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篇1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解决学习语文的困惑。在困惑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找到解决困惑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困惑;探索;对策

目前,全国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我们教师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新课改理念。然而,通过我们基层教师近两年的新课改实施体验,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伴随新课改的一度推进,却产生的诸多困惑,致使我这位小学语文教师,时时有种凌驾于新课标课堂而无法适从的感觉。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这些困惑,一天得不到解决,教育部推进实施的新课改理念也就一天得不到突破,语文教学的意义更将随之付诸东流了。所以,它们如鲠在喉,必须得说出来,望各位资深同仁能予以“解惑”。

首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用。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方法驻点学生勇于探索,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可是,在一个班级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这样就是使得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失效。

其次,怎样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而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课堂上只有少数同学能参与,其余学生仍是被动,似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于是,就成了我们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虽然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也能常见诸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审视当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实,甚至去了解那些常年司职小语的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存思惑。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小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之事。就笔者任教的班级来看,学生是源自全乡数所村小的三年级学生。接班之始,班级39多个学生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声若蚊蝇,更不肖说其它语文能力了。而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偏低的小孩子,除了循序渐进,除了细育漫化地牵扶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虽然其它农村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学生景况或许有较好的机遇,但未必好多少。

篇2

升入初三后,很多学生初中阶段的个性特点已初步形成,所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其自身优势弥补劣势是最好的选择。张海津首先传递给学生的是她充分的信任,唯有信任才能让学生愿意倾听教师的谈话,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经过张海津在初三年级一年的指导和辅助,每个学生都会变得更加自律和成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中。

张海津曾带过一个班,班中的一个学生与别人打架,全班学生都会帮忙。对这个班张海津有惊喜,因为他们有独特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困惑,因为总有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但是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张海津总是先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听他们讲述事情的经过,帮助分析对错得失,而不是一味地横加指责。几次之后,张海津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就连曾经桀骜不驯的小群也把张老师当成了亲密的朋友,在张海津的教导下,小群逐渐克服了暴躁冲动的问题。“努力控制你的情绪,否则它就会控制你”,这句话是张老师对小群的忠告。逐步成熟起来的小群逐渐告别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错误思想,他告诉张海津,不想听讲的时候打起精神也要听,看书困了冷水洗把脸也要继续看下去,张老师的鼓舞是他最大的动力。快中考了,学生们忍着疲劳、顶着压力,学会了控制自己各种消极负面的情绪,一起拼搏奋斗,终于取得了班集体的最好成绩。

她,很喜爱古典文学,长相清秀,不爱说话,举手投足流露出古典的雅致。刚上初一时,她不被任何人注意,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角落中;初二时,她的语文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初三时,她吸引了所有学科教师的注意,因为除语文外其他学科成绩都较差。课堂上,张海津会在偶尔的目光交错中让她读到欣赏与关爱;作业本上,张海津不时地表达出对她的才情的关注与青睐……有一天,她终于抬头望着张老师淡淡一笑,张海津知道她和老师靠近了。从此,她的语文成绩更加突出。师生有了沟通联系本,在这个本上她和张老师说说心里话,有时也探讨一些诗词,总之,这种联系成了一种习惯。她整个人也变得开朗了,快乐了,觉得有人理解她了。每天中午吃过午饭,她和张老师坐在一张桌子前,一个备课一个学习,过了一些时候,她开始向张海津讲物理、讲化学,她讲清楚就证明她懂了。中考时,她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师生对视一笑。那年教师节,她写了一封信:“张老师,从小学到初中,您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我每次犯错误,您找我谈话,我几乎都会哭。因为我觉得感动,我知道您是为我好,虽然您有时也会批评我,但我从没恨过您。真的很感谢您,在经过了这么多事情之后,依然对我这么好。我想,我不会忘记您的,您对我说过的感动的话,您抚摸我的头的手,微笑的眼神……我都不会忘记。我会记得,曾经有一位老师喜欢我,关心我,一位对我很重要的老师,她叫张海津。”

对于每一个学生,张海津都是以诚相待。她尊重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尽其所能地帮助学生找到属于他们的正确的人生方向。张海津得到了学生的信任,更得到了师生诚挚的交流。

参加工作之初,张海津利用周末和假期将初中三年六本书所有的字词、文学常识、诗歌赏析和复习卷中的所有习题均录制成了电子版,并且将六册书所有的小说和散文每一个重点语句的答题思路进行分类、归纳,得出了课外阅读的答题方法。因为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系统梳理,张海津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她的语文教学能力迅速提高,所授课班的学生受益匪浅。虽然一字一句的录入让张海津倾注了太多的努力,但她将这些内容都发在了自己的博客上,供大家参考。中考前,她带领学生做了一个时间表,甚至细化到了复习的页码,这样,学生复习起来更加系统。因为诸事想在前做在前,她所任教的各个班中考成绩都名列前茅。

曾有一位老校长说过:“无论走在教学区的哪里,都能听到张海津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对此,张海津解释道:“教师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上课,学生就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听课。在课堂上我喜欢用我的激情感染学生。学生会觉得语文课堂节奏很快,而我不留作业,向课堂要效率。我要把知识讲解、作业落实、能力提高都放到课堂上,所以,教学效率必须高,学生在我的高效教学中无暇分神,上课的听讲状态一定是好的。”张海津的语文课堂上没有笔记本,她要让学生懂得,记在脑海中的才是自己的。

张海津的语文课不枯燥,时时响起学生的欢声笑语。讲古文时,她会像说评书一样为学生们讲课文,学生记忆古文中的重点字就很简单了。她也会编一些顺口溜辅助记忆,如,“行是走,走是跑,小步快走就是趋”等。语文教学,知识的迁移也很重要。如,在讲《曹刿论战》中的“辙”和“轼”,张海津就会讲到“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他们的父亲苏洵是希望两个人一个能够“高瞻远瞩”,一个能够“脚踏实地”,这样,学生记忆起来就简便多了。讲现代文时,张海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有深刻内涵、写得优秀的语句,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张海津充分做好语文教学的课下功夫,带给学生一堂堂精彩凝练的语文课,她用自己的努力与智慧为学生化解了一个个语文学习的难点,让学生们看到其实语文很美好。对学生而言,语文很能吸引他们,而张海津就是他们快乐学习的领路人。

近几年,张海津所带的班都是在初三年级接手的,每个班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初三一年又是时间短、任务重,很难形成新的班级特色,所以,她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个体(班集体)长处为核心,通过对学生“以长促长”引导其形成相应的班级特色,创建特色班集体。

篇3

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只有从校园内到校园外、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生活的细节之中,拓展习作训练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帮助他们养成生活学习习惯和习作习惯,进而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范例和仿写相结合

习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综合表达训练,它既可以衡量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理解的水平,还能考查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能力。所谓习作能力,就是指对客观事物、对生活情境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有人常说,对生活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决定学生习作的优劣。

学生写作文,要学会把看到的人、事、物用文字描述出来。要写好作文,不妨从仿写开始。例如,要求学生描写动物时,指导时先提供一些范文。如三年级的课文《翠鸟》有这样一句:“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的花纹。背上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按范文的结构描述。这样既有范文,又有实物,学生就有话可说,从容落笔。

为了检查学生所写的动物是否真实合理,教师可让学生隐去习作中的动物名称,当众朗读自己的习作,大家来猜他所写的动物。这样,在热烈的气氛中,总结猜中的原因是作者抓住了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形象的描写,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描写物品、景物、人物等,都可以采取观察和仿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训练。这种基本功练得扎实过硬,学生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写什么就像什么,作文水平就能逐步提高。

二、观察与积累相结合

作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学生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最后东拼西凑出应付差事的习作,这样的习让评阅教师读来,乏善可陈,空洞无物,语言干巴。那么如何改变习作教学这种困顿的局面,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呢?我认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广泛猎取生活,深入挖掘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宋代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我们的习作教学有深刻的启示。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所在。学生之所以作文时无话可说,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在对生活素材的选取上有很大的局限;二是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不留心观察、感悟等。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健康、广泛的志趣多方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多元性,乐观积极地投入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活动实践中。这样,那些小到蚂蚁搬家,大到日月星辰,都是他们习作的素材。

三、指导与示范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写下水文、范文,这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具有强大的带动示范作用。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因此,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指导示范,既要动口,还要动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游泳当然要教些游泳的道理,但教的人熟悉水性,跳下去游一阵子给学生看看,对学生的好处更多。”可见,习作教学中教师主动示范,常常“下水”,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启迪学生作文思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下水方知水深浅,下水方知习作艰。如,在指导学生初学写作议论文时,学生总是感到无从写起。这时,我先将自己写的下水文展示出来,让学生去读去感去悟,再听听他们的意见,并结合自身体会,谈写好此类习作的我的感性认识。这样有的放矢的指导,比随便念两篇范文给学生模仿效果要好得多。再者,师生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了习作的积极性。这样指导、练习,示范,感悟,学生习作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阅读与练笔相结合

语文课本中选文多种多样,包罗万象。因此,我有意利用大作家的优秀范文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模仿。在学生学习之前,要求他们准备相关的习作片段,然后与优秀范文对照。在此基础上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与自己的习作不足,再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这样在写——读——写的过程中,学生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学以致用,以读促写,读写共进。

篇4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顶梁柱。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语文教师的述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师述职报告1

这一学期我担任高二(三、四)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个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提高实践水平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节课,大到一个学期;近到上一节课说错的一句话,远到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层次思考。虽然它们都还很肤浅,但我相信“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开学以来,我一直坚持作业的认真批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_、_、_、_等几名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三、深入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语言文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高一年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学生之间互听互评,共同积累,共同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并且,通过评奖活动,选出了口才的学生,如_、_的、_等。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最后,让学生进行摘记,并对学生的手抄本进行定期检查,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过近两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其中的艰辛与甘甜。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我们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题。

(一)对课标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用解读的课程标准。现在的课程标准有那么多解读的书本、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原因无非有二,要么是课程标准太难,太深奥,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也知道一般老师是读不懂的;要么是对一线教师的不相信,课程标准制定者害怕一线教师读不懂;

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通俗、详细,一看就懂,如此教师才能用好;应该把解读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这样才能做到专家研究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

(二)对课堂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是表演的课。现在有的课放得很开,但收不拢,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唯独读书不多,课堂上嘻嘻笑笑,气氛十分活跃。可仔细一想学生真正学到的语文知识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课,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甚至离开了书本去大谈从网上看到的新闻。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样的课听多了,我们的老师都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语文课怎样上了。

(三)对教材的困惑

1、对必修内容的困惑。

高二语文必修五和选修1集中了高中阶段近80的古诗名篇、以及部分文言名篇,教学内容重,教学进度紧张。而且因为一味的赶进度,使得每堂语文课都上得满满的,而语文课所必需的一些课外趣味补充,因此都被忽略了,语文课索然无味。

2、对教学重点的困惑。

现在的教材自由度很大,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和要求都很少,这一方面是扩展了教师的能动性,但是对教师来说是增加了难度。我们的老师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

语文教师述职报告2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__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师,现任专业技术职称是小学语文一级教师。从教十一年,二零__年获得现任职称。在现任期间里,本人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下,担任了语文教学工作。几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现具体述职如下:

一、班主任工作

在担任4至6年级班主任工作中,做到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管理,积极与家长配合,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针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实施制度量化制度的管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清洁卫生等良好的习惯。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集体。几年来,班级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并在作文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贯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以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实验专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艺术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充分得以自由地运用。

三、第二课堂的开展,因材施教,做好培优工作

抓好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学。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发掘有语文兴趣、特长的学生,组织他们在第二课堂进行培养,并按年龄、基础等情况分为语文兴趣小组初级班和创作班。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计划、步骤,方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教学。学生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后,语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校的支持下建成本校特色的书法班、文学班,各方来宾对学生的表现有着较高的评价。并在精神上支持我们的做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校的文化氛围。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

20__年_月_日

语文教师述职报告3

从执教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的举止行为要更加规范,因为从今以后我将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下一代,我要对他们负责。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思想进步的教师。

要想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健康进步的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每周五我认真进行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地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我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因为爱是无声的语言,是沟通与孩子们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我报着一颗爱孩子、爱工作的心精心的呵护着我的班级,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好朋友,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积极主动与他们相处。在课上只要是对学生有好处的,我都会尊重。在课下,与学生共同解决难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会不厌其烦的回答他们。学生的成绩总会有好坏之分,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的给以热情的帮助。意图使出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我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开成自已的教学风格。我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

语文教师述职报告4

尊敬的领导:

您好!

这个学期我担任一年级_班的语文教学,我和孩子们的语文学习生活是这样的。

一、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为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刚开学的二个星期里,我着重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讲讲、说说说,到现在来看,我班学生大部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我主要在注重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努力。

(一)注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

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与年级里、科组里的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在开学后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学儿歌、摘苹果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爱学拼音敢用拼音的兴趣。我还在学生中间大胆尝试了给老师写信,老师回信。给妈妈爸爸写信,给爸爸妈妈讲一个床前故事等活动,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用拼音的兴趣,并且或得了很大的满足感。

(二)认真抓好识字这一关

低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最多的。我教学生学习运用识字方法,自学生字的音,形,义。学习辨析形近字,用熟字去学生字,跟据形象会意,形声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记住生字的音形义。在教每一课的生字前我都要求学生用生字去组多词。学生字时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学生字课文中识字也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助拼音会读句子,并弄懂句子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同时把识字和写字紧密联系,每周利用写字课训练学生写铅笔字,开展写字比赛,对写得好的贴出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及时进行纠正,要求学生补写。每课的词语都要听写或看拼音写词语的练习,对字词不关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补做。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课外进行阅读,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语文教学不是短暂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基础知识才行。今后还将继续努力,使一年级小学生扎实地掌握拼音和汉字,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

20__年_月_日

语文教师述职报告5

本学期,我任教三年级的语文,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自觉遵守《教师法》,结合当前的社会进展,教育改革的形势以及学生的实际,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研、教育、教学的能力。我任教的班级教学质量也能达到学校制定的成绩指标。现在将我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在教学工作岗位上,我认真执行教师的职业

道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服从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一切从集体利益动身,为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尽职尽责,坚守岗位。做到坚持早到学校,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不无故请假,认真执行学校的作息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

二、与学生和睦相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要使自己的教学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喜爱自己,亲近自己。因此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爱是一种无私的爱,爱得深沉,持久,学生对老师的爱往往刻苦铭心,终身难忘。我在实践中寻到了"对症下药"的良方,就是:治理好班级学生,要学生都喜爱自己,首先是深入实际,从每个学生入手,一有空我就常到班上去,除了尽快地认识学生的名字,幸免弄错学生的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他们的兴趣、性格、学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同时明白了哪些学生的性格是内向的,哪些学生的个性是好动、顽皮的。从中寻到制订关心学生上进的方法,做到有法可依。确实,沟通与交流成了师生之间的一条重要桥梁。由于我常与学生促膝谈心,和睦相处,逐渐地我与学生的关系更为紧密,从中也物色了一些得力的助手协助我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自订学习的奋斗目标,制订好,增强学习信心。

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差悬殊,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是不可能的,老师靠硬手段去压更是不行。如何办好呢?我一改以往的教育方式,采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治理,自我约束,由家长协助监督。让学生自己订出每一单元测试的目标成绩,每个人都以第一单元测试成绩为基础标准。指导学生订目标成绩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订出的目标成绩要明确,要紧紧围绕自己的目标成绩去学习。每次订出的目标成绩都先由家长过目、签名。每次实现了目标成绩都在班上给予表扬、鼓舞,并向家长报喜。不能实现目标成绩的则鼓舞他努力,直到达标为止。在实施学习目标时,我还采纳了"一帮一"的方法,以优带差,营造一种互相学习,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诱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明白个人成绩关乎到整个班集体的荣誉,能否取得先进班,班级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因而我通过各种途径,鼓舞学生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共同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成绩而奋斗。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强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学习成绩终于能达到学校的成绩指标。

四、家访工作。

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取得好的成绩,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老师的教导外,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我专门注重家访工作,除了利用电话与家长联系,互相沟通教育小孩外,还利用节假日、晚上亲自到学生家中与家长座谈。我觉得家访工作做得好,是教育学生的成功之路。

以上是我本学年度在思想,工作,学习上所下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有待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不断地挑战自我,努力向上,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5

(1)习作能力要素不明晰,缺乏针对性,效能低

教师在实施习作教学时,往往在教学目标上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例如,习作能力的内涵丰富,有立意、选材等方面的要求,有些教师并不明晰每堂习作课的能力目标,以及各个学段之间的序列,导致低、中、高各个学段的习作能力要求特点不明显、内容重复、方式单一,总体效能低下。

(2)课标学段目标笼统,实际教学指导不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习作目标中有三个学段的要求,但是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学年和学期目标,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要教的内容和方式比较模糊,评价标准也不清晰。

(3)教材编排序列模糊,要求不明确,内容宽泛

纵观人教版教材的习作内容编排,我们会看到由于它主要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罗列,同一或相近的内容多次出现,抑或是对于习作的内容并未明确表述,写作内容自由发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这对教师的课堂习作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落实面临很大的挑战。

(4)目标笼统不明晰,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但对各学段习作的具体目标表述笼统,不少教师对各学段作文教学目标序列不清、定位不准。各个学段习作教学界限模糊,使得习作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经验化和形式化的居多,无法精确地对习作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价。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要积极构建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导向的习作教学目标序列,把笼统的学段目标逐步细化,分解到各个学期,梳理出既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实际教学的习作教学目标体系,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一、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习作目标体系

1.年级习作目标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按照学段设定“目标与内容”,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便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把习作能力的诸要素划分为三大维度,即内容表述、结构组织与语言表达,对学段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梳理补充,构建以习作能力为核心的年级习作教学目标序列,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发展有据可循(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习作年级目标是培养观察、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表达等习作能力。例如,内容表述能力从第一学段的学习写简单句式和段式,到第二学段尝试使用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较熟练地运用不同句式和段式把内容写完整、写清楚,到第三学段熟练地运用句型和段式,能对自己的独特感受做细节描写,将学生的学习内容细化与具体化。这三个学段的习作能力目标是从低到高、循序渐近的,不仅关注在习作活动中的智力技能,还对写作活动中总体语言技能的纵向发展给予连续性关注,如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标点符号的使用、习作的修改等,这又构成写作活动序列的另一线索。

2.单元习作目标体系

根据以习作能力为核心的年段习作教学目标序列,结合教材,教师可以制定出具体的分册习作教学目标序列,在年级目标的指导下分层细化目标,构建以习作能力为导向的习作目标体系。

在目标设定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段特点各有侧重,把必须达成的目标定位为单元习作教学目标的核心目标,但核心目标和习作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螺旋上升的整体。教师在运用这套习作能力目标体系时,可以清楚地明了每个单元习作训练的重难点,在备课过程中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突破难点,为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习作目标教学策略

1.整体解读,心中有序

同一主题的习作在不同年级多次呈现,是简单的重复还是各有侧重、螺旋上升?教师能够发现在人教版教材中同一主题的习作内容众多,如写人类、写景类、写物类等,这是我们最感困惑的地方,常常因为没有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导致教学目标缺位或越位。其实,小学阶段习作教学虽然在不同的学段会出现相近的主题,但其目标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如果教师把同一主题的习作能力目标进行对比,能使原先隐性的习作能力目标显性化,便于教师日常教学操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例如,写景类主题的习作在人教版教材单元习作中大约出现8次(见表2)。

由表2可知,同一主题的习作能力目标有一定的序列,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而设定,在不同的学段与年级各有侧重,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目标,而是有相对明确的引领方向。例如,同是写景类主题,第一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观察和发现,让学生有序观察、细心观察、观察并发现,真正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运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尝试模仿不同的段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初步实现写清楚的目标。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语言的个性表达,在景物描述中加入学生自身独特的感受,寄托情感,最终实现具体写作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形象的感知、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与情绪的感染过程中,体察、玩味和领悟描绘场景形象、述说故事的语言形式,积累语文经验,学习表达技巧,掌握语文规律。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组织和开发,在领略、模仿与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说话、写作。

2.全面落实,各有侧重

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应习作教学目标的序列进行有效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习作目标要求从学生的年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等特点出发,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侧重学生词语的运用,说清基本句型,增强表达自信,储备基本的词汇和句式,逐步过渡。二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从句入手,侧重各种句式训练,逐渐向段过渡,鼓励多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教学则侧重于观察与发现,学习基本段式的写法,能够运用不同的句子表达相同意思。到六年级时,习作教学目标则侧重修改能力的指导,强调能对文章的细节和整体布局做出润色修改,关注个体的独特感受,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下面以第二、三学段的三、五年级为例,具体介绍序列培养的侧重点和方法。

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始阶段,从习作教学目标的序列来看,教师关键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有内容可写。那么在习作能力培养中,教师要根据习作教学目标的序列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乐于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学会一定的观察方法,从身边的具体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多感官的观察体验,这是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方式。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保持一定的观察时间,专注地观察,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和感悟。

例如,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习作“秋天的画”,在进行习作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完成以“寻找身边的秋天”为主题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记录它们的变化(见表3)。

对三年级刚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而言,这种主题式的观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成为观察的有心人,学会用观察的方法从生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有效地点评与反馈,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能力的有序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加以有效整理和归纳,将其变成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习作素材的资源共享,为中高年级的习作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的习作教学就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正确使用一定的表达方式来刻画细节。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吸收积累大量优秀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形式,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运用阅读积累的优美语句和具有新鲜感的语句,尤其要增强文章的细节描写,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把习作目标分解到阅读教学中,利用读写结合这一零存整取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进行单元习作之前就有充分的准备,进行自然而有效的表达(见表4)。

本单元的习作核心目标是怎样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四要素把细节写具体。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整组单元的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有机渗透,利用仿写、朗读、阅读、体会等方式逐步实现单元习作的核心目标,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积累习作的技巧与方法,在读写结合的片段仿写、扩写、续写中迁移和实践,最终达成习作的核心目标,提升整体习作能力。等到了正式单元习作时,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习作经验和方法,加以正确的选材引导,习作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3.循序渐进,形成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专题为主线安排单元教学,教材多为阅读教材,没有真正的作文教材。但习作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教师要树立全程关注的意识,根据梳理序列,让听、说、读、写形成统一的、开放的训练体系,不仅在作文教学中,更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技术”,全面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引导学生真正地从阅读的体验表达走向习作的实践表达与习得言语,从而经历习作的全过程。

教师会发现在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中,它们的目标设定之间是互为相关、螺旋上升的。按照写作题材划分,如童话,它的习作教学目标序列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三(上)和四(上)中都有写童话内容的习作,但习作目标的要求却不相同。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正在干什么,对故事经过的完整性并不做过多要求。而四年级的习作目标则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尝试把故事经过说完整,对内容表述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到了五、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可以是科幻类的童话,这个要求就更高了,学生不仅要关注完整性,也要能深入地刻画具体的情节。

由表5可知,按照习作的内容和能力维度划分,习作目标也是遵循习作能力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因此,任何习作技能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目标中的序列,清楚地把握年级特点,落实基础目标,对其他目标留出的空间不设上限,让学生始终保持习作的兴趣,逐渐形成习作技能,提高习作能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运用,教师就会发现在习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影响习作能力的因素众多,如何体现习作目标体系的延续性和增量性,明确各年级习作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要求,探索习作能力评价方案,让这一体系更具实际指导意义,便于教师使用和操作,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朱作仁,李志强.论学生写作能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发展阶段[J].教育评论,1987(4).

[2]孙素英,肖丽萍.认知心理学视域中的写作过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

[3]吴忠豪.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余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

1 传统文化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重点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孕育的瑰宝,也是每个中国人应该了解的相关知识,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所以从小学起,在相关的语文教材中就会出现一些相对而言简单、易懂的古诗词让学生从小就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学习古诗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化最直接、最有效、最简洁的方式。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古典文明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更要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化组织能力、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还要培养小学生记忆方面的能力和想象等等方面的技能。可以说,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古典智慧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段施教

一、二年级我把古诗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为后期古诗的学习积累材料,夯实基础。从三年级开始,在古诗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这样七个教学目标:1、知道作者;2、知道朝代;3、会说词义;4、会说诗句的意思;5、知道写的景(事);6、知道抒发的情感;7、会背、会写。其中1、2、7为自达目标;3、4为合作导达目标;5、6为助达目标。在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时,告诉学生“招”是牧童示意路人不要出声、悄悄过来,告诉他去路(“招”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是“摆”的意思)。《梅花》中“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实际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江雪》“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我在教学中对于景、情理解,体会,不拘泥、不苛求,能说出“寒梅遨雪图”、“寒江独钓图”,能体会到“渔翁不是真正在钓鱼”、“梅花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就可以了。3营造古诗词情景中的画面美

古诗词能够表达诗人对现实事物的寄托和赞美,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句子中所要描绘的画面,把学生代入画卷,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此刻的心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诗人以一个“望”字贯穿全文,“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在近处观望所看到的景色;“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通过眺望所引人遐想。虽然都是描绘望中景象,但差异却又各有千秋。近景唯美、别致;远景迷蒙、绮丽。通过诗人的描绘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

4 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前后古诗课文的联系。二是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古诗让学生学习。三是适当安排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这样读写结合,一举两得。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画画,真正走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根据以上的古诗教学要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

4 重视诗词的朗读

篇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几年前就下过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去传统化”最厉害的国家。这是好听一点的,说难听一点,忘祖最厉害的是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好古诗课,让古诗文的经典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融入孩子的血液,成为他们的基因,对学生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功德无量的事情。

一、关注文体,开掘“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从小学低段就开始出现,粗粗统计了一下,低年级有6首,中年级有12首,高年级有诗12首,词3首。古诗的量从四年级开始逐渐增多,五年级开始出现词,从教科书编者看,大多是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编排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编在五年级的古诗两首中,描写的是西湖的一动一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六年级的爱国诗篇,《石灰吟》、《墨梅》是六年级的两首借物言志诗。

在小学进行古诗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第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第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这样叙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古诗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淀作用,老师都很清楚,可是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却让我们有喜有忧。古诗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着老师。于是我们在各类公开教学中经常难觅古诗的踪影,有幸听到的也是这样的课堂:要么是让孩子不停地重复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师不停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大量的经典古诗进入课文以后,它所遭遇的命运,非常让人同情。

很多古诗课堂往往“滑进”这样的误区,“把理解诗意作为教学的全部”、“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教学千课一面。“析词――解句――入境――拓引”似乎已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模式化,年段特征不明显,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古诗教学价值的缺失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如何根据文体特征,基于学情,挖掘诗歌类文体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课堂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展现古诗词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

语文课程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低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教什么?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首先是把握诗意,了解诗的内容,这部分必须扎实;其次是意境,古诗描绘的场景,怎么样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是一门艺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但一节课中情感体会到什么程度?教师应有所选择。古诗距今有上千年,诗的情感与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人生境遇都有联系,今天我们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的落脚点:关注诗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基于学情,研设“这一首”的教学内容

以《绝句》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先看教学内容。《绝句》这首诗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把夏天西湖满池的荷花作为描摹对象,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写景,明为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与热爱,实则抒发诗人对朋友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是“送别诗”的佳作。而且这种整首诗写景,但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作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其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手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是一首“别样”的送别诗。

再看学情。《绝句》是中年级的古诗,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古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正是孩子们喜爱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高年级的一首诗,古诗学习一般分为“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悟诗情”四个环节,五年级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解决前三个环节(“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但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都在描绘西湖荷花,体会诗人如何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希望学生能通过学好这首送别诗带动这一类古诗的学习。

最后看课堂。《绝句》可以分五步教学:激情导入“期待美”,初读古诗“节奏美”,赏读古诗“画面美”,诵读古诗“情感美”,拓展古诗“延伸美”。从教学中可以看出,作为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老师较低年级已有了明显的年段差别,这首诗具有明显的主题。学生对基本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数生字词需要学生学习。所以,老师在中年级古诗教学中首先侧重的是学生对诗的认知,将诗意说明白,领悟“含”字的意思。其次老师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看到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最后是引导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背诵,为将来在语文学科的发展打基础。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节中年级的古诗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可以呈现以下几个教学特点:第一,注重吟诵,让学生得其韵。读诗句时,不仅要关注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注意押韵。第二,注重情境,让学生入境。如老师出示西湖十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写其他景,而独写此景。诗人是如何写出这别样之美的?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景色的美,更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写作方法。第三,注重悟情,体会这首诗的别样之处。这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送别诗,教材中前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平时积累有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这首不同,单单诵读诗句,让人感悟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夏日荷花图,但勾连题目,浓浓送别情才浮出水面。如何在五年级初识一般送别诗的基础上拾阶而上,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不同写法呢?老师不仅要关注诗文,还要研读诗人的经历,写作的背景,这样文中蕴含的情学生体会时就水到渠成。

这节课是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比较中年级,我们发现诗的思想感情比中年级更进一步。作为高年级的古诗佳偶写,老师教学的侧重,已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还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的独特审美能力,感受古诗凝练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

篇8

    理论话语为主,案例分析也多以中国文学为主;有的篇章则侧重于西方话语系统和西方文学案例,缺少前后话语的统一性。从整体上看,童本教材还是以西方话语系统为主,密集的西方话语体系让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有时会感到困惑,更别提大学一年级未经过任何学术锻炼的学生了。通过调查发现,有的教师为了避免照本宣科,会按照其它版本的教材进行授课,而其它版本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童本教材存在很大差异,这会让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认知不统一,对文学理论课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产生质疑。所以,我们认为,虽然童本教材的“宏大叙事”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但还是要以其作为基础,适当地加以开拓,融入其它教材的观点和思想。针对童本教材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童本教材的修订不仅是补充文学理论的前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教材的内涵和品质进行修订。首先,要注重对教材内涵的挖掘。

    杨明琪的《关于〈文学理论教程中〉几个问题的商榷》及徐可超《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中纰缪示例》等文中指出了童本教材存在的问题和失误,当然有些问题可能是因为学术背景的差异造成的误解,但这充分说明了童本教材在内涵的挖掘上存在不足。其次,要在概念命题和基本原理的阐释上多下功夫,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人们一般认为只有文学作品才有可读性,理论教材不必考虑可读性问题,语言越是艰涩、难懂似乎才能体现作者的水平。事实上,可读性是一切阅读接受的必要条件,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实现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建议教材少一些长句,尽可能多用一些通用易懂的概念,案例分析尽量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

    学生学习中的思维误区

    到了大学,学生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在中学阶段,学生形成了个案接受思维。进入大学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只有文学理论课程接触到的是一系列的概念和原理。从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就是要培养学生认知概念和原理,掌握概念和理论体系的能力,从而能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在教学目标的层层推进中离不开概念的分析和理论的推导,所以说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更注重抽象的理论思维。

    事实上是大多数学生没能认识到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他们依然从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等学科的特征来认识文学理论课程,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应该是感性的,而不是抽象的理性分析,所以学生总是倾向于用生动形象的标准来要求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他们希望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能像文学课程那样生动活泼,充满新鲜和情趣。正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思维上的误区,当面对没有生动形象案例的教学时在情感上就否定了文学理论课程,在学习中产生了逃避情绪和消极的抵御情绪,在还没有真正了解文学理论之前就认为文学理论的学习是抽象难懂的。一旦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判定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学理论课程的抽象性。种种因素造成了学生机械消极的学习方式,而缺少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看,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中补充了案例分析,这种方法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有时候案例使用不当反而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们要知道,案例是寄生的,是为了让概念和理论更容易接受,案例绝对不能喧宾夺主,过度地强调案例的作用实际上是异化了文学理论课程的本质特征,偏离了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方向和目标。而且,有些理论无法用案例分析来进行说明,过分强调案例的作用会影响到理论的纯粹性。从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看,理论阐释和推导的方式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更有助于学生理论思维的养成。

    基于此,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模式,养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习的积极性。这要求文学理论教师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不能只是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概念的分析和理论的推导,授课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认识和评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认为某教师的课程讲得精彩,并不是因为理论阐释得透彻,而是因为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增添了文学理论教学的感性色彩。大多数学生反应学习之后只是记住了案例,而对概念和理论本身并没深刻的理解。可见,学生思维中的误区,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授课教师的影响。

    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和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密切关系。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如何上好文学理论课程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自我评价。

    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都把文学理论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有些教师认为文学理论课程的开课时间不妥,应该安排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因为文学理论的学习要求一定的文学、美学等知识储备。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把文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归结为外部原因,认为是学生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了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种观念是有问题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及之前已接触到不少文学作品,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经验和审美经验。学生的知识储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但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在授课中要了解学生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去授课,把概念和理论转换成学生熟知的方式,而不是一味以自己的学术语言去授课。

    其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文学理论教学已将理论体系化,把文学理论重点放在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上,着重对文学本质论、创作论和发展论的讲解,而对文学接受及鉴赏的讲解则比较粗略。理论和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文本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认为文学理论课程应注重对文学接受和鉴赏的教学。通过接受理论和鉴赏理论的讲解,结合具体文本的批评和分析,提高学生解读具体文本的能力。当学生能领略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才会自觉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而对文学作品的自觉接受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

    最后,我们发现,高师院校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师很少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不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从而使高师院校开设文学理论课程的初衷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师如果不了解中学语文教育,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无疑是抓不到重点,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于将来学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不利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能适当选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作为文本例证,并从文论分析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理论的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为学生提供更为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文本例证解读,培养学生分析、审美能力,为学生走向中学语文教学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否则,学生感受不到文学理论的魅力,认为文学理论的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可有可无的,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物理电声传讯技术的发展,开阔了“听”,“说”的领域,这就迫切要求人们提高“听”、“说”的能力水平。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能力这一点,已明确写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因而,听,说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广阔的前景。

一、“听”、“说”教学的现代性特征

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人们运用口头语言来反映情况,交流心得,发疑解难,进行辩论、讨论,以及宣讲材料,接待来访,咨询问题等等,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说话能力,这正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应具备的语言修养。尤其是以高效率化、高社交化和高信息化为其特征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听、说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听”、“说”教学有利于促进“读”、“写”能力,具有综合性特征。

听、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读、写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的图表表示。

──────────────────

│听、头│吸收、│知识积累│转化、│说、写│

│(口头)(书面)│聚合│能力发展│发散│(口头)(书面)│

│──────│──│──────│──│──────│

│──────││──────││──────│

│信息输入││信息储存││信息输出│

──────────────────

──

─────────反馈─────────

──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听、说在整个语文智力系统中的位置。人们通过听和读接受了输入的信息,在理解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聚合,形成了知识的积累,也就是信息贮存,又通过转化、发散表达的过程,再用说和写的形式进行信息输出。从语言信息传递的方式来说,读、写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听、说是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口头语言能力强可以促进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又促进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容联系,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严重影响知识信息的获得。

叶圣陶先生强调:“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故而应当一把抓。”〔1〕他还说:“讨论语文教学,只谈读写,不顾听说,实为一病”。〔2〕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听、说教学。因为,它对其他语文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听、说教学有利于开发智力,具有智慧性特征。

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化,要求人们讲话清晰、简洁、易懂,要求人们做到:听得准、理解快、记得牢。这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变快了,谈话也要注意节约时间,讲求效率。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讲话人思维敏捷,针对性强,能废除种种套话、废话,似是而非的话。讲话要能出口成章,语脉清晰,用语严谨。语速虽快但要句句能让对方听得真切。同时也要求听话人具有较高的话语品评能力和听话组合力,做到听说的一次准确性。这些不仅对人们的听、说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对人们智力品质的培养也有较高的要求。

在听、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与想象力这些智力品质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听、说训练,可以使学生修正、完善自己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会在交谈时观言察色,从而控制讲话的语脉、重点和语速;可以培养学生在说话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提高说话效率。让学生在听、说过程中,能听清并记住对方讲话的内容,这样才可能有条理;有重点的复述主要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在说话时,能展开想象,能联想出一些新的想法,不断丰富讲话的内容。综上所述,听、说教学对于学和智力的开发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3、听、说教学有利于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的需要,具有全球性特征。

现代社会的高社交化,要求人们学会文明社会的交际用语,要能把话说得使人愿听,使人爱听,使人感到动听。所以应培养青少年学会社交语言,提高说话的艺术,以便妥善地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问题,培养与人和睦相处、遇事应付自如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高信息化,要求人们讲话准确、有条理和符合语言规范(语音规范、语法规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声音的留传和转换技术已日益完善,使得作为一种信息的口头语言,其传递、储存、检索、转换的功能已逐渐进入实用阶段。一些会说话或会听话的机器正在被加速研制,除了远距离的通讯手段——电话已为人们广泛使用以外,其它的语言机器已陆续问世。如口传打字机,口语翻译机及“机器人大夫”等。“机器人大夫”不仅能向病人发出一连串询问病况的话,而且能耐心地“倾听”病人的陈述,同时进行血压、脉搏等指数测定,并与储存在电脑中的病历相印证,然后打印出治疗处方来。我国的“计算机汉字语音输入系统”已由清华大学研制成功。这台会听话的计算机,有近一千字、词的字表,凡是在这个字表范围内的字词,你一念,就可输入到计算机里去,只需让计算机先熟悉一下你的口音就行。〔3〕如“阅读机器”,能够自动阅读一页书,把书面语言“读”给你听。还有一种时髦的“录音书”,专供那些没时间看书的人“听”书。目前电脑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与计算机的对话也越来越普遍,上述说话的机器,都要求讲话人的语言准确,并符合语音规范和口语语法规范,讲话要有条理,否则,机器就“听”不懂,拒绝回答或拒绝为你服务,影响对话的效果。

这些说明,口头语言交际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主要的交流信息的途径,必须认真进行听话、说话训练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才可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流与发展。

二、听、说教学训练的目标

听、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听、说训练应纳入语文教学计划,与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以读代听,以写代说。鉴于听、说自身的特点和长期以来忽视这两种能力的训练,目前尤应加强听、说训练。要从学生的听、说实际水平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项目,有计划地安排训练时间,并有一定措施检查训练效果,使听、说训练得到保证。

1、听话教学的训练目标

听话教学是对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听话能力包括人的听力(听觉能力),但又不完全等于听力。因为听力是指人的听觉分析器的生理功能,听觉器是正常人先天具有的,动物也有听觉器,在听力方面,有的动物甚至远远超过人类。而听话能力,则是人类特有的智力活动,是人对语言信息的认知能力,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听话能力的内涵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语音的辨识能力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口头语言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听话正是通过对语音的辨识来理解这语音符合的含义。每一种语言的语音都有其特定的结构法则和组合序列,使它和另一种语言互相区别开来。所以听话人首先要具有对这种语音序列的辨识能力,否则就无法理解含义。

②对语义的理解能力

对语词、语句、句群以至整个话语意义的理解是听话能力的核心。它包括:能正确理解口语语汇和常用书面语汇;能正确理解各种句式以及具有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理解句法含义的能力;对语言交际系统的辨识能力。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社会上不同的阶层或集团,往往都有以自己的习惯用语为主的语言交际系统。只有熟悉它,才能完全听懂他们的话;把握话语内在逻辑的能力,即对讲话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概括并迅速归纳出要点,在这过程中,那些重复的模糊的信息被滤掉,抓住了关键性的话语,进而形成了对整个话语系统的认识。

③对话语的品评能力

人们在听、说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话语的表面含义以外,还经常对话语的内容进行品评。比如体会那些含蓄话语的意义,探求讲话人的弦外之音,以及对话语内容的是与非,讲话效果的好坏,讲话人的风度等进行评价。

以上听话能力的三个构成要素,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听话过程中是综合作用的。

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听”的能力作了这样的规定:“初中一年级,听人说话,能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意思;初中二年级,听别人说话能够分析、理解其用意;初中三年级,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的意见和分歧所在,听议论性讲话,能把握住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这是从总体上对学生听话能力的要求。而在训练时,我们则可以将上述规定分解为以下几种听知能力,即听知注意力、听知记忆力、听知理解力、听知组合力、听知品评力、听知想象力等,从而从听知能力的深广度、综合性诸方面,进行分步骤、有重点的训练,并同时与说、读、写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2、说话教学的训练目标

说话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说话有独自的特点,说话能力的培养就要经过特殊的严格的训练。

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不单指说话的技能、技巧,一般还包括说话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其他智力因素。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说话的展开,表达的恰当,以及说话人的组织语言和控制语言的能力。所以,有人认为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和语言风格,就象一块试金石,能够大体衡量他的文化修养、智力水平和口语表达技巧。就表达能力而言,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都是“说”与“写”能力共同的要素,单就说话能力本身而言,其主要构成部分有以下三个要素:

①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

人们在说话时,一般都是先想后说,边想边说。想——就是组织内部言语。思考“为什么说?”“说些什么?”负责内部言语生成与组织的是大脑神经中枢。人的大脑就象一个加工厂,当听别人说话时获得的信息,以及通过眼睛看到外界事物获得的印象,就马上传递给这个“加工厂”加工,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或发生想象,或引起联想,生成了内部言语,即产生了压缩的语言信息——“语点”。这些“语点”又逐渐形成一种连续的、线性的意义体系,即说话人讲说的思路。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是构成说话能力的第一要素。如果主管内部言语的脑神经受到损伤,就会产生言语障碍,甚至丧失说话能力。

②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

人们说话的过程,就是把内部言语经过扩展进行编码的过程。即把“语点”按照语义加以扩展,同时编码为一定的词语句式表达出来。这个复杂的编码过程是非常短暂的,它是大脑自动化的功能。总之,快速言语编码能力是构成说话能力的第二要素。如果这种能力差,那么说话时由于一时想不起词汇而造成的停顿现象就多,或是造成词不达意……可见,加强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③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

当人们把内部言语经过扩展,并编码为一定的语句,还需通过发音器官,变成外部言语(有声言语),对方才能听到,语言交际才能进行。

有声语言是一种语音波。这种语音波是气流在通过说话人的声带、咽腔、口腔和鼻腔时,使空气发生振荡而产生的。人们的大脑神经中枢控制发音器官(口腔、咽腔、舌头)发出不同音高、音强、音长的语音波,形成一种可以让对方理解的语言符号,使编码的语句,不仅能表达各种意思,而且能传达出感彩。如果说话人善于运用语音、语调、语速、语量的变化,表情达意,那么说起话来就会增强表达效果。反之,则会让人听起来感到厌倦、困惑甚至反感,影响表达的效果。

其实,在说话过程中,由内部语言的生成和组织——言语编码或语句——外部言语(有声语言),是闪电般地进行和转换的,其间任何一环出了障碍,都会影响说话的效果。因此,说话教学的任务,要着力扣住说话能力构成的三要素加强训练。并且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说话训练与阅读、听话、写作训练相结合,说话训练与各种智力训练相结合,说话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说话训练序列化与多样化相结合,说话训练与说话考核相结合,说话训练与应用相结合等原则。说话训练要重视口语启蒙和普及教育,重视内容和形式统一,重在思路和语脉训练。

目前,普通中学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学中只着重于应试教育,忽视素质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的学校和教师深受只重读、写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观念守旧;有的教师仍习惯于采用封闭式、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法。所以,听、说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定程度上还是个“严峻”的问题。实际生活中存在有不少学生,张口说不明白自己的意思,词汇贫乏,条理不清,站起来发言时战战兢兢,未语先脸红,有的学生在听讲时注意力的指向性差,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距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甚远。这样的学生如何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如何能更好地投入市场经济建设?时代已强烈地要求把学生“听、说”的能力提高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水平。

总之,我们的青少年正面临现代化社会的挑战,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着“三个面向”的教育宗旨,培养出“四有”的人才。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不仅要抓读、写训练,还要抓听、说训练。听、说教学正是反映了强烈的现代性和时代的责任感。

收稿日期:1997—03—8

注释:

篇10

一、从说话入手,为写话作铺垫

刚读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差,他们看了一幅图,往往不知道怎样去表达,只是说图上有什么,而且说得杂乱无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并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下来。如在学习《家》这课时,我先引导学生从上到下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蓝蓝的天上有什么?蓝天下有什么?引导学生先说近处的景物,再说远处的景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地把图意表达清楚。在课堂上我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看到一幅图就知道怎么去看,怎样去表达了。在学生学会表达图意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话说得美些。在学习了课文后,我有的时候就创设情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内化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为学生的写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充分利用口语交际的训练,多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为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过渡到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会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

前苏联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收集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正式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语言积累少,才会产生“怎么写”和“写什么”的困惑。因此,一年级在学完拼音之后,我借助优秀的儿歌及注音文章,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背诵,以此来帮助学生进行积累,丰富他们的语言。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初步掌握拼读的基本技能,自己可以借助拼音阅读课外读物,我鼓励他们在每天的阅读中摘录一些好词好句,搜集在“采蜜集”中,并鼓励学生背诵优美、富有童趣的句子或文章。另外,指导学生摘抄或剪贴一些名人名言,生活百科知识,奇闻异谈,成语等。每周抽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使文章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使学生有用于习作的取之不尽的“宝库”。

如此天天的背诵、摘抄、积累的训练,使学生的书写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学生写好日记、倾吐心声奠定了基础。 转贴于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写话兴趣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养小猫、下象棋、学武术、踢足球……”哪一件不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我注意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

1.走进游戏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妨用游戏的教学模式来诱发学生的写话激情,喜闻乐见的游戏成了驱散学生写话恐惧的良药,每个孩子都会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在愉悦的“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贴鼻子”等游戏中,学生会不用老师提醒就全神贯注地观察,津津有味地讨论,轻松、流畅地表达出自己所看、所听、所想、所思,在玩中收集了写话的素材,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

2.走进自然

神秘美丽的大自然常常令学生好奇、兴奋,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话兴趣。如随着四季的更换,写写四季景色;还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让他们玩玩看看,看看写写,在大自然中体验,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写话。

四、运用赞美评价,享受写话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