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进行评估,旨在判断课堂教学能否符合课标要求、能否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共同进步。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的生命轨迹,对双方的终身发展有巨大影响[1]。本文基于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侧重探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一、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1.我国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的研究表明,我国现行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如下[2]。
(1)定量评价占主导,过度注重甄别与选拔。这取决于我国采用的奖惩性人事制度,也映射出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2)评价指标有待商榷。评价要素过于简单,如把学生的课业成绩、升学率作为教师工作质量评定的主要因子,甚至有个别学校用“班级学生近视眼发病率”评价班主任工作。
(3)“以学评教”问题仍十分严重。参与问卷调查的校长、教学研究人员及教师中50%的人认为,新一轮教师评价改革应把改变“以学评教”作为工作重点。
(4)评价指标“本本主义”,评价标准“一刀切”。如硬性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去图书馆次数及写读书日记字数、每周听课次数、参与评课节数等。
(5)评价体系模式化。多以教师互评为主,评价主体单一。很多学校按图索骥,不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评教,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工作止步不前。
2.新课改助力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传统评价过分利用硬性指标评定教师教学能力的弊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逐步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实施。
作为实施教育评价改革的主体和主力军,教师同样是课堂评价的主体,新课改要求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中教育评价的实现取决于对课堂教学体制的变更,因此应创新评价体系。
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巧妙地学习利用学生评价成长记录袋,借助Blackboard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和Sakai网络学习空间将教师的授课理念、专业发展、授课视频、教学后记、教学叙事等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多角度记录教师发展进步的全过程,使教师在评教与反思中得到进步和成长[3]。
信息技术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先进的设备支撑,不仅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也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用网络渠道、电视媒介等促进评教工作的进行,如MOOC、翻转课堂,微格教学等。对中学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可对相关评价因子及评价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教师成长记录用动态折线图表示,以更有效激励教师进步与成长,促进其专业终身发展。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构建
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发展性评价体系,采用多主体评价方式,遵循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科学地制定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为更全面了解当前我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具体状况,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南大学相关教师和开封市多位中学地理教师访谈调查,收集相关评价因子。发现当前评价体系中,教师评价方面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所占比例最多,而在学生方面则是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被提及次数最多(见表1)。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目前评价主体越来越倾向于校长、专家、学生、家长和教师,中学教师较侧重听课教师、任课教师、听课学生三者的评价,这与提倡评价多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相符(见表1)。访谈中70%的中学地理任课教师认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技能、学生活动应作为新课堂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因子,其中以教学过程所占权重最大,在访谈后非常深入地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开展在中学地理任课教师心目中极为重要。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施中应注意:评价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多主体主动参与,评价形式多样;教师要有开放心态,主动接受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自我反思及评价不应关乎其自身利益;多主体之间评价应有效协商;在实际工作中戒除本本主义、形式主义。
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为科学合理地构建中学地理课堂评价新体系,在评价指标初步拟定后,将其设计成调查问卷,对河南大学地理教学论教师、地理课程论研究生和中学地理教师进行咨询,主要探究初拟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和评价权重的科学性,并邀请相关人士对表1的内容及评价因子的权重进行修改,以便从多个角度制定评价体系。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共40份,回收33份,回收率82.5%,从回收率看本次调查结果信度较高。
通过调查了解到,80%的地理教师并未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而是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90%的地理教师认为,地理课堂评价新体系应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作为评价内容,以体现新课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学生活动在评价中所占比重也有大幅提高,这充分表明广大地理教师已逐步深化教学活动中“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教学技能在评价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这充分说明发展性评价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逐步渗透,更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其专业成长。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价值观形成有直接影响,因此,地理教师进行课堂评价时,应把教师语言纳入评价表。通过访谈河南大学地理教学论教师和教育学教师,最终将教师语言权重确定为0.1。
3.结语
作为实施教学评价改革的主体和主力军,地理教师的授课直接影响着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通过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的调查发现,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需加强对课堂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改进,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授课质量,强化其教学技能,使其成为符合新课程发展需要的地理专业型教师,以实现新课改对课堂评价体系的时代性、科学性要求,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16-17.
[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评价改革调研报告.2003:18-21.
[3] 朱郁华.用评价促进教师发展[J].教学研究,2004:428-429.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地理对提升初中生的素质、对正确认识世界和身边环境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地理不是主课,部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等,对其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影响了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研究。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从当前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重视程度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地理时,往往都会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认为这门学科内容丰富、实践性很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课业学习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语数外”学科事关升学更为重要,而地理却对自己的未来帮助不大,导致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很差,学生们对地理课程学习兴趣缺乏,认为只要及格就可以了,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致使不少班级地理课程学生成绩优良率很低。不少学生直到地理课程学习结束时,仍未掌握诸如气候类型和方向方位判定、实地距离计算、经纬度判读等基础实用技能,对地理这门学科仍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利于将来对地理理论实践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方向
当前,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地理教师普遍认识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切实提升教学有效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研究发展方向上,从学生层面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主动性学习,学生对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教师则由过去那种单一授课者的地位演变为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和辅导员,这同素质教学理念是契合的;从教学进程层面,对理论同实践的相结合更为重视,即更加注重将课本中的知识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衔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对地理问题形成更为准确的认知,并触类旁通,升华分析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养成对地理这门课程的热爱;从教学氛围层面,逐u摒弃过去那种僵化死板枯燥的课堂氛围,更加注重营造生动活泼的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们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倡导“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范围延伸至校外,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之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不再枯燥,学习效果自然也得以提升。
三、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措施
面对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根本目的,创造性地实施各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才能不断推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学科是同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有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才能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内,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专注力,进而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七年级上册《天气和气候》一章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们谈一谈本地一年四季不同时期天气的变化规律,总结气温、降水等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而对天气的变化规律形成更为准确的认识。更进一步,如果遭遇极端恶劣天气,自己该如何应对,如何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规避风险。八年级下册《认识省级区域》一章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们看一些介绍新疆的视频,听一下优美的维吾尔族歌曲,充分感受到异域风情和祖国的雄伟博大,欣赏完音视频资料后,让学生谈谈新疆地区的生活习俗、建筑风格、社会面貌、文化风情等同内地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关联的地方,两族是如何在新疆这片广袤土地相亲相爱的,这对培养学生们的国家自豪感是有很大益处的。
(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地理学科中的深奥知识,打牢坚实的地理知识基础,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学习引导者和疑惑解答者的角色。
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教学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将学生们带到山区,让学生们近距离直观看到山川走势,通过仔细观察,看到山谷、山顶、山脊、陡崖等不同地形的具体特点,将教材中的抽象理论知识同实地地形地物地貌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再为学生们介绍等高线的概念,使他们认识到如何利用等高线表示具体的地貌特征,如何通过观看地图判定具体的方向方位路线。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章教学时,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地区,教师就可以首先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中是如何帮助父母完成农活的,农田里在不同的季节种植有哪些农作物,如何更好地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实现增产增收,为什么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才能取得好的收成等等。很多学生都认识到,正是由于受天气气候、水土水文、农业技术、种植区域等影响,只有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才能获得最好的收成。
(三)充分运用各种手段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果,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之中,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在七年级上册《地图》一节教学时,可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每名学生准备一张本地区的地图,认真观察整个城市是如何在一张图中标绘出的,再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周围的标记代表的是什么意思。接着,教师再向学生们介绍比例尺的概念,让学生按照具体比例尺,学会将实际地形地貌标记在图中。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一章教学时,可采取分组互助教学方式,谈一谈对祖国不同地区的具体认识。特别是有不少同学都在父母带领下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对其风土人情有着更为深刻生动的认识。有的学生谈到,在海边玩耍时,看到潮汐变化的规律,一天不同的时间,潮水的高低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谈到,在山区时,必须认真辨认山川走势,才能选择正确的行进路线且能够节省体力,还能够通过阳光方向、林木疏密、星辰变化等自然规律,在山区准确找寻方向,这些都是对指导实际生活技巧非常有益的方面。
(四)加强学习督促检查
素质教育能动式教学不等同于放任自流,不等同于完全忽视教师的地位。恰恰相反,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利用好督促检查这一手段,使教学方向不偏移、教学效果不降低。
例如,在采取分组教学时,学生在活动后期,教师可让每名学生对本次学习效果和收获进行自评,说说通过参与分组学习,收获了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不足,后期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接着,再让本组的其他同学为其提提意见,指出这名同学的学习过程有什么错误,认识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等。这种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把握更加准确。教学全程,教师应将课内和课外充分结合起来。课堂中教师要对每位学生当堂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指出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什么不足;课堂外教师要安排一定的课外辅助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紧密连接,并对活动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当然,二者做出的评价都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尽量以表扬鼓励为主,防止学生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被挫伤。
四、结语
初中地理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各级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己任,创新思维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更加喜爱这门学科,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也会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国栋.试论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新课程. 2015(05):221-223.
[2]李旭辉.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 新课程. 2016(6).
篇3
一、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二、让学生动起来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三、创设新颖的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四、充分利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象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是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而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地理教师还要注意学习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教学手段。
篇4
1 创设新颖情境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1 巧引歌曲。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1.3 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2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而在一次地理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治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3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4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5 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地理教学,改革
1.“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学习的驱动力。
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更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作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共同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地呼吸”这种亲切的地理教学氛围中。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地理老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之一。
2.“互动教学”更应在地理教学中得到体现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于参与教学过程。
3.“新情景”在地理新课引入时必少不可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教师非专业科任或兼任现象普遍,所以,新课引入方法,不外乎有两种:一是“讲”法:“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老师现在讲……”,这样就将师生互动的课堂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另一种是“翻”法。“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经常采用下面一些行之有效的新课引入方法:地理新闻引入法,师或生评述国内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师或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头脑冲浪法,教师提出地理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游戏引入法,利用课件或制作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4.“地图化”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必然趋势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的主要路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
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涉及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之一。
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体现。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学
科特点的能力。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就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老师,而目前,地理教师不愿、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并且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
5.“能力化”是地理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
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要与地理教学评价的改革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近年来,中考政史学科采取开卷考试,受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欢迎,非毕业班的段期政史考试都这样进行。有的地方,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也由原来的闭卷改为开卷,开卷的范围从地图、课本改为只“开”地图,不“开”书,体现了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重在读图、用图的分析能力,学生很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也高,所以我认为,地理学科也要像政史学科一样“全开卷”,不但可以减少学生“作弊”现象滋生,而且提供了客观公平的环境,操作上也比“闭卷”方便的多。我认为这种考试方式可以考出学生真实的地理水平,可以引起教师注意地图教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多注意提高读图能力,这确实可以起到地理教学“减负增效”的作用。
地理学业评价试题的特点应具备:
5.1 框架性,即公民必具备的知识,如:我国的地理位置,中国地理之最,世界地理之最等。
5.2 地图性,即所有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包括为数不少的地名填图题。
篇6
一、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形成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自由呼吸”地理教学课堂中沁人心脾的“空气”。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这样才能迸发出爱好地理的欢声笑语。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诙谐幽默、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绝不能搞“一言堂式”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寓教于乐。
二、运用“互动教学”法
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教学原则。
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地理课堂教学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可适时提问:“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酷现实,该如何治理?”学生会围绕着问题,七嘴八舌展开议论。
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都有很大好处。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价值。有的学生提出小岛面积小,保卫成本大。其实不然,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面积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的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方面政治意义可想而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鸟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因而保卫南海在于它是捍卫国家的领土,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广阔的创造性思维。
四、思维地图化
篇7
一、教学目标不合理,课堂教学效率低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当行为,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点,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知道一些地理信息是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但把地理学习理解成死记硬背知识点就极为错误了。原因是教师对地理课程的性质把握不准,没有树立地理课程理念,造成教学目标不合理,教法单一,片面抓识记这一层面的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只背得几个知识点,而理解、运用层面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效率低下。
针对这样的问题:(1)教师要吃透课标和教材,真正认识地理课程是素质教育这个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地理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同时进行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面的训练,这样就从思想根源上矫正了片面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不当行为;(2)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堂上突出读图分析的引导,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习惯,并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3)在教学评价中对学生识记、理解、应用的情况全面考查,尤其考查读图、用图能力,摒弃死记硬背。
二、重传授课本知识轻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
有部分地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也善于总结知识,将知识系统归纳得很到位,并通过书面练习来促使学生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师很受欢迎,因为学生可以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往往忽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记住书本上的地理知识去应付中考。要想矫正这样的课堂教学行为,就要开展好地理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动手制作、进行地理观测活动等,确保学生有合理的课堂实践时间,培养初中学生观察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三、教学语言不规范,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篇8
一、转变教学观念,不断适应新课改
初中地理教学长期以来主要是强调以知识传播为主,识记材料多,试图以此使学生获得终身够用的地理知识,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是做不到的。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由于教学时间和教材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必须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独立汲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结论,在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机制中获得发展。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再沿用老一套的灌输式教学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了。作为课程实施的主导者――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灵活运用教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在教法选择上,还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新课改的实质就是创新教学。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使评价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地理学科从下列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八年级为例):期末考试占70%,教师评价占10%,学生自评占10%,学生互评占5%,家长评价占5%。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五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促其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因此良好的评价氛围,真正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激活了地理的课堂教学。
四、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那么,要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呢?
1.地理教师应当“吃透两头”
即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心态。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主要动力。
2.在课堂上地理教师要给学生放权
让学生有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能围绕某些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合作,讨论辩论,提供空间,让学生有充分进行思考,表达思维的机会。
3.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重在引导
因为在学生参与地理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要教师不断加以引导。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既要与学生融化在一起,又要始终起主导作用,因此只有教师有的放矢地不断引导,学生才能不断兴奋,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得到调动,也只有在这样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篇9
关键词 教学效果;新课程;有效性
一、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评价
1.教学有效性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内心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授课方式和内容,通过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为学生长久发展奠定基础。地理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其授课方式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效果的提高可从各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理所当然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将课本知识贯彻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使教学任务及时有效地完成。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
教学的有效性并不单纯地指教学任务的及时完成,而是教学任务及时并有效地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不违背基本教育体制的情况下,付出少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进行教学,并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获取足量的知识,而且使学生能熟练掌握知识。由于学生的自身条件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所以,要使教学具有有效性只能在相对情况下完成。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建造一个有效的地理课堂。使接受知识能力同等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课堂基本知识。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信心以及对学科的热忱度,并能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
3.以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既能提高学生知识量,又能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产品已经进入地理教学课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熟练掌握高科技的使用方式。初中生处于萌动的青春期,心理极度敏感,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对心理学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动态,使教学进程顺利有效地完成。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也要求教师人性化教育,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使地理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综上所述,地理教师要想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就必须从自身出发,发展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使学生在教师正确有效的指引下熟练掌握知识。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1.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地理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这就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厌恶抵触心理。要使地理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就应该从学生兴趣入手,对教学模式等进行变革,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投身到地理课堂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才能主动探索接纳地理知识,才能保障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从课堂导入、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反馈三方面入手。
(1)课堂导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启发地理认知。情境教学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特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并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地理知识的贴切性。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所加深,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2)课堂教学过程:巧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信息传输有效性。高科技的发展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变得具体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季风形成时,教师以通过制作Flash,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季风的形成和走向,这样就把一个较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易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保障了教学效果。
(3)课堂反馈:渗透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梳理错误。学生对知识能否熟练掌握和运用,主要还是要通过习题练习来实现。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习题,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习题教学,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加以巩固,提高了教学质量。
2.讲课内容要精细化
初中地理内容涉及广,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将每节课要讲的知识提前进行梳理,找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基本知识和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知识进行精细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每堂课的基本知识,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3.注重读图析图,培养地理技能
“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要求学生能将它运用到学习中。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对地理数据和地理事实材料、图表等熟练掌握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地图思维,让学生认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学生通过对地理图表的运用,既能够掌握地理知识,又能培养自学地理的能力。
4.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质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地理学习中才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建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主动去探索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效果。
综上所述,地理作为初中一门重要学科,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地理课堂效果。地理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提高自身能力,保障教学任务的及时完成,落实新课程理念下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问题的设计;解疑;创造性;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42-02
一、问题教学的概念和地位
初中地理教学新课程改革把倡导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叙述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资料、评价判断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定为能力培养目标。新课程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是基于为祖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而提出的。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在初中地理课堂中问题教学法是从课改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1]问题教学作为开启学生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的核心。[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好的效果,从而实现目标且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选用好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本人认为问题教学法是多种教学方法中最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实用性最强的教学方法。“用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准则。[3]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4]在教学中,学生是主角,老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对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独立或合作思考、探究,最终获得答案。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在教育教改不断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地理课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方法
要成功地在课堂上实施该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5]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构筑出有效的问题,学生怎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问题的解决,继而主动地生成问题?
1.问题应有目的性。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关键性和标志性的问题来清晰地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突出核心知识,明确重点和难点。教师的提问要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
2.问题难度设计应有递进性。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教师应对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搭置一个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
3.问题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和探究任何东西,必须从兴趣开始。充满趣味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地探究,产生探究和求知的欲望,从而快速完成学习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国家地理《巴西》的教授,可以展示巴西足球队的队员照片,引导学生发现照片中的人种有什么不同?通过提问,由学生感兴趣的足球入手,引导学生能快速进入问题的探究。
4.问题要贴近生活。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这就要求课堂中提的问题,尽量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生活的材料,这样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好奇,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5.问题要有灵活性。课堂上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还要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或观点加以引导,继续深究,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
三、问题教学方法的实施
问题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设计很关键,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而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则意味着学生能不能学会;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则意味着教学是否成功。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引导”。“问题教学法”的支点是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问题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养成认真倾听、主动思考、善于表达的良好品质和习惯。“问题教学法”的落脚点应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能力。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是学习的归宿,也是“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实施问题教学法,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事先设计要探究的问题、明确每一节课的目标、制定科学的课堂推进与辅导方案。在课堂的推进和辅导中,改进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方法,多开展小组活动和竞赛活动等。在问题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有时会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观点或结论要表示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不要妄加评论,以免影响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在课堂评价中,始终遵循多鼓励、多表扬的原则,不用过分担心学生提出的观点的不正确甚至错误,只要有观点都应鼓励。在探究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不应反客为主。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的作用应重点放在为学生解惑上。
从以上可以看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使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更好地结合,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我们从教者的义务和责任。作为教师,要扮演好授课解惑的角色,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为自己提出新的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库,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好地将“问题教学法”运用到地理课堂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力求为祖国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梓权.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实验与推广[J].广西教育,2008,(14).
[2]杨雪春.浅谈新课程课堂的问题教学法[J].学苑教育,2010,(12).
[3]张合远.精心设计问题串?摇提高教学有效性[J].中国数学教育,2010,(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