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教学 审美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01

小学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基础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其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表达和书写习惯,打好基础,为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但是教过小学语文的教师会发现,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安排方面都有变化,教学侧重点也有所转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开展好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呢?我认为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首先,兴趣教学必不可少,这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欲求的重要途径。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一门学科喜欢还是不喜欢,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和爱好来定,学习目标性很弱,没有自觉改变学科态度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对小学语文的兴趣,由此才能长久地保持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而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导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了兴趣的辅助和激发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积极主动,甚至会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建立一个有趣的语文学习人文空间。但是小学语文仍然是需要以读书识字为重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导致学生出现兴趣失落的时候,这是就需要兴趣教学的支撑,而主要的实施办法就是实现玩与学的结合。

第一,玩与学的主旨就是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需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如果纯粹地朗读和背诵,学生会出现排斥的现象,但是如果先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自由的对话和表演,在此基础上使其获得知识的掌握,效果显著。

第二,兴趣教学还与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有极大的关系。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经常出现喜欢一位教师就顺带喜欢这位教师教授的课程。而语文作为一门极其感性的课程,更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影响到其兴趣的发展,那么教师一方面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这包括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和口头语言,实现和学生的充分沟通交流,吸引学生对教师的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要真正地关心学生,孩子的内心是很敏感的,并且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很单纯,那就是看教师对自己好不好。师者,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帮助其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珍贵的品德。无论是普通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都应该对学生十分用心,这是教学的重要素质,而这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对教师、对学科兴趣的重要方法。

其次,审美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的必要教学方法,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具有审美能力,具有追求美、鉴赏美的内在需求,而开展审美教学就是为了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表达美的素养,这也是新课改之后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具体开展审美教学呢?

第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体生动的画面。例如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以及社会经验的缺乏而对于北大荒的秋天丰收的场景难以理解,也就无法开展审美教学。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体的图片,一碧如洗的天空是什么样子,五彩斑斓的流云、小河、原野、山丘、江河等等这些物象在北大荒的秋天具体呈现为什么样的特征,这都需要借助形象的展示来达到审美教学的效果。

第二,审美教学不仅包括形象层面的画面审美,还包括情感审美。那么如何实现情感审美呢?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为其播放规范朗诵的音频,并鼓励他们自主朗诵,从而激发孩子的审美热情,使其发现语文学习的美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身的情感体验,并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使其关注身边美的事物,培养其日常审美能力发展。例如在学习完《母亲,我想对您说》课文之后,让学生互相分享生活中妈妈为我做过的事情,使其在内心感受到母爱,并且进行总结思考。

第三,在情感审美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觉去发现美、创造美,继而培养其使用语言表达美的能力。例如学习完《游子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写50字左右的小短文来描述自己的母亲,或者写下想对母亲说的话,以此完成审美教学的整个过程。

最后,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实践教学主要考虑到小学生在自制力方面比较差,学习的自觉性低,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上课很容易受到教室外面事物和声音的影响,比较容易受到干扰。然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使其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那就是开展实践教学,把学生对于实践的热情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例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协同规划好活动的时间、范围、地点、过程、目标等,在实践中也能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或者充分利用学生假期的时间,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完善语文知识。

第二,实践教学虽然注重实践,但是要注意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学习意义。很多教师注意到后者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中,都有开展实践教学,然而对于实践的功利性过于强调,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参与到实践中,致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让每个学生在自我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知,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篇2

一、在新课标引导下转变旧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体现的。要把先进的教学观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首先必须加强新课标理论学习。过去,“以老师为中心,教育为核心”的教与学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自主。过去不论是对课文的理解、阅读、提问、作文,都是课前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基本上是封闭的,小学教师实际上成了幼儿园的阿姨――牵着学生向前走,显然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不论是新老教师,都认为旧的教学模式容易操作,好把握。客观上,对新的教育观念不自觉地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新课标的推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形势又不容许你抱着旧观念不放。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懂读懂它。

国外有位专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用它来注释新教育观念有入木三分之妙。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地方。新课标把教师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参与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和力,没有畏惧和压抑。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老师在课前就如何上好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利用一堂课去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语文新教学的关键

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何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是不是旧的教学模式就真的一无是处,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到困惑。我认为,只要是真正体现学生去研讨,去发现,并且有所得,就是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其实,任何时候,课堂上都离不开教师讲、学生听,关键是你怎样讲、学生怎样听、讲的质量如何、听的效果又如何。现在流行一种问答式教学模式,一节课涉及多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答完”了下课铃也快响了。这样做就真的那样成功吗?我认为未必。课文的篇章文体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当讲解的要讲解,当提问的要提问。例如对古典文学,你设计的问题再好,学生的回答也很是答非所问。还有一种“分组讨论”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个人展开讨论,课堂十分热烈,其实学生是否真正讨论,试问教师一个人能把每个组都监控得到么?恐怕多数流于形式,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的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未必都适用,而旧的一些教学方法也未必都不可取。

三、运用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加上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调节,利用各种手段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与教材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学好语文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促进作用。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掘课文内在的语言美、情感美,小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往往只停留在意义上,很少去体会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意思,教师要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去发现、去体会,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帮助。例如在《穷人》一课中,有一句话是:“吃的只有鱼。”结合这句话,我把“吃的只有鱼”和“吃的有鱼”,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含义有何不同。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两句话含义的区别,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困境。就一个简单的“只”字,深刻反映了作者表达的内涵,同学们对作者使用语言的能力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习作能力。

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感受和把握文章作者的感情基调,努力发现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轨迹运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中,又能超然于课文之外,有语文教学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可见,面对新世纪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赢得挑战,抓住机遇,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要用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取代片面、保守的教学观,用的创造观点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识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08-01

识字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进一步进行语文知识学习,进行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倘若学生识字能力差,便无法进行独立阅读,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因此,识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内容,发挥着重要教育职能。但很多教师在教学思路上停留在传统范式化教学,采用灌输教学方法,教学有效性较差。为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在识字教学活动中应积极融入多种教学方法,来构建新型语文识字教学课堂。

1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职能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进行其他科目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质量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其他科目教学质量,所以识字教学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育关键内容[1]。小学生只有掌握一定识字能力,学习文字后才能进行阅读及写作。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记忆、运用文字,能够将具象化的事物在脑中与抽象化的文字联系起来。

2 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小学生只有掌握一定识字能力,才能进行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阅读课文、认识文字。然而,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基本上停留在老的教学思路当中,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学;教师写,学生抄,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单调反复,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所以学习过程依靠死记硬背,学习压力大,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识字学习痛苦,体验不到乐趣,甚至存在厌学心理,往往难以获得预期教学效益,造成学生识字能力差,整体语文成绩低下。因此,为转变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构建新型课堂形式,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3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很多小学在识字教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诸多方面有待改革创新。因此,在语文识字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融入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以提升教学质量。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3.1 兴趣教学法

著名科学家Thomas Alva Edison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后,便会自主进行探索,付出更大的努力学习。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应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通过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识字兴趣,可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技术,例如,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丰富课堂内容,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具体。而且多媒体画面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给其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对识字学习产生兴趣后,便能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习效率将有所提升,识字效率也会更高。因此,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3.2 游戏教学法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游戏兴趣浓重,所以教师完全可利用游戏教学法,将一些文字游戏引入到课堂中来,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内容,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识字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设计一些文字游戏,例如:猜字谜、顺口溜等等。例如“雨”字学习中,教师可让学生猜一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看不见”,指的是什么?另如:“告”字教学,教师可打字谜“一口咬断牛尾巴”,是什么字。这种灵活教学方式,能弥补传统教学不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

3.3 看图识字教学法

小学生对画面比较敏感,看图识字教学法非常适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入一些绘本,利用绘本帮助学生进行识字学习。绘本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绘画精美,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注意力,使其产生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将识字与实物相对应,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也有着很大帮助。而且在看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会觉得无聊,积极性更高。但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可一味追求识字量,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使学生识字的过程科学合理,不能为了教认字而识字,让学生学习过后懂得运用,真正理解文字内涵,记忆更牢靠。

4 结语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开展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的基础,若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便无法进行独立阅读,可见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很多小学在识字教学方面存在问题,停留在老的教学思路当中,教学有效性差。为提高小学生识字能力,保障识字教学质量,应加强对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楼琦君. 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09:21-25.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

一、作文教学问题分析

1. 作文过于模式化。

好多学生的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从小学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到小学六年级的简单议论文的写作,大多数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都是像应用数学公式一样生搬硬套,比如说写的记叙文大多都是总分总的结构,写的说明文也就简单的种说明方法,别人这样写,他也就这样写,所以小学生的作文能够创新和与众不同很少,好多同学都是模仿作文书或者其他资料去写的,甚至是整篇的抄袭,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的写作手法时,不是把其真实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各类模板化的工具进行教学。

2. 教师缺乏示范性。

教师作为和小学生交往最为密切的人,在学生的心目中既是朋友又是榜样,学生对教师的模仿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演示作用非常重要,当一个教师不能让学生产生模仿的冲动时,该教师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吸引力,这也就是为人师表的内涵和意义,所以小学的作文教学,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勤于写作的形象,通过展示教师自己的作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这也是一种值得可取的作文教学方法。如在学习论语《八则》中,要通过这里的教学把其中作者是怎么进行论证的,讲深,讲透。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1. 从读书开始,积累写作材料。

多读、熟读、广记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既是事实,也是法则。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学生写作无话可说,也是阅读量不够造成的,这里虽然有客观的原因,但是缺少老师的引导也是主要因素,所以我主张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外书籍。教师可以推荐几本书,学生也可自荐书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使人丰富阅历,扩展眼界,在长期的读书积累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 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3. 细心指导观察,教给写作方法。

老舍曾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初学写作,同样要把生活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有生活,并不等于会写出好文章。得学会观察。观察也很有讲究,它有粗细之分,粗略观察可写出轮廓;细致观察,能写得充实具体。观察可有很多角度,从不同角度看结果也不一样。观察还要和想象结合起来,写出形象才会栩栩如生。很多事物,学生都是耳闻目睹的。但是耳闻有没有“闻”进去?目“睹”有没有“睹”进去?看到听到的东西一定要在头脑中思考,抓住特征,在脑中刻下痕迹,这样才行。具体如何训练呢?

(1)低年级以看图说话、写话为主要作文训练手段。我要求学生在大致看懂图意后,必须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动作,用具体的动词准确表达。想象图中的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力求看图说话、写话做到语句通顺、表达具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变换角度进行训练,类似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如有一幅图画的是雨中,一位大哥哥背着一位小妹妹,小妹妹手中举着一把伞。我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哥哥,来叙述这个故事。再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这位小妹妹来述说这个故事,训练学生多角度地观察、表达。

在作文中进行方法的创新,应当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摒弃旧的观念,不断进行尝试,大胆革新。让学生愉快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作文、享受生命的发展和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写作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作文教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小学语文 作文先导式 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的“作文先导式”教学方法,从开始出现到现在已经得到了教育学领域以及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这一教学方法的倡导者最先将“作文先导式”教学定位在,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指导,对小学生的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了解小学生的词语运用和语言的逻辑水平,并以此为最基础的教学资源,利用科学教学法整合得到适合小学生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简而言之,“作文先导式”教学方法可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另外,语文作为一门口头表达与书面语言结合的科学,小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之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而针对小学生进行的“作文”教育,就是引导小学生实现语言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化。在这一教学模式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学习环境,将“作文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词语、句子、阅读内容的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及时的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化,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动态控制,还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的教学模式及其应用策略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能够将多媒体技术作为“作文先导式”教学的硬件支持。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将知识转化为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的计算机能够很容易的实现文字及其对应拼音的输入与输出,并以文字、图片、声音等媒体形式展现出来。根据“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作文体验、语言表达与阅读水平等基本要素入手,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以“说文”、“作文”为指导,进行低年级小学作文教育。“说文”对小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要求较低,因此“说文”可以作为“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检验要素,在教学中逐渐提高小学生的汉语拼音读写能力。教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不但充当组织者的角色,还要对小学生的“作品”进行详细的评价,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使小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得到提高。

这种教学方式,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以及词语训练等教学方式上作出了较大的突破,并变传统教学方式为以学生知识构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小学生的词语掌握与语言运用的学习效果。“作为先导式”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摒弃了原来字-词-句-章-篇的教学顺序,而是通过对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来反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语言运用的逻辑能力。

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方法的另一种教学应用就是对学习情境的创设,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文字再现的培养,使学生从听觉、视觉、感觉的角度,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在进行作文学习时,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家长在小学生“作文先导式”教学应用中的辅助作用

小学生最初的口头语言表达来源于父母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虽然是小学生教育的主要引导者,但是对于意识形态尚未形成的儿童而言,仍然会受到家长的重要影响。因此,在语言情境的引导教学中,家长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定的试听设备,另小学生在反复的试听中掌握情境中的所有内容,以锻炼小学生最初的记叙文素养。

三、小学生“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估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口语语言文学与书面语言文学具有较大的非相关度。例如,通常能够用三到四百字描述的一段口语,如果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同样的含义,可能至少要使用五至六百的汉字。在“作文先导式”的教学方法中,主要运用了“说文”与“写作”这两种形式。在进行这两种形式同时训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两种方式可能产生结果进行评估,即对小学生进行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明确,使小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两者的不同,以及两者适合运用的具体情境。另外,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具有较大的思维差异,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说文”训练之后,要注意对训练结果进行分析,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至“作文”的训练之上。避免学生形成两者之间的转化隔膜,最终出现适得其反的后果。

四、结语

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方式,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突破,无论是从其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中,都表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此种教学模式将会成为新型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1]陈静.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566.1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136-01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强调启发,反对注入。

1、强化教学主体的参与意识学生主体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效地参与是以个体对正直和尊严的渴望,以采取主动的能力为先决条件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并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层关系: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启发式教学 兴趣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良好的教学方法即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良效方法,也是学生接受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启发式教学、兴趣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实际运用,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一些简单的看法,以期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共同提高。

1 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在古今中外,很早就被人们所认知与使用。早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就是说,学生不到渴望求知的时候,教师不去开导他;学生不到焦急表达的时候,教师不去启发他;教师举出正方形的一角,而学生不能推知其余三角,就不要再往下教。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孔子的这段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绘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湛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透辟地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近现代以来也有很多人对启发式教学非常地提倡和关注,比如就一再地提到了“启发式教学法”,并且本人也将这个方法很好地运用到了他的讲课中。

如在学习《鲸》一文时,可以把启发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联系起来,先利用PPT展现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然后用“关于鲸,你想了解什么?”的问题来启发诱导学生。学生会立即通过自己下意识的好奇提出一些问题:如我想知道鲸是怎样捕食?鲸有哪些种类?鲸是怎样喷潮的?鲸到底有多大?……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情绪处于亢奋状态,而这些问题正好是课文中老师需要讲述的一些重点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想要了解的兴趣和欲望,就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更容易接受和记忆,同时这种教学法也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双边性。因为“启发”一词本身就包括教师的“启”和学生的“发”两方面的内容。“启”要求对教师的教法进行改革,“发”要求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除此,老师更应该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因为教学民主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它的建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氛围,使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多向的相互作用。同时,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而是他们可亲可敬的“引路人”,便更能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具体的启发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提问启发、讨论启发、演示启发、表演启发、游戏启发、电教启发等等,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加以运用。

2 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所以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施兴趣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而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双方各自对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双方的相互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相互认可。也就是说,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是体现和实现“兴趣教学”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比如《荷花》这篇文章,老师在开头可以通过设计富有情趣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气氛。具体可采用谜语导入:“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或者用回忆旧知法导入。也就是让学生回忆三册27课《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如此导入新课,使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兴趣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要求老师课前精心备课,多搜集资料提升相应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也需要老师随机应变,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气氛适当做出调整。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而不把学习当成是一个任务,一种负担,被动地学习。

3 多媒体教学法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现代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践逐渐与信息技术整合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而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大多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并在必要的环节配以应景的音乐,它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来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用PPT先向学生展示几幅桂林山水的优美图片,让学生猜一下这是哪里?当学生回答出这是桂林时,可用变色字体出示一张文字片:桂林山水甲天下。既可以起到一个过渡作用,又能够刺激学生的眼球。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发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愿望,然后适时地向学生播放一段编辑好的配乐录像,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境地,从中领略桂林山水独特之美。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各种直观手段,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对象的一种方法,它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特征相适应,是所有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具体有演示法、观察法等;还有“视听强化式”教学法,它旨在利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恰当结合,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功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还有练习法、情景激励法、联想法、实际体验法等。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其他的一些教学方法互相结合起来,并加以整合运用,以期能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杨婵慧.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应该关注两“点”.教育导刊,2011(7).

篇8

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一、课题的界定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要把古诗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当然,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

二、课题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读准诗句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

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

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讨论交流,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

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引导学生放宽思维,说自己想说的,不要盲从于书本。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15-01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能力特点差异,“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开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按照同样的要求、同样的进度进行教学,就难以兼顾所有的学生,影响了教学效果。引入“分层教学”的模式,一方面可以避免部分学生由于内容偏简单而丧失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在分层教学理论基础上,阐述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设计。使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次教学理论概述

1.分层教学的概念。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本文将分层教学定义为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在小学班级授课的前提下,结合个体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认识状况等几个方面的区别对学生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2.分层教学的意义。在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情况下,分层教学的实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1)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差异,分层次教学能够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差异。在尊重这些差的基础上,指导其进行语文思想与方法的领悟,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将学习能力和个性程度相近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够更好地把握水平相近的个体的认知规律。一方面有助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丰富。

(3)个体的语文能力存在差异,但并不意味着其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潜力有着本质的差别,所以,分层次教学能够提高各种层次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二、分层次教学策略探讨

1.划分教学层次

如何划分教学层次是分层次教学实施的关键。结合笔者所在的小学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以及具体的培养目标,划分分三个教学层次。

(1)层次A:基础层。基础层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的思维训练,使之能够掌握常用的语文思想,在此基础上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层次B:基本层。基本层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以语文语言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努力成长为具有较扎实语文基础的学生。

(3)层次C:优势层。优势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素质,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探索与创造的能力,学会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发展自身的爱好和特长。

2.划分学生层次。通过问卷调查和成绩测试、个性评测等方式,结合学生对语文的爱好与具体专业,学生进入相应层次进行培养,从而以适合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进行分层教学。在教材内容的设置方面,应在突出语文的基础地位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保证基本内容讲授的同时,结合学生层次与具体专业,进行分层教学。

4.具体方法与策略

(1)分层备课。分层备课应该紧密结合各层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层次较低的学生设置较低的起点,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在设计相应习题时,结合学生的的实际以小跨度、多步骤的方式使之达到语文知识的认知与记忆。对层次交稿的学生则可以引导其提升进度,通过适合的学习梯度,在学生能够负担的前提下,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习信心与兴趣。由此,对于层次A:基础层的学生,备课时将重点置于基本方法与基本能力;对于层次B:基本层的学生,备课时将重点置于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对于层次C:优势层的学生,备课时将重点置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策略。可以在实际讲授中,将一个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的项目,项目之中的基本问题和拓展问题分别分配给层次不同的学生,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学习的机会。在作业的设计上,可以把基础题、能力题、灵活题分别配置给基础层、基本层、优势层的学生,分别起到查漏补缺、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的作用。

(3)合理评价。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首先应该引入纵向发展评价模式。摒弃传统评价中过于注重学生之间横向比较的方式,转而在正视学生个体特征的前提下,一方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是否取得了突破性的技能和水平提升,从而激励学生维持学习的积极性,力求取得更大的进步。此外还应在学业成绩考察的基础上,考察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等,真正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科学测试。在测试方面,结合具体的层次划分,可以将考试题目分为难度不同的层次,例如可以分为基本题目、解决问题的题目以及创新能力的题目等,建立层次不同的测试体系,采取灵活的测试形式,真正测评出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在阐述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论述了为适应学生中所存在的个别差异而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实践,本文的目标为层次互不相同的学生构建更加适应其个性特点和知识需求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

背景一:日前,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制作团队原班人马打造的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正式启动,并确定于2014年3月至4月完成地区的选拔工作。成语大会将于2014年4月份在央视播出。这是语文界的盛事,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将再次掀起全国性的文化热潮。

背景二:目前各地纷纷出台的高考方案中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力度加大。有的省市或地区,将语文分值的150分增至180分。这真是语文界喜事、幸事、盛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必须加大课改力度,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新教材如何教,如何践行新课改的理念?方法当然有很多,我个人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品味和积累语言

在研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比较和品味,由此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 “一盏”“两把”“如此而已”等词语,学生通过极其简单的摆设,由此得出结论:的生活极其简朴,又将办公用品简单与工作任务繁重进行对比,将工作异常辛苦与食物非常简单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的伟大。

再如,关于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在《难忘的泼水节》中“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本句中,可以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并让学生当堂运用表颜色的词语造句,这样一来,积累的语言通过活用就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想象和体悟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方法,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引导下,发挥丰富的想象,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遇到课文中的动词时,可以让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做做这些动作,让学生置身于这些动作情境中,他们会兴致盎然地投入进去,并从中感悟课文中词语运用的准确。

再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面前就是一个泼水的广场,让学生做出拎起水桶、端起盆、拿起瓢的动作,朝着自己的好朋友泼去。学生非常兴奋,都走出座位,四下里张望,然后朝自己的好朋友做出各种各样泼水的动作,有的学生还互相追赶、尖叫,体验与想象泼水的快乐。情境的设置是灵活多样的,还可以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在声、象营造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诚然,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无可非议,但教师必须将自己放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探究,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我们要学会倾听,尤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对于在课上敢说和爱说的学生,有时即使说错了,也千万不能打击和批评,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麻雀》,在最后的小结环节中,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对课一个总结。有学生说:“老麻雀奋不顾身去救自己的孩子,我感受到了它伟大的母爱。”教师当堂表扬了这位学生。但是此时有一位男学生马上举起手,大声反驳:“老师,他怎么就知道那只老麻雀是妈妈而不是爸爸呢?”那位教师笑着竖起了大拇指,然后说:“你读得真认真。那么我们再快速看一遍课文,看课文里有没有说这只老麻雀是妈妈还是爸爸。”学生叽叽喳喳地边看课文边议论。最后发现没有提到是妈妈还是爸爸。所以,教师最后总结:“我们平时听的关于母爱的故事比较多,习惯了母亲保护孩子,其实父亲也会很好地保护孩子,所以这篇课文应该表现的是一种亲子之情。”课上到此处,学生不但明确了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今后思考问题不再会受固定模式的限制,敢于探究、敢于创新,这大概就是本节公开课最大的收获吧。

四、注重感悟,引导学生读有所思,学有所获

纵观历年各地的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如何提高?读书时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就批注,有感悟就表达,这种能力必须从小学抓起,而且越早培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越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