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课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课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安全防范;传统健身;乐疗歌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学校体育教改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的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需要。因此,应继续研究和扩大体育的教学范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虽然对学生的教学安全有所重视,如把掷铅球换成了掷实心球,有些项目铺设了塑胶场地,设了围栏,增设了一些社会流行项目,如跆拳道、国标交际舞,但这些都是较狭隘的安全教育和课改。我们应该从宏观方面来看待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知识,让他们在社会的实际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真正学会躲避危险,保障安全,增进健康。应将《体育与健康》教课书中增加安全教育、医疗保健、乐疗歌曲等有效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的知识技能纳入体育课的教学中去,丰富与完善体育课的功能,切实保障每位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体育与健康安全课程的设置应按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制定学制和开设学习项目,体育内容应本着由易到难、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而且学会处置应急事件的方法和能力,这也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应把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做为今后体育教学的宗旨和方向。
一、各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一)小学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小学阶段应以跑、跳、投项目和体操、跳皮筋、扔沙包、踢毽子、双扛、游戏、武术基本功及其套路为主,以球类、棋类为辅,也可以增加滑板,掌握这些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意识,树立体育强身健体的理念,在安全教育方面应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置防煤气中毒,防雷电、防触电、防火、防震、交通安全教育与陌生人的交流与防范知识技能,掌握一些歌曲,突出校园特色和儿童、少年心理特征以及爱国主义歌曲,音乐教育由学校的音乐教师具体实施。
(二)初中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初中阶段应在跑、跳、投、武术基本功等简单基本技术上,增加难度技术的练习,棋类、舞蹈也可增加难度,同时应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球类基本技术的学习,武术套路和体操技巧的学习,增加跆拳道、剑道、柔道等。安全教育方面应让学生学会使用灭火器,学会易燃易爆的防范处置,学会防空知识、防洪知识、被毒蛇和狂犬咬伤的急救方法以及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自救和学会灾情报警的方法,乐疗应掌握几首优美动听、陶冶情操的校园歌曲和奥运歌曲。
(三)高中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高中阶段应主要开设以球类为主(篮、排、足、乒、羽、网)的课程,让学生接受跑、跳、投的高新技术的学习,同时可以学习武术的器械、擒拿、散打等,也可增加台球、交际舞等。在安全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应让学生学会保健、按摩、拔罐、刮痧、穴位理论等基本医疗技能,学会救护病人(脑中风、骨折、溺水、中暑)等技法,并且应该组织逃生演练,以及传染病的预防。另外,在高中阶段应继续提倡学习音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可以演唱一些流行歌曲和民族歌曲。
(四)大学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大学阶段应主要让学生学习医疗气功、太极推手、养生保健、舞龙舞狮、武术器械、传统套路、健美操、《五禽戏》、《易筋经》以及球类的高难技术和实战战术、规则等。音乐方面应掌握乐疗歌曲和流行歌曲。安全教育方面应让学生学会预防艾滋病,学会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及行车安全的知识。在教学方面,可以把应激事件和音乐医疗的预防制作成电子版的VCD,这样比较直观,容易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先让学生有直观的正面了解,初步掌握处置危险的方法技能。还可以在体育课上由体育教师详细介绍并演练,把每种情况应该运用什么的方法和怎样去解决运用到实处,让学生确实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从体育与医疗、音乐、安全之间的关系三方面谈谈认识,从而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体育课程中加入这些元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体育与医疗、音乐、安全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与医疗的关系
体育与医疗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体育的目的在于强身防病,而医疗的作用在于治疗顽疾,使人健康,如果两者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那将对人类的健康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或者说两者相辅相成会对恢复病人的健康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其实,在我国有很多传统医疗保健方法值得继承和运用,比如医疗气功、医疗按摩等。这些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演练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人的健康作用却是非常明显而有益的。比如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道家“养生内丹功”,孙思邈创编的“六字决”少林秘籍《易筋经》另外,还有一些医疗保健操,比如目要常运、头要常梳、齿要常叩等等,这些小动作通过练习,往往均能起到良好的健身功效。这些医疗保健技能演练不仅简单,而且也不用购置器材。占用空间很小,有些原地就可以徒手练习,有些采用坐姿即可。想什么时候锻炼就什么时候锻炼,而且一旦学会将终生受益,即使毕业后也不受场地、器材的影响。大力推广和普及这些易学易练不受场地和器材约束的保健医疗技能对于学生的终生身体健康将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一些穴位的锻炼也能起到治病、防病或减轻痛苦的作用,比如按足底的涌泉穴对人的健康很有益,鸣天鼓可以增强记忆力,还有迎香穴对于治疗和预防感冒都有很好的作用。这些看起来简单朴实无华的穴位按摩手法对人的健康有非常大的益处,可谓小动作大健康,是对学校体育项目的有益补充。所以,在编排教程时,应该关注这些简单实用的手法、动作。
(二)体育与音乐的关系
体育能带给人健康,而现代健康观是指不仅要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还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而音乐的作用恰恰就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抚慰人的心灵,所以对于心理健康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治疗作用。比如在四川地震灾害中,有许多的歌手都为四川地震灾区谱写了很多的歌曲。在这些歌曲中有些是歌颂灾区救援人员的,给人以力量和鼓舞。还有的是鼓励灾区人民的,这些歌曲使人们有了生活信心,不再悲伤、消沉,使人民充满了希望和重建家园的勇气,所以对灾区人民的心灵创伤给予了很好的积极的治疗作用,对帮助灾区人民克服恐慌、建立自信,及早从灾难中解救出来,积极面对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音乐不仅有利于智力开发,还通过演唱可以增大人体的肺活量,锻炼肋间肌肉。另外音乐还就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奏,促使人体分泌有利健康的激素酶、乙酰胆碱,增强细胞活力,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消除精神障碍,从而陶冶情操,祛病强身,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保健目的。
体育课程的音乐教育可以选择能提高自信的乐曲,如《步步高》、《命运进行曲》和集中注意力的巴赫的《恰空舞曲》、李斯特的《冥怨》、傅彪西的《月光》以及忘掉烦恼的歌曲《门德尔松》等。
(三)体育与安全教育的作用关系
体育的目的是使人健康,而如果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还能健康吗?所以人健康的前提是安全,如果没有安全,人也就没有了健康。据调查,只有10%左右的学生在学校仅受到过紧急避险的集体演练,绝大多数学生在安全教育方面就是空白,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制约:①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认为安全教育用处不大;②学校组织困难,受制于学校的环境场地设施等因素困扰;③没有真正懂得紧急避险和救援知识的专业人士;④认为是浪费时间,精力和钱财。
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认识问题,即没有把安全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高度,心中存在漠视、侥幸和麻痹大意,没有把人的健康、安全放第一位。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中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同胞,如果能在体育课中多交流开展避震救灾的方法和演练,也许就会把生命损失降到最低。
之所以把安全教育放到体育课上,这主要是由体育跟安全的结合最紧密,体育教师跟学生接触最多,而且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另外,体育教师对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演练和调动队伍驾轻就熟,而且需要广阔的场地,体育老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虽说比以前在安全教育方面有所重视,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安全教育的需求,应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全方位、多样化的安全学习和演练,应该让全国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避险抗灾的实用知识和方法,应该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功课贯穿在人的受教育过程中。在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将普及安全教育的活动写进体育教科书,应该使《体育与健康》课变成《体育与健康安全》课,这样受益的人群才会是空前的。
笔者还认为应在大学本科阶段加大改革力度,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与社会密切联系并且实用的体育项目,因为他们今后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如果学习内容不能切合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那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就会受到影响。不能把正确的实用的体育健康安全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就会造成浪费,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赵之心.运动养生精华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吕韶钧.小动作大健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 张鸿懿.音乐疗法[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0,(1).
篇2
1 案例教学的内涵及优势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案例精选讲解、分析,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理论知识。一般来说,案例教学需要提前准备和策划,并且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一定的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点、经验等相互碰撞,达到拓展思维、启示理论的目的。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所用到的案例不是编出来讲道理或者阐明事实,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通过在课堂中讨论与分析案例,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案例教学是依托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快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放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来拓展思维,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能够推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对案例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气氛。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应该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挥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优势,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达成。而案例教学是很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案例,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沟通、分析,对案例的问题进行解答,来获得一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知识点,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加开放,能够提高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构建和谐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拓展思维,完成学习任务。
在中学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方法,也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素养。比如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剧的案例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案例进行模拟还原,在心理剧的设定上,加入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设计相关的台词,尽量让整个心理剧能够还原心理事件情境。学生通过参演心理剧,来直接感受到案例,以及案例中的人物性格等,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并且能直观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习。
2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定位分析
2.1 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教学定位要考虑到实际教学需求,要充分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任务,准确的进行教学定位,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三者综合考量,来合理选择教学案例,让教学案例定位更准确,案例更客观合理,能够满足教学任务需求,同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够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不仅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2 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在进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时候,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特点,对心理教育的教育案例合理化定位,选择具有实践性的案例,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多方面角度入手,以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比如可以采用团体训练、心理测验、沟通访谈等,摸清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内心想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知识面等都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这样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以便于准确定位案例选择。
2.3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案例教学定位还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的典型案例要非常熟悉,能够针对学生的情况,整理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巧妙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选取的案例中,如果涉及到私人信息,应该遵循心理咨询师守则,对案件的当事人信息做好保密措施。教师的心理教学专业性也决定了案例整理的质量,专业的教师会收集不同类型的案例,当需要用到某种案例的时候,能够迅速取用,不用再花大量的时间查询,教师可以将时间用在课堂教学中,以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为主。
2.4 案例教学定位注意事项
在进行案例教学定位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几个事项。第一,在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准确定位教学,以教材内容为基点,确保选择的案例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能蛴τ玫浇萄е小5诙,教师自身要具备专业知识,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学好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第三,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并且选择适合的案例方法,此外,要能够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熟悉案例,对于一些暗示性的信息、个人倾向性的暗示语言及情感要规避。案例教学定位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兴趣、实际情况等,准确定位选择,从而促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提升。
3 结语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中,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案例选择要准确定位,才能展现案例教学的特点,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篇3
从课程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旨在促进其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课程。”它像一般活动课程一样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特性,但又与一般的活动课程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活动课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在具体的活动中,吸收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共享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长期积累起来的优秀的心理活动课资源,提高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水平,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在市教委德育处的支持下,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市性的“中小学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征集与评选”活动。
一、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现状
本次活动历经了筹备、区县初评、专家复评、组织录课、对优秀课录像进行审阅、对活动进行总结等阶段,整个过程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09年年底结束,历时9个月时间。
本次活动征集的教案,反映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现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确立起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理念,突现出心理活动课的特色,但还存在一定不足
从心理活动课教案本身看,广大心理教师基本可以做到:
(1)整体构思逻辑清楚,情景创设与学生生活及课程主题密切相关,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感悟。
(2)能运用一定心理辅导技巧与方法,教学环节的安排具有层次性,重点难点把握得当,连接过渡自然、顺畅。
(3)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灵活恰当地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活动设计合理,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4)课堂气氛宽松活跃,师生、生生心理相容、平等和谐。
(5)专注倾听,对学生发言不进行价值判断和干预,能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
存在的不足:
(1)部分教案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不吻合,活动衔接不够自然;出现“活动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完全变成了“活动”(游戏),对“活动”的导入、分享与总结尚有欠缺,活动与教育目标有距离,活动主次不清,表面上学生参与性强,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但深层次的感悟、体验不足,情感与认识的升华被忽略。
(2)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现场的感受、情绪不能即时关注和引导;整个活动过程重预设、轻生成,没有做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3)对课后延伸重视不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可能在课堂上几十分钟内完成,学生只有把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获得的感受、体验、认识等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并不断强化这些感受和体验,久而久之,才能成为习惯,进而内化为素质。心理活动课如果仅仅重视课堂环节,而忽视课后延伸,就很难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许多教师对这一点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关注程度不一,不同内容主题的心理活动课之间存在水平上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但是从目前我市心理活动课的主题内容看,许多教师关注的仅是学生的沟通交往、情绪管理等少数教育内容,而对入学适应、生涯规划、意志力、危机应对等问题关注不够。尽管在下发征集通知时专门对教案的内容范围和数量比例作了严格的规定,但是,结果仍然是一些内容的教案不仅数量多,而且水平比较高;而另一些内容的教案数量少,水平相对比较差。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水平不平衡
在心理活动课教案的数量和质量上,区县之间、中小学之间存在不平衡。有的区县不仅参评的教案数量多,质量也高,如西城区、东城区、延庆县、大兴区等;有的区县获奖教案数量少,质量明显偏低。朝阳区、房山区等基础好的区县仍然保持其优势,部分郊区区县发展迅速。西城、东城、崇文(2010年归入东城区)、宣武(2010年归入西城区)等区,原来就有比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研力量雄厚,一直在全市乃至全国保持着领先水平;部分郊区县如大兴、延庆、密云等,由于近年来认识到位,有专业教研员指导,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4.区县级相关部门教研员的专业指导是提高教师心理活动课水平的关键
区县级相关部门(德育室、教师研修学院、教科所等)对心理活动课比较重视,有专业教研员指导、经常开展心理课教研活动的区县,心理活动课教案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县。如西城区,有专业的心理教研员,长期以来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全区中小学心理教师中进行专题教研,稳步扎实地提高教师的水平;大兴区、延庆县也在专业教研员的指导下开展定期教研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调查还发现,北京市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校达到了73.2%,在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校中77.3%将活动课列入了课表。2006年徐志芳等人的调查结果为,北京市41.7%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23.28%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与之相比,北京市2009年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明显提高。
但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城区在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比例和是否列入课表两项都居于前列,大兴区虽然在将心理活动课列入课表一项的比例略低,但在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项高居榜首。延庆、通州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不足一半,门头沟与昌平不足60%。这与我们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西城是北京市最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和丰厚积淀。2009年,大兴区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比例都名列前茅。总之,通过此次征集和评选,我们对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状和水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引导提供了依据。
二、提高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水平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和集中体现。但是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育者对心理活动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成是心理咨询。有相当一部分校长认为,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就等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对针对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心理活动课不够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热衷于学习各种心理治疗技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因此,还要向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宣传教育部、北京市以及兄弟省市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提高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和水平。
2.心理教师的培训应体现专业化
我市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在提高心理教师专业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对心理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导致培训内容与心理教师的专业需要不吻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误导作用。例如许多区级培训邀请精神病医院的医生讲授神经症、精神病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请某些咨询或治疗专家讲授诸如“箱庭治疗”“催眠治疗”“音乐治疗”等技术,使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掌握了这些心理咨询技术就实现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所以许多教师不惜自费花巨资去考“咨询师资格证书”。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许多心理教师热心承担心理医生的工作而淡化了自己的教师角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事实上,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心理教师是教师而不是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校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目标、任务等是有差别的,在培训内容、管理要求等方面不能混为一谈,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
因此,在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方面应该有清晰的定位,使培训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应分为两个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系列和学校心理咨询员系列,两个系列在培训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管理要求等方面应有明显区别。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构建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
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很多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各级领导、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人员、一线教师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致使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近30年的发展中仍然没有比较完备的课程标准,各学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上各有侧重,制订的目标各不相同,所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育科学,它既需要有广泛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必须遵循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同时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又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具有相同的属性,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如果对这一点的认识不充分,忽视理论研究和指导,就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甚至还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歧途。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2001年北京市就有61.8%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至今使用的教材各种各样,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区县或学校用的竟然是刚从别的学科转过来,只上过一两节心理活动课的教师编的所谓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有二十多种。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有的是必修课,有的则是选修课,课时安排也从一学期几节到三十多节不等。这种表面看来“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长久、科学发展非常不利,它会导致各个学校自行其是、重复摸索,长久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徘徊;它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制订,也不利于校际的交流和协作,更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与中介,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有本学科的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式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有自己的教育大纲,有通过审定达标的教材,有相对稳定的课时保证,有一定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有教研室,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其教育效果,而现状与之相距甚远。只有加强理论研究,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标准,才能保证我市心理活动课的质量和水平。
4.开展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研活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征集评选活动,我们发现我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拿出全国一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示范课,不少教师经常被兄弟省市邀请。但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师资源。区县间的交流分享不够,致使区县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没有明显改善。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科研活动的比例偏低(参加过区县级及以上活动的占38.5%),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县、类型与地域之间的差异。针对此,我们应该建立市级和区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研机构,初步构建基本的市、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常规工作制度与合作模式,形成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交流平台,有计划地、定期地进行研讨,提高心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2]胡永萍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8.
[3]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
[4]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5]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 教育研究.2002(5).
[6]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7]〔美〕多尔著.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李子建,尹弘飚.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视野中的课程实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篇4
一、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海南中学是海南省教育厅直属的省重点中学、海南省示范性学校,学生均是来自全省各地的佼佼者,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优秀学生,使其成为面向未来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海南中学是全寄宿学校,学生除了面临环境适应、学习内容及人际适应外,还面临着学习方面的激烈竞争,这些状况都需要心理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做充分考虑。在实践中,我们以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为核心创建校本课程体系,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及开展形式则是根据各年级情况而设计,主要涵盖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等内容。
初中阶段初一至初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是学校校本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两周一次课。
初一的课程设计以“适应与养成”为核心目标,培养学生“适应”初中新的学习环境和养成更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同时加强自我认识,使之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新同学新老师沟通,主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友善、热情、开放思想等积极心理品质。
初二的课程设计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为核心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主要培养谦虚、自律、幽默、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
初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以“顺利应对中考”为目标,培养对各种挫折的耐受力,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升学观,学会调节情绪,排解学习压力,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和技能,以感恩的心态去看待中考等,促进自己心灵的成长,主要培养学生感恩、坚持、创造力、团队精神等积极心理品质。
而高中阶段将高一年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校本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课程以“适应”及“规划”为核心目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适应”高中新的学习和人际;学习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做好选科、选考的准备及探索未来职业规划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热情、好奇心、好W、善于交际、善良、爱、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
高二年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校本选修模块的内容,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开展。课程以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为核心目标,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及确定自己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处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领导才能、公平、诚实、谦虚、幽默等积极心理品质。
高三年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排入了班级周会课,心理教师、班主任互相配合,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由班主任负责实施安排。课程以“个性化成长”为核心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升学观和择业观;学会感恩、调节情绪,排解学习压力;激发潜能,高效学习,科学应考;积极应对挫折,体验心灵成长,以感恩的心态去看待高考,看待自己心灵的成长。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宽恕、感恩、希望、坚持、勇敢等积极心理品质。
海南中学还开发了多套校本实验教材。2008年10月,出版了高中校本心理实验教材《心灵俱乐部》;2008年8月,出版了《德育实践与探索》,收录了部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及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特色教育课程;2009年3月,出版了实验教材《放飞理想 相信自己――高考成功心理》《中考成功心理宝典》;2009年11月,出版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及咨询案例集》;2009年4月,开始每学年编印一辑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手册《阳光手册》;2010年,“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研究获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中高考成功心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获三等奖;2016年开始,我们又着手汇编初一到高一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系列课程,也将结集出版。我们在不断地思考和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二、以“融入式”生涯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助力
2014年,海南中学全面启动了学校生涯教育。学校首先成立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党委书记负责主抓,调动全员参与,对多方面资源整合利用,多渠道融入,由此形成教育合力来推动这项重要工作。
2015年10月,申报的课题“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融入式’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海南省“十二五”重点课题立项,学校也进一步以课题研究来推动生涯教育工作。
1.学校心理教师参与到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中来,推动生涯教育在学校的全面开展。心理教师除了在传统的心理课上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外,还开设了生涯选修课“电影人生DD开启幸福生涯之旅”,以对学生喜爱的电影进行观摩与研讨的形式,与积极心理辅导相融合,为学生开启了了解自我、了解世界的生涯选修课程,得到学生的欢迎并让他们获益匪浅。
2.将生涯教育融入班级建设和主题班会课中,创建生涯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除了利用教室黑板报外,还指导学生自主创建了生涯规划班刊,分享生涯教育资讯,以及记录学生在生涯规划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另外,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一起设计及开展系列生涯主题班会,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专业指导作用和班主任的具体落实作用,从而调动每位教师在生涯教育中的优势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
3.学校对家长开展了大量的生涯规划普及讲座,进一步帮助家长认识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开发家长资源,发挥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生涯教育合力。如开展“家长进课堂”的职场分享活动,以及“家长进校园”的职业推荐大会。前者家长进课堂分享职场经历和人生感悟;后者家长们进校园,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类似招聘会的现场职业介绍大会,让学生可以接触及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同时这些活动也是为了寒暑假开展的“JA职业见习日活动”(工作影子活动)做准备。
4.学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生涯教育。“走出去”活动之一就是沿袭我们学校具有特色传统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职业体验,人物访谈等,并撰写研究或调查报告,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另外,每年的寒暑假,学生也要“走出去”参与社区服务,例如我们暑假开展的“职场体验与探访”主题社区服务活动、“JA职业见习日活动”(工作影子活动),寒假开展的“幸福生涯人访谈”主题社区服务活动等。
“请进来”是利用校友及社会相关人士的资源,请他们到学校来开展各种活动,如学校的“衍林讲坛”,邀请专家学者和社会各行各业人士来做演讲,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分享知识,分享人生阅历或见识等。学校还邀请大学校友返校开展活动,让大学校友和在校学生分享自己的高中生涯和高考经历,以及上大学后的收获和感悟,来帮助在校学生明确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增进对不同大学院校与专业的认识了解,更好地珍惜及把握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及加强相关能力素养的培养,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些“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活动都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资讯和强大动力,引导其朝着自己的梦想,更科学更理智地规划自己的幸福人生。当“融入式”生涯教育形成合力的时候,可以说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增添了更为有利的成长助力。
在生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值得记录的,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不断回顾和反思自我,同时也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激励。因此,我们请每个学生为自己建立一份生涯成长记录袋,汇编一份自己的生涯成长记录册,同时也将为学生建立生涯成长电子档案,帮助学生把成长中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汇编,作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珍贵礼物。
三、营造幸福温暖气氛,帮助学生绽放美丽心灵
海南中学的高中部幸福教育中心、初中部心理辅导中心都是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建成的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服罩行模配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旨在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环境,多渠道营造幸福温暖的氛围,使师生的心灵像花儿一样绽放,负能量得到释放,正能量得到提升,个人得到成长,使其真正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
高中部幸福教育中心建筑面积四百余平方米,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三百余万,中心整个装修设计风格结合了海南的海洋文化特点。中心所有天花板都是明亮的蓝天白云,地板则是海洋、沙滩、溪流的灵动呈现。中心设有不同功能室(区)九个,并以海洋特色命名:心理阅览区(沐风阁)、宣泄室(海螺屋)、悦纳室(紫贝居)、咨询室(星语房)、沙盘室(沙海苑)、团体室(海豚湾)、潜能室(珍珠屿)等。中心购置了先进的心理仪器和设备,如音乐放松椅、按摩椅、身心反馈仪、自信天使、拥抱使者、注意力挑战仪、团体音乐放松仪等,还购置了大量的心理阅读书籍。初中部心理辅导中心位于初中部办公楼六楼、教学楼七楼,由四个功能室组成,分别是个体咨询室(畅心园)、沙盘游戏室(沙海苑)、宣泄室(清心阁)和团体心理辅导室。
学校初高中的心理中心,由心理教师均轮流值班,主要针对个别存在心理困扰或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忧解难。采用心理热线、“心灵小屋”、心理信箱及网上心理咨询等方式,多渠道为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学生还可以在这里通过音乐放松椅、按摩椅、自信天使、个体沙盘等享受自助服务,以达到放松身心、增强自信心的目的。特别是高中部的幸福教育中心,利用场地和设备资源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幸福自助活动,如周一的海豚湾“幸福K歌会”、周三的沙海苑“沙盘心灵花园”、周五的海豚湾“幸福电影院”等,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宣泄及调整,以达到放飞心灵、调整身心、体验幸福的目的。
四、家校联动,共同呵护学生的美丽心灵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需要家庭的参与、社会的支持。海南中学于2006年成立家长学校,由学校相关领导、心理教师及外讲专家为各年级家长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针对性强的专题亲子教育讲座,如对初一家长开展“改变从您开始――亲子沟通训练讲座”,对初二学生家长开展“知‘性’话题――青春期家庭教育讲座”,对高一家长开展“和孩子共同成长――高一新生适应性讲座”“文理分科指导”,对高二家长开展“如何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情感问题”“高二学生的理想教育”,针对初三、高三家长开展“爱的鼓励――考前家长心理讲座”等。通过这些专题教育,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宣传,同时提升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水平,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012年10月,海南中学的两位心理教师撰写的家长专题讲座教案在全国家长学校优秀教案征集评选活动中均荣获三等奖。2013年,海南中学被海南省教育厅授予“海南省首批示范家长学校”荣誉称号,同时被海南省教育厅授予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篇5
关键词:“心之翼”成长联盟;知识与技能交换;自主训练;教师职业能力
一、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职业能力训练的意义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总称,它是教师有效地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实践其职业道德的重要保证[1]。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普通话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规范和书面表达能力、心理课教学、学生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学业诊断和行为矫正、班级管理、学校心理学研究,以及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等。
发达国家对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资格认定,要求至少有600小时的实践,这说明要培养优秀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常规的教育见习、实习这一主要教学实践环节,还要突出学生的个性与自主性,为学生提供自主训练教师实践能力的平台。为此,结合心理学专业的特点,通过成立“心之翼”成长联盟,旨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其张开心理的翅膀,为自身创造出更多的体会实践、锻炼自身从教能力的机会,从而为将来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心之翼”成长联盟自主训练项目实施概况
1.项目实施目标
通过成立“心之翼”成长联盟,加强学生自主训练,搭建一个一线教师知识与技能分享、校内外教师切实引导、学生间知识与技能互换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平台,从而实现见习、实习无缝衔接,促进引导、学习与演练相结合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进而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具体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体达到的效果通过自主训练及其过程中的相互帮带、取长补短,逐渐提升学生的教学等各项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自我培养,最终使学生能够胜任各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2.项目主要内容
项目内容构成分为三个层次:观察/模仿学习、认知层面学习、渐进强化训练。其中心理名师“请进来”、未来心理健康教师“走出去”属于观察/模仿学习,是通过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让学生从情感层面上对未来教师职业充满信心;心理教师职业训练资源建设和“心之翼”读书会属于认知层面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奠定基础;“心之翼”成长沙龙和教学技能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属于渐进强化训练,是对学生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的有效检验。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如下:
(1)前期: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面向师范生发放成长意向调查表(电子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提升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技能)的不同需求。
(2)成立“心之翼”成长联盟。“心之翼”成长联盟由三、四年级本科生为主体,一、二年级为辅的全院范围内本科生共同参与的组织,成长联盟的活动单元是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若干跨年级小组,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交流、相互帮带、取长补短、提高心理教师职业能力的自我发展的平台。
(3)“心之翼”成长联盟每两周举办一次“心之翼”成长沙龙,以实现对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能力的训练。每期将邀请一名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以心理健康教育某个板块为主题,由小组轮流主持,学生就自己或同伴的成长经历以及所了解到的中小学实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交流,通过自由发言讨论每个板块要求的技能及处理好该板块的技巧,有意愿的学生可以做好PPT现场模拟课堂进行更真实的交流,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互换知识与技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并吸取别人的长处。
(4)“心之翼”成长联盟将分小组每周举办一次“心之翼”读书会。读书主题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育名著、心理咨询专著等。读书会上,成员分享自己读过的教育名著、教育典型成功案例。
(5)心理名师“请进来”。“心之翼”成长联盟定期邀请校外导师进课堂,现场展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本科生进行授课。根据一些与教学实践联系比较密切的课程的需求,由各位课程主讲教师开辟相关的专题,邀请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进大学课堂,为本科生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设计、中学心理辅导实践过程、技巧等。“心之翼”成长联盟会在训练中后期举办不同主题的专家工作坊,分批邀请若干中学的学校心理辅导名师与师范生进行“与学校心理辅导一线互动”的面对面交流。
(6)未来心理健康教师“走出去”。与实习基地实现无缝对接,现场观摩心理名师优质心理课。“心之翼”成长联盟将以10~15人一组,分赴各个基地,现场观摩心理健康教育课。
(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及教学技能大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设计及说课大赛,一方面考查了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心理辅导专业知识与心理课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
(8)编写“心之翼”成长联盟专刊,作为师范生学习分享的平台,鼓励大家发表在整个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并邀请心理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工作的毕业生撰写有关心理教师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文章,通过这一平台,促进全院所有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3.项目特色
(1)通过“请进来”,在吸取校外高水平心理名师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同时,为师范生树立了优秀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榜样,使其切身体会到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始于当下、始于不断完善自我,激励着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充满激情。
(2)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入大学课堂和去实习基地现场观摩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的认识与感悟,使学生明确自主训练、实习的具体目标。
(3)活动以跨年级小组为单位,以大带小、互帮互带、组内合作、组间分享,全面推动不同年级学生教师职业能力水平。
(4)以读书会及“心理成长沙龙”的形式展开心理辅导教师职业能力的训练,自主互动性强;院刊专栏的建立,肯定成长,有利于分享,有利于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从榜样学习、现场观摩、资源建设、自主训练到教学技能比赛展示,整个项目实施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自主习得与应用。
4.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1年,累计组织开展了心理名师“请进来”10次;未来心理健康教师“走出去”4次;“心之翼”读书会3小组,每组20次;“心之翼”成长沙龙活动2期,10个小组,15个主题;朗诵比赛1次;板书设计大赛1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及教学技能大赛1次;实结交流会2次。总体上,项目实施的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训练影响深远。“心之翼”成长联盟的系列自主训练活动对师范生职业生涯影响深远,尽管有很多师范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他们仍然自愿参加“心之翼”成长联盟的系列活动,如读书会、成长沙龙、心理名师“请进来”等活动,继续感悟名师成长,继续为自己将来更好地胜任教师职业“充电”。
(2)教学技能明显提高。在我院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中,有58名学生参赛,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优秀率为82.8%。我院评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0人。其中有3人代表我院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竞赛,1人获得二等奖,两人获得三等奖。
(3)专业学习与训练投入度高。我院邀请的中学一线心理专家评委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很高,觉得我院提供的自主训练平台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设计的教案和课件比较有水平,而且十分用心,这为他们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家们纷纷表示十分期待这批优秀学生尽快前往学校实习,为实习学校注入新鲜的活力。师范生的专业课程优良率也达到85%以上。
(4)项目具有示范性,辐射面广。以2008级带动其他年级、辅修生和研究生参与到“心之翼”成长联盟的活动中来;河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前来交流实践教学经验;项目开展了师范生实践教学效果调研,结果显示自主训练项目效果显著;积极组织了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总结和交流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方面的经验,切实推动了师范生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同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建设”上达成共识,拟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编写系列化、多元化、灵活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和学生自助手册,同时建立资料库,方便教师间的资源共享。
三、教师职业能力自主训练的经验之谈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能力,其技能、技巧的获得与提高一方面受到个人素质的影响,另一方面更有赖于在实践中与他人的交流与协作。
(1)注重树立教师职业理想。为师范生树立了优秀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榜样,使其切身体会到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始于当下、始于不断完善自我,激励着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充满激情。
(2)强调知识与技能交换。充分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各自擅长的知识和技能,交换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使双方达到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目的。
(3)建立学习共同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信息素养、交流与组织能力等特点,建立学习共同体,即组成学习小组,并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取向,获得不同的体验,并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事物,扩展视野、积累经验。每个小组在解决自身所面临的教学任务时,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又要进行必要的协商与交流,最终以有效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2]。
参考文献:
[1]胡雪芬.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1):46-49.
篇6
本学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在我校正式启动,“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特制订本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一、政治思想方面
1、各部门要加强检查力度,从教师的一言一行抓起 , 从平时一时一事做起 , 从严执教 , 从严治教 , 促进师德建设。
2、大力加强对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组织纪律的教育,以“三个代表”为各项工作指南,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教学工作方面
1、继续提倡互帮、互学的优良作风。听课安排:教龄 5 年以下的教师听 25 节课; 5 年以上 10 年以下的教师听 20 节课; 10 以上的教师听 15 节课。听课笔记必须写明感想,对讲课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在实践中认真探索,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按时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计划,总结、教案等,学校不定时检查各项工作。
3、增加业务学习的时间与内容,每周二下午定为教师业务学习,除基础知识外还学习新课程、新理念,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业务学习的重点。
4、每位教师都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课,课前进行探讨 , 课后要进行反思 , 组里互相交流,不断进取。
三、体育卫生
加强校园管理,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坚持每天打扫卫生,每周大扫除,每月大扫除的良好习惯 ; 继续坚持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时间进行学生各种文体活动的组织训练 ;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 , 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非典”预防工作。
四、每周下午活动安排
1 、星期一政治学习;
2 、星期二业务学习,
3 、星期三教研组活动;
4 、星期四工会活动;
5 、星期五党、团活动。
篇7
关键词:“微课”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其中具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由选修课逐渐调整为公共必修课,但由于高职生与本科大学生相比,本身存在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素质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传统的讲授型教学在高职院校中效果不佳,学生参与度也不高,因此亟待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以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技术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一场“微”革命正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悄然进入到我们的教学系统。
目前,我国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由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也深受各省市教育部门推崇,各地高校也陆续开展关于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项目研究,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教师投入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热情。在此背景下,将微课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适应未来岗位职业发展的需求。
“微课”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授课方式,围绕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与该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测试、教学反思、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也包含其中。“微课”模式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类型,它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也必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1、教学时间较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微课”的时长一般为10分钟左右。这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堂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微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应用到复习旧课或者课堂导入环节。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较多,光靠学生上课听讲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消化心理健康的重点知识和技能方法,有些学生善于做笔记,但也无法全面的把握整堂课的精髓,因此采用“微课”,教师根据上节课的教学要求,制作旧课复习视频,让学生在课后观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新课主题设计新颖的问题,制作精美的视频作为导入材料,在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观看,吸引其注意力,使其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较少,适合教学需要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集中,重点突出,更适合师生的需要。比如人际关系章节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如认知因素(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教师可以认知因素这一重点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当然,正因为“微课”的教学内容较少,更要求教师明确某章节的重难点,排除大量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的普遍性和常识性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内容。
3、资源重复利用,教学灵活方便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10几兆左右,其可以满足师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在线浏览或下载其他辅助资料,实现移动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地点、人员等限制,真正的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课上的好的教师,一般也只能对着他所讲授的班级,其他班级的学生无法享受,而有时候一堂课效果如何还与教师的自身因素以及学生的配合情况有关,因此同一个教师在某一个班上的好,但未必能在另一个班上好,因此进行“微课”教学能保证教学的相对统一性和平等性。而且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可以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外,在课余时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反复观看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另一方面,“微课”教学也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但是由于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改善有心无力,“微课”让教师能观摩自己的授课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并不断进行教案完善和实践调整。
4、情景化构成,教学真实有效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根据教学计划整合成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形式多样的 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具体形式可以是案例分析型、心理微电影等,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案例分析法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案例分析法应用中,教师往往采用文字性的描述,让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根据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发现面对冗长的案例,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并不高,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有所影响,因此在“微课”中,教师可以事先录制好音频,让学生能边看边听,实现视听手段结合使用,增加可读性和理解性。另外,很多教师采用的案例有时会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可以选用咨询个案,在征得来访学生同意后,让其自我陈述,并进行录制,形成视频案例库,在讲解相关章节内容时可以随时调用,如讲解“大学生自我意识”这一章中,当涉及到自卑心理、自我中心心理等内容时,即可用“微课”视频,这样真正贴近的学生现实,引发学生思考。除此之外,可以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根据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拍摄成微电影,也可以借助舞台拍摄成心理情景剧短片,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讲解“寝室人际关系”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寝室成员拍摄自己的寝室人际关系,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让每位同学在观看过程中思考和讨论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反思自身可能存在哪些不良的人际心理,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不仅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服务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还可以与心理教育目标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来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预见,未来“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段,必将能够深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李淑云,刘淑梅,戴玉竹,刘晶瑜.“微课”教学模式下应用文写作课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2).
篇8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114-02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组织和管理;健康教育;学生保健服务
苍南县自2004年以来共上报中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7起,占苍南县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71.05%,与浙江省发生情况相近[1],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突发事件已日益关注[2]。为了解苍南县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及存在问题,建立和完善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笔者于2008年组织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各层10%随机抽取苍南县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学校共39所,其中调查中学9所、小学12所、幼儿园18所,调查学校主要负责人、政教处负责人、学校疫情报告负责人、校医、食堂经营管理者等。根据《苍南县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调查表》认真完整地收集相关信息。
运用Excel和EpiInfo进行资料录入和分析,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要求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组织机构与医务人员
2.1.1 组织机构 39所学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占66.67%,中学、小学、幼儿园分别为88.89%,75.00%,50.00%;设有卫生保健机构的占66.67%,其中,面积超过15 m2的13所。见表1。
2.1.2 医务人员 39所学校配有医务人员的28所,占71.79%,专职人员占45.95%,其中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配备率分别为44.44%,58.33%,94.44%;医务人员中,无职称的占70.27%,有职称的士级、师级、中级、高级分别占2.70%,18.92%,5.41%,2.70%;中专和大专分别占40.54%,37.84%;非医学专业占35.14%;经医学培训合格、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和预防医学分别占29.73%,27.03%,2.70%,2.70%,2.70%;2005-2008年期间曾接受传染病防制方面培训的占13.51%。
2.2 公共卫生设施配置情况 39所学校有食堂27家,卫生许可证办证率为69.23%,从业人员体检率为96.04%,学校门前流动小吃点卫生条件都比较恶劣。市政供水占84.62%,使用自备水(山水引流和地下取水)各3所,均未采取严格的消毒措
施。学生日常饮水为校供开水、桶装饮用水、自带开水分别为13,11,11所,无供水措施4所,幼儿园均为校方供水,生活饮用水及其设施均无消毒管理记录。有贮备消毒设施或消杀物资共19所,中学、小学、幼儿园分别各占学校数的44.44%,33.33%,61.11%。
2.3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 设专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或负责人的7所,兼职的29所,无明确人员的3所,能以文件形式建立传染病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相关制度21所。开展晨检记录幼儿园、小学、中学比率分别为94.44%,25.00%和11.11%;开展因病缺勤病因排查登记比率分别为88.89%,50.00%和44.44%;开展新生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比率为83.33%,83.33%和37.50%。幼儿园与中、小学相比,均相对较好(P值均
2.4 健康教育与促进 21所中小学配有教师和专门的健康教育课本的16所,占76.19%;同时有教案和课时的6所,占28.57%,均未开展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组织防病方面专题培训每学年2次及以上的9所(占42.87%),1次的4所(占19.05%),未开展的8所(占38.10%)。18所幼儿园除配合上级开展专门的卫生防病外均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3 讨论
调查表明,苍南县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组织机构、制度建设、人员配置、疫情监测、公共卫生设施和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比较脆弱。(1)只有2/3的学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卫生保健机构如同虚设,职责定位不准,常被政教处等相关部门取代。(2)医务人员配置达不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的600∶1的要求,幼儿园医务人员主要以保健员充当;同时医务人员以非专业人员居多,业务素质、职称、文化程度都普遍偏低,缺乏经常性的岗位培训[3]。(3)不重视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的建立,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中、小学除开展应急性晨检外均未开展日常性晨检工作,对新生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主动性不够,病因排查记录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管理。(4)学校忽视公共卫生设施的日常性管理,消毒设施和消杀物资贮备不足,环境卫生及食堂卫生欠佳,饮水供给不符合卫生要求仍是一个突出问题[4];同时学校门前摊点卫生情况堪忧[5]。(5)学校很不重视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6],健康教育课并未完全纳入教学计划,即使有健康教育课,也存在着教育课程与教育师资、教育内容需求的脱节[7];卫生宣教缺乏主动性,形式单一、内容匮乏,没有按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或开设课程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教材[4],学生普遍缺乏传染病基本知识[8]。
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重点以教育与体育为主[9],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后勤”管理[3],工作经费不能有效落实,特别是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经费保障严重不足[9];(2)学校医务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缺乏卫生防病的组织和制度建设,教师和校医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10],及时报告的意识还不够强,漏报、迟报及报告不规范的现象仍不少见[11];(3)教育与卫生部门缺乏有效沟通,职责分工尚未完全清晰明确;(4)学校缺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研究[12],工作管理仍然限于文件、会议等表面形式[9],未能及时解决机制不畅的问题。
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加强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落实各项卫生防病的措施保障;理清教育与卫生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的合作机制[10];积极解决医务人员配备及人员经费不足问题,强化对医务人员以及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2],积极组织开展学校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力度,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13];重视经常性的卫生监督[14],努力建立和完善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运行机制和评估体系。
4 参考文献
[1] 王臻,刘碧瑶,涂旭卿,等.浙江省2005-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8,20(12):1-5.
[2] 方利洪.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体系建设.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96.
[3] 郭俊杰.中小学校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国校医,2005,19(2):194-195.
[4] 郭清.农村学校公共卫生状况与对策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3(7):35-37.
[5] 刘继锋,李一航,陈志军,等.西安市学校门前食品卫生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2006,22(9):672-673.
[6] 郝利玲,曾小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整合性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9,32(1):90-94.
[7] 俞爱玲.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2-444.
[8] 白莉莉,樊霞,梁雅梅,等.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4(2):52-53.
[9] 杨建文,冯向明,李世荣,等.某地教育部门学校卫生资源和管理工作现况.中国校医,2006,20(6):578-580.
[10]马晓晨,李可群,松凯,等.2005-2006年北京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47-548.
[11]廖文科.关于完善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对策思考.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2):4 315-4 317.
[12]陈武,欧剑鸣,蔡少健,等.福建省2004年各类学校突发公卫事件监测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72-74.
[13]李麟琳,吴登科,夏英瑛.湘西自治州中小学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与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361-1362.
篇9
环境卫生工作计划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的环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步子,20xx年12月,我校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顺利地通过了区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同时马不停蹄地投入了申报市级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上学期,有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绩,更使我们对争取通过市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充满了信心和干劲。在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环境教育,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一、指导思想
环境教育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为纲要》,以此为学校环境教育的指导思想,继续高度重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把环境教育作为重点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努力形成立足于学校,渗透于课堂,服务于社会的环境建设模式。
二、主要措施
本学期,我们将巩固上一学年度创建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在环境教育的实效性上做文章,逐步把环境教育引向日常化、持久化。
1、突重点:渗透于课堂
首先,各个学科的老师继续注意梳理各科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初步形成系列。对各个学科,尤其是社会、自然、语文等几门学科的环境教育内容,都要做好有关环境教育知识的梳理,形成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序列。同时,鉴于过去“创绿”工作实践中的教训,要求各学科教师能及时地把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教案进行整理汇总。其次,各科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渗透的有机、有理,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做到“三个注意”,即注意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科学性,注意课内外结合。本学期将组织教师开展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征文活动,引导教师研究环境教育,钻研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避免为检查而刻意进行环境教育、生搬硬套的做法,使环境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2、抓关键:寄寓于活动
我们将立足与校园,适当走出校门,继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强化环境教育,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特别是利用具有纪念意义的纪念日,开展活动。每年的纪念日都有一定的主题,校团委、大队部、学生会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活动,如专题讲座、参观调查、纪念活动、模拟场景、征文竞赛等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基于过去一年来的实践经验,本学期要下大力气,加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的全面性、深刻性,力求活动质量和收到的效果更上一个层次,更突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3、强熏陶:潜移默化于环境
过去的一年,我们一方面对已建成的绿化、草坪、雕塑,进行养护,一年四季绿意萦绕,花团锦簇。另一方面,我们舍得投入,在捉襟见肘的紧缺经费中,竭尽所能地节省出部分经费,专门添置了环保宣传专栏,加强了校园的文化环境的建设,用不锈钢制作了环境教育的标语。今年,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校园铭牌的作用,来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做护绿的模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环境教育中,我们的老师要注意以具体的行动来教育学生,以高尚的爱护环境的行为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从而营造一个保护环境的氛围,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让学生耳濡目染,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4、攻难点:结合于习惯
我们要把环境教育与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出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在校的行为习惯爱护环境、卫生习惯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时时刻刻从每一桩小事做起,养成爱护、保护环境的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攀折花木,不浪费粮食”等。让全体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中养成环保的良好行为习惯。并根据我校实际,在学生星级评定中专项加入环保行为习惯的考核标准,把环保作为评定学生日常行为的文明、规范程度的一把标尺。同时,在校园里添置分类垃圾箱,改建垃圾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且,专门设置废电池回收箱,要求学生不乱扔电池。总之,要从每一个细微的环节中都能切实与环境的净化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政教处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组织学生会、班主任等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检查,做到每天小检查、一周大检查、一月一评比。从而使我们学校一年四季“绿”(草坪等)的常绿,“白”(墙壁)的常白,地面常洁,门窗常净。
总之,我们要在上级教育、环保等部门的指导下,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把学校的环境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努力把学校创办成“绿色学校”。
环境卫生工作计划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学校环境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对推进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校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高度,认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创建工作的迫切性和责任性。务必以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园丁、绿色小卫士为载体,加大力度,认真落实环境教育。
一、健全组织机构,使环境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
学校建立由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组成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
结合研究学校双周工作,对环境教育工作,要及时总结,认真分析,落实措施,使环境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要充分认识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环境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加强环境教育。做到教师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的评价落实,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
二、提高环境教育水平,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
要加强实施环境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集中培训、教学观摩、论文评比、参观考察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针对各学龄段学生身心和智能发展的特点选择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形式,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教学方案,并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认识环境、关心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各种活动。要合理安排环境教育的必要时间,确保各年级的环境教育课与环境教育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课时。
各年级组要求各年级选择好每学期2课时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撰写好详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或班团队活动的,要写好每次活动的设计方案(活动主题、参加活动人数、要求、实施方法)和活动总结。
三、以各项环保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质量
为了推进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质量和发扬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学校将积极开展创建“三绿”(绿色学校、绿色园丁、绿色小卫士)的活动。
学校以实施高质量的环境教育为突破口,将环境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倡导生态文化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组织师生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实践活动。
各年级要组织师生积极投身到“三绿”活动中去,要树立先进典型,并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辐射作用。要针对自身特点,创新工作,创建经验,为创建市级绿色学术交流作出新贡献。
四、营造“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和市、区基层创建等各类活动,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大力营造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年级定期开辟环境教育黑板报,报导重视环境保护的典型经验,宣传积极开展“三绿”创建活动的先进事迹,大力推进学校环境教育。
环境卫生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为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教委、卫生部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精神,切实搞好学校卫生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订以下计划:
二、工作任务
1、认真抓好广播操和队列的日常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
2、合理安排好学生的课间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一小时的在校活动时间;
3、有针对性地开展常见疾病的预防工作,认真上好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课。采取多种方法,减少常见病和流动性疾病的发病率;
4、协助少先队抓好校园环境卫生管理。
三、主要工作:
(一)、卫生工作
1、划分卫生包干区,责任落实到班级。保持校园环境整洁美观,教室窗明几净。各班做好教室、包干区清扫,要落实保洁,做到教室包干区无纸屑、无垃圾。发现有以上现象,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营造健康优美的育人环境。
2、作好日常检查巡视工作。坚持一月一次大扫除,大扫除有重点、有要求,大队部及时检查、记录、公示。检查情况做为清洁班评此依据。
3、专用教室卫生责任落实到人和班级,要求做到整洁美观。由专用教室负责老师管理日常保洁工作。
4、继续做好灭“四害”工作,做到工作到位落实。
(二)学生健康教育、预防保健
1、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利用宣传橱窗、广播、电视,班队活动课等阵地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根据不同季节,开展季节性卫生知识教育,按规定开设卫生健康教育课。并做好一年一次卫生测试工作。
2、加强保护视力的教育,督促近视学生进行治疗。做好本学期期末视力检查,统计入档工作。
a、落实检查,督促学生认真、正确地做好眼保健操。
b、各任课老师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不拖堂,课间让学生走出教室活动、望望远是保护学生视力重要手段。
c、后勤服务中心要及时做好教室破损日光灯的更换工作,保证教室照明。
3、继续做好血防教育工作。
4、培养学生个人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卫生的好习惯,定时不定时抽查个人卫生。防止各种传染病的发生
5、做好每月因病缺课统计、入档。期末资料整理、入档各项表格上交及小结工作。
6、开展卫生保健活动、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做好学生预防接种及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教育学生注意用眼卫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和广播操;加强个人卫生教育,进行个人卫生习惯抽查,以养成讲卫生光荣,不卫生耻辱的.新风尚。做好青春期卫生知识、爱滋病预防知识宣教,开展卫生知识专题讲座。
篇10
--学校年度健康促进工作总结及工作展望
学生的身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教育成败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我校作为区级健康促进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健康与卫生工作,始终把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我们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2021学年度以来,我校抓实基础工作,创新工作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
2020-2021年度工作总结:
一、健全领导班子,规范工作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健康教育及卫生管理工作,成立了学校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认真做好学校健康教育和卫生工作,学年初,专门召开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学校中层干部会议,研究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为搞好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保证。同时成立有中层管理干部及班主任、专业心理教师、学校法制副校长为成员的心理健康疏导小组,将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列入学校常态化工作范畴。
二、落实学科教育,抓牢课堂阵地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的必修课,教导处在学期开学初切实安排好体育与健康课的任课教师,落实好课时,要求每位教师按照教学管理常规的要求,制定好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做到教案中课时课题教育目的明确,充分保证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和效率。定期对健康教育教师的常规教学资料进行检查,并纳入教师教学考核。
三、抓实常规教育,提高健康意识
(一)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健康意识。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月及特定节日做好宣传教育。结合爱眼日、禁毒宣传、艾滋病日通过宣传单、展板、广播讲话、视频、黑板报等做好宣传教育,还组织参加区爱眼护眼LOGO及海报比赛获得优良成绩。
(二)认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晨午检制度。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了以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崇尚文明、疫情防控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
完善制度,提高站位,确保保障。结合市区主管部门要求认真落实疫情背景下的爱国卫生运动。
1.以班级、宿舍为单位进行量化考核,评出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以“校园美化行动”“卫生间值周行动”“食堂志愿周”促使学生根除卫生死角,洁净学习、生活环境;
2.学校统一配备饮水机,严格控制学生喝生水、杜绝零食进校园,严禁学生乱吐、乱扔行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3.成立校园自卫队督查学校吸烟、酗酒等行为,并配套相应的考核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拟定学校晨午检制度,并严格落实执行。
(三)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我校认真落实国家“阳光体育”活动政策要求,在学生中推广校园自编操、社团体艺活动、职教活动体验周、跳绳比赛等,以赛促训,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加大学生户外活动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家校协作加强健康促进工作。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从单一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向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转变,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行为文明、思想丰富、性格健全的一代新人。
四、秉承“防重于治”,开展保健活动
(一)创新推进近视防控工作。学校坚持每天两次集中眼保健操活动,学生会干部负责检查督促并计入班级考核中。在教室内张贴视力缓解图及视力监测表,全校性开展近视防治知识教育,每学年每生做好4次近视防控监测,每班点对点与家长沟通学生视力情况及监督视力异常学生复查工作。大力开展校园手机管理工作,对电子产品进行时间及空间上的管控。
(二)做好学生健康体检工作。防重于治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为了学生的健康状况,我校认真落实学生常规体检工作,与区内指定医院主动沟通,紧密协作,做好学生的健康情况汇总及及时反馈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
(三)后勤保障为健康教育护航。配齐规范健康设施设备,从坐的桌凳到照明设施,从环境到饮食卫生,一切为学生着想,人为损坏,照价赔偿,自然损坏及时维修,保证课桌凳、日光灯、黑板常年完好。
五、注重心理健康,塑造阳光心理
(一)创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机制
一级:建设标准心理健康中心;壮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创立校园文化普及方式);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程序。
二级:完善班主任、学生心理委员、家庭教育工作,创立社区心理服务制度。
三级: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学生、老师、社区、公安等职能部门)。
(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
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工作,整理高一新生全部问卷资料,登记学生信息。通过学生访谈、与班主任电话沟通、心理委员约谈等各种形式,不断克服困难,层层推进筛查后学生心理状况的追踪跟进工作。(本人——心理委员——班主任)
(三)心理辅导及讲座
1.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班主任培训;
2.开展学生班级重点学生访谈工作,建立: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中心——学发中心 的心理危机现象上报程序;
3.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程序,利用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对心理委员和班长的强化培训;
4.编写学生心理危机家长阅读材料;
5.定期跟进重点学生情况,并及时上报学校并与家长取得沟通联系;
2021-2022年度工作展望:
一、2021-2022年度目标
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全校师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健康意识以及疾病相关预防知识,创造有利于学习生活的良好氛围,不断反思,查漏补缺。
二、反思、精进,工作方向及重心
1.充分发挥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作用。通过领导小组建立与上级单位及社区专业人员的长期联动,提升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
2.制订相应计划组织具体实施,要进一步加强全体教育者健康教育培训,齐抓共管,创建一个有益于健康的校园环境。为健康教育投入更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
3.以防微杜渐思维,持续开展以疫情防控为契机的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落实各级各类的疫情防控要求,确保配齐配全疫情防控人员及物资。
4.持续抓牢抓实健康教育常规工作。
5.结合五项管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工作。
5.继续做实做好近视防控及学生体质监测常规管理工作。
6.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路径,利用特定节日、场景持续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7.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力度,结合线下培训及线上学习提升教育团队健康教育专业度。
8.加强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加大考核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