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小学语文 教学 问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拂了整个中华大地,对各个中小学的每门课程教学也产生了非常深远地影响,尤其是一改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使得课程教学方法更能适应处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具有不同心理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取得了较多的成绩,这对于以往传统教学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本研究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着重探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从而据此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旨在为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提供切实科学的依据,最终使其更好地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相匹配。
一、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阻碍课堂教学实效性提供的相关因素及问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诸多方面:
(一)教学观念较为滞后
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上农村小学教学设施以及人才引进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农村小学课程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意识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情况,仍然显得十分保守。此外,在教学方式方面也未进行完全地更新与改变。虽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然而由于农村教师得到的教学培训不够完全,从而导致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力低下,无法全面地对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进行领悟。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及理念更高地比较慢,从而最终使得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
当前时期下,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一贯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课程内容占用了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教学模式依然是“言传身教”,教师一味地进行文化知识的灌输,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整个过程显得十分呆板。小学生天性好动、活泼,好奇心大,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未顾及到小学生的这些实际身心特点,也与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不相符。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受挫,课堂教学实效性也比较低下,最终会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及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普遍较低
当前时期下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低下以及工作环境普遍较差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再加上农村小学教职工待遇低下,所以很多刚刚毕业的专业的大学生根本不愿意去广大的农村去任教,那么这就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较大。年龄较大,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也就根深蒂固,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时展不相符,而且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用当地方言进行教学,学生们的语言功能也无法得到提高,而语文又是语言要求非常高的一门课程。种种迹象,均直接造成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低下。
二、当前时期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完全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至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断丰富学生们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其主观能动性与探索意识。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从而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的角色。
(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与路径
小学生们还会对同一个事物很难在较长一段时间之内保持注意力。所以说,单纯的教学方法或者一味的教学方法已经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极为不符,也无法引起其注意力,所以如果一直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或者途径就会让他们感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毫无生机及趣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借用多种手段使其变得很丰富,例如可以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其中;开展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方法等,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W之中引入游戏,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综合素质,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之中。特别是对于在广大的农村,教师更应该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热衷于自己的职业。对于当地政府,首要做的就是才去强有效措施,增加教师的工资待遇,完善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购置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教学器材,不断改善教学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去开展教学活动。此外,还应该注意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定期地培训、指导,以开阔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制定学习计划,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对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极为不利,因此应该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以改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短板与不足之处,从而找准突破点,对症下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
参考文献:
[1]陈庆松.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J].长丰教育信息网,2010,(06).
[2]管理员.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云南教育,2010,(12).
[3]李建美.论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材是提升小学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教材,当前,我国很多小学教材在教育性与趣味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将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进行有机融合,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工作,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学机构都将提升语文教学工作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与趣味性的重要关系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和阅历的限制,并不具备较高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趣味性,因此,将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教育性同趣味性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很多小学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存在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不完整的情况,因此,学生虽然能够在教材当中了解到足够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却难以真正将自己的爱好同语文教材进行有机融合,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学生掌握的语文课程基础知识迅速增加的背景下,语文教材必须将趣味性与知识性进行充分结合,才能使教材的使用质量得到切实的增强。趣味性是促进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条件,只有小学生具备了足够的语文学习趣味性,学生才能在真正把握课堂学习的机遇,提升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质量,以便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了解到更多的基础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具体举措
(一)提升小学生思维的理性与灵活性
要加强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重视,首先,要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强小学生灵活思维的引导,鼓励学生对某一课程中接触的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小学生能够具备科学的思辨能力,对语文教材中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掌握对生活当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使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要注重小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进行理性的质疑,以便小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语文教材当中的知识,从本质上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以便小学生对生活当中的问题具备更加成熟的理解和应对能力。要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趣味性的提高,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不必由于理论的抽象而降低理解效率。要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性思维之后,对语文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分析,并由教师进行相关指导,以便学生能够修正思维当中的错误,提高理性思维的正确程度。例如,在进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作为教学任务的重点,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以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能够得到提高。
(二)提高多媒体软件在课堂当中的应用率
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多媒体软件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软件开拓视野,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将教材当中的趣味性同教育性有机融合,在多媒体软件的运用当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要保证多媒体软件应用的正确性,将教材当中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整合,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软件更加全面的掌握同教材相关的各类知识,要结合小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特点,对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以便学生能够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当中,实现语文学习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三)科学的进行小学生语文作业的布置
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很大程度上需要小学生在课件作业中完成,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生语文作业的布置过程中,要注重将趣味性同教育性进行完美结合,要充分研究传统学生作业布置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以便根据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将同语文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科学的布置于作业当中,使学生在巨大的兴趣爱好促使下,提升语文课程的学习质量。要将学生语文作业的重点从书面内容的书写向实践活动转变,以便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能够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完美结合,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对语文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要根据语文课程教学的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内容和数量的控制,以便学生将足够的时间运用于实践性质的作业当中,要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出发,为学生制定相关思考工作,避免小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无法更好的进行语文知识的理解,以便语文教材的趣味性提高不会降低教学性的影响。教师要充分调查学生实践过程中思维的误区和理解的偏差,并及时进行指导,避免学生过度自主学习产生学习方法的错误。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材是保障小学生掌握基本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教材,将小学教材的趣味性同教学性进行有机的融合,对提升小学生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至关重要,深入的分析了小学教材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的重要意义,并制定小学教材趣味性与教育性完美结合的具体措施,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阿龙.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及其教学[J].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张琦.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J].中国海洋大学,2013
[3]黄宗圆.现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选文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2013
篇3
【关 键 词】 高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韩光明,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学论及实践教学研究。鲍炜煜,新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知识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远距离开放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课堂面授教学不再是教学的惟一形式。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美国的高校中首先创建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美国“MIT Open Course ”、英国“Open Learn”等项目的建成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这些项目通过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给更多人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平台,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对于“终身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利保障。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推动下,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随后,全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良性循环,要作为今后高等教育建设工作的重点。然而,笔者通过与部分本科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对于精品课程的知晓和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精品课程,对于学校已有的精品课程资源,许多学生表示不知道、不了解或是知道但没有根据其进行学习,相对于国外的“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等,许多学生却表示有所了解,部分学生还会主动上网进行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竟我们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网络精品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何进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笔者曾亲自参与了校级精品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设,搜集整理了关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大量资料,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有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二、精品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各省市教育厅也相继下发相关通知,纷纷采取措施和策略,力图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由于现代教学中,信息量大量涌入,教师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够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网络精品课程的建成,将会对教师的职后学习提供帮助,教师只要具备使用网络精品课程的计算机水平,便可以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各种功能,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借鉴网络精品课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实现自我提升,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精品课程,是“精品”加“课程”的产物,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由六个方面构成: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和机制的建设。精品课程作为一种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教育资源,从而构成网络精品课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3年我国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逐步展开重点建设,目前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收录到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该网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依据教育部教高厅函[2007]32号文件而设立,旨在向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收纳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成为教育资源使用与共享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共有14234门本科课程,包括文学、历史学等13个门类,5843个高职高专课程,包括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等20个门类。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已有的本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省级、校级),共14234门,教育学类只有600门,理学和工学分别为3023门和3910门,教育学本科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中仅占4.22%,与理工类课程建设数量相比,相差甚远,对于其他课程门类而言,发展十分缓慢,情况不容乐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是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为根据,根据学习者对课程资源的需求进行建设的开放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质量的好坏,课程实施顺利与否,对小学教育的发展,对师范生的就业和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具有直接影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名称是逐步演化而来的,主要经历了“教学法――教材教法――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这一课程名称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本课程认识的不断探索与深入。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共经历了中师、大专、大学本科三个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以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理论为支柱,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基本情况
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两门课程,分别创建于2007年和2008年,网站运行时间已经超过五年,属于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因此下文主要对这A、B两所学校的网络精品课程进行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本课程的网络精品课程尚处在初始阶段。首先体现在已建成网络精品课程的数量上,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所学校;另外,目前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网站建设过于简单,部分重要的模块没有发挥作用,关于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极为有限,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没有实质内容。基于目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仍存在很大缺口,必须加强其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课程学习,发挥网络精品课程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信息技术革命、教育全球化和远距离开放学习――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1届年会学术报告评述(Ⅲ)[J].中国电大教育,1998,(7):26-29.
[2] 袁驷.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J].中国大学教学,2004,(7):9.
[3] 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
[4]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4-8.
[5] 吴启迪.国家精品课程[J].科教文汇,2005,(2):22.
[6]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benke[EB/OL].2013―4―18.
[7] 孙建龙,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2):65.
[8] 杨满福.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6):75.
[9] 肖阳,冯玲.高校本科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2):326-327.
[10] 陆海棠.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广西民族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教育研究,2011,34(2):41-43.
[11] 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66.
[12]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5.
[13] 马俊.以学生受益为中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88.
[14] 王爱华,汪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16-21.
免费资源取代教辅
从今秋新学期开学起,山东省东营市教科院专门编写的义务教育学段各学科电子版教学资源,依托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公共服务平台,专门开设了“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实现了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网上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与学习应用。“这让师生告别了人手一本甚至多本教辅资料的历史,开启了全市师生网上免费下载学习资源的新模式。”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召华说。
“我们整合全市资源编纂了义务教育各学科网上学习资料,实现了师生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东营市教科院院长宋国香说。
篇4
一、网络教学的基本情况
放眼望去,当今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况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所谓落后就是小学语文的讲授方式还是传统方式占主流。所谓的网络教学就是指通过对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利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小学生的眼、耳、口、手、脑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出简洁明了、形状各异的word艺术文字以及图片丰富的展示PPT和一目了然的Excel表格,以此来辅助学生学习一堂全新的课程。网络教学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小学语文的课程要求有着极高的契合程度,故而苏教版低年级内容中提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要重视网络教学的应用,利用网络教学来打造一个更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二、利用网络挖掘小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教学可以为小学生们学习语文创设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能让语文课程内容和学生们之间产生互动,从而达到挖掘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兴趣的效果,如此一来,语文课程学习效果必然与日俱增。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年龄都很低,如果教师们不能做到正确的引导,小则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们要利用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性格特点,充分挖掘小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创设课堂新情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把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们。
在网络教学的推广之下,教师要懂得充分利用网络,通过备课阶段查找有助于教学的相关视频、歌曲与图片,从而更加直观地把信息鞯莞讲台下的同学们。
例如,教师在讲授苏教版中《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文的时候,由于学生们现在普遍生活环境舒适、安逸,没有经历过重大的自然灾害,不知道地震是怎样的,不了解地震带给人们的伤害究竟有多大,后果有多严重。传统的课堂往往并不能将地震后的悲惨状况直观地传递给同学们,然而利用网络教学,通过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地震后的视频、图片,搜集一些有关地震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为同学们播放展出,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震为人们、为环境带来的巨大伤害。让同学们脱离安逸的现状,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为大家带来的伤害,在这种被感染的情绪之中,文章要表达的情感倾泻而出,学生们轻而易举地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对于语文课程而言,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就理解了文章的一大半,从而窦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不足,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不够充足,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出现许多对于小学生来说难懂的生僻字。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备课的时候预先上网查找一些关于汉字的动漫小视频,利用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的性格特点来激发学生们学习新汉字的热情。比如“森”字,教师上课的时候除了可以在课前事先查找动画之外,还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们利用其想象力充足的优势来对陌生的汉字展开想象,发挥联想能力。“森”由三个“木”字组成,可以联想到在一片大森林之中有三棵木头。以此方式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网络教学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网络化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有以下几点
1.优化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小学生正好处于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好奇的阶段。传统的讲课方式都是教师对小学生们实行单方面的知识输出过程,这并不适合当今的课堂。在苏教版低年级内容中提出,适当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对小学生们探索能力的培养做出贡献。当学生们被视频或图片中的内容吸引时,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去了解其背后的含义。教师只需要在此时进行相应的引导,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增强学生们对文字的阅读整合能力: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苏教版低年级内容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不是草草读过文章就敷衍了事的过程,而是透过对文字的阅读,将文字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做到知识的积累的过程。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把曾经读过的内容为己所用才是高效率的阅读。利用网络教学,在学生们诵读文章的时候播放适当的音乐作为背景,甚至可以为文章做一些配乐,使得学生们在读文章的时候更容易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取向。理解了文章的含义,对文字的整合能力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出来。
篇5
创新思维教育培养重要性
我国的教育方式与国外的教育方式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学校的课堂教学与我国的课堂教学相比,气氛活跃,且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另外,我国学校教师总是提醒学生“吃”透课本知识,将知识传授的方式局限性大。国外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国外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设法引导学生的眼光转向课本之外的知识,在让学生保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以及探索欲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手工课,我国的学校老师会说“我们这节课学习捏小鸡,老师怎么捏,你们就怎么捏”。而美国老师的教学方式则是“这节课我们学习捏橡皮泥,你们想捏什么动物就捏什么动物”。从上面这个例子就能够看出来,我国所实施的是定式思维教育,而国外则实施的是创新思维教育。由于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定式思维教育,这种教育的局限性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发不了创新思维,所以《语文课程新标准》的制定是受了国外教育的影响。《语文课程新标准》的理念将我国课堂教学长期以来的旧观念转向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其次还兼收并蓄了现代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经验。
语文课程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语文教师必须要接受和适应新课程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里面多出了一些新理念。之所以说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是语文素养,是因为《语文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课程应该全面关注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的创新思维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使每个学生都养成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说白了,语文素养就是通过语文课程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文的情感。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程新标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及运用语文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该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贯彻以生为主的思想观念。在教与学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探究,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要建设开放且灵活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举一些语文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例子。其次,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提倡教师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所以,语文的教学方式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教室,而是应该融于社会生活中;教师不应该将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动态教案的演绎,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灵活的确定教案,尽可能地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需求。教师必须要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及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语文教师,更要克服在长期教学中所养成的习惯,力戒讲解式、陈述式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采取探讨式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除了要接受和适应新课程的理念,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具备更全面的知识、能力以及实施创造性的教育。只有这样,小学语文课程才能够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小学生的持续发展。
语文老师要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教师从学生的管理者变成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和帮助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以及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另外,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学习语文知识,也要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针对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这些正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打破陈旧的教学思想,开拓新的教学方式,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学生也才会得到持续发展。
结束语
篇6
>> 刍议职校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试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微 小议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浅析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 试论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之我见 农村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基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智障儿童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智障儿童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由于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特殊的教育和特殊的待遇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所以一直以来智障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将教育融入智障儿童的生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篇文章以语文生活化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我国智障儿童校本教学的生活化思想在教材规划和教学评判等方面的体现,得出如下思考:在当今条件下,虽然我国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理念目标明确,内容也十分丰富,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尽人意,在使用过程中并不像想像中那么顺利,教学评价系统也不够完善。鉴于此,为智障儿童建立生活化的系统性教学评价是达到生活化教学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智障儿童 生活化 教学策略 语文
教学生活化,即以“源自生活,服务生活”的教学思想,根据智障学生的实际生存环境,现有资源、条件,以及他们今后的发展趋势等为他们挑选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在当今条件下,为适应智障儿童教育教学的紧迫性需要,解决智障儿童的教育问题,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并颁布了《智障儿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各级积极配合,致力于开发新型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并且努力地将理论变为现实。
一、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1.目前,由于条件有限,智力条件稍好的智障儿童都与正常学生在一般学校跟读,因此,智障教育的发展对象集中在中、重度智障儿童。由于这类儿童的大脑存在缺陷,他们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中难以生活并适应社会。所以,鉴于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语文的的重点之一应是社会适应。
2.由于智力有限,智障儿童很难弄懂抽象的教学内容,所以语文教学应从生活出发,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力求保证知识与生活的连贯性。即在语文教学中,将生活和相关知识、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
3.生活化教学思想也成为了智障儿童生活化语文教学的依据。古往今来,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建议。[1]如陶行知就建议语文课程须与生活相结合,批评传统学校与现实生活背离的错误教育方向,指出须完善教学的环境和方法等,培养智障儿童的能力,拓宽智障儿童的知识。要想真正的实现目的,帮助智障学生,最优之法便是将语文课程生活化。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接近生活,运用已有资源,拓展语文课程的空间,改善语文课程的环境,将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开放。[2]
二、智障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1.智障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在语文课程中,对于不同智力程度的智障学生,其教学目的是不一样的。对轻度智障学生来说,应使其获取较多的知识,能融入社会进而正常工作。而对中度智障学生来说,应使其能正常与人沟通交流。而对重度智障学生来说,应要使其能懂得谈话的中心思想,并且基本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所以学校在编选教学课程时要根据对象确定目标和内容,切勿与实际生活脱节。
2.智障学生的特殊性。由于智障儿童具有智力障碍,发育迟缓,其在情绪、认知和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与正常儿童不一致。比如说智障儿童易分散注意力,不易转移或者分配注意力;感知慢,记忆慢;语言简单,思维简单,无独立性思维并且感情发育迟缓等。但智障学生个体之间也有很大差异。[3]据调查显示,重度智障学生反应迟钝、语言含糊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特别弱。轻度智障学生长时记忆比短时记忆强,并可运用记忆策略,但仅限低级水平。而中度智障者则夹在两者之间,动作笨拙、能机械记忆、缺乏词汇、口齿不清,理解力差,还具有强烈的依恋感等。
三、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具体表现
1.语文教材设计的生活化。生活是组成课堂内容的核心,智障儿童的生活需要是目标,为使学生掌握生活方面的基本语文技能和知识,让智障儿童拥有基础的社交和生活能力,逐步养成与当代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公民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为日后的生活上的自理和社会的适应提供保障。以上这些都是《智障儿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2007年里提出的。该方案鲜明的指出了应以生活作为核心理念,削弱了学科色彩,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目标。鉴于此,专为智障儿童设计的语文教材的教学目的应该为:智障儿童除了掌握与生活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社会能力以弥补语言缺陷之外,更应着重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交和生活基本能力,以便达到加强其适应生活能力的根本目的。
2.语文教材使用的生活化。智障儿童的语文教材是否能起到加强智障儿童适应生活的能力的目的,不仅限于其生活化的内容,并且更加关键的在于教学老师是否能用生活化的方法使用语文教材。因此,教育人员在教学过程中亦要将握生活化融入教材中。在实际教学者真正理解并运用的基础之上,我国智障儿童语文教学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生活化理念才会真真切切的落实。语文教学生活化理念不仅显示在教育内容层面,更在于融入到老师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设计之中。
3.语文课程评价生活化。课程评价即通过系统性的调查与展现对教学课程适应个体和社会需求的程度作相应评判的活动,是为实现教学价值增值而对教学课程实际或潜在价值作相应评判,以便逐渐完善的过程。它至少具备两个功能,一是判断教学的执行达到教学的既定标度,二是为教学的不断完善反馈信息。课程评价体系生活化是智障儿童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教学目的与内容的保障。
四、结论
语文教材的设计、使用和教学评价的生活化是智障儿童教学达到生活化目的的充分保障。现如今,开发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对于教材排版、目的、内容等规划层次的生活化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在教材中同样有鲜明的显现,但在其使用方面生活化思想却体现欠缺,这主要是因为智障儿童的教育工作者在把握教学方式和思想方面认识不够充分;再者单一的评价形式和生活化的思想不统一,因此实现提高课程教学的目标很难实现。
提议语文教学的开发不因仅仅关注教材自身,更需逐步提升语文教学使用和开发一线工作者的相关素质,将生活化融入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之中,从而使智障儿童语文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中智障儿童教学生活化目的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春艳. 论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J]. 中国特殊教育,2012,03:28-32.
篇7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72-02
语文学科在小学的课程设计中占有重要比重,核心以培养学生基础的识字能力,鉴赏文章,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能力。儿童文学的设计就是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浅显易懂的将文学,寓言故事教授给学生,站在儿童的视角进行文本编写,有力地促进了小学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阶段培养个人的阅读能力。所以,儿童文学可以很好的帮助小学生增强语文素养。
1.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授的现实意义
1.1 丰富小学语文的课程教授。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为学生,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授过程中,学生会由于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在课堂上的专注度不够。儿童文学的出现完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文的编写采用充满童趣的语言,以诗歌,寓言故事的形式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所以,儿童文学能够有效的弥补小学生的专注度缺乏,没有自制力的不良情况,帮助教师开展有序的课堂教学。
1.2 教学形成的创新化。儿童文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内容浅显易懂,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在认知层次与教学方式上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当教师在采用儿童文学进行授课时,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能够根据文本内容的差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在教授小学语文时,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教学课程的设计,以多层次的方式吸引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关注。比如说,老师在讲授寓言故事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消解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可以播放课文的诵读音频材料,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课程氛围,也可以播放轻音乐,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动画片资料,调动视听感受,让学生全方面的感受文本的确切含义。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活跃教学氛围,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加强对教学文本的理解,保证教学效果。
1.3 拓展学生视野与眼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所存在的现实意义除了丰富老师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师的课程教授方式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之外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宽阅读量,开拓学生的眼界。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满足学生基本的识字量以及达到初级的阅读欣赏水平。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在满足学生基本的课程要求外,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眼界。比如说在教授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时,文本的只要内容所讲授的是,在做事情时不要死守教条,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合适的办法解决问题。小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文本无法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者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将结合,引述网络上的热点词汇与雷人事件,帮助学生加强对刻舟求剑这一寓言故事的理解。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多阅读与文本内容相似的课外书籍,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阅读课外书籍的爱好,在丰富的书籍文本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2.1 促进教学目标的间接实现。儿童文学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立足于课程的设计安排并结合小学生的视角眼观帮助学生投入语文的教学课程中。当教师能够完全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文学的教授节奏时可以有效地保证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比如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外在世界充满了好奇,在人格与精神塑造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由于辨别意识薄弱,很容易对外在事物不加区别的模仿。老师就可以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教授中充分的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冒险心理,模仿心理,给学生讲授英雄色彩浓厚的文本,在英雄人物的事迹中培养学生优良的精神品质,在优秀人物的熏陶下建立正确的处世标准,在个人的自我意识中建立初步的是非标准。
2.2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是儿童文学市场主要的目标人群,编著者的意图就是建立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文学作品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广泛的传播给新兴一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迈进。儿童文学的内容大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将艰涩难懂的文学理论转变为幽默有趣的形式呈现,将高精尖的文化知识转变为能为普通民众甚至是小学生所接受,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与阅读需求。
2.3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处于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对于未知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当这种好奇受到积极的影响时会向正面发展,但是如果不对这个特殊阶段加强注意就会使学生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机,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的课程教授时,需要利用儿童文学在小学生中的影响力,将正面积极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使得学生在正确优秀的人物熏陶下约束个人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吸收前人身上优秀的个人品质,但是也需要建立学生的批判意识,将不同的人物事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理解人物的精神内涵,切不可毫无选择性的吸收,盲目模仿前人的行事作风,思考该事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浅显易懂的故事形式帮助小学生理解文本的课程内容,在优秀作品的熏陶中培养个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初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行文技法,在初级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不断的思考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王泉根、赵静等.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 边春丽.儿童文学在儿童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学术版),2012(5)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年级学段 传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63-01
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素质化发展”已成为大多数课程教学的教学指向和指导方针。新课程理念指明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认知、能力和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的教学。对于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人们普遍认为中年级学段的教学是重中之重,而针对这一现象,有效地对重要阶段进行重点教学也是各个学校在不断摸索和改进的。对于小学中年级学段的教学,要从开展有效的阅读、抓好习作的起步、加强口语的训练、促进良好习惯入手,达到语文知识的传承目的。
一 把语文课程的有效阅读常态化
语文是一门交流型的语言学科,阅读是这一学科的根本所在,只有良好的阅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对于小学语文中年级学段的教学而言,阅读特别重要,所以要把有效的阅读教学常态化。首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制订明确的阅读目标。在新课改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小学各年级段都有明确要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通过导读、预习、思考、练习的方式对每篇课文的阅读作出要求。给小学生制订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对阅读学习就有了方向感和指向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其次,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重点指导,帮助学生达到阅读的目标。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理解性和质疑性地阅读,基本做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划分段落、简述内容、答题质疑”。最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疑难解答,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给予学生引导、启发和点拨,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做到检测和总结梳理。不能面面俱到或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也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把语文课程的习作起步深度化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写作的启蒙是要重点培养的,这也是一大难题。因此,写作启蒙的教学要分为三部分深度化地进行。首先,对学生进行初级写作的训练,通过小学生对自由命题的写作,达到“能说会道”的水平。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做到:畅学生所想,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师生一起参与,从不同角度出发,认真配合,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写作关系;注重引导,要把学生培养成“潜力股”。其次,对学生进行更具体的写作训练,通过小学生对半命题式作文的写作,达到“随意发挥”的水平。对于具体的写作训练,就是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思想状态,引导他们在故事描绘和句式训练之中慢慢进步。最后,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写作要求,让小学生在统一命题中“全面发挥”。这一过程就是在统一命题范围内,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通过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培养小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和学习能力。把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深度化,有助于语文知识的传承教育。
三 把语文课程的口语训练规范化
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阅读能力,口语的表达也很重要,理解得再好不会表达也不行。在中年级学段的教育中,语文课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结合,不能只在书面写作上下工夫,对口语的表达也要加强训练。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多数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好,这不仅表现在语文学科。很多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能够理解,但因为表达能力差,只会写而不会口语表达。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是指导学生正确地学习、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里的使用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中年级学段的口语训练教学中,要遵循先简后繁、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时,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掌握的词汇、知识达到一定量时,才能表达得尽善尽美。在掌握大量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将语言组织通顺,条理清晰,再结合所学知识就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对于交流就会更加积极,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 把语文课程的良好习惯培养日常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能改变一个人,它的力量是具有持久性的,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影响其一生的。对于教育而言,要想学生好好学习,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教育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把全部所学真正地掌握。小学生刚刚步入学习的大门,在这个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化教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视。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让学生了解到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他们的学习更轻松,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
五 结论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把中年级学段的传承教学放在首要位置。这个阶段处于低级学段和高级学段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以后的学习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培养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寻找适合学生的方法来教学,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达到语文知识的传承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舒红霞.师生情感交流实证研究[J].教书育人,2008(9)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将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等融为一体,调整课程的结构体系以更加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更利于有效课堂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具体到小学语文课程中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对教学资源与设备的利用,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一种老师为辅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方式,重点在于学生学的实践之上,能够有效的锻炼到学生的学字、用词、阅读、写作等综合语文能力,体现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氛围。
一、课程整合有效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的意义
1.多向立体思维,互动启发中创新性学习
以往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往往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不仅要接受课上老师讲解的内容,还要接受老师布置的课下作业,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被老师安排与控制,其主体地位被完全掩盖,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内在需要,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还会对学习产生反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信息技术集文字、图画、声音、视频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实用性等多方面的多功能优势,多元化地复演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的表现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自我,内化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知识探求欲望,能够体现主体地位,开启学生多向立体思维的通道,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完善自我,从而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更好的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性地构建知识的能力。
2.驱动学生竞争的意识,促成探究性进取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教学的特点引用竞争教学的方式,例如采用语文信息竞赛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积极的竞争环境,能够增强学生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持久性和自觉性得到培养,还可锻炼到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他就氛围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增强自己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拓展学生生活视野,物化语文特色教学
网络是无限的,其中包含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样是没有穷尽的,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能够使语文老师树立起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观念,充分的利用起网络这个有效的教辅工具,进行教学资料的搜索和收集,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大幅度的扩展,可以带领学生徜徉在广阔又充满趣味的知识世界里,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整合过程中扬长避短,深度融合探究
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进行课程整合无疑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又很容易会对教学效果的发挥产生制约影响,因此对整合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投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性的规避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常见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容易将语文课上成多媒体课,偏理了语文实质性的东西;第二,在学科中混淆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要不就是将多媒体完全代替老师的讲解,要不就是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摆设,实际上还是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子,使“整合”变成了“凑合”;第三,学科整合过分依据网络资源而忽视了其他的资源,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教学,只是停留在媒体观看上,整合深度并不够。例如有的老师完全依赖网络,使整堂课上学生的状态就是抬头看大屏幕,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要知道教学中从来就不只一个教学媒体,用来提供教学资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将信息技术作为唯一的资源。
三、学生需求,有效构建课堂教学过程
1.依情重构教学结构,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并不简单的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而应该是根据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科的具体特点、性质将信息技术作为重组教学结构的手段,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找到捷径,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新效果,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例如在讲《雪猴》一课时,有些老师只是找了一些普通猴子的照片,并不能使课文中讲到的雪猴鼻孔高傲、躯体较大的特点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也就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单纯的为了利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还是应该从教材实际出发的。
2.发挥主体性认知规律,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并不能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老师的教辅工具,还应该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和认知工具,例如在讲解《趵突泉》一课时,老师不仅要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还要在课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行搜集一些与趵突泉有关的文章或者图片等资料,通过自学掌握趵突泉的一些基本情况,为课上的学习做好铺垫,这样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才能更有意义,更能锻炼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激钛生综合知识的创造性学习
篇10
一、用好教材,寻找相似“情动点”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的重点在于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确保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自由、感恩、合作、探索等素质,这实际上也是贯穿于语文学科教学的主线。教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其中包含着许多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内容。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开国大典》等文章均可以成为语文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借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感和艰苦奋斗精神。而《品德与生活》等品德学科涉及到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如果教师可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品德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来共同进行德育教育,就可以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结合品德学科中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知识来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比如,在学习《我愿变只小鸽子》这篇课文的时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尤其是其中所涉及到的我国国旗是文章点题的关键代表物件,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日常生活中的国旗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在《品德与生活》这门品德学科中的《向国旗敬礼》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国旗来源、含义以及制作等基本知识,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该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意识到当前我国人们的安居乐业是我们前辈人做出了巨大牺牲而换来的,从而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美好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此一来,通过小学语文学科和品德学科中有关教材内容的有效结合,则可以有效地增强德育教学效果。
二、补充内容,开启共同“活跃点”
在小学语文教W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阅读练习、写作练习等练习。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相应的文章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对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单纯地依靠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借鉴品德学科等中的相关内容来增强德育教学的效果,同时相应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时间可以同品德学科教学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和调整来增强小学语文中德育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打破学科以及课堂空间限制,充分结合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来合理开展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增强德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自己去吧》这门语文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品德与生活》学科中的《让我自己来吧》的教育内容来培养学生独立做事情的习惯,促使学生可以摆脱父母,独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在开展课程教学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亲手回家做一件事情,并以日记的形式将相应的过程仔细地记录下来,最后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经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到有关的知识。
三、创新方法,共享两者“融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