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语文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65-01
一、存在问题
多数高校过于强调本校该有的专业特色而忽略了对大学语文的重视,这就导致了这门课程的边缘化地位。大学语文课形同虚设,专业课随意挤占大学语文课的课时,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这门课程。
(一)课程开设目的不明、随意定位、课时过少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目的长期以来不明确,随意定位,导致学生无法明确知道学习本门课程的必要性,教师也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在哪里,因此陷入双重盲目的境地。再者,课程是否开设,课时多少,基本全由本校领导所决定,存在着较大随意性、不稳定性。这样,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大学语文在教师与学生心中的地位,使之一落千丈。
(二)教材特色不突出
由于各高校对于大学语文的不重视,各高校的语文教材往往随意选择,而这种随意选择的教材针对性不强,存在严重不足和不配套的情况。不少学校也使用本校教师自编的教材,但因主编者在教材研究方面真正有造诣者不多,教材编撰质量难有保证。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普遍存在偏难、偏深、专业性太强、与学生所学专业语文说写能力要求结合不够、高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等共性问题。
(三)教学内容过时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多以古代文学史及其名家作品为主,而对当代优秀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占有太少,而且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微乎其微。然而,这些课程内容大多与高中内容重复,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显然并不适用,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无聊情绪,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很多教师的教学手段仍然遵循以前的老式教学方法,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总结课文,这种模式自学习语文之日起就已经印入学生头脑,但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适用,他们需要更加生动、活跃、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手段。
二、改革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教学理念、思维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树立应用型教学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贯彻到大学语文课的课堂中去,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地体现应用型教学的理念。
(一)转变原有观念,重视大学语文课程
当今社会,由于人才供大于求,导致大量人才的积压,专业人才层出不穷,因此,用人单位除专业技术娴熟外,更加注重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等方面。
所以,高校学生要想立足于社会,除了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外,更需要加强本身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大学语文课程在这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大学语文课程更应偏向于人文性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课文的讲解,培养和熏陶学生的文学修养及道德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多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教学新方法
改变师讲生听的古老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只要在关键的问题上加以引领,控制课堂的导向,剩下的一切都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但不要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来进行内容的分析与阐述,教师不要提及其分析的对与错,将权利完全下放给学生,由学生展开问题并讨论问题。最后,将学生与教师的分析一一列出来,让学生自行判断其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辩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图片、声音、影响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感受作品的美与丑。
(三)鼓励教师自编教材,突出专业特色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本身的特点与侧重点,教师应在了解本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琢磨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使之符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专业范围内提高本身的人文素养,也使大学语文与本专业紧密结合,学生学学语文不觉得突兀,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兴趣。
关于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基于专业特色之上,尽可能包罗古今中外、名学名家的作品,扩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品位。
三、结束语
总之,要提高高校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对大学语文加以重视,利用多样实用的教学手段让语文课程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逐步改变高校语文在教师与学生心中的地位,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底蕴,提高感悟人生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 创新思维 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课的课程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就促使教师在大学语文教法上进行很大程度的改革。
一.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在各学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例如:在教授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张孝祥的《念奴娇(洞庭春草)》时,我指出:唐代诗人感叹人生短暂、遭遇坎坷时多半向隅而泣,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宋代诗人由于受佛老思想影响,感叹人生短暂、处于逆境时能表现得比较通透、豁达,但却是一种矛盾世界观的反映。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碰到挫折,不应采取消极的自暴自弃的态度,也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实现自身价值。
在教学中,既可以紧密联系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意识和人生观;同时教师也应该有一种塑造学生灵魂的使命感。《学记》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精心备课、全身心投入的讲课吸引学生,把内心饱满的热情都贡献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领悟语文是我们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安身立命。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①
二.古代的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当今的教师应该课内课外联系实际教书育人
大学语文课堂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了觉得淡乎寡味。老师备课讲课自认为很卖力,但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中有的讲小话,有的玩手机,有的打瞌睡,有的干脆逃课。事实上教师应该反思,课文(尤其是古诗文)所述之事、所说之理、所抒之情,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是否存在距离,如果讲授每篇课文都能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感同身受,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针对校园内恋爱风日炽,有的学生为爱而弃学,乃至个别学生为情而轻生,我在教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时,先在学生中做了较广泛的调查,为什么大学校园谈情说爱的风气甚嚣尘上?学生们坦陈原因:1.紧张的高中学习和高考,弄得心力交瘁,进入大学后,需要放飞心情,放飞心情最好的选择就是谈情说爱。2.进到大学后感到无所事事,找一个红颜知己出双入对光顾歌厅网吧是一种时尚。3.交异性朋友,作为刺激学习的动力。4.眼看同室的姐妹双休日、节假日有情人相邀相约,唯独自己形单影只,顾影自怜,也只得匆匆找一个异性朋友,以示自己不比人差,不至名花无主。5.自己家处穷乡僻壤,一无关系,二无资本,毕业后不可能在大中城市安身立命,不如趁在校时降格以求,找一个差强人意的终身伴侣,以绝孤身之患。6.也知在校的恋人,将来不一定终成眷属,姑且逢场作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上课时,我罗列了上述说法,同学们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课堂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实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转变
教“大学语文”,切忌“满堂灌”,要用“启发式”,这是人们的共识。什么是“启发式”?不是说在讲课时问几个“是不是”、“对不对”,就叫“启发式”。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即便是课堂提问,也必须精心设置。围绕教材组织辩论是一种很好的综合训练方式。针对教材的某一方面设计一个能形成争辩的话题,这个话题又包含两个对立的判断,正方、反方各据一个判断立论,整个辩论过程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思考的过程,使辩论具有思辨性。在辩论中,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必须拥有足够的论据,使辩论具有知识性。在辩论中,正反双方各抒己见,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又使辩论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同时也具有趣味性。辩论是语言是艺术,也是思维的艺术,辩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授《垓下之围》一文时,在讨论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之后,我设置了一个辩题:“如果项羽东渡乌江,能不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正方认为能,因为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蒲松龄有一副对联写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就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卷土重来灭吴的。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缅怀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反方认为不能,因为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以力征经营天下”“而不自责”,更重要的是“分裂天下,而封王侯”。在双方各执一端,争执不下时,我参与讨论,谈个人看法。我认为项羽失败是必然的,即使东渡乌江也不可能卷土重来。天时、地利、人和,他没占一项,最根本的是失去了人心。通过辩论,学生尝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教学中精心设置提问或组织学生辩论,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一统天下,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在教学主体上搞“二元论”,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单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转变,而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正如语文教学名家李镇西指出的:“对语文教育而言,‘民主’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的内容,更是教育的目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气氛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②
四.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清华大学葛兆光在《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后记》中写道:“在急功近利、讲究实用的年代,文史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听讲兴趣,所以只好搞点包装,添加点佐料。”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玉鉴琼田三万顷。”注释说:“玉鉴:玉镜。”“鉴”为什么是“镜”呢?我说“鉴”原本写作“監”,左上部分的“臣”是竖看的人眼,右上部分是人的身子,下面的“皿”是盛水的器具,“監”是一个人站在水盆前,张大眼睛看水中的倒影,古人以水为镜。殷商时使用青铜器,当时的人以铜为镜,就在“監”的左边加一个“金”字,写成“鑑”。因为以铜为镜,就省去盛水的“皿”,把左边的“金”字移到“皿”字的部位,写成“鍳”,简化为“鉴”。字的演变反映了事物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演变。李密《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注释:“婴:缠绕。”这个注释不好理解,我查《说文解字》:“婴,颈饰也。”“婴”字上面是两个“贝”,下面是一个“女”,女人爱美,穿一串小贝壳戴在脖子上做装饰,引申为“缠绕”的意思。古代用贝壳做颈饰,现代用金、银、珍珠、钻石做颈饰,颈饰就是项链,还有手链、脚链,其实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刑具绳索、枷锁、镣铐的演化,我也是个大美女,我就从来不戴这些东西。说到这儿,学生们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
由此可见,“佐料”如何加呢?这正如深受学生欢迎的美国大片和《百家讲坛》。美国大片之所以好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幕后班底深谙观众的观影心理,频频设置兴奋点吸引观众,《百家讲坛》里主讲人口中的那些新奇大胆的评说论调、真实可感的励志故事足以吊足听众的胃口。因此,课堂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希望学生认真听课、学生不能走神,上课就不能平淡,课堂设计要有起伏,在上课一开始就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每隔一段时间就设计一个兴奋点,有时候可以欲擒故纵,先提问题,有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专业知识牵引出许多的文学知识。总之,增强趣味性,能起到优化教学、吸引学生和营造氛围的不错效果。
注释:
①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第20页.
②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02页.
③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篇3
一、效果标准
效果是指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它强调的是教学的最终成效。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依据的,课堂上的一切有效话语都指向教学效果。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提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1]接受过教师专业化体系培养的师范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讲授技能都有过较多的涉猎。然而课堂的讲授话语绝不简单等同于播音员的关于事实陈述的朗读,也不等同于主持人在舞台上用深情的独白感染每一位观众,更不等同于相声演员插科打诨地抖出一个个预设的包袱。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就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负责任。教师在备课时应仔细思考课堂上的教学话语是否都有相应的“效果指向”,比如,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这句话讲述后,会引起学生怎样的思考?等等,而绝非是在课堂上只是凭借着头脑中的一个大概印象,“现编现用”,这样的课堂讲授,既没有话语逻辑,更谈不上话语的“效果”了。在当前大力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设计初衷,在这些课堂上很少能听到教师较为完整、流畅的话语表达,教师的课堂话语中多半充斥着的是一些诸如“大家思考思考”,“有什么问题请大家提出”的过渡性提示话语,偶尔的一些流畅的讲述话语也都是事先准备的由华丽词藻堆砌的“贯口”,而平实、质朴的课堂讲授话语难以寻觅了。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充满了一种迷惑性。教师的诸多“非话语”的表演冲淡了课堂的话语传递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话语何以有“效果”?
二、效率标准
教师每一节课的授课时间是固定的。如何在这有限的45分钟内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个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里的效率源于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的命题,即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是有效话语探究的关键所在。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精炼的含义,是提高话语效率的重要途径。关注话语的“效率”是对“效果”更进一步的要求,即在有“效果”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分配讲授话语各部分的时间,以达言简意赅之境。一个认真钻研教材、学识渊博且擅于思考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会感到有很多内容要讲。然而每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有所不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备课中所准备的内容进行筛选,从而突出重点,在讲授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得整节课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切实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在备课过程中的精心准备,更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有的教师在课前预设了一套“连环启发”,以为学生都会在自己预想的“轨道”中层层推进。可到了课堂上,学生不一定都是顺着教师的启发思考的,各式各样的“思维火花”在教学过程中生成,而一些固守“课前预设”且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会拘泥于某个“启发环节”,变着花样“引导”学生接近“预设答案”,而就在这样的“无力的牵引”过程中,宝贵的教学时间流逝了,学生不但没有获得相应的知识,反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思维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效用标准
所谓“效用”,其强调的是教师有效话语对学生的影响。任何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话语都不是单纯的事实陈述,教师的讲述中一定包含了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语文学科而言,小到对课文的示范朗读,大到对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的分析,都蕴含着教师的个人价值判断,同时也彰显着一种正向的教育性导向。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坚持“文道统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指语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属智育的范畴;“道”指语文教育中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教育,属德育的范畴。[2]这一原则和“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一般教学原则是相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在谋求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发展方面寻找突破口。如果说“效果”与“效率”是基础性要求,那么“效用”则属于发展性要求。中学作为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递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集“人文性”、“工具性”于一体的语文学科,仅仅做好“双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努力寻找教学“效用”的突破口,在语文学科特有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中找到新的平衡,将思想的指引蕴含于“大语文”[3]学科文化的熏陶之中,以达“春风化雨”之境,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所造成的学生认知情感层面的抵触。这一层“有效”的话语讲授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语文观”的形成。“语文观”这个概念来源于哲学中的“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4]因此,“语文观”就是人们对语文总体的看法。这样的一种看法,既包括对于语文学科知识、情感层面的认知,更有对于语文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理解与建构。达到这一层面对于“有效”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就能够实现了。
此外,任何一种评价都包括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通常是由外在于教师的各种评价指标构成,如建立“教学有效话语评价表”分别从“效果”、“效率”、“效用”三方面对教师授课进行量化测评;组建“学科教学评议小组”深入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有效话语”的实施进行现场观摩并给予相应的质性评价等。内部评价又可称为自我评价,这是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监控与反思的一种评价方式。教师可以从备课开始,对照准备的授课讲稿,仔细揣摩讲稿文本的遣词用语是否符合“有效”的标准;在讲课过程中,应根据学情及时反馈,机动地调整讲授的话语表达策略:如碰到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应及时变换讲授方式,旁敲侧击以求触类旁通,而不是纠缠于细枝末节,阻碍正常教学的进行;如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较快,则可以调整讲授计划,及时推进教学进程。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学有效话语”当做教学目的,更要将“教学有效话语”内化为一种具有高度引领价值的教学原则[5],只有这样,“教学有效话语”才能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那些“为有效而有效”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只会使“无效”充斥课堂。
参考文献:
[1]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5-56.
[2]曹周天.关于如何开展“文道统一”语文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7):54-56.
[3]笔者曾给“大语文”下过一个定义:“大语文”不同于“泛语文”,它是以语文特有的视角,通过对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训练,达到增长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修养的教育模式。
[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810.
[5]参见(苏)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原文的表述为:“可见,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是解决任何教学教育任务的一定的工作方法,它专门用于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在较少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大的效果。”笔者受上文论述启发,将此观点套用至“教学有效话语”中。
篇4
一、 比较时代经历
李白比杜甫早 l1年,在李白身上带有大唐盛世前期培育起来的富于幻想和乐观的特点;杜甫则在“安史之乱”中更多地看到庸王朝的江河 口一F干戈离乱。即使是表达悲愁,李白也仿佛是巨人似的哀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苦闷写得也豪迈;杜甫是家国之思郁积满腔,铸成的诗句自然沉郁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李白25岁仗剑去国走出蜀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杜甫近 5O岁辗转颠沛流落蜀地,后又“漂泊西南天地间”。李白半生游历,杜甫半生漂泊,二者看似相似。从外在形态上看都是没有根基的离乡在外。而内涵却大不相同,心境有天壤之别 ,游历往往注目天地山川壮观奇景,诗句当然飘逸;漂泊常常饱尝人间苦难黎民忧患,诗句自然凝重。
二 、比较个性特点
李白个性率直自信、狂放不羁;柱甫性情敦厚、忧国伤时。李白被召人长安时写诗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蓠人!”狂喜自信溢于言表。当他受权贵们排挤被皇帝赐金放还时,不只是愤然,而且毅然决然,同时也很悠然飘然的离开长安。杜甫曾在长安困守 l0年,动乱中被叛军俘虏逃出后 ,又忍辱负重麻衣 敝履去见唐肃宗。
关于作诗,李白说自己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苍洲”,自信又高傲;杜甫说 自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刻苦又执着。李白的诗就是他胸襟抱负、个性气质、心理特征的自我写照,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表现意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杜甫旅食京华的辛酸屈辱。颠沛之中的饥寒凄苦,是唐代许多诗人不曾体验过的人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患意识虽说是时代、遭遇使然 ,但诗人自己说“物性固难移”,与自身的个性特点是分不开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分别有两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前者可见李白蔑视权贵的傲骨 ,后者看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甚至我们从二人互赠的诗中也能见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李白纵情喝酒,杜甫劝他:“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恳切关心;杜甫苦于作诗,李白笑他:“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亲切随意。李白自言“青莲居±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杜甫曾写“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从“青莲居士”和“少陵野老”的自号中,也能感受到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三、比较思想意识
虽然李杜二人都是从小就有济世报国的雄心抱负,但李白的思想更复杂一些。儒家和道家学说对李白思想的影响都很大。当他想建功立业的时候,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当他觉得“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时候,就想“明朝散发弄扁舟”,道家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儒家的思想经他自身的变形走样,就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了,所以在他的诗里,有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有执着:“欲济苍生应未晚”,而这些和“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放纵,“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激愤,常常是矛盾地出现。
与李白不同,杜甫的世界观中儒家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仁者爱人”、“民为邦本”使杜甫一生都把关心人民的苦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使终身不被用,还是“一饭未尝忘君”,忠君思想虽然很重,但对儒家的教条准则他又有所突破。儒家有“穷则独善其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说,杜甫却始终关心时事 ,忧国忧民,直到最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地 ,登上岳阳楼 ,想到“戎马关山北”时 ,他仍旧是“凭轩涕泗流”。
四、比较文学主张
篇5
一、用趣味性的语言点燃学生求知的激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有兴趣、有疑问的状态下,往往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用趣味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一种特有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样就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谜底是打一省会城市,大家还送给她一个雅号‘泉城’!这时“济南”“趵突泉”的声音此起彼伏。我相机引导学生,老舍先生把济南当作了他的第二故乡,还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而秋天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济南的秋天和冬天为何会让老舍如此沉醉呢?就让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济南神游一番吧!在这一番趣味性语言的渲染下,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捧着书本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为魅力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用激励性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智慧
据说在加拿大埃德蒙顿一所小学的拼图课上,老师请孩子们谈谈在做拼图作业时的体会和感受。甲同学:“我先看包装上的图,然后拼好外框,再由外向内拼。”老师评价:从概貌入手,再品味细节,方法非常聪明。乙同学:“我花了很长时间都拼不了,只好请家人一起帮忙完成。”老师评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意识是成功的有效方法。丙同学:“在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拼图面前,我急躁、苦闷,因为找不到任何规律。在试过多次之后,脆将拼图重新装进盒子,没再打开过。”老师评价:一个人,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得心应手,有时,果断地放弃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每个学生真实地表达出感受后,这位老师总能充满智慧地找出生活哲理,无论成功与否,这都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语文课堂也离不开学生回答和教师评价,为了遵循“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等原则,教师要摒弃对学生的所有回答全部回之以“好”、“不错”、“你真棒”、“非常精彩”,动辄就全班鼓掌喝彩,甚至是毫无根据地胡乱吹捧的做法,强调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智慧。
三、用灵动性的语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能随着教学实际作些灵活性的调整,能够时快时慢、时轻时重,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灵活多变,学生听起来悦耳,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语文课堂会接触到不同形式的文本、不同风格的作品,教师就更应注重教学语言丰富多彩和灵动生成。
例如,教学抒情性散文,要生动形象,用情感去打动学生;教学议论文要逻辑严密,用哲理去启发学生;教学诗歌要蕴涵丰富,用意境去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生命过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还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地对待人生。灵动的语言,来自于教师的阅读积累和深刻感悟以及灵动机智,要像小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那样,走进学生的心灵,呵护学生的成长,做一个富有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
教师富有灵动的课堂语言,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教师富有灵动的课堂语言,像蜂蜜一样紧紧粘连着学生的思维。教师富有灵动的课堂语言,成就了学生飞扬的激情;教师富有魅力的课堂语言,成就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篇6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何谓情境教学法呢?赵敏、高兴茹、吴萍(2015)在《情境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指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真实或准真实的情形和景象,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将情境教学法简单理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所营造的一种情形与景象,利用这种情形和景象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那么,究竟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呢?下面,简要论述如下:
(一)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情境顾名思义是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语文课堂中适当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还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满互动性。例如执教苏轼的《定风波》时,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可以将同学们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要求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查找与苏轼相关的资料,诸如苏轼的生平及他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等。然后,要求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简要介绍。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对《定风波》进行简单学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写作手法在词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体验到苏轼不怕挫折的坚韧品格。对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将来必定要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也必将要学会与人合作。基于此种情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合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对于大学语文课堂来说,多媒体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基于此种情况,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有效创设多媒体情境,运用多媒体情境对大学生产生更为直观的视觉刺激,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例如执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首先播放这样一个多媒体画面,然后配上婉转悠扬的音乐。在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当中,教师说:“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这似乎正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看到这个画面之后,你们心中有何感想呢?”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可以随意提出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同学们的所感所想,教师即可以顺利实现新课导入,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真切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即是戴望舒的《雨巷》。”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多媒体情境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难,仅需要课前进行精心预设并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即可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设计制作出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精美课件。
(三)创设诗词情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大都拥有渊博的文学知识,对于诗词也大都较为热爱。基于大学生的这一典型特点,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有效创设诗词情境,让学生在温婉优美的诗词中进一步增添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执教李商隐的《锦瑟》时,语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诗词:“笔头仙语复鬼语,只有温李无他人。”然后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诗词中所提及到的‘温李’是指哪两人吗?”问题提出之后,有同学说是指温庭筠、李商隐二人。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同学们对李商隐的诗歌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朦胧、幽渺、内涵多重。同学们有了这一认识之后,在学习《锦瑟》这首诗歌时即可以更好的理解其内涵,激发同学们学习《锦瑟》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诗歌情境不可以滥用,教师应该有的放矢的进行运用。只有诗歌情境符合教学主题,方能真正发挥其应有功效。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高效语文课堂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对话教学落到实处,真正让语文课堂高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体悟对话教学的精髓
何谓对话教学?简而言之,在教学中进行对话,就称之为对话教学。其实,它不是现在才有的,自古已有。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的对话教学是以20世纪初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为基础,是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沟通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形态。教学中的对话包括以对话为教学原则、以对话为教学方式、以对话为教学目的。以对话为教学原则,重在揭示教学中应当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追求教学的创造本质;以对话为教学方式,重在批判传统的灌输式的、独白的教学方法;以对话为教学目标,重在发展学生的对话精神、对话能力,为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目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将来步入社会生活所遇到的问题奠定基础。
这里,知识的概念、教师的作用与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学习的目的等与传统教学相比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和设计者,站在教改前沿的老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三个度:角色的转变,教学目标的实施,时间比例的把控。
二、走出对话教学的误区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又借鉴了专家学者们关于对话教学呈现方式的研究成果,结合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理性思维的培养、精神世界的提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注重三种对话来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1.注重学生与文本对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里强调了学生与文本交流的重要性。
我觉得,现今我们的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课伊始,从课文字词、结构,讲到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根本不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想要知道什么。或偶有布置预习也只是让学生课外花几分钟,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一遍课文。偷懒的学生甚至连这几分钟都不愿花,让预习流于形式。或者,老师为了赶进度,只是象征性地问学生预习了没有,不去关注究竟预习得怎样。这样谈何高效!魏书生老师说,预习就是学生自主性极强的学习,或者叫做“学生的第一遍学习”。所以高效的课堂切不可忽视这一环节,因而我尝试着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时间拉长,即让预习走进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间主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原生态的对话,疏通纹理,在结构和内容上读出一般感悟和自己的独特感悟以及自己的困惑。然后做一课一练,最后把疑难问题或需要老师讲解的地方汇总,由小组长和科代表确定下节课教学目标。
2.注重学生与老师对话
宁波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学生最需要什么,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教学效率最本质的东西。关注学生的学,不只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方法,而是要关注他们需要什么,最缺少什么,多想想他们需要你老师提供什么帮助。基于此,他认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叶圣陶先生说,老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是的,老师不仅要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更要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根据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以及自己与文本和参考资料的对话,围绕学生不喜欢的、不懂的、读不好的方面,重新确定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合理、高效的对话点。好的对话点一要“打桩”,二要“架桥”。“打桩”就是找到撬动学生思维的“语言点”,“架桥”就是考虑是否与其他教学任务自然而然勾连起来,由点到面,以获得一箭双雕甚至一石三鸟之效。设计好的对话点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环节。
3.注重学生与学生对话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生生对话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思想,互通有无的过程。年龄相仿、地位相同、智力和经验阅历相近的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思维被激活并发生碰撞与交融,不同的观点相互交换后,每个学生的思维空间都得到拓展,突破了自己的视阈局限,获得了一种互补性的提高,从而也激发了新的探索热情,碰撞出创造的火花。生生对话也表现在对问题的共同探究上,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开放的问题有一种天然的探求欲望,喜欢接受理智的挑战,亲自参与探索与创新。
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并采用多种的对话形式如小组讨论、个人讲演、正反方辩论、表演课本剧等。为了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各个角色的演员都配有指导者,指导者反复揣摩剧本,对表演者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纠正。这样增强了他们对剧本的理解领悟力,同时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互评互改,在这一对话交流中,学生的审题、建构等能力得到了加强。
除此之外,我每天课前十分钟内还让一两位同学背诵语段或演讲。这既是对个人的激励,更主要的是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摘抄的语段、演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只要用心去对话交流,定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王荣生)
[2] 《如何组织好语文教学》(《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2年 第6期)
篇8
关键字:语文学习;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读写能力,掌握充分的语文知识。为进一步学习语文打好基础,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文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将客观知识转变为主观拥有的前提。语文课程教学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可见初中语文教学即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知识技能,还要具有能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如何充分把握短短的课堂时间,提到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而且新课改也提出高效课堂的要求。笔者依照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下几点建议,望能尽微薄之力。
一、树立新型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是,教师要有改革意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新型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授课理念。教师拥有不容怀疑的权威,掌握着学生所不了解的语文相关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需求者,文化的探寻者,对未知充满敬重与疑惑,尤其是在专业课上,对教师的知识更为敬仰,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知识的缩影。教师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并把全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灵活地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标准,教师具有不可否认的领导地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者,教师只需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便可,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现在,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器人都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知识的方式越来愈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接触更多的信息,而且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随着知识开放程度的提高,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如果教师不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就有可能被学生质疑,甚至被学生的言论驳倒。教师要不断学习别的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制定长远的学习机会,不断更新自身的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技巧。在教学活动中,勤于思考。改变传统教学课程中,教师不容质疑的旧角色。知识是不断更新、进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愿意传授给学生自己所有的知识,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准备语文课件。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自身文化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创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社会的积极产物之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教学资源,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与电子教案,理清教学思路。也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多媒体的运用,让教师获取更多教学资源,可以缓解刚参加工作的语文教师紧张情绪。利用多媒体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例如:电影,音乐,诗歌朗诵等,甚至包括动画片。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增强讲课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学手段的顺利发挥。比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绿色蝈蝈》,作者是法布尔(法国)。文章描述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以及蝈蝈叫声清脆的歌声。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水泥森林”的不断发展,在市区鲜少能找到蝈蝈,学生们通过阅读这篇,自然无法体会其中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大自然中蝈蝈的叫声,以及蝈蝈的形态等。让这篇文章深入学生之心,进一步了解这位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三、营造活泼、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氛围也是高效课堂的影响因素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充当引导者,学生则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要求信任感与默契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默契感。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生也要尊重教师。实现感情的传递,并引起共鸣,升华课堂氛围,创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如此氛围内接受更多知识。教师需要设计制作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课件,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会形成呆板无味的课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文言文比白话文生涩,难懂。学生遇到相似课程时,积极性较低。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历史典故,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制作成小短剧,让学生参演,加深印象。
四、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中学生已经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且对未知事物有许多好奇心。初中语文教师要趁此机会引导发展学生的探究品质。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注重学习细节。将自主探究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即对教学负责,也对学生负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精神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这个需要良久的努力。自主探究的是对实行新课改理念的深层实践。探究式学生利于开阔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利于转变学生以往形成的“接受知识”的思维惯性,促进思维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氛围。倡导探究式学习并不是说就要摒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利有弊,我们要充分把握“利刃”,发挥它的积极效果,在学生掌握一定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融入一定的“接受式学习”。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以提高其思考能力。
五、总结
通过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新型教学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资源,开阔学生视野等多种手段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课堂教育非常重要,课外复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注重打造高效课堂时,也应该注意进行课后开放式巩固,进一步深化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篇9
“打包”与“解压”本来是计算机文本文件的处理技术,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实施教学行为也有类似的处理方法。将教学行为进行“打包”“解压”,能够更好地解读教材,科学地实施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法指导,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中的“打包”,就是将一些系统信息进行集中整合,形成要点与精华; “解压”,是将教学信息进行分解解读。如何将教学信息进行“打包”“解压”处理,这需要语文教师好好地研究。
一、教材内容应先“打包”后“解压”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认真地解读教材内涵,才能形成较为科学的教学设计。这个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解压”的过程;而将教材转化为教案,这个过程却是一个“打包”的过程。教材内涵丰富,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最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把需要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筛选,确定教学要点。只有这样,才便于学生接受。不管是“打包”还是“解压”,都是为了让教材更好服务于教学。“打包”与“解压”不仅是操作过程,也体现教师运用教材的方式和方法。
一位教师教学《祁黄羊》这篇课文,一开始上课他就进行背景介绍。让学生对故事背景有个简单的了解,这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这位教师也许是教参看多了,从祁黄羊讲到春秋战国的历史,讲到他的儿子祁午,特别是穿插了几个相关故事。学生听得很认真,可教学时间被占用了近20分钟。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安排。问题就出在教师对教材的“解压” “打包”上面。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解读,需要做好筛选和整合,优化之后进行“打包”,拿到课堂上的自然是精华,而不是这些繁琐的逸事野史。课堂资源被浪费,学生没有得到需要的东西,教学效果自然要打折扣。
二、教学过程需同步“打包”“解压”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将教案这个文件包“解压”,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在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换时,又需要教师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优化,也就是进行“打包”处理。当学生获得教师传递的“文件包”时,还需要再进行“解压”,把这些信息内化成自己的认知。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经过多次“打包”“解压”,每一次都是必要的,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追求高效,就一定要将“打包”“解压”信息操作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并成为一种教学意识。
在学习《鸟语》时,我原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人们为什么都喜欢喜鹊,而不喜欢乌鸦?”可实际操作时,我却把“乌鸦”说成“麻雀”了。这本来是一个教学失误,马上改正过来也是可以的,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错了。学生讨论完开始汇报交流时,我才发现“解压”教案时出了偏差。学生说麻雀吃粮食,人们当然不喜欢。可这和喜鹊是报喜鸟难以形成对比。于是,我随即又“打包”一个信息给学生:“麻雀虽然不招人喜欢,但它却没有给人带来不吉祥的感觉。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和喜鹊对立的鸟呢?”学生自然能够想到“乌鸦”“猫头鹰”等,这样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成功“解压”。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教学过程中的“打包”“解压”现象无处不在,需要教师灵活处理。“打包”要打得合理轻松,“解压”也要体现自然和谐。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而高效的。
三、学法指导要先“解压”后“打包”
语文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法指导。教师如何操作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学法,这才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对教师而言,学法指导最好先“解压”后“打包”,也就是对学法进行筛选组合,形成优势信息资源,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分解归类,形成高度集成的信息包。这样,当将信息包传递给学生时,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最直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占有重要比重,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其实,这不是学法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师在“打包”“解压”时出现了操作不当的情况。
有一次,我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学《云雀的心愿》一文。教师提出一个思考题:“云雀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云雀的心愿是种树。”有的学生回答:“云雀的心愿是保护森林。”教师可能对这些答案都不是很满意,于是就启发道:“云雀都飞到哪里去了?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有条理,开头怎么说,结尾怎么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他这样一指导,学生好像更糊涂了,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课堂陷入尴尬。很显然,这是教师“打包”“解压”出现了问题。学法指导要将学法进行分类组合,形成可操作的方法体系,可他“解压”做得不好,“打包”更是技术不到家,学生越听越糊涂。其实,这道题应该这样指导:“老云雀和小云雀都飞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出现了怎样的环境状况?小云雀听了妈妈的讲解有什么表示?把云雀的心愿归纳一下,看看有几个方面的内容,分成几个要点来回答。”这样就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知道该如何去操作。因此,教师在学法指导时一定要先做好“解压”,然后再“打包”,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地掌握学法要领。
篇10
班班通的使用实现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课堂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激情。使用“班班通”上课,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班班通 高效 识字 阅读 口语交际 写话
【中图分类号】G633.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乘着教育现代化的春风,我校多个班级开通了“班班通”。“班班通”的普及,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课堂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激情。使用“班班通”上课,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以自己使用班班通的亲身经历,从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写话教学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运用班班通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他们而言,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班班通的使用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明确、具体。如在“日、月、鸟、火”等象形字的教学中,我先出示给学生一组实物图,再由实物图到象形字,然后到现代汉字简化字,以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生动有趣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册课文《菜园里》这一课时,我将各种蔬菜以图片的形式搬到了屏幕上,再配以亲切的解说和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新鲜的蔬菜天地,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认识蔬菜的同时也认识了生字。
我还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班班通创设情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如把街上店面的招牌拍成照片,把各种包装袋的商标拍下来等方法,制作成课件让学生识字,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并且乐于识字、善于识字,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运用班班通,辅助阅读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因此阅读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又一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可以创设情境,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学习《《快乐的节日》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播放了《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曲,那欢快的旋律,优美的歌词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便水到渠成了。在学习古诗《村居》中,单凭学生朗读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很难想象诗中描绘的生机勃勃、烟雾迷蒙的意境,此时,我使用班班通让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有更直观、更具体的认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学习《王二小》时,由于文章描写的故事与同学们的生活年代距离有些远,学生很难深刻地理解文中王二小那种为了掩护八路军和乡亲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特意搜集了有关的一些资料,还让学生观看了影片《王二小》,让他们从画面与声音中去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舍生忘死。整节课,学生们都很投入,在学完课文后,我还看到几个孩子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课后还有很多同学都围到我的面前跟我说:“老师,我觉得王二小很勇敢,他还那么小,就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说:“我们觉得他很可怜。”还有的说:“我们要像王二小学习,要像他那样勇敢!”等等,听到他们说的这些话,我感到很欣慰。
三、运用班班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十分重要,既可训练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和习惯。上好“口语交际”的关键是通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鼓励学生说、问、评。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利用班班通可辅助我们更好的创设情境,让我们的口语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一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续编故事》:“小白兔在路上散步,小松鼠匆匆忙忙赶来……”由于课本上口语交际内容只有一张图片,加之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想象力贫乏,因此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于是我制作了动画片,将“兔妈妈生病了”“小松鼠家着火了”“松鼠过生日”“前面有小动物落水”等内容以动画的方式一一播放给学生们看。看着活生生的画面,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他们的发言十分精彩,讲得绘声绘色。
四、运用班班通,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着重练习写话,要有内容,语句要完整、连贯。教学中,要自觉落实《课标》要求,尤其要强化低年级作文训练的意识,落实低年级说话写话的要求,做到有内容,语句连贯、完整。
在培养学生的写话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班通,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如在学习完《四季》后,笔者利用课件播放四季画面,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再让学生根据课件看图编诗,并把自己的诗读出来,写下来,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季的美丽,又培养学生了说话写话的能力。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写得精彩极了。有的学生写道:“ 桃花红红,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有的写道:“西瓜圆圆,他对小熊说:‘我是秋天。’” 再如学完《画家乡》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孩子们模仿课文的语言去写写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景物,自己最喜欢干什么,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并学会运用到写话训练中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指导学生看图写话时,也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将图画内容放大,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要求学生把他们看到的、想到的用比较流畅的语言说出来,教师再适当地加上巧妙的点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把说和写结合起来,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地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能力。
总之,利用班班通进行语文教学,实现了教学信息多方位、多层次的互动交流,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我们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班班通”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上一篇: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 下一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