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568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无论从教育形式或是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尤其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将审美教育融入教学之中,这使得作为美学载体的语文学科,不仅能更加精确的展现出文学形态之美,还能对教学形态做出完善的审美表现。对于此种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审美教育资源,将学生引入美学与美育的环境之中,此种做法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也能够使语文课程的审美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使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工具课程,语文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极为丰富,在此种现象中,将审美教育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使语文教学的知识更加的生动和形象,还能使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得以达成。可以说,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课文内容,均代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面对的不同环境,这使得各个作者间对于审美或艺术的领悟能力各不相同,而对于不同的审美能力,均会因教师的集中讲解,而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这便会使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其次,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和审美感知,能够清晰的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这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审美的理解逐步加深,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和探索文学美感的兴趣与热忱。同时,通过此种学习方式,还能使学生逐步培养出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既丰富了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体验,又使学生在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中,对语言的魅力做出深刻的感受,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创新措施

2.1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审美教育即是采用分析语文知识内容及其语言,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课文内容或文学作品所要展现出的思想与内涵。并通过美的感知,使课文或文学作品展示出的思想与内涵,以美的理解去定义和传达,从而切身体会到语文课文内容之中包含的美感。并且,随着学生对语文课文美的感知逐渐深入,教师应教授学生对语言、文字等进行美的自我发掘与自我领悟能力,使学生将语文课文阅读,或文学作品阅读,当作是自主型行为,此种做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更能使学生对审美有更加深入的自我理解和w会。同时,通过此种方式,还能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内涵做明确的感知,进而使学生的审美主体心理得到有效的激发,且通过这一途径,也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在面对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时,便能对其做出美的判断。

2.2提升对审美的鉴赏能力

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甚至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感知程度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这使得他们在对审美的鉴赏能力上,也会存在不同的观点或对于审美感知有着高低的差异。对此,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语文课文的教学讲解,使学生对于普遍审美及特殊审美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是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体会、以及领悟等过程,逐渐感知到的,随着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向往,使得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产生。而对于学生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提升,教师应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审美情趣的进一步延伸。在此种环境下,审美情趣的激发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通过自身能力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予以达成,如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影音设备的应用等,将学生逐步引入到发现美、感知美的氛围之中,从而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提升。

2.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以及激发等手段,使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予以达成。这也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发现美、感知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辨别意识与审美鉴赏能力,而此种意识与能力,正是为美育的根本目的――使学生学会创造美而服务的。这便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培养起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进行散文的学习和讲解后,教师可对文中知识进行中心思想与内涵的审美总结与归纳,并使学生阐述出通过课文的学习,自身对此篇散文的审美角度理解,随后,还可以此篇散文为基础,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学生自身认为带有美感的词汇及语句,进行小篇幅的美文写作。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审美的多样性,更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通过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更好地培养出创造美的能力。这也是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新课标环境下,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审美方面内容。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更能使美育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中学教师而言,若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内容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并使学生掌握审美方法,则需要中学教师队伍立足自身,从自身角度出发,在语文备课过程以及日常生活过程中,逐步养成对美好词汇、语句等的美好想象,情感的美好表达,以及更加感性的美学领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逐步培养出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温秀曼.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2(16):46-47.

篇2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依据美的法则“情动而辞发”的结晶,集中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的客观美。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一样,是语文教学本身所决定的不可推脱的任务,而教材本身也为审美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审美教育和语文教育互为依存、不可分割,表现得尤为突出。

语文教学应根据不同文体,从不同审美角度和不同审美层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味、品评、理解,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使学生从表层对美的感知以致达到领悟理解,从而使学生在艺术审美层次上理解课文,既深化了审美教育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利于调整教学情绪和学习心理

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学艺术、育人艺术,也是情感艺术。

(1)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步进行,能诱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探索语文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和热情,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产生了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这是心理学中的“意志行为”的范畴;依据心理学原理,任何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而意志动机则是由理性认识因素和非理性情感因素构成的。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往往与特定的情感密切相关,而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学过程实际是情感教育的过程,就审美教育本身而言它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精神活动。

(2)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能够使教和学双方沟通心理意向,产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密切师生关系,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愉悦的教学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心理情感上的沟通。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实现情感沟通的主导者,教师取信于学生是实现双方情感沟通的重要条件,学生由于对教师有感情,而对他所传授的知识道理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教师依照着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规范来自觉地启发和塑造学生对美的感应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审美精神活动以最短程接近目标。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凡是教师以全身心审美感情投入讲解的课,学生就学得积极、学得扎实。这主要取决于师生双方对知识美感的沟通和交流。师生双方萌发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又反转过来强化师生双方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产生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3)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发展,产生发现和识别真理的美感。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遵照“美”的法则去探索“真”的知识。“真”和“美”的联系在语文教育中处处可见,如文章中谋篇布局的技巧、意境的深远、人物的形象美、语言的生动准确等,学习时,学生产生审美感,在心灵净化时精神得到满足,既提高美感能力,又增强对生活中是非、善恶的判断力,这些能力的增强也相应的影响和促进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真”与 “假”分辨,并能提高运用“美”去鉴别真的能力。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纵观全套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璀璨的世界,每篇课文都闪烁着美的光彩,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现了美的各种形态;所以,语文教师要用美学观点把这些美的人、景、事、物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美育时,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从中晓理悟道,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也认为,“审美教育”是人生的高层需求。

一、美育贯穿语文教学始终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个富有诗意的、感悟的、有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美育作为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志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教材到实践,从学生到教师都离不开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一)教材的选编。文学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所以教材的选编除了思想性外,主要关注的是美不美,能不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材中的课文是以美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知识,表达思想,引起兴趣,出动情感,才能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学生的阅读过程,其实是一个美的感知、鉴赏、体验的过程,也是审美趣味、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1、音韵美。语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2、自然美。文章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意境美,会让学生沉浸其中,获得美感,令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

3、社会美。“文学是人学。”课文中对人物形象的构筑会引起学生自学的感受、评价。通过对人与事半功倍的评判,学生思想上会产生对美的向往、追求,这不仅是美的鉴赏过程,更是美在心灵中的升华过程。

4、艺术美。课文的谋篇幅布局、各种表达方式、语言表达的运用都会表现美感。学生在阅读中也在欣赏体验着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行有态的美的艺术形象。

(三)学生写作过程是美的观察、美的感受、美的思考、美的回忆、美的发掘和美的创造过程。要写出真实自然动情的文章,学生们必须懂得去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美,由此触发心中的情感之弦,然后在运思构想、谋篇布局中去酝酿美,寻求美的形式,创造美的形象,最后用美的语言形式将主题上的美表达出来。

二、如何将美育贯穿其中

在教学中,将美育贯穿其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真”,追求“善”,寻求“美”。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将美育贯穿其中呢?

(一)语文教材文章本身的选择过程就是审美化的。教材中独具风格、雄视千古、魅力无穷的文章,在选材构思等诸多方面,大都渗透着特有的美学价值。教师只有学透大纲,正确把握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并运用精彩的教学语言,表达这些文章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伴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审美的积淀才会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

(二)创设美好的情景,进而导引学生进入其中,是语文审美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教师要在现有的教材中涉及的形象化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思路,使二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教师无需讲透、点明教材中各种情境,只需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内在美,即通过点拨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蕴之美。运用简洁的通俗无华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将学生引入其境,并借助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学生一起进入文章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之中,领悟文章的美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审美化的重要途径。

(四)运用诱人的语感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教师在教学中,朗读文章重在声音。声音铿锵有力,要深厚得体,要婉转和谐,要顺口顺耳,要至情至诚,要读出文章的韵律美、建筑美。对于不同内容的文章,要选择恰当的朗读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声调,富有形象美的表情,增添教学过程的艺术特色。

三、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审美教育的关键是以情感的激动引出心灵的震撼力,让美感触动学生、感动学生、引起情感上激动,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推动思想上的变化。将认知、德育、美育有机结合,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对每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有全面广博的知识,包括最新科技、自然科学、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的各学科的知识。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迅速的时代里,更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

其次,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敏锐的审美眼光,才能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第三,更新教学观念,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起调节、启发、引导作用,而不是传声筒。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篇4

关键词:审美 挖掘 美读 教学 感悟 鉴赏 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33-0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笔者根据自己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一、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斯多惠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者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给予学生教育。”

语文课,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进而才能达到审美教育目的。

二、挖掘和处理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中篇目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具有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语文教师应敏锐地从教材中发现美育因素,尤其是要善于挖掘那些蕴含的美育内容,获得美育信息。对于作品中诸多的美育内容,教师应该重点抓住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作为美育资源,进行美育活动,不宜面面俱到。

三、带领学生感悟美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它的课文具有丰富细腻多彩的情感。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科目,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在语文课堂里,流动着热烈的情感场,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活动。文章不是无情物,读者皆为有情人。读书只有动情,才能产生动力,产生真正的理解和精神的滋养。因此,必须让情感与认知和谐共进,相互促进。

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在美读的过程中,目视、口诵、心想,理解内容,构思意境,感知其音乐性和美术性。美读形式多样,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配乐朗读,磁带范读等。依诗歌特有的节奏而诵,品其音之美;依诗歌描述的景色而思,赏其图之秀。把诗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声音的媒介,使诗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从而拨动学生的情弦,扣击学生的心扉,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学生在美读中调整掌控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带有美好的情怀和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才有力度和美的感受。

四、引导学生鉴赏美

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悟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

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比,“真正视学习国文如游泳在趣味之海里”,学生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

五、激励学生创造美

由感悟美、鉴赏美到创造美,这实际上是一种反馈。即吸收、加工、输出。而这“输出”就是创造。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又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必须以审美感悟力和审美创造力为基础,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

篇5

《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把知识的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把知识的学习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在教育学生学习的《沁园春·雪》时,先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句子,然后提问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阅读、理解、想象,上阕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幅雄伟壮丽的高原雪景图展现在眼前,自然而然就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熏陶。下阙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论,肯定了创造历史的风流人物。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现实,学生明白了能使国家、民族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的人,才算得上“风流人物”。这样的思想教育何其深刻。

(2)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解读课文,循文求意、因意悟文。文学作品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材料。文学作品的教学具有可感的感性形式、吸引力和思维情感的感染力,渗透在作品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都具有审美情趣的意味,审美教育中也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因此,语文教学更应重视解读课文,既要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在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是在歌颂春天,赞扬春天的美好。但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三段抒情文字,它的内涵不仅只是赞美春天,而是在追求春天般的美好幸福生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①作者追求的美好幸福生活以前有过吗?②这样的生活给人怎样的感受?③怎样才能创造出这样的生活?

学生通过充分地思考讨论后,教师从文段中归纳出“新”、“美”、“力”可以看出,这种生活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是不曾有过的,它必须通过“力”的创造才能实现,作者抒写《春》正是在用“力”描绘这样的生活并为之奋斗。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难道不是作者描绘的那种生活吗?

篇6

关键词:语文 审美 教育

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美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较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审美教育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以至于去创造美,把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语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的很多内容就是美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语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的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四川的九寨沟、江西的庐山;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教材。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饿《国家-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的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文宣传控制人口教育、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师要有美的教学理念,并注重在教学中的实现

众所周知,没有美的理念就创造不出美的形式。正因为如此,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之外,还需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不人云亦云,不墨守成规,能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引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教学,同时做到以情动人,以形诱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意识到了自我,并感到无限的乐趣。

贺拉斯说:“诗歌就是图画”,我在教《春》时,先让学生读课文,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图,以文进画,以画入文,诗画结合,再综合每一个画面,让学生看后激发想象力、创造欲,这样,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手段,也让学生得到审美感受。

四、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象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讲课文中的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白毛女》,《龙须沟》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五、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 生动形象来感人、启发人,这就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论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踏实自由及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六、总结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表现美的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常采用灵活命题的方法,或只限题材不限内容,或只限内容不限题材,或只出范围型题目,让学生自拟题目,或做无题片段训练,以便学生能自由的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实践证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智慧,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颜.《语文课程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篇7

一、“感受-了解-欣赏-创新”是养成审美能力的必由之路

在美育的教学中,学习的一方在用心感受审美,在思考把自己的感受与作者情感达到融会贯通,在鉴别中再度展现审美,最后在审视美丽的创新中达成理解与情感的升华。

1.在直觉中感受审美

大家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把感觉事物做为开端。优秀的语文题材是写作者感知人民生活的结果,炫丽多姿的外部世界是作家感受的非间接目标和创作的一大源头。从另一角度看,感觉又是美丽状态的门户。审美一定要有某个对象当作外来刺激,主要借助感受才可以升华出美感。在文学的欣赏和鉴别里,主要个体一定要借助感受与审视对象发生关联,才能制造出美感。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大化把学生的视、听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唤起学生感知审美的能力。

2.在审美中激感共鸣

教育的功能就是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透过感性认识理性,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只用这种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在字里行间里读懂作者的真实情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之产生共鸣。从事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优美的文字,要把好的文章选择出来,引导大家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比如老舍的文章《济南的冬天》讲课时,笔者就会把文章里面精彩的语言“济南城……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拿出来,慢慢的读给大家听,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文章含义、感受作者独特的魅力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常用方法与途径

1.让学生通过审美教学,最终学会独立审美

独立审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所以,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激励就显得弥足珍贵,教师的讲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自学更是对教学效果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相长说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所有能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学习,基本都是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方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适合合作学习这样的模式,对于学习新知识是如此,对于领悟“美”的真谛也是如此,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传统的教学都是简单的“授——受”的转换,教师只管宣扬自己的观念和主张,学生只管被动的接受,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学效果差。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审美情操

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带有很多的科技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和工具层出不穷,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机,认真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在课件制作中,都要充分运用录像机、投影仪、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将声、图、信息以多样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起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增强审美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真正的走入文章深入,去体会作者情感的波澜,愉快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重视自身形象。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处处注重自身修养,从穿戴,到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都要做到模范,板书要书写规范,美观大方,朗读用语规范,带有感情,语言艺术运用充分,风趣幽默,以身示范。尤其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一定要加强,因为一个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势必影响学生观念的形成,教师一定要站在为学生负责的高度,塑造自身,带动群体,以真善美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第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熏陶,也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进行良好的课外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涯很漫长也很短暂,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理论是实践结合,美学与文学结合,在文字的激扬当中,更加深刻的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进而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存在弊端;合二为一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2-02

随着电脑的普及,人类将迎接一次比电视、电话更大的革命――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语音、图像和视听都揉为一体,更直观、形象地展现所要讲授的内容,它必将给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改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课堂空间,提高教学容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万事皆两面,多媒体教学也有其弊端,那么到底如何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运用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作了深入探究。

一、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上好课。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如果中学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够把配乐朗诵、视频短片,或者是跟课堂有关的录像、资料等通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方式来呈现的话,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引发其探究心理,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多媒体教学可以让美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完美呈现。语文教育本身就包含有很多美育因素,我们要塑造孩子内外兼美的心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既可以让古人走到今人的世界中来,也可以把今人推到未来世界中去,它可以纵贯古今,横跨中外,另外再加上音频和视频,可以使沉闷的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加大美的含量,启迪学生思维,达到很好地理解课堂内容的效果。

二、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在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是有层次区分的,在常规的授课中,经常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学不了”的尴尬境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却可以缓解甚至改善这一现状。因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拉开所授知识的跨度,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可以放一部分基础版块的知识,对于成绩优异的同学又可以穿插较难的内容,还要把散乱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加以系统总结,形成一个密密的知识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现行的教材内容丰富,所需课时较多,很多知识点都比较分散,中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以周为单位、或以月为单位,利用多媒体课进行化零为整的复习。尤其是一些历史题材的文章,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像《红楼梦》节选的内容讲解,如果用常规的讲法是远远讲不透的,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把该书的内容加以系统呈现,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另外,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流畅明快的语言就可以用一些欢快的音乐来引出;而一些含蓄低沉的语言就可以选一段和缓的音乐引出,从而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些教师运用多媒体的度把握不好,把听听音乐、放放视频当作多媒体的主要功用,这显然是降低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用,也起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有弊端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面,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显而易见,但其弊端也是不可小视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提前做好的,有一定的顺序和规矩,而中学语文课堂中会有很多件偶发事件的产生,所以,多媒体课经常会把学生的思维加以限制,让学生的思路跟着多媒体课件跑。甚至有些教师让多媒体课件统治课堂,师生关系淡化了,变成了人机交流,这样,教师就很难在课堂上与学生产生深入的交流,更不要说产生共鸣了。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已,所以,教师一定不能把课堂上死了,要用自己的情绪来掌控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体会语文的魅力,多与学生沟通,力求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是合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辅助了自己的教学,学生也从这最现代的教学工具中学得了终身受用的知识。

四、扬长避短,让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授课合二为一

篇9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美育 审美意识 审美体验 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1.挖掘文本――激发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就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纵观现行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选编入教材中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熔自然美、社会美等于一炉。因此,挖掘教材美的意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1.1挖掘自然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美。如《沁园春・雪》里的北国雪景;《荔枝蜜》中碧海似的荔枝树,满野嗡嗡嘤嘤、忙着采蜜的蜜蜂;《社戏》中清幽寂静之夜出现的朦胧的月色,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稻麦;《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大自然的语言》、《春》引领我们走向美妙的世界,感受四季的交替,顿悟生命真谛;《三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归园田居》展现山水田园的灵气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践证明,充分挖掘文中或清朗或奇伟或妖艳或雅致的自然之美,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1.2挖掘社会美

初中语文的许多课文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社会美。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是一曲弘扬中华“女性”美德的颂歌,全文通过描写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日常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苦人民中的一员”的勤劳俭朴的品质、宽厚仁慈的美德、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中国石拱桥》、《故宫》、《苏州园林》、《人民大会堂》等一系列说明文,从事物的构造、用材等方面向人们展现了雄伟壮观的建筑之美;诗歌《敕勒歌》、《春夜喜雨》、《诗经・五风》等充分表现了音韵之美;《记一辆纺车》《荔枝蜜》等是劳动美的赞歌;《驿路梨花》是社会风尚美的颂歌。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掘、感受这些美,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美、创造美。

1.3挖掘艺术美

从艺术表现来看,诗歌、散文往往表现出一种音韵的和谐美,结构的精巧美,意境的典雅美等;记叙文、小说在形式上往往表现出语言的流畅美;说明文、议论文往往表现的是一种科学美、思辨美和逻辑上的严谨之美。

2.披文入情――注重审美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就是说作者因情动而创作出作品,作品体现作者的情;而读者欣赏作品就要入情,通过文辞去了解作者的情意美感。除了具有形象性以外,还有感染性的特点。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就是指在赏读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沿波讨源”,领会文章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的心灵。

2.1加强朗读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能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大意;朗读,能让学生基本明了内容含义;朗读,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用意和思路;朗读,能让学生深刻感受那种美的意境,欣赏脑海中自觉幻化出的美丽画面。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因此,对于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最适宜运用朗读,让学生来感受美。例:教学朱自清《春》时,教师宜用较为舒缓、轻柔、欣喜的语调语气进行朗读,使学生从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和璀璨的百花等这些鲜明的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散文内容的意境美、语言的形式美,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春天的美景;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教师宜用平和温情的语气进行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范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应用温情的语气;范读曹操的《观沧海》,应用豪迈的语气等。

2.2创境想象

美的体验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必须诱导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质疑感、惊异感等,调动学生的审美潜力,使学生产生审美激情,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实践证明,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可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手段,把一些与学生相关的音乐、图片再现出来,创设美妙的情境。例:教学《荷花》一课时,通过优美的画面展示,轻柔的音乐,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随着语言文字描绘的深入,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到荷叶油滑、花瓣细腻的触感,也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朵洁白的荷花。通过情境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促进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3.训练表达――培养审美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132.6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2-0004-01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是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高中语文学科在总课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大超过了音乐、美术的课时。可见,高中语文学科应该成为实施美育的主干课程。我国古代、近代就有关于语文能力结构的经验性认识,本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智力结构在我国的传播,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视,这方面的理论较多,但重点是对听、说、读、写等单项能力的分析。现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明确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离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的提高,孤立地谈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合乎语言学习规律的,也不合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因而不可能收到实效。在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中,片面地强调“工具论”或片面地强调“人文内涵”,都是错误的。

国家教委“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学学科能力目标”科研组,参考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从广义的范围提出了语文能力结构(刘显哉等著,《中学生学科能力目标与培养·语文》,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1)学习兴趣与习惯,热爱祖国语言文学、学好祖国语文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2)语言运用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操作,要求“读”能认读字词句、理解分析内容、鉴别欣赏、有一定的速度;“写”能审题、立意、布局、遣词、使用标点;“听”能辨别语音、理解语义并作必要的品评;“说”能组织语言、表情达意。(3)学习策略、自学能力,会自我检查和评定、调节学习策略、主动适应新的学习情境、获取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这三大因素中,语言运用能力居于重要地位,起主导作用;学习兴趣、习惯和学习策略、自学能力是其“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二、倡导科学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活动是在传授知识、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力和能力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和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特别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记忆,显得极为重要。学生常说“汉字难学难记”,因而我在教学中,先是端正学生的认识,让他们知道记忆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训练能力的过程,若方法恰当则受益终身。例如:“己、已、巳”三个字常记不清,可用“堵巳不堵己半堵成已”的方法记住字形。

其次是教学生善于与遗忘作斗争。根据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并结合课程的特点,我向学生介绍了“偏旁记忆法”、“形声形意记忆法”与“及时做复习和分布复习法”等,同时配合实际训练,培养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发展个性和培养创造精神。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内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举手抢答问题,尤其是注重支持性格内向的学生树立战胜怯弱、积极作答的勇气;可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师生角色转换,让学生组织教学,明白好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性;要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培养愉快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素质教育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学习,而且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爱因斯坦说:“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提高兴趣是开动学生思维机器的动力,因而培养和谐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汉语的教和学是一个“苦差事”,为了变“枯燥”为“趣味”、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学中注意做到“明”和“活”是非常重要的。“明”就是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明白;“活”就是课堂教学形式、教学语言、训练方法灵活多样。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生活体验,融会贯通地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趋向。几年来我多次以“马拉松式课堂赛”的方式强化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手段因其赛程长、费时少、参与面广、形式活泼、别开生面,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许多学生表示:“竞赛”不仅使我们巩固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热情,还培养了我们的合作精神以及集体主义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