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经济危机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性经济危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5年6月,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发表了题为“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Physician Compensation-Promise and Challenges”的文章,试图用行为经济学模型解释医生行为。
行为经济学认为激励是行为的基础。违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利用人们对现状的偏好,违约行为可以改变医生的决策,提供高价值的服务。损失规避理论也可以解释医生行为的改变,因为损失带来的心理影响远远大于所得。此外,行为经济学还能辅助决定何时采用何种激励支付可以提高组织能力,达成既定目标。可以凭借人们对自我形象和专业身份的关注,公开医生的绩效表现,激励其改善绩效。
为了向基于价值的卫生体系转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应对新的卫生服务模式所带来的挑战;(2)寻求循证的、可以提高系统效率的干预措施;(3)在应用行为经济学理念时努力保持医学的专业性,做出更好的决策。然而,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还须考虑可能出现的反作用。因此,需要建立广泛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非货币奖励,如专业奖项或者奖励整个团队等。
(王璐摘编自《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篇2
【关键词】犯罪行为模式 侦查原理 解构
狭义的犯罪模式是指犯罪人个体的行为模式,也就是指惯犯、屡犯和职业犯的犯罪行为方式。从已经发生案件的现场分析角度来看,个体犯罪行为模式就是隐藏在案件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与案犯个性的关联,这种关联表现为不同犯罪案件中的共同点(时、空构成的形式要件)和差异点(人、事、物构成的实质要件)的组合及其相互作用。两者合二为一组成了准确认识和解读已经发生案件犯罪事实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具有连续性、系列性以及尚未发生的刑事案件的认知与解构,同样倚重于犯罪模式分析方法,并据此开展情报分析和研判工作,所不同的是情报分析人员是通过发现和描述隐藏在不同案件背后的共同点,进而发现某一系列性、规律性的组合式犯罪模式的。{2}这里所指的犯罪模式解构方法对于并串系列案件、研究犯罪热点地区、预测犯罪趋势具有指导意义,属于更为广义的犯罪模式解构范畴。{3}那么,如何准确理解犯罪行为模式解构原理的基本含义?针对单一的犯罪个体,又应如何准确应用犯罪行为模式解构方法?这些难题是研究犯罪行为模式解构原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刑事案件构成原理
对前述问题的解答,离不开对侦查工作基本原理的解析。刑事侦查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对于侦查工作的基本原理,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通过综合评判权威学说,研究、比照不同侦查学科版本,笔者发现中外学者在犯罪构成要素的认知方面,可谓不约而同,都认为刑事案件是犯罪分子为了实施其犯罪意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侵犯特定的对象(人或物),从而引起客观物质环境一系列变化的综合结果。因此,归纳和总结侦查工作的基本原理,不妨抓住案件构成要素的共同点,从解剖案件构成的时、空、人、事、物五要素入手。侦查工作的全过程,归根到底,实质上紧紧围绕的核心始终是犯罪事实状态的构成问题,什么时候能够深刻地揭示出某个犯罪事实的时、空、人、事、物这五大要素的内在本质,那么案件的侦破也就为时不远了。在此,笔者尝试以一个新的视角来阐述侦查工作的基本原理,认为犯罪事实状态的构成要素本身,就是刑事侦查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所谓刑事案件构成原理,正是以时、空、人、事、物这五个要素为逻辑起点而阐发的,包括时间一维原理、空间制约原理、行为模式原理、因果关系原理和同一认定原理等五个方面。这个提法早在2000年就已经被公安部的群众出版的社统编教材《刑事侦查学总论》所采纳,{4}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因而现作修改并择要介绍如下,以求教同道。
(一)时间一维原理
时间是表示事物存在和事件发生顺序关系的指示器。众所周知,刑事案件的发生总是寓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时间是表示案件与其环境间的顺序关系和延续关系的重要指标,时间一维定律表明:每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内,只能置身于一个空间并只从事一项活动。不拥有作案时间的人不可能亲自作案。同样,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必然具备作案的时机条件,在案件发生的一瞬间,唯有能够占有特定时间区间的人,才能被认为具有作案的嫌疑。时间是一维的,因而也是排它的,这一客观规律,为寻找真正的罪犯或否定嫌疑提供了可能的依据。现场勘查作为刑事侦查工作的首要环节,正是通过现场上物品的“存在状态”、痕迹的“新旧程度”等时象特征,来细致入微地运算案件发生、持续和终结的各个时区界限的。其中正是将“时间一维”作为侦查破案的重要尺度,来界定究竟谁拥有作案时间的。反之,正是由于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限定作案人、排查嫌疑人的作用,因而犯罪分子也常常在犯罪时间问题上采用一些伎俩,想方设法使自己成为不拥有作案时间条件的局外人,以此转移侦查视线。因而,在刑侦实践中应用这一原理一定要慎之又慎,对于那些具有重大作案嫌疑但又似乎不具备作案时间条件的人,不要轻易运用时间排它律予以否定,而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查证核实,另一方面还应综合运用其他侦查原理作全面的分析、判断。
(二)空间制约原理
行为空间是表示事物的广延性和三维存在状态的指标,行为空间是相对于犯罪行为而言的,它表示案件存在的空间或地域状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空间的三维范围,也就是能表示犯罪行为是发生在一个多大的空间范围内,并涉及那些周边的环境;(2)行为实施区域内基于犯罪行为的发生而导致的物质环境的变异状态,例如痕迹、遗留物及与犯罪有关的一切行为轨迹、空间布局;(3)犯罪行为实施区域内的自然状况,例如地形、地貌、地物特征,房屋结构、走廊通道和门窗开合情况,室内的陈设及进出口的情况等;(4)犯罪行为实施区域内的社会背景、治安情势、风土人情、日常管理制度,以及人防、技防措施等。这些空间状况可归纳为三大类:一为案件发生地的自然环境结构特征;二为案件现场的整体情景特征;三为痕迹或物证的符号化特征。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作案空间的重要因素,而侦查工作中的“空间制约原理”,正是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犯罪境况作出种种合理的判断、推理或假定。毫无疑问,现场勘查中的实地勘验也好,临场分析和现场实验也罢,其目的都是为了对犯罪现场上所出现的各种特有空间状况和反常现象作出正确的逻辑认定。我们把刑事侦查活动中的这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定名为“逻辑境况”。
空间制约原理,是基于“逻辑境况”分析法而展开的,其方法是侦查人员通过角色化假定,凭借对犯罪特定空间结构状况的亲临感受开展设身处地的逻辑分析,进而揭示出该空间状态或现场态势同犯罪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关系。笔者认为,任何犯罪都发生在具体的环境中,不同的环境会对犯罪行为过程、手段和结果产生制约作用,有时空间环境可以成为阻止犯罪行为轻易得逞的障碍,而有时它又为犯罪的顺利实施提供便利条件,成为有利于作案的监控死角和直接的侵入口。因此,空间制约原理,就是通过研究作案的空间环境、周边临界关系和家具陈设、痕迹物证分布状况,揭示出特定的空间变异状况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判定犯罪嫌疑人的知情程度、逃跑取向和藏身范围提供理论上的解构依据。
(三)行为模式原理
任何犯罪活动都是由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人既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也是刑事案件构成中最为核心的组成要素,没有犯罪行为的主体,就不会发生犯罪行为,刑事案件也就无从谈起。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优势来选取适当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样,犯罪分子也会最大程度地借用自己最为熟识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来寻求犯罪行为实施的成功率。左撇子的窃贼总是会不经意地将抽屉内的杂物甩向左侧,而医学杀手每每运用药理、注射和解剖知识来实施杀人。所以,准确地判断和查找犯罪嫌疑人的最佳途径,可以借助于在作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印象痕迹和特定的行为方式,这就是刑事侦查活动中排查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模式原理。
(四)因果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现象所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犯罪案件中的原因和结果,反映了各种犯罪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作用。犯罪案件中的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结果的犯罪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同一犯罪现象,在这种关系上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上又是结果,各种犯罪现象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就是刑事案件中的因果规律。因果关系是刑事案件固有的规律,除了应激犯罪和偶发性的刑事犯罪以外,绝大部分刑事案件的发生都有其相应的被害背景。这种因果关联在具体的案件中有的深刻而诡秘,有的则十分强烈而显露无遗。因此,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并探索案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及犯罪的心理演变过程,也是侦查破案的一个重要路径。
(五)同一认定原理
同一认定原理也可称之为“物象终端”原理,意即犯罪人无论使用何种工具或物品来实施犯罪,或者在作案过程中侵占、猎取某种物品,有意、无意地丢失某些器具,都可能显示出案犯特定的择物取向或物品本身的产地、来源。择物取向常常蕴含着案犯的职业、年龄、文化、兴趣、病理等方面的人身特点,而物品自身的产地、加工工艺及其新旧程度、使用状况,有时可直接限定作案人的居住地区和活动范围。总之,现场上同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作为犯罪信息的重要载体,不管其遗留在现场上或从原来的空间环境中消失,都昭示着案犯同该物件之间的特定联结。假定该物品属现场遗留物,那么就要想方设法寻找它的出处(即物象终端)。反之,如果呈现在现场上的是作为“物象”显现的痕迹符号,那么,则要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将该痕迹的平面印迹转化为立体的造型,以痕迹形成的接触关系和镶嵌原理为基准,重建作案工具或相关物品,并由作案工具的拥有人可能就是案件嫌疑人这一公理出发,缘物找人,这就是刑事侦查中的物象终端原理。
综上所述,案件发生以后,如何运算案件时间的起点、持续时间段以及作案终点,如何针对各类案件现场开展空间结构分析、作案情景分析、痕迹分布的符号化分析,如何通过案件现场刻画犯罪嫌疑人个性特征,如何对案件现场开展因果关系分析,如何开展“由物到人”的追踪等方面共同组成了侦查工作的五条基本原理。这些原理通过组合运用,形成了一个完整、准确认识和分析犯罪案件的解构锁链,故而被称为侦查工作的“五把钥匙”。
二、犯罪行为模式解构的基本原理
(一)犯罪行为模式的基本含义
篇3
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 接收机 定位精度 测试
中图分类号:P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053-04
随着我国自主产权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一期建设的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迅猛发展。与卫星导航相关的产业,包括运控系统、维保系统、终端产业和运营产业等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卫星导航接收机是卫星导航终端系统中核心设备,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性能和作用是通过导航接收机设备得以实现和发挥效益的[1]。而卫星导航接收机品种多样、用途功能不一,难以评判其档次。为了保证日益增长的卫星导航接收机的需求和规范卫星导航接收机的性能指标,对卫星导航接收机的性能指标进行合理评价是必要的。
其中,卫星导航接收机最主要的性能指标即是定位精度。定位精度是用来描述卫星导航接收机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的定位水平。换言之,即是卫星导航接收机确定的坐标与真实的坐标之间的差异度、离散度。
定位精度的评估,需要与一定的测试条件和导航接收机的状态相对应,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卫星导航接收机的状态,包括静态、动态;
定位精度测试的坐标系统,包括大地坐标系,地方坐标系等;
由于北斗二号一期卫星导航系统特殊性,还要考察不同时段的定位精度;
该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卫星导航接收机的定位精度测试方法。
1 定位精度评估方法
评估定位精度方法一般采用内符合精度和外符合精度两种。内符合精度用来表述定位结果的离散度,其参考值是一组定位结果的平均值;外符合定位精度用来表述定位结果与真实坐标的差异,其参考值是真实坐标。
1.1 内符合定位精度
2 静态定位精度测试方法
静态定位精度的评估方法一般采用内符合定位精度和外符合定位精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符合定位精度不需要已知坐标,只要卫星通视状况良好,无电磁信号干扰的场地即可进行。外符合定位精度的测试,除需要卫星通视状况良好,无电磁信号干扰的场地外,一般还需要将被测试的卫星导航接收机的天线安置于已知坐标的点位上进行。无论是内符合,还是外符合定位精度,其评估的基本原则是概率统计方法,将误差定义为白噪声类型,所以,需要测试的样本量要足够多,才能满足统计要求。对于每次开机取一组定位结果的测试方法,内符合定位精度要求样本量不少于15个,外符合定位精度测试样本量不小于8个。对于开机一次连续接收定位结果的测试方法,内符合定位精度的样机量不少于300个,外符合定位精度测试样本量不小于200个[2]。
对于定位结果数据采集,一般包括两种方法:
(1)每取一次定位结果,需要重新启动接收机一次。这种方法考虑了接收机内部噪声对观测量精度的影响。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①将被测导航接收机的天线安置于基准点上,如果使用三脚架,还需要将三脚架与基准点位的垂直距离测量出。
②被测接收机开机,进行定位,取第一次定位结果(HDOP≤4,VDOP≤4,定位标识为已定位)。
③将被测接收机天线移开,接收机关机。
④被测导航接收机的天线重新安置于基准点上,开机,采集定位结果。
⑤重复①~③操作,直至采集足够的样本。
(2)卫星导航接收机开机一次后,连续采集定位结果。
对于以上两种方法,测试情况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方法,对卫星卫星导航接收机要求严格,性能要求更高,但测试流程复杂。第二种方法测试流程简单,特别是对于长时间的样本采集,可以进行实时存储,事后分析的方式进行,缺点是没有考察接收机的稳定性和接收机内部噪声的影响。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测试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3 动态定位精度测试方法
卫星导航接收机在静态模式下,可以采用平滑、滤波等数据处理方法,对定位结果进行粗差剔除,而且由于静态测试时,被试设备和参考点位都是静止不动的,坐标参考比较容易选择,所以,静态测量的定位精度一般较好。但在实际工作中,卫星导航接收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动态定位是其常用的工作模式,所以,动态定位精度测试显得尤为重要。
卫星导航接收机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定位,其基本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方法是相同的,不同点在于,动态定位需要接收机的基带、环路具有一定的动态特性,数据处理也不能采用普通的平滑处理。一般的测试方法包括如下4种。
3.1 静态定位替代动态定位精度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的一般是由于不具备动态测试条件的用户,或是动态定位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测试方法同第3节描述。
3.2 地图拟合方法
地图拟合方法是将跑车得到的动态定位结果在地图上显示,判断行车轨迹与道路符合程度的一种概略评估定位精度的方法,该方法无法精确评估出精度,只能说明动态定位的概略水平,有无跳点、野值等情况。GOOGLE EARTH支持提取标识点的经纬度及高程信息,但操作流程十分繁琐,在此不予以介绍。概略的评估方法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被试接收机采集动态定位数据。无论是何种接收机,一般都会输出NMEA格式的数据,将输出的NMEA格式数据进行存储;定位结果采集的原则是在野外空旷的道路上跑车,最佳路线是环形路线,按固定线路跑车2圈以上。
使用转换工具将NMEA格式数据转换成KML格式的文件。
在GOOGLE EARTH上打开该KML文件,查看跑车线路与实际道路的符合程度,不同圈的定位结果的符合程度,是否存在野值等动态定位情况。
此方法只能概略的评估动态定位精度,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位精度值。
3.3 固定轨道测试方法
在地图拟合方法测试时,车辆在道路上行进,难免会进行超车、变道等行为,所以其轨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基于同样思路,可以采用固定轨道的方法进行测试。一般采用环状的轨道,例如公园内儿童乘坐的小火车等即可。环状轨道的半径可通过测量得到,轨道的中心位置和北向也可通过标定精确确定,因而此轨道上的每一点位坐标都可精确获得。
(1)确定被试设备的初始位置(可选在正北)。
(2)载车在轨道上匀速行进,记录载车跑完完整一圈花费的时间记为T s,记录下每秒的定位结果并存储。
(3)进行事后精度评估。
3.4 差分定位方法
当具有差分GPS设备和已知基准点时,可以采用本方法。
(1)差分GPS设备正常工作。
(2)将差分GPS的流动站接收天线与被试设备的接收天线尽可能安置一起,同时进行定位数据采集,并将采集的定位结果样本分别进行存储。
(3)按2.2节所述外符合定位精度评估方法,以差分GPS流动站的定位结果为基准值,进行动态定位结果的评估。
此方法的优点是差分GPS的定位精度较高,因此,被试设备的定位精度评估较为精确,能给出具体的外符合水平和高程定位精度;同时,因为差分GPS流动站设备与被试设备是同步采样,可以考察定位结果的时间特性。
3.5 卫星信号模拟源方法
使用卫星信号模拟源方法,采用动态运动场景,卫星导航接收机采用有源方式接入模拟源,通过评估报告,可直接评定动态定位精度。
4 不同测试方法引起的定位精度差异
对于卫星导航接收机定位精度指标,通常的定义是分为水平方向和高程方向,这符合用户的正常使用习惯。但对于卫星导航接收机来说,其原始的定位结果是大地坐标系下的结果,这样,为评定水平定位精度和高程定位精度,需要将大地坐标系下的定位结果转为平面坐标和高程坐标。定位结果的转换存在不同的方法,而不同的方法之间,又存在着转换的精度误差。这几种方法的优劣下面进行分别阐述。
4.1 近似计算方法
所谓由大地坐标系转为平面坐标的近似计算方法,即是不考虑地球的实际形状,将地球视为一个球体,这样地球上每一个点位的坐标只与其纬度值有关。根据这种特性,将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和大地高这三个方向的误差值近似换算为距离值的方法。其具体方法如下:
(1)计算定位点经、纬圈周长。
从示例看,经度和纬度方向的范围均为厘米级,对于非测量型用户机,此方法近似精度能够满足评定其定位精度的标准。对于测量型用户机,特别是静态测量,精度较高,不建议采用此方法评估定位精度。
通常,在近似计算中,将地球假设为半径为a的球形计算即可。
4.2 高斯投影计算方法
高斯投影的投影面上,中央子午线和赤道的投影都是直线,并且以中央子午线和赤道的交点O作为坐标原点,以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纵坐标轴(x),以赤道的投影为横坐标轴(y),这样便形成了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4]。
高斯投影方法就是将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测量得到的大地坐标转为高斯坐标,与高斯平面坐标形式的基准值(如果基准值是大地坐标形式,也可以通过(11)式转为高斯平面坐标)进行比较,求得外符合精度。
高斯投影,将中央经线投影为直线,其长度没有变形,与球面实际长度相等,其余经线为向极点收敛的弧线,距中央经线愈远,变形愈大。赤道线投影后是直线,但有长度变形。除赤道外的其余纬线,投影后为凸向赤道的曲线,并以赤道为对称轴。经线和纬线投影后仍然保持正交。所有长度变形的线段,其长度变形比均大于1。就是说,如果求得的水平误差精度向量距离中央子午线越远,长度变形越大。
4.3 站心地平坐标系计算方法
站心坐标系的定义为:原点位于观测站A,Z轴与A点的椭球法线相重合(天),X轴垂直于Z轴指向椭球的短轴(北),而Y轴垂直于XAZ平面(东),构成左手坐标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北东天坐标系(NEU坐标系)。站心坐标系通常用来表述一点相对于另一点在站心坐标系下的三维分量[2]。
站心坐标系计算水平定位精度的方法是将测量值和真值在同一坐标框架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误差向量转为站心地平坐标系下,从而求得水平和高程定位精度的一种方法。其计算过程如下:
测量值和坐标真值由式(12)转为空间直角坐标系。
求出每个测量值与坐标真值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下的误差向量。
按式(13)将误差向量转为水平方向和高程方向。
4.4 几种方法确定的水平定位精度比较
为直观体现以上几种方法的水平定位精度,现以一组数据为例进行前阐述。(见表1)
由表2可以看出,三种方法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精度相差不到1 mm,其中高斯投影方法和站心坐标系方法更为接近,但近似计算的方法更快捷,不需要编程,Excel表格即可计算出结果。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是非测量型卫星导航接收机的水平定位精度评估,优先选择站心坐标系方法,如果精度要求不高时,三种方法均可。
5 定位精度测试需要考虑的其它因素
对于卫星导航接收机,影响其定位精度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观测量精度(UERE);另一个是精度衰减因子,由当前卫星星空布局决定。定位精度测试除上述的考虑静态、动态接收机状态的因素外,对于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测试,还需要考虑不同时段和不同地区的定位精度差异性。另外,坐标系的统一问题,也是值注意的因素。
5.1 时段因素
北斗二号一期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构成包括5颗GEO卫星,5颗IGSO卫星和4颗MEO卫星。5颗GEO卫星横跨中国地区的经度,位于赤道上空。相对卫星导航接收机几乎是静止不动的,其它IGSO和MEO卫星按各自的轨道升降,这样,在不同时段,同一地点的卫星数量是不同的,其几何布局也是不同的,所以,严格来说,定位精度的测试还要考虑不同时段的影响。
由图3可见,各个时段的可用卫星数量是不同的。时段因素是评定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定位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建议进行24 h循环试验,每3~4 h为一时段,在每一时段内进行若干次重复开关机定位或连续定位,将每个时段内的定位结果进行一次评估。这样,对于一天内的6~8个时段的相应时段内的定位精度均要达到指定的要求,该接收机的定位精度才算达标。
5.2 地区因素
由上节分析,某一地区北斗二号可见卫星数量是不同的,因而其构成的卫星几何精度因子也不尽相同,导致接收机的定位精度有所差别。(见图4)
但在实际测试中,如果考虑不同地区卫星星座的不同,某一设备需要到全国几个典型地区进行现场实测才能把该因素体现出来,这样对于测试的人力、物力及时间要求较高,故可以采用卫星信号模拟器来模拟不同地区的卫星星座,从而评估不同地区的定位精度。该模拟星座遵守所有卫星的轨道尽量模拟现实,不同地区采用同一个星座,这样才能起到评估的作用。
5.3 坐标系因素
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的原始定位结果是基于CGCS2000坐标系下的大地坐标。而用来评估定位精度的基准点坐标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BJ54、WGS84框架下的大地坐标,或是高斯平面坐标。高程有可能是我国经常使用的85高程系统下的正常高,不同坐标框架下的坐标是无法直接进行比较的。如果基准点是BJ54坐标系下的坐标值,建议重新进行CGCS2000坐标系下点位进行标点,由七参数进行两个坐标系的坐标转换,误差较大,不建议采用。对于WGS84坐标系下的坐标值,如果是非测量型接收机的定位精度评定,可以直接进行比较(误差在厘米级)。对于CGCS2000坐标系下的高斯平面坐标,可以把基准值通过高斯正反算转成大地坐标,也可以把测量值转到高斯平面坐标,此时注意投影是3度带还是6度带。
6 结语
该文对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的定位精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静态和动态定位的测试方法,同时介绍了影响定位精度测试方法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不同测试方法引起的定位精度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算例,分析了几种测试方法的优劣,并对具体测试给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 朱新慧.卫星导航接收机测距精度评价方法研究[J].全球定位系统,2007(5).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检定规程[Z].GJB 6564-2008中国人民总装备部.
篇4
世界经济处于转型和调整之中已成为国际问题研究学者的共识,但世界经济转型的核心是什么?转型的动力来自何方?中国将受到什么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困境,认为其调整是主要内容;也有学者从国家经济实力消长的角度,认为新兴国家的崛起是核心内容;还有学者提出世界经济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可借此获得跳跃式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笔者认为这些都只是表象,对世界经济的转型,还需要从更加深刻的层面来认识,需要把握其发展规律。
就世界经济而言,一定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决定着国际分工和各国的分工地位。随着技术进步及其全球扩散,制造业全球生产和分工格局正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产业结构也正发生变化和转型。当这种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原来建立在特定分工格局上的世界经济调控协调机制也会发生变化;这些机制的载体,即国际经济组织也需要相应地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力量对比和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变化。如果能够深刻认识到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那么对未来世界经济转型调整的认识也会全面和客观得多。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吸引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和资本,利用自身人力资本优势在制造业生产环节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新兴大国。但对于未来世界经济的转型和调整,似乎不能简单地只看到这种差距缩小的趋势,不能盲目乐观地看待以GDP衡量的经济实力变化。未来的世界经济转型和调整将是从技术革命到国际分工以及产业结构和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全面转型调整。资源瓶颈、环境承载瓶颈已使以物质商品生产为核心的世界经济生产力无法再盲目扩张。在新的科技革命取得突破之前,新的生产力增长动力将更多地转向资源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制造业”以及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世界经济调控和协调机制的重新部署,如TPP和TTIP等,都将对中国构成严峻挑战。如果不能采取有效应对在这些转型和调整中取得先机,中国经济就难以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加快推进党的十提出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是我们应对世界经济转型调整的唯一正确途径。
篇5
关键词:Modem板 变频器 功放 RS232转485
中图分类号:TN9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065-01
1 珠海KU卫星站简介
KU卫星站由室内单元、室外单元及监控组成。室内单元采用加拿大PolarSat公司VSAT Plus II系统,包括VSAT Plus II和VSAT Plus IIe,主要有VOICE板、HIGH SPEED DATA板、MODEM板等板卡。室外单元采用美国Comtech EF DATA公司的KST2000,主要包括一个KST2000A的变频器,一个40 W的功放HPA,一个低噪声放大器LNA。天线采用3.7 m环焦天线,由西安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所提供。监控软件为RFMC软件。室内单元为VSAT Plus II和VSAT Plus IIe。室内单元通过Modem板卡连接至室外单元ODU的KST2000变频器。室外单元上下行链路传输有所不同,上行链路从KST2000变频器到HPA功放,再通过双工器至天线,下行链路从天线通过双工器到LNA低噪声放大器,再到KST2000变频器。(见图1)
2 故障现象分析
故障一现象:室内单元VSAT Plus II Modem板状态灯不亮,室外单元KST2000变频器fault灯亮。
故障原因:室内单元VSAT Plus II Modem状态灯不亮主要为上传或下载链路中断。室外单元KST2000变频器告警灯亮则为变频器本身硬件故障或者无信号输入引起。
VSAT Plus II Modem板状态灯不亮原因主要有三:
(1)室内单元MODEM板故障。MODEM板(调制解调板)也称MODEM/CONTROLLER板(控制板),它是整个VSAT+II的心脏,数据上传或下载都要经过Modem板对信号的调制解调,所以Modem板本身的故障会导致Modem板状态灯不亮[1]。
(2)变频器、HPA功放、LNA的硬件故障或线路老化断裂。变频器的主要作用是上行链路将70 MHz中频信号上变频至KU频段载波,在下行链路又将KU频段载波下变频至70 MHz中频信号,因此变频器无论上变频故障还是下变频故障均会导致信号中断,从而使Modem灯状态灯不亮。HPA功放的主要作用是滤波并将低电平信号放大至40 W;功放故障会导致载波信号功率过低从而使上行传输链路中断,所以也会导致Modem板状态灯不亮。LNA低噪声放大器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对接收信号的滤波并放大,LNA的故障会导致下行链路中断,从而也会造成Modem板状态灯不亮。
(3)衰减过大导致中频功率过小。检查衰减器设置的参数和监控软件设置的衰减值。
室外单元KST2000变频器告警灯亮原因有二:
(1)变频器硬件故障。无论是上变频故障还是下变频故障均会导致fault灯亮。
(2)LNA故障。下行链路,信号先通过LNA滤波放大后进入变频器,LNA故障导致变频器无信号输入,从而fault灯亮。
排故思路:结合以上两种故障现象分析,优先判断为室外单元的变频器或者LNA问题。
排查室外单元故障的方法:
(1)若监控正常,则查看监控各个参数的状态判断是哪个单元故障引起。US:当前上变频器状态,DS:当前下变频器状态,LS:当前LNA故障状态,HS:当前功放故障状态。若显示为fault,则为故障。
(2)若监控连接中断,可能为变频器故障导致,要进一步断定,可拆下变频器并单独连接至监控电脑查看。若故障灯仍亮并且监控连接失败,则为变频器故障,更换变频器。更换变频器后,登陆监控再次查看监控各个参数的状态,从而排除是否还有其他设备故障引起上述现象。(见图2)
故障二现象:RFMC监控连接失败。
故障原因:RFMC监控连接失败原因。主要有三:
(1)变频器故障,变频器通过M&C口连接到监控电脑,因此,变频器故障将导致监控失败。
(2)监控线老化断裂。
(3)RS232转485转接头故障。变频器M&C口通过RS232 M&C线缆连接至监控电脑。珠海KU卫星站,因室外单元ODU与室内监控距离较远,而RS232标准最远传输距离一般不大于20 m,RS485标准的距离最远可达1200 m,因此,监控线从变频器M&C口出来后先通过RS232转485转换头到机房,再在机房通过RS232转485转换头接到监控电脑的RS232标准口。因此,任何一个转换头故障均会导致RFMC监控连接失败。
排故思路:
(1)拆下KST2000变频器,将变频器用新的串口线近距离单独连接至监控电脑,若监控仍连接失败,则基本可以判断为变频器故障,更换变频器,更换后若故障现象消失则为变频器故障所致,排故结束。若变频器单独连接监控正常,则执行第二步[2]。
(2)依次更换RS232转485转接头,更换后若监控连接正常,则故障现象由RS232转485转接头故障引起,排故结束。若监控仍连接失败,则执行第三步。
(3)更换监控线缆,更换后若故障消失,则上述故障现象由监控线缆故障引起,排故结束。
3 结语
通过两个故障实例对KU卫星的故障排查进行分析总结,已达到再有类似故障快速解决,减少排查时间,保障空管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23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96-01近些年来,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临床报道显示,极少数患者在接受胃肠道腹腔镜手术后会发生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由于此类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也常被胃肠手术症状掩盖,导致诊断出现延误的情况[1],这就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创伤。为了分析此病的诊断难点与诊断要点,本文对近年来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胃肠手术且术后出现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与方法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36例接受腹腔镜胃肠手术且术后出现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5例,其中13例实施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14例实施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9例实施乙状结肠与降结肠息肉分肠段切除术。上述36例患者在术后均出现不规则全腹痛、右上腹痛以及恶心、发热、呕吐的表现,且胆囊有压痛,B超检查结果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无结石,为胆囊炎症状。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11例全结肠切除术与14例胃癌根治术使用右中上腹切口进腹,采取常规方式将胆囊切除,其中2例全结肠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胆囊三角局部粘连的情况,实施胆囊次全切除术。9例乙状结肠与降结肠息肉分肠段切除术患者,由于原手术位置为左中下腹,因此,采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诊断结果显示,20例为急性化脓性,16例为急性坏疽性。2结果
以上36例患者均痊愈,在术后随访半年,无患者出现胆管疾病与并发症。3讨论
腹腔镜胃肠手术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生率不高,其发病原因包括几种:第一,二氧化碳的影响,临床研究显示,二氧化碳气腹会抑制腹腔巨噬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的活性,腹腔镜手术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开腹手术;第二,在腹腔镜手术时,患者腹腔内部腹内压升高,心输出量与回心血量减少,手术结束后气腹突然接触,就会发生缺氧-再灌注损伤的情况;第三,胃癌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手术时,需要切断迷走神经肝支,周围胆囊神经丛受损,继而导致胆囊收缩,刺激了白介素、前列腺素等介质,导致胆囊发生炎症;第四,胃肠道手术患者在术后易发生感染的情况,细菌可以通过血流进入胆囊之中,进入胆囊的细菌繁殖速度快,导致胆囊出现病理性改变发生坏疽穿孔的情况[2]。
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应该遵循早发现、个体化的诊断与指标原则,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可以先实施保守治疗措施,包括纠正血液动力学、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若疗效不佳再实施手术;在手术方法的选择上,则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3],对于先前接受大手术、情况不佳,且胆囊三角局部粘连、解剖结构不清的患者,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可以实施胆囊次全切除术;若患者情况极为严重,多功能脏器不全,可以使用经皮胆囊穿刺引流减压术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待情况有所好转,在实施手术;具体的手术方式则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若患者术前情况良好,先前手术不大,且切口位置不在右上腹者,可以实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若患者术前情况不佳,年龄偏大,切口位置在右上腹则宜选择开腹手术[4]。
总而言之,医师要加强对腹腔镜肠胃手术后伴发疾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法,以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参考文献
[1]秦诚,陈延林,何德云.腹腔镜胃肠术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9,11(15):142-143.
[2]刘桂杰,李学华,王力,李洪光,刘志恒,候守玺.老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32例手术治疗分析[J].山东医药,2009,21(02):65-66.
篇7
摘 要 目的:探讨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的难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0年9月收治的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患者123例的资料,采用顺逆行反复交替的方法,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大部切除术。结果:常规胆囊切除102例,胆囊大部切除18例,中转开腹3例。结论:采用适当的手术技术可以安全地完成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腹腔镜切除手术。
关键词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腹腔镜 难点 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039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9月收治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LC)的患者123例,男57例,女63例,年龄40~75岁,平均52.8岁,均为萎缩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其中上腹部手术史8例,下腹部手术史26例。
方法: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闭合法建立气腹,设定气腹压力9~14mmHg,三孔法,入腹后先了解术中困难因素,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术中见胆囊质地硬,壁明显增厚,与周围粘连,分离粘连后若胆囊三角组织尚疏松,则仔细解剖出三角内结构常规切除,若三角内组织严重瘢痕化,质地坚硬,无法分离出三角内结构,先分离粘连,建立手术空间,再分离胆囊周围粘连,显露胆囊及胆囊壶腹,尽可能显露胆囊管近端,了解肝外胆管及壶腹、胆囊管之间的解剖关系。手术原则:解剖不清不随意离断条索状组织;未看清肝胆总管前不给“胆囊管”上夹;Calot三角解剖不清时,采用胆囊底部的逆行分离或顺逆相结合的方法;萎缩性胆囊炎解剖Calot三角时,以哈氏囊上解剖为好,对胆囊三角解剖变异,不主张解剖出胆囊管及胆囊完整切除。术毕,Winslow孔常规放置引流管。
结 果
常规胆囊切除102例,胆囊大部切除18例,中转开腹3例。手术时间平均95分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讨 论
结石性胆囊炎是指胆囊内或胆囊颈部发生结石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结石的部位、大小、是否引起感染、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程度。60%的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于查体或行上腹部其他手术而被发现。
LC与传统手术相比的优点已得到公认,是一种安全、可靠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方法,然而萎缩性胆囊炎由于长期反复的炎性发作,使胆囊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以及胆囊本身萎缩,囊壁纤维化增厚,浆膜下层间隙消失,同时胆囊三角内解剖关系模糊,给实施LC带来一定的难度。
腹腔严重粘连的处理:腹腔粘连是由于腹腔手术史及腹腔内炎性改变所致。第一穿刺点应远离原切口5cm以上,有上腹部手术史者,应选在脐下2cm的位置;下腹部手术史者,应选在脐上2cm的位置;中腹部切口者,应选在切口外5cm的位置。先分离胆囊周围粘连,暴露胆囊后,牵引并以胆囊为中心贴近胆囊进行分离,原则以满足手术为准,不必分离腹腔所有粘连,分离方法以钳夹电凝撕脱分离为主,少量多次,避免大块分离。
胆囊三角区的显露: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壁明显增厚纤维化,且常充满结石,用抓钳在胆囊底部和颈部进行牵引暴露几乎不可能,此时可将用于牵引底部的抓钳按压遮挡视野的周围脏器,术者则尽可能将胆囊向右上腹推压,以产生最佳张力显露三角区,若仍无法显露三角区,则可于胆囊中下1/3处将胆囊前壁横行剖开,吸引器吸尽囊内积液,将胆囊内结石清除并收集至标本袋中,再牵引切开的胆囊壁进行显露。
胆囊三角的解剖与处理:在分离三角时宜先切断胆囊动脉,使三角内张力下降,增加胆囊与肝外胆道的距离,使分离更加安全,若胆囊动脉与胆囊管紧密粘连,则不必强行将两者分离,可将两者同时分出,一并钳夹切断。必须要将三角内组织完全游离至胆囊床下缘,确认无误后再横断胆囊管。若胆囊三角内结构完全瘢痕化,应自胆囊膨大部近胆囊颈处将胆囊横断,将结石取尽至标本袋中,再适度纵行切开胆囊膨大部的前面囊壁以利显露,从胆囊腔内寻找胆囊管开口的位置,并用丝线镜下8字缝扎胆囊管开口处的黏膜组织,若无法准确判断胆囊管开口位置,可用丝线贯穿缝扎胆囊壶腹部,缝合时须掌握进针深度防止缝到胆总管。若缝合困难则可将明胶海绵填塞入胆囊管开口,将生物蛋白胶1ml喷涂于明胶海绵上以封闭胆囊管开口,凝固后再加量将三角处完全封闭,以防止流入胆总管。
胆囊的游离:萎缩性胆囊炎囊壁瘢痕化,胆囊床浆膜下间隙通常完全消失,从胆囊床分离胆囊较困难,此时若强行分离易深入肝实质,造成难以控制的出血,可不完全切除胆囊后壁,将残留的后壁黏膜电凝破坏即可。
并发症的防治:LC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血管损失、胆管损失等。由于结石在胆囊管和胆囊颈嵌顿并反复发作,引起胆囊炎和胆囊周围炎,常使Calot三角处严重粘连,有时在该处形成一团炎性纤维瘢痕组织,胆囊呈纤维化萎缩,解剖层次消失,胆囊周围及Calot三角粘连严重,甚至呈“冰冻样”改变【sup】[1]【/sup】。胆管、胆囊管、肝总管粘连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的解剖关系,严重者可发生胆囊胆管瘘、胆囊结肠瘘、胆囊胃瘘。另外,胆囊结石嵌顿和萎缩性胆囊炎可影响胆囊动脉的解剖与分离,造成手术困难和发生意外大出血【sup】[2]【/sup】。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患者胆囊三角解剖不清,炎症累及胆囊动脉,动脉充血水肿时,或患者年纪较大,血管硬化,解剖分离胆囊动脉时牵拉、钳夹不当,可能拉断胆囊动脉,胆囊动脉残端回缩至肝总管深面,在显露和止血上均有困难。出现这种情况时,快速吸尽积血,准确钳夹出血点,此时钳夹的组织应尽量少,在看清肝总管的情况下在钳夹,以防夹到肝总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教学模型;解决问题;培养思维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适性思维的阵地,已有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模式,可以为发展创造思维积累丰富的经验,从面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就是对现实中的原型,为了某个特定目的,作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也可以说,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语言(符号、式子与图像)模拟现实的模型。数学教学中建立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贮存与提取,有利于记忆和保持,还可以使学生理解可能遇到的其他类似事物运用于其中,体现教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那么,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又如何用它来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呢?
模型源于生活,来源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数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学的应用所推动的,日常生活是应用问题的源泉之一,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可通过建立中学教学模型加以解决,如合理负担出租车资,家庭日用电量的计算,红绿灯管的设计,登楼方案,住房问题,投掷问题等,都可用基础数学知识,建立初等教学模型,加以解决,例如:
在高尔球场上,某人从山坡下点A打出一球向坡上洞B飞去,已知山坡与水平方向夹角30。角,AB相距20米,当球在空中飞出水平距离10米时达最大垂直高度12米,球飞行轨迹为抛物线,问能否一杆人洞。
再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时,我引入老人分地问题:“一位饱经苍桑的老人,经过一辈子的辛勤劳动,到晚年的时候,终于拥有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土地,由于年迈体弱,他决定把这块地分给他的四个孩子,当四个孩子看到时,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的地少,同学们你认为老人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在探究老人分地是否公平时,学生自己就总结出,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时,经常会用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并且两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的四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由于趣味性强,又是由学生探究得出,极大地激发的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循序渐进使学生觉得“建立数学模型”我也行 现在初中生社会阅历比较差,无法把实际问题与数学原理进行联系。许多实际题目连看都看不懂,因而建模无法成功,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建模,就必须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让他们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从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转化问题的能力,如:
例1、电信部门规定,某长途电活,开通3分钟内收2.4元,3分钟后收1元。某人有20元钱.他最多能通多长的电话。
例2、为了防范“非典”病毒入侵校园,根据上级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每平方米教室的地面.需用质量分数为0.2%的过氧乙酸溶液200克在进行喷洒消毒。
(1)请估算:你所在班组的教室地面积约为 平方米(精确到1平方米)。
(2)请计算:需要用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乙酸溶液多少克加水稀释,才能按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对你所在班组的教室地面消毒一次。
创设情景,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经常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利用数学模型逐步解决,比如:
例1、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七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全部比赛共4x7—28场
设应邀请x队参赛,每个要与其他(x一1)个队各比赛1场,由于甲队对乙队的比赛和乙队对甲队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12x(x—1)场。列方程:l/2x(x一1)—28 由方程可以得出参赛队数。
然后再举元旦联欢晚会上,同学们互赠贺年卡片共110张,问晚会上共有几名同学?
例2、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x个人,开始有一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这个人,他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共有(1+x)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后共有x(1+x)人患了流感。
列方程:1+x+x(1+x)一21 解得xl一10,X2=一12(舍去) 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人
再举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l,每个支于长出多少小分支?
这类同一模型而有所变化的习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数学模型教学中多采用小组学习,集体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讲求效率,实事求是,追求完善,团结协作,优势互补,这些都是现代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数学模型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一些旋转、折叠等数学模型具有直观逼真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的开发。也大大削弱大量运算给学生带来的烦恼。让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有趣的智力开发上。
篇9
一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
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场危机在范围、程度、损失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并且很快波及和影响到实体经济,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它不仅沉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同时遏制了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全球经济被迫陷入停滞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机中痛苦地挣扎着。
篇10
论文摘要:立足于知识社会和不确定性社会?分析企业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关系探讨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
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成为必然
1.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前者指为人们解决问题在意识层提供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出来的知识?后者指用于支配行为操作过程的知识。其本质是用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支配人的行为。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包含两个内容:技能和认知策略。所谓“认知策略”是指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或程序控制了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例如企业家分析、判断、预测市场发展变化规律时所形成的思维活动模式就是一种认知策略。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社会之中。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知识对社会活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又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组织、个体交互作用的范围变广?频率加快?程度加深?从而使人类行为的预期、过程、结果等产生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1.2企业发展与不确定性
按照复杂性科学对企业发展的解释?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反馈动力系统(曹庆仁等?2001)。从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除了有简单浅层次的规则和可探明的影响因子可供依托和控制外?企业面对的是大量的复杂、深层、内隐多变的问题?如市场问题、经济形势变化问题等。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既有已建立的正式规则和行为模式的合法系统所构成?又有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关系、非正式的个体行为等影子系统所构成。合法系统虽然以确定性为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影子系统更是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川。因此?企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但又会带来风险。在不确定性社会中?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1.3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工具
1.3.1企业知识.企业知识从其显性化程度可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可以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内隐知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通过隐喻、直觉、顿悟、技巧等方式暗合之意的知识。从企业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从企业内部各岗位职能的角度可以分很多专业知识。因此?企业知识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包含了有关组织的经验、价值观、被证实了的信息、有事实依据的见解以及分析力、判断力、实践操作力等要素的动态组合。
1.3.2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野中郁次郎在其《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 )5提出了著名的ES CI知识转化模型。认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沿着野中郁次郎的思路?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的流动和转化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张庆普、李志超,2002;饶勇,2003曹兴,徐媛媛2004)?建立了SEIC的扩展模型(饶勇)?将社会知识纳人到企业知识体系之中?还突出了组织隐性知识的积累过程。因此?企业知识不断地积累和转化过程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解决自身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2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
企业知识如何积累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和目的。换言之?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因此?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企业知识进行积累和转化。彼得·圣吉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勾画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整体方案?从组织学习的终极目标来看?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野中郁次郎从知识在组织内相互流动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企业发展是在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
3获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
3.1成功智力与学习型组织
智力被看成是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智力的知识观看?“智力”?实质上指后天习得的智慧能力?也就是习得的认知能力或习得的智力(皮连生2003)。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根据智力对人的实际影响?将智力划分为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做出预测?而成功智力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的目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协调、平衡时?智力会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因此?使企业及其组织成员怎样习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发展所需成功智力的范围较广。迈克尔·茨威尔认为?支持组织成功的三大能力基石是:组织中领导层的能力;组织中员工的能力;企业文化是否能培育能力并使之最大化。企业的成功智力主要表现在行为能力上他根据长期对企业的咨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具备的行为能力有5个方面36个项目?主要包含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管理能力、领导艺术等内容。
3.2成功智力水平取决于组织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认知科学的主要概念。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主体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要素。企业知识的流动转化、积累、升华等过程?必须建立在以组织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提升及其高级化演进的目标基础上来。因为企业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由此可见?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是将个体知识汇总起来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累积更不是信息的堆积和简单流动?而是通过顺应和同化?智慧地运作企业资源(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完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认知结构将企业资源用知识统合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方式、目标等的设计必须围绕完善组织或群体、团队或个体的认知结构来进行才能系统地获得组织的成功智力。
4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模型
4.1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模型。
个体认知结构演进过程就是个体用旧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并采取适宜行为顺应新环境而构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图1)。一个新认知结构的建立?就会获得新的能力(或智力)模式—心智模式得到改善。当信息以知识的方式进人旧的认知结构时?要经过一系列内化过程?才能以信念的形式纳入认知结构?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足以解决变化了的环境所产生的新问题时?重构认知结构的需要便产生?顺应过程也随之发生。每一步认知结构的演进?也是知识丰富化的过程?促使个体成功智力得到提升。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是一个永续不断的过程?但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演进的速度快慢不同?同化和顺应的程度不同等。
4.2组织认知结构构建过程模型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群体智力(或智慧)?群体智力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新的群体认知结构的结果?外现于组织的产品、技术、服务、组织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形象之中(图2)。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在组织中通过两种学习式—正式学习(培训、示范、规范、正式沟通等)和非正式学习〔熏陶、感染、非正
-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内容
- 下一篇:交通工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