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探究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探究式;地理教学;创造力;学生发展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1]
二、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以学生为主体
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引导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通过各种方法、途径,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多侧面的运用发散思维大胆猜测、体验和想象,积极主动地发动手、口、脑功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
(二)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的参与率较低。探究式教学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2]探究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层次不同的探究领域。
(三)注重学习过程
探究式教学改变过去那种只重结果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中支持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允许有不同的结果出现,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四)师生多向互动
探究式教学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不能质疑的。教师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引路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和信任,互相倾听和沟通,互相讨论和交流,平等竞争与合作,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探究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只要学生感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并且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息息相关,体会到学习地理对自己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意义。
(二)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探究式教学
在评价机制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研究式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三)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探究式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式教学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探究性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 选择有关的科学探究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 获得蕴含在问题中的事物的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性联系的知识, 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 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 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3]
(一)分析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学目标分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没有方向,盲目进行,这样的教和学的效率就会很低。这里的目标包括:地理学科的目标分析,一个教学"板块"的目标分析,最后才是一堂课的目标分析。认真分析地理教材的各级目标,有利于学生把地理知识看成统一的整体,为学生的系统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前提。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而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导课,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和积极探究的心理。如:为了激发学生对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探索兴趣,可以这样进行:课前带领学生做古诗接龙小游戏(野火烧不尽,----吹又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似剪刀),通过学生们对诗句的填写,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风的兴趣。再如:讲日界线时,可以进行:有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妹妹后出生,可是妹妹的岁数却比姐姐大一岁,你知道这又是为什么?
(二)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积极体验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尽量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分析。如讲季风气候时,可以通过学生的体验来理解季风气候。问学生我们这里冬季吹什么风(偏北风),夏季吹什么风(偏南风),我们这里的房子大部分坐什么向朝什么向(坐北朝南)。
(三)重视小组讨论,强调学生整体参与
教师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不仅分享成功的喜悦,还要一起承担挫折和失败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的关系。遇到问题时,教导学生要积极合作,通过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先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这样能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在相互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时,还能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能彼此间激发出解决问题的灵感。小组讨论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同学、老师不同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幼稚和错误,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提倡使用鼓励和激励学生的语句,不要使用有损学生人格的语言。
(三)变式练习,归纳整理
学习具有累积性,因此,教师要能够组织学生"变式练习,归纳整理"。变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前面所学习的新知识,并通过"新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实施变式练习的手段有:变更概念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创设实际的各种环境等,使问题呈现新面貌,而保持要领或实质不变,从而引起学生的新兴趣、新联想进而灵活解题。如: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气压带、带分布特点时,教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特点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画出南半球示意图进行纠正指导。在每节、每单元、每章知识学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主从地位以及解题技能、技巧方面的结论。揭示这些结论在知识上的地位、作用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与前面的目标分析前呼后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系统的整体效应,促进学习,便于记忆、利用、应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五、结论
地理教学实施探究式教学,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勇于探索,敢于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逐步形成独立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慧兰.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J].科技信息,2009,(26).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1 引言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课堂教学中也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爱好。
2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又可称之为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目前,我国初中地理教学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老师在讲台上按照课本内容授课,学生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复习,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学习失去了兴趣,沦为应试教育的奴隶。因此,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显得颇为重要。
3 结合课堂教学,构建地理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情趣。
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简单概括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述成果――感悟成果。
3.1 针对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问题探究式是课堂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发问,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强调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领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这里的“实际”。一指教材,二指学生,即按照所要的探究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创设一些难易度适中,有一定趣味性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3.2 参与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问题、表述成果,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形成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由于只要能自圆其说,个个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只是一个旁听者或者说参与者。
3.3 分层指导,激励评价,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个性特长不同,老师对他们进行分层指导:如探究目标分层制定;问题情景分层创设;探究性作业分层布置。重在探究过程中激励性评价,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只要有一点探究意识就要给予鼓励。
3.4 课外实践,有针对性辅导――感悟成果,在课题探究有了结果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交流,以达到互相弥补短,共同进步.教师积极鼓励肯定学生,要有针对性或个别辅导,引入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介绍一些新的学科方法帮助学生对问题形成较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4 利用调查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中国的土地资源》基本国情时,结合我们这里伴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大部分耕地被划为开发区,农民在征地拆迁过程中逐渐走进集镇、住进居民小区的事实,让班里的农村学生回去分别采访自己的爷爷和爸爸,问一问在生产承包责任制初时,家里耕种的田地面积与前几年承包的农田面积有没有变化,现在住进小区了,还有没有田地可以承包了等问题,诱导学生在调查了自家田地面积越来越缩小的现状上,再去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学生在调查、分析后得出是由于大量的工业用地,住宅用地侵占了耕地面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调查家庭人均收入二十年前与现在的收入变化,学生在分析探究后得出工业产值要比农业产值增长速度快的结论。因此,利用调查分析法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更让学生获取了知识来源的过程,培养了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还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 提倡小组合作,开展实施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是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集合大家的智慧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一举两得。例如,在学习《气温的分布》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掌握等温线的读取方法,提高读图解题能力。
篇3
通过地理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摆脱重教轻学的旧辙,由重“教”向重“学”转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那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呢?笔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课前与学生有效沟通,改变观念
探究式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多半要看教师是否有能力激励不同水平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平等的环境,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同的重视。教师需要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学习,使学生重视地理课。
二、开发学生的提问能力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死记硬背,这使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开发学生的提问能力。而且有些教师喜欢把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这就会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可能是千奇百怪的,无论是怎样的问题,教师都要多给予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猜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交流和总结
交流和总结是学生探究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交流使个人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转变成集体共享的成果。例如,某个学生觉得别的学生的方法比自己要好,那他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很有可能使用相同的方法,这就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但学生的交流不能仅限于描述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描述过程和方法。另外,教师要积极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以保证交流和总结的有效性。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
应当重新建立评价机制,将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实现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实行以“鼓励自信心”为主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学生、多鼓励学生。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而且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在这种理念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一种最基本理念。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分配比例,加深对学习的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能得到升华。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日益受到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始终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探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量给学生创造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的:
一、结合课堂教学,构建地理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简单概括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述成果――感悟成果。
1.针对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
问题探究式是课堂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发问,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强调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领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这里的“实际”。一指教材,二指学生,即按照所要的探究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创设一些难易度适中,有一定趣味性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参与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问题、表述成果
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形成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由于只要能自圆其说,个个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师只是一个旁听者或者说参与者。
3.分层指导,激励评价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个性特长不同,老师对他们进行分层指导:如探究目标分层制定;问题情景分层创设;探究性作业分层布置。重在探究过程中激励性评价,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只要有一点探究意识就要给予鼓励。
4.课外实践,有针对性辅导――感悟成果
在课题探究有了结果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交流,以达到互相弥补短,共同进步.教师积极鼓励肯定学生,要有针对性或个别辅导,引入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介绍一些新的学科方法帮助学生对问题形成较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地理课堂探究性活动
在创设探究性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时刻注意保持在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把学生的活动穿插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活动来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去探究原理及规律,通过活动来提高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活动时十分注意以下几点:①活动的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而只有自愿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②活动的难度不宜过大,应简便,易操作,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③活动的开放性。活动应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其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④活动的目的性。活动必须能达到本课的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⑤活动的时效性。因为地理课时间有限,所以活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同时也要注意将探究活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⑥与其他相关知识及学科的联系。⑦活动所需材料必须是容易得到的。⑧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增删教材上的“活动”,或设计出更有效、更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课题探究的突破是探究式学习成功的一个方面,而选题则是课题探究成功的开始。我认为,选题不仅需从日常生活中去求索,还必须考虑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突破口,更是课题探究取得进展的关键。学生对来自身边、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如:《学校平面图的制作》、《剩饭与环保》、《母亲河的环保》、《让家乡的绿色长存》、《互联网―地理学习的新途径》等),更加熟悉,更感兴趣,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地去学习和探索,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顺利进行。
篇5
关键词: 探究式 地理教学 教学应用
Usage of exploring teaching in geography teaching
FENG Yu-hong
Abstract: Education reformation at present calls for innovative education. The last purpos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s to make every student be fully deveoped. In teaching we should treat the relation between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The article expatiates the usage of exploring teaching in geography teaching by guiding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exploring learning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questioning.
Key words: Exploring Geogoraphy teaching Teaching usage
探究式教学主要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试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借助一定的信息,利用图册等学习资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可以独立思考,也可协作讨论,进而通过探究学习,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的知识。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引用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和掌握,探究式教学并不神秘,但它要求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一、学生探究式学习意识的引导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师的责任在教育学生”。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的改革,教师不再是单一把课本的知识和现成题目答案教给学生,而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只有学生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学习具有持续性,并能享受终身。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 地理学科教学渗透模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地理学科的学习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即我们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把地理的认知与学习方式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② 地理教学主动训练模式,即指导学生进行主动训练。其主要内容有:首先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的内容,运用自己最佳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主动学习的效果。其次是引导学生主动地自我反思。教师则指导学生对当天或某一阶段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如课堂笔记、社会调查、地理野外考察进行总结。通过回顾和反思,使学生对知识重点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二、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1.改变教师的提问方式
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探究性提问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老师的问题大多是记忆型的问题,或对具体事实只用“是”和“否”来回答,很少有探究性问题。如:地球上陆地、海洋面积各占多少?等等。探究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他需要学生改变信息的形式和结构,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才能得出答案。如:世界上哪个大洲跨的经度最多?山地、山脉和山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这就是探究性提问,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教师只有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经度的概念及了解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所以教师通过改变原有的提问方式,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2.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只是地理老师的专利。报载,有个美国教学代表团到上海参观访问,上海市一位优秀教师为他们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堂上,这为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学生都能答对,在座的中国同行无不称赞执教老师的水平很高,公开课上得非常成功,但美国客人却不以为然,临别抛下一句话:“既然学生都懂了,那么还要提这些问题干什么? 上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客人的话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有老师问学生,而没有学生问老师? 出现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师生角色错位。因此,解决学生不会、不敢、也不能提问的现状,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生来就具备的,它有自生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当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不可违背规律、操之过急,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引导学生循着概念、定义、规律、知识联系、联系实际的思路大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现行地理教材虽经千锤百炼,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我们引导学生将思路大开,把问题和答案变成开发式的,学生就会产生耀眼的思维火花。
3.探究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地理好途径。步骤为:提出案例―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问题―拓展、培育地理能力。现以赤潮的案例介绍有关海洋环境的内容。
第一步:提出案例。海洋对有害物质有自净能力,但污染物浓度超过了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使海洋环境遭到污染。赤潮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晴雨表”。1989年8月,渤海湾发生罕见的赤潮,面积达1300平方千米,造成经济损失1.8亿元;1998年9月,赤潮面积更大,达3000平方千米,至10月初天津市的虾产量比上半年同期减少91.8%。渤海湾的生态环境,以成为京津塘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二步:引导、确定主题。启发学生思考:材料涉及那些地理知识? 有那些值得探讨?
讨论确定如下探究主题:①海洋形成已经有上亿年了,人类利用海洋也有上千年历史了,但在工业革命之前却从未发生过严重的污染问题,为什么? ②赤潮是如何产生的? 它为什么会不断扩大? ③如何控制赤潮?
第三步:讨论、解决地理问题。学生个别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完善。如对问题由学生讨论后得出:赤潮的发生,主要上由于人类的无限制地向海洋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废弃物,使沿岸海域受到污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的过量繁殖,有害藻类得以迅速生长,从而造成赤潮的发生。
第四步:拓展、培养地理创新能力。进一步分析海洋污染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随雨水排入海洋:偶然发生的海上油轮泄漏;沿岸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核电站排出的冷却水使海水增温等。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及综合能力。
篇6
一、创设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知识点首先进行重组,设置一些具有创造意义的问题,并为学生准备相应丰富的材料,以多媒体方式为学生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和组织工作的作用,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二、具体操作
1.“疑”。即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首先以多媒体课件或其他音影方式给学生展示地理情境内容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然后推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安排几分钟让学生浏览课本,把有组织的信息呈现给学生。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并进行积极思考,另一方面也通过录像和现实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议”。分组讨论,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实现有效学习。
3.“馈”。代表发言,及时反馈。一般可由教师主持。首先是各小组代表人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一方同学可予以质疑,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概括和总结,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现场表演的方法,有时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部分学生表述一个问题,其语言的准确性、通俗性真是恰到好处,令人拍案叫绝,老师也受益匪浅。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活动
将探究式教学方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也能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地理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极大的优化,从而促进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下面,笔者就对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做具体的阐述与说明。
一、进行科学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活跃学生学习思维
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硬性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应用,这就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发现和界定问题的能力。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句话告诉我们,学和思都是重要的,而问题是学与思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情境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地理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解决和提出问题的探索过程。
例如,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这一节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环节,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你认为水北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下面几级不同的服务时会选择哪个地方?
(1)购买笔、纸、米等日常用品,看感冒头疼的常见病,上小学等。
(2)购买洗衣机、空调、冰箱等日常家电,看一些大病等。
(3)购买数码产品、高档衣物等,上大学,看演唱会等。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不同,大城市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广,小城市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那么,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这样,通过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因为与学生日常生活十分接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而且,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研究,能够深入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使本节课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师做好引导,给学生提供探索研究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研究机会,让学生对地理相关问题进行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促进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例如,以“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这一节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思考:辽中南老工业区与鲁尔区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我国东北一些老工业区从中应该得到哪些启发?鲁尔区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然后,让学生6人为一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某东北老工业区的领导”做好记录,随后,在班级内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样,通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便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研究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三、组织开展地理探究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地理课堂,教师往往只偏重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这就会导致学生只掌握了空洞的书本知识,却缺乏在现实中对知识进行理解、分析和应用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实践得真知。”这句话告诉我们,所学知识只有通过真正的体验实践才能成为“真知”。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结合教材知识,积极组织开展地理探究实践活动,如此,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能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例如,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节为例,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们可为学生布置下列课外实践活动:6人为一组,对新余水资源的相关知识进行搜集,如,水资源数量、利用情况、是否存在浪费、污染等情况进行调查,依据所搜集到的材料谈论:新余市可能面临哪些水危机?我们(政府部门/企业家/农民)可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水危机情况的发生?作为中学生,若想保护水资源,可以做些什么?这样,通过组织开展这一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地理课程的开放性,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地理学科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显著,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以此来使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都能逐渐提升,并促使地理课堂获得高质量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58-02
中学地理是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得较好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教材在整体设计上以人类为中心突出自然环境条件对人类的影响,突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及其后果,把技能、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事物、事实,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哪里”“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应怎么做”。这时作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探究教学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它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用这种方式让学生理清地理学习中“地与理”“文与图”“人与地”“知与行”四个关系,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打造以下几个素养。
一、教师应成为探究学习的开发者
首先,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明白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或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依靠地理知识能解答出来的,地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要广泛涉猎各类文化知识。同时对探究方法要有明了系统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其次,教师要具有敏锐的眼力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在与学生的合作中能接纳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学过程不是机械运动的过程,教师不能只把教学作为一种机械的重复,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班级、不同时间、教师的不同精神状态下所获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对待每堂课。每堂课对教师都是全新的、充满激情的,教师要在讲解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了解学生分析、探索的动态,并做及时的引导,同时要及时地反思自己现行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经验。
二、教师是积极课堂环境的缔造者
积极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探究氛围、平等的交流机制与课堂学习的效率密切相关。只有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下学生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索知识、自由地表达思想,这是进行探究教学的前提。这个环境的营造者就是教师。教师要营造人性化的积极课堂环境和氛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要分析、了解学生的需要。在了解学生需要的情况后,教师要针对性地创建人性化的积极课堂环境和氛围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让学生去积极的探究。以人为本是当代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人性化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潜在课程,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二,接纳学生,努力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第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自信需要。第四,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因此,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
三、教师应进行合理的探究评价
对于学生探究的结果教师要给予评价,但注意评价的方法,首先不能打击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要正面评价和正确引导,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探究方向,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其次,充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评价不能只以教师的意志为主,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不违背原则的、符合实际的见解,从而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的精神。所以,不仅要评价结果,更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与探究态度、探究方法、探究习惯。评价形式多样化――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教师评价应注重对探究过程的评价和探究结果的描述,在对探究进行评价时侧重于评价探究精神、探究能力及探究方法等,在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时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开展对策
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我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为着力点,传统的基础教育采用灌输式学习、机械训练以及死记硬背等模式,与当前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存在明显的冲突。所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革新教学观念,调整学生学习方式,积极运用高效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在充分激发学生分析潜力及探究积极性的基础上解决课堂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
一、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高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国内基础教育沿袭生硬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落后教学方式,教师占据了课堂主导,满堂课都是枯燥的讲解,学生真正能够接受并掌握的知识确是少之又少,教学效果低下。随着新课改的快速推进,一线授课教师也应找准位置,将自己视为课堂的参与者与引导者,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组织开展高效课堂,同时还应对师生在课堂上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有充分认识。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引导,并为学生学习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合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以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水循环与洋流”章节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带领学生熟悉了从蒸发到水汽输送、降水,然后再到汇入地表径流、下渗、汇入地下径流并再次蒸发/蒸腾的完整水循环,用幻灯片和动态gif图片演示了太阳能及重力能在水循环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们标注出水循环中容易受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影响的环节,进而探讨大气污染、地表污染以及地下污染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学生们在此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充分认识了水循环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护水资源的个人建议,同时还与上一章节“大气循环”相关知识点展开横向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二、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目的并不单纯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关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注重培养学生将知识归纳为结论的分析能力。只凭一时兴趣来学习地理科学显然远远不够,地理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制于学生探究能力,而不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对探究式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教师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引导其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高中地理教材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为例,笔者首先阐述了荒漠化的含义,进而提出问题“请大家举例说明荒漠化的危害”,要求学生们认真思考后回答问题,当学生给出答案后,笔者结合北京特大沙尘暴总结了荒漠化的危害如下:(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3)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加剧,大气质量严重下降。然后要求学生独立查阅、搜索近年来我国荒漠化问题的进展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联系,并用简单的几句话论述如何应对荒漠化问题,彼此交流探究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强化,探究能力大大提升。
篇10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地理教学;陈述交流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探究教学”的含义:“探究教学”强调的就是“探究”二字,主张学生靠自觉性、自主性参与学习,对所学习的知识加以系统地研究,激发对知识、人生、自然和世界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主好学精神和探究本领。
一、提出地理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探究教学的另一个名称。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提问、疑问或者设问,对经验倍加关注,师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探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老师应该会提问,提出的问题应该极具探讨性,让学生看了就有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
案例一:在一节地理课的开端,老师提出问题:“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学生们请从地理学的角度对这句诗的合理性加以分析和探究,为了使分析更具说服力,要阐述必要的理由。”针对这个问题,学生是这样思考的:流水之所以会汇入大海并且不会返回,这是因为水的循环性。
这个案例对问题的引出非常具有创新性,老师提问完毕,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积极性一触即发,此外,学生还会全面思考关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什么意思?水为什么会聚到一起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脑海中的疑问。
二、提出假设和设想
提出假设和设想是探究教学的核心部分。当大部分学生对问题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并且能够各抒己见,在这个时候,老师要对问题和学生的看法进行指导。
案例二:确定、评价空间位置的探究。
(1)教师为学生展示长江流域的地图,上面有地形、流域范围、自然资源、交通线分布情况等,让学生分析如果修建大坝应该建在何处?
(2)提出几种假设,只考虑地形因素建在河道最狭窄的位置,只考虑因素生态建在对生态影响最小的地方。
(3)教师提出三种假设后,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展示三峡大坝的具置,并分析修建在此地的原因。
三、收集地理信息
论证猜想是否可行的第一步就是对相关信息的收集。为了减少盲目性,发挥收集信息的价值与意义,第一应该提出论证设想随即进行相应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的范围要准确无误。
案例三:给出视频材料,黄河断流逐年加剧。视频中呈现出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间,黄河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金水文站全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由黄河断流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水循环的重大意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黄河断流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陈述交流
探究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表达与交流,虽然处于最后的阶段,但是其对教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学生共同的交流与表达下,学生的学习思维进一步得到发散,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会在这个阶段得到全面的增强,最终会探究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结论。
例如,在一节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的教学课中,学生在最初开展讨论的时候,一开始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是那么合理与正确,甚至是比较片面的,在他们的答案中,可能只有能或不能。在查阅相关资料并进一步的讨论研究之后,可能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所有的事物既有长处,又存在弊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为例,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是这也存在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问题和缺陷,针对这种情况,最先做的应该是对环境的评估,只有环境评估成功通过,方可允许调水项目的开展,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考虑到长远的利益,万万不可为了实现眼下的利益而置长远利益于彻底的不顾,需具备一定的战略目光。
综上所述,探究教学集多种优点于一身,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掌握并理解地理知识会变得更加容易,地理素质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不仅是地理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大大地增强,符合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探究性和创新性人才。但是,虽然探究教学有着众多的优点和长处,但是它也不是万能的,为了实现其最大的功效,应该和其他的地理教学方式相结合。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兴趣爱好、设备、师资力量等各方面情况灵活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期达到老师教学、学生听课的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