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范文

时间:2023-07-30 10:2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

篇1

关键词;山石;园林功能;设计手法

假山即以造景游赏为主要目的,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充分结合其它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人工再造的山水景物的通称。作为中国自然山水园的组成部分,假山置石几乎在所有中国园林中都有存在,这并非偶然现象。中国园林要求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高超艺术境界,园主为了满足游览运动的需要,必然要建造一些体现人工美的园林建筑,但就园林的总体要求而言,在景物外貌的处理上要求人工美从属于自然美,并把人工美融合到体现自然美的园林环境中去,假山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原因在于假山可以满足这种要求。

1 假山置石在园林中的功能与作用

1.1 作为自然山水园的主景和地形骨架 在以山为主景或以山石为驳岸水池做主景的园林中,假山处在主景位置,整个园子的地形骨架起伏曲折,皆以此为基础来变化,这种设计手法在北方园林中显得大气蓬勃,而在南方园林中则显得隽秀而灵动。

1.2 作为园林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的手段 假山在园林空间的划分和组织中,在障景、对景、背景、柜景、夹景等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型园林空间来讲,为避免空旷、单调,多借山石把单一的空间分隔成几个较小空间,相较于建筑墙垣来分隔空间,更符合全园气氛,更加符合中国传统园林对于诗情画意的表达。

由于山石有划分空间的作用,在园林中常采用将山石当作院墙的处理方法,如依山建筑的园林,可部分运用建筑围墙,部分运用较为陡峻的山坡或峭壁共同围合庭院空间,即使无天然地形可为利用,也可以以人工堆墙的山石作为界面而与建筑相配合共同形成庭院空间。北海的濠濮间,其主要庭院空间位于建筑之北,除南面很短的一段以建筑作为屏障外,其余均以人工堆筑的山石为界面而形成不规则平面的庭院空间,自然情趣极为浓郁。

1.3 运用山石小品作为点缀园林空间的陪衬建筑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园林小品的样式、种类、材质方面都有了广泛的选择余地,但运用山石作为园林小品这一手法却始终保留着。

山坡散石也是山石点缀园景的一种,这种布置方法要求有主次呼应,像在山野中露出的自然石一样,给人们一种逼真的艺术感觉。佛山梁园群石就是运用这种布局手法,平缓起伏的地势散布石组和灌丛,配合较大型的石峰为组景,相顾盼的次峰作陪衬,达到组织空间、美化庭园的作用。

1.4 用山石作驳岸、挡土墙、护坡和花台等 追求自然曲折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之一,几乎贯穿于古园建造手法的一切方面,传统园林中的水池一般都采取不规则的形状,不仅如此,连池岩处理也苛求曲线而忌平直,为此多以山石做成驳岸,这样可以使园林中的山与水结合得更加和谐自然。

1.5 作为室内外自然式的家具和器设 在中国传统园林之中,石制的装饰并非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有专为造型所用的,如狮子林的众多“狮子”;但有些却有它们的实际作用,如山坡上摆设的石桌、石椅、石栏、石榻,院落放置的假山障景,这些既不怕风吹日晒,也不怕风霜雨雪,长期保持其观赏效果。

利用山石可以起到类似影壁般阻挡视线的作用,这样的山石称之为石屏风。中国人多求含蓄幽深的表达方式,这种石屏风处处可见,如北京故宫乾隆花园初堂庭院,虽属园内的一个局部小院,但也在入口处设置了用以起遮挡视线作用的石屏风,使其内部变得神秘,引人一探。

假山与置石的功能都是和造景密切结合的,它们可以因高就低,随时赋形。山石与园林中其它组成因素诸如建筑、园路、广场、植物等组成各式各样的园景,使人工建筑物和构筑物自然化,减少建筑物某些平板、生硬的线条,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通过假山和山石的过渡使自然山水园的环境更加和谐。

2 掇山置石的设计手法

在园林空间中,山石是联络景物组织空间不可缺少的中间介质,叠石造山对园林环境的艺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不但作为建筑庭院或是景区空间的点缀物,而且在园林中常作为主体,成为景区的中心景象。

2.1 山水结合共同形成组群 山石是园林的骨架,水是园林的血液,两套系统关系密切,只有山水关系处理极佳的园林才能称之为历史名园。北方名园颐和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是一座半人工的自然山水庭园。颐和园的万寿山从金元到清代建清漪园以前一直未能成为风景名胜,其原因一个是山自身条件,一个就是山与湖的位置,十里平坦的湖面是东西短而南北狭长的水面,东面只到圆静寺,寺右即瓮山的西半部,寺左即瓮山东半部,是一片田畴,显然山与湖尚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通过水面山体的改造,使原来的万寿山半面临水变为全面对湖,并将湖水沿万寿山西北麓延伸,呈趋于环抱之势,构成“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的佳境。

2.2 充分运用园内外自然景观以期混假于真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虽是假的,却贵在假中有真,因此,堆石堆山时,应以美的“真山形”为仿效对象,这样的假山就达到了“俨然佳山”的效果。计成的《园冶》中也提到,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掇石叠山才能“做假成真”,使假山具有真山的形态和气韵,使人“莫知山假”,感到“似有野致”,如同自然原生态之美。计成的这类观点,早已成为园林美学的生态品评标准。

2.3 注重“三远”做到步移景异 三远即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掇山在处理主次关系时,必须结合“三远”理论来安排。成功的山石景观应做出近看如此,远看又如此,每远每异,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才能做到山形步步移,山体面面观。

篇2

Abstract: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 which could only meet the human use to emphasi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uilding a new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with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updating abandoned sit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ecological park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four design methods of eco-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studied.

关键词: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生态保护

Key words: eco parks;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099-01

1生态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思想的表现形式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其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自然性、乡土化、保护性和恢复性等方面。

1.1 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则式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

1.2 乡土化设计在我国,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传统的乡土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冲击。人们在享受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这种“破坏性建设”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重新审视乡土自然的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乡土自然作为一种风土与文化传承的场所而存在。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里,乡土自然所附着的风土色彩和蕴含的文化氛围,是任何城市环境都无法替代的。

1.3 保护性设计保护性设计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率先将生态学研究与景观设计紧紧联系到一起,并建立起科学的设计伦理观: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存离不开自然;必须限制人类对自然的伤害行为,并担负起维护自然环境的责任。随着生态科学的发展,保护性设计经历了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认识阶段。

1.4 恢复性设计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没有毒物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明显干扰,同时,已重建和恢复的生态系统,在合理的人为调控下,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服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恢复设计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2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主义内涵

一是在意识形态上。生态主义的认识论与社会发展同步,从极端理性的机器美学中渗透出缕缕激情,人性的复活使之在冷漠抽象的形态下表现出人文、历史、地域风情;依然是简约主义,却是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呵护人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二是在物质形态上。生态主义科学地组合空间,合理地分配功能、用“纯粹”的事物表达丰富的内涵,获取最大的快乐。用最少的形态语义来揭示空间的本质和归属。打破自我封闭、人工围合接口对自然的隔绝,利用原有的建筑基址和建筑构造,与周围环境重组,形成新的空间。三是在技术含量上。高科技智能仿生技术,削弱了人体功能和智能,蔑示了人本、生命的存在。所以,多一些自然的景观、手工的痕迹――哪怕是些许这种符号的视觉存在,也足以使人欣慰,毕竟它是附着在高科技钢筋、玻璃、混凝土、人工涂层之上的自然生态现象。四是在环境性质上。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挖掘地方性、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使环境形象与性质具有个性化,生态平衡的归属感。五是在情感因素的表现形态上。使抽象的人文历史、质朴自然的情感融于可视、可触的空间形态中。在人工高科技的环境中多一点人性、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温馨、多一点畅想、多一点浪漫。

3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手法的探讨

用景观设计的途径构建新型生态公园景观的手法,往往比一般形式的景观复杂得多。在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手法:

3.1 场地原有资源保留利用的设计①场地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及机器等景观的保留:一是完整保留。二是部分保留。三是构件保留。②场地原有废弃材料的保留。一些废料对环境没有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一些废料是污染环境的这样的废料要经过技术处理后再利用。在废料和污染处理中,原则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在污染严重时要对污染源进行清理或销毁。③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保留场地中原有的动植物资源及水资源等,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对当地自然生境进行恢复与重新创建。对以前人类活动留下了痕迹,在重新的景观设计中并不试图掩盖或消灭,而是尊重场地特征,采用保留、艺术加工等处理手法。

3.2 景观要素的增、减处理的设计①原有建筑、构件的处理。保留下来的废弃建筑、构筑物或设施,可处理成场地上的雕塑,只强调视觉上的标志性效果,并不一定赋子其使用功能。②废弃材料的处理。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③自然系统和元素的处理。一是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二是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前,需要对工业废弃地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才能选择相应的对策。

3.3 废物再生利用设计①艺术生成。用非常规的材料、鲜明的色彩和戏剧性形式,以及对材料的拆解与重构,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美学标准。②艺术地展现生态过程。城市废弃地的更新,融合了艺术思想和生态的原则,在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中,这种手法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适用特殊生态因子的植物建造花园。第二方面,将以生态学原理为运行机制的污染处理系统。

3.4 选择高技术的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并不排除对污染的常规技术处理,不过那些复杂的处理设施,不再被掩藏或排斥,而是成为景观的构成要素,增加人们对污染处理的了解和景观体验。

在废弃地上污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工业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补充地下水源,为野生动物创造栖息地和流动廊道。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生态技术还包括利用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活动来处理污水技术,通过景观设计收集雨水、对其进行处理后循环再利用等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晶.关于城市公园生态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6.

[3]王芳华.现代极简主义景观之追根溯源[J].四川建筑,2005,2.

篇3

1.1强调空间使用功能

传统的景观设计方式侧重于静态艺术效果,而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更强调空间环境的使用功能。极简主义提倡空间环境的使用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能进行公共社会活动的场所,因此在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建筑空间常与景观空间相通,更好的满足人们在现代化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极简主义景观设计还能呈现较明确的方向感,便于外地游客识别。美国著名景观设计时丹•克雷的设计作品中吸收了较多的建筑元素,将景观元素和建筑元素相互融合,使设计作品更加适用人们的现代化城市生活。克雷在农场的设计方案中,将花园建筑融入到乡村农场空间,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流动概念和古典景观中的叠加、对称、轴线等设计元素相结合,创造具有实用性的景观空间。

1.2设计形式和色彩简洁

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推崇使用简单的设计创作手法,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常见的设计手法是序列,使用简单的形体几何构成景观单元或要素,通过重复使用或要素单元之间的间隔重复,形成简洁的设计形式。简单的形体几何如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等。施瓦茨在他的景观平面设计作品中,多运用纯形体几何、网格和直线,如方形、椭圆形和圆形,使景观构图系列化,景观整体具有强烈的秩序感。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时,为了达到引人注目和纯净视觉效果的目的,设计师往往将同一种设计材料运用到大面积的景观元素中。

2极简主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极简主义具有的强烈个性、开放性和适应性引起了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师的关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正朝着简约化、整洁化和优雅化发展。广州会展中心、苏州博物馆和中山岐江公园是中国现代景观中极简主义应用的代表作品。2002年,造型前卫大胆、规模宏大的广州会展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建筑主体户外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应用极简主义整体有机性的特征,使户外景观与建筑主体风格一致,运用大气简洁的线条与建筑主体的玻璃幕墙、不锈钢板形成和谐、统一的氛围。

苏州博物馆是由我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亲自设计,运用极简主义中色彩简洁和形式简洁的特征,将白色粉墙作为建筑主体的主色调,建筑整体由若干个内庭院和主庭院构成,建筑外立面处理时运用几何线性,形成简洁、祥和、静谧的氛围。中山岐江公园于2001年建成,整个设计平面分为南部和北部2大部分。公园的第一入口将钢铁立柱群排列在入口两侧,立柱笔直,排列整齐有规则,通过简洁的线条造型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力量精神,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公园南部是以自然水系和植物形成的自然景观,整体造型采用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运用蓝色、黄色和红色,体现了极简主义中形式简洁和颜色简洁的特征。(本文来自于《现代园艺》杂志。《现代园艺》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具有简约、整体性、整洁的特点。尽管极简主义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有所体现,但极简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国内景观设计师出现2种情况:一是坚持传统景观设计,不讲究适应与变化;二是完全依赖西方极简主义的设计思想,不考虑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国内设计师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吸取新兴的设计方式,并结合我国景观的现实状况加以创新,从而产生具有极简主义的、优秀的现代景观作品,推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

篇4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工业废弃地;历史文脉;经济生态

1 背景介绍

1.1 后工业时代

后工业时代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它代表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发达经济”阶段。这一阶段是与之前的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发展到了后工业时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工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像钢铁制造、采矿业等产业被称为“夕阳产业”。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从而导致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工业不断萎缩以及整治环境污染问题的需求愈加迫切,工业废弃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日趋增多。

1.2 后工业景观与后工业景观设计

“后工业景观”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其英文名是“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可以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可以认为是重新利用工业弃气用地,改造设计出新的景观。后工业景观的对象是终止生产活动的工业区内的工业遗迹。

通过对这些工业元素的二次整合与设计,从工业遗存中挖掘美感,融合历史、文化、艺术与现实的功能需求,使之获得再生并赋予新的涵义。从狭义范畴来看,后工业景观设计是针对工业废弃地,以创造城市公共空间为目的,将其改造成为城市开放空间。

1.3 中西方发展进程对比

后工业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90年代得到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工业地段的保护以及再利用,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模式以及实际策略上都比国内更系统和完善。

1.4 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来源

20世纪60年代以后,抽象艺术,观念艺术与工业社会发生了碰撞,艺术不在是画廊,博物馆里才有的,而是更加抽象化,空间化,工业化。大地艺术营运而生。西方国家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语言主要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大地艺术”作品印象影响了后工业景观艺术形式。

20世纪70年代初,大地艺术家史密斯就将大地艺术与工业废弃地紧密的联系起来。大地艺术借助工业废气地这个载体,面对巨大的创作对象,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传递某种艺术观念。大地艺术对大地景观的改造使景观再生的手法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同时很好传递了后现代文化意识流中的观念思想,引导人们对我们目前生存环境进行思考和反思。

1.5 案例来源

后工业时代的概念首先由西方国家提出,也是西方国家较早地进入后工业时代,它们较早地意识到如何处理工业时代的工业遗存物,包括厂房及辅助建筑、工业设施、工业生产场地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等,使其最大程度的保留这些见证历史发展进程,蕴藏城市文化脉络,饱含建筑再利用价值以及利于生态和谐平衡是后工业时代最具价值的景观设计议题之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先锋艺术与后工业景观不期而遇,为丰富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在后工业景观设计方面有良好的先天优势以及理论支持,为未来我国处理工业遗存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在西方众多的后工业景观设计作品中,德国艾美溪河谷经过长期的规划设计和20多年的建设,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遗产景观公园,其中彼特・拉茨规划设计的杜伊斯堡公园是经典的成功案例。而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作为我国第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低碳绿色产业集聚区,标志着我国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视和需求,以及对这一西方国家率先涉足的领域的探索。作为具有相似背景的工业废弃地改造项目,充分研究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设计项目,将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与之比较,对于促进后工业景观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2 项目概况

2.1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作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为在此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后工业改造提供了宝贵的设计改造方法。

表1

2.2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设计基于对工业遗产的综合价值分析和贯彻多功能复合的理念,试图切实体现节能环保理念,并尝试一些新的设计语言。

表2

3 案例分析

正如第一部分所言,后工业景观见证了历史发展进程,蕴藏着城市文化脉络,饱含建筑再利用价值,有利于生态和谐平衡。因此,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因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工业历史的印记和所处区位的特殊,评估旧工业区改造实现历史价值、文脉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程度十分必要。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分别探究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

3.1 历史价值

城市旧工业厂区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所在的鲁尔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埃姆舍地区成为受传统工业衰落后鲁尔区中受影响最深的一区。为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更新和持续发展,因而启动的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设计见证了德国工业的兴衰,具有空前的历史价值。从保留工业遗迹,实现其历史价值的角度看,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景观层次的梳理上体现了这一点。作为公园标高层次的最高层跌路公园,彼得・拉次设计其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该层高出地面约12m,为行走其上的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景观视域,通过楼梯,台阶等联结其他空间层次,增强了景观通达性。使游人能更好地纵观整个场地,体会场地留下的历史印记。

2006年6月上海铁合金厂停止生产,成为吴淞工业区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见证了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因而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具有历史价值。在引导游人进入公园的铺装细部设计上由入口向公园内侧设置5块钢板,镶刻厂区从建立、形成、停产、转型和公园建成的5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意图向人们展示厂区的历史价值。

3.2 文脉价值

旧工业厂区往往被看成是一种城市的印记,我们应当把传承历史文脉作为推动城市价值提升的重要内容,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对于是否能很好的传承其文脉价值,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位于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厂区中心位置的金属广场,作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列的7×7共49块、每块重达7t~8t的方形铸铁板构成,彼得・拉兹对这些表面具有各异腐蚀状态的铸铁板拍照、编号,排列成抽象图案,并通过水在铁板表而的流动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蚀,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这一设计手法正是大地艺术在场地中的完美体现,使得这片工业改造后的场地蕴含着丰富的文脉价值,使得游览其中的人们更亲近饱含艺术文化思想的过去。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改造项目中把再生的空间当作是联系往日记忆的载体,同时也是现在和未来新的活动的媒体,它成为了过渡的场所,将过去与未来联系于现在。设计者在位于核心景观区的位置通过对场地的整合创造出了全新的空间――钢雕艺术展区。这一展区向游人开放,还承办了“2008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的大型活动。场地的前身――上海铁合金厂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转变成了节能示范基地,这一巧妙的设计提升了场地的文脉价值,是对我国节能环保这一理念的传承。

3.3 经济价值

城市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旧工业厂区建筑多为产业类建筑,建筑技术先进,稳定性强;建筑内部空间广阔,可利用性很大。厂房体量大,结构复杂,拆除成本高;如果在保留原厂房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将会节约大量建造成本。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料仓花园将原有的矿石料仓拆除了顶盖,改造成了功能复合的综合活动场地,料仓花园的局部设有将废旧管道加以利用的儿童滑梯,某些墙壁设为共青少年攀爬的攀岩场地,其顶部设计的网状步行道使场地拥有多层次的道路系统,同时丰富有游人的体验享受。这些由原废弃地衍生出来的多种功能大大利用了原场地的遗存,其质量良好,是场地改造经济价值的体现。

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范围位于环保园的中心部位,设计保留核心景观区主要在此过程中被充分发掘。具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如大型的建筑构架,高耸的、具有地标性的除尘塔,设计精美的厂房、3m高的石墙及具有金属质感的不同色泽的矿渣等都得以保留和改造。入口景观区保留了原有植被以及质量较好的厂房,结合原有变电所及地源热泵机房,设置公园管理中心,为园区管理服务提供用房。

3.4 生态价值

旧工业厂区因其功能的特征,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工厂的改造过程中,如何处理使水体,植被免受工业污水和排气的污染,提升场地的生态价值,是改造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水公园是公园标高最低的层次,水公园由净化水渠、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构成。净化水渠是对山东向西流经整个厂区的埃姆舍河进行净化的河道。水渠两岸栽植了自由生长的植被,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台阶和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

宝山环保园核心区将利用丰富的天然降水和园区内屋面和地面的排水作为水景的来源。在地表采用渗水材料,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再对重点景区的水利用水生植物做进一步的净化。其中水生植物最常见的有芦苇、旱伞草、美人蕉等。

4 结论

从前文的细致对比中,可以看出,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在景观改造的过程中,学习了西方国家对于后工业景观改造的一些态度,在提升场地的历史价值,文脉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仍然会存在着注重视觉效果、流于形式的弊端。西方在后工业景观改造方面的优势恰恰体现在对景观层次的梳理与整合方面,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被改造之前是一块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布局混乱的园区,经过了彼得拉茨事务所的梳理、整合由四个景观层次组成的景体系,它们分别是水公园、铁路公园、公共使用区和公园道路系统四个景观层次。虽然后工业景观独特的设计特点和手法需要借鉴,但是如何升入理解场地的内在脉络,综合考虑历史文脉和生态系统,同时兼顾景观的多重层次,依然是更为重要也是更难以轻易掌握的,这也将成为我国后工业景观未来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玮,陈刚.工业遗产改造中文化景观整合与表达[J].中国城市林业,2010(4).

[2]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

篇5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设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一门学科被人们重视和接受,与以往的景观设 计相比,现代景观设计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景观设计更加注重景观的生态性与环保性,而且现代景观设计的创作对象多数是人们的生存环境,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不仅要强调艺术性,还要思考生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营造一个温馨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本文针对景观设计展开讨论,分析了景观设计中生 态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设计的含义

生态学家瑞恩( Sirn Van dcr Ry n) 和考恩( Cow an) 在1996 年提出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利用,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渗透到设计过程中使设计师在塑造物质、能量时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而不是“人类中心论”或“自然决定论”,设计的最终目的( 预想的需要或欲望) 是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 minimumdesign)。

景观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景观设计。它注重的是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 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 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这个层面上的景观生态设计,实质上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

二、景观设计与生态设计之间的关系

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在改变着我们身边的环境,而这种改变又因工程的大小而对环境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景观设计师虽然不能完全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设计,但是设计师必须了解科学,了解生态,在景观设计中形式和视觉的美感固然重要,但是设计师也不能在景观设计中只讲究形式和视觉的美,也要考虑到这个设计方案会不会对环境和生态产生破坏,一个对生态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景观设计作品一定不是一个好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是有很大的缺陷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不考虑当地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为了追求形式和视觉的美而在北方地区的景观设计项目中,在植物配置的时候选用南方的常绿阔叶植物,这样的设计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也是不科学的。

在景观设计中综合的进行环境和生态分析,努力把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改造成美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居住环境,设计师的作用是把那些不美的环境,遭到破坏的和存在缺陷环境,运用设计的各种手法,把它们改造成既生态又美丽和能够更加适合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长和生活的环境。

三、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原则

3.1尊重自然

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的当代景观。

3.2最小干预最大促进

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场地上进行的,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必然会产生干扰。生态设计就是要尽可能减小对场地的扰动,并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增强生物多样性。

3.3 4R 原则

“4R”即Reduce、Reuse、Recycle 和Renew able。“Reduce”减少对各种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谨慎使用可再生资源;“Reuse”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Recy- cl”建立回收系统,循环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 “Renewable”利用可回收材料与保留下的资源,创造新的景观,服务于新功能。

3.4以科学技术为指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利用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为景观生态设计服务。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高科技材料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借助科技创造高技术的景观。

3.5艺术功能相结合

设计是一门艺术的学科,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设计师应当以现代艺术的思想理解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以此来创造即饱含艺术美感,又满足社会功能的现代新景观。

四、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手法

4.1对场地的处理——保留与再利用

充分尊重场地历史和现状特征,保留场地的原有元素,对原有材料再次利用。这种处理手法让场地诉说历史的同时,节省了材料,也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了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无疑是一种生态的设计手法。

1972年,在主持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景观设计时,设计师理查德·哈格( Richard Haag ) 从公园的现有条件出发,保持原本地貌,并选择性保留了基地中的旧工业设备。一些气压、水压设备则被刷上了红、黄、蓝、紫等鲜艳的颜色,有的覆盖在简单的坡屋顶之下,成为游戏室内的器械。工业设施和厂房被改建成餐饮、休息、儿童游戏等公园设施,这些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丑陋、肮脏的工业设备,经过哈格的改造,重新获得了极高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价值[ 5] 。

4.2对材料的处理——循环利用与生态优先

以本地材料为主,倡导使用绿色材料。材料选择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材料的耐久性; 其次考虑的是材料使用中只需要少量维护或者维护中对环境影响较小。另外,应该尽量使用本地材料。因此,设计师应该力求寻找一种耐久性长,本地生产的、低维护性、低能耗的材料。

材料内含能量( embodied energ y ) 与原料的开采、制造过程和方法、运输距离的远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使用本地材料不仅可节省运输所需的时间及相关金钱的花费,还可大大减少对异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及相关运输路途中对环境的污染[ 6] 。生态透水材料的使用就是生态优先的体现。城市中大量的硬化材料有两大缺点: 不透水、吸收和储存热量能力强。这两大缺点造成城市地下水源得不到补充,下雨时城市的雨水系统的压力巨大; 热岛效益增强,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而生态透水材料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两大难题。

4.3对生态资源的处理—— 经济高效与科技创新

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以不可再生能源引起的环境影响最为严重和显著,而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则是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有效途径。降低能源需求,减少能量消耗,使用高效节能技术,使用可更新和高效的能源供应技术,是利用清洁能源及节能的根本原则。1983 年彼得·拉茨在卡塞尔市建造了自己的住宅,这是一处以太阳能为主的生态住宅,这一住宅也为他赢得了相关建筑奖。在其设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水是循环利用的。污水经过处理后汇集了收集的雨水,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将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各个花园,用来灌溉。整治后的埃姆舍河段成为了一个长条形水池,干净的水被循环利用。

4.4对垃圾的处理——变废为宝再生利用

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出发,通过对材料和资源的再生利用,将改造后的“废料”塑造新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彼得·拉茨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在这里场地上的工业废料被循环使用,如砖被收集起来作红色混凝土的骨料; 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和金属物用作一些植物生长的媒介或地面表层的材料;用铁路护轨整修成新的道路,用49块废置的铁板铺设了金属广场。拉茨将基地中的重新利用,即减少了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也减少了施工中的废弃物,体现了生态的设计理念。

五、结语

生态设计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的排放,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当代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应该遵循三大理念:

(1)保护性景观设计

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物种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设计师利用生态的设计方法,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保护着基地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基地生态系统,使其更加健康的发展。

(2)恢复与促进性景观生态设计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生态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的重大责任。面对满是创伤的场地,设计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生态的恢复,即使面对未被破坏的场地,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方法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完善。

(3)补偿性景观生态设计

在设计中运用科学手段,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而又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有意识地为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是一种以景观形式对自然进行补偿的设计过程。现在,设计师们已经通过科学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开始大量应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生态设计的目的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生态设计的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对生态设计理论的深入和对设计手法的探索与拓展也必将更进一步。而在我国逐渐步入节约型社会的同时,景观设计师应该通过对生态理念的理解,遵循生态原则,使得人居环境逐步走向生态化,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景观;符号;生态化

近几年,景观设计已成为学术研究和市场追捧的热点,风景园林专业也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呈三足鼎立之势,三个学科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基础,而景观设计一直以来被设计者视作鸡肋,景观设计师在触碰建筑设计时捉襟见肘,在进行城乡规划时目光短浅,所以景观学或者风景园林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附属于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以求得自身发展的一门独立学科。

1景观的符号化

在对城镇公园、广场、居住区景观的调查中发现,对文化符号的滥用是让景观变得乏味的重要原因,城镇的景观几乎“千园一面”,往往都是进行跟风式的设计,地产景观“玩”的是流行趋势,近年来流行东南亚的热带景观,于是很多地区都模仿东南亚热带景观,并且是劣质的景观设计,因为真正的高品质景观是不能够大量产生的,而景观的营造也就被市场消费,棕榈树小喷泉就是东南亚景观,土黄色的铺装在城市各处蔓延开来,这就是地产景观建设浮躁的表现。城镇公园都是按照江南园林的布局进行设计,亭台楼阁榭的设计完全照搬江南的东西,江南园林的手法并没有在设计中得到体现,文人的风雅在城市景观中丧失殆尽,只模仿其形未见其神,取而代之的是浮躁的建设,亭台的柱子用水泥柱代替,飞檐翘角都用水泥一并砌筑,似乎这些行为都和“公园就该那样”有关,设计中无论怎样都要建造一个像亭子的亭子,要挖一块像水池的水池,这些元素和符号被恣意的使用后造出的景,建出的公园,将让我们慢慢丧失对传统建筑和园林的认识,取而代之的是错误的符号和空间感知。缺乏地域性的设计一定是失败的,但地域性的表现并不是一味地把符号放到设计中来,例如随处可见的各民族的文化元素,手拿标枪、头戴头巾的民族兄弟,札札弄机杼的妇女都一味地放到巨大的浮雕上,表现人们的生活幸福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这是在景观设计中一种典型的直白表达,却也是粗野的、不假思索的表达,换汤不换药而已。

2景观的去符号化

2.1生态化设计

国外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有人研究生态设计,其中Rachel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最先提出了工业时代负面性;Lynn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引入生态学概念将设计与生态真正结合起来,使用生态学的分析手段对设计过程形成影响,小气候的影响通过系统的分析,给出设计的指导和评价。其中对乡土化的研究是生态化设计中的一个重点,“适地适树”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手段,并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设计,生态化设计应该塑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自然环境和时间的推动形成新陈代谢式的设计,通过对自然系统和组织的调动进行指导设计,才是真正的生态化设计所关注的重点。

2.2行为学设计

通过对人的行为研究,将行为学的指导作用引申到公园设计中,阿尔伯特•拉特里奇的《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就是一部真正关注人在公园中使用的著作,将人的行为习惯视为设计者对公园设计后使用的预判标准。只有将使用者的行为习惯作为环境设计的最重要依据并根据行为学研究者提出的观点和评价标准,制定一套新的针对设计的观察和调研的方法,一改往常的设计程序将关注点对准使用者,才能打破局限为人类服务。

2.3“风雅”的设计

我国的文人园林在明清以后再无人能企及更莫谈超越,原因是当时社会对文人的不重视,解决“生死存亡”的问题自然将“风雅”的文人放到一边,如今想要重拾“文化”二字又谈何容易,精而小的园林景观对城镇的影响是积极的,既没有大量的使用土地让住房成本上升,又让真正的文人精神得以重现,街头的小游园一定要成为“文人园林”的主要战场,结合自然环境营造一定的精神氛围,用低廉的造价还原精神性的空间,切勿再用混凝土代替轻盈的木构架,精神性的塑造应通过一定的空间变化来隐喻,而不是直白的用壁画、浮雕、文化柱来表达。文化符号用于点题是十分恰当的,通过空间的体验来塑造空间的精神性,可使用不同的材质,空间穿插,高差变化,颜色变化,假山奇石等手段来实现。不应拘泥于江南园林的构成手法而放弃本土化的表现。当然,赋予空间精神内涵是十分困难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摸索前行。

3结语

对景观被符号化充斥的批判是基于目前浮躁的建设情况的表达,景观符号化也有其一定的成因,不应一味地怪罪于设计师的手法或是人们审美趣味不高,应该从社会和体制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符号化的解决必须用恰当的手段来疏导,去符号化也不是纯粹的消除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使用,而是用真正的场所精神,即“体验”来代替直抒胸臆的表达,即“看”,这种由“看”到“体验”的设计转变,也正是景观设计由劣质到精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从人居环境看中国城市建设.[J].科技导报,2008,26(18).

[2]吴良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02).

[3]俞孔坚.走向新景观[J].建筑创作,2005(02):5.

[4]汤茂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J].人文地理,1998,(02).

篇7

一、当前城市公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对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表达不强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这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历史文化现象非常繁杂,有形的历史文化即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容易被人们所触知,而无形的历史文化往往通过有形的物体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因而表现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则是设计师更多地注重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和应用,而缺乏对那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

2.缺乏时代精神

城市公园首先是为当代人所使用的,它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应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反映在设计中,就是要求城市公园景观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文化精神。当前,有些设计师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表达历史文化时,一味地追求历史感,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忽视了时代精神的体现,这样的景观很难为大众所真正使用或喜爱。

3.对文化元素的粗糙罗列

城市的历史文化最能体现城市特色,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一般来说,城市历史愈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愈深厚。面对城市众多的历史文化,许多设计师往往想将它们全部都体现在城市公园中,以为这样才能显现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这种又多又乱的做法给人以历史文化堆砌感。

4.欧式化、模仿风

现在有些城市公园中的景观小品的设计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亭廊。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才能提升环境景观品位。在域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对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历史文化的表达方法

1.重现

也叫“再生”或“再现”。同“回忆”相近。再现的手法,是通过对历史场景或情节的模拟,调动各种相关线索,引发必要的联想,引导适当的推理,以恢复遗忘的知识或经验。

如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纪念馆的造型形似墓地,断墙残壁的浮雕、尸骨室、寸草不长的卵石场地、枯树、寻求被杀亲人的母亲雕像等等,再现了历史上那凄惨的瞬间再现的手法,再现的手法的特点

是对所表达的情感最直接,感染力也是强烈的。

2.象征

象征原义是“寓意于象”,用具体事物或某种形象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情感或特定的意义或主题。象征是一种文艺创作的手法,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的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强烈的表现。

在上海天原公园中,设计师同样用象征的手法讲述了苏州河的故事,由于公园北侧仅隔一条长宁路即为苏州河,设计师在公园中描述了苏州河改造的历史来表达了人们关注历史关注生活的文化内涵。设计师以一个广场和一条“河流”(实为道路)象征了苏州河水质变迁的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历史阶段的缩影。广场命名为春秋坪,“春秋”是指苏州河的时空,即苏州河水质变迁的三个阶段—“流金岁月”、“工业困惑”、“世界畅想”。“河流”发源于莲香湖,越过春秋坪直至天原广场。由西向东至春秋坪东侧,路面为蓝色,并有活泼的鱼类等图案,反映的是苏州河过去清澈的河水和良好的生态:中间一段路面有蓝色逐渐过渡变成混沌以至黑色,寓意工业污染,图案中有受污染死去的鱼骨等,反映了生态环境被破坏,水质变劣的一段现状;再向东直至天原广场,路面由混浊色过渡为蓝色,“河”中又发现了游动的鱼类等,反映将来苏州河经过整治,还其本来面目。

3.隐喻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从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来说,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善于巧妙的运用隐喻手法设计出带有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特征的景观。有些设计师通过较为含蓄的手法来表达其中的“含意”,观者并一定能从作品中直观地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往往需要观者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或借助必要的解释,方能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如格里夫斯设计的拜斯比公园(Bvxbee Park)中在山谷处开辟大地之门,在山坡处则用土丘群隐喻当年印第安人渔猎时就地填起的贝壳堆。曲折于山上的自行车道由破碎的贝壳铺成。观鸟台随山就势而筑,掩映于哈格里夫斯选择的野草丛中。由高速公路的隔离墩形成的V形臂章序列,成为公园附近机场跑道的延伸。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电线杆场,电线杆顶部形成的虚的斜平面与土山上起伏的实的曲面形成了很强烈的场所感。这里长明的沼气火焰时刻提醒人们基地的历史,从而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

4.创建文学名著公园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给人以巨大艺术享受的文学名著,而且作者对诗、词、文、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尤其是以独具的艺术匠心精心设计的大观园。它是小说中主要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天上人间诸景备”的仙境。它是作者在生活实践中吸取当时园林的素材,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出来的比客观现实中具体园林更完美、更典型,是一处理想化的园林。当代人相继在北京、上海两地建成了大观园。根据作者笔意,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在园林建筑、山形水系、植物景观、小品点缀等方面都力图忠实于原著的时代风尚和神韵,建造出了兼有皇家苑囿气派又有江南园林秀丽风格的园林形象。使我们能继续倘佯在古典园林的物质空间中,领略其意境魅力。

5.叙述

在纪念性建筑中,叙述的手法是很常见的,例如名人纪念馆,历史事件纪念馆等等,利用叙述的手法,向观众展示某人物的整个生平或某个历史事件的前后、经过等。叙述的手法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对观众的感染是渐进性的,往往是通过时空的转换来完成,比如采用空间序列。

在公园设计中利用叙述的手法的实例是罗斯福总统纪念公园。该公园的构思,按照普林的说法是一种“基本记谱”的过程:公园应与华盛顿纪念碑保持一定的几何关系;公园应与现状地形与地势相一致;各个景点所表达的内容应充分反映总统作为一个人的朴实性。在动手设计之前,海尔普林认为纪念性是包含有意义的空间体验的一种结果,这种“为体验而设计”的构思最终以四个主要空间及其过渡空间来表达,这四个空间既是对罗斯福总统长达12年任期的叙述,也是对四个自由:就业自由、言论自由、自由和免于恐惧自由的纪念。整个公园共分四区,以罗斯福总统在任的四个时期的时局作空间区分的依据:第一区给人立即的印象就是从岗石顶倾泄而下的水瀑,平顺有力,象征罗斯福就任时誓词时的表露;进入第二区让游客很强烈感受到的就是图腾与雕像所呈现当时全球经济大恐慌所带来的失业、贫穷、社会无助与金融危机等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雕像是表现当时大片的失业人口与游民在领取食物排队的模样;进入第三区的步道口,崩乱的花岗石块散置两旁,有如被炸毁墙面乱石一样,象征二次大战带给人民的惨状。这个景区的水景,每块岗石皆有如战争蹂躏般地残破断折,不规则的摆置也让水瀑朝四方乱泄而下,而罗斯福总统爱好和平,痛恶战争的疾呼演说,也深深地刻痕于此区的乱石与壁面上;历经经济恐慌与二次大战的浩劫后,转之而来就是战后建设全面复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第四区以舒适的弧形广场空间作开放辽阔的效果,对角端是动态有致的水景衬以日本黑松,产生一种和谐太平的景致。

篇8

[关键词] 极简主义园林;景观;简洁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世界园林艺术种类众多,不同地域环境中的景观所呈现出的表现手法和景观特征也有所不同。城市设计的发展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景观功能性的要求更加迫切,现代景观设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汲取传统园林优秀设计方法,并与新的生活需求和创作方式相结合,营造出具有体验性、人性化的景观,是我们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极简主义园林作为西方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流派之一,所具有的简约化、整体性、艺术与功能的结合、对地域文脉的挖掘与传承都无不体现其对于景观的理性化思考。对于极简主义园林的探索,能够加强我们对西方园林的整体性认识,为现代景观注入新的血液,丰富和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极简主义艺术

极简主义艺术风格源于抽象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又被称为“极少主义”、“ABC艺术”。它通过对抽象主义设计元素的提炼与简化,最终将其作品呈现出纯粹的几何形式。极简主义艺术的显著特点是近乎单色的画面和严谨简洁的几何构图形式,其作品内部结构与艺术空间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旨在产生一种独特的“无法复制的交流”的空间意境。极简主义艺术主要体现在现代绘画、建筑和雕塑等领域。

极简主义园林

极简主义艺术在不同领域相互交流,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园林建设,逐渐发展产生极简主义园林。极简主义园林在形式上追求极度简化、客观、抽象,以很少的设计元素控制大尺度的空间,但对观众的影响和冲击力却十分迅速和直接,简单中彰显着复杂,纯净中映射出神秘[1]。

极简主义园林的主要特征

3.1高度整体性

极简主义园林通过高度整体性的把握提高景观存在的重要性,并利用单一形式的重复应用等方式来表现其设计特点,目的是追求景观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例如彼得•沃克设计的波奈特公园,从公园的景观整体布局上看,简洁的几何网格形式相互叠加,构筑了景观整体上的基本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运用季节性植物和游戏场地来丰富环境空间层次。这不仅使波奈特公园具备了公园最基本的休闲娱乐功能,同时亦可作为城市广场或城市绿地空间,增强了人们的参与性。

3.2几何形体的组合

极简主义园林特点还表现为对几何形体的组合利用。它对几何形体进行极致地提炼,最终提炼出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元素:方形网格、圆形、三角形等作为创作母题,通过彼此之间的简单重复与叠加,将其最终形态简化抽象为简洁的几何形式,同时利用几何形体所具有的方向性引导观景视线,并以此达到分割和联系空间的作用。

3.3功能与艺术的结合

极简主义园林源于极简主义艺术,但在设计中着重强调了功能的重要性。彼得·沃克认为,所有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艺术气息的设计中还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后才是实现其形式[2]。例如,滨水区一些台阶式的驳岸,首先具备了防洪、观赏功能和简洁美观的艺术形式,此外,还可以作为划分空间的物质形式。它们既可以把水域、陆域等空间形态统一于整个滨水区景观系统中,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将整个空间划分为若干小空间,成为人们休憩观赏的区域,形成独立的空间形式。

3.4传统园林要素的提取

古典主义以其内在的特性:纯洁性、清晰性、人性表达、自然的精神,不断地影响着园林设计师 [3]。极简主义园林对传统园林设计要素进行了提炼并加以独特运用,形成了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景观表现形式。

3.5生态材料的多元化运用

极简主义提倡利用场地中现有的设计元素,以此来保护地域环境的原生性、提高人们的参与性和归属感。例如有色金属、反光玻璃、砂砾、顽石等都可以作为创作素材。对于景观设计元素的运用不再单纯地停留在形式的表现上,而是提升至景观功能性使用与创作内涵的高度统一上。极简主义园林讲究对原材料原生性的运用,在满足景观基本需求的同时亦能提高空间层次感和质感。如玛莎·施瓦茨所设计的面包圈花园,利用绿篱、玻璃,甚至是真实的面包圈来表达景观空间的意境,使人将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纳入到对于景观的体验过程中,体现了独特的设计特征与大胆的表现手法。

极简主义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

4.1 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与极简主义园林

景观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地理学等多个领域,兼具观赏、经济、文化和生态等综合功能。城市建设的发展,现代景观设计正日趋复杂化。传统观赏性景观存在着显著的局限性,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此外,在现代景观开发建设中也出现很多问题:视觉的强调,景观总是围绕新颖的景观形式来体现视觉冲击力,忽视了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各种文化的拼贴,缺乏景观审美的可持续性,人们最真实的景观体验更无从谈起。目前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呈现出一定的极简主义园林倾向,但由于设计者对极简主义园林内涵认知肤浅、创作环境和表现手法有所差异等因素,纯粹的极简主义园林作品并不多见。

4.2 极简主义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的景观创作方式,极简主义园林试图运用艺术理念来寻觅解决景观现实问题的方法。它以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让人们更完整地认识到艺术在园林中的重要性。极简主义园林对于功能性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和原生环境的保护利用,是我们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值得借鉴的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景观设计时,应以保护地域性环境特色为前提,通过对使用者在景观场景中的行为特点和活动需求的调查分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形成人们对景观的整体认知,而不能将设计单纯地停留在极简主义的形式美感上,而忽视对资源的利用和功能的强调。极简主义园林对于现代景观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独特的设计内涵和新颖的艺术文化表现方法,是对景观设计理念的再造与升华。

结语

景观设计时,景观作品不能局限于某种单一风格的追求上,更多的应该是对特殊场所价值的理性思考以及实用性的再创造,强调景观的功能使用对人们的重要性。此外,我们在立足本土文化,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深入了解景观设计的内涵,注重形式与功能、精神与物质的完美融合,同时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所设计的地域环境中去,保持自身的设计风格的同时跟上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丹. 从画面走向体验——感悟当代景观设计审美趋向[J]. 新建筑,2003.04

[2] 申为军,译. 彼得·沃克访谈[J]. 城市环境设计,2007.04

[3] WALKER P,LEAH L.Peter Walker:Minimalist Gardens[M].Washington D.C.:Spacemaker Press,1996:7680.

篇9

关键词: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改造;生态设计;低碳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废弃地的概念

废弃地是指由于人类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或由人类疏于管理而造成环境荒废的区域,包括废弃矿坑、废弃工厂和废弃耕地等。这类区域生态系统遭到破环,环境状况恶劣,随着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与人们审美认知的改变,它们逐渐成为城市环境中的视觉污点,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形象。废弃地的景观改造成为废弃地综合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城市废弃地环境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使城市一步步向外扩张,将原本不属于城市市区范围的郊野外的工业用地也包括进来。但是工业生产会影响城市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由此,种种原因导致城市土地的置换,大量的工业移出,原来的用地被弃置,需要进行再开发。在近代城市规划、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和城市职能的定位上,一些发达国家更多的注重人的需求,特别强调城市的生态和生活职能。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废弃地改造研究中,现代的恢复方法除了继续深入研究土地肥力恢复、生产力和植被恢复,更注重景观的整体性和功能复合型研究、资源的合理运用、综合开发和废弃地的社会价值。

科学合理的工业废弃地开发整治将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如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环境城市质量,扩大税收来源,减轻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损害等。工业废弃地开发整治业已成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废弃地的景观改造。

三、废弃地景观改造概念

废弃地改造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景观生态恢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治理、污水处理、植被恢复和微生物技术的应用等,需因地制宜。废弃地类型不同、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等条件都会对废弃地的景观建设产生一定影响。一般具有毒性和放射性的废弃地由于严重污染环境,应该以生态建设为主,通过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消除污染。而废弃滩地或废弃耕地则合理运用多样化的地貌条件进行景观建设。

城郊废弃地景观与城市中人工的、喧闹的公园环境不同,以其自然为特色成为人们周末出行的目的地。邻近城市的废弃地具有满足公共近距离旅游需求的优势,可建设成为生态公园、主题公园、农业公园、郊野公园、特色公园等公园绿地类型。利用废弃地现有的条件,对适合种植区域进行土壤改良,对不适合种植区域进行景观改造,以增加园区的特色,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条件。

在景观建设中结合经济生产既能塑造特色景观,又能获得经济收入,有助于园区的经济平衡控制,实现“以园养园”的目标。

废弃地改造成公园,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水平,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休闲娱乐场所,但工业废弃地改造成公园,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对于一些污染并不严重、环境影响不大、自然恢复较好的地区,可以采用自然保留的方式,使其成为城市的储备用地。废弃地的改造不仅仅是一个景观营造的过程,更是生态技术和高科技技术应用和展示的过程。

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蕴涵着生态学的思想。一些设计师提出并尝试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思路,在废弃地的改造中,尽量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和生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些设计中,场地上的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尽可能地循环利用,那些残砖瓦砾、工业废料、矿渣堆、混凝土板、铁轨等都能成为景观建造的良好材料,它们的使用,不仅与场地的历史氛围十分贴切,而且演绎着一种材料可持续利用的过程。

对城市废弃地原地形利用的理念在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1995年,德国景观设计师、建筑师鲍尔(Karl Bauer)在德国海尔布隆市(Heilbronn)设计砖瓦厂公园时采取对地形地貌最小干预的设计原则,原有场地地形都被完整保留下来。黄土坑和黏土壁保留后,成为园中最吸引人的区域。

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是中国最早改造工业遗址的成功范例,对工业遗址景观设计进行了积极而深入的探索,为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开辟了新的道路。其主要设计者俞孔坚撰文介绍其设计思想,其设计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园林,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景观生态恢复等现代西方景观设计手法。岐江公园用精神与物质的再生设计在工业化主题下揭示了人性和自然的美,通过这些改造,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

四、结论

废弃地的存在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它的改造和更新,使原来破坏的生态系统能够重新恢复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废弃地在改造过程中还将面临种种困难,我们要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使工业废弃的的改造更加科学化,更具有前瞻性。总之,我们对于废弃地的改造与再利用,应当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并结合生态、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去审查、策划,合理利用遗留资源,以达到保护发展双赢。 我们需要在国外废弃地景观设计实例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思想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景观设计的独特传统,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特色,对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展开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永庚,蒋高明.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4,24(1):95-100.

[2]杨修高,林德兴.铜山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J].生态学报.2001,21(11):1932-1940.

[3]王仰麟,韩荡.矿区废弃地复垦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J].生态学报.1998,18(5):455-462.

[4 ]刘海龙.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生态学报.2004,24(2):323-329.

篇10

关键词:园林景观;文化内涵;表现手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landscape either in the design gimmick, or on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has very great leap, but also gradually the people concerned. Therefore, how to according to the city's culture connotation, the design that meets the city features of the landscape also now garden workers-topic. Next,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Chines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talk about in the garden and landscape design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Keywords: landscape; Cultural connotation; expression

中图分类号: S75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一定会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同时这也是园林灵魂的精华所在[1]。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极其重要,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政治、历史、习俗等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基于各地区自然环境、地理因素与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往往都十分突出的表现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我国在园林景观设计上一直都有着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传统。如中国古典园林代表之一的徽州园林,正因地域文化特色的不同,使得它与苏州园林有显著的差异,徽州园林着重表现人工控制下的秩序美,注重风水选址,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突出文人写意山水园的特征,着重体现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根基所在,不但能使园林景观更具生机,而且也能更好的展现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

2.民族文化

道家和佛家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道家的核心文化为无为而至,即道法自然,而佛家的核心文化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除此两大宗教派系外,儒家思想是影响我们文化最具深远的主流思想意识,这三大主题思想构成了中化民族文化的基础。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大范围的体现了我们的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要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具体起来,园林建筑的选择都是坐北朝南的,而且非常讲究山水的环绕,除此之外,还会遵守地形和山脉等的走势,“仿造自然,但又不过分矫揉造作”。

3.名人文化

所谓的名人文化就是指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理论、观念、意识、情操和精神等的一种综合文化[2]。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基础深厚,中华民族的文化当然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其中不乏一些在各自领域中表现特别优秀的个人,这些特别优秀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大知名度,为人民大众接受和爱戴,具有一定的声望。名人文化是我国所固有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合理的融入这些名人文化,不但能够很好的宣传和弘扬名人文化,同时也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例如多伦路文化街以多位名人形象,及与名人有关系的生活场景,环境等景观的元素,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观作品。再如鲁迅公园,则是以一位名人形象作基础而发展出来的有纪念意义的园林景观作品。

4.中西文化

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属两个体系,特点差异性较大,而随着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全球经济与文化交流密集,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互相借鉴与融合的机会越来越多,景观设计风格更多元了起来。其中西方园林景观风格在中国住宅小区中不胜枚举,如西班牙风格、意式风格、法式风格、英式风格等,这些西方风格住宅小区中,又适宜的融入了东方园林中的自然天成,曲径通幽,“透”与“隐”等设计要素,使住宅具有西文特征,又适宜于中国人的审美感受。而现代中式园林颇具代表的万科第五园,与传统意义中的中式有很大区别,不再复古和照搬,而是扬弃式继承,将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很好地嫁接、融合,从而营造出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传统居住环境,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二、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方法和途径

对任何的园林景观而言,它都是有一定的主题和意义,而园林中的表现手法,也是达到某种文化的具体表现。接下来,笔者将结合一些著名的园林景观,从外在表现与内在形式来谈一下具体的表现手法。

1.外在表现手法

外在的表现手法也是最简单、最基础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文字、园林的设计等来体现园林的气氛,在表达上更加的直接、具体[3]。这种表现手法常用在纪念碑、雕塑和纪念性的广场上,它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严格的规则性和对称性,因此,这种手法能够非常容易的创造出一种肃穆庄严的气氛。如南京中山陵。

2.内在表现手法

与外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内在的表现手法更加注重场景意境的设计,使之能够让人触景生情,引人深思,给人一定的启示。含蓄、深刻也是该种表现手法的特点,意境之美不但是我国园林设计的最主要的特色,同时也被认为是景观园林设计的灵魂与核心。

内在表现手法具体又可分为内在意境表现手法和内在结构表现手法。

2.1内在意境表现手法

内在意境的表现手法和方式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意境的表现手法上一定要确保能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这在主题公园的设计中尤为重要,有时为了突出主题,设计者们常常把最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核心景点设计在最引人注目的位置,例如雕塑、喷泉,以及花园等。很容易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能够更好领悟我国的民族文化和特征。