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

篇1

一、核心概念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某一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进行探讨,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形成某一观点或达成某种共识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共同分担的勇气,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

板块式教学是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点分层之后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经过分层之后的内容不是孤立排斥的,而是相联系步步递进的。这样的教学方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是一种比较突出而高效的教学形式。

二、板块式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整体感知语文文本

“文本”就是针对课本内容进行有效拓展,进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理解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搜集等积极性,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思维能力。在实施板块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先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加深对文章主旨的了解。如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端午日》教学中,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即阅读、品味节日气氛、整体感知文本。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感受到了端午节日的热闹,在进行整体感知文本这一项中,鼓励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阅读,让他们分别试着找出本文写了端午节这天会有哪些民俗风情。在这个问题的驱使下,有的小组实施“我读你记”的方式记录民俗风情,有的小组从文中重点句子寻求答案“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这一板块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

(二)透过相关词语,感知文本

与文本对话是建立了解文本意图、写作思路基础上的深度剖析,这时候的读者往往不单纯是以读者的身份进入到文本中,而是站在文中主人公的立场或对面进行阅读,达到“我”与文本合一的状态。一旦与文本中的人物或者编者对话,就会产生“如梦如实”“如你如我”的精神境界,文章的情感、主人公的命运就与学生联系在了一起。与文本对话,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做到与文本对话,有自己的感悟,然后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对话与感悟,获得见解、获得真知。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是著名的作家老舍的作品,文中采用如画的笔墨描述了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作者笔下的冬天似乎不是那么冷清,反而还带了一定的暖暖情意在其间。在这节课的授课中,我将本节课划分为两个板块赏读重点词语、领悟作者的情感。在进行第一板块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知道“温晴”“摇篮”“安静”等词用得形象逼真,读了让人产生如在山脚下的感觉;在进行第二板块时,让学生进行分组竞赛阅读,看看谁阅读的效果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修辞、写作角度、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们总结出很多观点:“晒”、“睡”、“醒”一系列的描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安静祥和世界,在描述中作者并没有采用强硬的口吻描述,而是用了商量的语气,“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读来使人倍感亲切,好像一个朋友在耳边温和而礼貌地和“我”对话,文字行间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深深的喜爱和赞美。文中“慈善”一词用了拟人化的描写,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暖的一面,这词语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欢和感激之情。

(三)从妙词佳句中读出“语文味”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味道”教出来,“语文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学好其他科目的重要提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语文味”,引导他们赏析精美的妙词佳句,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写的意境等。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些描写类的词语,如描写井的“光滑”,描写黄蜂的“肥胖”,写油蛉的“低唱”、蟋蟀“弹琴”;描写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等。在教这一节课时,我将本文划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引出“百草园”,第二板块引出“三味书屋”这一环节,第三个板块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进行对比。在进行一个板块教学时,我让学生们分组合作,找出这个板块里描写性质的词语并试着分析其含义,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当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能进行有效理解和运用的时候,他们的“语文味”也就渐渐形成了,但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平时的积累,当教师的语文功底扎实后,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

(四)拓展阅读可少,变“旧知”为“活用”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教学形式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代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见解,很多的学者认为,小学语文是一门知识性的科目,它仅仅需要以教师为主体,带领学生们识字学句即可。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口语交流的基础。但是其实际的教学效用越来越弱,俨然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为此,另一部分学者提出了创新的见解:语文,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它的教学课堂,除了教室之外,还包括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其他区域,无论在哪个区域,学生都能接触到语文知识,因而对于语文的教学界限,并不能浅短地停留在语言文字教学上,还应当实时拓展到语文素养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所能产生的教学效用已然越来越小,而且,新课改的步伐不断加快,素质教育成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小学语文必然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将教学体系升华为一些简单的教学活动和行为,进而促使整体的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一、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方向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疑惑,因为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生了改变,教师不知道哪种教学模式最适合他们。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在语文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识字和课文阅读当中,而这两个语文教学板块,学生已然可以自主地进行完成。并且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学生每天都在进行着语文阅读和识字,过于枯燥和乏味,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小学语文课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语文教学的功能。在岁月的流逝中,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所能发挥出来的功能集中在学生语文知识的提升上。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为以后的交流沟通奠定基础。但对于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则没有太大作用。而语文教学的本质,其提升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并培育出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却完全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从语文教学中所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并不多,不足以应对新时代的变化。为此,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改革,应当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功能出发,对教学体系进行扩充,由单一的识字阅读教学拓展为理解分析、实践探讨、语言交流等多个方面的教学。第二,语文教学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下,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导致教学体系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实时完善。现如今,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应当进行适时创新,而创新的核心则要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最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策略

1.简化教学形式,创新教学课堂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长时间进行课文阅读,真正学习知识的时间并不多,而且面Φヒ豢菰锏慕萄模式,学生早已经失去了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简化教学形式,把阅读时间相应缩短,或转移到课后,利用课堂时间积极地开展教学活动,最为实际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语文教学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其课堂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室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其他地方开展教学,如进入大自然,感受花儿、大树、鸟儿的气息,这样做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还能够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熏陶的效果。外界环境对于学生的语文教育也最为直接有效,教师必须对语文课堂进行创新,实现深层次的语文教学。比如,在学习《蜘蛛织网》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直接观看蜘蛛的网,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习惯于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开。但是二者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二者进行融合,实现一体化教学。以《饮一杯月光》为例,其中的语句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受,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学语文不能够再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而应该积极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带来更高效益,综合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能力素养有效培养

阅读板块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写作板块同属“一体两面”,都是语文教程中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的终极性反应。如果把习作教学比作“知识产品呈现”的话,那么阅读教学则是语文知识的“原料进口和储存”工序。没有“厚积”就根本谈不上能够“薄发”,因此,从这种知识生产流程线来看,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话虽如此,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却忽视了对阅读教学的常规化训练,或者说不太重视有效阅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致使这块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积重加难,形成了恶性循环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指导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一是坚持兴趣教学为抓手,引导学生逐步确立阅读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地位是不容置辩的。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错误性养成,加之缺乏责任自控意识,小学生往往习惯于教师的直接灌输和“喂送”而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对此,执教者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注重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努力把学生吸纳到趣味性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如在教学《狐狸和葡萄》寓言故事内容时,笔者没有直接进入阅读教学程序,而是直接发问:“如果眼前出现‘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赤手空拳的你能否吃到这些葡萄?”提到这个话题,小学生们一下子产生了“望梅生津”的兴致。大家纷纷议论起来。“能,我可以爬到葡萄架上去摘!”“这是一个好办法。可是聪明的狐狸为什么想不到这个好办法呢?”有人顺水推舟:“这说明狐狸是不会爬树的。”另有人反对了:“不是这样的,我读过一本书里面说狐狸会爬树的。”于是全班就围绕“狐狸是否会爬树”展开了话题。课堂氛围再次高涨起来了。眼看时机成熟,笔者作出了结论:“狐狸有多种,除了灰狐是爬树高手之外,其他的红狐、金狐、白狐和黑狐等都不会爬树的。”这种“兜圈”之法,使得小学生在兴之所至加深了对阅读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如果我们只是按照“学习生词、讲解内容、记忆寓意”的方法进行,可以肯定,这种教法难以激活阅读学习状态。实践表明:情境决定心境,心境决定质效。我们要努力实施“以趣促学”的阅读教学方法,因为只有真正激活了主体意识,小学生才会乐于走向并逐步回归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实践证明,兴趣是开展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坚持双边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培养

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用;授之以渔,可保终生获益。对于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我们要立足长远目标和战略性眼光,积极开展“鱼渔教学法”,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为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从实践中总结得出,坚持以互动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双边教学活动,是推动和促进有效阅读的重要平台。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首先演示了“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的环境,让小学生对其中“跑来跑去的小动物”发生了兴趣。然后显示“着迷、迷恋、痴迷”这些词语,师生共同商讨,弄清楚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接着提出问题——“文中运用哪些事例,生动形象地描述法布尔是非常喜欢昆虫的?”“从法布尔的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启示?”让小学生带着这两类性质不同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阅读课文、感悟事理。再如,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课文的阅读教学,由于文章结构比较明显,笔者不予讲解,只是提出阅读任务: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认真体会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中心句。然后让小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探究。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稍加点拨下,学生们较快地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从老师的充分肯定中,他们对自主阅读也显得很有信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善于教化、引导和激励,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有效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蛮有成就意识的。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主体 阅读实践 转变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历来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语文教学的内容虽然有五大板块,但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是由阅读教学来拉动的。所以阅读教学的成败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多年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已经异化为应试教学,沦落为应试教育的手段。在这种大背景下,想让阅读教学拉动整个语文学习,只能适得其反。阅读教学要做到优质高效,必须实现由“教”到“学”的主体转变,即课堂教学要由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学”为中心。只有经历这样的转变,阅读教学才能实现质的跨越。

一、传统阅读教学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强调诵读涵咏。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并身体力行。孟子也提倡教学要自得自悟,他说:“自得之,则居之自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朱熹更看重学习中的熟读精思:“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朱熹认为,教人学习,最重要的是教会别人善于为学,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古人十分强调熟读,勤读,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对人施教,主要是启发诱导。要引导学生主动学,而不是强迫学;要发现和强化学生的优点,不要一味批评指责学生;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注重引导而不强制,师生关系就会和谐;注重夸奖而非责备,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就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启发而不直接给予答案,学生就会勤于思考。《学记》这段话鲜明地阐述了教与学的辨证关系,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只起主导作用,而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要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从教育实践的层面来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确为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经验之谈。我国传统的私塾教学,约百分之九十的教学时间是让学生解读背书,教师极少讲问。方法虽然有些呆板,没有我们今天的课堂那么热闹;但注重积累,注意培养语感,经年累月的感悟,逐步内化为扎实的语言文字乃至诗词文赋的基本功。这种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对今天的阅读教学仍有启发意义。把读书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不做思想的鹦鹉,读百遍书,勤于思索,是一种有效而且高效的读书策略。这种教学中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对今天的阅读教学仍有不容忽视的启发与现实意义。

二、现代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从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无一不主张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从发现法到合作学习,从人本主义到建构主义,都“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我反馈。发现法的创始人布鲁纳认为: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出给学习者,而要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好想像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探求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布鲁纳说:“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发现法理论的运用,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二,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和愿望。通过激发兴趣和欲望,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需要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和强大动力,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第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破除“教师权威”,“教师中心”,放开学生的手脚,坚持“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建构主义是皮亚杰等研究者思想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建构主义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方案,实施方案,自己去应用知识,并实现自我反馈。具体说来,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三、结束语

综合说来,阅读教学有着多方面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得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孙永梅.体验阅读教学的理论思考[J].中学语文,2005(15)

[2]代利利,李经山.透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重”现象[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篇5

认知能力

学生的程度不一,有的孩子提前上学前班,已初步认识了汉语拼音,会读拼音字母,能拼简单的音节。能认读简单的独体字。而有的学生,没有上过学前班,对于语文的学习了解不多,学生的程度深浅不一。

学习态度及习惯 每个学生都抱着美好的愿望来上学,开始他们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来接受正规的教育。但是还谈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能够熟练的认读汉语拼音和音节。通过识字、学习课文,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本学期我要狠抓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读写姿势,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识字的能力。并且,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古诗文阅读和大阅读的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全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

博采众长,富有新意。本册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注意从我国丰富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中汲取精华,从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吸收营养。同时,在选文的角度,课型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方面大胆创新,是教材体现出注重德育渗透,注重情感培养、注重语言积累、注重课堂教学效率、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诸方面特点。

简化头绪,减轻负担。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四个部分组成,类型不多,结构简明,眉目清楚。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控制,使之要求合理,容量适度,以利于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汉语拼音的韵母、声母、只要求拼读、正确书写,不要求直呼、默写,更不要求高拼音过关测试;只要求认识基本笔画,未列入偏旁部首的教学内容;课文教学要求不搞繁琐分析,强调精讲多读,活记乐背。

突出重点,便教利学。本册教材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篇,将低年级小学生日常语文学习和语文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有选择、有重点地编入了课本。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目的是要求学生重视用眼卫生;二是爱惜学习用品,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汉语拼音”共安排15课,分5个单元。每课一般包括5个部分:(1)字母和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表音表形图; (2)汉语拼音书写教材;(3)音节拼读练习;(4)拼音词和与之相配的插图;(5)有关的拼音词、拼音句练习。要求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和正确书写音节。“课文”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同时,有关读写姿势的要求,每篇课文的作业设计、每个单元的练习设计等,明确具体,操作性强,既便与教师的教,也利于学生的学。

2、本册教材重点、难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爱惜学习用品,要求学生重视用眼卫生,爱惜学习用品,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要把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作为重点,严格训练,做到统一要求,规范练习,语文课上严格练,其它课上坚持练,家长协助配合练,检查评比促进练,持之以恒长期练习。

在拼音教学中要摆正情境图、语境歌和学字母的关系,强化音节教学,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和正确书写音节,重视教给学生拼读成直呼音节的方法,致力于学生独立认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的能力。本教材的难点是能正确的认读声母和韵母,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能按笔顺在田字格里书写、默写129个生字。

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重视学生对语字的认识和积累。重视范读、范写、范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并结合范读、范说进行听力训练,结合范写,进行观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教授汉语拼音时处理好课文各部分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利用每课一幅的图画为学生提供学习字母的情景。坚持让学生自主拼读,减少教师的领读。在培养习惯、方法,要把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作为重点,严格训练,做到统一要求,规范练习,语文课上严格练,其它课上坚持练,家长协助配合练,检查评比促进练,持之以恒长期练。重视范读、范写、范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并结合范读、范说进行听力训练,结合范写,进行观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理念,你准备如何科学、灵活地使用好教材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高度重视“习惯篇”的教学,采取多种手段,落实要求。激发兴趣。抓住重点。(写字姿势“三个一”,关键是“一寸”)注重实践。不断示范。在同学中树榜样,勤于检查。坚持反复抓、抓反复,并注意课内外、校内外沟通。

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以抓好拼读为重点,掌握一定的拼读方法,正确使用“情境图”、“语境歌”。充分运用表音表形图。合理渗透教材的人文性。把握好拼音抄写的量。让学生通过(1)编小故事;(2)采用歌谣;(3)编顺口溜;(4)背诵儿歌,如教学单韵母时,虽然单韵母虽然只有6个,比较好学,但对于刚开始接触拼音的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学习单韵母时,我会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编入儿歌,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儿歌背熟了,单韵母也掌握了。例如:圆圆脸蛋扎小辫儿,张大嘴巴aaa;大公鸡,哦哦啼,拢圆嘴巴ooo;大白鹅,水里游,水中倒影eee; 1加小点还念i,牙齿对齐iii;乌鸦的小窝像个u,突出嘴巴uuu;小鱼跃起吐水泡,像吹笛子üüü。积极合理地用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就会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汉语拼音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地基础。如教学“zh、ch、sh”时,我将指导学生读“语境歌”: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想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法,伸下树枝来搭救,让学生手舞足蹈的模仿狮子和猴子进行表演,从而饶有兴趣地读儿歌。 小编推荐与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计划】 关联的文章: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充分利用教材优势,通过暗示或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实物图画和音节、文字之间的联系,利用他们已有的认知实物的“前期经验”启发学生自主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明确学习方式,识写结合,描仿入体。

在阅读教学中,坚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到首位。坚持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过好“认读”关,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主,分层推进使学生真正想读、爱读。在口语交际方面,培养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中,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本年级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年段和本册教材,结合三个纬度拟定板块式教学目标

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四个部分组成,类型不多,结构简明,眉目清楚。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控制,使之要求合理,容量适度,以利于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汉语拼音的韵母、声母、只要求拼读、正确书写,不要求直呼、默写,更不要求高拼音过关测试;只要求认识基本笔画,未列入偏旁部首的教学内容;课文教学要求不搞繁琐分析,强调精讲多读,活记乐背。

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汉语拼音: 认对、读准声母、韵母。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识字写字: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写字习惯,准确认读305个生字。说出基本笔画的名称。能按笔顺在四字格里书写、默写168个生字,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学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口语交际:能看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名连贯的话回答问题。能按照图意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件。能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声音清楚,态度大方。阅读:能联系课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和句子弟兵的意思。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连、轻重。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分出角色朗读对话。正确地复述课文、语句连贯。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对学习充满兴趣,并能够在参与合作学习中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够主动的、快乐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仅对课本知识进行掌握,还能有效的运用的课外知识的学习中去,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好奇心。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刻苦努力是做人、成才的根本。赞美真挚感人的各种亲情。给学生以“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益智教育。反映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

四、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个人的目标,根据新课程观念谈谈本学期的具体措施(合作的学习方式、开放的课堂、创造思维的培养、评价的改革、研究性学习、课内外作业设计等)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结合区重点“聚焦有效课堂,品味细节精彩”,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我将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调动学生

篇6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少趣低效”的原因

1.没有时间读书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小学生的时间表都被排得满满的,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放学以后要写作业,周末则充斥着各种兴趣班和提高班,例如钢琴班、绘画班、英语班,还有数学、语文提高班。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已经被学习占据了,好不容易挤出来的空闲时间则要尽情玩耍,何谈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

2.不喜欢读书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媒体兴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分散了人们对读书的关注,阅读在生活中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上网、玩游戏、看电视这些活动相对于阅读来说,显得轻松而舒适。更何况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把“乏味”的阅读抛到了脑后,然而,电脑游戏只是一种短暂的放松方式,它是一种低级的趣味和享受,只有阅读才能提高品位,提升涵养。

3.阅读方法简单

小学生读书的方法过于简单,读书时通常都是捧着一本书粗粗浏览,基本不会动笔记录,也不会主动写读书心得、做优秀词句的摘抄,更不要说背诵精彩的片断。这种读书方式就给它的有效性大大地打了折扣,从书中[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发表服务,lunwEN.1keji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获得的知识和感悟也很有限,对培养长期的阅读习惯并没有什么帮助。

4.缺乏阅读的指导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尚不能形成对图书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学校读书时,主要以课本为主,回到家以后,家长也只是督促他们有空多读书,却不知道他们该读哪类书、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方式。缺乏正确的指导,阅读就会变成一种负担,阅读是为了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任务”,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事,这在无形之中会带给小学生消极的情绪。

二、巧用“感悟卡”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1.巧设“感悟卡”内容,提升阅读积极性

目前,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来源于课本,课外阅读很少,为了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扩大阅读量,将他们的阅读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并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快乐,我们经过多次的设计和改良,制成了“感悟卡”,并在“感悟卡”上编上序号、写上阅读书目、标明阅读日期、总结阅读收获(好句、好词、好的写作手法等)、撰写读后感。撰写读后感是“感悟卡”的主要内容,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不同,读后感可以分层设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写读后感,表达对文章的看法和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可能因为感受不够深刻而无从下笔,此时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写,可以不写或者写若干句,这样一来,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给了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

2.为“感悟卡”创设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习惯很重要,一旦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他们就会自发阅读,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教师通过“感悟卡”创设阅读环境,让阅读的氛围弥漫整个教室,可以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发挥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一,推介好书。教师通过学生填写的“感悟卡”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兴趣,给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将书名写在黑板报上,方便学生记忆,阅读书目要每周更新一次,督促学生阅读。

第二,建立班级书架。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并且认为比较好的书存放在班级书架上,设立图书管理员,学生可以自由借阅,共享资源,但要注意爱护书籍。

第三,开辟阅读板块。教师要坚持小学语文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将学校的广播站、小学生画报等资源利用在教学中,开辟阅读板块,定期向全校师生展示优秀的“感悟卡”,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设置“阅读课”或“阅读日”。学校的管理者要明确阅读的重要性,设置小学生阅读日,而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开设阅读课。在阅读课或阅读日期间,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到阅览室去读书,并可在图书馆借阅喜欢的书。之后,可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以小组的方式展开,也可以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介绍读过的书,不仅能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能够做到资源共享。教师要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开展阅读,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3.提高“感悟卡”的质量,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精选出来的最规范的文章,它们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教师要注意从课文入手指导学生完成“感悟卡”,从而提高“感悟卡”的质量,并将阅读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上《珍珠鸟》一课时,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感悟卡”中记录的好词有:清幽、如同碧玉、默默、享受、愈发繁茂、轻松自在。好句有: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读后感是:“信赖往往创造[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发表服务,lunwEN.1keji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出美好的境界”告诉我们,人与动物之间如果互相信任、尊重、以诚相待,就会有更美好的生活。这些好词可以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好句可以在作文时模仿使用,而读后感不仅是学生对本篇文章的感悟 ,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由此可见,经过教师指导的“感悟卡”是有用而有效的,教师应注意提高“感悟卡”的质量,增强阅读的有效性。

三、做好“感悟卡”的效果分析

1.积极评价“感悟卡”,让学生享受阅读

推行一个新的事物,往往要借助积极评价来取得关注。因此,在推行“感悟卡”时,一方面,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所提升。例如,有学生在《夏洛特的网》一文的读后感中写道:我觉得文中几个重要人物都很好,佛恩是一个活泼可爱、心地善良的小姑娘;夏洛是一只一心为朋友着想的蜘蛛,他为了朋友威尔伯牺牲了生命;威尔伯是一只聪明、可爱、善良的小猪,它非常珍惜与夏洛特之间的友谊,他们都很可爱。读了这本书,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快快乐乐,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学生的感悟是积极向上的,教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做到有效评价。

2、长期坚持,收获“感悟卡”的果实

“感悟卡”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出来的,这需要长期的坚持。随着推行的深入,学生逐渐变得爱看书、会读书了,课间不再是打闹,而是去图书馆借书。“感悟卡”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好处:胆小的学生胆子变大了,作文写得好的学生进步更快了,不会作文的学生也敢大胆下笔了……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教学现状;语料;教学改革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语言对于人类如同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重要,个体的语言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语言,非常有必要将语言学的基本常识,作为全民的一种基本素质得到重视和普及,而中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语言素质培养的基础教育,这也就是在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开设“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初衷。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现状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程,它是语言学理论的入门课,具有专业性、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特点。该课程重在于阐明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从理论上对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问。” “语言学概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在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的基础上,将学过的语言概念、语言知识和语言理论加以系统化,从而整体提高我们的语言理论水平,为深入学习和研究语言学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因此“语言学概论”被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十门专业必修课之一。其学科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语言学概论”的学科教学实施情况是怎样的?一般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大致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学概论”是相对于“文学概论”而言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样是理论课程的“文学概论”和“语言学概论”理应是并举的,但从学生写作学年论文的实际选题范围来看,喜欢文学的学生远比喜欢语言的多得多,这不仅因为文学以其巨大的形象魅力、情感魅力和人性魅力左右着人们的选择,而且还因为语言学内容抽象和缺乏趣味性的特点使得不少学生望而却步,以至于形成了“文学概论”和“语言学概论”两学科的巨大差异这样一种不争的事实。因此,长期以来,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难度大,人们常视“语言学概论”为畏途。形成了“语言学概论”课程难教、难学的现状。

罗耀华、柳春燕曾向学生进行了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态度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较大,15%的学生认为课程枯燥、乏味,30%的学生认为难度适当;56%的学生认为学习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32%是为了考研,12%是缘于学习兴趣。可见,对于“语言学概论”,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课程的学科地位并不相称。造成该课程教学现状的原因,细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本课程的理论性、抽象性较强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语言课,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比较,显得抽象、枯燥,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学生学习起来自然缺乏兴趣和吸引力;作为一门理论课,“语言学概论”重在于阐释抽象的概念、术语和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具体的语言事实相比较来说较少,因此学生不容易理解和吃透。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学纲要》(徐通锵、叶蜚声著),书中就有数量繁多的概念和术语,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语法手段”、“语法范畴”、“社会方言”、“亲属语言”、“洋泾浜”、“克里奥尔”等等,这些全新的概念和理论与部分学生追求故事性、趣味性的轻松学习形成极大的反差,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厌学,甚至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2.学生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其学习态度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壮大,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以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课程结构,减少必修课、基础课和理论课的课时,增加选修课,应用型课程应不少于总课程的三分之一。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自然会产生重实用轻理论的观念,“语言学概论”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的特点而倍受冲击。很多学生有这样的认识,“语言学概论”是纯理论性的课程,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远没有技巧性,实用性的学科有助于就业,因此便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遇到疑难问题也不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厌学弃学的情绪较重。

3.运用于课程教学的语料单一

“语言学概论”是以全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由于语言学首先是在印欧诸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多数理论是以印欧语言事实材料为基础的。而我们熟悉的外语主要是英语,这就导致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语料取材单一、贫乏,多局限在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即使是专门讲授“语言学概论”的教师都缺乏别类语言事实语料的体验。因此讲课过程中,师生很难游刃有余地运用别类语言来传递信息和对某个语言理论加以印证和反馈,而且对于教材中的某些例证也缺乏透彻的认知和理解。如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中论及“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时,有所谓的“复综语”,代表语言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美诺米尼语,此类语言本来就鲜有人知晓,教师都很难解读,更谈不上进一步深入论证了。这样单一的语料不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干巴巴的理论只会加剧学生对本学科的无兴趣。

4.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语言学概论的学科地位虽然很重要,但是一般院校很少有专任教师,多数是由担任现代汉语或古代汉语等语言类课程的教师兼任,这也是语言学概论教学力量薄弱的一种表现。由于人的精力所限,作为兼职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注意力去更多的关注语言理论问题。因此长期以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改善教学模式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构建框架式教学内容模块

“语言学概论”虽然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但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学中如若能针对教材内容,构建一个大致的框架,可以收到突出重点,化难为易的效果。我校10级汉语言文学和12级专接本班使用的教材都是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全书共有九章,为了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上课之初先将教材内容重新架构,大致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包括教材中的导言、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块是语言的结构要素,包括第三章语音、第四章语法、第五章词义;第三块是第六章的文字和书面语;第四块是语言的发展,包括第七章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这样各章节的相关知识点就归拢在有限的四个框架之内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对课程有了一个整体的系统了解,便于学习和把握。

2.补充、整合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内容

由于我们选定的《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教学用书,虽然经典,但文中没能反映语言学发展的新成果,因此备课、授课中将教材作为一个依据和参考,积极拓展和教材观点相关的知识信息,联系学科的发展实际,把语言学的最新发展方向、趋势和成果介绍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整合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如:“导言”部分补充了“语言学”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语言是符号系统”一章节教材很简略,但因为学界对“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已形成共识,不细讲不足以体现语言的特点;对“语音・国际音标”部分增加了可操作性的练习和训练,明确告诉学生这是学习的重点,是考试的内容;在“社会方言”、“地域方言”部分,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网络语言、社群语言以及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异等学生熟悉的语言现象,使学生感到语言学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一个人的口头上,生活中。经过这样的整合和补充,整个课程的内容丰盈了不少,由于结合学生们的语言实际,也变得生动有趣得多了。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多样性的、趣味性的语料,不仅可以化解理论知识难点,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言学概论”语料的选择,从理论上讲应顾及古今中外不同的语言,才能反映该学科关注全人类语言的普通特征,但限于每个人的精力和学识的限制,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涉猎更为广泛的语言类型,现实生活中作为语言活化石的方言,沉淀了大量历时的语言痕迹,能够显示出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把更多学生较为熟悉的方言语料运用到语言学的教学中。以方言为例,阐述语言学的理论,会使学生容易理解。如在讲授“语音・声调”的“入声”时,由于语言的发展演变,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完全消失,只存在于各地的不同方言之中,并且“入声”在不同地域的实际发音并不相同,于是分别请来自山西、石家庄和邯郸等地的学生做“入声”的方言示范,这样既化解了知识难点,又使学生感到亲切、生动,印象深刻。

趣味性的语料由于带有搞笑的成分或调侃的意味,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毕竟课堂上不可能总是严肃、紧张,生动活泼的氛围远比沉闷枯燥干巴巴的讲述更受学生欢迎,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法”历来被认为是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部分,于是把搜集和发现的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运用到语法教学中。比如在讲授语法的“递归性”的时候,就选用王蒙先生在小说《相见时难》里的句子作为例子:

哪儿去了?

什么哪儿去了?

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我哪儿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会不知道我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

这一富有趣味性的例子,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研究语言的兴趣。此外,赵元任、王力、吕叔湘、熙、邢福义等语言大师们,特别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一些鲜活而有趣的语料,运用到教学和著作中。这些大师由于自身知识贮量大,语料丰富,课讲得十分生动而有趣。研究成果由于引用了多彩的语料,通俗易懂,因此向学生们推荐语言大家的经典的语言学著作,感受生动有趣的语料带给我们的享受。

4.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以往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因此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将具有丰富的可观赏性的视频、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能够生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生对于理论的感性认识,让“刻板”“乏味”抽象化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形象起来。例如,在讲授“语言的层级体系”时,将语言的分层装置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对语言的结构系统一目了然。在讲授“洋泾浜”、克里奥尔等混合语时,为了加深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搜集相关的音频资料播放给学生听,并通过对这些语言片段的分析,进行语言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学习。

5.改变以往的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就“语言学概论”课程而言,首先是要理解和掌握有关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传统的考察学生的闭卷模式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往往会禁锢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诱导学生进入到机械背诵、生硬记忆的误区中。据调查,大约有90%的学生在考试过后一个月,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因此建立新的课程评价模式,让学生多方面的展示自身的潜能,真正、充分地认识自我;教师也能够在教学环节参照评价体系及时调整教学,师生互动,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课程评价模式可以采用1+1模式,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各占成绩的50%,理论知识仍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实践能力重在于考察认识语言现象、分析语言现象和概括语言规律的能力,可由平时课堂互动表现、小组谈论和应用语言调查等方面综合而成。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尝试和探索。古语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教学方法得当,就会焕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应该大胆地尝试和推行。一旦有一天,在学生的心目中,“语言学概论”能够和文学类的课程一样生动、可爱,我们“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彭润泽.素质教育和“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建设.[J].语文建设,1999

[2]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青松,张先亮.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性质与任务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