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行业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行业的前景

篇1

内容摘要: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是市场主导型的代表国家之一,英国银行有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本文从英国银行的发展史开始,详细地分析了其组织结构、监管方式、存款保证要求等,为英国的商业银行经营总结出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对英国商业银行的研究,有利于对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关键词:英格兰银行 清算银行 商人银行 分业经营

英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一)英国商业银行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16世纪末,随着英国在世界上霸主地位的建立,英国最初的银行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这其中就包括伦敦“金匠业”。金匠原本只是从事金银饰品加工的商人,他们刚开始只是替人保管金银首饰,发行一些金匠券,随着贸易数量的增加,金匠券开始作为一种流通工具在市面上流通,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金匠本票。于是最初的银行便形成了。后来,这些黄金店铺也慢慢地演变成了私人银行。

(二)英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及初步发展

17世纪,作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强国之一,荷兰的银行率先实现了低息贷款制度,这一革命对英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国内外商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英国的商业银行通过两种途径发展了起来,一是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步地向新型的商业银行转变。这类银行以私人及合伙银行为主,规模小,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二是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建立起来的股份制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作为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被组建,规模大,资本来源充足,贷款利率低,满足了新兴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需要。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确立,为各国银行制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股份制银行也成为英国商业银行的主导,在英国金融资本的集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844年,“皮尔条例”的颁布,意味着英格兰银行独自占据了货币的发行权。自此,英格兰银行一方面有政府做强大后盾,为政府部门提供所需资金服务,另一方面又作为普通的商业银行参与市场,与其他银行形成竞争。在长期的发展中,英格兰银行的央行职责逐渐明确,不再以盈利为其目的,也不再直接对个人或公司进行服务,开始纯粹地充当政府部门的监管机构。1946年,国家收购了英格兰银行的全部股本。

(三)英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及演变过程

1826-1850年,大多数的私人银行或者合伙银行在与股份制银行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面临被兼并或者破产的命运,到1913年,私人/合伙银行只占到了英国银行业的41%。一战爆发前,股份制银行已经完全垄断了英国的银行业。大的股份制银行一方面吞并了私人银行或合伙银行,另一方面采取大鱼吃小鱼的手段兼并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从而使得资本高度集中。1995年,四大股份制清算银行:巴克莱银行、国民西敏寺银行、劳埃德银行,以及米德兰银行,牢牢地占据了英国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至此英国基本形成了以四大清算银行为主、其它不同类型的银行为补充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逐步放松了对银行业的种种限制,使得零售型银行的业务扩张,银行的经营逐步地向全能化发展。随着银行业的发展,英国的商业银行也开始慢慢地向混业经营的模式过渡。1963年,英国的商业银行被批准可以从事CD业务。这标志着银行业多元化业务经营的开始。1973年,商业银行开始从事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互换等一系列业务,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占据业务支出的比例开始快速上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的分业经营模式开始发生重大变革,尤其是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了振兴英国的金融业,在1986年提出的金融体制自由化改革,更是加快了英国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步伐。1986年的改革被称为英国金融历史上的“大震荡”。这次改革,取消了证券经纪商和证券交易商的传统界限,将两者统称为证券经纪人,可以进行自由买卖;对英国金边债券市场进行了改革,通过政府的经纪商进行债券市场的交易,营造一个高流动性的国债市场,来满足政府融资的需求;并且允许银行和外国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

之后不久,伦敦又开通了24小时全球性证券交易。商业银行开始涉及多个领域,例如房屋抵押贷款、租赁等。另外,这次改革还通过了1986年《金融服务法》,这部法律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从法律上确立了证券投资局在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业上的权威性和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次改革,提高了英国的金融市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促进了金融机构的效率,也推动了英国银行混业经营时代的来临。四大清算银行业全面进入了混业经营的时代。如巴克莱银行,就成立了巴克莱保险服务公司金融公司等一系列子公司来开展多元化业务。另外,英国的银行业也开始了跨国并购的步伐。2004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就以10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一银行。

综合化的银行制度,克服了专业银行的发展局限,然而也为银行的业务经营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综合金融集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开始向银行业务渗透,给英国传统银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银行体系是随着英国客观经济环境的实际需求以及在世界经济地位上壮大,一步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因此,英国的银行制度呈现出渐进式地、自然构造式的特点,人为干预的因素很少。

英国银行的体制构成

英国的银行体制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作为中央银行的英格兰银行,本土的商业银行,以及海外银行。

(一)英格兰银行

英格兰银行由私人银行演变而来,起着政府管理金融机构等核心作用,英国政府通过英格兰银行对金融行业进行调节及管理,但是并不直接干预。英格兰银行的主要调节手段是通过对贴现市场和再贴现率的调整,以及按照法律对金融机构进行的监督;英国已经实行利率市场化,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在英国也已经取消,英国的商业银行只需要向英格兰银行缴存一定数额(其存款总额的0.5%)的清算基金就可以了。

(二)英国本土商业银行

英国本土的商业银行分为:一级零售银行、二级银行和其他接受存款的机构。英国的商业银行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股份有限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产权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银行与其他产业部门相互渗透,银行财团以经营银行业务为主,兼营其他产业。商业银行的业务多样化,包括传统的存贷款,国内外的资金转移服务,专业服务,如投资、保险及业务等,特殊融资服务等。银行对贷款的审查过程十分严格,对其发放的贷款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因此,极少发生呆账、坏账的情况。

(三)零售型银行

英国银行体系中,零售型银行是英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主要向客户提供活期存款,小额贷款及资金转账等基本业务。清算银行是零售型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伦敦清算银行、苏格兰清算银行以及北爱尔兰银行。如今,形成了四大清算银行几乎平分天下的局面,分别是劳埃德银行、巴克莱银行、国民西敏寺银行和米德兰银行。贴现行则是英国银行业中很特殊的组成部分,在全球金融机构中也是英国所独有的。它的前身是英国的票据经纪人,主要业务包括经营英国国库券,商业票据以及政府债券等,对国库券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担当着英格兰银行对金融机构进行调控的中介,英国对贴现行的放款也没有限制。商人银行也是英国的特色银行之一,它主要是由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发展起来的。

(四)商人银行

商人银行则以办理投资业务为主,主要负责提供专业性金融服务,如股票期货、期权交易,类似于美国的投行机构,其风险高,利润大。另外,商人银行还充当着中央银行和清算银行间资金拆借的中介角色,还曾为某些大型工程或者项目进行过组织贷款。本来,商人银行也是英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清算银行地位逐渐的巩固,大多英国商人银行都被清算银行所兼并,到了1995年,英国境内只剩下了23家商人银行。因著名的里森案而破产的巴林银行原来就属于商人银行。

(五)其他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

另外,英国的银行也还包括其他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如消费信贷公司,又称为金融行,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借款或者是其他公司的存款,用于贷款给购买耐用消费品的人群。海外银行是指其它各国的银行设在英国的分行。由于伦敦的金融核心地位,许多外国银行都在伦敦设立了分行或者办事处。其中,发达国家的银行占据了主导地位。近些年来,随着离岸银行业务的兴起,英国国际财团银行也逐渐发展起来。它主要包括在英国注册的由多家银行组建起来的国际性金融机构,要求至少有一个股东是海外银行。1964年,汇丰银行吞并了米德兰银行在伦敦的分行,第一家国际财团银行米德兰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英国银行业的商人银行、贴现行和股份制银行并存,组成了多样化的金融系统,同时又呈现几家大股份制银行集中垄断的局面。英国政府对银行业从不给予过多干涉,因此,当前的垄断局面也是市场机制作用而成的。处于垄断地位的银行大多都在全国以及其他国家设立了分行或者办事处,从而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异常敏感。

英国银行的业务经营特点

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小,英国是以分业经营为主要经营模式的。这种分业经营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真实票据论”,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对流动性要求很高,因此商业银行应将其业务主要集中于短期以及商业性的贷款,并且要保障贷款的真实性,以维护银行贷款业务的安全。据此理论,英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客户短期存款,流动性高,风险小,资产业务则主要是具有自偿性质的贷款。

英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在国内都有大量的分支行机构,进行大规模的经营。英国是总行-分支行制度的主要代表国家之一,在三百多年的现代银行发展史中,其形成了完善的分支行制度模式,主要商业银行的分支行遍布国内外,在银行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支行制度有其独特的优势:银行分支行机构众多,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收存款,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服务,有利于各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机构可以随着业务发展的状况适时增减,设置灵活,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可以分散风险,保障银行的安全运营和稳定发展。内部分工明确,可以向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提供银行自身的效益;系统内部实现层层控制,有利于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管理。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分支行众多,容易造成某些大银行对市场的垄断,不利于经济的良性竞争;银行整个的机构过于庞大,使得银行自身的管理成本加大,也消弱了有关部门的监管效果;分支行采取纵向管理的模式,使得银行的经营不能很好地针对每个地方的特殊状况。

除此之外,英国银行业的业务经营还有以下特点:第一,股份银行制。按照英国的公司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允许以私人所有制的形式进入市场,不能参与工商企业的投资,以及证券投资活动,从而保证了所有者与银行之间的明确界限,防止银行用客户存款投资证券业务从而谋取利润,而将风险转移给客户或者存款保险机构。第二,业务经营方式由专业化转向全能化。随着金融中介的竞争日益激烈,商行之间的区别开始模糊,向全能化银行制度转变。然而跟德国这种老牌的全能银行制度国家来比,发展还显落后。第三,银行业务国际化程度高,伦敦是欧洲的金融中心,有大量的外国银行;另一方面,英国银行也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如汇丰、巴克莱等。

英国银行业的监管

(一)英国银行的运作规则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的银行体系有其严格执行的运作规则。1979年《银行法》出台以来,各商业银行在法律的指导和货币当局的监管下,形成了良好的约束机制,从自身方面高度控制银行的流动性、盈利性等各方面的平衡;而且,行业内部成立了银行家协会,督促各银行开展平稳有序的经营活动。这一系列的约束机制,都更大地提升了英国银行在国际银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1975年,巴塞尔委员会成立,之后便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银行业监督与管理的理论文件。它以十个国家为基础,影响力渐渐渗透到全世界各国的银行业。目前常提到的是1988年所颁布的《巴塞尔协议》以及1997年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这两部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巴塞尔体系的完善,使巴塞尔体系在银行监管以及理论方面都有了切实的发展。

两年后,英国则出台了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英国银行的资本测定原则。为保证流动性充足,英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遵守两项规定:现金准备率达到8%,流动性资金占存款的28%。另外,发达的货币市场也为英国的商业银行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管理手段,为其开辟了更广阔的资金来源。英格兰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为受到破产威胁的银行提供一定的支援。

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在相关规则的指导下,英国的商业银行进行着有条不紊的商业活动,形成了成熟的银行机制;英国银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对英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二)英国银行的监管制度

英国是单一集权式监管制国家,监管目标以对放款人的保护和银行机构的有效经营为主。作为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将国民充分就业、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其最终目标,名义上隶属于政府,但是实际决策过程中独立性较强。其下属的主要机构归为两类,一类为货币稳定翼。这部分机构主要负责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实施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目标是维持英镑在国内外的价值稳定;一类为金融稳定翼。这部分机构则负责对银行机构日常的监督管理,其主要目标是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正常运行,保护存款者的权益,维护公众对英国金融业的信心。

1979年是英格兰银行完全发挥其监管效用的分水岭。1979年以前,英格兰银行虽然已成为中央银行,英国并没有赋予英格兰银行法律上的权利,英国仍然是延续着非正式监管的制度,主要以银行的自我管理为主,依靠道义劝说等温和手段进行管理。1973年,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恶性发展,英国爆发银行信用危机,暴露了非正式监管的缺陷,并且随着银行业的发展,银行部门的业务更加多元化,复杂化,需要正式的法律来对市场进行监督和指导,因此在1979年,颁布《1979年银行法》,把监管权力全部归到英格兰银行之下,针对金融机构服务结构不同的特点,将其划分为认可银行和许可接受存款机构,进行区别监管,自此英国银行体系全面开始了依法监管的时代。

《1987年银行法》的颁布,是对1979年银行法的有效补充。这部法规对商业银行的准入制度做出了一项重大修改:用单一认可制度代替两级认可制度,即原先对认可接受存款的机构实行的两级制度,认可银行和许可接受存款机构,按照新法都称为认可机构,由英格兰银行认可,必须符合最低的法定标准,同时对资本要求等方面都提高了要求,接受英格兰银行的监督。

1997年10月,英国财政部将英格兰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权分离出去,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FSA)。1998年,《英格兰银行法》实施,标志着英格兰银行把监管权移交给FSA。2000年,FSA被确立为英国唯一的金融监管执法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有力度的金融监管机构。然而关于FSA的监管效果,外界一直颇有争议。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法国等一些国家纷纷责怪FSA的监管过于松散,使伦敦许多银行甚至成为了恶势力洗黑钱的工具。针对此指责,FSA也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期能重新树立其国际形象。然而在伦敦的许多银行却纷纷指责英国的金融监管措施太严,许多外资银行也因此将分行撤出了伦敦。这对英国银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长期以来,作为世界金融的中心之一,英国形成了庞大复杂的金融系统,这对单一监管部门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监管成本也大大增加。另外,英国的监管主要是以自律为主,使得英国的监管模式呈现非规范性的特点。然而近些年,随着多部银行法律的出台,使得银行监管部门的责任分担呈现越来越细化的特点,尤其是1998年对FSA进行的改革,使7个相关部门全都归于其管辖之内,英格兰银行此后只负责从整体上把握英国金融形势,这项规定使得英格兰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功能和指导功能分离开,使监督制度向规范化、法制化过渡。

英国的存款保证金制度

虽然存款准备金制度起源于英国的18世纪,然而长期以来,英国却没有以法律形式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做出规定。1981年以前,只有6家大规模的伦敦清算银行需要向英格兰银行缴纳一定数量的存款保证金。后来,范围慢慢扩大到存款超过1000万英镑以上的所有金融机构,同时取消了现金存款准备金。存款机构的准备金信用工具丰富,除存款以及现金外,还包括对贴现市场的通知存款、商业票据以及一年期以内的国债等。20世纪80年代,英国取消了准备金资产比率,要求商业银行将其存款总额的0.5%存入英格兰银行就可以了,并且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不予付息。

1982年,英国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政府出资建立了存款保险机构,所有存款性金融机构被强制要求参加存款保险,实行统一费率制度,“征收累进保险费,最高为存款的3%”(谢平等,2001);其中,外币存款、金融机构存款、大额存单、有担保存款、5年期以上定存、海外存款都不在存款保险范围之列,英国只对本币采取存款保护,并且规定最高限额为存款的75%,同时不能超过1.5万英镑。英国的强制投保制度在保障了存款者利益的同时,也剥夺了企业选择是否投保以及存户选择投保数量的自由。然而,相对于自愿投保制度而言,强制投保制度要安全许多。

英国四大清算银行的混业经营历程

1986年,英国金融大爆炸以后,随着金融市场的放开,商业银行也可以进入许多领域从事经营活动,发生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投资业之间的业务彼此渗透,使英国金融业多元化混业经营的趋势加强。在这段时期,四大清算银行也坚信“大而不倒”的理念,“开始不计代价地追求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以巴克莱银行为例,为了赶超国民西敏寺银行的规模,巴克莱银行在1989年进行了9亿英镑的配股(戴维•罗杰斯,2001);由于一味追求规模,没有很好的战略扩张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仅在收购的其它欧洲国家的一些银行业务上遭受了重大亏损,在本国的商业房地产贷款业务方面也蒙受了巨大亏空。

国民西敏寺银行和米德兰银行也都遭遇了同等问题,米德兰银行更是因为受收购旧金山克罗克银行的拖累,大伤元气,自身在1992年被汇丰银行所收购。因此,在此期间,英国这三大清算银行的混业经营没有实现很好的效应。与此相对应,劳埃德银行并没有向全能型银行发展,在皮特曼的带领下,劳埃德银行牢牢地占据了国内零售业的领头位置,取得了巨大利润的同时,也避免了在国际市场上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的损失,可谓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是成功的典范。

英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纵观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仍然是以分业经营为主要模式,存贷款利差也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随着加入WTO以后市场的慢慢放开,从事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的进入,势必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造成很大的压力,从而推动其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因此,我国应该认真总结英国商业银行的经验和教训,在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放开中,制定清晰的战略计划,不能因放开而放开,而是要提高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尽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以适应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白钦先,刘刚等.各国金融体制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康书生.银行制度比较与趋势研究[D].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戴维•罗杰斯.商业银行的未来[M]中译本.新华出版社,2001

4. Asli Demirguc-Kunt,Ross Levine.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银行、市场和发展的跨国比较[R]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潘功胜.英国商业银行的基本架构及运作规则[J].中国城市金融,1996(1)

6.广西农行赴英国学习考察组.英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及业务运作[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95(5)

7.王谨,钟菊.英国银行业实践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J].西南金融,2003(12)

8.谢平,王素珍,闫伟.存款保险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J].金融研究,2001(5)

篇2

【关键词】 商业建筑 外环境 适应性

商业建筑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市民的购物需求,所以一直以来对商业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内部空间,商业建筑的室外空间作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中介空间,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商业功能、交通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城市景观功能还有防灾避难的功能等。如果忽视对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设计不但会给商业建筑本身带来诸多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城市大环境,是必须要重视起来的。

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界定和组成。这是在研究商业建筑室外环境时首先要了解的,从室外空间的角度来说建筑外环境的空间形态是非常复杂的。商业建筑的室外环境包围着建筑的同时又被周围的建筑所包围,从更大的区域来说这组建筑又被更大的建筑环境所包围,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建筑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建筑室外环境就成为整体大环境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只单纯的研究商业建筑的室外环境肯定是不完整的,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切入点,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商业建筑室外环境,才能更好的处理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将商业建筑室外环境从整体大环境中区别出来,对商业建筑的室外环境进行界定。

对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界定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界面划分和边缘界限的界定。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界面包括水平界面和垂直界面。水平界面是指沿水平方向,从底面进行限定,构成外部空间的界面;垂直界面是与水平界面相垂直的,纵向对空间进行限定,构成外部空间的界面。水平界面主要以地面为物质基础,主要由场地、道路、绿地、水面等组成。可以通过水平界面上的变化来加以区别产生层次,在场地中可通过材料差异或是地面沉降等因素加以区别或限定。垂直界面也可以称为维护界面,通过纵向的围合与水平界面一起构成了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垂直界面主要由建筑、墙体、绿化及山石等组成。一般是采用墙体、门、柱,或是其他建筑实体作为限定要素,进行“隔断”以产生不同的空间层次。

商业建筑边缘界限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通过实体对空间进行平面分割或是立面围合的限定,属于有形界限;无形边缘界限需要借助心理上的认知去对环境区域进行限定,这种限定一般只通过单一的水平界面要素加以限定,环境的范围具有不确定性,所形成的空间更具动态性和灵活性。起分隔作用的实体既可以是边缘界限的水平界面要素也可以是垂直界面要素。无形边缘界限的限制条件比较少所以边缘界限就表现得相对模糊。其限定作用主要依靠人们的心理因素来帮助建立。立面的限制通常是由绿化来围合,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敞性、灵活性和游动性。

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组成含因素有很多,既包括有形边缘界限又包括无形边缘界限。在这里只列举几项商业建筑常用的内容:

1)垂直界面的组成:

①构筑物。比如叠石,断墙,围栏等。

②公共设施。如公共信息牌、安全标志、消防设施、座椅、公交车站等。具有实用功能,保障安全以及提供服务的各项公共服务性设施。

③商业标志。广告牌、布告等信息媒介。

④艺术景观。景观艺术品,供观赏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如雕塑、建筑小品等。

2)水平界面组成

①植被,是重要的景观资源,指自然中的植物对土地的覆盖程度,其中包括人工的林木等。通过恰当的树种植物的选择以及合理的安排能够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②水源。主要是人工的面状或线状水体,由于水即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所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商业建筑室外环境中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

③停车场地。停车场是每个商业建筑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随着城市空间日益紧张,室外的停车场地逐渐缩小。停车场能够启到组织交通、规划流线的作用。

④商业广场。商业广场的组织方式有三种:其一,传统的商业建筑广场,以主体商业建筑为标志物凝聚周边地形形成广场;其二,在建筑内环境中构筑的室内商业广场;其三,在现代城市中,利用交通道路,街道交汇点形成的节点空间制造广场,即城市道路网节点广场[2]。这里我们仅指第一种,传统商业广场。这种广场具有灵活性,可以在交通节点区域设计形成缓冲空间,对商业建筑室外空间秩序的建立和管理提供空间保障,同具有实用价值,为室外商业活动提供场地。

适应性设计方法并不是新兴事物,它的相关理论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状态,因为适应性的研究范围太过广泛,所以在使用时通常会采用它的某方面特征,比如常见的气候适应性、结构适应性、场地适应性等等。从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对商业建筑室外环境其主要作用的应该是气候适应性和地形适应性这两个方面。“适应”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词义[1],有生理上的“适应”、感情上的“适应”、社会经济学中也有“适应”,这些适应既有关联也完全不是一码事。建筑空间的“适应”都要具有两方面特征——稳定性和持续性。建筑空间适应性一般是指建筑空间对所处的环境的适应,这里的环境可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要保证空间性状的稳定性那么建筑空间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另一方面空间的适应性也是发展的适应性,空间需要服从进化的需要进行演变,趋向于更好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这就加入了时间这一第四维要素。适应性设计就是对环境条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做出的预见性的设计,目的是即能很好的的解决眼前存在的问题也能满足未来某方面需要而做的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所以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适应性设计也要满足这两方面特点从气候和地形入手,对商业建筑室外环境中的诸多要素进行选择和布置,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对外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提出预见性的设计方案。

商业建筑室外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①适应性设计原则:满意原则高效原则整体原则

满意原则: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对商业建筑室外环境加以改善,满足现实需求。举例来说,长春市的重庆路商圈在长度近1公里的街道上根本没有设置休息设施,更不要说植被绿化了。街道两旁商业林立,大型商场,各种专营店密密麻麻排列在一起,不论生理感受还是心理感受都很疲惫。

高效原则: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利用最少的人工投入,产生最长远的社会影响。对室外环境的有效处理,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停留时间,间接带来经济效益。

整体原则:对于局部环境的处理还要和整个大环境相适应,形成整个大环境的和谐发展。

②结合适应性的设计方法

硬质空间趋向生态化:

商业建筑室外环境中的硬质空间生态化,可以通过铺装材料,表面色彩变化或增加植被覆盖等方法,广场或停车场适宜采用“软硬”结合的铺地形式,减少热辐射,还可以设置屋顶花园以加强立体绿化效果,调节温湿度创造理性的微气候。

公共设施趋向艺术化:

对于公共设施的艺术化处理可以将其价值最大化,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更使之成为视觉上的享受,从文化的角度上讲,公共设施的艺术形态与色彩会引起行人的心理感受,反应出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与此同时商业目的的介入会使公共设施标示化,达到很好的商业性。

总结,商业建筑的室外环境是建筑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面对目前国内商业建筑室外环境的现状,特别是东北部地区,由于地域性和气候性的影响,在室外环境方面考虑的相当少,这一点是很不正常的,消费指数的不断上升必然带来商业环境的竞争,作为建筑总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商业建筑的室外环境,提高总体环境质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玮.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P6

[2] 苏云虎.室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P74

[3] 钱健,宋磊.建筑外环境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4] 志水英树.建筑外部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篇3

【关键词】水泥工业;发展;经营企划

1.全面提升我国水泥企业发展能力

水泥企业发展能力即企业做强做大的能力,是指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在企业业态、产业链拓展、研发创新、企业管理、市场控制和规模扩张等方面所拥有的竞争能力。

我国水泥行业长期以来通过产业规模扩张实现行业发展的模式,导致了整个水泥行业整体上大而不强,以水泥产品同质化、服务趋同化为根本特征,未能充分体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价格竞争仍然是主要的市场竞争方式;全行业在思想观念上未能实现从做产品到做能力的的转变。

1.1找准着力点 提升水泥企业在市场过剩条件下的发展能力

水泥企业的能力不仅仅是通过企业的生产能力来体现,更多是通过企业资源的可靠性、资产质量、战略和管理水平、研发能力、营销和服务模式、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来体现,而这一点恰恰为我国大部分水泥企业所忽视。我国排名前十的水泥生产企业尽管水泥产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在世界顶尖水泥企业的权威排名中仍榜上无名,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不能单单归结于西方的傲慢,认真反思就可以发现自身的差距。

做强能力的着力点,在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企业研发能力的培养是水泥企业做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延长产业链的基础。我国水泥企业在研发能力方面的欠缺较多,很少有企业配备专门研发中心对本企业水泥产品的应用进行专门研究,其相对应的结果是,我国水泥及关联产品的高度同质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世界顶尖水泥公司均致力于水泥产业链的经营。事实证明,如果水泥企业不具备对产品生产技术、应用技术、新产品开发、外加剂应用等方面全面研发、应用能力,就不能说企业拥有了在该领域立足、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作为高度资源依赖型产业,对资源的掌控是水泥企业能力的最直观的体现;作为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迅速把握行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共性化技术的是企业取得发展先机的重要环节。从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变,是水泥企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实现以技术研发及工程服务为驱动、以包括水泥产品和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为支撑的U型产业发展模式,应该成为我国水泥企业追寻的目标。在水泥产品产能过剩的环境下,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1.2向全产业链发展应成为企业做强能力的必然选择

受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水泥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通过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支撑主业发展。对砂石骨料、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和建筑部品等纵向发展的整合应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水泥上游的建筑骨料行业是一个基本上完全分散但充满前景的产业,可以预期未来水泥企业将主导砂石行业结构调整。水泥企业进入建筑骨料行业不但可以解决原材料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实现规模化开采,改变当前骨料粗放掠夺式开采,更加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意义。水泥企业在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布局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有水泥业务作为支撑,一般情况下,水泥-混凝土一体化的混凝土企业盈利将好于单一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产业链向水泥制品和建筑部品延伸必须成为水泥行业关注的新焦点,成为水泥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1.3抓住机遇增强市场控制力

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环境,应成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整合区域市场面临的良好机遇。在当前产业形势下,大型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有理由进一步加快,这对提高我国水泥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改善我国水泥产业结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这种兼并重组应该是按照市场规律、符合市场规则来进行的兼并重组,单纯依托政策上的支持来实现规模的扩张,而没有实现资产的同步优化,以及现代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深度植入,并不是市场意义上的兼并重组,既无益于企业,也无益于我国水泥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方面强有力的支持下,大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完全可能。类似Holcim收购Bluecircue的强强并购行为在我国是可以期待的。预计我国水泥产业大企业格局将在“十二五”期间大致形成。

2.新的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优化

2.1新的发展形势为产业结构优化赋予新的含义

水泥产业在致力于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应更重视企业能否实现产业规模和企业能力的匹配。

在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已经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有关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取代立窑等落后生产技术的话题在“十二五”时期已经过时。技术结构的优化调整更意味在现有新型干法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在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精细化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新技术,以及两化融合等方面有所作为。对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行业整体角度更应该关注的是提升产品内在品质、积极向其产业链延伸。

篇4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经营模式; 增长方式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开发行上市, 尤其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 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步入了市场化、国际化的经营轨道, 进入了一个新的竞争发展时期; 同时, 也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转型期, 即要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能否实现这个根本转变, 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下, 能否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能否保持新的竞争优势; 也是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能力的考验。笔者就此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尽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初步形成了现代商业银行的架构, 但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 1)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制初步建立, 但仍不健全, 存在着产品部门和客户部门并存的状况, 部分产品、尤其是新业务产品没有完全围绕客户服务进行整合, 对客户的综合服务程度不高。 

( 2) 业务和管理的集中度虽有所提高, 也有一定的集约化程度, 但从新的发展和管理要求来看, 集约化程度仍不高, 且不同业务的集约程度也不均衡,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集约度以及集约的层次。 

( 3) 从一线基层行到总行, 一级经营、三级甚至四级管理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尽管实现了部分二级分行的扁平化管理, 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扁平化, 管理层级仍然较多, 决策链较长, 因而对市场反应缓慢,对上级指令执行层层衰减。 

( 4) 通过扩大规模及外延方式实现发展仍是发展的主流, 传统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 5) 尽管风险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 但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需要提高,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不仅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 

 

1. 经营模式的转变 

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实现“三化”。 

( 1) 集约化 

商业银行的集约化是通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使同质、同类专业和业务实行大规模的整合, 使管理和经营更趋集中。集约化方式比较适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 可以说, 集约化是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随着改革的推进, 无论是机构还是体制, 都是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通过集约化来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如资金集中、信贷集中、财务集中、单证处理集中、人力资源管理集中等, 都是集约化的深化和发展。 

( 2) 扁平化 

扁平化是指机构管理的扁平化。集约化与扁平化是相互关联的; 集约化程度越高, 扁平化程度也越高。在实现集约化的同时可逐步实行机构的扁平化, 减少中间层次, 缩短决策链, 减少资源消耗, 使决策和管理更贴近市场、贴近客户, 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在总行到支行的层级中, 逐步建立总行和一级分行( 或区域分行) 两级管理, 一级分行( 或区域分行) 、二级分行及支行三级经营的管理模式。 

( 3) 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以客户为中心, 按照客户的类型分类,分别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专业化经营。这里所指的专业化, 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 而不是单纯业务上的专业化; 是经营模式的专业化, 而不是业务操作上的专业化。从银行服务的角度看, 根据客户的特点, 可以将客户分为三大类: 一是个人类客户; 二是公司类客户; 三是中小企业类客户。这三类客户都有各自不同的经营特点, 都有各自对金融业务的不同需求。专业化经营, 就是分别围绕这三类客户,实行专业化经营, 系统化管理。 

2. 增长方式的转变 

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达到“三型”。 

( 1) 质量效益型 

效益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增长方式, 主要是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 属于规模效益型。客观地说, 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并没有错, 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发展, 发展体现为规模的扩大; 但是, 商业银行要实现效益的增长, 不仅仅是通过扩大规模, 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运行质量, 比如通过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结构优化、客户优化等途径来提高效益。从另一方面来看, 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 扭转了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经营理念, 资本约束和监管强化将限制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经营方式。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相互关系, 追求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对应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商业银行的主要考核指标有: 总资产回报率ROA、股本回报率ROE、成本收入比、经济增加值EVA 等。 

( 2) 多元经营型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我国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在管理上存有的问题

(一)经营性资产存有矛盾。从理论上来讲,当前的事业单位依照相应的目的和性质进行划分,不应当从事一些带有盈利性质的活动,同时不应当进行资产的出租或者是担保活动。可是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来说,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活动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弥补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不足,从而使得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能够有所增值,使得单位的科研成果得到相应的转化,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怎样对自身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良好的运作以及管理是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运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带来了一定的矛盾性。

(二)形成过程比较随意。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来看,因为其有公益性质,这样国家就没有对其增值保值提出相应的强制性要求,从而就会使得事业单位在进行经营性质资产管理的时候相对比较随意。另外,因为单位在对非经营性的资产转化为经营性的资产方面存有一定的漏洞,这样就会使得单位往往不经过相应的审批程序就决定转化,从而就会使得单位的经营性资产在形式上以及属性上不明晰,同时也没有一照相应的规定进行管理,使得很多经营性的资产缺少相应的财政监管,继而造成相应的资产流失,甚至是造成纠纷。

(三)在运作上没有相应的规范。当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运作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执行相应的资产审批程序,这样就会使得单位的经营性资产在使用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出现亏损或者是流失的状况。比如说,对于单位资产的出租来说,很多单位往往没有对资产进行相应的评估,同时也没有依照相应的原则对承租人进行良好的选择,这样就会使得单位的资产在运作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竞争激励机制,运作的过程也不够透明,很难使得单位的资产实现效益上的最大化。甚至在我国很多事业单位中还存有一些腐败的现象,单位的经营性资产往往就会成为单位人员小金库。

(四)收支管理不严。当前很多事业单位会对实际的收支状况进行隐瞒,用经营性收入进行冲抵,有的单位资产在进行出租的时候单位会签订不同的合同版本,对收入进行隐瞒,从而逃避相应的关键部门的监管,就当前的实际状况来说,以上现象在当前的事业单位中十分普遍,很多单位就是使用这样的两种方式规避监管,可是只要其中的一个出现相应的经济问题,那么国有资产的形象以及实际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五)资产管理和财务严重脱节。当前我国在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的时候,存在资产的管理和财务的管理不协调的状况,财务管理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实行的横向管理的方式,但是资产管理一直都是使用的纵向管理的方式,因此就会使得管理上不够协调,使得事业单位中既有的制度和规章也很难真正实行。此外,在一些事业单位的内部也存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的管理脱节的现象。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使得经营性资产在管理上往往没有相对有效的制约措施,从而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进行监管就会显得格外困难。

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运作模式。在对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的时候应当依照市场的运作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和管理,从而进一步探索政府拥有所有权、我国的财政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单位享有经营权的模式。

(二)合理运作经营性资产的产权。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来看,应当积极建立起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公司,同时还应当依照相应的市场化模式对其进行投资。将经营性的资产作为基础,同时要不断拓展投资的主体,使得投资的主体逐步多元化,依照市场的原则进行运作,使得当地的政府部门以及相应的融资困难得到解决,将单位的资产逐步转化为企业的资本,将资本逐步转为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继而提升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的增值和保值的能力。

(三)进一步提升经营性资产公司的治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事业单位中的经营性资产真正被并到国有的资产公司之后,其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的效果以及经营的成效会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应当对相应的国有资产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不断地完善,逐步形成和当前市场运作相适应的运作模式,比如说绩效机制以及董事会制度等等。另外,国有资产公司应当由相对完善的绩效机制对单位的员工进行考核,从而真正提升事业单位资产的增值和保值能力。

(四)合理运作多种经营性资产。要想提升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运作效果,单位就应当对市场机制进行充分的运用,要对国有资产进行良好的经营以及分类处理,比如说对闲置的土地进行处理,对于国有的股权资产进行拍卖等,在竞拍的时候应当秉承公正公开的原则;事业单位所建立以及开办的多种企业或者场所应当引入多种资本,但是其前提是控股股东还是事业单位,真正通过市场的相应机制使得事业单位将经济的实体做强做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在管理经营性资产方面还存有一些问题。应当不断的进行总结以及创新,从而探索出是真正适合我国事业单位在未来经营性资产管理的策略。除了以上的策略之外,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还应当对自身的预算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完善,不仅要对资产依照实际的用途进行分类,还应当设置相应的维修基金,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政府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包丹霞.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学术版),2006(09)

[2]帅佳良.浅析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魅力中国,2010(27).

篇6

一、以歌曲、童谣渲染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英语歌曲童谣中的声韵、节奏、旋律起伏变化,最能打动人的心灵,烘托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吟浅唱中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

《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每册均有二至三首英语歌曲,满足不了学生一个学期的需要,笔者结合各单元课文内容寻找、下载合适的英语歌曲和童谣。如,执教《小学英语》(译林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时,笔者结合“The king’s new clothes”“Holiday fun”“Signs”等单元内容,给学生下载了相应歌曲,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之前自行欣赏、学唱。在进入课堂学习时,歌曲的旋律渲染了单元教学情境,学生或是感受到假期的快乐,或是感觉到环保问题的严重,或是享受到新年的喜庆……把语言环境和语言理解通过歌曲巧妙地结合起来。

二、以采访、调查充实情境,挖掘学生的真实感受

采访、调查类作业触及学生的真实生活,被调查者通过调查者的问题询问激活思维,从而形成问题情境,挖掘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采访者统计汇报采访或调查结果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笔者在执教《小学英语》(译林版)五年级下册“Hobbies”一课时,让学生课前设计运动项目类表格,男生采访10名男生,女生采访10名女生进行调查。用于采访、调查类的话题是很丰富的,如jobs,subjects,favourite food,habits等。都能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热情。

三、以整理收集优化情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英语语言学家埃克斯利曾说过:语言教师最普遍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没学到。语言知识是语言规则和言语行为的统一,语言规则靠教师填鸭式的讲解远不如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和描述的过程来得有效。

所以,美国著名学者H・G・吉诺特多次强调:“教师有一项功能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创造有情感的学习情境,这是任何精细的机器都永远无法代劳的。”教师把一切规律、语法现象变教师教为学生学,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以绘画制作演绎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绘画制作类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它同时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脚手架,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小学英语》(译林版)教材给学生设置有很多制作卡片、海报、画图、手工制作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作业。如,教学六年级上册U 7 Protect the Earth的Cartoon time之前,可以布置学生以“保护地球”主题设计图文并茂的海报,课上可让学生描述自己的Poster;在执教该单元fun time之前,笔者让学生用旧的塑料瓶、塑料袋或是报纸制作一样物品带到课堂,课堂上当询问学生:“What did you collect?What can you reuse them to make?”时,学生立刻在组内用I collected some... I can reuse ...to make...句子描述了自己的制作,当教师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时,每位介绍的学生都能利用重点句型流利叙述。

布置绘画、制作类的设计和创造会花去学生一些时间,但是它以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依据,以儿童的生长、发展为目的,让学生有了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权利,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和想象力都能得以培养。

五、以实践操作展示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生活与情境相互依存,个人在情境中参与实践活动,既是意义建构的根本途径,也是学习者得以发生、儿童得以生长的根本机制。如,教学Road safety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课前把教室布置成街道,让学生走一走、演一演。实践表明,只要教者有心,学者必然得益。

前置性作业创设了一个高效的、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台阶和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潜能,让学生感觉到作业不仅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而且是在实现自己的全新生长,所以,它不失为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如何使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适应高职高专的社会需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程教学意图体现“教、学、做、练、用” 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务求符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教学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教学过程注重层次递进性,强化技能训练。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高职教育应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经济产业和行业服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解决一方面高职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矛盾。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专业开设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并将其设为专业基础课正是针对以上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经济法基础知识始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有关经济方面法律的条文规定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专业领域中运用经济法律的能力,同时通过经济法基础知识重点课程建设,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经济法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系统思维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年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逐步发展出自己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色。

一、课程教学目标和意图体现高职高专的职业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重点掌握岗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适应各专业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应重视“经济法基础知识”中基本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观察、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把“教、学、做、练、用”定位为“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务求符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经济法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占用学时为45学时,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两者的比例为2︰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必需”是指理论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按照这样的层次递进式学习;了解法律规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会解读法律规定—运用法律规定;“够用”是指要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和相关专业需要相吻合,以实际课程占用的课时要求为标准。因此在“够用”的标准下,教师“教”的内容要“精”“准”。“精”的标准就要求选取精当的内容,“准”指选准法律规定,同时教师的讲解也要“精”“准”。

2.实践教学在案例的选取上务求“新”“简”。积极选取最新的案例,跟踪经济法发展的前沿,力求做到与现实同步,充实教学内容。“简”是指选取的案例既要简约又要符合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需要,要选用有递进层次和层层深入性的案例。

三、教学内容应具有的针对性与应用性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经济法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相关专业开设,由于每个专业面临的岗位关键技能不同,决定了每个专业的教学略有不同。会计电算化专业本课程作为会计资格考试课程之一,可以设计考试系统;其他专业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同的条件下,考核内容这方面就没有硬性要求而是主要采取了案例引导教学法。

针对课程性质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在完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根据经济法律的适应经济形势需求不断变动修改的特点,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学生就业需求重点讲解相关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新颖,更能反映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更能适应学生,充分体现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比如,在内容选取上我们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对于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规定详细讲解,为将来学生的自主创业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的层次递进性

“教”是指理论知识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法律规定,解读法律规定,然后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即了解法律规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会解读法律规定,采用这种方式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内容。

关于“学”,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方法实现的目的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二者之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教会学生学”,当然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

“教师教学生学”的案例引导教学模式即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在讲解某一个章节内容时,流程如下:

举具体案例实例(选取典型案例)—引出本章具体内容—指出问题。 教师讲解本章节具体内容—再进一步解决所举的具体实例—发散思维举相关案例,提高学生能力(根据具体教学状况可以选取教师举例和学生举例两种方式,实现互动)。

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途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设立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网站进行教、学研讨,师生互动;在教学网站上将相关法规收集齐全提供给学生;每章案例资源上网;上传相关案例视频,如《经济与法》和《今日说法》的相关视频案例等。

“做、练”指我们采取的校内校外实践实训教学,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社会需要。为此,我们在学习指导和校企交替环节设计了自拟案例、课前五分钟演讲、辩论赛、法院旁听、模拟法庭、10个实训项目等实践实训环节。针对测试知识掌握情况我们设计了考试系统。

“用”是指实际应用,这种应用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和在校条件的限制。“教、学、做、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用”。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报告写作、校园法律咨询平台、社区法律咨询等技能检验环节。

教学过程的层次递进性还体现在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高职院校“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情境设计模式,整体上按照授课环节设计教学情境如下:(1)课前:课程网页上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前五分钟演讲;(2)课中:案例引导教学;(3)课中+课余:自拟案例、10个实训项目;(4)课后:考试系统测试、“教、学”研讨与交流;(5)课余:辩论赛、法院旁听、模拟法庭、校园法律咨询平台、社区法律咨询;(6)毕业前:部分学生可以写经济法方面的毕业实践调查报告。

五、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组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思路,以专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创新性和实践性为特征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交融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上突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思想,强化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理论教学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以日常实践活动为纽带,采用探究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部分鼓励学生在模拟职业岗位情景实训或在真实环境、条件变数很大的实际工作场所中获得所需的技能。

1.案例引导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为:讲授每章节之前先提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重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讨论,最后教师评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实施效果:抽象的法律法规具体化,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2.阶段性课前5分钟演讲和辩论赛相结合。演讲题目和形式学生自拟自导;辩论赛先以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最后复赛利用课堂实践对抗进行。

3.个别教学内容师生讨论式。我们在教学中作了关于讨论式教学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先把学生自动组合成小组,对授课教师所给出的案例或提出的法律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写出集中书面意见,按照合议庭评议方式进行,不同意见执笔人均要在书面意见中体现。再由授课教师点评,请部分学生参与交流,这样的互动教学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4.设计专业实训项目共10项,规定实训流程和考评方法。例如,讨论并制作一份企业设立策划书、进行公司审批申请及登记注册、签订并完成一份业务合同法律文本设计、订立劳动合同、书写诉状等。

5.模拟法庭。课题组和鞍山铁西人民法院、鞍山正大律师事务所长期合作开展此项教学实践。通过学生模拟审理案件的全过程,在检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胆识,形象、直观地再现法庭审理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旁听审判。每学期安排两次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到鞍山市铁西区人民法院和鞍山市立山区人民法院旁听审判,使学生在熟悉程序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掌握实体法的具体运用。通过直接参与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学生亲身感受诉讼的步骤、程序,加深对法律应用于实践的感性认识。

7.专业实践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消费者权益日法律宣传,专业见习。利用寒暑假期到法院、检察院、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基地进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司法职业精神也得到培养。

8.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教学交流。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增强了教学效果。

9.考试方式多样化。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占总成绩的70%,题型以选择题、名词解释、解答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主要是案例分析),并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形成文章,占成绩的10%,其余实践活动占20%,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程考核的灵活性。

作为一门不同于经济系列课程的法律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同时又融入实践性教学,且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只有在全面、准确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促使经济法教学与经管类专业的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经济法教学的应有作用,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汉宏.关于“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2]邓擎刚.浅议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商场现代化,2009 (6).

篇8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经营班子关系

Abstract:China joins after WTO,has integrated gradually to one open,in the globalization financial system,the good company governs is improving the bank risk management,promotes the bank security,healthily,aspects and so on highly effective development all to have the core importance.Just like Chinese Industry and commerce bank manager Jiang Jianqing said such:“The construction true commercial bank,consummates the company to govern the mechanism most importantly,governs the structure,the management pattern,the growth way,the property structure,the financial structure,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legal person,controls from the inside the management and the service flow and so on many aspect reforms.This will be a thorough revolution.” This article governs to the company the policymaker and the operator,namely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should the management organized group be one kind of any type relations,which problems the city commercial bank company gover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rganized groups relations have,how relations could impel the city commercial bank the company to govern the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o carry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and put forward several proposals.

Keywords:City commercial bank Board of directors Management organized group Relations

中国加入WTO以后,已逐步融入到一个更为开放的、全球化的金融体系中,良好的公司治理在改善银行风险管理,促进银行安全、健康、高效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核心重要作用。在建立并完善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过程中,作为决策者和执行者,如何明确划分董事会和经营班子的职责权限,正确处理董事会和经营班子的关系,则直接关系到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建设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否能够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1.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治理中董事会和经营班子的权限划分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任明确,管理科学。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载体,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为此,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要条件就是要建立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治理结构,另一个是治理机制。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等。治理机制包括用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两者共同决定了治理效率的高低。

从治理结构上来看,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分别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公司的决策机构分为两个层次,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常设决策机构。经营班子是公司的执行机构,由公司高级管理层成员组成,是具体负责公司经营活动的执行性机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董事会做出的决策,其成员由董事会聘任,对董事会负责。

从治理机制上来看,董事会是经营班子的领导监督机构,负责聘任经营班子,负责制定经营班子的激励制度。经营班子负责完成董事会制定的工作目标,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对董事会负责。

从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董事会是对产权和控制的代表机构,它侧重的是投资决策、资本运营,追求的是资本的保值增值,注重的是经营的长期行为。经营班子是资本经营管理、保值增值的执行机构,追求的是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董事会与经营班子能否在新的《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范围内,保持一种协调、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是建立科学决策和高效执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

2.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董事会与经营班子的关系

目前我国共有113家城市商业银行,他们大都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成立的,成立十年来,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队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法人治理结构还达不到相互制衡的目的,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

2.1董事会与经营班子职责不分或不清。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都已设立了董事会,但是有的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形式上为两套班子,实质上为一套人马,董事会就是经营班子,经营班子就是董事会,完全失去了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意义。

有的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是决策机构,但其决策范围和深度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把握,或动辄干预具体的业务经营,或过度放权,完全不了解经营状况,导致了董事会和经营班子的职责不清,出现了决策权和经营权混淆的情况。

2.2地方政府的干预。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大都是由地方政府出资成立的,地方政府往往从地方局部利益出发,过多地插手或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和重组工作,通过行政手段选派管理人员。这十分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

2.3董事长和行长未分设。按照银监会《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要分设,董事会不兼任行长。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许多城市商业银行虽设立了董事会,但董事长和行长未能分设,致使董事会和经营班子的职责不清,决策和执行混淆,使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会不能够完全按照法人治理的要求进行管理。

2.4经营班子越权经营。有的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班子习惯了传统的企业领导体制,在董事会设立后常超越授权范围行使权力,很难自觉接受权力的制衡,出现对董事会的决定不予理睬,甚至超越授权范围行使权力的情况,导致盲目决策,损害了广大股东的权益。

3.改善公司治理中董事会与经营班子关系的建议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已于2006年底全面对外开放。面对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高手林立的金融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必须建立并逐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中董事会与经营班子的关系实际上是各自权责划分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两者权责不清,影响决策的制定与执行。由于董事会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中枢作用,既要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又要为经营班子的运作提供决策,所以界定董事会的职能与责任至关重要。为此,城市商业银行在实行公司治理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3.1改善股权结构,实行股权多元化。一个企业的股权结构、股权性质事关治理效率。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由于股东间力量对比悬殊,缺乏明显对抗性,导致董事会由内部人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使中小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有的控股股东能够控制城市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人事权,使董事会对经营班子的聘任和约束机制形同虚设。

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建立公司治理,就必须改善股权结构,积极引入外部股东,实行股权多元化。股权的多元化决定了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转变成了如何控制经营者按照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行事问题。转贴于

3.2依法产生董事会。地方政府需要转变观念,摒弃管干部的惯性思维,保证城市商业银行依法产生董事会。事实上,政府如何从城市商业银行最大的投资主体角色退出,也是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外部条件。

3.3依法产生经营班子。要使董事会和经营班子的权责明确,就必须使董事长和行长分设。行长要由董事会选聘,作为日常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行长以下的高级管理人员由行长提名,由董事会聘任。行长应该是具有战略眼光,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的专业人士,具有动态发展理念和一定的超前意识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经营班子的成员应是擅长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内部沟通的将才。

此外,董事会与经营班子,一个走资本运营,一个走资源经营,所以严格地说,董事会成员不宜在经营班子任职,经营班子除行长外,也不宜在董事会任职。

3.4明确董事会与经营班子的职责。城市商业银行应使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日常决策权应在董事会,执行权应在经营班子。董事会负责聘任经营班子,制定对经营班子的业绩考核及薪酬安排。董事会与经营班子是决策、授权、监督与执行的关系。经营班子必须无条件执行董事会的决议,落实董事会的决策,搞好经营管理,实现董事会确定的经营目标,诚心诚意接受董事会的领导、监督和检查,不能超越董事会的授权,更不能采用不当手段,架空董事会。

3.5协调好董事长与行长的关系。董事长和行长是城市商业银行两位处于不同岗位、各自负有不同责任、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他们之间能否有效沟通和密切配合,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应该明确,董事长和行长是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相互配合的关系。特别要指出的是,行长的工作是对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对董事长负责,要彻底转变把董事长、行长看成一、二把手的观念。

3.6协调好董事会、经营班子与监事会的关系。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就是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为主体的治理架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要准确把握董事会、经营班子和监事会的关系,做到董事会与经营班子之间的关系明确;监事长实行专职、常驻;监事会拥有完全独立的监督权力。

监事会是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代表广大股东对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实行监督职能,对董事会、经营班子、董事、高级管理层成员履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由于监事会成员构成以及其它原因的制约,监事会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能存在许多的困难,因此,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必须积极配合监事会,切实维护好股东的利益。董事和行长及其他高级管理层成员也必须纠正喜欢权力、不喜欢监督的传统观念,诚心诚意地接受监事会的监督,并为监事会充分履行监督职能提供必要条件。

3.7完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主要任务就是要建立经营班子的绩效评价体系,对经营班子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报酬要和绩效挂钩,董事长及其他经营层的收入水平应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情况、公司的实力、为股东带来的回报挂钩,薪酬不仅仅是对劳动者的回报,更是激励董事长、董事、经营班子发挥潜能,创造更多财富的重要指标。绩效的考核要公平、透明。

在约束机制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内部稽核(审计)部门的作用。建立对董事会负责的内部稽核(审计)部门,以加强董事会对日常经营管理的监督,防范内部人控制风险和其它经营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经济;贸易;应用型教学;改革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实践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教学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国很多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从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参加实践学习时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实践的方法以及具体的程序都是由老师提供的,学生只是沿着老师设定的路线完成具体的实践任务,缺少主动性。只有让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实验主要以基本型和验证型的实验为主,开设的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型实验课程相对较少,教学内容本身缺乏创新,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尽管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实验课程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材的基本内容都是雷同的,没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编写教材,并且技术操作性不强,导致教学效率严重下降。

3.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引导高等教育的方向,但是就我国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很多教学评价体系都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造成阻碍,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都会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作业在综合考核中也占据较大的比例。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受到传统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教学改革的途径

1.借助互联网构建开放性教学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也应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建立开放性的教学平台,为创新型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要开放性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加大教师的教学力度,对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改造和升级,为开放性教学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开放性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时间上的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时间;其次是教学地点的开放性,主要针对实验性教学而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实验地点,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最后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并且对教学使用的资料进行更新,使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网络教学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

2.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教学改革应该构建以知识、能力、素养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将每一门课程与学生具体能力的培养相对应,不断加强课程体系的创新。在教学中,可以着重讲解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重点部分,加强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的理解,同时,还应该增强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增加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理论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也可以增设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的课程教学以及其他的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教学,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设计中也可以设立一些选修课程,学生就能结合自身的需要选择课程,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综合发展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中,可以选择在低年级开设初级实训课程,在高年级开设模拟实训课程或单证流程实训课程,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的应用;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以开设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3.加强应用型教学软件的开发

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能够满足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应该联合多方力量组织教学,通过专业教师、技术人员以及外贸业务人员之间的联合,开发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软件,特别是应用型教学所需要配备的教学软件。此外,可以组织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编写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等,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更多的方便。学校也可以购买国际贸易与实务教学系统软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创设仿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利用教学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教学训练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提高教学的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型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力量,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对教学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手段进行改革,从注重教师的学历转变为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对本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教育,同时也应该重点从外校引进能力较强的教师来壮大学校的师资队伍。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而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网络信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成为核心的技术,不仅能够完成企业不能够承担的市场功能,同时还能够向市场提品,促进市场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给跨国公司带来了较大的福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和经营管理方式。国际经济与贸易教育作为国贸企业发展的后续支撑力量,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利用网络开设教学课堂,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关键词】本土超市企业 商品经营能力 提升策略

连锁超市具有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策略、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的特点,通过直营连锁、特许经营和自由连锁方式,快速复制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的主流业态。连锁超市是从事商品经营的企业,商品经营能力是超市核心经营能力,销售额、毛利率及商品周转率、新品开发等应该是衡量超市经营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所经营商品的进销差价是利润主要源泉。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9年零售资金链风险报告》,在目前连锁超市的经营模式中,应付账款是超市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收取通道费用、物业出租利润和投资收益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超市商品经营利润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从其经营而言,更象是一个通过物业出租获取场地租金的企业,这大削弱了超市商品经营能力一一企业核心经营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削弱与丧失,必将导致超市经营风险的加大,只重视通道费用的收取不重视自身的商品经营,导致连锁企业经营商品同质化趁势越来越严重,而经营商品的同质化必然导致价格竞争,这种低水平的竞争,必然导致竞争双方两败俱伤,与国外大型超市企业相比,我国本土超市无论从资金实力上、品牌声誉上和还是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上处于劣势。

一、本土超市企业通道费用赢利模式的原因分析

(一)从连锁超市企业自身的原因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两点:

一是连锁超市企业是以低价作为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身之本的,连锁超市经营的商品如果价格高了,就会失去与传统商业之问竞争的优势,失去吸引顾客的能力,因此维持低价是很多企业唯一的选择。同时目前商品经营毛利比较低,很难做到在摊消掉成本费用后还有赢利,更不要说较高的利润了。很多主流品牌,它们通过投以巨大的市场推广费用来直接影响消费者,留给超市的价格利润空间很小;而一般品牌的食品和日用品由于品牌价值低。留给超市的价格利润空间也不大;在同一个商圈内大小超市挤在一起,相互之间对同类商品价格制约作用,不可能订一个较高的价格,否则就没有市场了。而本土连锁超市一般都有着在较短期内的赢利约束性体制和机制,当一般商品经营的赢利模式无法形成时,其赢利模式选择方式,而通道费用、物业出租利润和投资收益是最有效的方式。二是超市内部灰色利益链的存在,由于职业道德低下和职业规范不健全,部分连锁超市员工权力寻租,透明的价格往往会让他们失去利益的基础,而通过费用就能够浑水摸鱼,供货商为迎合这部分人的需要,喜欢用施以利益的方法来影响连锁超市的关键人物,这就必须用费用的方法。

(二)供货商的原因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两点:

一是考虑到商业秘密,通道费用其实是商品价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供应商不用价格的形式而用费用的形式来体现连锁商的利润,是为了守住自己的价格底线和利润底线,不透露核心商业秘密;目前很多商品供应商还缺乏与规范化运作的连锁超市合作的经验,连锁超市制定的交易规则还有一个不断完善和让供应商理解与接受的过程。

二是供货商为了发挥对超市相对持续的影响力,争取更多话语权。价格形式的交易关系是一次性的,而费用形式的交易关系是持续性的,供货商用持续性的交易关系往往可以增强对连锁超市的影响,通过商品促销等形式保持商品在超市中的销售地位并取得一定主导权。

二、通道费用赢利模式对本土超市商品经营能力提升的影响

(一)不利于超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通道费用赢利模式不利于企业商品经营能力的提升。超市稳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低廉的价格提供品种齐全、高质量的食品和日用品。很多本土超市把通道费用的收取指标列为硬性考核指标,而把销售额、毛利率及商品周转率、新品开发等指标作为软性指标,通道用超额完成部分可用来弥补其他三个指标的不足。这种考核体系与方法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的核心经营能力。从商品经营者蜕变成“物业管理”者。

(二)导致连锁超市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衰退

通道费用赢利模式导致超市经营的同质化,商品的经营结构干店一面,促销商品大同小异,促销手段类同,付出通道费用多少成了商品进人超市的唯一标准,优质商品被逐出超市,超市的新产品、畅销品开发率偏低。这些现象都说明了超市将注意力过度地集中于通道费用的收取,而将商品的经营权实际上让给了供应商,尤其是让给了一些出得起进场费的大供应商。

从短时间看超市的综合成本比较低,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看,则是得不偿失,通道费用这一赢利模式无疑是一种自杀,首先是对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的负面导向,商品经营不被重视;二是重视商品经营,势必导致对市场判断和价格控制的失灵,丧失核心经营能力;三是影响新、特产品的引进,导致经营同质化;四是通道费用成为供货商选择的唯一标准,导致零供关系更加紧张;五是连锁超市内部腐败滋生。通道费用赢利模式已成为阻止超市后续发展的障碍,因此,重新构建超市赢利模式势在必行。

三、提高本土超市企业商品经营能力的对策措施

(一)发扬零售精神。强化自主经蕾。创造企业价值

本土连锁企业从小到大,通过自主经营,逐步发展壮大,通过赚取进销差价使企业得到发展。执着务实,追求细节,通过自主经营点滴积累,这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零售精神。但很多本土连锁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盈利模式和利润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以进销差价为主要利润来源,逐步演变成通道费用、租金和投资收益成为主要利润来源,这大大削弱了连锁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

通过扩大自营、经销、买断等方式的比例,通过自主经营,连锁企业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才能真正为实现消费者需求服务,才能最终创造企业价值。特别是在生鲜商品经营上,很多连锁企业已经从联营、出租为主转变为自营为主,从而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增强门店的聚客能力,促进连锁企业毛利水平不断提高。

(二)强化采购功能,规范采购方式。尝试源头采购.提升采购价值

连锁企业采购的职责主要可分为,通过市场调查了解需求,了解商品供应商和商品,及时商品补充,商品促销方案制定,商品库存控制,销售情况分析等。由于目前本土连锁企业的盈利模式上过度依赖通道费用的收取,在很多连锁企业实际采购业务执行中,采购职能在不断简化,采购功能在不断衰退。

1.要强化连锁企业的采购功能。

强化采购功能,不仅有助于了解了商品特性,提高了买手的专业能力,可以提高进销差价,还可以加快商品周转,减少资金占用,真正帮助企业从源头上创造价值,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采购成本。

(1)对终端做充分的市场调研,掌握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商品结构。

(2)向上游深入厂商源头,“菜采田头,瓜采地头,果采山头,货采源头”,了解商品特点和价格构成,彻底改变由供应商的销售代表决定进入超市的商品品种和数量现象,不仅要使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还要使消费者进店后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只有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而不是从收取通道费用的数额出发,才能最终使商晶经营利润成为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2.制定供货商准入制度

很多连锁企业,每天采购部垦供货商客户盈门,但其工作效率并不高。造成此种状况的娘是,许多供货商并不是符合连锁企业条件的供货商,但我们已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了接触交往,结果对双方都一无所获。因此要提高采购业务部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制定一个供货商的准入制度,即在进入正式谈判之前,制定这样一个制度。告知连锁企业要求供货商配合做到的基本交易条件,如供货商作出承诺即可安排正式的交易谈判。这种方法可以制度的形式选不合格的供货商。使业务谈判程序化并提高效率。

3.制定对供货商接待与信息反馈的时间制度

连锁企业往往以公司的作息时间作为供货商的接待时间,导致采购、啦务部每天都在接待供货商,其工作人员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市场调查,也没有时间到门店了解商品的适销率、商品价格、竞争对手的商品线组合和价格线缀合。因此在制度上进行规定,规定接待进货商的时间,这种时间一般以一周2天为好,余出3天让采购业务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和制定采购计划,这也是提高采购业务工作质量的时间上的保证。

(三)强化自有晶牌开发能力.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在发达国家中,连锁企业的自有品牌发展比较普遍,自有品牌商品销售占比大都在20%以上。在我国奉±连锁企业自有品牌还处于萌芽阶段,销售额中的比重大约只有3%左右。

自有品牌需要通过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设立自有品牌开发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对产品在配方、工艺、原料等环节深入研究,以保证自有品牌商品与知名品牌相比在质量和技术上落后。自有晶牌的本质是充分利用生产商的产能和自己的销售渠道,产品定向生产和销售,可以节约大量市场费用。成功的自有品牌商品开发,可以以较低价格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带来较高的顾客忠诚度,成为企业实现差异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企业带来较商的毛利,提升企业价值。

(四)优化供应链。挖掘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