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及治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及治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污染及治理方法

篇1

关键词: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绩效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意义

滇池是目前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内陆淡水湖泊之一,滇池污染治理已被列入云南省重点督查的20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一。根据滇池治理长期规划,从2008年到2020年,滇池治理投入资金将突破1,000亿元。由此可见,对滇池的水污染治理进行审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现阶段,环境审计更注重其中的财务审计与合规性审计,而忽视了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性。本文结合云南滇池水污染治理的审计实践,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推动环境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现状。英国绩效审计开发了如问题解析法、碰头会法、绘制结构关系图等一系列适合于绩效审计的特殊方法,保证了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英国绩效审计已基本形成体系,正在实践中不断成熟。

瑞典国家审计署采用的三种绩效审计方法:目标实现法、控制方法、系统控制方法等。其中,目标实现法是指主要检查环境部门完成法律规定的环境目标的情况,将环境目标作为开展环境审计的起点;控制方法是为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国家建立的控制措施,包括禁止使用某些物质、环境方面的收费、信息披露等方面;系统控制方法,侧重调查各部门为实现环境目标而采取措施以及采取措施的实际效果。

德国环境绩效审计也采取了多种形式:抽样审计、项目审计、重点审计、横向审计、定向审计和措施审计等。

美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分为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其中,资料收集方法包括采访、调查、观察和查阅档案等;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统计定性和定量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国内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现状。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方法,仍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其主要观点和方法如下:

1、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必要性研究。陈正兴认为对环境审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审计学科体系,而且有助于指导环境审计工作的实践。宋尉在深化环境审计的思考中提到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新型审计,必须了解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才能搞好环境审计。

2、对采用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常规的审计方法通常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在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中提到开展环境审计的方法,常规的审计方法同样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包括审阅、核对、查询、观察、鉴定、分析性复核等。

3、对借用相关学科方法的研究。关于借用相关学科方法尤其是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的方法,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宋尉提到环境审计是一种新型审计,常规的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同样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只是这些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应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治理紧密联系起来。

三、滇池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现状

通过对昆明市政府审计部门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昆明地方政府几乎没有组织过专门的环境审计工作,在其他工作中伴随进行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内容极其狭窄。通过对调查的深入分析,滇池水域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我国审计立法不够完善,缺乏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准则指导。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律、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仍然缺乏具体实施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从滇池水域环境审计的实践看,缺乏环境审计准则的指导与规范使得环境审计工作遇到许多困难。环境审计人员在环境审计中只能借鉴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然而环境审计同财务审计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环境审计有不同于财务审计的目标、方法和程序。财务审计的方法不能满足环境审计的需要,使得环境审计的开展遇到许多困难。

(二)环境审计范围过窄、内容单一。由于我国环境审计开展较迟,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审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为审计内容过于单一。调查表明滇池水域目前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审计环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财务收支审计当然是环境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环境审计工作不应该局限于此,更多的如环境审计依据、绩效审计、环境经济政策也应当纳入环境审计范围之中。

(三)环境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从滇池水域的环境审计看出,审计人员单独承担专门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任务还有一定困难。环境审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深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不仅要求审计工作人员懂得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一些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环境法规、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从目前审计人员的现状看,还难以适应环境审计的发展要求。

四、加强滇池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初步构想

(一)转变思路,推进绩效审计。对滇池水域进行的环境审计,应该把“评价水污染防治取得的效益――查找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水污染防治”作为效益审计的基本思路。在这种思路下,把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的一些违法违规问题作为效益审计的基础和素材,作进一步审计挖掘,对治理效益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水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可以将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使审计项目最终落到效益审计上。

(二)积极探索滇池水污染治理效益审计方法。对于滇池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可以尝试效益审计方法。在搜集数据时,可以采取实地观察、问卷和表格调查等方法获取有关数据,同时还可以借用其他学科领域的分析方法,例如市场价值法(即分析水质变化引起的渔业、农业产值变化)、人力资本法(即分析水质变化导致人类患某些疾病的概率,进而分析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机会成本法(即分析水质改善后,取水距离的缩短带来的管道建设成本的降低)等,将环境变化带来的收益或损失予以货币化,用以评价水污染治理的环境效益。另外,为了监督评价环保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工作绩效,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环保指标体系,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对不符合环保指标要求的进行跟踪审计,分清责任,监督环保部门及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使环保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三)积极开展联合审计,逐步提高环境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环境审计既涉及到财务审计,又涉及到绩效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滇池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进修班、组织交流会等形式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合格的环境审计人员队伍。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方法都不会仅限于常规审计方法,它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将会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而其可操作性更强,理论体系也会更加完善,能够在实务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最后,希望能向社会推广应用这一针对水污染治理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益。

(作者单位:1.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长翠.环境审计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J].审计研究,2005.5.

[2]宋尉.深化环境审计的思考[J].现代审计,2003.5.

[3]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4.1.

[4]张文华,钱凤.我国环境审计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

篇2

关键词:生物技术 环境污染 治理 应用

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忽视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目前环境状况十分严峻。近年来虽采取了大量控制措施,但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我国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细胞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的发展,环境生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环境生物技术已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产生、发展及演变与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有着深远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于寻求用低成本解决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潜力。

1.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况

现代生物技术是应用现代生物科学及工程原理,利用生命有机体来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目前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危机、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世界各国均重视高技术发展的当代,生物技术最被人们看好,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技术支柱之一。

目前利用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与化学、物理等其他技术比较,环境生物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能有效的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技术是最安全和最彻底消除污染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增强自然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是有机废物资源化的首选技术,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沼气、酒精、有机材料、蛋白等;能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或无废化。

2.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利用生物技术,将利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技术,称为自然生物处理法,该法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和转化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处理方法,该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污水处理手段,它不但融合了生物自身的特点,如吸附性好、沉降性好和降解能力强等,而且符合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污染状况的加剧,环境标准的不断提高,使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如吸附-降解生物处理技术、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生物处理技术、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技术、LINDE生物处理技术、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生物处理技术、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等都得到了充分开发[1]。

2.2生物技术在废气净化处理中的应用

目前采用的方法有生物过滤、生物洗涤和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技术法与传统有机废气处理方法比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无二次污染等技术优点,国内外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废气净化处理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美国学者利用微生物代谢净化工业性恶臭气体效果显著,而且不产生二次异臭;德国研究者利用生物膜过滤处理含硫化氢的气体,硫化氢除去率达90%以上。魏在山等利用生物膜填料塔对橡胶再生脱硫过程所产生的低浓度有机废气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膜填料塔处理工业有机废气是可行的,当运行条件控制适当时,净化效率可保持在90%以上,能够实现达标排放,且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2.3生物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固体废弃物常规处理方法主要有固积、掩埋、焚烧,其缺点是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在处理的过程中有同时对空气、土壤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使其成为可用于农田的土壤改良肥料,以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经过生物技术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可作为作物生长的优质有机肥料,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部分资源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国外采用机械快速堆肥工艺,发展用蚯蚓床处理有机垃圾和粪便、处理城市垃圾,不仅可以将城市有机废弃物转变为肥效高且无臭味的蚯蚓粪土而且还能获得大量蚯蚓作医药原料,加上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与鱼类相当,是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优良饲料,可以收到一举数得之效果。

2.4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其原貌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并强化其分解污染物的能力,使其得以修复。该法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它包含有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两种。

生物修复技术是80年代以来产生和发展的清除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物工程技术,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去除污染环境如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治埋环境污染的目的。生物修复技术最成功的例子是应用投加营养和高效降解菌对油轮泄漏造成的污染进行处理,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使得近百公里海岸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此后该技术被不断扩大应用于环境中其他污染类型的治理。国外对生物修复技术非常重视,研究证明采用微生物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治理大面积污染区域的一种有价值的、可行的、有效的和优越的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近年来还研发了真菌修复、植物修复以及无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等技术。生物修复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可分为土壤生物修复、地下水生物修复、沉积物生物修复和海洋生物修复等[2]。

3.结束语

生物技术作为一项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环境污染治理、生物修复技术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随着技术的进步,对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可利用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进行污染物降解;还可利用微生物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和基因工程创建高效工程菌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等,这些都是环境污染生物治理的有效手段。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将随着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而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46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经济的发展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大自然正遭遇巨大的破坏,尤其是现代农村,水环境的污染尤为突出,这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自然生态的保护。

1 目前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村生活废水排放与固体废弃物增多

随着自来水在农村范围的普及,农民日常生活用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加,一些日常农业生产与生活废水都是直接排入到附近的农田与河流中,这给土地和水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使得固体材料的使用量增加,日常生活用品的直接丢弃与垃圾的天然堆放,对附近水质的影响也加重。

1.2 畜禽业发展造成的污染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肉类与蛋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使得农村畜禽业的发展迅速。很多农村在养殖畜禽上呈现分散状态,畜禽数量多、种类繁,圈养地点多且不定,并且畜禽生活粪便也是直接排放,不仅造成大气污染与环境污染,还会引起地表水质的富营养化。而在一些养殖规模较大的乡村,这类问题更加突出,养殖场管理人员经常将粪便随意乱倒,畜禽废水直接排放,对周围水环境造成污染,进一步导致环境恶化。

1.3 农业化肥使用与农药大量使用对水环境的影响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化肥的使用量也一直排在世界前列,但是化肥的实际利用率却不高,造成大量化肥流失并进入自然水中,使水环境受到污染,化肥的大量流失会使农田湖泊水质富营养化,进一步扩散到河流湖泊中,成为水体污染的主体。而在农药使用方面,随着农作物害虫抗药基因的增强,造成农药的使用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农业生产中单位面积农药的喷洒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农药的实际使用率却低于20%,大部分农药挥发到空气与土壤中,对当地水环境造成危害。

2 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2.1 农村生活污水与固体污染物的处理

对于人口较密集的农村群体,在生活废水与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上可以采取集中处理的方法,通过构建类似城市排水系统的方法利用管网将污水收集起来,并建立设施完善的污水处理场,污水经过具体处理后,实现循环再利用或者保证水排放达到标准。而对于无法集中处理的农村,可以推广使用高效藻类塘技术与厌氧沼气池的技术,实现废水的集中处理,高效藻类塘处理能够净化大量富营养化水质;而厌氧沼气作为我国农村最经济、最有效的污染处理方法,能够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2.2 在农业生产中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对于农村大型畜禽养殖业生产而言,实现畜禽养殖的集约化发展与生态农业的建设,针对农村分散养殖的情况,推广生态养殖的理念,比如利用畜禽粪便为果树提供养料。对于大型养殖场,可以采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大型畜禽养殖涉及到温度、光照等能源的使用,可以利用畜禽粪便再生能源的方式,为养殖场提供必须的能源,一方面降低了粪便对水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使资源、能源得到有效利用。

对于生态农业的建设,应提倡循环经济与农业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预防农业生产对水环境产生的危害,在实际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要合理使用有机化肥,尽可能使用生物肥料来替代有机肥料,提高化肥的使用率。在农业病害的防治上,通过生态平衡施肥与生态养殖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建立生态养殖系统,实现功能循环,比如在畜禽养殖农村,可以利用家禽农田放养的方式,对农业病害进行生态控制,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使农村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2.3 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措施

对于乡镇企业水污染的有效防治,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乡镇企业建设进行规划,合理布局并完善其污水处理功能,同时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在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中,要重视生产废水的污染治理工作,使企业污水排放始终达到标准。为此,可以参照以下设计思路:一是要对乡镇企业适度引导,使生产企业集中在同一工业园区,实现污水的统一处理与排放;二是要根据城镇发展规划的标准,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更新速度与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使乡镇生产废水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2.4 完善污水治理运行管理机制

农村污水治理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运行资金缺乏等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是实现污水治理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也是避免污染处理设施闲置、无人管理的关键手段。实行统一的污水管理时,要以政府为指导力量,基层干部实现分村实施的方法,确保机制运行的有效性,考虑到目前农村经济状况,短期内污水处理资金仍然以政府补助为主,但可以对较大污染的处理实行收费制,确保污染处理经费的充足。

2.5 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还是农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造成的,因此相关乡镇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农民充分了解到水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对未来生活的影响,普及生态养殖、生态农业。这样在减少污染的同时,又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要重视水环境的污染处理与预防工作,改善当前农村水环境现状,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提升农民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构建并不断完善农村水环境管理体系,使农村水环境污染状况逐步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冯欣,师晓春.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05).

[2]许亚.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北京农业,2011(12).

篇4

【关键词】绿色GDP 核算实施

一、绿色GDP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它是扣减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之后的生产活动最终成果,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传统GDP只反映了经济发展,却没有反映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给人一种扭曲的经济图像,给国家进行经济监测、宏观经济分析及各项政策的制定带来诸多的困难。传统的GDP核算可能导致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

研究和实施绿色GDP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绿色GDP有利于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第二,绿色GDP可以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新的评价标准;第三,绿色GDP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第四,绿色GDP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

二、绿色GDP的核算方法研究

根据对绿色GDP概念的不同理解,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绿色GDP,即扣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之后新创造的国民财富的总量,其理论公式可以表达为:

绿色GDP=传统GDP-资源环境成本+环保收益

其中:资源环境成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恶化成本

环境恶化成本=环境污染损失+生态破坏损失

(一)环境保护成本的核算

按照投资主体不同,环境保护成本可分为国家政府投入、企业自筹资金投入、环保民间组织和个人投入。无论是从资金量、投资范围和效果来看,三者直接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应当分别核算。

国家政府环保成本的核算。为正确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经济发展的环境投入和环境代价,必须将各级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实际投资总额纳入GDP的核算范围。

企业环保成本核算。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基本要求,对企业发生的环保成本应当分别采用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种核算方法。无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环保成本都纳入了日常会计核算,并在GDP核算中得以反映,所以就企业投入而发生的环保成本而言,无须再对GDP作进一步调整和修正。

民间组织和个人环保成本核算。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各界民间环保组织蓬勃兴起、快速发展,已成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并不断推动中国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民间组织和个人环保成本的核算,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统计估计和专家咨询等方法。环保民间组织有年度工作报告,我们可以从年度报告中获得环保支出情况。

(二)环境退化成本核算

环境退化的成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核算,即生态破坏损失的核算以及环境污染损失的核算。

生态破坏损失的核算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法。将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质量恢复到受损害以前状况所需要的费用就是恢复费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态破坏都能得以恢复,或者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能恢复的采用恢复费用法,不能恢复的,采用影子工程法。

环境污染损失的核算可分为直接经济损失核算和虚拟经济损失核算。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的核算可采用生产率变动法和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

环境污染虚拟治理成本,即指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虚拟治理成本是相对于实际治理成本而言的,实际治理成本即前面提到的由政府、企业或环保组织投入的环保成本。

(三)环保收益的核算

人们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积极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必定会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尽管这些收益可能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可能是未来的而非现在的,可能是隐含的而非显性的。

三、江西省绿色GDP核算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择

江西省的自然资源有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以及能源等多方面的损耗,但是就目前来讲,统计数据很难获得,我们只能核算能源、水、森林以及耕地资源的核算。

因此,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以及江西省资源的具体情况,本文考虑使用自然资源耗减、环境污染损失、生态破坏损失(灾害损失)以及生态修复收益四个指标核算绿色GDP。其中,自然资源耗减、环境污染损失、灾害损失是扣减项,生态修复收益是增加项。

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以及作者能够搜集到的数据和以上分析的结果,本文采用的绿色GDP核算的计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成本-灾害损失+生态修复收益

表1 江西省绿色GDP核算指标计算方法

项目 指标 计算公式

能源 能源损耗价值=能源年耗用量*该年每吨标准煤平均价格

自然资 水资源 水资源损耗价值=年用水量*每单位体积价格

源损耗 森林资源 森林面积减少的价值=森林减少的面积*每单位面积森林价值

耕地资源 耕地面积减少的价值=森林减少的面积*每单位面积森林价值

环境污 污水 实际污水治理投资额/实际污水处理率-实际污水治理投资额

废气 实际废气治理投资额/实际废气处理率-实际废气治理投资额

染损失 固体废弃物 实际固废治理投资额/实际固废处理率-实际固废治理投资额

生态修 新增耕地 耕地面积增加的价值=耕地增加的面积*每单位面积耕地价值

复收益 新增森林 森林面积增加的价值=森林增加的面积*每单位面积森林价值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自然资源损耗中的森林以及耕地的损耗计算方法与生态修复收益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因此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可以将他们合并计算,即若是增加值就计入生态修复收益,若是减少值则计入自然资源耗减。

(二)实证应用

(1)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修复收益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用总量乘以单价。自然资源损耗=能源损耗值+水资源损耗=15392490.23万元。生态修复收益=新增耕地收益+新增森林收益=317259.06万元。

(2)污染成本的计算由于无法得到虚拟治理成本的单价,所以采用实际污染治理投资额/实际污染处理率-实际污染治理投资额来近似计算需要扣减的虚拟治理成本。污染成本=废水虚拟治理成本+废气虚拟治理成本+固废虚拟治理成本=4894.59万元

(3)灾害损失的具体成本可以直接从统计年鉴中找到,所以也无需做具体的计算,直接引用就行。灾害损失=22112258万元。2010年绿色GDP=传统GDP-资源耗减成本-污染成本-灾害损失+生态修复收益=77320216.47(万元)

表2 010年绿色GDP综合核算表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看出,江西省绿色GDP的值为77320216.47万元,低于江西省的GDP的值94512600(万元),并且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耗减的损失所带来的。

参考文献:

[1]许秀真,颜双波.福建省绿色GDP 核算研究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

篇5

贵州省概况

1经济概况

贵州省位于西南地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据统计,2010年贵州省国民生产总值为4,602.16亿元,和上年比较增长了12.8%,占全国排名的第26位。其中,第一产业的总产值为625.0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58%;第二产业的总产值为1,800.06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9.11%,第三产业总产值为2,177.07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7.31%。

2生态环境概况

贵州省是一个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脆弱生态区,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水土流失以及水资源下渗比较严重。贵州省也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主要矿产有煤、铝、磷、锰、金和汞等,其中煤炭资源的储量最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全省的大气环境,水环境都有严重的影响,“三废”问题也由此产生。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所引用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贵州省统计年鉴》以及《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

2大气污染损失核算

随着贵州省工业化道路政策的实施,贵州省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污染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是水环境、大气的破坏以及固体污染物的堆积,同时,也导致了水土流失,耕地资源的耗减。大气中的污染物质主要为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本文主要对这3种物质进行核算。本文通过查找数据,选取从2005~2010年的数据进行核算,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贵州省大气污染环境经济损失从2005~2010年的变化。文章中对大气的核算方法采用的是污染治理成本法,即如果所有的污染物都能得到治理,环境就不会被破坏。这通过计算实际治理成本和虚拟治理成本,得出结果,然后进行分析。

大气污染物实物量通过查找数据得出,贵州省2005~2010年的大气污染物的具体实物量见表1。

大气污染损失价值量核算依据《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得出,二氧化硫的单位治理成本平均为1,250元/t;按照其他行业综合考虑各种除尘技术及所占比重,确定粉尘的平均单位治理成本为200元/t;根据各种除尘器施用的比例及除尘费用,确定烟尘的平均单位治理成本为300元/t(郭高丽,2006;许慧等,2010)。贵州省各种大气污染物虽然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但表2的数据显示出二氧化硫的实际治理成本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其虚拟治理成本在不断减少,这说明二氧化硫的治理水平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烟尘的实际治理成本虽呈不稳定状态,但整个表中的数据显示,烟尘的去除率仍然最高,工业粉尘的实际以及虚拟成本都是不断减少。但总的环境污染形势还是相当严峻,这必须得引起政府及公众的关注。

3水污染损失核算

目前,水环境污染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而城市生活污水是最主要的来源。据统计,贵州省2010年废水总量为6.08亿吨,占全国废水总量的0.81%,而城市生活污水为4.67亿吨,占全省废水总量的76.8%。工业废水主要是由于化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他矿产的开采、食品制造及加工等所导致。贵州省是三峡库区的上游区,其水环境对下游区的水资源利用有很大影响。由于2001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颁布,贵州省对于污水治理的政策比较重视,近几年来,水污染的防治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水污染损失的计算方法有人力资本法和市场价值法等,但这2种计算方法在核算的时候主观性因素影响较为严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对于水污染损失价值量的核算采用的方法是恢复费用法。根据杨友孝(杨友孝等,2000)、陈东景(陈东景,2000)、王艳(王艳等,2006)等的研究,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状况,所使用的废水边际社会成本的平均成本为2.2元/t。2007~2010年废水的排放总量在不断的增加,环境退化成本也随之增长,2010年的污染治理成本为13.376亿元,占本年度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0.29%。从2005~2010年,累计投入的治理费用达75.26亿元,可见,贵州省在对废水治理需要的投入上是相当巨大的。

4固体废物污染损失核算

环境污染除了水污染及大气污染外,还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两大类。贵州省矿产资源的开发所带来的尾矿堆积,城市生活垃圾的堆放等都尤为严重。本文对于固体废弃物的损失成本核算采用的是恢复费用法,根据杨友孝,蔡运龙(杨友孝等,2000)等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确定了近几年来固体废弃物治理的平均边际社会成本为190元/t(蔡婧等,2011)。贵州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较大。虽然有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污染治理成本还是很高。2010年,其污染治理成本为1.14亿元,占占本年度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0.02%,六年累计所需的治理成本为10.65亿元。由此可见,这所需的投入相当巨大。而目前,国内的一部分省份对于固体废弃物都实现了零排放,即实现了全部无害化处理。因此,贵州省还需要加大对此的重视,引入高新技术手段,大力整治工业固废的问题。

结论与讨论

篇6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治理;促进性

1 环境问题和环境治理措施

环境问题一般指第二环境问题即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面临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必须采取系列有效针对措施,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来保护和改善环境,环境监测便伴随着环境综合治理应运而生。

2 开展环境检测的现实意义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视、测定、监控,获取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的意义即通过开展环境监测,提供代表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的数据,判断环境质量,评价当前主要环境问题,预警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服好务;还可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来测定、获取、运用数据而作为环境执法监督和科学管理环境的技术基础。根据我国目前阶段经济发展要求和特点及出现的环境问题,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据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控制与环境治理发挥指导作用,提高措施针对性,为我国开展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3 环境检测分类

依据不同标准,环境检测分类不同。以检测目的为依据,环境监测可以分为监视性检测、特定目的检测与研究性检测。其中监视性检测即常规检测,主要是对一定环境检测项目进行定期或长期检测,从而获得污染程度与环境质量信息,编制出相应解决方案。特定目的检测包括污染事故检测、考核验证检测、仲裁检测与咨询服务检测;以检测介质对象为依据,可以分为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态监测、生物监测、噪声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等;以检测区域为依据,可以划分为区域检测与厂区检测。

4 环境检测对象及技术

环境检测主要是以环境为研究对象,包括水体、大气、土壤、噪声等因素,通过应用一定的技术,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检测,采取定量、定性与综合分析的方式对环境污染物质及成分进行研究。环境监测技术不仅包括各种分析测试,还应包括布点技术、采样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综合评价技术等。分析测试中最基本的化学分析方法有:重量法、容量法;仪器分析法有: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放射分析法;新技术的应用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合理选择监测技术,以实现环境监测效率及质量。

5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研究

环境检测属于环境治理的首要环节,是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环境检测属于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或缺的方式,其有效开展对环境治理有重要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对环境管理和治理的理解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及结合自身感受,使居民和企业及环境管理者对环境状况和环境污染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主观上为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第二,促进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文件、环境标准和排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保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规范性、约束性

通过环境检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状况,描述当前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编制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条文规范和约束环境行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从尺度上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第三、通过环境质量现状检测数据和环境容量为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服务, 为制定污染物污染治理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加强环境治理措施的针对性,提高环境治理效率

通过环境监测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对部分污染物进行优先检测和控制,筛选危害大的污染物,可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当前我国加强对高污染与高耗能行业的环境检测和污染治理, 开展的重金属领域专向检测,明确环境治理工作重点,按照行业标准开展专项治理, 有效控制超标排放问题,促进了环境治理工作。

第五、依据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趋势性分析,建立污染防治预警机制,提前治理,防患于未然,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

第六、通过咨询服务性检测,如室内空气环境检测,提供贴近百姓生活的检测服务,为创造绿色放心家居环境,保证身体健康,提供科学数据。

第七、通过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及时分析事故原因和污染后果,为污染治理方案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促进污染治理。

第八、通过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检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制定规划联防联治的综合措施,提高环境治理效果。我国目前推进开展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就是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检测,统一监管的一项扎实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第九、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验证检测、三同时项目验收监测等考核验证检测,为评价治理措施及效果验证提供服务,是科学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

第十、我国目前制定和开展的企业自行检测,将引导企业污染治理观念的更新,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增强污染治理的责任感,促进污染治理效果。

第十一、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产生而发展的,环境污染治理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研究性监测的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会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理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由此可以看出,环境检测属于环境治理的重要指标与重要工具,其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意义重大。

6 结语

环境检测属于环境治理与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程度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环境检测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环境检测分类、对象、目的及技术进行了浅析,重点研究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实践证明,环境检测属于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及手段,对推动与落实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发挥着重要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明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5).

篇7

    企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与环境相关的费用或支出,但现行的会计体系对其进行的会计处理难以为企业和环境管理者提供有关各项环境成本的综合信息。因此,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对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及计量的探讨是极为必要的。

    一、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在环境成本构成的问题上,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目前我国对环境成本的确认主要按以下两个标准来划分:一是为达到政府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所发生的费用;二是在国家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如排污费的征收等)。在这里,本文以上述标准为出发点,将环境成本分为以下五类。

    1.环境预防成本。即用于维护环境现状或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而发生的环境支出,主要包括环保设备仪器的购置、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费用。

    2.资源消耗成本。主要指的是单位个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及使用的成本支出,实际上就是将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以货币形式加以表现及量化的过程。

    3.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清理和治理而发生的支出。

    4.环境补偿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而发生的支出,如企业由于排放废弃物而对其他企业或个人造成损害所支付的赔款、罚款等。

    5.环境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资源闲置成本(包括闲置自然资源的补偿价值、保护费用、科研费用及有关损失等)、资源滥用成本。

    二、环境成本的计量及分配

    1.计量方法。

    (1)机会成本法。环境资源的使用存在互斥备选的方案,每一种可供选择的用途对人们都是一种获利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所产生的获利量,就是另一种机会的成本。

    (2)重置成本法。采用重置成本进行核算的前提是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无法得到有效治理时,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标准状况所需的费用作为该企业的社会成本。

    (3)预防支出法。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环境危害而将预防性的支出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在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都能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预防支出法应该是所用各种方法中费用最低的方式。

    (4)人力资本法。是专门用于评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损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

    2.环境成本的分配

    环境成本确定之后,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成本的分配。传统会计在对环境成本进行分配时,常采用直接人工、机器工时等分配标准,导致了成本信息的扭曲,因此,新的环境会计体系下,可以尝试作业成本法来对环境成本进行分配。

    作业成本法(ABC)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具体可分以下几步来加以操作:(1)确认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2)为每一种作业提供一个成本驱动比例;(3)计算产品环境成本,即采用两步骤或多步骤地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不同的产品或流程应承担的环境成本。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对于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可根据不同环境成本费用的性质分别予以不同的方法处理。

    1.资本化处理。企业为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而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可按收益期分别予以处理:(1)收益期大于5年,并能形成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支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将当期的预防性支出列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2)收益期大于1年小于5年的环境支出作为递延资产分期摊销,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支出”。

    2.计入当期成本法。(1)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污染治理费,处理时可借记“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2)对于企业因环保问题所支付的罚款、赔款以及其它损失,处理时可借记“环境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3)对于企业为开发设计环保工艺、支付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当期费用,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3.作为环境负债处理。环境负债通常是由企业以往的经济活动造成的,须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潜在性义务。当企业遇到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能够合理而可靠地计量时,可借记“环境损害费用”,贷记“应付环境费用”。

篇8

1.1土壤被酸化被污染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有:1)在肥料配比上,我国氮、磷、钾比例约为100∶45∶17,这种化肥配比结构不合理,呈现氮肥用量偏高,钾肥用量偏低。加上无机化肥过多,有机肥太少,不合理的肥料配比结构容易使得土壤的化肥营养元素发生偏向性富集与流失,积累性过程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降。2)挥发性农用化学产品等可经由一定的路径,先进入大气,形成第一次大气污染;随后引起酸雨,形成二次污染,间接造成土壤酸化及农业设备腐蚀等危害。土壤酸度增大,许多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微生物(如固氧根瘤菌)的硝化作用都会受到抑制,当pH<4.0时,硝化作用完全停止,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会显著减慢。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耕地质量问题凸显,区域性退化问题较为严重,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1.2农用地膜产生多重污染农用地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非但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又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下来,从4个方面影响土地生产力:1)残膜造成土壤的通气性能降低,透水性能减弱,养分分布不均,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2)由于土壤残膜碎片改变土壤结构,影响正常土壤渗透现象,消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的后果;3)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农作物根系发育困难,影响作物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致使产量下降,据农业专家介绍:每亩地的土壤中残膜达到3.9kg时,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蔬菜减产14.6%~59.2%[6];4)农膜含有的增塑剂等不利化学物资,它们可能在土壤中挥发,对农作物特别是蔬菜作物产生毒性,破坏农作物叶绿素的合成,致使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死亡。

1.3水质恶化农业环境污染对于水体的污染是极其严重的。农用化学物的施用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有4条路径。

1.3.1转换化肥等农用化学物极其容易转换成氮氧化物,各种氮氧化物进入地下水就影响饮用水的品质。

1.3.2水体营养化作用据测定,农业施用的化肥等农用化学物高达65%不能被有效利用,流入水体,造成水体营养化。

1.3.3气态循环部分农用化学物具有高挥发性,使用气态形式进入大气,通过降水进入水体,导致地下水中氮磷物质含量增高、江河湖泊富营养化。

1.3.4渗透在农田中,农用化学物所含的氮损失性外漏,导致地下水的硝酸盐富集,影响地下水质。

1.4产生大气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环境污染对大气的污染方式至少有4种。2.5.1操作方式在一般施用时,一些挥发性强的化肥和农药会随风飘扬,污染大气。

1.4.2转换方式水稻灌溉期间犹如沼气池,在适度的气候等条件下,氧氮化合物、甲烷等气体会冒出来,产生大量CH4、CO2等温室气体,不但形成室温效应,而且还能够引起臭氧层的破坏。

1.4.3反硝化作用方式在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农用化学物的增加,会使难溶态、吸附态和水溶态的氮化合物还原成亚硝酸盐,转化生成氮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

1.4.4焚烧方式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亿t,其中大约50%未被有效利用[7],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在进行农业作业时,田边茅草的焚烧加重了这种污染,导致大气污染加重。

1.5对人类的危害农用化学物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有直接与间接方式。虽然,人体自身具有分解或排泄有毒物质的本能,但当污染物长期持续侵入而超过人体本身的解毒能力时,污染物质便在人体体内逐渐累积,引发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失常,表现在发育、生殖、精神、情绪等多个方面。严重的会造成人体器官机能病变,甚至死亡。

2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农业环境污染危害极大,必须治理,建议采取下列对策。

2.1应明确现阶段农业环境污染的责任主体要进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必须明确中央政府是农业环境污染的责任主体。首先,农民不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主要理由:1)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在我国,个体农民不是法定土地产权业主,作为集体土地的承包人,以社会现行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正常农业生产,法律是许可的,无法要求个体农民承担农村环境污染责任;2)保证粮食安全。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导下,化肥、农药用量也急速增加,到2013年,我国化肥使用总量已经超过7000万t,农药超过170万t(见表1),而真正被利用的不超过35%。农民无法成为大量面源性污染的责任主体。其次,把地方政府列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体也不是很适当的。主要理由有:1)资金来源问题。各地农村地方政府比较穷,拿不出多少钱来搞农业环境治理;2)投入与受益问题。事实是,当地确实出现了环境污染,但是往往倒霉的是下游区域。如果缺乏良好的区域间补偿与惩罚制度顶层设计与执行,建立起利益科学分享体系,再好的政策组合也无法完全奏效;3)地方政府责任问题,由于自然流域的延伸与政府系统的保护,无法界定地方政府的责任。再者,农村面源环境污染治理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性质,按照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在众多的责任群中,作为全国农村社会管理者的中央政府,应当推为是全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总负责者。中央政府应当勇敢地承担起责任,统帅地方政府,投入资金,集聚各种治理资源,动员全体农民参与,合理确定各类参与者的责任、权力与义务,形成全国一盘棋式规划,并严格行动之。

2.2政府要有所作为由于国家管理体制的方式决定,农业污染治理还需进行顶层设计。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突破口。

2.2.1完善农业与环境政策我国的《我国21世纪议程》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均强调了“农业与环境政策一体化原则”。我国不能再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考虑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唯一目标,还必须同时兼顾农业与整个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2.2建立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与推广高效体系要全面监测农田环境容量和耕地质量;建设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使用效率;积极推广成熟的化学品使用技术。

2.2.3实行对流域的综合规划与管理应在国家规划下,以流域/河网区域为治理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基于节氮、控磷、控药,建设农田生态拦截系统,原位减低对农田污染排放。

2.2.4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立法我国可以有针对性地从国际环境公约、法律、条例、法规等4个方面入手,系统梳理,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2.3要完善有机产品市场建设我国已经属于市场经济,应尽可能将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引入市场诱导规则。在环境物权逐渐明晰的状况下,尽可能利用市场规则进行调节。在农业领域内,与化学促成农产品相对应的是有机农产品。来自国家认监委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机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达5000多家,有机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00万hm2之多,全国共有23家认证机构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活动[8]。有机农产品市场已经初步建成。但是,也出现了随意打有机产品的招牌等现象,扰乱了有机农产品市场,间接破坏了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努力,有机农产品市场的完善建设显得十分紧迫。

3.4控制农用化学物资使用农用化学物特性各异,控制方法也必须科学、有针对性。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首先表现在它对土壤、水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研究农药污染的途径有利于污染的治理(见表3)。因此,要打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制定最严格的农药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使用标准、合理使用农药、调有效防治措施、加强重点控制等”组合拳,有效遏制农药污染。科学施用化肥是主要的土壤培肥措施之一。施用的化肥主要以4种方式转化与被吸收(见表4)。应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实施流域综合管理,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研究示范。农膜技术的推广在实现农作物大幅度高产稳产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不溶解、不腐烂的废旧、残留农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残留农膜的白色污染。环境激素污染问题已成为国际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实现农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环境激素防控。“控制源头、约束品质、科技领先、意识先进”,控制“源头”,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保持食物多样性,才能有效减少环境激素的危害。

2.5构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生态农业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合理组织农业生产,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源保护和资源增殖相结合,使农业综合效益最佳的一种可持续农业(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粮食加工企业和饲料、肥料厂为纽带联系了农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渔业三大系统集成,以形成良性循环。

3结束语

篇9

1、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尽管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云南省铬渣倾倒事故的发生,再次敲响了环境污染的警钟,因此,采取必要手段,加强环境污染的风险防范和事故处置,已成为当前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我国当前的环保政策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事后处理”型,污染治理成本巨大。资料显示,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是现在的2倍,环境保护压力将是现在的4-6倍,现在的环境治理方式根本是杯水车薪。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环境风险的先进经验,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实施多元化环保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1)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可以保障污染受害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受害者虽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求得赔偿,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的复杂性和时效性问题,并且有些事故污染后果也并非立竿见影,客观上增加了受害者取得赔偿的难度。退一步讲即使受害者胜诉,如果事故企业不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受害者也难以及时获得赔偿。实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一旦出现环境污染事故,保险公司将及时向受害者提供赔偿,避免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的长期化、复杂化。

(2)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分散经营风险。目前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事故呈高发态势,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实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将责任风险分散或将其限制在最小程度内,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企业购买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保险公司将会第一时间帮助企业保证生产、经营持续稳定进行。

(3)完善环境污染损失赔偿机制,减轻政府处理环境污染事故的负担。由于现阶段我国不完善的环境污染赔偿制度,国家和社会承担了大部分环境危害及相应的经济损失。企业出现环境违法行为后,处罚的力度也比较小,污染事故罚款总额及赔偿总额远远小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社会化途径,能有效降低政府在处理环境事故以及环境恢复和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2、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部分城市推出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但当时的实行效果并不理想。2007年,由环保部与保监会联合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更多的地区和行业进行试点。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我国已经实施近两年,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各地的试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但总体来说,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尚处于发展初期,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技术标准都还不完善。首先,多数企业投保意愿不强,在缺乏法律和行政强制的情况下,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其次,由于近年来环污事件频发,造成的损失及影响较大,对保险公司而言,经营该险种面临极高的赔付风险,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开展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企业多元化的需求;再次,环境污染责任制度不健全,未出台相关污染损害赔偿的标准,保险定损和理赔机制不明确,这些不健全和不确定的因素加剧了环境保险市场的不稳定性。

3、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对策及建议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商业化运作之路绝非坦途。目前,国内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覆盖面较低,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与我国法律制度极不健全密切相关。从各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经验来看,立法先行,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充分条件。

3.1 在高环境风险行业强制实行环境污染责任险

针对目前企业投保率低的问题,建议由环保部确定,在高环境风险的行业企业施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在设立企业、项目审批、企业年检时进行监管,对未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申请新改、扩建项目的一律不予环保审批、换发排污许可证的一律不予审验通过。并将企业投保情况纳入银行征信系统,对未投保的企业严格控制发放贷款。其他行业则自愿投保。

3.2 完善环境风险评价及污染损害赔偿制度

环境风险评估标准主要用于测定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从而为保险产品的设计与定价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初,环保部联合保监会印发了《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氯碱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为量化氯碱企业环境风险水平、确定保险费率提供了技术依据。建议在更多行业制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以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施。保险公司在承保前进行风险评价,对投保企业进行了解和调查,一旦发现漏洞,则要求企业整改。只有企业履行了保险公司的整改意见,才能签署保单或者续保。

篇10

内容摘要:本文从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外部影响理论及环境资源的性质等方面对环境成本进行了概念界定,并进而引入阈值并对其估价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环境成本 资源耗减

围绕着环境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具体估价方法,国内学者存在许多分歧。笔者将从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外部影响理论两方面对其重新界定。

环境成本概念

从自然资源的价值构成来看,现存的GDP不包含资源的耗减。现存的GDP核算中,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过程与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是割裂的,其价值没有通过一般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足量的实现,这就使得经济活动的微观成本低于宏观成本。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将GDP和“外部性”环境结合考虑即核算绿色GDP成为必然。

根据外部影响理论,绿色GDP可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现有GDP基础之上考虑了资源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其中,自然资源的耗减作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福利,应计为外部经济因素;环境成本包含经济活动引起的所有环境数量的减少和质量退化,作为环境付出的代价,应计入外部不经济因素。于是,环境成本的概念及EDP估算模式为:

EDP=NDP+环境耗减价值的调整-环境成本=NDP+环境耗减价值的调整-环境耗减价值-环境退化价值。

环境成本估价方法

根据环境自身的复杂性,有必要将环境成本进一步细分。从功能看,环境可分为自然资源、狭义的人类居住环境及生态系统;从特征看,有些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另外一些具有多次消耗性。

一次消耗性资源的耗减估算

一次消耗资源作为“中间消耗”,在资源有偿定价时,EDP核算中可不予考虑。由于短期内不可能将自然资源按价值构成有偿定价,可按国际统一价格对其补充和调整,其公式为:

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自然资源开采量(或消耗量)×单位自然资源净价(或称租金)

其中,自然资源净价是按净价法即自然资源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减去全部成本(勘探、开采成本等)和正常投资回报推算的。

多次消耗性资源的耗减估算

多次消耗性资源具有可循环或可再生的性质,只要资源利用的速率小于资源的更新或再生的速率,就不会引起环境状态的异化,即不发生环境成本;而一旦过度利用超过了它们本身的承受水平,不仅会出现量的减少,还会引起质的退化,笔者把环境状态发生异化的极限值称为阈值,超过阈值环境资源量的减少、质的降低都归属为环境成本。按照环境成本随资源利用率变化的轨迹,以利用率为横轴、环境成本为纵轴,可以拟合一条从阈值出发的二阶导数大于零递增的曲线,实际中为了便于操作,可把它改造成阶跃函数。于是,就可直接根据阶跃函数得出环境资源的耗减;也可将其作为调整系数和市场价格结合得出环境成本,其公式为:

多次消耗性资源超过阈值时的耗减价值=(资源利用价值-阈值前资源利用价值)×调整系数

环境退化的估价分析

环境退化理论是指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系统的负面作用,使环境质量出现降级或恶化的一种现象。为了将其量化,可理解为环境质量恢复成本。环境退化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仅对环境污染进行估价分析。

目前,普遍采用的环境污染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从维护成本的角度出发,计算维护环境不发生污染需要花费的治理成本;从污染损失出发,计量污染后所引起损失的经济价值。其中,第一种方法运用排放数据与单位治理成本,其乘积为治理所有要排放的污染物应该花费的成本。采用这种方法,暗含治理污染的成本与污染排放造成的危害相等;它仅指防止环境功能退化所需的治理成本,是污染物排放可能造成的最低环境退化虚拟成本,并不是实际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第二种方法需要进行专门的污染损失调查,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确定污染排放对当地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的货币价值,最终确定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但其中涉及到经济、精神、社会、物质等各个方面,核算的主观性很大,技术性很强,且对GDP的调整仅限于总量层次,要分解到产生污染排放的各个部门有一定的困难。

和多次消耗性资源类似,环境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降解和净化污染物的能力,经济、社会、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等对污染有一定的“免疫”和承受能力,所以,可构造类似前面的阶跃函数。其纵轴为单位环境质量恢复成本,横轴为污染物浓度,污染浓度小于阈值时的单位环境质量恢复成本为零。可根据公式计算环境污染成本: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污染物超标总量×单位污染物预计治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