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资产证券化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块链资产证券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块链资产证券化

篇1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区块链技术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动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完善发展,诸多企业开始利用各类融资方式谋取发展资金,加快自身发展步伐。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国内企业在开展外部融资时大多以债权融资方式为主,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同时也导致企业内部杠杆升高、外部地方债增多等问题。在全球统一市场建立完善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发展难度不断上升,寻求有效的外部融资方式开始成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受此影响,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方式不断增多。为有效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及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国家开始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行业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推动资金脱虚向实,同时国家在2018年实施了资管新规,这为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部分辅助业务或现金流资产能够获取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其流动性相对较低,对企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让渡特定资产所有权获取收益权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开始受到诸多企业的追捧。受此影响,部分企业开始积极寻求新技术的支持,而区块链技术以其诸多优势成为企业的主要选择,并逐渐应用于资产证券化活动中。本文通过对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实施情况进行探析,明确区块链技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效用,以期能够为其他企业资产证券化开展过程中有效应用区块链技术提供一定的指导及借鉴。

二、区块链技术对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分析

(一)有效控制交易成本,降低企业融资支出。资产证券化活动的开展需要多个环节,且近年来开展相关融资活动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这就导致相关业务数量快速增长,而由于金融机构并未有效开展项目支出管控,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时的成本相对较高。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及时与其他合作部门进行账目核对、项目审核及资金结算等,业务的不断增多加重了机构人员的工作量,这就需要各方投入大量资源,在导致自身成本费用支出增加、各环节衔接难度上升的同时,也使得客户的成本上升。管同伟[1]通过研究发现,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存在数据传递链过长、产品交易结构繁杂等诸多问题,衔接过程中的管不住、看不清等困难导致企业所开展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活动难以获取低成本资金,这也必然会对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长远发展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在从事相关业务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长且所提供服务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时就需要合理控制成本支出。区块链技术能够利用职能合约功能及去中心化特性合理控制人工费用,同时对融资过程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进行管控。同时,区块链能够进行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并开展点对点传输,且所有的交易信息全程留痕、不可篡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活动时能够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各方共同参加的同盟链,保证各方能够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同时信息传递有效性也将得到提升。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金融机构的人工成本支出将得到控制,清结算工作也将得到快速实施,同时资金流安全性也将得到保障。(二)强化监督监察,提升流程实施公正性。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企业所开展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行为所涉及的所有交易活动都将全面记载于共享账本和数据库中,且数据不会被篡改,交易各方均能够对真实信息进行查询。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各方能够对其他参与者行为进行监督,从而有效保障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同时,监管机构也能够及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察,实现对底层资产的实时把控。金融机构在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业务时,能够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功能对项目实施、合约订立及违约管理等行为进行控制,并对资金、时间等阈值进行设定,实现资金的到期偿还,在提升流程透明度及公正性的同时,全面且有效的保障外部投资者合法权益,降低利益侵害情况的发生。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不断增多,其中存在的问题愈发凸显,为保证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活动的有效开展,国家部门及各行业所属部门应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全面参与的三位一体联盟链,提升信息透明度,保障业务开展公正性。区块链所存储的数据公开透明且能够有效追溯,各参与主体可追索查询相关交易信息,有效增强了各交易流程的透明度,能够提升流程实施公正性,并对各方利益进行有效保障。(三)增强各方互信,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之前,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时,受托金融机构首先需要对证券化应收账款资产原所有者开展全面考察,并根据考察结果确定该资产是否能够进行发行设立,同时,后续流程的开展也会涉及到该考察结果,且金融机构也会安排人员对各项工作开展实施情况进行复核。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考察结果存在被篡改的可能性,且复核工作是否尽职也无法得到保障。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有效实施,各项数据将被保存在各区块之中,且无法被篡改,整个交易链条均能够对数据进行访问。在这种情况下,互信效应将会在整个交易链条中传递,从而增强交易各方对彼此的信任程度。杨望和周钰筠[2]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开展时充分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增强信息的沟通交流,加快信任基础建立,增强流程可靠性,从而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快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受托金融机构能够接收证券化应收账款资产并合理设置资产池,及时对其进行发行设立及流转,而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数据均可追溯,从而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区块链技术能够对具体环节流程进行优化,消除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资产证券化效率,实现对交易成本的有效管控。(四)增强信息沟通,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分布式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区块链利用密码学、数学等专业知识将一定时间内的所有交易信息存储于区块中,各区块之间通过随机散列实现链接,从而实现信息在整个链条的传递。在去中心化作用支持下,各区块节点进行分布式核算及存储,能够对数据进行自我验证、传递和管理,交易各方均能够获取链条上的信息,这将有助于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此外,区块链所存储数据不可伪造,所有交易全程留痕,其有效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及准确性防止信息孤岛问题的发生,增强各方之间的互信程度,缓解传统方式下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姚前等[3]通过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在开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充分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及时获取真实准确的交易数据信息,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整个项目的运作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成本支出可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地位及话语权加强。

三、振华科技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中区块链技术应用分析

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科技”)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以通信整机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主导产品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现属国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国家520家重点企业之一。公司现有全资、控股企业15家,主要分布于贵州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公司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掌握诸多实用发明专利,有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1997年,振华科技登陆深交所,股票代码:000733。(一)振华科技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实施动因分析。振华科技拥有多家下属企业,开工及所需投资的项目相对较多,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大增,需要通过外部融资获取充裕的发展资金。此外,企业整体所持有的应收账款数额巨大,仅2015年一年内到期应收账款总额即达到9.2亿元左右,这为企业实施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融资活动提供了基础。本文对振华科技2013—2015年流动资产情况进行了汇总,具体如表1所示。通过查看表1中具体数值可知,振华科技近年来流动资产总额快速增长,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但是应收账款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导致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严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振华科技组织实施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首先,能够保障控制权稳定性,降低自身偿债压力。若开展股权融资,振华科技虽然无需还本付息,但是控股权会被稀释。若企业开展债务融资,则会加重企业的偿债压力,加之振华科技当前的经营发展资金需求度较高,偿债压力的上升会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既不会稀释股权,也不会增加自身债务,因此更为符合企业融资要求。其次,降低融资门槛,控制融资成本。由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未涉及企业所有权的出让,所以资产证券化应归类于债务融资。但是相比于传统模式,资产证券化并未对累计债权余额进行限制,且发行主体并不会对项目信用评级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振华科技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时所面对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资产证券化的利率相对较低,这有助于振华科技控制融资成本。最后,提升资产流动性,增强现金流稳定性。振华科技所持有的巨额应收账款并不能在企业产生资金需求时立即变现,这将会导致振华科技资金链断裂风险上升,同时其各项投资活动也需要大量资金。而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实施能够快速将应收账款变现为流动资金,在增加自身现金流量的同时,可有效提升资产的流动性。(二)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中区块链技术应用。(1)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情况简述。为保证现金流稳定性,振华科技于2015年以下属五家控股公司为初始权益人组织实施了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首先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子”),然后由其作为原始权益人通过受托金融机构设立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振华科技此次转让给中国电子的应收账款总额为1.898亿元,然后由中国电子申请发起“中国电子应收账款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由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证资管”)作为受托机构(SPV)进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光大银行作为托管人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账户资金进行管理。投资者在购买相应资产支持证券后,可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具体交易流程如图1所示。(2)区块链技术应用情况。为降低融资成本,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振华科技在实施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各方之间的联系,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振华科技联系中国电子、东证资管及光大银行利用区块链即服务开放平台先一步搭建各自区块,然后四方互联构成同盟链条,并根据实际明确具体智能合约,建立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区块链平台,然后逐步将各参与主体引入平台之中。振华科技需将详细的应收账款资产数据信息进行上传,从而建立明确的基础资产底层构架,其他各主体可通过访问相应区块了解基础资产状况。光大银行需要将资产托管信息传输至平台区块,而东证资管也需将专项计划管理数据进行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各方能够对不同区块中的数据进行访问,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及透明度。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数据公开透明且不可篡改。此时,振华科技及中国电子能够通过访问相关信息确定计划实施情况,光大银行可对专项计划的资金动向进行监督,而东证资管也可对专项计划进行有效管理。振华科技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开展过程中,参与各方应用区块链技术情况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在联合中国电子、东证资管及光大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起同盟链条后,振华科技首先将转让给中国电子的应收账款具体信息传输至区块链中,并作为独立区块进行存储;通过访问区块链了解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实施进度。中国电子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设立情况、所涉及的应收账款数据及具体转让信息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中,同时对专项计划相应资产支持证券种类、发行及交易情况进行了解。东证资管则将基础资产购买、资产池设立、专项计划相应资产支持证券种类确定及发行、收益分配等信息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中,同时通过区块链对资产支持证券交易情况进行关注。光大银行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账户资金流转数据信息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同时通过访问其他区块判断资金流转是否合规。中电投资将底层基础资产现金流变动数据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并通过区块链相应数据分析变动趋势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底层基础资产现金流管理。东证资管将证券交易登记、存管与结算数据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中,而上交所则将相关资产支持证券的挂牌交易信息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中。作为外部投资者,证券持有人将证券购买、登记及交易等相关信息传输并保存至区块链中,同时通过区块链查询专项计划基础资产可靠性及其他参与方管理的有效性。(三)区块链技术应用效果。振华科技此次开展的融资活动充分利用了区块链技术,在有效保障活动顺利开展、提升资产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信息透明度及真实性,对于企业后续开展资产证券化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此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的顺利实施也对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1)缓解流动资金占用,提升资产利用效率。振华科技存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导致企业流动资产占比相对较高,且由于应收账款无法迅速转化为企业流动资金,致使自身流动资金占用情况较为严重。在应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后,振华科技及时将应收账款转变为企业所需发展资金,在满足发展需求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流动资金占用问题。振华科技此次将下属五家企业的1.898亿元,在当年度共收到1.843亿元的转让资金,为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同时,随着项目的顺利实施,振华科技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得到提升,本文对振华科技2013—2015年资产利用效率相关指标数据进行了汇总,具体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振华科技资产利用效率三项指标2015年数据均优于2013—2014年度,可见振华科技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对于提升资产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有学者对京东白条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时发现,单纯开展资产证券化而不应用区块链技术时,企业资产利用效率并未发生较大变化,由此可见区块链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2)增强沟通交流,提升数据处理效率。近年来,诸多企业实施资产证券化融资,但是受多重因素影响,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在对项目开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也限制了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振华科技此次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东证资管及光大银行等参与方将相应数据上传存储于同盟链条中,所有数据公开透明且不可伪造,有效提升了信息的准确性。同时,所有参与主体均可通过访问区块链查询所需信息,增强了振华科技、东证资管及光大银行等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资产证券化开展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需要通过某一中心获取所需信息,但是信息真实性及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受此影响,信息流转处理的效率将会下降。而在此次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有效应用,振华科技与其他参与主体能够及时获取真实完整的数据并迅速开展分析处理,从而制定有效方案措施,有效推动项目的顺利开展。(3)消除中心影响,有效控制融资成本。在未利用区块链技术时,企业所开展的资产证券化活动会存在一个中心,其主要担负着数据汇总及项目管理等职责。中心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项目参与各方的信息需求,但是由于数据真实性及全面性无法保障,导致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从而引发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降低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导致融资成本的上升。在此次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振华科技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与东证资管、光大银行及中电投资等参与方开展点对点的交易活动,这消除了传统中心的影响,实现了交易流程的优化及项目运作效率的提升,有效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了振华科技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4)提升监管质量,推动证券市场发展。当前,传统模式下的资产证券化活动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信息收集整理难度较大,这也导致外部投资者及监督管理部门难以有效监督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振华科技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所有数据信息全部被存储于区块链中,投资者可通过访问各区块获取所需信息,确定基础资产质量及项目开展情况,从而对专项计划进行全程监督。同时外部监管部门也可通过与同盟链相连接而获取相应信息,有效审核专项计划实施合规性,合理监管资金流向,为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随着内外部监管的不断加强及信息不对称的有效缓解,投资者的积极性将得到显著提升,助推资产支持证券的流转,实现交易量的增长,同时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交易过程得到优化,交易效率也可得到显著提升。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证券市场的快发展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保障经营现金流稳定性提供了重要助力,诸多企业开始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然而,受信息不对称、管理完善程度不足及相关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所实施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并未能完全实现期初目标。本文以振华科技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为具体研究案例,探析其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发现:区块链具有集体维护、公开透明、全程留痕及不能伪造等特性,因此能够帮助企业在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时降低信息不对称,控制融资成本并推动企业资产利用效率提升,同时对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次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区块链技术运用理论,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是国内企业今后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大趋势,各行业所属企业应加强对区块链的理解及探索,为相应技术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二)建议。振华科技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得到有效实施,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技术本身尚不完善且在具体运用时存在部分不足,致使项目实施存在一定风险性,需要企业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及时采取措施有效管控风险。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在应用区块链技术后,所有的数据将会存储于各区块之中,这必然会对区块链存储空间提出较大的要求。振华科技此次开展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相对较小,因此并未发生存储空间不足情况,而若项目较大,所发生的交易较多,则极易发生区块链存储空间不足情况,这必然会对项目顺利开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发企业应加快开发相应技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从而有效提升数据存储空间,同时其他企业应提升对区块链技术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并及时开展系统的维护升级,保证其积极作用的全面发挥。交易频率低是区块链技术当前所存在的较为突出问题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共识机制及容量的限制,而资产证券化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交易,这必然会对技术的应用产生不利影响,也会限制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同时,不可伪造特性为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提供了支撑,但是若参与方所上传的资料存在错误,则此项信息将无法修改,这必然会对后续交易产生影响,导致风险的上升。因此,企业需要对区块链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健全完善,设立自检系统,加强对各区块数据的审查,同时设置错误信息屏蔽系统,及时对上传的错误信息进行屏蔽处理,保证系统所存储的所有数据真实、准确。当前,我国企业外部融资方式相对较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实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企业的青睐度较高,这也导致难度大、成本高等已成为大多数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企业未来长远发展造成较大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健全完善相应法规,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积极性。同时,积极引导风险资金参与企业建设,进一步完善证券发行审核体系,健全股权市场运行标准,有限度的提升企业直接股权融资比例,拓宽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连接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管同伟.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新金融,2018(1):27-33.

[2]杨望,周钰筠.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J].中国金融,2018(21):67-69.

篇2

第三方支付寡头格局确定,移动支付高速发展;P2P借贷监管落地,行业进入涅期;股权众筹风光不再,道路崎岖;互助保险获批,互联网保险仍处于探索之中;消费金融异军突起,成为互联网金融新亮点。此外,智能理财(机器人投顾)和区块链均在2016年获得极大关注,新公司、新业务层出不穷,前者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测算,后者则涉及到复杂的密码学和分布式技术,均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在此前的互联网金融中,互联网与金融是简单的结合,典型表现为借助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创新”主要集中于渠道层面,技术创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远远不如监管宽松来的重要。2016年,互联网金融仍处于“治理整顿”之中,但形势已经出现显著变化,互联网金融即将进入下半场。

移动支付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交易账户与金融账户的打通成为新亮点

2016年上半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规模接近13.5万亿元,环比增长25.68%;同期,移动端之外的第三方支付规模约为9万亿元,显著落后移动端。天猫2016“双11”全天总交易额突破1207亿元,无线交易额占比81.87%(2015年为68.67%),是移动支付已经占据第三方支付主流的有力印证。

对第三方支付来说,移动支付能带来更为丰富的数据,尤其是在O2O场景下,移动支付平台不但知道用户购买的物品和价格,更进一步获得了用户支付的时间、位置和场景。这些数据与交易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地刻画用户,进而提供更多的服务,其中一个重要服务就是信用支付。

京东“白条”和阿里“花呗”等产品的推出,起初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态圈的信用支付需求。随着风控积累和模型优化,这些工具试图走出自身生态圈,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延伸(例如商场购物、医院缴费、ETC缴费等),移动支付则是桥梁和工具。在面对O2O购物场景时,虽然支付场所(例如商场、医院、收费站)不在电商的生态圈之内,但是通过移动支付账户,第三方支付平台对用户信用了如指掌,只要做好收费方的反欺诈工作,为用户提供信用支付的难度日益降低,将成为领先支付平台新的业务增长点。

尤其是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和众多小额支付场所,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展金融服务的难度较高。而3G/4G移动通信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移动支付的门槛,通过移动支付可以获得用户收支、交易及场景方面的数据,填补用户信用数据的空白,可以此为基础向其提供包括信用支付在内的金融服务。未来,信用与支付互相促进,信用卡很可能变得可有可无,手机及移动支付工具将逐步取而代之。

在此之前,第三方支付早已接入金融投资和理财功能(例如购买基金、保险、理财产品等),具备了金融账户的部分功能,信用支付的加入和强化,使这一账户的功能更加完善。在同时拥有用户的交易账户和金融账户之后,支付机构对用户的了解更加全面,可以提升交易行为和金融行为的互动,例如根据交易习惯为用户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或根据用户经常购买的理财产品量身定制商品,这将使得支付机构继续保持超越传统银行的优势。

因此,预计移动支付会继续向各行各业渗透(包括跨境支付、B2B支付和企业财务管理等),逐渐取代现金支付,进而超过信用卡,成为用户的全功能账户,该账户所形成的流量、生态及技术壁垒进一步巩固目前领先支付平台的地位,挤压其余支付机构的市场空间。

P2P借贷继续两极分化,技术成为唯一突破口

经过一系列严厉的治理、整顿之后,P2P借贷行业累积的风险逐步得到释放,劣币驱逐良币的危险大大降低。但是对贷款额度的限制――个人在单个平台上的借款余额不得超过20万元,在所有平台上的借款总余额不得超过100万元;机构在单个平台上的借款余额不得超过100万元,在所有平台上的借款总余额不得超过500万元――无疑给绝大部分P2P借贷平台戴上了紧箍咒,并可能导致大部分平台的退出。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15年,整个行业的小额信贷(额度小于10万元)占比不足7%,大额个人和企业借贷(额度大于100万元)占比则超过60%(其余的则介于二者之间)。限定个人借款余额不得超过20万、100万,机构借款余额不得超过100万、500万,意味着行业一多半的业务需要进行转型。

从2016年最后几个月的数据,已经可以看到P2P借贷行业愈发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70%~80%的P2P借贷平台交易额下降,而排名前20%的平台交易额则逆势上升。这说明在合规压力下,大型P2P借贷平台因其相对深厚的实力得到更多投资人、借款人的信任;而这些平台也有较大可能解决自身的合规性问题,尤其是解决贷款限额的问题。

贷款限额的制定一方面是为了监管法规的衔接,另一方面在于落实P2P借贷的普惠性、补充性定位,它更在深层次上决定了技术创新是P2P借贷平台的唯一出路。每人20万元、每家企业100万元的限额意味着传统依靠人力的重资产线下风控模式即将走到尽头,有竞争力的平台必然拥有大数据反欺诈能力和自动化的征信、审贷和定价能力,可利用模型与算法自动、批量处理用户的借款请求。

无论是向场景靠拢以降低获客成本,还是借道资产交易所规避限额问题,风控始终是P2P借贷业务的核心,技术化的风控路径无可回避。但是这一路径的门槛是如此之高,将导致绝大部分平台无力迈过,最后只能选择退出或者被兼并。因此,预计2017年,P2P借贷行业的整体交易规模仍会缓慢上升,但是平台的两极分化加剧。有实力的平台迈过技术风控门槛,释放合规红利,业务继续突飞猛进;而大量中小平台日益萎缩,拖累行业整体规模的提升。

在这样的趋势下,甚至可以预期出现若干风控水平较之银行也毫不逊色的P2P借贷平台,这些平台甚至可能弱化或者关闭互联网端的资金业务,专心借款人获客和风控业务,转型为中介公司、技术公司或助贷公司。而外部的大数据公司、风控方案提供商也很可能在该行业获得黄金合作期。

消费金融万马奔腾,资金成本决定最终成败

各种利好之下,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消费金融无疑将延续三年以来的热度,业务规模再上台阶,预计2017年可以突破万亿元门槛。无数的转型P2P借贷平台、创业公司将继续涌入这一“丰沃”之地,然而,这些新来者会发现,他们很可能已经走上了4年前(2013年左右)P2P借贷行业的老路。

目前,消费金融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大量细分市场有待发掘。但一方面,大型电商已经占据天时(技术)、地利(流量)、人和(品牌)等多方位的优势;另一方面,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大数据公司星罗棋布,早就开始了跑马圈地。市场的成熟程度超过了4年前的P2P借贷,而行业巨头的实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新来者面对的业务门槛和竞争压力将远胜于P2P借贷。

如同其他信贷业务一样,消费金融的核心包括获客、风控和资金三大要素。我们假设新来者具有优秀的风控能力(这一假设基本上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在获客端,其成本远远无法与大型电商相抗衡,在资金端则远远无法与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相匹敌。目前,成功的消费金融创业公司大多走了自建场景之路,即自行搭建或者嵌入某个消费场景(线上的电商或线下的交易渠道),利用前端的获客优势和后端的数据技术形成风控能力,进而引入银行、机构资金有效降低了资金成本,从而保持对客户的吸引力。

这一路径对创业公司的要求极高,需要同时具备商务推广(与B端商户合作)、大数据分析(包括对B端商户的选择和对借款人的分析)和金融风控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解决资金成本的问题。大量电商机构则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来获得低成本资金,天然拥有资金成本优势的银行不甘示弱,同样积极与电商平台、大数据公司合作,解决获客成本和在线审贷问题,其优势也将日益展现。

对于消费金融来说,获客优势和风控优势最终都必然转化为资金成本优势,无论是细分领域的渗透和技术驱动的扩张,最终必然会以能否获得低成本资金的青睐作为成败标准。毕竟,(小额)消费金融与经营贷、周转贷不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它都很难称得上是“刚需”,因而借款利率的弹性较小,无法像后者那样,通过极高的借款利率来覆盖获客、风控上的差异。

因此,在消费金融领域,服务机构资金成本的变化将成为一个风向标。我们预计,大部分成功的消费金融服务机构(除大型电商和持牌金融机构之外)同样会延续未来P2P借贷平台之路,成为中介公司、技术公司或助贷公司,而未必包办从获客到风控再到资金的消费金融完整链条。在此激烈竞争和演变过程中,互联网消费金融在规模上的突飞猛进将持续数年,直至监管趋向严厉、行业集中度显著上升,窗口期结束。

区块链热炒不休,但是暂时很难看到落地案例

如果把2016年作为区块链之年,估计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区块链之风骤起,无论投资界还是银行、证券、保险业都对该技术趋之若鹜,各种创业公司、联盟纷纷成立,似乎其在应用上的爆发已经指日可待。

但是区块链作为一项极度前瞻的技术,它需要网络设施、监管环境和社会契约的密切配合。从源头上来讲,这是一项为躲避监管而诞生的技术,采取了以牺牲存储资源、通信资源、时间资源和计算资源来换取“安全”的策略。其制约在于:单靠该技术无法全面解决端到端的安全问题,而普通人又无法自行形成共识和机制来弥补其安全漏洞(例如黑客偷窃问题、原始数据诈骗问题等),仍然需要引入外部监管力量。而一旦引入监管,其社会成本优势可能荡然无存,或者导致“去中心化信任”的坍塌,沦落为一个全冗余的分布式存储系统。

篇3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政策利好,使得消费金融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追逐,形成了银行系与产业系各具优势的主体阵营。在逐利资本助燃消费金融市场热度的同时,各类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断,出现了面向不同客户群体的市场细分格局,同时演化出各类差异化的业务模式,也带动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产业链化良性发展。

未来金融蓝海:消费金融

在全球经济持续承受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整体保持了中等发展速度。伴随着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消费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15年我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6%,虽已取得了持续性增长,但与发达国家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这指标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为持续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形成“消费升级-需求扩大-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国家政策层面也在不断释放培育消费群体、促进消费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积极政策。

同时,消费金融业务通常无需担保、简便高效,依托科技手段,可实现现场申请、即时审批、实时放款的优质客户体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简化了信贷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满足了客户对便捷性和时效性的要求。

因此,在市场空间的吸引下,在政策的引导下,在业务模式的驱动下,除传统金融机构致力于消费信贷业务创新发展的同时,拥有消费场景的电商巨头、具有互联网基因的金融与非金融机构也不断尝试涉足消费金融业务,消费金融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已从2010年的7.5万亿元,持续增长至2015年底的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近20%,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蓝海(图1)。

中小银行的发展良机

在传统金融业务竞争中并不具备绝对优势的中小银行,在消费金融普惠而无歧视性的环境下,与大银行和电商巨头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消费金融业务的独有特点与发展趋势,赋予了中小银行更多的创新优势,也为其带来发展良机。

消费金融的客群定位与中小银行客群相契合。中小银行的客群定位往往略低于大银行,与消费金融等共享经济下的普惠金融创新业态的客户定位具有同质性。中小银行对此类客群的掌握与了解,使其更易于贴近客户,实现客户需求导向的产品创新。

消费金融小额分散的特点致使大银行无法顾全。消费金融业务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现阶段大银行无暇顾及或不愿意投入。但大众客户数量大、潜力大,只要针对大众客户的不同消费需求,积极开发和创新种类多样的小额消费信贷产品,并形成一定规模,同样可以带来丰厚盈利。

消费金融是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要举措。消费金融业务对资本需求少、盈利能力强,与中小银行体量小的特点相契合,也是其应对利率市场化后利差缩小问题的有效举措之一。

作为中小银行中的一员,包商银行作为一家从走向全国的城商行,在依托区外网点逐步实现全国运营的同时,契合当前国内大力倡导的普惠金融发展理念,也在积极谋求新金融时代的转型发展,在进行数字化银行――有氧金融战略布局的同时,创新性地打造了互联网金融扶贫平台“马上帮”,将互联网金融引入社会责任承担领域。目前,消费金融也已经成为包商银行转型发展布局上重要的一环,通过与各业务单元的联动,可形成战略协同、业务协同,共享平台资源,将为整个集团带来稳定的客户群、更加完备的业务及产品结构,从而增加综合竞争力。

中小银行如何发展消费金融实现弯道超车

在消费金融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中,中小银行更应紧握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契机,谋划转型发展路径,从而实现完美超越。

大数据征信思维,多样化信用数据来源打造立体风控体系。作为持牌机构,中小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拥有人行征信的天然优势,可以成为其风控的基础与核心。但消费金融的普惠性决定了中低端客群的纳入,而人行征信仅35%的个人征信记录覆盖率,难以满足以信用为基础的消费贷款业务需求。大数据征信思维的应用,通过对来源于政府组织、第三方征信机构、网络爬虫技术等多样化渠道的客户身份信息、教育背景信息、社交网络信息、GPS位置信息等多维度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与建模分析,实现了对客户征信的立体画像。通过数据来源的不断演进和数据模型的持续训练,具有学习性和前瞻性的消费信贷风控体系会愈发精准。

将前沿信息技术应用于消费金融,提升中小银行的竞争力。在互联网金融的新起点上,在共享经济的引领下,前沿信息技术已成为共创共建的公共资源,如何应用与场景化才是关键。中小银行在拥有与大型金融机构平等机会与起点的同时,能够以更灵活轻盈的体制机制,实现更快速的转型发展。在数字化技术迎面而来的世纪,将前沿的底层信息技术,如区块链、生物识别、数字加密等,植入与融合在消费金融场景中,服务于更快速、精准、数字化的业务需求,从而打造信息技术核心竞争力。

借助线上模式发展消费金融,助力中小银行线下网点壁垒。过去十年间,消费金融业务经历了“纯线下――线下线上相结合――纯线上”的发展趋势,线上模式已经成为确定性的主流。不具备线下网点优势的中小银行,更加适合将线上模式作为发展重点。而较之线下模式,有了线上风控和信息技术的支撑,线上模式将拥有更高的业务效率和更低的获客成本。随着全行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发展,线上场景已不再是电商的天下,很多传统行业也已经从线下转为线上,如教育、医疗、旅游等,为消费金融业务的线上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切入场景。此外,线上发展的行业标准化程度高,业务对接的难度小,能够迅速形成与流量入口间“业务提升-获客导流”的双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