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3)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4)了解大气压强与体积、高度、沸点、天气的变化关系。
(5)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一些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
(3)感知人类对大气压强的利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认识,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难点: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
仪器材料:易拉罐、针筒、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砝码、活塞式抽水机模型、
离心式水泵模型、托里拆利实验录像带、抽水机和离心泵电脑动画
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分组实验、讨论相结合、演示实验、自学法
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出课题
导学过程
一、体验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1、阅读教材68页内容,用笔画出重点词和句子。观察8―22的四幅图,思考:
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说明了什么?
3、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完后,讨论上述问题。5分钟后小组演示、分析、总结出结论。
可见,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 。这种压强称为 ,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3、讨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产生原因:1)由于空气有质量,会受到 的作用
2)具有 性
浸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产生的 ,大气内部向 方向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的测定
1、提出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能测出大气压的值?
简要介绍科学家托里拆利.
放录像:托里拆利实验,同时思考:他是如何测出大气压的值的?
看完后,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1)水银柱下降到760为什么不再下降了?
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柱上方是 ,而管外水银槽面上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正是 支持着管内760毫米高的水银柱,
也就是说此时大气压强跟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2)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根据液体压强P=ρgh,计算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ρ水银=13.6×103Kg/m3)
P气=P水银
=ρ水银gh
=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1标准大气压(P0)= mmHg= Pa
(3)、如果玻璃管倾斜,会影响结果吗?为什么?
(4)、改用粗一些或细一些的玻璃管,会影响结果吗?
(5)、如果漏进去一些空气,会影响结果吗?为什么?
三、大气压强的变化
1.阅读教材70页“科学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计是用来测量 的仪器。
(2)、气压计分为 气压计和 气压计,又叫 气压计。
(2)、分组实验: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前端小孔,另一只手压活塞,有何感觉?再用手向外拉活塞,又有何感觉?
得出结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它的压强就 ,体积增大它的压强就 。
(3)、大气压与高度、天气的关系
出示幻灯片,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①、高度越高,气压越 ,高度越低,气压越 。
②、天气晴朗气压 阴雨天气气压 ;夏天气压低,冬天气压高。
(4)、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液面上的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 ;反之,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越 。
四、大气压的应用
⑴: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8―28,思考后进行解释。
⑵:大气压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
演示抽水机的连续抽水动作
用电脑动画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分步工作过程
学生填图8―29,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演示实验,演示能够连续工作的离心式水泵.
然后再用电脑动画模拟分步工作过程.
思考:为什么工作前要将入水管和水泵内充满水?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五、当堂测评
1.登山运动员徒手攀登海拔较高的山峰,在继续攀登海拔4000m以上高度时,尽管经过充足的休息后再爬,但是越往上爬越感觉到乏力,出现头晕、耳鸣和恶心等现象,其主要原因( )
(A)山峰陡峭,人体能量消耗大 (B)高处气温太低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
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江晔,刘兰.再谈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0).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教学;创新;挑战
我们知道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注重于对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在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在个人能力和实践方面关注不足。针对这样的不足,提出新的改革,出现新的挑战,必然要有创新的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就此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认识,抛砖引玉,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挑战一:授课方式的创新丰富
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讲座式,这种方式并非一无是处,有些内容,或者某一时间段甚至可能比较适合采用讲座式的授课。新课程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重点是还课堂于学生,反对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要给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巧妙地运用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式学习。
挑战二: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我们有时候会想,哪些地理知识是对生活有用的?哪些知识是常用的?哪些知识是不常用的?与以往课程相比,新课程提出了许多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地理知识,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在不同的温度带,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补充”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能把生活中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件与地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让学生认可“地理有用”这一观念的目的。结合教材,我们会逐渐把握这句话的。
挑战三:学生学习评价的改变
由于过去的教育观已经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新理念,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观念。新课改提出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如下评价: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多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爱学、主动学;针对学习习惯的评价,注重在日常的教学中,给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肯定;针对学习方法的评价,注重学法指导,对于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加以引导和适当推广;针对情感态度的评价,把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良的情操要及时的肯定表扬。
挑战四:在地理教学中要融入精神层面的教育
我个人觉得,地理不是让学生接触纯物质的自然地理世界和直观的人文世界,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要做好育人的工作,这就是我提到的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精神层面的教育。我认为有如下精神层面的价值值得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巧妙融入:在学国的疆域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让学生深深意识到我们的疆域除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陆疆,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还有被他国占领的小岛;在学习人种和民族时融入爱人教育,虽然地球上的人类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可是血管里流淌的都是红色的血液,大家都是地球的主人,是彼此平等的,不能有种族歧视;在学习自然灾害时融入生命教育,结合大地震、海啸、台风、洪涝等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生命安全威胁的灾害,教育孩子们生命的可贵……
总之,今天的中学老师,是站在“教改”前沿的。作为中学地理老师,我们承担着地理这样一个特殊的科目的教学工作,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思考教学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问题,才能使自己进步,胜任“新课改”下的艰巨的地理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林培英,马贺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
[2]邓桂香.谈一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J].成才之路,2009(18).
篇4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 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
篇5
关键词:地理教学 情感 认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逐渐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加强情感教育的研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情感在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设计并未将其纳入设计范围。笔者从实际教学入手,对情感与认识的关系做了以下探讨。
一、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根据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是分离的。情感是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反过来又给认知活动以强烈的影响。它通过不同的信息加工模式对认知起驱动和组织作用,不但在量上影响认知,而且还影响认知结构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情感对认知的影响。
实践证明,人处在愉快、松弛状态时,思维极为活跃,大脑记忆欲望和效率都很高。这说明,个体的情趣状态直接影响认知活动的智力操作,这就是情感的动机功能。比如,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工作效率,一个人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时,思路开阔,浮想联翩,反应敏捷;一个人情绪郁闷时,则注意力涣散,记忆思维迟钝。消极的情绪对学生学习具有抑制的作用,严重时还可以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另外,情感还可以调节认知过程的行为,即情感的认知功能。具体来讲,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增强、组织、选择、干扰、破坏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就是推动其追求和维护真理的动力。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它和认知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二者达到统一,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地理教学中如何做到情感与认知的结合
人类的个体行为极少能够绝然把认知和情感分成两个各自独立的部分的,个体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既有认知的成分,也有情感的成分。地理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也是相互伴随在教学中。情感与认知的结合也就是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情感交流,教师可采取“以情促知,以知促情”的教学方法。
1.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情感功能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凡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事物,往往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在学生的头脑中,并促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积极参与。凡是学生有兴趣,学得扎实的课程,往往都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并且注入了自己强烈的情感。学生有愉快的情感,就能够充满乐趣地学习,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八年级地理教学中,讲到中国地理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掘教材内容,首先用一些幻灯或图片资料、文字数据,给学生讲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有许多重大的发明,有广阔的领土,有壮丽的山河,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等。但是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少,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某些发达国家,这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知识来建设和发展祖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通过资料和讲解,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祖国的美好,从而从感情上接受祖国的强大是值得自己骄傲的,对祖国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激发了解祖国地理知识的渴望和兴趣。这种对祖国的爱也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昌盛的责任感,使他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
2.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情感表现
现代的学生热情,富有同情心,思想单纯,富有冒险精神,而且充满幻想,情感不稳定,感情脆弱。根据他们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重视自身的情感培养,以自身的行为和美德,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造成一个美的感情交流空间,使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情虽无价,却对学生学习知识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既是知识的交流,又是双边感情的交流。而感情不是靠书本教出来的,而更多的是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去感染的。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一个教师喜欢、学生爱学的环境,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亲切的态度、和谐的语言、体贴的行动去创造一个充满和谐、愉快、融洽、民主的情境,以教师丰富的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丰富的情感学习,以教师的乐教,促进学生的乐学。教师还应以无比的爱心去赢得学生的热爱,以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意志力和学好地理的坚定信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愿意对地理知识进行感知、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抓住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容,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去追求新知识。
4.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对学生一视同仁
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应以更大的热情、更大的爱心去教育、去感染,充分体现出教师的爱心和关心,使他们有信心把学习搞好。由于差生一般都比较自卑,情感上缺乏自尊和自信,教师如能够给以更多的关怀,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具有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重点知识、趣味活动等方面入手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才能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才能找准切入点。另外,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适当加一些激励的语言。作业评语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好机会,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更可以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篇6
以惠州市两所重点中学和两所普通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涉及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的空间测试题,开展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抽样调研。研究表明:惠州市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对于不同的地理要素、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均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对影响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研究可为惠州市及其周边地理教师的因材施教以及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科学建议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
中学生 空间想象能力 地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的科学,它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还能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而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特征和空间演变规律。对地理空间能力的相关研究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多数研究从地理空间的内容与要求、地理空间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地理空间能力评价等方面开展了深入探讨,对于中学地理空间的系统性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基于地理空间相关试题的抽样调查,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取样研究还做得不够,有的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教学层面,从而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据此,本文从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设计出能够考察学生地理空间形状、空间大小、空间方位和空间距离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调查问卷,通过对广东省惠州市两所重点中学和两所普通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展不同条件下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比较研究,为地理教师的因材施教以及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科学建议和经验参考。
一、资料来源
1.调研内容
本研究在分析中学地理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从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四个要素进行调研:(1)地理空间形状想象能力测试,共4题,设计时考虑到区域轮廓、空间排列状态的空间形状的两大类内容;(2)地理空间大小想象能力测试,共4题,设计时考虑到区域尺度的大小、地理事物空间范围的大小这些问题;(3)方位测试,共4题,设计时侧重方位方向、邻接关系、所处部位等;(4)距离测试,共4题,设计时侧重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距离参照和地理事物、现象随空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调研对象
本文的调研对象是广东省惠州市两所重点中学和两所普通中学共408名学生,每所学校发放问卷102份,总计发放408份,共收回涉及不同地理要素、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校教学环境、不同年级的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为98.04%。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要素条件下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比较
本研究从A、B、C、D四组测试题分别考察学生对地理空间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的空间想象能力。从统计结果可看出:学生对区域轮廓、空间排列状态等形状要素的想象能力较高,对一些直观形象的事物印象较深;而对于大小、方位等较为抽象的空间地理要素的想象能力较低,尤其是对平面图上所表示的立体空间大小和方位的理解和想象能力较差;对于地理事物的空间距离,特别是球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因难以在平面图上直观表达,文字描述又显得较为抽象,较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空间图像。从图文转化测试可以看出,学生图形转化为文字的空间描述能力较强,而文字转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则较弱;平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能力均不强,其中,立体图转平面图的能力稍强于平面图转立体图的能力,说明学生因缺乏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模块的训练和日常空间想象的积累,其地理空间想象能力仅处于一个缓慢趋向成熟的初级阶段。
2.不同性别条件下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比较
通过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女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能力总体上略优于中学男生,但优势并不明显。对于具体的地理空间要素,中学女生对于地理空间形状、大小和方位的空间想象能力略优于中学男生,而对于地理空间距离的想象能力则略弱于中学男生。
3.不同兴趣爱好下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比较
从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爱好跑步的学生人均得分较高,而没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人均得分较低,其原因与不同场所空间环境的差异有一定关联:爱好跑步和球类的学生,常在各类运动场所之间穿梭,活动范围较大,空间视野较为开阔,加之多数体育活动本身就强调空间概念,使得爱好运动的学生得到了更多的空间想象能力锻炼;爱好健美的学生,活动场所较为固定,但健美对形体的要求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据实地访谈得知,兴趣爱好不多的学生,多数喜欢宅在家里,接触的地理空间事物重复和单一,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空间还未拓宽。
4.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学校差异分析
从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重点中学学生的各项得分均高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其主要原因有:重点中学有良好的多媒体教学条件、多样化的直观教具、优秀的师资力量,有的重点中学还建有小型地理科学实验站,为学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重点中学开展地理综合野外考察和校内观察实习的机会较多,也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5.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不同年级学生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八年级学生的总体地理空间想象能力优于七年级学生,究其原因,除年龄差异造成的影响外,相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不仅在地理学科中近一步加深了对于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大小和空间距离的认识,还在数学课程中掌握了更多的几何知识,其地理空间想象能力较低年级学生而言得到了更多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由于中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仍处于一个缓慢趋向成熟的初级阶段,教师应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从平面到立体、从抽象到具体的逐步深入的学习规律。地理图像、多媒体等地理教学工具的直观应用,可将抽象、繁杂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力。比如,在讲述“地球公转与四季更替”这一章节时,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教学视频把“地球公转”的全过程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脑海中形成地球和太阳在各自轨道中运移的空间图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
2.借助实例教学,提升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为了让中学生更好地锻炼其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应尽量利用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并撰写实验报告。若因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没有太多的机会带学生参加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或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野外实习,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列举相关实例,并借助实体教具和多媒体联系实际加以类比和说明,让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要素形成相应表象。比如,在讲述“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拿出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实例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即将学习的“地球公转与四季更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关注性别与爱好,提升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中学地理课程既有文科综合的性质,又有理科思维的范畴。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性别差异。对于中学阶段而言,多数男生的思维较活跃,多数女生的基础较扎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偏文科偏常识的知识点,要注重男生的识记;对于偏逻辑偏思维的知识点,要照顾女生的进度。兴趣爱好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的积极引导,教师和家长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健康、进取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从而开拓学生的地理活动空间和视野,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4.强化学科关联,提升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课程的学多数是以前面所学内容为基础,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平面到立体的一般教学规律,鉴于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在学科教学设计时,可以采取调整课程安排、补充学科知识等方式,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比如,刚进入七年级,学生就要接触对空间思维要求较高的地球概论部分,而此时七年级数学的相关几何知识还没有开始学习,由于缺乏相关的几何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时显得较为吃力。对于此类情况,教务处应统筹关联课程的教学进度,让涉及地球概论部分的地理章节与涉及空间几何部分的数学章节进行统一的编排,或在教材版本的选取时进行全局考虑;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地球概论部分时,应先补充学生必备的几何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再学习偏逻辑思维的地球概论课程会显得较为容易。
5.缩小学校教学差距,提升普通中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普通中学因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的不同以及教学条件和教学师资等方面与重点中学的不对等,导致普通中学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于不同学校之间教学条件的差异,各级教学部门应积极促进各学校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如高级中学的教师到普通中学讲学,构建交流平台;普通中学的教师到高级中学去听名师讲课,学习高级中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对于地理综合野外实习,不同学校可以开展联合教学,让教学资源得以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让普通中学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两所重点中学和两所普通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涉及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的空间测试题,开展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抽样调研,得出结论:惠州市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对于不同的地理要素、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均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差异性分析,本文提出了加强直观教学、借助实例教学、关注学生性别与爱好、强化学科关联、缩小学校教学差距五个方面的针对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徐志梅,袁孝亭.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0).
[2] 徐志梅,袁孝亭.运用GIS培养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0(8).
[3] 刘红叶,吴立.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
[4] 袁孝亭.利用地理空间要素发展学生空间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09(8).
篇7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①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以图释文,配合地图册教学相得益彰。
②多媒体进行教学,形象直观,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记忆。多媒体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它能跨越时空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激起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如在学习《多民族大家庭》时,学生无法感知当地的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这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变枯燥为生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巧妙插叙,激趣
教师引用与教材有紧密关系,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一方面能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如在学习《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时,《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一边朗诵一边展开长江三峡的景观图片。这样学生对长江三峡及其湍湍急流地景观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情景交融,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的激情中会与老师一起朗诵,为我国江山如此多娇而自豪。
3.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设疑是地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流展开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讲课中提出启发式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一节中,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这个重点,既要求学生识记又要求学生掌握。因此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秦岭以北的西安和秦岭以南的汉中,只有一山之隔,而气候和降水却相差很大,以致出现“山前桃花山后雪”两种迥然不同的地理景观?学生马上被“山前开花,山后下雪”这一反差现象所吸引,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思考,去积极寻找答案。
二、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1.教师要创设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中要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议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发表自己的想法,评论其他同学的说法。如让学生自己播报一段天气预报等等都能激发学生动机。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学生有了敢于发表自己想法的勇气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铺向成功的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和情感结合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学习的成功。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当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要给予肯定,即使学生的想法不完全,也一定有可取之处。
3.教师要培养学生想学习的内驱力
只要学生有了想学习的内驱力才能有效而持久的投入学习。有了对地理事物认知的需求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追求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成功的内在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获取知识,并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尽可能的各种条件,以学生的这种内需感得到充分的满足。
三、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为学生铺设发掘问题的阶梯
现行教材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文中适当增添了文献资料,为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处理材料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八年级上册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资料了解黄河的危害及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思考题试着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解决黄河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这样,将知识拓展延伸的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有自主探究的价值。另外,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量的补充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如在学洲与大洋时,为改变枯燥的看图记忆,在上课前让学生结合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图,看一看火炬经过哪些大洲,穿过哪些大洋,让学生在地图上寻找并记忆,这样,利用学生对这些事情的兴趣,作为他们自主学习的知识、探究问题的切入点,化枯燥为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四、适当开展课堂讨论与辩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多媒体 合理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91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配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为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地理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课程在各级各类师范学校地理专业都有设置,初级中学分期分批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和远程培训,为中学地理教师具备过硬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一、多媒体运用的优点
(一)突破教学重难点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现代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海陆的变迁》中的“大陆漂移假说”,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怎样解决这一重难点呢?首先,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故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过程及内容,随后将书中的插图,用多媒体移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拼和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为什么会有古老地层上的相似,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填补认识空白点
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比如地球的公转,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些内容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描述,便可以透析抽象,变得形象直观,较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并非所有的课堂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不管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多媒体,更不顾多媒体的出现是否在恰当时机。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感觉老师在演戏,无形中老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的地图具有形象、空间感、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白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的讲授,要求学生找出波斯湾石油外运的三条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地区。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良好的地理识图能力,空间感的培养。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他们海峡、运河的名字,一点实用性都没有。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好,但是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展现外运航线(中东地区与美国、日本、欧洲石油运输的轨迹),知识点变得更直观,更真实,学生也易于理解。
(四)展示遥远地域的抽象地理知识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为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地理知识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讲解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时,主要是讲解各大洲的基本情况,世界各地区的L土人情和生产生活,世界各国的地形地貌和工农业生产,这些地理知识离学生太遥远而且很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我们只有用多媒体教学,化抽象知识为形象的直观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才生动有趣。八年级地理主要介绍我们各地的地形地貌,我国各省区的生产生活,如果我们用多媒体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各种地形地貌展示出来,对学生都很有吸引力,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旅游网站中的风土人情、风光照片、趣闻轶事展示给学生,这一定会使我们的地理课增色不少。
二、避免多媒体使用的弊端
(一)课件容量大,“机灌”现象严重
有些地理教师,课前没有精心备课,不了解教学目标,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更不考虑学情,针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不做详略的处理就全搬到课件中,这是一种“教材搬家”似的多媒体教学。还有些地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作了解,也不相信学生有对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能力,在制作课件时,不分重难点地将所有知识都在课件中呈现出来,更有甚者把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学生难以听懂的课外拓展内容也罗列到课件中。诸如此类的种种做法都会导致课件容量大。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为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将课件内容一一呈现,学生思考、理解的时间很短,留给学生讨论、做笔记的时间很少,参与互动的机会更少。而教师只是机械地操作电脑,频繁地变换幻灯片,作为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操作者,出现严重的“机灌”现象。调查数据显示:29.5%的学生反映信息量大,34.8%的学生提到教师操作太快,认为地理教师课上有40分钟以上的时间在操作电脑的学生有28%。这些数据有力的说明了这一问题。
(二)对教学主体不清
教学设计的任务由教师来完成,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教学的主导者;完成学习任务的主体是学生;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目前67%的地理教师在选择多媒体教学时考虑的关键因素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很少人考虑教学方法的需要,更无从考虑如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逐步地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唯媒体独尊,忽视传统教学优势
篇9
一、试卷的总体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及考查内容
本次考试试卷的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由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三种题型组成。考查内容是八年级下册除长江沿江地带以外的内容。
(二)试卷的特点——重读图,题灵活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填空题答题情况
2、选择题答题情况
3、综合题答题情况分析
综合题共4大题,40分。主要考查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香港特别行政区图、黄土高原地形图。从学生的答题看,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薄弱,低分率偏高也主要就是由读图这方面造成的。尤其第4题,虽然教师在讲黄土高原时曾经讲过,由于超范围老师没让复习,许多学生对此印象不深,只有少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大多数学生都是错误一片,甚是可惜,这同时也提醒教师在今后的教学 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总之,答卷情况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的地理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必备的运用地图能力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1、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审题不清,思路不明,解题能力差。
2、学生基本读图析图能力较差,如第4题黄土高原地形图学生得分不高。第1题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虽是简答题,但如果脑中有图的话做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四、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读图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用图训练可采取拼图、游戏、知识竞赛、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
地理试卷分析(二)
经过几天艰苦的复习考试,这学期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我校总体情况还算可以,学生差距不是很大,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说是喜忧参半,现对这次考试的试卷作以下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次试卷由我们绿园区的地理教研员李老师命题的,纵观整张试卷,可以看出,重视近阶段的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出题范围是本册书一、二章的内容,知识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今后我们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体分析,本试卷具有两大特点:
( 一) 重视基础,题型齐全
2 、本份试卷光单选题就占了30 分,这些题目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例如:单选题中的“人口最多的省”、“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我国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等等,只要学生稍加用心即可得分。当然,关键是要细心,马虎是得不了高分的。
3 、本次试卷共四个题型: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读图分析题,题型很全,也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学生半学期的地理学习效果和地理基本技能。
(二)、重视读图,试题灵活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 、填空题答题情况
2 、选择题答题情况
3 、连线题答题情况
连线题共16 处,每处一分。共分四小题,其实考查的是学生平时上课听课的状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点,只要记忆清晰、牢固就能连对,错的最多的是3 、4 题(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与简称连线),是有些学生比较懒惰,不愿意去背,更不会理解记忆,所以记忆起来更加困难,考试时就凭着感觉答题。
4 、读图分析题答题情况
读图分析提共2 道大题,共34 分。第一小题考查的是我国主要的地形分布,学生答题情况很糟,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对各高原、盆地的具置找不准,山脉不能对号入座,都能写上,但是一部分同学就是答串了,所以丢分较多,只有少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同时也提醒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板图教学,读图能力培养。
第2 小题学生对“省会”、“首府”概念不清,结果很多学生答的是全称,需要我们在讲课过程中适当的拓展知识面。
三、存在的问题
1 、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审题不清,思路不明,解题能力差。
2 、学生基本读图析图能力较差,答题能力差,如有些生癖的字如“准噶尔盆地”在选择题里出现过,学生在填图时却不会写,不知道去权衡整张试卷寻觅答案,融会贯通能力差。
四、对今后的教学启示
1 、备课要细致,严控课堂。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环节一定要细,加强集体备课的商榷。上课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严控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
2 、重视板图教学,加强读图能力培养。上课时我觉得用多媒体教学时好,图文并茂,可是有时会适得其反,学生光看热闹,没注重读图。如我们上课时能够把中国地图画到黑板上,把要讲的地理事物在板图中体现,天长日久学生就会有印象,形成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 、重视基础知识记忆,加强动笔能力培养。重要的知识必须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在课本上作标记,然后对于一些难写的地理名词需要在课堂上训练读写能力。
4 、活教活学,培养随机应变能力。在备课时,细心认真些,在讲课时灵活教学,整合教材,不提倡照本宣科,培养学生灵活的地理思维能力。
5 、鼓励学生师徒结对,给予适当奖励。有些班级的学困生比较多,都靠我们老师一对一去辅导,恐怕是很困难,如我教7 个班级,平均每班都有6 7 个学困生,那么一共40 人左右,都要靠我自己去辅导,恐怕是累坏我也做不到都让他们及格。所以我想个办法。在每个班级安排一些学优生一对一辅导学困生,比较奏效。
地理试卷分析(三)
(一)重基础,题灵活
(二)重读图,题多变,并赋予不同的问题情境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中读图分析占了70多分,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该试卷强调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问题情景创设,不是教材直接的内容,但运用所学知识,都能灵活解答。本试卷考察的方面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灵活多变、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学生在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
(二)综合题:第一个综合题主要考察七大洲、四大洋的有关知识。但本题没有直接填图,而是把此知识寓于情景之中,因此,有一部分同学没能理解题意,故失分较多。第二题考查了等高线的有关知识,情景相对简单,故失分较少。第三题属于连环题,既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又考查了读图表的能力,有些同学由于读题不认真,致使一步错,步步错。故失分较多。
读图分析题:尽管这些是教师在讲课中多次强调过的题,但仍有部分同学出错,实属不该。许多同学由于对地图不熟悉,导致答案五花八门,乱七八糟。最后一题,多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告诉学生会怎样考查这个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结合本试题的难易度,本次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应该说,不管是学生个体之间还是班级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35-02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地理,是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理想场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现以教学湘教版八年级初中地理《农业》一课为例,在教学完课文后,笔者将家乡的生态养鸡场作为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以“我们从生态养鸡场得到了什么”为主题,谈谈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一、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活动主题:我们从生态养鸡场得到了什么。主题内容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活动目标:考察生态养鸡场的地形、气候、植被、资源等情况;了解养鸡的过程及生态养鸡场的经营管理情况;用地理知识说明生态养鸡场的生产、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讨论生态养鸡场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搜集资料,调查走访,做好实验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实施农业小项目生产。
3.相关知识:地理、生物、旅游、家禽养殖等。
4.理论依据:生活的地理、实用的地理;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
5.活动工具与材料:互联网、家禽养殖与市场营销材料、移动电话(具备摄影、摄像功能)。
6.地理技能:学会观察地理环境;学会获取、分析和综合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
7.对学生的评价:要求学生能够回答生态养鸡场如何搞好生态养殖这个问题,至少说出2个理由;利用地理知识至少发现一个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利用材料找出1~3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寻找合作伙伴,学会推销自己与说服他人。
8.实践操作: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出自己的意图和规划,合理选择实践场地;学会适时调整实践的思路和方向,使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9.反思与总结:学生能够组织文字进行总结,交流和展示活动成果。
10.时间安排:课堂教学2―3个课时,考察实践活动基地2―3个小时,探讨总结1―2个课时,研究与实践活动10个双休日。
二、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精选基地,创设情境
在家乡,有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从身边的地理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养鸡场作为实践活动基地,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遵循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选择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完整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方便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的沟通与合作,为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考察基地,思考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考察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是达成活动目标的关键。因此,在开展活动前让学生介绍养鸡的知识或描述生态养鸡场的情况,从中发现自己在养鸡问题认识上存在的不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生态养鸡场周围是什么地形;从植被类型角度概括该活动基地的气候特征;生态养鸡场周围的环境怎样,附近有什么资源;从养鸡场的选址上看,养鸡场主人利用了哪些资源;生态养鸡场的规模及经营情况怎么样;如何利用环境进行病虫害防治;养鸡场除了养鸡,还种植了哪些农作物,是否发展了其他产业。这些问题不仅全面、层次分明,而且突出了趣味性、启发性和实践性。
(三)组织探讨,解决问题
将以上问题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讨。比如,采用由表及里探讨法,得出生态养鸡场属于农耕区畜牧业,养殖户利用山上气候温暖、生物多样化的优势,发展生态养殖,使得鸡肉鲜嫩甜美,市场前景广阔这一结论。再如,采用类比探讨法,将家庭养鸡与规模化养鸡场作比较,发现家庭养殖规模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投资大,收益低,而生态养殖场由于具有比家庭养殖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技术,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如,采用综合性探讨法,从地形、气候、环境、技术、市场等方面阐述该生态养鸡场取得较大成功的原因。各个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探讨活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在掌握学习地理方法的同时,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四)深入研究,发现问题
各个小组完成讨论活动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集思广益。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入走访调查,利用和生态养鸡场场主一起养鸡的机会,深入研究问题。比如: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思考,该养鸡场是否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地理条件,达到了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没有充分利用条件,该怎么做;从环境问题角度考虑,该生态养鸡场是否可以升级为现有的生态环境圈,从而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收入;根据该生态养鸡场的自然条件,还可以发展哪些产业,从而实现多种经营。通过深入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明白人类只有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达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
(五)收集信息,实践操作
经过多方研究和论证后,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于是就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以致用。否则,本次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将会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实验项目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市场、实验对象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写出简单的评估报告,并在报告中注明市场前景、需要承担的风险、操作过程,寻找合作伙伴,然后推广自己的实验项目。有的学生根据生态养鸡场存在的不足,设计出了新的发展规划。比如:在现有的植被的周围种植灵芝、金银花、牧草,养殖蜜蜂、蚯蚓等,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利用养鸡场周围的荒地种植果树、竹林,竹林下可以养鸡,鸡棚边养殖粉虫,用虫粪、鸡粪种植玉米、蔬菜,从而降低养殖的成本;生态养鸡场旁边的水库可以养殖鱼、虾等水产品,除了可以用小虾喂鸡,还可以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垂钓、林间采果、野地摘菜等活动,实现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有的学生与在外地打工的青年联系,取得各地超市销售本地农产品的订单,因地制宜地种植甜椒、甜玉米、田笋、蘑菇,养殖麻雀、牛蛙、山鸡、野鸭等,实现农业的市场化。
(六)善于总结,形成硕果
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学习任务,学生要学会观察、思考、论证和操作,还要学会总结、归纳和反思。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思考从中收获了什么,是否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是否具备了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处事风格。学生进行总结的形式有很多,如撰写心得体会报告,总结学习地理的方法,利用调查报告制定生态养鸡场的未来发展规划,开展瓜果、玉米、土特产展销会等。
三、几点启示
1.选择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基地要具备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笔者所在的县城有许多地理资源可供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选择了既普通又实用的生态养鸡场作为实践活动基地,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利用所学的知识,开拓创新,改变家乡经济单一、落后的面貌,把古老的养殖业变成现代化的订单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 上一篇:施工期间交通安全措施
-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