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心得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经验

好的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语文作文教学要从小学开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效率,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目前,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语文作文写作不重视、教学内容枯燥无趣等,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一、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1.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从思想上重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作文相关知识,更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2.以学生兴趣为依据进行相关题目的设计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题为“我的课余生活”中,教师可以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发言,通过提问让学生把自己的课余爱好、习惯等自然而然地说出来,然后把说到的用语言进行整理形成作文,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交流沟通,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在“我的课余生活”写作时,可以让学生互评,不但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友谊,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组织和凝练。

3.把多媒体运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来

目前,多媒体已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比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题目:选一幅秋天图画,然后进行写作。在多媒体上呈现多幅秋天的图片,有的主题是凄美,有的是落英缤纷,有的是收获的季节等,并配有相应的视频,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就会写出《秋天,收获的季节》《秋天的傍晚》《寂寞的秋天》等不同的作文。

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真正写出好文章,必须进行素材的积累。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积极引导学生对诗词、成语、具有特色的地方方言等进行积累,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排比、比喻、拟人、象声等修辞手法,提高语文作文写作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充实文章内容。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作文《校园一角》中,有的学生写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我们校园的操场上,课余时间总有很多学生在做锻炼,有的学生在踢足球,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跳绳,有的在玩游戏,等等。通过锻炼,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体魄,而且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友好关系,同时可以缓解压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其中,学生用到了俗语、排比句和成语,使整篇文章内容比较充实和有趣。总之,要特别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为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作文教学与生活及实践的结合,学以致用

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不要光讲一些理论知识,要把生活及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从实践中寻找写作素材,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述说,增强语文作文教学生动性,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同时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尽量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写成文章,提高作文的真实性和灵活性。比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我最熟悉的一个人”中,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同学等进行仔细的观察,特别是细节部分,有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和选取,如,某同学在《我最爱的妈妈》中写道:“妈妈乌黑的头发中藏着几根白头发,眼角也有了些皱纹……”从外表描写侧面反映妈妈的伟大和辛苦。

四、加强语文作文的有效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加强语文作文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不要在乎训练题目的多少,而要做到“精、适、质”,通过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作文自我修改的能力,正确对待作文写作课程,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正面的点评,及时地给予学生指导。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和想象,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本文就此从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作文教学与生活及实践结合以及加强作文训练等几个方面入手,论述了笔者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心得经验,希望能给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许立新.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B版,2013(04).

[2]蔡春玲.新形势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1(29).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01-0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正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在新课程改革下,建立新型语文课堂,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语文课堂真正从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实现新课改的改革目标。

一 小学语文的教学新观念

1.重视学科的开放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目前的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割裂,过分强调了语文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视野与思维的发散性。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首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片面强调课程内容的倾向,把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结合起来。其次,要把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来选择语文课程的主干内容,特别重视新时代的正确价值观的传输,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尽量与其他学科形成互动的关系,实现语文的开放性教学。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育中的教学互动很多都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都只是单向的,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的成效低。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倡导合作性学习。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的模拟、表演、朗诵、讨论、交流等,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重视个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个性发展。

3.倡导课堂情境的创造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这也正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要求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造尤其重要。传统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或者技能的锻炼并没有关注小学生的个性与天性,没有能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而情境教学恰恰是给予了学生自己体验、感受、创造的机会,其效果显然比教师生硬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好。

二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

1.设计丰富的语文综合活动

语文教学要体现开放性和综合性就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去发现、去体会。围绕具体的课文或者学习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活动,比如学习《找春天》一课可以引发学生想象校园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组织大家去寻找季节的影子,并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自己眼中的春天,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谁的尾巴长时》可以组织学生画一画小动物的尾巴,互相猜一猜画的是什么动物。再比如,学习《乌鸦喝水》这课时,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做一个自然科学小实验,乌鸦究竟是怎么喝到水的呢?不仅课堂趣味横生,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且加深了语文与艺术、自然等学科的联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倡导小组式学习模式。在课前准备中就确定好何时针对什么内容发起怎样的学习小组。先让各个小组成员自己对课堂问题进行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后推选一名小组成员来发表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的,鼓励小组之间进行争论,在这种碰撞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起到合适的引导作用,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并注意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发言机会。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应进行点评,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

3.模拟情境创设教学

对虚拟的情景的创设,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比如,《两只小狮子》一课教师在课前先安排学生制作小道具的任务,用画画、剪纸做出森林里的小花小草小树,设置一个森林的布景,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进入课文角色。教师准备一些小动物的头像面具,设置小组,分别是勤狮子组、懒狮子组和评委组,把面具分发给学生后让两组学生分别模仿勤狮子、懒狮子,注意不同狮子的语气、神态、动作会有什么区别,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深入体会在课本描述的情景下小狮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而对于评委组的学生可以自己来评价两组谁演得更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住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让全部学生都有参与感。有了对模拟情境的体验,学生心中有了丰富的情感,课堂趣味十足,学生对于这一课也会有深刻的印象,这样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 总结

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地学好语文,爱上语文,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文技能的过程,更能够为社会培养身心和人格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颠覆,改变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尊的现象,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即可,不必过多地理解和思考,要求学生能够取得考试成绩的高分即可,不必去实际应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也让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教育产生质疑。新课改要求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成为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新型知识接受方式。开放性教学就是在新课改这个背景下产生,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做出的大量的贡献。

一、转变观念,实现教学思想的开放性

首先,教师的教学思想要具有开放性。教师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占据主宰地位,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反复练习生字、生词、背诵等,学生被枯燥的教学方式不断折磨,并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开放性教学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在引导、启发等方面发挥作用。

其次,学生的学习观念要具有开发性。学生时时刻刻被教师“驱赶”着学习,一旦教师转变教学方法,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一个真空期,感到不会学习的茫然。因此,需要教师在采用新教学方法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积极探索,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首先,加强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识离开了生活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小学语文教育为让学生取得高分,教师在教学中对生活的引入并不是很多,这也割裂了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考试,造就了一批只知考试的高分低能学生。开放性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的学习更紧密地联系生活,增强知识的应用性。比如,有的学生家里做鲜花生意,教师鼓励学生帮父母写关于鲜花的广告,还有鲜花种植的小窍门等;有的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还帮助父母写冬夏养生的注意事项及健康饮食方法等。

其次,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之间的知识能够互相印证,通过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让知识融会贯通。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电视等播放余光中的《乡愁》,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歌蕴含的意境、情感外,还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思想,联系时事政治对国际上某些势力的言论的荒谬感到可笑;同时,通过对历史上台湾与祖国的关系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这种学科间联系,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拓展空间,实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首先,通过开放式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开放性问题与传统的问题不同,没有标准答案,只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符合要求。这样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跳水》中小男孩的帽子被一只猴子抢走并挂在桅杆顶端,小男孩为拿回帽子爬上桅杆却不敢下来。最后,船长拿着枪吓唬孩子,逼他跳水而获救。教师根据这个故事背景,提出新的问题:“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下小男孩?用枪来威逼是不是最好的办法?”学生们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在桅杆下面拉出一张大网,让小男孩跳在网上;有的学生提出,让小男孩先抱紧桅杆,然后让水手爬上桅杆背他下来;还有学生提出打119,让消防队员来救……有的答案比较合理,而有的答案难以实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选出最佳答案。重要的不是答案是否正确,而是学生的思维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其次,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合作意识。教师按照学生不同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到六人的小组,然后提出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同龄人之间的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好不好?”“喜欢在同学面前表现好不好?”“小学生课余时间上补习班好不好?”“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文具、衣服、鞋子等好不好?”等为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也可以通过轮流发言的方式开展辩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深入的思考。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广大教师、学生积极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摒弃考试决定论、分数决定论等不良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学的思想、内容、手段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维.加强命题实践 提升命题质量 有效考查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例谈小学语文六年级期末试卷之阔读试题的分析评价与改进[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6).

篇4

关键词:汉语文化;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83-02

对于每个学生而言,语文是贯穿在其整个学习时期的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对学生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小学教育属于学习启蒙时期,必须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根据如今国内小学语文的教学情形看,大部分教学过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进而影响到汉语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效传承。要使这种现象得到改善,应该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学习。

一、识字教学中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构建

伴随新课改策略的不断实施,为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更好地对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行培养,老师应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如今,世界上唯一保存至今且还在持续使用着的表意文字仅有汉字,在所有的汉字中,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内涵都比较丰富。汉字可以见形如义、触目会心,其属于形入心通的一种文字,包含着比较强的形象性及直观性。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所积累的汉字非常多,其形体也是变化万千的,但是构字的部件比较有限。常用汉字中的声符只有四百多个,而在这些声符中,许多的声符构字能力都非常强,进而构成汉字结构中系统性的内部结构。因为汉字的文化特点、性质非常鲜明,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站在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承的高度开展相关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汉字教学与汉字特点有机结合,使识字教学发挥其文化功效[1]。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时,首先必须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理解、识记汉字,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个主动识字的好习惯。另外,老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对汉字内部的结构系统性进行分析,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应认真点拨,并加强课后梳理,指引学生发现汉语文化规律,进而让学生充分利用汉语文化,给学生细心讲解各个汉字包含的内涵、文化特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汉语文化底蕴得到提升,最终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升[2]。比如在教学“月”字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示学生该字同月亮外形比较相似;“从”字像一个人后面跟着另一个人;“明”字是一个太阳再加上一个月亮,而太阳与月亮走了可以代表明天;而带有“木”的汉字都与树木有关,如板、枝、果、林等。

二、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与汉语文化的关系

汉语文化与语文教师素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下面的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哲学方面,其主要指的是可以从汉语文化中将中国国人世界观体现出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哲学观、社会观等角度对汉语文化与语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明确,对学术界最新的动态进行把握。二是二者的关系体现在语言学内容上,其属于比较基础的方面。三是表现在理论性、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方面,是汉语典籍中表达的人文观。对小学语文进行审视时,应该从宽阔、宏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方针、理念、内容、教学建设方面进行自觉、深刻的反省,进而提出系统、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思想。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才可以使学生对汉语文化的探索、传承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提升,从而才可以充分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汉语文化品格、母语特性等体现出来,使语文老师的素养及汉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得到强化[3,4]。

三、通过阅读教学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

在新课程影响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如果想要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增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可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其汉语文化的具体教学模式展开构建。不管小学语文的教材是如何编写的,老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时一定要利用审视的眼光对其进行解读,这样学生才会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认识[5]。而且,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时不但要充分了解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还必须清楚地掌握、认识存在于中华文化中的各种弊端,进而才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出的各种价值观进行科学取舍、正确判断;只有具备这样深刻的认识,老师才可以更好地把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符的、新的汉语文化理念全部传授给每一给学生。比如,进行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应将阅读教学与汉语言中独特的风格有机结合[6],如把汉语的虚实语法、正反语法、松紧等辩证有机结合,其修辞手法的选用尽量追寻丰富的词汇、灵动的句式、动听的音韵;且应该针对相应的表意文字把义、行、音结合在一起,让语文教学和汉语文化形成统一的和谐体。利用这样的教学结合模式开展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汉字的独特性及规律性进行充分的认识,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更多乐趣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自主学习,增强汉语文化对小学语文的有效影响。

四、通过口语交际教学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

新课程影响下,小学语文老师为更好地构建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同时来进行汉语文化的构建。如今,汉语在世界中是使用比较普遍且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这是新课程中为何要把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当作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关键重要组成的因素。口语交际教学受国内传统的文化影响,体现在两点,一是我国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各种礼仪文化,且中国人比较重视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二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主要体现在谦虚上,口语交际中主张说话退让、留有一定的余地、谦虚恭敬,反对咄咄逼人及不讲情面。同时,我们比较喜欢幽默、风趣的交流方式。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对口语交际的教学不断加以运用,让学生在人际交往教学中对汉语文化进行体会。比如,老师在讲解《窗前的气球》时,要将气球当作讲解的重点,让学生感受这气球并不是一只普通气球,它代表的是科利亚、米莎之间那种纯洁友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米沙在窗子外面放气球的美好画面进行想象,让学生知道米沙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主要是为了使科利亚开心。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进行掌握,进而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得到提升[7]。

五、汉语文化与语文综合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一直以来综合性的学习都是将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作基础。古代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对文、史、哲进行详细的分类,且并没有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进行区分,哲学、历史、伦理等方面的学习就属于语文学习。因此,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中都可以体现出比较强的综合性,古代教学中把许多学科整合起来,这对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实现智、德、行及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想要深入及有效地对语文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就一定要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吸收,注重民族的文化心理及思维方式,并树立大语文教育观[8]。想要使大语文教材观得到实现,就必须打破教材限制,把名著、文史类报刊、中外文学、科学等纳入到小学语文材料中进行学习。并将学科间的各种界限打破,拓宽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将不一样的内容、方法进行渗透、整合,使其视野得以不断开阔。同时,还应该加强课外及课内知识的联系,让汉语文化、语文教学逐渐向着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领域不断的延伸;加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进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总而言之,自从实施新课改之后,其对教育者的要求也相继提高。而小学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作为最基础的教学,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如今,国内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该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对教学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语文教学与汉语文化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中华,王佩彪.作文学习中的“六多”――浅谈我的作文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66(34):86-88.

[2]覃卜华.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小学高年级习作素材的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75(33):76-79.

[3]黄翠.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智慧的灵光――例谈生活化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3013,56(02):66-68.

[4]吴丽芬.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意识教育[J].青年与社会,2012,45(02):654-656.

[5]曹磊.汉语外来语的性格特征及对汉语文化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4(2):832-834.

篇5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语文 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就业率,培养学生一专多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呢?笔者通过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总结了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一、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情绪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必要条件,没有教师“敬业、乐教”,就不会使学生“乐学、善学”。同样的一节语文课,有的教师上起来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率比较高,有的教师教学起来就会觉得沉闷,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讲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追根揭底,是因为前者一开始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欲望,激发师生的互动情感,感受思维活动的快乐,从而为营造课堂气氛提供保证。但对于后者来讲也专心备课,教学手段无可挑剔,但是课堂气氛却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这是因为后者只是机械式的生搬硬套、死搬教条,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态。

如何才能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情绪呢?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时时刻刻关怀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多探讨。要想使语文教学活灵活现,教师必须把情感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使课堂教学成为品质性格的“刻划场”。在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幼时记趣》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6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使课堂变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下进入新课。

二、采用生动风趣、鲜明、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初中生年龄小,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风趣、鲜明、形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瑞典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强烈情感,才能引导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他曾说:“所有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兴趣”。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励、唤醒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好奇心。例如:讲故事、设问、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运用游戏、利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具、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方法,在这样的情景模式下,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趣味性就被充分调动了。采用灵活多变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让每一堂课都是新颖的,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寓教于乐,学得主动,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心设计试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虽然我们面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当前教育并不等同于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许多方面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否认考试的重要性,考试不但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而且还是教师获取教学成果的反馈。适当运用考试,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目的。例如:在考试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要有意识地出一些难易相当的题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被认可的。在考试前教师应给学生打气、鼓励,不加压,对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经过奋斗、努力也有取得好成绩的机会,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也感受到有成就感。这样,就会慢慢得把他们从“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中转到学习中来,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多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心,体现了语文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与吟诵[J].教育导刊.2008年05期

篇6

【关键词】“三为主” 双主体 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13-02

一 “三为主”高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三为主”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建构主体提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强调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强调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后现代主义的多元价值取向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为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以学力为主。以学生为主指的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和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习得知识;以学习为主指的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由传统的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转变,包括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取知识的途径、建构新知识的方法等;以学力为主指的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要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小学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困境

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中心,以知识的传递为单一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开展教学的出发点,这种教学模式曾经为普及人们的知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机械记忆上,而是要求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小学语文从学生入学开始,一直是一门基础性强、变化小的课程,它肩负着从识字到认知到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的基础是教会学生字词,之后是运用所学开始理解,这里的理解不单单是理解字面上的、表层的含义,而是感触社会、建立在自我价值观上的一种方式,最终,陪伴大家最久的语文,会内化成一个学生行为处事的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相应的关联性,教师逐字逐句地教,学生接受的是主体性缺失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沉闷,交流少、反馈少,师生沟通不畅,课堂机动性差,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如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参观人民大会堂》的教学,教学目标单一的表现为知识积累一个方面,教学过程以讲授法开展,过程为字的认识、段落的分析、思想的概括。陶行知先生将这样的学校比喻成一座生产罐头的工厂,形象地说明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抹杀,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的关注较少。

三 小学语文“三为主”课堂教学开展的策略

1.以导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语文是关于作者思想的一个表达,而作者的文化范围与读者有许多相似和共通之处。小学生在习得拼音和一定数量汉字的基础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少到多、从浅到深的过程。“三为主”高效教学模式的重要起点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为基础,设计导学问题,以指引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胖乎乎的小手》的课题中吸引学生字眼的一个是“胖乎乎”,一个是“小”。小手大事的对比对于小学一年的学生理解是困难的,学生理解的小手是因为年龄的差别,因此不是一个好的分析点。这时教师首先从“胖乎乎”着手,引发学生思考。通过PPT教师呈现出几只胖乎乎的手,这些小手都非常的可爱,那怎么样才会有这么可爱的手呢?小朋友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要多吃饭,有的是爸爸妈妈做的饭好吃等。在大家畅所欲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文章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们有的说是一个父母爱子的故事,有的说是和小朋友玩的故事等。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兰兰的爸爸妈妈奶奶喜欢兰兰小手画的原因。通过对中心句的分析和理解,启发学生表达自己读完课文后想到的,学生大多能够明白孝敬父母,结合之前对胖乎乎的分析,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建构,未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学会如何搜索资料,如何深入地分析课文,如何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讲解出来,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因此,“三为主”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课程开展的核心,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标,展开教学。以导学问题为指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发现疑难,在小组的互助学习中解决疑难,通过展示环节促进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和吸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伴学习解决疑难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在《和时间赛跑》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读了这篇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故事?(2)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3)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当时心情如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包括课程的导入, 课程的讲解以及课堂学习的评价都有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教师只是在学生讲解不清楚或需要补充的地方予以补充。课程的开展由各个小组的轮流讲解,每个小组的问题划分为多个小问题,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在评价过程中,有学生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包括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各小组展示的语言、内容的清晰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以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策略。在语文课文中,需要逐渐将语文学习的策略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这些策略,并进一步运用于各种形式不同的语文阅读中。语文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固定的定理和推论,但语文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呈现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着学生的学习,这些共同的规律就是教师需要交给学生的学习策略。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的选择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而说明文、记叙文等都有相对固定的分析方法,说明文的形式、记叙文的事件的描述方法和特征等,都有相对确定的方法和范式,这些方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分析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通过对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说明文、记叙文的文章行为风格、不同类型文章语言的使用,以及在记叙文细节上描述人物外貌的方法和事物发生过程描述书屋细节的方法运用于写作中,培养学生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总之,语文课堂是小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掌握小学语文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资源;课堂腾飞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广大的教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注重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教育资源来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得到了教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小学教学处在教育的初级阶段,教学工作者要适当地引入课外阅读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其对语文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下面将就课外阅读资源的利用展开讨论和研究。

一、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手段

1.为学生营造较为合适的读书环境及氛围

较为合适的读书环境及氛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有效地提升课外阅读的效率。所以,教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合适的读书环境及氛围。例如,可以通过开展读书作品展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同学间分享自己近期所读到的课外读物,能够真正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教室的墙壁上粘贴各种具备激励和警醒作用的名言、诗文和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来营造较为浓厚的读书氛围。

2.进行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能够真正地投身于课外阅读中去,需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若处于较为自由的状态下,能够产生更好的阅读效果。所以,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助讲故事、读书活动、知识竞赛以及演讲比赛等诸多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一种较为感兴趣的环境下掌握各种课外知识。

3.给予适当的指导

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比较喜欢阅读各种形式的课外读物,然而,他们仅仅是想通过阅读课外读物了解其所涉及的故事情节,对于文中所涉及的其他内容仅仅是左进右出,毫不走心,也就涉及不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内容和写作技巧了。若是学生一直处于这样的阅读状态,那么,开展课外阅读的目的将无法得到满足。所以,教学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提升课外阅读效率。

4.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在小学生中开展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那么,如何才能够将阅读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积累呢?笔记可以说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教学工作者在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多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进而来提升课外阅读的效率。小学生所能接受的读书笔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样式:(1)提纲式读书笔记,注重作品内容的记录和总结;(2)心得笔记,注重心得体会;(3)摘录笔记,注重文章所涉及的好词佳句。

二、开展课外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在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在教学任务中占很大份额。因此,教学工作中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较为科学地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和方法,此外,还要尽最大可能地达到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要求,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真正地融入阅读中去,而不是将课外阅读作为一种学习负担。教学工作者为学生安排的课外读物,要充分考虑其故事性和生动性,适当安排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以讲述的形式将自己所读展示给大家以及对特定作品进行集体阅读等,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2.注重规范学生的阅读方法

进行课外阅读与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一样,都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课外阅读角度而言,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较为欠缺,并且对课外读物的鉴赏和辨析能力差,所以,在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在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教学工作者应该给予适当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还应该传授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具体的办法是:(1)传授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正确步骤。在学生开始阅读时,教学工作者应该适当传授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技巧,即先大致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再进行较为细致的阅读,而且还要适当地思考和做读书笔记。(2)鼓励学生使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当属能够使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所以,教学工作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而有效地提升阅读效率。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较为重要的一项拓展活动,课外阅读在整个素质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的开展,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教学工作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红丽.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外阅读[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19):43.

篇8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依然存在体育观念落后、财政困难、体育师资缺失等几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问题方法与策略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搞好农村学校的体育工作,尽快达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背景下,城市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非常普遍,而在基础条件不足的农村学校对“新课改”只能是望洋兴叹,这就使他们始终落后于发达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因此,搞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中学生的健康水平,就成为很受关注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体育的落后

传统思想观念和应试教育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在学校教学过程中,领导老师们对语、数、外等考试科目比较重视,而对体、音、美非考试科目则不够重视,甚至当作可有可无的“配菜”,完全忽视了体育教学在增进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

(二)财政困难,认识不足

由于教育权利的下放,农村学校的资金由乡镇自己筹措,而乡镇人口多,企业收入普遍不高,再加上地区区别,这些都是使农村学校不能跟城市学校条件相比的硬性因素。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农村学校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转都很困难,而学校体育又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体育也就被放到了无足轻重的地位。

(三)体育师资不足,流失情况严重

教师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数量充足且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是搞好体育教学的重要保证。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师资队伍数量与质量不平衡现象十分明显,又由于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尊重体育教师、看不起体育教育工作的偏见,再者学校因为体育与升学率不直接挂钩,体育教师的工作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专职体育教师教学条件差,社会地位低下,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工资、奖金待遇与其他科目教师相差大,这就致使一些高素质的体育专任教师不甘冷遇,纷纷跳槽改行,进而使在第一线的专职体育教师越来越少,体育被当作一门副科。

二、改革对策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传统思想观念和应试教育在农村比在城市要有更深远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首先,要转变体育课是“副科”的传统观念,提高对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 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其次,要充分发挥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他们牢牢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端正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体育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全面落实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二)加强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改变我国农村体育师资数量少、质量不高的现状,必须切实搞好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采取措施扩大师资队伍的数量,因为只有充足的专职体育教师,才能使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根据农村学校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用支教的形式,让优秀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下乡进行教学实践。再则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应切实搞好农村体育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完善教师职前与职后的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保证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质量。再者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目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师不断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待遇较低和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不能和其他教师一样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以及在职称评定、评优、平先等方面的公平待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体育教师的流失。

(三)加强场地和器材建设

首先,应最大限度地增加体育教育资金投入,购买体育器材和兴建体育场地。在这里可以采取依靠上级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形式。其次,借助社会力量办教育是一条有效的经验,城市各界如体校、大专院校等每年都要淘汰一批器材,而这些器材对农村学校来说仍然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这样正好能够达到资源的再分配和再利用的目的。第三,自力更生,自制部分器材。在目前体育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各农村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号召教师和学生自制部分器材,上级部门可定期组织对自制教材的展览和推荐,对自制器材、工作有特色的学校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以促进简易器材的开发,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三、结论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努力贯彻体育新课改的目标,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与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使体育课真正具有富有活力、快乐向上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郭庆霞,武延辉.“新课改”背景下职业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0(4):25(2).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策略

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这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重模仿、轻创作,重数量、轻质量,学生写作文开头难,结尾难。小学生害怕作文,其作文能力低这一现状会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因此,改变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现状,加强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应成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针对这些问题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改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创新思想,需要破旧立新。破不合时宜之旧,立顺应时代之新;破以书为本之旧,立“以人为本”之新。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知识是神圣的,因为它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的体现。我们不能以其神圣性为原因,压制人的主体地位。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人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人的神圣性在任何事物之上,因此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把学生放在本位上,不能因为学生无法理解知识就对学生失掉信心和耐心。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教导,是引导,不是灌输。虽然教给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技巧是一定的,但是个体差别也应当看到。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不能教会全部的学生。要知道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生活观察,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很小,生活经验和知识内涵也十分的匮乏,再加上学生们刚刚开始语文学习不久,语言的驾驭能力很低,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处于在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的状态,而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又不高,所以我们在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去观察生活,让学生们用简朴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和所闻,以及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情,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候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大为改观,久而久之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也会随着写作内容丰富程度的提高而逐渐的提高。除此以外,加强学生的生活观察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自信心是十分脆弱的,其学习作文几乎完全是由兴趣所维持的,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能够让学生觉得在写作过程中越来越有话说,也越来越想说,久而久之就会从为了写作而去观察生活变成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去写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都会是异常持久的。

三、作文要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老师总要求学生写“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的习作,这显然对小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且要求无弹性,而且又显得有较浓的成人化、文学化倾向。学生又偏偏达不到这一要求,就慢慢地失去了对习作的兴趣,自然而然逐步产生了怕、厌、难的心理。于是教师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扭转学生的兴趣,只好从多写多练下手,结果又出现了这样的一种局面:日记天天有,心得课课有。一个学期下来,日记有百余篇,习作几十篇。习作就像一个幽灵,无时无刻不困扰着学生,不但没有使学生产生兴趣,相反却成为学生精神的负担。此外,习作训练中教师又不注意科学性,重复命题,重复训练,造成训练无序列。

四、重视思维能力训练,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写作的人应该记住,学习写作不单是在空白的纸上涂上一些字句,重要的还要在于学习思想。”语文教育家、人教社中语室的顾振彪先生说:“启动思维操作,是牵住了作文训练的牛鼻子。”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没有思维,就没有作文,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要素。对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可结合文体的基本要求、作文的基本程序加以训练。但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的、有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要毫无选择地平均用力。一般地,应该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上下重锤。为了使写作的内容丰富化、深刻化,需要掌握一些思维技巧,如想象力的训练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1.丰富感性想象。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尽量扩大对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的储备。如社会调查、参观、游览、欣赏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等,都可以扩大形象的储备。

2.借用模糊想象。运用模糊想象,能发现事物之间一些原来意想不到的相似点,从而触发想象和灵感。

3.融合想象与判断。合理的想象只有配合准确的判断力才能发挥作用。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求思想活跃,又要求判断准确。不然,就可能给人以无端杜撰之嫌。

五、重视作文讲评课,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必须重视。上好讲评课,会使用学生受益匪浅。作文讲课,首先应注意综合指导,它能概括一次作文的全貌。有的学生开篇写得好,有的结尾不错,有的过渡巧妙,有的文句优美,有的语言流畅,如此不一而足。教师应该把这些闪光点都捕捉出来,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使学生坚定写好文章的信心。

其次讲评课应以班级优秀作文为范文,让习作者自读自析,像上语文课那样,详尽讲析,突出重点,给学生启发、示范。这些好的习作来自学生,有说服力,贴近学生水平,有推动力。再次找出通病,委婉评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写作之失。学生习作中有“失”是正常现象,讲评时亦须解决好这个问题。批评学生缺点要考虑其自尊心,让他们在和谐的气氛中修正错误,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总之,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最初阶段,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时候接触的东西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兴趣爱好,所以,一定要慎重。小学语文作文是学生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容易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也容易对其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这一个阶段应该尤其重视教育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对作文的理解,增强他们写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从而让小学生在童真的年出童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鸿.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探讨[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1.(10)

篇10

由于尚未入职,师范生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难以直接催生教学反思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思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反思型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中,高等师范院校可以采用大学教师示范,激活“缄默知识”,强化教学实践,加强交流与研讨,建构反思实践共同体等策略强化师范生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培养反思习惯,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教师示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将无法实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观、学生观归因于师范教育中鲜有大学教师示范。这就势必要求大学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融合于高等师范教育中,以研究、批判的态度不断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具备反思习惯与反思能力的大学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准教师。因此,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必须重视大学教师的反思示范。教学前,为了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大学教师应该根据总体教学计划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充分,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及弹性,是否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大学教师应当反思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如何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后,大学教师应结合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等内容进行综合反思与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师范生演示反思过程,探讨反思心得,分析反思技巧。通过大学教师的示范,初步帮助师范生理解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师范教育中反思性教学的大力开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养成了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学、研、教合一的专业生存模式”[2] ,而且能夯实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大学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体道德意识、情感和思想的开放性,对事业的责任感、专业成长的自主性,以及丰富的反思技能,都将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入职以后成长为反思型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二、激活“缄默知识”

这里的激活是指激活师范生头脑中关于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地图、数字公示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把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3] 缄默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支配着整个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师范生虽未入职,但毕竟已经接受了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并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着大量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缄默知识。师范生在传统的大学课堂所学习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显性知识的传授。如果缺乏对缄默知识的揭示、分析与批判,显性的教育理论就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向导”作用。这就直接导致了新教师入职以后,无法将师范教育中学习的教育理论内化为直接的教学实践能力。然而缄默知识本身具有两极性,“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4] 因此,在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刺激与挖掘师范生的关于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积极“缄默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师范生对缄默知识进行检讨、修正、批判,促使缄默知识不断地向显性知识转化,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元认知水平。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对于师范生缄默知识的激活,将职前教育从外在的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灌输转变为内在教育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发展。

三、强化教学实践

师范生由于缺乏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历,因此在职前教育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的模拟教学并配合见习、实习来获得实践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反思需要,发展其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