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学科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学科特点

篇1

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0—0053—0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及“地理课程必须体现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必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等理念,要求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并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的实践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远离自然,缺乏实践。如何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值得广大一线地理教师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

一、实践能力的内涵

所谓实践能力,是指在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地理教学而言,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地理信息的搜集与诠释能力,即能够借助文字、图表及音像等搜集信息,并正确处理、分析、评估和表达所搜集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决策能力。其二,地理观测、实地考察与调查访问能力,即会使用气温表、气压表、雨量器、经纬仪、地质罗盘及泥沙采样器等地理观测仪器,能够进行简单的乡土气象、地质与水文等的观测,可对植物群落及人文社会事件进行调查等。其三,一定的乡土地理评估、预测能力。如,能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进行分析与评价,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市场动态、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景及投入产出等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预测。

二、深入挖掘教材

地理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在现行地理教材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几乎每一课都设置了实践和实际运用板块内容,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家庭中房子的朝向及院子中厕所的位置,大到工农业布局、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等。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完“新兴工业区”的内容后,我提问学生:学习本课有何意义?在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借鉴成功的经验,改造我国的新兴工业”后,我接着又问:我国新兴工业发展采用的“温州模式”与“意大利模式”之间具有明显的差距,你们认为差距在哪儿?”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及对各类数据和资料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意大利新兴工业具有“小、轻、同、专、散,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小、轻、同、专、散”分别是指“小企业、轻工业、同类企业、高度专业化、分散生产”,“形散而神聚”是指企业形成了生产—销售—信息服务—网络一体化,而温州的新兴工业虽然也具有“小、轻、同、专、散”的特点,但却未形成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体系,同类企业之间缺乏联系,竞争激烈。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其开展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篇2

1 内容选择的精炼性

新《课标》在教学内容上有了较大的简化,如:世界地理学习的大洲,由原来的7个减少为至少一个、13个地区减少为至少5个、国家数目由原来的22个减少为至少5个;地球地图中,减少知识重复和学量,一些常识性内容不列入基本要求。

2 课程内容的设计的实用性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新课标》提出的两大新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社会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利于学生在应对未来挑战中把握更多的主动权,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知识内化和素质提高。新《课标》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重点突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如:新《课标》将“乡土地理”确定为必学内容,其范围是指学生学校所在的地区的生活环境,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新《初中地理课标》引进了现代信息技术,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新技术成果应用。

3 地理课程的开放性

以往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完全依赖于教科书,造成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在教学形式上,片面地依靠于课堂教学,忽略了地理教育的“生活化”的特点,破坏了学生与生活环境之间的亲和力。新《课标》把课程资源划分为三部分:一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的等;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电子地图和丰富的网络资源等。这三部分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将书本世界与师生生活世界有效地联系起来,将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使课程资源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此外,课程内容选择也更具有了灵活性,如区域地理学习中,新《课标》只规定各层次区域的最小个数,不规定选择那些区域,地区由原来的13个区域减少至5个区域;国家由原来的15个减少至5个,这5个地区或国家可以自行选择;大洲的学习也是如此。

4 课程的难度降低

以往的《教学大纲》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出发,教材内容繁、难、偏、旧,如地球、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重头戏,这部分人只要求多,难点集中,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使初次接触地理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地理的热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这种安排不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学习的要求。我从事地理教学近十年,多数学生认为地理难学,难度大,仅次于物理,精简课程内容,降低难度是势所必然。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降低了难度要求,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素质全面养成提供空间。如:在地球、地图这一部分删去了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地形剖面图等内容;世界地理中海洋与陆地、世界气候中,删除了海底地形、地形形成、气压和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等较难的内容;此外,删除了时区和日界线等问题。

5 课程内容的人文性

地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智能,更重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学习地理要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其中,事理、人理与人文教育有关。我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除区位、政策和自然条件外,思想观念僵化、人口素质较低是重要原因。我国传统的基础地理教育重自然、轻人文,重知识、轻技能,重实在知识、轻思想观念。现在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拥有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区域观、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应该培养尊重他人,能与人合作,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公民。教育的结果应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新《课标》要求,世界地理中的居民单元增加了聚落;地区单元增加了旅游业和文化习俗;国家中增加了民俗等(能举例)。同时,提高了人地关系综合性,大洲增加了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地区增了河流与城市分布,国家增加了资源与环境问题。

篇3

【关键词】教师 课堂言语行为 有效性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83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地域空间性的课程,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把每一节课上得有效,要让课堂有效,需要教师在学科之中乐此不疲,全神贯注地去拼搏、去钻研,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地进入新境界;需要认真备课,对课堂的内容进行反复打磨,课堂言语进行精心设计,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掌握有效课堂言语行为的目标性、针对性、简洁准确性、生动灵活性、诱导启发性、情感丰富性等基本特点。

一、目标性

目标具有持久的指向,无论做人或做事都得有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目标不仅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也同时包括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每一堂课中又有具体的目标,比如教师在上《热力环流》这节课时,明确提出“让学生掌握大气环流原理,懂得运用大气环流来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及运用到社会生活中”这一目标;教学活动中每句言语都得有的放矢,不能东拉西扯,更不能离题万里,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没有目标性的言语行为,即使讲得在天花乱坠,也是无效的。

二、针对性

教学言语行为对于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系统、心理特点各不相同,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有效性具有针对不同学生差异和需要的特点。比如,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在不遵守课堂纪律时,教师点到为止的说“看来我上课魅力不够,有人没认真听呀”;当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时,教师可直接批评的说“××同学,你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还影响其他同学。”表达相同意思,但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三、简洁准确性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高明的教师往往把复杂的公式、枯燥深涩的原理简洁生动的表达成出来,学生一听就明白,而有些教师却把简单的问题绕来绕去搞复杂了。有效的课堂言语行为不能故做高深,把简单问题复杂深奥化。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数一数这群羊有多少只,数学家就先数羊的脚,然后用羊脚的总数除以4,最后得出羊的只数。”这就是典型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同时,教学语言也需具有准确性,比如“气候”和“天气”是有区别的,“温度”和“气温”是有差别的,用法也是不同的,科学准确表达不能把热带“气候”说成热带“天气”,把“温度”升高说成“气温”升高。如果教师语言表达不够准确,那么会造成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困难,更为甚者会出现误用等现象。因此教师的言语必须做到简洁准确。

四、生动灵活性

生动的言语行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带给学生感知体验的愉悦。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疑似银河落九天”这些诗句,“珠”、“玉盘”、“银河”这些美好具体的形象映入脑海,学生就会有一个感知体验。教师“授业、解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各种思维,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宇宙星体、自然现象、区域风土人情等地理知识,可以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作用。同时,生动灵活的教学言语行为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平淡如水、一成不变、索然无味的言语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生动灵活的言语行为要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作出灵活应变。在教学活动中充满着各种始料不及的情况,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虽然教师在课前会进行充分的备课,对课堂进行预设,但不管预设地多细致,都无法完全预知实际课堂中的一些突发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要能灵活地处理自己的言语行为。

五、诱导启发性

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是有效教学的真谛,大包大揽只能是低效的教学,实验研究数据表明主动学习的内容平均留存率在50%以上,而被动学习的内容平均留存率则在30%以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诱导性的言语行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诱导启发性教学言语行为,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帮助学生认知系统的构建;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平庸的教师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优秀的地理教师往往能充分发挥启发诱导式教学的优势,促使W生主动思考问题和主动探索问题,自觉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情感丰富性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科特点 正确认识 学习方法

相对于初中地理的“简单”来说,高中地理确实让不少学生头疼,感觉到很难,这与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和同学们对地理学科的不正确认识而导致的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关。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学习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一、地理的学科特点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

二、高中地理一般的学习方法

1.重点学习内容。

(1)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说明某种特殊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气候类型、陆地水类型、自然资源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导时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相交而不重合,这样采用图示的方法加以指导,简单有效。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方面:“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所学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观点,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与原理”是地理高考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而这一类能力要求的试题在自然地理中体现最多。这一部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较强,多采用理科的方法复习。

(3)地理基本技能方面: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都可以依据学生的思维进行指导。

篇5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基本学科之一,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地理学类包括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专业,经济地理学也自然成为三个专业的主干课程。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协开展了学科发展研究。在地理学学科发展研究中,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指出,“明确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得以进一步明确和巩固,这既体现了地理学学科结构的客观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特别是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并未真正凸显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地位,而经济地理学教学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地理学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明显薄弱,同时,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更因为中学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现实,加强高师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及其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一、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国内高师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课程体系设置重自然轻人文-经济;课程内容选择与学科根基有偏离倾向、重国际轻国内、与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脱节;教学环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选择与学科综合性特点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不适应;等等。要解决国内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顺利实现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优化和教学方法改革是目前国内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面临的当务之急。我们以为,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必须立足学科根基——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经济活动地域布局体系研究,凸显学科特色,并遵循经典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等原则对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整体优化改革。近年来我们主要围绕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探索综合性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探索。

二、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

1.修订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科学架构经济地理学课程体系。修订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地位,应明确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以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地位。鉴于课时及经费等实际情况,经济地理学课程实习可与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联合进行,并在培养方案中以“人文-经济地理课程实习”课程的设置来体现。同时,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增加区域分析与规划、中国区域发展论、可持续发展概论等必修或选修课程,适当时候还可以设置农业与工业地理、城市经济地理、乡村经济地理、第三产业经济地理、现代服务业地理等选修课程。

2.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创新经济地理学内容体系。针对目前流行的主要教材内容选择的缺陷,在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与国内、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等原则指导下,经济地理学理论教学内容改革优化的逻辑思路是:

(1)人类经济活动必然面临区位选择: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关系,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体系或经济活动的区位与空间组织的学科。明确经济地理学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学科特点与内容体系等基本问题。(2)经济活动区位因素分析:经济活动区位因素的影响分析是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的基础。(3)区域产业部门结构与布局:产业部门差异与区位因素时空变化的交互作用导致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部门布局差异,该部分内容包括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第一产业布局、第二产业布局、第三产业布局。(4)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产业部门差异与区位因素时空差异及其演变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该部分内容可以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等。(5)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经济活动区域分异必然导致区域分工及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经济区域划分、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分工与协调则成为必要的内容。(6)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区域影响:全球化发展使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空间扩大,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影响等内容。(7)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

3.注重课程教材选择与建设,提高经济地理学教学效率。目前比较通用的经济地理学教材主要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等编)和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经济地理学导论》,这两部教材均为国家重点教材,但根据学科发展背景和基础教育实际,这两教材都不能很好地满足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之需。鉴于《经济地理学导论》教材符合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内容丰富且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结合紧密并与现行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内容衔接较好,通过教师优化更新教学内容,该教材更适合师范大学教学需要,因此,可以选择使用《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作为本科教学的主教材,而将《经济地理学》作为辅助教材。当然,也可以将这两部教材的教学地位互换,还可以参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唯教材是从,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充分突出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材。教师要力求实现经济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经典与现代、国内与国际、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从而发挥教材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科学高效的引领作用。

篇6

关键词:注重;地理学科特色;构建;高效;复习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3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本学年我们八年级地理教学面临最紧迫的任务是迎接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下面结合我校在教学中的探索、学习以及自己的实践,笔者谈谈在复习过程中构建“高效地理复习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地理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标准,同时也是学业考试出题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成为我们把握复习和考试方向的标尺。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认真研读,特别是要对课标的“课程内容”部分进行细细斟酌和推敲,对于所必须达到的要求进行梳理,对部分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归纳。

新学期开始,我们备课组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地理学科特点及课时安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4月下旬完成一轮复习,夯实基础;5月下旬完成二轮复习,实现专题突破;学考前完成第三轮复习,进行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二、明确各阶段复习重点,完成各阶段复习目标

第一阶段:立足教材,重视基础。课本是积累知识、训练能力的根基和依据,在复习的第一阶段,立足教材,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逐章复习,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对课本的一次全面的扫描。

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一是夯实基础知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地理基础知识有点多面广、比较琐碎的特点,这阶段的复习是整个地理复习过程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能让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对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各章节我们重点抓“知识体系、主要图表、基础知识点及应用”三方面内容,分别进行系统、全面而又认真地梳理。哪些知识点需要梳理、每个图表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每一个知识点包含哪些内容等,都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我市中考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选用复习资料《世纪金榜》,每个单元都包括四个部分:1. 图文梳理,2. 核心要点突破,3. 中考真题体验,4. 综合检测。课堂环节基本上这样设计: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对应知识梳理――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第二环节:精讲点拨――对应核心要点突破,第三环节:检测提升――对应的是中考真题体验与综合检测。每节课的最后都要有精心创编的习题或选择的最新模拟题,但一定要是精心准备的,不可贪多,也不可以没有思考性。

第二阶段:专题突破、讲究实效。我们在复习中设计了以下几个专题:一是认识地理的方式――地图;二是地形、气候、河流;三是工业、农业、交通;四是民族、文化、旅游;五是人口、资源、环境;六是地理中的数学――计算题专项训练;七是世界区域的趣味专题;八是中国区域的艺术专题;九是地理眼观天下――时政热点汇总等九大复习专题。

复习的目标是专题梳理,整合迁移;纵横联系,适度综合;优化训练,提高能力。通过切块专题复习,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变化的规律。专题复习将知识进一步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

第三阶段:学考模拟,规范提升。本阶段的目标是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堵漏补缺;模拟训练,规范提高。通过适当的模拟试题训练,进行查缺补漏,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

三、突出地理学科特色,突出地图在复习中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重要的知识载体,地图集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于一身,掌握了地图就等于把握了地理的脉络。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学业考试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读图、析图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在复习中,我们充分利用地图来复习,依托重要的地图(教材、地图册)和典型试题,结合身边的地理、家乡的地理,把重要的知识、原理和规律讲清讲透,让地图会说话,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让学生形成内容丰富的“脑图”。可以让学生到讲台指图、说图、析图,加强图文转化训练,教师从中启发引导和点拨归纳,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利用地图教学还可以增加课堂的系统性和趣味性,改变复习乏味单调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我们地理学科的亲和力。比如在复习世界人口分布、人种、语言、宗教时,本部分知识点很多,内容琐碎,在精讲点拨环节,笔者对世界各大洲的人种、语言、宗教情况进行了整合,使琐碎的内容条理化,简练了很多,也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从大洲或地区的层面上有了整体的把握。如北美洲,以白色人种为主,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语言以英语为主,主要信仰基督教。再如在西亚和北非部分:白色人种、阿拉伯语、伊斯兰教,简称“白阿姨”,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

还有复习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部分时,各农业区、带的分布是难点,可以对照图用口诀来“北畜南棉西灌溉,中间夹着玉米带,玉米两边种小麦”就好记多了。

我们让每位学生都设立专门地图本,每周都有绘图任务,开学第一周画“山谷山脊图”,第二周是“大洲和大洋分布图”,包括东西半球各大洲大洋分布图和南北半球大洲大洋分布图。第三周是“世界人口、人种分布图”,每周都有做图任务,将复习知识点落实到图上去,学生自己画的图,读起来更亲切,复习效果更好。

四、认真分析上年度学业考试情况,完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上学年学业考试试题特点:(1)考查面广泛,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考查基础,范围广;(2)强化(下转第36页)(上接第32页)了对读图能力的考查,去年学考共32题,有图题20个,26幅地图,无考图题12个,但很大部分无图题也是无图考图;(3)紧密联系实际,紧扣时代热点问题,体现了试题突出的实用性、前瞻性和实效性。

2. 学业考试考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有:基础掌握不牢、读图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审题不严,答非所问;思路不全面,推理不严密;答题不规范,表述不准确,错别字较多等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都需要在复习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对于双基部分要在复习和检测过程中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强化记忆;对于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的问题,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读懂题意,按照要求作答,规范答题,注意使用地理术语,表述有条理,作答有层次,这些要在课堂检测和学考模拟测试及讲评中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

篇7

    首先要重视地理课的学习。传统上在艺考生高考成绩分析中,我们常常发现艺考生在文综三科中普遍地理成绩最差,学生也常反映地理难学,难懂。这与地理的学科特点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大学,地理是理科专业,只招收高中的理科毕业生,而出题人和阅卷人也都是地理学科出身,长期的理科化思维使得它和历史、政治的学习方法有着一些区别,而广大艺考生在最后2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很难改变学习方式,只能按照常规的文科学习方法,因此事倍功半。

    其实在中学的地理学习中,四大块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其中最理科、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然地理部分,它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而这些基础往往是大家不重视或者掌握不好的。建议大家在复习专业课的间隙,抽空去看看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理解记忆。有同学说,老师我不太会理解,而且现在时间很紧,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给地理学科,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 。

    地理另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活化,无论是考试改革要求对地理提出的,学习身边的地理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还是我们的几大分类,都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关注生活,把考点与生活常识相结合,就是我们学习地理最好的方法。比如大气章节是自然地理比重最大的一块,而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中央一晚7:30的天气预报就是典型的生活与地理结合,而且这个过程也不耽误时间,因此,把生活中的地理点与考点相结合,来复习自然地理常识,是相对快速并且适合艺考生的学习方式。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学科特点;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263-02

不断在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虽然学习地理没有一个公共的最佳方法,但还是有一些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供同学们参照,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一 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

通过高一和高二的地理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

二 高中地理复习方法的指导

1.学习重点内容的指导。

⑴地理基本概念方面:地理基本概念有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指导时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射有关外,还受下垫面性质地影响,受大气状况不同影响。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方面:“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运用所学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观点,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与原理。”是地理高考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而这一类能力要求的试题在自然地理中体现最多。这一部份知识较难,但规律性较强,多采用理科的方法复习。比如初中化学中学过在一定的温度下百份比浓度的计算方法:

百份比浓度=溶质/(溶质+溶剂)

在海洋中,溶解度与水温成正比;可溶性盐相当于溶质,液态淡水作为溶剂,海洋中溶剂水的变化主要是来自大气降水和河流径流,水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通过回忆初中化学知识并加以引导,结合气温和降水的纬度分布规律,加强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的理解;同时也能用它进行同纬度和不同纬度(同一经度)海水盐度高低的比较,进而分析陆地咸水湖、地下咸水盐度。

⑶地理基本技能方面: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图解法等等,都可以依据一个思维进行指导。比如:某地等高线示意图,M为当地的气象观测站点,N为某旅游公司的一栋观景楼,MN的图上距离为1.5CM。为了使气象观测点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阳光照到,修建观景楼最大高度约为多少米?从这一题目中读出M地位于120°W,35°N;从题意中算出最小太阳高度角为31°34′,利用几何图型得出楼高。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方面:“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达。”这是高考十大能力要求的两个方面,而这种能力要求在考试中难度最高。首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给定的信息和最终结果要求,再利用信息与要求之间建立某种逻辑联系,或者用反推的方法,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2.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需要整理知识,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需要整理知识,需要开展积极的思维,对知识进行加工,才能学到活的知识。

3.学习过程的指导。

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怎样进行学习的指导。

(1)怎样预习。

对于人文地理应怎样预习呢?首先要确定预习的几个主要环节。

第一,将教材浏览一遍,抓住基本概念重点理解。本部分教材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区位、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等三个。先看教材的经典解释,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重述,试着延伸其外延。

第二,抓住重点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理解。本部分教材中需要思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农业区位因素中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哪个具体区位因素决定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必要性;哪些区位因素则决定了这种区位选择的可能性;哪些区位因素是动态可变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尽可能的在教材和配套的地图册中寻找答案。然后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自己提出一些问题问自己。

第三,尝试做课后练习,把在练习中遇到的难题带到课堂上去解决。这样做,似乎很费时间,但只要你坚持做一段时间,你的听课效率将惊人地提高,你的课后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将比你原先预计的要少得多,逐渐地学生预习的时间将逐渐缩短,复习效果也就更好。

(2)怎样听课。

经过充分的预习,进入课堂是带着许多困惑和问题来听课的。只需要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解你所带来的问题,参与同学讨论你所困惑的问题,听课效率必然大大提高。上课做笔记,关键是记下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与你预习时的思考中不一致的东西,要注意记下教师为了说明某个问题而设计的板画和思路。

(3)怎样阅读教材。

除了按上述预习方法阅读教材外,还应注意阅读教材中的各种插图和配套地图册中的各种图表,因为许多地理概念、原理是用地图语言来表达的。

篇9

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不断进行学习方式的优化与研究。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时不我待。

一、明确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的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色。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就是区域性。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才更为突出,高考正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解决区域问题来考查区域性的。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地理试题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特色的学习方法。

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热点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地理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素养的表现,也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地理高考坚持以“理”为主,重视核心的地理知识,强调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二、用地图学地理法

大家都知道,学习地理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许多地理属性、特征、特点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内涵规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来。例如,我们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西岸。这样,我们就容易一下子推断出:它是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没有长久的冰冻,生长着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春季景色最美,宜于游览等。

上述是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谈谈地图运用的效能。地图对学好地理的作用当然不局限于此。有人曾说:离开地图,便不是地理课。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运用好地图的另一个做法是要把《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自己学习上得心应手的辅助工具。“两图”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与教材紧密配合的,而且色调鲜艳悦目,内容生动活泼。

三、建立空间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关键

空间性考查主要包括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结构和立体空间关系。地理学根据空间的差异性,把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尺度来研究。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位置。

许多学生地理学不好就是没有清晰的空间概念。对时空变化不敏感,对具置和相互位置关系把握不清。学习中能把许多地理知识记忆得十分清楚,但是不能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图上。没有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就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空间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学习过程中。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一条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让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了解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脑海中想象,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

四、高中地理复习技巧

1.熟练自然地理

(1)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载体,是解答人文地理、时政推理的知识工具。(2)高考试题多为从自然地理生发出来的人文地理、时政地理。

2.心中有图

(1)图是地理复习的活灵魂。图上所包含的地理知识信息甚多。(2)地理高考卷面上题题有图。

3.文图结合

即文字、数据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规律等转嫁入各类地图中记忆理解。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最密集的知识载体。

4.先图后文

篇10

关键词:综合能力;培养;地理信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34-0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重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的这种目标和理念,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地理学习能力最集中的体现则是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地理学科特点和高考新动向,注重从以下角度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一、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过程实质上是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它包含三个不同水平层次。第一层次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第二层次是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第三层次是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重视区域地理学习,重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区域地理的教学不要纠缠于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地理特征,而是要重视将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作为问题的情景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其中的信息、归纳信息中所蕴含的地理特点、地理规律等,并利用已经学过的高中地理原理知识去分析这些特点或规律形成的原因。

2、 要加强课堂实战训练,提升学生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教学中必须将实践的机会还给学生,课堂中必须通过课堂典型的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主动养成获取信息的习惯,并及时反思和总结,以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题干是做选择题的第一步;解答综合题要认真阅读提供的资料,不遗漏点滴信息;平时要改变“单纯做题、只对答案、不加分析”的做法,并注意跟据近年试题总结不同的答题模式,如空间定位—描述特征---分析人地关系---提出建议对策等;要让学生多看新题,获取解决新问题的体验,形成答题策略。

二、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地理学科的特色是图,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地理模型、教学挂图、 地图册、版图及填充图册等,简化课文的长篇叙述,以图代文,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通常,教学中通过地图的分析练习,能让学生掌握好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把文字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的习惯,促进其在地理学习中读图、析图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非常注重立足地图,加强地图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熟练读图、填图、绘图和运用地图信息,从中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例如,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点,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等这些都离不开地图。对于教学中遇到的所有地图,注意从引导识图、析图的方法入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引向深入。读图的程序:读图名、读图列、读坐标、读数值等。读图的方法从构图要素(点、线、面)的形态,分布、疏密、递变等看比重、看联系、看结构、看规律、看变化,无不要通过阅读地图来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自由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并且能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呈现方式)和内容(考核重点)建立正确的联系。例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点的考查,呈现方式有数据表格、地形图等,考核重点是自然带的名称及分布规律。只要引导学生把握三大地域分异规律的特征,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并能将试题形式与所学知识快速联系起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另外,“认识”和“说明”是试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它决定了应用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角度、广度和深度。如设问中有:“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是什么”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的掌握,而“为什么”则强调如何运用知识,所以在认识和说明问题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准确的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都离不开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

四、培养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

从近几年高考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普遍感觉到试题量太大,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究其原因,一是普遍基础不够扎实;二是答题速度较慢,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三是答题技巧不佳,让一些“死钉子”题耽误了自己许多时间……。最后只好匆匆答题了事,这是造成学生成绩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