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反思
1.教学观念和方法违背新课标下“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
过去的教学在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采用老师教授知识,一堂课下来,觉得很满,弹性时间不长,学生落实掌握知识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十分的被动,大量的学习任务被安排到课下解决,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负担。
2.传统教学设计违背新课标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为主,其特点是以教材为本,教师为主体,教师讲述,学生记忆为主,主要采取“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组织教学——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授课模式。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教学内容已由过去简单机械的学习地理事物分布和自然地理知识发展为思想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地理新思想的渗透。
3.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过去的教学由于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是否优异,以相同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部分学生的进步。使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部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更多的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没有很好的教于学生更多的地理思想、方法,而是一味的就题论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追求新教改理念
1.地理教学应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
教学过程中变“师说生听”为“师生共议”。《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虽然没有提出当前地理教学存在的弊端,但是,一改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师说生听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兼有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学科的性质,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等各部门,涵盖政策、经济、自然、文化旅游等各项内容,有这么丰富内容的一门学科。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原则,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根据情况需要设计好新课的导入和向学生出示教学目标。
第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有许多,例如,故事导入、多媒体动画歌曲导入、情景导入等。
第二,展示教学目标。用一到两分钟导入新课后,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
第三,出示自学指导。
要明确自学的时间、内容、学习的方法、要达到的标准、考核的方法及要求,达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2.由“师讲学听”变为“互问探究”、“重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鼓励学生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要营造这样的氛围,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要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少指责,要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要体现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以自身的激情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是目前教学教改的核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教师只是在适时、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对于共性的疑难问题做重点的讲解和重点敲击。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用好教材上的“活动”。
新的“湘教版”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主要涉及“思考、探究、实践”三种类型。活动设计比较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绝大多数“活动”包括了许多地理基础知识,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和研讨。由于条件的限制,个别“活动”不是很适合开展,但是可以换成一个同类的“活动”来开展。地理是比较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因此地理课本上的“活动”也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开展起来也比较容易。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介绍一下。
(1)利用“思考”活动,启发学生思维。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碰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并激起人们探究的欲望。“湘教版”地理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人们曾经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人们已经可以解决,有些还存在困惑。把这些“思考问题”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因“疑”而思考,往往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而且能够很好的帮助完成新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
(2)利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运用信息得出某一结论,我们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日后的生活。“湘教版”地理教材中设计的一部分“探究”活动,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3)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2
关键词:新课标 地理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新课标下中学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阶段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就中学地理教学而言,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使命,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要求。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已具有大量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的创新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个性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带头创新,把整个教学过程作为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过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教学的态度、方法、设问、评价、板书、教学氛围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才干,做到“常教常新”。同时,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注意利用地理学科本身的趣味性,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搜集各类资料及信息,结合地理知识在生活实际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运用实例,使学生学有所用。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应彻底改变教学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设计,置学生于问题“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使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现”和“探索”为主要活动,允许学生随时质疑、评价,形成积极探索的课堂氛围。鼓励或诱导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还有问题吗?请再想一想”。“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说错了没关系,我们不正讨论吗?”等启发性语言来鼓励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多采用“案例化”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其方式应按“生活体验――展示案例信息――案例探究――技能形成”的程序进行,并以案例贯穿始终。评价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尽可能地不用“不对”、“你错了”等语言和态度来判定,多用暗示性语言启发学生自己修正错误,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逆向、直觉等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创新意识。
二、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是新课标的组成部分之一。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进一步获取知识、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基础。学生要想高效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掌握地理学习方法,顺利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离不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它是地理课程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前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结构。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层次、结构和类型。在教学中,分析这些知识的层次、类型以及详略、大小不同的结构,对掌握地理概念、原理、理论的内在联系及结构组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将表示某些地理事物的术语、名词等,按其因果、并列、包含等逻辑关系进行归纳、组合、链接,就能形成便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网络。教学中应经常运用这些网络以及图示、表格等形式来表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布置作业等途径,让学生参与设计知识结构网络活动,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因果、类比、空间等联系的认识和内化,融会贯通,学生就能在创新活动中把握知识,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这对高中毕业班学生尤为重要。其次,指导学生正确读图、用图。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勤于用图的习惯,并注意指导他们正确读图、析图、记图、填图和绘图以及图示训练。同时,注意将记忆、思维、想象、分析、综合等与地图想结合,在地图上准确构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网络结构,这样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贮存、提取、迁移和运用。
三、注意创新情感的培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的终极目标。当一个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升华为意识、观念、责任、习惯,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会十分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已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热爱、美感、羡慕、好奇等都可以产生创新的灵感和动机。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设施,各种教育手段及现代化媒体,创设地理意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造想象十分有益。同时,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用直觉,判断、猜测、幻想以及其他非常规方式、方法来表达意见,也要注意并随时调动学生的创新激情,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首先都应当肯定他们勤于思考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有自己特色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创新,给学生以自信和参与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渴求知识的良好情感,生发创新的动力。并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开始,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科学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也是创新情感培养的重要方面。
四、注重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有比较明显和突出的个性特点。“偏才”、“怪才”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殊才能和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想象力。养成不迷信权威,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开拓进取的思想。对那些别出心裁地完成学习任务,平时又会耍“小聪明”的“偏才”、“怪才”,则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为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促其形成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学的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形成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地理知识本身的魅力,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的组织教材,使教材内容变为有探索性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索、研究,以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为主体,形成以生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的教学氛围。教师适时地、恰如其分地进行启发、诱导,学生则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取知识。以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及风格,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品质。
地理课外活动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游戏活动、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百科知识竞赛、热点问题讨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竞争,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个性。在活动中,使学生尽可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扩大知识视野,实现知识迁移,借此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
五、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注重“过程与方法”
以往的地理课程与教学往往是“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成了机械、呆板的地理条文的论证,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把教学过程简化为只需听讲、记忆而无需智慧努力就能掌握知识就是“好学生”,不给以时间、空间让学生去评判知识、诘问知识、反思知识和创新知识。有专家指出“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正因如此,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首次单列为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正确地、熟练地“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而且它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也都有促进作用,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活动。在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书本、课堂以外的东西,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丰富多彩的周围世界,去验证、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并要求学生对有关人地关系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判断其合理性,预测未来的发展,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措施。学生的研讨、判断、预测以及决策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创新的过程,也是强化学生现代文明意识、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的过程。同时,对目前的考试考查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并与学习结果评价的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获取、加工地理信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免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机械、呆板的考试,扼制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面对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全新的教育理念作指导,积极探索,精心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用崭新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未来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学研究,1999,(8).
篇3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材;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09-01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
二、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
三、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四、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篇4
关键词 : 新课改 地理教学 反思
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两个问题,一是高一高二教学过程中,才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的教学成绩往往好于老教师。二是去年我校请了两个专家教师来校交流讲学本来一节课的内容由于学生不习惯新的学习方法最后竟用了两节课。这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认识到以往教学上的不足,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尤显的紧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认识不到位
传统的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去。高三年级学时的紧迫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师教知识,一堂课下来,觉得很满,弹性时间不长,学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这样教学目标就很难在课堂中体现出来,重难点的不明确使学生学习被动,知识框架混乱。
二、对教学设计脱离实践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经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没有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总是怕遗漏什么东西没有讲,上新课的时候就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感到一节课东西很多,容量很大,但是又分不清重点是哪,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没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题论题,同样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比较大的还是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采取了以下对策: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是重结论、轻过程的形式教学,重学会、轻会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学习最好的营养剂和动力源,更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
3、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就要改变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地理素养的目的。
4、开发课程资源,走近生活
我们地理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利用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给同学们讲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地理下册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当上《城市地域结构》一课时,我用吴桥县城的平面图代替课本中的插图来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布局原理。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在日本购买闹剧发生时,我及时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海基线,海岛周边多少公里有领海,在领海内都可以进行哪些活动等知识,展示的地理位置、四季气候变化、岛上的动植物特点、历史发展等情况,上的动植物和自然风景。还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137年前日本划定的国界图,有力地证明了是中国的领土;高中教材中对于没有文字表述,但在图示中,明确标出了、黄岩岛是中国领土,内容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时间了。尽管教材上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还有待完善,但作为老师必须告诉学生们更多。最后,还通过展示近期某些人士的不理智做法,呼吁同学们要理国,鼓励同学们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对于高中生来说,爱国最好的体现就是好好学习,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别人才不敢欺负我们。通过普及的相关知识,避免青少年容易冲动,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引导同学们把这股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
人无完人,随着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王建栋 《中学地理教材研究》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1.
篇5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地理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推进创新教育责无旁贷。新课标高中地理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学生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的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是创新人才的标志之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个性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个性化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开拓、创造精神。
结合学校“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高中新课程下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地理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理想平台。建设学校文化的主要思路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让一批批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并留下鲜明的文化特征。
创设开放式多媒体地理园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开放式多媒体地理园是以全方位开放,不受时空限制,突出学生参与,使地理学科课程教学和活动课程教学同步。地理园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引入声光电与地理模型相结合,创造综合的育人效果。它使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从室内走向室外,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地理多媒体教学天地。地理园的仿真模拟地理环境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地理园的隐性育人环境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使其不仅是教学小园,更是育人大园。它以新颖的结构设计和深层次的内在寓意潜移默化,渗入学生心中,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创设开放式多媒体地理园,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品性
创新是人类独有的潜能。《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因此教育工作者更要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要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必须着眼于学科的课堂教学。对于中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教师强化其创新意识,帮助其树立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时时处处创新的意识。通过持续的训练和强化,学生逐渐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其创新热情才能被点燃,创新潜能才能被挖掘。同样,创新品质的培养,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训练和强化,形成学生高层次的需求和远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强烈的自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献身科学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敢冒险、敢怀疑、敢挑战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创新人才,就要为个性的发展创设出宽松、和谐的环境,而学生培养个性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学生。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立体的学习方式中发展智能,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课堂设计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都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挥而选择。同时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内容,这就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在课堂中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个性。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判定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发展,甚至连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育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能者为师,提倡教师与学生在不同时段内互为引导者,即时扮演、随时更替,这也正符合了青少年好强、好胜、好奇的心理特征。为了扮演引导者角色,促使学生放开胆量、开动思维,追求事实、质疑真理、挑战权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
三、实施“爱的模式”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所在,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只有在课堂上,在教师经常性的引导和训练中,学生才能作为个体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并从多方面去思考、探索某种前所未知前所未有的新的东西,达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才能通过有效的发散思维,重新集合信息,聚合出最优结论,并从多种联系、多种角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才能根据事物的新形象,产生创新性想象,并立足于现实,实事求是,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现实化。
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内涵是通过新课程高中地理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组织架构,用以发展特殊学习活动和教育环境。本人根据陈龙安提出的“爱的”(ATDE)教学模式,在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教学过程由问、想、做、评四个要素组成。问: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情景,提出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以供学生思维,特别重视收敛性及发散性问题。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维,并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以求创意。做:利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际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付诸行动。评:师生共同制定评估标准,共同评鉴,选取最适当的答案,相互欣赏尊重,使创造性思维由萌芽状态而进入实用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之上实施,强调爱的教育,以及提供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问、想、做、评的程序依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2).客观地、事实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观点;(3).不讽刺嘲笑、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4).注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积极质疑,勇于创新,才会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爱的”(ATDE)教学模式的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诚如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创设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氛围,实施“爱的模式”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裴新生,殷培红:《地理教育中的思维·实践·创新--创新教育丛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
[2]王岚:《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年7-8期.
[3]朱勤罗:《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地理教学》.2000年11期.
篇6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全面贯彻与落实,高中地理教学也迎来了多元化、专业化以及素质化的革新,其教学编排、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皆有所提升。笔者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尤为推崇,此法有利于多方面教学的统一结合,使原本单独化教学上的偏差与困境得以解决,使高中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开展学习,深入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与情感上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控教学全局与学情,从而实现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高中地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
从全局观着手,高中地理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的相关指导,明确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地理知识以及地理技能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并不断地深入教学改革,使其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高中地理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就是结合现阶段新课标对高中地理的新要求,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导入的任务驱动教学也成为了一种新颖、有效以及素质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教师的教学职能变为组织、主导以及参与的统一结合,也让学生更自主、合作与探究地开展学习。
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任务驱动教学,就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高中地理自身的特点,把一些历史故事、名人轶事以及与高中地理最直接联系的自然现象,运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可以把单一枯燥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于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幽默式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结合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探究化的教学活动,把地理教学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地理教师通过明确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穿插不同的多元化的知识、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让教学课堂更具生动性、互动性以及探究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地理学习与活动,从而提升高中地理学习效率。除此之外,笔者还根据实践了解到,相对于其他传统与革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等,任务驱动教学更具创新力、驱动力、多元化以及探究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推动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发展。
二、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大优势
1.兴趣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贯彻与落实,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而言,应重视与迎合高中生的个性与兴趣发展,进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让教学策略更趋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以及提升教学效率。以上海某高中地理教师关于“高中生学习地理兴趣”投票为例:
其中也有关于学生的理由,如,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多而新、学习进度跟不上以及师生关系不融洽等。然而,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规避与改善,教学更精细化、针对化、生活化,让学生得以理解为自身认识,让学生满足了个性与兴趣的发展,教学提问与回答更具形象性以及生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其教学质量。
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中关于“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为例,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偏重于书本上的内容知识,使学生不能跳出教与学的迷思中,与生活缺乏联系,使得教学过于刻板化以及低效化。然而,采取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我阅读课本材料,明确一些基础知识,如: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等。随后,教师可针对“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科学分组,进行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任务驱动教学,并提出任务,以数学形式表达:荒漠化=土地沙漠化?如此,不仅仅让小组学生们能够熟悉以及解读材料中的内容知识,更让学生们懂得广义与狭义的理念,可进一步促进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构建其世界观,最终直观地提升高中地理综
合素养。
2.探究性
针对探究性,很多教师把其简单地认为等同于扩展知识阅读、学习以及练习,笔者认为,此种认识代表着偏向主义,是对于新课标的错误认识,也严重地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效率。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学会多元化教学理念、方式以及专业的引用,因此,在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其任务也是环环相扣,知识也紧密联系,为的是让学生更主动、积极以及探究性地参与地理学习。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为例,课前一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提倡高中生利用地理课本、网络、图书馆以及老一辈的经验故事等资料,进行气候、生物、地质、水质、地势方面资料收集,由小组长进行综合记载。如此,在完成任务2“荒漠化形成原因有几种,探究其成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探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材料,如教学图片、视频以及历史故事等进行播放,让学生结合阅读材料2“黄土高原”进行联系化学习,组织小组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并开展小组之间的讨论辩驳。再提出任务3:“有人说‘植物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同学们,你们的看法是什么?请阐述小组理由。”再一次通过任务,把学生引导上课本知识上的阅读、学习以及探究,也利用了小组之间观念的不一样,造成的争论效果,直接地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当然,由于考虑到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在问题(任务)回答人的选择上,教师可针对问题的难易度,容易的可以找寻“学困生”进行回答,激励其正确回答,从而提升其学习自信心;较有难度的可找寻“优等生”进行回答,教师对其进行补充,既树立了榜样的作用,又没有打击其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反而提升其学习的探究力以及提升其地理综合素养。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任务驱动教学,其发展依旧处于一个缓慢的教学进程,急需教师提升其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也要落实地理教学的相关材料、设备以及仪器等,如此,才能开放一个任务驱动化的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从而提升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侯俊.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准备[J].池州师专学报,2007(06).
[2]牟琳.地理信息系统在高中地理合作学习中的实践与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12(03).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由于历史原因,初中地理教学一直是处于边缘化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为了教而教,教学方法方式极端陈旧;如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本人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以自我为中心观念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中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教师则可以在教过两三年以后便轻车熟路了。课改后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内容要占到40%,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生成的内容约占10%。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很自然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的列车所淘汰,如果不学习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为此,我彻底的改变了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热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到把地理课上新、上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摈弃中心主义,改变师生关系
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现在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师生关系的构建。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例如在讲到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种》问题时,学生对种族优劣论的认识并不透彻,我没有将问题的实质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查找历史,得出了结论;认R到了种族优劣论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依据有:属于黄种人的中国人创造了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辉煌的古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而黑种人中世纪时曾在尼日尔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贝宁文化,这些都比所谓的欧洲文明要早很多年。
同样的问题以前学生即使是想到了也会因为害怕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说出来;现在,他们可以大胆的直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这种交往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双方的平等,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开创新意,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可以简称为教师的“一言堂”,他同现代的教育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也就是我们要逐渐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使其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角色体验式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好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去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例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时可以让他们扮演市民、农民、工人等不同的角色,到情境中去体验;在学到“北京的四合院时拆还是留?”时,可以让他们扮作市民、游客、地产上等角色,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场上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其思想内涵变成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人与事,这样学生才能在体验中理解和掌握其本质,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2、小组合作式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或抢答。形式从传统的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单向、双向交流与合作改变为多向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中求得共同的发展。例如:在讲述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宗教》一目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调查与讨论的形式,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查找历史、集体比较。他们查到了很多相应的知识,很容易的就掌握了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发祥地、影响等知识。
3、人机对话式
逐步地将地理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借助鼠标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种与课程有关的活动,并获得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的整合。
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改变陈旧的评价方式
教学中我把学生的日常听课、发言情况都作为考核评定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老师并不是真理的化身,所以我一直正确的对待学生对老师的质疑,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探讨、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并不完全是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与否。 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老师要为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努力。让他们去热爱地理,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完整的社会人才。恰当的评价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五、循循善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者,现在我们要逐渐的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向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例如在宗教、发展中国家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学生知之甚微,我就要求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探讨和研究。在讲到地球的运动这样抽象的知识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不够成熟,我让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获得认识;在讲到地球的公转与自传时,鼓励学生自觉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就很容易掌握知识的主旨。以此来培养学生查找、搜集信息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就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如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乡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模仿途中的不同角色。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乡村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是:(1)乡村人多地少,人口急剧增长导致乡村的劳动力过剩;(2)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生活、教育、文化、交通等条件比乡村好。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更能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通过教学实践,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处理好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总之,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活用新教材,构建“主动参与、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模式,以适应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欧阳唯能.从“精彩的问”到“有效的问”――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优化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4.12.
篇8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关系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和谐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智能、群体、个体、主导与主体、教书与育人等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协调,这是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课堂有效的前提保证。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一是师与生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平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通过畅顺的教学流程、幽默的教学表达、平等的学习互动等途径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宽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上的学习质量,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活力课堂的基本准则。教师要转变“权威”、“裁判”的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做“平等中的首席”。平等意味着尊重,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不体罚、辱骂、训斥、冷落和羞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理解学生特有的处境,善解人意。二是教与学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民主”。教师要民主施教,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是文本与人本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正确的课程观”。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智慧、行动策略、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处世技巧、工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个性差异、表现欲望等都是课程资源,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整合。和谐的地理课堂,应依托教材步入和谐,依托教师和学生享受和谐。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非专业地理的兼课教师更拘泥于课本和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三、在新课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
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我引入故事趣闻法说:主席在世时,有一天,在他的书房会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时,戴勒在盯看着主席,一句话都不说,主席见后就说,你为什么老盯看我。这时戴勒说,你具有一付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是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这故事说明了什么?等等,使学生联想到这是讲世界人种特征问题。
四、实施案例教学
篇9
一、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想学”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民主合作,教学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反之,学生处在“心理防互”之中,口不敢言,手不敢动,惴惴不安,甚至反抗对立,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同时它又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以新知识为工具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探索,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表扬、课堂小组竞赛、课堂交流等多样化的手段,调节、控制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稳而不死,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爱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多为他们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平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事先编拟一组融知识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小题目,进行课堂小组和个人抢答竞赛,评价按男生与女生、小组与小组间进行记分,并进行阶段、学期的“竞赛标兵”“优秀小组”评比,课堂上有时学生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讨论异常激烈;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害羞”“怕说错了大家笑”等畏惧心理,我时常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回答的问题稍简单一些,当他们回答正确时,鼓励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逐步地让他们体验成功,从而使其从“我怕说”逐步走向“我想说”“让我说”。在教学中,运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来激励学生有效地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年来,每学期开学之初,我和学生一同制定“优秀小组评比的规则与要求”,将学生分成相对固定的若干小组,要求小组间开展“三赛”活动,即一赛纪律,二赛效果,三赛协作。
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机制
自主、合作与探究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要义,其中指出“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其实,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也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编著者力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的发展出发去确定目标,构建体系,形成特色。
1.自主感知
(1)课前尝试。为了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它们在课外自觉地预习新知,笔者在开学伊始,改变了以往把预习阶段放在课堂起始阶段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预习过程要求做到读、思、记相结合:即读所学内容,明确大致所学内容;思考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练习”等,自己先行解决问题;记,即记下要点、疑点、难点。这样课堂上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与表达,学生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明显增强。
(2)课始交流。
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知识结果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在下一节课的开始,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以下4个方面进行交流:①关于这一知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②你还想知道什么?③再自学一遍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④你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在面临一个新课题时,不总是由教师设计好复习题或准备题,而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有选择地针对新知识,唤起脑中的知识储备去同化新知,为新知的建构准备了合适的“土壤”。同时,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教师的“导”才有依据,才有效果。如在学习“西气东输”这一节时,学生在课堂交流时,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为什么要西气东输?如何输?对国家、对西部、对东部有何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探索热情,此时,再鼓励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要比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或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2.自主探索
(1)以问题为中心。
怎样让学生既体验到初步感知的成功,又能进一步地掌握新知,我通常的做法是出示一个或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试试看自己掌握的怎么样了?”这里的问题要精心设计,要能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教材。
(2)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努力让他们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的作用重在创设一个自主探索情境,建立诱发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场”。
篇10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学 方法 反思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中可看出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方面来讲,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地理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观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量体裁衣,确定合理适度的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量,更关注它的质。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活化力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知识是教学的有效知识。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也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的划分。如对“大气的运动”一节,我就将“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分两节课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形成原理,第二课常见形式及应用。由于时间分配不紧张,所以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消化内容,教学效果显著。
二、灵活机动,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我们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选择不同择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案例式教学的运用得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就有了一次深刻的感悟。说实在,备这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是有点闷的,讲的都是概念和规律,没有什么闪光点能提起学生兴趣。结果开始的5分钟讲“城市形态”时真的如我所料,学生只是默默的接受着知识,虽然还是有问必答,但是一点提不起兴趣。因为书本上举的例子是:团块状城市――成都;分散状城市――重庆;条带状城市――兰州,这些例子对于生活在小县城的学生来说太陌生了。突然,坐在后排的同学冒出一句:“老师,咱们峰峰矿区是什么形态啊?”我愣了一下,脑子里马上浮现出矿区的轮廓图,而这时,班上的同学也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矿区的城市形态。这时,我突然好象看到了这节课的曙光,原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己熟悉的身边事。我灵机一动,说:“既然同学们对自己居住的矿区这么感兴趣,那么下面我们就以矿区为例,来研究一下城市的功能分区。请同学们用几分钟阅读一下书本内容,思考一下,矿区的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分别在哪里?”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主要轮廓,在中间写上“滏阳东路”,并用圆圈圈上。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知道,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起了。接着我让学生以自由为原则,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方框中大概标出矿区的学校、区政府、商业广场位置,再一起分析这三种功能区布局的特点。结果这节课下来,同学们的涌跃程度前所未见,所有规律不用多加解析,都是他们从自己画的县城分布略图中总结出来的,下了课还纷纷地上在讲台上指着图研究。想不到这节课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教师通过自己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多激励、活氛围;多用图、建联系;多引导、促探究;多设疑、创情境;多归纳、显规律;多训练、辅方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使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例如,在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让学生看城市环境污染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在城市中,环境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如大气污染(工厂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居民燃烧排出的烟尘)、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气物(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噪声污染(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现象等等;(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使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使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使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使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学中有问。
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变,将原来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师生互动为主的学习上来,使得课堂在师生互动中、合作中动态生成。
三、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
- 上一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 下一篇:景区管理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