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要素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的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教育的要素

篇1

【关键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体会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58-01

近几年来,我国母乳喂养急剧下降,城市母乳喂养下降20%左右,农村也有下降的趋势[1],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提高母乳喂养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要做好母乳喂养的宣传工作,应从产科门诊、产妇住院开始,把母乳喂养的方式方法讲懂,把母乳喂养的道理讲通,把母乳喂养的优点讲透。

1努力提高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支持下,全国举行了多次母乳喂养讨论会,故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步回升[2],但情况仍不十分满意。笔者曾在县级医院妇产科工作过十几年,据我所知,妨碍母乳喂养的原因主要是母亲对母乳喂养信心不足,缺乏哺乳知识和喂养技术。其次是家庭社会对母乳喂养缺乏支持,医务人员对母乳喂养不够重视,似乎能否母乳喂养与己无关。再次是有些年轻的母亲怕影响体型而放弃母乳喂养。因此,提高母乳喂养率,必须提高医护人员关爱母婴健康、促进母乳喂养的积极性,广泛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2努力开展母乳喂养的宣教工作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要实现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作出的创建“爱婴医院”的承诺,母乳喂养是最重要的措施。笔者认为,母乳喂养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2.1纯母乳喂养能满足6月龄以内婴儿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哺乳次数应按需,每天可以喂奶6-8次以上。最少坚持完全纯母乳喂养6个月[3]。

2.2母乳喂养可以让母亲悉心护理婴儿,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并可促进母体的复原。

2.3母乳中含有抗体,能保护婴儿免疫病菌感染,增强婴儿抵抗力,减少患病机会,保证了婴儿的健康成长。

2.4母乳无菌,温度适宜,母乳喂养经济、安全又方便,不易发生过敏反应。

2.5母乳中所含矿物质比例适宜,钙磷之比为2:1,易于吸收,对预防佝偻病有重要作用[4]。

综上所述,母乳喂养是保证婴儿健康成长的关键,为了孩子,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必须加大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

3努力为母乳喂养提供优质服务。

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我院医务人员从孕期、产时、产后三个关键时期大力开展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和优质服务。(1)抓好门诊孕妇健康教育这一关。将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有关知识宣传给每个孕妇及家庭。将母乳喂养的知识宣传册分发给来院就诊的孕妇。温馨的服务,得到了大多数孕妇的支持和赞誉。(2)为孕产妇提供良好的住院条件,我院实行母婴同室。母婴同室就是母亲和婴儿24小时住在一起,为母乳喂养提供舒适、方便的就医环境。产妇住院后继续加强母乳喂养的宣传,使其进一步理解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3)正常产妇分娩后30分钟内,我科要求医护人员指导并协助母婴皮肤接触,并有吸吮动作,持续30分钟以上,这能使产妇忘掉了疲劳和疼痛,同时具有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之功效。(4)母婴同室后,医护人员随即协助早吸吮,促进泌乳。早吸吮,按需哺乳,母婴同室,指导和帮助产妇喂奶姿势,提妇舒适的住院环境,使被动母乳喂养变为主动的母乳喂养过程。

4努力做好技术指导,科学地指导母乳喂养

临床实践中发现,孕产妇从医务人员中获得喂养知识者仅占到18%左右,其中大多数对母乳喂养知识知道的很少,有些青年孕妇对母乳喂养的好处模糊不清,有部分年青孕妇放弃母乳喂养,将初乳弃掉,说是为了今后体型的恢复,却忽略了富有奉献精神的母爱。根据上述情况,进行孕妇孕育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把喂养知识当成产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也是提高母乳喂养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要促进母乳喂养(1)必须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工作,使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2)对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也要进行科学指导,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纯母乳喂养婴儿时,如乳母患有传染疾病,精神障碍,乳汁分泌不足或无乳汁分泌等,应首选适合于0-6月龄婴儿的配方奶粉喂养,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蛋白粉等喂养婴儿。(3)要把母乳喂养的宣传作为妇幼保健人员的责任。为了保证下一代的儿童健康,提高母乳喂养率、保证婴儿健康,广大医务人员要为提高母乳喂养这一事关婴幼儿健康的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左红田振明王东明主编中华实用医学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357-358

[2]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7-62

[3]李珏声母乳喂养和婴幼儿配方食品健康报2008.2.26

篇2

我校是城镇郊区一所对学生实行全程管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3000多名学生来自城郊的6个乡镇。在教育功能上,学校承担了部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责任,它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人际交往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是第一要务

1. 寄宿学生是特殊群体,他们的日常生活范围主要在校园,宿舍就是他们的“家”。因此学校生活管理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引导他们的行动方向,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积极进取的意识、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在宿舍墙壁上挂名言名句、伟人画像等,让学生了解其内涵,领略人格美,激起崇敬之情。

2. 在培养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结合审美和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熏陶,以美诱人,以美感人,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管理目标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确定不同的标准。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要根据其个性加以辅导,使学生在困难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比如,有少数学生晚上就寝前聊天,不仅导致自己休息不好,还影响别人休息。早晨赖床,生活老师喊都喊不起来,上早自习的时候上厕所,学习时打瞌睡等等,严重地浪费了时间。我们要教育和引导这些学生及时回头,抓紧时间,努力把学习赶上来。

3. 要善于“导行”诱导。在工作中,面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给予纠正和教育。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差,反复性大,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经过严格训练,也需要生活老师耐心指导。学生面对的环境是脱离家庭的学校,很多事情要自己动手,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个环境中不适应,需要老师去指导、去规范,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4. 进入中学时代,青春期开始了,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发育存在差异,有人可能早一点,有人可能晚一点。男孩子第一次遗精,女孩子第一次来月经,这些青春期发育往往伴随一些问题与烦恼,而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可能父母不在身边,对老师同学又难以启齿,老师就应主动承担责任,告诉他们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和其他注意事项,以免带来疾病,影响以后的生活。

二、夯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

1. 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包括合作与竞争、培养良好的性格、心理的自我调适;自我心理修养,包括认识自己的情感、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生活指导,即学生的日常饮食、内务整理等的指导。

2.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恐怖症、厌学等;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

3. 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做学校、班级、家庭的主人,不仅要有符合学校、家庭、社会相应角色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能正确认识、对待环境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优化学习生活环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求新、创造;掌握主动、友好、协作的交往技能,提高对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他人与社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比较稳定、乐观的情绪,提高生活情趣。

三、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每学期学校最少举办一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家长通过心理信箱、家长委员提案等方式参与学校教育。一方面,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好家长会;另一方面,学校要安排教师到学生家中了解情况,在教育过程中相互协调,并改进家长教育孩子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评价方式。如我校八年级召开了“家校携手 共助成长”主题联谊会,学生家长通过与班主任、课任老师交流,纷纷表示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要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

2. 班主任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尤为突出。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比科任老师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也更优越,班主任应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发挥心理保健医生的作用,在学生学习、生活上参与管理,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同时在个别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也能为心理老师提供有关学生的信息,有利于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 借助社会力量,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举办校园开放周,邀请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参与学校各方面工作,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四、通过名师工作室促进心理辅导课实践

1. 我校根据心理学科特点,以“心育名师工作室与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为课题,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拓宽展示渠道、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作用。组织开展课题研究,规范工作室制度,参加各类观摩考察展示等活动,加快了心理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 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例如,针对学生青春期知识缺乏的现实,学校结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课《男生女生之间》的学习内容,安排心理健康(生活指导)老师作了题为“青春期知识教育”的讲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理变化,并且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差别,认识到男女同学交往是很正常的事,但要讲原则,要讲方式方法。再如,针对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利等问题,学校安排了“我的学习我做主”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明白了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会学习、适应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也学会了用积极的态度承受挫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后,能冷静地分析受挫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分析实现目标的条件,化挫折为动力。

篇3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模式;构建

1 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状况

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较少,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杨忠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包括 3 个一级指标:第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包括领导组织和物质保障,这是工作的基础;第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主要指内容和方法,这是工作的核心;第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即实效性,这是工作的关键。每个一级指标下再确定若干个二级指标。”。方双虎和姚本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工作标准、基本设施工作标准、队伍建设工作标准、课程教学工作标准、心理咨询工作标准、心理测评工作标准、科学研究工作标准、评估督导工作标准等。

总的来说,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少,不仅缺乏理论基础。同时也没有实证研究,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在针对作者所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所存在在问题提出的,不具备普遍性。在实际操作中,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促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在事实上更多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绩效进行评价,多以工作量以及奖金来衡量。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的理论方法

2.1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要素构成了。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他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

运用CIPP评价模式来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能避免目前研究中基于泰勒的目标达成模式的弊端,能突出评价的发展,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高了人们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有机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对CIPP模式进行改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在具体运用中以CIPP评价模式中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要素为一级指标。根据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以及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遵循评价目标的合理性原则、评价视角的全面性原则、评价效果的客观性原则来制定二级指标。

2.2 第三方评价模式

内部评价方式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评价方式。在一般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上,很多学校通过将学生评教、院系两级督导评价、同行评价、领导听课等形式制度化,从制度上保障教学评价的有序进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无法套用一般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所以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模式,第三方评价模式是指独立于学校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的评价,也称外部评价。第三方评价模式,有专门第三方评价机构来执行。“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意见既非行政命令,也非学校自我感觉,而是事实求是、客观公正的状态和富有建设性的意义。”

3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评价指标的设想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评价指标的设想的说明:首先以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要素为基本框架,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一级指标。其次以第三方评价模式为指导思想,由专门第三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构来执行,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最后根据具体指标的权重给予分数,可通过分数来判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具体指标及分数如下:

3.1 背景评价

(1)评价计划的制定:

计划内容具体详实

计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2)组织架构:

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

有分管的校级领导

组织定期的教育技能培训

成立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小组

(3)规章制度: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有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的计算的执行标准

3.2 输入评价

(1)人员编制: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与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相应的资质

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比例

(2)场地设施

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场所

心理辅导室软硬件设备齐全

(3)经费预算

学校每年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经费投入

经费使用情况符合预算

3.3 过程评价

(1)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室有固定工作时间及专职人员

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有保密管理措施

定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

(2)心理课程

开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课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能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开设课程

能普及到全体学生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3)全面渗透

学校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教学能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建立与家庭的联系

3.4 结果评价

(1)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有心理健康的知识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求助并得以解决

近三年来,学校无学生自杀、暴力事件

(2)教师专业水平成长

全校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参与新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

参考文献:

[1]梁次红.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6)

[2]梁次红.论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4)

[3]杨忠健.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9)

篇4

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行为科学理论;传播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71-01

护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护理质量,培养和壮大护理队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需要,护理工作者是卫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在医院,护理工作不仅保证了医学、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在医院管理、病房设置及对护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等均占很大比重,在农村及工厂护士更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蒸蒸日上,培养了各级医护人员,其中护士占很大比例,但大多数的护士都在城市各医院工作,县以上各级医院由正规学校毕业的护士仍很缺乏,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由医生、家属或未经培训的人员承担,这样不但影响了医疗效果,而且使一部分护理人员学非所用,挫伤了积极性。如果把护理教育抓上去,保证各级医院都能有正规的护理系统,那么对医疗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益处的,而且使医院的面貌也会得到很大改观。护理教育不仅担负着校护生的培养任务,也担负着在职护士的复训、能力提高的任务,护理教育是提高护理质量、培养合格的护理队伍。

行为科学是开展护理教育的重要基础理论,它是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应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一定物质的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规律,包含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对教育对象合理的、正确的健康行为,应给予鼓励并促使积极维护,而对于那些不合理、不正确、不健康的行为,则应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将不利于健康的消极因素转变为有利于健康的积极因素。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行为来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护理健康教育关心的是人们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为此,护理健康教育者不仅要考虑人们获得知识,改变态度和转变行为的过程,且要注意研究与人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影响这些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各种因素,掌握有关行为改变的理论,研究改变个体、群体和社会行为的规律和途径。护士——作为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角色,须具备充实的行为科学理论,要知道如何解释行为的存在,知道如何改变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行为。在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进行诊断和分析,确定影响行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依次确立护理健康教育的行为目标,为护理健康教育计划的事实和评价提供依据。

传播学是指导护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传播行为,其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组成。

A. 传播者又称传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其应有健康教育意识和医学、护理学等学科知识。

B. 信息。健康教育泛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一则完整的健康信息应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健康行为。

C. 传播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结起来的纽带,在护理健康教育中,要开发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进行健康传播,包括交谈、个别指导、咨询、健康教育手册、演讲、网络、电视、宣传栏等。

D. 受传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即传播者的作用对象,护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即病人及其家属和健康人群,要进行有效的健康传播,则须加强对受传者的研究,充分了解受传者教育需求,根据要求特点选择适宜的传播媒介。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学过程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7-02

一、教学过程的定义

说到教学过程,必须要先了解什么是教学。一般来说,教学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来认识。广义上说,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教者主要是教师,也可以是教师以外的人。学习者主要是学生,也可以是另外一些人。狭义上说,教学是指在学校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虽然主要表现在课堂范围之内,但是随着课程范围的扩展、教学组织形式的扩大和教学目的的不断变化,教学活动的范围也不只局限在课堂之内。

所以说,教学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在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从教学过程的历史和发展来看,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大致分为:教学过程的认识说、教学过程的发展说、教学过程的实践说、教学过程的发现说和教学过程的统一说。

1.教学过程的认识说

教学过程的认识说源于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认识说是指学生对真理知识由不知道到知道,由知道的少到知道的多,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过程。认识说是以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各门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在学校中教师有计划的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引导和知识的传授。

2.教学过程的发展说

发展说是由前苏联的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教学过程的发展说认为,教学不单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知识技能形成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强调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和人格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3.教学过程的实践说

教学过程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认识过程的实践说主要是指三个方面:教育过程本身来说就是人类实践形式当中的其中一种形式;狭义的教学过程强调的是教师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社会改造,从这方面来说,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实践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中掌握了知识、形成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

4.教学过程的发现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获得和学习新知识信息;(2)转换知识信息,使其适用于新的实践活动;(3)评价、检查加工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适用于现有的实践活动。

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的发现说认为,任何知识都可以用一种简单明了的形式呈现出来,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法教学,是指设置一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现事物的特性、原理和原则的教学方法。

5.教学过程的统一说

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现在大多的教育者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认识过程、不是独立的发展过程、也不是单一的实践过程,而是认识过程、发展过程、实践过程的统一。

认识过程不仅仅只是了解知道一个知识点,而是要会活用知识;发展过程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不仅包括智力方面的发展,也包括非智力方面的发展,不仅知识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也要重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实践过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知识之后对知识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特点

1.双边性与周期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组成的双方的一种活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通过碰撞、交流达到融合以后,又出现新的矛盾――新知识与旧知识、未知的知识与已知的知识之间的矛盾,产生新的碰撞和摩擦,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表现出了教学过程的周期性。

2.认知性与个性化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从这方面来说,教育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实现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和个性发展,而不是为了创造一些社会价值。因而,这种认识活动关注认识的结果,但更注重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建构意义,通过对话及思考过程或与他人互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个人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过程会越来越丰富化、生动化和个性化。

3.实践性与社会化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活动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新生一代通过接受、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传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

四、对教学过程中基本要素的认识

关于教学过程的要素有很多说法,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和七要素说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要素说和七要素说。

关于教学过程中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包括教材中心说、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这三个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的独立存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三要素说还是七要素说,几个要素之间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下面用示意图来表示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过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体现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和手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如何体现教育过程的呢?我是以心理学中的“感觉”和“知觉”的学习认识和发展介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学过程。感知觉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在婴幼儿阶段,在幼儿时期,感知觉已经发展成熟,而且还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感知觉的变化,这个时期老年人的感知觉在逐渐的退化,对老年人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学习“感觉”、“知觉”的认识阶段

“感觉”的定义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的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如果一个人“感觉”一个苹果:认为是一个圆形的、红色的、有点香味的一个客体。如果一个人“知觉”一个苹果,看到就会直接说出是苹果。

2.学习“感觉”、“知觉”的发展阶段

学习了感知觉的定义,不但会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其他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比如说是在感觉中视觉的学习和使用,学习了感觉的知识,我们就会解释人们为什么到了电影院或者是黑色的空间会感觉一下子什么都看不清,但是过了两三分钟之后就会逐渐看清,这就是因为暗适应的原因(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者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学习了感知觉的知识,我们也会明白了为什么盲人的听力特别的好,这是因为感觉互补的原因。学习了感知觉的知识,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看到暖色调的颜色就会有温暖的感觉,为什么看到深颜色就会感觉到寒冷的,这就是因为知觉的联觉等等。因此我们会解决和解释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3.学习“感觉”、“知觉”的交往实践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就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以后面对的教学对象和内容就是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说,在以后的教学交往过程中如何使用“感觉”和“知觉”也是对心理学知识的实践性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早教机构越来越多,主要都是对婴儿感知觉的培养,对于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首先就应该知道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感知觉发展的特点,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

另外,对于老年人感知觉的衰退,如何对他们的感知觉进行训练,延缓他们感知觉的退化,并且感知觉的退化给老年人带来了哪些心理方面的改变,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调节等等,这些都是感知觉的实践交往过程。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版

[4]周波,徐学福.我国近60年教学过程本质研究的审视[N].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5]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

[6]宋铁丽,付萍.试析学科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N].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3(6)

篇6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篇7

摘要:实施健康教育是治疗和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死亡率,进行继续性预防的重要干预阶段。但是有部分病人无效,分析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无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150-02

糖尿病(DM)是中老年常见的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每年以1%~2%速度递增,实施健康教育是治疗和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死亡率,进行继续性预防的重要干预阶段。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调查发现,部分病人健康教育无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1健康教育无效的原因

1.1患者方面

1.1.1非知识型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差

有些病人居住在偏远乡镇,信息来源受限,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健康需求较少,仅限于求医治病,接触病痛,过多依赖医护人员。再者,老年人有多种疾病并存,各脏器功能降低,以及长期形成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不能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等因素,致使健康教育无效。

1.1.2部分中青年患者健康教育无效

文化水平低的,则主要是接受能力差和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能吃能喝不是病;文化水平较高的,则主要是其社会责任较重,工作压力大,各方面应酬多,所以戒烟戒酒饮食控制,按时长期服药等,不能很好地履行。

1.1.3患者在住院期间直接影响健康教育效果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缩短,如果在短时间内让病人接受较多的医、护理知识,往往效果差;且有些性格内向的病人尽管对自身疾病很重视,但思想压力大,顾虑多,疗效欠佳;外向型病人易对疾病不在乎,能够说出健康教育内容,但不能很好地落实在行动上,即知行合一。

1.1.4家属未积极参与,导致健康教育无效

主要是由于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病人关心不够所致,比如在饮食、活动、急救等知识方面。如果家属能积极配合督促病人则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1.1.5病人对护士缺乏信任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对护士所指导的健康教育内容持怀疑态度,有的患者则特别相信医生的解释,这样易造成健康教育无效。

1.2护士方面

1.2.1护士的健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过多地按照教育计划进行指导,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和个体差异,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难以对病人实施高效完整的健康教育。另外,正确的教育方法,适宜的教育时机,充实的健康内容,也是健康教育有效与否的关键。

1.2.2护士缺乏一贯性护理服务

患者希望每一位护士在任何时间都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及指导,健康教育要贯穿于病人住院过程始终。所以健康教育不仅是责任护士的职责,中午班、夜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针对病人的要求,提供主动护理和教育,从而保持健康教育的动态性、连续性、完整性,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中午班、夜班人员少,对病人的健康教育落实不到实处,造成健康教育无效。

2无效健康教育的对策

(1)病人入院后,及时、认真地进行评估,除症状体征外,还要有社会心理资料,然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寻找适宜的时机,因为病人的病情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都有不同时期解决的问题,对于非知识型老年患者,护士要尊重老人,关心老人,主动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照顾,从而增加理解和信任,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基础,同时增强教育观念强化指导。

(2)健康教育形式要多样化,采用个体教育、群组教育或二者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或鼓励已康复病人讲述自己的感受等多种教育形式,要把握健康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护士、病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3)鼓励病人家属积极参与。通过家属参与,可增加病人的主动性,能够及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行为,尤其在饮食及出院指导中,效果显著。

(4)健康教育要护患双边活动。

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时,是计划者、指导者,病人则是执行者、评价者,是教与学的过程。病人在掌握健康保健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建立良好的行为,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篇8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1.1 目的

本课题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分析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能有效运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义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适应时代挑战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从心理发展方式上建构,有的是从心理品质切入,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现如下:政策与实施脱节,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敷衍了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为数不少的人是滥竽充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名无实;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 方法

2.1 对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改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强迫、(2)偏执、(3)敌对、(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5)抑郁、(6)焦虑、(7)学习压力、(8)适应不良、(9)情绪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在此量表中,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标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2.2.2 小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题。从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把握好课题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对调研报告和论文即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和设想,编写调研提纲、选定合适的调查问卷。(2)实施阶段。联系海南中学、府城中学、城西中学和万宁二小等学校,安排好调研时间;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德育教师、班主任和部分学生。(3)深化阶段。整理调研材料。将调研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可再次调研;中期评估(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汇总、分析材料,完成论文并发表。(4)总结阶段。课题组关于结题的意见;课题组结题报告、申请结项,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学校要求,建设好网络平台,撰写好博客。

2.4 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教材、论文等,组织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等文献。(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发现问题与不足,确保研究立足于实践、更有针对性。(3)行动研究法。以班级为研究范围,观察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对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4)经验交流法。与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管人员等多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3 结果

2012年5月、6月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海南中学、城西中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分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做了访谈,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3.1 访谈的内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所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均有主管校领导负责,一般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归在一起进行管理。在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经费投入但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所访学校一致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员,有的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有要求,有的无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海南中学设有心理教研组,五个专职教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门负责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且有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挂靠德育网站进行网络宣传、黑板报(每月换一版)、主题班会、并且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认为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最重要,学校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

3.1.4 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分为以下几种:学习问题,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舞弊、厌学逃学,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同伴和师生关系紧张;青春期问题,如早恋现象,早恋造成成绩下降;适应问题,高一初一有入学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记忆力衰退等,个别同学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3.2 问卷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发放问卷87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的数据结果如表1:

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图(如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有三个显著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轻度及无症状占较大比例。(2)学习压力、强迫症状、焦虑、情绪不平衡症状比较突出。(3)每一症状程度由轻到严重呈坡度减少。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小学生四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分别为:(1)在学习方面,多数孩子上学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在作业方面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和鼓励;13%的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1%的学生厌烦学校。(2)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但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行为受限,心智发展受到影响。(3)在性格方面: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级的同学对父母依赖强;感情上过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好胜心强,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数学生不能够与人很好地沟通,个人较封闭,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不浓。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教师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师代替,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就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或经费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音像资料及测评软件等。也没有经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向家长、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无力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薄,实践经验少,指导实践不力。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暂时的过渡性问题,过了这个“坎”,孩子们会自动纠正过来。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效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却问题多多。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或是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学校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开展教育,未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对策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增列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师资培训以及业务或课题研究等。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辟出或建设专门地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人才,配备数量适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有专业水平,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将其列入年度计划。在校本培训中,加强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个个关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深入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6)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调研情况表明,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多方给力,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要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且“预防胜于治疗。”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课题。现在的大、中专生深受经济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职业岗位和就业、创业方式多样化的影响,心理困扰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已凸显出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统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短缺的归因

1.1对心里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有误差。纵观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教育上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部分,只需要有德育教师在课堂上来完成,而忽略了内化在教育者行为中的教育态度和固化在学校环境里的教育氛围的构建。在强调素质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至今仍有些地方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甚至个别地方认为心理艰苦教育可有可无;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更未配备专职人员;全员参与、科学渗透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1.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水平不太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与专业性的工作,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德高尚、较高的职业认同,要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技术,一定经过系统、严格和规范的专业培训。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兼任,队伍的专业素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专业化建设是水平不太高、目标不明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德育化的倾向。另外,激励机制不健全、培养措施不到位,相公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再加上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职业角色的混乱,导致对当代任何坚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实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和提高。

1.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创新不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方法是紧密联系的,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与矫治消极心理,局限与心理咨询,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的培养;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未正常发挥,导致个别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负作用。

1.4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性不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解决学生的障碍入手的,使学生误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学生,而与大多少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学生无关,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限。

2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实效性的策略

2.1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中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坚强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谐.学校要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工作,培养积极心态,对学生健康成长施加积极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先导,以一种宽广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系统来抓.使学生具有来自自身内部的、较为完善的塑造功力,做到有效地预防各类心理问题。

2.2以人为本,重视校园心理环境的创建,一是要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探讨,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位,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丰富学校文化生活,形成文化层次的多样性。二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环境,把握学生的特点,坚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诚心、尊重、理解、陪伴”,把心理活动、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等融入每个学生心田里,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策略和科学性方法落实到工作实处。

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要通过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培训机制等 的创新,多层次、多维度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反思,深入研究,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和专业水平,培养起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负责的道德信念。

篇10

关键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国内护理界正努力探索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为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健康做着积极贡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

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

1.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 据常亚萍等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

1.2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有84.0%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 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01年的社区护士中有91%为中专学历,而且临时聘用人员占社区护理人员的2/3。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我国开设的社区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有专家统计,社区护理服务项目花费人次最多的是输液,占66.1%;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输液,占80.2%.

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2.1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 在社区护理中,居民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护士由于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又最有时间和机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她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国内专家也指出,健康教育应首先纳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

2.2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3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 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故社区护理人员在帮助居民形成良好行为方面要求拥有行为改变的知识和处理策略;要求拥有评估健康行为和确认对象是否执行健康行为能力以及协助人们改变、评价行为的技能。社区护理人员应运用健康教育的模式,以"行为矫正" 为核心,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2.4多途径与多层次地培养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要求从事社区工作的护士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大部分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将由护士来承担,因此培养社区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当前,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可分在校、在职和岗前培训3种:①在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增加社区健康教育课程;②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再培训;③建立社区护士健康教育岗前培训制度,学习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理论,锻炼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