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篇1

[关键词] 企业集团;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递延所得税;合并财务报表;存货抵销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B

合并财务报表是反映在法律上相互独立的经济实体即母公司和其拥有控制权的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因此,在合并范围内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交易视为内部交易,从集团外独立的第三方的角度观察,集团内部交易不应产生新的会计要素以及计量的变化。同时,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控制权,其交易又可能存在着不公允。因此,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必须被抵销。

企业集团资产内部交易可分为顺流交易、逆流交易和平流交易。顺流交易指的是母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逆流交易则是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平流交易是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出售资产。

一、逆流交易

逆流交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资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一种是非全资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前者的抵销分录与顺流交易相同,后者的抵销分录与顺流交易不同之处是要考虑少数股东损益的分配。下面以非全资子公司向母公司销售商品展开分析

假设A公司拥有C公司60%股权,2013年C公司销售给A公司商品不含增值税价格200万元,该商品成本14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A公司2013年实现对外销售30%,销售价格80万元;2014年实现对外销售30%,销售价格80万元。2013年、2014年C公司实现净利润150万元、180万元。假定C公司股权投资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等于账面价值。

1.2013年抵销分录

(1)2013年内部交易,实现对外销售部分

借:营业收入600000

贷:营业成本600000

从独立第三方角度看,该笔交易实现的是母公司确认的收入,子公司结转的成本。但,从编制个别财务报表角度,母子公司分别确认了收入,同时结转了成本。因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就分别多出一笔子公司的收入和母公司的成本,且两者的金额相等,需要抵销。

(2)2013年内部交易,未实现对外销售部分

借:营业收入1400000

贷:营业成本980000

存货420000

(600000×70%=420000元)

从独立第三方角度看,该笔交易没有实现任何收入的确认以及成本的结转,仅是将子公司的存货移至母公司。但,从编制个别财务报表角度,母公司确认了存货;子公司确认了收入,同时结转了成本,减少了存货。因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就分别多出一笔子公司的收入、成本和母公司多确认存货,需要抵销。

(3)2013年内部交易,未实现对外销售对所得税的影响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05000

贷:所得税费用105000

(420000×25%=105000元)

备注:子公司收入增加140万元(=200×70%),成本增加98万元(=140×70%),因此利润增加42万元,故子公司应该计提企业所得税。

从独立第三方角度看,该笔交易没有实现任何的利润,因此也就不存在计提企业所得税的问题。但,从编制个别财务报表角度,子公司实现了销售,即产生了利润,需要计提企业所得税。因此,需要将子公司多计提的企业所得税予以抵销。2014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三十条规定:因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4)2013年少数股东损益和少数股东权益

借:少数股东损益474000

贷:少数股东权益474000

([1500000-(420000-105000)]×40%=474000元)

从独立第三方角度看,该笔交易没有实现任何的净利润,因此也就不需要考虑少数股东损益分配的问题。但,从编制个别财务报表角度,该笔交易使子公司实现了利润,而子公司是母公司的非全资子公司,需要进行少数股东损益分配。因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就多出了一笔子公司少数股东损益分配,需要抵销。

2.2014年抵销分录

(1)2013年内部交易,2014年实现对外销售部分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08000

少数股东权益 72000

贷:营业成本180000

(600000×30%=180000元)

从独立第三方角度看,前期未实现损益在本期实现,已实现损益在本期对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有影响。在这是少数股东权益而非少数股东损益,是因为上期损益在本期无法在利润表项目中反映,只能反映在资产负债表项目中,故对少数股东权益有影响。但,从编制个别财务报表角度,母公司结转了对外销售的成本60万元。从集团外角度,该笔交易母公司应该结转销售成本42万元,多结转销售成本18万元,因此需要抵销。

(2)2013年内部交易,2014年仍未实现对外销售部分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144000

少数股东权益96000

贷:存货240000

(600000×40%=240000元)

从独立第三方角度看,前期未实现损益在本期仍未实现,未实现损益在第二年对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有影响。但,从编制个别财务报表角度,母公司确认的存货中包含了子公司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子公司将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最终结转到未分配利润中。因此,该笔交易利润并没有真正实现,需要抵销。

(3)2013年内部交易,2014年实现对外销售对所得税的影响

借:所得税费用45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45000

(180000×25%=45000元)

2014年抵销分录(1)冲减营业成本18万元,导致本期利润增加18万元。因此在本期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费用。

2013年的内部交易,2014年仍未实现对外销售对所得税的影响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60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60000

(240000×25%=60000元)

2013年内部利润24万元在本期仍有未实现,2013年个别报表计提的所得税费用仍需要进行抵销,但是2013年所得税费用已结转到未分配利润,故调整利润分配年初数。

(4)2014年少数股东损益和少数股东权益

借:少数股东损益702000

贷:少数股东权益702000

([1800000-(240000-60000)+(180000-45000)]×40%=702000元)

由于C公司是非全资子公司且其报表需要纳入合并范围,少数股东权益必须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即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需要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少数股东权益在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项下反映,而少数股东对利润的分配也要在利润表中反映。

二、顺流交易

在顺流交易中,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实质上全部由母公司承担,不需要分配给少数股东。顺流交易的抵销分录与上文逆流交易的抵销分录(1)、(2)、(3)相同,抵销分录不考虑少数股东损益的分配。

三、平流交易

平流交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资子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一种是非全资子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前者的抵销分录与顺流交易相同,后者的抵销分录与非全资子公司逆流交易类似,要考虑少数股东损益的分配,关键是要弄清母公司对内部交易出售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

在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中,顺流交易、逆流交易和平流交易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抵销时不同之处在于是否考虑少数股东损益的分配和分配比例问题,实质上依据是否考虑少数股东损益金额的确定。

[参 考 文 献]

篇2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展开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第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用片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第三,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的。我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一、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运用地图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地理原理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直观呈现,通过地理教学,训练学生把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形成图文互换的习惯。如把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热力环流原理转换成图形。利用地理略图,进行知识整合,有利于学生明确和理解地理知识的联系。通过地理略图整合知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有利于学生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漂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三、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篇3

一、“活动”内容的特点透析

纵观初一地理新教材的“活动”内容,就其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1.巩固类。如亚洲的自然环境的活动: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洲和大洋等,日本一课中找出日本四大岛,主要城市,这类活动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与巩固,是对知识的再认,此类题目难度较小。

2.巩固实践类。如欧洲西部的活动:模拟一次暑假欧洲旅行,设计好旅游路线,介绍可能见到的景观等,这类活动既考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巩固效果,又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常常因能力有限,学生会感到迷惑。教师应及时发现并适当的指导。

3.观察类。如美国的人种和民主问题,日本人的风俗习惯等这类活动通过学生的持续观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4.调查类。收集亚洲不同国家特色的文化风情的资料,与同学们交流,调查家乡可能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及危害,如地震,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试提出自己的防灾减灾设想等,这类活动的实践性较强,老师的创新内容多,学生也乐于通过查阅资料、或参观、或访问等方式积累素材,并加以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在班级上进行资源共享。这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特点,也是课堂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5.讨论类。如由日本文化东西兼容的特点,对日本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联系中国,讨论异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等。这类活动的内容相当开放、民主,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阐述自己的论点;这种讨论类活动正体现了这一教学新理念,使学生能够自由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构建地理问题,激活地理活动

构建地理问题串,将地理问题细化到每个活动环节中,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在书中或地图中寻找答案,或进行讨论,合作交流等,成为现在地理教学的新趋势,新方向。

地理问题的设置要作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上一问题的深化,又能联系下一问题的开展。如在上《日本》这一节时,可由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地震入手,设计问题,如此次地震发生在日本的哪个岛屿上,日本哪些地方受到影响?日本为什么火山地震如此频繁?日本受灾程度如何?海啸发生时,沿海地区为何受灾如此严重?我们在面对这类灾害时,应学会哪些防灾减灾知识?这一系列问题开展中,可将学生带入到日本的学习中,学生有了思考活动的目标,从中可以让学生查找日本所在的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日本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日本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布局,以及如何面对自然灾害的措施。这样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显得精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日本的兴趣。让学生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待生活中地理的能力。

三、“活动”内容的开展策略

1.“活动”内容要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新教材“活动”内容的设置,多数是结合课堂教与学而设计的,因而“活动”内容必须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

将“活动”内容作为新课的导入。把“活动”内容放在导入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融入学习氛围,激发每个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学习日本,围绕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地震展开讨论,作为新课的导入。根据“活动”内容首先提出:日本为什么经常发生火山地震?日本在哪里,它的领土组成有哪些?日本此次地震产生哪些危害?我国也是个多地震国家,我们如何来防范地震灾害,以及在地震中求生存?从而引入新课教学。这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现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活动”内容的开展形式应灵活多样。由于新教材“活动”内容类型多样,层次分明,因此,在“活动”内容开展形式上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采用传统的课堂提问外,还可采用地理小论文、黑板报、讨论交流演讲、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同时,应对课本中的活动进行创新,使授课者更能把握学生发展的需要,使之贴进生活,贴进乡土气息。

篇4

【关键词】高一 地理 衔接 入门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JCJY131203145。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7-02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近20年,每到高一年级时,总发现部分新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而且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偏低。在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后,发现问题主要在于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上。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发现,高中地理内容与初中地理内容联系十分密切,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在初中,大部分地区地理不作为中招考试要求,而高中地理则与其他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其地位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地理高出许多。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门困难的最大原因之一。经过对我校学生的观察和研究,高一新生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标方面

(1)地球与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掌握经纬网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如何要求。经纬网的学习与地图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有初步的立体几何知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健全,立体几何的知识几乎是空白,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与技能难上加难。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经纬网与地图这部分内容没有进行加强与巩固,默认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理解与掌握了这部分内容。这一初高中课标衔接问题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困难。

(2)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区域地理为主线,要求学生以某一区域为例,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各出版社在编写初中地理教材时都只对个别典型区域进行阐述,没有将所有区域纳入其中。这造成初中学生对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了解甚少、掌握不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系统地理学习为主线,要求高中学生以某一区域为案例,学习掌握地理原理和方法,因此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就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如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学习了欧洲西部,没有介绍德国;美国只是在介绍农业地区专业化时通过一副美国的地形图简单介绍了美国的河湖情况)。

二、教材方面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中地理则分为两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三、考试方面

目前的教育状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中考沦为“小高考”。因此,现在的初中教学几乎全部是为迎合中考而进行的,而地理不是中考学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简单地认为,地理不参加中考,所以这一门课程也就不重要了,因而学习地理的兴趣受到影响。课堂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都反映出初中地理教育不受重视,初一初二只有平常的期中期末考试,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将地理学科的分数计入考试总分,因此,初中地理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许多初中教师为应付学校的考试,在临近考试时只给学生划范围,出复习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而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综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思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向,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得多。

四、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在某些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地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储备不足,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学习能力有缺漏,例如高中学习必须具备的重要地理原理知识(地球运动、气候等)部分基础缺失或不扎实;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学习的能力、阅读地图与资料分析处理。提取地理信息等能力不强,对中国和世界地理区域及特征认识不全等。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能力要求、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造成初高中学习的“跨度感”,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师方面

篇5

兴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教学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运用语言、表演、游戏、问题、故事、多媒体技术等创设适合的地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示范表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如果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努力发掘教材中适合于学生活动的一些因素,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一节时,先通过与学生共同演示一个小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直面与曲面对观察事物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中来,再通过让学生讲述关于地球的一些神话传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自主的去探究地球的形状的认知过程。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地球形状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地理这门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提问是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课堂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抓住学生兴趣点,设计问题。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能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探究学习的氛围当中去。初一上学期的地理内容比较抽象难学,特别是第一章中关于地球运动的部分。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用生活的语言,科学的提问,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扫清障碍。例如:在第一章中讲述地球的自转时,可以引用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问学生:"按照当时的条件,这种情况可能实现吗?"出于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有的按交通工具的速度来计算,认为就是科技发达的现在,也不能实现,有的同桌、前后桌在激烈的讨论,气氛十分活跃,最终在教师提示引导下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同时又复习了赤道周长4万千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快乐、和谐的课堂中获取到知识。

2.2 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循循善诱。问题是探究的起始点,通过课堂提问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初一下学期讲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当中的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一地区人口不是很多,为什么人们经常忍受饥饿的煎熬?" 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查书的,有直抒己见的,表述了"这一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 等原因,紧接着又问道:"那么当地居民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导致了什么后果呢?"同学们抢着答道:"当地居民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在草原地区放牧过多的牲畜"、"导致了土地肥力丧失,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加剧了土地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小小的铺垫以后,在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如何结决人口、粮食与环境的问题?" "节约粮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实行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大兴水利,改良农田"、"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等,学生个个争先恐后,虽然答案五花八门,分析起来却头头是道,使课堂气氛达到了。

3.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歌谣、诗词、趣味故事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进入最好的求知状态。

3.1 穿插趣味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讲授的内容适当的穿插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有趣的小故事,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中国地理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昼夜温差大,给学生们讲了当地居民"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事情。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兴志高涨。通过小故事,让学生们既增长了见识,又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3.2 引用歌谣、诗词教学。歌谣、诗词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地理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歌谣诗词有机结合起来,并加以合理运用,就可以使教学妙趣横生且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在讲我国地形、地势特点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使学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在讲内蒙古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等来描述内蒙古草原的壮丽、富饶。引起学生的无限向往,使之回味无穷,仿佛置身于美好的大草原。

实践证明,通过在教学中穿插趣味故事、引用歌谣、诗词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学到了知识,又是一种享受,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4.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融入到了教学中来,多媒体教室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集成了多媒体设备,丰富了教学手段,其演示文稿是一种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教学课件。

篇6

关键词:图像系统;用图;能力

Abstract: In the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he study image’s primary purpose is to let the student in the life practice, solves the actual problem nimbly using the image knowled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er wants to utilize the geographic pattern system fully, the relation production life practi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domestic current event hot spot, the focal point, in inquired into that “the life world” promotes the student apply theory to reality to use the chart ability.

Key words: image system; chart; ability

捷克著名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道:“凡是所教的都应该当做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有一定用途的去教。”这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的东西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我们身边的事实之一,并且还要让他们懂得,掌握这些知识对生活是很有用处的。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后劲去学、去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它们。地理图像系统尤其是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教学中,几乎每一节课都会用到图像,读图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不会或根本不习惯于用图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运用地理图像系统,培养学生生活中的用图能力呢?

1利用地图、景观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掌握获取并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表现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界或经济事象的地图、图画、照片、剖面图、示意图等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具体形象和观念,再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应的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读图解惑,进而掌握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讲授《中国的铁路和公路》一课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布置学生对照地图,设计从常德市到张家界、岳阳、到杭州、苏州、泰山、到北京等地进行旅游的最佳路线方案,要求在地图上标注所选择的交通方式、途经城市、穿过的地形区及沿途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等。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非常兴奋,他们都积极参与,除主动在课本上查找相关资料外,还多途径去查找其他信息,综合应用多种地图,通过讨论合作,最后拿出令人较为满意的方案。这样的训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既可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提高学生的用图水平。

2结合图像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图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要学会用图,首先就要在读图过程中建立空间概念,这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习惯于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辨别各种物体,如教室、操场、树木、校门等位置关系,而地图所表示的空间关系、空间范围,却远远超出他们的视野所及,因此,教师应多用图像系统,依靠直观方法进行教学,并加强指导学生结合图像制作等实践活动建立起较大范围内的空间观念。

新教材中有很多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中就有许多是图像制作等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基本的点和线,理解并掌握经纬网的应用,建立空间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绘制校园简易平面图或上学路线图,使学生认识、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初步掌握绘制地理草图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用图意识;制作基本地形模型,并在制作的过程中观察、认识并理解等高线和实际地形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3联系“生活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在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要重视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强知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

初一地理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学会看地图》的课后“活动”,是根据一幅简单的指向标地图,查找相关事物的地理位置,判读方位,并根据图中的比例尺计算直线距离等。这一道活动题就是很好的联系生活实际的例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重新选取学生所在地区的地图,将“活动情境”变为“生活情境”,设计一些更为实际的问题,考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图像知识。

4联系身边的新闻事件,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

地理教育应该立足于培养对社会负责任的国际性的公民,当然也应该多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尤其是“在知识方面,地理教育绝不是某些现象和事实的罗列,以及各种资料的简单堆砌和记忆。而必须着眼于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各种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环境内各系统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和理解。”教育既然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目标,那么地理教育自然也不能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要让学生能够多结合身边的新闻事件,通过自己的探究,去理解国内外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等,促进“四个学会”,做社会中的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和细心的国际国内形式的观察员,不仅要关心我国的一些大事,如“神州六号”成功上天、西藏铁路的开通、三峡大坝已经开始蓄水发电、“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现状等,还要关注与世界区域有关的一些事件,如印巴核武器竞赛、韩朝和谈及朝鲜核问题、巴以冲突与中东和平进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等。

篇7

[关键词] 高效课堂 课前准备 精心实施 训练与评价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从启动到现在已经有十余年了。随着改革的普遍推开,一个核心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构建高效课堂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最佳方法。但如果看看我们周围的地理课堂,现状却是让我们触目心惊的:首先初中学生普遍把地理学科作为副科,不给于足够的重视;教师普遍采用较为单调的方式教学,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接受率很低。结果也很明显:教师虽然花了大量的精力去上课,但学生却兴趣很低,学得很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地理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解决疑难问题,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 地理课堂低效的原因

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他认为: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1]例如,我们上课常用的讲授法两周后学生只能记住5%的知识,阅读法两周后学生只能记住10%的知识;但如果使用实践练习的方法则可以保留75%,快速使用的方法竟然保留达到90%。由此可见,课堂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变低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成绩。

二、 教师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地理课堂作为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一项活动,要求教师对其有充分的准备。一般来说,教师应该重点准备以下几个方面:熟悉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能正确运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够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这些都具备了,才能说你已经有了上好高效课堂的基础。

三、精心实施

实施过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环节。要做好这一步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方法得当。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2]一堂好课,不一定要采取哪一种固定的方法,但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找出一种既能清晰流畅地讲清教材知识,又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比如初一地理教材中的“地图”这一节,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备课中经过研究,果断采用让学生实践练习的方法:让学生画一幅校园平面图。先把全班分成四组:第一组负责量算各建筑物的长宽及距离,确定比例尺;第二组负责分辨各地理事物之间的方向;第三组负责确定表示地理事物的图例和注记;第四组负责把前三组的成果汇总画出校园平面图。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许多基础知识不须讲解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光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3、选用合适的教具。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图多,绝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以在图上展现。所以我在上课时尽量多使用地图册、地球仪、多媒体等教具,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地展现出来,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学生对于地球的公转过程难以理解。我在教学当中把地球的公转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光照图,让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通过多媒体过程演示,学生对这四个节气的异同点有了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地球公转的认识,实现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4、合理掌控教学进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应该自始至终把握着教学教学的节奏:从目标展示、课程导入、合理分组、内容讲解、重点突破、难点释疑、效果评价,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讨论、思考,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方法的掌控: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用什么方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过程,达成学习目标;

②学生注意力掌控:据研究,中学阶段的学生每次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致为25—30分钟,过了这个阶段注意力就容易分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尽量把新课讲授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30分钟,剩下的时间可以进行知识结构总结,达标训练等主动性总结训练,争取知识当堂掌握。

③课堂纪律的掌控:由于学生是未成年人,并且各有各的特点,所以课堂经常容易出现各类突发事件,影响教学进程。实际上这也是教师必备的一个基本功,能够随机应变,果断行动,尽快处理突发事件,使之不至于影响教学的进程。

5、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利用声音、图片、实物投影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海陆的变迁”一节时,我先播放日本大地震的图片和视频,然后让学生思考:地震的原因是什么?日本为什么多地震?它和地质构造有什么关系?先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讲述“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讲完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对照思考,主动讨论,慢慢明白了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引发地震的基本原理,轻松高效地掌握了知识。

四、训练与评价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不是以老师讲的有多精彩,而是以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来评价的。所以,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并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发现精讲多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在课堂上,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要精选一部分紧扣课堂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最后,小组之内相互检查,做到“人人清,堂堂清”,并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提高成绩。对学生来说,有了正确的评价,他们也就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有了努力的方向。

总之,高效课堂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减轻学生负担的必要途径,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不断创新教法、改进学法,才能让地理课堂的效率不断提高,让地理教学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篇8

1 积极备课,以激发学习兴趣

备课要精心安排创设情景、激起想象、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它包括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依靠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则是教育。因此,备课也要求创新。备课要有针对性,针对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思考自编一些容易记的短语、诗歌或顺口溜,备课要浓郁突出的“地理味”——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形象逼真,直观性强。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 巧用导入抓住学生

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至关重要,它是能否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的一环,精美得体、简洁生动、风趣幽默的导语,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着学生的心,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易于师生共鸣,形成新课的教学。

如巧用诗歌,创设意境?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语言优美,意境丰富,气势宏伟,声情并茂,充满激情。因而恰当地使用诗歌来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

如学习《黄河》一节时,当讲完“母亲河的奉献”后,来一段巧妙的过渡:“黄河给我们塑造了肥沃的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能、带来了灌溉之利,被我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但是也有说黄河是一条“害河”(稍作停顿再讲)。因为,历史上它曾多次决口、泛滥,给两岸的人民留下了痛苦的记忆(放两分钟的黄河决口、泛滥的录像),至今黄河为害的根源仍在,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

3 将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活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学习我们新疆这节课时,我就让学生分组发言,让她们自己讲我们新疆你所知道的,然后在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来学习讨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积极展开放式教学

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预报”时我们县的气象台就在我们学习的南边,我就把学生带到气象台,邀请气象台的专家来讲述怎样进行天气预报,比较我县近几年的天气情况与全国的天气情况;学习污染时,我就带学生到环保局去参观,请专家来讲述我县的环境情况和国家的一些环保法规,然后带学生到我县环境污染比较厉害的巩乃斯河去实地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环保对我们的重要性。

5 和学生不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唤起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通过语言、表情、举止、态度等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方式传播给学生,并产生相应的效果。如利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来引入季风的讲授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情感,配以适当的身体语言,将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以问题引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以这样的方式来讲课风趣幽默,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又如在讲授黄河一节时,黄河的含沙量很大,给黄河沿岸的人民带来了很多的灾难。教师可用这样的语言来讲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如今的黄河一碗水、半碗泥,这流走的不是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细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对转折的连词加以重音,对于划线的词语拖长音,这样再讲授黄河的治理开发,学生就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必要性。

6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地理学科有着极为丰富的时空变化、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和层出不穷的地理事象,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合理使用教学手段,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使地理课的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同时也能弥补中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初一地理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可以用地球仪和三球仪来作演示,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篇9

关键词:地理教学;比例尺;讲解分析

由于对于地图的认识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的始终,因此,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关于比例尺的各项知识,同时能在观察地图时熟练地应用所学到的各项知识。但是关于比例尺的知识却是有些枯燥的,若是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对比例尺的具体讲解就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具体讲解时应当多联系身边以及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事物,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比例尺的效率,以下是对其的具体讲解。

一、比例尺的定义以及表示方法

1.让学生观察一张缩小的学校平面图,对比与现实学校的差别,从而引入比例尺的定义,并就比例尺在地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讲解,最好联系实际生活中对比例尺应用得较为有趣的案例,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2.通过让学生对比三幅不同地图上的比例尺,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在此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三种不同表达形式所存在的优、缺点,并举例,说明理由。

二、比例尺的实际应用

通过测量缩小的学校平面图上的教室大小,与实际测量的教室大小做一个比较,并与地图上的比例尺大小对比,得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以此扩展,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平面图上的测量距离以及比例尺的大小计算出学校其他地方的实际大小,或是教室与学校内某个地方的实际距离。而后,再利用其他地图,使学生能通过比例尺对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进行熟练的换算,同时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比例尺三项中任意两项计算出剩余一项,例如,知道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要求得出比例尺大小;或是知道实际距离与比例尺,算出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与图上距离,算出实际距离。

三、比例尺的大小

利用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张地图,一幅为本县或市地图,另一幅为本市或省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地图的不同点。通过对比两幅地图所涵盖范围的大小、所描述事物的详细程度以及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同时再仔细分析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得出以下两点:(1)辨别任意地图比例尺大小的方法,即:令比例尺计算公式中的分子为一,其分母越小,则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2)地图所涵盖范围的大小与详细程度和地图比例尺大小的关系,即:地图所涵盖的范围越小,包括的内容越详细,则其采用的比例尺越大;相反,若地图所涵盖的范围越大,包括的内容越少,则其采用的比例尺越小。

四、具体讲解分析

地理教学主要并不是讲解某种知识,或是教学生记忆某些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一种能力,即读图识图以及分析剖析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切忌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掌握。地理老师的主要职责并不是讲解地图或是比例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地图、认识地图,是一个引导者而非教授者。

在讲解本章节时,应当按照递进的原则,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于比例尺的各项基本知识,首先,通过对于比例尺概念以及表示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对比例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接下来学习实际生活中比例尺的应用做铺垫,使学生能更加容易地掌握比例尺计算公式,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以上两项基本知识是接下来关于比例尺大小学习的基本功,比例尺大小的学习是本次比例尺教学的重点、难点。先通过读图的方式,让学生在心中有个大体的印象,而后,通过对比例尺公式的具体分析,突破这节难点。根据比例尺的公式,再加上几个课后的小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计算能力,明确比例尺公式中分式的大小,最后再回归到地图上,引导学生明确地图涵盖范围、内容的详尽程度与比例尺大小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教学中所采用的地图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地图,能够最快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具体讲解本章时,一定要注意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本次关于比例尺讲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首先,通过学校的平面图引入本章的内容,其理由是学生对所在学校较为熟悉,看到平面的学校会比较感兴趣,同时会找寻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从而与现实中的学校进行对比,这时引出比例尺的概念会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后测量地图上教室的大小,与实际测量的教室大小做对比,并计算地图上的一厘米代表现实中的多少米,自然引出了关于比例尺大小的计算,而后通过对实际地图,例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以及本市或县的地图的具体比对,引出比例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几张不同的地图考查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画出自己家的地图,比例尺自定,要求标明街道以及主要建筑物,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印象。

比例尺的讲解是地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础环节同时也是地图认识的基石。若是学生不能熟练掌握比例尺,对以后的地理教学就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但是本章内容却有些枯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通过联系实际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认真学习比例尺,为以后的地理学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 幽默艺术 应用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对现代教师来说,了解教学幽默的特点,掌握教学幽默设计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幽默艺术修养,不仅有益于增进教学艺术、情趣和魅力,而且在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环节,显著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人在笑时或是说笑话时,大脑就会促使人体释放出自然的止痛激素,它能够减轻痛感,还能够使人神采奕奕,头脑更加有效地思维。

一、教学幽默的艺术性特点

教学幽默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学识、智慧、灵感和思想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综合才能的体现。它具有四个特点:情趣性、含蓄性、启迪性、愉悦性。

幽默是轻松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语之中蕴涵着睿智,使人在笑声中得到启示,意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并进而懂得真理与谬误、正义与邪恶,懂得生活的哲理,从而获得一种美的体验,达到黑格尔所说“于无足轻重的东西之中见出更高度的深刻意义”“放出精神的火花”的境界。在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若能像相声、小品演员那样妙语连珠,引人入胜,将会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

二、幽默艺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幽默的产生,需要良好的心境。

课堂上,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可能有幽默的心境。教师要有一个友善、平和的心境,要有一颗爱心。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冷冰冰地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他的话可能充满的就是挖苦、讽刺、火药味。教师也会常常遇到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千万不可将任何个人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老师更需要调节好自己的心理,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2.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幽默艺术的方法。

(1)借用歇后语、民谣、谚语、诗词、成语。

将歇后语、民谣、谚语、诗词、成语等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能产生很好的幽默效果。

看到学生有很大进步,可用“千里马长翅膀――突飞猛进”或者用“王母娘娘走亲戚――腾云驾雾”进行表扬;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字迹写得很潦草,可用“龙王爷亮相――张牙舞爪”,一方面表明老师的教学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提醒学生。

在讲到多变的天气时,天气的特点是一个重点,那么引用“六月的天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学生就很容易记住天气的特点。

在讲到自然资源的分类时,要理解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引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学生假设如果现在的他们生活在李白的时代,一定要告诉他:“李白叔叔,你的诗写错啦!”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初一地理第一章内容是整个初中地理中最难的一章,一章学下来,有些学生难以接受,我说:“有些同学学习本章就像‘雾里看花’,这是正常现象,只是我们要努力再努力地尽量拨开这堆云雾,就能真正看清到底开的什么花!”学生大笑,一方面安慰了学生,另一方面又给了他们鼓励。

(2)归谬法。

直接的批评,有时让人难以接受,学生还可能会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借助于幽默,不正面直接地否定学生的谬误,而是沿其逻辑引申发挥,在放大其谬误实质的同时,使其自悟,从而达到自行改正的目的。

个别学生在课间大声喧哗,一味地叫其安静,根本不奏效。老师说:“某某某,我看你的嗓音按音量来看可以代替学校的铃声,但按音质来看大家只会把他当成噪音!”运用幽默因素使得那个学生立即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当然,在利用这种方式的同时,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新课程强调要尊重、赞赏学生,特别对于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这种方式不适宜。夸美纽斯主张教师应当运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方法,用仁慈的情操与言语吸引孩子们,而不是粗鲁的办法使学生疏远教师。

(3)比喻。

在讲到经线圈时,学生感到很抽象,这时可以将地球仪比喻成一个西瓜――当然这是个不能吃的西瓜,然后将这个西瓜沿着一条经线切开,那大家想想另外一条经线在哪里呢?

(4)拟人。

讲到环境污染时,我在黑板上简单画了一幅漫画,长江和黄河互相打招呼,黄河说:“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长江回应道:“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让学生在幽默中体会到长江面临的水土流失问题。

(5)反语。

有学生在上课时喜欢随便插嘴,怎样既不打消他的积极性,又让他不随意插嘴呢?我说:“上课随意插嘴有很多好处:第一,充分表达了你自己的见解,不受时间的限制,第二,在同学面前炫耀了你的知识面是多么得广,理解力是多么得强,让同学对你刮目相看,坏处只有一个:打乱了上课的秩序与进度,扰乱了其他同学的思维。”个别学生马上不好意思随便插嘴了。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副表情、一个手势、一种姿态、一种教具使用都可作为传递教学幽默信息的渠道与媒介,通过教学幽默最终实现学习者将人生哲学、思想火花、理想追求、真理探寻完美结合。

地理教师要多学习、多实践,向同行学、向书本学、向幽默大师们学。一方面,在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状态和现实表现的同时,努力提炼课堂语言,提高自身修养和学识,提高自身素质,使课堂语言、教学语言更简洁、生动、形象、幽默,使学生活泼愉快地上好课,教师轻松自如地讲好课。另一方面,还要锤炼肢体语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丰富自己,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运用幽默艺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