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0引言
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针对平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进行归纳总结,探讨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从而寻求教学效果的理想化。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吸收率、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的最高达成率,达到促进教学工作、减负增效、高校教学之目的,真正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时效的目标是极其值得研究的问题。这篇文章以初中地理教学为切入点,对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针对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对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且对以后课堂教学策略的模式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为以后的地理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实施方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效果达到完美的效果。
1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对于我们来说是必要的。首先这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不应该只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应该收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其次这是中学发展的需要,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研究策略的重大飞跃,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然后这是教师提高的途径,教学策略的不断突破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应该不断与时俱进,增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促进老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这是学生学习的需要,目前学生学习时间长、负担重、效率低、压力大,厌学情绪浓,这与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格格不入,因而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则显得更加必要。
2初中地理课堂低效的现象与原因
2.1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虽然当下正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生的课程压力依然很大,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备课授课,极易使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有的老师对教材认识不足,教学时考虑不周密,对于一些地理现象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做出解释,仅仅依靠那些空乏的定义来进行解读,这就极大的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有的老师片面拘泥于教材,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没有有效的教学策略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地理而言,这是一门需要“行走”的课程,需要老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然,去真正领略这些地理现象,才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上课为了赶进度、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交流时,大多是选择成绩好的来回答,表扬能力好的学生,后进学生往往被冷落、忽视,这也是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2.2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不足:
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学生们关注的依然是成绩的好坏,对于学生们而言,他们依然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认为地理是副科,所以用大量的时间来复习主科,仅仅在快要考试的时候来突击地理这些副科,有的同学还在上地理课时做其他科目的作业,使得课堂效率大大降低;有的学生认为地理这种学科属于背诵的学科,不需要理解,因此对一些知识掌握不到位,即使当时记住了,过一阵子也就忘了,这就使得课堂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3高效教学策略模式研究
3.1老师改善教学思维模式:
老师应该认真的备课,根据课本教材,对于知识进行深化探讨,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出相应的问题:一是从生活导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是从情境导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之中,再提出问题,引入教学。情境的创设务求真实,可以虚拟,不要创设虚假的情境。教学策略上多采用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一堂课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分步展开教学,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这样会使得学生自主性提高,课堂活动不断丰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对学生以启发式教育,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们答案,让他们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有利于他们对于知识的记忆,也有利于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
3.2学生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学生应该抛弃传统的偏科现象,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是经过教育部的研究决定的,都是对我们的成长有所帮助的,就比如地理这门学科,它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各种奇异的地理现象,带领我们领略斑斓的世界,同时也对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带领我们领略自然地奥妙。因此,学生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从主观上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课下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查询,通过咨询老师,询问同学等方式学到更多的知识。
4结束语
通过融合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理论,在对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以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在生源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教学要能把握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因材施教,要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减少教学的讲授量,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要有选择性地讲授,不能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学到终身有用的知识,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的知识,还应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寻找学生生活情景的切入点,并对教材中的具体情节作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导学,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于以后的地理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海平.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2:128.
[2]蔡春芳.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2,28:45.
[3]黄启杰.浅谈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5,06:29.
篇2
一、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对知识进行内化
把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引入课堂,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记住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非常困难的,新授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辨认车辆牌码上的字,由此说明学习省级行政区划简称的实际用途。然后让全班同学各说出自己知道的车牌上的字,教师写到黑板上,问:“在全国范围内,还可能有哪些字出现在车辆牌上呢?”学生此时急切地想知道,翻开书细细地找,并且已经体验到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找到后积极主动地结合省级轮廓、简称由来去记忆,谁也不甘落后,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这样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这种方法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法。
三、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
文理综合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复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我完善 内在动力 主动积极 习惯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自主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间接或直接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规划并进行有目的地系统学习的形式,教师仅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辅助、支持和咨询的作用。
地理教学过程中只有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自主性体现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自我组织,也突出了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选题的自主性: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课题组成员组合的自由性:兴趣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成课题组,有利于全员参与和开展研究。还有学生对教师的可选择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选择指导者。最后是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因为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学习的积极性必然大大提高。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需要有欲望的推动。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没有人生来喜欢学习,被成功、占有欲回报所驱使,不厌恶学习便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事了。在这种情况下,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像往发动机里注油,成了动力的源泉。
教会学生必须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自己的爱好、习惯以及弱点都要了如指掌,然后定下自己的努力方向。譬如学习地理,需要自己能够对周围事物提出疑问、产生想象;或者爱用理性眼光看待世界,喜好用地理逻辑演绎、揭示事物的本质。
目标是实现学习计划的动力。目标的确立使阶段性努力有了盼头,每前进一步,做一道习题,都离目标近了一步,只有日积月累,预设的目标才会逐步靠近自己而变成现实。目标太高会对目标失去耐心和信心。
网络延伸了人们的眼耳 ,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他的掌握就像古人掌握书写一样重要。网络技术并不难,但毕竟还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技巧的,教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如何获取与使用网络资源,就扫除了自主学习时的很多障碍。
合理适时地安排时间。时间对自主学习者来说,永远是不可多得的因素。合理安排时间,对自主学习者来说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安排因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而异。有人善于剪裁片刻的时间学习,也有人喜好积累大段的时间学习,有人会在夜深人静时挑灯夜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锻炼坚强的学习毅力。对于地理学习来说,需要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推理力都要强,困难较大。要鼓励学生要有毅力,知难而上。学习是个过程,其中要克服不少困难,所以要长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就要有毅力的支撑。古人引锥刺股、头发悬梁的故事证明他们已认识学习的乏味和辛苦疲惫,而真有学习毅力者才能作出种种超人之举。
以问题为中心,就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分解和铺垫的方法,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程度,然后再把这一系列问题组织起来,让学生自己叙述大致内容。
篇4
关键词:教学氛围;优化策略;合作学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6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43
初中地理教材中包括很多知识点,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充满热情地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使他们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学会从地图上提取有效信息,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互动交流,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不理解的方面,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探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学课堂的学习主体成为了学生,他们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进行新知识的探究。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以及掌握地理知识的有限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使他们容易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中对教师的畏惧,敢于和教师针对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融入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学习,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高效进行,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详细的知识讲解。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对知识的记忆不持久,并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改变教学策略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来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环节中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掌握的地理知识能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的地理能力随着知识的积累获得质的飞跃,大大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解决和知识相关的歌曲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加强学生对不同地区地貌的认识,让他们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在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很多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让课堂教学在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中高效进行。
三、加强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探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的性格特点,合理地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中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力量,高效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小组中的成员既包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又包括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此,教师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使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帮助较差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共同取得进步。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为了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重难点内容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进行思考和讨论,使他们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的原因?哪些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哪些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会不会从西方升起?在问题的引导下,小组学生首先进行了课文内容的阅读和探究,并找到和问题相关的重点内容。然后,每个针对问题开展讨论。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通过交流,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有效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理解了哪些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自转和公转造成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能学习优秀学生的思考方式,从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感悟,学会思考和分析地理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注重地图教学,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必要性 现状 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改变顺应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和现代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了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促进了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改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1.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现状中的优点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现状中的优点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方面。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将初中地理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要求下积极地探索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了对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自己的实际生活能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地发现问题,通过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现状中的缺陷
第一,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忽视了地理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地理教学生活化起到的作用不明显。
第二,教师的教学成绩深受学生成绩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评价深受学生成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性。
第三,教学内容过于规范化。受到考试大纲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内容还是不能做到灵活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规范化的特征。
二、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因此,要想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就要改变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脱离出来,根据教师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效果和学生对生活化课堂的反应来综合评价,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课堂教学生活化
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将课堂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将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并讨论,丰富初中地理的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要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方法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将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南极和北极的地貌特点等。方法二:利用情境教学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地理问题的图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比如地震的发生及避震常识等。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方法可以用来进行初中地理的教学,本文不再一一探讨。
3.评价体系生活化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传统的模式就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辅之以遵守纪律的情况等。在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要相应的改变。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考试模式,学生的考试内容除了需要掌握的课本基础知识之外,应该还有一部分关于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考试,这一部分内容在考试中应该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其次,考试评价体系除了以考试成绩为依托外,还要根据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的表现来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调动学生对生活化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锻炼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现状有好有坏,针对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篇6
一、 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以促进学生进步或发展。可见,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换而言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二、开展有效教学的三前提
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即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教学。
二是指明学生所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和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的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借助一些技巧和手段来使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三、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往往有些教师会走入认识的误区,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知识涵盖量必须大,故而教师拼命的讲,生怕遗漏任何知识点;有的教师认为自己讲的清楚,学生就一定听的明白,缺少必要的检测和课后反思;有的教师教学设计时未从学生的角度去设定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师通过一定的有效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会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当然学科不同,有效教学策略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下面笔者就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 课前有效备课策略
备课通常有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和学法。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认识水平、理解能力来设计教学。备教材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备教法和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但笔者认为这“三备”不足以保证有效教学的开展,毕竟课堂不是设计好的表演戏,而是现场直播,如果这些突发状况不考虑在其中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教学,所以,笔者提倡“三备”基础上再“备突况”。即: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障碍、做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度不如预想的高等等情况出现时教师如何处理。
(二) 课中有效教学策略
1.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情景创设应贴近生活。情景不仅应是现实的,还应该是承载地理知识的一个平台,是改变枯燥、抽象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学生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并且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它不仅应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应该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成为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内在需求”。有效的情景创设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地理思考,有利于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提高与升华,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例如:黄河下游为什么会是“地上河”?形成原因?若你是水利专家,你又采取哪些措施治理黄河?我国的地势对航运、水电开发和降水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课本的一点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综合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促进综合思维能力的养成。
2.灵活多变施教,教学手段有效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就不可能相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采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施教,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例如,记我国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时,可以编歌诀为:十四邻国陆上环,朝鲜蒙古俄罗斯,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缅老越,隔海六国莫忘记,印尼马文非日韩。记忆我国某些省级行政单位轮廓时,可以用一些形象事物代替,如江西像人头、像翱翔在空中的老鹰、山东像翘起的大拇指、台湾像纺锤……
地理可谓海纳百川,文理兼容,包罗万象。上至广袤的宇宙空间,下至地球内部几千千米处。有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光凭语言很难解释清楚,所以必须借助于一些地理教具来辅助教学。如:地图、地形图、课本插图、影片、多媒体等。比如,学习地球的公转和自传运行轨道特点时,可用flas演示一下,就能让学生感受的其特点。再如,在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或学习一些风土人情时,可用些照片展示,同时也能通过地理的“美”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有效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而这个任务又可以分解成几个子任务,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个子任务,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时;当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疑难问题或对同一问题看法有意见分歧,需选择解题策略或求得共识时;当创设的问题情景具有开放性,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对问题的探究有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合作学习,而非急于解答。
篇7
从以上统计的结果来看,“活动”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所占的篇幅极多,平均每节内容的“活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是初中地理教材中最重要课程资源之一。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分析教材“活动”的分布及其类型,研究出适合“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活动”的类型
根据教材中的“活动”的内容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各类“活动”在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处数如表2所示。
1、讨论类
讨论类的“活动”主要是对针对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能源供给、土地资源的利用、区域发展、生态布局、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探讨,有利于拓展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湘教版” 初中地理教材“活动”讨论类占整个“活动”的42%,是初中地理教材比较常见的的形式,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优势资源,它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爱国热情,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如:“活动”北京的沙尘暴问题;贵州的脱贫致富问题;国际经济合作问题等。
2、读图绘图类
读图绘图类的“活动”是地理知识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湘教版” 初中地理教材“活动” 读图绘图类占整个“活动”的52.5%,它通过各种地图,景观图、描绘图、示意图、统计图、结构图等有机的组成一个图像系统,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是正文的说明和补充。地图言简意赅,色彩鲜明、清晰易读、即可巩固正文有关的地图知识,又因地图的内容适度拓展而能提供学生更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信息量,让学生从中感悟抽象的地理概念或理论,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地理空间概念、感悟知识的能力及解图、审美能力。它承担着观察、思考等多功能的任务。它可以储存、选择、模拟和表达信息,尤其在空间概念的形式、空间规律的掌握、因果关系的分析上,图像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调查和动手实践类
调查和动手实践类“活动”多为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它要求学生通过“活动”的操作,证实或解释地理现象,活动”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使学生在快乐中享受“活动”的同时,也能够对社会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有助于动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湘教版”“在北半测量当地纬度”、“地球仪的制作”、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
二、初中地理“活动”的教学策略
面对初中地理各种类型“活动”,应根据初中地理不同类型“活动”特点和功能,采用合适教学方式进行处理,做到因“材”施教。
1、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讨论类“活动”,是地理教材中最多呈现形式之一,它是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已经创设了思考、探究问题的的情景。面对这类“活动”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围绕问题的主题展开讨论,生生之间相互探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后,师生之间相互探讨、分析,产生共鸣。但值得注意的是:要给学生留足自由讨论和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活动”:世界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那么,一个国家是不是人口越少,就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呢?请谈一谈你的看法?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思考、讨论,然后派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意见;最后师生一起讨论提炼出总总结:世界人口不能无节制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读图、绘图、析图,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汇集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对比鲜明等特点。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源泉,是表达地理思想的重要手段。面对读图绘图类的“活动”。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技能,养成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采用自主合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点拨来达成这一目标。如在教七年级第三节”学会看地图”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读图三幅配套图:2-45陆地地形示意图,“2―46等高线地形图”和“2―47和分层设色图”,通过读图学生就会明白:根据等高线和等深线在地图中很清楚地看出陆地和海洋高低、对照陆高与海深分层设色表、陆地与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再仔细观察:活动“2-4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理解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在等高线地形图的部位和特征,教师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合作讨论山谷、山脊部位等高线的特点:来突破这一难点。然后教师绘出等高线地形图或完成活动中对应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行适当的点拨,归纳总结;(1)读等高线地形图关键要明确等高线和等高距;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计算在分层设色地地形图则要看明白高度表;(2)地形起伏的特点:等高线密集,说明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说明等地面坡度和缓。(3)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五种地形类型。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问题讨论来掌握知识,运用地图,据图设问,启发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读图能力。真正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3、动手操作、实地调查 ,培养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多媒体 运用策略
初中地理科目内容比较抽象,空间跨度大,思维的逻辑性强,很多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力,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也就可能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多媒体必将成为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现代地理教学的改革也迫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重视图式教学,营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锻炼,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初中生对地理的学习较为感兴趣,但很多地理知识专业性较强,学生并未接触过,很多学生对地理术语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对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难以接受。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展示,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好地理奠定思想基础。
比如,在进行“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课本,教师给学生勾画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学生感觉地理学习很枯燥、无味,甚至对地理的学习有点厌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制作PPT课件,通过一系列图片分类展示,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情况。从土地上看,教师可以展示我国东北地区富饶的黑土地,展示西部地区一望无际的沙海世界,展示黄土高原的奇妙景观,展示辽阔的草原风光,展示地形陡峭、高耸入云的山峰;在进行水资源的介绍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江河湖海的视频简介,伴着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讲解,美丽的图片,我国水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分布特点尽收眼底,学生陶醉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多媒体的视频展示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神经系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突出重点地理事物
有关地球仪上的各个相关名词较多,虽然有地球仪教具,但是由于它本身比较小,教学中使得全体学生都能获得直观感官认识的时间成本比较高,由此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自带的画图软件或PhotoShop等专业软件,利用不同色彩,制作出重点突出的图像,再通过多媒体创作软件的集成,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知识点,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世界宗教分布,世界语言分布,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分布、中国的民族分布、中国的地形特点等知识点,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出色彩丰富、对比明显的电子图像课件,有效突出重要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直观感官,增加学习乐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课本插图和地图册,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因此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体现了教师主体作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教与学成为有机整体。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地理思维向纵深发展。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中贯穿始终的基本技能。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介绍世界的主要语言时,用闪烁突出六大语言的分布地区,这样就可以克服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世界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时,用闪烁突出六个国家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多媒体地理教学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和用图能力。
4.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其快捷、直观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作用不可低估,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滥用多媒体手段,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试想,如果一整堂课教师忙于放录音、放幻灯、放视频,或者使用Flas,为使自己的课堂“现代化”而使用多媒体,蜻蜓点水,搞得学生眼花缭乱,则势必造成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多媒体中即使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到最后也不知道本堂课学了些什么,这其实就是换了种形式又回到了过去的那种教师唱“独角戏”和“满堂灌”。一节课看似热闹,但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内容很少。这样运用多媒体,非但没有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还会喧宾夺主,使很多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甚至连记笔记都搞不定,这会对后面的知识学习和最后的复习造成一定困扰。
总之,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科学整合地理资源,优化多媒体的使用技巧,使地理课堂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先波.对于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3,No.34308:59.
[2]王希锋.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6,No.28105:114.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策略
一、立足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当立足本学科教学,应把好自己的“门”(即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同时也要串串“门”(使政、史、地三学科相互交流、渗透),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时空观的教学模式。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考试虽然明显地反映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但是在复习教学中千万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该拓宽的要拓宽,该加深的要加深。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二、重点复习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单科,关注学科间的综合,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该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的知识范围,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中考的万变。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学生长期受“分科教学,单科考试”的传统习惯影响,一开始时对综合考试不适应,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从一个学科跳跃到另一学科,脑子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在综合考试中学科知识鉴别时间长,综合思维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单科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来,但三科一综合,成绩就差得多。这些说明了学生对跨学科综合思维不习惯,习惯于传统的一维纵深思维,而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低下,学科知识干扰明显,学科跳跃思维不适应,增大了综合考试的难度,降低了综合考试的成绩。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而且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在这种理念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一种最基本理念。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分配比例,加深对学习的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能得到升华。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日益受到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始终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探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量给学生创造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的:
一、结合课堂教学,构建地理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简单概括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述成果――感悟成果。
1.针对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
问题探究式是课堂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发问,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强调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领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这里的“实际”。一指教材,二指学生,即按照所要的探究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创设一些难易度适中,有一定趣味性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参与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问题、表述成果
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形成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由于只要能自圆其说,个个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只是一个旁听者或者说参与者。
3.分层指导,激励评价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个性特长不同,老师对他们进行分层指导:如探究目标分层制定;问题情景分层创设;探究性作业分层布置。重在探究过程中激励性评价,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只要有一点探究意识就要给予鼓励。
4.课外实践,有针对性辅导――感悟成果
在课题探究有了结果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交流,以达到互相弥补短,共同进步.教师积极鼓励肯定学生,要有针对性或个别辅导,引入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介绍一些新的学科方法帮助学生对问题形成较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地理课堂探究性活动
在创设探究性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时刻注意保持在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把学生的活动穿插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活动来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去探究原理及规律,通过活动来提高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活动时十分注意以下几点:①活动的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而只有自愿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②活动的难度不宜过大,应简便,易操作,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③活动的开放性。活动应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其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④活动的目的性。活动必须能达到本课的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⑤活动的时效性。因为地理课时间有限,所以活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同时也要注意将探究活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⑥与其他相关知识及学科的联系。⑦活动所需材料必须是容易得到的。⑧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增删教材上的“活动”,或设计出更有效、更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课题探究的突破是探究式学习成功的一个方面,而选题则是课题探究成功的开始。我认为,选题不仅需从日常生活中去求索,还必须考虑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突破口,更是课题探究取得进展的关键。学生对来自身边、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如:《学校平面图的制作》、《剩饭与环保》、《母亲河的环保》、《让家乡的绿色长存》、《互联网―地理学习的新途径》等),更加熟悉,更感兴趣,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地去学习和探索,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