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

篇1

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文化是快速前行的强大引擎,是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所在。近年来,金融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改革提升以及准确的市场定位,服务三农、助力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发展模式、经营理念都和过去了有了明显的不同。商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使得原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经营观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型试下的新任务、新困难,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和四大银行、众多商业银行鼎足而立,企业文化建设堪称一条捷径。

二、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现状

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已经使农村商业银行逐步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就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现状而言,依旧不容乐观。事实上,企业文化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1.认识存在局限性。很多农村商业银行认为企业文化可有可无,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还仅仅停留在银行的建筑、装潢、设施等表层的硬文化,没有从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管理层文化以及企业精神这一核心层面去深入理解企业文化。2.管理存在局限性。受制于对企业文化认识不深刻这一不利因素,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简单地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认为只要开会传达会议精神、印发有关书面材料就是宣传了企业文化,只要抓好企业精神文明就是管理好了企业文化。3.措施存在局限性。企业文化的实施,既要求员工遵守企业规定的各种工作守则、规章制度等,又要求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当前一些农村商业银行构建企业文化体时,实施路径还有待完善和加强,存在缺乏必要的约束制度、重视程度远远不能匹配以及考核方式传统落伍等问题。

三、企业文化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支撑和推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1.企业文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对外形象展示的平台和介质。企业文化构建的是否完备充分,直接影响到农村商业印象在市场领域、经济环境和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外部形象的塑造与提升。银行从打造企业文化入手,通过银行理财产品、一线柜员服务、网点形象以及各类广告媒体,充分展示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风格和员工精神风貌,既可以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客户的肯定,又塑造了良好的外部形象。2.企业文化是凝聚共识、汇集认识的抓手。优秀的企业文化展示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用人策略,可以提升员工对农村商业银行忠诚度和荣誉感,促使员工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将个人的聪明才智充分用于银行发展的目标上,调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能够振奋人心、凝聚力量,提升效益、进而推动员工和企业的共同进步,产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企业文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涵。金融行业,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因而人才的重要性值得高度重视,而培养人才恰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唯有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传承发展下去,才能够构建起银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石,迸发出强劲的竞争力。农村商业银行一旦拥有了更好更强大的企业文化,就有资格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1.全面认识、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从根本上理解企业文化对商业银行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表层的硬文化到中层的制度文化,再到内层的企业精神这三个层面详细理解企业文化,深刻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2.不断完善、逐步扩宽企业文化的涵盖范围。农村商业银行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同样是文化制度、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要制定一套严谨的行为规范,包括制度制定、管理办法、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不断完善企业文化的内容。同时,结合金融行业特色和服务三农的定位,打造行业特征鲜明的企业文化。3.全面宣传、大力渲染企业文化的发展氛围。农村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通过会议、培训、宣传栏、内刊、板报、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达到宣传企业文化的目的。

五、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特色企业 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95-01

一、当前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企业文化制度建设的执行力度。一直以来多数商业银行重视本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规章制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将企业文化建设仅停留在文化理念的层面上,并没有通过有效的传导机制将其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和操作过程。有些基层商业银行,南于体制、经营状况、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难以适应先进的企业文化趋势;有些银行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惰性,认为金融企业文化只是对经营状况良好商业银行的形象包装:而已经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一定的深度,企业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口号标语阶段,存在缺乏精神内涵、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最终导致舍本求末,将视觉识别作为主要目标,将银行企业文化沦为形式化、肤浅化的表面文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现阶段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地传导机制认真执行和落实本企业的文化。

(二)企业文化建设考核体系制度不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考评,是通过依据目标文化和一般规律所设定的考评标准,判断企业文化建设是否符合目标文化要求,是否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考评标准为尺度矫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促进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在现阶段,由于各银行对企业文化认知水平、工作力度、操作能力等有较大差别,在考评体系建设上缺乏统一标准或者考核内容单一,考核制度落后或者流于形式,不能较好地考评落实企业文化措施的执行效果。如果企业文化不能考察、测量、评价,就不能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有效作用。

(三)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意识。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是根据本银行的经营特色,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或经营理念,在思想意识上敢于接受新观点、新视角,并以此为指引,指导城市商业银行更好、更快地发展。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存在企业文化同政治思想等同、将企业文化定格化等问题,企业文化缺乏创新思想、墨守成规。企业文化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外部亲和力、综合竞争力,使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都能认同和接受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如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不能与时俱进地更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势必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理念等价值观深层次的构建,从而是银行在思想领域处于落后的状态,在竞争中失去优势。

二、对加强城市商业银行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基层银行企业文化 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领域激烈的竞争促使传统金融服务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不断进步,并使商业银行的竞争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提升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应当具有基层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在相关方面对基层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企业文化培训,从而使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基层银行确立。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是基层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先进的基层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商业银行经营利润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一、基层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在金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不仅包括了理财产品的竞争、销售能力的竞争和经营管理的竞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竞争也是竞争的重要方面,基层银行的企业文化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对银行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对银行的竞争能力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基层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发展路径。

1.加强对基层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

基层银行的工作人员应当对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有所了解,从而对基层银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能的真正内容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基层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核心是加强工作人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以基层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中心,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方面着手共同加强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基层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文化概念建设,企业文化制度建设、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企业经营理念建设等。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应当对基层银行的文化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想法;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加强工作人员的理念更新,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人文化理念,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主动性和创造力。并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训提升商业银行员工的责任意识,最终促进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工作素质的提高。

2.加强基层银行的管理能力

建立基层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要从加强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入手,而其中的基础则是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基层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提高基层银行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柱,是商业银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银行家、经济学者、管理者所认同,并被越来越多强大的商业银行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基层银行对企业文化的管理能力会对银行的精神风貌、经营风格、经营理念、商业信念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基层银行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反映。良好的基层银行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不仅会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所提升,并且会对企业文化的执行力度起到影响,使企业文化能在基层银行的日常经营中达到根深蒂固,从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二、基层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策略分析

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在企业文化上面临着强烈的竞争,许多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注重对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合,从而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基层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采取的策略。

1.明确建设立场

基层银行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时应当明确自身的立场,从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有更好的了解。基层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层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在对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决策时,应当明白自身的立场,对基层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提出合理的意见。

2.注重自身特色

每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基层银行在自身的长期运营中,在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也培养出了自身的特色。因此我国基层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当在遵循共同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而更好的促使银行经营文化的形成、信用文化的推广。基层银行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当具有长期意识,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在商业银行间长期的竞争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转型;风险管理文化;服务

再造有人活动的地方,就会形成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被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精神风貌和外部形象的总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主体,其企业文化有明显的诚信特征和时代特征。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和利率市场化的收官,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就是加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培植出适应新形势体现自身特色的金融企业文化,才能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从最初引入的视觉识别设计,到现今日常经营中的形象维护、公共危机时的形象挽救以及形势变化时的形象更新,各大商业银行普遍实现了差别化的形象塑造,而且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风格上也各有特色。1.1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现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实力较雄厚,依托国家信用的强力支持,树立了“大行群体”的社会形象,赢得了客户的广泛信赖,使其在文化风格上呈现出较明显稳健性特点,如中国工商银行的广告语“你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在文化格调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与国家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成为金融企业中贯彻国家意志的模范群体,如建设银行提出的“中国建设银行,建设现代生活”,农业银行的“商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中国银行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公司治理,追求卓越效益,创建国际一流大银行”的宗旨,这些观念和精神有效地引导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建立和落实,也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改进,对现代金融企业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打造。1.2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现状。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历程不长,文化底蕴虽不够深厚,但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从经营思路上看,各股份制银行都能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市场定位,在初创时期大多以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大中城市为主要拓展区;从文化倾向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偏向于务实,其企业文化建设更强调业绩的量化性、竞争的激烈性和反应的迅捷性,这种文化较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更具活力。他们虽未经历过经济形势的大起大落,其风险文化也缺乏严峻的实践考验,但也都能意识到风险管理是银行永远的主题,如中信银行反复倡导的风险文化“追求滤掉风险的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

2转型期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2.1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呈现淡化趋势。从现阶段来看,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已呈现出淡化趋势,管理层不仅尚未深刻认识到文化这种“软实力”对银行发展的巨大功效,有的还片面地将其混于政治思想工作范畴,或将文化建设归于群众性组织的部门事务中,企业文化建设仍停留在表面工程,难以传承和延续。曾一度被业内大力推崇的建行“家园”文化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被淡化的企业文化意识自然无法渗透给每一位员工,从而加速了银行员工的离心倾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也陷于拾遗补缺的尴尬境地。2.2银行企业文化与业务实践融合不足。我国商业银行不论是在危机后的高速扩张阶段还是在当前增速回归的转型时期,对业务发展战略都是自上到下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严格的指标考核体制,但企业文化的无形特征与不可量化性则使其成为游离于这些数据化指标体系边缘的“球”。商业银行在业务实践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诸如产品营销中难以激发客户的购买欲和忠诚度;业务规章制度覆盖全面但违规案件屡禁不止等,这实质上就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让无形文化有形化,使之与银行业务发展协调与融合。2.3银行信贷文化的缺失。信贷文化是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程序、监督控制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主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隐含于信贷管理的制度和政策当中,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缺失一方面表现在利润短视、信贷目标短期化,不能以长远的眼光分析客户的市场价值,缺乏“与客户共同成长的观念”。例如在一些固定资产项目贷款,经营人员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量力而行,将贷款利率尽量上浮,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当期收益,但同时也使项目主体财务负担加重,对中长期合作不利。信贷文化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中的重要因素,这种做法不但关系到信贷业务取向,而且对信贷风险认知与判断、突发事件处理等方方面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表现在信贷对象的选择缺乏科学标准,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过程中普遍存在“短视”心理,重视客户当前实力水平,使贷款大量涌入一些垄断行业,也助长了这些客户群体的盲目融资。而对目前实力不强但是有前景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慎之又慎,使中小企业贷款需求难以满足。2.险管理文化缺乏有效的约束力。首先表现为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平衡乏力,银行每一次管理活动重心的偏移,都可能出现厚此薄彼的场面。有风险、出坏账时,风险管理无疑是众人亟待解决的议题;争客户、抢市场时,业务发展便顺势抓住所有视线。风险管理文化本该促使两个领域密切配合、相辅相成,但种种原因却将两者推向了“两张皮”的境地:在经济环境宽松,业务迅速扩张时期,银行经营者往往会弱化风险控制,从而埋下风险隐患;而在经济环境紧缩时期,又表现出过于在意风险控制,畏首畏尾,不惜以业务量萎缩为代价来规避风险。其次表现为内控文化和员工激励文化协调乏力。在内控机制上,银行风险的金融犯罪案屡屡发生不禁令人费解,从票据诈骗到贷款诈骗,相似的作案手法重复上演,究其缘由多是事前防范措施不足。在员工激励考核方面,商业银行在绩效分配、职位晋升及营销激励等制度上都存在共性问题,即“以业绩论英雄”,甚至是一票否决,这无形中助长了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在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在强调员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争夺业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员工自身所能承担的压力,在埋下了操作风险隐患的同时也破坏了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3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3.1培育“接地气”的信贷文化。在经济转型期,商业银行信贷增速回归,更应注重宏观政策的导向,结合自身贷款政策,把握好信优化信贷结构的契机。首先注重培养员工的信贷文化意识,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信贷文化。其次按照“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原则,对那些与宏观政策导向相背离的行业和项目客户,要有计划分步骤地主动退出。再则要适应客户更新换代的需求,实现从批发到零售业务的转型,关注草根阶层的小额信贷需求,如工商银行融e借、逸贷,农业银行网捷贷、随薪贷,建设银行快贷系列等都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信贷业务的重构,可以为有特定需求的零售客户群体提供全流程在线的小额信用贷款。3.2完善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为目的的合规文化。转型期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信贷质量下降、不良贷款率逐年攀升、资本杠杆比过高、盈利空间收窄、盈利水平下降等,在这种背景下银行更需从倡导风险管理理念入手,建设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合规文化,强调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培养“严格、严谨、严密”的合规意识,实现“强制”与“自制”的高度结合。其次通过风险双向控制,形成风险管理行为文化,上下级间应各司其职,将“落实者”与“监督者”的角色演好;各部门间应亲密合作,将团队精神融会贯通。再则从丰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夯实风险管理物质文化,完成风险管理模式从静态到动态的蜕变。3.3再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服务文化。转型背景下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互联网金融,这种源于信息技术的变革使人们生活行为方式及文化理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它所带来的“去中心化”和“金融脱媒”等大趋势,促使着商业银行要回归作为金融服务企业的本质属性,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更不容许脱离大众。再造服务文化是要学会在传承中创新,面对客户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懒人文化”的兴起,银行的服务应渗透到社区、市场及各类生活应用场景;面对普惠、开放、分享的互联网精神,银行还需以包容的心态创新服务文化,利用其固有的信用基础和渠道优势,整合外部资源,为客户打造一个“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3.4培育具有凝聚力的人本文化。创建人才优势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是发挥人才优势的关键。通过多样化的员工培训形式,加强政策和业务指导,增强企业经营者和操作人员的自律性、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提升员工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增加对新事物的认识,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需求。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兼顾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从物质层面来看,被商业银行搁浅数年的员工持股计划应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优化员工薪酬激励的重要方向;从精神层面而言,除了营造良好的内部工作氛围,定期关注员工的思想变化,更重要的是要为员工实现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创造有利条件,集归属感、尊重感和价值感于一体的员工队伍才是真正具有凝聚力的。

参考文献:

[1]陈华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赵存山.浅谈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2017,(5).

[3]李梦梦,张宇翔,马建军.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时代金融,2017,(4).

[4]姜国云,林朝晖,曹星,李志岭,冯涛.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服务文化再造[J].中外企业文化,2017,(5).

篇5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一、前言

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战略转型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只有实现战略转型才能够加快自身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自从改制以来就陆陆续续的都进行了战略转型,银行的各项业务都获得了平稳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存在的问题

1.战略目标不明确

在新形势下,许多进行战略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理念严重落后,并没有因为制度的转型而有所转变,在战略上还是定位在与本地的大中型银行有多相似,主要的业务来源还是大集体,相对而言有些过分依赖这些大集团业务。大集团业务一般的信贷都比较大、时间比较场,可以说不同符合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后的业务标准。

2.缺乏差异化转型战略

根据调查显示,已经成功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大多都存在这同质化竞争问题。在许多建设和发展制度上,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农村银行制度,并没有由于战略转型而去改变自身的制度。这样就导致了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与未转型的没什么差异,转型的意义不大。

3.银行建设缓慢

根据调查表明,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部组织构建、业务流程、部门沟通、风险管理、监督机构等方面的都比较落后,建设非常缓慢,都没有达到转型前制定的目标,另外许多农村商业银行科技水平还不算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这样就导致了银行建设极为缓慢。

4.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水平落后

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上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对文化的要求,文化反应的是一个企业内部员工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文化水平的好坏,决定这企业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根据调查显示,当下的农村商业银行大多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行对都比较落后,没有培养出具备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转型路径

1.明确战略目标

明确转型的战略目标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意义。战略目标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的预期效果的评估,战略目标的设定是企业宗旨展开的具体化,是企业确定经营的目的,达到自己目标的具体规定。农村商业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我们不应该将业务的重心放到大企业上,应该将重心转化到贷款较小、贷款时间较短的个体业务上,这样的业务是符合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最初目的。

2.确立差异化的战略目标

确立差异化的战略目标是对农村商业银行实行战略转型任务的肯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未完成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速度。确立差异化的战略目标就要求我们对转型后的建设和发展要有所改进,不能够采取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与未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形成一定的差异性,促使未实现转型的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战略转型的步伐。

3.加快银行建设

新形势下的农村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后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快银行的建设,只有加快银行的建设,才能够使农村商业银行适应战略转型的改变。加快银行建设首先我们要对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构建、业务流程、部门沟通、风险管理、监督机构等方面进行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便利性和实用性。接着还可以深挖客户的需求来加快银行的建设,转型后的农村商业银行要将业务的重心围绕在广大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等个体业务户,这样可以很好的对风险进行控制,有益于银行的安全建设。最后可以强化业务合作,将资源集成处理,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各种企业进行合作,包括技术上和信息上的共享合作,这样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加快银行的建设。

4.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

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与企业文化的重视,我们在银行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的开展战略文化建设,明确企业文化的意义,激发员工对于企业的热情。接着要规范企业的制度文化,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很大的问题就是人员素质问题,规范企业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最后在内部员工对企业具备一定的归属感和认知感,之后构建企业的人文文化,打造企业的团队文化,这样能够很好的帮助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移后的建设。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在新形势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好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农村建设,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帮助农村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连友.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理论框架与路径选择[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33-37

篇6

1、深化股份制改革,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主要任务是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对内,公开上市是解决此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公开上市可以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合理化,使各方参与主体都能对经营决策进行权衡和选择,对银行的经营层起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股权社会化,有助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借助外部力量,推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随着更多的社会股东参与其中,将对银行的经营决策形成更大的制约力量。目前,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有5家在国内上市,剩下的几家也在做上市的努力。对外,可考虑引入外资分散股权。允许外国投资者(尤其是外国金融机构)持股,可以直接学习和借鉴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促使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尽快地完善起来。

2、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西方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一种典型的分类是墨兰德给出的“二分法”,是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型治理模式和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型治理模式。美国花旗银行是以外部人监督为主的市场型治理结构(典型的英美模式),这种治理结构以高度分散型的股权结构为基础;日本东京三菱银行与德意志银行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其公司治理结构以内部人监督为主。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鉴于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银行经理人市场空白和市场信用制度缺失的实际情况,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选择应当以内部人监督的公司治理结构为起点,同时借鉴外部人监督模式中关于股权分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做法,逐步创造条件,向外部人监督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转变,进而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使股份制商业银行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一方面,要确保依法产生董事会。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多或少带有地方色彩,地方政府往往从局部利益出发,插手或干预银行高层人员的选任工作,这十分不利于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构。因此,相关地方政府需要转变观念,摒弃“党管干部”的惯性思维,保证股份制商业银行依法产生董事长、监事长和总经理(总行行长),而非行政指派。另一方面,要调整董事会构成,推广独立董事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聘请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强化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切实加强董事会对经营层的制约和监管。

3、妥善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降低成本。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集中反映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化监督评估机制、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错位、缺乏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市场化的竞争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内部人控制的负面绩效从外面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但实质上反映的是成本问题。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合理界定资源配置权力边界,明确各级经理人员(行长)的权能定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严格实行分级授权、分级管理制度,建立经理人员(行长)年审制度,完善干部异地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使之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推行经理人员(行长)决策失误责任制度,使管理人员的权责利对称统一,完善高级管理人员换岗审计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必须充分注重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保护,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相当的剩余索取权。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在加强津、补贴管理,取缔工资外非法收入的基础上,通过严格考核,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年薪制;对一般员工实行与实际贡献挂钩的岗位工资制,拉开个人收入分配的档次。三是完善内控机构,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在严格遵守金融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具有高度独立性、权威性、管理严谨、运作规范、垂直领导、直接向法人代表负责的内控约束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各种内部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稽核(审计)和会计监督。

4、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再造策略。根据对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和层所指范畴,结合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自身特点,可以把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分为理念文化、风险文化、营销文化三个方面。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可或缺。下面,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微观再造。

(1)理念文化再造。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念文化,应该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理念体系,这些理念包括价值观、风险、人才、创新。在这个体系中,成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是其他理念得以存在的基础,价值观是核心,风险是关键,人才是保障,创新是催化剂,这四个方面共同构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念文化。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理念文化建设中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尝试拓展。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外部的金融环境,结合自身的经营情况,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精神为指导依据,并将它的价值观贯彻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目标、经营战略、营销战略中去,同时通过企业精神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富有凝聚力的风险文化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够统一全行上下的思想认识,带出了一支强有力的、有理念、有审慎工作习惯的员工队伍,这对于有效的防范和化解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信贷风险,保证和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一流的银行源自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服务源自一流的员工,员工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人本管理思想,把聘用、培养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长期的基本的政策。

(2)风险文化再造。商业银行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企业,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条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风险文化再造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培养自己风险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根据本国国情和本行的实际情况,更要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符合本行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使之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理念的一部分,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制定正确的信贷政策,并把它植根到银行员工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中去,从而保证健康风险文化的形成。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还要重视对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重视前后台人员的交流,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努力在全行形成统一的风险文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贷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风险识别能力,培养其对银行的高度责任感和忠诚度。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人力资源 管理方法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对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在银行中,要占据竞争的优势,就要拥有高素质、高水平、业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也就是说要做好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银行是知识、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要求的人员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对银行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必须对原有制度进行深入彻底改革。

1.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1.1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人员的数量比较大,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不够合理,实际的情况是人力资源的总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庞大的人力资源加重了银行的管理负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1.2商业银行的人才结构不完善。在人才结构的改善方面,主要是对于年龄和学历的结构而言,商业银行中的人力资源主要是在各个高校中招录一批大学生,各银行机构的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很高,但是由于队伍结构的年轻化,这些人才工作经验欠缺,导致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1.3商业银行中的部分人才流失严重。银行中的高素质有很多,但随着外资银行的丰厚待遇,成为对人才强有力的吸引,这些高端人才也就会因此而离开,人才流失的现象在不断加剧,致使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不稳定。

2.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缺乏统一的管理理念。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在运营中,注重的是对员工的工资、培训成本等,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增值。商业银行欠缺管理理念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2.2商业银行的人员培训手段落后。国有商业银行对员工的培训不够,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忽视了员工技能水平的提高,银行对员工没有总体的培训规划,且培训的力度不大,培训方式较死板,缺少长期的培训规划,培训多注重形式,使得部分员工对自身的要求不高。

2.3商业银行欠缺绩效考核机制。银行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不规范,欠缺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评级机制缺乏可操作性,在绩效考核中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公平竞争,考核流于形式,绩效考评未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2.4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还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对管理人员的约束机制方面,由于机制不健全,导致管理工作不到位,激励机制的欠缺很难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励力度不足,对员工的激励力度不够,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5商业银行晋升的机会不大,机制单一。商业银行实行内部晋升制度,商业银行的较高职位都是通过对内部的员工提拔来补位,导致外部劳动力市场中高层次人才难以进入银行内部较高职位。

3.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法

3.1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配置要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要明确岗位职责,科学管理员工,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对员工实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并完善人才竞争机制,推行优秀人才公平竞争上岗,拓宽用人渠道,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对于人才的选拔考试要按照程序进行,此过程应遵循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3.2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建立科学完整的考核体系,调动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员工的责任感,在市场经济经营环境中,要建立员工工资、现金奖励的机制,加大员工福利的比重,完善相关的激励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经营理念。

3.3商业银行要创造企业文化的氛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文化环境有利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文化对于解决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具有协调和导向的功能,企业文化能够凝聚员工的创造力,凝聚员工的自信心,企业文化代表一种品牌、产品和服务,企业文化涉及到银行的发展思想、经营思路、管理理念、客户服务意识等,因此,企业文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4.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断的发展,这主要是受到全球性经济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注重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但在这一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商业银行今后的发展,而且问题存在就需要解决,否则会积重难返,因此,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虽然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但也要找到解决的办法与对策,从人员的培训、薪酬、考核和激励入手,。提高商业银行中人才的竞争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彭莉戈,颜凤芹.金融全球化下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4).

[2]孙慰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J].现代商业.2011(36).

篇8

论文摘要: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大银行、外资银行因为有着本质不同的特性,因而它在营销策略上也应同国有大银行、外资银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必须采取一些适合自身 发展 的创新性营销策略。 

 

 

1 中小商业银行营销存在的问题 

 

(1)营销网点设置的盲目跟风,单网点效益差。目前中小商业银行极少考虑整体 经济 效率问题,通常只是仅仅考察绝对市场占有率、资产规模、网点分布多寡等较为直观的数量指标,没有足够注重自己的运作成本——效益比的提升。而且通常的考核也只是依据总量考核,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尤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扩建自己的网点,盲目跟风建设,实行粗放式的扩张,在诸多银行已经进入的城市竟相设置网点。 

(2)管理架构设置传统,机构运行效率低下。中小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上要么依据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方法进行设置,要么根据临时需要设置机构尔后重叠运作,由于不能很好的解决机构设置中的内部沟通问题,致使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3)人才引进和运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例如不顾市场需求片面增加一些“国外专家”的引进,忽视对本土文化精通人才的引进等,这都将严重影响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并与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有些脱离。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小商业银行尚未达到真正的商业化,只经历了不长的市场竞争风险期,其内部经营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所有权人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致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普遍存长远目标与责任不明确,经营行为短期化。因而,不关心市场营销和经营业绩也就 自然 了。目前中小商业银行业务量占的比例不大,其营销意识的缓慢发展大大影响了其他商业银行体系营销观念的树立与策略的实施。 

(2)西方营销管理观念和策略在国内经济生活中尚未得到广泛地重视和运用。工商业市场营销观念和策略主要还只是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受到一定重视,广大中西部地区市场基本处于卖方市场,市场营销观念淡薄,即使有,也只是浅层次的广告、公关、削价等策略。 历史 上,服务业在应用营销管理方面要落后于工商业,因而,在国内经济生活中尚未树立完整的营销理念时,银行业营销观念自然受,到限制。但是,这一点又是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可以主动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可以从国孙同业引进先进的营销技术与理念,形成适合自身的银行营销策略。 

(3)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规范的市场竞争,抑制了营销观念的应用。这主要因为,国家对银行业务活动的行政管理仍然比较严格, 金融 活动的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业、银行业的竞争规则和秩序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致使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多以不规范、不正当的形式进行,业务的正常创新和营销策略的应用自然受到抑制。 

(4)在经济政策开放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应该是特色化经营,中小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其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慎重选择市场营销战略。根据

3.3 制定价格策略 

虽然目前我国仍然实行固定价格或允许在固定价格上下浮动一定比例的 金融 产品定价模式,如: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等。但人民币利率自由化是长期趋势,因此适当的根据自身的特点调整某些项目的价格,上下浮动一定比例来利于本银行的业务。 

 

3.4 有利的促销策略

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市场影响力较小,极大地束缚了市场拓展工作,因此进行必要的促销策略是很有效果的拓展方式。如在节假日里或国家的某项政策出台时立刻进行有效的促销宣传活动,主要在新闻媒体广告或室外视觉广告上陪合一定的商业活动。各中小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对促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实际上促销过程也是 企业 无形资产的积累过程,与银行现实的资产、负债业务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从可持续 发展 的角度看前者的意义还甚于后者。因此,此项工作务必要做到高水准、高起点、立意新、创意好。 

 

4 中小商业银行的新性营销策略 

 

(1)加强本银行的企业文化。一个前进的民族,必然有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一个改革的时代,必然有一种积极健康、开拓奋进的推动力;一个发展的企业,必然有一种团结拼搏、不断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规范企业的行为,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只有贯穿到银行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等的全过程,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银行企业整体素质和 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途径与基本手段。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强大压力下生存的中小商业银行要想企业的发展好,员工们能上下一心的去工作,文化是不得不提到的东西。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或是政策优势来挖掘文化的潜质服务于自身,这样文化的作用才能够显现出来。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经得起考验的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别的银行所没有并能为银行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这项资源或能力可以是人力资源、产品、技术、银行企业文化及价值观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体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是金融经济在日益全球化中制胜的关键。

一、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现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可以从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实施革新领先战略,建立健全各项科学管理机制,如风险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业务管理和考核机制等。二是倡导服务质量领先策略,积极开拓中间业务并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实施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顾客战略定位。四是以拓展市场为重点,完善业务价值链,并开发新的服务功能以使传统业务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五是实施市场领先战略,积极开展金融机构合作和业务联动,形成联体局部优势。

二、制度与文化――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源泉

为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应该积极地推动银行的制度变迁,具体表现为:第一,加快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能够有效应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二,健全和完善银行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运行绩效,遵循稳健、集约的经营方针来优化组织机构的设置。第三,通过组织创新建立现代化的高效组织机构模式,组建专业的人才团队和银行内部的市场化组织。

银行的企业文化是一家银行的价值观、道德观及规范的观念形态,它在银行经营发展过程中产生并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积累流传下去。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士气,增进团结、协作和沟通,以共同的文化氛围成为发展创新的精神动力成为一家银行品牌的内涵。对内而言,银行应将从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利润这一普适理念与银行独特的发展战略相联系,确定自己的经营理念,结合自身的经营宗旨和客户定位、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领导层和员工素质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对外而言,一家银行的产品及服务的品质特色和形象风格在社会上传播而被一定的群体认同后,就会成为人们鉴别众多银行差异的标记,银行的企业文化被以其客户群为主体的公共关系层面认可和接受,有助于银行赢得稳定的客户,从而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营销能力――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现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顺应市场发展与客户需求的变化,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技术支持、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向客户提供针对性强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富有竞争力的金融品牌。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现代银行的营销理念,正确处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第二,要加强市场研究,细分市场、客户,明确定位。第三,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第四,采取多种营销手段,争取客户,应注重凭借优质高效的服务和鲜明的品牌特色来塑造个性,扩大知名度,增强自身的识别性和消费者的认同感。第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组织管理机制。第六,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建立能够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高效率向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营销组织和服务机构。第七,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改革人事制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营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创新与品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引擎

对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首先,金融创新从内部来看关键是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只有建立健全了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我约束、自求发展、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才能具有创新的动力。其次,在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认识和把握金融产品创新的整体趋势,避免开发不符合大趋势、无前景的产品和服务。再次,要科学地评判和衡量创新的效益,建立创新业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创新业务的成本利润率、相关业务支持率、风险度等指标、真正扶持有效益或有潜力的创新业务。此外,还要把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使别的银行难以迅速模仿和跟进。

五、人才与内控――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保障

商业银行是兼具知识密集和服务密集的企业,人才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要素和基本保障,人的能力决定了组织的素质,从而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商业银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做到:第一,建立人本主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确定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由此产生积极的重视人才发展的行为文化。需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机构和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商业银行的人本化管理。第二,建立有效的内部交流机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构筑通道,建立和员工之间的“心灵契约”,做好岗位设置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既要维护公正共开公平的激励制度,又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构建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对策包括:第一,转变经营理念,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第二,建立垂直独立的风险控制组织体系;第三,贯彻谨慎性的会计原则,构建商业银行的内部定价机制,加强电子化手段建设;第四,加大在风险分析、预测方面的投入,提高风险识别和预测能力。

总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只有不断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中国商业银行获得更长远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伟.中国银行业怎样提升国际竞争力[J].中国经济时报,2002(9).

篇10

2007年受益于有利的宏观政策与需求旺盛的资本市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业绩实现了平均49.79%的超预期增长。但是,通过深入地分析国有股份制银行的会计报告,不难发现高增长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第一,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净利差。2007年央行6次调高利率使净利差不断扩大,净利息差在银行总体收入中贡献率在40%以上。虽然,近年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但整体水平较低:中国银行为15.1%,建设银行为14.27%,工商银行为13.5%;第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低甚至为负。据普益财富与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公布报告显示:2008年3月共有115款银行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到期,保本及非保本型产品分别为74款、41款。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原来宣传年收益能达到30%~40%,甚至更高,但是从2007年第4季度开始,股市风险暴露,这些理财产品收益开始下降,年收益达到10%的也不多见,相当一部分理财产品尤其是那些挂钩境外股市的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第三,2007年“短存长贷”结构调整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一年内到期存款平均占比提高到59.4%,同比上升了6.7%,而一年内到期贷款的平均占比下降到59.8%,同比下降了3.6%。第四,银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尽管2007年各行成本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但是银行成本绝对数的增长也值得关注:建设银行增长38.11%,工商银行增长35.9%,中国银行增长24.24%。这些问题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缺陷。

如何通过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促进银行在产品和制度创新、风险预警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进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法人治理结构僵化

目前,在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家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而代替国家行使投资者权利并履行相应义务的是2003年成立的中央汇金投资(国家独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金公司),该公司实施及执行国家有关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的政策安排,不从事任何其他商业性经营活动。从长远来看,汇金公司作为政府金融制度安排下的产物,能否有效解决一直困扰我国银行业的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问题还不得而知。毕竟,汇金公司高层管理者的产生、政策的出台、投资及监管一开始就打上了政府的烙印。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使得银行在公司治理上只注重形式,缺乏深入改革的决心。表面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框架,但其内涵和经营机制与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责权利边界模糊。财政部和汇金公司的绝对控股,国家必然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进行行政干预,削弱了内控制度;其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

(二)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

现代商业银行面临市场、信用、利率、操作、国家和流动性等多重风险。银行作为管理风险、规避和防范风险的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十分重要。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第一,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工具。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缺乏计量和监测体系;对信贷风险度的衡量很难量化;对“短存长贷”增加的流动性风险不能可靠地计量。第二,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对于推出的理财产品,部分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品风险评估和客户风险偏好评估工作,或评估工作流于形式,与客户沟通不够,风险披露不全面。对于一些中间业务、信贷资产的风险评估,银行也只是走过场,没有充分利用银行间的共享资源,没有深入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第三,操作风险与日俱增。一方面,频繁发生的银行巨额资金诈骗案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多种操作系统和结算平台的共存也给商业银行增加了操作风险。大、小额支付系统,联行往来及资金清算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的存在和更新对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银行企业文化不鲜明

长期的政府主导,以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无差别化,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一直以来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具体有以下表现:一是部分银行的文化多是“拿来主义”。企业文化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而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文化建设还处于照搬国外银行和国内其他企业文化的阶段,不具有自身的特色;二是认为口号等同于文化,可操作性不强。这样的文化不能被银行的职员所认同,因此不会形成全行共同的理念和操守,不可能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团队精神,对银行的内部控制也缺乏促进作用。

三、增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深化产权改革。目前除了汇金公司,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其他内资股东主要是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中国华融、国家电网以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等“国字号”的机构,它们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受到财政部和汇金公司的影响。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特别是增加非国有法人股东及其话语权,保证董事会决策的客观性、效益性和安全性应该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其次,明确汇金公司的职能。汇金公司作为国家代表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实行市场化运作。汇金公司还应该着力于研究和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系统。最后,突出内部控制委员会的地位。内部控制的级别越高,内部控制越有效,所以,内控委员会的设置应该隶属于董事会,平行于高级管理层。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中关键环节,其重心应该是综合经营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以及经营执行力管理。同时,推行外部审计部门再稽审制度。由总行选择技术力量强、信誉良好的审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各级行处进行全面稽审。这种内、外部审计相互结合的方法将更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提高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审计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中的控制作用。

(二)健全银行风险控制系统

针对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构建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针对不同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数据模型和数据库,对各类风险进行动态分析与管理。如对信贷风险可以结合贷款五级分类法建立贷款风险移动预警模型,充分考虑各类贷款的增减变动及类别内部变动情况,计算出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第二,风险评估制度化。风险评估应该成为银行制度化和经常性的工作,将事前风险评估和事中风险监控,定期风险评估和随机风险检测相结合,提高风险评估的效用。第三,更新风险管理内容。我国银行业尚处于成长阶段,新的金融业务、工具层出不穷,交易平台及结算体系也处于新旧更替当中,风险管理应密切联系实际,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风险及时更新,将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塑造银行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营造出尊重人、理解人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与银行发展高度统一。首先,打造银行“亮点”文化。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名牌效应,而名牌则是通过文化的培育、渗透和打造而成的,因此各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特色,加强战略创新、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树立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通过形成“亮点”文化促进全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融合。然后,建立内控文化。内控文化更多的表现为银行内部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内控文化建设,将管理意识、制度意识和法律意识根植于全员的思想观念当中,实现时时关注、人人参与内部控制。最后,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培训是宣传和渗透企业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技能培训、法规培训、礼仪规范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使员工对制度的尊重和坚守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通过文化软约束和制度硬约束相结合,有效地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促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加强。

参考文献:

[1]尹毅飞,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

[2]赵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分析与优化策略.现代金融,2006(6).

[3]戴新华,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国际借鉴与路径选择.金融论坛,2006(8).

[4]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