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篇1

关键词: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思想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进一步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重庆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直辖市,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对重庆农村地区而言,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全面提高重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还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明确表示, “ 我在本书研究的,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首先是指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分配运动规律, 也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过程, 同时探索了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

1、经济发展的二重性思想。

二重性思想既是马克思的方法论,也是对现实经济现象、经济过程的客观反映。“ 马克思方法的精髓是应用唯物辩证法揭示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二重性学说” , “ 矛盾二重性不仅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 而且存在于构成客观事物的要素之中”。具体来说, 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属性, 同时也决定了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2、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比例性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并论证了“ 资本主义不协调发展” 的命题, 不协调发展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即资本积累和资本增值的矛盾、资本生产手段和资本生产目的的矛盾, 同时探索了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规律的问题。从整体上看, 整个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源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因此,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不协调性规律,并最终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3、经济发展的效率性思想。

马克思经济发展的效率性思想是指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劳动的有效率使用问题, 按照马克思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方法论, 在商品经济中, 能体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属性的只能是人们付出的抽象劳动, 因此, 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效率性针对的对象只能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劳动, 劳动的有效率使用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劳动时间的节约, 二是增加生产性劳动, 减少非生产性劳动。

4、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思想。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在时间上的延续性,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发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是辩证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 资本主义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在内在矛盾的推动下可持续性与不可持续替出现, 但最终的趋势是不可持续的, 甚至会趋于崩溃。

5、经济发展的动态性思想。

经济发展的动态性思想是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是马克思对经济发展思想的重大贡献。迄今为止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分析都以强调静态均衡为特征, 反映了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的、静态的和封闭的世界观a。而马克思经济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的, 即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

二、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1、西部重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按照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很难直接覆盖到广大乡村,而省级政府的投资也用于同中央政府的大中型项目的配套,农村小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靠县和乡政府来承担,而县和乡镇政府靠财政吃饭,连国家投资的项目的配套资金都难以落实,很少对农村小型设施进行投资,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格局。

2、生产盲目性,发展特色不鲜明。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是需要农村基层干部具体抓好的工作,但是许多村庄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可操作性强的实施计划,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性、重点性不突出。面对持续发展变化的市场,农民群众难以判断认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把自身的生产发展优势很好地挖掘出来,生产定位不清,导致了生产带有盲目性,发展特色不鲜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形成主导产业。

3、重庆农村种养殖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村经济新的亮点不多,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但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少,优势农产品种植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传统框架农业并没完全突破,新的亮点不多,农民增收的困难仍然较大,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4、重庆订单农业发展滞后,企业与农民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诚信关系,双方时有违约事件发生,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约束。同时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技术服务跟不上,导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重庆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分配体系。县、乡镇政府每年应从财政分配的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的水利工程、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过去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靠农民群众自己投资投劳来修建的办法,逐步把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的基本投资的范畴。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种养殖产销对路的产品,农村要大力提倡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政府必须充当好企业、市场和农民之间的中介服务角色,转化政府工作方式,以达到提高企业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培养他们能够自觉产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目的。

3、进一步规范农村经营市场的行为,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诚信合作关系。龙头企业应当组织一定的资金积极扶持产业农户,在技术及生产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经营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规范的管理机制,达到农村产业利益的最大化,使农村经济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4、建立低碳消费导向机制。要更新消费理念,提倡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理念,推行理性消费、节能消费、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浪费消费、奢华消费。组织开展各类安全、节能、环保消费产品的评比和推荐活动,使相应的产品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消协也制定了《安全、节能、环保消费产品评比、推荐办法》,通过各地有关部门和行业的推荐,组织专家和消费者进行评议,鼓励企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和产品的研发,为消费者和社会提供更多环保、节能、安全、的产品,引领消费者理性消费、安全消费、科学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因此,对重庆农村地区而言,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协调好东部与西部、城镇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将直接影响西部重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最终也必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和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的实现。克服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全面提高重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还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江晶晶:《关于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若干问题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J]2011年第7期。

篇2

关键词: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17

1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主要是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组织模式,其中包含组织主体、要素、结构形式、制度以及运转方式。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之间是相互联系、呼应以及功能互补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从广义上来说,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指由技术研发部门、推广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技术接受主体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模式系统。其结合方式如何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注重对技术源区和受区基本情况有所掌握,从而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能够有效的开展。

2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对推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有效构建农业生产与科研机构之间关系的良好,使科技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势必将由科学技术来决定。就当前形势来看,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被研发出来,但真正运用到农业实际生产中的相对较少,这主要是由于两者缺少有效的沟通。而农机推广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正缓解了这一问题,让适用于农业生产的更多的新科技成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2.2有效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增强农户的科学文化素养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对科学技术认识掌握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及大力开展技术服务,可以将技术真正的传送到农户手里,让其对科学技术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科学技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2.3有效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模式的活力

农村社会化服务模式包含很多方面,例如科技、加工、商业、运输以及经营管理等很多方面,而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是其中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于其不仅是农村社会化服务模式的核心内容,且可以为其他的社会服务模式提供保护,并具备增值作用。例如经营管理服务模式可以在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协助下提升服务的科技含量,从而有效地增加经营服务的工作效率。供销服务模式与农机推广服务模式有效的结合,可以使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运输的效率。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服务体现了社会化、综合化的性质,并使农村社会化服务模式充满活力。

3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建议

3.1政府推广机构要加快改革步伐,对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

农技推广体系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其具有社会公益性职能,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农业推广政策。由政府部门负责组建具有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效的保证推广有充足的使用经费,让政府推广机构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以及不断完善基层农村推广体系,创建县级推广服务站作为派出机构,分别建立具有公益性职能和经营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渐建立起国家政府开办的和国家政策扶植的、无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对于当前推广体系的人员和专业结构要进一步的调整优化,专业推广人员要适当的增加比重,以满足当前的需要。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要通过培训等方式进行不断更新,从而保障推广工作能够有效进行。通过改革等措施,使政府推广机构的农技推广方式得到改善,增强农技系统的信息网络化平台的搭建。

3.2建立相关的协调机构,使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之间能够有效协作

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并不断的进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因此,要创建一个宏观管理机构确保各组织之间协调发展,并使多元化的推广和技术创新机构发挥各自所长,在公平合理竞争中合作。这个机构可以是全国性的农技推广主管与协调机构,或者是综合性质技术创新协调部门,可隶属于上级主管机构,从而对农业技术推广与技术创新进行全面的协调,进行有效的统筹调控。

4结语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使农民真正的实现增产增收。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农业技术的多元化推广工作,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辉.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J].中国园艺文摘,2013,(03).

[2] 刘水东,姜永平.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4,(02).

篇3

【关键词】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新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已成为启动内需的重大制约因素,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的大都是一些土特产品或优势农产品,原料分散,资金技术含量要求较低,所需劳动量大,工艺相对简单,因此适合于乡镇中小企业生产,从而非常有利于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据文献资料报道,在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中小企业在全国出口特别是农产品出口中都占有重要地位。1952年和1958年日本中小企业的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87.9%和84.1%。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会带动商业、运输、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集中,这些产业又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该产业,反过来又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供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体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由于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组织程度的松散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使他们难以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使农民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尤其是在应对“入世”挑战,表现出无奈和困惑,习惯于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订单农业,则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按照国际惯例,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户的关系应日趋紧密。在国内很多地方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已经形成。一些龙头企业把基地和农户作为“第一生产车间”,通过公司(企业)加农户、契约加服务、服务加农户、科农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龙头与基地、基地与农户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 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力的大小决定着结构调整的规模和成效,也决定着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哪里的结构调整就顺利,农产品就销路畅、价钱好,农民的收入也就高一些。农民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收入也就有保障。 从另一方面来讲,围绕加工来种,围绕加工来养,引导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接机制,让农民的种养成果有销路,让加工企业有原料,实现“双赢”。发挥好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不仅会推动产业化向新的发展空间迈进,而且可确保农产品有一条进入市场的稳定渠道,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日趋紧密。总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 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业增值最大的环节在加工转化,如:美国的农产品总价值构成中,产前部门转移价值占21%,农业生产创造的价值占17%,而产后部门创造的附加值占62%,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一般来说,由初级农产品加工向深度加工和精度加工发展,经过加工转化后,可以几倍、几十倍乃至成百倍地多层次增值。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据统计,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565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年产值4176万元,其中31259家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平均产值3006万元,其中像三元、伊利、蒙牛、双汇、华农、旺旺、夏进、汇源、德大、华龙、鲁花等一大批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有品牌,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 目前,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农民文化技术水平低,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少,尤其是后者,是制约我国农业综合素质和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加快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可以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都纳入农业的全部内容,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抓住当前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更大规模地实行农产品加工转化,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7:1,而我国只有0.43:1。没有经过加工的农产品,由于其需求性小,科技含量低,因而形成价值低和竞争能力不强。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更表现为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保持和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原料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相对降低某些初级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从而使比较劣势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比较优势。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5.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

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国外专家预测,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从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达到20%至30%甚至50%。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家庭在外就餐趋势增强,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已达到11.8%,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0年中将有1亿农村居民转移到小城镇。

篇4

关键词: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5;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1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低效率、高排放、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国积极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生态安全、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

一、循环型农村经济概念

循环型农村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策略和理念,其是针对环境、资源、人口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其运用产业链延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变革组织方式、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技术,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发展优质产业链条,实现各种物质能量的循环、多级利用,提高物质能资源利用率,优化各个生产环节,倡导节约消费和清洁生产,对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和投入的有害物质进行严格控制,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一)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

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农村庭院,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构建高效、循环的农户生态系统,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中心,再配合加工业,实现农村经济增值利用和综合发展,形成循环式、无废弃物的经济发展结构。

(二)农业生态园循环模式

农业生态园循环模式是指将加工业、渔业、牧业、林业以及种植业有效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互利循环,在一个区域内实现各种物质、能量和资源的循环、分布、聚集。农业生态园不仅可以实现复合式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而且可以是养殖业内部和种植内部的生态循环。

(三)农村城镇化模式

农村城镇化模式主要是积极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农村住宅用地进行适当缩减,在城镇集中建设农村住宅,推动小城镇发展模式,这不仅能够节约道路用地和住宅用地,而且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更多土地,充分体现循环型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原则。

三、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长,然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某些制约因素,水资源、植被、土地等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和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应高度重视农业安全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应积极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其一,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确保农村经济安全,当前,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利用和开采方式粗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而通过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可有效缓解紧张的资源形势;其二,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有助于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而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清洁生产,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通过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可减少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其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为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应积极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走一条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道路。

四、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一)积极宣传循环型农村经济

循环型农村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其涉及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开始了循环型农村经济的实践和探索,但是人们对于循环型农村经济的理解和认识还不足,相关理论概念认识不清,所以为了进一步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应积极运用舆论传媒和各种方式手段宣传循环型农村经济,强化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到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中。

(二)加强法制建设

为了保障循环型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加强法制建设,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有助于建设循环型社会和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完善了相关的资源管理和环境法律,基于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逐步形成,但是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所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加强法制建设,提供专业的法律保障,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

(三)创新技术

为了更好地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应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技术的投入和研究,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在循环技术开发和研究方面,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应加强沟通协作,突破技术制约,全面提高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技术水平。

(四)政府引导和推动

政府是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和主要责任主体,为了实现良好的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应严格落实科学发展观,编制可操作性强、切实、简明的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专业、健全的指导框架,加强政策导向,对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加大财政补贴,对农业补贴范围适当扩大,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五、结束语

面对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应积极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创新经济发展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解决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推动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辰. 浅谈我国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J]. 商场现代化,2012,02:379.

[2]唐华俊.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战略对策[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01:6-11.

篇5

[关键词] 工业化;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06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22- 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更多的契机与挑战。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政策是否得以落实,关系到社会发展是否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工业化背景下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探寻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对策,从而促使农村经济更有力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 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的调整,在此背景下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是我国市场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等宏观的晴雨表。农村经济发展通常是以国家经济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同时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市场环境等,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工业化背景下,我们要想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型,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2 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

2.1 基层领导没有对发展农村经济引起足够的重视

部分基层领导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对上级的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更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村领导往往不能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不能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项目需要较长时间的投资,但农业项目收益率相对较低,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而政府又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服务,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2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相当大一部分的集体经济,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基层人员,由于其自身素质不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受其思维和思想的限制,这些基层人员往往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体制也不健全,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农产品质量不能保证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农产品的产量也在逐年上升,但受农业技术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仍然很低,有时由于种植不合理,还会出现农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工业化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将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将通过信息化带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契机,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及时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高水平地发展。

3.1 使基层领导重视发展农村经济

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从基层领导抓起,让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市、镇两级政府应当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要定期地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村干部进行调研并撰写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地发挥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使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3.2 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是当务之急,资金是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对发展农村经济给予优惠的政策,对农业项目或农产品加工减免税率,同时也要采取强制措施使农村信贷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产品价格,最大可能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3.3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一个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优势资源,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利用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科学带领农民致富。

3.4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很多农村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已经开始转变个体经营为规模性经营,通过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打造“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带头作用。目前实现农村的产业化经营有多种方式,包括加工业、手工业及农产品的等。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小型手工业提供了优势,农村的手工业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农村得到了迅速规模化发展。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加快了龙头企业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

3.5 加大农业科技的应用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发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一些学术成果也实现了转化。

4 结 语

在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众所周知,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应当加大投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经济管理等对策,从而为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长.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

文化,2012(11).

篇6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高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因综合国力有限,经济投入不充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使农业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2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结合我国综合国力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好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和谐有效发展。对于新时期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2.1对农村经济结构及时的调整

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就是要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多措并举,多种经营,通过集约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以“多村一品”“一乡(镇)一品”等方式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形成各具特色,各有市场需求层次的农产品,丰富农业的产品线,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的综合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2将农业生产水平全面提高

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中,积极推行当前国家施行的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和租赁经营方式,逐步将部分土地集中在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手中,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既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连片开发种植,又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加大对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的扶持力度

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中,加大对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的扶持力度,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种养业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形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有效地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对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的项目扶持和政策扶持,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带动农民发展高效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提高。

2.4帮助和鼓励农民实现科技致富

新时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以科技推广项目对农民的扶持和培训,调动农民科技致富的热情。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更要不断的加强对农民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科技知识为主,帮助农民掌握和使用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语

篇7

当前相较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言,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较上年增长12.4%,但由于基数低,依旧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955元。农业经济效益不高,难以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因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同时,还对对外贸易具有联动效应,能够减少外贸中的摩擦,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农业产品出口,存在着技术含量低,仅是依靠规模取胜,获得的经济效益极其有限。且农业产品不具竞争力,容易被他国的产品所取代。由此,通过寻找转变农村经济发展途径,依靠先进技术与科技创新,能够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源泉。其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时,响应十中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永续、健康前行。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资源紧缺,这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硬伤,但当前又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由此,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新农村又好又快的建设。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十六大后,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农业生产水平,还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收入等,都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但也不能忽视了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且矛盾显现出日益上升的尴尬局面。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于产业比例失衡、竞争动力不足等。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一、三产结构失衡,表现于第三产业占据比例过低,且仅局限于商业、运输业、餐饮业等,而新兴行业很少涉足,如金融、IT等。尤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农村工业化,形成了非农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另外,科技型产业比例低,技术装备落后,员工基本不具专业素养,从而造成第二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弱,不具竞争优势。

2.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均衡

且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并未得到缓解。尽管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头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有所转变。但由于固有思维的惯性作用,造成重投资、轻消费的不均衡现象仍旧存在。主要体现于:农村基础配套设备相对落后,造成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释放。另外,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严重影响购买能力,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即便手里有钱也不敢消费。另外,农村居民消费观念陈旧,也是原因之一。

3.人才资源缺乏

造成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当前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革新,以及创新与技术的升级,使我国农业产品已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于:农业产品低附加值,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少。且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农业产品优势竞争力的培育的阻力。另外,农村人才资源缺乏,也是原因之一。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转变途径: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即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以市场为导向,从而实现社会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科学加快城镇化建设,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步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消除各类社会经济差别,从而实现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平等发展。其次,大力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而以发展工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相关的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项目审批等。最后,加快以市场为导向的进程,从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鼓励民营企业兴办现代专业市场,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提升农业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2.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中央曾经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由此,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大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既使农村居民获得就业机会,同时能够促进其消费;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提升农村消费的社会经济价值。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竞争能力

针对当前农村高层次人才稀缺的状况,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创新联合模式,增加技术创新能力。由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空间的产品,以市场敏锐的洞悉能力获得先天优势,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持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另外,还要培育大量的本土化复合型人才,能够留在民营企业创造价值。

4.科学、合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现代农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依据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等状况而有重点的展开,不是把所有村庄都建设成新农村,而是把那些有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潜力的村庄建设成为新农村。同时,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着重培养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即培育“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的载体,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内涵及特征

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载体涉及的范围,可分为狭义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和广义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狭义载体主要是指产业化,即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广义的载体包括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切手段。总之,能为农村人口提供持续、稳定的合法收入来源的都可以纳入广义载体的范围。本文所指的载体是狭义载体。

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其他方式相比,农村经济发展载体是通过整合农村、农业资源,挖掘农村、农业发展潜力,培育农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经济发展载体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主体方面,强调农民及其它社会力量的参与性。通过“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载体的建设,不断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将农、工、商、贸连为一体。一方面切实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找到可靠依托,增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连接起来,可有效调动社会力量来参与农村经济发展。

第二,在农村经济发展内容方面,强调农民、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载体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问题。通过载体的建设,一是可延长农业生产的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农民面临的风险,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加速农业的工业化进程,带动基础设施、农民素质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

第三,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方面,强调农村、农业发展的梯次性。“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载体的建设,体现了梯次开发的建设思路:一是要求各地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来寻求具有开发潜力的产品。二是以产品为载体,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等建立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企业。三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发展逐渐成熟。四是当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时,将会引起周边同类产业企业和相关联、相配套企业的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

二、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关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即实现“五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提倡新风尚,乡村风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形成新机制。而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则是实现“五新”目标的关键。第一,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载体建设的核心是产业化,通过开发农产品,扶持农业企业,特别是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将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使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环节连为一体,则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新的格局的形成和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既可开发有市场前景的农业产品,又可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可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农民学习科技、推广技术的积极性;以农产品为纽带形成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售后服务等一条龙农业生产体系,可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步伐。同时,基于成本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建设“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更有利于推广节约型技术,发展循环农业。

第二,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可为农民增收提供稳定可靠的渠道,确保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加工成附加值高的产品,并建立产品的供销渠道,将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为农民生产提供持续稳定的需求,则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收益。农产品加工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将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拓展农业就业空间,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伴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消费环境、农民的消费结构将会不断优化,农民的消费观念也会不断转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第三,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为塑造新型农民打造了平台,有利于形成文明乡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倡导文明、进步的乡村新风尚是建设“文明乡风”的本质要求和突出特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以产品和企业为桥梁,将农民生产、生活与整个市场连接起来,使农民可有更多机会接受现代文明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的熏陶;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而市场的灵活性、竞争性可不断激励农民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学习,加强先进生产技术的学习。同时,伴随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以及由其带来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将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为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第四,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变乡村面貌。“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过程,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一是载体建设过程,可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结构的优化,使更多的先进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发展也将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进而促进农业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有一定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与之配套,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和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的建设。此外,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将吸引更多资源,尤其是劳动力集聚,会极大促进当地城镇化进程,促进乡村面貌的新变化。

第五,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建设,将促使乡村治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首先,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不断提高。其次,在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农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将为农民生产经营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的关系。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则是建立“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第一,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供销生产链条,可有效促使现代工业及其技术全面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将为农民树立现代市场经济理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第三,对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为建立现代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经济效益。第四,产品、企业、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体系在农业发展中作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第五,农业企业的发展将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可见,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农村经济发展载体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农村经济发展载体建设的途径

第一,以产业化为核心,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建立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集群。一是按照“一县一主业,一乡一名品”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实际,围绕特色建基地(园区),通过不断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园区)建设,培育优势农产品,带动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二是通过龙头带动,使各生产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三是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体系,成立各种专业协会,引导农民从“小家庭”走向“大市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二,以产业化为核心,合理调整村镇规划布局。按照“县城——中心镇——大村”的布局思路,结合产业发展、人口状况、交通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合理确定县城发展规划,拉大县城框架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县域内的乡镇结构,选择具有发展企业的重点乡镇所在地进行建设。同时,重新调整村庄布局。特别是加快落后地区农村的搬迁步伐,实行并村联组,重点建设大村,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农民居住户;加快县域内重点乡镇的建设步伐,使农村村庄规划与县城、中心镇的规划相衔接;提高农村与城市、集镇的关联度,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城、镇、村梯次布局。

第三,以产业化为核心,调整农村学校结构与布局,教育适当向城镇集中。为解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提高农村教学质量,适应农村产业化的要求,通过政府补贴,使农村教育布局向城镇集中。并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调整学校地域布局,通过政府的“三免一补”政策,集中力量在乡镇所在地办小学,在县城办初中,在地级市办高中,农村一般不要办学校。二是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产业化。

篇9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管理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当地经济条件与地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对基本情况的宏观与微观的双向管理,在确定发挥在那目标之后,采用调节生产活动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让农村经济向着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经济调控手段。农村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一直靠前,在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之后,农民增收目标基本实现,农业经济涨幅明显,农村发展正在平稳快速的发展。

 

农村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经济需要经济管理来实现既定发展目标。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在实际应用中凸显出许多问题,例如:农村经济管理观念陈旧,专业性不足,管理秩序混乱等。因此,如何让经济管理跟随农村发挥在那的脚步,与时俱进,在不断完善中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是关乎农村发展的关键。

 

二、农村经济管理对新农村发展的影响

 

(一)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

 

在当前农村,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不到位,村集体山林、土地等集体资源所属产权没能进行有效界定,给群众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依法管理农村的“三资”问题,做到资产使用规范透明,资源使用合理,相信实现农村的和谐将会指日可待。

 

(二)强化了农村资产管理

 

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农村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保证集体财产安全,并促进资产的增值,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发展。在农村经济的管理中,政府部门为强化资产管理,就必须建立经济管理监督机制,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实施审计监督,使集体财产资源实现科学的流动,获得有效的开发。

 

(三)促进农业发展进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农业必然要向着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我国相关文件明确了土地资源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和土地经营方式等内容,其中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完全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必然会起到促进作用。

 

(四)保证了当地劳动力的供给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大城市。如果加大对农村经济的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相信会有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工作。当劳动力市场充足会带动农村的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更快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国家目前加大资金建设美好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面貌的改变。但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和贫穷,必然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实现城镇一体化,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享受舒适、便利的生活,提高自身 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满意度。

 

三、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管理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1.从宏观经济体制上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发展,市场经济成为经济主体,因此,农村经济应该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激发个体经济的活力,这种发展积极性的来源于自利行为,也就是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努力,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一方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从农民的自利性出发,挖掘农民的发展潜能,以此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确立农村经济的市场地位

 

通过农村经济管理明确农村经济的市场地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积极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确定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是非常有必要的。农业经济管理不仅可以辅助农村经济选择适当的发展手段,还可以促进国家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

 

3.农村经济管理指引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道路,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方法,避免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以此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与质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农村经济发展

 

1.规范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应用了农业经济管理控制,这项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规范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获得支撑,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顺利发展。

 

2.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度

 

制度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各行各业发展的依据,正是由于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制约因素限制之下,导致发展水平低下,发展质量不高。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急待完善管理制度,运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之后,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农业经济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更进一步。

 

3.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

 

农村经济想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就要提高技术含量,这样才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促进农村经济符合时展的需要。广大农民群众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与重要性,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的促进作用,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的使用范围,将农村经济管理作为第一应用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1.规划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方案

 

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例如,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资源紧缺,环境破坏、开发资金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利用农业经济管理综合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缓解各方面的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理论层面规划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方案,使得农村经济按着正确道路发展,并提高发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促进农村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资源呈现短缺的状态,例如,土地资源紧缺、各类资源逐渐减少,这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就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断层或者缺少发展后劲,影响国名经济的稳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会受到威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如果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调配,将会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扭曲后代人的发展空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缓解农业发展的压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协调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发展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发展与经济的关系,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不顾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条件,将会造成资源浪费,竭泽而渔。为协调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使用农业经济管理是必然的选择。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经过科学选择协调各方面矛盾,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新道路,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和法律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篇10

一、我国农村经济中的结构问题

1、不平衡增长。在当前各个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投资是各个项目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投资方式是影响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投资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其在控制的过程中要采取各种相应的发展措施来进行其结构的调整方针和策略,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之下,资源的配置情况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提高国名经济水准的主要手段。在当前各种战略和经济结构的选择中,发展不平衡是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通过各种有效的产业机构前期发展来带动其他各个部门和结构发展的过程。

2、输出基础原理。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之中,农村区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更是农村经济提高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业的增长;和其对外部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过程。是通过当前趋于经济不断增长来带动其他各种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目前东西部合作中从事产品、服务开发的重要手段。

3、发展制约因素。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使得其在发展和增长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利因素和制约条件,因此当前农村经济增长中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种因素和影响方法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解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些资源性经济结构你来带动其他各种资源共同进步的过程,通常将其主要的思考和发展模式带动起来,组成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系统链,这样有助于避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由于其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和制约。

二、解决方法

在积极开拓农村可利用资源过程中。要通过对农村实际情况中各种具有开发性和利用性的资源来对其进行新产品开发的过程。通过对各种能够利用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技术的不断利用来增加当前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形成新产业,吸引新劳力。在解决的过程中将各种人际关系引入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范畴中,通过经济分析理论来对农村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和促进,这样可以弥补新古典经济学模型的缺陷,使其更加贴近实际。当前经济是一个市场经济为主的体制,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带动市场发展的过程,随着当前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经济是阻碍着国民经济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农村经济提升的过程中是通过人际关系来对市场进行促进的方式与发展前提,是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崭新的格局。这种格局会使人们对交换的形成产生新的认识。在市场交易中,尽管购买者需要同样的某种商品,使得购买者在交易的过程中直接通过各种关系和批发站进行交易。在我国农村,特殊的人际关系更加突出,对经济交换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其主要是一个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不断的完善与更新促进当前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完善。在市场交易中信息是完全的、契约是完备的,但在现实中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契约也是不完备的,从而随时会出现交易风险。在这种背景之下要做到对农村经济的保护预处理,就必须通过降低风险来决定农村经济机制的处理过程。

三、对农村民间借贷中的特殊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阶段,计划经济的不断衰退使得当前各个产业都出现大幅度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之下,农民收入水平差距的拉大,农民扩大生产规模的强烈冲动等因素使得当前民间贷款的次数和数量逐步上升,使得借贷的活跃性逐步的增加。真是由于在借贷的过程中各种资金的供给不足,使民间借贷成为现实。

四、提高农村经济的主要意义

根据以上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及其各种解决突进,农民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发展小康经济是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主要手段。在农村经济和和农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村经济的不断完善与有效管理上有效管理手段的完善是保证其良好发展的前提。通过多年来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逐步的朝着现代化技术看齐,通过各种现代化器械的不断使用来进行农村生产过程中的加快,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在农村的所有经济交换中,实现正式的和与之和正式的保障制度是非常欠缺的过程,其在经济秩序的维护中主要靠民间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和观念来维护的,这是一项有待挖掘的非正式制度资源。其三,深入地论述了农村社会保障中的非正式结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经济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而飞速发展,这样的经济格局和发展模式是当前国家发展中的主要目标,其在发展过程中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充分利用了农村社会保障资源,缺点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难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