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电力企业;员工能力;教育培训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得到广泛使用,电力企业技术领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电力企业员工队伍以技术性员工、滞后技术员工、学历较低员工为多数,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总量过剩,人才总量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提升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技术要求,成为电力企业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从企业的特点而言,电力企业是一个具有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在不断改革、设备不断更新、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企业发展中,电力企业发展目标为:保护电网安全、资产增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员工培训工作,为企业发展多挖掘、培养、储备人才,确保实现人力资源升值与管理提升的目标任务。特别随着电力不断升级,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加上人们对电力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和供电质量的要求在逐步提高,需要培养出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优秀电力员工。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使用一种新型而有效的培训,使得电力行业培训不得不与时俱进,在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特点的同时,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改善培训环境、加强培训管理、完善培训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站稳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市场,为电力企业多培人才培好人才。
1.新时期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发的进程不断深入,经济水平高速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体制改革大步前进。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设备、新技术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大量引进和开发,被广泛的使用。但是在技术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相应的提高了对企业员工素质的要求。
目前很多供电企业施工、技改、维修、维护等工作都是外包给外面施工单位完成,企业员工只是做些管理工作,但是由于不参与施工、技改、维修、维护等工作,很多员工缺乏最基本的技术水平能力,导致管理工作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由此来看,我国目前的电力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与新时期科学技术主导的生产模式,还存在一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达到企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电力企业要实现技术水平与人力水平的协调发展,才能为保证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这样,如何有效的提高员工素质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然会对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制约企业的运行发展。
总之,电力企业在新设备、新技术、服务水平不断不断提高的大潮下正实现战略性转变,电力行业的这一战略性转变必定以新技术来实现,对各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应对如此的需求变化,电力企业如何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是新的发展形势下的一个巨大挑战。
2.当前电力企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电力企业职工在进行职工培训的时候,一般是从工作岗位的层面出发,并不是将通过培训来满足岗位的基本要求主要目的。一是,培训工作并没有进行长远规划,目标不清晰,针对性不强,并没有从主观上来对员工进行激励;二是,员工培训方式相对滞后,手段比较单调,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三是,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考核,导致员工培训变成了一种形式,随意性很强;未对员工培训需求展开深入分析,在培训中强调形式与规模,并没有重视质量等。这对企业的培训投入产生负面影响,无法从根本上来提升广大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企业竞争力也受到一定影响,整体效益出现下滑。
3.如何提高员工能力
3.1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
供电企业的基本特点是知识与人才密集,专业性较强,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内,其发展的目标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确保电网安全、经济效益与资产增值;另一方面,通过多角度、全方位教育培训方面的工作,为供电企业挖掘、培养、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企业的文化、人力资源以及管理等多方面增值。电力企业应该打造一流员工队伍,适应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广大员工的继续教育方面的工作。从技术管理的层面来看,当前的电网发展发展迅速,特别是高参数、高电压、大容量、大联网的特点很明显,所以,应该通过强化教育方面的工作来提升广大员工的专业化水平,切实管理好现代化的电网;从生产经营的角度来看,电力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都继续深化,对企业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素质要求逐渐提升,假如未能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来强化企业的应变力与竞争力的话,就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教育不应该为软性指标,应该变成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成功不只是在规模与利润上的体现,还是企业价值升值的过程;现代企业价值获得资产账面价格后,还应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价值、管理文化与人力资源价值的综合系统。
知识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其能决定供电企业的技术、科学、管理、知识等多个方面的创新,与此同时,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人们经常带着问题去学习,让企业处于健康发展状态。电力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市场竞争与供电生产内,职工劳动所蕴含的智力成分越来越多,企业也将更多高技术运动到生产当中来,这就需要职工不断去进行创新。供电企业对人才的开发一般是通过培训教育、知人善任,加强人才引进,并积极推荐人才,创造好的条件去吸引人才,采用更多更好的形式去培育人才,形成利于人才成长与提升人才质量的环境。供电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将重点放在员工培训上,生产经营注重教育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将其打造成一流学习型团队,为供电企业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将广大员工的素质物化成企业参加电力市场竞争的一种能力。
3.2建立激励机制
在员工的培训工作中,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来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对个人价值的提高有强烈的动力。从而才能更好的保证员工培训工作的最大效能。
激励机制在企业的科学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采取各种形式和制度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任何企业的管理者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既定目标,而必须要面对的工作。同样的,也要把这一理念和方法运用到电力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中。所以,在电力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中,一定要对表现积极、认真主动的参加教育培训,并且通过学习能够切实提高自己能力的员工,要及时的充分的给予物质与精神上奖励。而对于缺少上进心,学习意识淡薄的员工就要进行严格的批评,严重的要进行相应的处罚。要坚决作到,学与不学区别对待,认真与懒惰区别对待。从而使员工建立学习光荣,落后可耻的进步心态。学习结束后,要参考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来量才适用,按能力技术水平的优劣、强弱来安排不同岗位,高度透明的对人才进行选用。在优秀员工的评比时,更要把是否努力学习作为一个重要标准,这样就可以充分的激发起电力企业员工的进取心。
3.3培训内容的选择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企业要作到针对性,有效性。要与企业的客观情况和发展目标相结合,总结出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企业考察或员工的自我认识,来选择最员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和科目,目的是有利于把员工的优势和培训学习有机结合,把最高水平发挥出来。在培训的过程当中,更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创新培训的内容,引进新颖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扩展企业员工的知识范围,紧跟电力企业的发展步伐,胜任发展变化的技术环境。
3.4评估体系的建立
培训评估体系是教育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前期准备、学习过程中以及学习后效果的评估,使培训活动的水平有个评价的标准,使培训教育不会流于形式,避免了走过场的可能。同时对于培训活动本身的实践、员工工作的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今后的培训得到借鉴。良好的培训教育,是与员工的奖惩、晋升等紧密结合的。企业可以把薪酬结构与员工技能的提升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挂钩,把岗位技能工资作为员工薪酬的重要组成。以此,来鼓励员工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的应用在工作中。
结论
在电力企业的生产运营中,表现出专业要求高,技术多样的特点。要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就需要重视和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新的方式,新的途径,来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来实现企业的整体能力的增值,为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J],供电企业管理,2007(03)135
[2] 王战,供电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措施探讨 [J] 陕西电力2005(03):34
[3]谷裕,市级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 [J],供电企业管理,2005,21(3):129—130
篇2
[关键词]“血族”;“吸血鬼”;僵尸;丧尸;电影艺术;文化渊源;电影特征
一、“血族”电影文化源头的三条主线
(1)西欧经典吸血鬼与狼人题材;(2)中国传统僵尸题材;(3)日本起源的现代生化丧尸题材。这三条主线交叉融合,产生了众多丰富的“血族”电影,为新兴的类型电影增加了重要的一章。
二、欧洲“吸血鬼”“狼人”的文化源头与其世界性的文学作品及电影热潮
关于“吸血鬼”和“狼人”的传说众多,起源的版本也纷繁复杂,它们真正的起源地却是罗马尼亚,经典吸血鬼小说《德古拉》中吸血鬼德古拉就住在那里。
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 (1847―1912年),1897年出版的《嗜血幽灵――德拉库拉伯爵》,被誉为“吸血鬼之父”。 美国当代作家安妮・赖斯(1941―)从1976年的《夜访吸血鬼》到2003年的《血色颂歌》共创作了12部吸血鬼系列小说,被誉为“吸血鬼之母”,美国当代作家斯蒂芬妮・梅尔(1973―)从2005年的《暮色》,到2008年的《破晓》共4部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结合了“吸血鬼”和“狼人”的故事,把古老传说中的种族引入了现代社会中,美妙的爱情成为“血族”故事的核心,从图书到电影的成功表现了现代受众的需求,不再一味地追求血腥的刺激,更多的是情感的需求。相较于“吸血鬼”,关于“狼人”的经典小说相对较少,关于“吸血鬼”的文学作品的爆炸式发展更使得“狼人”有沦为“吸血鬼”附属品的危机,但近年来的畅销书《哈利波特》中对“狼人”的记述,《暮光之城》系列中“狼人”成为另一主角,都是“狼人”文化复苏的良兆。
三、中国僵尸的文化渊源与香港僵尸片的辉煌年代
讲僵尸就必须说到始祖旱魃,最先它只被作为干旱之神,到明清时期才被演化成为僵尸的一种――发生大的旱灾时,人们就会在干旱地区周围寻找僵尸并焚烧。在清代《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中各有明确的记述(《子不语》卷十八:“绞死尸僵,出迷人者,为鬼魃。获而焚之,足以至雨。”;《阅微草堂笔记》卷七:“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志怪小说的繁荣时期,有《搜神记》《搜神后记》《列异传》等优秀作品,但其中都没有明确提到与僵尸有关的内容。“尸变”一说直到唐朝才出现,李冗(唐)的《独异志》中《卞壶尸变》和《李则尸变》中有简要记述;同期,张读(唐)的《宣室志》中只有“借尸还魂”“煞”“死而复生”等记载,此时“僵尸”的传说还没有普遍起来。
“僵尸”之说的盛行是在明代中后期及清朝。清朝初期,蒲松龄(1640―1715年)的《聊斋志异》中《尸变》一文就对僵尸就有正面的描述,形象已经类似于现解上的“僵尸”了。但同期的《耳食录》和《三异笔谈》都没有提及。清朝的中后期,僵尸传说形成独立的体系和正式的分类,袁枚(1716―1797年)的《子不语》和纪昀(1724―1805年)的《阅微草堂笔记》之中有详细记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科技革命的时期,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失衡、不安和狂乱笼罩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西方恐怖电影发展的带动和利益刺激下香港僵尸电影开始兴起――1974年邵氏电影公司推出的《七金尸》(湘西赶尸为主线剧情)打响了香港僵尸电影的头炮。80年代中后期,香港宝禾公司制作了一系列的僵尸电影,追逐打斗是电影的主线,影片主要保留和发展了道家的道术,尤其是茅山术(法术、符、手诀、步法、阵法等),片中僵尸成因也遵循了古典传说――尸体保存不当而自然形成、人为符咒控制生成。此时僵尸电影的先辈――林正英、午马等多以道长的身份出场,为了挽救一些人的生命(区别欧美丧尸片的大规模危害),用茅山的法术消灭 “僵尸”。
这些电影多是在吸血僵尸(外国吸血鬼、中国僵尸)、道长(有实力、无实力)、民国社会权达(士绅、军阀等)和年轻人(传统青年、西化青年)之间展开,最大的特点是在当时流行的“灵幻功夫片”上增加了中国传统的僵尸形象的戏份,结合了西方吸血鬼的一些特征;其次,人物的二元对立关系是僵尸片的吸引人之处,强烈的戏剧冲突、人之间的多角度对立、人与僵尸的殊死搏斗使剧情精彩纷呈;还有,风趣幽默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功夫喜剧的运用贯穿始终。1987年的《猛鬼差馆》和1989年的《一眉道人》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90年代中后期因为制片质量的下降、新时代古典文化元素的缺乏、其他类型片的长足发展分流了受众、具有道术素养的从艺者缺乏,轰轰烈烈的僵尸片时代悄然结束,僵尸主题只在电视业中维持到20世纪末。2008年上映的香港电影《有只僵尸暗恋你》貌似是僵尸片的重温旧梦,但身着黄袍的道长变成了比基尼少女,无厘头的感情戏替代了动作,除了影片的名字和惊吓手法外几乎找不到经典香港僵尸片的影子。
四、日本起源的以科技为背景的“血族”文化与生化系列电影的新时代
日本CAPCOM公司从1996至今推出十多部“生化危机系列游戏”,随后美国著名作家S・D・Perry撰写了一套由CAPCOM官方认可的RESIDENT EVIL系列小说1~7部(生化危机8:自由之路由日本作家木村睡莲撰写),2002开始上映由小说改编的系列电影(《生化危机1》《生化危机2:启示录》《生化危机3:劫后余生/灭绝》《生化危机4:来生》),开创了这个新的血族文化域。
美国作家Max Brooks(1972―)于2003年出版了《世界末日求生指南》(The Zombie Survival Guide),系统地介绍了丧尸的特征、习性和防御,这本书总结了游戏、文学作品和电影中与丧尸战斗的普遍规则,使之后的电影和小说有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其中把丧尸定义为:一种以活人血肉为食的活动尸体。认为致人丧尸化的是一种叫做“solanum”的病毒,感染者迅速死亡并成为丧尸,人类为了生存必须毁灭丧尸。这样的为了生存与丧尸战斗的主调使文学作品和电影内容充满了对现代文明和人性的思考,电影精彩的动作和刺激的画面背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质疑,充斥了人们对高端生化科技和近年来新型病毒肆虐的不安。
丧尸电影的文化基础产生于日本,电影制作发展于美国有其文化机遇性,但根本上还是社会环境基础产生的必然。日本是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国度,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之后沉重的思考:人类怎样应对危机、如何自救和拯救世界的探求。丧尸文化源于这样的文化区间是再合理不过的了。美国――生化危机的背景从初始就被预设在那里,开阔的自由国度和深入的生化研究落到美国也恰好合适,无与伦比的电影工厂呈献给我们完美的制作效果,世界末日的生死之战与美国传统的“冒险文化”有着高度的天然契合。
《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包含了众多高科技元素,美国式的意识和思考,利用科技、对抗科技的时代特征在电影中被全面展开。《僵尸肖恩》虽然是英国的僵尸电影,但主角却不是经典的吸血鬼,“丧尸”被引入英国式幽默的环境,特别的抽离融合效果使它成为票房冠军。同样的病毒带来的人与丧尸的战斗影片还有:《丧尸出笼》《惊变28天》《恐怖星球》《我是传奇》等,血腥的画面、暴力的气氛和看似疯狂的影片情节中内在的危机感在恐怖之余被传达给观众们,新的血族域内电影不断地涌现,生化危机后续系列引得观众们的关注,“丧尸”电影在新的类型电影时代快速发展着,与“吸血鬼”电影并驾齐驱成为票房的保障。
“血族电影”继承了三条主线文化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融合,2009年上映的“血族电影”层出不穷,很多都展现出文化交融时代的新特征: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的中法日合拍电影《小夜刀》,结合了西方的吸血鬼文化、日本武士精神与香港功夫片的精华;美国导演迈克尔・斯派瑞格导演的《嗜血破晓》的主角则结合了“吸血鬼”与“丧尸”的特征,吸血鬼和人类共同自救,找到了新的落脚点;美国导演克雷格・辛格的《珀金斯14亡魂》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类型,嗜血一族是失去人性的少年,深入内心情感的探索,充满了对人性的思索;美国导演保罗・索雷特的《格蕾丝》张力十足的故事更是超越了血腥与死亡……
总而言之,“血族” 类型的电影是恐怖电影中,年代久远、几经沉浮的一支,此类电影的审美由“恐怖审美”向“暴力美学”的欣赏视角演变,再衍生出的更广泛的审美角度,深入内心的电影情感缓冲着审美的疲劳,延长着这一类型电影的生命。虽然电影作为热媒介有着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的特征,难以准确把握受众的需求,但电影的票房传达着明确的信息――这一素材电影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文化的域际交流、融合带来的新视角和延续的助力,传统主题电影在交融中创新与发展,在现代文明下展现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卡尔(David J.skal).魔鬼秀[M].吴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周星,王宜文.影视艺术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清]袁枚.子不语[M].杨名,标点.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董国超,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 [唐]李冗,张读.独异志・宣室志[M].张永钦,侯志明,标点.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7] [清]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8] [美]麦克斯・布鲁克斯(Max Books).世界末日求生指南[M].陈希林,译.台北:木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9] 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0]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电影艺术 悲剧美 《泰坦尼克号》
一、悲剧的内涵意义
悲剧美是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源于西方的美学体系,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雏形,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悲剧美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戏剧审美,在电影、音乐、话剧中被广泛应用。悲剧美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冲突和悲剧艺术来表现美的一种形式,往往会表现出神圣和悲壮的艺术效果,震撼人的心灵,激发观众的同情感和共鸣感,引发人们对美的深层次思考,是对美的一种升华表现。
悲剧作为一种艺术美,起源于古希腊文化中,其前身是颂酒歌,是人们为表达对丰收和酒神的感激之情而演化出来的,酒神的形象即为悲剧之神形象的雏形。随着希腊文明的高度发展,希腊文学达到一个繁荣的时期,悲剧艺术在希腊文化中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悲剧文化作品,并深远地影响着后世。在悲剧文学中,主人公命运坎坷,虽竭尽全力同命运和权势做激烈斗争,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他们的命运和精神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敬佩之情。悲剧人物坚强的生命力、矢志不渝的意志,以及敢于同命运做斗争的勇气在悲剧结局中更加凸显出一种悲怆之美,更加能够牵动人们的同情之心。
悲剧电影讲述的是英雄人物之间的斗争故事,用严肃庄重的人生态度对抗命运的安排,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命运艺术。在众多的悲剧故事中,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悲剧文化的精髓阐述得更加深远,并且定义了悲剧艺术的内涵、表现形式、特征等,奠定了悲剧美艺术在美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美学历史中,悲剧美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剧中所采用的语言、动作都充分将其体现出来了。而其心理活动的表现更是将英雄人物的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从而达到了震撼心灵的作用。
二、悲剧美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随着艺术形式的发展,悲剧美逐渐应用于绘画、雕像、音乐、电影、话剧中,扩展成了一门新类型的艺术形式,如戏剧《窦娥冤》,歌剧《奥赛罗》,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歌曲《松花江上》《,你在哪里》《光荣牺牲》等艺术作品。悲剧美由原来的固定范畴逐渐演化成一种审美形式,尤其是在电影形式中,越来越多的悲剧形式在电影中出现,影片中的悲剧美不但象征着悲壮、孤独的艺术形象,更代表着优美、崇高的概念。
1.悲剧影片的定义
电影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剧电影由于其强大的感染力和共鸣力,更多地受到电影创作者的喜爱。因此,对于悲剧美电影概念的定义,通常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电影的情节表现出主人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斗争,两者之间的矛盾汇成了电影的主线;另一方面是主人公往往都有着坚强的意志和令人敬佩的勇气,尽管他们在生活中受尽了种种苦难,但是依然有着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和魄力;同时,虽然影片都以残酷的现实结尾,但是主人公带给作品欣赏者的震撼却久久不能平息。人们通过欣赏影片中的悲剧艺术,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独特美感,使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的内心。
2.影片《泰坦尼克号》的悲剧美
电影艺术以画面和声音作为媒介,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震撼观众的心灵,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电影中的震撼效果达到最大,在刺激观众心灵的同时,又抚慰观众的心灵,启发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影片通过震撼人心的电影画面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带给观众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
《泰坦尼克号》是票房最高的经典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丰碑之作,影片充满了爱情的浪漫和现实的悲情,露丝和杰克的爱情故事虽然敌不过现实的偏见和大自然的力量,但是两个人追求爱情的勇气却震撼了观众的心灵。影片以悲剧的形式结尾,带来的效果却超过了大团圆的结尾方式带来的效果,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悲剧之美。在这个爱情观、价值观扭曲的时代,露丝和杰克的爱是纯真、真实的,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之间的差距,注定了他们的爱情会受到重重阻挠,现实中也存在着对两个人的责难,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爱情。然而,爱情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却是不堪一击的。在整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杰克和露丝为了真爱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他们的爱情还是只能以悲剧结尾,这带给观众巨大的震撼,引导观众重新思考爱情的价值。整部影片通过杰克和露丝之间凄美的爱情和巨大的冰川撞击灾难的冲击感,表达了对爱情和人性的思考,表达了主人公对命运安排的抗争,悲剧美的结局正是这部影片的光辉之处。
三、品味电影中悲剧美的意义
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情绪,悲剧的色彩是一种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悲剧的人物透射着英雄的色彩,展现着一个人对命运的抗争。悲剧的人生是壮美的,而壮美的故事、孤独的灵魂在困境中被毁灭,带给观众痛苦而淋漓的体验,同时又带给观众美的享受,让人们在压抑的气氛中爆发心灵的解放。悲剧影片传达的不是消极悲观的思想,恰恰是激励人们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活出自我、真我,追求真正的生命意义。悲剧美的真正意义就是生命的毁灭,毁灭的冲击是教会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挑战。正如影片《泰坦尼克号》所表现的一样,冰川可以毁灭轮船,可以给人们带来撕心裂肺的痛苦,但是永远毁灭不了爱情的真谛和人性的光辉。
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也就不会有人性的魅力。悲剧英雄在命运面前勇敢地抗争,将抗争的能量传达给我们,激励着人们前行,成就自己的命运。正如贝多芬所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悲剧的人生带给观众的不是痛苦的体验,而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壮美的故事,书写一个永恒的主题。美的灭亡,正是生命意义的开始,这是悲剧美带给人们的震撼,也是悲剧美带给人们永恒不变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秦爽.浅谈电影艺术中的悲剧美[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25).
[2]陈新剑.悲剧美表现方法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
篇4
电视电影是一种新兴的电影品种,指为电视首映而制作的影片。它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才只有30多年,而在我国则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电视电影既吸收了电影传统中用精致的声画语言进行叙事的各种技巧,又适应了电视媒介的特点,体现出了影视艺术在新传媒时代强烈的整合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影视艺术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归的深层美学特质。
一、电视电影的起源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办电视台,宣告了电视媒介的诞生。由于人们对这一新鲜事物大感兴趣,一时间待在家里看电视节目蔚然成风。以美国为例,原来已成为美国人固定消闲方式的“周末举家上电影院”被彻底破坏,这就造成了电影观众人次的急剧下降,尽管当时的电视技术只能提供质量很差的画面,但由于电视的新鲜性、免费观赏、节省外出的额外费用以及体力消耗等,足以弥补早期电视艺术造成的观赏缺陷。从此以后,电视艺术就以其传播的迅速性在大众传播领域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传播媒介,并对电影艺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艺术形式——电影与最强势的传媒——电视,从40年代开始了激烈竞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逐渐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开始了影视合流的趋势。国外的影视合流最初是以在电视上播放电影的方式为开端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40年,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这之前,美国电视上播出的影片大多是1948年以前拍摄的旧片,而且很少有高质量、高票房收入的佳作,通常也不在黄金时段播映。直到1961~1962演季,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网首先在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栏目《周六晚间电影》,播出一些新片,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此后,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先后在1962年和1965年推出了自己的黄金时段电影节目。之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好莱坞新片成为一种标准规范。
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是在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成本过高和电影无法很好适应电视播出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促成了电视网为自己拍电影的想法。1964年,环球电影公司最先向全国广播公司提出了为电视网制作影片的概念,并在当年10月播出了第一部专门为电视网制作的影片《看他们怎么跑》(see How They Run)。到1966年,全国广播公司又同环球制片公司签约,长年制作在电视中首播的影片。第一部是在美国电视史上很有名的《声誉竞赛》(Fame is the Name of the Game)。此后这种影片成为美国电视中一种固定的节目样式,被称作made for TV movie(为电视制作的电影)或简称TV movie(电视电影),更适合于在电视上播出,制作成本也远远低于一般的好莱坞影院影片。由此,电视电影正式诞生,成为一种完全区别于影院电影的、成熟的节目样式和制作产业。目前,为中国观众所知并较有影响的电视电影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英国片《我美丽的洗衣店》、岩井俊二的《捆绑》《烟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等,以及被我国观众误认为是电视剧的美国电视电影恐怖片《X档案》、电视电影侦破片《神探亨特》和由斯皮尔博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十集电视电影《兄弟连》等。
二、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
和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只有10年的历史。虽然只是短暂瞬间,但这毕竟是电视电影开创性的10年,在这10年中,中国的电视电影走过了一段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自1996年1月1日开播以来,每年播出上千部影片。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电影频道中心面临必须从简单提供节目到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制作节目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频道肩负着成为影视合流龙头的重任。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电影产量不断下滑,电影频道节目编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从1998年开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一些节目,并拍摄故事片,由此掀开了中国拍摄电视电影的序幕。
在最初的尝试中,“第一次吃螃蟹”的电视电影人把重点放在独立拍摄影片上,主要参照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刻画与镜头的运用等,强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并且根据电视播出的特点,为了达到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降低成本的目的,尽量选择场面小、情节比较紧凑、人物相对较少的题材。第一部拍摄完成的电视电影是杨亚洲导演的《别了,冬天》,其主演为喜剧明星牛振华,女主演是陶红。影片故事类似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对于后来的电视电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由于缺少理论定位和创作经验,早期的电视电影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艺术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剧本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创作的科技含量不够,电影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等等。
1999年4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正式成立了电视电影部,正式铺开了电视电影的创作道路。2000年伊始,电影频道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及《当代电影》编辑部召开了关于电视电影的研讨会。在认真研讨和总结了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制作经验之后,电影频道决定部分电视电影用16毫米胶片拍摄,目的是提高电视电影的艺术质量,用优秀的作品打造电视电影品牌。2002年,电影频道经过反复论证和大量调查研究,决定从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电影技术发展前景以及电影频道的未来考虑,电视电影采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从最初采用标准清晰度数字摄像机拍摄到部分采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拍摄,到转向高清数字摄像机拍摄,标志着电视电影的创作开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篇5
关键词:生态意识;民族文化;族群;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61(2016)01-0143-02
近些年来,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长,在文学艺术方面,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生态电影,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实生态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兴起了,当时它主要依附于科幻电影、恐怖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等,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题材。徐兆寿在《生态电影的崛起》中认为,《2012》和《阿凡达》等电影的出现,标志着生态电影已然崛起[1](18)。同样,在2012年前后上映的台湾史诗性大片《赛德克•巴莱》不同于《侏罗纪公园》《2012》等以一种想象的方式表现生态灾难,也不同于生态电影发展早期或现在仍然存在的带有纪录片性质的写实和再现性较强的生态电影。电影《赛德克•巴莱》是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的“雾社事件”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表现和再现事实的结合。导演魏德圣在接受采访时说:“走一个自己的身形出来。”[2](88-89)可以理解为,现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前提下,又能继续发展。本文主要谈论的是电影《赛德克•巴莱》所体现的生态意识。由于人类无法处理好自己的内部关系,即人与自身的关系、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政治建构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关系等,从而导致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态问题,影响了族群的发展。影片讲述了赛德克族群起源的神话。
真正的赛德克人的祖先是一棵在白石山上名叫波索康天尼的大树,这棵树的树身一半是木头,另一半是岩石。赛德克族群是由自然中的木头和岩石而生的,带有自然的灵性与气息。与起源也就是出生相对应的就是死亡,赛德克族群用以树自缢的死亡方式来呼应出生方式。此外还有彩虹桥的族群信仰,也就是赛德克族群的祖训:出草取过敌人首级的男人,手上是怎么也揉擦不去的血痕,这是真正的男人;善于编织技艺的女人,手上是怎么也揉擦不去的茧,这是真正的女人。这样的男人和女人才有资格在脸上纹上图腾,进入祖灵之家。彩虹桥是族群的美好想象,无论生前有多大的深仇大恨,只要是“赛德克•巴莱”即“真正的人”,都可以一起走过彩虹桥,最终进入祖灵之家,在那里有一大片猎场。这里的猎场不单单是在世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和自我身份得到认同的场域,更是在死后,肉体虽然毁灭,但灵魂得到归依的栖息之所。与自然环境有关的起源神话、死亡方式、族群信仰,体现了赛德克族群与自然处于和谐共生的状态。同时,和谐的生态观在无形之中也会影响赛德克族群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如表征赛德克族群文化身份的祖律规则、出草猎首、纹面仪式、舞蹈方式等。但文化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会不断被生产与建构。因此,影片中日本人进入这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方,原有的安静被打破了。30年后,在赛德克族群内部,既有说赛德克语的,又有讲日语的;既有身着原住民服饰,又有穿和服、警服的;既有族内通婚的,又有日本男人和赛德克女人通婚的;在生活方式上,由以前的男人狩猎、女人编织到现在的男人伐木、女人帮佣,男人失去了自己的猎场,女人遭到了调戏和欺负。在这一过程中,赛德克族群的文化身份遭到了撕裂。影片展示了在现代背景下,赛德克族群由原先统一和谐的自然生存状态到四种不同生存状态选择的转变,而文化主体的选择又决定了文化的发展。
对于莫那•鲁道来说,他明白,他的选择将会决定这个族群的发展与命运。“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这一决定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在影片中,比他奋起反抗的激烈战斗更深刻的是他的犹豫。30年来,他以酒精麻痹自己,一再忍耐。在下雨天的房檐下,麻醉的身体里暗藏着一双杀死人的眼睛和一颗纠结的心;在空旷的悬崖边,他一个人拿着一支枪,背后是一片漆黑,这是怎样的沉重与无奈!最终,他带领想出草的族人奋起反抗,以血祭祖灵的方式达到自我身份的修复和认同,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有些赛德克的妇女,为了不连累前线的男人,纷纷上吊自杀,这是怎样的悲壮与伟大!还有一类主体是与日本男人结婚的赛德克女人和幸存下来的妇女。嫁给日本男人的赛德克女人只能受日本男人的欺凌和不平等的对待,继续苟活。而幸存下来的妇女是赛德克族群得以存留血脉和发展的希望之处,她们比那些自杀的赛德克男人更有勇气。在电影《赛德克•巴莱》里,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发展困境的一类主体,他们身为赛德克后代,从小接受的却是日本人的教育和“文明”的思想,他们和他们的妻子有两个名字,讲两种语言,他们处于日本人与本族人都不认同的矛盾夹缝中,象征着被撕裂的肉身。尽管花岗一郎认同日本文明的生活方式,并希望不久的将来,自己的孩子可以摆脱自己的生存状态,过上文明人的生活,但当莫纳•鲁道真正要带领族人出草时,他还是帮助族人,可见他的态度和想法并不坚定。花岗一郎的遗书内容和死亡方式充分体现了他无法决定是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赛德克族人的祖灵之家。相比较而言,花岗二郎最后认同了族群,选择以赛德克族的方式自杀。与莫那•鲁道相比,铁木瓦力斯始终无法忘记与莫那•鲁道的矛盾,于是与小岛联合起来,想以日本统治者之力消灭莫那•鲁道来血祭祖灵。影片中铁木瓦力斯的儿子问铁木瓦力斯:“父亲,你说过,最美丽的猎场,只有最勇敢的战士才够资格去守护,那我们和莫那•鲁道,是不是要不断地互相战斗才能向祖灵证明自己是最勇武的战士,那在彩虹顶端的美丽猎场里,大家是不是就成为永远的战友,不会再有仇恨了?”这个诘问:借一个早熟孩子的口来说出,其实是导演的诘问,在面临外敌的状态下,仍然无法放下族群内的矛盾与仇恨,怎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在现代背景下,民族文化怎能发展?与赛德克族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相比,进入雾社地区的日本人却相反,他们不是顺应而是抗争自然甚至破坏和改变自然。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日本人进入这一地区的真实目的是想要开发这一地区丰富的山地森林资源,所谓的要将这里的“野蛮”变得“文明”,也不过是便利的借口,攫取经济利益才是实质。与赛德克族群的生态观正好相反的民族国家———日本,在30年中,利用他们的现代化试图改变这一原始地区,包括自然面貌、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等。影片中的日本人在雾社地区建立的教育所、医疗所、杂货店、邮局、旅馆和宿舍等是现代化的物质象征;太阳旗和警察是政治一体化的体现;开发山地森林资源,赛德克男人伐木、女人帮佣,将少数族群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商品市场等逐步纳入到国家甚至国际经济体系当中,是经济一体化的体现。民族国家将族群地区进行现代化的过程,实质是进行现代化的一体化过程,所谓一体化也就是同质化,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一体化。[3](538-548)在这个影片中,对赛德克族群地区影响最大的是在文化一体化上,即试图将现代民族国家的现代主流价值理念灌注到原住民的民族文化内部,从而改变族群意识和身份认同,建构出一种共同的文化和集体认同,使许多族群共同凝聚成为一个民族国家。[3](585-587)影片中日本人确实从语言、服饰、婚姻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赛德克族群地区实施一体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尊重赛德克族人自身和他们的文化,甚至在战斗过程中,在两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自称为“文明”的日方竟使用糜烂性炸弹,这又是怎样的文明与野蛮?在临近片尾处,镰田弥彦的一番感慨是否可以视作现代民族国家对于文化的反思?对于电影《赛德克•巴莱》来说,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态意识问题,也就是对于即将逝去的民族文化所持的态度和看法问题,这不单指作为拥有民族文化的族群,一个作为具有特殊符号的族群如何在现代国家中既能保持自身的文化符号,又能继续发展的问题,也指向作为现代社会的政治实体形式———现代民族国家在对一个族群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要想促进民族文化的继续发展,不仅要注重共同文化的塑造,更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影片所表现的正是人类由于无法处理好这些内部关系,导致种种自然和社会文化问题。导演魏德圣在镜头里既没有将赛德克族人塑造成没有缺点的英雄,也没有将日本人塑造成完全十恶不赦的侵略者。作为这个事件的参与者,谁也无法置身事外,谁也无法推卸责任。同时从内外两个视角来看这个事件,也许离事件的真实本身更近一步,能够更好地思考民族文化在这个大背景下的生态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兆寿.生态电影的崛起[J].文艺争鸣,2010(6).
[2]韩福东.魏德圣:我为什么亲日仇日?———专访《赛德克•巴莱》导演[J].南风窗,2012(10).
篇6
一、电视电影的起源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办电视台,宣告了电视媒介的诞生。由于人们对这一新鲜事物大感兴趣,一时间待在家里看电视节目蔚然成风。以美国为例,原来已成为美国人固定消闲方式的“周末举家上电影院”被彻底破坏,这就造成了电影观众人次的急剧下降,尽管当时的电视技术只能提供质量很差的画面,但由于电视的新鲜性、免费观赏、节省外出的额外费用以及体力消耗等,足以弥补早期电视艺术造成的观赏缺陷。从此以后,电视艺术就以其传播的迅速性在大众传播领域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传播媒介,并对电影艺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艺术形式一一电影与最强势的传媒一一电视,从40年代开始了激烈竞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逐渐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开始了影视合流的趋势。国外的影视合流最初是以在电视上播放电影的方式为开端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40年,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这之前,美国电视上播出的影片大多是1948年以前拍摄的旧片,而且很少有高质量、高票房收入的隹作,通常也不在黄金时段播映。直到1%1〜1962演季,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网首先在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栏目《周六晚间电影》,播出一些新片,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此后,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先后在1962年和1965年推出了自己的黄金时段电影节目。之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好莱坞新片成为一种标准规范。
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是在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成本过高和电影无法很好适应电视播出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促成了电视网为自己拍电影的想法。1964年,环球电影公司最先向全国广播公司提出了为电视网制作影片的概念,并在当年10月播出了第一部专门为电视网制作的影片《看他们怎么跑》(SeeHowTheyRun)。到1966年,全国广播公司又同环球制片公司签约,长年制作在电视中首播的影片。第一部是在美国电视史上很有名的《声誉竞赛》(FameistheNameoftheGame)。此后这种影片成为美国电视中一种固定的节目样式,被称作madeforTVmovie(为电视制作的电影)或简称TVmovie(电视电影),更适合于在电视上播出,制作成本也远远低于一般的好莱坞影院影片。由此,电视电影正式诞生,成为一种完全区别于影院电影的、成熟的节目样式和制作产业。目前,为中国观众所知并较有影响的电视电影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英国片《我美丽的洗衣店》、岩井俊二的《捆绑》《烟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等,以及被我国观众误认为是电视剧的美国电视电影恐怖片《X档案》、电视电影侦破片《神探亨特》和由斯皮尔博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十集电视电影《兄弟连》等。
二、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
和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只有10年的历史。虽然只是短暂瞬间,但这毕竟是电视电影开创性的10年,在这10年中,中国的电视电影走过了一段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自1996年1月1日开播以来,每年播出上千部影片。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电影频道中心面临必须从简单提供节目到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制作节目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频道肩负着成为影视合流龙头的重任。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电影产量不断下滑,电影频道节目编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从1998年开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一些节目,并拍摄故事片,由此掀开了中国拍摄电视电影的序幕。
在最初的尝试中,“第一次吃螃蟹”的电视电影人把重点放在独立拍摄影片上,主要参照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刻画与镜头的运用等,强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并且根据电视播出的特点,为了达到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降低成本的目的,尽量选择场面小、情节比较紧凑、人物相对较少的题材。第一部拍摄完成的电视电影是杨亚洲导演的《别了,冬天》,其主演为喜剧明星牛振华,女主演是陶红。影片故事类似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对于后来的电视电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由于缺少理论定位和创作经验,早期的电视电影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艺术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剧本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创作的科技含量不够,电影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等等。
1999年4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正式成立了电视电影部,正式铺开了电视电影的创作道路。2000年伊始,电影频道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及《当代电影》编辑部召开了关于电视电影的研讨会。在认真研讨和总结了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制作经验之后,电影频道决定部分电视电影用16毫米胶片拍摄,目的是提高电视电影的艺术质量,用优秀的作品打造电视电影品牌。2002年,电影频道经过反复论证和大量调查研究,决定从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电影技术发展前景以及电影频道的未来考虑,电视电影采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从最初采用标准清晰度数字摄像机拍摄到部分采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拍摄,到转向高清数字摄像机拍摄,标志着电视电影的创作开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近10年来,电影频道已经推出了一千多部电视电影作品,不少作品显示出可贵的艺术创新锐气,其结构的张力、形象的丰满以及风格、样式的多元性探求等方面,都堪与电影相媲美。由于其题材涉及非常广泛全面,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大批丰富多彩的节目,为中国影视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时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收视率上看,每部电视电影作品黄金时间首播的观众人数一般都在2000万至3000万人次左右。其中,60%以上的电视电影作品首播的收视率都能进入电影频道当周收视率前十名。由此可见电视电影观众层面的广泛及其社会影响。同时,不断发展的电视电影事业,也激活了电影文学创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电影创作人才。现在,电影频道每年都能收到1000多部剧本,一大批成熟的剧作者和年轻导演从电视电影起步,现在也成为电影或电视剧拍摄的新兴力量。不少为我们熟知的著名导演、演员都曾为观众奉献过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比如导演高希希、杨亚洲、乔梁,演员陶虹、李亚鹏、陆毅、佟大为、潘粵明、何琳等等,不胜枚举。2003年,由电影频道(CCTV-6)出品,歌手艾静主演的电视电影《黑白》代表中国的电视电影首度走出国门,在第16届法国兰斯国际电视节上荣获了评委会特别奖;2004年,纪实性电视电影《一个农民的导演生涯》在第32届易本希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银奖;2005年11月,中国女星何琳因在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中饰演阿秀一角,获得了第33届国际艾美奖最隹女演员奖,这是亚洲女星第一次获得如此殊荣。这次获奖又一次见证了中国电视电影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辉煌时刻。同时也为中国的电视电影人坚定了无限的信心。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剧本的创作上。由于大多数剧本是自由来稿,许多作者是新手或是非专业作者,剧本的成活率比较低;而且在剧本的内涵上,存在着作品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等不足。许多有能力有分量的艺术家没有真正参与到电视电影的创作中。二是在影片的制作上。由于电视电影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在电影的制作上缺乏制作经验,在电视电影刚刚开始起步的前两年,基本按照电影的制作方式拍摄而成的作品不多,大多数影片是用磁带而不是用胶片拍摄的,所以,使不少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小制片公司不具备拍片能力,而将项目转包出去,使制作经费在转包过程中被盘剥,严重影响了部分影片的拍摄质量,这也说明在电视电影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操作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中国电视电影的未来前景
面对这样一个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中国电影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它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 关于电视电影的创作
在题材上,由于电视播放具有比较快捷地反映人们最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的特点,因此,可以加强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那些带有新闻性、时代感的现实生活的题材,或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实题材,都可以成为电视电影的主要题材类型。此外,还可以关注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名著的改编和儿童片。同时,要借鉴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作经验,强化为档期制作,为类型化的片场制作,打造国产类型电影品牌,提高电视栏目整体质量。在人才上,可以吸引更多有创作经验的优秀导演加入电视电影的创作队伍。
2. 关于电视电影的投资方式和制片方式
几年来,电视电影的制作队伍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独家投资和多种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每年有100多家影视制作单位参与电视电影制作,目前的电视电影创作已初步形成规范化的生产运作。因此,电视电影要继续发展,就要继续引进市场机制,用市场方式来进行运作,使电视电影的生产完全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建立制作、发行、播映的完整机制,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视电影经营机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由于制播分离制度的实施,电影的投资可以从原来的先期投资过渡为后期购买,以适应市场经济。
3. 关于电视电影的市场开拓
从已经播放的电视电影的收视反应来看,电视电影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如果再加上16毫米影片市场和其他后开发市场,将会形成一个对整个电影产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可以根据电视电影的不同类型和观众的观赏需求来划分播出的时间档期,形成不同风格的栏目,以栏目的整体优势吸引观众,赢得市场;也可以扩大播放市场,将播放电视电影的频道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扩大到全国地方台的影视频道。同时,综合考虑影片的市场价值,可以将一些已经播出的、观众反映较好的、质量上乘的影片制成拷贝或VCD、DVD,在国内或海夕卜市场发行,以整合资源,扩大市场。
4. 关于电视电影的生产用材
篇7
关键词:微电影;碎片化;广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促使受众间的沟通更加紧密,受众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分享所看所感,同时网络的海量信息也让人们目不暇接。加之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促进受众的生活日益呈现出碎片化趋式。由此也在网络的世界里刮起一阵“微风”,微简历、微小说、微博、微信等层出不穷,中国俨然进入一个“微时代”。与此同时,号称中国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的出现也掀起了中国的微电影制作的热潮,不论你是专业导演还是草根,都可一展身手。从而也促进微电影成为炙手可热的电影表达新形式。
一、微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对微电影的定义有许多,笔者更倾向于以这种方式来定义微电影。微电影即微型电影,也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①
这样一个继微博和微小说后出现的网络新宠其实对广大受众来讲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以恶搞电影《无极》而出现的网络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即可以看做是微电影的雏形。随后,在2010年有凯迪拉克赞助出品,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则正式拉开微电影的大幕。纵观微电影发展不难看出其得力于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网络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沟通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视频网站上传自己制作的微电影。与此同时,伴随3G时代的到来,当下的智能手机加强了与互联网的联系拓宽了网络信息的流通渠道。随时随地观看电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②同时《报告》还显示,2011年,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娱乐应用的用户规模有小幅增长,但使用率均有下滑。相比之下,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则较上一年增加14.6%,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③由此可见中国网民基数不断扩大,而同时网络视频的使用者也在不断增加,这为微电影的未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背景。也促使更多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
二、微电影发展之道
(一)微电影的制作
微电影在内容上短小、精悍,有的微电影不足30秒,最长也不超过30分钟。这与传统的短片非常相似。但微电影既然称其为电影,就应该注重电影的表现手法与方式,注重内容、情节、镜头的使用以及电影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往微电影的制作团队多以草根为主,而随着微电影近期发展迅速,也促进具备专业水准的团队和公司纷纷介入,这也促进微电影在内容和制作上也呈现出专业化趋势。但不论微电影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制作,内容仍旧是微电影取胜的关键所在。以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为例,故事以追忆逝去的青春为主题,贯穿了主人公从学生时代到后来生活的种种情节,讲诉了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从而勾起观者的回忆,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微电影与广告碰出的火花
由凯迪拉克公司投资的微电影《一触即发》,选用了时下著名影星吴彦祖担当主演。就在这短短的90秒中穿插了谍战打斗、高空跳伞、惊险爆炸等刺激场面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手法。也有以广告宣传为主的微电影,例如康师傅的“清蜜星体验”系列,讲诉了12星座的不同的爱情故事,同时在影片中常常出现康师傅的茉莉清茶和茉莉蜜茶产品。由于星座一直是年轻人群们讨论的问题,而爱情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制作放巧妙的将二者结合,一方面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爱情状态,同时也巧妙的将产品融入到电影中去,同时也表现该出产品能够给人甜蜜这样一种感觉。
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微电影的发展动力起源于广告,但这也让微电影在创作和表现方式上摆脱不了广告的影子。诚然,广告介入微电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微电影的资金问题。但若过于注重对产品效果的体现又容易将微电影沦为成产品的附属品。
三、微电影未来之路
(一)内容为王
著名导演王小帅这样说:“微电影和广告的诉求的确不一样,既然是微电影,人家就用电影的眼光来看你的故事,看你的人物。微电影有它自身内在的规律,这一点,你们在创作和播出的过程中,应该也能感觉到。”④
其实不论是电影还是其他传媒形式,在传递信息时,都应该做到以内容为王。微电影因其时间较短,不可能给与制作者使用大段的时间进行长篇叙述。也不可能让影片中充满了长镜头和大量的留白。用王小帅的话来讲:“一个微电影不管时间有多长,但正常三分钟是一个节点,好的微电影三分钟会继续看下去,如果能坚持看到最后,网友就一定会产生转发或者评论。”⑤因为微电影主要用于电脑或者手机播放,而人们在观看电影或者视频时若没有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就较难抓住受众的眼球。并且在人们纷纷涉足微电影的现状之下,具有“创意”的故事情节成为微电影制胜的法宝。
(二)适度的与产业合作
笔者认为,在电影的创作中应该把握其中的分寸,适当的加入广告成分,可以给电影增添不少的亮点。以宝洁公司在与伦敦奥运会合作时推出的活动为例。宝洁在此次活动中推出新创作的短片,姑且也可看做笔者眼中的微电影——《为母亲喝彩》,在片中讲诉了不同国籍不同赛场上的奥运冠军一路成长的过程。而冠军成功的背后都有着妈妈默默的支持,片中在呈现这一幕幕温情的画面时加入了不少宝洁的产品,也映衬了宝洁此次活动的主题——为母亲喝彩。而为了将这以活动深入人心,在表达对母亲浓浓爱意的同时参与到公司的相关活动中去。
微电影从产生到现在一直面临各种问题,但作为媒时代的新宠,微电影为受众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作和欣赏的空间。从2010年正式开始崛起的新事物,尽管当下还不成熟。但从各方对微电影的热捧和喜爱来看,加之网络视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为微电影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而未来微电影中也将出现更多的优质影片,同时能够促进全民电影时代的到来。(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11
[2]陆弘石,《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3
[3]邱秀聪,《微博之后流行微电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8—08(007)
篇8
近日,万达宣布斥资35亿美元收购好莱坞传奇影业,这桩迄今为止中国资本对好莱坞最大的投资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很多人为万达欢呼,甚至将其意义与当年索尼公司收购哥伦比亚影业相提并论。但在笔者看来,对这桩收购还只能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一方面,收购传奇影业对万达构建全球电影产业链的确有积极意义,万达不但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电影投资和管理经验,也能借传奇影业的影响获得与好莱坞主流市场合作的机会,并可与此前收购的院线资产结合,一跃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集团。但另一方面,这桩交易可能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因为传奇影业本质上是一家流淌着金融基因的电影投资公司。它起源于21世纪初,好莱坞开始流行的电影拼盘投资――利用从华尔街的私人或机构投资者募集来的资金,用于投入某个特定制片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较多数量的电影项目。一般电影拼盘投资项目会涉及数十部电影,投资额度在10%到50%之间。传奇影业当初便是带着从私募基金公司募集到的5亿美元资金,与华纳兄弟签署了7年合作投资40部电影的协议,借着华纳的《超人》《蝙蝠侠》等项目发展壮大。2013年,传奇影业和华纳合作期满没能续约,转而和环球影业签署了5年的合作协议。
拼盘投资的原理在于交叉抵押,即用赚大钱的电影项目去填补亏损的电影项目,利用规模化的投资产生收益,它的运行要基于高度成熟而稳定的市场。而好莱坞电影市场近年来却不太稳定。例如去年,好莱坞“六大”公司中的三家票房收入较2014年都出现了超过10%的大幅下降。市场马太效应凸显,有7部电影的票房超过3亿美元,比2014年多5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和《侏罗纪公园》这样的超级大片赚得盆满钵满,但是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电影却比2014年少了7部,票房在5000万-1亿美元之间的电影比2014年少了9部。中间层电影减少,这说明好莱坞电影投资的风险在增加。传奇影业作为电影投资和开发公司,所处的正是电影行业中风险最大的一个领域。
篇9
关键词:科普 影院 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82-02
1导言
科普教育是科技普及和教育相结合的一项课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越来越重视这项事业。很多国家的政府通过政策、立法、组织、资金等手段,积极推动本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我国为了推广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质,200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6年开始实施《全中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近几年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科技场馆,科普影院也随之建立起来。作为新型的科普教育形式,科普影院的建成和使用对推动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越来越不可估量的贡献,探索科普影院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科普影院在科普场馆的发展现状
2.1科普影院和科普电影的起源
1970年,作为科普电影的标志性发展成果,世界上第一部IMAX电影《Tiger Child》在日本大阪的电影博览会上展示,唤起并加速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对大银幕科技影院放映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于是,在1971年,第一家IMAX电影放映系统在加拿大多伦多正式安装成功,该影院历经四十年,至今仍在运行。继而,在1973年,第一家IMAX球幕影院在美国西海岸的圣地亚哥城正式对公众开放。值得我们自豪的是,1980年10月,东半球第一座全天域电影放映系统OMNIMAX-IMAX的孪生兄弟在香港太空馆与公众见面。
由于球幕影院和球幕电影的技术复杂性,目前只有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才能制造和出品。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仅仅在应用方面,我国的起步就慢了二十多年,要想在球幕影院放映系统的研发方面和球幕电影拍摄与制作方面有所突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2科普影院在我国的基本分布
从1988年中国科技馆一期在北京正式对公众开放,到1995年8月穹幕影院的正式对公众开放,宣告中国科普电影教育的开始,让国民看到科普教育的曙光。各地政府越来越认识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和城市纷纷筹建大型高标准的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在筹建科技场馆的进程中,既筹建科普展厅,同时也筹建高科技的科普影院,希望在开展科普展品展示教育的同时,发展科普影视教育。最近几年科普影院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成开放的球幕(穹幕)影院、巨幕影院等科普用大银幕影院已有近30家,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勃海等地区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哈尔滨、东莞、南京、沈阳、深圳等,西部地区、海南省则缺乏这类科普影院。
4D影院、动感影院等规模相对较小、资金投入相对较低的科普影院在我国的分布则更广泛,大部分是国产的,有少数几家是从国外引进的。
2.3科普影院的主要类型
常见的科普影院有球幕影院(穹幕影院)、巨幕影院、4D影院、4D动感影院等,也有动感影院、太空影院、虚拟航行影院、小型球幕影院等特效影院。电影的载体有胶片的,也有数字的。
3如何充分发挥科普影院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科普影院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只有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各级科协、科技部门、教育部门进行联动,坚持不懈的推广和普及科普电影教育,为公众提供充足的科普教育场所和科普影视教育资源,引导公众经常性有计划地接受科普教育,参观科技馆,观看各种科普电影,从整体上提高公众参与科普教育的意识和热情,公众的科学素质才能得到较明显的提高。科普电影工作者要在如何发挥科普影院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上动脑筋,下功夫。
3.1 搞好科普影院的软硬件建设
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做好电影放映系统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给观众提供一个正常的观影环境。其次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普影院放映员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队伍,为高质量地完成电影放映工作提供人才和技术保证。第三是抓好科普影片的挑选工作,为观众提供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优质科普电影教育资源,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能愉快、直观地学习科普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
3.2搞好科普影院和科普影片的宣传工作
科普影院要发挥应有的作用,离不开科普电影,因此,我们在宣传影院的同时,要做好对影片的宣传工作。在引进每一部新电影之前首先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抓住最佳宣传时机,利用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平台,开展行之有效的影片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新闻报道,利用当地主流网站特别是科技场馆自建网站,配以图片和文字对影片的内容和放映时间进行深度介绍和宣传,派发电影宣传单张,悬挂巨幅海报,方便观众对影片信息的了解,鼓励和调动观众对科普电影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
3.3利用影院硬件和影片资源,举办科普电影专题活动。
利用影院硬件条件和影片资源,举办科普电影专题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影院和影片的知名度。2007年12月东莞科技馆举行了特殊电影展映月活动;上海科技馆先后在2005年10月和2008年5月举办了两次大型科普特种电影周活动;2009年12月,中国科技馆举办了“海峡两岸科普文化交流暨台湾地区4D科普影展月”活动。在活动期间,他们还举办了专题论坛、讲座、研讨会等,开展行业和专业交流,探讨科普电影教育的形式、内容和作用,这类专题活动堪称科普教育活动的典范。举办这类专题活动,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是为影片发行商、科普影院、科普电影爱好者等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宣传、交流、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国内国际同行的交流,加强影片发行商、各影院以及各学科组织之间的合作,对科普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科普教育的效果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3.4将电影与展览相结合,吸引更多观众
(1)将常规展览和科普电影结合起来
在很多科技场馆,既有科普展厅,又有科普影院,将常规展览和科普电影结合起来,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我们常常会看到观众在展厅参观科普展品,动手操作科普模型,之后又去观看科普电影,也会看到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后来到展厅参观和体验展品的,尤其对青少年来讲,这种学习和体验是非常有益和有趣的,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直观形象地观看了科普电影,学习了书本之外的知识。
(2)将科普电影和与电影相关的专题展览结合起来
利用新电影引进的良好契机,开展专题性的展览,对提高公众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丰富观众的科普知识有较大的帮助。譬如:香港太空馆球幕影院在放映《南美恐龙》的同时,其姊妹馆香港科学馆在展厅布置了有关恐龙的专题展览,同期展出,以引导观众探索和思考;东莞科技馆在引进球幕电影《刘易斯和克拉克的太平洋之旅》和《神秘的印度》等的同时,布置了与电影内容相关的专题展览,介绍影片里的知识点和精彩之处,大大提高了观众观看电影的兴趣。观众既观看了电影,又参观了与电影相关的展览,在电影里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图文并茂的展览得到了补充和延伸,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了。
3.5做好团体推广和接待。
青少年学生、企业团体、旅游团等是接受科普教育的重要团体。专门面向他们介绍每一次引进的科普电影,做好他们来科技馆观看电影和参观展厅的组织、接待和服务工作显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科普场馆的工作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服务意识,要预先了解电影的内容、设想观众可能提出的疑问,对观众进行影片内容介绍和疑难解答。让观众带着好奇而来,带着收获而归。
3.6开展优惠和赠送活动。
为公众观看科普电影和参观科技馆展厅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他们爱科普、学科学,一些科技馆推出了会员制、会员卡、年卡、VIP卡等服务项目,增加公众参观展厅次数和观看电影的次数,大大降低观众的费用,使公众受益更多。
在观看完科普电影之后,发放一些和电影有关的小礼品,或在节假日等观众高峰期,结合科技场馆的其它项目,搞一些联合优惠赠送的活动。这样会使观众对影院和电影更有好感,提高他们继续观看电影的兴趣。
4对未来科普影院和科普电影的展望。
4.1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科普影院的认识
政府投资建设一座科技场馆,往往花费上亿元乃至十几亿元的资金,其中一座高规格的科普影院要花费数以千万计的资金,一个科技场馆就是一所公众学校,一座科普影院就是一个科普课堂,要培养公众树立正确的意识:公众不仅需要参观科技展品和科普影院,而且需要观看影院里放映的每一部电影。从事科普教育的工作人员有责任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益智、健康、有趣的科普电影,公众有权力和资格对所放映的科普电影的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价,形成反馈机制,促进科普影院从形式到内容真正起到推动科普教育的作用。
4.2政府对科普影院的建设进行宏观控制,引导科普影院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
对于西部地区缺少科普场馆和缺乏科普影院的现状应该引起重视,加快西部贫穷地区的科普影院建设,为西部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提供好的学习条件。
4.3呼吁国家政策对进口科普影视作品的倾斜
由于IMAX、IWERKS等高科技影院都是从海外引进的,这些影院所放映的电影目前全是从海外引进的。科普工作者每年为了从海外引进新的科普电影,普遍感到力不从心,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忙碌于与国家电影管理有关部门和当地海关等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中。此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大银幕影院协会的关注和重视,2008年10月大银幕影院协会主席一行专程到北京拜访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希望能够促成中国的科普影院从海外引进科普电影的过程变得更为快捷和简便。科普工作者们也在呼吁国家相关政策对进口科普电影倾斜,尽快出台新的科普电影进口相关规定。
4.4建立影院互助协作联盟
由于科普影院特别是球幕影院系统设备昂贵、技术精密、技术人员稀缺,影片资源从国外进口手续繁杂,因此,在同类型影院之间建立影院互助协作联盟,能够促进同行互相学习和切磋难题,取长补短,交流经验;同时在相同格式影院之间进行影片互换放映,实现资源共享,既可以节约国家的财政资金,又可以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科普影视教育资源。我国六家IWERKS影院早在2007年就探索组建了870影院协作联盟,六家影院每三年开展一次共同租片,每部影片一次租赁三年,免去了每年进口的麻烦,且每个影院能每半年更换一次影片,观众观看新片的周期大大缩短,成功地实现了科普资源增值。黑龙江省和东莞市两家IMAX球幕影院也成功地进行了影片互换,这些做法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值得推广。
篇10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与文化形式,与生俱来就具有具有强大的传播属性、是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体育与影视频道、电台有机结合和独特传播形式,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多元化的、跨学科等特色和优点,更是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体现人类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是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促进和实现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传播。体育影片包含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能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影视频道;体育电台;现状调查
1.引言
体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电影的一部分。体育电影作为电影中的一类,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传播体育热情、体育精神、运动激情、民族鼓舞、团结友爱的重要媒介,并体现出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体育,作为人类的五种沟通方式之一,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和种族的隔膜,把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不相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这也是体育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长久以来喜爱体育电影的原因。纵观我国体育影视作品的成长,有着一批独具民族特色代表作,体现了我国不同时代运动健儿们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更多优秀运动健儿的不断涌现,也推动我国体育电影事业的发展,开设专门的体育电影频道更好地来传播优秀的体育电影作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体育文化,促进我国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显得非常必要。
2.国内体育类影视频道、电台的产生与发展
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与物质的结合体,他的精神与内容已经逐步渗透到电视、电影等影视传媒中来,并体现出其强大的吸引力。从体育传媒变迁的历程分析。大致可以将体育类影视频道、电台的产生、演变和发展总结为四个过渡阶段。(1)早期的口头语言与文字形式的媒介传播。这也体现了我国的古代文明,文字、绘画对各种体活动的记载和传播,为后来出现的体育图片、体育视频、体育电影作品做出了巨大共;(2)从9世纪到19世纪印刷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先后出现了像《世界报》、《纽约时报》、《每日邮报》、《美国赛马与运动杂志》、《运动生活》等一些知名报刊杂志类的体育媒体,也促进了体育媒介的全球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快速发展。为现在广泛传播的体育电视、体育电影作品享奠定了可能性;(3)进入20世纪以后,体育广播电台、体育电视频道、体育影视台、网络体育频道得到了全面推广,可以说是进入了体育传媒时代的新纪元;(4)在奥林匹克精神和奥运会的推动下,国际体育新格局逐渐树立,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大环境催化作用下,体育电影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和传播。
在62年前,还没有广播、电视直播或是转播的体育比赛。直到1951年,全世界的球迷第一次在声音中想象和享受电台转播的体育比赛。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个专业化的体育频道“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诞生了。“CCTV-5”的直播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分别占据全国电视频道收视份额2.4%和体育电视频道收视份额86%以上。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TV)正式诞生。的开播不仅打破了我国传统体育电视频道单一性的格局,也为体育电视、体育电影数字化发展开拓了步伐。目前,我国的体育影视媒体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势头。拥有网络体育电影频道近10余种;体育电视频道近50余种;体育电台近上百余种;网络平台体育频道或专栏近百余种。美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育台(ESPN)、美国冠军体育台、ABC电台、美国Pensacola、美国WKEX体育迷网络、Double T 104.3体育台等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外体育电影,很火很励志。从起源、发展到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远远高于我国的水平。
3.体育电影的发展及特点
从体育传媒变迁的历程分析,大致可以将体育电影的产生、演变和发展总结为四个过渡阶段。(1)早期的口头语言与文字形式的媒介传播。这也体现了我国的古代文明,文字、绘画对各种体活动的记载和传播,为后来出现的体育图片、体育视频、体育电影作品做出了巨大共;(2)从9世纪到19世纪印刷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先后出现了像《世界报》、《纽约时报》、《每日邮报》、《美国赛马与运动杂志》、《运动生活》等一些知名报刊杂志类的体育媒体,也促进了体育媒介的全球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快速发展。为现在广泛传播的体育电视、体育电影作品享奠定了可能性;(3)进入20世纪以后,体育广播电台、体育电视频道、体育影视台、网络体育频道得到了全面推广,可以说是进入了体育传媒时代的新纪元;(4)在奥林匹克精神和奥运会的推动下,国际体育新格局逐渐树立,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大环境催化作用下,体育电影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和传播。
主要特点:(1)全球性。体育和体育影视作品的全球化发展已经全面展开;(2)民族性。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精髓已经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充分展现;(3)历史性。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已经经历上千年的考验与历证;(4)政治性。体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流和合作的有效手段之一;(5)独特性。体育电影自身独特的魅力与潜力是其他文化或物质形式无法替代的;(6)教育性。体育电影对精神世界的熏陶作用日益明显;(7)竞技性。竞技体育任然是体育电影的精髓和核心内容;(8)经济性。体育电影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像美国这种相对发达的国家,体育电影的数量和质量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全球化、产业化、普及化的电影、电视、电台及网络数字信息的传播媒介,为体育电影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体育类影视节目是以不可动摇地保持着绝对优势,在我国众多频道中始终坚持“一枝独秀”,体现了自身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