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教师;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行业所应具有的技能、知识和行为的总和。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应当具有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通识能力,还要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能力。为了促进高职教育的规范和有序,确保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必要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性,对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探析。
一、专业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要求学生一专多能,教师必须先行具备学科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指导能力、实践与实训教学能力。旅游行业发展速度太快,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紧跟发展步伐,及时掌握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尽可能参加一些旅游行业学术会议,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不间断进行企业调研,了解旅游企业的从业需要,筛选、提炼信息,把体现先进企业文化的创新理念、管理制度、素质要求、服务标准等内容揉进讲课内容中;教师应坚持轮流到企业进行至少半年的顶岗挂职锻炼,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带回学校,
为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并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如,导游讲解、旅行社计调业务、外联业务、酒店基本技能(包括餐饮技能、客房技能、调酒、茶艺等)。鼓励教师在旅游行业中担任一定的社会职务或兼职某项工作。要求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不仅具有教师资格证,同时还应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资格证、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考评员证、旅行社计调师资格证、茶艺师证、调酒师证等。
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1.职业教育能力
(1)明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师应掌握最新的高职教育理念,明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机制、实习实训等方面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2)了解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般高职学生中大多数在高中阶段对大学都充满了向往并树立了远大理想,可能由于高考失利而进入高职学校,使得他们对前途感到失落彷徨,与自己想象中的大学存在差距,因此学习目标不很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性行业,需要毕业生从基层做起,逐步积累管理经验,这就与大多数旅游专业毕业生希望一就业就能从事管理工作的愿望相差甚远。如何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和想法,调整学生心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二者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是教师面临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对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特点深入分析了解,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个性,端正就业心态,引导学生自我培养旅游专业所需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意识。
(3)把握旅游行业岗位能力要求
高职教师不应该只是传统的“说客”“讲师”,传授的也不应该是传统的知识理论体系,而应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对旅游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及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
2.职业教学能力
(1)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泛,包含历史、地理、经济、社会、人文、心理等,每位教师都有其专长的领域,不可能对所有的课程都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时,可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各门课程的内容,从整体上认清全局、明辨方向,理清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确定授课章节、选择教学方法等。
(2)教学设计、组织实践、课堂控制与考核能力
高职旅游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组织实践、课堂控制和考核方面积极创新,找到适合高职旅游教育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真正培养出行业急需的有用人才。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教师要能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利用自行制作的地方景点影像资料;利用现有电化教学手段,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要求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层次清楚、文字设计合理、色彩逼真、图文并茂等。为使课程制作的课件内容更丰富,可成立课程资料库,不断更新和增加信息,实现资源网上共享。还可采取幻灯片、投影和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所以,现代高职教育教师必须熟练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教学技术,生动、灵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善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利用信息,优化设计教学进程,合理选择教法,使教学设计和实施具备超前性。
4.教学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能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目前,在高职教育中运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方法有: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课程和学习内容,教师应根据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三、科研能力
高职教育的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而应该成为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1)教师应与行业紧密联系,与行业专家、一线能手共同进行教学研究,按照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和旅游行业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研究工作,逐步掌握和运用高职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教学过程,增强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能力、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2)能参与旅游行业或同类院校的一些专业课题研究,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的旅游类教材,能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等。(3)教师还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工作需要,以某项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多方面的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其他知识作为辅助知识,注重有用知识的积累,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
四、交流沟通能力
高职教育必须紧跟市场,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应及时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及时掌握市场新动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所以,教师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在提高教育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能跟学生有较好的沟通,还必须与外界有较强的联系和沟通,多跟行业的专家交流学习,多参加一些学术、行业会议,多跟企业打交道,为学生就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旅游专业高职教师,必须提升自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素质,学会学习,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波,孙玉中.探析高职教师能力标准的构建.中国高等教育,2009(01).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高职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全国已有各级各类旅游院校系、专业138家,在校生2万多人,这些院校遍布于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为多部门、多需求的旅游人才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面对不断扩大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旅游业,我们的旅游教育在内容、目标、方式、方法、结构、层次等方面都已明显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旅游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高分低能及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现象。这无疑向我们的旅游教育长期忽视旅游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敲响了警钟。因此,高等旅游教育应从中吸取教训,把培养精通业务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并重,以适应市场需求。从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看,大多属于表面现象的研究,没有从学生的真实需求角度出发,没有紧密联系学生就业紧迫的实际情况,没有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实践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挖掘。[2]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趋势分析
从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上看,随着高校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在择校学习时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渴望在校的五年内学到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从办学角度而言,突出实践教学也是职业学校特色办校的主要方法。在未来十年,旅游业将在每25秒创造一个新的工作机会,中国也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国,中国将需要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2]
二.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3]
三.“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配置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餐厅、客房、模拟酒吧、模拟导游室……这些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技能训练。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已有的资源。学校宾馆、会议室等设施都可以成为学生应用知识的场所。最后,充分发掘旅游专业学生的优势,组建模特队、礼仪队,在学校的一些重要场合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走出校园,充分展示本校旅游专业学生的风采和学校的教学实力。
(二)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习提供真实战场
校内实训虽然是按照实际工作规范要求进行,但它还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与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为解决此类问题,应实行校企结合的方式。学校应注重加强与区内外有关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旅行社课余实习由于旅行社具有容纳人数少,无法解决食宿等缺点,所以很难进行异地集体实习,我们应尽量利用本地的旅行社资源,使学生了解旅行社的组织构成和运行机制。
宾馆酒店顶岗实习宾馆酒店能够容纳大批学生,且提供食宿,因此尽量进行长线集体实习,选择区内外知名宾馆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训期间,学校与实训单位应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学校与实训单位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并与实训单位商定学生轮岗实训的时间和方式,使学生能在不同岗位上得到锻炼。学生的顶岗实训是校内的任何实训都无法替代的。在实训中,学生不仅要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1]
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各旅游高等院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要从确定实习人员、确定实习地点、委派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动员、发放实习指导书、与实习单位联合制定实习培训计划、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习评估、实习论文总结与讲评、实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三)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作为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旅游实践高度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经过实习,学生应在两个方面获得提高:一是对如何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和如何提供导游服务有全面了解;二是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规划有深切体会,为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实习时间订为三周:第一周为准备阶段,第二周是野外考察阶段,第三周为总结、撰写野外实习报告阶段。改变以往只注重实地考察环节的做法,加强实习准备和实习报告两大环节。花35个学时准备与实习地点有关的旅游信息,使野外实习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更强。实习报告增加答辩内容,可使学生把实习获得的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强化实地考察前、后两环节的工作,并创建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可使野外实习质量获得较大的提高。
(四)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高职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走出去,是指全体师生深入旅游行业,参与旅游实践,运用旅游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社会实践能力。可以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走出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磨炼了其意志,更主要的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进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旅游行业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资深出国领队或职员等来校作报告、讲课、座谈、讨论等等,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现今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介绍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旅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让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从优秀旅游业人员的身上去学习,感悟一些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自觉注意自身职业素的培养。[5]
总之,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领导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9页
[2]张金霞.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江汉大学学报,2005,(6).第87-90页
[3]崔斌.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初探.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13卷3期.第64-65页
篇3
(一)实习功能的客观性。
从学生认知规律上看,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理论课程若缺少实践环节的支撑,则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从就业需求看,缺乏实习这一载体,学生的职业精神与伦理、职业技能和素养难以形成。对学校而言,实习更是检验教学质量、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尽管在现实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完全取消实习环节的充分理由。实习功能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实习功能的有限性。
实习的目标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最通用的技能,初步适应企业文化,从而比较顺利地实现“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化,完成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当前有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专家都认为,实习阶段的训练就是让学生在毕业前成为一个熟练的员工,企业招之即可顺手使用。这种认识并不切合实际。从宏观看,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妥善处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关系的问题。若以熟练员工作为实习的终极目标,实习时间必然要拉长,通才教育将受到影响,二者此长彼消的关系相当明显。当前,旅游高职教育正面临着“高等性”和“职业性”协调的突出矛盾,以“职业性”取向为特征、强调起航能力的实习环节若占用学时过多,则代表毕业生持久发展能力(或曰远航能力)的“高等性”往往无法通过充足的理论课学时落实。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调查结论证实了这点。诧异的是,多数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抱怨的并非专业技能,而是感觉毕业生在发展后劲方面与中职生、高中毕业生相差无几。他们普遍希望学校在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上加大力度。
(三)实习功能的指向性。
从逻辑上讲,高职学生在三年学制期内均为学习者身份,通过校内课程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校外实习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遗憾的是,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专业的实践表明,实多已异化为就业:譬如企业来学校大张旗鼓地举行招聘见面会,学生上岗后领取一份还算体面的工资,尽管我国的法律及司法解释还并不承认学生的劳动者身份。学生的“学习者”属性淡化的同时,“劳动者”属性日益彰显,学校与学生的联系松散,教育管理职责难以落实,最终“放羊式”实习盛行全国。其直接的后果是,社会各界开始质疑三年学制存在的合理性。学费按照三年来收取是否经得起正义尺子的检验?正如北大的朱苏力先生所言,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情况下,非教学管理期间收取的学费变成了法律上的、实实在在的“不当得利”,学校的公益性形象大打折扣。总之,实习环节的教学本质属性意味着学生实习不应以获得报酬为前提,实习仅作为一种正式的职业探索,其主旨在于检验所学知识,积累必要的经验。实习环节的这一本质属性还意味着其时长的设置应以技能学习的必要性为限度。超出这一限度的实习将背离我国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亦难以找到法律依据。从内涵的归属指向性看,实习应界定为教学工作的自然延续。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传统实习模式的反思
20世纪90年初起,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一些过去乐意承担批量实习任务、对经营成本和收益不太敏感的旅游企业渐成为真正的自负盈亏、独立面对市场风险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基于理性人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在接受实习生方面态度发生了变化。据权威媒体调查,70%以上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其主要原因有:担心影响正常工作;担心泄漏商业机密;担心增加额外负担;有可能为竞争对手做了嫁衣;担心安全事故;实习生不好管理等。同时,在教育内部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旅游管理学生数量开始大规模增加,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至2013年底,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959所,在校生49.44万人。旅游管理学生的外派实习(尤其是到大、中型旅游企业)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二是学生的就业方面实现了由计划分配向完全自主择业的转变。这也意味着学校再无法通过行政命令为特定的旅游企业输送急需人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关系发生了变化;三是实施了学费改革。较之以往的无偿方式,学校与购买教育服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亦发生了变化。作为民事主体身份的学校的任何一举措,都必须首先考虑权利义务是否对等的问题;四是学生的就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状态。即在供需机制的制约下,不再强调专业的完全对口。但在上述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高职旅游管理实习模式并未有相应的革新。
(一)实习组织方式的反思。
据我们的调查,在组织方式方面有分散的自主实习和学校指派的集中实习两种模式。前者由学生自己通过应聘、家庭关系介绍等方式与实习单位进行接洽,获得岗位。后者适合于大中型旅游企业的批量式实习,它由学校出面联系外派单位,就实习待遇代表学生进行谈判,并外派随行指导教师。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自主实习是学生个体与单位进行一对一博弈的结果,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双方的意愿。从经济学上看,自愿达成的交易一般属于典型的帕累托改进。故暂抛开学生的“学习者”身份,纯粹就资源配置角度看,这种实习组织方式无疑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其弊端在于: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学校的教师无法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在企业很难结合所学理论课程进行系统训练,从而形成岗位必备的核心能力。学校指派实习模式能使学生获得在当地一流旅游企业锻炼的机会,随行教师的指导工作成本较低。可是,由于学生本人不属于企业谈判的直接对象,因而这种实习安排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在某校的实践中,某国有大型旅游公司以整班建制形式一次性接收了实习生40人。然后,按照学生的外貌条件进行了岗位分工,一些面容和体态较好的学生被分配到工作相对轻松的前台接待、检票等岗位,另一些学生则被分配至餐饮等对体力要求较高的部门。未获得期望岗位的学生情绪低落,希望早日结束实习生涯。客观而言,站在企业角度,岗位的安排上让大多数人甚至让是,1/3的人满意,确非易事。学生情绪不稳定,企业要求学校出面维稳。为了省心,多数学校不再组织集中实习,于是自由式实习日渐成风。
(二)实习路径的反思。
笔者在前文论述过,实习的本质是学习而非就业。按照教育心理学家们的定义,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更进一步指出,学习的本质是把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知识体系。他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已有生活经验的重要意义。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也表明,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效果越好,学习越成功。教育心理学家们要求我们在实习路径设计问题上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交替进行的模式。我们研究了各校公布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发现80%以上的学校实行一次性的连续式实习。即将实习时间集中在第三学年度,或第五学期的后半部分与第六学期。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前置的实践,例如《旅行社运行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缺乏一定生活经验支撑的课程,学生感到枯燥难学。一种与理论课紧密配合、分段择时进行的实习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已经被一些学校的成功实践所证实。
(三)实习时长的反思。
以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宗旨和存在理由的实习到底需要持续多长时间?笔者认为,第一要考虑支付教育成本的家长及学生的意愿。为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时长的设置有3个选项:1年、1个学期、3个月。三个选项的时长均包含在总学时以内。73%以上的家长和毕业生选择3个月。家长希望孩子坐在校园里面多学点知识,人的一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相当有限,但实践锻炼在毕业后有的是机会,即长时间的实习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第二要考虑专业技能形成的难度。旅游行业人士给出的答案是最好不要少于6个月;第三要考虑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我们对旅游管理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高达45%的人有意愿学好本专业知识,但却不要求毕业后能对口就业。对他们而言,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一种储备性的资源即可,并非一定要拿出来用。近年来,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也显示,高达70%的人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无关。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信号,意味着不宜在特定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上消耗过长的时间,因为相当大的群体在支出这部分成本后无法获得期望的收益。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考虑,学校要认真严肃地考虑实习领域的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在学生实习的边际收益为零,即学生在基本技能训练方面已处于无所收获的状态时,学校应果断终止实习。这是设置实习时长的重要节点。
(四)实习内容的反思。
以《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实习为例,本应包括客房预订、前台接待服务、前厅管理实务、客房卫生服务、客房安全管理、客房劳动管理等多个训练项目。但现实中常常是:甲实习生站了1个月的岗,乙铺了1个月的床……酒店的实习本应是培养学生职业荣耀感、使命感的第一站,事实上却成了学生与旅游职业分道扬镳的节点。他们在实习后对行业大失所望,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由,无视学生通过轮岗提高综合技能的诉求,令其全程在单一操作岗位上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抱怨被企业当苦力使时,学校考虑到企业支付了工资报酬,为维护校企合作关系,多数情况下只是派指导教师做一些象征性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重构
基于上述分析,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从平衡学校、学生与企业利益关系出发,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应在以下方面进行革新:
(一)在组织方式上,自主实习与集中实习并行。
这两种实习方式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若学校完全排斥自主实习,意味着寻找实习单位的责任全落在学校身上,学生将很难获得足够的实习机会。若学校废止集中实习制,尽管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会认真进行专业实习,但毕业生在技能方面的统一规格将不复存在。或者说,不符合最低质量标准的“产品”流向社会已在所难免。
(二)在实习路径上,实行螺旋式交替进行式。
建议整个实习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为教师监督下的粗放式的认知实习,分别放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总时长约3个月。认知实习不占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学时,可由学生在家乡附近自行联系酒店、风景区或旅行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习单位,但学校应为实习接收单位设定一个最低的资质。在有资质单位完成的实践,方被认可为有效的实习。指导教师一般不需要临场实地指导,但要通过现代的技术性措施加强过程的监督,保证学生的出勤到位,学生实习结束后要提供详实的予以佐证的资料。第三个阶段为学校组织的集中实习,在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完成,为时3个月,可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初,或全部安排在第六学期。此阶段的实习应由教师全程带队指导,严格按照事先拟定的实习计划进行。这一阶段的实习主要让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可选择在2~3家企业依次进行。
(三)在实习时长上,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照顾各方主体的关切。
建议总时长为6个月。为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通才教育的实施,其中3个月利用暑期进行,不占用基本学时。
(四)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力戒单调,尽量让学生轮岗体验。
篇4
关键词:导游业务 课程教学 实践教学 课程改革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而导游业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必修课,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一门把导游服务理论运用到导游工作之中、并指导导游工作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就需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各种导游实务知识和服务能力,熟练掌握导游带团技巧,培养良好的应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胜任导游职业及相关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充实,教学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就会不断提升,就会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高。然而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就显得不容乐观了,为了使导游业务课程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事业,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适应新形势、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举措。而高职院校是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就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满探究、发现和创造,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此改进教学效果。因此,不难看出导游业务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为基准的创新性教育为目标。
1.2 优化课程结构的客观要求
导游业务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之一,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综合技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将课程教学与旅游产业更好地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1.3 适应行业需要,加强教学实践的内在要求
现在旅游行业急需动手能力强,尤其是对带团技巧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如果只凭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只掌握知识的条条框框,一旦面对实际工作,仍然是束手无策。所以这就要求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丰富的实战演练,只有如此方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社会对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急需与落后的旅游教育之间的矛盾,使得导游业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式陈旧,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旅游行业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行业,需要的是面对不同情景,能够灵活应变的人才。由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具体实践经验就使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教师在日常讲授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欠缺,导致学生徒有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教学实训条件方面,实训室的建设资金不足,截止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导游业务课程所需的校内实训设施。由于导游业务课程所需要的实训场所欠缺,学生对景点的模拟讲解、接团服务流程、酒店入住等服务流程的实践只能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举行,此种实训缺乏仿真环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最终导致学生的实际操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严重缺乏。
2.3 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形式也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强调理论知识考核,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查,尤其不能够考查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 导游业务课程改革形式
3.1 创新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情境模拟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出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在模拟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不同的点评,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将各类服务程序、管理方法和技能掌握起来,从而让自己的应变、协调、社交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综合技能素质得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针对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该门课程与行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些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可以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但远不如在企业中来的真实,学生也更认真对待。而且,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也需要拿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真刀真枪地检验,也是基于此,导游业务这门课程需要建立一批技术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社会资源来服务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弥补学校教学资源和设施的欠缺。当然,对于导游业务这门课,如果学校拥有自己的旅行社、宾馆等实习实训场地,将更能保证该门课程学生实践技能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3.3 创新教学方式,以赛促学,以赛带训
技能大赛主要是让职业院校更多地了解企业。很多的旅游行业在进行技能大赛项目命题的时候,主要是以一个企业为主体,其他企业共同参与为主。在整个大赛的全过程,学校能够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对以后学校选择课程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3]。另外,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是专家根据现有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而设定的,具有针对性。从技能大赛项目的设置、到比赛项目的设计以及评价标准和培训体系的设计等,都对教学体系的构建有着很强的借鉴性,对以后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也起到了指引的作用[4]。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知识广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导游业务这门课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就要求学校给予教师更多地行业培训机会,鼓励教师深入到行业的第一线,到具体的岗位锻炼自己,并将最新、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同时,学校应该将有经验的、来自于服务行业第一线的兼职教师请进来,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和技能能够及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技术或者技能。学校还可以将本行业、本地区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以及学者请到学校中,让其将行业中最新的发展和动态以及存在的新问题,能够带到课堂上去,让学生了解。通过这样,也能够达到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一线经验完美融合,从而达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以此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赢、互动的局面。
3.5 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手段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安排的同时,大部分的课程还是以笔试为主要考核形式。但是因为《导游业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该门课程考核的时候,需要改变传统的测试方式,坚持以能力考核为重点,采取开卷笔试、情景模拟、专业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核。在笔试基础上,要考核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导游讲解能力,在模拟环境下情景模拟等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并通过专业竞赛,给学生搭建良好的展现自己才能的知识平台,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颖.《导游业务》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创新初探[J].职教论坛・网络财富,2009(15):77-78.
[2]冯云艳.《导游业务》驱动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改革与创新,2011(1):25-26.
[3]刘焰.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46-47.
[4]李文,高健.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发[J].职教论坛,2010(4):48-49.
基金项目: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项目(11-07-B34;13G-04-A6)。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以新型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具备出色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在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建立起掌握多学科知识的跨界复合型旅游师资队伍。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
1 互联网+背景下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精神需求,通过旅游缓解压力,释放心情,由此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支撑起日益发达的旅游市场。传统的旅行社不再是拥有主要客源的部分,更多旅游网站的异军突起给传统旅行社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总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各行各业开始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创造新的形态促进本行业的发展。“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将对我国各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旅游行业也不例外。为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高度重视当下的发展趋势,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旅游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并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生源,成为时下最热门的专业。不过,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依然不能完全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迫切需要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能力培养体系,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培养学生,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2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综述
旅游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主要是伴随着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延续的。改革开放以来,旅游教育就已经成为正规的教育,各大学者也开始对旅游专业关注,并开展研究。徐峰(2011)通过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不同个体就业能力的差异,通过差异找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学者鲜有对“互联网+”时代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这恰恰是时下最为需要的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需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总理提出的计划,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3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构成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要充分遵循“互联网+”背景,为培养拥有专业知识、能力并懂得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要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在注重旅游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还要进行信息技术、物联网、智能移动平台等方面的应用技能培养。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第一,专业能力。要求学生需具备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该能力最为基础和重要,因为其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然后是物件与规范操作能力,引导讲解能力和法规应用能力。第二,方法能力。需要学生有创新的能力,随机应变,独立思考,并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灵活处理各种信息。第三,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爱岗敬业、公关礼仪、自我调节能力等等。这三种能力与“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基本上吻合。
4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需制定完善的方案,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充分以互联网+旅游形式培养人才,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 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
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通常是教师主动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使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管理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简而言之,传统教育体制缺乏对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互联网时代,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的要求要高于传统经济时代,因此,要注重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
4.2 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迫切需要改革,同时教学内容也要做到进一步优化,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课程体系在改革时,需要考虑到旅游业岗位群所需的关键能力以及能力要素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根据当下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与互联网有关的教学内容,如信息技术、新媒体运营操作等等。不同的课程要融入新内容,关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部分也要融入其中。
4.3 重视德育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大量的游客支持。因此,满足游客需求十分重要。要服务到位,使游客了解新型旅游服务理念,如全域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产品需要游客认真体会其价值,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充分使学生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使学生意R到在旅游市场中获得游客的信任和良好的口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具备高尚品德的旅游从业人员,会意识到游客就是上帝的重要性,会更有亲和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4.4 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从教师抓起。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的绩效考核,有方法、有目的地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对有创新的教师给予奖励,使教师愿意开发更多的创意课程。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接触实际旅游企业,定期去指定的企业任职培训,通过不断实践增长见识,提高创新意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要充分了解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游客的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的责任感,真正领悟到旅游服务行业应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 互联网+时代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 电子测试,2016,07:78-79.
[2]卢志海,邓凤珠.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管理观察,2015,35:125-127.
[3]李娟. 互联网+时代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 电子测试,2016,07:78-79.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的意义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现代学徒制强调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教学,将严格的职业实践作为中心,指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师傅主要起示范及指导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能够满足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行业的有效对接,促进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健康发展。
二、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重建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
中职学校应该以现代学徒制的具体特征以及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实际要求为依据,重建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详细的设计。要将课程的逻辑点放置在对高素质人才培养上,注重人才培育过程中每个环节之间的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要结合职业教育规律和企业岗位需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精心制定课程标准,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构建符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保证真正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职业素养。
2.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不断丰富
学校和企业根据现代学徒制的要求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四方共赢。当前基于学校主体的顶岗实习模式,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很难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应该整合相应的社会资源,切实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主动构建“企业主导型”“学校指导型”“行业主导型”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解决旅游职业教育供需脱节等方面的问题。
3.改变教学组织和管理方法
中职院校要根据现代学徒制的要求改变教学组织和管理方法,采用切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管理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是进入校内企业实习还是进入校外企业实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如果想在校外企业实习,就要通过相关企业的准入考试。其次,改变原来的项目学分制度。对于旅游规划项目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要求学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划文本及策划文案。如果学生由于项目外调或赶工,难以在同一时间内参与其他项目的学习,教师就可以通过“学分置换”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成果进行评分。
4.建立并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
中职院校应该针对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建立并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学校应该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考核小组,制定完善的考核管理机制,对相关单位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纳入年终考核之中。二要完善评价体系。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对于项目完成较好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项目完成效果不佳的学生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三、结语
现代学徒制突出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的最大特点。为了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困境与难题,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灵活应用现代学徒制,保证教学与培训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注重重建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不断丰富,改变教学组织和管理方法,建立并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仇苏永,陈婵娟.浅析制约我国现代学徒制在中职学校发展的因素[J].现代职业教育,2017(27).
[2]张砚清.英国现代学徒制对广东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01).
篇7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管理策略;
一、实习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性
实习是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毕业生上岗前必经的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阶段,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在增强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相关行业运作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参与竞争的意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习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飞跃。因此加强实习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而管理是落实实习环节,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习管理研究,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目的
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服从、质量、管理等意识,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1. 通过实习,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和巩固专业思想,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地运用到旅游单位的实践中,从而巩固和加深所学和专业知识。
2.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知识在酒店、旅行社的经营管理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3. 学习实习单位管理和工作中的好的经验。
4. 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当前旅游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寻求其解决的途径。
5. 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锻炼较强的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进一步认识自我能力、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6. 密切旅游专业同旅游实习单位实际工作的联系,反馈教学质量,专业设置和学科特点,从而完善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促进教学和教改,以利于培养更合格优秀的旅游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7. 通过毕业实习,为毕业就业拓宽渠道。
三、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几种类型
(一)认知实习
每年定期组织中职学生到学校所在地旅游景区或者酒店宾馆等企事业单位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中职学生从浅层次上了解了各种企业运营和管理的状况,提高了旅游业的认知度,并适当参加一些旅游景区或者酒店宾馆举行的活动,提高学生从感觉上认识整个工作的流程,为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非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毕业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
四、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环节的组织方式
(一)按组织形式划分
按组织形式划分可以将实习划分为校部组织集中实习和学生自行联系分散实习。
集中实习。中职院校一般都本着“开放、协作、互利”的原则,实行校部组织集中实习与学生自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并在积极探索与落实预就业、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等新的方式。把课堂放在企业,做到理论讲授和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以专业班级为单位集中组织实习,并派驻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跟班指导。
分散实习。为了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其主动性,减少其依赖性,中职学校一般也允许某些专业的学生进行“开放式、个性化”实习,即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到相应的岗位实习。
(二)按实习性质划分
按实习性质划分分为顶岗实习、预就业实习和创业实习。由中职学校集中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的方式,一般为顶岗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由企业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最终决定毕业生的去留问题;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在实习结束后,单位可视其表现决定其是否被留用的实习方式,通常为预就业实习;同时,中职学校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习。
五、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能力培育内容分析
在实习前,中职学校一般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所具备的公共技能(外语、计算机等)、专业技能(饭店服务、管理技巧等)、知识储备(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核心能力(心理素质、创新与应变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进行再次强化,并组织实施训练计划。以保证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在实习过程中或者总结阶段还会强化学生的专业外语口语、计算机操作能力、饭店服务技能、导游技能、管理技巧、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面试训练、创业能力培养等。为学生就业奠定较好的基础。
六、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模式与途径分析
(一)实习的模式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一般通过建立校企之间深层次长效合作机制来促进学生实习的顺利实施。中职学校采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扩大学校集中实习的途径,解决学生实习就业困难。企业职工定期为学校实习提供在职培训,学校所需的实践型教师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来承担,真正达到校、企、生三赢的局面。校企双方共同组成专业教学改革委员会。聘请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其它企业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制定实习环节培养计划,参与学校的实习改革与建设。学生到实习基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中职学校与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单位合作的过程中,与其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在进行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保证定岗实习的效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应用到学生的今后的工作当中来。
(二)实习基地开发途径
实习基地的开发对于中职旅游专业的建设和学生实习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软硬设施、设备的更新极其迅速。校内基地建的再好,更新再快,也赶不上行业和企业的更新速度。因此,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大力开发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确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标准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对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应遵循的原则是:组织的规模性、管理的先进性、就业的链接性与地理的就近性。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来源
在确定实习基地的地域和数量以及质量上,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就业需求和毕业生流向等问题,整体上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以满足教学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其途径为:第一,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通过在当地就业的学生,收集各行业相关企业资料反馈学校,由学校出面联系,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实习基地。第二,引入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掌握大量的企业信息,学校通过他们的推荐在优秀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并通过他们与许多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关系。第三,与各地行业组织建立联系,加大中职学校宣传力度,向他们传递中职学校发展的相关信息,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他们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方便。第四,利用社会资源。主动出击与企业接触,介绍学校的发展状况,宣传校企合作的优势等。
七、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对策与建议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一般应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把市场的短周期性与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多条渠道与途径组织实习,并注重实效。
(一)将实习环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校应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严格考核,并制定了各项实习管理规定。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为期10个月或一年的顶岗实习,并实现实习成绩与学生的毕业考核挂钩。
(二)建立一套服务于实习实习的组织机构
成立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就业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各种相关方案、制度及政策,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图一)。实习工作一般应在主管校领导和教务处的宏观管理下,由教学单位形成的实习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实习领导小组认真贯彻学校实习管理文件,接受上级督查,协调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和选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等。与此同时,各级领导也应非常重视实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建立起错综复杂的信息反馈机制,以致能及时掌握专业实习状况,并采取相关措施保证实习质量。
建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定期到各实践基地实地指导,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及时上报学校有关部门。选派旅游系教师到企业参加经营实践。
(三)加强实习过程中的信息控制与管理
对集中实习的实践基地,由学校派驻实习指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实践基地,实施学生负责人定期汇报制度,学校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单位走访、调研。
为加强对实习的考核与评估,实行“实习任务书——实习日志——教师巡回指导——实习报告——实结与成绩评定”的“五环节管理法”。
参考文献:
[1]张凤玉.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7,(2):18~20.
篇8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模式创新
1引言
中国旅游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今的中国旅游业从原来的以入境旅游为主,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三大市场并举,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更是呈现出跳跃式发展。在国内旅游中,短线游、一日游、近郊游、乡村游、自驾游成主要方式,旅游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变化,中国旅游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和自我完善之中。现阶段,中国旅游高等及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良好,其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到2012年底,有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10个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100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90%以上,即近95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共设置了旅游管理类的相关专业共1900所(个),累计培养相关毕业生340000人,在校生人数430000人,2012年计划招生人数190000人。说明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已较有基础,社会和行业影响力已较大。
随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也越来越受关注。按照其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旅游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等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以陕西省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实践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践基地建设和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开展实践基地建设,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实践基地建设,一线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建设实践基地、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完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资料,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资料,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2.1调研对象
目组成员以西安财经学院高职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旅游学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西安商贸旅游学院、陕西工运学院、西安华西大学等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服务与礼仪管理、导游管理等专业为例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杨凌区、榆林市、汉中市、渭南市、延安市等省市旅游相关部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相关部分企业为调查对象,就聘请一线人员进校参与教学的路径和模式分析研究,提出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科学方式方法、以便拓宽和深化我省旅游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组成员聘请陕西省旅游局,陕西中青旅,汉阳陵博物馆、君悦城堡大酒店,西安旅游集团、陕西旅游汽车公司等一线旅游从业人员来校进行旅游相关专题讲解,共举行讲座十余次,讲座聘请人员全部是陕西省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讲座内容涵盖了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主要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景区管理、旅游交通管理、旅游购物、旅游商品开发、游客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行政管理、旅游法律法规等进行讲座。项目组成员就讲座内容、讲座效果等进行现场跟踪,对听课学生进行现场调研,采集了大量一手数据,所采集数据准确无误,对于本项目研究起到了极大地作用。项目组成员对采集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内容包括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效果指标的测度、指标间关系和指标性质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在定量研究结果基础上进行定性归纳概括,包括参与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描述、特征的总结、规律的提取等。在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的同时,又采取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项目组成员系统搜集了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工作模式的数据,另外还对陕西省、西安市、安康市、汉中市、宝鸡市、延安市、榆林市、杨凌区、渭南市等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通过一系列的反反复复的过程,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对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观点和结论,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期望陕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够按照这种模式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应用研究结果,为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
本项目研究的基础资料,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资料,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收有效问卷910份,经过汇总,结果如下:
在问卷1对“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参与教学(讲座)”的问卷调查中,对旅游一线人员参与高职旅游教育的项目设计,你认为下面哪些方面对你最有吸引力时,旅游相关政府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导游、领队、外联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在非常有吸引力方面排名在前三位,后者依次为酒店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计调、财务、营销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售票、解说、接待服务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酒店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前台、餐厅、客房服务人员等);酒店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人员等);旅游购物点相关从业人员(包括管理、采购、销售人员等);旅游交通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游交通相关从业人员(一线司机、安保、调度人员等)。
在问卷2对“实践基地建设”的调查问卷中,对高职旅游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的描述中,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提高高职旅游教学质量,得分最高前三位的分别是旅行社二线,社内实习,包括计调、财务、营销人员等;酒店,二线,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酒店,星级酒店;后者依次为旅行社,一线,包括跟团导游、领队实习等;景区,二线,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酒店,一线,包括前台、餐厅、客房服务等;景区,一线,包括售票、解说、接待服务等;景区,历史人文景区;景区,自然景区;旅游购物点,包括管理、采购、销售等;酒店,经济性酒店。
在问卷3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描述中,在上大学以前,您对旅游管理专业持什么态度?选C喜欢最多;您更喜欢旅游管理的那个方向?选 B景区和C酒店的平分秋色,人数基本相同;您是否赞同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四个方向?选C赞同的最多;您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在何时开设?选B第二学期的最多;您认为本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各年课程数量设置是否合理?选 C合理的最多;您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课程数量如何?选C还可以的最多;您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效果如何?选B有点收获的最多;您认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回答多是增加技能与就业培训,增加高级别实习、实践机会,增加接触面等等。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评价中,对理论课程专业课评价较好的分值较高,大多数同学认为非专业课一般。在实践课程评价中,认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非常重要,聘请政府旅游管理一线人员授课、聘请旅游企业一线人员授课较重要。
2.2存在的问题
在对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后,项目组成员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当中,通过调研发现了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陕西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落后、实习面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松懈、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质量标准缺乏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下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3建议与对策
3.1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方面
3.1.1注重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应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可做到学生毕业后能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全对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3.1.2在师资队伍配置方面,增加实践能力强的老师。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需有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
3.1.3选用操作性强、实践应用型好的教材。选用教材要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注意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选用教材要新,教材能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跟上时展的步伐。
3.1.4合理评价学生实践实习成绩。要鼓励学生爱实践、爱实习,就必须合理评价他们的实践实习成绩,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实习的激情。
3.2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及路径
3.2.1优秀的旅游人才需要良好的旅游教育。旅游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型技能型人才。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罗兹柏等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侧重理论和侧重操作都未免失之偏颇。不宜定位于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因为高职教育只能培养具有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屑做基层工作,眼高手低。赵鹏等认为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罗兹柏等认为以一种新的视角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主干课、素质技能课和相关知识课等三大系列来设计。朱飞认为应建立公共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习与实践训练课程模块等五类课型体系,充分体现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择业方向明确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项目组经过认真调研,充分论证,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比较合适的,即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技能培训为实践推动环节,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
3.2.2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人员的身份问题,可以采取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辅导教师等方法进行。教学(讲座)题目应该和本科学生专业课紧密结合,这样才可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其内容不但要涉及旅游实践方面的东西,更要设计旅游从业人员需求以及素质要求等方面,以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能尽可能的往就业方面靠,以扩大就业面。教学课程课时设置以合理为好,切忌太多,过于频繁,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不能过少,一学期最多不超过五次,最少不少于2次,教学模式(方式方法)可以采取先讲座、后提问,再讨论的模式,也可以先座谈、讨论再讲座的模式,教学地点以学校为主,在学校有利于学生安全,也可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现场讲解、现场讨论,现场与员工互动的方式,这样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深入了解,其中至少有一次在外部现场讲解学习,在费用核算方面,应坚持长期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根据时间、出行情况予以计算,在这一年中,聘请的一线旅游从业人员从不计较劳务费、出行补助费等等,和他们交谈中,他们更看重自己的作用和名声,这样的话可采取聘请其为本校兼职教授、辅导老师、兼职合作研究员等来满足其要求,这样既可以节省经费,又可以扩大自己学校的声誉,另外也能给学生带来一些就业机会。
3.2.3聘请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从业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参与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人员的学历最好为本科以上。项目组成员在2011-2013两年期间,进行的十余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3人为硕士,6人为本科,4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从调研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授课效果非常好,知识背景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当然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授课效果更好一些。
3.2.4聘请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一线从业人员的职业情况。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聘请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来看,以旅游业三大主力行业酒店业、旅行社业、交通业为最好。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一线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随着长期的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旅游管理教学需要,如果在聘任一线从业人员方面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在聘请人员中选择优秀的授课人才,将他们 起来,建立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参与教学管理的专家库,那是最好不过的。
3.2.5校内校外授课老师相结合的方式。校内老师理论知识丰富,校外老师一直在旅游一线工作,实践操作经验多、技能熟练,一线旅游从业人员来校授课时,如有本校专业课的老师参加,如果能做到本校专业课老师提前与一线老师就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讨,将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这种组合和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3.2.6前往一线参观学习、企业听课。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一线旅游企业参观学习、听课等实践教学模式是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的基本经营范畴、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规章与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旅游企业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岗位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样的要求、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对自己的实践薄弱环节有了一定的掌握,帮助学生为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做好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学生参观学习时所看到的旅游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饱满昂扬的精神面貌、恰当合理的目标和追求,从业人员具备的优良素质等,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锻炼、职业道德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3.2.7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3.2.8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2.9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高职学院餐饮管理与服务及旅游管理专业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高职餐饮管理与服务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系列讲座。
4结语
本文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本课题研究尚需完善,尚未提出更详尽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路径、模式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在聘请一线人员分布情况及授课题目设计方面也不尽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著.刘吉力莉译.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现代観光総论[M].东京:株式会社学文社,2008.142.
[3]邵琪伟.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R].2006-3-29 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J].旅游学刊,2001,(1).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J].2003.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78-79.
[9]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0,14(6).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导游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24-02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实际,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为例对导游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改进对策,以供其他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借鉴。
一、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现状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前身为湖北省民政学校、武汉涉外旅游学校,自2000年改为武汉涉外旅游学校后,开始开办旅游专业,旅游专业一度成为学校的核心专业,在校旅游专业学生最多达2000多人,先后培养旅游专业中专毕业生达6000人,2004年升为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专业作为该校传统优势专业继续得到发展,旅游专业一度成为该院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其中导游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每年约150人左右,目前在校学生约200人。近几年来,虽然对导游的课程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导游专业课程结构仍存在一些不足,课程设置仍然过于“大学化”,而不够“企业化”,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肃然起敬有余而积极参与不足,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和现场操作,使得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和导游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该院导游专业课堂教学比重大,大部分时间是上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比重小,而且相对较弱,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教学安排方面,学校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拿出其中一周的时间由老师选取黄鹤楼、归元寺、省博物管等景点带学生现场观摩一周即为所谓的实训周。在学校内进行模拟实训的教学工作应该说还都是属于训练的范畴,通常具有单项性、局部性和虚拟性的特征。但毕竟还是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学生只有到实际旅游环境中,深入具体岗位,感受实际的景点导游氛围,体验旅游环境、导游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实际旅游带团的劳动过程的组织方法及企业文化等具体的工作内涵,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各自为阵,难以形成互动。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产学合作就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产学合作,真正意义上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才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并形成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拿出其中一周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推荐学生去专业领域内的相关企业,从事一线工作。学生的实习去向主要是面向酒店业、导游服务业及旅游风景名胜管理区等三方向。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实践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训条件方面,学校重视不够,实训室的建设资金不足、配备相当简陋。由于导游讲解所需要的实训仪器、设备、器材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好照本宣科,学生只好囫囵吞枣。省去实训环节,虽然从总量上看,第三学年均为校外实习时间,但实际上由于第一、第二学年实训环节薄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缺乏,由第一、第二学年的理论学习突然转向第三学年的校外实习,学生无论从知识的储备、习惯养成、思想准备方面均显不足。
3.实训师资不足。实践教学要求专业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众多高校的导游专业属于新建学科,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理论准备不足,在实践上又缺乏磨练机会,在教学时往往不能将知识讲透。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是导游专业毕业,可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虽然较扎实,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即使到企业挂职,往往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督而多数流于形式,“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实践教学的重要瓶颈。
4.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目前导游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类。校内实训室主要指模拟导游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由于资金、场地限制,建设高标准实训场所和添购设备基本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张永远的蓝图。校外实训基地则仅有黄鹤楼公园,不仅数量极少,而且样本单一,既不能在容纳量上满足导游专业学生实训需求,又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样本案例。由于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互惠互利关系,校企合作也仅限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基础之上,且可控性不强,校企合作关系非常脆弱。
5.实践教学缺乏考核。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中,对理论教学有一套较严格的规范的考核制度,但对于实践教学,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学生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就行了,特别是作为实践教学重要检验之一的毕业论文考评制度形同虚设,论文抄袭现象严重,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成绩往往仍然采用理论教学的考核模式,简单地给个成绩,至于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到底取得哪些成绩,有哪些进步,达到哪种层次根本不清楚,这就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课。
三、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
1.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1)改进课程设置。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导游专业目前的课程安排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选修课四部分构成。对于旅游职业教育来说,应以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将认知训练与实际操作训练串联起来,在课堂教学时,探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加强专业技能、开阔专业视野、提高专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将实用性贯穿到理论教学的全过程,既改变了枯燥理论教学传统模式,又增强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2)强化实习实训。导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不应局限在校内或者本地的旅游企业。学院应安排一定时间段的综合实践,将学生推荐到较高端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进行见习锻炼,学习和亲身感受先进的旅游服务流程、了解高水平旅游企业的经营特色和管理理念。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系近两年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开发了实习点十余家,并积极向国外拓展,为旅游职业教育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3)创新教学方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在一定阶段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应在传统的书面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多进行实际技能测试,通过对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变,反过来引导教学方式的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实际参与,不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借鉴体育项目中“以赛代练”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如模拟导游讲解大赛、普通话演讲大赛、导游基础知识比赛。既可以个人,也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展示自我,锻炼提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职业教育的师资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深造,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实习企业参与业内服务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旅游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专业研讨、开展专题讲座和承担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在校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实践操作经验肯定不如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士,所以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旅游行业中挂职锻炼,将最新的行业动态传递给学生。学校还应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积极从行业中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在校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要在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对其个体性特征进行认真分析,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要从事的旅游服务工作所做出的方向性的规划和方案,它包括学生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现代导游既是一种服务,又是一门专业和艺术。一名合格的导游服务人员首先应该具有服务的意识、服务的技能,同时也应具有导演的水平和演员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礼貌礼仪、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知识面都应有较高的素质。正因为旅游行业是服务性的行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就必须多样并举,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应将针对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贯穿到教学和日常管理当中。开设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为主题的讲座和课程,运用座谈、演讲、话剧、辩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同时,与旅游部门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鼓励导游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校内旅游导游实训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性导游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导游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训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导游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在现有导游实验室基础上,执行行业标准完善设施设备;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在同一场地进行多种导游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成功经验,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标。对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缓解了旅游旺季员工紧缺的压力。导游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为此,学校一方面选派学生和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实习,了解企业运行动态,更新师生的知识,提高师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广泛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学院任教,包括邀请旅游界的专家、企业家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实训基地对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学习场所,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就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彭斐章主编.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探索浙江省丽水学院2004年创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0年来,始终密切关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才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探索了“工学结合”、“旅游+证书”等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提高行业适应能力,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不同,可将丽水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渗透式实践教学模式该阶段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由课程实习、毕业综合性实习组成。“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餐饮”、“客房”课程分别在该课程开设的学期安排1周课程实习,每门课程实习的学分为1分。“餐饮”、“客房”实习主要依托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旅行社”和“导游业务”实习主要联系旅行社安排学生到相关景区进行线路考察和导游模拟讲解。毕业综合性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结合学生就业,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实习时间为10周,计10学分。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除去军训、毕业论文(设计)以外的实践教学学分共计16学分,占总学分9.69%。总体来说,这种实践模式的实践内容主要体现在几门课程中,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专业实践片段化、零碎化,实践学时和学分比例低,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毕业生实践技能比较薄弱。
(二)第二阶段:两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行业适应能力,丽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开始实行两段式的“+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四年中,前三年在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渗透相关课程实践;第四年安排学生到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其中第七个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在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第八个学期结合就业,由学生自主选择旅游相关企业实习。“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习、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结合就业的综合性实习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整个实践教学学分34.5分,占总学分20.78%。“3+1”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改变了原来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尤其是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突出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整个实习过程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合作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师傅共同担任每一位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能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旅游行业,让学生锻炼了旅游专业技能,也提前系统了解了旅游企业结构、运作管理等各方面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毕业后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了社会适应期。但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个学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一是因为在校外实习,学生会错过一些学校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就业招聘会;二是与一些考研学生的考研复习准备产生冲突;三是影响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降低了毕业论文质量。同时,经过在企业的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学生会更感觉到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所缺乏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渴望回学校重新学习弥补所缺专业知识。但第七学期专业实习结束之后就已经面临着毕业就业,学生已没有时间重回校园上课的时间。
(三)第三阶段:“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2012年开始实施“2+0.5+1+0.5”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两段式的“3+1”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四段式”在实践内容上增加了专业认知实践,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由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综合性实习、社会实践五部分组成,实践教学总共36学时,占总学分21.18%。在实习时间安排上,专业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课程实习安排在该课程开设学年的短学期实践周;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和就业性综合实习分别安排第五、八学期。“四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整个培养过程实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分阶段交替进行,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到旅游相关企业进行专业认知,使学生对整个旅游行业初步形成系统的行业感知和架构,对旅游专业和行业体系内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二、三、四学期,相关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课程实习。通过课程实习,及时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进行对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了解旅游企业运营管理,提高行业的适应能力。第六、七学期返校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前一阶段的顶岗实习,学生在这一阶段会根据自己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和所欠缺的专业知识有目的地去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八学期安排就业性综合实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培养学生旅游企业管理能力。
二、基于职业教育的“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双主体与培养方案修订“四段式”的“+0.5+1+0.5”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双主体共同参与执行。由高校教授和旅游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四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校企合作计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进行指导,监控培养方案实施过程。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两者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各有分工,实现共赢。其中在“”和“”课堂教学阶段,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在两个“.5”阶段,以合作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践环节得以顺利进行和提高实习质量的基础。为了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运行、管理和行业标准的感性认识,提高旅游服务操作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更好地使课堂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对接,缩短学生进人社会后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必须借助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来实现。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学生和企业搭建了共同发展的平台。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熟悉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实践需求,安排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重视学生实践安排,能在学生顶岗期间进行更有效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多年合作,学校也相对熟悉实习基地单位的运行、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能更有效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前的指导,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师之间能更有效地开展实践指导合作。现在丽水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已与高星级酒店、旅行社和高等级景区等校外合作企业近20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关系,保证了专业实践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