但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仍将传授知识当做重点,并未明确阐述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技巧实施教学。众所周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定程度上受教学方法的影响。但部分教师虽然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但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趣味性低,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下,导致本来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的课堂设计收效甚微。
1.3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不合理
课堂设计的目的在于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内容,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但部分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不合理,只是堆积大量教学内容,没有层次感。同时,部分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使一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改善对策
2.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时,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己的主导地位,因此,进行数学课堂设计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学习中的疑惑,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当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得出正确结果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使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最后,教师充分扮演引路人的角色。除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外,还应注重关心学生以了解每节课学生学到的东西。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小学数学课堂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2.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避免数学学习枯燥感的产生,调动其学习数学的热情。小学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向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请教,借鉴其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数学教师还应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上运用分组讨论法、分组竞赛法、角色互换法、游戏教学法等。其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将游戏教学法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可以有效地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另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的难点、重点,争取在课堂讲清楚,尤其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讲解。
2.3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
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因此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上多加考虑。首先,明确每节课教学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教师应心中有数,并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讲解;其次,课堂教学设计应做到条例清晰,层次分明,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内容是提升能力的知识一目了然,以帮助教师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循序渐进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最后,还应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点,哪些是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哪些内容是独立的,应给予学生相关指导,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另外,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积极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听取其宝贵意见,并进行适当的改进,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质量,给予实际数学教学工作正确、有价值的指导。
3 结语
综上所述,受学校环境、教师个体差异因素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数学教师应结合自身实际状况,认真分析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和寻找有效的改进措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为提高小学生数学教学质量作用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及微型实验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设计与实施 导入 引导与点拨 评价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今的小语课堂中,仍出现了“致命”的弊端:重灌输、轻主体;重文字、轻文化。
具体表现为:教学课堂实践上,面对新教材,不知怎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评价,不知怎样恰当地、适时地用口语向学生表达引导、点拨、评价的意向。出现了诸多教师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明白、学不明白、逐步失去学习兴趣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是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关注自身“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造成的。
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水平,影响着新课程理念、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影响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笔者认为,要足够重视以下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实施:
一、导入语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用最精炼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是导入语的功能。精湛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语所用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重大的影响。它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可以为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作引线,成为教学的先导。
(一)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遵循的原则
⒈ 激趣活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是课堂生成的动力。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把学习新知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活跃的思维去面对学习。
⒉ 有的放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心理。必须紧扣教材,准确切入课眼。切忌随意性、盲目性和牵强附会。
⒊ 干净利索。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注意灵活性、实效性、精炼性。
⒋ 常教常新。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强烈的“喜新厌旧”心理,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无论多么精彩的导入语设计,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使用多次后,学生都会厌倦。这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激活学生思维了。因此,要让我们的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赋予变化。
(二)例谈导入语的设计与实施
例:“揭题导入”的导入语设计
A:(板书齐读课题后)“亲爱的同学们,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梳理出几个有价值的、直奔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B:(板书课题《鸟的天堂》后)“什么是天堂?天堂会是什么样子?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想象的一样!”
C:“亲爱的同学们,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几个字?”(学生板书课题后)“谁能说说这几个字的意思?”“从这几个字的意思里,你能猜猜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吗?”“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文描写的是否和你猜的一样!”
除上述例子外,还有情境导入语 故事导入语、迷语导入语、介绍背景导入语、针对语病导入语、点出人物导入语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设计,都要充分体现激趣活思、有的放矢、干净利索、常教常新这几个原则。总之,“导入语”是鲜活的、灵动的、变化的、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教师要结合教材、学生和自身的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与实施好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整堂课亮点层出不穷,取得实效。
二、引导与点拔语
引导、点拔语的设计与实施关系到课堂上教与学的建构,是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的主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它的设计与实施应着眼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内容;观注课堂生成资源,鼓励、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课例:《五彩池》
我在教学《五彩池》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愣,略加思索后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一点拨,学生就不难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指就能触到池底”(大多数太小、太浅);“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水质干净);“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由此得出结论:五彩池不宜游泳。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怎么能让许多人去游泳呢?姚老师深入浅出地引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内化和智能的开发,真可谓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不经意间,把学生逐步引向语言学习的美妙境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真的归纳总结,心生顿悟,豁然开朗。学生的质疑不仅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而且成了深读课文的切入点,不亦妙哉!若然教师此时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势必使教学僵硬化,学生所得既浅又死。这就是观注生成的魅力。
三、评价语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大体有这么几种:“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为你自己鼓掌”;“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我认为如果学生第一次听到上课老师表扬他(她),他(她)会十分高兴,如果次数多了,学生听了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建议教师在评价用语中要注意三个点:1、真诚,2、赏识,3幽默。
真诚: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种一味迎合学生的过分表扬十分流行,“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充斥着整个课堂。这样的评价语只会使学生变得浮躁、麻木、势利,批判力锐减,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名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音质悦耳、吐字清晰。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
赏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事实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我在评价时要竭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
篇10
一、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兴趣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在语文教学时,我觉得悬念法提问,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悬念式提问创作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初中学生大多还依赖于父母很多,让他们回味父爱、母爱是最容易的。在上《背影》这一课文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父亲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别是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向大家叙说自己父亲所做的事情,有的同学叙说得很动人。我就趁机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朱自清文中的父亲是如何关爱儿子的,进而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浓浓父爱,奠定理解文章主题的感情基础。
二、控制数量,提高问题设计质量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细化,是教学目标的具体渗透。课堂提问如果找不准切入口,就会犯无的放矢、漫无目标的毛病,把握不住课堂节奏,课堂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因此,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不必太多,一堂课只需二、三个主要的有效问题,这几个问题要能牵动整堂课的重点,正所谓“牵一线而动全身”。还以《背影》为例,课文语言浅显明白,对学生来说,在文意理解上不会有多大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应把“情”字作为重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表现了什么情,是怎样表现的。根据教学的重点从学生最有感触的文字入手,然后层层铺开,体会文章“父爱子”及“子爱父”的浓浓父子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体验,围绕“在阅读中哪些文字最触动你”“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积累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三、掌握节奏,抓住提问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