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工作几个月来,*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和谐*、富庶*,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康县、*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武都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文县李子坝模式,康县宋沟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模式,*县*乡*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县*以下到武都区、文县、康县)、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严波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篇2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工作几个月来,*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镇*村、*区*乡*村、*镇*村、*镇、*区*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和谐*、富庶*,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李子坝模式,*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镇田家坝村模式,两当县杨店乡豆坪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县*以下到*区、*、*)、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徽县、*、两当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西和、礼县、*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严波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特色产业;短板;发展建议
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是一个以藏族为自治民族,包括彝、汉、蒙古、纳西等21个民族的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2个藏族自治县之一,是四川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县。1994年被确定为国定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17年被确定为深度贫困地区。全县幅员面积13252km2,具有非常明显的森林、水能、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优越的气候资源、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造就了木里“动植物乐园”之称,天然出产牦牛、藏香猪、藏香鸡、松茸、虫草、贝母、核桃、蔬菜和中药材等大量高品优质农特产品。“十二五”以来,木里县坚持“农业稳县”战略强基固本。201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63万hm2,粮食总产量达5.18万t,肉类总产量达1.11万t,农牧渔业总产值达10.4亿元,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11.64%。木里县突出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发展,建成近4.00万hm2核桃花椒基地、333.33余hm2中药材基地、166.67hm2皱皮柑基地、5个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藏香猪养殖片区、26.67余hm2羊肚菌(食用菌)和28万棒黑木耳试验示范基地,引进并培育了伊绿藏香等4家农业龙头公司,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9个、家庭农场36户,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2016年州级示范社。造就了一批爆款产品,如200元/kg的藏香猪肉,20元/个的皱皮柑,200元/瓶(500mL)的青刺果油,200元/kg的羊肚菌,400元/kg的松茸,200元/kg的土蜂蜜。这些都展示出了木里县农特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也给予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极大的鼓舞和信心,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木里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3769元增加至2016年的8152元,年均增长16.65%。虽然木里县普遍具备特色优质水果、错季蔬菜、中藏药材、食用菌和特种养殖等产业的最适生态区,有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先决条件,农牧渔业能充分形成循环产业链等优势。但是,木里县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缺乏产业支撑,劳动者素质较低,生产方式落后,优势资源利用率低,精品农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来源比较单一。2017年,木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国低4240元,比全省低3051元,比全州低2316元。截至2016年底,全县仍有79个贫困村、4204户贫困户、19270名贫困人口,贫困村数占行政村总数的69.9%,贫困发生率为16.5%,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木里县广大百姓特别是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成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最大短板。
1存在的短板
1.1自然条件恶劣
木里县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地质、地貌复杂,是青藏高原地质结构最复杂、环境最恶劣的地段之一。全县平均海拔3100m,境内最高海拔5958m,最低海拔1470m,相对高差4488m,大部分乡(镇)海拔在3000m以上,而且人口大多居住在3000m左右的二半山和高山地区。主要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青稞、燕麦等农作物为主,667m2产量在100~200kg,667m2产值在400~1000元。木里县有农业人口12.25万人,实有耕地面积15305hm2,人均耕地面积0.125hm2,人均土地产值不到1000元。所种粮食基本都是自产自消,基本没有转换为经济收入。
1.2基础建设滞后
木里藏区“一步跨千年”,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加之投入严重不足,交通、教育、卫生、通信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已成为制约木里藏区跨越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例如,全县有效灌溉面积0.55万hm2,仅占耕地的45.7%;旱涝保收面积0.30万hm2,中低产地占90%(其中瘠薄型占60%),耕地地力等级基本在6级以下。农业靠天吃饭是普遍现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
1.3产业效益低下
虽然木里县有核桃花椒、蔬菜、特色水果、畜牧业、中草药及林下产品等优势资源,但是,规模上万亩的产业只有核桃花椒,规模上千亩的产业只有中药材、皱皮柑,其余农特产业都是零星、分散发展。除核桃和皱皮柑取得一定成效外,其余都未能很好地转变为经济优势。即便是核桃和皱皮柑,也是效益低下。已建成的近4.00万hm2核桃产业化发展基地,总产量达4426t,产值达4768万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创收不到380元;已建成的166.67hm2皱皮柑基地,产量约500t,产值400万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创收只有31元。
1.4劳动力素质差
木里县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青壮年文盲率约为25%,集中表现在文化素质低、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劳动技能差以及经营能力弱。加之农村青少年通过就读“9+3”后基本脱农,使得全县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明白人”很少,导致贫困群众难以适应现阶段规模化、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增收困难。例如,牦牛坪乡下坪子村现有1264人,受过高等教育14人,高中教育17人,初中教育150人,分别占全村总人口的1.1%、1.3%、11.9%;唐央乡里多村现有人口447人中,中专以上文化的只有27人,20~50岁青壮年劳动力文盲和半文盲率分别达85%、80%。
1.5缺乏龙头带动
深化农村改革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滞后,目前只有农业公司4家,农民专合组织89个、家庭农场36户,缺乏龙头园区、企业、专业合作社、品牌产品等带动,专业合作组织在维护种养殖者利益、引导生产方向、组织产品销售、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功效发挥不够充分,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深度、广度不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还处于低水平阶段。
1.6市场意识淡薄
总体来看,木里县群众因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效仿、等客上门、忽视调查、不重视品质、不注重包装、无注册商标、不进行广告宣传以及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农产品价格在市场开拓、提高产销量、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1.7“等靠”思想严重
一是木里县闭塞落后,接触外界信息和影响相对较少,民风相对淳朴,老百姓期望值较低,脱贫致富的愿景不强,缺乏主动发展意识。二是各级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群众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不高,“要”的现象突出。三是木里县属藏区,中央和省州都比较关心和重视,给予了大量的特殊支持政策,部分贫困群众不思感恩奋进,却滋生了“等靠”的思想。
2发展建议
2.1突出生态为本
牢固树立“生态是木里第一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持定力,久久为功,走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夯实木里县特色农产品的生态本底。
2.2突出规划引领
以争取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享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为目标,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立足县情,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好木里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做到串点成线、联线成片、集聚成块,并做好与园区规划、城镇化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交通规划等规划的衔接,着力实现“多规合一”。
2.3突出多产联动
立足丰富的动植物、自然风景、人文风情等特色资源,积极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助农增收的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和创意农业,以及电子商务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农旅”“农文”互动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2.4突出结构优化
按照市场化、特色化、规模化、效益化标准,充分利用特色农林牧渔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种养、立体农业以及林-草、林-药、林-粮等相结合的轮换套种模式,建设优质精品基地,生产优质精品产品,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2.5突出基础配套
充分利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历史机遇期,把藏区新村作为综合载体,按照“五新同步”要求,统筹整合藏区新居、易地移民、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等项目资金,加强田网、路网、渠网、电网、信息网、物流网和冷链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标准示范基地等建设,全面夯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
2.6突出标准生产
以四川省农科院、攀枝花学院帮扶为依托,充分发挥“院县合作”机制,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突出抓好质量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农业标准生产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示范片、示范带、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力度,确保每种产业至少要有1个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10个示范户。
2.7突出规模发展
全面加快和深入推进农村产权“七权”同确工作,积极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实施“三资”入股分红、“一地二主”等机制模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成片成带发展,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培育壮大核桃、中药材、特色水果、畜牧业、特色经济作物及高原水产品等农牧民增收主导产业,力争到2020年发展4.67万hm2核桃花椒、0.33万hm2中药材(食用菌)、0.33万hm2皱皮柑、0.67万hm2油牡丹,20万头(牦)牛、50万只山羊、10万头藏香猪、100万羽藏香鸡和10个水产养殖基地。
2.8突出产业经营
以种源建设、生产基地建设、加工能力建设、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力推广“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社+基地+零售商+农户”等经营模式,结成利益共同体,不断延伸产业链,到2020年力争引进、扶持县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农民合作组织达50个、家庭农场100个、电商200户,着力搞好加工、研发、冷藏、物流、仓储和销售等环节,不断拉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加工率和商品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9突出品牌建设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深入推进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全面实施,鼓励企业、协会、个体户积极申报创建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力争到2020年木里县“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达10个,国家地标产品达5个,无公害产品50个,绿色产品50个,有机产品50个。由政府主导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种农博会、展销会、招商会和产品推介会,高标准打造农产品包装,积极向外推介和促销,打响木里县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不断树立和提高品牌信誉和形象。
2.10突出人才支撑
一是以四川省农科院帮扶为依托,加大与中国林科院、四川省林科院、凉山州林科所等科研单位和藏香伊绿等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规划、优良品种选育、科技人才培训、特色品牌打造和产品加工营销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切实解决群众缺技术的问题。二是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政策,大力鼓励农民工、农民企业家等人才返乡创业,推动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逆向流动和优势资源的就地转换。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人才引进一批、四川省农科院等单位支援一批、定向招生培养一批、县内培训提升一批,力争到2020年每村培养5~10名特色产业发展专业人才。
2.11突出资金保障
改变过去产业发展资金离心、分散、撒胡椒面等投向模式,充分发挥资金规模化、集聚化效益,统筹用好产业发展基金、每村10万~30万元产业周转金,每户贫困户3万元以下贴息贷款等基础上,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或风险金,向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等发放贷款贴息,解决群众缺资金的问题。
2.12突出模式创新
篇4
特色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特色农业产业是支撑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经核查: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适宜发展区域总面积1135万亩,年底已建成特色农业产业种植基地786.95万亩,其中核桃265.6万亩、花椒173.9万亩、油橄榄15.51万亩、中药材81.31万亩、蔬菜50.73万亩、茶叶12.7万亩、苹果48.67万亩、马铃薯138.53万亩,出栏牛13.56万头、猪95.18万头、鸡345.5万只;建成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4户;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68个;建成农产品专业市场2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87件,其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20件。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53.5亿元,增加值3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收入1018元。
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基地建设质量效益不高,集聚程度低,单位面积产量小,同一区域小而全、多而杂的问题很突出。二是龙头企业建设滞后,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致使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三是营销体系不健全,大宗产品流通不畅,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专合组织数量少,且服务功能弱,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五是产业开发科技含量低,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六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水利灌溉、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发展思路
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立足市情县情,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分类指导,挖掘资源潜力,注重品牌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科技化支撑,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谋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鼓励和引导,促其快速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谋划特色农业发展,做到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五个区域特色产业,力争扩大规模;着力培育包括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等在内的地方特色产品,提高产量和效益。
----坚持自我发展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育产业基地、农民专合组织、龙头加工企业等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上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好市级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大、扶优、扶强优势主导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坚持科技支撑与打造品牌相结合的原则。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争创名牌,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市场驱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立足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培育和发展本地市场,积极开拓扩展外埠市场,围绕市场谋划,围绕市场发展,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健全服务网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坚持效益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努力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提高产出效益,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建、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促进农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累计新增180万亩,总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基本实现最佳适宜区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措施,提高基地产能,使一半以上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畜牧产业年出栏牛新增4万头、总规模达到18万头,出栏猪新增21万头、总规模达到120万头,出栏鸡新增240万只、总量达到610万只。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6亿元,增加值达到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具体任务为:
(一)产业基地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总体框架。“四产区”即把建设成为全国优质核桃的主产区;以区和临江片、沙湾片、平洛片、大桥片、下四区片为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花椒主产区;以为中心,辐射西汉水流域的部分区域,打造全国油橄榄主产区;以中药材适生区为重点,建设全省中药材主产区。“五基地”即以三县区交界的高寒阴湿区和徽成盆地为重点,建设畜牧养殖基地;以“三江一水”流域川坝河谷地带为重点,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三县交界区域为中心,建设茶叶生产基地;以、北部区域为重点,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为主,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多片带”即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建立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蜂蜜等多个地方特色产品生产片带。
(1)核桃。以嫁接苗栽植为主,继续在“两江一水”流域、徽成盆地等海拔1500米以下区域发展早实核桃生产基地,在半山区、深山区、林缘区等海拔1500米—1800米区域发展优良晚实核桃生产基地,以上区域的175个乡镇新发展基地64万亩,总规模达到350万亩;以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为主要措施,突出嫁接换优,在适宜区域的175个乡镇改造原有基地61万亩,占原有基地面积的23%。到年,核桃产量达到6万吨,产值达到9亿元。
(2)花椒。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无刺花椒新品种,在“一区五片”(区、临江片、沙湾片、平洛片、大桥片、下四区片)适宜区域和徽成盆地宜椒区的104个乡镇新发展基地21万亩,总规模达到200万亩;以剪枝整形、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为主要措施,对原有的134万亩基地进行提质增效改造,占原有基地面积的77%。到年,花椒产量达到5.4万吨,产值达到14亿元。
(3)油橄榄。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300米以下低暖河谷及低半山为重点区域的40个乡镇和向西汉水、嘉陵江流域海拔1200米以下低暖河谷区延伸的27个乡镇新发展基地14万亩,总规模达到34万亩;以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改造原有基地5万亩,占原有基地面积的32%。到年,油橄榄挂果面积达到10万亩,鲜果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
(4)中药材。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在为主的优势区域110个乡镇,以道地中药材红芪、纹党、当归、大黄、半夏五大名药为主,进行规模化种植;以市场为导向,在适宜区的82个乡镇积极发展天麻、猪苓、黄连等优势小杂药。以上共新发展基地25万亩,总规模达到110万亩。到年,中药材产量达到16万吨,产值达到13亿元。
(5)畜牧。以加快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为主要措施,在、省列养牛大县和、两当等县的67个乡镇大力发展舍饲规模养牛,在三县区交界高寒阴湿区域8个乡镇积极发展季节畜牧业,建成草原肉牛、羊生产基地;在九县区的120个乡镇发展规模养猪场(户)和养猪小区;在林缘地带及草山草坡区域的98个乡镇发展生态放养鸡,在城郊、公路沿线的67个乡镇发展肉鸡和蛋鸡规模养殖。到年,出栏牛18万头、猪120万头、鸡610万只,总产值达到14亿元。
(6)蔬菜。以推广应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名优新品种为主,在“两江一水”沿岸和徽成盆地川坝河谷区的131个乡镇,突出设施栽培,建立稳定的常年性蔬菜生产基地61万亩;在上述区域以外的浅山区、高半山区的10个乡镇,发展山区蔬菜4万亩。到年,蔬菜产量达到115万吨,产值达到12亿元。
(7)茶叶。以无性繁殖苗木栽植为主,在阳坝片、碧口片、洛塘片的13个乡镇新发展基地2万亩,总规模达到15万亩;以品种更新、茶树修剪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措施,对适宜区13个乡镇的5万亩原有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占原有基地面积的39%。到年,产茶量达到0.2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
(8)马铃薯。以种植脱毒种薯为主,在“两江一水”川坝河谷区的49个乡镇新发展冬播马铃薯8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在、等县的半山和高半山区135个乡镇新发展加工型春播马铃薯和种薯型复种马铃薯20万亩,总面积达到160万亩。到年,马铃薯总规模达到180万亩,产量达到262万吨,产值达到17亿元。
(9)苹果。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县的26个乡镇新发展基地8万亩,总规模达到60万亩;以成龄果园树冠改形修剪为主要技术措施,在原有基地的10个乡镇创建标准果园11万亩。到年,苹果年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
在突出抓好以上“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和“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要立足当地不同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禀赋,根据市场需求,继续积极开发地方性特色产品。在、等四县16个乡镇的水库、湖泊、人工塘坝网箱养殖虹鳟、金鳟、鲟鱼,其它中低海拔山涧溪流发展大鲵等特种水产养殖,在“三江一水”流域的池塘、河滩、沼泽发展莲藕种植和鱼类养殖;在、、的11个重点乡镇发展以推广桑园密植高产技术为主的蚕桑产品;在全市适宜区域发展以代料栽培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品。同时要努力开发银杏、烤烟、蜂蜜、花卉、香料、苦荞麦等地方性特色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龙头企业建设
围绕基地建设,引导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通过自筹、入股、参股、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形式,新建一批带动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特别要重视龙头企业建设的招商引资工作,既要注重引进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开发,又要积极启动当地民资参与建设;既要注重建设能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精深加工企业,又要积极发展促进产品流通的营销企业。同时对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资产重组等措施,努力做大做强。到年,新创建市级标准以上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改扩建25家;每年认定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5家以上,力争覆盖所有特色农业产业;每年申报省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家以上,覆盖面由目前的茶叶、油橄榄、中药材产业扩展到核桃、花椒、马铃薯、畜牧产业。
(三)专合组织建设
积极引导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等创办新的专合组织。对现有的专业组织要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提升自身发展和服务能力。对条件基本成熟的专业协会,积极引导其向合作社转变,逐步形成经济实体,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要高度重视示范社建设工作,按照示范社建设的规范要求,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到年,全市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8个,总数达到1000个以上;创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0个。
(四)专业市场建设
根据产业布局、经济流向,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核桃、花椒、马铃薯等产业大县都要建成专业批发市场,把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把小川建成全国核桃集散地,把哈达铺建设成为中药材仓储、集散基地。同时,对现有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优化营销环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发展农产品专营店,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在网上产品供求信息,积极探索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尽力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到年,新建专业市场47个,改造升级29个,总数达到76个。特别要注重在兰渝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兴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
(五)名优品牌建设
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制定特色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所有特色农产品制定市级、县级生产标准,力争将油橄榄地方标准升级为国家级标准,茶叶标准升级为省级标准。严格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和无公害产品标识制度、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要积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认证以及加工企业GMP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创建产品品牌。要注重对注册认证成果的转化利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到年,全市特色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基本达到全覆盖;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0个,总数达到26个;新增有机食品认证5项,总数达到9项;新增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个,总数达到12个;新增GMP认证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6户,总数达到10户。
(六)科技体系建设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步伐。每年引进60个以上新品种,加强新品种的试验、示范。重点抓好经济林嫁接换优、园艺化作物设施栽培、中药材GAP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酵床养殖、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等新型实用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万元田”和“多千田”种植模式。加快特色农业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步用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到年,建成核桃采穗圃1800亩,花椒良种苗圃2820亩,油橄榄采穗圃1900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6万亩,畜禽良种繁育场60个,黄牛冻配点70个,无性系茶叶扦插苗木基地250亩,苹果采穗圃500亩、种苗繁育基地750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2万亩、组培中心3个。
篇5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问题;对策;河南鲁山
中图分类号 F32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11-01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伏牛山的东麓,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是该县地形的生动写照。近些年,鲁山县委根据其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致富产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是新生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该产业高效快速发展。2012年,对全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
鲁山县虽然也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规划,但是缺乏全县一盘棋的全面规划,发展具有盲目性,部分规划缺乏科学性,未依据气候、土壤、技术条件、市场等要素通盘考虑,存在着隐形后患。
1.2 特色农业产业类别多
全县有林果、食用菌、中药材、蔬菜、茶叶、畜牧业等农业特色产业类别达到80多个,小类别特色产业有600多个,难以形成大的规模,不利于产业化经营。
1.3 未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
在鲁山县的赵村乡、磙子营乡发展茶叶产业逾53.33 hm2,引进的品种为福建省品种,因该品种适应气候为春秋湿润天气,而鲁山县春季多干旱大风,很难生产出高质量茶叶;在库区乡发展蓝莓基地逾33.33 hm2,蓝莓适应偏酸性土壤,而该基地位于水库上游,土壤呈偏碱性,蓝莓生长较弱,难以形成花芽,产量和品质均不好[1-2]。
1.4 专业服务组织不健全
虽然各个特色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但是建立专业服务组织的目的仅仅是争取上面扶持政策,机构不健全,制度同一化,未根据自己实际制订出可行性制度,难以达到提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销售与加工的一系列化服务。
1.5 资金、技术缺乏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山区贫困县,鲁山县缺乏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资金,山区交通闭塞,信息闭塞,技术低下,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1.6 群众的小农传统意识不利于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发展
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更加固了农民的小农意识,尽管他们自己小规模经营效益低下,但是当有人来搞规模化的特色农业时,他们却把自己的土地看成了“金疙瘩”,不愿意流转土地,致使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习惯性的传统意识使农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更不愿意接受技术培训,增加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难度[3-4]。
1.7 销售渠道不畅,缺乏产后加工企业
没有专门的销售人员,不能够根据市场来发展特色产业;缺乏产后加工增值链条,生产出的农产品经常出现价低甚至滞销现象,效益难以大幅度提高。
1.8 缺乏农业保险
特色农业保险的缺乏,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给特色农业产业带来了较大损失。
2 发展对策
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鲁山县特色农业产业的科学发展,政府应加以引导,提供优惠的政策;农户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的科技、信息、市场素质;专业合作组织应该科学建立,发挥应有作用。
2.1 政府应提供好服务
政府应提供好服务,解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一些全局的、重大的问题。一是统一规划。作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单靠农民是无法实现的。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因地制宜,依据市场,聘请专家,系统科学地制定全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尽量避免发展的一时性、冲动性和盲目性。二是出台优惠政策。政府针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对土地流转、资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出台优惠政策,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农户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对产品做好推介销售工作。三是做好特色农业产业的投保。政府应该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对特色农业投保给予资金支持,使特色农业真正处于保险行业,以解除农户发展的后顾之忧。
2.2 建立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专业合作服务体系。根据特色农产业特点,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制度,充实功能,从产前、产中到产后提供系列性全方位服务。二是建立信息、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特色农业产业组织应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及时收集信息,产品信息;推动示范推广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的大面积推广体系。三是建立农户培训服务体系。完善远程教育体系,定期向农民提供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四是建立销售、加工服务体系。组建专门的销售队伍,建设产品贮藏、加工设施,保证生产的产品能够增值,提高种植户的效益。
2.3 培养新型农民
一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农民应该改变传统低效的种植习惯,解放思想,放弃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效益经营,自觉流转土地,实现一定规模经营,实现自己从农户到社员的转化,以规模增加自己收入。二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农户要自觉接受新信息、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管理、经营的素质,把自己培养成新型农民,以科技增加自身的技术、收入。三是做好产后增值工作。不仅要学习栽培管理技术,还要学习贮存、加工技术,勇闯市场,以拉长链条、增加收入。四是拓宽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不要局限于农业范围,要在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同时,积极向观光农业发展,实现赏花、采摘、休闲、食宿一体化服务,以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收入。
3 参考文献
[1] 王龙锋,张良成,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8-51.
[2] 谷树忠,杜杰.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问题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0(10):4-9.
篇6
关键词:特色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生产进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的重要思想。适应农业新常态,必须谋划新思路、拿出新举措“转方式、调结构、突特色”。
1 当前农业呈现的新常态特点
一是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高层次,由“吃得饱”向“吃得好”“ 吃得健康”“ 吃得有口感”转变,仅是数量的保障已满足不了需要,人们更加追求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改善。二是在满足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日益关注的重点,尽管我省农民收入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进入前10位,城乡差距比例逐步缩小,但绝对值差距仍在加大,一部分农民生活还很困难。三是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接轨步伐加快,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日益增大。四是农业资源趋紧和生态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2 勃利县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全县以烤烟、万寿菊、甜叶菊、红松坚果、小毛葱、高蛋白大豆等作物为主的特色种植初具规模。全县实现年农业生产总值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261.7元。以烤烟、万寿菊、小毛葱、马铃薯、西甜瓜等为主的特色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充分显示了特色农业在推进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巨大作用。
3 特色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是健康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在农民增收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看到,我县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一是特色品牌尚未形成;二是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较少;四是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没有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多数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4 特色农业发展措施
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要把增长点放在加快科技进步上,把着力点放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上,把落脚点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坚持“突出特色、强化绿色、增加投入、和谐发展”的思路,加快绿色特色农业的发展。
4.1 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特色产业发展
把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专业村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大力营造有利于特色经济发展的环境。利用国家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有利契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深入实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一乡一业或一乡多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大力发展专业生产,建设特色产业群。同时,根据实际不断制定出台新的优惠政策,从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鼓励和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4.2 做好营销文章,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以营销市场建设为重点,促进商品流通。在培育和发展现有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根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地理、交通优势,在大四站、小五站、抢垦等乡镇规划建设一批交易市场,搞活农特产品流通。组建销售服务网络,组建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加强与外地商家的联系,力争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点,扩大营销领域。积极参与全国各省市组织的农特产品展销会、产品推介会等促销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出勃利农特产品,实现产品销售向大市场转变。
4.3 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提升发展动力
与有关院所联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与转化,以市场的需求引进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模式。定期聘请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打响绿色无公害品牌。
4.4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要从税收、政策、科技、服务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引导、扶持、培育一批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引导公司与农户结成紧密型的经济技术共同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拉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问题,减少生产盲目性,降低技术、市场风险。进一步鼓励本地农村有能力的人大胆领办、创办特色农产品基地或加工企业,使他们尽快成为特色农业的生力军。
篇7
一是特色农业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全市特色产业面积达到911.5万亩,其中核桃317.8万亩、花椒199万亩、油橄榄24.4万亩、中药材92.24万亩,栽植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在全国占有较大的份额;蔬菜、茶叶、苹果、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基地面积也持续扩张,具备了一定的产业优势。二是特色农业产量效益稳步增加。全市特色农业中种植业产量达到300多万吨,其中核桃5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花椒3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中药材12万多吨,占全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油橄榄鲜果6000多吨,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收入占比50%以上。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不断深化。认定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5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户。四是特色农业市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培育形成了成县小川核桃市场、武都北茂花椒市场、宕昌哈达铺药材市场、文县中寨纹党市场、礼县盐官牲畜交易市场、徽县泥阳蔬菜批发市场等较大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全市创办农民专业台作经济组织达到1033个,成员总数达到7.23万人。五是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发展较快。先后制定农作物和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规范82项,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个,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13个、有机农产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陇南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综合竞争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六是特色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行核桃的“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含量。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分类指导,挖掘资源潜力,注重品牌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推动特色优势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科技化支撑,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将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突出重点,优化布局,推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科学划分产业层次,突出重点,把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作为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确定为区域特色产业力争扩大规模;着力培育包括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等在内的地方特色产品,提高产量和效益。从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按照“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的总体框架,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四产区”就是把陇南建设成全国优质核桃的主产区;以武都区和文县临江片、宕昌沙湾片、康县平洛片、西和大桥片、礼县下四区片为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花椒主产区;以武都为中心,辐射宕昌、文县、西汉水流域的部分区域,打造全国油橄榄主产区;以宕昌、武都、文县、礼县、西和中药材适生区为重点,建设全省中药材主产区。“五基地”就是以礼县、宕昌、武都三县区交界的高寒阴湿区和徽成盆地为重点,建设畜牧养殖基地;以“三江一水”流域川坝河谷地带为重点,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文县、康县、武都三县区交界区域为中心,建设茶叶生产基地;以礼县、西和北部区域为重点,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西和、宕昌、礼县、武都为主,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多片带”就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水产、蚕桑、食用菌、银杏、烤烟、蜂蜜等多个地方特色产品生产片带。
第二,做强龙头,延长链条,推动特色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工。采取政府扶持引导、提供优惠政策、启动民间资金、整合利用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要加快建设核桃、中药材产业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整合油橄榄、茶叶的加工企业,建立以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共同体,尽_陕改变企业小而弱、品牌多而杂的局面。加快工业园区和集中区的建设步伐,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入园,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企业的集约发展,实现龙头企业建设的新突破。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评定、推荐、申报工作,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跻身更高层次,享受更多的优惠待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储备等前期工作,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
第三。健全体系,完善功能,推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化营销。科学制定市场建设规划,把市场建设纳入陇南市区、八县县城以及重点小城镇建设规划之中,加快建设与城镇功能相配套,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大型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力争把武都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把成县小川建成全国核桃集散地,把宕昌哈达铺建设成为中药材仓储、集散基地。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供销组织等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产业基地与龙头、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真正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建立市场管理服务体系,依托市、县区农业信息中心,联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做好市场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和农户有关信息,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提供良好服务。
第四,强化服务,加强管理,增强特色农业的科技化支撑。市级财政每年新增100万元,各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对适生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重点进行推广。抓好特色产业综合管理,落实核桃实生苗嫁接和高接换优、花椒综合管理、油橄榄低产园改造、中药材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蔬菜设施栽培、茶园和苹果园整形修剪、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技术。大力推广各种“万元田”和“多千田”种植模式,加快无公害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推动,逐步用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全市8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掌握相关的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和加工营销技能。充分发挥各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台作,大力开展特色农业的科研、示范和推广工作。突出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和科技示范园建设,科学合理布点,相对集中布点,高起点制定创建标准,高水平落实创建措施,
篇8
(一)政银合作,财政小资金撬起金融社会大资金
广宗县探索出了一条以财政扶贫资金抵押担保、开展到户小额贷款的新路子,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具体做法是,县扶贫办在农联社建立扶贫资金专户,将扶贫资金存入专户作为担保,农联社再按3―5倍的比例发放小额贷款给农户,由贫困村统一组织搞好项目实施。县扶贫办负责编制、申报扶贫项目及资金使用计划,并为金融部门提供扶贫村、贫困户名单;农联社负责对贷款群众的信誉考察、论证,并发放小额贷款;财政局负责项目验收、报账、资金拨付;农业局负责项目技术指导。各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确保抵押、放贷和项目实施顺利进行。采用政银合作方式后,2009年广宗县将多方筹集的50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担保,按照1:3的比例放大到户,共发放小额贷款1500万元,使得财政小资金撬起金融、社会大资金,切实发挥了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积极完善财税优惠政策,聚集民间资金2亿元投入到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中,使财政扶贫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培育产业,稳定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广宗县结合本地实际,在坚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的理念下,研究制定了“两种三养”产业化扶贫实施规划,大力发展以设施蔬菜、露地蔬菜种植和以猪、牛、肉鸭养殖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着力为贫困群众开辟稳定增收的致富门路。在肉鸭养殖上,他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引进龙头企业“河北英河食品有限公司”,农户负责养殖,公司负责技术、回收、屠宰、销售等环节,形成了集“肉鸭养殖、回收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在蔬菜种植上,通过成方连片开发蔬菜种植、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专业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了蔬菜业种植、销售、集散一条龙发展。同时,为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他们不定期聘请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山东寿光等地的专家到县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经过培育和发展,目前该县已形成20个蔬菜种植基地和15个养鸭专业村,全县种养业年产值可达20亿元,年效益达7000万元。
(三)整合资源,构筑全方位扶贫大格局
县委县政府着力构筑寓扶贫开发于一体发展的“大扶贫”格局,通过全方位开放、借外力谋求经济跨越式发展、持续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转移等脱贫致富途径,不断将扶贫开发推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探索了“项目捆绑”制,集中方方面面的资金,实行集中投入、项目拼盘,使扶贫项目延伸到哪里,配套资金跟进到哪里,实现了资源、项目、资金、技术、人力的高效整合。二是立足于工业支撑经济、发展解决贫困的理念,大力实施“开发兴县、工业立县”两大核心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主线,连续三年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年”活动,累计引进内资120亿元、外资3000万美元,实施重点项目建设300多个。
二、关于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思考与建议
(一)产业扶贫应选准产业发展项目
产业扶贫中的产业结构安排和主导产业选择与区域资源及环境要协调,它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从企业来说,具有优势资源条件的产业或产品就可能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从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看,产业选择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既意味着资源有效配置的实现,又意味着产业的发展不对区域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在产业发展项目选择上,首先应对本区域的资源条件有正确的评估,全面调查分析区域性气候、土壤、植被等特点,紧紧围绕龙头企业的经营,做好结构调整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项目,以保证产业经营的健康发展。广宗县在选择产业发展项目时,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他们根据掌握的市场信息引导基地和农户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了老百姓比较熟悉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产业扶贫要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模式
广宗县坚持以高效利用扶贫资金、稳定农民增收渠道为切入点,形成了以“资金放大―产业培育―广角扶贫”为核心的“三级跳”扶贫开发新模式,以数百万元扶贫资金启动金融和社会资金上亿元投入扶贫开发,实现了资金投入、产业布局、群众增收等方面新的突破。可见,在扶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模式,用少量的资金办更多的事,充分发挥主流资金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扶贫资金的投入为导向,以企业和农户自身投入为主体,银行、外资和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良性投资体系,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是产业扶贫的关键。
(三)产业扶贫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产业选择和选点布局,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进行规范,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缩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矛盾的时期。并在人均收入较低及污染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开始环境治理,使库兹涅茨曲线中生态环境的临界点降低或提前提早到来,尽早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广宗县将养鸭业作为农民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养鸭业的快速发展,难免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养鸭业自身的发展,甚至危及到人们的生存空间。因此建议:一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环境污染治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让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二是要高度重视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保证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必要资金,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先期考虑污染影响及治理成本,采取科学方法解决好养鸭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其真正发展成为绿色循环的生态养殖业。
篇9
1.1从市场环境变化粉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汕头农业区正在暴露出过去短缺经济环境下掩盖住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其中农业整体质量引发的连续多年农民增产不增收已发展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并存,且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铁定规律已不复存在,买方市场的快速形成,城镇居民对农产品选择性消费趋势的发展.给我市农业生产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即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安排、管理农业个体系,满足外向型、开放性囚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农业产品多样性、高质量的需求,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品种性、地区性、季节性不相应的问题〔2〕。这个命题从表面看是给特色农业提出质与量的双重要求,实质上则是一个质与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的融合问题,特色农业正在呼唤着建造标准型农业构架的要求。标准化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
1.2从创农业品牌的角度肴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竞争.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创品牌必由之路。一个农产品牌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对资源、市场、科技、经营管理、配套服务体系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克服传统经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要在育种、栽培、植保,到产后的加工、保鲜、贮藏、运输,以及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实现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我市农业领域正在确立一种新理念,这叫做“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产业”,这是一种“品牌农业”的理念,是发展品牌农业、提高竞争优势的理念,这种理念将为我市农标准化快速发展开创一个新视野:农业标准和农业品牌产品是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要以效益为中心,要靠赢利来支持,而农业名牌产品的效益远远超过非名牌产品,具有巨大的价值升值功能,能够为农业创造巨大的效益。第二.名牌产品离不开标准,名牌产品的基础就是高水平的产品标准。把标准化工作同创建农业名牌产品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农业名牌效应,提高农业标准化效益。农业产业部门的领导将象工业部门的领导一样抓标准化生产。
1.3从我国加入WTO对我市农业带来挑战的必然趋势
加人WTO与实现我市农业外向型.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际农产品自由贸易对一个发达农区实施标准型农业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对优势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产品质量.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成为我市农业科技进步模式选择的出发点之一,同时,也是我市农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我市应从遗传改良、生物技术、条件控制、品种更新,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化等方面人手,综合运用各种农业科技手段,研究、开发、推广农林牧渔等优质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商品性能和国内、l司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农业发展的国际前景,对我市农业外向型的发展已经提出了很高的农业标准化要求。推动我市标准化构架的建设是因应WTO对我市农业带来的挑战的有效举措。
1.4我市初具实施构筑标准型农业构架的良好机遇和条件
第一,民众生活水平较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正初步由“生产者主导型”转向为“消费者主导型”.光靠传统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传统用途,已经很难适应和满足一个大城市广大消费者高度分化对农产品的要求,比喻,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及营养倍受关注,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条件。
第二,我市大多数农产品相对过剩,都市型农业结构调整面临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时,城市居民对绝大多数农产品有极大范围的选择权(国内优质,绿色食品,国外产品).这为实施标准化农业构架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我市农业既属城郊型农业,也属港口型农业,更具都市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具备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环境、资金、技术、人才。通过在城市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化,进人城市市场的农产品就要达到城市对农产品要求的质童标准,这就促使农产品生产者要以此为导向,以城市的农产品标准为导向进行生产。同时,城市拥有的资金、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设备,可以通过城市强大的辐射作用向周边地区渗透和发展。这样,城市就可以在市场上对本地区农业标准化进行引导从核心农区向农区推进。汕头作为粤东的中心城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效应十分明显,这是实施标准化农业的良好条件。
第四,我市具备发展农业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区优势、沿海优势、邻近台港澳地理优势、侨居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潮人众多优势(人文资源优势)等比较突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市场观念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具有一定基础,为实施标准化农业准备了市场竞争条件。
2.标准型农业的内涵与我市的规划构架设想
2.1标准化农业的内涵
农业标准化是把生产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生产经验,同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成果相结合,纳人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指导和规范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活动,进而达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预期目的。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而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农业领域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则可以说,这种农业就称之为标准型农业。标准型农业是通过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而形成的.标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标准化体系的综合性: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标准、农业环境保护标准、农业经营管理标准;
—标准化体系的政策性:表现在要遵循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来确定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农业标准化方针政策和标准化规则与计划;
—标准化体系的技术性:突出特点是以载体的形式而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出现,所以标准不是研究对象技术本身,而是研究负载其上的载体(标准)的。标准这一载体的技术形式,不是只迫求反映对象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合理的先进,是融合着标准化方针、政策、经济要求的总合。所以,标准化是受政策性指导的技术;
—标准化体系的经济性:表现为可以使农业生产发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劳动损失.其经济效果有的可以定量地计算出来,有的是间接地表现出来,有的是从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工作与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等而长远地表现出来;
—标准化体系的法制性:突出地在产品质量监督和质童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
2.2农业标准化是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技术支撑
“九五”期间,我市农业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形成一批有区域特色作物区、水产区、畜牧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发展,2000年全市15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5万多农户每户增收2000余元;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始启动,组织一批优质农业产品注册商标,实现零的突破;农业科技服务广泛开展,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我市70%土地和人口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一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渗透作用,重视刚刚兴起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对特色农业的推动作用,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川;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长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依靠科技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农业产品规模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机制,把农村分散的千家万户与市场联系起来。政府要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刚刚实现“零的突破”的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更有效地推进一个新台阶。
我们必须首先明晰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发展的阶段目标、规划)和采取的有效方式(结合国家标准,参考国际标准,制定适合我市农区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具体标准,以及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然后确立标准化农产品市场的战略定位,并深人研究实施农业标准化对本市农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的作用机理,进而探索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来调整、优化本区域农业结构的新途径,以此指导今后我市特色农业经济的具体实践。从而,为我市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成功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2.3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思路
以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中有关毛I毛找11化问题的论纲,作为我市实施农、l卜今l、找l·化_l二作的理论指南‘“,,包括: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促进种植业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开展畜牧水产优良品种选育、饲料开发、生产设施设备研制、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加快畜牧水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t检测体系,推动畜牧水产业全面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开发先进监测技术与设备.推动主要农产品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技术体系与国际接轨。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等无公害产品,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
“依靠科技,建立新型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公司加墓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引进良种.开发配套生产技术,推动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培育大宗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开发国内外市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提高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建立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开展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大力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高抵御早、涝、风、雹等气象灾害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建设。”
汕头农业标准化工作既要以“纲要”作理论指南,更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汇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2.4我市标准型农业规划构架
2.4.1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标准化和监测工作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根据本市区域农业优势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项目,把重点放在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上,品种的重点放在名、特、优和高产、高效的农业产品上,立足创建农业品牌和名牌,在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注人新的科技成果,从选种、育种到生产、收获、加工、贮藏,都执行规范的生产方法和质量保障体系。
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能有较大提高,就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在现代市场经济对农副产品,特别是消费者对名、优、特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势下.制定并实施农副产品的加工标准、检测技术标准、包装规格标准、品质等级标准等可以使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过程在标准的监控下,以高品质和优质服务适应市场竞争,使农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农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更能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农业监测体系是指为提高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由各类具备农业专业技术和监测能力的检验、测试机构组成的监测网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就必须重视建立以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监测为重点,包括对农业生态环境检测在内的完整的农业监测体系。此将有效为规范市场交易,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流通,切实保护生产者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2.4.2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范围
农业标准化体系主要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制定的,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重点,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系列标准的总和,还包括为农业服务的化工、水利、机械、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等方面的标准。
按农业生产主体和为主体服务的其它因素,我们把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分为主要农副产品标准体系,以及支撑和服务农业的标准体系两大类。
农副产品标准体系,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其它农产品(包括茶叶、烟叶、糖料、热带作物(引种>、食用菌、花卉等)、动植物纤维等方面的标准。支撑和服务农业的标准体系包括饲料、动植物保护设备、农用化工产品(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农业机械管理与使用、农用水利与水土保持、农业能源、农业环境保护等。上述的两个方面都应按市场需求的原则,根据具体需要确定标准的级别,按标准化法规的规定操作,逐级分解细化,制定具体的个体标准。
总体来说,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副产品的等级标准,二是种苗的品种和用种质量标准及生产资料质量标准,三是农业技术规范,四是农副产品包装、储藏和运输标准。
2.4.3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计划、规划项目选择
2.4.3.1农业标准化项目内容非常广泛,对于全市性的计划、规划项目,只能因地制宜,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具体细分如下:
第一,着重考虑种子标准项目
种子标准是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和菌种、鱼苗的标准总称。在计划中,要着重考虑种子标准项目。
第二,重点制定并实施农产品等级标准项目
农产品等级标准,是对农产品等级质量的技术规定,是产品生产、产地检验,交货验收及质量仲裁的技术依据。农产品等级质量以外观形态、内在质量、加工精度作为分等级的主要依据。
第三,突出种养生产技术规程项目
种养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农作物、林木、畜禽及水产类,在各自生产过程中,把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有机地形成最佳生产技术方案,经选用优良品种并合理运用栽培、速生、饲养及养殖生产技术措施。
第四,开发农业主导产业标准项目
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立足我市长期以来形成的畜禽、水果、水产、蔬菜、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作基点,按商品化生产要求,从这些特色产业中找准系列品种,列入计划,实施主导产业标准项目,并在实施中按市场要求不断提高完善标准,全面与国际市场的标准接轨。这不仅满足了农产品优质化的规范要求.也满足了小包装、规格化的市场需求及现代连锁店经营的需要。这是一种“小商品,大市场”的现代农业理念。
2.4.3.2实施我市“无公害农业”标准化工作
无公害农业是90年代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它是指在无污染区域内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限制污染物质进人农业生产系统,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农产品生产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或称之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消费者环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普遍需求市场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不断进行严格限制.可以说,未来的市场将是无污染市场。因此,必须将“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善”作为现代农业标准体系的新内容旧。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具有极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大大地增强我市农产品具有应对加人wTO后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当前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出口优势的汕头农产品的商标标准、定量标准、包装标准,这些标准是发展外向型农业中消除国外技术壁垒的通行证。
我们建议把无公害技术标准的构架中的关键技术的突破补充列人市“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抓好以下工作:通过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改进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农药、肥料、饲料)的人工化学物质的配方,开发符合我市土地、水质、气候条件的高效、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制品,培育具有复合功能生物农药工程菌种.使之兼备优良的生物学工艺特点及工艺性状,为产业化打好基础;着重研究微生物和植物性生物农药的资源开发和品种选育,开展发酵、后处理、制剂等工艺研究.提高生物农药产品的品质、稳定性、货架寿命,降低成本;开发安全、高效、价廉的兽药系列产品;采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制多功能生物肥料工程菌株,开发新型微生物肥料生产工艺,重点开发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料、矿质肥料、及其掺和肥料等;
研制安全、天然、营养、多功能和通过发醉技术制取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着重研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天然资源开发和提取技术,开发微生物发酵、提纯等工艺研究,提高天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品质、色泽及效能,降低生产成本;在包装储运方面,重点研究物理灭菌工艺、CO: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冷冻干燥、挤压膨化、低温浓缩技术,研制灭菌包装技术及安全、可降解和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开发食品气调储藏技术;为生产出符合人体健康或特定需要的安全谷物、果蔬、畜禽及水产品莫定符合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准进口的严格品质安全物质的标准要求。没有上述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实施无公害农业的标准化工作即失去核心的支撑科技力量,外向型农业将会受控于人。
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我市发展无公害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工作要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标准接轨,才能获得国际贸易“通行证”;才有“资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拉动无公害蔬菜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无公害标准体系的构成与建立,包括与其生产、流通有内在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标准:
—无公害生产基地的条件标准。主要规定生产基地的土壤质t、空气质量、农用灌溉水质最控制指标,以确保生产环境满足无公害标准要求。
—无公害蔬菜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标准。主要规定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及其试验方法。
—无公害蔬菜农药合理使用规则。主要规定严禁使用的杀菌剂、杀虫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允许限量使用时的常用药盘及稀释倍数及安全间隔期(天),以确保无公害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不得超标。
—无公害疏菜产品标准。主要规定无公害蔬菜品质质坛和卫生质量要求,以此作为无公害蔬菜质量判定标准。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根据无公害蔬菜生长特性,规定出品种选择、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技术操作规程,以确保其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标准规定。
—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量试验方法标准。主要收集、制定与无公害产品标准相配套的方法标准。
—无公害蔬菜包装标准。主要规定无公害蔬菜包装用材料、包装基本原则,标注内容等。由于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比较复杂,需由专业部门进行专题的调研论证工作。
2.4.3.3研究制定一个我市农区通川的“安全I又生优质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地方标准”
这项标准是结合汕头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标准进行制定,它应包括与优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有密切相关的土壤、水质和空气三个环境质量要求,包括农[[]灌溉水质标准、养殖少}l水质标准、畜禽用饮水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等。其中,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采川国家标准中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用汕头优质的空气、韩江优质的水源、潮汕无污染的优质耕地等构成的优质生态环境,生产具有汕头系列品牌标志的农副产品,将是汕头特色农业的最大特色。
2.4.4关于我市标准型农业的战略思维
综上,提出建设我市标准型农业基本构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将使汕头农业现代化有一个实用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整体体系。分为六大体系:建立以环境农业为主体,水、土、生物资源科学为依据的生态体系;二是建立污染环境极小的“三高”农业技术生产体系;三是形成布局合理,连接国内外市场的运输、仓储、营销技术体系;四是建立高水平都市林业和都市园林为主体的环保科技体系;五是建立能提供有效服务的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的服务体系;六是建立完善的监测、法律体系。由于标准化工作的网络式贯穿作用,以上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一个农业科技总体,体现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推动构建我市标准型农业构架的战略对策
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如果投人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可以增加10一30%以上〔,,。如何有效地推动?我们提出:
3.1用“区域发展”推进“标准型农业”的跳跃式发展
我市于2000年通过实施的“汕头面向21世纪科技振兴规划”中确立四个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重点区域”,是我市标准型农业的示范区域川。它们是:
设施农业示范区
示范区设于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及市白沙禽畜原种研究所,基地总面积为1715亩,分为蔬菜业设施示范区和禽畜业设施示范区两大类。
蔬菜业设施示范区下设蔬菜研究成果展销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区、蔬菜引种研究中心、蔬菜生物工程研究区、良种繁育区、种子包储加工区,通过采用远缘杂交、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r几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种子人工二干涉作物遗传变异.培育出水平更.佰的蔬菜新品种,认真抓好“种子工程”,实现蔬菜种子产业化。
畜牧业设施示范区下设种鹅场、种鸡场、现代化孵化厂、种牛输精配种场和家禽育种中心,力求布局科学合理,设备先进配套。通过示范指导作用,为家禽育种提供一个符合科学设计的场所,促进家禽育种工作的开展,增育更多更好的家禽良种。
农业科学园
科学园以市农科所为载体,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和研究开发条件,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结合汕头市情形成“科学内容、园林外貌、潮汕特色、规模产业、良好效益”的综合体,将对摸索、总结和推广“三高”、“四化”农业发展经验,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丰富地方文化意蕴情趣,美化市容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探索新时期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展的新路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农业科学园置于汕头市区西北,占地面积约20公顷。参照潮汕园林设计模式,整个园区按功能分若干个小区,并人工改变部分地貌,依靠园林造景、人工湖、人造山丘结合种植特色植物,达到园林风景如画,处处洋溢科学文化内涵与潮汕特色的境界。
设立墓因工程育种、航天育种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重点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花生和名贵花卉新品种,并利用组织培育、工厂化育苗,实现花卉种苗产业化;研究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农业设施设备及模式化栽培技术,建成设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建成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基地。
汕头农业科学园,作为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其在集约经营、资源优化配置、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等方面综合表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充分发挥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培训、示范、服务的典型作用,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潮阳民曹科技发展试验区
民资民力雄厚、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是潮阳的优势。本区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调整种植业区域结构,发挥区域优势,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国外市场需要的高价值经济作物。以潮阳盟兴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和侨丰(集团)公司二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和高科技工厂化养殖,发展水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抓好大宗水产品的保质和低值水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水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南澳科技兴海示范区
国家科技部等五个部委己把南澳列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是我市海水增养殖的主要基地,将以汕头大学在南澳建立的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临海试验站为依托,利用本地的地理环境及资源优势,建立海洋经济生物培苗中心,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开发新品种和增养殖新技术,优化增养殖结构,重点建设水产种苗厂.工厂化养殖场,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上述四个高技术农业发展区域,备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其农业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远远超出汕头农区,波及粤东整个区域,在省内乃至全国也颇具知名度。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优势条件,极其适宜将其建设成汕头标准型农业的试验基地、示范基地及中心区。这不只是简单再加挂一个招牌的问题,而是应当有支撑性的再投人、吸引人才、增加设备和设施,成为有实力的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模范区域。要在动植物良种、生物工程、现代化集约种养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及自然无害的综合防治、农业资源的高效运用、农业检测、土壤能源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先进的经营管理等的技术及其含量的标准化措施,并在设施化、工厂化、企业化建设和管理方面,提出并建立可行的技术化标准。
模范区域要成为有能力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形成网络健全、反应快捷、测定精确的现代农业标准监测及管理体系的中枢,并有能力把触角伸向广大农村,提高监测品种和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和打假力度,真正使标准农业取信于民,成为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中枢。
3.2发挥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我市1999年有潮阳市侨丰集团有限公司、澄海市畜牧总公司被广东省评为第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00年又有汕头大洋集团公司、潮阳市盟兴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潮阳市粮丰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被省评为第二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至今全市已有包括5家省级龙头企业在内的15家农业龙头企业。据统计,1999年共创值10亿元,带动6.36万户农户,增加农民收人1.39亿元,户平均2183元。上述农业龙头企业较好地化解农民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初步(一个侧面)解决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一实际情况所带来的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羊。但是,我市农业的总体产业化水平仍然是低水准的,其发展规模仍不及全省的平均水准。1999年广东全省公司加农户产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已近1400家,销售收人39。亿元.带动农户140万户。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试办的十大农业示范区总面积为14万亩。预计总投资40亿元,1999年已投资10亿元。形势说明,在农业产业化竞争中,我市需要充分发展和发挥产业链条中“龙头”企业的作用t6J。把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才能有效缩短距离,获取应有的农业产业化利益。
如生态农业是通过生物链把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结合起来,产生循环经济所特有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样,按照耗散结构经济论的观点,现行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结构是一个特有的经济非平衡系统,产业只有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呈现开放状态,才有活力;注意与其它产业要素的融合,才有促协力。农业产业化就是企业、基地、农户三要素的相互融合,因而融和之后产生一种杂交优势亲和力。这种“活力”、“亲和力”的经济表现就是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与农户经济效益都得以提升。在这样一个经济生态系统中,再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标准型农业理念”引进这个系统中去实施,“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系统又一次被打破原有的平衡,再一次呈现开放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工作是农业龙头企业取得壮大和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把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再发展至30家或40家.带动的农户再增加至10万户或者说15万户,汕头全市标准型农业将呈雏形而不仅仅是实现零的突破。
这样,现在表现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农产品发展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大路货农产品供过于求,造成价格因成本倒挂,亏本生产经营;市场预测难度大,生产出现盲目性;加工保鲜技术跟不上,制约具有地方特色优稀高值品种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值、高效优质品种不多,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农业企业、中介组织,制约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品难以形成品牌,难以打进大市场、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等,将在龙头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有效地被消化被解决.我市农业实施发展“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产业”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3.3选择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盆点
现代农业食品几乎不再是从菜园子到菜篮子,而是经过多重加工和各项消费前服务川。要从汕头实际出发,抓住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确定加工目标,扶持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汕头特色,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业加工产品名牌,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对农产品商品价值的提升。
我市大宗的农产品主要有蔬菜(尤其是冬种大芥菜)、海淡水产品(尤其是贝壳类、中低档鱼类)、禽畜产品(尤其是鸡、鹅),目前多数以初级产品进人市场.要认真研究加工、保鲜技术,开发系列产品,善于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加工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要选择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品,如潮阳金玉三棱橄榄、澄海樟林林擒、潮阳西肪杨梅、南澳桔红,以及各地的一批优质蕃薯、优质玉米等,进行保鲜和包装研究开发,把具有稀少性价值,而市场价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属小型、分散,竞争力不强.要通过知识培训.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要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人Wl一O的需要。企业不仅要有注册商标的产品,还应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引导和必要扶持,促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骨于企业形成。要通过选择有一定规模、效益、有自己品牌产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经过筛选,确定一批重点农业和农蒯产品加工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扶持。一是扶持企业开展150900。系列标准认证;二是产品技术开发扶持,帮助重点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开展新产品和保鲜包装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及应川;三是帮助企业组织一批品牌进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定和15014001绿色食品认证。强化一系列服务,使我市形成一批基础扎实、产品知名度高、信誉良好的农产品加工绿色企业,让汕头农产加工品在即将到来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营销的大潮中领导潮流。
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成功,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才能实现。如何拓展市场,最重要是规范现有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秩序和管理,形成市场的交易吸引力。与此同时.要选择一、二个大型的市场建立信息网络,逐步实行网上报价、交易、代购、代销,配套金融、保险、食品卫生检验等机构,以形成标准化农产品的标准化市场。
3.4用“人才离地”支持构筑标准型农业产业构架
我市倘若缺乏一大批具有标准化科技知识的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才,就难以构筑起标准型农业产业构架。因而培养和广揽人才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所需,吸引人才的政策则要由“刚性”转向“柔性”。为适应发展之需,我们认为我市至少需要形成以下三支队伍:一是具有全局观念、超前意识、创新精神及现代农业管理能力的农业产业化的宏观管理领导者队伍,尤其要造就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农业企业家.以适应加人WTO以后的发展形势;二是具有市场眼光、知识转化能力,敬业创业,熟悉本产业、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管理者队伍;三是具有较强的岗位能力.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起骨干作用,始终坚持在第一线,提供一流优质服务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宜在现有的农业技术、农业管理队伍中进行知识改造和更新)。
“人才高地”的形成.其最终目的是为我市建立“三个体系”、“四个创新”提供智力资源保证闭:
“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人标准化管理轨道。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商标)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个创新”:一是种子质量标准创新。农产.钻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谁就能掌握质最竞争的主动权种子既是农业生产的“源头”.也是农业标准化的第一站。二是操作规程创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大中城市农产品准人证的实施和加人wTO,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今后在制定操作标准时,既要重视操作规程的技术含量,更要注重操作规程的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三是产品标准创新。我市农产品大多数至今还没有实施产品标准.这不仅给实施品牌农业带来困难,而且也难以实行优质优价。四是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创新。加工和包装是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4.措施建议
第一,标准型农业是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它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概念。我们应当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人农业产业化的议事日程。我市农业现代化处于沿海地区发展的前沿,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更应超前一步,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统揽全局,加强领导,在研究农业如何产业化时,同时研究农业标准化,要结合农业产业的总体安排,制定农业标准化规划或计划,在实施“丰收”、“星火”等科技发展计划时应同步考虑标准化,对一些带全局性的产品实施产业化时,应由政府牵头,组织包括标准化行政部门在内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标准化进程。
第二,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必须把涉及农业标准化的有关部门有机的组织起来,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个合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新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把农业标准作为重点进行攻关〔”。这一体系目标的形成,可以参照借助于农业推广体系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从行政上看可分成为市、县、乡、村四级。这四级标准化组织的建设可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标准管理内容、不同的要求,即协调市一级、提高县一级、健全镇一级、加强村一级。协调市一级,组织形式上可以成立农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把农业、水产、水利、农机、计委、财委、科委、农委、技术监督、外贸、高等院校等部门的有关专家、分管领导组织起来,具体负责领导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计划、规划,部署实施每年的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业主管部门是起草标准、宜传标准、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的主力军,承担大量的具体工作;科委应当把农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列为科技项目加以推广;技术监督部门做好统一管理,组织协调,主要工作是制定农业标准化工作计划,指导正确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制定标准,协助有关部门贯彻标准及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外贸部门应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形势提供信息服务,国际市场除了产品的供求形势常发生变化外,产品的类型、规格及生产流程也常常发生变化,且往往以修改标准或制定新标准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对农产品进出口的严格技术壁垒,外贸部门应提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对应措施。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做好我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
第三,“十五”期间,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一批掌握标准化理论、熟悉标准化管理的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促其更新观念,把农业的标准化工作放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层面上去认识,象抓工业标准化那样来抓农业标准化。同时也应强化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企业职工的标准化意识。开展标准化教育培训的目的还在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标准化人员。因为标准化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当前标准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选拔一批年青农技人员或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从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外语外贸等方面进行重点的培训和深造,使之成为农业标准化事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新世纪的农业标准化专门人才。
第四,加强农业标准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研究体现市场对我市特色农产品优质要求的等级品质划分的科学依据和方法,键全高效的农业标准监测体系,研究并确定农产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等涉及安全卫生方面的限蚤指标及配套的分析方法,研究和开发适合于现场应用的快速检测设备和技术;研究农业标准高效示范的理论与技术途径;研究国外农业标准体系,以及我市农业标准体系如何与国际接轨问题。据此作为新切人点、重新审视农业系统关于产、研、学合作解决农业系统问题的途径,重新定位我市农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队伍的重要性。
第五,选择扶持“潮汕小菜”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突破口〔1的。潮汕小菜系指由澄海大芥菜、乌榄、萝卜、青竹梅、生姜腌制加工而成的咸菜、贡菜、昔菜、橄榄菜、萝卜干、咸梅、醋姜等潮汕特色的小菜。由于近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大特色经济。以澄海市为例,每年发展8一10万亩冬种大芥菜生产,鲜菜总产t15一20万吨,90%用于腌制,加工品总值2.5亿元。据农业部门统计,汕头全市现有芥菜腌制加工企业、作坊467家,其中有工商执照企业92家,有商标品牌企业仅21家,约占加工企业的4.5%,较有知名度的如“咸菜王”、“蓬盛橄榄菜”等17个品牌,而出口罐头批号尚为空白。产品除主销潮汕地区外,通过展销会及试销点等渠道,试销至国内很多大中城市,也销往港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等国的华侨居住地。
从目前的情况看,“潮汕小菜”为蔬菜产业延长了加工链条,增加了附加值,增加了蔬菜业的整体效益。但由于还处于低水准的技术含量,在质量、标准、风味等方面远不及四川榨菜,也不及江浙的酱菜,产品未能大踏步走出潮汕,品牌更没有叫响国内外。在消费者日益讲究农产加工品的卫生健康安全的情况下,以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的“潮汕小菜”很难适应现代市场之需、外向型经济发展之需。很难设想,如果让外商客户去参观你的作坊、企业,他们会与你签订购销合同?外商心目中的质量首先是企业工业化、现代化生产线。针对我市实际,要在鼓励企业、作坊兼并重组构建规模化企业的同时.当前迫切需要制订出一整套具有内外销优势的商品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包装标准等标准体系,尤其对出口产品都应重新包装,加上英文说明,加注相关指标,将计蚤单位从公制换算成“盎司”等,并将中国的条形码改成适合欧美电脑的条形码等等。以生产线实施标准化生产,以管理创新保证标准化生产,以国际标准规范标准化生产,不断拓展深度加工项目。让新产品改变人们心目中“潮汕小菜”就是“家庭作坊”,就是不卫生的观念,扫除拓展市场的阻力。需要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形式.开展标准化生产的培训,树立“潮汕小菜”的品牌新形象,既有潮汕人喜爱的风味系列,也有广州人、深圳人喜爱的系列,也有外省人喜爱的系列,也有适合出口的系列,花香蝶自来。
篇10
【关键词】西部 特色农业
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部,是一片广阔的地域,是被国家划入西部大开发概念的12个省市自治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植被破坏、森林草原退化是甘肃省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污染成为城市发展经济的后遗症。甘肃省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阻碍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经成为未来生存环境的重大隐患。这一切问题都有其症结所在:历史上长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与生态脆弱互为因果;“过分强调粮食自给”的发展模式导致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经济建设不遵循生态环境规律,生态建设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制度上条块分割,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各项措施难以落实。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甘肃省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当前,要抓住机遇,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制定措施,加快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
1、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1.1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
农业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开发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发展甘肃经济和缩小东西部差距创造条件。
1.2发展特色农业是甘肃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
利用甘肃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甘肃省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1.3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甘肃省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目前甘肃省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倒数几位,还有100多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1.4发展特色农业是保护甘肃省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特色农产品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要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甘肃主要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潜力及市场需求分析
从农产品分布特点和市场需求两方面来看,甘肃省具有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的农产品资源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
2.1、粮食作物
200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3943万亩,粮食总产量783万吨。区域之间在粮食生产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平原地区自然条件好,并采取集约化的精耕细作方式,生产性投入也比较大,因而人均粮食产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从人均粮食收支情况看,年内人均粮食收入合计583.92公斤,支出合计458.24公斤。人均主食用粮258.45公斤(其中小麦212.89公斤,占主食用粮的82.37%),饲料用粮42.75公斤,种籽用粮27.72公斤。说明甘肃粮食消费仍处于紧度平衡状态,粮食作为农村食品消费的主体地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及加入WTO,目前国际市场上粮价趋于下降,而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总体上则呈上升趋势。短期内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可能不大,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仍在下降。此外中国小麦进口市场的美国和欧盟各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消减补贴的协议,这意味着中国己不可能再从这些市场上进口过去价格相对较低的小麦,促使中国采取措施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减少粮食进口。由于粮食在甘肃省农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大,其价格下降成为影响全省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
2.2、经济作物
在经济作物中,中药材加工潜力较大,在全国药材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药材年粗加工1.1万多吨,中成药3270吨。五种大宗地道中药材。当归是甘肃省药材的第一大品种,多年来一直处于紧销状态,年产量达2.84万多吨,商品量2.73万吨,出口量1509吨。目前己形成以当归为主体的农村市场有岷县西关、梅川,宕昌哈达铺、理川,漳县城关、石川,渭源会川等十多个。这些市场同省外其它药材市场形成了网络,对于促进药材流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党参是甘肃省药材第二大品种,年产1.4万多吨,商品量1.3万多吨,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其中纹当主要提供出口。红芪是甘肃特有的中药材,主要出口台湾。大黄和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产不足销,价格上升,市场前景看好。
中药是甘肃省医药产品的主力,2002年甘肃省中药材播种面积199万亩,总产量30.58万吨,年中药工业产值达到4亿元,占到全部医药工业的40%。医药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企业小而散、商业企业多而滥是甘肃医药的一个显著特征。大部分药材资源是以原材料或初级产品供应市场,加工增值潜力大。甘肃药材市场容量在20亿元以上,但甘肃本地产品市场的消费量只有6亿多元,市场需求量大。
2.3、果品
甘肃果品及其加工品是市场容量较大的品种,生产主要以苹果和梨为主。苹果的竞争主要来自山东、陕西,两省的产量占了全国的一半。梨的竞争主要来自新疆、河北,仅河北一省的产量就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山东、陕西针对近年来苹果市场占有率下降的趋势,依靠面积大、产量高的优势,大幅度提高套袋苹果的生产规模,使套袋果形成了大的批量,市场占有率大幅度回升,使得国内公认的甘肃经川、静宁等红富士优质产区的苹果销售受阻,两地的红富士优质套袋苹果目前市场售价只有2元/公斤左右,迫使甘肃的苹果生产必须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品质。
甘肃的苹果优质产区主要在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葫芦河流域的低海拨地区,目前全省245万亩苹果年产量61万吨,但优质果只有红富士,其他优质品种很少;梨的优质产区主要在中部地区的河谷地带和河西西部,由于河西梨在花期常受到冻害的威胁,产量不稳,优质梨的比例也不高。甘肃苹果、梨的定植面积己不少,加之相当部分种植在非最适宜区,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品质是当务之急,不宜再扩大面积。否则,既浪费了资金和优质苗木以及人力,恢复生态的效果也不理想,不可能培育起真正的主导产业。
2.4、畜禽产品
2.4.1肉类、禽类产品
从农村居民对畜产品消费需求来看,2002年全省农村居民户均消费肉禽及其制品量为10.36公斤,人均肉禽及其制品的现金支出仅为35.06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户对畜禽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有理由相信,畜禽产品的生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02年甘肃省农村住户户均消费蛋类及蛋制品2.26公斤,人均蛋类产品消费现金支出仅为2.80元,禽蛋类产品市场潜力较大,但禽肉产品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被外省产品占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禽肉市场中的禽肉有50—60%来自山东、河南等省。禽蛋商品量4.7万吨,商品率仅为37.83%。
2.4.2毛皮类
甘肃省畜牧业比较发达,毛皮资源丰富,特别是羊毛、羊绒和羊皮是全省畜牧业的重要产品,是甘肃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全省绵羊毛产量为 1.27万吨,山羊毛和山羊绒产量为1573吨和356吨,分别位居全国前列。甘肃是全国重要的毛皮集散地之一,现有全国著名的张家川龙山镇、广河县三甲集和平凉市三大毛皮市场。全省提供的羊皮,除少量出口外,绝大部分供省内如工,约有40%的羊皮通过市场以原料的形式流向发达省市和地区。 3、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3.1甘肃省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
- 上一篇:地理学科特色
- 下一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