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建议

篇1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

一直以来,语文都被视为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学好了语文,就掌握了打开文化科学知识宝藏的钥匙。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学比较强调识字、阅读、理解等内容,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创新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忽视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这一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观念的落后。

2.驾驭不了《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可见,初中语文不仅要承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更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熏陶学生的情操,使其全面而健康成长。可是就当前来看,不少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教学活动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上,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而且教学方法陈旧、老套,不灵活,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语文教材的驾驭能力较低。

3.教学不合理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以考试为目标,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试卷,经常进行模拟考试,希望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对一些知识熟能生巧。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可是过于死板,也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有的情况下,学生在巨大的课业压力下产生了厌学心理,以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4.教师实力不足

同城市教师实力相比,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整体实力明显低一些。例如,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对新课程改革要求认识不足、自身综合实力不强等。由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满足不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课堂上常常采用“填鸭式”教学,以致教学效果不好。

5.学生基础薄弱

由于农村地区的不少中学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想法设法将孩子送到城市中学,导致优秀生源大量流失,农村初中学生基础较差,这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

面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师资问题,只有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具备改革基础和条件。在这里,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建设问题提出“走出去”、“引进来”政策。第一,“走出去”,即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让青年教师到一些教学成绩好的学校学习,多多接触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并最终为自己所用。第二,“引进来”,简单地说就是推广高校师范生到农村支教政策,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让他们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手段等带到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让农村孩子受到新时代教育。为了使这一措施起到好的效果,教育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优秀师范生、青年教师到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任教。

2.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全面改进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手段和方法等,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情操的培养。对此,应采取一些措施。

第一,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初中语文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多思考、分析、总结,逐渐形成良好的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使自身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某种程度上,可以将语文看成是一门生活学科,通过它可以去了解我们生活的大千社会。为此,教师培训学生人文素质,可以开展书法作品展、诗词颂咏、作文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第三,使用电教手段。现代教学缺不了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当前农村初中教育设施总体相对落后,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增加投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标;教学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审视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最好的总结可以概括为“效率低,问题多”。纵观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尽管不少老师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教改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向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境

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有些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目标性不强,盲目性较大,教学计划性弱,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其次,教学方法不新。教法陈旧,不知变通,搞“满堂灌”、“题海战”,在教学中缺乏主导意识;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刻苦认真,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再加上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向学生授“渔”,使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差,因而学生也不知该怎样去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转化的过程。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这句话提醒教育工作者教育需要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同时“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做孩子们的合作伙伴,共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2.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可以使人树立信心和勇气。只有体味到成功的滋味,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与言语过程,才能大胆举手积极参与,特别是胆怯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质疑问难,点拨指导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看似平淡的教材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积极思考。如何使学生由不质疑到主动质疑,由不质疑到学会质疑呢?

1.营造气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求,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首先,我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安排,让思维活跃和不活跃的同桌,让成绩良好与成绩不佳的同桌,起到互助互补的作用。其次,教师对学生质疑和释疑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并且给予口头的、体态的鼓励。

2.提供机会。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探究的结果就不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四)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过去有段时间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动或赛课中,为了课堂出彩,笔者常常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优秀的学生,如全班最善朗读的去朗读,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画画的去画画……实际上只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跑龙套”,支撑整堂课框架的只是为数很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不语,课堂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递减。有此教训,笔者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结束语

总之,在对新课标理念的学习并付诸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在以上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使自己对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更深刻的反思,也使教学能力有更长足的进步。“还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应成为教师的座右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应是学生的座右铭。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问题研究;有关资料;文言文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材组件之一,一般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发展中心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教科书配套发行。本文探讨的对象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的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发展中心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从整体上来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精神并且编写的每一环节都注重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提供了较大帮助。但经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此套教师教学中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一、 “问题研究”要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解读

“问题研究”属于阅读板块里课文研讨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研究,目的是帮助教师从细部深入理解课文。可是在这部分中大多是篇目只是罗列几个问题,也没有清晰的层次和设计思路。显然,这与最初的设计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要想让这部分名副其实,必须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一方面,这部分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有代表性,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是有关联且不断深入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课文更准确地掌握文章重难点。另一方面,对课文中学生会出现的疑惑需要在这部分中进行详细的预设,以便教师在备课中有所准备。

二、 “有关资料”的角度有待扩展

这里所谈到的“有关资料”是指作为阅读部分的重要部件出现的资料,包括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鉴赏和评价、作者写作体会等。这部分不仅仅丰富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如果把它的角度再进行适当的拓展,其实用价值会更高。

增添一些案例、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特别是一些较为经典的篇目。这些可以帮助教师特别是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开阔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技能、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资料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实用价值也是相对较高的,便于教师学习借鉴。

三、 文言文中须对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解释

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更是难点,因此教师们在这部分备课过程中都格外细致。不仅希望对课文的内容写作特色及主旨准确把握,更希望对重点字词、句式、重点语句的翻译都能进行详细的讲解。

可是教师教学用书中文言文这一类文章与现代文相比较仅仅是多了“译文”这一小部分。一般教师备课都需要借助教参特别是新手教师,他们更希望从教参中得到更准确更高水平的帮助。所以,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文言文不仅限于译文,更有必要对重点字词、句式、典型性语句的翻译进行解释,为教师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教师教学用书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所以在编写过程中要注重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之真正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陆平.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研究三十年综述[J].中学语文,2008(11).

[3] 吴永福.语文教参之我见[J].现代语文,2010(5).

[4] 刘曙峰.中学语文教参编写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篇4

一、把握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人格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

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过程,其核心是人格发展。语文人格教育既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也是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我们的学科性质不能只讲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即只有认真地做好语文人格教育,才能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离开这一点,一切都会变成空中楼阁。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把握好语文人格教育这一核心,等于大海航行的轮船把握好了正确的航向,但如何让学生驾着人生的风帆,是作为船长的老师具体要做的第一件事。要想学生经得住人生风浪的考验,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就尤为重要。

如今的学生,由于父母对其包办一切,致使他们依赖性很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儿苦也吃不了,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不具备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将

来又怎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可见,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至关重要。

三、进行生活认识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诚实、善良、有爱心、有同情心

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而,在学习中如何进行生活认识方面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诚实、善良、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同样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教育。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口语技能 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大纲是教学依据的准则,通过对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综合整理,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层面的口语交际训练:第一层面,基础语文口语训练(普通话朗读);第二层面,倾听与领会训练(听读、倾听、应答);第三层面,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复述、讲述、讨论、演讲、辩论、采访等);第四层面,口语交际策略与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与语境、礼貌语言、说话艺术)。这四个层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口语交际教学虽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但是初中语文的教学时间并没有增加,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达到口语教学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口语训练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口语交际与阅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语文基础知识中的口语训练

普通话是我们教学通用的话语,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的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我们可以把课本内容当成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要读准每一个字词的标准音,就必须正确识记一些难度较大的字或词的读音。当然仅仅课本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补充一些语言材料,但要注意纠正一些现实生活经常用到但又容易读错的字音。这也与中考考试中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基本要求是一致的。这种基本的口语交际训练不仅可以夯实口语表达的基础,还可以学习了语文基础知识,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二、阅读教学中的口语训练

阅读教学是我们学习口语表达技能训练的主要教学板块,口语交际表达能力训练主要由以下几个内容组成:复述、讲述、讨论、演讲、辩论等。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教学要领,给学生多种不同的话题样式,采取多种听说训练方式。所谓的话题在本质上要反映学生实际交流的需要以及兴趣,选择的话题要利于激发学生说的情趣,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他们得到教益与启示。教师要善于从所学教材选择合适的话题,创设适合口语技能训练的课堂情境,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组成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情境。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了许多说话艺术和辩证思维较强的文言文,如《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小儿辩日》等;还有一些精彩的演讲文章,如《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赏析文中的说话和辩论艺术,并在课堂模拟表演训练,这就比空洞的说教所起的效果要好得多。有些语文课程内容的故事性强,对话很能体现人物个性,情节冲突而激烈,可以现场组织学生排练表演。这种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表演,如《威尼斯商人》、《市长》等;二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改编成剧本的小说或散文等,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在编剧的过程中,同学们就像实际上参与了整个文本的创作过程,通过扮演角色演出,借助表情、动作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进而能够深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发展智力。除了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口语技能的训练,如课前5分钟演讲、学生欣赏评议、朗诵比赛等,进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作教学中的口语训练

“说”和“写”本身就是紧密相连的两项基本能力。“说”更强调思维的敏捷和信息整合的速度,因此经常练习“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同样可以联系口语交际,比如口头作文、学生对话模拟生活场景、讨论学生习作或者作文话题等等;在一些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学写新闻和通讯、人物采访时也可同样进行口语训练,这都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写作本身也是对语言的运用,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口语训练密切相关的,写得好了,说也就不会差。当然不论我们采取哪种方法,都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口语训练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案,符合科学的教学原则;二是所选的口语教学训练要符合学生的要求,等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不能脱离学生可接受的范围,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学习和探索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去主动训练,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学理念 学习氛围 课程设计 实践能力

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综合化的趋势,知识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加强整合,向综合化道路迈进。提高初中生语文学科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思考、提前思考、积极思考。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讲解,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和实践者,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课改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这种理念的发展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尤其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注重学生的“学”,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总认为,学生的提前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解差别并不,其实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学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书本教材,进入学习预热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有一个比较与补充,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前预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艺术手法,包括穿插艺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往往形不成一个整体氛围。

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并把它制度化,适时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以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水平。

三、学前规划课程设计,注重启发性的发问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三者应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目前而言,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仍旧偏重“言”的功能,既重视理论性的语言知识、记忆性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应在课程进行之前,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现实环境来科学规划课程设计,由表及里地阐发语文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首先带领学生们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继而再将之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种“文本解读——精神引导”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开掘教材的深度,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积累知识、提升人文素养的契机。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平衡形式与思想性的比重,既关注学生的语文操作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精神素养。比如说在学习古代文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们了解其中的词义、修辞手法、文章概要等浮于“表面”的知识,之后再探析其中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让学生们从中领悟到古代文学的主要理念和光辉传统,并树立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提问环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重要形式,让教学知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顺畅地传递并反馈。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提问环节,做到基础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以便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并升华教学知识。这些提问中既包含关于形式方面的问题,也有关于思想内涵方面的问题,重在启发学生对形式与内涵的双层思考,由此完成“言”与“意”的合一。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7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而且教学与学习之间是互为促进的循环过程。因为就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而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双向建构的过程,他不仅需要从头脑中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旧有经验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着点,而且也要关注到与当前知识不一致的内容,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并设法通过调整来解决这些冲突,甚至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因此,建构主义下的语文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形成学习者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二、教学模式的运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一般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几个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语文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2.信息资源设计: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但是必须明确: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3.自主学习设计:在语文教学中一般采用支架式教学,围绕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首先回忆有关这一主题文章的学习应把握的知识点,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由此延伸到本课的学习。初步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4.合作学习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自主学习,丰富知识建构的内容。当然合作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此,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一般应由教师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也可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也可作为讨论的内容。从而起到点拨升华的的作用。

5.学习评价设计:包括个人学习评价和小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篇8

1 切合实际,准确定位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准确地把握好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度适宜,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学目标的定位还要严格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另外,要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除了在课堂上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差等生,给他们额外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目标。

2 注重备课环节,不上无准备之课

《孙子兵法》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学也应如此。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地顺利进行。

首先要充分地备教材。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这样方能融会贯通,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把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从而为下一步教学设计打下基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其次要充分地备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善于分析学情,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其主动发展。

第三要充分地备教法。如合理采用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影视新闻视频等,这些教具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充分挖掘课堂语言的准确性、规范化与艺术性,在艺术因子的熏陶下引导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而又不乏风趣的语文素养,为高效课堂奠定好基础。

3 设计合理流畅的教学流程

3.1 每天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每天都要带着愉快的心情踏入教室,以和蔼的笑容走近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

3.2 注重导语设计,“先声夺人”。课堂的开篇工作是一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正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在一节课开始时能够以新颖独特的道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教师在上课前就应该设计一段与此次授课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兴趣的导语,好的导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乐趣。

3.3 有效提问、合理解答与积极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在提问中总结经验,并运用好提问这一关键性的互动工具,掌控好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提问的时机。最好能够在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们提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最好与身边的实际相联系的问题。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先进行肯定性回答,即便学生的回答并不正确,但是也应该能够讲一些鼓励的话。因为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信心。但评价需要讲究技巧,既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不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压力,有恐惧感。

4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平等互动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种成功感和一份自信心。因为语文教学过程不是批判和判断是非,而是促进学生感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因此,构建宽松、民主、立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极为重要。

4.1 师生关系平等化。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

篇9

一、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早在1960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就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从理论上肯定了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引导性材料的显著功能。教师合理安排和利用引导材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多样性、生动性、形象性等优势。在安排引导材料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能够抓住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引言,这样必然会事半功倍。

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课文题目很吸引人,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前就阅读了课文,觉得没什么难的,不由自主地忽视了老师的讲解。此时,教师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甚至夸张的漫画作为引子,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理解,还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寓意,即我们更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纯洁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2.开阔学生的视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教育教学观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的外延就是教学的外延,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外部世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与美丽的自然世界中学习知识,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影子。然而,传统的教学媒介局限于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所接触的是经教师分析后的教材,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都是一些现成的书本知识,这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多媒体具有较强的综合处理功能,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丰富的生活“搬”到课堂上,使学生身在教室,心驰骋于广阔的世界与宇宙,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学到更多知识。

3.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是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

例如:执教《向沙漠进军》一课之后,针对学生对土地沙化的现实忧虑,让学生围绕“防沙”、“治沙”的探究专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上网或从课外书上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写出活动后的感想、设想、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增强了环保意识,更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用上语文。

二、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需要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不断的体验与感悟。新课程改革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向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存在明显差异,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多媒体的运用,以图文声像创设教学情境,的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学习的动机,但是某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多彩的屏幕上,学生甚至没有时间看教材,没有时间阅读。任何脱离文本的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没有了空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只重视课件教学,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就是一堂高质量的课,就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教案及课件是由教师设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的,学生学习的收获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因此,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是把多媒体当做教学的指挥棒,让老师与学生一起跟着多媒体走,减少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甚至抑制他们思考的欲望,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教师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工具更生动地讲授课程。

3.学生成了旁观者,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篇10

文以载道,这是古训,也是文章对读者的基本教化作用的体现。而初中语文教学要秉承这一文化传统,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健全学生的人格,教会他们感恩,回报社会。其中,"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现如今,感恩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1.2父母之恩。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1.3祖国之恩。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1.4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2.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感恩教育的方法

3.1信息筛选――知恩。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3.2情感体验――感恩。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3.2.1在朗读中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2.2在想象中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2.3在思考中体验。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