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市场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行业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行业市场

篇1

RFID技术有助于改善企业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因此成功的RFID技术和其它移动服务能够显著地影响企业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的能力。同时,RFID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例如,制造、售后服务支持和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RFID系统可以用来识别各种类型的对象,例如制成品、动物以及人等。同时,RFID技术支持广泛的应用,包括:资产管理和跟踪,产品制造,客户服务,访问控制和自动支付等。每个RFID系统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和定制化特征,以便支持企业特定业务流程。依据其应用的行业和企业,RFID系统可能非常复杂,具体实现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别。从概念上来说,RFID系统有三个子系统组成:(1)射频(RadioFre—quency,RF)子系统。应用无线通讯技术进行识别和相关的处理,采集数据。(2)中间件(Middleware)。提供自动识别技术和应用系统软件之间的通讯接口,将RF子系统采集的数据转换成应用系统软件可以识别和利用的信息。(3)企业子系统。包括各种应用系统软件和网络基础没施,可以存储和分析采集的数据,将数据转换成为支持业务流程的有用信息。

1.1RF子系统。

RF子系统由标签和读写器组成。RFID电子标签中植有IC芯片,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标签一般附着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或者嵌入物体内部。每个标签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并可能具有其他功能,如存储更多数据的内存、环境传感器和安全机制等。读写器是RFID系统中核心部件,在规定的技术条件和标准下,读写器和标签之间通过天线进行无线通信。在有效读写区域内,识别各个物体上的标签,读出标签的信息和时间。RF系统能够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同时具有抗恶劣环境、可同时识别多个对象、保密性强和标签具有可读写能力等突出特点。

1.2中间件。

RFID系统的中间件负责为企业子系统整理从RF子系统中收集的数据。从而直接支持业务流程,实现RFID硬件及应用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和管理。中间件在RFID系统中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它屏蔽RF子系统的复杂性和实施细节,这可以让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者将精力集中在RFID数据的业务意义上,而不是复杂的无线通信。中间件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系统管理者用中间件监控和管理读写器。操纵和控制读写器按预定的方式工作,保证不同读写设备之间的协调配合。(2)数据过滤。中间件筛选过滤来自读写器的重复、不完整和错误数据,将真正有效数据传送给应用系统。中间件的过滤功能在大量标签非常接近、具有条件性射频环境中非常重要。RFID系统中的中间件能为企业带来如下几方面的益处:(1)实施RFID的企业,不需要进行重复代码开发便可完成RFID数据导入能够极大缩短企业实施RFID项目的周期。(2)当企业数据库或应用系统发生更改时,对于RFID项目而言,只需改变中间件的相关设置即可将RFID数据导入新的企业应用系统。(3)当RFID项目的规模扩大时,例如增加读写器的数量,或其他类型的读写器,或者新增企业仓库,只需对中间件进行相应的设置,便可完成RFID数据导入,而不必进行程序代码开发。

1.3企业子系统。

企业子系统可以存储和分析采集的数据,将数据转换成为支持业务流程的有用信息。企业子系统包括企业分析应用和网络基础设施,业分析应用由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和Web服务组成,基于业务需求和用户指导处理中问件输出的数据,包括所支持的每个业务流程的业务逻辑。例如,RFID系统中的分析应用对物流的支持可能包括自动化库存管理、采购、运输、接受和账单等。网路基础设施使得RF子系统、中间件和企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通信成为可能,重要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网络的物理和逻辑拓扑和数据通信协议等。

2.RFID现代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在供应链运转时,企业必须实时掌握链上的商流、物流、信息和资金的流向,才能使企业实现最大的效率和效力。在物体跨组织流动过程中,采购、仓储、生产、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销售到服务的各个环节处于松散的状况,商流、物流、信息和资金随时间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RFID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供应链上各项业务运作资料的输入与输出、业务过程的控制与跟踪,同时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RFID技术区别于传统条形码各项技术特征,将物料的精细化管理触角深入到物流管理每个环节,无论是质量控制、自动化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或是装箱销售、出口验证、到港分发、零售上架等各个物流环节都将带来难以置信的便利和高效。RFID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过程的应用类型包括:

(1)资产管理(AssetManagement)。

基于RFID的资产管理是指管理库存的任何可标签的物品,相比条形码技术有显著的优势。RFID系统能够几乎同时非接触识别多个物体,增加一般资产管理的速度,从而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例如RFID可以用于智能货架和智能机柜,通过跟踪物品的进出,自动保持持续的库存物品,当库存水平低时实现自动订货。自动货架还可用于防盗,当许多高价值货物在同一时间被取走时,可以提醒工作人员或者启动摄像设备记录这一事件。

(2)跟踪(Tracking)。

跟踪用来确定一个物品的位置,更准确的说是最后一个探测到存在标签的读写器的位置。多数的跟踪应用是资产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跟踪系统需要多个读写器,中央系统可以集合和关联来自各个读写器的信息。

(3)真实性验证(AuthenticityVerification)。

在真实性验证应用中,标签提供被标签物品来源的证据,真实性验证经常和跟踪应用结合。原始来源在标签中创建一个初始交易记录,无论是在标签中还是在企业子系统的数据库中。当读写器随后通过标签查询时,就可以确定它是否来自正确的来源。对于验证系统,为了提供适当水平保险系数,通常结合加密技术和机制以防止克隆。

(4)匹配(Matching)。

在匹配应用中,两个标签物品相互比较,当一个物体之后搭配了错误的标签物品时就会触发信号。例如可以讲航空乘客和托运行李匹配,从而防止盗窃和无意的错误。

(5)流程控制(ProcessContro1)。

流程控制是指利用与标签相关的信息使得业务流程采取定制行为,通常流程控制在制造流程中可以为产品设计的变化提供便利。例如在制造工厂中,装配线上的产品框架可以贴上标签,标签带有最终产品的设计特征。在装配流程的每个位置,读写器读出标签信息并采取适当的行为,例如装配特殊的部件或者喷涂特殊颜色。在另一典型应用中,和标签相连的传感器可以测量一些环境因素,例如温度、湿度或者震动等。传感器信息可以用来做出和标签物品有关的决定,例如,易腐烂产品如果暴露在室温环境超过极限时间可能要丢弃。和上述其它应用不同,标签之外的额外信息通常与每个标签相关,从而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实施组织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更多问题,例如要准确决定什么信息需要记录,如何保存这些信息,同时如何保护客户的隐私。

(6)访问控制(AccessContro1)。

访问控制系统可以自动检查个人是否授权访问某一设施或者访问某一信息系统。通常访问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线系统。在线系统中读写器和中央计算机相连,每个识别卡属于特定个人,读写器通过中央计算机提供个人可以访问相应区域的支持。因为这一系统是联网的,中央计算机可以为每个读写器提供最新的访问控制列表。另一类是离线系统,离线系统是不联网的。

(7)自动支付(AutomatedContro1)。

RFID技术可以自动化各种财务活动,例如收费的公共交通系统、信用卡的零售支付、燃油费等。和其他支付方式相比,其最大优势在于速度和便利,当然也不需要支付者交换现金或信用卡。物流管理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上述RFID应用类型,例如资产管理、跟踪、流程控制、真实性检验和支付系统等。物流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跨越多个组织,每个组织使用的RFID技术能和其他组织互操作。理想情况下,产品在制造流程某一阶段附上标签,因而产品在供应链每个阶段的信息都能被记录。当产品在供应链中运输到最终用户,直至售后服务.每个供应链参与者都将标签指向特定物品。另外,供应链系统还可以使用主动式标签跟踪大型对象,例如集装箱,这些集装箱上的标签能存储每个集装箱的载货单,当集装箱货物变化时载货单可以自动更新。物流RFID系统的信息收集能带来许多收益,更准确的说,跟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整个供应链的参与者能够实现订单速度和准确改善、自动发票和支付、减少供应短缺和库存水平、减少货物损失。此外,基于RFID物流管理能够给供应链提供更好的透明度,从而确定流程瓶颈,有针对性的召回,以及准确的市场调研等。

3.RFID、3G与现代的物流管理相结合

现代物流,是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为主要形式、由物流和信息流相结合的、涉及供应链全过程的体系。在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交通运输和管理的现代化,现代物流配送也将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管理的电子化及信息化,配送各环节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物流配送的新时期。最为重要的是现代物流表现为企业生产与运输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其中物流运输所需的成本、时间、安全及货物在途的状态控制是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将RFID、3G与现代的物流管理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水平,势必成为21世纪现代物流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需要说明的是物流配送过程是指计划、执行与控制原材料或最终产品从产地到使用地点的实际流程。显然,货物运输路径的选择、位置的显示、仓库地址的选择等,都涉及如何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成本的问题。而GIS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见,将其和物流配送系统进行集成,可大大加强对物流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这其中GPS和GPRS是GIS的数据源和数据链路,RFID是系统中数据载体。这个系统实现关键技术是,RFID数据和GPS数据如何通过GPRS进入GIS,以及物流OA系统和以GIS为平台物流配送监控系统多数据源通过GPRS和网络传输和多系统无缝集成,并将多源数据的无缝集成到GIS系统中是本研究的一个关键技术。另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移动定位技术。建议应采用混合定位技术作为物流移动定位的主要候选技术。LDMGIS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实现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分析工具。同时LDMGIS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为其他的子系统提供基础的地理数据,其分析结果可以直接作为决策依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3S(GIS、RS、GPS)技术和GPRS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和GIS开发辅助决策系统在物流管理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系统的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对于3G和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系统中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系统在精确定位和数据综合集成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数据维护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

4.RFID实施的战略价值和挑战

企业在开发、采纳和实施RFID系统时,RFID技术的有效使用面对诸多挑战.诸如标准不统一、抗干扰问题、信息安全问题、成本问题以及应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在许多文献中有详细的论述。HauL.Lee认为wal—Mart、DELL和Amazon获得竞争优势不是由于供应链更有效率,只有当供应链具有敏捷性、适应性和协作性时,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RFID技术支持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战略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对下述应用挑战的应对:

(1)实现RFID系统价值一个重要因素是与企业内外系统的集成。RFID系统和其他系统的集成面临两个问题:跨应用集成和跨平台的中间件连接。跨应用集成的程度意味着今天的系统处理RFID系统产生的庞大数据流的新的实时能力,新的信息中介基础上的系统集成和分析软件带来的四溢数据洪水成为关注的焦点。RFID影响的许多系统的遗留系统方面也需要同时解决,但没有第三方RFID中间件帮助减少基础设施转型困难,以及使新旧系统协同工作,过大的变革和更新成本将使企业难以承受。

(2)围绕RFID技术新兴能力重新设计组织流程。RFID技术的采纳和使用.对组织首要的积极影响是组织拥有丰富的与业务流程控制和完善相关信息,因此,企业如果希望充分利用RFID投资,需要提供使这些数据有意义的新的系统能力。

(3)使用以流程为中心的分析软件,将数据转化为管理上有用的信息。RFID系统产生的大量信息,信息过载又成为数据分析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一些新的技术例如数据挖掘技术和管理大规模数据的数据仓库技术,能够帮助组织利用巨大的数据收集能力。决策科学帮助管理者了解如何做出实时决策,客户导向的RFID应用收集的数据分析产生的商业智慧可以更好的服务客户。

篇2

关键词:市场导向 业务流程重组 特征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是20世纪90年代源于美国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重点在于大规模削减组织内部的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然而,重组所引发的冲击仅仅是内在的,最终会中止于企业的大门口,显然,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流程重组的触角必须进一步伸向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开始十分重视客户这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建立和维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市场导向的概念(Market orientation)应运而生。市场导向型企业的竞争实力明显强于非市场导向型的同类企业。企业要将市场导向这一经营理念推广实施,需要突破原有业务流程重组的限制,实施市场导向型的业务流程重组。

市场导向的概念和内涵

市场导向的提出者Kohli和Jaworski对市场导向做了如下的定义:市场导向是在组织范围内产生与客户现在和未来需求相关的市场信息,通过各个部门传播这些信息,并在组织范围内对这些信息进行响应。Narver和Slater则认为,市场导向是一种组织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最有效和最有利的创造必须的行为以便为消费者创造更高的价值,这样才能使企业保持持续的更高的业绩。并且认为市场导向包含了三个行为部分构成要素:客户导向、竞争者导向以及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魏圣忠通过文献综述,对市场导向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定义:市场导向是一种组织文化,在该文化价值规范的引导下,组织的行为准则着重在客户导向、竞争者导向以及跨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透过全组织性地产生关于影响组织营销活动成效的客户需求力量、竞争者竞食力量以及其他市场环境变动力量等三种市场力量的信息、跨部门间地扩散该信息,并且全组织性地对该信息做出反应,因而能够最有效果以及最有效率地为客户创造出优越价值,进而为企业创造出持续的优越绩效。

市场导向型业务流程重组的特征

企业在将市场导向战略融入业务流程重组时,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日益加强的外部环境,需要综合考虑客户导向、竞争者导向以及跨部门协调等这些市场导向的组织行为准则对业务流程重组的影响,变原来的内部导向为外部导向,努力从顾客的需求及其外界环境的变化中发现价值并实现这些价值,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这必然会改进业务流程重组的原有模式,使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一下几点:

流程重组的驱动力:满足顾客需求

流程重组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流程重组的直接驱动力是为了更快更好的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赢得顾客,实现企业利润。这里的顾客是个广义的范畴,包括企业供应链上所有的个人和组织,如最终用户、目标客户、公众和中间商等。因此,市场导向型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应该是以顾客为中心的流程重组。

流程重组的切入点:竞争环境

企业为了快速有效的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制定流程重组的策略时,把企业作为外部环境的一个子集,充分了解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趋势,结合企业的现状分析,吸收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因素,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业务流程重组策略,从而创造有价值的产出。外部竞争环境的范围是广泛的,包括直接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顾客需求、社会趋势、政策法规、技术及资源等。

流程重组的关键成功因素:跨部门、跨企业的协调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只是局限在企业之间,范围会波及到整个供应链。为了建立良好的、快速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需要企业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合作伙伴间的紧密协作。跨部门协调作为市场导向的构成因素,在流程重组中理应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需要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对流程重组中涉及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传播,提高知识的使用价值。

流程重组的最终目标:企业和顾客的双赢

市场导向型业务流程重组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企业业绩的巨大提升,但仅仅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不够的,同时要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才能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

流程重组的实施难度:比原来明显加大

市场导向型业务流程重组要求企业转变视角,由内部导向向外部导向过渡,因此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和环节明显增多,实施的难度相应加大。从流程的五大负面过程评价指标(中介度、协调度、负荷度、重复度和迟滞度)来看,市场导向环境会加大这些评价指标,业务流程重组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成功实施市场导向型业务流程重组的条件

企业要想成功实施市场导向型的业务流程重组,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以满足上述特征。首先,企业必须对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对组织产生重要影响的有竞争力的因素,把握公司在由竞争对手、潜在替代者、供应商、客户等组成的整个产业中所处的地位;其次,需要根据内外部的环境制定清晰的企业战略,认真审视并预测外部竞争环境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市场导向中的其它因素对战略制定的影响,其中包括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所有者、供应商及其它业务伙伴等)、顾客需求、社会趋势、政策法规、技术、外部资源等;再次,在市场导向环境下,企业为了赢得顾客,在制定自身的业务流程时,应该同时考虑到顾客的购买流程,充分了解和分析顾客的购买标准,识别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关键路径,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流程改进策略,形成真正以顾客为中心的业务流程;最后,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流程知识管理体系。只有在组织范围内跨部门的快速传播和有效共享市场环境信息,并运用到企业流程管理中来,才能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流程的知识管理必须建立在良好的IT基础设施、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基础之上。在企业内部,BPR的实施技巧和工具也是流程知识管理中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从市场导向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市场导向型业务流程重组呈现的新的特征和实施的条件。关于市场导向型业务流程重组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詹姆斯,钱皮.企业X再造[M].中信出版社,2002

2.魏圣忠.当代营销观念新思维:市场导向理论的回顾与评价[J].管理评论,2002

篇3

关键词:大众营销 一对一营销 营销模式 互联网

一、旅行社市场营销从大众营销到一对一营销的变化

一对一营销观念并不是在网络出现后才有的,很早以前,企业就意识到需要对单个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研究,由于条件的限制,企业不能开展这种营销活动,而在网络上,一对一市场营销却有了物质基础和凭借的手段。因此,无论在观念和手段上,一对一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手段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在旅行社营销历程中,营销模式正经历着从传统营销到一对一营销的变化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变化将影响旅行社业务流程的变化。

(一)市场营销理论从大众营销到一对一营销的发展

在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史上,有众多的流派和理论。但从目标市场这一角度来看,则主要有三种理论。首先是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大众营销(mass marketing)理论。此理论认为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在典型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通过标准化和规模化来扩大产量,节约成本。而消费者的需求则被认为都是一样的。所以,企业成功的关键就是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其次是以划分子市场,寻求目标市场为目的的细分营销(segment marking)理论。细分营销(segment marketing)可以说是大众营销的一个进步,企业按照消费者的地理变量、人口变量、心理变量和行为变量等,根据消费者对产品不同的欲望与需求,不同的购买能力与购买习惯,把整体市场分割成不同的子市场,并针对每个子市场的消费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要。还有就是以单个顾客为市场,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的一对一市场营销(one to one marketing)理论。

(二)旅行社市场营销从大众营销到一对一营销的变化

对于旅游细分市场,旅行社一般是通过一至两个专业中间渠道或媒体渠道销售产品。然而,随着市场进一步细分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国际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想象未来的市场》一文中指出,未来“市场经营者将把注意力集中于大的群体转移到寻找特殊的、合适的目标。在这些目标所在处,有财富存在”。由于旅游消费者需求特殊性的增加,不同的旅游消费者在消费结构、时空、品质诸多方面的差异自然会衍生出“特殊的、合适的目标市场”,这些市场规模会逐步缩小,其绝对化就是一个顾客。因此,市场营销人员须相应采用新的方法来更有效地满足每个顾客。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旅游一对一营销在网络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互联网技术使信息社会供求关系变为动态的互动关系,消费者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将自己的特殊需求利用互联网迅速地反馈给供给方,而生产方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了解和跟踪消费者的市场反馈。从国际旅游市场来看,发达国家游客的构成70%以上是散客市场,30%左右是团队观光市场。散客旅游中,商务旅游、自助旅游等方式顺应了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对于散客的营销一对一是一种最适合的方式。因而,互联网的时代将改变旅游企业的营销方式。

二、一对一营销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一)旅行社与消费者互动交流的内容及特点

一对一市场营销活动是从与消费者的对话开始的。由于各家旅游公司都有自己的商业网站,所以,营销人员应积极寻求与顾客对话的机会,对话就意味着拥有市场。一对一市场管销成功的开端不是顾客访问公司Web页的次数,而是把消费者对网站的访问转变为对话的人数,这就是1/o率。它的计算是:先算出对话的人数,再除以访问网站的总人数,即对话者占访问者的百分比。只有不断地提高1/o率,进行有效的对话,才可以真正了解到旅游消费者的希望和需求。这种交流我们称之为旅游营销中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营销人员应把握互动交流的特点。首先,互动交流是顾客主导型的,在传统的营销过程中,顾客总是被动地接受企业的促销信息,而现在是一个授权于消费者的时代,消费者通过网络自己能够决定希望与哪个公司保持伙伴关系或者不与哪个公司交谈,而且还在对话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其次,互动交流是双向的,即消费者和旅游企业你来我往,有问有答,而且角色也不停地在转换之中,同时要求营销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沟通能力,否则在众多的竞争者面前,营销人员就会变得较为被动。再次,互动交流成本低廉,虽然信息的初始成本很高,但复制、修改、完善的成本很低。当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时,它的可变成本几乎会完全消失,这种特点决定这种营销方式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最后,这种交流及时沟通,及时反馈,及时在网络中形成定单,实现预定。当然在互动交流时,也应注意限制交流的范围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虽然顾客在互动交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却不能任由他们提问,或每问必答。

(二)点播消费者所需的广告信息

在信息社会,信息“膨胀”使消费者对从所未有这么多的媒体和信息不堪负重,嘈杂的广告声只会令消费者更加迷惑和反感。而且消费者都有他们自己的需求、兴趣和渴望,没有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是完全一致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旅游企业应该为每个消费者提供经过定制的广告信息,这正是一对一营销中所倡导的。传统的媒体无法做到这一点,但是作为一对一的媒体,互联网显然能够承担这个工作。点播(Point Casting)是指企业在网上新闻的形式,是针对于“广播”而言的。广播是向所有用户传送相同的信息,而点播则是向不同用户传送不同的信息。互联网中的一对一营销策略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营销方式竞争,为了最大程度地扩大企业的影响,营销人员需制定出推动策略主动出击。

(三)定制产品和服务

企业要很好地实现定制,就要尽量将产品的规格进行细化。旅游产品目前种类越来越多,一方面要考虑产品的类型;另一方面,还要针对个性群体,甚至消费者个人的各种特点,甚至还要确定营销人员的特征,让营销人员沟通他们熟悉的、对企业忠诚的消费者。定制服务会出现的问题就是服务质量往往与游客的期待不一致,因此,旅游公司应将提供的服务进行某种标准化。

三、一对一营销模式对旅行社业务流程的影响

(一)旅行社的传统营销模式与业务流程

传统的“推式”模式的业务流程是以旅游经营商为起点,消费者为终点的。经营商在考虑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制定产品经营计划,并根据产品经营计划向旅游业上游供应商采购原料,然后设计、组合、包装产品,通过其它中间商把产品信息和服务传递给消费者的模式称为“推式”模式。但是,随着全球竞争的激烈加剧,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对产品定制和运送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而这

种业务流程模式使旅游经营商越来越难以控制产品的设计、组合速度和分销速度,难以准确地制定生产计划和定价。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反射需要整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布局、组织结构进行适应,尤其是业务流程。因为生产是柔性的,没有业务流程的改造,市场反映的要求就无法反馈到终端。所以整个生产的布局、工艺设计以及准备结构都要能够围绕个性化转动”。

(二)旅行社的一对一营销模式与业务流程

在网络经济时代,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业务模式促使供应链从传统的推式模式向“拉式”模式(即订制生产方式)转变。在拉式模式中,消费者是供应链的开端,因此也叫需求驱动模式。拉式业务流程促使旅游企业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它们不再单纯依靠产品品种、质量或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而是希望通过适时适地运送合适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独特的需求来营利。在拉式模式中,消费者与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都是通过网络完成信息流动的,因此能够快速地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另外在“拉式”和“推式”的流程图中,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在拉式模式中,生产商直接与消费者接触,而经销商消失了,这正是网络经济中渠道“非居间化”的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旅行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引导旅游经营商的时代也到来,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来实现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目标。一对一的旅行社营销模式将促进商务旅游和散客个性旅游市场的全面繁荣。

篇4

[关键词] SWOT 物流 物流行业

物流业在中国逐渐升温,这对物流业的发展,从而对生产及流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大有好处,但是物流业的升温过程也是风险积聚的过程。为了避免物流业升温过程中的盲从和泡沫,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物流业所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这样才可以使物流行业向理性的方面发展。

一、物流行业的优势

我们都知道从物流本身来讲,第一,物流运作是需要一定的载体的,而我国的物流设施设备尽管并不十分先进,但却拥有丰富的资源,也就通常我们说所的本土优势,这种优势会体现出价格低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二,物流的网络性极强。我国物流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这些物流公司的前身都是其各自具备不同的优势。如由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型来的物流企业,该类优势就体现在拥有大量现成的物流基础设施和专用设备、面积较大的库区园地和完善的管理机制,而且对本土的市场更加熟悉,且与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这无疑提高了外资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门槛。

第三,文化底蕴优势。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本土优势的体现,国内物流企业更易于了解顾客的需求、行为方式与习惯,更容易形成供需双方的良好沟通,国外企业在这方面则需付出更多。所以,笔者认为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优势。

二、物流行业的劣势

第一,信息技术水平落后。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物流信息功能不够完善,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配置资源的企业还不多,信息化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第二,发展时日尚短。我国的物流是近几年才热起来的,物流被社会所重视并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的时间并不长,还无法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

第三,人力资源劣势。目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市场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市场开拓的主动性,专业知识缺乏,而真正具有物流管理经验的人员可谓凤毛麟角,对物流配送缺乏经验,理论严重滞后,我国在物流配送人才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导致了专业物流人才非常缺乏。

第四,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在其业务部门的人员配置上,在市场开发、广告宣传等方面力量薄弱,许多客户都是通过熟人介绍,而非通过市场获得,而且过分依赖于少数大客户,如果这些客户流失,将对其业务造成严重影响。

第五,物流业渠道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互联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三、物流行业的机遇

第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物流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呼唤着商品实物流通的配套发展,物流业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电子商务送货的功能由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企业将成为代表所有生产企业及供应商向用户进行实物供应的最集中、最广泛的供应者。

第二,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增长所带来的良好条件。经济不断增长,必然会带动一些企业的发展,这可以说是互动的,就像经济带动力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时物流行业也会促进经济更上一个台阶。

第三,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政府部门会为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诸如,重点培育和扶持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龙头企业;在市场准入政策方面,帮助重点物流企业获取国际货代资格,并进入海运、航空以及公路、铁路运输市场。在土地用地政策方面,用电政策方面还有财政金融政策方面都给予政策优惠,可以说,是物流行业一个很大机遇。

第四,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从市场需求看,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国家之一,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许多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物流来降低供应链成本, 以供应链为中心,发展现代物流。所以一定要从全球化的角度制定好供应链管理。

四、物流行业的威胁

第一,人才培养跟不上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市场的需求使得物流业不得不努力飞速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拥有专业物流知识的人会难以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所以一定要大力加强物流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二,法律未健全所留下的威胁。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较为严重。专业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从而限制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我们一要注意避开可能会潜在存在的威胁。

第三,来自国外物流企业的挑战。入世后,国外物流企业纷纷看好我国物流市场,不仅已有部分世界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先期进入了我国市场,更多的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将陆续进军我国物流市场。我国的物流企业面临着国外物流企业的巨大挑战。

由此可见,物流行业如果要发展的好也只有依靠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把它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物流行业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曾玉霞:国内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初探[J].成才之路,2007(3),48-49

[2]张勤: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6-38

篇5

世界航运市场与美国金融市场高度相关,世界航运市场处于资本市场的末端,根据长鞭效应,由美国资本市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对世界经济传导到航运经济的比例为1︰10,即世界经济增速降低1%,将引起世界航运市场10%的增速放缓。

金融衍生工具曾使美国金融界成功地规避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也使美国金融界从中获得巨额收益。自那时起,航运金融衍生产品也在欧洲悄然兴起,当金融衍生工具将美国的房地产次贷在2004年和2005年推向登峰造极的时候,世界航运业从中获得与此相对应的利润。

在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之前所攫取的巨额利润和收益成为未来发展的桎梏。当年从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套利得来的巨额资金中获得了高额利润的海运物流行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不得不面对资金上的重大问题。这还仅仅是一方面,次贷危机后,国际贸易的急剧减少,导致海运物流行业的业务量随之减少,一大批在次贷危机之前新成立的海运物流公司不得不因为无单可接而倒闭,而海运物流业的巨头,也同样受到巨额的损失。

2008年9月以来在供需严重失衡以及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下,航运企业的经营状况普遍恶化。从广度上看,无论集装箱、干散货、油轮,还是特种货物运输均无一幸免;而从深度上看,各货种运价也均降至历史冰点,导致大量船舶闲置停航,一些航运公司因亏损而倒闭。据估计,2009年全球航运公司亏损总金额达到200亿美元。

二、中国海运物流业的现状

首先,我国只有较少的物流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形成自己的网络服务。一些大型航海运输企业已开拓并发展物流服务项目,但规模小的企业发展的时间晚,竞争的能力较差。我国港口主枢纽规模以及地位方面较低,在综合服务能力方面薄弱。

其次,我国大众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国内许多航海运输企业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不够到位,这阻碍了我国物流业的脚步。

最后,我国已有的航运装备,管理水平以及有关的人员素质等急需改善与提高。我国的现代航海物流对大众提供的服务功能不太完善,在很多方面仍不符合国际化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在功能方面也较单一,管理水平落后。目前,我国物流业大由小企业分散经营,没形成网络化、规模性的服务。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海运物流的启示

1、次贷危机以后,海运物流行业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不仅国内有可能的新进竞争者的潜在威胁,原本中国海运物流业中,国外二十大船公司所占比例也超过50%。在次贷危机之后,海运物流行业也同样面临大洗牌,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海运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并非纸上说书。

2、中国海运物流行业应该完善其运营方式。中国海运物流行业曾经长期处于单一的运营方式之中,我国众多传统企业都有一个误区,即在向第三方物流转型期间,把扩建仓库,购买车辆等看成是完成转型的标志。他们大多也存在运营模式上的问题,因此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才能在市场中利于不败之地。

3、中国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运力调控,引导企业加快运输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新增船舶,加快淘汰高能耗、技术含量低的老旧船舶,加快建设骨干运输船队,推进经营集约化,积极发展国际重大件等特种船队运输,对外积极与国际海运惯例接轨,维护我国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合法权益,对内维护国内航运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严厉打击恶性杀价竞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不断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网络建设,尽快建立起培养航运物流人才的有效模式,培养大批专业人才,为企业的运营提供良好支撑。

4、中国海运物流行业应该向综合业务发展,品牌发展,纵身发展。单一的物流运作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以及整个海运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扩展物流行业链,发展综合业务,不仅是次贷危机对海运物流行业的刺激,更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各个航运公司应该为自己树立品牌,这品牌不仅仅指自己的名号广为人知,而是要做到与他人不同,让人记忆深刻,并且发展自己的特色。有能力的大公司,则也可以向纵身方向发展,扩大自身业务范围,在以后应对危机的时候,能有更多的发展取向。

5、海运物流行业应该重视人员素质培养以及企业文化的建立。现阶段,海运物流行业中从业人员普遍能力素质不高,因此在国际化十分严重的海运物流行业中,培养核心的人员素质也成为重大的问题。另外,国内企业由计划经济带来的非个性化发展,在国际化的今天,也阻碍着企业的发展道路,因此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文化,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需解决问题。

6、海运物流行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海运物流行业在目前依旧有相当强大的竞争和发展潜力,因此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也是海运物流行业发展的一大动力。在国际经济逐渐复苏的今天,海运物流的重要性也愈显重要,海运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造船业的发展,并且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他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继红,真虹.金融危机下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发展分析与对策[J].港口经济,2009,(4)。

[2]曲林迟.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航运市场前景良好[J].行业动态,2010,(4).

[3]黄俏梅.我国航运市场现状研究[J].海峡科学,2010,(9).

[4]卢胜环.我国航运物流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

[5]海运物流业呈现新发展态势。水路运输文摘,2001.10。[J]

篇6

1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优势

(1)汽车物流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专业化是物流市场化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可以根据具体服务对象的特征提供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服务,特别是汽车物流这种技术性较高的专业物流。我国早期的汽车物流经营模式主要以企业自营为主,由汽车企业负责组织汽车原材料与配件的采购、汽车产品的整车运输,采购、生产、分销全部由汽车企业以一体化的模式运作。在物流自营模式下,汽车企业生产规模越大,企业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到汽车物流中,会使汽车企业偏离汽车研发制造与市场营销等主要业务,不利于汽车企业利润水平的提升。正是由于自营汽车物流给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同时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近年来第三方物流在汽车物流的市场份额明显提高,国内的汽车物流行业稳步发展,汽车物流的专业化水平逐年提升,专业化的汽车物流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例如,长久物流涵盖汽车供应链中的整车物流、零部件物流、进出口物流、二手车物流及物流增值服务等业务,提供汽车行业专业的物流规划、运输、仓储、配送等相关服务。(2)汽车物流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物流信息化是以降低物流成本、有效配置物流资源为出发点,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物流和资金流进行全程的监控与管理。汽车物流具有技术复杂的特性,更需要物流信息化来支撑汽车营销售后环节的无缝对接。随着应用条形技术、EDI技术、POS技术、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同时汽车物流企业也不断做大做强,出于对汽车物流各个环节进行高效、准确的实时控制与管理的目的,汽车物流信息化研发的力度不断加强,信息化水平得以显著提升,汽车物流的运转效率随之提高。

2我国汽车物流发展劣势

(1)汽车物流成本相对过高我国汽车物流成本相对过高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例如运输相关成本过大、人员成本提升等。在成本控制时代,降低汽车物流成本问题,是有效解决汽车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10年,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提出,我国2009年汽车行业物流成本费用率为9.1%,每辆汽车的相关物流成本约为3300元[7],其中运输成本占总物流成本的比重最高(占总物流成本的46.2%),其次是仓储成本(占总物流成本的7.0%)。与国外汽车物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汽车物流成本仍然相对过高,例如,2009年日本汽车物流费用率仅2.97%(我国同年为9.1%,比日本高6.1%),2008年日本物流费用率为4.49%(我国同年为10.2%,比日本高5.71%)。2016年7月,《汽车、挂车季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16)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公布实施,限重标准的下调引发了商品汽车的公路运输能力的下降,而公路运输是我国汽车物流目前的主要运输方式,汽车物流成本将进一步提升。(2)汽车物流缺乏专业型复合人才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之一是需要专业型的人才以支撑产业的发展。汽车物流涉及到原材料采购、整车运输、售后配件配送等多个环节,其供应链管理涉及的物流环节复杂,汽车物流从业人员需要熟知和精通汽车物流的相关业务;同时,汽车物流又具有流水作业和大规模生产配送的特征,对汽车物流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和专业要求。汽车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与人才战略密不可分,专业型人是推动汽车物流行业的重要力量。汽车物流人才主要是通过在企业实际操作的方式培养而成,缺乏系统的物流教学培训过程;在相关高校毕业的学生一般又不具备很强的汽车物流管理实操性。目前,即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精通汽车物流运营的专业型复合人才缺乏,将制约汽车物流行业的发展。

3我国汽车物流发展机会

(1)汽车行业的产销规模持续扩大表1给出了我国2006年~2015年近10年的汽车产量与销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逐年提高,汽车产量从2006年的728万辆增长到2015年的2450万辆,汽车销量从722万辆增长到2015年的2459万辆,2006年~2015年我国汽车产量、销量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4.44%、14.59%。包括2015年在内,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成为了汽车产业大国。汽车行业的产销规模决定了汽车物流市场需求的大小,不断增长的汽车产销量为我国汽车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2)现代物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现代物流业一直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支持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1]38号)、《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国发[2014]42号)。现代物流业不仅已经成为我国近些年来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下,现代物流业也将继续成为我国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现代物流业良好发展势头的背景下,作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物流将继续稳步发展。(3)汽车物流的技术标准不断完善汽车物流是伴随汽车产业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由于这个行业起步晚,发展快,行业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8]。研发并推广技术标准是规范市场化行为的重要技术手段。2009年8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汽车物流分会共同完成了《我国汽车物流标准化发展规划》研究,该课题填补了我国汽车物流领域标准体系的空白。随后,2011年开始了《乘用车公路运输绑带式固定技术要求》、《汽车物流术语》的研究工作,2013年开始了《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其中,《汽车物流术语》标准已经于2014年正式(GB/T31152-2014),《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于2015年1月16日通过了国家标准审查会的审查。汽车物流标准的不断完善,有益于提升我国汽车物流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对提高我国汽车物流市场的规范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我国汽车物流发展挑战

(1)经济新常态使汽车物流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不仅已经成为我国2015年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经济新常态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在此背景下物流整体行业的发展也将呈现新常态的状态,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将由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中高速增长阶段中。汽车物流作为物流行业的组成部分,也将受到新常态发展的影响。汽车物流的运输对象是汽车整车与相关的零配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优势消失、人工成本上涨等原因,汽车物流成本将受到冲击,从而影响汽车物流的发展形势。同时,尽管我国历年来汽车物流的销售产量持续增长,但是在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下汽车的需求量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在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宏观背景下,我国汽车物流需要开展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等具体行动,以保持汽车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势头。(2)汽车物流市场的竞争程度加剧随着我国对外市场的开放,一些知名的跨国物流公司纷纷涌入我国的汽车物流市场。例如,法国捷富凯物流公司是知名的国际汽车物流服务企业,于2003年就进入中国,在我国的业务网络遍布8个城市,提供包括海关清关、保税中转库管理等功能的整车物流服务,以及包括库存管理、订单准备、包装和装载等功能的零部件服务。由于国外知名汽车物流服务企业运营时间长(例如法国捷富凯物流公司成立于1949年),具有先进的运营技术、丰富的操作经验和优秀的研发团队,对我国汽车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与冲击。同时,我国的汽车物流企业数量也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大了我国汽车物流市场的竞争程度。竞争是市场优化与调整配置资源的自然行为,优胜劣汰是市场行为遵守的准则。我国汽车物流企业只有通过转型升级发展,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够在竞争更加激烈的汽车物流市场中做到可持续发展。

5我国汽车物流发展对策

(1)加强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于汽车物流发展的政策扶持汽车物流行业属于我国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构成,我国现代物流业又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加强汽车物流行业发展对于我国现代服务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现代服务行业的一种,汽车物流行业需要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完善汽车物流行业市场体系的配套政策,以强化统筹协调为导向,加快研究制定支撑汽车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作为汽车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性和指引性文件,保障汽车物流市场健康、公平、有序、高效、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提升我国汽车物流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2)加快推进我国汽车物流的标准化工作建设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尽管我国已经进行了《我国汽车物流标准化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了《汽车物流术语》等相关标准,但是现有的汽车物流标准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汽车物流行业在生产运营、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相关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依然为空白,不利于我国汽车物流在相关方面的市场规范。面对未来更加高度自由的汽车物流市场,有必要继续推进与加强汽车物流标准体系的建设,从而达到推进汽车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3)采取联盟、科研创新等发展模式提高汽车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如何选择发展模式是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经济新常态、汽车物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等宏观背景下,对我国汽车物流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汽车物流企业可以采取联盟的形式优化自身的发展模式,通过合作扩大服务范围,集中有限资源提升联盟的核心竞争力。例如,2015年1月,北京长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和优特埃国际物流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利用长久物流在中国汽车物流市场的优势,结合优特埃国际物流在国际海运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双方对于国际业务的发展。此外,走科研创新之路是提升汽车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之一,通过产学研等方式,以先进科学手段从技术层面上提升汽车物流企业生产运营相关环节的效率,将汽车物流企业的发展引入到创新驱动的道路上。(4)大力培养我国汽车物流复合型人才汽车物流行业的高端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要求系统学习与掌握物流专业和汽车专业的相关知识;二是要求具备汽车物流实际运营与管理经验。兼具上述两个特征的汽车物流复合型人才较少,这与我国汽车物流的产学脱节有着密切关系。汽车物流复合型人才是汽车物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提升我国该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一、在高校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对于汽车物流生产运营细节相关的课程培养,提高学生在汽车物流企业实习的时间和强度;二、汽车物流企业定期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员工对于物流与汽车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作者:景春光 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周孙锋.探析汽车物流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12,(6):9-13.

[2]GB/T31152-2014,汽车物流术语[J].

[3]黄文娟,何晓鸣.基于SWOT及层次分析法的荆州市物流发展分析[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3,32(3):114-118,121.

篇7

一、我国物流行业运营战略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投入较少。我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对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投入较少,很多物流企业还在沿用过去的生产方式,效率低下。比如我国的邮政行业,虽然拥有全国最大的物流配送网络,但是大部分邮件的作业流程没有实现真正的条码化管理,仍然处于手工作业阶段,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出错概率高。

第二,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总体规模小,经营过于分散,经营结构和范围比较雷同,还处在低级地无序竞争中。除了中国邮政,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服务能够覆盖全国范围的物流企业,而且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很多物流企业都无法做大和做强。

第三,我国物流企业制度落后,经营机制不灵活,人才和资金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盈利模式单一。虽然涌现了很多民营物流企业,他们承担着发展我国物流行业的重任,但是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和盈利模式单一,其发展力度有限。

第四,服务创新意识不足。我国物流行业服务创新意识不足,以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客户物流解决方案的推动力尚未形成,因此导致大量潜在顾客和市场的流失。

第五,运营战略缺乏前瞻性,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首先,我国在物流人才的建设方面严重滞后,虽然现在有些高校开设了物流学科,但是是否真的能够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还需要用实践来验证;其次,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物流行业标准,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还未完成,与国际标准接轨还需时日;最后,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还未跟上物流行业的发展。

第六,在运营战略的思想意识上,没有将自己和客户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我国物流行业不能将自己和客户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不利于留住现有顾客和发展新顾客,更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二、我国物流行业运营战略的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物流行业运营战略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点改进措施,以期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制定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有利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对工商、税收征管制度等进行必要的调整,激励物流企业更好的经营物流业务。此外,国家政策要在鼓励企业实现跨区域经营上提供更好的条件,促使我国能够形成一批具有完善物流网络和较强竞争能力的国内顶尖物流企业。最后,国家政策要能够引导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向物流行业输入,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

第二,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我们要鼓励和促进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要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为发展我国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我们还要借鉴国际经验,由行业组织牵头来推行我国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逐步建立我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认证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及相应的认证体制。

第三,抓好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我们应该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以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未指定的标准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接轨。

第四,运用现代技术不断创新物流服务。现代科学技术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物流行业的运作效率,因此我国物流企业要运用现代技术不断创新物流服务。

第五,大力发展战略联盟,鼓励收购兼并。中国物流企业可以建立有效的战略联盟,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资源整合的新个体,实现服务的综合化和一体化,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运作成本,从而抵御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

篇8

【关键词】中小型运输企业 物流经济 企业转型

现代物流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在政治经济学视角当中,物流伴随着市场营销过程完成企业的剩余价值的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活动,主要由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进行维系和运转。物流活动的基本内涵决定物流本身在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分析当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物流的快捷程度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企业本身的产品销售过程的速度和质量,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中,具有较高剩余价值转化速度的企业将具有较高的市场销售速度,从而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完成资本的循环过程,完成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转化。在资本循环过程不断重复的情况下,将形成更加快速的资本周转水平,进而直接决定企业的年剩余价值水平。因此,如果可以将物流过程进行优化,加快产品的物流速度,将可能实现节约全部预付资本、提高企业年利润率的效果,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市场物流行为重视程度的提高,直接带来物流需求的逐步增加。物流需求是产品生产过程的重要延续。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中,物流过程被普遍认为是价值形成过程的重要延伸。物流过程消耗的劳动力的价值,直接扩大企业产品的不变资本的使用总额,而不变资本总量的大小将成为企业的平均成本的重要决定因素。

我国现代物流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问题。物流行业本身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需要的资金投入水平相对较少,大量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直接进入物流市场。伴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物流市场的供求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地传递给物流产品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然而由于企业掌握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并且针对一般性产品的物流产品之间差别度较小,因此产生了严重的相互替代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竞争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将直接带来利润率的下降之外,也将产生巨大的要素市场的需求扩张。要素市场的需求扩张过程将有可能带来要素价格上升的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经过对比分析,物流市场本身比较符合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因此,物流市场本身应当比较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基本规律,市场在长期将呈现出平均利润水平不断降低的基本趋势。通过大量的资本和厂商不断进出市场的基本过程,市场本身在长期将基本实现相对的出清。同时,市场本身也具有趋于均衡的能力和机制,在实现均衡时,市场本身将呈现出较低的利润水平,同时市场的供求状况将基本稳定。

物流经济视角下中小运输企业转型的必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当中,对商品的销售过程中产生的运输需要,已经基本可以通过物流过程加以解决。物流行业和运输行业已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叠合层面,这对市场中较小规模的运输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小规模运输企业本身具有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本身的竞争力较差。在原有运输行业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的情况下,一些较小的运输企业可以通过向物流行业的转型,降低竞争成本,实现扩大企业发展空间的目的。

运输企业向物流行业进行转移,可以降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要面临的竞争限制。在原有的运输行业价格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其本身的竞争能力将直接决定其生存能力。在经济学视角下,企业的竞争能力主要包括企业产品的差别化程度、企业预算约束水平和企业产品规模的大小。由于中小运输企业本身面临着企业资金相对匮乏,产品本身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产品差别化程度较小等问题,产品本身的竞争能力相对于其他竞争者将处于劣势。因此,转向物流行业,将有利于中小运输企业的加速发展。

物流经济视角下中小运输企业的转型对策

企业的主营业务方向的转型策略。企业的主营业务方向是企业的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主营业务方向的转型是中小运输企业向物流行业进行转型的首要环节。企业的主营业务方向的选择将直接决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投入比重,同时企业的预算约束将通过主营业务的需要决定其本身的要素形态。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当中,不同的主营业务将需要货币资本转化为不同的生产资本。因此,在企业的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当中,资本职能形态的转化过程将成为企业资本增值和价值形成的起点。

第一,基本价值增值过程。主营业务的转型策略应当最先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物流市场和物流产品的基本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在步骤上和程序上等同于价值形成过程,企业在主营业务转型之后,将进行新产品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其最终结果都需要以物质形态的产品作为企业内部价值运动的最终形态。因此,应当明确物流产品的价值构成形式,即任何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的最终结果在价值上都表现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加总。然后根据价值构成制定相应的策略。

第二,初始阶段调整。在明确了新的主营业务的产品价值构成之后,应当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的初始阶段调整,首先应购置或更新企业需要的不变资本中的固定资产部分。有些中小运输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之前已经具有一定的可用作物流行业经营的运输工具,但部分企业的运输工具可能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因此需要进行重新购置。

在可变资本的价值构成中,其调整和转变主要体现在为员工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相应的培训需要的资本消耗。由于运输企业本身所需要的可变资本构成同物流企业具有相近性,因此不需要进行全面更新。但是根据国家运输管理有关部门的相应规定,部分原有的运输企业的驾驶人员可能不能够适应物流企业的运输设备驾驶需要。对这一部分人员进行重新培训是转型过程中需主要负担的转型成本。同时,由于现代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物流本身所需要的技术要求将不断提高,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支出将直接构成企业的新增可变资本。

运输物流行业本身的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涵盖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延长劳动实践,以直接延长剩余劳动实践的企业生产模式。但物流行业对劳动者的状态具有较高的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应当主要采用相对延长劳动时间而维持总劳动时间来恒定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模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减少企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量大小,以实现企业剩余价值和利润总额增加的企业经营方式。

由于某一生产周期中实际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是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直接结果,固定资产折旧水平的高低主要受到其自身的磨损程度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影响。在物流行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应当主要采用注重车辆和其他运输设备的保养和及时更新的办法减少企业的固定资产减值,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中的固定资产部分。

企业转型过程当中的财务管理策略。第一,完善股利分配模式的构建。股利分配是将企业的营业利润,按照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方式进行合理的划分,实现企业所有者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结束之后应当享有的权利。只有具有较好的股利分配模式,才能在进入新的市场的过程当中吸引足够的投资,扩大企业本身的资产规模,延展企业的预算约束水平。同时,股利分配模式将涉及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之间相互分离的问题,这也是公司的治理结构不断改良的过程。

第二,加强长期投资能力的建设。长期投资主要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固定资产投资的改善工作需要根据财务管理学中的企业资产价值核算原理进行。企业资产价值核算主要体现在未来现金流思想和资金等值计算的思想,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核算长期投资后的某种资产的现金流量的大小,将为企业的长期投资行为带来量化的决策依据。在中小运输企业在转型过程当中,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应的更新,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固定资产在现代物流经济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中小运输企业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运输企业转型过程当中的营销管理。中小运输企业在市场的经营过程应当转型为具有较强营销能力的物流企业,其营销需要从分销渠道、促销手段、价格和产品等方面制定策略。对于中小运输企业而言,产品策略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篇9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物流行业;产融结合

1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述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原始权益人合法拥有的基础资产进行打包集合,以基础资产自身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支持有价证券发售的一种交易安排。其本质特点包括:资产为支撑、现金流重组、信用分离、资产出表。资产证券化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金融机构为解决资产负债错配问题,将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打包出售,创造出资产证券化产品,但发行规模较小。随后,金融机构将成功经验先后复制到其他领域,陆续推出了信用卡贷款证券化、不良债券证券化、汽车贷款证券化等创新品种。资产证券化大范围广泛应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企业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类型涵盖了应收账款、票款收益权、租赁租金、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基础设施收费权、信托受益权等,范围十分广泛,并且还有新的基础资产类型不断出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符合法律法规,权属明确,可以产生独立、可预测的现金流且可特定化的财产权利或者财产”都可以作为基础资产。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种类多,分布领域广泛且部分个性化特征明显。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资产证券化的作用都得到了公认。但现有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和实践多是针对金融类企业而言,少有专门针对物流行业的文献和操作模式。

2资产证券化对物流行业创新的重要意义

物流行业是生产业,需要提供干线运输、仓储分拨、加工拣选等基础服务,为需求方提供高效率、低成本、高价值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物流行业同时也属于投资强度大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体现物流行业水平的基本条件,只有建立高标准的物流交通运输基础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物流行业的运营状况。物流企业的自有资金难以支持这类金额大、投资回报期长的投资,导致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缺少有效的融资方式成为制约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物流企业产生强劲的融资需求,传统的通过银行信贷、上市或自身资本积累等融资方式都难以满足其飞速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是解决物流行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国外实践表明,资产证券化可有效解决物流企业的资本供应问题,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物流行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了物流企业具备可证券化的资产,因此,资产证券化在物流行业中的实践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巩固和维护客户关系

资产证券化这种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在市场上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物流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提前布局该领域,通过管理模式创新,改善客户服务体验,充分发挥客户资源优势来增强客户黏性。通过资产证券化,物流行业的投资者由原来单一关注企业整体信用,转向关注项目合同预期收入信用,规避了物流企业因规模因素、信用等级因素、缺少有效质物和抵押担保而造成的融资困难。

2.2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通过资产证券化,物流企业可实现预期收入变现,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使资金能更有效地进入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传统融资方法在增加资产和负债的同时,也会增加财务风险。资产证券化只是资产类账户的增减,不影响企业财务杠杆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2.3实现“融钱”到“融资”的有效转变

物流行业的大部分创新业务是围绕业务运营管理体系中的资金流转开展的,资本运作已成为物流行业中的重要发展趋势。但随着国际化、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经营模式的不断转变,在客观上要求物流企业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改善现有业务结构,从“融钱”向“融资”改变。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模式中,物流企业一方面充当运营主体输出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参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推广及应用,同时满足客户资金层面和管理层面的需求。

2.4有效拓展中介类服务增值

服务中介类业务是物流行业服务增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物流行业结构转型有着深远的作用。中介类业务具有流程简单、技术小、专业要求低的特点,运作过程中不占用企业较多资源。物流行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体系可以有效纳入这些中介类服务,物流企业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可以让中介类的应收应付资产进入资金池,直接起到丰富产品品类、拓宽业务空间的作用。

3我国物流行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发展

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物流行业加强在资产证券化领域方面的探索,积极探索出新的模式。

3.1物流流动资金保理资产证券化模式

保理,是指保理商与债权方通过协议,债权方将应收账款转让,由保理商提供财务处理、账款管理、项目融资和信用担保等综合性金融增值服务。随着物流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愈加迫切。保理正是解决物流企业短期应收账款占用过多资金的重要金融工具,积累到一定量级的业务数据资源后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流动性,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应收账款的保值增值。物流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能够减少资金的不合理占用,并可以在资本市场分享红利,增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物流企业应收账款创新的重点是实现信息系统对接和资源共享,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利于掌握和控制真实的运营情况,严格验收交送的货物,及时掌握运送货物的货权状态,防范应收账款是“瑕疵账款”或者“坏账”的风险,体现了物流行业积极拓展业务领域的意图以及整合客户和机构资源的专业能力,从而保持可持续经营。

3.2物流园区联合资产证券化模式

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大部分是小微企业,而企业的业务融资金额需求较大,因此这类企业的未来预期收入不稳定,经营风险较大,基础资产达不到证券化的标准,违约风险非常高。物流园区类企业与小微物流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供应协作关系,特别是这些企业的资金流运作具有相似性,也便于中小物流企业进行资产的联合,相关企业在预期收入账期、信用条件、信用政策方面具有相似性,具备进行资产联合的现实基础。此外,由于同处一个行业,信用信息更加透明、低成本化,可降低融资总体成本。联合资产证券化还可以增强物流企业的二次融资能力,由于证券化是一种表外的融资方法,其将预期收入“脱离”资产负债表,置换成优质的现金,可以有效改善企业财务结构,大大提高企业资产流动性。但联合证券化也有不足之处,即系统风险控制较难,行业整体经营环境一旦变化,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多数企业经营业绩下滑,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3.3物流装备设施租赁资产证券化模式

装备设施租赁资产证券化是物流公司以可预期的设备设施租赁的收入现金流为支持而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装备设施租赁资产证券化具有流动性强、标准化、专业化等优点,其本质是将固定的租赁收益换为可转让交易的关系。装备设施租赁资产证券化在运作过程中,不仅表现为对租赁收入的重新组合,而且对租赁收入关系中的收益与风险要素进行重组与分离,使其价值重估和重新配置,从而使供应链各参与方均受益。由于资产证券化是以装备设施租赁所带来的现金流为支持,稳定预期的现金流是进行资产证券化的重要保证。通过装备设施等资产的有效经营,实现资产收益的重新估值,将符合装备设施租赁资产证券化现金流要求的资产从物流公司的固定资产中“剥离”出来,形成装备设施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基础。

4我国物流行业资产证券化的建议和对策

资产证券化的目标简言之就是为了实现资本的流动性和保值增值,物流企业发展速度快、业务扩展迅速的特点决定了其资本运作的迫切性。当前我国物流企业面临来自国际物流巨头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合理使用资本市场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成为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措施。

4.1大力推动物流企业和资本市场的互通互联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物流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度不高,从市场参与程度、业务类型到企业的运行机制都与资本方面的要求有着显著的差距,对于物流行业业务拓展的效果和效率都将产生不利影响。长远来看,从优化外部经营环境的角度出发,物流行业有必要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为切入点,推动物流行业与资本市场的互通互联。

4.2逐步建立产融结合的业务管理体系

传统信贷业务中,物流企业作为贷款人的角色单一,管理上强调资金安全和风险控制。而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物流企业需要参与资本项目的整体协同运作,业务管理要求与传统业务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通过多种资产证券化产品赚取相关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应保证现有的传统业务和资本融合发展,通过业务流程重构设计,在依托现有组织架构的条件下将证券化业务纳入现有管理体系,这是物流行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重要基础。

4.3强化人才培养和专业团队建设

传统物流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来进行行业创新,在项目管理、业务开发、人员素质、团队文化等多方面与传统物流公司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复合型专业人才的使用。由于参与资产证券化是物流行业进行“跨界”经营的一种大胆尝试,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配置选拨使用变得尤为重要。物流企业必须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团队管理,建立体系化的人才梯队和管理机制来满足物流行业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需要。

5小结

篇10

物流企业创新体系发展建设是物流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初级阶段,市场竞争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客户需求众多,政策法规不健全,“创新”相对容易,经过充分市场竞争后,市场相对规范,产品同质化,价格透明化,行业准入和客户需求也越来越高,物流企业进行创新体系建设的难度有所增加,物流企业要想实现创新,必须在服务体系、产品设计,信息系统、人才储备、资金周转、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有所突破。

现阶段,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物流需求扩大、物流结构分化和服务业政策环境优化给物流行业带来大量的创新机会,主要体现在模式创新(物流业务增资服务,如采购执行、代收货款、资金结算等)、制度创新(国家政策开放,全球标准化、保税物流政策、国际分销策略)、技术创新(物联网建设、信息化建设,RFID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物流企业可以根据战略目标和环境资源,通过准确市场分析和市场定位,确定建立符合自身的创新体系建设方式。

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物流企业开始“抢滩”中国市场,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尤其物流行业的兼并重组、整合并购等方式十分盛行,物流行业不断涌现出新的市场领先者和领导者,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和持续发展就是十分重视“创新”建设。相反,一成不变的传统物流企业正在逐渐被淘汰。可以说,“创新体系建设”是我国物流企业生存发展和规模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

2 我国物流企业创新体系发展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2.1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是物流企业创新体系的基础保障物流企业创新体系涵盖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国家创新系统对企业的创新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除了自身建设,还依赖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支持。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思路,加上近年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低碳环保等方向,国家的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改变,各行各业开始对物流加深认识,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被确立,在政策层面,国务院了《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全国加快交通道路建设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物流资金投入,促进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各级政府也加强了对物流行业的关注,在政策扶持和投资等方面对物流企业的帮助也很大。从市场环境来看,我国正在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重心逐渐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柔性、更加多样化。我国企业正在从批量生产向更加柔性化的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方式转变。国家对民生行业的保护加上提倡科学发展观、信息化、智能化,以及物流的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从而使物流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扩张,而是经营方式的转变、服务品质的提高、服务功能的丰富多样,目前的国家整体环境为物流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2.2 物流企业赢利能力的提升需要物流创新体系支撑和协同物流企业赢利能力来源主要来自两部分:基础服务和细分服务。其中,以物流网络为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只提供简单基础。在基础服务市场,物流企业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提高竞争力。导致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导致价格竞争。而以专业细分为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类物流,如钢铁物流、汽车物流、冷链物流、服装物流、图书物流等,物流服务非标准性极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物流服务专业化的细分,存在较大市场机会。

现阶段,物流行业赢利能力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进入细分的专业物流服务领域,以解决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等产业升级的问题。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按照已有业务基础去拓展,另一种是直接进入陌生领域。都同样面临着专业解决方案的问题,同时,各个行业越来越重视物流,很多企业开始自己发展专业物流,部分企业甚至走向社会化,成为专业物流领域的生力军,同传统物流企业形成竞争。所以,物流企业创新体系的发展,不能只看物流企业是否深入专业领域,还要看企业物流如何提升赢利能力。因为在供应链上,物流企业很难做到主导的地位,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一定要以客户的要求为标准,以客户的游戏规则为前提,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物流企业创新体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物流产业实现提升,而不是单纯把物流业务做大做强。因此,物流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的核心之一就是提升物流行业的赢利能力。因此,物流企业在进行创新建设时,一定要关注并把握市场机遇,才能保障创新体系的实施。

2.3 物流管理理念、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需要与创新体系紧密结合物流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体系的理念引进,在管理理念、技术创新,实现物流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我国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管理经验,缩短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差距,要加强引进物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工作。对一些物流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应该统一引进,然后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最后转移到物流企业使用。因此,物流企业在制定创新战略上,应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的关系,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物流技术理念相结合,从而提高我国物流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我国物流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的方法和相关对策

3.1 积极完善物流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体系保证只有保护创新才能激励持续的创新体系的建设,保护创新最有效的方法是法律体系保护。加强对创新体系发展建设的立法,如创新体系基金法、创新体系风险投资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保护中小物流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体系,为中小物流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法律规范和保障。同时,通过设立各种创新体系发展专项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来推动物流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物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物流企业的创新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保证。

3.2 结合物流企业发展目标,确定创新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方向从国内外经验看,创新体系发展建设离不开产业发展,只有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才能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物流企业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注意围绕物流发展重点领域,在确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形成完善的物流产业链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物流企业集群,在物流创新体系发展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构建围绕物流产业链,在重点领域方面创建一批自主创新特征鲜明、在产业内颇具带动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和物流品牌,在物流企业创新体系发展建设活动中,政府要引导物流创新体系发展建设的方向,保护物流创新体系发展建设的合法利益。

3.3 探索产学研结合机制,鼓励物流企业与专业机构形成创新联盟物流企业作为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应联合关联单位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这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物流企业创新体系发展建设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我国物流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迫切需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供坚实的成果支撑,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企业的现实选择和主要途径。物流企业只有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才能有效促进物流行业科研成果和科技发明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3.4 鼓励物流企业建设创新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载体平台物流企业要成为创新体系发展建设主体,一定要具备自主创新研发中心。只有企业具有创新研发能力,才能真正吸纳企业外的研发资源。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可以成立企业创新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能力和吸纳能力,创新体系建设发展不仅是组织性和经验性的,而且是物流企业从行业知识和行业技术的使用和创造过程中生成的。

3.5 重视培养和引进物流行业创新人才,加强物流专业化队伍建设物流企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氛围,搞好物流企业现有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创新培训力度,不断扩充创新体系人员的研究领域,改善其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既有物流专业技术,又有市场眼光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创造有利于物流行业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综合环境,形成创新人才引进、评价、激励和留人机制,使物流企业的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科学、有效、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