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展的几个阶段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发展的几个阶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一百多的历史,各种电影运动的出现(不同流派、美学思潮等),这都无不是制作者不同的电影观念所导致的。电影观念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电影本性的最初探索(1895-1916)”、“无声电影:造型的诗(1917-1926)”、“有声电影:戏剧化大潮(1927-1945)”、“纪实性电影观念(1945-1957)”、“新浪潮和现代主义电影观念(1958-1967)”、“多元综合的当代电影观念(1968,)”。电影观念发展的前五个阶段中都是多种观念、流派并存的,但总有一种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后一阶段的电影人总是不断突破传统,对前一阶段的电影观念进行颠覆、修正,但是这些“反叛”的行径并不是一味地摒弃前一阶电影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事实上,他们的观念创新总是对前人观念的继承和发扬之后发展出来的,无论他们是有意无意。多元综合的当代电影观念也不例外。
当代电影观念的形成与同时期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其中,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是其哲学基础)潮流最为突出;与此同时,当代大众文化的普遍兴起引发电影的日益商业化、娱乐化倾向;另外,高新数字技术促进当代电影发展到近乎无所不能表现情形。这些共同推动着多元综合的当代电影观念的形成。
当代电影的多元综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它是建立在当代社会与文化的彻底多元化的基础上的。”“其次,当代电影的多元综合不光是传统范畴内的创作方法与技巧的综合,而是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上,如电影美学、电影叙事、电影类型、电影门类等不同层面内部固有的界线开始模糊,甚至不同的视听媒体形式之间的壁垒也已打破,出现了高度的、复杂的融合。”另外,当代电影也出现了新的理性主义倾向;电影制作体制方面的传统商业制片与独立制片的方式共同存在并有互动;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艺术电影与娱乐电影不再泾渭分明;电影的国际化与民族特色表现各领。
在多元综合的当代电影观念下,各种不同的影像景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呈现在世界电影屏幕上,它们互相交织着,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电影世界。
篇2
一、微电影事业与产业属性的辩证统一
从下面这段话,我们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来,“微电影”这个名称其实也只是一个泛泛的“名称”而已——“现在,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大,已经很少有人每天守在电视机前或者泡电影院了,甚至花几个小时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都成为一种奢侈。他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查找、观看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微电影这种免费的、灵活的、短小精悍的电影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收视心理,尤其受年轻观众的青睐。”从上述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微电影其实只是当代人在闲暇之余作为在新媒体下的一种休闲娱乐影音媒介的代称,并没有一个很具体的概念。所谓的名称也是大家思维中的一个模糊概念而已。北京邵氏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认为微电影背后有一定的商业驱动,能够起到商业电影一样的视觉与情感的享受。从这一点上看,微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动机就是商业化,所以当代的一些大学生或者“类媒体者”所制作的成片只能作为大众娱乐或者仅仅是小众娱乐的一个渠道,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微电影。我们讨论的微电影,最起码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商业化的运作为模式,达到多种渠道盈利效果的新媒体模式。我们在强调盈利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公益的传播,毕竟微电影是由短片广告所演化而来的。广告分为盈利与公益,微电影也同样分为这两个部分。因此,在微媒体时代下多元盈利模式其中既包括经济上的盈利,亦包括精神层面的名誉等方面的盈利。大卫•索罗斯比曾经对经济与艺术两者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经济若是一个真实的人,那么他一定是男性,不太注重个人气味的清新——总之就是你不会希望他坐在你身边的那种人。同样的艺术必定是位女性,聪明,琢磨不定,有趣……假设这两个人在一个派对上相遇,他们彼此会感兴趣吗?如果有,他们会在一起吗?若真是如此,他们俩之间的关系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事实上,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天就注定了要与经济谈情说爱、共度一生,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以讨论的话题,微电影也不例外。
二、新媒体的发展对微电影的影响
新媒体与新媒介的发展促使受众分化,微电影进入第三时代。
其实我们研究的一直是新媒介的问题,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媒体的问题。什么又是新媒介?我们可以把其看做是“以全新的技术实现既往未有的传播功能,或者对既存媒介在传统技术与功能上实现了某种质的超越的媒介”。微电影对于新媒介来说则是一个子概念的问题。对于网络、数字化媒介的迅速发展,微电影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这一平台对其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其发展速度得到长足的提升。在这里,我们又要回归到微电影的定义上。微电影从第一阶段的时间微化到第二阶段的制作投资成本微化,现在是否开始或者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受众群体的微化?
三、微电影发展中的文化盈利时期
(一)微电影自由创作的无意识盈利时期《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中国自由职业者胡戈创作的一部网络短片,许多人士认为这就是“微电影”的雏形。现在许多微电影的制作人(包括专业以及娱乐性的)都以此片为微电影的里程碑,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现阶段我们的一部分微电影制作完全可以看做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翻版,只是内容有一定差异罢了。微电影经过多年的发展,本该脱离了这种陈旧的套路,是什么原因使其依然堕入周而复始的怪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吴廷俊教授提出了一个概念——尾随媒体。同样的理论,我们转移到微电影的层面,也可以看做这是一种未脱离微电影初始发展的一种标志,可以称之为“尾随性创作思路”,即以前人的思路,寻找新的题材,进行“不完全的二次创作”——用别人的大脑思维加工自己的原材料的过程。这一时期是一个相对艺术的时期,创作的动机相对单一,不涉及经济利益的艺术创作才有更多的精神源动力,这对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至关重要。这一时期的创作可以反映出一代微电影导演的感情轨迹与电影拍摄思路,他们的作品在反映现实问题的同时也掺杂了年轻人理想主义式的对未来的理想。批评与动力并存,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督促与促进作用,也为受众群体提供了积极的正能量。这种对社会的正能量传递,就是微电影在无意识下的第一层盈利。它对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递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二)宏观调控下的微电影时期这其实是一个过渡的时期。但是对于承上启下至关重要。就如同传播媒介一样,只有主体、客体,没有载体,则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在微电影初步发展以后,不能任由其无意识地自主发展下去,这时需要有一个国家权威部门或者业内的领军企业带头,将微电影制作的内容与手段模式化,形成一个行业特有的规律性的原则。这就是在解决做什么样的微电影这个问题。做什么样的微电影,这个问题举足轻重。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民众精神走向,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脉络。我们试想,在微电影量产化的今天,如果充斥着大量的消极内容,将会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不良影响?
(三)微电影文化性在源意义上的重要性符号学中,信息传播不完全符合本来者的愿望。就是说,在强调文化性的前提下,传播主体的源意义就很有可能在受众中产生偏离甚至是背离源意义的歧义,这时的概念解读就尤为重要了。如果从意义的源头,就出现了主流价值观的偏差,那么我们就不用再继续讨论信息的衰减与受众接受信息的意义了。一部微电影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的问题了,它是一种社会当前主流价值观走向的符号,它传递了一种我们要做什么、做成什么样,并且传达一种社会共有价值观的走向。微电影就如同广告一样,每天在受众传播中进行视觉冲击,也许有些偏颇的价值观就会影响到某一个群体受众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不良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电影教育; 电化教育起源; 阶段划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炳林(1981—),男,河南驻马店人。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E-mail:。
学科历史研究不仅是一门学科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种反思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着该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近几年,在南国农先生、李龙先生、桑新民教授等一批专家的引领下,在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中,也许是研究视角的差异,也或许是对学科理解的不同,电化教育的起源及早期阶段的划分仍然存在诸多的分歧。
一、对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解
(一)电化教育的起源
“起源”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①事物产生的根源;②发源”。根源指事物最初的发生形态,发源多指江河等开始流出的地方。学科的起源常理解为第一层意思。追溯起源就是探究某事物之成为某物的根源。电化教育的起源指电化教育最初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产生的,也就是最早的电化教育事件诞生的情况。电影学探索电影起源时认为电影诞生于1895年。当时“电影”采用了伊斯门软片,安迪生“影像映出管”和“电影摄影装置”及勒根、亚玛脱“银幕”映射技术,具备了“电影”的基本属性,标志着电影真正的诞生。而1891年核心理论申请专利及1833年人生之轮机械发明,还不完全具有“电影”的属性,作为电影的起源不够确切,这是一个“度”。探索电化教育的起源也要把握这个“度”——符合电化教育本质事件的出现。
(二)早期电化教育源于电影教育
美国教育技术历经“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早期主要关注视听媒体及其应用。我国电化教育也起源于视听教育,确切地说是电影教育。电化教育的起源也有其他较有影响的说法——泛化说。1995年,《电化教育研究》发表《教育技术学的AECT1994定义及启示》一文,开启了对教育技术的大讨论。[1]我国学者开始从美国AECT定义的视角勾画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AECT1994、1997、2005定义来看,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一切学习的过程和资源。电化教育的历史起源被向前“延伸”了千年,因为自从有了教育,就有“技术”在教育中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电化教育的本质是“电”化设备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电化教育源于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2]尤以电影教育为重。[3]播音与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只用于新闻传播。我国最早的播音教学出现于1930年大夏大学理学院。我国最早的广播出现于1926年,很多年后才结合无声电影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因此,追溯我国电化教育起源的核心就是探寻早期电影教育的起源。
(三)早期电化教育的取向
早期电影理论催生了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大教育”取向。电影教育先驱们在电影出现不久便意识到电影的科学传播功能,并将之与抵抗外来文化入侵、唤醒民众爱国精神、发展民族实力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活动。[4]这奠定了早期电化教育(电影教育)大教育取向的基础。
早期人们对电影教育的理解主要是:“广义的观念,凡是市场上供映的影片,施设教育的目的,都属于电影教育。狭义的电影教育,则只限于教育影片”。[5]前者认为影片在电影放映的场合,加以利用都可发挥教育的价值和效果。电影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影片自身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而在于使用者的出发点和应用目的。按照这种观点,电影教育的边界被模糊掉,起源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事件。后者认为电影教育是运用基于教育目的设计制作的教育影片开展的教育活动。作用对象可以是一般观众也可以是其他参与者;影片设计者可以是教育机构也可以是商业机构,更加强调设计的“教育”目的性。这种观点代表了早期电教者对电影教育的普遍理解——基于教育影片的大教育活动。商务印书馆早在1918年也指出电影发展的这种取向,认为我国必须自行制作教育影片,“以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风,冀为通俗教育之助”,“以裨益社会教育的目的”。[6]
二、民国电影与教育电影的起源
(一)第一部国产电影
篇4
别的问题就不重复了,我只强调一下数字电影或者叫做电视电影的概念,因为今天来的绝大部分是各个制片公司、制片厂的负责人、制片人,需要从宏观上掌握这个概念。现在一会儿用数字电影这个概念,一会儿用电视电影这个概念,这不是我们在概念上的混乱,而是针对不同的范围而言。叫电视电影是针对市场的,就是说这个片子拍完之后主要是在电视上播映,我们就把它叫做电视电影,而不管你的物理介质是什么,是胶片拍的,还是数字拍的。
你的目标市场是哪儿?在这个意义上讲影院电影、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等等关键是市场是什么,这个时候把它叫做电视电影,它就不是一个片种概念,而是一个市场概念。
现在有的人觉得数字电影是一种影片,电视电影是一种影片,不是这个概念。如果讲片种那就是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等等,电视电影就属于故事片。至于是用胶片拍还是用数字技术拍,在电视上播放时,它的市场是一样的。所以,当我们从技术上讲的时候,电视电影其实就是数字电影,但是当我们专门针对电影频道出品、拍摄的这些故事片的时候,我们又经常把它们叫做电视电影,以区别于全国其他电影摄制单位拍摄的那些数字电影。在这儿把这个概念再给大家明确一下。
到现在为止,CCTV-6组织拍摄和播出过的电视电影已经是900部了,到今年年底将达到1000部,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数字,说明我们在数量的积累和质量的提高上都已经实现了阶段性成果,应该跨入一个更高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感到对电视电影的艺术规律、创作规律,包括技术制作等等方面都应该进行更深入的总结。所以,在明年工作会议的时候,也就是电视电影达到1000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我们将对九年来在电视电影创作生产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制片单位、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制片人、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编剧、导演以及责任编辑和媒体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希望所有与会同志和没有到会的同志进一步努力,争取得到这样的表彰和奖励。
另外,从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来看,现在我们大概可以说这样的话了,就是数字电影技术已经达到胶片的水准。不久前我到日本去了一趟,专门参观了索尼公司的先进产品展示。其中他们的数字摄影机已经达到电影胶片摄影机的水准,它的说明书上是这么写的。我跟索尼公司的总裁见面的时候,我又问他,现在你们这套摄影机跟胶片究竟还有多大的差别?他的回答是“没有差别”,我以为我听的不准确,我说你再重复一遍,他说没有差别。我们都是搞数字电影的,一定要看到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电影确确实实已经让我们感到了它的日新月异,它的发展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我们2003年第一次召开高清电影研讨会的时候还在那儿预计是不是15年以后数字技术将会取代胶片,看来没有那么久。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数字电影技术特性和艺术特性的认识,从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尽快把我们的整体水平提升上去。
最后再说一下管理。目前电影频道已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奖罚分明、上下浮动、优质优价、劣质劣价这么一套比较完备的机制,这套机制是公开的,是透明的,也是比较容易接受大家监督的,希望各位能够按照各项制度和程序来办。不管是送剧本报立项也好,还是制片方自行拍摄也好,我们都会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绝不会去考虑关系的近疏,制作单位是制片厂还是民营公司,这些因素都不在考虑之列。我们所看的只有一条,就是影片的质量。我们现在设置的完成片二级审查制度,绝大部分都是外请的专家,尤其是初审组,全部都是外请专家,没有电影频道的人,就是为了保持公正和公平。剧本是三级审查,一审、二审、三审,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也都是外请的专家。所以希望大家抓住一条,就是质量。
篇5
关键词:电影赏析;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探索;跨界艺术
0 前言
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它兼顾教学和实践的双重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实操能力。[1]电影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透过视觉影像及故事,让观众在虚拟的情景中体验其本身所传达的价值观。[2]而电影场景空间是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电影场景的设计对一部影视作品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对烘托情感,彰显人物性格和故事背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影片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体现。[3]在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加入电影赏析作为其中一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令学生感受影片中优秀的空间设计、室内场景,并通过影片故事的情节、人物、灯光、色彩、角度、配乐等综合因素理解其中的环境艺术氛围,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模型设计中探讨空间构成、思考空间形态、理解空间的组成元素,通过模型传达更为细腻的人文情怀部分,为传统、单一、冰冷的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注入新活力。
1 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过程中多偏重于模型制作本身,教师或学生直接收集平面图和效果图,然后将这些资料以模型的形式制作出来,这样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一失去用模型来探索空间的本质意义,难以训练学生三维空间思考能力;其二很难从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这种教学过程不是设计阶段忽略模型制作,就是模型制作仅仅用于设计成果的表达,没有真正起到相互促进作用。[1]
1.2 实训场地有限
专业教室和实训场地的建立制约了该课程的发展。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模型实训室建设欠缺,设备投入有限,制作模型常用的激光雕刻机、切割机等设备较少配置,受限于场地和设备,学生只能制作简易的手工模型,使得许多学生的想法无法再模型中很好的表达。[1]
1.3 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高职类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基础相对有限,审美水平一般,对空间的想象力薄弱,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既要“创作”又要“制作”,有一定难度。而学生在“创作”中易产生思考的惰性,在“制作”时又易发生想法无从表达困惑。
2 教学活动模式
基于以上教学现状,本文探讨以电影赏析为教学手段的新模式,并将该模式分为以下3个阶段逐层推进,具体做法如下:
2.1 前期传递阶段
在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探索加入电影赏析作为教学手段并非设置在该课程的整个阶段,建议教师可在课程的中段或后段进行。在学生掌握了最初步的模型构建技法后,开始通过电影赏析的教学手段初步传达给学生。例如,在课前或课中播放含有优秀场景艺术的电影片给学生观赏,也可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电影场景分享给其他同学,并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在模型设计前期阶段的渗透式教学与交流,使得学生收到感官化的视觉传达。
2.2 课内实践内化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一部或几部电影,设定一个或几个主题,让学生以空间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电影赏析,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寻找模型设计的突破口,并对此展开探究,这是此教学模式的重点所在,需要用同学们分小组共同协作,相互交流,反复观看和讨论影片,体会其中所传达的主题和细节,以模型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此过程中可借助“头脑风暴”“图表法”“图示分析法”等方法启发学生,以影片为蓝本,通过反复赏析,推敲空间语言,传递出有温度和情怀的作品,即实现了从赏析到设计语言的内化。
2.3 课后交流及反思阶段
教师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或组织学生互评。组织学生通过电子教学平台进行展示,指导学生截取影片中具启发性或指导意义的片段,与最终的模型成品共同展示,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探索甚至共鸣,这种模式远比临摹图片制作出冰冷和不带情感的模型作品更易引起学生交流和反思。
3 课程中的实施流程
3.1 前期基础知识和技法铺垫
在学生掌握一定基本模型建构法后,教师可以筛选部分有艺术价值,建筑场景优美的电影给学生观看,许多电影的拍摄取景包含了伟大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作品。并引导他们从空间的构成、形态、特点等方面斟酌电影中的关键片段,对空间场景影响的因素、环境的特点等进行引导和解说,在课堂上渗透电影赏析基础知识。
3.2 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以小组为单位,选定组长,每组以一部电影为蓝本,这部电影可以是教师指定的,也可以是同学自己挑选的。电影题材的选择是广泛的,它可以是像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有着浓郁经典美式室内场景的文艺片,也可以是韩国电影《建筑学概论》这类充满人文关怀并拥有现代简约风格建筑空间的爱情片,也可以像《盗梦空间》或《2012》这样包含大量矛盾空间和错视觉空间的科幻片,甚至是《秒速5厘米》这类实地取景绘制的日本写实性动画片等等。教师把电影选择的权利赋予同学,尊重每位成员的想法,激发兴趣、充分调动每组同学的积极性。
3.3 寻找设计“切入点”
学生根据各自的选题赏析电影,教师辅助他们寻找模型构建的“切入点”,也就是确定空间主题。期间,教师以“问题法”“ 图示分析法”“ 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具体为:首先,帮助他们把场景的风格进行分类,如中式新古典、美式、欧陆风、北欧风、现代简约风等等;其次,可以从影片故事的情节、人物、灯光、色彩、角度、配乐等综合因素,理解其中环境艺术设计,激发想象力;最后,从影片传达的人文情怀中启发学生思考,主要表现在场景的软装饰和细节方面。小组内每位成员赏析电影的视角不同,对“切入点”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师须辅助该组同学对比思考、分析主次,定好主题。
3.4 构建模型,反复推敲
本阶段基于每个小组所表达的主题方案,通过反复的赏析和推敲空间构成的形式,深化设计,指导模型制作。这个过程是以电影赏析应用于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需要小组成员紧密配合,包括:买材料、画草图、绘制CAD平面与立面图、搭建模型等等。此过程中有的小组会进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得比较顺利,而有的小组可能会遇到许多阻碍,如想法表达与现实有差距、偏离主题、材料搭配不得当,甚至需要重新设计建构模型空间等。教师应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辅导,引导学生推敲方案,紧扣每一小组的电影蓝本,并给予同学赏析影片外的其他相关案例作为参考,逐步突破难点。
3.5 反思与批判
以电影赏识为教学手段渗透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中,同学们所呈现的作品与普通模仿式教学所呈现的模型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故事,小小的模型空间凝固了同学们对影片故事的理解和表达,学生很容易投入在创作其中。因此,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他们能较普通教学模式更易主动引起反思,在作品完成后也因能基于电影为蓝本形成批判性思考,其中未解决的部分就如一个为完结的故事,待接下来的课程或实践中寻找答案;而那些为了“制作”而“制作”的模型不但作品较难再深入,而且难以引发深入反思。
4 课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尊重学生的想法,他们会发现其他人没有关注到的部分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不断交流,接受学生提出的想法或意见,并鼓励学生提出多元的诠释方式。因为不同学习个体对电影的理解和视角不同,他们会发现其他组员没有关注到的部分,尊重不容的声音,即可避免模型方案过于主观、片面和单一,又可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分析主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正是该课程中需要同学以小组协助,共同完成作品的原因所在。
4.2 增值学习,储备一定电影知识
既然以电影赏析作为课程的一种教学手段,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电影欣赏眼光,在平时储备一些优秀的电影素材,并且这些素材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段和兴趣特点,不必过于深奥。
4.3 巧设问题,引导讨论,提升学生思维层次,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以电影赏识为教学手段渗透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教师可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教学生如何观察和比较,另学生较能有方向性地去思考。一开始可以提问指引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确定模型主题,然后可让学生思考模型建构技法表达的解决方法,接着以较开放的问题或讨论拓展思考层面,并渐此深入讨论模型构建空间时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深入提升高层次思考能力。
4.4 多元的评价标准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有了电影作为 “参照物”,评价的标准也就更为多元。建筑空间主题是否得当,模型表达能否切题,细部、家具、软装饰和道具可否传达影片的情感等等都将综合反应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5 结语
在目前高职院校较为呆板、单一的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引入电影赏析的教学手段的探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空间形态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三维空间思维、动手能力和探究性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在此模式中不断自我增值、懂得尊重不同的学习个体、巧设问题和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令 “教”与“学”双方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探索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引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与实践[J].艺术美学,2012(10):130+159.
[2] 杨馥如.艺术鉴赏方法应用于电影赏析教学之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31.
[3] 张强.关于电影场景设计的文化艺术分析[J].电影评价,2013(4):24.
[4] 谢勇.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37-39.
[5] 赵金.高职院校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初探[J].艺术论坛,2013(5):174-175.
[6] 曹会波.小议模型制作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2011(6):52-53.
[7] 程宏,刘琪,徐文娟,戴慧萍.实体模型制作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1-5.
篇6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字幕翻译;《肖申克的救赎》
前言
作为当代社会的大众文化,电影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观念等而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优秀影视作品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使人在熏陶和感染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而电影的翻译既是传播本民族文化,同时又是欣赏外国文化的必要桥梁,功能目的论在电影翻译方面的应用,使我们欣赏到了《哈利·波特》,《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一系列外国优秀电影,而外国的观众也能通过中国影片《霸王别姬》,《红高粱》等来了解中国,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一、翻译理论-----功能目的论
2 0 世纪7 0 年代末与8 0 年代初,凯瑟琳娜. 赖斯(Katharina Reiss)和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提出了功能目的论,它的形成和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赖斯的研究。赖斯首先提出了“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就是她所称的综合际翻译。第二阶段是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对其思想的继承和改进。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它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翻译是一种目的”。费米尔突破了传统的以原语为中心的对等理论的束缚,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第三阶段,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对目的论的发展,他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个阶段是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从而使存在语言文化障碍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
二、目的论对电影字幕翻译的启示
目的论认为,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必须结合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读者的情况,翻译可以以某个特殊群体为对象,使译文更好地为这些人所接受。目的论把文本按功能模式分为信息、表情和感染等三种功能。第一、信息传播功能。传达影片信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第二、表情功能。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三、审美功能。通过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打动观众,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为了实现上述三种功能,字幕的翻译不能太拘泥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应该采取一些策略:首先应准确的传达原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既要忠实于原内容,又要结合观看人群的民族文化差异,还有空间、时间等的限制,才能使翻译的文本达到预期效果。Waterloo Bridge 《魂断蓝桥》、Ghost 《人鬼情未了》和Bathing Beauty 《出水芙蓉》等优秀片名的翻译就是这一体现。
三、目的论视角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翻译策略
3.1.直译法
在功能目的论中,直译就是当源语与目的语在功能上达到基本一致时所采用的最简单有效的翻译方法,即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在片名的翻译过程中,运用直译法既准确的阐明了原作的本意,又无任何随意增加或删减,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忠实于原电片名。例如本片名的翻译: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尽管是不加修改的逐字翻译,人们却能够接受,并且很容易明白影片所要传达的“救赎”这样的信息。从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到底是怎样的救赎,如何救赎,发生了什么,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带着这样的心理,人们就会去看这部电影。
3.2音译法
传统翻译中,音译的例子很多。特别是涉及到观众熟悉的外国人名、英语专有名词、地点、历史事件时,一般采用音译,这样做既保留了原片的韵律和节奏,又能体现影片的异域特征。本片中主要是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如:Andy Dufresne(安迪·杜佛伦)、Hadley(海利)、red(瑞德)、Shawshank(肖申克)等等。除此以外,在其他的电影中人物的名字也常常采用音译法,包括电影片名的翻译。例如: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Titanic 《泰坦尼克》、Jane Eyre《简·爱》和Avatar《阿凡达》等等。
3.3 归化法
在功能目的论中,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归化派”提出译文要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而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在电影中,译者不但要避免文化冲突,还要做文化沟通的使者,使翻译的文字容易被大家接受,从而缩小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归化法的使用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的世界,从而实现 “文化对等”。在电影中,对海利的一句话的翻译形象反映了这点。
例1. Hadley:If I hear so much as a mouse fart in here the rest of the night,I swear by God and Jesus,you’ll all visit the infirmary.
译文:如果我今晚听到有半点声音,我对天发誓,你们会吃不了兜着走。
这段译文中译者采用了归化法。“a mouse fart” 用于比喻声音小的几乎听不见,但因为当时狱警海利非常生气,如果将其直译的话让观众感觉不到严肃的气氛,而且拖沓冗长。因此,译者采用归化,使观众更好的理解。而另外一个表达,swear by God and Jesus是表示我向上帝和耶稣发誓,这是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徒发誓的方式,但是这对于不信宗教的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会有困难。因此,采用归化的方式,让中国观众得以体会,将其翻译为“对天发誓”。使得电影的预期效果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卞正东,翻译目的论,无锡教育学院学报【J】.2004
[2]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 . 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3.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务馆,2004.
[4]吴萍萍《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考试周刊.2010
篇7
摘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电影正在全国盛行,并迅速形成一股产业发展浪潮。江苏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下,微电影产业发展却并未达到理想的高度,某些方面还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本文将立足江苏,从江苏微电影产业发展的三大基础以及过往发展简史这一视角研究微电影产业在江苏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并从区域微电影产业发展入手,透视当代社会剧烈变迁下影视文化的全新传播生态。
关键词:
江苏微电影产业;发展基础;历史沿革
微电影一词,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在2010年的网络上。视频网站优酷与中影集团联手推出《老男孩》,点击次数破亿。与此同时,一部类似007风格的《一触即发》则直接号称史上首部微电影。这部作品以高投入制作、顶级明星加盟等概念名噪一时,并伴有强大的宣传攻势。这两部作品的成功,让微电影在中国迅速红火起来。加之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限广令”,又给了它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迅速间微电影已在中国形成产业格局,据《2013中国微电影发展报告》显示:“未来五年内,微电影行业产值可达数百亿元以上”。何为微电影,其实在学术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原因可能有几个,首先这种类型的作品其实早就存在过,只是以前人们习惯将之称为电影短片。电影短片“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产生,用来形容各种形式和风格的电影”。现今这种体裁被运用在网络等新兴媒体上,形成了微电影。其次这是中国特有的名词,在国外谈微电影,外国人往往不能直接理解。再次,近年来微电影发展过于迅速,学术界还不及做出回应。目前以百度给出的定义:微电影即微型电影,这种微体现在“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并“风靡于中国互联网”。这个定义描绘了微电影的形态,对其内涵和外延却少有提及。不过这已是目前对微电影相对最详尽的描述。定义的模糊丝毫没有影响微电影发展,相反它在短时间内迅速产业化。产业涵盖从人才培养、商业营销、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和其他衍生方面五个环节,并依托现有社会资源,整合相关产业,蓬勃发展起来。江苏作为经济文化大省,也参与到这场微电影产业发展的时代变革中。
一、江苏微电影产业发展基础
微电影产业从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产业,它的发展并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特别对于江苏而言,现有的产业资源对于其大有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基础来看,微电影产业在江苏的发展应该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1、政治基础“一个创意产业发达的城市必须要具备自由、宽容的社会环境”①。微电影产业发展要有安定、和谐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吸引大量人才,而这些人才对于环境有着自己的要求。江苏是“中央充分肯定、各界普遍认可、百姓引以为豪的全国最安全地区之一,全省公众安全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②。同时江苏又历来是宜居的热土,《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中,江苏占了四席。在此基础上,2012年江苏省政府“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更是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定一套长远、系统、合理的规划。其中重点发展行业包含广播影视,并明确提出“加快开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业态”。这些新业态的内容载体其实很大部分就是微电影。此外,2012年12月,金微奖•中国首届国际微电影节在南京举办;2013年3月,中国微电影产业研发与实训基地在无锡挂牌成立;近年来江苏各级政府力推的微电影活动此起彼伏,这些都构成了江苏微电影产业发展的政治基础。
2、经济基础微电影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还需要繁荣的经济环境。“江苏综合经济实力在中国一直处于前列。2013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61.8亿元,位列中国省份第一。”③与传统影视产业高投资高风险不同,微电影产业除了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与地方企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据中国经济网数据,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前100位企业,江苏有27家,占总数1/4多。其中微电影产业经常涉及的行业,如食品、电子产品、房地产、汽车、旅游等,江苏企业排名更为靠前。同时微电影产业建立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上,网络建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江苏,繁荣的经济环境孕育了成熟的网络建设,目前全省互联网设施基础日益完善:“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75.75万公里,排名全国第一。”“2013年底江苏全省网民数达到409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51.7%,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852万人。”④
3、文化基础江苏微电影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首先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江苏省高校数量和大学生人数位居全国首位,有着广泛的微电影制作人群和受众人群。目前全省高校共167所,其中开办影视相关专业的高校有96所,占总体比例约为57.4%。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需要观摩并制作大量微电影,加之其他非专业学生出于兴趣涉及这一领域,这为微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生力军。其次微电影作为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形式,离不开其他文化形式的滋养,特别是影视产业的发展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苏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进入新时代,又是全国较早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省份。“2012年,江苏在省域横向测评中城乡、城镇景气指数均保持首位。”“至2020年文化产业供需协调增长目标距离测算,江苏处于省域首位。”⑤这其中江苏的传媒产业发展更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幸福蓝海国际影城”的打造、“云媒体电视”的上线、电影《白日焰火》在柏林的成功,纷纷宣告江苏影视产业迈进全产业链时代。总之,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基础上来看,江苏微电影发展应该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国微电影产业一片红火的今天,江苏微电影应该是在全国处于前列的。然而从过往发展的历史来看,却始终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
二、江苏微电影产业发展简史
让我们回顾一下江苏微电影产业发展的简史,从历史层面寻找规律作为现实的参照。为了能与其他省份横向对比,我们将“微电影元年”2010、微电影迅速发展的2012以及现今2014作为三个时间轴,将这段简史简单区分为三个部分。
1、2010之前:前微电影时代关于第一部微电影的具体时间,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声音。如果按照互联网上的说法,2010是“微电影元年”,那么我们且把2010之前称之为前微电影时代。在这一时期,微电影的前身“网络剧情短片”已然涌现,从“大史记”三部曲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期间不乏精品。而江苏的“网络剧情短片”数量却很少,不同的制作团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没有实现这一突破。对于草根阶层,器材、专业技术等限制使其无法跨入门槛;专业学生团队依然执着于将制作好的短片投向传统媒体或者参加比赛评选,比如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学生拍摄制作的《无间道4》只在学生层面通过学校展映的方式传播;专业影视公司则专注于广告制作,电视大屏幕是他们的追求所在;电视台则完全没有关注到这一领域,为数不多相类似的,比如江苏影视频道《百姓聊斋》2006年开播,以“栏目剧”的形式面向观众。至今仍没有改变其宗旨,因为电视台需要考虑受众面,像微电影这样过于单一的面向年轻人并不是电视台愿意完全接受的。
2、2011-2012:微电影兴起时代2011年,全国微电影热度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全国问世作品不下2000部,网络点击率节节攀升。江苏微电影也开始出现,截止到该年底,在南京,由普通人拍摄的微电影至少已有数十部。但是江苏的发展就全国而言还是滞后的,具体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优秀作品并不多见,业内人士对于微电影还没有加以关注,更多的是业余人士投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鹭在2011年《金陵十三钗》上映之际推出的微电影《金陵十三姨》,网络点击率高达几百万。而对于江苏的企业,选择微电影宣传品牌的很少,仅有的几家也由于江苏本土微电影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纷纷选择与北京、上海等大公司进行合作。如江苏辉煌太阳能行业第一部微电影《那一夜,辉煌》由北京鼎旌资讯机构全程策划,邀请中影集团旗下的专业拍摄班底完成制作。时间到了2012年,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推出微电影项目,甚至各地职业培训学校也开始将其设立成一门课程,培养相关人才。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广告收入为88.3亿元,较2011年增长82.7%。这其中号称“品牌之都”的福建率先出手,匹克、特陶卫浴、金鸡体育、诺奇男装纷纷推出微电影,宣传推广各自品牌;此外广东的石湾酒厂、河南的杜康公司、江西的庐山旅游景区、安徽的六国化工集团、云南的英茂企业也同步完成企业微电影……一时间,微电影在全国各大省份迅速产业化。在江苏,2012年微电影的产业化之路刚刚起步,与之前只停留在草根阶层不同,政府机关开始关注,大量带有公益性质的微电影作品和微电影节问世。2月,为了配合电视剧《山楂树之恋》播出,江苏卫视发起《那些年,爸爸追过的女孩》微电影征集;3月中国(徐州)微电影节开幕,4月徐州市鼓楼区城市管理局打造江苏第一部城管题材微电影《我的男友是城管》;7月常州市首届“荷花杯”微电影大赛、首届青年微电影节相继举行;9月苏州市警方结合真实案例推出《“女神”的逆袭》等六部微电影作品;10月常州市高新检察院以微电影评选最美党员。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也开始大量创作微电影作品,南京艺术学院于2011年底举办“第四届全国高校数字短片大赛”,大量本土优秀学生微电影应运而生;南京大学成立国内首个“微电影”专业,并举办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南京师范大学举办“影像青春”校园原创微电影大赛。与此同时,微电影进入江苏婚庆市场,拍摄婚礼微电影的新人数量增势明显。以南京某微电影工作室为例,2012年以来,婚庆微电影几乎每月都保持10%的增长。在扬州,结婚旺季,许多工作室的时间表已经排满,连休息日都没有。在无锡,拍摄婚庆微电影的公司差不多有20家左右。在苏州,一家专业的公司一年可以创作近千部。纵观2010-2012年,这是江苏微电影兴起时代,特别是2012开始走上产业化之路。政府的关注、各类微电影节的出现、婚庆市场的火爆成为这一时期江苏微电影发展最真实的写照。
3、2013-2014:微电影成熟时代2012年微电影大热之后,产业化格局已然在全国形成。人才培养、商业营销、前后期制作、宣传发行和其他衍生方面五个环节齐头并进,一时间微电影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被誉为未来最具发展前途的传媒产业之一。在江苏刚成型的微电影产业也开始得到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A、数量质量大幅提升江苏各地微电影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升,并逐渐从之前基础上分化成几大版块:高校微电影、草根婚庆微电影、商业宣传微电影、政府公益微电影等等,不同版块的主创群体之间形成以高校人才为中心的辐射网络。在江苏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为代表的高校为微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并以此为基础,大幅提升了微电影的数量和质量,涌现出了诸如国内首部官方城市形象微电影《苏州情书》等优秀作品。B、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建立从以高校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到最为核心的商业营销模式开始启动;从作品前后期制作水准不断提升,到成品后宣传发行平台的建立,再到各类微电影节大量涌现,在江苏微电影发展的整个产业链正在逐步建立。C、发展之路正在日益清晰在兴起阶段,江苏微电影产业主要集中在政府公益和婚庆市场两块,前者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范畴中,后者则更多地体现了微电影的草根性。这两个领域是微电影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最为核心的商业运营模式并未建立。许多企业品牌推广还未接受微电影这一模式,而这正是微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步入成熟阶段,在江苏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企业开始采用微电影作为品牌营销的主要方式,如江苏省建集团推出的青春励志微电影《城市温度》等等,微电影产业的商业运营模式正在建立。也许,在这一阶段,用微电影成熟时代来命名,还有些为时过早,毕竟在江苏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精品。但我们看到微电影正成为一种商业品牌营销方式,虽然步伐比其他省份慢了点,发展之路却正日益清晰。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英语口语;高职专业课
1.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因此,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部大纲里也明确指出“重视语言的学习规律,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语言技能的协调发展。目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然而,在目前的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实践中,口语教学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在一学期的教学中尝试通过项目教学法进行口语教学,取得一定成效。
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形式、“成果”为目标,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略高于现有水平、与其专业兴趣和文化背景紧密关联的、能激发创新、锻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仿真学习项目,组织学生在“做中学”。它并不取代其他教学法,相反,它极易与其他方法和手段相结合,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程度和能力的学生。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规划与设计项目内容和展示形式,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有助于增强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2.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探索
笔者在保定学院外语系工作,担任商务英语专业一年级的口语教学工作,每个班一学期的课时量为36课时,每周2课时。笔者将项目定为“英语电影学习”。
该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感兴趣的内容练习口语机会。项目分7个阶段完成,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为期一周):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
第二阶段(为期2周):其中一周用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讲述电影内容,形式为小组内的所有学生,每人都要参与其中,每人都要讲述一段。一周用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述电影内容。
第三阶段(为期2周):其中一周用于学生自己练习配音, 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的语音语调,并且协调各组配音所选取的片段不同。一周用于小组内成员分角色给电影中的某一片段配音。
第四阶段(为期2周):其中一周用于学 生自己练习表演电影片断,教师在课堂中指导。一周用于小组内成员表演电影中的一个片断。
第五阶段(为期1周):学生利用PPT课件向全班同学指出一些地道英语表达法。
第六阶段(为期1周):学生利用PPT课件指出其中的文化差异,或者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等。
第七阶段(为期1周):通过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信息的分享、项目的评估汇报总结。
3 结果与讨论
一学期的口语课后,笔者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学习完这一部电影后的体会。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学习英语电影的项目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开口说英语、改进学生发音面貌和提高学生协调组织和合作能力。
第一,促进学生开口说英语。90%的学生表示经过这一学期的口语锻炼之后,敢于开口说英语了,不再“金口难开”。因为在项目教学法中,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一组要能顺利完成项目中的每一个子项目,都要求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其中,所以每一次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发言,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
第二,改进学生发音面貌。由于其中的一个子项目是要求学生模仿并且表演其中的电影片断,学生通过模仿,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指导,使学生的语音语貌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学生也能牢记影片中的一些地道表达法,有的已经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用在自己的口语中。
第三,提高学生协调组织和合作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每组4-6人,确定组长人选及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明确分工,各负其责。
第四,注重整个学习过程。该项目是由几个子项目构成,在每个子项目后教师都根据学生的口语表现,小组合作等情况给学生打分,最后综合学生的几次成绩给出最后的口语成绩。这样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也有了一个评价。
4 项目的启示与建议
通过项目教学法,把学生融入任务完成的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人人参与创造实践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积极、更有目标地自主学习,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也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确定合适的项目主题。在该项目中,笔者选取了一部英文电影作为主题,而且由于是卡通片,语言要比生活片简单,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学期后期,有的学生积极性降低了,在调查问卷中,有的学生提出一个学期只学习一部电影,内容太少了,如果再学一部不同的电影会有更大兴趣。
篇9
今年5月中旬,随着中影投资、陈凯歌导演的影片《无极》在法国戛纳千年古堡推介会取得巨大成功,韩三平和中影集团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关注。
7月24日,在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的一次研讨会上,中国电影集团总裁韩三平讲了这样一则寓言:一只生活在栅栏内的小白兔,一天醒来惊喜地发现栅栏被拔掉了。同时,小白兔也发现自己的身边睡着一只狼。
这则寓言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影视业面临的现状:国门敞开,解除禁锢的同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生于1953年的韩三平,有着近30年的电影从业资历,可谓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电影人,见证了中国影视业敞开国门、融入国际化竞争的整个历史。
中国影视业的第二次腾飞
“我做了30多年中国影视,从照明工做到今天,拍了250部电影,几千小时的电视剧,30多年来我现在感觉是最好的,情况是最好的,状态是最好的,机遇是最好的,未来是可以看见的,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影视业的高速发展。”韩三平说这话的时候很是激动。他把中国影视产业比喻成一架即将起飞的飞机,积累一定能量后,马上就会腾空而起。
“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刚刚开始加速的阶段,即将第二次腾飞。”
对于这一次腾飞的原因,他认为,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复兴不同,这次的腾飞是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现在对影视业前景颇为看好的韩三平在1994年担任北影厂厂长时心情却很是黯然,甚至想过要完全脱离这个行业,因为那时“根本看不到影视业的未来”。
“中国的影视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一直被当作思想文化的宣传阵地。同时,很长时间内,我们把电影当成一种纯艺术作品,这也干扰了电影的产业化和工业化。很多人喜欢看美国人拍的电影,美国人只有一个原则:赚钱,而我们则背负了太多的负担。”
现在则不然了,影视业的改革目前已经进入了顺利发展的阶段,伸手可触未来,“让人激动和兴奋”。
看来韩三平准备大干一场。
“引进来”和“走出去”
人称“三爷”的韩三平是影视业的“老江湖”,谈起与国际传媒集团的合作,他有自己的见解。
“以前,境外影视集团和中影的合作只是简单的项目合作,比如合拍一部电影。现在,这种合作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需求,开始转变为资本的合作。”
谈到资本合作,他透露,目前,中影集团已经和境外传媒资本组建了三个电影公司,包括由北京索尼影视国际电视公司和中国电影集团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华索影视数字制作有限公司,中影集团、横店集团和美国华纳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中影和加拿大一家公司联合成立的动画电影制作公司。
在把国外资本引入本国市场的同时,业界人士已经意识到了国际市场是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内外兼修,才能发展得更快,更有竞争力,中国影视“走出去”虽然步履蹒跚,但是中国影视需要在世界范围发出声音。
对这一点,韩三平的看法可谓豪气冲天:“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起点低,但发展速度迅速。中国影视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会一路上扬到2010年,每年的上涨比率保持在25%,然后再稳定地发展3-5年,到2015年,那个时候大概是翻十番,150亿票房。”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大量相关产品的开发,如电视台、家庭录影带相关产品开发等等,加在一起会有更多的收入。中国目前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但是迟早会发展到这一步。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他说出了自己对中国电影业的宏图大志,“最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返销。”
“除了英语市场以外,还有一个单一市场能够和好莱坞抗衡的,只有华语市场。世界不可能是影视一元化。不可能全世界的人都看好莱坞电影,其他国家的电影只能是边缘化的。华语电影市场发展的前途是无限的,我们有着广阔的本土市场。”
说起盲目,韩三平深有体会:“做李安的《卧虎藏龙》的时候,由于低估了中国影视产品在海外的商业业绩,我们拒绝和外商外资进行海外分账。这种盲目,以后都不会再有了。中国的影视产业是跳跃式发展的,它现在已经可以胜任1500万―2000万美金的影片了。”
民族文化是发展根基
面对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深入,韩三平告诫从业人员不要盲目乐观,“如果我们不够努力的话可能会遇到境外资本的入侵,这种入侵可能会造成经济上的殖民,甚至是文化殖民,那么中国的影视产业可能不是三五年,而是在三五十年都翻不过身来了。外商一进来开口就是5亿美金,而且不做电影院,只做影视制作。如果这些资本都进来的话,不要说中国的国企没有了,中国的民营企业也会全军覆没。”
大批国际传媒集团看好中国市场,无论是资本规模、运作机制,还是经营理念,这些国际传媒集团都占有很大优势,他们完全有可能占领中国的影视市场,从而对中国的文化造成入侵和殖民。
“过去项目合作阶段,除了剧本和资金以外,最多带两个演员进来,现在他们带了大批的人进来。” 韩三平在这里指的“他们”是除了国际传媒集团之外还有一些风险投资机构,“他们信不过国内的管理人员和国内的导演和演员,所以会带一大批人进来。” 一批国际著名导演开始高度关注中国影视题材,纷纷来中国商谈拍电影事宜,如:奥立佛・斯通、昆汀・塔伦蒂诺 、姜帝圭。
他举了一个例子:“他们要拍少林寺的7个小和尚,就是用7个小矮人直接改过来的,小矮人变成了小和尚。如果要改编成简单的商业片,还是很好看的,他们都加入了中国的武打。”韩三平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的人才不仅是要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挣到钱,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中国的文化。现在有一种倾向非常危险,就是中国电影人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雇佣军。我们确实迫切需要一大批中国的导演、摄影师、演员等等来保护中国的文化,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中国的制片人。”
整体发展对抗好莱坞
“虽然我们现在的起点还很低,但我们要看到它正处于成长期、发展期,而美国已经是处于稳定期,它要上涨0.1%都非常困难。中国影视业去年比前年上涨30%,今年比去年大概上涨25%,这种25%的延伸我认为会延续八年,再稳定个四五年,到那时我们就有资格和好莱坞对话,和美国电影对话甚至对抗。”
外资与民营资本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影视的市场观念、营销推广和融资手段。中国影视在世界上所处的弱势地位,整个电影市场的发展并非几个冯小刚或张艺谋们就可以解决的,我们恰恰应该向好莱坞学习他们把电影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运作的机制与经验,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电影市场的观念来发展我国的影视业。
“电影这个行业,许多人现在还是觉得非常困难,应该怎么办呢?”韩三平谈到面对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时指出:“它必须是整体发展,或者是整体改革,从做剧本那一天一直到把钱收回来,包括所有相关公司包装策划。”
“我们切忌单独做电影,应该结合大陆和港台的资金和人才,拉上日本和韩国,亚洲是我们的生产基地,欧美是我们的重要市场,这种利润空间不仅能够维持我们的再生产,而且能够大大扩大我们的再生产。”他满怀信心地鼓励影视业的从业者,“非常希望影视公司和媒体团结起来,利用外商外资,利用整个产业政策,抓住中国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机,把中国影视产业做大做强。把每一个环节都做作好。”
韩三平认为中国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导演,虽然在国外拍电影,但骨子里还是“很中国”,比如李安、吴宇森。他们爱中国电影,他们拍中国的电影比好莱坞电影更加得心应手。
一次,韩三平遇到吴宇森,他对吴宇森说:“你拍《变脸》,变来变去都是老外,你拍《三国演义》,我相信至少你从小就看《三国演义》。”吴宇森极有感慨,说:“对啊!对啊!”
“我们的华语电影大概有5-10个李安、吴宇森这样的导演,但远远不够,我们至少要有30个这样的导演。我们要有在国际市场上有票房号召力的男女明星,他们可以带动整个产业。”
篇10
“个人电影”这个在当代代表新鲜、时尚的词汇容易使人将其和美女、英雄、新潮追风者联系在一起,与普通人相距甚远。但现在她已经跟随一个名为“尚镜”的影视品牌降落民间,高调开启了专业影视技术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时代,使得昔日只有达官显贵、明星大腕独享的影视珍馐,走入寻常人家。唐朝诗人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对于今天个人电影而言无疑是一种最准确的诠释。
个人电影又称个人影视、私人电影。而个人影视产业概念最早由紫博华瑞提出,其宗旨是致力于开拓私人影视产业领先的创意影视制作,提升私人影视作品价值,为客户提供真正符合需求的服务,制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尚镜品牌拥有者――北京懿水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懿水诚”)董事长董锦陵用形象化的语言给出了个人电影的定义。他说:“个人电影其实就是用专业的影视技术为个人服务的影视。电影是为大众服务的一种手段,但在其中展示的却是少数的名流和精英。而其他如广告、电视、MTV等形式,由于制作费用、容量等方面的限制,能够在这一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人数极少。而个人电影突破了这些限制,使得影视技术在如今网络技术发达、传播渠道丰富的时代背景下脱颖而出,以其拍摄技术专业化,价格平民化,为平民百姓搭建起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绘制个人电影蓝图
北京懿水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6号,正是春回大地的时节,公司选择这样一个日子注册,不知其中是否蕴含了欣欣向荣的寓意。董锦陵说,公司成立时只有3个人,周航、吴道宝和他。办公室设在北京丰台区玉蜓桥边的一家上岛咖啡店里。一张桌子20元钱包一天,几个斗志昂扬的年轻人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现在,坐在建外SOHO20层办公室里的周航,每次回想起当初咖啡馆里的创业时光,眼中还会迸射出星星点点的光芒。
“现在有时候约见一些客户我们还会跑到那家咖啡馆,在那里谈的生意,百分之百成功。”周航微笑着说,声音不高,但充满自信。
吴道宝说他们之所以成立这家以个人电影业务为主的公司并非是头脑一热,而是经过了长时间深思熟虑的一种理性选择。他们3个人中,董锦陵、周航曾经服务于国际CBN影视公司,董锦陵负责拍摄和业务谈判、周航负责后期剪辑,他们在专业方面都有着超过15年的从业经验。而吴道宝本人曾经是国内一家知名培训公司的分公司副总,熟知公司运作和管理。
他们3人相识于2004年,属于一拍即合型,3人都有创业的想法。后来,经过几年时断时续的交往,创业的强烈愿望还是把他们拉到一起。他们共同绘制出了个人电影发展的蓝图:专业的品牌影像技术服务于个人;传播个人价值,打造个人品牌;在全国文化中心北京首先建立直营体验店,取得成功后向其他一线城市推广;5年内覆盖全国一线城市;使用已经注册的“尚镜”品牌,8年内发展到500家以上各种形式的连锁店,占领二、三线城市的中高端市场,进而引爆个人视频消费市场;利用品牌优势进行产业链整合,占领高端视频制作和培训市场。同时发展传播和版权等业务板块,最终实现盈利模式升级。
空想和理想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付诸了行动,前者只停留在想象中。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3个小伙子踏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4年中,他们的办公地点从咖啡厅搬到了地下室,后又搬到了豪华气派的建外SOH0大楼。
办公地点实现了从地下到地上的转变,资金规模也从零跃升至现在的700万,有了原始积累;公司人数也从原先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核心领导层增加了一名专业会计师――刘伯炜,创业核心团队由3人变为4人。
创业之初,为了公司生存和筹集个人电影研发资金。懿水诚拍了几十部企业宣传片,如联想弘毅投资“中国式PE”、伊利集团奥运宣传片――冰火奥运等。并且这些片子均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同。
摸爬滚打的几年中,懿水诚团队不断反思,为什么自己对企业的服务会被认同。在对比了国内大量的企业宣传片后,他们发现,传统宣传片只考虑企业展示需求,大量堆砌拍摄技术,忽视受众感受。片子一开头就被受众心智所排斥。而懿水诚的作品重视人性需求,以展示人性美好为出发点,运用电影讲故事手法,让片子内容好看、好玩,受众体验好。并且,这些片子都带有很重的“个人电影”元素,这一点正是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秘诀。
在为众多企业服务的过程中,董锦陵发现以个人电影的方式传播企业品牌最直接,效果最好。很多社会精英、专业人士等个人资源拥有者,其品牌和产品是合一的。新媒体时代为个人品牌传播提供了可能,但针对个人的专业视频服务机构和产品却很少。基于此,2011年,懿水诚试探性的在微博和视频专区上投放了一些“个人电影”概念片,没想到这些片子一经投放,短时间内就集结了大量粉丝。并且很多看过片子的观众打来电话咨询,表示自己也打算拍类似的短片。
之后,懿水诚对于中国个人电影市场做了初步调查,发现针对个人的专业视频服务市场(制作、培训、传播等)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空间巨大,此时进入正是打造品牌的最佳时机。
市场定位
懿水诚收集了大量数据对中国个人电影市场规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个人电影市场总价值接近600亿元。对于时尚人士个人电影、艺人和美女写真个人电影市场而言,目前没有准确的数据。其他市场空间目前难于估算,家庭写真片,如儿童电影、老人电影、家族传承等,按家庭年收入额估算,估计市场规模应该在100亿元左右。
通过市场分析,懿水诚设计出了自己的产品定位:服务对象为中高端消费人群。个方面目前,公司主要业务由4个部分组成:一是尚镜,服务对象为时尚女孩,艺人,目的是打造中国个人时尚视频消费品第一品牌。二是立传,服务对象为企业家和专业人士,以品牌视频形式传播精英文化。三是培训,服务对象为个人电影制作人员、加盟机构,打造中国最大的个人视频产业培训基地。四是婚礼电影,服务对象为高端婚礼消费者、大型连锁影楼,强强合作,开发婚庆市场,成为影楼高端品牌合作伙伴。
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会进一步强化理念创新、品牌化运营、模板化生产。所谓理念就是专业的视频技术为私人服务,使视频成为新兴消费产品,而不是媒体工具,以B2C模式为主。品牌是指视频制作产品化、品牌化,将制作优势转换成品牌优势,通过品牌影响力整合资源,占领产业链高附加值区域。模板化生产是将视频制作流程化、标准化,实现模板作业,在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现阶段,懿水诚所涉及的业务主要为时尚个人电影、企业家个人电影制作,尚镜视频制作培训、个人电影传播、个人电影版权运营;与后期集中制作机构、连锁运营机构合作开发新产品;实现线下活动服务、VIP线上传播,建立个人电影片库、个人电影网站。从2011年开始,懿水诚为尚镜品牌的推广规划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2012年),以时尚人群作为切入点,首推“尚镜”个人电影初级产品,通过尚镜版权内容置换新媒体平台,在新媒体上推广品牌。第二阶段(2012-2013年),升级尚镜产品,占领高端市场,拓展新市场建立新品牌(如立传:企业家个人电影);利用积累的媒体资源提供升级服务――VIP传播服务;利用品牌、技术、管理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加盟连锁、培训)。第三阶段(2014-2015年及以后),在完善产品线和销售网络后,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渗透(如植入广告、点播等),实现内容 “零”成本经营,完成产品优势到品牌优势转换,最终实现盈利模式升级。
在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懿水诚经过几年发展,公司收入实现了三级跳,2009年86万元、2010年近200万元、2011年9月近700万元。“尚镜”品牌网络知名度不断提升,粉丝数量呈倍数增长。
个人电影未来发展
虽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懿水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为个人电影开辟出了一方领地,但董锦陵和他的伙伴们并没有骄傲,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这个志存高远的团队,订立了从2012年到2016年间的五年发展计划。这五年计划的总目标是:在建立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扩大市场规模,版权片库达到爆发点时,实现盈利模式升级。
董锦陵介绍,在未来,懿水诚个人电影将通过4种途径盈利:一是版权经营,通过点播分账、版权转让等;二是植入广告;三是培训;四是个人电影网站,通过展示平台、推广平台等实现利润增长。
对于业务发展进度,懿水诚也做了具体的规划。
2012年内,在北京建立“尚镜”直营体验店。签约10-15家视频网站,拥有独立视频专区,每月一次网上推广活动。签约10家杂志、5家艺人经纪公司、6家高端会所。全年6场以上地面活动(含新片品鉴)结合线上2次互动主题活动。积累300个以上“尚镜”版权片库。设立尚镜培训学校,招收第一批学员。
2012-2013年内,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建立4家以上直营体验店。签约50家以上视频网站,加大线上品牌推广力度和VIP推广服务。签约50家以上合作杂志,200家会所、50家合作艺人经纪公司。每月1次地面活动(含新片品鉴),全年4次有规模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签约5家以上企业培训合作机构。积累1500个以上个人电影片库。推广培训业务,同时为前后期制作中心输送100名以上学员。设立品牌加盟连锁机构,做好扩张准备。
2014-2015年内,成立控股直营店5-10家、加盟店300家、其他形式200家。继续扩大推广视频专区,签约100家网站。创建常年活动或栏目。参与电视栏目内容配送。继续扩大合作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自动销售。建立营销植入广告团队。每月1次地面活动(含新片品鉴),全年2次大型主题活动。积累5000个以上经典个人电影片库。与网站、专业广告公司合作实现点播和植入广告收费。扩大培训业务,在主要城市(预计10个)建立培训基地。通过品牌培训锁定加盟合作机构。
2015年后,打造中国最大规模个人电影片库(个人电影数量达5万部),使版权转让,植入广告收费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建立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个人电影培训机构。(全国性100家以上的培训学校及南北2个培训基地)建立国外合作机构,国外艺人经纪公司,外景拍摄基地和培训基地。建立制作传播一体化文化经纪公司,实现品牌化传播。建立个人电影网站,实现个性化传播平台,实现互联网和手机平台在线点播收费,并实现与电视的台网联动 。
基因・杨布拉德曾预言影视作品将成为未来的语言,成为未来形象交换的交往方式。传播和创造私人影视行业的文化和平台,势在必行。今天懿水诚所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正在印证着这个预言!
懿水诚个人电影发展
2008年公司成立,主打个人电影概念,创立“北京懿水诚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确立以品牌化专业视频技术服务于个人的公司定位,使个人电影成为“新兴消费品”。
完成写实个人电影“品+”,推荐到新浪网视频首页,三天点击量达58万次。(央视网-cntv、四川电视台、酷六网主动联系公司寻求合作)
2009年,为公司生存兼做企业宣传片。
2009年11月,为联想弘毅投资定制个人电影形式宣传片,网络在线实现一天1200万次点击量。
2010年9月,完成企业家个人电影“灵光乍现” ,投资方思八达公司将该片复制了几万张光盘作为重要营销工具使用。
2010年11月,完成个人写真电影,实现无导演“模板”化制作,从技术上解决了批量定制问题。
2010年底,被中国网络电视台评为年度最佳合作机构奖。被酷六网评为年度最佳原创机构奖。
2011年,重新定位,为个人视频服务。
2011年9月完成“仇富军”富泰电器老板个人电影。
2011年9月,和美空网(网络艺人经济平台)签署合作协议,线上销售尚镜个人电影。
- 上一篇:白色污染的措施
- 下一篇:空气污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