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新课改大纲的教学要求,初中地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在此前提背景下,各地初中学校开展了针对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改革。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应当首先从课堂知识点出发,结合课堂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加充分的时间、机会去自主观察、自行实践,最终掌握本节课堂的知识要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掌握,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地理科目的学习乐趣所在,养成主动思考、自主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中,笔者将以《大洲和大洋》一课为试验课堂教学案例。第一,为同学介绍国内外著名航天员的故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结合世界的海陆地图,引导学生去观察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比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陆地总面积约30%,海洋总面积约70%的结论。同时,观察海洋、陆地的分布规律,得出——南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少,海洋面积较大,南极洲由陆地构成;北半球海洋面积较少,陆地面积较大,北冰洋由海洋构成的结论。第三,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一:将学生们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获得一个地球仪,随意将地球分成体积均等的两半,观察其中陆地、海洋面积的所占比重大小。学生们发现,海洋面积总是要大于陆地的面积。第四,在学习了课本上关于“海峡”、“海洋”、“岛屿”的定义后,从地球仪上依次找出:马六甲海峡、黄海、太平洋、亚洲、印度半岛和台湾岛。第五,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准确标记出四大洋和七大洲。仔细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然后请同学们首先写出各大洲的名称,然后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通过拼图游戏得出结论: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第六,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三:用简单几何图形一笔画出七大洲,注意赤道和180度经线。世界上除了七大洲还分布着四大洋。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地球仪上找下四大洋的位置。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包围的是太平洋,它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是大西洋,它是世界第二大洋,轮廓象“S”形。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的是印度洋,它是世界第三大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它位于北极周围,终年被冰覆盖。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最后归纳小结,理清思路。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课后探究,引发思考。请查阅世界地图,观察哪些大洲是相连的?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
二、初中地理课堂试验教学的要点策略
第一,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地理试验课程。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联合学校,加强地理试验课堂教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当为地理实验课堂配置必要的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必要的教学工具,例如绘图仪器、测量仪器、地球仪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修养,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实验课堂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分析、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生动的学习体验,是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建快乐、和谐、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地关心与支持,鼓励学生勇敢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提出疑问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多利用个人的课余时间,去查找、收集关于地理知识的材料,拓展阅读面,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第三,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大胆验证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在实验证明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通过提出问题、给予提示、创建情境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继续完成学习活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至完成地理实验学习活动。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科目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创建活跃、自由、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各地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实验课堂教学方案,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生平,古新.浅析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甘南地区为例[J].学周刊,2017,(07):77-78.
[2]唐祥蓉.地理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方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9):97-98.
[3]张雅琪.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初探——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J].才智,2016,(12):50.
[4]张术良.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27):122.
篇2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课程性质的界定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基础课程,其中,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特征之一,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是体现这一特征。而《天气与气候》有关地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观测数据能力,记录并处理数据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44-01
新课改要求突出对学生综合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地理实验,并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有了新的研究进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应该属于广义的地理实验,包括室外实验和室内实验,主要让学生参与教师指导或教师独自进行,通过地理观察、观测、演示、绘制地图、参观、调查、记录等一系列的室外和室内实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一、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重视地理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国际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1992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把“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发展通则、做出判断、做出决定、解决难题等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笔者分析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主要为地理观测、地理观察、绘制地图、实地调查,以演示、参观、记录等形式开展。
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能使用简单的仪器进行测量,如:直接观测和记录天气或者画出一张有注记的地图并说明地形。而美国在1994 年实施的《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 1994》就已经提出“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课程目标。美国不仅在地理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地理实验的要求,还以不同的载体来呈现地理实验,通过教材、期刊、丛书对地理实验活动做出了充分地表达,使教师可以灵活选用素材并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除此之外,美国还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地球科学实验手册》,如加州地球科学教材配套编写的California prentice hall earth science。由此可见,国外对地理实验的重视以及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规范。笔者认为,在规范我国的初学地理实验教学有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在《天气与气候》这一章的实验教学有指导意义。比如,可以借鉴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让学生自己使用仪器去观测一天的气温、地温、降雨量,然后在计算机上制作出一天24小时部分时段气温、地温、降雨量变化情况表,并在全班做一场交流报告。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对数据记录、处理的能力,从而在与全班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提高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国内研究进展。早在1956年,国家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在初级中学一年级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不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地理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3年,“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地理实验”的要求被明确写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才使得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校还没有从行动上给予地理实验教学以应有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效开展显得更为困难。
根据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笔者在中国知网里以“地理实验”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关于地理教学中的论文有165条记录,关于高中地理实验的论文有100多条(不完全统计),但是写初中地理实验的论文不到15篇,写“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不到20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论文偏少,研究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就更少了,说明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地理实验对教学开展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没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关专家学者针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进行研究的论文是从 2005 年开始出现的,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徐宝芳教授、张卫青教授撰写了有关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中学地理实验的内容设计研究》、《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等,并成立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及建设研究”两个课题;2005 年之后,论文中渐渐出现了来自教学一线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地理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及大量的地理实验教学实录及分析。近几年,不难看出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研究方面涉及甚少,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丞待解决。对此,教师可以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以提高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意义。这有待于部分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和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以弥补理论部分的不足;同时,广大一线教师还应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改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尤其是对《天气与气候》的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有待改善,使其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天气与气候》有关地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可以很好地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观测数据能力,记录并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模式去思考、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分数的提高层面,更重要的是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很少有实验是针对性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没有具体、细化的地理实验操作步骤,使得地理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同时,学生参与地理实验也是宏观的理论指导较多,实际操作时也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对此,要进一步细化、改善《天气与气候》地理实验的教学设计。当然,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还得进一步深入,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发挥理论知识的宏观指导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问卷调查的形式相结合,发现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进一步探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给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②再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给出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时的建议及学生在参与地理实验时的建议。③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还需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更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理实验来巧妙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坚韧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初中地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会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才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广大中学教师在实施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才能发挥好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信息技术”内容解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16-18.
[2]赵璇.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李芹.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体验教育核心素养初中地理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生活中不少人存在着分不清东南西北、不能很好地使用地图等的情况。这些不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表明学校所学和实际生活需要的知识出现了偏离。怎样才能让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呢?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对体验教育有了一些了解。体验教育最早源自外展(OutwardBound)训练学校,通过野外训练让参加者提升生存和人际能力,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质。到了现代,体验教育发展为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境,让未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体验教育倡导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开始尝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教育。
二、体验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一)动手制作教学辅助器具,巩固课内知识
根据《上海市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经纬网部分的学习要求达到“理解地图上经度、纬度的标注”和“运用经纬网地图,判读某地的经纬度”等。这些内容根据学习水平的划分标准,已经属于“应用”级别。1.简易地球仪制作材料:乒乓球、铁丝过程:①在乒乓球的中部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②在乒乓球上再画两个经线圈,这两个经线圈的交点就是“北极”和“南极”。③将经线从“赤道”至“极点”三等分,然后以极点为圆心,分别经过经线上的两个等分点在乒乓球上画两个圆,得到纬度为30°和60°的纬线圈。④将两个“极点”各钻一个孔。把铁丝弯成半圆形状,并把完好的铁丝穿入乒乓球中,简易的带有经纬网的地球仪就做成了。根据需要,学生还可以在这个地球仪上添加其他更多的内容。2.实践活动收获通过绘制经纬网,学生对经纬线的认知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相关课后练习中能更好地自主完成习题。有些学生则增加了诸如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内容,还有学生画了各大洲的轮廓并用彩色填充。
(二)课堂实验动手操作,直观地理解知识内容
1.以“海陆的变迁”中板块实验为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海陆的变迁”一课的相关要求包括“识记全球六大板块”“理解地震与火山的分布”“理解板块运动与山脉的分布”。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理解后面两点是比较难的。于是笔者准备了彩色纸打印地图,并裁剪成板块,让他们根据要求操作演示。(1)课例摘录动手做活动1:利用彩色大陆纸片和练习单,结合课本第28页“世界海陆的变迁”,分辨书中练习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哪个大陆?他们的相对位置是如何变化的?试一试:能否将这几块大陆大致拼合成为一块大陆?动手做活动2:利用两张大陆纸片模仿两个板块,平整地放在桌面上,将两个板块相对地互相冲撞,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学生实验的时候还发现,纸张拱起来了,或者一张纸被另外一张纸顶起来了,而世界上很多的山脉也就是这样被“挤压”出来的。那么结合地图和板块示意图,你可以找到哪些被板块“挤出来”的山脉?又分别是哪两个板块的挤压?除了挤压,在板块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运动形式呢?教师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增生边界”视频。在不同板块之间,运动形式有所不同,除了刚才看到的互相挤压,还有张裂,从而形成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对岩石圈格局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且板块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容易造成地震。运动中产生的缝隙容易使得地幔层的岩浆溢出,有时甚至会造成火山喷发。教师接下来展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2)实践活动收获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通过动手演示板块运动,学生能比较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并由此引申到板块运动,在实验之后进行解释,学生能很快吸收内化。实验器具也经历过几次更新。从最初的让学生自行剪裁大陆板块,到后来教师准备好彩色大陆纸块,分发给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世界空白地图辨识大陆、板块运动等,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合作。2.以“黄土高原地区”中的水土流失实验为例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学习要求是“地表特征、历史文化、生态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笔者在有的课堂使用了各种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的,知识的获得不够主动。(1)课例摘录实验准备:装有不同类型土块的托盘、支撑木块、烧杯、喷瓶等。实验名称:检验覆盖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步骤:①烧杯放在水池内,支撑木块靠近水池。②放置托盘于木块上,托盘一角对准烧杯。③用喷瓶将500毫升的水,从土块上方浇淋。④观察比较同组的水土流失情况,填写活动单。不同小组实验结果进行反馈,请讨论: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要素有哪些?(2)实践活动收获课堂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比,认识到了植被、土质等自然要素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这样的实践经验比被动吸收更有效。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探寻事物表象背后的原因,促进了其地理实践能力的形成。
(三)多样化的课后活动,丰富地理教学
地理统计图表是根据数据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具有将地理信息数据化、直观化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利用地理统计图可以使枯燥的数据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分析和比较各种地理事物“量”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活动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自选一个城市进行相关数据查询,填入表格后再根据数据绘制统计图,并完成说明部分填空内容。横坐标轴上标注时间,纵坐标轴上根据所用数据设定相应的降水量数值。最后进行整体装饰。
2.实践活动感悟
有不少作品反映出学生容易混淆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问题。他们将气温画成了柱状图,降水则用曲线图表示。气候图表的学习本身就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通过活动展示学生能力的同时,也给了教师发现学生学习难点的机会,从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难点。
三、实施体验教育的策略与原则
体验教育在教学中有多种实施方式,本文主要对教学实践中较为有效的三类方式进行梳理。
(一)以辅助课内教学为主,在课堂内进行的体验教育活动
此类在课堂内操作进行的活动,大多以实验类型为主,内容多样。一般适用于新授课,从而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较好地掌握重要的知识点,突破教学难点。因此,需要教师注意:(1)合理安排活动在教学设计中的比重。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将设计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完成。(2)提前做好活动准备。教师应该在学生操作活动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包括活动中的实验材料、器材等。还要教师自己事先将设想的实验进行预演,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论证实验活动的可行性。(3)教师在活动中需要关注进程,及时引导。教师应该在过程中进行关注和一定的指导,因为实验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同时,在实验中会发生预期以外的课堂生成情况,教师若能合理指导、利用,不仅可以帮助现场的学生更好地发现、认识该现象,还可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相应的铺垫。
(二)巩固课内教学知识,在课堂外进行的体验教育活动
此类活动在课堂外进行操作,目的是为了巩固教学知识,所以种类较为丰富,前文提及的简易地球仪制作、气候统计图绘制等属于该类型的活动。此类活动不仅可作为新授课后的作业,还可进一步完善作为后续课程或者复习课等课型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内未能顺利解决的难点。该类型的活动一般在课后进行,但因其内容的特殊性,需要做到:(1)设定完成的时间节点。比起课内活动,对课后的活动部分学生的完成效率有所下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内容规定完成时间,一般以一周以内为佳。例如气候统计图的绘制,在学生学习气候类型的时候就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既能将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同时又和平时成绩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有动力地去完成任务。(2)加强指导反馈,及时修正错误之处。同课后作业会反映出学生不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一样,此类活动也可以将学生有关该内容的不足暴露出来。所以,教师应在控制时间节点的前提下,及时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帮助学生尽早地解决相关难点。
篇4
关键词: 实验 高中物理教学 基础地位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很少让同学亲自做实验,但是新课程改革之后,人们意识到实验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实验在课堂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一般来说,实验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都不是很浓厚,特别是对一些领悟能力或者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让他们学习物理是非常困难的,渐渐的他们就失去了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仍然只是盲目地讲解习题及各种公式,学生就会更加讨厌这门课。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演示一些实际的实验内容,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对这门课的抵触心理,因此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
比如在讲授《力与平衡》这一单元时,在上课前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平衡力大家应该都知道,大家能轻松找到一个物体的平衡点吗?比如书本,大家能不能找到一个点,然后用一根手指放在这个点上,并能保证书本不掉下来。”学生一听说要给书找平衡点,都非常感兴趣,并迅速找到了书本的中心作为平衡点,继续引导:“大家都找到了,但这是一个规则的物体,要是不规则的呢,比如一头沉一头轻的圆珠笔,我们如何去寻找呢?大家自己尝试一下。”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纷纷寻找答案,有的学生说可以不断尝试,有的学生说可以看准点凭感觉,有的学生则认为需要计算,最后教师交给大家一个方法,把手指放在笔的两头,同时往中间走,最后两个手指相碰的点就是平衡点。大家纷纷进行实验,最终验证了这一点,同时学生兴趣浓厚,教师接下来开始带领学生进行课本学习。
二、更直接地掌握所学内容
对于高中物理来说,很多学习内容都非常抽象,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学习内容,非常困难,相反如果教师能将整个学习或者验证推理的过程以实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从一步步真实的画面中逐渐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容易接受。实验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第二个作用在于能够更直接地让学生掌握所要学的内容。
比如在讲授《形变与弹力》这一章节时,当讲到弹力的方向时,一些学生容易将其与重力、摩擦力、阻力等力混淆,导致犯错误,老师如果让学生盲目死记硬背,其效果就不是太好,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到这一力量的方向,从而深刻理解这一知识原理。具体做法是这样的,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弹簧、一个钢球、一个木板三样物品,然后这样引导学生:“弹力、摩擦力、阻力这几种力的方向大家很难将它区分开,其实很简单,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上来做实验。”于是教师将几位同学请上台,让第一位同学将自己的铅笔盒放在木板上往前推,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第二位同学用手将钢球举起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第三位同学用手使劲摁弹簧,说说自己的感受。于是三位同学上台进行现场演示,并给出相对应的答案:“推木板感觉有一种力量在反推自己,拿铁球感觉铁球在压自己的手掌,摁弹簧感觉需要很使劲才能将其摁下去,并随时有向上弹的感觉。”当教师发现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感觉表述出来后,继续引导学生:“对,大家的感受就是这些力的方向,下面请下面的同学说一下,他们都分别碰到了什么力啊?”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很快辨别出这些力的类型,并更加清晰地记住了这些力的方向。
通过实验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所学内容,就会更加轻松地掌握这些内容。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学习物理需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只有具有质疑的习惯,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提高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然而目前一些高中学生自我质疑的精神不足,认为老师是对的,老师不会出现任何错误,忽略了孔子所说的“教师非圣人”的思想,对老师的话听之即从,导致一些学生即使取得高分,但自身能力仍有待提高。实验恰好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学生经过实验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旦与老师或者课本中所讲的东西不一样,学生自然就会产生疑惑,到底是老师对还是实验对呢,促使学生进一步对实验结果进行探究,这样反复思考就养成了一定的质疑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讲授课文《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章节时,当教师讲到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时提到当物体的初速度为零且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时,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会同时落地。讲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物品,并看看是不是同时落地的。有学生找到两支笔,有学生找到书和尺子,都验证了这一结果,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自己的物品没有同时落地,教师和学生都转脸一看,这位学生拿了一张纸和一个硬币,且确实是硬币先落地了,教师看着这位同学,并问道:“是啊,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不能想一想。”这样这些学生就都不自觉地进入到反思过程中,到底是谁对。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比如教师说考虑其他因素,最终大家发现纸张由于太薄,在落地时空气阻力对它的影响要比硬币大很多,于是问题解决了。学生养成了质疑的习惯。
总之,实验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因为实验浪费时间而不带领学生做实验,这样才能让更多学生从物理实验中受益,感受到物理学习的兴趣,直观感受到物理原理,并不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地图;初中地理;实际应用
人们生活质量的不嗵嵘,促使人们意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因此,逐渐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例如:在初中学习中,地理教学具有规范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初中地理授课中,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利用地图展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对知识点进行解读。
一、地图教学一思考能力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地理学习中,基础性的知识点为对地图的认识,对此,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读图或画图的方式,利用直观性的角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加之教师在授课时计划性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式地图结构,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通过循环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视觉、感觉两个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全面记忆。初中地理教学难点为:国内的气候条件变化以及相关特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浅析,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仍停留在表层,难以完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中,可选用地图教学方式,通过地图的形象化表达,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印象。例如:由于我国纬度跨越范围较大、地形结构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且在部分地区中仅与海洋遥遥相望,这些因素的存在,形成我国气候条件多样性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向学生阐述我国气候分布类型,即由南至北分别为: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季风以及温带大陆气候五种(如图1所示),其次结合各个气候类型,讲解我国的气候条件。
二、地图教学――理解能力提升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的转折点,不仅需要对大量的知识点进行记忆,还需对其进行全面理解,特别是地理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难度较高于其它同等类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可采用读图、画图两种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点的记忆。
1.读图教学模式
首先,我国的地形类型较为广泛,如高原和山地、平原与盆底等,如教师采用单一的教材解读方式,则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难度,对此,教师应在教学备课阶段,对其相关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搜索,与地图进行结合,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颜色区分,例如:高原地区采用红色,结合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等实际图片,对其海拔、温度、气候条件以及地质结构进行详细讲解,选用典型人物,告知学生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以及衣着类型等;平原地区采用蓝色,以东北平原或华北平原为例;盆底地区采用黄色,利用四川盆底和塔里木盆底对其进行说明。这种地理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对各国的地形特征进行形象化地导读,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快速吸收与整理。
2.画图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可在教学中利用地图绘制的方式,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再利用图形对其进行详细记录,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对地图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例如:在温度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等客观因素,对其界限与特征进行阐述,即中温带以东北、内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区为主,常见农作物为玉米和大豆等,属于一年一熟的气候条件;天山山脉、河套以及河西走廊等是中温带、暖温带的界限。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21-01
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参与性、情感性等特征,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习得知识,能够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在高中地理课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高中地理教育这个场域之内,立足于地理学科和教材,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来开展教学。在此,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开展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
一、介绍地理知识的人文背景
地理知识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淀,其所承载和包含的思想、内容、方法等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理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对人类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地理知识的人文背景,指出教材知识点的来源,分析其发展与演变,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的博大精深。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们介绍了伽利略的生平,特别是他证明地球自转的过程。在教学“美洲”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介绍了美洲的起源,讲述了哥伦布的航海故事。这样教学,能增加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地理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地理知识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地理模型、地理挂图等,比较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地理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以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和形象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生带入体验式的教学情境中。笔者常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在电子白板上可以进行书写,可以运行应用程序,还可以对相关的文件进行编辑、注释等。笔者经常为学生播放包含地理知识的纪录片(如《美丽的中国》)、电影(如《2012世界末日》、《后天》)、视频等,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地理体验。例如,播放电影《2012世界末日》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电影中的情节进行气候分析,还专门对地震波进行了探讨,给学生带来了别样的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构课堂,增强主体体验
学生是地理课堂的主体,为了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开展“学生讲堂”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做“小老师”,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体验和理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章节作为“学生讲堂”的讲授内容,如城市化、商业区等。例如,笔者教学有关“时区”的内容时,让学生课前先做准备,上课时由学生上台授课。为了上好课,学生们多方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对课本知识进行了深入的预习,有的学生甚至设计了非常精彩的导语。由于是学生授课,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活跃。学生讲授完毕后,笔者再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教学,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积极的体验,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回归生活,服务现实
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因此,开展地理体验式教学要注意回归生活,使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是为现实服务的,是有实际用途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笔者在教学有关地理布局的内容时,有学生反映布局的内容比较难理解(如车站、化工厂、绿化带等区位的具体设置)。于是。笔者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对本城区的实际用地进行实地考察。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相关地图,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考察本城区的布局,并分析其布局的合理之处和应改进之处,最后提出新的城区发展方案。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出了多种有建设性的城区发展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课本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得到了现实的印证,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用地理知识服务现实的成就感和喜悦,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做到了学以致用。
篇7
初中物理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笔者所在的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就目前县域内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师的观念比较落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特别是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
上述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表现为演示实验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用“做实验题”代替“做实验”等现象。一些教师常常把实验教学上成了讲授课、满堂灌,学生不能通过自主建构实验来获取物理知识,经历、体验、感受实验的过程没有得到体现,实验操作能力得不到培养,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更是无从谈起。为此,我们道真县民族中学的物理学科教师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组成了一个小团队,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地区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新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互动、交流、协作,经历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六大途径,实现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方式多样化,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一是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分析探究。通过问卷调查、开座谈会、听课诊断等多种形式了解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师、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态度。对成功的经验,总结提升形成文本材料,强化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学生两方面探讨导致实验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成因,寻找矫正策略,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进一步完善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的收集。二是补充演示实验的数量。教材已列出大量演示实验,但有的章、节还没有演示实验或数量还不够。没有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有很大区别,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加入演示实验很有必要。我们在学生中开展自制教具活动,来补充演示实验的数量。三是改进演示实验的效果。现行教材有很多精彩的演示实验,教师教学时,由于种种原因,教材给出的一部分演示实验效果不明显、可见度不够,需要我们大胆地改进,重新设计,在师生中开展创新实验教具制作,改进演示实验效果。四是创新学生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某个仪器损坏或缺少还要继续实验时,或某一物理知识需要实验验证时,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设计实验能力,通过学生自制教具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五是撰写实验教学的典型案例与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收集自己或他人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改进实验教学的设计,同时完成改进实验材料的汇编,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和积累素材,实现资源共享。六是查阅相关资料,掌握物理实验改进的最新信息,并及时仿制。通过总结,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民族地区学情的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出了“实验引入(创设美)自主探究(各美其美)合作交流(美美与共)信息分析(发现美)论证反思(实现美)”的实验课堂结构。具体来说,在我们的初中物理实验课上,学生主要围绕以下五大步骤进行活动:一是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境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猜想与假设;二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三是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归纳;四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五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由于选取了适当的物理情境,以“创设美”为切入点,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态度得到了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充分体验了实验的乐趣,领略了实验的方法,初步学会了用自主探究、实验的方法去研究物理问题。由于选择了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了学生的实验习惯与实验室文明;联系了生活和技术,以“课后实践”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实验活动,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获得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应用物理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也得到了提升。在研究的进行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劲头提高了,喜爱物理学科的人数更多了。许多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始终保持着兴奋感、满足感,以及质疑和探究的兴趣。一些所谓的“学困生”也在实验活动中崭露头角,令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质疑的人多了,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提高了。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之间为了某一个物理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学生间的交流多了,相互合作多了,关系更融洽了,更自信、更富于挑战精神了。原来在学生中很难开展的小制作、小论文的活动,现在学生也更能接受了,日益丰富的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再局限于课本,不再局限于初中物理知识,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逼着我们教师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去改变自己教学和辅导的手段及方法,来适应新的情况。活动也提示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去探究,去实验,在活动的过程中还要有能力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活动进行下去。说句实在话,要在课堂上大量开展实验活动,实验仪器要做到尽可能基本配套,取用方便。而现在,有些实验要靠教师或学生在课前自备自制才能完成,耗时太多,且实际制作实验器材存在一定的困难,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训练。受到现行教材和考试制度的限制,目前我们的实验活动还没能大面积推开。由于物理教师上课的班级数较多,所教的学生常常多达一百多人甚至二百多人,活动大面积开展起来,非常耗精力。对某些小组和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和参与往往不能做到真正到位,教学的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真正解决好,需要大家共同探讨。特别是初三年级下学期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课后的实验活动也因学生没有时间而无法正常进行了,我们迫切希望新的评价制度能够及时跟进。一堂优质高效的实验课需要时间作为保障,这是实验课有效进行的矛盾所在,也将是我们今后努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者:王琦
篇8
【关键词】低成本实验教学 现状 运用
引言
物理原本是一门趣味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很多学生也认识到学好物理的重要性,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学科,由于对物理学科还很陌生,同时受到思维方式的约束,不少学生感到物理学习存在困难。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挑选合适的方式以降低这种难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朱正元教授在当时学校一穷二白基础上提出了“拼拼凑凑做实验”的口号,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要克服一切困难,将物理实验开展起来,让学生活动起来。经过过去多年的改善,各地初中院校的物理实验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是对许多物理教师来说,当前的实验器械对于学生来说,好像过于繁杂,得到实验成果的过程更加简单,但是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机会却越来越罕见,让实验的趣味性大大缩减,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也明显减少。低成本实验教学,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更易感同身受,更容易理解与激发起兴趣。达到“成本低而智慧不低、成本低而技术不低、成本低而价值不低”,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发现、创新,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地进行低成本实验教学的开发,能够让初中物理教学去伪存真,让物理实验教学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推动物理教育朝着生活和社会前进。
二、低成本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1.借助低成本实验导入新课
根据经验得知,新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依托低成本实验导入新课将会明显改善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开始动量定理的课程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实验,教师准备两个新鲜鸡蛋,将它们置于相同高度,让鸡蛋一个掉落到桌面,另一个掉落到桌子上的海绵上,让学生观察每一个细节,实验结束之后,学生定会产生疑问,为何掉落到桌子上的鸡蛋烂了,但是海绵上的鸡蛋却不受影响。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将会对新课产生很浓的兴趣。
2.借助低成本实验深化对物理概念的认知
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化对质量和惯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空心球固定在细绳的一头,而另一头固定在瓶盖之上。将空心球置于装满水的瓶中,再拧紧瓶盖,将瓶子倒立,快速向右活动瓶子,此时空心球不但不根据常理向后活动,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向前快速滚动。这又是为什么呢?教师借助这一问题的契机,在学生充满好奇的情况下,给学生讲解从一现象的原理,加深学生对惯性的印象,让他们对此概念有更深刻的认知。
3.借助低成本实验提出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定的问题情景。针对具体的现象提出问题,让学习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比如,拿一个装上水的玻璃杯,用硬纸片将杯子盖上,用心按压纸片,然后慢慢地将杯子翻转过来,之后小心地将手拿开,看杯子中的水会不会流出来,纸片会不会掉下来。让学生们自己亲手做着个实验,先认真观察实验的每一个过程,之后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找到问题的在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对这个实验的材料进行调整,改变杯子中的水量的多少。最终,学生们会发现,无论怎么改变水量的多少,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硬纸片最终都不会掉下来。最后,带领学生从玻-马定律中找寻让纸不会掉落的原理。
4.借助低成本实验完成研究
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及了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也就是让学生依托对现象的分析去研究事情的本质。尤其是在实验结果不符合学生的想象的时候,将会激发学生对知识更大的兴趣。此外,还应该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和坚持真理的态度,逐步提升他们的物理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小孔成像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那就是在晴朗的天气,树荫下的光斑是什么形状的?经^大家的探讨,学生们将会得知是圆形的这样一个答案。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纸板,在上面挖出各种形状的小孔,然后让它们在太阳光下面成像,看小孔的形状不同,会不会让所成的图像有所变化。在这个实验中,教师不用告知学生答案,而是让他们亲自动手,自己去找寻问题的答案。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鉴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使用低成本实验教学是大势所趋。经过上文的分析,使用低成本实验教学,其实验器械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使用这些物品完成实验,不但节省了实验成本,而且让实验结果变得更加有趣,实验的结果更加清晰明了,教育效果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1] 姚志祥. 初中物理低成本演示实验的研究与开发[J]. 才智,2015(23):90.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
在新时期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给教育注入的新的活力,促进了教育的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初中地理主要研究的是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的关系,这就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仅仅以教材为标准,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更不能对地理进行深入的研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为初中地理教学引入了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并结合教材,巧妙地利用投影,有效地实现了地理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对初中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就针对初中的地理教学进行研究,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材与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提升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浓厚的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基础,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无疑为初中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课前,课前进行多媒体导入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地理图片,或者是播放一段录音,给学生展示地理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天气的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从我们的生活中寻找最常见、最简单的东西,如天气预报,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天气预报幻灯片,让学生收听天气预报,随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从幻灯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将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习,这样在课前我们就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在其后的课堂中学生始终能积极地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信息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初中地理重在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发展以及演变的过程,并且对不同地区的地理人文环境也有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很大的信息量,如果在传统的课堂上仅仅围绕教材是不可能完成,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在很大的程度上扩大了信息量,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幻灯片、视频以及动画的演示,实现了学生从感性认知逐渐上升为理性认知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认知程度,其次在进行图片视频的展示过程中使学生对地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使原本抽象的地理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非常清晰,如在自然界常见的一些现象,大气的运动、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板块的运动等一类的自然现象,如果仅仅以教师板书、简单的图示或者是言语的表达这很难使学生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学生可以看到火山喷发的全过程,在思想上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再加上教师的阐述,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三、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时期教育的重点不是在教学生知识,而是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这是当代教学的关键,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宽广的学习空间。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是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可以将地球的公转以及自转做成PPT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并配上优雅的背景音乐,这样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PPT课件观察地球的形态,以及地球公转自转的形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将自然界的奥秘进行简单化,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其实也是很快乐的。
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它具有诊断以及反馈的工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PPT展示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开放性课题的设计,多让学生进行一些开放性课题的练习,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开放性的课题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长时间开放性课题的练习能使学生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思维变得敏捷,思想变得丰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进行课题的设计,这样学生就会通过互联网搜索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这就完成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同时也达到了实践的目的,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很多互联网在线学习对传统的学校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入多媒体技术,重新寻找教学的亮点,并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这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对未来教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理念;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个领域对教育都提出了创新。我国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教育目的在于:“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变化十分必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教学理念被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但是在农村实施过程中还未得到真正实现,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新理念下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
一、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所谓地理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地理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的认知,其教学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有质疑、探究、讨论等,以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基准点,地理问题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在实践的探究过程中分析、总结自然现象,从而形成一种地理学科的信息资料收集、感受和体验,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内涵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整个探究过程都充分体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符合以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地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中所采取的“填鸭式”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硬性记忆,重知识轻过程,使得学生感觉地理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甚至出现厌倦的情绪,而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这种教学现象,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2.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中结论式教学模式,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属于过程体验式的教学,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学构建了开放性、研讨式的教学形式,进而凸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朋友关系,充分体现了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意识的提高。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地理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育提出了六个新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然而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由于其条件、地理环境等差异,使得农村地理课堂教学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村地理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农村教育相对较为落后,仍然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照样以成绩来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学校的标准。在农村地理教学中,教师还是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评价,即期中、期末的封闭式卷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这样单一的评价形式,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引起学生厌学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和培养。
2.农村地理教育目标定位错误
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地理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掌握相关的地理常识,认识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地理综合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提升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诱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地理教育目标主要定位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常识,有良好的答题能力等,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存在,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地位被动。
3.农村地理教学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大多农村学校的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甚至有些学校连基本的硬件设施都没有,如:教学挂图、模型、标本、地球仪等,这些都属于是地理教学最基础的工具,这些资源的匮乏,使得地理教师对教学失去了信息和激情,仍然走应试教育路线。
三、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实例引用、故事、图片、模型、生活情趣等形式来搭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日界线”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即“一对双胞胎姐妹,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岁,你能说出原因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则可趁势引出教学内容主题,将自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深入探究。
2.以问题的形式明确探究目标
初中生接触地理知识不深,且约束力较差,加上农村初中生对自主探究方法、过程等实践能力欠缺,为了防止学生探究过程中偏离目标,教师可以采取问题的形式来明确探究目标的同时,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参与探究活动的积
极性。
3.引导学生自主或者小组合作实施探究
引导学生结合问题以及教学内容,利用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感受,分析总结地理原理,进行形成地理模型,增强自我探究、实践能力,进而不断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乐趣所在,感悟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密切性,从而树立正确学习地理的态度和价
值观。
4.交流、评价
对探究实践的结果进行交流、分析、比较、评价,在交流过程中,师生、生生都要学会倾听,同时,作为教师还应正确珍视学生的探究成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学生探究地理的自信心。
5.整合教学资源,延伸地理教学
农村教育由于经费的紧张,对于一些硬件设施欠缺。作为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延伸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四、结语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农村教师要克服资源匮乏的困难,利用当地的环境、地理优势,整合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确保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地理教学中开展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等综合技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陈芸先.初中地理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