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篇1

一、尽量发展农村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下,影响最直接的是企业。人员大量失业,这些失业的人口中,大部分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工厂从事的大部分是不需要多少文化和技术的简单活,工资收入一向只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失业意味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要失去,又因为没有技术,再就业存在困难。农村户口不比城市,可以领到低保金。又因为已经离开农村,荒废了农活,回去重新务农觉得没有希望,加上农业生产收入低,逢上丰收年,物价就下降,当农产品价格高时,总是该农产业歉收年。这些从工厂失业,又没有回家打算的农村务工人员、企业倒闭或减产后裁减的失业人员,加上原有大量毕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和应届毕业生,对城市的安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而在当前金融危机普遍影响到工业企业的时候,发展农村产业,能将这部分失业人员的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首先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难题,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安定稳定作用。

发动有志于到农村创业的知识青年和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农村青年,对各地农村实际进行考察,充分利用农村地理特色和当地特产,建设加工生产产业链,在为当地农村的闲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和工资收入,减少金融危机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增加就业压力的同时,还可适当招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到农村就业。在如何建设农村产业这一点上,可结合各地实际,广泛征集人才,收集好的意见和建议。

二、鼓励投资者将目光由城市转向农村,鼓励富余群众投资能带动就业的产业

虽然当前金融危机波及面大,受影响人员多,但资金富余人员仍旧大有人在,而因为当前经济大环境不好,众多手头有资金人士很难找到更好的投资渠道。因此,要结合福建本省土地、山林、土特产品等量多面广,各类行业都不乏人才实际,征收专业人才对适合大量生产的产业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在认定可行的项目上,大量发展,资金以政府部门出部分,向社会征集闲余资金启动产业生产,经过宣传发动,使手头有余钱者相信这是一个有长远发展前景,值得投资的产业,鼓励闲余资金入股或以借贷的方式,让项目带动产业不断发展。

三、充分利用农村大量闲置民房和空地,开发当地有特色的农村产业

当前,政府省去了之前应向农村征收的相应费用,还有许多扶持农民的政策,但因为普通的农业生产相比外出务工,收入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年轻的,头脑活络的年轻人,中年人都相继离开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小孩和部分在城市找不到赚钱门路留在农村的中、青年,仅占了农村人口的小部分,这些留在农村的人口,除了生产仅够一家人生存的粮食,还有许多空余时间未充分利用。一旦有人引荐,或有亲戚什么在外从事什么行业需要人力,他们大都会举家迁往外地。

当城市寸土寸金,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为了一个安稳的居住处而四处奔波,租住一间10余平方米的小屋过日子时,农村大都有大面积的住房空闲着。许多家庭人员外出,整栋几层楼数百平方米的房子,长年上锁。而因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农村的土地也是大量闲置。如果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住房资源,将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

因此,需要农村创业者结合各地实际,开发可开发的资源,将准备涌入城市的剩余农村人口留在农村,生产致富,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大,失业人数增多难题。

四、借鉴城市扶持青年创业经验,为农村有志青年提供创业免息贷款

一是为农民提供免息贷款。当前,银行免息贷款给众多欲创业没有资金的城市青年圆梦的机会,三、五万免息贷款也许就可以让一名青年带动一批人员就业,发展一个冷门产业。而为农村青年创贷款似乎不多,大多数农村青年外业务工,挣辛苦钱,农村住房不值钱,部分旧房子估值还无法达到抵押贷款的数额,限制了一大批有门路没资金的农村青年,若政府(银行)部门认可部分农村人提出的创业创意,应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鼓励发展当地产业。二是对自主创业成功者进行奖励。对自主创业并取得成绩者予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重视对有贡献者的鼓励,并以优惠待遇欢迎外地人才到农村创业,以此带动更多有志青年自主创业。三是加大对闲散人员的管束力度,提供各种人才发展的空间。因为没有正当工作,部分青年无所事事,不但未参与劳动生产,创造经济价值,还给社会稳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从个别无业人员入手,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投入生产劳动中,带动各多闲散人员投入生产。对不良行为严厉处罚绝不手软,并长期坚持,而对生产创业者大力奖赏,同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营造浓厚的“八荣八耻”观,使不良行为随时被打击,没有立足之地,重罚之下,展现给人的,一定是良好的社会秩序,对带动经济发展,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篇2

1. 1地形复杂

农村大多处于偏远地带,地形复杂。就山西而言,当前118个市县区,有50个贫困县,其中国家级34个,省级16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省71 %以上。田不成块,路不成网,渠不相通,沟不相连,难以形成标准化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即使农村有某些资源优势,也很难实现其经济价值。

1.2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热、土等资源不相匹配,尤其是水利设施的条件极差,大多数农村还是以井水为生,水资源匮乏,其他基础设施也同样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3综合素质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民较低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及制约了他们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头脑和眼光。不懂得合作,不明白“双赢”效应。再加之一些土地政策的因素,农村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种植为主题,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较低。

1.4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率,尤其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的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2果业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在农村发展中的优势所在

2.1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果生产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更为迅速,果品生产已成为许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 %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因为如此,俗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发展果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最佳选择。

2.2农村发展果业的优势所在

1)我国是世界上果树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果树种类繁多,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农村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复杂,故农村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地适栽,因地制宜。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优质果品的生态条件。

2)农村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故产品的贮藏性、耐运性也是值得重视与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农村适宜发展果业,特别是干果类果品,例如:枣、核桃、板栗等,不像蔬菜采后短时间内品质就会急剧的下降或霉烂,而果品一方面较易贮藏,另一方面也便于加工利用,比如枣可加工为蜜枣、干枣;柿子可以加工为柿饼等。

3)果品生产的利润高,栽培管理技术又较易掌握,加之果品生产的一次性投资相对较低,一般农户均可承担。另外,欧李、枣树、酸枣等果树还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的作用,在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农村较恶劣的生态环境。所以发展果业在农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果树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缺乏宏观指导,部分地区发展果树出现一定的盲目性

主要体现在果树种类和品种的搭配上,例如: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再者就是部分地区农民的盲目随从,看其他地区因种植某一树种、品种而致富,便不考虑当地地理、气候、土壤等实际条件是否适宜,就盲目引进树种、苗木栽植,最后得不偿失。这就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传递信息,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对农民进行培训与指导。

3.2缺乏商品意识,重数量轻质量,重鲜食轻采后加工

农民时常提到的是产量的多少而很少谈论品质的优劣,他们缺乏市场商品意识。农民的资金不充足,故在纸袋、肥料等投资方面“偷工减料”;农民由于欠缺专业文化知识,故对一系列优质栽培技术不能牢固掌握及熟练应用,由此影响果实的商品品质。另外,有时果品不能及时销售,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经济意识,忽视了果品的采后贮藏、加工等技术措施,导致果品品质下降,以及霉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3缺乏社会化、规模化生产理念

大部分农村还是小农经济,土地分散,有的土地甚至闲置,很多农民弃农进城打工,造成土地“抛荒”,这些都影响果树的规模化生产。另外,果品的产、供、销

一体化尚未形成,流通环节不畅。多年来果品主要靠农民自行销售,缺乏政府部门的组织与引导,销售问题成为果品生产最突出的问题,在产区没有形成稳定的销售网络。

4促进农村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农村基础条件较差、气候环境恶劣,我们应尽可能加强和改善这些对发展果树不利的外界条件。例如:在缺水的农村应兴修水利工程,引进水资源,改善灌溉条件。要搞好土地的开发及充分有效的利用,增加有效耕地资源。搞好防御措施,预防早霜、晚霜、低温、高温等自然灾害。

4.2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科学技术较薄弱的群体,而他们又是致富农村与促进农村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故应通过多方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应继续推进科技下乡、科技交流、科技示范、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也可以搞“包村到单位”的活动,即邻近贫困山村的科技单位或龙头企业应各负责邻近乡村有关果业发展或进行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科技指导及知识传播,几年后政府进行评优量化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奖励,实现“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势头。

4.3建立一支能让农民信赖的领导团队

领导团队要有能力从外界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并组织、指导人们进行生产;要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等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分配,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要有能力疏通销售渠道、打开市场。另外,该团队还应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头脑,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掌握信息,确保果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所谓的“工业化”生产,在此过程中,他们应选准龙头企业,根据市场信息向生产者提供需求信息、物质供应、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结合成“公司+协会+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是当前生产发展的需要;他们还应该具有创新意识,集思广益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实施一切有利于发展农村果业发展的措施或方案。

4.4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各级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因。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较好的捋顺农村内各项资源的权属关系,并对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资源进行较好的统筹与调配,这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的巩固,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其次,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引导、指导与规划,小农思维影响下,农村经济在发展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农业经济管理则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具体的方向,并提供一些额外的支撑和保障;最后,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扫清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对一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和具体矛盾予以较好解决。正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主体自然也要强化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能力,更好借助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农村经济发展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需要从管理手段选用上入手,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管理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与管理手段过于陈旧和单一有直接关联。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较为陈旧时,各项管理活动在开展上也会对固化的管理手段进行长时间沿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开展中得到很多应用,并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时,大为降低农业经济管理成本。因此,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借助信息技术来驱动各个层面与各个时期管理活动的开展较为必要,这也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出来。例如,长春市农安县新农乡农业经济管理站在2017年进行了大面积的信息化管理尝试,借助电子计算机以及具体管理软件进行管理使得各行政村的土地信息、经济信息、财会信息等得到了较好整合,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条理性也十分清晰,农业经济管理能力近两年更是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与提升。

(二)注重农业资源的价值挖掘

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较差与相关农业资源并未得到较好开发、利用有直接关联,农业经济管理中则需要给予农业资源价值挖掘事宜以更多关注。农村经济结构往往较为单一,在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上,农村经济管理主体也要结合农业资源价值的挖掘来进行。例如,很多农村存在着一些荒山、荒丘、荒坡与荒地,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被已经开垦出来的“四荒”地进行集中管理,避免“四荒”地被不法侵占。在此基础上,农业经济管理主体可以会同农业技术部门,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视角下进行一些种植或养殖项目的建设,从而对农村地区闲置、半闲置的农业资源进行利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资源价值的挖掘以及资源的利用间有直接关联,以往较为粗放的农业经济管理使得很多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视角,对农村地区农业资源价值进行挖掘,适当建设一些集体经济项目或产业项目都能够较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评价与调整

农业经济管理的动态进程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与制约,受制于管理主体的能力与经验差异,一些具体的管理问题会随之产生,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较为多变的情形下,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相关不足也无法避免。为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层面需要一个评价性机制予以较好保障,这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释放出来。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主体需要成立管理评价小组,并根据细化出来的评价标准,参照农业经济管理的一般目标,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方法选用的实际有效性,农业经济管理目标达成状况等进行评价,并形成具体的评价报告。这一具体的评价报告可以对阶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管理状况予以如实反映,通过对相应评价报告进行分析,农业经济管理主体则要在方式方法选用上进行调整,明确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和主次。通过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评价,发现不足,弥补不足,农业经济管理主体也能够积累出更多的管理经验,依托这些经验驱动各项管理活动开展也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

新农村建设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故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而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的筹集和使用主要通过金融活动完成,熊彼特(Schumpeter)认为金融服务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间关系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效果。根据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为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的关键在于金融功能的实现,而这离不开金融发展。

自熊彼特提出的金融发展重要性之后,麦金农和肖通过深入研究在1973年建立了金融发展理论。国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主要由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构成,且理论分析主要局限于研究初期。谈儒勇(2004)将金融发展界定为金融体系朝好的方面变化,所以,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是金融体系是否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功能,即主要用于论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后期该类研究主要在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下就金融拟制和金融结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中观层面,其立脚点是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大都基于金融服务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假设下或计量验证影响因素。后期研究开始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证分析,Levine(1997)以作用渠道为研究目的进而证明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而Granger提出的因果分析方法被大多数学者用于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国外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学者研究该类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视角主要有全局、区域和农村,其中基于农村的视角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或农民收入增长)间的关系在随着新农村建设提出得到更深入研究。在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路径中,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可分为农村金融深化和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两种。其中,基于金融深化框架下研究主要探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贡献,通过数据分析找出重要影响因素并得出相应结论。而农村金融中介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研究则突出农村金融功能发挥,试图解释金融服务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具体研究中,张春喜、孙伟(2007)从金融演进的内在关系及更长的历史视角下以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为背景和李政(2009)用实证的方法证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关系,并通过因果检验得出相应的结果。而方金兵、张兵、曹阳(2009)基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选取农民收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替代指标,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两者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并指出扩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李广众、陈平(2002)利用我国1952-1999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于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多变量VAR系统研究分析了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提出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效率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丁晓松(2005)研究1986-2002年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采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同样认为金融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有存在双向作用。姚耀军(2004)从金融发展的视角根据1978-2002数据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利用因果检验法做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影响到农村经济增长。

二、模型构建

由以上分析可知,现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主要从实证角度进行,尽管视角不一,但均得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因此,在现有经济体制下为更好的建设新农村,通过金融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增长是最优选择。然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若想通过金融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增长应先确定两者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模型构建则探讨两者之间均衡的可能。

(一)分析方法及指标设计说明

1.分析方法。由于单方程的OLS法会出现自变量内生性问题,加之在非平稳变量上的OLS法可能出现伪回归问题,而李广众、陈平(2002)和姚耀军(2004)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的方法能较好的解决OLS法的不足。因此,本文在分析方法采用上借鉴李广众、陈平(2002)和姚耀军的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就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2.指标设计。一般研究,将两者关系置于资金供给、需求和成效角度上进行。所以,在设计指标时主要考虑农村经济增长衡量和金融发展的供给及需求。具体研究中,设计农村经济增长指标、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金融结构指标和金融中介支持效率指标等四个指标。在对指标界定中:将农村人均GDP(RPGDP)作为衡量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状况的指标。哥德史密斯在研究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时指出金融发展规模指标(FIR),随着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深入,我国大部分学者开始计算我国农村金融相关率指标(RFIR),其中张兵等(2002)在农村FIR与农村经济增长将农村FIR确定为农村金融资产和农村GDP之比。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RLTL)鉴于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本文设计了反映农村贷款结构的指标作为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即RLT/RL,其中RLT是指乡镇企业贷款余额, RL是指农村贷款余额,将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简记为RLTL。王志强、孙刚(2003)认为,可以用储蓄与贷款的比值来衡量金融中介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故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RLD)可定义为农村金融中介将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效率。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RLTL)鉴于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本文设计了反映农村贷款结构的指标作为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即RLT/RL,其中RLT是指乡镇企业贷款余额, RL是指农村贷款余额,将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简记为RLTL。将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比率衡量金融发展结构规模。

(二)模型说明及数据处理

1.模型说明。安翔(2004)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出发,以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创建农村经济增长模型,并得出农村金融深化是解释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结论。同样的方法还被王莹(2006)和邱杰、杨林(2009)所采用。本文主要就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性,目的在于判断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及影响方向,故直接设置若干个指标进行衡量。

2.数据处理本文数据均来自各年的《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未能获得完整数据针对部分数据缺失的事实,在实际处理中仅选择1988-2007年份数据且主要分析1993-2007年数据。同时考虑到农村经济的根本是农业,本文在指标计算中利用所得的数据进行一些替代操作。如在计算农村人均GDP时,在未能获得足够可信的农村人均GDP数据下,本文采取了用农业GDP除以农村人口进行替代,张兵等(2002)同样采用农业GDP代替农村GDP。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影响,我国农村金融资产主要是农民在银行的存款,所以,在处理RFIR时用农民存款与农村GDO之比计算。农村存款余额和农村贷款余额在1978-1986期间主要在已给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加总计算,在计算金融中介支持效率指标时受条件所限,数据来源主要是《金融年鉴》和《统计年鉴》的数据未能完全描述农村金融机构的贡献。

三、基本分析结论

通过运用EVIEWS5.0处理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农村人均GDP逐年增长。但与RLD、RLTL之间并未有之间的线性关系,剔除掉替代、CPI等影响本文认为两者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均衡关系至少在93-07年间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但农村经济增长却对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的影响。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功,基本上形成以国有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为主,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补充的体系,从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看,虽然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但农村经济增长并不是金融发展状况的格兰杰原因,这意味着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证明了邱杰、杨林(2009)的观点。从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看,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姚耀军,2004)。实证得出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将会严重制约农业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应所存在的均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上述关系。这也说明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已经逐步向依靠金融要素投入的内生式增长模式转变。麦金农等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在我国就表现为金融制度变迁主要是政府主导,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鉴于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的事实,加快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在农村经济增长初期,应进一步强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资金主导供给作用,适度放开竞争,逐步建立合理、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曹啸,吴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J].财贸经济,2002(5).

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的金融;约束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当中,恰当、有效的农村金融配置,不仅能够降低生产和销售中的风险,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进一步削减农业生产者的借款,从而为其提供必要的成本支持。概而言之,农村金融的科学配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实际上来看,作为经济体系重要组成成分之一的农村经济,它的发展也一样离不开金融方面的支持。更需要我们明确的是,对农村金融约束效应进行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实际关系,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所以,本文将会着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进行审慎分析。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以下几个大的问题:第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滞后性;第二,由于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出现困境,农民的收入就不可避免的减少;第三,农村市场体制不健全,不完善。但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由于海外与内地的经济互动,在农业的金融方面出现了实质性的增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也随之得以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就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二、农村的金融

事实上,当前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农村是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土地制度,所属农民的土地和房屋不能被抵押,从而缺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供给。

第二,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差,体制也不健全,相应的抗风险能力也弱;再者,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技术方面落后,所以,就造成了农业的资金周转速度慢,农业效益极其低下,这样就使得相应的金融机构在投资环境不理想的状态下,缺乏对农村金融的支持。第三,由于某些农村的金融机构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农民对金融的需求量,这就使得相应的贷款事项就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也就会进一步造成广大农民所要求的金融服务被排斥在外的局面。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相关分析

本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相关分析方面,主要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体制分析。根据农村的体制变迁与理论革新,依据农村的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变迁的实际,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具有与农村经济发展制度变迁的过程明显的不同:

1.制度变迁的原因不同

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的金融的变迁与农村的经济体制的变迁都是国家为实现其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强制推行的,但是由于体制变迁的主体不同,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比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更具有地方政府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时期,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的市场化更强,如今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脱离外部压力,逐渐面向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向。在实际的农村经济运行中,虽然农民缺少正式参与推动制度变迁的机遇,但是能够通过对正式制度的拒绝施加影响。

2.制度变迁的程序不同

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均是由国家主导的强制变迁,农村经济主体的由下而上的制度变迁一直是处于被强制的状态,而这种被强制的状态更为突出的表现在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上。相应的,在市场的经济时期,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仍以较为明显的国家的由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为主。

3.制度变迁对象不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度变迁的对象,不仅不能参与有关制度的制定,而且其制度的变迁还会受到严格地压制。相应的,在市场经济时期,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中农村经济主体的地位明显增强,成为了制度的直接参与者,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的对象也随之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而农村金融主体虽然变迁,但是人以国家主导的由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为主。

概而言之,农村经济制度和农村金融的变迁之间的差别,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影响可以表现为:首先,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会促进农村金融的变迁。良性循环的农村经济制度,会使得农村金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会阻碍农村金融的变迁。滞后的农村经济制度,会使得农村金融不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也就会使农村经济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条件,那么,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的供给之间就会出现时间差,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萎缩,也就进一步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瘫痪的局面。

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要明确,只有农村金融的供给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树生.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与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1(3).

[3]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

篇6

农村经济作为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然而,农村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带动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最基本的收益,在促进农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阶段,随着农村经济的日渐发展与繁荣,农村企业的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企业的内外环境都相应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改变,具体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下,不少农村企业逐渐向着产业和小城镇集中的区域聚集,实现了空间结构的重组。第二,在改革产权制度的影响下,95%农村企业逐渐实现了从个体经营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第三,农村企业的地位与城市企业同等,不再单独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享受同样的待遇。第四,农副产品的加工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第五,农村新兴的服务业蒸蒸日上,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在发展中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2农村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农村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企业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农村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带动了农村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地区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确保每个农民都能获得最基本的收益。

2.1农村经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农村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自身的运行中,或多或少的会利用一些比较发达的与农业有关的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在东北某个农村企业比较多的区域,由于当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得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非常良好。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如完全依赖人力和牲畜的操作方式,使得在播种、收割等众多环节中的生产效率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如此一来,农村经济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2.2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

农村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适当的引进一些先进的农业机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有效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农村机械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态势,农村企业在保证农村整体经济产业不断升值的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农村经济的内部生产结构,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效提升其现代化的水平。

2.3促进农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增长

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能力往往比较低下,无法对突发状况和具体的自然状况进行科学的预测,相应的就使得农业生产中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状况时常发生。然而,农村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并且在面临突发状况和自然灾害时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或者方法予以很好的解决,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平稳的发展。

3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3.1农村企业的规模

农村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对于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更明显。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并使他们充分的参与到农村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同时还能够提高剩余劳动力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有助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更深层次的深远影响。

3.2农村企业在技术和人才支持方面的影响

技术性是农村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性,对于人才和资金的聚积和互联网的共性是其最为显著的优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企业在业务方面的交易主要是在电子平台上完成的。但是,在众多农村地区技术型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一些具备高学历的人才由于不肯吃苦普遍不愿意在农村就业,再加上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的更新速度过慢,导致不能及时的有效的处理最新的消息,农村企业中的工作者大都对于自身工作的实质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除此以外,不少农村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模式异常单一且创新力严重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农村企业一定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视,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在企业原有基础上对相关的技术和设备进行适当的改造,不断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从而有效的促进农村企业由“粗放型”逐渐向着“集约型”的方向转变。将人才发展战略逐渐深入到农村企业的发展中,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使得员工的整体素质都有所提高;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引进一批优秀的城市工人来逐步促进农村企业人才结构的改善;对企业文化进行积极的宣传,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促进企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

3.3农村企业与当地资源之间的关联性

农村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大多数情况下是建立在当地具备充足资源的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资源有很大的关联性。如:木材加工厂、家具制造厂的创办与当地具备丰富的树木资源分不开;小煤窑、水泥厂、石材厂的建立与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石材分不开。事实上,农村企业的发展不仅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很大的关联性,在民风民俗、文化资源、人才资源以及市场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同时彼此之间的关联性越大,更加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4农村的经济类型影响

农村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经济的类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农村企业的经济类型通常都比较多,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型和创业型,甚至还包括外贸型,而正是由于众多类型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对农村具体的经济类型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并且不断的推动农村经济类型逐渐朝着立体化以及多元化的方向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类型的丰富,可以保证农村经济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扶植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带动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最基本的收益,在促进农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农村经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水平的有效提升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增长。在此基础上从农村企业的规模、农村企业在技术和人才支持方面的影响、农村企业与当地资源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农村的经济类型影响等对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有助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更深层次的深远影响。

作者:李清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亚娥.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J].时代农机,2016(01).

[2]李娟.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科技致富向导,2014(09).

[3]高艳书.探究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J].商,2015(11).

[4]姜军.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学,2015(08).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管理;问题;有效途径

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使得传统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充分了解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模式、方式进行优化和创新。

一、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并且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通过观察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可知,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本性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并且整个管理制度缺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往往不能有效解决当前的农村经济问题。

(二)土地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仍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土地产权混乱,管理机制也不够科学。

(三)资金利用效率比较低。尽管国家一直在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但是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投入依然比较少,况且所投的资金也比较分散,并不能切实帮助农民群众增加收入,只是简单的让这部分资金变成了补贴,所以说资金利用率并不高,并不能起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用。

二、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首先应当从提升农民群众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开始,具体措施有:(1)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管理意识,并有效贯彻与落实国家的相关经济管理政策,让农民群众认清经济管理的利好。(2)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应当认清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从群众的意见和需求中,针对性制定经济管理方案和措施。(3)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经济管理工作的执行和落实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组织程度,确保产销实现良性循环。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产品商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因此确保农村各种经济成份、各类产业以及交换分配、生产流通等彼此间的平衡至关重要,这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促进农产品商业化、市场化的同时,还应当提高农产品市场组织程度,积极支持各类供销企业或组织的建立、发展,充分发挥经济管理部门的市场调节作用。

(三)积极开展农村产业经营管理咨询服务,有效提升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农产品走市场化的道路既是对农村经济的一种有效推动,同时也使得农业生产者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所以作为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我们应当加大市场调查力度,同时面对广大群众和地方重要产业开展经营管理咨询服务,将经营管理技术、市场信息等传递给生产者,帮助农民群众有效应对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有效提升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

(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新形势下,国家应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突出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具体措施有1、国家应当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民补贴政策,并将其公之于众,严格落实,让补贴款真正造福于民。2、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应当在认清地区农村经济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性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结构,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大力扶持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3、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还应当在农村地区建立合作社,切实增加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总的来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且长远的作用和意义。但从现阶段的经济管理工作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相关工作者和职能部门应当认清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者:阿不都外力·艾合买提 托乎提·达吾提 单位:新疆巴州尉犁县古勒巴格乡人民政府农经站 新疆巴州库尔勒市西尼尔镇人民政府农经站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 缺陷 需求 创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中,金融要素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当前,中国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由增加供给转变为提高效益,农村和农业发展对资金要素的依赖程度日趋增强。然而由于农村金融抑制现象等因素,农民获得金融服务极为困难己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金融抑制现象

金融抑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S·肖和罗纳德I·麦金农提出。他们认为,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尤为严重,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金融活动,包括农村金融的管制极其严格。从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经营业务到各种利率水平,政府都有过度严格的管制,以适应于政府当时的农村经济政策。根据金融抑制理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即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即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是“市场不完全”在金融方面的重要表现,其最终体现为金融市场不发达,信用工具少,经济单位的资金难以互相融通,大量的小企业和住户被排斥在有组织的资金市场之外。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低,贷款难以及民间金融“挤出效应”等,造成对正规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村金融的完善不仅取决于金融部门的资金供给,而且也取决于农户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强度。换而言之,农户借款的需求不够也是造成农村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农村金融需求抑制的表现为有潜在借贷需求农户的需求难以转化成有效需求以及一部分农户没有借贷需求,农村金融需求抑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弱质性、经济容量的限制、土地制度、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农户没有借款需求。有资金需求的农户由于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缺乏抵押和担保或无力负担利息,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又存在许多隐患,致使借贷需求难以成为有效需求。三是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其他业务很少;在存款方面主要是一般性储蓄品种较多,但是能够提供转账结算的往来账户、异地存取等业务较少;在贷款方面主要是金额小、期限短的小额贷款,多以一季或半年居多,与农业生产周期不一致,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实质是金融供给类型不对。

二、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特征

农业和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和“弱质”领域,自然风险大,收益低。由于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高,种种内生、外生的农村金融风险均缺乏有效的保险机制来予以防范和化解。“规模不经济”的农村市场对银行而言,有如“鸡肋”,农村是一个庞大的资金源头,丢弃当然可惜;但农村金融风险高,就地投放资金、实现效益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一旦遭到自然界的各种灾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颗粒无收,由此造成了农业生产总是处于频繁的波动之中;另外农产品大部分是生命体,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贮存运输较为困难,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农民面临的收入风险较大。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农户在经营方向上的摇摆不定和扩大生产上的不敢投入,更不敢到金融机构借款。因此,农业的产业特征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供给和需求。

农村多少年形成的固有的观念也深深的影响农民的借贷行为。农户家庭仍在很大程度上对家庭成员提供保护以抵御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农户的社会关系范围中最近的是自己的亲属及亲族。我国农村农户之间存在着高频率的社会互动,借贷者以血缘、地缘、业缘等资源为依托,形成较强的关系型信用。圈子内部,借款者拥有贷款者社会资本和信用状况的完全信息,借款农户的违约行为会被贷款农户以“闲言碎语”的方式加以传播。这种惩罚方式对农户来说是非常严厉的,不讲信用的农户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受到村庄社会群体内成员的共同谴责,在“圈子”失去诚信,可能甚至不能在村庄中继续生活,所以这种违约风险很高。在农村社会中信任是建立家庭、宗族、村落等基础上的特殊信任,这种信任机制对借贷农户的约束作用要通过的道德习俗、文化等非正式制度来实现,而这种信任机制很牢固,这些观念导致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繁荣和对正规金融需求的减少。

篇9

首先是要做好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工作,一方面应当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合的监管机制,在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审计职能;另一方面要对目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现状进行革新,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始电算化试点工作,同时要重点抓好集体资产管理工作,保证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体财产的安全。其次应当尽可能的减轻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达成这一工作目标需要对农民群众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做好监管工作,现阶段农民群众减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避免负担反弹。在监管工作中,主要是做好资金筹集以及劳动统筹管理,做好农民群众负担检测、负担和负担事件的归责探讨,另外还应当组织专门的管理队伍对农民群众负担进行专项整治,确保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最后必须确保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应当紧密结合现阶段农村地区服务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根据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实际要求促进农民专业合作,开展好专业合作示范与试点工作,尤其是要做好本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积极总结过去经验做好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另外是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确保工作机制的创新以及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制度,探索科学有效的组织形式。

2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农经管理重要性认识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确保国家政府方针对农村地区相关优惠政策得以贯彻落实,保证优惠政策的经常化、制度化以及长期执行,这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做好农经管理对于激发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群众收入和处理农村矛盾等方面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所以,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强化思想认识,积极做好指导领导工作,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来落实,各级乡镇政府也应当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

(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首先应当推进农村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调整和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机制,构建产权明确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制度,支持农村地区积极发展合作社以及土地流转等模式;其次必须要积极树立农村经济发展新理念,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树立现代化发展理念,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经济结构转变,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产品的附加值,比如说可以推广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在农民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支持和帮助农民群众和农村生产企业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最后应当健全与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法律法规,比如说结合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转变来制定出相应的法规。

(三)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必须要依靠管理工作人员来实施,所以我们要做好农经管理,其根本在于加强农经管理队伍的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素质能力以及较高管理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第一应对目前在职的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展开培训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确保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具备现代经济管理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第二应当确保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政府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培训学习;第三应当进一步普及落实大学生村官制度,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利用他们的知识能力为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我们应当保证农经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科学的定编、定岗、定员,保证各个乡镇都配备有专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

(四)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渐提升,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逐渐突出,我们必须要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他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农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外资,才能够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价值发挥出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发展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在农村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环节中融通资金的金融活动,主要包括集资、信贷以及相关保险、投资等活动,它是农业与金融业相互作用的结果。2012年1月6日至7日,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加快农村金融发展也是此次金融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会议中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不断发展,截止到2012年底,乡镇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已达到97%,农村金融建设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加,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对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农村金融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发展速度,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功能定位不明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功能定位不明的问题。功能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其职能和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合作金融在本质上逐渐与农户、农企、农村的互助合作关系发生分离;二是农村商业金融的“商业性”与“政策性”功能发生重叠,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其在农村、农业发展上的支持十分有限,未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长期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而各大金融机构也相对集中在城市进行业务拓展和服务,这样的现状导致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状况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时下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服务机构过于集中,主要分布在银行类金融机构上,其他诸如保险、证券、理财等衍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很难满足现实需求;二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的服务功能同质化严重,缺乏多样性,对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一个良好的农村市场环境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呈现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金融生态环境因素,也是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主要依据;二是农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农业保险立法、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等严重滞后和缺失;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中介担保机构不能正常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筹资的成本,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四)农村金融“促使”资金外流

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投资与融资,如果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在很长时期内,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可以说完全是失效的。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受其发展历史影响,曾经一度扮演农村资金转移者的角色,是农村金融资源外流的一条直接渠道。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很大,农业和农村发展落后,农村资金大量被用于城市工业化建设。资金的长期短缺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这一问题日益严重。

三、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应当在借鉴发到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和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其中,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是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部分,它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支持农业的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起到补充和调节的作用,通过三方面的体系建设全面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加快建立农村信用体系。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农户的信用情况难以把握,应加快建立一个完善的、共享的农户信用信息库,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二是加快农村担保市场建设。鉴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我国应建立由政府牵头、财政注资,组建农业信用担保中心,鼓励商业担保机构进入农业担保领域。三是加强农村金融的法律监管。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降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

(三)加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建设

邮政储蓄银行凭借网点众多的优势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因此其在农村地区吸收了大量的存款,然而这些存款却大部分是以上缴、上存和外部投资等形式流失了。面对资金外流的问题,应当以邮储银行为突破口,建立合理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以防止其过度流失。一是扩大邮储银行相关农村业务,使其资金真正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二是降低邮储银行的准备金缴存利率,促使其大幅降低准备金的额外缴存比例,以此来积极开拓支农惠农业务,促使资金回流。

(四)推动民间金融发展

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对民间金融进行合理引导科学的和管理,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打造成真正的民间金融机构,坚持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制度特征。不断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继续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使小额信贷成为当下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丰富农村金融体系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军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2.

[2]葛阳琴,潘锦云.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