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的教育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新的教育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新的教育理论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上好语文课是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一步。但很长时间以来,语文课太过形式化,大都是老师讲,学生记,毫无创造的模式,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主体性

实践表明,学生的创造性与其外在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宽松、民主、愉悦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创新。建立这种关系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尊重学生的想法,维护学生的人格,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一节公开课上,教师范读后,一个学生立刻提出教师的范读中某个字音有误。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觉得丢脸,反而很愉快地接受了学生的意见,并让这位同学进行正确范读。这位教师勇于认错、尊重学生、尊重知识的行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敢于表达,平等的师生关系得以充分体现。

二、注重课堂导入技巧,为教学开好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作为老师只有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技巧,才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开好头。例如,设置悬疑导入新课。疑问是学习的开端,任何思维活动都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所以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应精心设计悬疑,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比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有很多人可能听说过老虎与狐狸的故事,那你们知道他们都是什么样的吗?”有的学生回答:“老虎很凶猛,而狐狸非常狡猾。”继续提问:“那他们两个谁更厉害一些?”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老虎!”“但是现在却有一只老虎被狡猾的狐狸骗住了,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想!”“那我们就开始学习课文,从中找出原因吧!”这样引导,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兴趣。设置疑问,是为了用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所以要围绕课文重点进行疑问设置,要能促使学生思考,激起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如果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乌鸦长什么样吗?”学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但这些结果对于课文理解起不到多大作用。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教师如果不先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直接开始知识的传授,只会让学生感觉这些知识毫无吸引力,进而会产生疲劳的感觉。此外,利用多媒体辅助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草原的早晨》时,可以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听完后再用抒情的语言对蒙古草原的壮美景象进行描述:草原上晴空万里,碧绿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香味,骏马驰骋,牛羊肥壮,鸟语花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感受一下美丽的蒙古草原的独特魅力吧!这种导入方式,能够使学生急切地想看到蒙古草原上的所有事物,能够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怀着极大的热情开展课文的学习。此外,还可以利用故事、悬念等方法进行导入。

三、鼓励学生动态学习,开拓学生思维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中调动的感官越多,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越深刻,记忆就越牢固。小孩子生性好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围绕教材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动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话语、神态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不但能减少对生字新词的抽象解释,又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学习《小稻秧历险记》这篇课文时,在读到杂草们有气无力地说自己喘不过气来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仿杂草们低着头,无精打采的样子;在学习《狐狸和乌鸦》时,读到狐狸假装夸赞乌鸦的句子时,让学生装出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神态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动态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到课堂动静结合,避免出现过度或者失去控制的情况。

四、挖掘人文精神元素,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小学德育教学

1、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思想与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课堂教学中应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出发点展开。在小学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塑造。教师应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2],发现其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知识。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更具针对性。例如,在“我和规则交朋友”单元教学中,教师可由以下几方面对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进行说明,如游戏规则、学习规则、交通规则等。同时应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列举并总结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规则。教师由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出保护公共设施、遵守交通规则、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等德育知识。下一步,教师可从课堂规则与《学生守则》出发,与学生共同分析常见的违反规则的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规则所具有的规范作用及约束力。例如学生在课堂上高声喧哗会对教学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等事例,进而得出课堂规则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保障作用这一结论。通过课堂教学,将生活常见事例引入教学中,使学生更易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帮助其形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达到心理教育与德育的目的。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德育实践中

检验德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为德育实践。自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以来,教育界对教学实践的关注度也随着上升,从而使人们在重视品德教育的前提下,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投入性也日益增强。通常而言,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共青团活动是小学德育实践的主要手酸。通过德育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使用较为广泛。教师可以把握校园活动的契机在班级开展相应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提升道德水平与心理素质。如学校开展了“你我共建文明校园”教育活动,教师则可以借此机会在班级开展“礼仪伴我左右”的实践活动,并鼓励、动员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活动的热情。此外,教师可以采用歌曲创编的形式,让学生将文明礼仪以歌唱的形式进行演绎,另外也可以宣传手册的形式向学生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礼仪指导。强化情感、人格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其更加注重礼仪,并树立积极阳光的心态。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社会文化之一,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同样承载着精神文化。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德育教学效果的优化。校园文化涵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能够使全体师生形成奋发向上的内驱力;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师生的凝聚力;物质文化建设可使校园人文气息更为浓厚[3]。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人格健全、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对学校、师生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从升旗仪式、校歌、校训、办学理念、先进代表评选等方面入手,从而强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弘扬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与远大的理想。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德育教学,方式较为丰富,如在小学生目光所及之处,如道路、花圃、餐厅、校门等位置设置有教育功能的物质设施(警示语、宣传画等),将德育知识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将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物质设施布局的优化,使校园环境更和谐宜人,从而增强师生开拓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4、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体现在良好班级环境的建立上。但现阶段我国在积极的学习环境的构建上尚存在较多的缺陷[4],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为达到纪律性与规范性的目的,教师设置了较多的规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使其抵触、叛逆情绪增加。二是在管理方面,低年级与高年级没有明显的区分,使用高年级的标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管理,使低年级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为了更好地创建班级环境,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与教学入手,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注重完善自身人格,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给予学生建设性建议,防止事态恶化。为了创造良好和谐的班级风貌,教师可定期开展“吾日三省吾身”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上台讲述自己从事件中学习到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善于反思,且更为全面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认知,使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本人根据实践经验,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看似平淡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文章中潜在的问题学生都无法自己挖掘出来,这些内容看似平淡,实质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如果学生“无疑”,教师就要“须教有疑”,对于一些貌似无疑的内容,教师要及时提出其中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和分析,最终发现个中深意,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赠汪伦》一诗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汪伦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而偏偏在李白上船“将欲行”时才来送呢?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给出的结论可以自圆其说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情感。但学生的思维终点又会聚集和回归至一点,即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由于汪伦与李白两人深过桃花潭水的情意。这个问题也使得课堂教学“看似寻常最奇崛”。

二、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内容丰满,思想深刻,情感丰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共鸣,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例如,在讲解《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其中有一句话是“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讲到此时,可以提出问题:“奚落是什么意思?我们继续往下阅读,看看是否能够找到这个词的意思。”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创设具有童话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体会铁罐的不可一世和傲慢态度。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通过自己对角色的把握,用语言来表达角色的心情。分角色阅读之后,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对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行为,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他们逐渐明白了文章的真谛,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三、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入小学之前,图画是他们接触事物、认识事物的主要形式,虽然进入小学要学习认字,但图画对他们来说有着不一般的吸引力。而且图画色彩鲜艳,生动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图画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图画呈现课文中的情境,会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引入以来,教师还可以利用动态的视频动画辅助教学,这种动态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如,在教学《燕子》时,这篇文章主要以优美、活泼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燕子的可爱形象,并在教材中配以两幅插图,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文章的插图来进行巧妙的情境设置了。首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插图中燕子的形象,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中以下句子的描写方法:“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微风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湖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看作者是如何让小燕子“活”起来的,并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更好地体会燕子的形象美和动态美。可见,利用图片和教具实施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给予激励评价,呵护学生成长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如果教师的评价不当,容易伤害他们有效的心灵,给他们将来的发展带来阴影,甚至使一颗美好的心灵从此枯萎。因此,教师要注重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答案,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要直接否定,而是给出正确的引导,并找出其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阶段性表现情况与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结合评价,切记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准备。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实践和创新,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同步上升,建立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大伟.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国忠.试论小语单元教学特点及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1(01).

篇4

关键词: 职校语文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造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新课标鲜明地提出职校语文教学应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广大职校语文教师必须彻底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和谐地发展。我根据教学实践,对在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问题进行探讨。

1.引进教法,创造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在职校语文学习中产生创造的欲望和志向。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大都善于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一些想象是不切实际,教师也应该巧妙地把他们引向实际,而不是轻易否定,一棍子打死,甚至嘲笑、讥讽,使学生不敢多想、多说、多做,不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一个回答,一个见解,一个讨论,一个好注意,只要新颖,就应该加以肯定,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2.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以体现,否则,创新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的创新才能。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常识,了解作品、作家的情况,引导学生接触网络文学,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查找文字资料,浏览文学网络,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其次要拓宽学生认知的新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总是能很快地接受新观念。组织学生从社会上、生活中、家庭中、同学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展开讨论,开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这样在向学生注入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辩论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要更新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搜集或自我创造一些散文和诗歌,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开展诗歌和散文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提高文学修养。

3.教师建构创新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塑造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必须拥有一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一线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语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顾及学生的眼前利益,而且要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懂得学生不仅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而且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4.抓好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为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思想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课堂上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教师只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5.搞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开启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更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文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解疑,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了铺垫。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如教学《凡卡》时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释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创新思维。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如教学《凡卡》后,引导学生针对“凡卡睡醒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进行合理想象,进一步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鼓励发散,调动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增强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与想法发散思维。我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实践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疑问、设想,培养创新意识,调动思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索,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要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在不断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开发学生智能。如教学《跳水》一课时,我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孩子。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起来了,积极发表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引导学生自由地、敏捷地探索,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成为顾问与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的达成为标准,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中学到了新知识,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开想象,促进创新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一切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它能激励人们勇敢地探索未知世界,有新的发现或发明。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就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有情有景地学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质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始动力。应设法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设想,进行讨论,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采用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教学《童年的发现》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见解,继而交流了童年的发现——“我发现了兔子的眼睛是红的”、“我发现了含羞草叶子的秘密”,等等。学生创造的火花迸发出来,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

四、体验成功,培养创新

篇6

关键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根据小学生独有的心理身体发展特征,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各方面都暂不成熟,正是需要得到引导和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指导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小学生成长的大势所趋。而通过实践证明,小学语文由于其科目特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寻找渗透点

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也是老师教学的载体,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自然是吃透教材。小学语文所涵盖的内容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的培训过程中挖掘出文章深层次的含义,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例如在《小白兔和小灰兔》以及《两只小狮子》中可以根据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其心理依赖;又例如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对感情的表达总是非常直白,而在同学的相处中,不懂得包容,容易产生排遣或者嫉妒的情绪。那么,针对这一弊病,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在讲到《校园里的画》时,可以启发学生在课文中受到教育,而对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则有《争吵》和《将相和》等课文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又例如《蓝树叶》、《小公鸡和小鸭子》等可以使学生在与人交往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学法指导

所谓的学法指导,是指通过一定途径,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诱导和诊治,从而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提高自学能力。但是就小学生的学法指导来说,由于小学生的各方面都处于成长的过程中,知识体系并不完备,而除了知识储备的不足还有心理的不成熟,也就给学法指导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正是心理因素这一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的启动和强化作用,也使之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最好的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例如在阅读课文《自己去吧》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比如说当小鸭子被妈妈要求自己去时,小鸭子是怎么想的?小鸭子又是如何学会游泳的?在小鸭子学会游泳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等等。只有想出问题,才能够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若是某一天,小朋友们的妈妈要你们自己去独立的做一件事情,你会不会像小鸭子这么勇敢呢?这样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就会教学生学会独立与坚强。

三、学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并且自主学习与自我活动机会多。若是在一个人的小学过程中,有比较好的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定会养成爱阅读爱思考的习惯,在日后学习其他东西时也能获益不浅。因此教师要时刻把握时机,巧妙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见缝插针,往往事半功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少,教师若是引导的好,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就会全身心的投入,体验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以活动为教材,注意把握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会成长。例如在开展实践活动“我来露一手”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家炊具带到实验室,学生自己分组自备食材,进行一场烹饪大比拼。学生的厨艺如何暂且不提,参与度肯定会很高。而且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既分工又有合作,或是煮面条,或是包饺子,或是炒菜,团队协作,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也可享受到劳动的快乐,在以后的家务劳动中,就会主动的动手,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最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心理品质的形成,并树立集体意识。

四、在学习中悟出道理

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差别是人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会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悟出道理。比如在讲到《掌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文中自卑忧郁的心理难题,将这种难题转达给学生,使其接受心理健康的考验。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假如文中角色和我们所想象中的不一样,她又会怎么做呢?那么在学生读想说的过程中,除了更加加深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之外,还会从文中角色中学会自信。很多语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细腻的人物内心心理刻画与描写。在课文《灰雀》中,小男孩与列宁的仅仅三次对话就讲人物内心心理活动刻画的栩栩如生。在让学生对小男孩的所作所为进行描述时,学生通过揣摩,潜移默化与感同身受,学会真诚。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始终是占着很大篇幅的一个部分。作文也是考验一个学生语文学习程度如何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那么教师在布置作文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让学生写《我的爸爸》等,通过写作,理解父母的辛苦,并懂得感恩。

结语: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有用的知识,更学会做人,是一个教师最大的荣誉。综合运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使之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钻研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君萍.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金色年华:下.2011(6)

[2] 臧保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现代教育创新杂志.2011(1)

[3] 张娟青.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学周刊:B.2011(2)

篇7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宏观问题进行了思考,如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方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并提出了建议。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应该是一门与其他人文、科学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教育。一个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变态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比无知更可怕。从现实来讲,在中小学校中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是一种明智、务实的举措,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工作,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现在十分重视,而是从很早就开始重视。不仅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开展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指导纲要和目标计划。一些先进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并尽快给予合理解决。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观问题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经济条件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继续被学科教育、应试教育以及对升学的片面追求所掩埋,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将是非常悲哀和危险的。

(二)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有三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范围之中。如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作为能力和知识目标;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价值的论述中第2条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第3条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将“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之中。

显然,上述三个学科课程标准存在着相互重叠现象,不知道这种重叠是否有意为之。"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试图仅仅通过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式教育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首先,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出现不断。甚至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因心理健康缺陷而造成的自杀、犯罪等极端行为大幅增加。这说明仅仅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来解决需要专业技术和知识来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这种课程设置及其标准的建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其实,很多极端的行为在发生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干预来进行阻止和缓解的。当然,这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来完成,如果能够成功干预一次,就能挽救一个甚至几个生命。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科学已经和教育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在高校有心理学系,甚至心理学院,在民间有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等。这些都说明了心理科学正在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普遍都更加重视心理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还需要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三)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用赘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自然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系列认定还是空白。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列为思想品德学科职称系列,有的则将其列为体育与健康系列。笔者认为这些处理办法欠妥,因为这种处理方式仿佛是无奈之举,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使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专业师资队伍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系列,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我国大陆地区浙江、天津等省市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要通过相应考核“持证上岗”的制度,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有些地方的教师经常会有“孤独感”和“找不到组织”等感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不能形成规模和实现正规化。而成立由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应该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有效途径。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中去

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新课程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关注学 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同这些教育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也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2002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新重新制定或完善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到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中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鉴于我国当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以及教师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建议各地在加强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安排兼职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兼职老师才能上岗。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加强对解决专业师资职称评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国其他省市作示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贡献。"

各地学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以专家和校长为领导,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同时可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具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当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家长学校课堂中,要把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即利用学科知识点、涉及点、接触点、联系点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网络指导、行为矫正等方式。

(四)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够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剂”,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统筹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一个基础”和“三个面向”。

“一个基础”即以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为基础,通过政策支持和教研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运作和发展环境。

“三个面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功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学生。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是面向学校教师。教师也是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报告,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关爱教师队伍,也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可以为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有关学生的教育及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针对学校教师团体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题性的拓展训练等。

篇8

在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中国的新课程改革的脚步也在不断的向前迈进,总的来说,中国小学课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由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各地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困惑,由于这些原因,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极为不确定,包含了巨大的易变性。本文就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改革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其中的困惑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指明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改革;困惑;方向

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也处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然而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老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经过改革的当下的小学语文课程,如果再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更多的小学语文老师开始对现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同时也对小学语文的课程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困扰,比如传统教学方法、学校资源等方面,阻碍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现。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效简析

(一)人性化教材的实施

从我国之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难看出,各类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不灵活,内容晦涩难懂,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老师在语文的实际教学实践中,知识的讲解过程不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真实感受就是极度枯燥与乏味。而新版的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过去相比,多了一份对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关注,教材中的语文知识点不再晦涩难懂,而是与实际生活更加融合,和以前相比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语文的实践活动,不但加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健康发展。

(二)老师角色的改变

老师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往往是课堂的主体,并且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不存在双向的知识传输。在语文课上,学生必须遵循老师的命令,按照老师的意志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的知识转化率得不到提升,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在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以后,在小学语文课上的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得到了保证,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作为主体,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老师作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引路人,给学生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存在的困惑

(一)小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能力

我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表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公地位。然而,在中国流行已久的应试教育观念不单单在学校管理人员与老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同时对学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生大部分都不具备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更不用谈主动地去学习了。在这样的教育状况之下,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恢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仿佛给了学生雷霆一击,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反应,就很难去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不利于有序顺利的推进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

(二)教学资源能否支撑课程改革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老师被要求能够灵活使用现代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授课,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开展教学的基础,开展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实践过程。然而,我国的现代教育与其他国家比起来发展效果并不是很好,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未灵活使用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得不到完美的贯彻。现在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快速,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地区发展不协调,经济的不到快速的发展,导致当地教学设施跟不上,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无从谈起,因此,受此影响,小学语文的改革必当受到影响。

三、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笔者对日后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方向提出解决困惑的相关解决方法。

(一)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当代学生教育观

由于小学生个体不同,所以每个人在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智力高低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之处,所以,每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有所高低,各有不同,老是想要推进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成为语文课上的主人公,带每个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给每个学生充足的空间,激发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兴趣,给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二)完善教学评估机制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学校必须把本校的情况育改革情况进行融合,建立健全新的教学评估制度,让学生有评价每个老师教学过程的平台,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对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宝贵意见,能够进一步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优化调整。

四、结语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进的情况之下,小学语文老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教学思维进行创新,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作者:汪小兰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严塘镇汪家冲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实践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还充当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实践发表个人看法。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整合性。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和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行为起点,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这一节课的成败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如今小学语文新课程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以往,教学目标具有整合性,不像从前每个目标是孤立存在的,之间没有相互关联。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组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组合。不难发现,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兼顾每个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深意,同时记住作者心目中美好等的形象。

(2)教学内容开放性。美国教育家说过:“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向前看的人,一个进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开放性的胸怀。如今的时代不比从前,即便是小学生,铺天盖地的信息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所以,在讲授语文课的时候,单单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以语文课为信息之源向外延伸,尽可能多地引进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展开立体式教学,以此来强化学习,但是中心必须是课文本身,最后才能把课文吃透,让学生得到知识。

(3)教学方式互动性。教学方式互动,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施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从前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不见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从前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而不喧闹,争辩而又温馨,师生间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沟通和补充,教师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彼此间交流着情感、体验和观念,最后达成共识,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4)教学过程活动性。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参与进课程中来,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仅仅是一味、死板地讲课,就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进课文中来,融会贯通,就能够更好地让他们掌握知识。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方法

(1)注重积累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要通过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语文教师应在阐述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2)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情绪表现。新授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我也从多年的小学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关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措施,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外因条件,学生就是内因根据,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3)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感人场面,从而促使学生切实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注重加强横向思维训练。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思维的深度发展,忽视思维的横向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认识到了横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多种解题策略屡见课堂,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变宽了,大脑变灵活了,创新的积累也就深厚了。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对横向思维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这样的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戴培军.采取多种方式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2013(11)

篇10

新课程多媒体语文教学实施途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具有图形并茂等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多媒体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必须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的相关性,拓展语文学习与应用领域,进行多学科学习,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可见,语文新课程改革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紧密的联系,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新学习方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可增强开发与设计课程的时效性,不断完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价值

实施多媒体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如下:有利于加强现代科技技术的使用程度,大力冲击传统教育,整合多媒体网络资源和语文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技术改革,在小学语文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提高备课效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连贯整体知识系统,巩固教学成果;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语文学科的复杂性,促使多媒体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特色,多媒体教学具有集成、可视听、教学形式丰富、虚拟教学情境等特征,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感染性、预设性、交互性等。

二、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多媒体语文教学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源于基础课程改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基础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我国教育部在20世纪初,应该加强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实施‘校校通’工程,采取信息化技术,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目前,多媒体配套设备得到普遍应用,全国各个区域都已经逐渐建立起多媒体教室。但是一些小学学校具备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大多都会存在多硬件、少软件等现象,大多都是在教学活动公开课上才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其教学存在展示层面、探索层面等特征,也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预设的网页课件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有效实施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多媒体教学,需要以理论作为出发点,加以实例分析,调研总结经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1.进行语文课堂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调查报告

多媒体语文教学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在应用中出现各种明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表的形式,进行调查生师对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的意见。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师生对多媒体教学的接受程度、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程度、对传统教学板书的看法、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优劣势、对多媒体语文课件的掌握程度、学生对多媒体语文教学的看法等。在不断分析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采取全面的解决方案。在多媒体教学中,一般出现的问题如下:部分小学学校比较偏远,学生视野狭窄,通过播放视频可能会占用正常的上课时间。因此,可将播放视频改为图片展示与文字说明。网络资源相当丰富,参考网络进行制作课件,鲜明的背景图案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动教学氛围。

2.构建情境教学

在情境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教师成为传授者、灌输者,引导学生进步。与传统教学对比,多媒体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技术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工具。

比如,老师在讲解《司马光砸缸》时,为了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鼓励学生分析司马光砸缸行为的好处与坏处,并创设情境,提问学生在遇到此情况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有的学生认为砸缸的碎片可能会伤到小朋友,有些学生为砸坏一口大缸感到叹息,学生对司马光砸缸行为的看法不一,这些新意,充分展示了建构者的主动性和新意义的完美结合。在讲解《在希望的田野》中,在开始导语前,可先放映一段视频或者图片,展示一幅炊烟袅袅、其乐融融、万物伊始的美好乡村情境中,使学生快速进入希望的田野带来的欢乐和希望中。

3.增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展开审美教育

教师可充分运用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作为审美载体,提高自身审美意识,开展各种审美境界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品质。语文审美教育结合学科人文性,可有效培养学生审美情感。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审美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包含多种审美教育因素,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审美教育,可摄取大量关于美的信息,享受审美的乐趣,提高教学效果灯。

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时,教师无需导入美的理念,直接将学生带入文章的美中进行探析,使学生具有美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师生之间进行美的交流,确保教学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多媒体语文教学需要坚持语文性、整合性和探究性等原则。在多媒体语文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应该不断调整多媒体教学改革的内容和结构,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提高语文教师与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赵建华,李克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5(01):46-54.

\[3\]朱奎娟.小学中段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1.

\[4\]方丽娜.幼儿华语师资培育课程之设计与实践――兼谈多元智能与教师专业成长\[C\].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Z\].国际会议,2012.53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